管理机制与绩效的关系(8篇)
1.管理机制与绩效的关系 篇一
当前市场经济社会,随着企业员工的薪酬体系不断完善和改革,人力资源的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都是建立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上的,能够激励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提高企业的管理质量,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形成完整的企业管理机制。
一、绩效管理与奖惩制度的重要性
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利用企业员工的能动作用能够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化,有利于建立一套与薪酬制度想匹配的绩效考核与奖惩制度。具体来说绩效管理和奖惩机制对企业管理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绩效考核有利于合理分配人力资源
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企业的人才吸收和人才利用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为企业人员的薪酬福利以及晋升机制提供重要依据,能够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发挥其最大效用。
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的管理是重头戏,一个企业的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人尽其才,是必要抓住人才的特性,使其与企业的职位相匹配。知人才能善任,只有通过对企业人才的熟悉、掌握,抓住其特点,才能更好的进行资源配置。而通过绩效管理,能够有效地区别员工的能力,并且对其态度及素质能够有较为充分的了解。同时绩效管理也能够促进员工的自我了解,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绩效管理体现的公平公正原则,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通过绩效管理来分配薪酬,通过薪酬的差异化体现员工能力的高度,体现职位的差别。较大的扩展了竞争的空间,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活力,较好的分辨企业人员的能力,恰当的分配职务,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第二,奖惩制度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
奖惩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性举措,对激励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体现企业管理的公平和公正。同时,奖惩制度也是薪酬差异化的主要依据,是从员工的角度制定出来的适应于现代竞争趋势的举措。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奖惩制度能够促进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提升,抓住了企业员工的自我利益实现的价值观,以奖励为诱导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对危害企业发展的员工行为,及时的予以惩戒,能够肃清企业员工队伍,清除不良风气,形成竞争力较大的企业团队。
同时,奖惩制度有利于形成目标明确的企业价值观,促进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协调一致。有利于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绩效考核是奖惩制度实施的依据
绩效管理和奖惩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相辅相成的举措,是企业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绩效考核能够如实的反映企业员工各方面的能力,包括科研、实践和技能;利用绩效考核能够有效地提高对员工的认识度,挖掘员工的内在潜力,发挥其最大效用;而奖惩制度则是刺激员工的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利用薪资和福利为筹码,提高工作的晋升空间,业绩优良的给予一定的奖励,业绩较差的给予一定的惩罚,有利于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提高其功罪哦效率。
另外,如果缺少绩效考核,激励制度也是纸上谈兵,没有涉及到员工的基本利益的举措,不能从根本上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缺少激情的工作态度也就不能提高工作质量。所以说,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管理和奖惩制度是缺一不可的整体性企业管理措施。
二、如何将绩效管理与奖惩制度有机结合
不管是企业的绩效管理还是企业的奖惩制度,都是为了更好的进行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所以,要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必须要将企业的措施的优势扩展到最大,实现最大剩余价值的回笼。而在企业管理中,要实现企业的最大价值,势必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恰当的管理,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保持活力的基本性因素。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实行绩效管理和奖惩制度是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现实依据的。企业员工的绩效管理主要是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进行科学的定性或定量的估计,是对员工的工作状况和基本素质进行全面的考核,
而奖惩制度是从员工的基本能力的角度出发,利用刺激性的奖励对员工进行行为规范,激发其工作热情。所以,在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较好的结合两种措施,充分发挥其能动性的作用。
1.结合企业绩效管理和奖惩制度需要遵循的原则
第一,公平公正的原则
公平公正的原则是施行企业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也是服众的基本性要求。一般来说,绩效考核包括考核办法、考核指标、考核程序以及考核标准等多个部分,要全部企业人员都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考核,避免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主观臆断,需要将过程和结果公开,提高考核的透明度,才能保障管理制度具有可行性。奖惩制度涉及到员工的基本利益,在企业管理中关注度较高,因此要加强大众的监督力度,实现管理措施的公开,保障制度实行的公正。
第二,民主科学的原则
民主科学的原则具体来说体现在员工的自我意识上,对员工的绩效管理和奖惩制度实行,对不同的职能部门员工和岗位管理,考核的标准和制度的原则要实行区别对待,突出其岗位特点。另外,对员工的考核不能但从其学历和资历进行片面的评断,而应该站在科学的角度,对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效率进行正确的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奖惩。
第三,定量和定性的原则
定量和定性的原则是体现企业职位的差异性和工作性质的差异化采取的不同的考核标准和管理办法。企业管理中的各项考核指标都要建立在对公司效益提升的基础上,所以,对于不同的考核群体,需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规定,从而保障考核的公正。
2.促进绩效管理与奖惩制度的有机结合
企业的员工分属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在进行考核管理时需要甄别不同的工作岗位进行分类,并进行科学的管理。一般来说,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和研发人员之间具有不同的工作性质和企业地位,在进行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也要区别于其工作性质。
另外对工作人员的奖惩制度管理,需要结合绩效管理的结果实施。根据企业员工的量化指标处理,包括对其企业员工的学历、能力和工作态度等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对不同类别的功罪哦人员,按照其工作环境和考核表转进行明确的奖惩机制制定,“管理人员的考核应侧重指令性,工作完成的情况、工作质量和及时性、参谋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指标。对人员的考核要注重考核其实验技能、安全操作、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和质量与劳动态度等指标。”
而企业绩效考核的结果是进行奖惩制度的主要依据,根据不同的工作类别和不同的工作岗位,按照指标的权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一般来说企业的考核结果可以划分为优秀、良好和合格、不合格等几种形式。根据其评估结果,对工作人员进行奖惩,对优秀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晋升机会,给不合格的给予一定的惩罚都是现代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措施。具体来说结合奖惩制度与绩效管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确定科学的考核标准
绩效管理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是在其科学性的前提下实现的,因此,要实现企业管理的效益提升,必须要保证企业绩效考核的科学合理。看考核项目是否与其考核因素相符合,考核的内容是否全面,考核的方式是否具有可行性。一般来说考核的标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两种形式,绝对的标准侧重于固有的不可更改的公司标准,而相对标准则是灵活运用考核管理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在能力。
第二,适当的进行考核培训
对考核者进行适当的培训有利于规避考核过程的以偏概全和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是指在考核过程中,考核者往往看见被考评者某一特定方面的表现优异,就以偏概全,断定他别的方面一定也好,反之亦然。居中倾向是指不从事实出发;或由于没仔细考察下级的表现而不愿意给出”最优“与”最劣“的极端评语,干脆来个平均主义,一视同仁,都评个”中等“,偏松或偏紧倾向,即在考评过程中,有些考评者给所有被考评者的等级很高或很低。”
结语:因此,在企业实行绩效管理和奖惩制度是提升企业效益的有利途径,也是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的重要举措,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要有机的将两者结合起来,使其发挥最大效用。
2.管理机制与绩效的关系 篇二
关键词:经营目标,考核奖惩,绩效分配
0 引言
医院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各个科室的合作和“团队生产”来创造的,医院的经营管理发展目标直接分解并赋予各个科室,科室的目标实现程度决定了医院整体目标的实现度。科室的考核奖惩机制就是运用经济杠杆来调节和作用,以激发人的行为动机,通过各种客观因素的刺激,引发和增强人的行为内在驱动力,是保障并促进医院内部管理机制有序运转,实现医院经营管理目标和发展战略所必须的一种管理行为,考核奖惩机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将直接决定目标的实现。
1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是医院经营目标实现的基础
科室考核的目的是通过考核提高每个个体的工作效率,最终实现医院的目标。有效的科室考核奖惩机制,不仅能确定每个科室、每位员工对组织的贡献或不足,更可在整体上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提供决定性的评估资料,从而可以改善组织的反馈机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更可激励士气,也可作为公平合理地酬赏员工的依据。
考核奖惩主要由目标的确定,责任制度的分解与落实,奖惩办法及手段等内容构成,建立较为科学的考核奖惩机制一般应做到以下几点:
1.1 考核对象的目标与战略明确
通常科室的目标必须服从医院的目标,科室目标是医院目标中一个特殊的细化。医院任何科室的目标必须同医院战略目标保持一致,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服务,确保各个科室目标的完成达到医院战略发展的目标。
医院对科室绩效考核的目标一方面包括构成医院战略目标的一般部分,如财务及质量指标,同时也包括了本科室区别于其他科室的关键战略发展指标,如重点专科建设等[2]。医院制定科室考核机制的落脚点是为了让科室成员创造更大的绩效以完成科室目标任务,所以必须让每个科室成员对科室绩效考核体系了解、理解和认同,目标一致、行为一致。
1.2 考核办法因科室条件、结构体现差异
医院管理工作是以临床为主的,而以临床医护人员为主的知识型团队的工作一般都是创造性的、个体差异较大的,过程一般不太容易控制,因此医院对科室的考核要以结果为导向,而不是行为。
不同的科室、不同的岗位承担不同的任务,对医院的作用也不同,考核设计时,应根据每个科室、岗位特点来设计,而不是所有科室都用一样的指标。
1.3 考核描述明确量化
对科室的考核指标定义应非常准确,而且考核数据能够获取并且能够依据评价标准进行衡量。考核指标的设定不能用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语言,考核指标的描述要做到明确而具体[3]。
(1)具体的:绩效考核指标要切中工作目标。
(2)可度量的:绩效考核指标应是可数量化的或是可行为化的,同时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信息是可以获得的。
(3)可实现的:绩效考核的指标在付出一定努力的情况下是可以实现的,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从而失去设置该指标的意义。
(4)现实的:绩效考核指标是可以证明和观察得到的,是现实而并非空想和假设的。
(5)有时限的: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置要与时间限制相结合,也就是要规定完成指标的时限,这也是工作效率的一种体现。
1.4 指标值设置适度对医院而言,指标值太低太容易实现,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科室的绩效也无从提高;
指标值太高、太难以实现,容易挫败积极性,导致绩效同样难以提高,考核指标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1.5 考核结果要合理使用
1.5.1 有考核、有指导、有反馈:考核不是为了扣分,
而是通过考核发现问题,帮助、指导改进,以提升业绩和能力。
1.5.2 有考核有激励:考核更不是为了扣工资,更重要
的是通过考核发现做得好的员工,给做得好的员工更多升职、加薪的机会,既激励本人,为给其他人树立榜样。在考核导向正确的前提下,科学设计考核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与激励挂钩,考核才不会流于形式。
2 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是医院经营目标实现的保障
有效的奖惩机制是对考核结果的直接体现,也是促进考核目标实现的直接有效的主要方法。“赏不当功,则不如无赏;罚不当罪,则不如无罚”大功小赏,大罪轻治,起不到“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的目的。而小功大赏,小罪大罚,则会产生“费而无恩”、“戮而无威”的恶果,这样的奖惩作用更坏。
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要体现五个方面的准则:
2.1“以人为本”奖惩应“以人为本”在奖惩过程中注
重对人的开发激励、对人的尊重,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力,让奖惩制度去适应人。鼓励并帮助员工完善和实现个人发展目标,从而为科室发展获得不竭之源。
2.2 针对性
奖惩应审时度势,在员工努力工作,医院的经营状况有明显改善和发展,或医院战略和组织目标实施的关键时刻,应当支付或调整适当的奖励;反之,应当给予相应的处罚。
2.3 及时性
奖惩应当机立断,员工的积极主动性是医院活力的源泉,及时的进行形式不同的绩效分配是对员工贡献的及时肯定,是维持员工持久工作热情的“助燃剂”。
2.4 公开性
奖惩应公开透明,公平是奖惩机制的重要属性,奖惩机制既需要过程的公平,也需要结果的公平,透明、公平的奖惩氛围,对激励员工,促进科室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力。
2.5 适度性
奖惩应适度,奖励和惩罚不适度都会影响考核的效果,同时增加激励成本。如果奖励过重,职工可能会失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动力;反之,奖励过轻也会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如果惩罚过重,员工就会失去对医院的认同;如果惩罚过轻,又会轻视医院的规章制度,起不到警戒的作用。员工既关心自己被奖惩的绝对量,更关心奖惩的相对量[1]。
3 充分利用绩效分配杠杆是医院经营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
医院对员工薪酬的分配与考核的同步,不仅关系到员工积极性的发挥,还将关系到医院员工的稳定性、医院用人成本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从不同方面对医院经营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
薪酬如果不能与业绩挂钩,那么薪酬就是静态的薪酬,静态的薪酬是不具有激励性的。薪酬只有“动”起来,才具有充分的激励作用。薪酬与考核紧密结合,让薪酬发放直接和科室、个人的考核业绩挂钩,动态变化,体现个人努力对薪酬的即时影响;构建业绩、能力导向的薪酬调整机制,让薪酬的调整有说服力、有牵引力,体现个人努力对薪酬调整的影响。薪酬与考核对接是增强薪酬的个人公平性、内部公平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科室经营目标实现从而医院经营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
结合考核奖惩机制,医院薪酬分配首先应在以下方面进行调整:
3.1 建立合理的薪酬结构
薪酬结构是指医院总体可分配薪酬中所包含的固定部分薪酬(主要指基本工资)和浮动部分薪酬(主要指绩效薪酬)所占的比例。医院绩效分配激励机制改革要建立起一种调和型的薪酬模式,绩效薪酬和基本薪酬各占一定的比例,根据考核情况确定绩效薪酬,对医务人员既有激励性又有安全感。
采取岗位薪酬+绩效薪酬的模式,根据不同岗位设置不同基本薪酬,同时根据各岗位的工作量、完成目标贡献值情况、工作风险程度等各项因素设定绩效薪酬的分配方法。医院可根据目标实现状况,对两者比例进行调和和变化时,可以演变为以激励为主的模型,也可以演变为以稳定为主的薪酬模型。
3.2 建立各类人员不同的薪酬体系
根据科室和人员不同,建立医院混合型的薪酬设计。这种策略的特点是针对不同的岗位、不同人才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薪酬结构策略。
在医院绩效分配中遵循激励具备高技术含量、高经验积累、承担高风险高强度工作的专业人员,那么对于这一部分的医疗、管理骨干可以采用高弹性的薪酬模型,他们所得的薪酬范围可在普通员工的2~3倍以上。而对于追求工作和生活稳定的员工可以采用高稳定型的薪酬模型,强调安全感,收入波动较小。但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各类员工薪酬的弹性如何,这部分的弹性薪酬均需要与考核相结合,方能达到目标激励的作用。
3.3 增加分配等级
增加薪酬等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岗位之间的差别细化,从而更加明确按岗付薪的原则,关键在选择哪些层次上,哪些岗位上增加多少等级,同时要考虑各层次、各岗位之间的重新匹配。
3.4 减少分配类别
减少分配类别,在医院的绩效分配过程中也就是将可能原有的十几个类别按照职能相近或绩效计算评价标准相近的原则减少至三-五个,在不同类别中包含分配等级,按照考核对象予以区别。
3.5 调整不同等级的人员规模和比例
医院在分配类别、等级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对每个等级的人员数量进行调整,即通过调整标准来调整不同分配等级中的人员规模和比例作为降低成本、增强内部公平性的微调。
参考文献
[1]易利华.医院精细化管理概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易利华,唐维新.医院科室管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管理机制与绩效的关系 篇三
关键词:企业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责任
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应是企业对其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进行控制的一种重要机制,它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定人力资源政策和进行人力资源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一个企业如果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就难于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以及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绩效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环节的关系
(一)绩效管理与组织职能保障
人力资源部门和各直线部门要共同承担绩效管理的工作。组织缺位将导致绩效管理的效用不能充分发挥,同时,组织职能不足,难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无法为公司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绩效管理与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
企业应该根据人力资源战略和目标进行人力资源的系统规划,绩效管理将成为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绩效管理的理念或方法严重滞后,没有从战略的高度看待人力资源问题,人力资源将还停留在简单的人事管理上。同时,企业不能根据外部环境和发展战略的变化制定相应的绩效管理体系,企业目标的实现将出现难于克服的障碍。
(三)绩效管理与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是绩效管理的重要基础,它是针对某些特定的工作、岗位做出明确规定,并确定完成这一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等资格条件的过程。一个好的绩效管理体系离不开工作分析,企业忽视了针对各个岗位的工作分析,就无法为有效的绩效管理创造基础条件。
(四)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
绩效是决定薪酬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建立绩效管理和薪酬之间的联系是难点和关键所在。实践告诉我们,绩效结果应用于员工薪酬的岗位级别划分,同时通过一定的时间跨度与薪酬挂钩,既可以促进员工改善工作,提高或保持较好的绩效,又可以减弱员工将绩效换算成工作的想法,使绩效管理真正做到与薪酬管理相一致的目的,也是绩效管理系统成功的关键。
(五)绩效管理于人员招聘选拔
在人员招聘过程中,或对人员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通常采用各种人才测评手段,这些人才测评方法主要针对的是人的“潜能”部分所进行的,侧重考察人的一些潜在的能力倾向或性格与行为风格特征,以此推断人在未来的情境中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而绩效考核则是对人的“显质”的评估,侧重考察人们已经表现出来的业绩和行为,是对人的过去表现的评估。尽管两者有时会采用表面上相似的手段,但目的有所不同。为了对一个人进行全面了解,这两种评估手段可以相辅相成,共同提供个体特征的信息。
(六)绩效管理与培训管理
绩效结果在员工培训管理的运用主要侧重于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规划。培训需求分析通常采用一种有效的方法——绩效差距分析法,也叫问题分析法,就是将绩效结果与绩效的标准和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其间存在差距的原因,然后进一步分析知识、能力和行为改善方面存在的差距程度,最后确定培训的具体选择。现代培训需求的分析重点是考察未来组织战略目标和绩效需求与现实绩效结果之间的差距,因此,绩效差距分析将组织战略目标、绩效结果、员工培训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根据绩效差距分析,即可制定出详细的培训规划,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和培训内容。
(七)绩效管理与人力资源激励
企业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必须有赖于绩效管理的成果,人力资源激励已成为绩效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目标。目前制约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企业的激励手段单一,无法对员工形成有针对性的激励;二是企业激励机制不合理导致员工产生不公平心理。因此,现代企业必须形成绩效结果与激励机制互为因果的关系,并以此融入企业文化之中。
(八)绩效管理与员工职业生涯管理
员工职业生涯是企业绩效管理的重要目标,绩效管理的目标应以人为本,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作为企业绩效管理的终极目标,必将带来管理效率和员工效率的双丰收,在辅助员工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也营造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最终带来组织绩效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绩效管理的管理责任
(一)组织的管理责任
企业的总体目标被分解到组织中的各个部门,个人目标的达成构成了部门目标的达成,企业的整体目标是由各个组织单元以及每个员工的绩效来支持的。人力资源部门是企业中最重要的绩效管理部门,它是绩效管理的启动者和发动者,是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计划、设计和制定部门,在整个绩效管理中负有主要的监管责任,要参与企业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同时也要对企业的绩效管理做出整体评价,同时,人力资源部门自身也有绩效管理实施的责任和义务。
人力资源部门对企业绩效管理主要承担如下责任:一是在绩效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实施过程方面,必须从企业目标角度决定绩效管理的政策,指引绩效管理的方向;二是负责企业人员招募、培养和岗位配置。就企业的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和基本价值理念与企业员工实现有效沟通,及时了解并掌握员工在工作中的变化,进行人性化的动态管理,为员工分别提供个性化的发展机会;三是在企业员工的提升方面,按照绩效管理的要求,及时发现优秀员工、发现人才,建立企业重要岗位的梯次人才接替队伍;四是在企业劳动关系方面,负责进行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人事档案、劳动合同管理,对所有员工进行动态管理,适时进行员工的培训和开发计划,并与其他部门配合共同完成及实施;五是在员工的工作能力认定方面,严格按照绩效管理的考评结果,正确使用绩效考评的数据和信息;六是负责管理并组织实施企业员工的业绩考核工作,按照绩效管理的结果,提供各类人力资源数据统计及分析总结,并且为企业的高层决策者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决策和制度建议。
(二)其他部门的绩效管理责任
除了人力资源部门的其他部门,在组织目标分解和组织文化沟通的过程中往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绩效管理中的重要枢纽。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管理责任实质上就是如何配合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正确的绩效管理活动。其管理责任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要正确地把握绩效管理的内涵,让员工正确地了解和理解绩效管理,从而有效的贯彻实施绩效管理;二是必须做好工作目标的分解,明确员工完成的工作职责,让所属员工接受各自的工作目标,以明确的条款说明“工作完成的好”的标准;三是必须准确把握考评指标,并以此与所属员工的工作有效性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促进员工之间和上下级之间的合作精神,才能够维持、完善和提高员工的绩效,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
(三)部门各类人员的管理责任
部门经理或主管的管理责任。作为实施绩效管理的主体,部门经理或主管起着桥梁的作用,上对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负责,下对下属员工的绩效提高负责。不同层次的部门经理或主管对员工进行管理和考评,都是考评中员工绩效管理的主导者和最主要的考评者。其主要责任:一是必须负责下属(被考评者)工作目标的设定,并且要进行员工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工作训练和指导;二是必须按照企业的绩效管理政策,做好员工绩效管理指标标准、程序等工作的宣传、辅导、解释和制定工作的责任。同时,应该恰当地、合理地进行员工工作进度的安排,帮助员工提高工作绩效;三是必须负有让下属充分发挥其知识和技能的责任;四是必须负有解决绩效管理矛盾的责任和能力;五是按照现代绩效管理的要求,部门经理或主管还必须充当好四个角色:员工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员工绩效辅导员的角色、绩效纪录员的角色以及绩效管理专家的角色。
(四)员工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的管理责任
作为被考评者的员工,在企业的绩效管理过程中不应该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他们对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性也负有管理责任:
一是在日常工作中,员工应该从绩效考评中获得能够使自己正确从事工作的信息,应该准确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做得多好,应该在什么时候完成工作,应该从绩效管理过程中正确判定自己工作行为的有效性,应该能够愉快地接受管理者帮助自己提高工作绩效的行为和手段。
二是在企业的绩效管理过程中,员工认为企业需要改进的方面,应该主动配合主管进行个人目标和部门目标的沟通,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利用不同的方法使主管注意并接纳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使主管能够充分相信分配给自己的工作任务自己能够胜任。
三是为使企业绩效管理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员工有责任自动发表对绩效标准的建议和看法,将自己对绩效指标的理解利用面谈机会,参与到影响绩效的决定之中。完善和提高绩效管理的水平也是每个员工必要的责任。
四是员工应该感到绩效考评帮助自己成长和发展,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就是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得到体现的,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或职业生涯阶梯计划也是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制定和提高的。只有员工在绩效管理中得到尊重和认可,才能够最终提高员工工作的满意度。
三、目前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许多企业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方面使在绩效管理认识环节上存在误区,更多的方面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少问题,集中表现在绩效考评环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绩效管理方案设计的非科学性
主要症状有:绩效管理方案表现为考评目的不明确;考评原则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绩效考评体系缺乏严肃性,任意更改。
(二)绩效管理与考评信息来源的单一性
最常见的就是绩效管理和考评往往是单一的上级对下属进行的,作为考评者的直接上司,其主观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绩效考评结果,同时,考评者常常由于相关信息的缺欠而难于给出令人信服的考评意见,甚至会引发上下级关系的紧张和矛盾。
(三)绩效管理过程的形式化
形式化的结果就是无人真正对绩效考评结果进行认真和客观分析,没有真正利用绩效考评过程和考评结果来帮助员工在业绩、行为、能力、态度等方面得到切实提高。
(四)使用绩效管理新方法的盲目性
不少企业热衷于追捧国际上最新的绩效管理理念和方法,而不考虑该理论和方法对企业的实用性,其最终结果就是企业管理资源的浪费。
(五)对绩效管理考评结果的封闭性和结果资源的浪费
主要症状:一是绩效管理考评结果没有反馈机制;二是绩效管理的资源信息未能及时运用到企业的用人决策和员工的职业发展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而造成浪费。
(六)考评者态度的极端性和特权性
极端性表现为绩效考评的过分宽容和过分严厉,这两种情况都使绩效管理失去意义。特权性表现为管理者往往借绩效管理之名反映自己的意志而缺乏公平公正。
(七)绩效考评方法的不适用性和指标选择的单调性
绩效管理有多种绩效考评方法和考评技术,每一种都有其适用性和优缺点,如何准确选择并组合考评技术与方法对绩效考评方案设计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在确定企业的关键业绩指标时过于格式化,最终必然导致方法的不适用性和指标选择的单调性,使绩效考评方法不具有针对性、指标不适合企业特征、考评结果失真等,难以获得员工的认可。
(八)绩效考评反馈面谈的缺位性
除了上述列举的主要问题和缺陷外,还有考评对象角度的片面性、考评结果确定的“权威性”、岗位分析的不规范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企业管理水平和效果,严重妨碍和削弱了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作用。
4.管理机制与绩效的关系 篇四
民航资源网2010年4月30日消息: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企业向着文化管理阶段迈进的时代。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Air China Limited,简称“国航”)于2005年初正式提出了“做主流旅客认可、中国最具价值、盈利能力最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航空公司”的四大战略目标。同时开始了称之为“组织转型”的革新。这是一场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化资源配置、理顺关键业务流程、建立科学绩效考核体系、理顺收入分配机制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在启动组织转型之后不久就完成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并把2006年作为国航企业文化年,开始了文化转型,以期在战略、体制、制度和文化上适应国航新一轮的快速发展。不难看出,企业文化作为新的管理理论受到了国航高层管理者的广泛关注,同时,建立科学绩效考核体系实施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受到管理者的广泛推崇。重新认识企业文化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企业文化与绩效管理的关系,对国航的发展来讲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上层建筑,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是一种无形的管理方式,同时,他又以观念的形式,从非计划、非理性的因素出发来调控企业或员工行为,是企业成员为实现企业目标自觉地组成团结互助的整体。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讲,企业文化就是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看起来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企业不仅要提升和构建企业文化的理念体系,更重要的是将其转化为全体员工的集体观念,使员工在潜意识的行为过程中体现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但是,表述了的企业价值观并不能说形成了企业文化,我们还需关注文化及文化外的众多影响因素,绩效管理在其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绩效管理是一种结果导向的管理活动,其最终目标是建立高绩效的企业文化,营造具有激励作用的工作氛围。企业的成功,在于扎扎实实把简单的事情尽可能的做好,绩效管理也是如此。绩效管理不仅关注结果也关注达成结果的过程,所以对绩效的管理应该理解为对达成目标的过程进行管理。曾经有记者采访中国一名优秀射击运动员,当问到他在比赛场上瞄准目标时在想什么?他回答:我没有去想这发子弹将会打中多少环,也没有去想是否将取得世界冠军,我在仔细检查自己身体各部分的技术动作,审视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如果我的动作细节和全部过程都达到了规定要求,那么这发子弹一定能够打出好成绩。这位运动员道出了绩效管理的精髓。由此不难理解,企业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需要企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重视,它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是靠某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更不是简单地移植来一个“工具”,如果没有很好地研究绩效管理体系,只是将它当作一种评估方法,省却了许多其它的辅助环节,例如配套的工作分析、全面质量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岗位动态管理、激励机制的建立等,就很难达到提高绩效管理水平的目的。绩效管理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它在管理流程里,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阻碍都有可能导致整个企业目标计划的失败。
5.管理机制与绩效的关系 篇五
一、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
通常来说,人力资源主要就是一个企业中劳动力的制造者,要想获取更高的劳动力,就需要企业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令绩效考核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价值,令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感受到企业带给自己的“幸福感”。这样才可以留下更多的员工,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打开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文化、环境甚至是发展方式都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那么在国外企业中比较流行的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究竟能不能被我国企业所接受?虽然已经确定了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确是提升企业绩效的一种有利手段,但是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最有效的又是哪一种呢?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在提升企业绩效的同时,是只依赖于自己单一力量的约束还是需要中间变量的作用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合理化的探讨。
斯坦福大学的JeffreyPfeffer教授曾经总结出了有关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七项方法。后来,又经过多次研究得出越来越深入的七项方法,并且也明确了成果导向的绩效评估、成本利润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比关系。
综合国外优秀教授的总结与归纳,最终使我国于确立了中国式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七项方法,并与国外进行比较得出有效招募、培训开发、绩效评估、薪酬、工作组织、员工参与、员工关系这七个方面。
二、理论假设及变量设计
(一)理论假设
我国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主要是以普遍符合我国企业运作的方式为主,将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合理的完善,观察是否可以为企业绩效带来新成果,虽然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但是也同样是独立的个体,承担自身的作用。
有效招募是一个企业得到高绩效的前提;将优秀的职员成功纳入自己麾下后,一定会进行培训开发,因为这也是企业的一种变相投资;企业积极鼓励员工参与到其中,就是对员工的信任,增加他们的好感度;雇佣安全可以有效的让员工全力奉献自己的能力,帮助生产发展;薪资水平的高低是企业能否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因素,让员工感到自身的价值;当公平机制得到好的实行,会让员工心中激荡出热情的火花,为企业带来成功;自我管理团队的监督体制,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比传统手段更加高效的管理成果;员工行为会影响到顾客满意度、企业的经营指标等,这就会使企业绩效直接对其做出相应的反应。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员工工作行为不止影响企业绩效,也会在员工自身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同时被列入员工、企业的绩效考核指标中。因此,得出假设:
1.中国式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七项方法均与企业绩效成正比例关系;2.中国式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七项方法均与员工行为成正比例关系;3.员工行为是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作用的中介变量。
(二)变量设计
(三)分析模型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中,一共派发了500份问卷,共有446份进行填写得到回收,作为有效问卷共有430份,因此,得到回收率89.2%,问卷有效率达到96.4%。
(二)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通过计算后得出检视信度的克朗巴哈系数主要维持在0.7数值之上(具体计算过程不显示),通过克朗巴哈系数就可以反映出企业绩效研究变量统计的可信度较高。另外因子分析中的KMO值也都基本维持在0.6数值之上,由此可以表明变量表的效度较高。
3相关性分析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式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七项方法相关性分析的系数都介于在0.5-0.56之间,这就表明了在0.01的水平上七种变量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使得假设(1)成立;又因为七种变量的相关系数都介于0.33-0.51之间,这表明了变量于0.01的水平上呈现出相关性,这使得假设(2)成立;最后,由表可知企业中绩效考核与员工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6,这就表明了员工行为与企业绩效在0.01的水平上存在明显相关性。因而假设(3)成立。通常情况下通过以下取值范围判断变量的相关强度:
四、总结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企业整体绩效的有效手段,其可以通过对员工行为的影响,从而间接地影响企业绩效,使企业绩效得到提高。因此,我国企业需要确实完善好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力度,通过中国式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七项方法,来使企业绩效得到提高。
參考文献:
[1]乔坤,王晓云,栾晓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基于企业和员工双向角度的研究[J].经济管理.,09(06):89-103.
[2]杨东涛,刘杰.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11(06):45-67.
6.公司绩效管理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篇六
三、构建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
企业绩效管理必需走出传统人事管理方式和认识的误区,实现从绩效考核向绩效管理的提升,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建立起完整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不断提升企业的绩效水平,推动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1、加强宣传培训,确保绩效管理实施。企业绩效管理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各级人员的观念、技能跟不上。必须对上至高层领导、下至基层员工进行各有侧重的引导和培训,努力促成考核者、被考核者观念的转变、态度的端正、理解的正确和执行的有效。对企业管理者而言,需要更新绩效管理观念,提升绩效管理能力,充分理解绩效管理方案,组织员工实施绩效管理。对基层员工而言,通过绩效管理,要及时了解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改进的方向和目标,从而让个人的能力随着绩效考核的推行而不断得到提高。
2、准确定位绩效管理,提升绩效管理水平。绩效管理的定位即绩效管理的目标与方向的问题。绩效管理以评价当前工作业绩为重点,兼顾未来绩效改进与战略目标的实现,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持续改善个人和组织的绩效,最终实现企业目标。因此,企业要根据自己发展的阶段和业务的特点、企业文化等来组织实施绩效管理,努力确保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成果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
3、科学设计绩效指标,客观制定考核标准。绩效指标的制定必须是在企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将企业的各项指标由企业到部门,由部门到个人,层层分解下去。首先要根据个人的工作目标,结合岗位的工作内容、性质,初步确定该岗位绩效考核的各项要素。然后要综合考虑个人在工作流程中扮演的角色、责任以及同上、下游之间的关系,来最终确定各个岗位的绩效指标和考核标准。
4、有效运行绩效循环,建立完整绩效体系。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应该是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评价与反馈和绩效结果应用四个步骤的循环。制定绩效计划时要结合部门工作重点和目标,设计考核体系,确定岗位绩效指标。实施绩效辅导阶段,要帮助员工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技能,随时纠正员工行为与目标的偏离,并对目标进行跟踪与修改。绩效评价要客观公正,并及时反馈,使员工了解自己的绩效状况,明确下一步的奋斗目标。完成考核后,要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应用于薪酬、晋升、调配、辞退等各项具体的人力资源决策中,同时还要为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提供建议等,形成有效的绩效激励体系。
构建个别化的企业内部有效激励机制
21世纪以来,中国的企业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迅猛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脱颖而出,企业必须更加高效地利用和开发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离不开对员工的有效激励。不同的激励方式、激励导向,其效果是不同的,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经营管理人,不同的环境对应的最佳激励方法也是不同的。企业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构建个性化的激励机制。综合运用各种动机激发手段使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企业的综合活力达到最佳状态,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构建企业内部有效的激励机制也就成为各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完善的企业激励机制与企业的生产率息息相关,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际工作当中,企业综合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激励因素,制定合适的政策,鼓励员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人力资源的各种潜在的能力激发出来,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节约企业的成本。
2、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科学的激励机制帮助企业员工树立自信心,使之共同努力拼搏,增强企业员工团队合作的精神,围绕企业的核心目标凝聚企业的每个员工,从而使企业自上而下形成有机的整体。团结就是力量,在整个企业拧成一股绳以后企业的竞争力会大大加强,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3、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够实现优秀人才的价值,优秀的人才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的同时,企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吸引并留住人才,才能让企业继续经营和发展。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泉,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会将社会上优秀的人才吸引过来变成企业的新鲜血液。
4、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促进在职员工充分地发挥其才能和智慧。美国哈佛大学的詹姆士教授在对员工激励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分配制度仅能让员工发挥20%-30%的能力,如果受到充分激励的话,员工的能力可以发挥出80%-90%,两种情况之间60%的差距就是有效激励的结果。企业实践证明,建设良性的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构建激励与和谐的“软环境”的最关键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二、企业在激励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由于传统意识和企业管理水平的限制,在激励管理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激励措施针对性不强,激励手段单一。在工作中很多企业对员工最佳需要的捕捉仍然停留在简单粗略估计上,没有以真实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为基础,结合公司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激励政策和措施,因此有些激励政策缺乏针对性,激励空挡现象和激励措施不当的错位现象,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只重视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激励。忽视对员工深层次的激励,企业中主要是物质激励,几乎不考虑精神激励,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员工的积极性,产生激励与需要的错位。、激励的频率和程度不合理。有些企业为了增强激励效果,一味的增加奖惩力度,习惯性的在年底进行重奖或重罚,忽视了激励的及时性,也造成了部分员工因为没有明确目标导致平时工作不积极,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
三、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搭建企业员工“助跑器”
企业的发展需要员工的支持。管理者应懂得,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对企业生存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而要取得员工的支持,就必须对员工进行激励;要想激励员工,又必须了解其动机或需求,个人需要是激励的基础。
1、马斯洛需求层次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生理、安全需要是人最基本要求,感情和尊重的需要是中层次的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
2、激励模式——激励方式个性化。“需求理论”告诉我们:对于组织中不同的员工、不同发展阶段的员工、不同环境下的员工,他们的需求是不同的,而且经常变化,“激励方式个别化”是激励模式的关键。“个别化”的重要前提是,要了解员工真正的需求。与员工进行坦率地交流,让他们说出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同时,需要随时关注员工需求的动态变化,变“静态激励”为“动态激励”。当掌握员工的所思所想后,“激励”才会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① 金钱激励。金钱是使人们努力工作最重要的激励,企业要想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基本的方法是用经济性报酬。物质需要始终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仍是激励的主要形式,如采取工资的形式或任何其他鼓励性报酬,在进行金钱激励时要正确认识理解其意义。
第一,金钱的价值不一。相同的金钱,对不同收入的员工有不同的价值;同时对于某些人来说,金钱总是极端重要的,而对另外一些人可从来就不那么看重。
第二,金钱激励必须公正。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要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通过相对比较,判断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对待,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工作态度。
第三,金钱激励必须反对平均主义,平均分配等于无激励。除非员工的奖金主要是根据个人业绩来发给,否则企业尽管支付了奖金,对他们也不会有很大的激励。
②工作激励。工作本身具有激励力量。为了更好地发挥员工工作积极性,管理者要考虑如何才能使工作本身更有内在意义和挑战性,积极参与管理,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员工参与管理,调动积极性,形成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给职工一种自我实现感。管理者要进行“工作设计”,使工作内容丰富化和扩大化,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还可通过员工与岗位的双向选择,使职工对自己的工作有一定的选择权。
工作中要做到充分的授权。授权的意义就是鼓励和信任。优秀的下属需要合适的舞台,三株公司吴柄新总裁有句名言“是个老虎就给个山冈守着,是个猴子就给树抱着”,话里除了量材使用外,还隐含着一个含义,你让老虎给你看着树他是不安心的,早晚都会跑掉去找大的山冈,授权一定要建立在公开的程序和制度上面,口说无凭,立字为证,这样才能使得到授权的人真正能行使权利。
③精神激励。精神激励也称软性激励,是一种低成本的点燃员工激情的激励方法。对于企业而言,按照员工的能力和工作的意愿,可以将员工分为四类,企业在管理时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员工应用不同的精神激励方法。
(1)针对高意愿、强能力型员工的情感激励法。这类员工既有很高的工作意愿也有很强的工作能力,是企业的优秀人才和核心资产,他们大多具有比较清晰的自我认知和评价,对自己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正确的理解。因此,他们通常对自己和别人的要求都比较高,比较在意工作的感受和别人的评价,比较重视企业的文化和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领导者要多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多多给予正面评价。
7.管理机制与绩效的关系 篇七
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教师教学质量是检验教学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标, 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制约着教学管理的效率。
要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及保证教学质量, 必须有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来保障, 而在教学管理机制中, 其中教师绩效与薪酬管理机制是核心机制, 但传统的教师绩效与薪酬管理机制已不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管理的需要, 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管理者只局限在对教师的教学绩效进行检查, 充当的是教学警察角色, 教学管理者实施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绩效管理, 而只是教学管理循环中的其中一个环节。
2、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不够科学, 或缺乏战略导向, 导致教学管理难以达到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目的, 或因指标设立过多, 操作起来十分复杂, 部分教学管理者最终不得不放弃所谓全面的考核, 使教师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3、教师薪酬设计时缺乏对教师岗位价值的科学评价, 教师岗位工资未能有效体现岗位价值差异, 有失内部公平性, 尚未真正形成科学而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的薪酬激励机制。
二、创新教师绩效与薪酬管理机制, 提升教学管理效率
(一) 树立系统管理思维, 实现教学绩效考核向绩效管理的转变。
如上所述, 部分教学管理者只局限在对教师的教学绩效进行考核, 充当的是教学警察角色, 教学管理者实施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绩效管理, 而只是教学绩效管理循环中的其中一个环节。
笔者认为, 要真正提升教师教学绩效, 教学管理者应该树立系统管理思维, 不能误认为教学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 而要认识到教师绩效管理是一个循环闭路系统, 在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做好: (1) 与教师共同制定教学绩效计划, 这是提升教师教学绩效的前提; (2) 辅导教师实现教学绩效目标, 做教师的良师益友, 帮助教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端正教学态度、提高教学技能、改进教学方法等, 使教师不断成长, 进而提高教学绩效, 最终实现教学绩效目标, 促进教学管理效率的提升; (3) 对教师绩效进行公正公平考核, 肯定工作成绩, 发现存在问题, 为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指明方向; (4) 对教师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反馈, 让教师明白自身绩效的优劣之处, 并将教师教学绩效与其报酬挂钩, 做到绩优酬高、绩差酬低, 激发教师提高教学绩效的动机, 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进而提升教学管理效率。
(二) 在教师教学绩效管理中引入KPI。
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机制下, 还存在两个问题尚需解决:一是虽然在教学管理者的监督下, 教师已尽力工作, 教学管理整体绩效却并不高, 离预期的目标甚远, 这实际上主要是因为教师绩效考核指标设计缺乏教学管理战略目标导向;二是不少教学管理者觉得, 教师的教学绩效考核一级指标有教师的学历、职称、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案设计、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等, 部分一级指标还需分解为二级指标来考核, 需要考核的因素繁多, 操作起来十分复杂, 面对这种情况, 部分教学管理者最终不得不放弃所谓全面的考核, 使教师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这自然不利于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
事实上, 教师绩效的80%是由教师绩效行为之中20%的关键行为所决定的, 如果教学管理者在教师教学绩效考核中引入KPI, 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KPI (Key Performance Index) 就是管理者在考核员工时, 根据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关键行为而设立的关键绩效指标, 具有战略导向性。
教学管理者应结合自身的管理实际设计具体的教师考核目标与指标, 将教学管理总体目标逐层细化, 建立教师KPI体系并据此对教师进行考核, 促使教师朝着教学管理战略目标努力, 并使教师绩效考核走出流于形式的阴影, 真正发挥教师绩效考核机制的激励效应。
(三) 引入要素计点法, 实施教师岗位工资变革。
目前, 我国教学管理者在确定教师的岗位工资时最大的不足之处是缺乏对教师岗位价值进行科学评价, 有的按学历高低定岗位工资, 有的按职称高低定岗位工资, 也有一刀切, 教师岗位工资一碗端平的现象存在, 导致教师岗位工资未能有效体现教师岗位价值差异, 有失内部公平性, 对教师工作积极性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 教师的岗位工资必须体现教师岗位价值, 如果引入要素计点法, 综合考虑教师的学历、职称与实际教学质量等级等因素, 对教师岗位价值进行科学评价, 上述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要素计点法属于岗位评价中的定量评估方法, 其优点是可避免一定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的负面影响, 精确度较高。
教学管理者在运用要素计点法进行教师岗位工资设计时, 先要迈好关键的第一步, 即确定影响教师岗位价值的关键要素。在现代教育理念下, 我们可以把培养成才的学生看成教师的教育产品, 教育产品是否达标及其质量等级是衡量教师岗位价值大小的主要外在标志, 而学生是否成才, 也即教师是否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质量, 因此, 教学质量是影响教师岗位价值的关键要素。另外, 教师的学历和职称也是影响教师岗位价值的关键要素, 因为正常情况下, 学历或职称越高, 教师的知识与教学经验也越丰富, 教学技能也相应更高, 其教学质量也会越高。但有些教学管理者片面地根据学历与职称确定教师的教学质量, 这有失公正, 因为也有高学历高职称但因教学态度差而导致教学质量低的现象。因此, 教学管理者还需通过教案检查、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区分不同教师的教学质量差异, 确定教师实际教学质量等级, 以便在对教师岗位评价时更准确地体现教师岗位价值的差异。鉴于此, 我们可以把教师的实际教学质量等级、职称、学历确定为影响教师岗位价值的关键要素。
在确定了教师岗位关键要素之后, 再对各个关键要素进行配点, 如表1所示。 (表1) 学历、职称及实际教学质量的等级越高, 给予的配点也应越高, 在表1中, 笔者对学历、职称及实际教学质量等级分配的权重分别为30%、30%、40%, 设定的最高薪点为1000, 对应于A学历、A职称且实际教学质量为一级 (最高级) 的教师, 其中权重的分配、最高薪点的设置、不同学历、职称及实际教学质量之间的配点级差的控制, 教学管理者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作适当的调整, 灵活应用。
教师岗位工资标准取决于薪点数与薪点值, 其中各个关键要素配点总和为薪点数, 薪点值则为每薪点对应的货币量, 最后, 依据公式 (薪酬=薪点数×薪点值) 便可以算出每位教师的岗位工资标准。
综上所述, 通过在教师岗位工资设计中引入要素记点法, 使教师岗位工资充分体现教师岗位价值差异, 教学管理者就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而提升教学管理效率。
三、结语
本文针对传统的教师绩效与薪酬管理机制存在的弊端, 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 方案偏重于创新思路的阐述, 教学管理者在应用时尚需结合自身的教学管理实际, 在此思路下拟定具体的操作方案, 以切实实现提升教学管理效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进.高校教师教学绩效管理探讨[J].今日科苑, 2006.11.
8.管理机制与绩效的关系 篇八
【关键词】人力资源;内部开发;企业绩效
0.引言
“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的。从宏观层面上看,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达到劳动年龄、未达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从微观层面来看,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内可以为组织所使用,能够进行价值创造、具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是具有“特殊能力”的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的竞争环境日益复杂,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并成为企业中重要的战略性资源。
1.理论背景与假设形成
国外许多学者支持一种普遍性的观点,即相信企业存在着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一些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任何企业都适用,且这些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他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会影响人力资源绩效,而人力资源绩效又会进一步影响企业与财务相关的绩效,有些实践还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
国内不少学者也验证了这种普遍性的观点,蒋春燕、赵曙明[1]等验证了与员工相关和与市场相关的绩效;戚振江等[2]重点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员工承诺的关系;范秀成[3],刘善仕、周巧笑[4],赵曙明、张弘[5],乔坤、周悦诚[6]等人均验证了人力资源实践对组织绩效具有积极影响。
2.基于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内部开发
2.1人力资源内部开发的优势
第一,内部开发的人力资源具有与组织匹配的软知识,使得企业内部的协调和控制更容易实现,进而降低交易成本、保证企业核心的一贯性。企业核心更多体现为使命、价值观、经营理念,以及具体表现为日常行为准则、工作标准、组织流程和沟通渠道的组织惯例。它们是企业经过独特的成长历程和长期生产运营逐渐形成的,更是企业与员工长期磨合的产物。因此,内部开发与外部获取的人力资源的最大不同,并非是人员素质的不同,而是人员的连续性与企业核心价值观、使命、经营理念,以及组织惯例和企业文化的一贯性。这也使得员工间的合作和控制更容易实现,进而降低组织内部的交易成本。
第二,内部开发有助于建立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契约,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企业的稳定性。个人与企业能够基于同一个目标形成共有的价值观、信任感和创造力,彼此之间逐渐形成一种长期的关系契约。在它的作用下,员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得到增强,人员稳定性提高,从而激发出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与责任感。他们视企业为其事业和命运的共同体,在制定管理决策时更能够避免短期行为,作出长远的、有利于企业总体目标实现的规划与行动。
第三,内部开发可以促使员工进行专有技能的投资,从而提高其人力资本的价值和专有性,有利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专有技能使得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特有的、有针对性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将企业和其他的竞争者区分开来。加之专有技能自身兼具的难于模仿、不易复制的特性,因此有利于企业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而专有技能的形成,虽然部分可以通过专门的培训获得,但通常都需要较长时期的“做中学”来积累。获得方式的特殊性,使得专有技能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企业环境的影响,进而对企业产生粘滞性,因此其可迁移性较差。
2.2人力资源内部开发机制
第一,基于企业战略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为人力资源的内部开发指明目标和方向。企业需要结合发展战略、经营环境、自身优势等内外条件,判断识别出哪些类型的人力资源是企业目前和将来竞争优势的潜在来源,并据此制定和执行详尽的人力资源引进、配置和开发计划,以指导后续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规划时对未来情况要有一定的预判,并保有一定的灵活性,而且能够根据需要及时进行动态调整,这样才能确保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坦然应对变化,不至于在衔接或过渡中出现问题。
第二,人员选拔和配置时,将员工的潜能作为重要参考,从而为员工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出于内部开发、长期培养的目的,相较于候选人现有知识和技能水平,企业选人时往往更看重人员的发展潜力,因此会运用较为复杂的招聘方式获取具有潜力的员工。而在人员配备时,员工的潜能也是企业的重要参考指标,自身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之间的缺口,将成为员工努力挖掘自身潜力的巨大压力和动力,有助于员工在实践工作中迅速提高能力水平。同时,配合以模糊的工作设计、松散的工作任务规划、允许变化和调整的工作程序等.实现对员工的灵活自主管理,进而为员工的内部开发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另外,内部开发策略下,企业所倡导的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也是选聘标准的重要部分。
第三,对员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训与开发,为企业更新和保留人力资源和能力。企业的任何资源和能力都有可能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失去其战略价值,人力资源也不例外,而且,如果不能经常运用、学习和更新,人力资源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对人力资源进行系统地培训与开发。
3.总结
在今天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绩效应该更加关注长期的发展潜力。在日常管理中,企业应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对企业绩效提升的促进作用,不断地通过企业的人才创造竞争优势,通过人员的有效管理实现企业绩效的提高。本文就企业的内部人力资源开发一方面进行阐述,对于提高企业的绩效更需要全方面、多层次的考虑,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科]
【参考文献】
[1]蒋春燕,赵曙明.企业特征、人力资源管理与缋效:香港企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04,16(10):22-31.
[2]戚振江,牡红.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员工承诺管理[J].商业研究,2003,17:44-47.
[3]范秀成,英格玛·比约克曼.外商投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关系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3(2):54-60.
[4]划善仕,周巧笑.高绩效工作系统与绩效关系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6(7):19.
[5]张弘,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沪深两市生产制造型企业的实证研究[J].预测,2006(4):21-25.
[6]乔坤,周悦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元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8($1):544-550.
[7]谢凌玲.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影响因素[J].经济管理,2007,29(13):56-61.
【管理机制与绩效的关系】推荐阅读:
建构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平衡机制的论文08-06
论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绩效评价模式09-28
激励机制的创新管理09-18
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程序_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机制07-19
综合管理部工作汇报机制的规定07-16
关于深创投基金管理机制的报告07-23
公共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的论文10-21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07-04
培训师激励机制管理管理08-05
探索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