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采购管理

2024-06-22

研究所采购管理(通用10篇)

1.研究所采购管理 篇一

摘要:

电力物资采购是电力企业运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目前大数据管理模式已经成为电力企业进行物资招标采购的重要技术基础,在当前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围绕电力物资招标采购管理大数据应用规划展开论述,重点讨论电力物资招标采购管理运用大数据进行管理与应用的对策。

关键词:电力运营;物资招标;大数据管理

一、前言。

电力物资招标采购随着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加速,承担的任务和责任也越来越多、越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招标手段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企业运营的发展需要。大数据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正在成为当今的技术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电力企业也不例外。大数据的应用随处可见,帮助企业运营的同时也改变着企业的发展模式,这是一个崭新的技术新时代的到来,而对于电力物质招标采购来说,运用大数据进行管理无疑是将管理精益化提升的契机。

二、电力物资招标的发展趋势。

1、招标集中化。

电网建设速度的加快是国家扩大内需的推动作用下的必然趋势。因此电力工程对设备和材料采购的规模和数量是十分巨大的。南方电网以及下属各个省网,对在输配电、变电等工程建设过程所需物资进行物资分类、分批,采取集中、打捆、框架招标的方式,逐步取消三、四级采购权限,改变了各自为政的局面,降本增效,统一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电力企业在建设项目中对于采购的设备,已经拥有了较为集中和规范的采购和招标标准,例如对于一级、二级物资一般是采用集中框架招标采购的方式。集中框架式招标的方式一般是委托一个专业代理公司完成,实施平台也是统一的。招标工作开展时,代理公司拥有着庞大的供货商信息库和评标专家库,为寻找投标人和专家节省了时间,节约了成本。招标结束后,根据中标的情况对投标人提出要求,加大竞争性,降低采购成本[1]。

2、招标电子化。

招标已经实现了电子化,取代了传统的纸质招标的方式,将交易费用大幅度降低。这是一种电子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在线招标的方法,将招标文件等以电子文档的方式加以公布、公示和发售,投标人可以通过在线的方式参加投标,并了解招投标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招标结果可以较为公开和透明,也有利于对招标全程进行管理,帮助加强对供应商的动态评价等。目前南方电网各单位已逐步推行招标电子化。

3、招标信息化。

利用大数据建立动态采购信息数据库,包含招标人、投标人的基本信息和交易信息。基本信息包括注册资本、所有制形式、营业场所和范围、法人代表姓名等。交易信息包括:货物类招标中的性能参数、中标价格和合同条件等;工程类招标中的造价、工期、设计方案、施工组织方案、工程量清单等;服务类招标中的用户体验指标、服务流程与态度、服务与描述的差异性等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招标人查找到类似项目的招标方案、评标方法、合同条件等内容。同时,数据库还可以提供相关标的以往的合同条件及当前的各种报价,方便了解市场状况[2]。

4、招标系统化。

以大数据思想建立承包商履约信息系统,主要包含两类信息:

①承包商的基本信息,包含企业及主要管理、技术人员的基本信息以及反映企业资格、能力、业绩等方面的信息。

②承包商的诚信档案。企业参与投标以及履行合同时,其信用和履约等信息将被及时收集到数据库中。

上述信息都通过联网方式从其他政府部门或公共资源交易数据平台中获得,并成为重要的评审因素。承包商履约信息系统还可以与其他诚信数据库互通,进一步影响到不诚信的承包商参与其他领域的活动,由此提高了违约成本,使得承包商在履约过程中会主动选择诚信。由此便可以降低公共资源交易合同的监督和矫正成本。

三、大数据在招标管理中的应用。

大数据应用在物资管理领域,目前来说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一些理论上的理想运行思路还不能直接加以应用,并且采购管理工作本身有其特点,要将大数据应用在招标采购工作中,需要进行多个方面的思虑,采用几个步骤来完成。

(1)将历史性的资料加以挖掘和分析,包括历史的采购数据的分类、整合、质量分析、需求分析、价值分析等等,将这些基础性的历史数据挖掘出来,加以大数据的分析,综合招标采购的业务特点,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的结果来判定大数据的运用方向,将大数据的应用加以系统化和体系化,将大数据运行与业务流程串联起来,实现业务流程的场景话运作。

(2)评估和分析大数据中的要点,将招标采购的大数据的应用点加以规划和设计,根据招标采购中的管理要求提出实时方案。

四、电力物资招标大数据应用方法。

1、大数据的挖掘。

从历史的招标采购的数据中,挖掘出需要预测、申报采购、管理的业务环节,用于今后对关键业务环节进行诊断的依据,这些数据涉及到申报、采购、供应商等等,经过汇总和数量后,将物资供应链条提高到一定的高度,然后归类整理成清晰的类别,并进行数据质量的比对,还要通过访谈、调研等方法,对采购管理人员对于大数据分析的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3]。

2、大数据的应用。

在对招标采购工作中的各项应用要点拥有了较为详尽的了解后,随着业务的流程,进行大数据招标采购业务的应用,包括物资、招标、供应商、专家几大重要环节在内的十余个大数据应用点,然后划分为事前和时候两个时间阶段。前期阶段准备物资采购的大数据分析点,作为进行采购的策略分析和评标的方法。

将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和评价,设立供应商行业对标分析和产品信息分析,为供应商的选择和匹配提供基础性的资料,对物资的范围和策略进行酚类,划分物资分类的范围。建立专家评标综合评价版块,提供专家需要的评标依据,将物资分析和招标分析结合起来,将物资类别和招标方式匹配起来,并为物资品类提供招标方式。事后阶段,通过大数据的分析点,将采购的规律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对物资报价的规律的分析,总结出物资的投标报价的规律,进行价格评分的优化,将中标率和中标占比加以详尽的分析,总结分析中标结果等等,对一些围标、串标行为采取方式加以制止和规避。

3、大数据的应用点评估。

对于招标采购业务中的大数据应用点的评估,采用的方法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定性的方法是对每个大数据分析点,从业务流程的角度进行了解和分析,包括应用价值、数据分析、可行性研究等等。特别是对可行性和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可以将大数据的分析点依照这些分析结果进行分类:应用价值高、可信性强的可以划分为优先级,应用价值低,可行性高的可以划分为二级,应用价值高和可行性低的,划分到四级。

通过定性的评级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数据点进行定量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其中的层次包含了目标、准则、方案等,通过定量分析方法综合决策出层次的权重,然后采用物资全供应大数据应用蓝图,对数据分析点加以评价和排序。具体步骤为:层次结构模型;专家对比分析;比较矩阵;权重向量检验,计算权重向量并检验。

五、大数据在招标中的具体实施。

通过对大数据的评估和分析,可以得到定性和定量评估分析的结果,依照划分好的优先等级的数值高低,来确定大数据分析的第一个目标,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首要的目标应是对应优先等级第一层次的,短期目标对应第二优先等级,中长期目标对应第三和第四等级。每个等级对应的目标确立好后,在实施阶段,参照定量评估的方法,将顺序加以实施,并依照定量评估的方法,开展采购业务的大数据规划和实施[4]。坚持以现代物流业,促进优势业务融合,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大力推行阳光采购,全面推进电子招投标系统平台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开发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实行从电厂生产(管理)项目登记、预算、统计、物资需求计划制定及审批、采购计划平库及审批、销售订单制定及审批、物资出入库、物资台账、物资超市管理、物资配送中心与电厂业务的交互、招投标信息发布等信息化管理,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力争所有物资采购必须通过电子平台实现的总体要求,以立足集团、服务集团为目的,高起点统一规划电子招投标系统平台建设方案,积极创新管理模式,不断完善供应商和专家服务体系。

通过机制建设、人才队伍的培养,将大数据工作开展起来,具体实施的内容包括:常态化的绩效考核、大数据应用辅助业务执行情况考评,这些机制体质建设都是为了保障大数据顺利开展的基础性制度。再就是构建标准化数据管理体系基础,将物资数据的管理纳入到数据的深度管理中,通过可视化的呈现手段为物资决策提供辅助参考。所有的机制体制改革离不开人的要素,因此培养大数据分析和应用人才,成立懂技术善管理的运营团队也是非常重要的,未来的大数据运营必须要成立专门的大数据应用项目组,为其开展和实施提供技术保障。全力推进招评标业务全过程网上进行。把原来的招投标系统和电子采购系统当中的会员管理功能剥离出来,结合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财务信息系统、业务(合同)管控系统的供应商、电厂等用户信息,建立统一的会员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招标程序,降低招标成本,可以更好地为电网、供应商提供服务。

六、结束语。

大数据浪潮的涌动是势不可挡的,未来的产业变革和竞争力的凸显都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今后,在招标采购的管理中,大数据的应用必然会增大,因此当前必须要在精益化、规范化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为大数据战略的价值增值而不断创新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魏亚楠。电力物资招标采购管理大数据应用规划研究[J]。招标与投标,2016(4):32~34。

[2]胡倩倩。电力企业ERP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集成研究[J]。山东大学,2012。

[3]赵军。基于RFID的市级电力公司物资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大连理工大学,2015。

[4]周若璇,汪亦星。电力物资招投标采购风险管理体系的优化策略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12):158~159。

2.研究所采购管理 篇二

采购管理是在采购过程中, 采购主体获取资源和相关产品、服务时采取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企业采购选择某种管理模式, 决定了企业对内部资源和外部市场资源进行组织和控制的一种具体方式。采购管理模式设计涉及采购管理流程, 供应商管理, 供应商关系管理, 以及内部采购制度和采购组织等多方面内容, 对采购管理模式的优化过程, 是一个综合的管理系统优化的过程。[1]

任何企业、任何工程几乎都需要设备的支持, 设备是人类脑力和劳动力的结合。做好设备管理, 可以避免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意外, 甚至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二、设备采购管理的制度

(1) 采购的原则:一般都是基层员工去接洽供应商, 如果需要更改计划内容, 采购者不要自己决定, 应该向上级报告并寻求解决办法;购买的设备应该坚持“质量和价格并重”的原则。

(2) 管理的原则:设备采购回来后应该交由设备科储备。各部门需要什么设备, 应该先向上级打申请, 得到上级批准后, 再将批准表交给设备科, 请设备科配送设备给相应部门。

(3) 公开原则:购买设备过程中, 应公开设备每年购买的台数、件数以及每台、每件的价格。不仅如此, 如果通过讨价还价得到让利, 应该公开让利的情况。

三、如何加强招投标环节管控

招投标是一个项目进行之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各个行业有不同的招投标方式, 本文以政府的投资项目为例, 来讲述如何加强招投标环节的管控。

政府投资项目的招投标工作一直是国家各部门监管的重点。对于建筑市场, 规范且成熟的招投标过程是其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 然而政府投资项目招标监控的相关工作并不成熟, 更多关注点是招投标程序的合法、合规性, 忽视了对招投标效果的监管。在阐述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监管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 对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系统集成和协同管理思想为指导, 构建了以法律法规为保障, 信息平台为支撑, 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的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监管体系。从招投标监管内容涉及合法性、合规性、有效性三方面, 招投标手段涉及信息平台资源整合和综合监管指标确立两方面论述了监管实施要点, 同时对监管体系的运行准则和程序予以说明。[2]

四、设备采购管理的方法

(1) 详细了解设备采购职责, 确保设备采购流程的规范性, 务必合理地进行设备采购工作。

(2) 采购回来的设备一定是合格可用的, 一定是符合质量要求的。

(3) 设立专门的采购部门以及采购人员, 采购人员若有什么疑问, 可以向负责人询问。

(4) 设备采购过程中, 采购人员应先依据公司的运营情况商议好商品价格, 然后再进行采购。

(5) 注重“质量第一”和“合理经济”。

(6) 采购人员应该熟记公司的采购申请计划, 确保在采购过程中万无一失。

五、医疗设备采购管理的例子

医疗设备采购是一项政策性和责任心很强的工作, 需要严格依据法律法规。我国现行的法律、部门规章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1999]2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95号令“进口医疗器械检验监督的管理办法”,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第94号令“关于部分进口医疗器械市场准入相关管理办法”, 卫生部卫规财2013-14号令“卫生部预算管理医院医学装备管理实施办法”, 财政部财库2007-19号令“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管理办法”以及商务部颁发的“机电产品进口管理”等。军队根据自身特点, 制定了“军队物资采购评审管理办法”和“军队物资采购业务文本”两个管理规定。[3]

从设备采购管理的制度和方法, 以及国家对招投标环节的管控, 足以看出我国对设备采购管理的重视程度, 也能够让国人以及其他国家公民了解中国对安全设备的把控和重视。

摘要:在一个项目的运行当中有许多重要的构成因素, 有了这些因素, 这项工作才能圆满完成。设备采购就是这多种因素中的一种。我认为, 设备采购是项目运行的基础, 有了设备的支持, 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本文介绍了设备采购管理的制度, 如何加强招投标环节的管控, 并详细讲解了设备采购管理, 以医疗设备采购的例子来说明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设备采购,管理制度,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徐俊峰:T风电电控设备制造企业采购管理优化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15.

[2]亢良兆: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监管体系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16.

3.采购外包风险管理研究 篇三

1.问题的提出与研究价值

1.1采购外包的风险以及存在的问题

采购外包可以使企业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然而在企业分享采购外包的利益的同时,也必然要承担由此带来的诸多风险,如:采购物品质量不佳,采购时效性较弱等。

在传统的外包采购中,采购方只关心供应方产品的进度和质量。因此供应方有些部分尽管前期进度和原料质量能满足合同要求,不过由于在前期竞标的高投入,导致在后期必然会采取降低产品质量,减少原料投入的策略,从而加快进度,但最终结果还是让采购方遭受损失。

1.2课题研究价值

本文就以上采购外包的风险问题,研究出相应的风险管控对策,从而为企业的采购外包业务提供理論支持,帮助企业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防范措施,建立健全企业采购外包相关机制,降低采购风险。

2.采购外包风险管理及控制

2.1企业采购部门自身设置风险防范措施

企业采购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对采购外包成本效益比风险防范有直接的决定作用。应采取以下措施防范风险:

(1)实行章程化规范管理

进行章程化管理是所有采购活动中最重要的管理方法。企业的采购部门在实际采购运作过程中,要力求规范化运作,从而确保采购的外包公平、公正、公开,实现企业采购部门的“廉洁高效,物有所值”的目标,最大限度的发挥采购的正效应。

(2)建立内部管控机制和外部监管机制

企业在采购过程的公平公开原则自然存在着内部的监管制约机制与上级主管部门的管控制约,但其实我们企业的采购作为企业的最重要活动之一,应当必须要有外部的监管制约机制与之配合,从而才能保证企业采购规范化、合理化。

(3)加强风险意识,完善防范制度

企业的采购部门,特别是企业上层决策管理层对于采购外包的风险问题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有一个从风险预警到危机应急处理的系统概念,企业对于采购环节应当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多视角的立体风险防范体系。从企业内部组织上,应当成立由上级主管部门、高级管理层以及操作层所组成的自律组织,并且该组织能够有机地融合于采购管理体系;从企业内部机制上,应建立上级主管部门对下级部门的监督机制,采购部门内部核查,在采购部门的对外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外部监督和内部部门间牵制互律制度,这样便能更加高效的提高采购风险管理质量;从企业程序上,应根据企业采购外包的情况,去建立并完善采购风险管理程序,从而把更多更全的防范措施纳入到采购外包的管理手册,使采购程序更加程序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2.2采购人员的风险防范措施

对于采购人员怎样进行风险防范,应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

(1)树立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

采购人员风险控制的关键点是加强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要让采购人员必须严格履行规范采购的职责及义务,严格遵守采购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采购人员的质量意识,企业还应当引进或者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素养的采购人员,这样从人力资源上去降低采购风险。

(2)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培训

企业可以通过举办多形式的职业道德相关培训课程和开展职业道德舆论宣传,从而创建积极的采购文化,创建一个良好的采购执业氛围,在文化道德中潜移默化去改变去降低采购风险。

(3)定期实行轮岗制度

通过建立轮岗制度,从而达到人员和岗位的最优配置,这样有利于采购人员在工作中发挥创造,通过该制度,让采购各个岗位职责明确和考核指标量化,以便进一步降低采购风险。

此外,企业还可设立专门风险控制部门,加强对各类风险的控制和防范。企业的风险控制目标一旦确定,这就需要企业的专门风险控制部门人员予以实施。对进行采购外包的企业来说,应当结合自身企业运作的机制以及面临采购风险复杂的实际情况,更应当设立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确保专职的风险控制管理人员来实行采购外包的全程风险管理。

2.3建立战略联盟

企业应当努力拓展采购的规模和范围,从而去降低采购的成本,通过和采购外包的服务商建立一种长期且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与核心的采购外包商建立广泛战略联盟,也可以降低部分采购风险。另外通过建立广泛的战略联盟,建立可靠的质量管理体系及采购体系,这样能够尽量避免人为采购带来的风险,从而更加有效的保证采购质量与效率。

2.4招投标过程中的风险防范

招投标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应当从以下三点入手,从而避免在此过程产生的风险:(1)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普及,规避法律风险。(2)集中采购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制度。(3)建立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完善企业采购工作的程序性和标准化。

2.5建立风险控制信息系统

企业在进行采购外包过程中存在着高风险,这些风险来源广,造成风险的因素多,出现风险事故的后果极其严重。由于以上因素,从而造成风险控制决策复杂。因此采购业务外包的风险控制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于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去降低采购风险。

3.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采购外包制度的是一种能够降低企业资金使用风险的措施。虽然仍有很多的风险会存在于采购外包业务,同时我们并不能否认采购外包机制在采购中依然有采购风险的存在。有些风险是来自社会的环境,有些风险是来自工作的环境,而有些风险则来自采购人员自身。因此,企业有必要加强对外包采购的分析研究,从而去识别和控制风险。各类风险虽然广泛存在于采购的各个环节,但只要采购人员和监管人员在采购过程中,加强质量管理和服务意识,建立规范行业标准,健全内控机制、员工诚信体系、服务体系和外部监管机制,再加上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这样采购外包的风险便可以得到防范与控制。

参考文献:

[1]刘福华,陶杰,黄秀娟《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与防范》

[2]杨麦侠《略谈采购成本的控制》

[4]http://www.chinawuliu.com.cn/

4.研究所采购管理 篇四

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是项目管理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做好物资采购管理有利于降低项目的整体成本,提升经济效益。项目采购管理是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项目采购实施有效的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如项目采购管理不善,所采购的物资达不到工程项目的使用要求,会对项目的效益有影响,而且会影响项目的正常实施,导致项目的失败。健全有效的项目采购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项目的成本、保障工程工期、避免合同纠纷,并防止浪费。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日益深入,大型工程项目建设也越来越多,如何实施有效合理科学的项目采购管理是每个企业的必修之课

1.建设工程项目采购管理的背景

1987年,鲁布革水电站首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进行国际招投标,实行国际通行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拉开了我国“项目法”施工管理的序幕。多年来,从最初的“项目法施工”到建设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国家标准的颁发,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在建设行业日渐成熟,项目管理水平总体上有了显著提高。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国内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逐步融合,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微利时代己经到来,这既给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同时又带来了新的挑战,使得建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建筑施工企业要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来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采购管理工作成为了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与工程项目建设密不可分。采购工作种类繁杂,技术性强,涉及范围广,工作量比较大。在采购时不仅对物资的质量和价格有严格的要求,而且还对采购进度有谁分严格的要求。采购工作如有失误,将对工程的质量、成本、进度造成十分大的影响,导致工程亏损。提高对采购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采购的工作效率,减少采购过程中的浪费,对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实现项目的增值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提高对采购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采购的工作效率,减少采购过程中的成本,对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项目赢利能力的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2.工程项目采购管理的意义

采购管理是企业为了达成生产或销售计划,以确保合适的品质为前提,在合适的时问从合适的供应商那里,以合适的价格购入合适数量的商品所采取的管理活动。即“5R“管理:合适的供应商(RightVendor)、合适的品质(RightQuality)、合适的时问(RightTime)、合适的价格(RightPrice)、合适的数量(RightQuanti-ty)。采购管理是研究在取得商品的过程中,统筹事前的规划、事中的执行以及事后的控制,以达到维持正常的企业经营活动,降低产销成本的口的。就采购的规划而言应包括设定口标、建立制度和组织、划分职责与权限、人员的选用、设计作业流程与表单,以及拟订计划与预算。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采购管理的理念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企业模式向虚拟化、动态联眼和协作的力一向发展,对采购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这就需要我们继续探索,不断在工作中总结得与失,不断的完善采购管理模式,不断的提高自我,提高工作效率,不断的提高采购水平,和企业共成长。

3.国外工程项目采购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该领域的研究层出不穷,总结出国外的研究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项目采购管理模型研究、管理效率方向研究、采购行业性研究等方面的研究。

3.1管理模型研究

有三类学者在管理模型领域做了相关研究。首先是Ahazmi1T,CafferRM(2000),运用价值工程方法与层次分析法(BHP),初步建立了一种工程承发包方式选择采购模型。DB方式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JamesERJ等研究(2000)了承包商对于DB方式的适应能力。

3.2管理效率方向研究

GransbergDD,MolenaarK(2004)研究了采用DB方式的78个项目实例,对其采购质量管理方法进行了分类归纳。

3.3SinghD,RobertLKT研究如何借助计算机系统建立模糊决策模型来评估潜在承包商能力,基于模糊理论提出选择承包商的模糊决策框架图,为运用计算机建立选择承包商的模糊决策模型奠定了基础。

4.国内工程项目采购研究现状

国内对项目采购研究很多都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研究趋于多样化。总结起来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

4.1采购供应链管理研究

蔡延东(2004)针对汽车行业讨论了项目开发中采购管理的重要作用,提出在一体化供应链下项目采购管理中对供应商管理的战略模型。韦芳匀(2013)针对施工企业面临的物资管理问题,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入手,提出了经供应链的理念和方法与采购管理相结合共同探索物资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叭

4.2成本控制角度

李峰匀(2013)分析了采购成本控制对石油企业的巨大影响,从物资采购成本影响因素出发,就如何控制我国石油企业采购成本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提出了基于采购流程管理的成本控制策略。薄传华(2013)从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石油石化企业的特点出发来分析当前的物资采购在归口管理、采购人员、采购渠道和方式、物资价格等方面还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刘长军介绍了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具体有供应商的选择和企业与其供应商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采购过程中尽可能地利用第三方物流等。企业与其供应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4.3采购管理模式角度

李洪河(2005)以建筑市场为研究主体,提出建筑施工企业宜采用混合制采购管理模式,并根据物料对企业的重要程度和供应风险进行分类,确定项目部的分散采购范围。李智宏(2013)针对公路工程施工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模式现状,将公路工程物资管理可归纳为计划管理、仓储管理等业务流程

4.4采购绩效评价角度

杨春燕以某工程项目采购为例,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造综合评价模型,建立评价集和评价矩阵,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研究并形成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项目物资采购绩效评价方法

5.国内外研究评述及发展方向分析

第一,从研究方法看,工程项目采购管理所应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系统结构模型化方法、模糊层次分析法、价值分析法等。国外研究的实证分析较多,通过调研企业的具体数据进行标准量化研究得出结论,习惯于从量化分析结果中验证理论的可信度,为企业提供了可靠依据;国内注重研究方法在行业特征上的创新。

第二,从研究效果看,国外的先进采购管理理论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工程采购方式的研究也就主要集中在DBB,DB等模型方面,国外研究中比较注重数据量的积累,通过数据的整理,文章结论的说服力强,较客观。但对不同行业的采购模式的对比分析研究较少。相比而言,国内学者研究特点侧重于定性的分析,缺少定量的研究。在采购方式方面,研究趋于多样化,这种状况可能与中国的国情与教育环境有关

第三,从研究趋势看,工程项目采购研究从2003以来一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主要的研究行业分布在传统工业领域、能源行业。

6.结语

5.研究所采购管理 篇五

负责人 赵军锋

主要研究人员化涛、朱彩霞、侯长安、迟晓静、阮金之、牛纪国

主要研究领域政府应急管理、社会风险治理

研究所主要致力于政府应急管理和社会风险治理研究,在加强危机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着力对“中国经验”特别是“地方经验”的总结。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术团队力量,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以课题研究促进科研水平提高,已取得丰硕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一、论文: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多篇次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摘编,代表性成果如下:

1、《突发事件中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中国行政管理》2012(1)

2、《公共危机中政府协调的情景分析》,《晋阳学刊》2011(5)

3、《政府协调治理: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创新探讨》,《青海社会科学》2011(6)

4、《群体性事件发生机理的生态分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5、《政治资源配置与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社会学分析》,《理论探讨》2008(2),《新华文摘》2008(10)摘编

6、《区域公共政策的生态分析》,《公共行政》2007(8)全文转载

二、课题:主持省部级项目两项、厅级校级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一般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多项。主持厅级以上项目如下:

1、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转型社会治理下的政府回应机制研究”(12YJC630063)

2、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社会转型期公民意识构建问题研究”(10CZZJ06)

3、山东省教育厅项目“当代中国政府回应机制的完善与创新研究”(J10WC59)

4、山东省教育厅项目“城市应急管理的协同机制研究”(J11WG82)

6.管理乱弹之管理学研究的缺陷 篇六

在市场营销学里,人们习惯把一个企业、一个品牌、一种产品的区域影响力用影响半径来表示,但常常把辐射半径和覆盖半径混淆。辐射半径指的是在半径内有消费者,而覆盖半径指的是半径内有较多数量的消费者,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区分两者是为了让我们对市场有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在市场上的影响力。

二、管理学研究的缺陷

在现行的管理学教科书中,几乎都把大量篇幅放在管理学原理、发展历史、管理职能上,对管理客体的研究比重大,而对管理主体的研究分量太小,

而对管理主体的研究又多偏重后天的培养方面,缺乏明确的人员筛选,即从没有说哪些人不适合做管理工作,哪些人有可塑性,哪些人比较适合做管理(先天条件好)。人更多的是 ,个别人是通才(全才),管理者也是如此,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让不合适做管理的人来做管理是受罪,同时,适合做管理的人不让做是严重人力资源浪费。

7.高校管理人员管理策略研究 篇七

判断一所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是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师的重要性当然是不可置疑的。但是,作为“管理育人”的主导者和学校正常动作的组织者,管理人员的地位却普遍被忽视。管理人员在高校的处境不容乐观。

1 高校管理人员面临多种困境

知识经济时代已然到来,高等教育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国家在教师培养、教学手段改进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与之相比,对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管理人员面临着自身难以突围的困境。

1.1 管理人员普遍不受重视,待遇偏低

高校的发展战略与规划、规章与制度、教育教学的管理与评估、人事、学生培养的全程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都是由管理人员制定和执行的。可以说,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管理水平则是质量的生命线,管理在高校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可是,因为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直接导致高校管理人员普遍不受重视的现状。

1.2 管理人员缺少培训和进修的机会

高校人事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中,对教师的再教育、培训和出国进修等方面都有明确要求,这也是同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要求相吻合的,鼓励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名师评比、出国深造、科学研究、名牌专业建设、双语教学,为教师的成长成才提供的很多路径。而为管理人员提供的培训计划及进修方案则少之又少。

1.3 管理人员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对管理人员的考核不应局限于定性考核,应该结合明确的岗位工作要求,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并举,考核结果直接跟待遇挂钩,摒弃那种“因人而异”和“走过场”的考核。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应秉承“高质量、高效益”的考核旨归,真正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功效。

2 加强高校管理人员管理策略

木桶原理认为,一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同理,高水平的教育教学需要高水平的管理和服务。面对水平普遍低下的高校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积极探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人员管理有效性策略。

2.1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真正重视管理人员和管理工作

态度决定高度,高校对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反映在对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上。只有漂亮大楼、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而缺乏高质管理的大学不可能是一流大学。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真正重视管理工作,视管理为生命。管理水平低的高校不会有好的教风与学风,也难出大师和天才。如果因为管理不到位,校内充斥着教师的埋怨和学生的投诉,高校将无法正常运作,更谈不上充分发挥其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只有真正重视起来,提高管理人员的归属感,推动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才能使管理人员真正爱岗敬业,爱校如家。

2.2 与时俱进,推进高校管理人员职员制改革

与传统的按资排辈相比,职员制的优势在于打破常规。职员制在定级和晋级方面充分考虑到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职员的学历、学位、工龄、从事岗位、行政级别等各方面都全面考量,多所高校已经开展了此项工作,但在改革彻底性方面尚不够。有的高校因遇到老资历的管理人员强烈反对而步伐缓慢。就像教师评职称一样,职员制是高校管理人员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得力、科学的举措,为高校广大管理人员职业化、专业化提供了可资进取的路径,宜于普遍推广,强力深化,常态进行。

2.3 加强激励,建立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导的高校管理人员考评机制

对管理人员的考评应充分尊重考评对象。有的高校,每到年终,管理人员交一份考核表,班子成员凭感觉确定个人等级,一般情况下,为了面子,大部分都是优,这种走过场式的、可有可无的考评没有积极意义,也是对考评对象的不尊重。结果都是优,看似很公平,对真正优秀的管理人员恰是不公平。好的考评机制重点在激励,将相对科学、更多量化的考评结果直接与待遇、岗位挂钩,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这种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导的考核不仅能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还能让真正优秀的管理人员脱颖而出,并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有力依据。

2.4 强化提高,加强高校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与在职进修

管理人员的培训方式有多种:最基础的是岗前培训,内容应广泛涉及到高等教育的相关政策,高校的管理规章,相关岗位的技能培训,甚至写作培训、办公礼仪等,都不能忽视;还可以开展常态化的各系列管理人员的劳动竞赛,精进业务,奖励优秀;对于年轻、高学历、能力强的管理人才,可外派进修,甚至送到国外高校联合培养,为高校优质管理人才储备力量。对于一些有意愿在职进修获取学位的,应积极鼓励,在职进修期间,适当减免工作量,或由学校承担部分学费,用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正面鼓励广大管理人员提高能力与素质。

2.5 管理人员应立足本职,加强自律,在知行统一中不断成长

以上谈到的策略都是他律,是外因,只能起推动作用,自律才是管理人员成功进取、事业发展的内因,起决定作用。管理人员应加强自律,首先要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责;结合学校需要和自身条件,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立足本职,全力奉献,奠定坚实的职业发展基础;也可以申请在职进修,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办事能力;还应及时反思,形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在知行统一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8.关于汽车零部件采购管理的研究 篇八

关键词:汽车企业;零部件采购;供应商;采购理念;成本控制;关系管理;采购规划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6-0132-02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进步,汽车企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汽车企业开始逐渐加强自身成本的控制,降低自身企业汽车的成本,以图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因此企业零部件采购的优化管理呈现越来越大的重要性。

1 当前汽车企业零部件采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传统的采购理念阻碍了企业发展

传统汽车零部件采购理念存在市场信息不灵、库存量大、资金占用多、库存风险大的不足,经常可能出现供不应求,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或者库存积压、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

但大部分汽车企业零部件采购管理层普遍没有意识到新型采购的积极意义,仍然秉持传统采购理念,缺乏长期的战略期望,这在采购队伍的建设、采购制度的建立、采购目标管理、成本控制、供应商关系管理等方面显露出诸多问题。

1.2 采购部门管理制度不合理

整个采购团队结构不合理,并被至上而下灌输了传统采购理念,并且管理层对于采购部门的过度约束与控制导致采购人员缺乏主动性,采购职能被弱化,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使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不高。

现在的采购制度不完善,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管理层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采购管理方针会经常性地变化,使管理制度缺乏严谨度和执行力度。这一方面会影响采购工作的顺利展开,另一方面会增加内耗,不利于公司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和阻碍公司的正常发展。

1.3 采购成本控制的忽视

在汽车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中,目前主要考虑采购的硬性成本指标及短期采购成本,没有引进对综合成本的考虑,主要在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压价、降低运输成本和保管成本方面着重进行控制,许多隐性的成本并没有被注意到,如供应商选择成本、缺货成本、技术创新成本等。比较典型的实例就是“突发紧急采购”,这要比正常的采购付出更高的代价。

1.4 汽车企业供应商关系管理缺乏

供应商关系管理是一种促使企业与其供应商从传统交易关系或普通合作关系转化为战略伙伴关系的管理过程,它能够使企业有效利用现有合作关系资源,创造战略性优势并获得较好的财务绩效。首先,一般汽车企业不够注重供应商利益,仍以传统买卖关系为主。公司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仍然停留在传统买卖关系层面,即使在合作之初希望能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但在实际过程中,公司的行为往往只停留在短期的目标上面,努力的方向也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改善自己的工作,实现双赢。其次,汽车企业供应商激励不够明显,管理粗放。部分汽车企业的供应商评价只限于供应材料和备件大于一定数额的供应商或潜在供应商及列为战略合作伙伴、一般合作伙伴的供应商,而对业务量小的供应商几乎没有涉及,这包括少数的瓶颈物资的供应商。很明显,这限制了有简单关系供应商的供应积极性、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物资采购的优化。

2 汽车企业零部件采购优化管理策略探究

2.1 转变思想,深化汽车企业零部件采购管理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汽车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爭力,并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在企业加速自身流程优化、成本节约、效率提高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把管理的范围从企业自身的资源,扩展到了外部资源及供需合作关系为基础形成的整条供应链上,把汽车企业零部件采购管理效能与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树立新的汽车企业零部件采购管理,将零部件采购管理作为管理的新重点和核心任务。

2.2 推行汽车企业零部件标准化采购

汽车企业可以进一步推进采购物资标准化。完善和创新物资标准化体系,提高物资标准化、专业化的程度,进行集中采购、规模采购、规范采购,同时建立高效的物资采购体系。对于常规性的采购可以根据年初的安排进行相应的采购活动,进而从源头上缩短采购周期。对于非常规的采购计划,可以指定大致的企业零部件采购规划,从而保证汽车企业零部件供应的顺畅,维持企业健康的运营,提高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

2.3 优化采购核心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目前大部分汽车零部件采购中并没有将采购工作进行程序化和规范化,采购工作比较分散,采购人员凭借以往数据决定当期采购数量,这就造成了采购效率不高的现象。为了加强汽车企业内部管理,汽车企业零部件采购应该建立许多采购制度及审批手续。采购人员从收到采购申请到采购定单完成,需要经过采购申请审批、采购订单分配、采购订单审批、供应商送货、验收和付款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协调管理、统一运作,这样使大量的时间在传递文件、审核签字的等待中节省出来。同时为了避免部门之间容易发生利益冲突,提高效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要优化采购核心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将一些不必要的过程给省去,减少企业中资源的消耗。

2.4 科学合理定位供应商,维持零部件供应商关系

面对供应商关系管理不合理,缺乏重点和针对性,我们应该进行分类管理,一般采用分类模块法将供应商分类,从供应市场状况和对企业的重要程度两个方面进行。伙伴型供应商是供需双方之间的业务对彼此都非常重要,这是企业与供应商之间达成的最高层次的合作关系,是我们必须重点发展的目标;对企业很重要,而对供应商来讲无关紧要的我们称之为重点商业性供应商,对这类供应商应注意改进和提高;采购业务对企业不很重要,对供应商非常重要,这类供应商称之为优先型供应商,这是对企业有利的,而且对于这样的供应商关系无须大力管理,维持正常的合作即可;对于双方都不重要的,即为普通型商业供应商,一般是零星采购业务、非重要物资采购业务或一次性采购业务,这样的供应商可以随时退出及更换。

3 结语

总之,当前汽车企业零部件采购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对于汽车企业零部件采购管理的优化,是当前汽车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魏展鹏.汽车制造业对供应商的质量管理[J].装备制造技术,2010,(4).

[2] 高懿.汽车零部件物流网络优化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0.

作者简介:毕文栋(1980-),男,辽宁营口人,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采购(供应商管理)。

9.研究所采购管理 篇九

1系统需求分析

目前来说,一个看起来整体的招生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送这3个基本环节[1]。该招生系统业务的重要功能是信息管理人员录入报名数据后,根据实际情况对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然后向用户提供招生信息的回复服务。

该招生系统业务为两大功能需求:

1)招生数据管理:从招生管理信息系统中获取报名学生数据;建立招生基本数据,管理数据等。

2)信息管理服务:根据学院实际情况维护学校的基本招生宣传信息,为报名的考生提供学校招生信息,为学生提供成绩查询入口等其他相关查询。

2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招生管理信息系统是以校园网软硬件资源环境及基础设施为基础,应用工作流思想,采用先进开放的Internet/Intranet等关键技术构建的。系统开发采用目前流行的群件工作流系统Lotus Domino Server作为开发平台,以Lotus Notes作为前台,即C/S结构的开发模式,通过客户端复用Domino资源,充分利用Notes的安全技术来保障招生管理信息信息的安全。它提供了验证、存取控制、字段加密和电子签名等四级安全措施,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权限访问数据库。

3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设计的最终日标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招生管理信息工作流程的自动化,提高工作流程的柔性,使工作过程变化的需求能够得到快速的响应[2]。本系统的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招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组成结构图

4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根据系统功能设计的要求及功能模块的划分,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应该充分地了解用户对系统的功能需求,这其中也包括了对系统未来扩展功能的需求[3]。

数据库分析过程图如图2所示。

图2 数据库分析过程

5招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5.1大纲设计思路

在招生管理信息数据库中,大纲分为管理员大纲、协招人员大纲、系部书记人员大纲和分管校长人员大纲。以管理员大纲为例介绍大纲的设计,管理员大纲中包括了学生基本信息一类,在“对象”框中,“标签”的属性设置为“基本信息”,“源对象”设置为“基本信息”视图,桢架构设置为“AdminFS”。这样在点击大纲项AdminOutline的基本信息时,就能看到基本信息的视图,便于用户查找文档。其余大纲的设计类似。

5.2视图设计思路

本系统的招生管理数据库的视图分为主要流程信息处理类和一般信息处理类。主要流程信息处理类又分为招生信息、统计汇总信息、学生专业调整信息三部分;一般信息处理模块又分为专业信息、基础资料、教师信息三部分部分。

5.3表单设计思路

每个报名学生的信息都是由表单来完成存储和显示的。报名学生基本信息包括了考生信息管理所用到的所有字段,用户管理的基本信息包含了不同用户拥有不能权限的字段,用于存储考生和管理员的所有信息。“姓名”将成为系统的人员姓名标识符;“用户身份”以列表的形式出现,该选项直接限定了注册管理人员的权限,它来源于系统管理表单的设定,其中“姓名”是唯一的。

5.4页面设计思路

页面的创建过程和表单的创建过程类似,这里不在重复。只介绍如何在页面中嵌入一个大纲。前面提到要想使用大纲,必须要把大纲放置到另一个设计元素中,而页面就是一个很好的放置大纲的地方。因为页面只是为显示用户信息。在创建主界面页面时.选择“创建→嵌入元素→大纲”,将AdminOutlin大纲嵌入页面。

6结论

10.研究所采购管理 篇十

一、职业倦怠的表现

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可描述为:档案管理人员对所从事的工作在没有兴趣和缺乏动力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身心疲惫和厌烦感的心理状态,从而导致其能力和工作效率的降低。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一旦产生,其明显的症状为情感的疏离和冷漠、工作满意度低以及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

在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的时期,档案管理人员面临着利益的重新分配、权利的得失、工作的压力等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档案管理人员的情感世界。并且伴有工作能力和成就感的下降,即在思想上会怀疑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认为总是在做机械重复的烦琐事情。在工作态度上消极,缺乏明确的行动目标,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更无工作创新。

二、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形成有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枯燥、烦琐,劳动报酬相对少,缺乏吸引力、竞争力。工作得不到重视,缺乏成就感。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性质是服务性的,因此容易被人忽视,工作得不到认可,成为职业倦怠者。

档案信息网络化,对档案管理人员有着较高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网络信息采集、整合与服务技能;(论文范文 )一定的外语水平、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等,工作压力增大。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在心理上承受着难以负担的压力,以致产生焦虑和挫折感,引起职业倦怠。

三、职业倦怠的解决方法

通过上述对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的分析,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为档案管理人员对工作缺乏兴趣和激情,对生活缺乏挑战和动力,对压力缺乏认识和释放。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热情,解决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问题:

(一)通过绩效工资

绩效工资能激活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动机。但管理实践中,绩效工资不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这取决于绩效工资的制度及贯彻情况。如绩效评估是否能反映档案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让他们感到公平;绩效工资的差距是否合理,对他们是否有吸引力等。

(二)激活工作动力

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指导,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帮助他们排除工作、生活中的障碍,从而激活他们的工作动机。

(三)设定激励目标

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进行及时调整和修正,从而实现目标。

(四)建立指标评价体系

在指标评价体系中要鼓励档案管理人员通过较长时期的艰苦劳动创造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成果,并对其进行引导、激励和约束。变职称评定终身制为竞争上岗制,打破档案专业技术资格终身制,实行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最终不断激励档案管理人员有责任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五)建立反馈机制

反馈是对绩效评估结果的分析和应用,妥善地对考评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将经过认真分析的考评结果运用到改进工作中,对有效提高整个管理工作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思,钟建安.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4).

[2]王东艳,宛福成.图书情报工作者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4).

上一篇:纪检工作月总结下一篇:吉林财经大学毕业证样本学校编号历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