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

2024-10-09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共8篇)

1.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 篇一

试论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

全面推进我国会计制度改革使会计工作的健康运行是我们会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会计制度是政府管理部门对处理会计事务所制定的规章、准则、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我国的会计制度必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而不断完善.如何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积极探索、研究、总结我国的会计改革,以便在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中争取更多的利益,将是我国今后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1)分类号:F2关键词:会计制度 改革

2.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 篇二

我国会计制度改革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 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初只是出台了一些新的具体规定和政策, 没有整体上的大的改动。随着改革的推进, 计划经济下财务会计制度的弊端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必须从根本上对会计制度进行改革。财政部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领导会计准则建设工作。1992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 成为推进中国会计改革的一大历史事件。在基本会计准则建立的基础上, 又立即着手进行具体会计准则的建设, 从1994年起, 先后公布了5批30份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 广泛听取了会计界各个方面的意见。1997年发布执行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 到1999年, 已先后发布了9项具体会计准则, 今后还将陆续发布。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这一会计改革成就不仅显示在配合经济改革, 规范会计行为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而且也把中国的会计国际协调工作向前推进了一步。

加入WTO, 为我们进行会计制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近年来, 我们以国际会计准则为基准, 积极推进会计改革和会计标准的国际化, 到2001年11月份, 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和16项具体会计准则, 在会计核算基本原则、会计要素定义、收入确认、资产减值、关联方披露等重要方面与国际通行惯例实现了一致。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得到不断深化。一是会计要素得到了重新界定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制度》, 采用了经济利益流入和流出理论, 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基本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界定, 它与1992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相比较, 是一个显著的进步。二是重新规范了会计报表体系。在会计改革的过程中, 会计报表体系也是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的, 起初采用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 后来调整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现在实行了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分配表的基础上, 增加了所有者权益 (或股东权益) 增减变动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等报表, 同时还对报表的内容和格式进行了调整。

2 会计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

2.1 加入WTO对我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上也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 体现了发达国家的利益, 而发展中国家在其中的声音是微弱的。另外, 迄今为止, 世界上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在内的各主要发达国家执行的仍是本国会计标准, 所以会计标准的国际化相当复杂, 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事, 而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共同课题, 因此, 它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 积极探索、研究、总结我国的会计改革, 以便在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中争取更多的利益, 将是我国今后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根据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签定的有关协议, 从现在开始到2005年年底之前是个过渡期, 在过渡期之内,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企业兼并、重组乃至破产事项将大量出现, 多年来国有企业对职工形成的负债将显性化。而且根据WTO规则的要求, 成员国或者地区必须提高其贸易政策和法规的透明度, 这实际意味着有关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将提高。所以, 在未来, 对于会计信息的披露将要求更加公开、透明, 会计信息的资源配置功能也将更加突出, 而某些特殊行业将有可能面临披露风险。应该讲, 对于过渡时期我国将面临的一些特殊会计问题, 在国际上鲜有先例可循。我们能否充分考虑这些会计问题的经济后果, 并作妥善处理, 将是我国今后若干年会计改革面临的一大课题, 也是我国过渡期会计改革的艰巨性所在。

2.2 把握财务会计制度存在偏差。

统一的会计标准, 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 是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 要实现会计改革的目标, 关键是要认真贯彻实施。由于我国的会计人员数量庞大, 专业水平不是很高, 层次也比较复杂, 因此在理解和执行财务会计制度时往往会出现偏差, 一些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实务操作时与制度要求不一致, 甚至有的会计人员为了某种目的而滥用会计法规赋予的各种会计标准, 有意扩大开支标准, 这都是不符合会计改革的要求的, 也是对提高会计质量极为不利的。

2.3 财务会计制度的执法力度不够。

国家制定财务会计制度, 主要目的是为了统一会计核算标准和规范会计核算行为。在实际会计实务中, 也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的虚假行为, 资产计量不实, 虚增资产, 夸大利润的现象屡禁不止。出现这种现象, 与我们的执法力度不够有关, 发现问题后只是要求进行调账或给予轻微的罚款了事, 没有给予肇事者重击。监管者缺乏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予以制止, 造假行为将会越来越盛行。因此, 政府监管部门应当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有关规定, 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单位负责人、当事人追究其法律责任,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执行财务会计制度环境, 保证财务会计制度落到实处。执法力度不够, 导致财务会计制度实施无法准确到位。

3 加强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措施

3.1 建立综合评价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对会计人员的评价机制相当软弱, 只是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职务时开展每年一度的全国统一考试, 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要求也只是停留在检查其会计基础工作是否完备, 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综合评价会计人员合格与否的激励机制。因此必须建立起会计人员的综合评价机制。

会计人员的综合评价机制应当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评估。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和颁布《会计职业道德守则》作为评价会计人员的主要依据。应对会计人员的参政意识进行评估, 要求会计人员作好领导的参谋, 避免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应对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评估, 要求会计人员要善于总结经验, 善于学习新知识, 掌握会计发展的新动向, 只有这样会计人员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3.2 创造良好的环境。

近几年国家财政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但是, 贯彻落实的情况不十分理想。其主要的原因是还没有造就出一个贯彻落实财务会计制度的良好环境。国家之所以没有把《企业会计制度》一步到位地在所有的企业中实施, 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财政的承受能力有限, 但是如果不进行彻底清理, 容易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这就有悖于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初衷。因此, 国家应该当机立断, 制定相应的处置办法, 尽快进行清账, 为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开道。在企业中, 会计人员受企业领导管理, 会计不敢坚持原则, 形成“领导会计”现象, 影响财务会计制度的贯彻落实。企业领导人应在做出有关经济决策之前最好先听取财会人员的意见, 由财会人员提出可行性意见, 经过分析比较后再进行决策。财会人员也有义务经常向单位领导人解释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精神, 主动取得单位领导对财会工作的支持。只有这样, 不仅在宏观上而且在微观上给予实施财务会计制度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 才能保证财务会计制度精神落到实处。

3.3 加强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目前我国拥有的会计人员已达1200多万人, 这支队伍在会计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整体上学历水平偏低, 这就给贯彻实施财务会计制度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中国加入WTO之后, 会计人员的素质将面临挑战。一方面, 大量外资企业的涌入和国内企业走出国门, 需要大批懂外语、熟悉国内外法律法规的高级会计人才;另一方面, 随着中国会计改革力度的加大, 中国会计标准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其技术性将更强, 对执业人员的要求将更高, 按照我国现行会计人员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来讲, 将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加大培训力度, 尽快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 以适应深化会计改革发展的需要。

会计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会计环境中会计职业的特殊性, 以及应履行的基本职能, 掌握好《会计法》、深刻领会其内涵, 善于运用《会计法》这个武器维护国家利益和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会计人员培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的。可以有计划、有步骤、扎扎实实地开展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发挥各级会计学术团体的作用, 组织学术交流和培训;利用网络进行新财务会计制度知识的讲座, 实行网上统一命题考试和答卷;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组织考前培训班;各级会计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题研讨班等。总之, 通过各种渠道的培训, 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确保财务会计改革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杨文静.论财务总监制度[J].滁州师专学报, 2003, 3.

[2]唐志明.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浅谈向企业派出独立董事、监事会、财务总监的做法[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3.

[3]谢玉兰.财务总监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及其制度完善[J].时代财会, 2003, 9.

[4]杨雄.对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度的理性思考[J].交通财会, 2003, 10.

[5]王爱华.与新的税费制度相适应的乡村财务管理规范体系框架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3.

3.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 篇三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改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中的不完善之处也逐渐地显现出来因此,有必要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做适当改进本文即针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可商榷之处,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1、关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

现行的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规定,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对经营性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对于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记账基础,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同时,会计报告的信息不够完整。

建议: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从而,真实、准确地反映一个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结果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只有在事业单位提供服务时才加以确认,而且在事业单位接受服务以后,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工作业绩做出的综合评价才能够更具有准确性、真实性和客观性,事业单位编制和执行的财务预算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财务控制手段的职能。

2、关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A也不得少计负债或费用 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上,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要求贯彻谨慎性原则,如对资产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这样容易造成高估资产的价值,虚增资产等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事业单位必将引入市场机制,如果没有贯彻谨慎性原则,事业单位将因此面临更多的市场风险。

建议:事业单位要适时引进谨慎性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这些原则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理解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3、关于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设置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A一是围绕事业单位日常开展事业活动所发生的收支事项而设置的事业收支核算科目;二是围绕事业单位为弥补经费不足而面向市场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收支事项设置的事业单位经营收支核算科目。现行会计科目体系虽然考虑了事业单位资金运作的一般规律,造成事业单位科目体系上的某些空白由于制度没有设置这方面相应的核算科目,致使接收投资的各单位在这方面的账务处理随意性很大,如不加以规范A容易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混乱。

建议:应在事业基金总账科目下增设子科目即二级科目“实收投资”,“以专门用来核算外单位投入的货币资金”材料及无形资产。

4、关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

目前A事业单位没有像企业一样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A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负债表反映的固定资产价值虚增,只能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原值反映不出固定资产的当前价值A也使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支出与收入不能配比而且A由于事业单位在提取修购基金时要列入支出A购置固定资产时A也要列入支出A从而导致事业单位支出的虚增A影响应交所得税的真实性。

建议:取消修购基金计提制度,建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制度,也就是借鉴企业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列入资产负债表,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通过计提折旧A不仅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资产净值A还可以均衡支出,积累基金,将资产购置支出在若干会计期间平均分摊,减轻大型资产购置压力。

5、关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

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不仅无法反映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无法揭示固定资产的净值,无法揭示支出的净值和,而且不利于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单位内部管理者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按事业单位类别汇总反映的支出情况并不能真正反映社会资源的分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事业单位汇总报表信息还有可能会对宏观经济决策造成误导;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表不能完整地反映现金的流入、流出及增减变动情况等等。

建议:

第一,将事业单位“会计报表改称会计报告”为宜现行制度将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收入情况的书面文件称为事业单位会计报表A显然“会计报表”的称谓与事业单位向外提供文字信息A非货币信息的内容不一致A也与事业单位提供的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实际不相符A容易引起误解。

第二,改进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格式,现行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以“资产C支出;负债C净资产C收入”为编制基础。全面反映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有利于维护债权人利益,防止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为单位领导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信息。

第三,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方增加“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净值”两栏,同时设置“累计折旧科目”,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建支出已经在购建当期直接列支,因此事业单位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不应再作为支出入账通过以上处理,可以相对真实地反映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值。

第四,在不改变事业单位收支情况表基本结构的情况下,在收支情况表中增设“本年预算数”和“实际与预算的差异”两栏对各项收支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之间差异的反映,不仅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部门了解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而且有利于事业单位改进预算管理工作,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第五,建议增加现金流量表的内容,以便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期间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整体情况,为单位领导层理解和资金运筹提供基础资料,表式可适当简化,可只限于现金范围;适当增加表外信息的披露,建议将本单位的建设单位会计报表所反映的内容纳入或并入5到整个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全面反映,还要考虑到是否增加会计政策变更,资产负债表期后事项和报表附注等内容。

4.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 篇四

关键词:会计教育 教育制度 重要经验

一、美国的会计教育

1•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大会计公司对会计教育发挥重要影响。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会计人才需求方的利益。为了便于得到符合需要的会计人才,他们定期对会计教育状况进行研究,并发表报告,从而对会计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美国最有影响的会计职业团体之一,为了维护职业形象,对新加入的注册会计师在教育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AICPA于1967年发表了“职业知识”报告,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必备知识的一般范围。为了贯彻“职业知识”报告的要求,并为会计教育课程设置提供示范。AICPA的Beamer委员会于1968年3月提出了一份名为《从事会计职业的学业准备》的报告,报告认为要掌握“职业知识”所规定的内容,至少需要150个学时的大学教育。报告还设计了一张示范性的课程表。

2•美国会计学会(AAA)是一个主要代表会计教育界的职业团体。为了对未来会计教育进行研究,AAA下属的“未来会计教育结构、内容、范围委员会”(又称为Bedford委员会)对未来会计教育结构、内容和范围进行了研究,并于1986年提交了一份名为《未来会计教育:为不断扩展的职业做准备》的特别报告。该报告在评估会计职业和会计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会计教育的范围、内容和结构提出了10项建议(对其他方面还有18条,共计28条建议)。①应当把会计视为一个建立于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和操作基础上的,提供和传播广泛的经济信息的过程。会计教员应当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并在为各类组织设计综合的信息系统方面继续努力。②会计教员应该认识到,并应建议学生,严格的一般会计教育和广泛的个人技能的发展是必要的,过早地进行专业化教育并没有好处。③会计学生应该加强文科、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利于培养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大学会计教育应强调技能培养,这是学生在离校之后进行终生学习(Life-long Study)所必需的。⑤课程和教学计划的设计要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学习、思考和具有创造性。⑥教员对学生应抱有较高的期望,并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个人能力和一般知识。

3•美国的大学会计教育。美国各大学是培养会计人才的主要基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育目标上,密切注意社会需求。以受到AECC资助的杨伯翰大学(Brigham YoungUniversity)为例。AECC曾对800个会计师进行调查,从中总结出成功会计人员应具备的27项专业知识和技能。杨伯翰大学的教改就是根据这项调查结果进行的。教改的目标就是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符合市场需要才能的毕业生。(2)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既注重基本知识的教育,更注重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培养他们的能力。虽然各个大学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不尽相同,但大体都包括前面所提到的AICPA在示范性课程表里所要求的三种知识,即一般知识、通用商科知识和会计知识。为了贯彻技能教育的要求,会计教材的编写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很多新教材所附的练习题不象过去那样,是只有唯一答案的习题或案例,而是变得非常多样化,以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分析、表达、交际、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3)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逐步被“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所取代。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模拟操作、文章研讨等方式,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教学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

二、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借鉴

1•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必须疏通会计人才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使会计人才的供给者-会计教育部门能够根据会计人才的需求状况,订立教育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美国会计教育改革之所以见效迅速,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会计教育在职业界和教育界的配合下,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机制,即会计人才的供给(教育)与需求存在紧密的联系:职业界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通过一定的渠道反映到教育界当中,教育界把职业界的需求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并取得了职业界的支持。会计职业团体不定期地对会计教育状况进行评估,以改进会计教育,使会计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反观中国的会计教育,会计人才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的联系则弱得多,虽然近几年来市场机制在会计人才的供求上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使教学质量高、学生素质好的会计专业受到欢迎,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会计教育部门很大程度上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决定怎样教育学生。于是就出现了会计专业一哄而上,课程设置五花八门,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等诸多问题。

2•在确立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应当从学生入学条件、师资队伍、硬件配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现存的会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实现会计教学目标。我国会计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还需要进行调查研究。但是从其他专业教育的改革中不难看出,如今的教育重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让学生记住一些课本知识和规章制度。再进一步,大学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教学的各个要素-学生入学条件、师资队伍、硬件配置、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3•在借鉴国外经验的过程中,必须密切结合中国实际,消除盲目照搬的倾向。在学习国外经验的过程中,最为忌讳的是对国外的东西生吞活剥,而不考虑中国的国情。会计教育改革也要防止出现类似的倾向。

三、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具体措施

如何改革会计教育体制,培养出适应于国际化和知识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会计人才,已成为我国会计界不断探讨和实践的一个新课题。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时,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1•明确层次界限和导向。会计教育目标的制定应面向实务工作和未来会计发展的需求,既要注重通才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又要体现不同层次会计教育的特色。首先,不同层次的会计教育目标应清晰、明确,并有配套的学科体系保证不同层次教育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首先应肯定不同教育层次的必要性,尤其是专科教育和职业教育层次应是会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会计教育应讲求实用性,讲求教育成本,应面向实务需求,而不能一味追求高学历,应注重会计教育的社会成本,并逐步从政策导向转向市场导向;其次,不同层次的会计教育应充分体现出各自的特色,应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目标,并有配套的学科体系保证其实施,不能一味追求大而全,混淆了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特色。其次,随着我国加入WTO,一方面我国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经济活动中,另一方面国际会计职业团体越来越多的进入我国会计市场,同时,我国的会计准则正与国际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趋同,会计人员不但要具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和综合素质,而且要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这是我国会计人员的弱项,也是会计教育目标中应注重强调的方面。

2•促进教育手段现代化。首先从教学工具上应从传统的教学工具向现代化教学工具转移。宜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课件的优势,将会计实务工作在课堂上演示出来,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认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工作。其次,改革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讨论课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思维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并在加深他们理性认识的同时,掌握操作技能,使其成为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合格人才;再次,合理安排好精讲与粗讲的比例,给学生留有一个自学的空间,不要面面俱到、事无巨细,要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在布置课程作业和讨论题及实践教学时,宜按小组进行分工,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各人在小组中的表现评定学生的成绩。

3•构建不同层次的知识框架。学生的知识结构按照与会计专业的关系可以分为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两个大的方面。在课程安排上应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结构要合理,应给学生留有一个空间,以便于根据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构建自己知识结构框架。

4•完善在职人员后续教育。搞好在职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强化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技能的测试,进一步提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权威性;搞好会计人员继续职业教育,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建立一支爱岗敬业、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服务优良的会计队伍。

5.全面推进我国企业会计改革 篇五

近十年来,我国会计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并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但目前还存在《企业会计制度》实施面过窄,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为此,我们应当抓住加入WTO的有利时机,巩固成果

财政部会计司副司长刘玉廷

[-01-10]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企业会计改革一直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沿,《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与国际通行做法的差异大为缩减,以国际会计准则为例,我们将几十项会计政策与之对比,除个别方法因我国国情而未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外,其他内容在总体上已趋于一致或相近。在企业会计改革及其国际化的进程中,我国仅用了短短10多年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国家70多年所走过的路。

我国的企业会计改革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在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中国是转型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会计改革最为成功的典范。美国商学院保罗・希利教授发表的论文认为,美国和英国的会计准则,对于那些缺乏对管理财务报告决策监督机制的发展或转型经济国家是否也是最优的,还是个疑问。他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用中国会计标准和国际会计标准编制的报表差异进行分析,认为投资者可能发现中国会计标准比国际会计准则能够生成更加可靠的信息。曾经参加过财政部会计司组织的会计准则国际研讨会的国外专家回国后,撰文认为,中国这样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国家,在目前这样复杂的市场氛围中,幸好有一支队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会计改革,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球最大规模的7家会计师事务所日前发布的一份最新的国际会计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已明显减少。参与该项名为“会计准则调查”的会计师事务所包括安达信、柏德豪、德勤、安永、均富、毕马威、普华永道等。

国际化不能照抄照搬

近期,有观点提出,会计国际化可以直接采用美国会计准则或者国际会计准则。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不仅脱离中国的实际,也不符合世界各国会计国际化的通行做法。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对于如何理解和处理会计国际化,不单纯是会计技术层面的问题,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忌妄自菲薄,盲目崇拜。中国的会计改革不宜直接采用美国会计准则,也不宜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

对此,我们可以看看其他国家的做法。目前,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泰国、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以及俄罗斯、保加利亚、波兰、罗马尼亚等转型经济国家,都有本国的会计标准制定机构,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实施本国的会计标准。尽管个别国家,如格鲁吉亚、乌兹别克斯坦等,也有宣布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情况,但实际情况差异很大,不具代表性。

一个国家执行本国的会计标准,既是为了与其法律体系相适应,同时也是该国主权的一种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或美国的`会计准则在我国没有法律效力,如果要求我国企业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或美国的会计准则,将会与我国现行的《会计法》、《公司法》、《商业银行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相冲突。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通过跨国上市筹集资金,而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通常要求企业根据上市地会计准则或者国际会计准则编报财务会计报告,但是,这些企业必须以执行本国的会计标准为前提,最后向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和投资者提供会计报表时,可以根据上市地会计准则或者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作出报表调整。这是国际通行做法,也是国家主权的一种体现。我国的企业在境外上市,一直都是以执行我国的会计制度(包括《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后来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到现在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为前提的。然后,再根据上市地会计标准或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报表调整。

片面追求我国会计标准的美国化或者国际化,还有可能会出现与我国转型经济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

我国尚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尚未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完善的监督机制,如果我们操之过急,不顾国情、片面追求美国化或国际化,有可能会出现与我国转型经济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导致会计信息混乱或者失控,由此产生的改革成本和风险将是巨大的。例如,公允价值是国际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会计计量属性,而我国市场经济处在初级阶段,没有形成活跃的生产资料市场,关联交易普遍,诸多经济行为也不规范,弄虚作假屡禁不止,如果广泛地使用公允价值,将会给企业利用公允价值造假留下空间,“琼民源”案例将土地使用权的评估价作为公允价值入账,虚假评估增值5个多亿元。

6.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问题浅探 篇六

1.预算会计及预算会计制度

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以经济发展和事业发展为目的,非营利性、广泛性、宏观性、政策性是预算会计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是由预算会计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预算会计制度是以预算会计核算规范、法律法规等有机组成的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对国家财政、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一种规范制度。

2.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在变革了一些财政预算制度外,在财政治理方面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财务会计制度的深入改革,相关部门为了满足变革的要求,也做了相应的内容变动,现在,我国在创建经济资源和现实义务与义务活动中还没有完整的体系。尤其是在一些规范、管理学以及其他的预算管理等方面,它们与期望的目标还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更加严重的错误。

收付实现制提供的财务信息难以将政府的财务状况和财务绩效的情况完整地表达清除,不利于正确地管理政府部门使用公共资源的效率和经济性,也不利于集中支付或当局采购等活动。因此,努力探究政府会计工作,加强深化财务改革,增强财务科学,对提高事业成本以及合理安排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预算会计制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前预算会计不适应当前的预算改革

最近,随着财务会计预算的不断变化,一系列制度陆续出台,如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政府预算采购、收支两条线等,好多改革后的制度对加强预算改革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之也带来了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实行集中国库支付、政府采购制度,我国用单一的账户或者运用采购专户按一定的规定分发到职工的工资卡里。有些行政或者事业单位需要按照规定对会计核算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但不论怎么修改,最后都要在总预算中核算和反映这项资金的去向。

2.不能真实、完整的反映会计信息是收付实现制存在的弊端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采用收付实现制已经不适应现在的错综复杂的政府经济业务,以此为基础存在明显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过于简单的会计资料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由于社会和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的经济业务逐渐增多,经济形势也在不断扩大,一些财政部门的经济业务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

(2)反映政府的债务状况上有所欠缺。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出反映的主要是实际支付的现金,那些当期已发生的不反映,对于未使用现金支付的资金易导致人们忽略不是用现金支付的债务情况。

(3)当前的财务会计制度在业务成本上不能很准确地计量,不便考核政府部门的业绩。出现的错误采购、成本分配不合理的情况导致企业不能正确地评估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消耗状况,这也是导致成本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当前的预算会计提供的信息不完整、不及时,这样很容易导致信息失真,老百姓不能清楚地了解政府部门的债务和债权情况。在养老保险金、社会保险金等方面的负债当局部门只能是在支付中体现,而不是在形成过程中进行确认,从而低估了政府的财务状况。

3.会计制度的核算范围过于狭隘

(1)财务管理制度仅限于当期的付出,当局不能满足其各种各样的要求。政府逐渐加强了在基础建设设施方面的合作,也增加了参股投资。除此之外,由于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实施资本化运营化的政策,可以实行买卖行为(有价证券),不能对国有股权进行会计的四大要素核算,因此很难得出正确的单位的资金状况,而且也不能管理其所有权、收益权。

(2)不全面地反映了固定资产的核算,尽管一般的会计单位对它持有的固定资产进行了核算,只是反映了它的原值,在会计报表上根本无法反映它的真实情况。账面价格与现实价格相矛盾,不能看出行政单位的公共服务的消费资源状况。当它付出后就远离了政府和群众的视线,不便核算其财务资产,也不便对其加强管理、监督。

(3)资金预算不同于财务支付核算管理的要求。首先,不允许实施内外预算、资金分别运行、各自平衡的预算方法。其次是不符合财政编制部分预算的需求,其实施的是“大收入、大支出”的办法,这样不便于部门的预算编制。最后在财务会计中,它的会计列报付出不同于行政事业会计列报付出的口径。财政总预算采取的口径是以拨列支的方法,其表示预算内资金在当年的拨款状况,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表示预算内、外资金的支出,因此它们决算和支出的范围不一致。

三、完善我国预算会计制度需注重以下环节

1.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要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公务服务,政府是否真实地为居民提供真实可信的福利,及时准确完整地反映财务的收支情况,首要任务是为预算会计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2.合理引入权责发生制是完善预算会计核算基础

我们实施预算会计核算改革之前,要充分估计在改革进程中将会出现的问题或障碍,做好改革前工作,也要提前做好相关措施,降低改革的风险和成本。按照跨级核算确认相关基础原则,总结并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再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进行改革。

权责发生制必须要与特定的内容预制相适应,它应该满足当局的工作人员,很多情况下,领导的想法和意见关系到财政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如果真的想要更好地实施权责发生制,相关人员就要团结一致,一心一意地为政府的成本做好规划。一旦领导缺少这种意识,无论我们怎么努力,施行的预算制度就不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在指定的交易中比较侧重于收付实现制,如捐款、奖励、赞助等业务。企事业单位大部分采用权责发生制,但很多情况下,不能一味地施行这种制度,而要有收付实现制相配合。

3.建立一套健全的财务报告制度体系

总的来说,单位的预算由报告目标、原则、内容、范围等几个方面构成。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政府财务报告编制的主要内容,它能够进一步评价预算的执行情况的有效性。在管理的过程中,对政府产生的资产负债应及时向上级提供相关信息,使其可以凭据信息对单位的财务状况实行正确的判断和精准的点评。按照信息的全面性、相关性、及时性以及准确性等报告原则,政府的财务报告范围主要包含当局机构、群众以及相关的评估机构。对于财务报告的内容要参照企业会计管理的相关经验,包括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量表、损益表以及财务报表附注等相关内容。

四、结语

预算会计是会计领域的热点和焦点,从我国全年改革预算会计制度后有关人士都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们对预算会计制度、理论的研究得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会计预算能够提供公正、全面、完整、反映财务收支状况的报告有巨大的作用。同时它也使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由会计的收付实现制逐步过渡到权责发生制有巨大的影响,这对我国财务领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立.略谈我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7).

[2]蒋新明.关于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探讨[J].财会通讯,学术,2004(7).

7.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 篇七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完善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并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企业会计法规体系。相比之下,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和财务规则尚有较大的完善空间。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这就使得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已不能适应事业单位业务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改革。笔者就事业单位会计处理的讨论热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大家一起商榷。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现行会计核算基础存在不足

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仍然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主要核算基础,存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收支不配比的情况。如事业单位的房屋修缮费用并非每年都会发生,在发生修缮费用年度,造成当年支出增大,结余减少,使得当期收支不配比,计算的结余就不具备可比性,尤其是实行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采购环节和付款环节相分离,使得项目的实施与货款的支付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在采购与支付间隔跨年度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账实不符,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经济业务。

(二)不完整、不真实的资产反应

1.固定资产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而在其使用期内不计提折旧,也不做减值测试,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来保证固定资产的维护和更新。这种核算方法存在着一定弊端。一是价值背离,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固定资产净值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越来越大;二是虚增净资产,以账面原值核算固定基金,使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净资产的实际情况,虚增了净资产。

2.无形资产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没有规定摊销的具体时间,一般而言,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摊销有以下两种方法:

(1)在无形资产购入或自行开发成功时予以摊销。这样在整个受益期内,单位所购入的无形资产情况在账面上无法得到反映,这与单位存在并且正在使用无形资产的实际情况显然不相符。(2)在无形资产受益期满时予以摊销,这种方法在受益期内单位购入无形资产在账面上得到了反映,但随着无形资产使用年限的增加,这种反映越来越不真实,同时,购入无形资产时支付了款项却没有相应地列支,从而造成了年底预算结余资金(事业结余)的虚增。

(三)会计科目设计不全面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有资产类、负债类、支出类及净资产类五大类,但这些会计科目中都没有“在建工程”科目。在实际中,事业单位资产核算业务中有很多种情况可以用“在建工程”科目进行核算,如事业单位购入需安装的设备、通过多渠道筹资进行基建等都需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在事业单位资产核算中,有很多物品可通过“低值易耗品”科目核算。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大量的单位价值未达到规定标准的电话机、藤椅、简易办公家具等资产也在“固定资产”科目核算。然而这类资产使用频率高,很容易损坏,更换较为频繁,不适宜列入“固定资产”科目核算,通过“低值易耗品”科目核算更合适些。

(四)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缺陷

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主要由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组成。其报表有两个最大的不足:一是从会计报表体系上看,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不能动态反映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二是从报表的具体结构看,资产负债表以“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为编制基础,资产负债表提供的是事业单位在一定时点的财务状况,是静态的财务信息。其中收入支出类项目反映一定时期事业单位的财务成果,是动态信息,把两者放在同一张报表上反映有些混乱,混淆了时点和时期会计信息的性质,并且事业单位还要另行编制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这样设置与收入支出表显然有些重复。

(五)会计核算中其他方面的不足

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接受固定资产捐赠和非限定用途财物捐赠业务的处理不统一;在对外投资核算中无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之分,无投资收回的会计处理,对外投资只规定了成本法核算而没有规定权益法的核算内容;在所得税的处理中,将其作为收益的分配而非确认为一项支出也是不妥当的

净资产属于剩余权益,归法人所有。但其中的专用基金包括:固定资产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基金等。从职工三大福利基金的性质看,是一种专门用于职工福利、医疗、住房等方面的社保基金,而不是留于事业单位的剩余权益,即不属于净资产,将其列入净资产核算是不合适的;同时提取修购基金的规定使得固定资产价值两次被列入支出:在购置固定资产环节,其价值一次性列入了支出;在计提修购基金环节,按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的修购基金又一次被列入支出,使固定资产两次计入支出类科目,人为扩大了实际支出。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革之建议

(一)改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实行统一的权责发生制

由于收付实现制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缺乏客观性、可比性和全面性,难以对事业单位的产出进行费用核算,不能适应以绩效为导向的事业单位管理改革的需要。因此,笔者建议事业单位采用统一的权责发生制,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以更有利于节约资金和提高运行效率,同时也更接近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便于实际会计核算的统一和可比性,为事业单位管理当局的决策提供更多的、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完善现行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体系

1.固定资产核算方式的改进可以借鉴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取消“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折旧基金”科目,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列入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充分体现固定资产的净值。购置固定资产时,可直接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这样的会计处理既简捷又清晰。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可采取直线法或工作量法对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2.无形资产的核算引入净资产类科目

“无形基金”科目。事业单位购入无形资产时,借:无形资产,贷:无形基金;同时,借:事业支出;贷:银行存款。年末,按无形资产的实际损耗数(无形资产的原入账价值除以实际受益年限),借:无形基金,贷:无形资产。这种方法在账面上能够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所拥有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情况。

3.建议增加“在建工程”和“低值易耗品”科目。当事业单位购置需安装的固定资产建造工程或多渠道进行基建筹资时,先在“在建工程”科目中归集相应的成本和支出,待安装完毕或工程达到可使用状态时,再从“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

增加“低值易耗品”科目,用于核算事业单位中价值较低、不适合作为固定资产的物品,同时建议提高对固定资产价值的规定。

4.对外投资的核算,建议取消“事业基金-投资基金”科目。同时基于建立折旧制度的设想,将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改为:借记“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按评估确认的价值借记“对外投资”科目,按借贷双方差额借记或贷记其他收入科目。

(三)净资产结构问题的改进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三十一条规定: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节余等。其中,事业基金包括了历年的滚存资金和对外投资基金,滚存节余资金不仅仅指事业单位创造的资本增值,还包含了单位成立时的资本金。资本金相当于“开办费”,原则上不能动用,由于账面没有对该资金予以单独反映,造成会计信息的阅读和使用不便。笔者建议将资本金从“事业基金”中分离,建立类似企业会计的“实收资本”科目,在净资产中单独反映。

如上所述,专用基金是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职工的“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基金”等三项基金,属于负债,因此,建议将该三项基金从净资产中分离,列入负债类科目,可在“其它应付款”科目下按社保类别分别设置明细科目。

(四)改进接受捐赠的核算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接受固定资产捐赠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专用基金”科目;接受非限定用途财务捐赠时,借记“银行存款/材料”科目,贷记“其它收入”科目。同样是接受捐赠业务,会计处理方法却存在差异,前者是将接受的捐赠计入净资产,而后者则计入收入。因此笔者认为这种处理方法不够严密,事业单位接受捐赠的不论是限定用途的财物还是非限定用途的财物都是增加了单位的净资产,因此将接受的非限定用途的财物计入“事业基金”科目,同样,将限定用途的财物捐赠计入“专用基金”科目。这样更好的统一了相同会计业务的核算,有助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范化。

(五)对修购基金的建议

如前所述,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使得固定资产价值两次被列入支出,因此建议将计提的修购基金列入结余分配中。同时在“结余分配”总账下的“提取专用基金”明细科目中,再设两个三级明细科目,一是“福利基金”,二是“修购基金”。提取修购基金,实质是将经常性资金转换为一般专用基金,使事业单位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固定资产更新维护的资金来源。因此通过“结余分配”账户提取修购基金,有利于避免现行会计核算中的弊病。在提取修购基金时,借记“结余分配-提取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使用修购基金时,借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六)将交纳所得税作为一项支出而不是节余的分配

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结余分配内容除计提专用基金外,有经营活动取得收入的事业单位须计算应交所得税。虽然事业单位开展经营活动的目标不完全等同于企业,但取得收益后作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不应有事业和企业之分,因此,事业单位应改变所得税作为结余分配的会计处理方式,而将其作为一种费用,而且这种所得税费用观越来越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也更接近于国际上的处理方式。即:增设“所得税”科目,年终计算交纳所得税时,借记“所得税”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科目。

(七)变革会计报表形式,增加现金流量表和附注披露

将现金流量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以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这是国际通行的惯例,也是与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统一的需要。同时建议,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项目删除,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为编制依据,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维护债权人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此外,如没有附注披露,那么财务报表是不完整的。由于会计计量的局限性,许多有用的信息无法进入财务预算报表的主表,但通过附注可以披露出来,从而增加会计报表的信息含量。

三、结语

8.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 篇八

我国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建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摘要:在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明确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企业内部的错误与舞弊行为,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制度。现代企业的标志之一是严密、科学和人性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本文就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及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几点建议加以探讨。

关键词:企业管理 会计 内部控制 会计信息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内容

(一)货币资金控制

货币资金是单位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其涉及面广,收付频繁,携带方便,属性易变,往往是经济犯罪分了直接窃取之物,也是各种违法乱纪行为猎取的对象,因此,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首要目标应当是:保证收入环节的货币资金及时足额回收,并正确地得以记录和反映;其次,所有货币资金的支出均应按照经批准的预算和用途进行,并及时正确地予以记录;同 时,序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等应加以妥善保管、准确报告,确保支付但又不过量保存现金余额。

(二)实物资产控制

企业的实物资产主要是存货和固定资产,它们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存货和固定资产的控制在内部控制中处于首要地位。

企业的存货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大,种类繁多、存放分散、因此加强对存货资产的控制,防止各种存货资产被盗、毁损和流失,对于加强整个实物资产的控制至关重要。

实物控制中的固定资产控制也非常重要,一般而言固定资产的控制目标是使固定资产在较长的时期内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为此就必须保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保管、使用固定资产,并要求使用和保管这些资产以外的有关人员定期地根据账面记录和其他有关记录来盘查各种资产,以保证账实相符,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还必须定期对其进行维护修理和保养等,通过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控制制度,保证其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营状态。

(三)对外投资控制

投资活动是企业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或为谋求其他利益,将一部分资产让度给其他单位而获得另一部分资源的活动。投资活动与企业的其他业务相比具有交易数量少,每笔交易金额大,风险大等特点。由于投资活动的单位价值较大,一旦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也十分严重,会导致企业承担巨额的财务负担,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因此,对外投资控制的首要目标应当是在尽可能地防范和降低投资风险的同时,谋取最大限度的投资收益。

(四)工程项目控制

工程项目包括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工程项目一般工期较长,投资数额大,专业技术要求较高,如不加强管理和控制,往往容易发生舞弊行为,也容易发生浪费或支出失控等情况,因此加强对工程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在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工程的各项支出,是工程项目控制的重点,同时企业应当建立规范的工程项目决策的责任制度,加强工程项目的预算、招投标、质量管理等环节的会计控制,防范决策失误及工程发包、承包、施工、验收等过程中的舞弊行为。

(五)成本费用控制

成本费用的控制的核心目标是要尽可能地合理地节约开支,以最小的资源耗费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此,企业应当建立成本费用控制系统,制定一整套成本费用标准,分解成本费用的各项指标、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差异,严禁人为调整成本费用差异,虚构会计信息。

二、我国目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

我国目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由于我国各项法制尚不够健全,加之企业领导和经营者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忽视了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不少单位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还十分片面,缺乏应有的风险控制、防范意识,认为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纯粹。是防止和纠正错弊,无法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在少数单位,不法分子侵吞企业财物,使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一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为了掩盖经营、损,任意伪造、编造虚假的会计凭证,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便为严重的是:在相当一部分企业中,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淡漠,致使账簿混乱,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削弱了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也妨碍了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和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不仅对企业经营管理造成了消极影响,而且严重地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二)内部会计控制不够科学

一部分单位虽然己经建立了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在设置上不够科学完善。一般而言,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应当包括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值得强调的是,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只有相互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目前,在大部分企业中,重视对资产的核算而忽视对资产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控制,从而导致大量不良资产发生;重视对会计核算差错的查处而忽视对经济活动和经营活动的系统控制,不能及时发现影响经济效益的潜在问题,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长年在低水平状态徘徊,凡此种种,都是内部会计控制设置不够科学所产生的后果。

(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不利,贯彻落实流于形式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实施效果取决于两个重要因数:一是控制系统本身状态的有效性,二是控制系统的有效贯彻和执行。目前,很多单位都制定了具体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的还十分具体、堪称完善,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束之高阁,形同虚设。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实际运行时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例如:按照财务制度规定,各单位的银行印签应分别中出纳和出纳以外的会计或主管负责保管。而有的单位却将支票及所有的印签交中出纳保管、给一些不良动机者制造了“方便”,出纳私自提驭挪用资金现象时有发生、如有的单位重要空白凭证的购买使用,但不严格按缴销制度执行,发票领出以后不及时检查登记其缴销情况,久而久之使其各个环节脱节,无法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对策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

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看,内部控制是为了确保企业财产完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目标,完成受托责任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因此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而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担当的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的角色,是有利于企业受托者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完成受托责任的重要一种手段。

(二)突出董事会核心地位,保证内部控制目标实现

董事会是代表全体股东行使所有者职能的常设机构,在企业中是作为所有者的代表而存在的。而内部控制是董事会为确保会计信息真实,监控企业经营者行为而实施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可以看出,董事会不但在公司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而且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居核心地位。

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多数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形备而实不至”,尤其体现为董事会这一重要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这种现象产生的后果是董事会和经理班了之间权力、责任难以分清,导致公司治理机构制衡力度降低,从而不得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要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突出董事会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其次是实行独立董事制度,通过对董事会这一内部机构的适当外部化,引入外部的独立董事,以期对内部人形成一定的监督制约力量,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股东的权益;再者是明确董事会内部分工,设立专门委员会,从而加强内部管理控制。

(三)建立全面预算体系,发挥企业内部控制应有作用

从目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发展趋势来看,内部控制的目标尽管越来越呈现多元化,但是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可靠性,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确保财产安全完整;其二是效益性,就是致力于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前一个层次是基础和前提,后一个层次是提高和进步。这样,预算就应运而生,成为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作用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在推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是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组织;二是企业应该有所侧重,不能面面俱到;三是注重预算的执行,使其能够做到“有令必行”四是注重预算分析,加强预算结果的考核。

四、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一)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统一会计规范的刚性约束力,导致企业只能不折不扣地按统一的要求组织和开展会计工作,不容许也没有必要自行设计会计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迫切需要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化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这里,要使企业明确产权关系,保证产权清晰,必须建立相应的财产核算和管理制度,尤其是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制度;要保证权责分明,必须通过会计处理好经济责任受托及利益分配关系;要做到政企业分开,必须明确会计人员的单一身份,强调会计应把企业作为其服务主体;要实现管理科学,必须建立和完善包括会计制度在内的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以保证其生产经营活动能够有序、健康、灵活地运行。可见,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

(二)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适应会计改革、完善会计规范体系的需要

会计规范即会计工作应遵守的规矩。它是处理各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的准绳。目前我国会计规范由《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组成。企业的会计核算是按照行业会计制度实施的。但从我国会计改革的方向看,在会计理论、会计规范、会计教育等方面,根据自身的国情结合国际惯例,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现代化制度要求的会计法规体系,即建立以《会计法》为主导,以会计准则(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为中心,以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为基础的会计法规体系。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后,政府应还财权和会计制度制定权于企业,特别是在“两则”颁行以及具体会计准则陆续公布之后,企业完全可以依据会计准则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和管理要求,自行制定

内部会计制度来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三)建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贯彻落实具体会计准则的基本前提

在我国,随着会计改革的深化,建立以会计准则为核心内容的会计规范体系已是大势所趋。然而,已开始并将陆续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由于受自身固有的概括性、抽象性、可选择性等特征的制约,为了满足不同企业会计核算的需要,其主要规范都带有一定的跨度,使不同企业的会计人员在运用会计政策、进行会计估计时,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但这也会引发会计人员会计行为的随意性。因此,具体会计准则出台后,要保证和提高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企业必须在具体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企业会计核算要求的内部会计制度。从而,可在制度中明确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会计核算方法,以指导会计实践,保证会计工作按规范运行。

五、我国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很多经营管理者不了解内部会计制度的真正内涵

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轻视内部会计控制,习惯于行政指挥,家长制管理现象还普遍存在。很多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甚至对内部会计控制还存在着许多误解。以为内部会计控制就是一堆堆的手册、文件和规章制度;或者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就是成本控制,安全性控制,就是对职工管、压、卡,对领导干部限制权力等。有的经营管理者认为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要求“岗位分工, 相互牵制”需要增设岗位,成本上升;有的甚至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根本就没有概念。这也是内部会计控制流于形式的关键。

(二)管理的控制弱化,控制执行不得力,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有不少企业已建立了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它缺少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致使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不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会计控制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目前,各种经济犯罪案件层出不穷,甚至有“雨后春笋”之势。携巨额公款外逃,到国外办理“投资移民”;挪用公款赌博,私自将大量资金调到澳门或国外的赌场豪赌,一掷千金而面不改色心不跳;用公款炒股,动用大量资金在资本市场买卖股票、债券,谋取个人私利;利用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租赁和拍卖等产权变动之机损公肥私;在办理采购、销售、投资、和工程项目等业务中中饱私囊。分析这些经济犯罪案例,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不健全、不完善、管理和监督不到位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三)内部会计制度环境弱化,控制体系不完善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涉及到一个单位的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购销业务管理、重大投资和资产处理等各个部门的管理,涉及面广,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内部会计控制的体系应该是科学而严密的。但许多企业是各部门控制各成一块,各管各的,互不衔接;许多小型企业,其内部牵制机制尚未建立,更别谈内部会计控制的履行;还有一些企业通过并购、分立或地区事业部的建立等组织机构调整,使组织机构和授权方式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内部会计控制部分或全部失效,致使某些当事人或部门游离于内部会计控制之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六、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措施

(一)建立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制度

在我国尽管从1985年起就已颁布和实施了《会计法》,随后又颁布了许多的相关法规制度,试图通过立法来改变企业会计失真的现象,但从 “新疆啤酒花、”“银广厦、”“中天勤、”“深圳原野”、“红光实业”等会计造假事件来看,其欺诈金额之高,会计信息虚假之严重,已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COCO报告等西方国家的经验,规定企业管理层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这将有利于对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进行彻底的根治,使虚假会计信息的作俑者承担其应有的法律责任。

(二)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能否真正成为管理者的内在需要,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否流于形式的关键。要确实实现从客观“要我做”到主观“我要做”转变。而要使内部会计控制成为企业内在需求,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会计信息是否决定着企业的决策;二是企业是否通过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让社会准确利用。这两点目前许多企业都未做到。这种现象从表面上看好像是领导认识不高,对财经纪律了解不深所造成的,实际上是许多领导明知故犯的结果。“对财经纪律不了解或了解不深”只是借口而已,这背后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产权制度和代理问题。因此,必须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明确,职责清楚,科学管理”的市场竞争主体,使企业领导者、决策者的行为、作为与企业兴衰成败息息相关。

(三)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内部会计控制是由人制定的,也是靠人去执行和完善的。人既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也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客体,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这就要,一是严把用人关,对重要岗位的会计人员配备和会计主管人员的选拔,应全面考察其德、能、才、绩等综合素质,确保各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二是要多层次、多方位地加强岗位和在职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员工自觉遵守和执行各项会计内控制度,形成以自我控制为主、自检自律为主要手段的会计内控制约机制。参考文献:

[1]林德俊,浅谈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几个问题.财务与会计,2003,(3).[2]高林萍,谈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之友,2004,(10).[3]李凤鸣。《内部控制设计》,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

上一篇:次韵尹潜感怀原文翻译下一篇:中国革命烈士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