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关键在“做”(精选7篇)
1.大学生创业关键在“做” 篇一
“两学一做”关键在做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其核心要义是学和做。学是前提,做是关键;学是基础,做是目标。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做,做得更好。从这个角度说,“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关键在做,做就是要做合格的共产党员。“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我时刻铭记,我是一名党员教师。”
作为一位党员教师,我们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同时还要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学习贯彻这类精神,关键是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个人修养,严明工作纪律,脚踏实地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在自己的德育工作岗位上作出突出的成绩。在学校,我们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们看在眼里,而他们正处在成长时间,对各种行为处事的方式都会极力地学习和模仿。因此,我们在做好平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更要加强本身修养,为学生建立榜样。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我们既要认真,又要抓紧,这样才能将习总书记的“三严三实”、除“四风”、“两学一做”等一系列讲话精神,落到实处。
时刻牢记真正把“学”转化为做合格党员的“内在动力”、实在成效。如果光学不做、真学假做、实学虚做,尽管学得满头大汗、风生水起,也是“白忙活一场”。学习党规党章却不遵守、学习系列讲话却不运用,学而不用、学而不做,试想这样的“学”,怎么达到“做合格的共产党员”目标。因此,“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用、在做、在行。
一、“两学一做” 基础在“学”,关键在“做”。
和所有的教育同行一样,每天,我都是步履匆匆地忙碌着。我主要负责学校德育工作,即能感受到工作苦累,又时时都能感受到学生给予我的快乐和充实。虽然涉及面广,头绪多、任务重,但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指引下,在学校校长的带领下、在班子成员的配合下,在全体教师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下,基本完成自己分管的所有工作。工作以来让我既欣慰又惭愧,欣慰的是我工作、生活在一个团结和谐且充满人情味的教师群体中,是各位热情的教师们让我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惭愧的是由于自己工作经验不足,能力有限,为集体、老师们做的事情太少。
注重抓好班主任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定期组织班主任实行座谈。认真开好每一次班主任例会,积极探索德育新途径新方法,每次开班主任会之前会将会议内容进行整理,打印后交给老师们。在与班主任的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我感觉到我校班主任工作的艰辛,如何将班主任们的复杂的工作简单化,如何让班主任在生活、工作中体会到幸福、增加成就感,是我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二、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
“教育尤其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环保要让孩子做主。”摒弃了以教师为核心策划组织活动的传统环境教育方式,秉承学生主导的原则,以“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为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能力。
少年环保局是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小天地。让更多的队员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服务岗位中来,培养每个队员自信又大方,富有责任心。每次看到小“局长”“部长”们工作时,个个踌躇满志、信心百倍的样子,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的少年环保局是孩子们实现着“绿色梦想”的地方。作为德育主任,我努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们搭建展示的平台与舞台,将选择的权利留给学生,将信任留给学生。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
三、坚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就是常怀奉献之心。德育工作是平凡的,琐碎的,年年月月,千件万件,但把它穿在“育人”这根线上,就要心里明、手脚勤、忙得愉快、忙得其所,所以我们就必须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组织校经典诵读活动,举行了 “建队节”活动,带领笔记大自然社团的同学参加湖北省第二届笔记大自然实践展示活动,一起感悟自然魅力,找寻心中的秘密花园。
12月份隆重举行“展才艺 促成长 追梦想”2016年庆元旦、迎新春社团活动成果暨“读书之星”表彰活动。此次展示活动,不仅检验了诵读活动成果,也对社团建设工作进行了验收,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类活动中去。今后,学校将继续加强诵读和社团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素养,促进学生个性成长,让学校成为学生追逐梦想的天空,自由成长的沃土,使诵读、社团活动成为学校特色教育的又一大亮点。
今年3月份开展了 “雷锋精神与我同在”学雷锋活动。发扬雷锋的精神,在寻找雷锋足迹,了解雷锋事迹的过程中,用实际行动向雷锋学。全校正在开展“绿色环保明星”、“绿色环保家庭”的评选,积极向家庭和社会宣传环保。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将“两学一做”贯穿于工作中,做一名合格的党员教师。
2.大学生创业关键在“做”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关键因素
目前创业市场虽说商机无限,但对资金、能力、经验都有限的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可供选择的项目并不多。而电子商务创业则是大学生能够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一个最佳选择。大学生群体与电子商务新兴产业的有机结合,形成二者共赢的局面。大学生在电子商务创业时,必须要考虑并解决创业团队、创业项目、网站运营管理、风险控制等影响电子商务创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才能分享电子商务创业成功的喜悦。
1创业团队
在创业过程中,团队和人才是左右创业成败的核心要素。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在于创业团队的综合实力,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是创业成功的保障。创业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所有事务不可能由创业者个人包揽,要通过组建分工明确的创业团队来完成,创业团队的优劣,基本决定了创业能否成功。成功的创业者是以正确的创业理念来指导创业活动和组建创业团队的,创业理念决定着创业团队的性质、宗旨和获取创业的回报,并且关系到创业的目标和行为准则,共同的创业理念是组建团队的一个基本准则。
创业团队是由创业团队的领导者所组建的,创业团队领导者是创业团队的核心,创业团队领导者将那些具有共同创业理念、志同道合的团队成员联合起来,为共同的创业目标而奋斗。在创业团队中,团队的领导者是至关重要的,他必须有创业者的胸怀和品质,有素养和能力来组建团队和发挥团队的作用,并在创业过程中,随时做好团队成员间的协调工作,使团队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创业团队领导者应对团队不同成员的个性、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有效地整合,以保持团队的竞争优势。作为创业团队成员,应该具备创业者的特征和技能,比如工作积极主动、有明确的目标;不满足于现状,有责任感;善于接受新事物,勇于变革和敢于承担责任等。同时,还应该注意创业团队成员的性别、技能、专业的互补,以便形成合力。对于一个创业团队而言,其基本的人员配置为行政管理人名、财务人员、文员及客服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生产人员等,其具体的人员构成由创业项目的特点而定。比如创业项目可以分为技术创业和营销创业,技术创业则以技术人员为主体,营销创业则以营销人员为主体。
2创业项目
创业项目的选择是市场分析的结果,通过市场分析,说明创业项目市场前景广阔,能够发挥创业团队的优势,值得创业团队为之而奋斗。针对具体的创业项目,可以从宏观方面即宏观环境、中观方面即行业竞争、以及微观方面即创业项目和创业团队本身的内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提炼出对于电子商务创业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而把握全局,进行决策。电子商务可以应用于国内外贸易、金融、证劵、旅游、广告、新闻出版等各个领域,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对于电子商务而言,无非是网上销售有形商品、无形商品和服务两种形式。网上销售无形商品和服务,如信息、计算机软件、电影和音乐等娱乐商品,可以通过Internet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其模式可以包括网上订阅模式、付费浏览模式、广告支持模式、网上赠与模式、专业服务模式等。有形商品指的是实物商品,这种商品的交付不能通过Internet网络实现,有形商品的电子商务模式指的是成交在Internet网络上,而实际交付则依靠传统的物流,其模式可以包括网上批发电子商务模式、网上零售模式、网上拍卖模式等。电子商务的创业项目可以从以上分类中进行选择,但是就大学生而言,由于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难选择大型的项目。就目前来看,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选择的项目无非是以下3种:1建立个人网站。建立个人网站需要极大的勇气,并且要有独特的创意;2开网上商店。在网上开店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建立自己的商品网站,二是借助于大型的、成熟的网络平台,如淘宝、当当、卓越等;3当网络写手。网络写手如今是一个时髦的职业,很受大学生宅男宅女们的青睐。选择一个好的适合创业团队的创业项目,是创业成功的关键。
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团队所选择的创业项目,要适合其“资金和经验少,知识多和熟悉网络”的特点,同时更要考虑创业团队各个成员的专业背景、社会背景、成长环境,以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如学技术的,可以侧重于技术方面;学经济管理的,可以侧重于市场营销方面;具有独特资源的,可以对其资源进行分析整合,实现其市场价值。大学生创业团队各个方面的实力较弱,对具体项目选择时最好要做到“一大一小”,即市场要足够小,小到门户网站不愿意进来,同时市场也要足够大,大到可以盈利。创业项目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宏观的电子商务环境,如国家在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互联网的发展程度、网民的数量与结构、电子支付的方便程度、网络安全及物流的支持力度。而对于具体项目,还要考虑项目执行地的实际情况,如当地的网络环境、信息安全、网民的支付水平等,创业项目的选择,必须获得外在环境的支撑。
3网站运营管理
电子商务网站是通过Internet相互连接起来的,是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网页服务、邮件服务的信息载体,是企业和个人开展电子商务的平台。电子商务网站是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的必要条件,电子商务网站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创业成败,一个好的电子商务网站有助于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对于资金雄厚或有一定技术实力的创业团队,可以创建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而对于资金匮乏或技术实力较弱的创业团队,可以借助于现有的电子商务网站平台,如淘宝网、易趣网等。一个好的创业网站,不仅仅是一次性制作完成就成功了,由于创业的内外部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网站的内容也需要随之调整。搞好电子商务网站的运营管理,对于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显得尤为重要,网站运营是指网络营销体系中一切与网站的后期运作有关的工作,网站运营包括网站内容策划及发布、网站可用性分析、网站数据分析、网站优化等。创业团队运作创业项目进行电子商务创业,其创业项目的经营管理就依赖于电子商务网站,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创业项目的经营管理就相当于网站的运营管理,二者在这里是等价的。网站运营管理包括以下内容:
3.1 网站内容策划与发布
网站内容策划与发布是服务于和服从于创业项目的,是创业项目在网站上的具体化和实现方式,创业项目是通过网站的形式来体现出来的,是依靠网站来进行管理和运营的。网站内容策划与发布主要包括:1网站定位。也就是创业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2可利用的资源。即创业团队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3目标客户,即创业项目的市场定位;4网站盈利模式;5网站的财务投资计划;6具体的创业计划书。
3.2 网站的可用性分析
可用性是表达某种东西在使用时难易程度的一种属性。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解释,电子商务网站可用性是指电子商务网站用户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电子商务网站完成商品交易时所达到的有效性、效率和满意度。其具体影响指标包括网站的响应速度、网页的合理布局、网页的美观、网站的安全性、网站信息的可靠性、网站导航功能、客服的及时回应、购物过程简洁安全、网页的有效链接、网站信息实时性等因素。创业团队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网站的可用性,比如:1减少图片和动画的使用,提高网站的响应速度;2合理网页的布局、高质量的网页内容,提高网站信息的质量;3网站导航清晰,网站链接有效准确,确保用户快速浏览网站。
3.3 网站数据分析
电子商务网站数据分析本质上也是网站与顾客的交往记录。相对于传统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如果要想记录网站与顾客之间的交往记录,比以往大部分传统商务活动都方便得多。网站与顾客之间的互动行为,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是最简单的互动,即顾客访问某个页面,是由日志文件来记录这些互动行为。日志文件通常采用PV数据分析方法,PV即Page View,也就是页面浏览量或点击率,是衡量一个商务网站所售卖商品受顾客欢迎程度的主要指标。影响商务网站PV的因素包括商品的发布时间;不同时段网民的人口特征,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访问的周期;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等。另一种是比较复杂的互动,即顾客进行注册、登陆BBS、购买商品,是由数据库文件来记录这些互动内容。分析网站的顾客行为,就是采用一定方法对数据库文件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取得对网站运营管理有帮助的数据,如顾客的来源、顾客的年龄、顾客的习惯、顾客最喜欢或最讨厌的网站的商品或服务,以及对顾客的意见和建议的归纳和总结等。
4风险控制
创业团队在经营管理创业项目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风险,如果处理不当,任何风险对创业都有可能是致命的打击。风险不同于危险,在创业过程中大多是基于投机风险的决策问题,是可以通过风险管理进行规避的,将风险降低到可能的最低限度。按照风险的来源可以分为技术风险、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3个方面。技术风险是指相关产品科学技术难度以及模仿性;内部风险是指在内部管理和财务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来自同行业市场的竞争、国家的产业政策、自然灾害以及相关法律和政策等。而对于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项目,其创业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等。
4.1 市场风险
由于电子商务创业资金门槛低,进入容易,大量的创业者已经进入了这个领域。一些传统企业也纷纷上网,将市场扩展到网络中,这使新进入者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根据波特的5种竞争力量模型分析,创业者不但要面对已有竞争对手的威胁,还要面对新加入者的威胁,消费者讨价还价能力的威胁,供应商要价能力的威胁,还有潜在竞争对手的威胁。并且电子商务创业不但要面临同类网站的竞争,还要面对传统市场的竞争。针对创业的市场风险,可以通过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加大网站推广力度和品牌推广力度、增加增值服务、不断总结经验、重视市场调查在市场营销中的地位等手段,来尽可能地规避市场风险。
4.2 财务风险
任何公司在创业的时候都会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利用资金,采用何种融资的方式和手段,这对于创业团队都是十分重要的。财务风险是指创业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其所需要的资金不能够适时供应,以支持企业正常运行,从而导致创业失败的可能性。创业的资金来源可以分为自筹、贷款、股权投资和各种风险投资。无论何种资金来源,资金都是有成本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并且资金的供给也是有限度的。创业者都可能面对资金短缺的现实,面对资金链断裂的危险。要想规避创业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必须做好财务的收入和支出的短期及长期预算,建立和完善财务制度,同时创业者必须时刻关注现金流,以及预算的现金流和现实的现金流之间的差异,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弥补措施。
4.3 技术风险
3.大学生创业关键在“做” 篇三
抓基层打基础 重心要向下移
一棵大树为何能枝繁叶茂、雄伟参天?因为它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深埋在大地之下的根须远比地面之上的树冠大得多。
中原经济区是一棵参天大树,基层基础就是大树的根须。
对领导干部来说,任何一项决策的落实、任何一个项目的推行,都必须把着眼点、着力点放在基层,在基层工作中寻找切入点、结合点、突破点。坚持心往基层想、劲往基层使、钱往基层花,让基层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在探索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把建设新型社区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切入点,这就是着力基层、探索创新的结果。
在招商引资、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我们在广大基层地区建设产业集聚区,既发挥了基层地区资源优势,又让当地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这就是着力基层、科学筹划的结果。
对河南这样一个城镇化率不高、农业人口众多的省份来说,在改革发展中,以基层基础为着力点,可以让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很多问题的本质,在源头上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
着力基层对我们的工作至关重要,但如何才能做到着力基层,着力基层的“着力点”又在哪里?
着力基层,就必须提高基层正确执行政策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提高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
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关键是要注重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
近年来,河南从机关选派一批“精兵强将”到农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这些干部尽职尽责、工作很有成效。卢展工书记指出,这项工作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是“农村工作机制的创新”、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思路的拓展”、是“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实践”。正是通过诸多类似举措,我们才抓住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真正做到了着力基层。
4.大学生创业关键在“做” 篇四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目前面临“研究型大学研究和技术转移能力不足、教学型大学教学和社会服务水平不强”的困境,构建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空前迫切,且充满战略机遇。本文运用案例研究资料和作者实地访学期间所搜集到的资料,对上述两个典型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探索开放式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路径及关键要素,以期对我国大学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一、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构建开放式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探索
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在美国有着“公立常春藤”的美誉,以其自然科学学院、工程学院、商学院以及教育学院闻名于世。其所在地奥斯汀市经济发展迅速,以高科技为主,是戴尔(Dell)电脑、IBM、得州仪器等众多著名高科技企业所在地,被誉为“高科技城”。又因濒临丘陵地形之起点,故有“硅山”(Silicon Hill)之称,与美国硅谷相呼应。哈佛商学院曾将“硅山”高科技城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提出技术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学术、企业和政府的连锁关系及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IC2(Innovation-Creativity Capital的简称)研究院在该模式中的关键作用。[5]IC2研究院创造一种利用大学科学知识整合国家科学实验室、当地富裕家庭、政府和产业资源的开放式大学创业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包含以下关键环节。
(一)促进技术转移的多种制度安排
IC2研究院于1977 年由乔治·柯兹梅斯基(Geoge Kozmetsky)创立,其早期的研究集中在大学- 产业- 政府关系的制度安排,主要目标是搭建一个利用科技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的平台,体现开放式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雏形。到1980 年已演变成为探索技术创新与扩散的中心。[6]表1 列出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从想法产生到研究扩散,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的16 种协作性竞争手段及其目标。其中,许多项目由不同的赞助商发起,联邦政府在大学- 产业- 政府关系研究中起催化剂作用,州政府着力发展州风险资金,支持多种形式的学术- 商业合作活动。产业通过联合与联盟获得联邦或州政府的支持。IC2研究院的研究与实践表明,新的组织联盟是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政府鼓励科学研究、促进技术转移与扩散的枢纽,是进一步形成多种孕育开放式大学创业生态系统制度安排的基础。
上述制度安排与关键人物乔治的努力密不可分。乔治的职业生涯横跨学界和产业界,曾任达因(Teledyne)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高级副总裁,后来成为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商学院和研究生院的院长。1993 年成为管理学教授并兼IC2研究院主任。当时美国汽车、钢铁和其他产业正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但学界、商界和政府之间互不信任,相互合作充满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乔治提出了奥斯汀模式,强调社会互信与协作,通过社区合作进行商业再造,通过整合全社会资源来寻求应对各种挑战的制度创新,尤其要依靠科技商业化促进经济增长并创造就业机会。[7]
(二)促进制度有效实施的战略步骤
1989 年,IC2研究院开始运用各种协作性竞争手段对奥斯汀模式进行实验。以奥斯汀地区为实验室,IC2研究院专门设计了一种战略,让政府、商业和学术机构共同创建技术型公司。实验的主要目标有二:一是期望公司3 年内创造高收入的工作岗位;二是期望1 年内用完奥斯汀所预留的100万平方英尺的办公空间。
图1 给出了实施奥斯汀模式的战略步骤。首先是提出非结构化的、以前无法解决问题的构想,接下来,随着新问题或异常问题的出现,反复实践,通常经过研究应用、概念发展、实验实施和主动推广等步骤,最终落实其经济发展战略,即开发与政府、商业与学术部门合作相联系的领导力与成功要素,建立人才、技术、资本和实用知识的公共设施,开发和报告测量战略进程的方法,并对成功做法进行推广。
(三)促进衍生企业产生的关键措施
落实奥斯汀模式的关键措施是强调新公司的生成。为此,IC2研究院创立了三个组织联盟:1奥斯汀技术孵化器;2得州资本网络;3得州技术孵化器(详见图2)。
奥斯汀技术孵化器创立之初只是一个实验平台,目的是帮助研究者系统学习新公司创建的过程并探索最佳实践。在该平台上,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生能够和特定行业背景下的私营企业进行互动。同时,IC2研究院通过与奥斯汀大区商务部的协作,创建了一个关于技术转移的实用技能网络,帮助网络成员获得创建新公司的关键资源,如管理、法律、财务和营销方面的人才资源。该孵化器的早期实验非常成功,在天使基金、风险基金等各类基金的支持下创建了大量的技术型公司,仅1990 年~1992 年就产生至少17 家非常成功的企业,其中哈尔(Ha L)计算机公司1991 年2 月成立,到1992 年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创业公司,其员工数为52 人,融资高达4,000 万美元。这些企业的技术主要来源于大学师生的原创想法。在后来的实践中,该孵化器坚守当初的使命,继续为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生提供实验的机会,目前已创建了150 家公司,共为成员企业融得7.5 亿美元投资,使4 家企业成功实现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简称IPO),促成许多重大并购业务,3 家由研究生创办的公司名列得州50 家最快成长公司之列。
资料来源:根据IC2研究院档案资料和PowerPoint文件整理。
得州资本网络在奥斯汀技术孵化器中办公,其创建目的是帮助得州人学习高科技公司的投资技巧,促进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创立之初,得州资本网络通过在全州举办各种投资会议促进网络的启动,成为当时成长最快的风险投资网络。据IC2研究院的档案记载,当时有100 多个投资者的8,000 万美元的资金愿意对包括网络成员在内的优质企业进行投资,寻求合资和收购的机会。这些投资者包括个人、风险投资公司、经济发展基金和机构投资者,其单笔投资额从5 万美元到150多万美元不等。在所投资的公司中,创业性公司占30%,1 到5 年内创立的公司占50%,其余20%为成立5 年以上的公司。[8]
得州技术孵化器是得州商务部的前身,创立于1978 年,主要由本市的创业者组成,其目的是通过创意战略和政府机构的结合提高该地区的竞争力。后来,由得州多个机构合并成立得州商务部,负责计划、组织和实施项目,吸引新公司到本地区创业,鼓励现有公司成长和扩张,发展旅游业并与当地政府和机构合作改善社区环境。得州商务部还与IC2研究院合作,开展经济发展数据(包括备忘录、个人履历、经济发展资助和特殊报告)的整理与研究工作。许多公司从这种实用技能网络中受益,如戴尔电脑的发展即受益于居住在得州当地的两位董事会成员:乔治·柯兹梅斯基有着丰富的计算机产业知识和出色的职业背景;鲍勃·尹曼是一家私营国防公司的主席和CEO,与美国联邦政府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二人在戴尔创业初期即为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建议和有价值的顾问服务,大大提高了戴尔公司的信誉度。[9]
总之,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奥斯汀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创新中心,成为拥有2,200 家科技公司、能提供大约120 万个工作机会的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10]目前,奥斯汀是美国唯一投入超过两亿美金进行技术转移和财富创造的城市,聚集了大批最好的科学家、研究者,创造了大量高科技公司和相应的工作岗位。[11]
二、新加坡国立大学构建开放式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探索
新加坡国立大学是新加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公立大学,其教学、研究以及创业服务在全世界都有明显的领先优势。根据2014 年QS全球大学排名, 该大学亚洲排名第一。继承英国大学的传统,新加坡国立大学曾一度是“教学为主,研究为辅”的大学,随着20 世纪80~90 年代新加坡向知识经济的转型,该校开始加强其研究使命,90 年代中期建立技术许可办公室(TLO),当时专利活动相当匮乏,1997年前累计批准的美国专利仅有21 项,2000 年前教授和学生参与衍生企业活动的现象也相当罕见。1997 年亚洲出现金融危机,随后新加坡经济陷入萧条。为摆脱困境,政府实施经济结构优化战略,强调创新驱动的知识经济,大学在技术商业化中的作用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新加坡国立大学从外部聘用出生于新加坡却受教育于美国的新校长希(C.F. Shih)。希校长有在美国GE公司和布朗大学重要实验室领导岗位的工作经历,他以美国成功大学为榜样,积极推进新加坡国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的战略转型,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作为一个有远见的领导,他为该大学设定了新的战略愿景,明确提出通过组织变革推动大学的创业化。[12]
(一)将变革的战略方向设定为全球知识型企业
希校长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愿景明确界定为:成为一家全球性的知识型企业。它包含两个战略要素:一是要求该校在全球舞台上竞争,而非局限于新加坡;二是要求该校的教育和研究活动更具创业性,加速大学知识的商业化,培养更多具有创业心智(entrepreneurial-minded)的毕业生。两种因素紧密相连、协同作用,是构建开放式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关键。
为提高全球竞争力,新加坡国立大学积极与国外顶级大学竞争,修订薪资及相关政策,制定严格的任期、晋升和业绩考核制度,向美国顶级大学看齐并保持灵活性,吸引优秀学生和教师。国际学生不断增加的同时,鼓励本地学生到国外参加为期至少一个学期的交流学习项目。同时,政府也给予新加坡国立大学更多的制度灵活性,自2006 年开始,允许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公司化运作,授予其很大的自主权,鼓励其设定更高的目标。2004年,新加坡国立大学进入泰晤士报大学排名前20,新校长关于创业型大学的战略愿景得到强化,政府对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作用及其贡献的认可度不断增强。[13]
(二)进行组织变革并创建大学公司
希校长专门成立名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公司(简称“大学公司”)的机构,推进该校从事创业活动,并亲自选拔该校第一位利用专利创建公司的工程学院教授雅各布·庞(Jacob·PHang)任该机构的CEO,要求其主要履行创业管理职责,协调和管理大学技术商业化及创业相关活动,重组校内职责相似的部门,重新界定和实施新的计划,使大学更具创业性。为此,学校每年留出总预算的1%支持新机构的发展。
大学公司的CEO直接向校长报告,有权对全校的技术商业化活动进行整合和协调。在经过早期的实验之后,2004 年大学公司合并校内的相关单位。2006 年,庞教授辞去大学公司CEO之职,专心管理自己之前所建立的高科技企业,于是该校从校外选聘具有丰富技术商业化经验的陈莉丽(Lily Chan)博士接任。陈博士曾是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者,并创办过生物医学企业,后来就职于新加坡经济发展委员会,负责生物医学领域的投资工作。凭借丰富的经历,陈博士把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多项业务整合成5 个业务单位(如表2 所示)。其中,拓展业务部和出版业务部采取法人实体独立运作,属外延业务,本文不做讨论。而创业中心、产业网络办公室和海外大学部是该校推进技术商业化的核心部门,其独特之处在于对不同职能的有效协调,使创业教育与技术转移活动产生协同效应,并孵化出许多创新创业项目。[14]
(三)实施多种创新创业项目
创业中心实施大量创业教育和延伸活动,促进大学所在社区的创业学习。创业教育范围涵盖课堂内外。课外活动的最大特色是明确鼓励有利于开放式大学创业系统发展的尝试,努力使新加坡国立大学成为连接社区和外部生态系统的纽带。由于新加坡的外部生态系统不太发达,所以发挥大学的宣传、催化和引领作用非常关键。例如,受MIT相关活动的启发,该校率先在新加坡举办全国创业计划大赛,参赛者不局限于学生。创业中心主任还创办了东南亚天使投资公司,将新加坡国立大学嵌入新加坡天使投资社区。
创业中心还发布了技术创业辅修项目,对该校所有本科生开放,但侧重理工科学生,培养其商业悟性和创业心态。创业中心虽非学术部门,但因大学公司有很强的领先优势,被批准为特殊的教学单位。由于创业中心积极推广其非课堂教学活动,所以技术创业课程注册学生数量迅速增加,从第一年不足200人到2005~2006学年已超过1,300人。创业中心还实施了创业学习项目,为该校本科生提供7个月在当地优秀高技术创业企业实习的机会和两周到海外(硅谷或中国)访学的机会。[16]
此外,创业中心还为该校衍生企业提供有目的援助服务。由于新加坡大学创业生态系统不太健全,学术创业者往往会感到衍生企业前景暗淡。为此,大学公司建立创业支持部门,在校园里建立孵化实践和咨询服务。大学公司CEO还说服该校高层管理者建立一个500 万新币的种子基金项目,为该校师生(含毕业生)提供早期种子基金,其目的是孵化出能为各类投资者所青睐的大学衍生企业,帮助其获得重大成长的机会。这使新加坡国立大学逐步成为创业生态系统的中心。仅2004 年到2006 年期间,种子基金对40 多家企业中的11家进行了资助。2005 年,创业中心建立了专门创业基金,为在校学生和新近毕业生所创建的企业提供发展基金,截止2006 年底,已有21 家企业得到创业基金的资助。[17]
种子基金和创业基金的资金来源于两个公共基金项目,分别是“春种(Spring Seeds)计划”,由政府向种子基金项目提供一对一匹配资金;春天创业人才开发基金(ETDF),专门向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资金支持。此外,创业中心还发起创业训练项目,将有经验的创业者、投资者和高级管理者聚集到校园,定期为大学衍生企业提供教练服务。在此过程中,许多技术种子基金计划被引进校园,如互动数字媒体和清洁技术项目。创业中心还帮助大学师生申请政府关于大学技术商业化的各种基金,如,“想法验证资助计划”(POC)专门资助好的创业想法;“价值验证资助计划”(POV)专门资助有潜在价值的创业活动。
(四)海外大学合作项目
为将全球化和创业整合起来,2001 年新加坡国立大学推出海外大学项目,其校长最初设想利用该项目向全世界创业聚集区的高科技创业公司输送最聪明并最具创业心智的该校毕业生,并为其提供为期1 年的实习机会。后来,该项目发展成为一种浸泡式创业学习实验,即要求学生以学徒身份在国外创业公司中实习,好像浸泡在隐性的创业实践和创业文化中。这样,项目逐步演变成一种长期投资的概念,即希望培养具有全球化心态和网络联系的未来创业领袖。因此,该项目并不是期望学生毕业后立即创业,而是灌输一种创业的心态,帮助其明确商业创新的方向,从而选择更具创新创业特征的职业生涯。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海外高科技创业热点地区建立有价值的人生社会网络,以便形成全球化的抱负,为未来创业或就业做好准备。
从2002 年起,海外大学部在全球实施多个项目,每年共有200~250 名学生参加。在这些项目实施过程中,创业中心与海外大学部紧密合作,与海外大学建立伙伴关系,为实习学生提供创业教育支持与实习项目(详见表3)。
综上所述,新加坡国立大学公司是一种创新的组织机制,减少了传统学术机构的繁文缛节,缩短了实施项目的时间。海外项目得到大学主要领导的支持,校长视其为支持创业教育的一面旗帜,大学公司CEO也重视该项目对创业的带动作用,加速项目的决策进程,通过创业中心和海外大学部的密切合作,确保海外大学项目和技术创业辅修课程内容的衔接和兼容。尽管该项目需支付参与学生高额的津贴,但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批项目参加者完成项目并返回该校,对项目充满赞誉,口碑营销在学生社区中迅速传播,大大提升了该校创业型大学的形象,不断吸引更多有创业心态的高中生申请新加坡国立大学,尤其是来自亚洲各国的学生。
(五)重组技术许可职能
新加坡国立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是产业和技术关系办公室(INTRO)的一个部门,其主要职责是对该校专利进行保护与许可、为产业提供咨询以及处理与教职工有关的知识产权事宜。起初,办公室的专利实施人员没有经验,只能协助该校发明者进行知识产权许可并强制提取许可费用。后来,大学公司CEO对该办公室进行了重组,建立发明者友好计划,不再强调专利许可收入的最大化,而是突出如何通过向现有公司许可或创建衍生企业,更快更好地将该校的技术推向市场。大学公司还通过制定新政,以产权替代专利转让费用,并简化该校师生创业所涉及的产权谈判流程。2006 年对INTRO进行重组,促进了大学- 产业协作和技术转移的协同作用,通过强化其职员的专业性,前瞻性地勾勒出该校的优势技术领域,为未来研究指明方向并促进特定领域的专利聚集。[18]
总之,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过上述各种行动,将教育项目、孵化设施、种子基金、训练项目与广泛的社会网络进行协调和整合,成为激发创业社区活力的驱动力量,并逐步成为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中心,促进了新加坡创业教育与新公司创建的融合。据统计,在1980 年到2004 年间利用该校知识产权而衍生的企业有44 家,其中3/4 创建于2000 年之后,创业中心为70 多家创业企业提供创业服务数据,可见由该校师生所创建的企业数不断增加。[19]另外,在创业中心所扶持过的企业中,已有10 多家获得外部基金的后续投资,这些企业2008 年综合收入达到1,200 多万新币(具体情况见下页表4)。
三、两所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比较
(一)两所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路径比较
综上所述,两所大学的创业生态系统发展历程有其共同点,即都是内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成功的大学创业生态系统一般要经历至少20年不断积淀的过程。从大学内部看,要开发出有价值的创业课程或辅修课程来培养创业人才,同时积极实施一系列研究项目来创造知识产权,并不断营造有利于技术转移的校园环境。从大学外部看,大学要主动越过校园围墙,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基于创业人才培养和技术转移的创业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21]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是应用技术创新与扩散理论创建公司并促进地区转型的一个成功案例,从1980 年初开始实施多种创业行动,促进技术从实验室向市场成功转移。到80 年代末,IC2研究院通过整合政、产、学、研资源,实施创建技术型公司的战略,促进其大学创业生态系统加速发展,对新公司生成、财富创造和工作机会增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乔治教授及相关基金会的支持下,奥斯汀技术孵化器创立,继而实施了包括得州资本网络在内的多种创业计划,使该校的大学创业生态系统获得进一步发展。[22]新加坡国立大学针对国内市场很小的现实,着眼全球构建开放式大学创业生态系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践在于1988 年建立创新与技术创业管理中心,1992 年创建该校技术转移办公室,亚洲金融危机后创建大学公司。大学公司在初建的3~4 年,领导强调快速行动,直接授权部门主管实施大量创业行动计划。但随着组织的发展,将变革的战略方向设定为全球知识型企业,实施更多的项目并鼓励师生的课外创业活动。[23]
那么,大学创业生态系统何时起步最好?资源观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在于其差异化的、独特的资源。领导者为了引起捐赠人、投资者或政府机构的注意、吸引人才并获取资源,常常创造试点计划,包括一门课程、一项研究或一个拓展项目。试点项目的成功可带来附加项目,在达到临界点前,大学创业生态系统常常自然成长,之后,可能会变成大学正式战略计划和财务预算的组成部分。当然,市场拉动可能成为启动这一进程的催化剂,如,学生对创业课程的需求;成功创业者社交论坛;校友中成功创业者说服大学采取创业行动并提供财务支持或专业建议;政府机构要求大学支持经济发展而设立项目。[24]
(二)两所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要素比较
大学创业生态系统只有提供丰富的资源环境,不断开发一系列教学、研究与拓展项目,吸引人才,聚集资源,才能孕育新生创业人才,提高新企业创办、生存和成功的机率,这绝非一朝一夕或单一行动所能奏效。[25]从两所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情况(下页表5)可以看出,尽管二者有其共同要素,但由于各地条件的差异,也存在诸多不同。例如,在慈善文化发达的美国,大学更可能设立捐赠席位,而在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新加坡,大学更多向政府寻求创业资金支持。表5 所列要素不是发展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清单,相反,它反映了不同大学发展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现实。大学应根据其战略目标、资源缺口和领导重视程度,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但一个大学创业生态系统须达到关键要素的临界点,才能保持新生创业者或创业公司的繁荣发展,这是衡量一个大学创业生态系统是否成功的主要测量方法。当然,由于战略意图的不同,一些大学会把区域经济贡献(如专利转化率、许可收入、科技型企业的创办、生存和增长率、工作机会创造等)作为测量手段。
理论上,大学即使发起实施了表5 中所列的所有项目,也不一定取得预期的成功。这是因为大学所在区域可能缺乏足够多的创业人才。因此,设法通过大学创业生态系统培养创业人才非常重要,可先从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做起,逐步延伸到教职员工和当地创业者。相似地,没有足够的财务资源,也难以对区域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这是因为即使大学创业生态系统能够促生大量新生创业者及创业公司,但成长性差的公司可能从该区域迁走,而留下来的公司之所以不需要外部财务支持,是因为他们没有快速成长的强烈愿望。因此创造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临界点意味着必须具备足够多的人才、想法和资源,这是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
新加坡国立大学案例阐释了在资源束缚条件下建设开放式大学创业生态系统,需要克服的各种挑战:(1)从应用技术转向创造技术的挑战。为建设知识经济,新加坡需构建一个均衡的国家创新系统,既要引进国外跨国公司的创新活动,又要通过增加公共研发投入发展本地创新能力。(2)缺乏充足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挑战。这是发展国家创新系统的主要瓶颈,在高科技产业尤其是生物产业尤其明显。(3)创业文化和创业心态持久性的挑战。即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可能形成逃避风险和失败的文化,或者不愿把创业看成一种可行的职业选择。(4)技术商业化生态系统欠发达的挑战。新加坡能够从事研发的私有企业不够多,支持创业的生态系统较弱,风险投资行业处于初级阶段,风险基金关注风险较小的后期金融扶持,天使投资者、创业专业人士数量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构建开放式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七大关键要素
要素一:高层领导的愿景、承诺与支持。两个案例研究表明,健康的大学创业生态系统需要大学校长、院长及继任的高层领导的承诺并将其转化为明确的战略意图,使创业成为大学及其所在社区愿景的核心。同时,需要高层领导前瞻性地向社会寻求资源支持,庆祝发展道路上所取得的每一次成功并激励利益相关者。
要素二:对项目和教师的强力领导。两个案例研究表明,加强对创业项目、创业中心、创业方案与实施的领导,强化对教师教学、研究与拓展项目的服务,对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进化非常关键。能力突出的个人可以成就一个项目、一门课程或一项研究计划,但创建一个大学创业生态系统所需的综合本领要靠一个技能互补的团队才能完成。
要素三:长期持续努力。建立一个健康的大学创业生态系统因需要高度认同、勤奋、技巧和重要资源,通常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两所大学都花费超过20 年的时间才建立起各自的大学创业生态系统,其发展过程既非线性,也非同速。虽然在发展的不同时期,领导的支持力度不同,但一个或多个创办者与拥护者的持续努力是必须的。
要素四:大量的财务投入。筹集资金不但是一项耗时、耗力的任务,大量的财物投入可减少主办者和支持者在时间及精力方面的消耗,而且可使大学创业生态系统免遭大学内其他部门的抵触和负面力量的干扰。两所大学都有长期的财务支持,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在建立大学公司时明确承诺每年投入该校总预算的约1%。
要素五:课程及项目的持续革新。面对不断变化的运营环境,需要营造持续创新的文化氛围,不断变革大学创业生态系统并对变革进行领导,适当保持与增减相关要素,通过持续创新发展新的项目。两所大学都是持续创新方面的典范: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依靠国际商业计划大赛的成功和IC2研究院世界一流的研究活动,参与创建了科技城模式,还创建了奥斯汀技术孵化器、得州技术孵化器和得州资本网络等三个联盟。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课程创新体现在发展和实施技术创业辅修项目上,主要培养理工科学生的商业悟性和创业心态。
要素六:适当的组织变革。两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组织单位,提供三类服务:研究管理与创新(研究中心、研究项目与捐赠席位);教学与课程开发(创业部门、课程委员会、案例图书馆、教师发展项目);拓展服务(孵化器、社交网络活动、技术转移办公室、商业计划竞赛)。两所大学还建立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机制,将大学创业生态系统与大学总体任务、内外部伙伴联系起来,其目的是减少多种要素协调与沟通的成本,且能够使每种要素发挥其应有作用。既要保持组织持续创新的灵活性与流动性,又要迎接来自大学传统学术部门的挑战和抵触。
要素七:突破成功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临界点。一个开放的大学创业生态系统不仅需要在当地有强大的影响力,而且还要向全球拓展并扩大其影响力。这就需要对内强化与各学院、各部门与教职工的关系,对外加强与当地和国内外的商业社区、投资机构、校友会、其他大学、非政府组织及政府的联系。一个新生的大学创业生态系统是非常脆弱的,若不能突破临界点,一个关键人物离职或者财务支持减少可能导致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夭折。领导者应全力推动其大学创业生态系统度过实验期并获得多个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其速度越快,大学创业生态系统获得认可并成为其大学战略组成部分的可能性越大。两所大学的创业生态系统都迅速突破临界点并不断发展。
(二)启示
对我国大学(尤其研究型或工科大学)来讲,有诸多启示。
其一,整合高校内外部资源逐步建立开放式大学创业生态系统,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机制。本研究中所提供的两个成功案例能为正在摸索中的中国大学提供行动参照、激励和指引。但各大学应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从服务所在社区开始,逐步向省市、全国甚至全球扩展。自然资源往往并非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在很多情况下,自然资源稀缺会迫使人们发挥更大的创造力,反而会激发创业行为。[26]新加坡国立大学就是一个例证。
其二,开放式大学创业生态系统需要多种高质量的研究、教学和拓展项目。像一个创业公司一样,仅有好的产品和配送系统是不够的,产品必须市场化并卖出去才算成功。类似地,大学领导者必须成为有效的沟通者、组织变革者、资源整合者、网络构建者和边界扩展者,才能推动大学创业生态系统走向开放和成功。
5.创业最关键的是创新 篇五
第一条就是冯仑说的, 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我认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企业, 这一条都非常重要。我们要通过不断地跟先进来学习, 长我们自己的本事, 我们要跟强者来合作, 提升我们自己的能量, 同时我们要走正道。虽然有些歪门邪道在短时间之内可以吃到一些甜头, 但是放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看, 正道其实是捷径。我们应该从创业一开始就为自己的公司树立一个走正道的理念, 一定不会吃亏的。
第二条就是创新, 只有创新才能创业。有很多创业者认为我刚开始创业, 没人没钱, 所以去模仿一下别人。或者看到国外哪个做得好的, 把它复制到中国来, 或者看到国内哪个做得好, 我来借鉴、模仿一下。但其实这是不对的, 越是在创业, 越是在弱小的时候越需要创新, 只有创新才能找到机会。如果你按照别人的游戏规则, 按照别人已经做过的事情去做, 其实你没有太多的机会。相反当你盯着消费者的需求去创新了, 你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所以第二条感想是只有创新才能创业。
第三条, 是要放下身段, 死缠烂打。所有的成功都是一条很艰辛的道路, 看似辉煌的表面, 其实只是短暂的一个时点的东西, 大量的时间都是挣扎、拼搏、奋斗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已经创业很不错的, 再次创业的人来讲, 能不能放下身段, 能不能死缠烂打, 把每一个机会当做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不出结果绝不放弃, 这也是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一点。
我们每个人做事第一件事是要打江山。但是一边打江山的时候一边要想着防守, 这个防守其实是给你的同行设立一些门槛。很多的时候其实速度本身就是一个门槛, 你跑得非常快, 别人只能学你, 学你的时候只能学到你的背影、你的昨天, 他是没有办法跟今天的你和明天的你竞争的, 所以速度本身就是一个门槛。
如果你从技术上、市场上再去建立一个门槛更好, 但是我感觉现在这个时代, 绝对的门槛已经很少了, 只能靠这个企业不断地自我进化。在自然界, 一个物种如果不能够进化就会灭绝;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自我进化, 用自己的升级换代的产品打败自己原来的产品, 不断地自我进化,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的话, 这个企业也会被淘汰。所以我认为速度对于企业来讲是最好的一个门槛。
我认为企业要专注地去挖一口井, 但是对于我本人来讲, 我会去挖很多口井口。拉卡拉会专注在自己的第三方支付的领域往深去做;我个人可能还会去参与别的, 比如说这个领域, 如果我看到比较好的领域, 我可能作为天使投资人和他一起去做。我为什么会去做这么多的企业, 其实是出于一个我自己特别朴素的想法, 我认为所有跟着我干的人, 必须越干越好, 就是首先他要比他的同龄人发展得好, 这才是我的成功。其实, 我一定要给他一个自己的舞台, 所以我在做的任何一个公司, 当我的副手能够成为一个公司的总裁、能够统领这个事之前, 我就会考虑这个公司可以交给他了, 我就会去寻找下一个我要做的事情。跟着我做的副总, 几年以后我都希望能够给他支起一个舞台是属于他的, 因为我认为每一个人都是需要发展的, 如果这个公司一直是我做总裁, 要么是这个公司做得不好, 要么是我自己已经不再进化了。
另外一点, 我是一个比较喜欢挑战的人, 当一件事情我已经很会做了, 我的兴趣就不大了。我做的每一个企业, 如果说我把这个行业已经研究得很透, 这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已经很定型了, 我就会去挑战一些新的模式。所以我过去参与的六个企业是六个行业, 没有一个是重样的, 因为我觉得重复做自己已经熟悉的事情没有什么意思。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肯定要让企业活着, 要活一百年;如果要说怎么能够活的话, 我认为管理三要素就够了, 就是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 让这个企业一直有一个好的班子, 这个班子会制定出合适的战略, 用文化带出一个好的队伍, 让这个企业有一个好的企业文化, 就可以活得很持久。
创业其实也很简单, 我们开始先做个小买卖, 最后做中买卖, 最后做成大买卖。做买卖首先是要做, 其实是干出来的, 怎么想都没有用, 要去做;剩下的就是买和卖, 你的东西谁来买, 有没有需求, 你有没有本事把它卖出去。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加盟连锁也好还是移动互联网也好, 你要看哪里面有需求, 这个需求是不是你的菜, 是不是你能做的, 创业一定要和自己的特长、市场的需要以及你的爱好相结合。排第一的是市场的需要, 没有买家, 你这个买卖是做不成的。
我认为跟十年前相比, 有几个变化。第一个就是观念, 现在人对创业的观念更加认同, 甚至是推崇。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我们当时下海的时候父母还说, 放着铁饭碗不要了怎么去下海。所以观念上是有助于创业的。第二, 有一个不太好的变化, 我觉得现在的人比以前浮躁, 现在的创业者一开始就想三年上市, 其实只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企业能上市, 有99.99%的企业是上不了市的。第三, 钱也浮躁, 有很多投资者、基金、CV, 投资以后就催着你怎么去上市、怎么让你发展得更快一点;第四是, 心态浮躁, 要认认真真地做自己的事情。
再是互联网的变化, 也许半年以后或者一年以后, 我们每个人获得信息的途径就完全是手中的手持设备了, 整个世界都往移动互联网这个方向去走, 必然也会滋生出很多需求, 所以如果创业者关注这样的方向, 可能容易找到一些需求点。
6.大学生创业关键在“做” 篇六
一、关键能力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 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 (Insititutfuer Arbeitsmarkt and Berufsforschung, 简称IAB) 所长梅腾斯先生在给欧盟的报告《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中首次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1974年他在《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一文中对关键能力做了系统论述。 梅腾斯认为:关键能力是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 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 劳动者具有的这一能力依然有效。 它能帮助劳动者从容面对市场挑战, 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取新的就业机会[1]。
这一概念一经提出, 立即受到欧美及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与认可, 并迅速成为各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非专业能力”。 这是一种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交流能力的综合[2], 是一种普通的、可迁移的、对劳动者的未来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从事任何职业的劳动都应具备的能力。 它体现为对岗位群的适应性、对新岗位的可迁移性、对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教育和培训, 对提高就业竞争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到关键能力涉及的内容, 各国学者根据自己的国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美国劳工部认为的关键能力包括: (1) 处理资源的能力, (2) 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 处理信息的能力, (4) 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 (5) 运用技术的能力[3]。 澳大利亚的学者提出的“关键能力”包括: (1) 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能力, (2) 交流信息的能力, (3) 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 (4) 与工作伙伴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5) 运用数学和基本技巧的能力, (6) 解决问题的能力, (7) 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3]。 新加坡学者则提出职业教育的“关键能力”包括: (1) 认真做事、诚实待人的品质, (2) 团队合作、大局意识, (3) 不断进取、创新精神[3]。 其他各国也都各有不同。1998年, 我国原劳动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出了“职业核心能力”的概念, 把其分为八个项目, 即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革新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外语应用能力[4]。 2007年,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鉴定中心在《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 (试行) 中进一步对此作了详细的描述和规定, 指出核心能力包括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升、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5]这八个方面。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关键能力的表述有所不同, 但对关键能力的本质特征和内涵的描述基本一致, 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基本一致, 那就是以能力为本位, 以基本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为依托,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 适应环境变化, 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在这种新的理念的要求下, 职业教育如何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 提高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效率, 则成为许多职业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创业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改革方向, 近几年得到了国内许多职业院校的关注和推广, 其新颖的教学模式和务实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广泛认同。
二、创业教育的发展
1.创业教育的兴起及发展。
创业教育萌芽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 1947年, 该校的一位教授Myles Mace开设了《新创企业管理》课程, 标志着创业教育正式进入学校教育舞台。 但在随后的20余年里, 因为大工业化生产的繁荣, 创业缺乏必要的社会环境, 这种教育也没有得到认可[6]。
70年代后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 出现了大量的市场机会, 美国各大院校逐步开始重视和推广类似课程。 到1989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究会”, 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enterprise education”, 即创业教育的概念, 在国际上掀起了创业教育的研究热潮, 其理论成果逐步被中国学者所接受。
我国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始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 其中提到“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 鼓励他们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7]在随后的几年里, 各大高校通过“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程和“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形式, 开始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和研究。 在此基础上, 高职院校及中等职业院校纷纷效仿, 在自己所处的教育层次上推广和试点各种创业教育课程, 满足国内社会经济转型对劳动者所带来的新要求。
2.创业教育的内容。
2012年8月初, 教育部印发了 《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 提出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 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从这一要求中, 我们可以看出, 创业教育和创业是两码事, 创业教育重在于“教育”, 而创业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商业活动, 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素质, 发掘自己的创造潜能, 并非要鼓励学生毕业后都立即创办自己的公司或者经营自己的店铺。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在其微博中说:“创业不一定是自己真的去搞一个什么企业或者公司。 创业是一种人生, 是一种态度, 是一种经历, 是一种精神。 只要你有了这样一种精神, 在任何环境条件状况下, 通过众多可能的形式或方式, 你总能在这个世界上闯出一片展现你独特个性、人格、能力和魅力的新事物新空间新天地。”
由此可见, 创业更是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这种“创业精神”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在就业方面的具体表现, 也正是学校创业教育所要达到的效果。
目前在我省各职业院校, 特别是中职院校中开展的各种创业教育, 基本上都是基于这一教学目标而设计的。 不管是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引入我国的SYB创业教育项目, 还是由教育部职教学会和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合作引入的美国NFTE创业课程, 其主要的教学目标都是帮助受训者树立商业意识, 挖掘自身潜力, 提升个人能力, 最终成为具有适应变革能力的合格公民[8]。
在这种教学目标的引领下, 中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不仅包括了创建经营一个企业的基本思路、 工具和技能, 更主要是在课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商业意识;树立积极的人生观;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合作, 共享共赢;鼓励学生通过自食其力改善自身的状况, 并最终成为有能力承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人。 这种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与现在提倡的职业教育“关键能力”培养的要求不谋而合, 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创业教育, 提高中职生关键能力
1.充分利用创业教育的内容, 提高学生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
当代的中国社会, 市场经济已经得到了深度运行,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 了解基本的财经商贸知识, 认识基本的市场营销规律就成为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融入社会、立足社会的基石。
而当下的中职教育, 基本的市场经济课程还没有作为一门公共课程普及。 除了相关的商贸类专业以外, 其他专业的学生甚少能够接触学习到此类知识。 而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 若遇到社会变革、组织变动等问题, 解决的最主要的办法还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 此类知识的缺乏就在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路, 增加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
创业教育的具体课程内容是以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主, 不管何种创业课程体系, 主要都包含了基本的市场营销知识, 简单的财务知识, 以及常用的经济法律知识等。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 学生能基本了解社会经济的运行机制, 经济组织的相互关系, 以及社会财富的来源等知识, 在此基础上, 提高了学生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
2.充分利用创业教育的形式, 提高学生的合作共赢意识。
当代社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兵作战了, 部门间的竞争以项目团队为主要力量; 企业间的竞争以供应链为主要力量;就连国家间的竞争也要考虑到战略合作伙伴的力量。就整体社会而言, 分工愈加细化, 信息量迅速膨胀, 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 再优秀的个体也难以和集体的力量抗衡, 个人必须依靠团队协作的力量, 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 适应社会的进步。
当代的中职学生, 独生子女较多, 从个体性格和处事习惯上说, 都缺少分享和协作的观念, 缺乏合作共赢的意识。而这种意识的缺乏又进一步阻碍了学生充分利用周边资源, 限制了学生个体能力的发挥。
创业教育的组织形式往往比较贴近企业的实际情况, 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完成项目, 帮助学生体验合作共赢所带来的效益。 以NFTE创业课程为例, 在开课之初, 教师带领学生完成的第一件教学活动就是分组形成团队, 其后所有的学习、活动及评价等, 都是以团队为单位完成的, 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进一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充分利用创业教育的过程, 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社会交流带来了充分的便利, 但也从另一个方面削弱了人的交流能力。 就目前的在校职校生来说, 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现出了典型的“低头族”特征, 专注于手机等交流工具, 对周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另一方面, 因为独生子女和楼房居住的原因, 大部分的孩子缺乏交流的习惯和机会。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团队协作的基础便是团队成员能充分的交流和沟通, 个体融入群体的首要条件也是恰当的沟通和交流。 作为关键能力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研究。
创业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系列的活动实施过程, 通过各种预设的商业情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和构建知识。 在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 交流沟通作为必不可少的环节, 被教师有意安插在各种情景中, 包括团队内部的讨论和决策, 也包括团队对外的销售和协调;不仅有语言、肢体上的交流和表述, 更有心灵和思想上的碰撞与默契。 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与人相处, 特别是适应团队生活将会有极大的帮助。
4.充分利用创业教育的手段,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社会上, 许多极端解决问题的方式经常被报道, 屡见不鲜。 究其原因, 一方面, 是青少年缺乏挫折经历, 心理承受能力差。 另一方面, 也是我们的教育体系没有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校教育过于看重知识技能方面的成绩, 反而出现了基础性的短板。
相反, 创业教育则比较重视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创业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息息相关, 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则直接导致其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可能非常新颖。 百度、腾讯、淘宝等企业运营模式的成功都是很好的例子。 这就从手段上帮助学生转变思维的角度, 从各种角度看待出现的问题, 更多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不是简单地回避问题或者对抗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充分利用创业教育的氛围, 帮助学生强化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就目前中国的教育现象而言, 常规的课堂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虽然在各级各类的教育规范和教学标准上, 都把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当做一条很重要的内容进行要求, 但对学校的考核, 对老师的考核, 对学生的考核还是停留在各种分数、各种奖项、各种竞赛等方面, 这种指挥棒不变, 再加上固定的教学大纲及教师的教学习惯问题, 这就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过于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 偶尔有一些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内容, 也只是应付上级要求, 流于形式, 不能深入到学生的意识中。
创业教育的氛围则和传统的教学氛围完全不同, 以NFTE为例, 他把自己的创业课程教学称之为“改变生命的教学法”。 因为不需要考虑各种死板的教学条文规范, 其课堂氛围已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和学生之间已经很少存在身份的区别, 教师不是传道者, 学生也很少能老老实实、安安静静地等待知识, 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协调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 在各种教学活动过程中, 学生讨论、争吵、质疑, 主动为自己的团队出谋划策, 积极在团队中表现自己的存在价值。 在这种氛围下, 学生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意识到自己对他人和周围社会的责任。
另一方面, 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非常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 强调创业者的社会责任, 强调“回报社会”的感恩心态和“奉献他人”、“和谐公益”的社会责任感, 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一个人关键能力的培养, 是一个伴随终生的过程, 在院校这三到五年里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没有明确的目标, 没有强烈的关键能力培养的意识, 没有具体的培养载体, 没有系统的制度安排是不能造就综合职业素质较高的技能人才的。
希望通过类似创业教育等课程的推广, 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 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飞速进步, 培养出更多专业能力精、关键能力棒、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的技能技工人才。
参考文献
[2]李海.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因素和培养策略[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 :73-75.
[3]杨黎明.关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J].职教论坛, 2011, 03.
[4]杨国峰.浅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人合作能力.http://www.zjhnjx.com/Moral/Show Article.asp?Article ID=1548, 2011.11.19.
[5]卢文丰.试述高职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2) :9-11.
[6]邓汉慧, 刘帆, 赵纹纹.美国创业教育的兴起及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 2007.9.
[7]姬忠莉.高职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 2012, 9.
7.十年前你在做什么 篇七
十年前,她刚考取中央戏剧表演系。在班里,她不是最漂亮的,也不是专业最突出的,她经常因为交不出好的功课而被导师下“最后通牒”。那时,班里许多同学到处走穴,有人已经成为百万富翁了。她有些着急,但并不浮躁,而是耐心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十年后,她成了大名鼎鼎的国际影星。她叫章子怡。
十年前,他还是一个小青年。因为从小成长在单亲家庭,他不爱讲话,性格孤僻,学习成绩也一直不好。高中毕业后,他一直找不到工作,只好应聘到一家餐馆当了服务生。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把厨师做好的菜送到餐厅,再由女服务员传到客人面前。这份工作看似简单,可真正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客人多了,就容易把菜传错。而一旦出了错,他不仅要受顾客的气,而且老板还要扣发薪水。但他有一个爱好,就是唱歌。十年后,他被无数少男少女崇拜。他叫周杰伦。
十年前,他正式辞去公职,创办网站。他上门向人推销自己的产品时,经常被人拒之门外。这也难怪,因为他身形瘦小,其貌不扬。年少时,他三次参加高考,踏入社会,他几易职业。这坎坷的经历更加激起他对成功的渴望,也更加努力。十年后,他的网站成为全球电子商务最好的品牌之一,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网上交易市场和商务交流社区之一。他的网站叫阿里巴巴。他叫马云。
十年前,他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由于出身农家,家里没钱让他复读,他不得不走出家乡到外面打工。17岁,正是青春年少的时光,他独自流浪在深圳的街头,后来因为喜欢唱歌,便去了一家酒吧当歌手维持生计。酸甜苦辣尝遍,冷暖自知。十年后,他是“快乐男生”的年度总冠军。他叫陈楚生。
十年前,16岁的他就去哈尔滨打工,因长相平平身材枯瘦,差点被老板拒绝,后因在台上的精彩表现才勉强被留下。刚开始登台的时候,经常被人起哄,甚至被骂。有时很快就被从舞台上轰下来,每次演出都好像如临大敌。他收入不高,每天也就赚一二十块钱。住集体宿舍,狭窄黑暗。十年后,他成了红遍全国的明星,他叫小沈阳。
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这3650个日日夜夜里,每天都有许过故事发生。在人生的道路上。肯定有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要么你战胜了困难,要么困难把你压倒。但只要你目标确定了,全力以赴,能够忍得住寂寞和磨砺,结局肯定就会不一样。以上的这些人物,他们所经历的事情,有些我们正在经历。但最终,他们成功了。而我们,是否仍碌碌无为?想想十年前自己在做什么,再想想十年后自己将变成什么样?你会有不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