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丝分裂教学设计

2024-08-31

有丝分裂教学设计(共15篇)

1.有丝分裂教学设计 篇一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整体优化设计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是现行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必做的实验之一.按照教科书(人教版)中介绍的实验方法步骤去操作,在本地区的`成功率很低,笔者多年来对实验的方法步骤进行整体改进优化.大大提高了实验操作的成功率.

作 者:卢小玉 张豪 Lu Xiaoyu Zhang Hao 作者单位:卢小玉,Lu Xiaoyu(浙江省乐清市第二中学,浙江温州,325600)

张豪,Zhang Hao(浙江省乐清中学,浙江温州,325600)

刊 名:生物学通报 PKU英文刊名:BULLETIN OF BIOLOGY年,卷(期):42(7)分类号:Q94关键词:有丝分裂 整体优化 改进 选材

2.有丝分裂教学设计 篇二

一、材料和方法

(1)材料。①蚕豆、小麦、玉米、绿豆、大豆、红豆、油菜、棉花种子购自种子公司或农家,洋葱、大蒜购自农贸市场或农家。②试剂。染色剂:改良石炭酸—品红,醋酸洋红,2%、0.5%的结晶紫。解离液:1mol/L、2.74mol/L、5mol/L盐酸溶液。

(2)方法。

①根尖培养。玉米、小麦、绿豆、大豆、红豆、棉花、油菜种子在水中浸泡12小时,转入培养皿,在25℃温箱中培养,以根长至1厘米~2厘米为宜。洋葱、大蒜根部浸入水中,每天换一次水,若是自来水则静置一天后使用,待根长至1厘米~3厘米为佳。

选择大小均匀的蚕豆种子,在室温下用清水浸泡24小时。后转置湿沙中(河沙或黄沙),在25℃温箱中培养。主根有1.5厘米~2.0厘米时切去主根根尖(生长点),并继续培养。从浸种起约10天后可长出侧根,保留沙湿润,放在窗口处,继续培养,侧根生长仍旺盛,一般可持续四周左右。

②根尖截取。取长度为1厘米~2厘米根尖在清水中洗净,用滤纸吸干水,并用刀片纵切成数片,这样便于根尖解离成单层细胞。

③解离。根尖放入1mol/L(蚕豆、绿豆、大豆、红豆、油菜、棉花)、2.74mol/L(洋葱、大蒜)、5mol/L(小麦、玉米)浓度的盐酸溶液中解离。蚕豆根解离20分钟,玉米和小麦根解离30分钟左右,洋葱解离10分钟左右,所有材料解离程度以根尖变白,变软为宜。

④染色。解离后材料经蒸馏水洗数次,移至载玻片上,切去根冠和伸长区,留长约2毫米~3毫米的分生区所在部分。滤纸吸干水,加染液1滴,染色3分钟~25分钟,必要时可用酒精灯稍微加热,达手背皮肤刚好能承受的温度为宜,这样可使染色体进一步分离和展开。

⑤压片。染色好的根尖加盖片,在盖片上盖上两层滤纸,再加一片载玻片,用力下压。必须注意不可使盖片有丝毫移动,否则会使细胞内含物变形而影响实验效果。

⑥显微观察。先用低倍(10X)物镜在视野中找到分生区,然后换成高倍(40X)物镜观察染色体。如小染色体材料(玉米根),要用(100X)油镜观察。

二、结果与讨论

(1)根尖生长状况影响观察。根尖粗壮,生长旺盛,细胞分裂速度快,故分裂相多。实验观察到:蚕豆水培根瘦弱分裂相少,而沙培根粗壮分裂相多,所以沙培蚕豆侧根是一种理想的观察有丝分裂的材料。

(2)取材时间。待根尖细胞处在分裂高峰期取材,观察效果最好。学生实验一般在8∶00~11∶00和13∶00~17∶00两个时间段,根据资料洋葱分裂高峰期在12∶00~24∶00左右,蚕豆在10∶30和15∶30左右,与学生上课时间吻合。从取材的时间角度考虑,是一种非常好的观察有丝分裂的材料。

(3)关于主、侧根的观察效果。玉米、蚕豆的主根在我们的实验中一般很难观察到分裂相,而侧根分裂相多,特别是沙培根相很多,其原因尚不清楚。

(4)解离剂浓度和解离时间。解离剂的浓度和解离时间,直接影响组织块细胞的分离程度,解离合适,细胞分散度高,压片时易获得单层细胞,便于观察。

(5)染色剂选择。蚕豆侧根根尖用改良石炭酸—品红染色效果最好,醋酸洋红次之。而结晶紫染色较深,浓度不当时,细胞分离差,皱缩在一起,且细胞质一些颗粒易被着色,使视野清晰度受到很大影响,染色体观察不清。小麦、玉米、洋葱、大蒜的根尖用醋酸洋红染色效果,比其他两种染色效果好。

(6)休眠期。实验中发现洋葱有一定的后熟过程,存在休眠期;蚕豆休眠期很短或没有,新蚕豆种子只要暴晒干后即可浸种生根发芽。从休眠期的角度上看,蚕豆是有丝分裂相观察实验较好的材料。

(7)几种植物根尖未见分裂相分析。绿豆、大豆、红豆、油菜、棉花的根尖在所选择的实验条件下,观察不到分裂相,有的不易观察。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材料的染色体小;②细胞质浓,某些异染颗粒着色,掩盖了核染色体;③取根尖时间不当,错过了分裂高峰期或有丝分裂相持续时间短。

3.视图区别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篇三

通过学习教材知道,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是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它们常见于高等动、植物体内,尤其是在性成熟哺乳动物的睾丸和卵巢中二者同时存在,在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第一册)减数分裂的学习中,有这样一句话(P102):“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由于该概念是在细胞“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学习的,导致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只有减数分裂的细胞中才有同源染色体,从而导致错误判断,因此要准确区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分裂图象,首先要明白以下问题:

一、有丝分裂图象中应该有同源染色体。当然一般都以二倍体生物(2n)为例,在受精卵中,来自精子(父方)的每条染色体,都能在来自卵细胞(母方)的染色体中找到一条与之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的染色体(性染色体除外),这两条染色体就属同源染色体。受精卵经过有丝分裂形成体细胞,体细胞又可以分化为原始生殖细胞,只有当原始生殖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才联会配对。由此可见,同源染色体不仅存在与原始生殖细胞和初级生殖细胞中,也存在于体细胞(有丝分裂)中,只是在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不联会配对没有形成“四分体”的现象而已。在明白了这个道理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准确地区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二、看“四分体”,识“减数第一次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由于同源染色体的联会配对,使得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条染色单体,这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叫做一个四分体,随后在纺锤丝的牵引下,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成为新的两组染色体,并进入两个子细胞(次级生殖细胞或第一极体)中。因此,只要看见细胞分裂图象中有“四分体”或者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的现象,就可判断为“减数第一次分裂”。

但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后期本质都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因此要区分二者,则须联系前两点共同分析,主要是看细胞中是否还有同源染色体:如果没有同源染色体则说明已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已彼此分离,此图象应为次级生殖细胞或第一极体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如果还有同源染色体则说明没有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没有彼此分离,直接就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此图象就应为体细胞的有丝分裂。那么,怎样来判断是否存在同源染色体呢?笔者觉得主要有三点:

1、看染色体数目,重在奇、偶数,判断同源染色体是否分开。由于生物体(2n)内的染色体一般都是成对存在的,即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般都是偶数(如:果蝇4对共8条,洋葱8对共16条,人23对共46条等)。若细胞分裂前、中期图象的染色体数目为奇数,则说明该细胞很可能已经过了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减数第一次分裂),那此图象应该为减数第二次分裂;若细胞分裂前、中期图象的染色体数目为偶数,则两者都有可能,这就需要看第二点。

2、看染色体形态,重在大、小,判断同源染色体是否分开。大家知道同源染色体是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的两条染色体,因此说:若看见细胞分裂前、中期图象中的任何一条染色体都能找到另一条与之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的染色体(性染色体除外),则说明该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没有彼此分离,就为有丝分裂的图象;反之,若看见细胞分裂前、中期图象中染色体找不到与之形态和大小相同的染色体,则说明该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已彼此分离(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那此图象应该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为了进一步确认,还要看下一点:

3、看染色体颜色,重在深、浅,判断同源染色体是否分开。大家知道同源染色体虽然都是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的两条染色体,但两者并非完全相同,教材上为了区分二者,使用了两种不同的彩色印刷两条染色体,一种颜色表示来自于父方,另一种颜色则表示来自于母方,然而练习题和试卷上一般不可能使用彩色印刷,不过有时也采用颜色深浅不同的印刷方式来区分同一个细胞中形态、大小相同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不同的颜色表示来自不同的亲本。意思就是说,在判断细胞分裂前、中期图象中两条染色体是否为同源染色体的时候,除了要看形态、大小以外,还要看两者的颜色是否不同。若形态、大小相同,且颜色相反(一深、一浅),则为同源染色体;若形态、大小虽相同,但颜色相同(同为深色或同为浅色),则二者不是同源染色体。

以上三个小点,是针对着丝点还未分裂之前(前、中期)的细胞图象的判断,若是着丝点分裂之后(后、末期)呢?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独立的染色体,并随纺锤丝的牵引移向细胞两极,这样细胞两极分别得到一套染色体,两套染色体完全相同(忽略交叉互换和突变),此时我们只须看其中移向细胞一极去的一套染色体,其原则与前面所叙述的完全相同。再之,上述规律都只是针对二倍体(2n)生物来说,若考题遇到单倍体或多倍体,则须另行考虑了。

4.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报告 篇四

一、实验原理

1.观察部位:植物体的根尖、茎尖等分生区的细胞。

2.分裂过程: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分为间期和分裂期的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不同时期细胞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有各自的特点.。

3.观察过程:先用低倍镜找到根尖生长点的细胞(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正在分裂),再用高倍镜辨别各时期的染色体(染色质)变化,并判断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

4.染色过程: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龙胆紫或醋酸洋红等)着色。

二、实验器材

大蒜、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刀片、镊子、烧杯等 15%的盐酸、95%的酒精、龙胆紫溶液等

三、实验步骤

1.前期培养:取大蒜若干放在装满清水的 100ML 烧杯上,让它的底部接触瓶内水面,把烧杯放在温 暖地方培养。

2.解离:实验前一天,取大蒜根尖,使用卡诺氏固定液(乙醇:冰醋酸=3:1)进行 24H 固定,之后用蒸馏水冲洗,放入 70%酒精中,在 4℃冰箱中保存。待到实验时即可进行解离处理。取经过和未经过固定液处理的根尖各 1-3 个,剪根尖 2CM,放入盛有 15%盐酸和95%酒精 1:1 混合液的培养皿中并盖好(以防盐酸挥发),解离3~5min,此时根尖变得酥软透明。

3.漂洗:用镊子夹住伸长区一端,从培养皿中取出根尖,放到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漂洗 2~3min,可用镊子或玻棒轻轻搅动。

4.染色:用镊子夹住伸长区一端,从培养皿中取出根尖,放到干净的载玻片中央,用刀片切去根尖大概 0.5mm,紧贴刚刚切的位置切下针尖大小的根尖,此处即为根尖分生区。利用准备好的染液进行染色,时间为 3~5min。

5.压片:将被染上色的根尖盖上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然后在盖玻片上放一层吸水纸,水平放在实验台上,用拇指稍用力对其按压,使根尖细胞呈云雾状散开,此时再把盖玻片周围染液吸拭干净即可。

6.观察: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细胞(体积小、排列紧密、整齐、近似正方形,有的细胞正在分裂)。找到视野后用高倍镜观察。

四、实验结果 及讨论

5.有丝分裂教学设计 篇五

一、学习任务分析

本实验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材中重要的实验之一。本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制作细胞分裂装片标本,围绕染色体的存在状态进行观察、分析,进而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实验涉及实验材料的准备和培养、装片的制作、显微镜的使用、实验数据的处理以及数学模型的构建等知识和技能。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培养,装片制作的各个环节将直接影响实验成功与否。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在上本节实验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细胞周期以及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特点,为本节实验课打下了理论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实验课上对于简单的制片和显微镜的使用也有了较深入的理解。本节实验课将理论知识化为形象的实验现象,学生会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制作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

(2)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2、教学难点:

(1)实验设计中实验材料的选择和解离。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和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

(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学习使用高倍显微镜和绘生物图的基本技能。

(2)通过以观察有丝分裂为目标的实验设计,培养推理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理解科学实验的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过程

讲述: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有丝分裂的基本过程以及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今天我们将通过实验亲眼看一看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

问题: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学生回答师作进一步强调。

问题:怎样培养洋葱根尖?在培养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师作相应点拨:在实验课前3~4天,取洋葱一个,放在广口瓶上,装满清水,让洋葱的底部接触瓶内的水面。把广口瓶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待根长约5 cm时,取健壮的根尖制成临时装片。

注意的问题:应选择底盘大的洋葱做生根材料;剥去外层老皮,用刀削去老根,注意不

要削掉四周的根芽;培养时注意每天换水1~2次,防止烂根。

问题:该实验的实验流程是什么?

学生回答师作进一步强调:取材→装片的制作(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绘图。(以下根据实验步骤逐步讲解和演示)

问题:取材的时间最好在什么时候进行?解离的目的是什么?解离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解离后细胞是否仍保持活性?

学生讨论回答,师作相应点拨:在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取蒜根尖2~3 mm,立即放入盛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至根酥软为止。目的是用药液是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即溶解细胞间的果胶质使根尖细胞间变得松散,便于压片,否则根尖细胞很难压散,不利于在镜下观察。

解离中,应注意时间的把握,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时间太长使细胞的结构破坏,影响制片的效果,太短则不易使细胞分离,观察时细胞容易重叠。解离后细胞已被盐酸杀死,不具备活性。

师做演示实验,强调相关注意事项以及解离成功的标志是根尖酥软。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注意相互配合,师答疑。

问题:为什么要进行漂洗?怎样进行漂洗?

学生讨论回答,师作相应点拨:由于染色剂是碱性染液,如不漂洗,酸碱发生反应,不利于着色;同时也是为了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用镊子把酥软的根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 min。

师做演示实验,强调相关注意事项。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学生自己掌握时间,师答疑。等待过程中师讲解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学生练习使用,师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问题:在细胞中,能被碱性染液染成深色的物质是什么?染色中,为什么要把握好染色的浓度和时间?

学生回答师作进一步强调:能被碱性染液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即染色后增大了细胞核与周围部分的反差,便于观察染色体分布和变化。染色时,染液的浓度和时间的把握要好,否则染色过深,不易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染色时间3~5min。

师做演示实验,强调相关注意事项。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用镊子将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中染色3~5min,,师答疑。

问题:实验中,要使细胞分离和分散开,需采取哪些措施?

学生讨论回答,师作相应点拨:先用镊子将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加一片载玻片,用拇指轻压载玻片。

强调并作相应的演示实验:

1、盖盖玻片时,注意防止气泡产生,具体操作:用镊子夹住盖玻片的一端,另一端接触水面缓缓放下。

2、加清水是起润滑剂和利于细胞分散的作用,压片时,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的目的是防止手指与盖玻片直接触压,将极薄的盖玻片压碎(在镜下观察前应将载玻片取下,并注意不要让盖玻片移位)。

3、压片的方法还有用镊子的后端或铅笔带橡皮的一端轻轻按压盖玻片。

4、压片时用力要适当,过重会将组织压烂,过轻则细胞不易分散。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老师答疑。

问题:显微镜的观察原则是什么?显微镜下怎样找到分生区细胞?有什么样的的形态特点。

学生回答师作进一步强调:由低到高原则,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正在分裂,再用高倍镜观察。

问题:在一个视野中能不能观察到一个细胞有丝分裂的连续过程?能不能找全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如何操作才能找全各个时期的细胞?

学生讨论回答,师作相应点拨:在一个视野中不能观察到一个细胞有丝分裂的连续过程,因细胞在解离时已经被杀死,不再进行细胞分裂了。不能,因在一个视野中,我们只能找到某一时期的细胞图像,要想看全各时期的细胞,应移动装片,在不同的视野中寻找。

强调:观察时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首先找出分裂中期的细胞,然后再找前期、后期、末期的细胞,最后观察间期的细胞。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观察,师答疑。如果自制装片不理想,可以观察洋葱根尖固定装片。

问题:在你的观察结果中,处于哪一时期的细胞最多?怎样确认一个细胞周期中各个时期的长短?

学生回答师作进一步强调:处于间期的细胞最多,因间期持续的时间最长。确认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的长短,就看在这一时期中观察到的细胞的多少。

绘图: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各时期的细胞特点,绘制有丝分裂中期、后期的简图,并能区分各时期细胞的特点。

六、形成性评价

1、下列有关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解离时可用盐酸除去细胞壁以分散细胞B.漂洗时洗去染液防止染色过深

C.低倍镜下看不到细胞时可换用高倍镜观察D.高倍镜可以观察到不同分裂期的细胞

2、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下列描述正确的是(B)

A.处于分裂间期和中期的细胞数目大致相等

B.视野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

C.观察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清晰看到赤道板和染色体

D.细胞是独立分裂的,因此可选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

3、在制作洋葱根尖压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不可能用到的试剂是(D)

6.有丝分裂教学设计 篇六

一、实验材料和试剂

1、材料:洋葱根尖分生区(可用葱、蒜代替)

2、试剂:①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1:1等体积混合)②龙胆紫或醋酸洋红(碱性染料)

二、实验步骤

1、洋葱根尖的培养

2、装片的制作

① 解离:取根尖2—3mm(根尖分生区),放入盐酸酒精(1:1)混合液中,解离3—5min。

(目的:使组织酥软、细胞相互分离,以便制成单层细胞。)② 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清水漂洗10min。(目的:洗去盐酸,以便碱性染料染色;防止解离过度)

三、染色: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染色3—5min。

(目的:使染色体着色,便于观察。原理:碱性染料能将染色体染成深色。)③ 制片:取出根尖,放在载玻片上,滴加一滴清水,盖上盖玻片,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按压载玻片(或用铅笔的橡皮头轻轻压载玻片)。(目的:获得单层细胞,有利于观察。)

3、观察

① 低倍镜下找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② 找到分生区换高倍镜计数

③ 观察顺序:中期、前期、后期、末期、间期。

四、注意事项

1、切取的根尖不宜过长,否则不容易找到分生区。

2、装片制作: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四个步骤不能省略,不能颠倒。

3、使用显微镜寻找细胞时应边观察边移动,找到正方形排列密集的细胞即为分生区细胞。

4、观察结果中,处于间期的细胞个数应是最多。(分裂间期占整个细胞周期的90%—95%)。

5、观察时,如果视野中的细胞全处于分裂间期,则应移动装片,在下一个视野中寻找分裂期细胞。

7.有丝分裂教学设计 篇七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偏差的记忆?回想新授课,学生是通过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图像对比来认识两者区别的。他们的第一个发现就是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中心体复制,而中心体发出纺锤丝是我讲授的。自己发现和被动接受,记忆当然偏向于接受前者。我决定从这个错误着手,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有丝分裂。

[案例描述]

我针对这个错误问学生:“大家都知道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中心体会复制,那么复制了的两个中心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学生中只有零星几个说出了答案。我向回答者点头,继续说:“细胞虽小,但是每个细胞都是一个有序运作的工厂,它比一架拥有上百万个零件的飞机还要精密复杂。”我加强语气说:“所以,它绝不会做无用功!”学生们听后都开始查看教材并回答:“复制了的两个中心体在有丝分裂前期移向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我顺势追问:“和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特点?纺锤丝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再一次梳理有丝分裂过程。此时,有学生说:“果然是一环扣一环,不做无用功。”听到这样的话,我连忙接过话题说:“细胞不会浪费能量做无用的事情,生命活动都是如此。那么生命为什么能这样有序地工作呢?”学生回答:“生来就这样的。”我追问:“什么叫生来就这样呢?”学生说:“遗传的。”我又问“每一代每一个的生命都是这样吗?”学生纷纷摇头,课堂上有些乱。在各种声音里,我听到有学生回答,是进化而来的。抓住这个答案,我问:“有谁能说说生命活动精致有序和进化的关系吗?”

在学生讨论后,我选择了一个表达力较强的学生回答。他说:“在进化过程中,如果生命活动不够准确,做些无意义的活动,浪费了能量,那么这样的个体会被淘汰。所以,保留下来的生物都有着精确的生命活动。”我接着这个学生的话说:“我们所学习的有丝分裂这样的生命活动,只不过是生命复杂系统中的冰山一角。生命活动的精确性是亿万年来进化的结果。生命的延续伴随着不停息的甚至是残酷的生存斗争。在这个过程中,无以计数的个体因不适应环境被淘汰。维持生存的能量获之不易,只有进化出最有利于自身生存的系统,最大限度地保存和精确地使用能量,才能活下去。生命是不朽的传奇!来之不易,值得珍惜!”说到这里,我的心里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让我高兴的是,我在学生眼里看到了赞同,也看到了思考。

[反思]

本堂课的生成大大超出了预设。我本来的教学目的是以生命活动的系统性为指导,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学生因为从整体上理解了细胞分裂过程而发出生命活动精确细致的感叹,超出了我对复习目标的预设。我抓住这次机会,将课堂话题从感叹生命活动的系统有序开始组织,结合进化探寻了生命活动系统性的原因,学生由此理解了生命的珍贵。

[点评]

学科教学的最大成功是能引起学生对学科价值的思考,进而影响他们今后的生活和人生。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高二年级是系统学习生命科学学科的终点,复习则是学科学习的总结阶段。如果单纯地整理和记忆知识点、演练习题,那么这些整齐排列的知识点给学生们留下的最后回忆就是枯燥乏味的考试。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使复习教学给学习者呈现一个知识网络。而要呈现出这样一个知识网络,就应运用学科思想,把前人所归纳提炼的思想精髓渗透于知识的系统整理中。唯此,知识才能升华成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我们的教学才有真正的价值。

8.有丝分裂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高中生物;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取材

G633.91

作为高中阶段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实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该实验,学生可以初步的认识植物染色体的构成情况以及对细胞的分裂过程有直观的了解,并具有自主制备洋葱根尖制作的能力,进而完成绘制和处理植物有丝分裂图。可以这样讲,该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中最基础的实验之一,也是细胞学、遗传学的基础实验之一。通过实验可使学生深刻、巩固地掌握生物学知识, 培养学生生物学基本技能、观察分析能力, 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 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而在高中学生实际实验中,植物有丝分裂实验有不少中学未做, 有的即使做了, 效果不好。因此笔者针对实验中的难点进行摸索探讨。

一、方法及结果

1.材料的选取和培养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材料选取的范围非常广, 如洋葱、大蒜、蚕豆、向日葵、小麦、大豆等等都可以。但哪种材料效果较好, 课本没涉及,资料也难以明确。我在实验过程中选用了洋葱、大蒜、蚕豆三种材料, 对它们进行实验观察。

(1)洋葱的培养

简单的培养方法可以用一块纱布, 将其中间纱线抽稀疏这里为了使根尖长出不受阻碍固定于装满水的广口瓶上, 让纱布略接触水面。然后将洋葱置于纱布上, 放于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注意每天换水一次, 一般培养三天, 当根尖长到1到2厘米时,即可用于实验。

(2)大蒜的培养

在实验课之前一天取健壮的大蒜瓣, 剥去外皮, 将数个蒜瓣用铁丝穿起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以水浸没大蒜根部为宜,把它放在温暖的地方。注意每天换水一到两次, 保持蒜瓣根部浸没于水中。待根长到1到1.5厘米时,即可剪取根尖。

(3)蚕豆的培养

切取蚕豆侧根根尖一, 用刀片将根尖端纵剖一次, 使根尖内部组织在解离时能与解离液充分接触。此操作要快速进行, 以防材料变干燥。

2.取材时间

我们知道, 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不仅有一定的周期性, 而且还有一定的分裂高峰。如果我们取材时间处在细胞分裂高峰时, 就能够观察到各个分裂相的细胞, 达到实验的目的。所以, 取材的时间是本实验的关键之一。而据相关资料的记载, 一般是:

3.固定分离

将剪下的根尖立即投人盛有浓盐酸与酒精的固定离析液中, 迅速杀死细胞并使细胞保持于分裂状态, 同时溶解了细胞间的胞间层, 在压片时细胞易于分散。一分钟后, 根尖完全酥软时取出。气温高时, 解离时间要稍短些。此操作注意严格控制时间, 如果解离过久, 材料完全离散就无法进行清洗等操作。我们实验的结果是大蒜和洋葱固定离析时间为二十到三十分钟, 蚕豆为二十分钟。若解离不够充分, 则压片时材料细胞堆积在一起, 不易分散, 无法观察。而实验方法可在分裂高峰取材以后迅速固定, 就能使学生在显微镜下看到各期分裂的细胞, 达到实验的目的。

4.染色

把经固定分离的根尖, 用清水漂洗以后, 进行染色。染色液采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龙胆紫在使用时溶液浓度与染色时间的关系难以掌握, 而往往影響实验效果。一般认为醋酸洋红染色的效果也不好, 经过实验, 确实如此实验证明, 按此操作染色太深, 不易观察。改进的办法有二, 一是降低龙胆紫溶液的浓度, 以万分之五为宜;另外是缩短染色时间, 以一分钟为宜, 决不能超过两分钟分钟。

5.压片观察

教材在指导压片时采用的方法是盖上盖玻片以后, 在盖玻片上加一载玻片。学生因初次操作容易造成盖玻片滑动, 造成细胞重叠,影响观察效果。而在实际实验压片过程中, 盖上盖玻片以后, 在盖片上盖两层吸水纸, 用手指轻轻按压盖片,然后再用铅笔头轻轻均匀地敲打注意敲打时不要使盖片滑动。这样能使生长点细胞分散开, 呈云雾状。

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本所学的植物细胞分裂各期染色体的特点, 找出处于有丝分裂间期和前、中、后、末期的细胞。观察时应先在低倍镜下观察, 找到典型的又换高倍镜观察。

二、分析总结

1.选取材料

要使实验有比较好的效果, 选择合适的材料也是很重要的。在此文所选的洋葱、蚕豆、大蒜三种材料的观察中, 从总的实验效果看, 用蚕豆、大蒜、洋葱作材料所压的片有一共同的优点染色体比较清晰, 各个时期染色体的特点容易辨认。但是最好的实验体是蚕豆。

2.取材时间

从实验可以看出, 不同材料的根尖细胞分裂高峰不同, 而且也不是一天中只有一个。任何材料和时间无绝对不分裂期。一定要根据材料选时间。

3.固定离析

首先,在离析前应固定以保证观察到分裂高峰期各分裂相的细胞。其次,为节省时间,固定、离析可同时进行, 即把固定液与分离液等量混合即可。

4.染色

由于所述两种染色方法的优缺点, 学生观察了自己制作的装片以后, 再对照看一下教师所做的演示片, 这样可以更好的巩固和提高实验课的质量。

5.压片

为避免盖玻片沿功造成细胞重叠, 盖上盖片, 不宜用载玻片一而应用两层吸水纸, 用手指按压, 用铅笔头敲打, 效果最好。

三、结束语

我们所观察的植物根尖细胞是被固定的死细胞。分析起来, 主要是抓好选材、取材、固定、分离、染色及压片几个步骤, 特别是要掌握好取材和染色两步骤, 方能取得良好实验效果。因此,不可能见到四个时期连续变化的过程,通过不同时期细胞特点, 应该让学生建立起植物细胞在活细胞中有丝分裂是动态、连续的过程的概念。

参考文献:

[1]周仪.植物形态解剖实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高信曾.植物学实验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滕崇德.植物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杨汉民.细胞生物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9.减数分裂教学设计 篇九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并播放有丝分裂多媒体课件,教师总结出有丝分裂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分裂的结果是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一样。

PPT展示三口之家的图片,图示有性生殖的过程。

(二)动画演示,共同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减数分裂的相关信息(以精子的产生为例)。

(问题:减数分裂的概念,场所和结果;产生精子的原始细胞及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动画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2.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3.动画演示:减Ⅰ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4.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5.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6.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提问: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征与精原细胞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精子寿命很短?精子还能再分裂吗?

7.再完整播放一遍减数分裂全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减数分裂过程:提问:减数两次分裂各时期细胞名称是什么?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变化?

(三)动手体验,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分裂全过程,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四)小结作业,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课下请学生归纳形成配子的细胞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与特点。

板书设计

请简述减数分裂的主要特征?【专业知识类】

【参考答案】

(1)减数第一次分裂主要特征:

间期:精原细胞经过染色体复制,体积稍微增大,成为初级精母细胞。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断的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2)减数第二次分裂主要特征:

同有丝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2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10.《减数分裂》教学反思 篇十

在上课之前,我给学生分发了一些关于本节课内容的小资料,帮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本节内容既是本册书,也是整个高中生物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对于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接触过,只能靠自己抽象的思维来想象。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我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将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转换为直观的图像和动画,这样学生普遍表现出较强的学习欲望,在听课时注意力就更加集中,而且也能较为轻松地接受和理解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部分:

上课中,我注意把握教学的针对性和启发性。针对一些学生难理解的内容进行比较详细和具体的讲解。帮助学生克服难点,理解重点。对于一些重点内容,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是采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归纳,记忆。

例如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突破。

对于减数分裂的概念这一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启发他们自己找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这样既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对于精子的形成过程这一重点的突破则是首先播放FLASH动画把抽象的精子形成过程形象化,使学生对精子的形成过程有一个形象化的认识;接着让学生再观察一张精子形成过程的静态图,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并归纳精子形成过程中的一些主要变化特点。学生通过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通过课堂教学,这两种方法基本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只是由于学生平时上课自己讨论归纳的不多,所以归纳和语言组织能力还有所欠缺,以后上课应该多让学生自己主动讨论归纳,注意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难点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概念,这是减数分裂过程的三大概念,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对于这三个概念已经提出了疑问。在上课时我主要是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再结合一些实物来讲解这三大概念。之后再通过一些习题来巩固。学生的反应还是比较好的,对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基本都能掌握。

11.有丝分裂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 有丝分裂 实验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2-0044-02

一、背景与意义

“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是浙科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的一个实验。教材里以洋葱为实验材料,实验的成功率不是很高。究其原因,除操作技术掌握不当外,用于实验的材料——洋葱存在的不足可能是关键之处。目前出现最多的是采用大蒜作为实验材料,因为大蒜取材方便,经济实惠,而且发根率高,实验效果好。但由于大蒜在水培时会分泌抑制根生长的物质使水体发臭继而烂根,在培养时需要每天更换清水,这无疑加大了实验准备的工作量。此外,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与根长有关,而且蒜瓣发根并不同步,因此在取材时会有大量的须根因长度不适合而被浪费丢弃。

大多数根尖作有丝分裂实验的材料,虽均可以找到有丝分裂期的细胞,但大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有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太多(如小麦等),染色体堆积在一起,不易看清;相比之下,蚕豆侧根作实验材料具有根尖数目多、细胞内染色体数目较少而体积较大等优点,故用蚕豆侧根根尖作为有丝分裂的实验材料可以取得较理想的实验效果,尤其适合学生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蚕豆取自于农家自备的蚕豆种。

(二)实验方法

1.根尖的培养

选择饱满、大小均匀、无损伤的蚕豆种子,自来水洗净后用0.5%的NaClO消毒30min。蒸馏水冲洗数次,用蒸馏水浸种。一段时间后,播种在湿润的锯末基质中。在培养箱中无光培养(24€?.5℃),每天早晚各洒水一次(温水效果更佳)。待主根根尖长出3~4cm时,取出种子用快刀迅速切去根尖分生区,然后重新埋好。一段时间后,主根成熟区四周会生出许多侧根。这样,每粒种子在播种5~7天后可获得20多个侧根。期间需注意经常洒水保持培养基湿润。冬季注意保暖,温度控制在20~25℃左右。

2.制作临时装片

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参考林亮老师的做法,对操作步骤进行了略微的变动,步骤如下“取整条侧根—解离—漂洗—染色—洗去浮色—获取根尖—制作装片”。

(1)取材

取根尖这环节,教材将根尖剪取2~3mm,在随后的几个步骤中都用镊子取放,由于根尖太短、太脆,给操作带来很大的不便。所以我直接拔取蚕豆的整条侧根,由于整条侧根(含根尖)较长,便于操作。用刀片将根尖端纵剖2~3次,使根尖内部组织在解离时能与解离液充分接触。此操作要快速进行,以防材料变干燥。

(2)解离

将整条侧根立即投入盛有1:1浓盐酸与95%酒精的固定离析液中,迅速杀死细胞并使细胞保持于分裂状态,同时溶解了细胞间的胞间层,在压片时细胞易于分散。5~7分钟后,根尖完全酥软时取出。气温高时,解离时间要稍短些。此操作注意严格控制时间,如果解离过久,材料完全离散就无法进行清洗等操作;若解离不够充分,则压片时材料细胞堆积在一起,不易分散,无法观察。此时,仔细观察可发现解离完全的根尖分生区会呈现出与伸长区不一样的乳白色。这时候的根尖分生区十分脆弱,可用镊子捏住根的伸长区,取出侧根进行下一步。

(3)漂洗

可用镊子捏住根的伸长区,将整条侧根取出,立即投入清水漂洗2~3次,每次1-2分钟。此操作直接影响下一步染色的效果。

(4)染色

将侧根的根尖用蒸馏水冲洗后,然后将根尖置于染色板上,用改良的苯酚品红染色2-3分钟。

改良的苯酚品红液配方如下:

母液A:称取3g碱性品红,溶解于100ml的70%酒精中(此液可长期保存);母液B:取母液A10ml,加入90ml的5%苯酚水溶液(2周内使用);

苯酚品红染色液:取母液B45ml,加入6ml冰醋酸和6ml37%的甲醛;

改良的苯酚品红染色液:取苯酚品红染色液2~10ml,加入90~98ml45%的醋酸和1.8g山梨醇。放置两周后,效果更佳。

(5)洗去浮色

教材在叙述临时装片制作时,并未详细介绍洗去浮色这一步骤。其实这一步十分关键,只有洗去了浮色,才能在显微镜下看的清晰。所以我的做法是:一只手拿镊子夹着侧根的伸长区,另一只手用清水对着根尖分生区轻轻冲洗1-2次。

(6)制片并镜检

最后切取整条侧根上已经染色过的根尖2~3mm于载玻片,滴加一滴清水,盖上盖玻片。用镊子轻轻敲打盖玻片,让根尖细胞均匀分散而又不破裂。

三、结果与讨论

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根据不同分裂阶段的形态学特点可以把有丝分裂过程分成4个时期,即: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有丝分裂的中期是观察染色体形态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的染色体是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在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部位有纺锤丝相连,这个区域一般染不上颜色或是缢缩变细,叫做主缢痕。蚕豆根尖处于分裂相的细胞多,细胞较大,染色体清晰,用高倍镜观察还可以计数(2n=12),实验效果很好。

我认为实验的成功几个关键之处。在于:第一,选择蚕豆的侧根而非主根。我们用染色液处理主根,结果显示主根分生细胞的细胞质着色颗粒多,导致背景着色深,难以观察到染色体形态,实验效果较差。而其侧根染色后,背景着色均较浅,染色体形态清晰。主根观察效果差的原因可能是取材部位或染色液浓度不当,或是细胞质成分差异所致。其真实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二,改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经比较研究发现,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较传统教科书上介绍的用醋酸洋红或龙胆紫染色理想。醋酸洋红染色体着色效率不高,且背景着色较深;而龙胆紫着色力太强,操作时极易染色过度,使整个细胞均染成深紫色,无法观察,而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效果很好,细胞核和染色体均被染成鲜艳的红紫色,而细胞质无色或只有淡粉红色,故背景清晰。

参考文献:

[1]张云,林凡.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好材料——红葱[J].生物学通报,2013,(2).

[2]林亮,上官兴星.“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方法的改进[J].中学生物教学,2012,(07).

12.数学《减数分裂》教学反思 篇十二

“细胞的减数分裂及配子的形成过程”在高考说明上是c级要求。这节内容历年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老师非常头疼的`一节课。上这节公开课主要是为了跟同组老师共同探讨这节课最好的教学模式。

以前上课,我总是“一言堂”先介绍减数分裂的概念,再介绍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概念,然后才分析精子的形成过程,第二次分裂能讲完,但感觉学生接受不好。这次我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分段阅读、设置问题、设置习题检查训练。虽然使得减数分裂的过程的讲解不完整,但调动了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学分析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概念,然后直接讲解精子的形成过程。采用了多媒体动画比较生动。在讲解精子的形成过程中,巩固这几个概念。如果再能画些版图来巩固概念、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各期的染色体行为变化,效果会更好。

这节课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也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领导和同组的老师也向我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

现在我把今后要改进的地方总结一下:

1、导入应更紧凑,讲课多一些激情。

13.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教学反思 篇十三

漳州五中 林小艳

1.通过识别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图示,培养识图和判断能力;通过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和行为变化规律,培养分析和判断能力;通过动手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分裂的全过程,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特点,懂得道理,记住过程,不但学得有趣,掌握也牢固。对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内容,要认真剖析、深入对比。如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象的区别,运用图形、曲线进行DNA、染色体变化分析,加深记忆和理解,效果会更好。

14.有丝分裂教学设计 篇十四

教学心得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细胞的知识越来越重要,正在成为普通公民应该了解的基本知识。对于细胞的认识已经成为普通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细胞结构微小,功能相对抽象,距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远;在现有的课堂教学设备和时间的限制中,也不可能完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解决所有的探究问题;特别是关于细胞生长和分裂的问题,相对于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来说,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无疑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帮助者的身份,协助学生学习。

探究式学习并不是没有老师的学习,相反,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让全体学生获得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的“帮助者”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这节课中,教师主要通过精心编排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来降低知识的难度,帮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长。

这一节的内容距离学生生活经验比较远,仅仅依靠显微镜的观察也不能动态地反映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因此,视频资料就成了增加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材料。本课组织的四段视频资料,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起了很好的作用。

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并不一定局限于亲手实验。现代社会知识爆炸,没有一个人能够亲历亲为他研究领域中的每一个课题。利用他人提供的第二手资料,对其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部分。本课安排学生通过观察视频资料,自己总结出结论,就是练习对第二手资料的分析和处理,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方式。

长期以来,科学教学中并不重视对自己探究结果的表达和交流的训练。实际上,准确表达和与同行交流不仅早已成为科学研究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一个人普通公民在生活中必须具备的素养。在本课中,还特意安排了同学对自己课外进行的探究实验结论进行汇报。一方面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是锻炼其他学生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这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15.减数分裂教学设计 篇十五

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1节内容,本节与必修1中的有丝分裂关系非常密切,也是本书中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这节内容繁琐,概念颇多,学生不易掌握,是历年来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有丝分裂也掌握了有关染色体的一些相关知识,对细胞分裂过程也有大致的了解,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高一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识别图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方面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

2、举例说出精子的形成过程 能力方面

1、能区分细胞分裂图像的各个时期,简要说出判断依据。情感方面

1、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具有明锐的观察力,在事实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推测。

2、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讲述、启发

教学准备:PPT,flash减数分裂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有哪些?体细胞的增殖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有丝分裂。目的:唤起学生的记忆,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区分名词:染色体与染色质,化学成分,让学生回答。如何绘画出染色体,教师板书示范:

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数量关系,要求:观察图像,正确说出。PPT:动物有丝分裂过程图像,让学生说出有丝分裂各时期特点。引导学生说出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

今天的学习内容 板书:减数分裂 学生阅读魏斯曼的预言后,教师:正是这些天才的科学家在对大量事实进行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大胆推测,再寻找证据,发现了科学的真相,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从而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学生阅读P16概念,明确以下几个问题:PPT显示 ①何种生物可以进行减数分裂? ②何时进行减数分裂? ③减数分裂的结果?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哺乳动物,人类亦是如此)场所:睾丸 PPT显示睾丸切片,认识睾丸结构 精原细胞→减I和减II→精细胞→精子

说明:人类这个过程经历的时间大约是64天,在女性生殖道内存活1-3天,受精能力仅能维持24h左右。让学生认识自己。为了方便学生认识减数分裂的完整过程,先解释同源染色体,来源、大小、形态,并画图帮助学生理解。图形中常出现的未复制的,复制之后的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暂且不说,等学完减数分裂之后,再提这个知识点。

过程:板图(2N=4)

结合板图,教师讲解减数分裂过程。

间期变化:染色体复制,精原细胞的体积增加

复制的结果,每条染色体上都有姐妹染色单体 减I中,强调的是同源染色体的行为:

联会

四分体 四分体个数=同源染色体对数,如人体细胞染色体有46条,则初级精母细胞中,可形成几个四分体? 中期:成对的同源染色体随机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在纺锤丝的牵引下,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的两极 思考:移向两极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自由组合的吗?

让学生回答,教师进一步解释1和11,和21自由组合的情况 减I的结果:细胞的每个极只得到各对同源染色体中一条

问题:染色体减半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回答。减II,通常没有间期,染色体不再复制

整个减II类似于有丝分裂,区别是减II过程中不再有同源染色体。

减II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减II完成,形成4个精细胞,从染色体组成上考虑,看图分析有几种类型。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减II结束后,精细胞变形成精子。形状似蝌蚪,头部含有细胞核,尾长,能摆动。

为了让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减数分裂的整体印象,FLASH播放精子形成过程的 连续变化过程。

提问思考:在减数分裂中,画出DNA和染色体的变化曲线图? 让学生先思考,讨论,然后在黑板上画出。

练习:识别细胞分裂图像

板书设计:

一、减数分裂

1、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场所

过程:图解

2014萧县中学

微课大赛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上一篇:感谢学生的细心--《烟台的海》教学反思下一篇:上海服务合同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