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与健康论文

2024-08-14

大学生心理与健康论文(共8篇)

1.大学生心理与健康论文 篇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

何时及如何赢得完美的爱情

撰写人:谭翀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爱情?如何赢得和保持完美的爱情?

2、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应对方案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意识,学会恰当地处理性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2 教学实施:

一、什么是爱情?

1、“爱情是感情的最高位阶”——莎士比亚。电影为什么总喜欢演绎死亡和爱情?

2、“恋爱是严重的精神病”——柏拉图。如果一个人半夜独自去看流星雨是不是有病?那俩人去看呢?

3、“爱情不过是一个肮脏的诡计,它欺骗我们去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毛姆。

a.为什么同性恋会被很多人视为异端?

b.如果你一开始就很直接:“你给我生个孩子吧?”“滚!”

4、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

a.激情。以性等人的原始欲望为主要特征。增强吸引力的招数:节食、化妆品、减肥药。约会的招数:吃饭、鲜花、巧克力、欢乐谷……

b.亲密。知心的朋友、倾诉的对象、形影不离的伙伴、同甘共苦的死党。为什么有人说“婆媳就是天敌”?钱包在谁那里?——你跟爱人有多亲密

c.承诺。珍惜和执着、责任与义务、等待与厮守。戒指(是要借机敲新郎一笔吗?)、婚礼(是要借机把送出去的彩礼回收一下吗?)和政府干预(发结婚证?关你政府什么事儿?)

二、赢得及保持爱情是一种能力

“男人法定参军年龄是十八岁,法定结婚年龄是二十二周岁……”是因为女人比敌人更难以对付吗? “为什么我的爱情还没有到来?”爱无能的患者超过了性无能!

走马灯似的换朋友,其实是爱无能。他们没有真正体会到爱的美。他们是孤独的。只有不断新的肤浅的刺激才能给他们带来些须的安慰。为什么每一段感情又无法维持长久?因为他们不愿被别人看透他的空虚和浅薄。

1、给予安全与信赖的能力。a.为姜子牙与朱买臣的老婆辩护

b.人类的原始本能与,男女择偶的心理差异。

C.只有爱才能收获爱,因为你能给予,所以你是富有的。

2、懂得感恩,懂得珍惜的能力 a.陈世美的错误在哪里?

b.学会感恩:他/她用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来陪你

3、懂得相互尊重的能力——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a.发现她的优点,发自内心地赞美 b.描述事实而不要指责和攻击 c.争吵与辩论的四个原则: 永远不要跟女人辩论,她们都是辩论天才; 不要翻“小鸡肠子”、就事论事; 记录下来,帮助你理清逻辑和思路; “那句话我表达错了,我是这个意思”。

d.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因为真爱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对方和自己。

4、不断提升自我,增强自身吸引力的能力 a.潘金莲事件的现实主义解读 b.织毛衣的女生与陪读的男生

c.不要考验对方,先看看自己做好了没有,否则你自己也经不起考验 d.推荐一部电影《土拨鼠日》

5、不断帮助对方,提供发展支持的能力 a.恋爱会影响学业吗?

b.成功人士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另一半:克林顿与希拉里

三、性、爱情和婚姻

1、“美”与性有关

a.什么是美?弗洛伊德的“利比多” b.“美貌”有用吗?减肥的女生

c.“心灵美”——人类对“美”的特殊体验

2、爱情简史

a.为什么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离婚率却提高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时代过去了。

b.性、婚姻和爱情是一体的吗?

c.为什么现代婚姻是“一夫一妻”制而不是其他?为什么婚姻内的性行为是受社会保护和祝福的,而婚外的性行为却被人们冠上“偷”、“贱”、“臊”、“破鞋”等丑陋的词汇?

3、爱情是自私的,但婚姻却不是单单两个人的事情 a.婚姻的经济互助功能还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b.“自由恋爱”还是“门当户对”?

c.什么算是“嫁得好”——你的爱情观功利吗?

4、性与爱的相互促进,自然与和谐 a.千万不要犯法

b.千万不要伤害别人,情感和身体上的:得病、堕胎、失去生育能力

情感上的伤害:欺骗。宗教上的重罪!把别人当成一个比你低等的动物。你的所作所为可能会影响对方的爱情观,进而影响他一生的幸福。c.千万不要伤害自己

四、恋爱的意义

1、建立更进一步的亲密关系的学习

2、单恋与三角恋都说明你恋爱的时机还不成熟

3、失恋是一种重新开始

a.失恋为什么会痛苦?“被人甩”和“甩别人” b.如何从失恋的痛苦中走出来?

c.课堂实践:好朋友失恋了,你如何去劝他?

甲:大丈夫但恐名誉不立,何患无妻?天涯何处无芳草? 乙:就他那个德性,根本就配不上你!分了正好!丙: ……

2.大学生心理与健康论文 篇二

随着20 世纪末我国高校教育进入到普及教育的阶段,进入各类高校的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当年人们心目中的天之骄子。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大规模攀升,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也在屡创新高,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当然实际上并非是用人单位不再需要大学生,而是对大学生的进入门槛进行了相应地提高和限制。同时,大学生本身由于缺乏对于未来就业的科学合理预测,存在着不合理的心理预期,因此,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这只是社会上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聚焦点。而另一方面,这种问题也不可避免传导到校园中,在校园内的大学生中引起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中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心理健康问题中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问题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根据有关方面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大学生中有约25%的人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或者心理危机问题[1]56,高校校园中由于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所引发的心理危机事件频频发生。针对大学生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危机问题,高校已经引起重视,并且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例如,在高校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为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中包括大学生心理危机化解部分的内容。由于这些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很强,因此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化解心理危机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相关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化解心理危机档案资源,它们也因此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建设的基础性资料。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建设的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化解活动的真实记录,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化解工作的原始凭证和历史记载。通过它们可以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全程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进行跟踪服务。这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的作用,不仅仅可以确保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得到保障,心理危机得到化解,而且还可以为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乃至终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档案提供历史性、阶段性、分类性的心理健康记录。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化解实践活动必备的档案资源,所以,这点应当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2]95。当前,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机构进行学生管理和学生工作的新课题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危机化解和心理疾病治疗提供了真实有效的档案数据和监测手段,可以为高校全面推进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重要档案资源支持。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建设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建设的现状表现为亦喜亦忧,喜的是,我国高校从总体上看,已经有30%以上的为在校大学生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其中北京、上海等地的建设比例已经超过半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取得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和重要的科研成果。从已经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的高校的实践来看,这是一种相当成功的方法,因为它可以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化解心理危机,可以有效地避免许多原本可能发生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心理危机事件的爆发,从而实现高校校园和谐环境的真正落实和实现。忧的是,一则,由于我国高校总体上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的比例还较低,大多数高校仍然尚未进行建设,尤其是一些三本高校和高职院校,普遍还没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在这些高校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的建设成为显著的一块短板。二则,即使是那些已经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的高校,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和解决的问题,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的体系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内容项目齐全,心理测评方法规范,档案功能充分发挥,档案资源共享利用等。尤其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建设和利用的研究进行得更不充分,许多高校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这项工作是大多数高校亟待引起重视和需要快速投入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建设的主要内容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化解档案个人基本信息建设。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的最重要基础数据,这些数据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化解工作中,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接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化解咨询时具有相当重要的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3]77。它们是大学生个人大数据中的一项重要档案数据组成元素,更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的基础组成部分。对于这部分档案数据,高校要引起充分的重视,防止出现由于人为差错所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这种实例在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危机事件中是确实存在的,也因此导致了一些悲剧事件的发生。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化解档案中的个人基本信息建设应当引起首要的重视。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活动记载信息。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的核心内容。它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心理危机化解活动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档案记载信息。其中前期档案信息包括记录来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心理危机化解活动的接访记录档案记载,其内容和项目要尽量地详细。中期档案信息包括记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心理危机化解活动的工作内容记载。包括来访者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的具体内容,以及与之相应的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其中需要注意的一个法律问题是要保护来访大学生的个人隐私。因为毕竟来访进行心理健康问题或心理危机化解的大学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个人隐私,这些内容来访者是不想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否则很可以会引起一些负面影响[4]。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心理危机化解活动的信息反馈档案记录信息。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建设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的数字化建设。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教育的基础性档案资源,因此,在经过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教育实践后,经过长期的积累,会逐渐形成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对于这些档案资源,需要进行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管理,才可以做到长期安全保存、及时参考利用、远程网络调用和档案资源共享。在这其中,除了把传统的纸质介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通过电子扫描等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处理,使之成为具有网络化和数字化特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外,最重要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就是直接制作和生成数字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其生成技术和设备包括采用电子扫描仪、数码相机、高清摄像头录制等。由于数字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具有永久安全保存,档案内容可以任意份数地复制,档案资源可以无限制地域地任意远程传送,档案资源数据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资源共享等诸多突出的优势和特点,因此,数字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档案是高校现代化档案管理的重要基础性条件。

3.大学生心理与健康论文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教育

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就,尤其是大学教育工作。但大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方面的工作却少有进展。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正是大学阶段,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念及认知体系还未完全形成,其心理素质受价值观念等因素影响而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有必要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等措施,以避免大学生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进行探讨。

一、高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其总体心理状况是比较健康的,大多数大学生都积极乐观、拼搏向上、自信顽强、善于交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大学生无法在复杂的环境变化中调整自己,因而发生一些心理平衡失调现象,心理问题也随即出现。

所谓心理问题,主要指的是由中枢神经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这也称为心理失衡。根据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按照程度的不同,通常将个体心理问题划分为三种类型:发展性心理问题(个体自身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主要表现为自负或缺乏自信,责任目标缺失等);适应性心理问题(个体与环境不能取得一致所带来的心理困扰);障碍性心理问题(个体持久地感受到痛苦,一般以6个月为界线,社会功能受损,表现为人际关系很糟,容易产生对抗甚至敌对行为,非当地文化类型的特殊行为)。近些年来,高校人身意外伤害、非正常死亡的案例逐年增多,很多是由于不同的心理问题造成的悲剧。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家庭原因、环境原因、学习原因、社会择业原因、人际交往原因以及自我意识原因等造成的。通常情况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紊乱、抑郁、孤独、自卑、紧张、担忧及以自我为中心等。

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比较轻微,属暂时性的,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和排遣,就可能会演变为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衰弱、人格偏执等心理障碍,若此时仍未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得到专业的心理辅导,将可能发展成为更加严重的心理异常现象,也即医学上所说的精神疾病。当大学生出现以上心理问题之后,将可能引发自杀、伤人、犯罪等安全事件,其后果非常严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的基本措施

1.科学设计心理健康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

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重要基础,可见心理健康在大学期间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学生的专业成绩十分优异,但却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样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因此,科学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学教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在大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学生的心理安全防范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才可以顺利地进行。

2.提升人文化教学水平,深入挖掘大学生内在潜质

大学期间的迷茫与出现心理问题有很大的关联,在当前大学教育阶段,对于学生内在潜质的开发,仍有待发展。因此,希望在未来的教育发展改革过程中,可以遵循如下几点:第一,提高人文化教学水平。与传统的教育知识相比,人文化教学更加注重人的智慧开发与挖掘,以及人的道德培养和养成,不只把教育过程看成一种单纯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使学生更多地获取智慧的过程。第二,教育是人与人的对话、沟通和理解的交往过程。教育在实现功利化和工具化价值的过程中,必然把满足外在的生存性需要而产生的适应性教育作为重点,但不能因此忽略超越性教育。它不仅要使人有富裕的物质生活,还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自由自觉的创造能力。第三,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教育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事业,是不断传承不断创新的事业。

3.提高对大学生生命、心灵的教育

当今社会全球化迅速,各种思想百花齐放,竞争和压力占据人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为适应时代发展,高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育学生重视生命,加强本性教育,让学生对自己的生命价值有更深的了解,“为何而生”以及“何以为生”,帮助学生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以及自信心,能够以平静、豁达的良好心态对待周围的事物,从容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怀着健康向上的心态走好自己将来的每一步。

4.整合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

学生的教育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载体的学校教育。二是能够有力地支撑学校教育并成为其坚强后盾的家庭教育。三是作为学校教育有效补充的社会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该彼此合作,相互补充,引入灵活多样的心理教育方法。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让学生多参与活动

学校应给同学们创造集体活动的平台,通过参与集体活动,使学生的心理压抑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还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思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缓解心理负担,使得学生保持良好的态度和情绪,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去。一些社区义务活动、学校内部演讲比赛、辩论赛、创业计划大赛等,这些项目活动都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减少学生的独处时间,对于防范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对于我国现代化事业的继续推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其在学校的生活情况、学习状态、心态健康问题同样也要关注。若要大学生健康地生活和成长,就要及时对其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帮助和疏导,使其在收获了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收获健康的心理,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成为真正的社会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王露,胡昌伟.浅谈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J].经营管理者,2013,2.

[2]赖日生.新课程观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11.

[3]马慧.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0.

[4]冯永辉,杨娟,宋灿.大学生社会支持、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5.

[5]杨贵英,张涛,宋丽娟,游向宇,宋杨,唐平.大学新生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7.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4.大学生心理与健康总复习 篇四

一、单项选择题

1.对未完成的任务记忆比完成任务的记忆保持得更好的现象称作(A)A.蔡戈尼克效应 B.皮格马利翁效应 C.期待效应 D.自我暗示效应 2.抑郁症是一种真正的精神疾病,是控制(B)的体系遭到了破坏所致。A.恐惧激素 B.紧张激素 C.安定激素 D.快乐激素 3.性道德的四个方面是指自愿、爱和(A)。

A.无伤、承担责任 B.愉悦、承担责任 C.隐秘、承担责任 D.无伤、隐秘

4.通过与同龄人在处世方法、对人对事的态度、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来认识自己称为(B)A.自省法 B.比较法 C.二分法 D.经历法 5.下列动机的描述错误的是(A)

A.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间接原因 B 为个人的行为提出目标 C 为个人的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体内平衡 D.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

6.人们通过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及教训来发现自己的特点。这种认识自己的方法称为(D)A.比较法 B.自省法 C二分法 D.经历法

7.美国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力可以分为(A)个方面。A.八 B.七 C.九 D.六 8.评估工作PLACE法中A是(C)

A.职位职务 B.工作地点 C.发展前景 D.入职门槛 9.根据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8-25岁为(D)阶段

A.友爱 B.亲密 C.孤独 D.友爱亲密对孤独 10.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提出“爱情三元论”,将爱情关系分为(A)A.激情、亲密与承诺 B.友情、亲密与性爱 C.好感、亲密与承诺 D.好感、激情与承诺

二、判断题

1.如果你缺乏关心别人的习惯,你有时候可能要“假装”去关心别人,并付之行动。这样做可能促使你产生真正关心别人的动机。(对)

2.幸福感与先天的遗传素质无关。(错)

3.冲突并非绝对有害,有些冲突具有破坏性,有些具有建设性。(对)

4.使用避孕套避孕的成功率最低,安全期计算法的成功率最高,但是任何一种避孕方式都存在失败的可能

性。(错)

5.职业价值观是唯一的。(错)

6.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陷,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的存在。适度的自卑是正常的,且具有一定的动力作用。(对)

三、填空题

1.霍兰德职业兴趣模型将人的职业兴趣分为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实用型、研究型和艺术型。2.情绪包括体验、表情和生理反应。

3.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的意识,表现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

4.人际交往的最起码原则是不能以个人好恶为标准,不能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他人,否则就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

5.积极的归因中,把失败归因于缺少努力,会维持较高的期望,能增强坚持性,趋向成就任务。

四、名词解释

1.大学生“心理支持系统”—— 是指在大学这一特定时期内,大学生现实存在的来自校园内外的人际支持网络以及所能获得的各种类型的心理支持。

2.“ABC”理论—— 艾利斯的“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信念,C代表结果,即情绪或症状。3.归因分析—— 就是我们对自己所做某件事的结果(成功或失败)进行解释的理由。

4.习得性无助—— 是个体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了无助感,在以后的情境中不仅没能从这种体验和感受中摆脱出来,还将无助感扩散到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5.适应—— 是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一是指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构筑良好心理机制的过程;二是指个体与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和谐、协调、相宜、相适的相对平衡状态。

五、简答题

1、如何有效避免网络成瘾?

(1)利用业余时间上网,不打破正常的饮食与生活习惯(2)上网要有明确目的

(3)保持平稳的心态,消除猎奇心理(4)不要为了打发时间而泡在网上

(5)如果你发觉自己已经对网络以外的一切事情都没有了兴趣,应该积极找心理老师帮忙。

2、大学生的恋爱观具有哪些特点?(1)注重恋爱对象的品德(2)恋爱行为逐步公开

(3)恋爱低龄化(4)恋爱态度趋于轻率(5)恋爱结果不谈婚姻(6)性念的显著变化(7)能够宽容对待失恋(8)恋爱目的的功利性(9)新的恋爱方式的产生

3、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即不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特长、兴趣爱好等;(2)不了解外部社会环境特别是就业环境,各种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4、如何在心理上悦纳自己?请列出五条以上的观点。

(1)相信自己生来就是冠军(2)喜欢你的身体(3)相信世上只有一个你(4)你不等于你的错误(5)原谅自己(6)表达自己的个性

5、请列出不合理信念的三大重要特征并简要分析。

不合理的信念主要有: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以上皆要求以例子说明。

6、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1)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不适应

(2)学习紧张和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3)人际关系失调导致社交心理障碍(4)理想、目标落空造成内心困惑

7、如何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要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动去与人交往,因为人只有在融入团体时才会有安全感,而且也容易化解一些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

(2)要有意交几个知心朋友,以便在遇到困难时可以获得支持和帮助,及时化解心理困扰;(3)要与家人保持亲密的联系,亲人和良好的家庭氛围是你的避风港、安全岛和强大的心理支持系统;

(4)必要时要主动去求助,如寻求专业的咨询人员的帮助或参加专门的培训。

8、适应的内涵是什么?

适应是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内涵主要有两点:一是指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构筑良好心理机制的过程;二是指个体与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和谐、协调、相宜、相适的相对平衡状态。

9、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1)能保持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2)能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3)意志健全,能经受住各种挫折和磨练。(4)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交往。(5)正确的自我意识。(6)适度的行为反应。(7)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8)积极的社会适应力。

10、如何有效的帮助失恋中的人化解痛苦,请列出五条以上的方法。(1)告诉自己,失恋是恋爱的一部分,即便是伟人,也难免会遇到。

(2)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这样既有助于你理解对方终止恋爱关系的原因,又能帮助你接受失恋的现实。

(3)情感宣泄,不要过会埋藏和压抑失恋的痛苦。

(4)情境转移,换换环境,暂时离开触动恋爱回忆的景、物、人,把自己主动置于欢乐、开阔的情境中。

5.大学生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 篇五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不断进步,健康对现在的人而言已不仅仅指身体健康了,健康的现在内容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对于我们每个生活在当下的人而言心理的健康已经严重的影响我们的生活的质量。怎样才能更好的生活呢?怎样才能使自己有一个平衡的状态呢?怎样使自己有个不错的朋友圈子呢?怎样使自己看起来更加的有自信有魅力呢?怎样使自己对自我能力有个良好的评估呢?这些问题是大都是当代大学生迫切想解决的,而这些问号的本质就是怎样使自己有个好的生活质量。答案正确的自我认知。只有对自己有了正确的定位分析我们才能更能适应大学生活,也才能更好的享受我们大学生活。关键词:自我认知 心理健康 自卑 过度自信 人际关系

自我认知的含义及作用

(一)自我认知的定义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1、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

2、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二)自我认知的作用

自我认知的心理认知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认知能力。而对于有些人,则能够超越这种心理认知。心理认知一般来说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因为心理活动本身是无限的,它会跟着个人经历和记忆以及思想和想象力不断地发展。因此凡是出现和前一阶段或者时期不同的心理活动后,个体对自我的心理将会有一个总结和重新的调整。

(三)大学生自我认知的现状

大学生活始终是丰富多彩,令人向往的,然而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学习生活的转变,自身所具备的特长等诸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人对自我的评价也在逐渐的发生转变。这些表现在很多方面。自我认知也会出现两极振荡,当取得一点成绩时容易自负,而遇到挫折时容易自卑,不断地调整自我认知对每位大学生都非常重要。

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人已强烈意识到“自我”,也注意到了自我的脆弱,因而产生出强烈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的需求。有的同学在追求发展自我中顾此失彼,没能达到期望的目标,从而产生了不良心理反应。还有的同学,在发展自我过程中放大了自我弱势、忽略了自我优势,由于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防御机制,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甚至产生严重的烦恼和恐惧不安等。

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学业问题

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特点是学习自主性,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因而大学生面临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与学习习惯的巨大转变,这也包括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重新评估。

许多学生在中学时代确立自己的学习优势,有着较高的学业期待。在大学,又面临着学业期待的变化,及学业优势的失落及对自己的学业重新定位。如果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不能恰当接受和对待学业成绩,就会出现自信心下降、自卑感上升,甚至还会出现强烈的嫉妒心理和攻击行为。

大学的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都是有别于中学的。随着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提高,用人标准的转变,促使很多在校大学生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还要选修一些相关知识,如外语、计算机、汽车驾驶等,考取各类证书,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我约束能力弱,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同时还会严重影响自信心,发生苦恼以及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导致学业失败。学业成绩不理想以至学业失败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情感问题

异性交往本来是很正常的社交活动。同时也是一个一直令大学生棘手的社交障碍。有一些学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与异性交往时总感到要比与同性交往困难的多,以至于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和异性交往。大学生中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异性交往,这既包括两性之间友谊的发展也包含爱情的成长。在异性交往中重新认识与确立自己的方位与坐标,有的大学生面对异性的追求茫然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拒绝,也不知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的温度;有的大学生将爱情置于学业之上,甚至认为有爱就有一切,当失恋的打击袭来时,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知如何策略地面对分手,面对自己。

(三)人际交往问题

大学生与人交往和相处的经验相对较少,在短期内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往往需要很多的技巧,而大学生们往往只感受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及其压力,而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技巧。人际关系更多反映人们的一种性格特点和交往模式。因此,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自我认知与认知他人相关。一方面,他们对良好的人际关系报有极大的期望,希望能建立和谐、友好、真诚的人际关系。但同时,这种期望又往往过于理想化,即对别人要求或期望太高,而造成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不满。这种不满又会反过来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带来消极的影响。渴望交往的心理需求与心理闭锁的矛盾集于一身。

认识自我由于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一年级大学生需要调整自己,完成角色的转变,对自我进行重新评价。如果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重新自我评价,会极大地影响到大学生对学习、生活和各个方面的适应。因此,对新入学的大学生来说,客观、公正、有效地认识自己,重新自我评价,进行正确的自我设计,建立新的奋斗目标,对维护适应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心理学家网]

1、客观地认识自我自知、自鉴是自励、自勉、自控的基础,它对人的各种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的作用,是建立理想自我的基础。实践证明:一个人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水平越高,越能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只有全面而客观地评价自己,才能使自己有效地健康发展。大学新生对自己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正确的了解,客观地评价自我,对自己的身材和外貌、品德和才能、优点和不足、过去和现在,甚至将来都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做到全面而客观地评价自己,则有助于适应新的环境。很多大学新生总是看到自己的某一面,而看不到其他方面,一旦碰到不称心、不如意的事,就开始怀疑自己,产生失落与自卑的情绪。如有一位来自农村的新生,由于在中学,英语课缺乏听力和口语的训练,到大学后每当上英语听力课时,面对老师的问题而不知所措,偏偏老师又记住了她的名字,总提问她,这时她就认为自己不行,变得非常自卑,又怕同学讥笑

她,以至一上听力课就紧张,害怕上听力课。像这位同学就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这时应找到合适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努力使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一致。应采用类比法,将自己与自己的条件相类似的同学进行比较,看别人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如果与自己条件差不多的同学也如此,那么就是基础差的原因,并不是自身固有的能力差,应针对自己的不足,朝着目标努力,改变目前的现状。

还有一位新生,从一所省重点中学考入了一重点大学的热门专业,在中学时他是班干部,班里的学习尖子,常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赞誉,又考进了重点大学的热门专业,从他接到入学通知书的那一时起,他就思考如何在大学里显示自己的才能。然而进大学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他的成绩不理想,只是中等水平。这使他从中学的尖子生,一个自尊心极强,一直受到老师、同学关注的人物,一下子变得极为普通平常,他一 子接受不了,情绪非常低落,心理负担很重,从自傲变得自卑。其实这位同学就存在着不能调整心理落差,正确认识自己,重新自我评价的问题。这位同学尽管在中学各方面很突出,但入了大学,环境变了、同学变了,大家可能与他都有同样的经历,这时他应摆正自己的位置,认识到自己与同学们是在同一起跑线上进步,这时出现成绩一般的现象也是正常的。因此他此时最重要的是端正自己的态度,正确认识自己,逐渐适应大学的学习内容与方法,提高成绩。

2、反省自我,正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反省自我即是运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报告的方法进行自我评价。大学新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进行耐心观察,在观察中加强对实际现象的分析,在合理的自我分析中形成自我报告。通过对自我报告的反省,严于解剖自己,达到使自我评价更客观、更加独立与稳定。对自己有了客观的评价,还应接受自己,面对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一年级大学生应有勇气承认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不要过分追求完美。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一个人的能力再强,或者是再优秀,也不可能在每件事上都超越别人。如果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或者只看到自己的优势,而不愿看到劣势,或者只看到自己的劣势而看不到优势,都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带来适应的障碍。如一位来自农村的女生,自幼刻苦勤奋,成绩优秀,考人大学后,由于城乡环境的差异她觉得自己在服饰、语言、动作以至风度上都不能与城市来的同学相比,内心产生了“先天不如人”的自卑感:上体育课时觉得自己的动作不如别人优美,上课发言时觉得讲话不如别人流畅,与别人交往时觉得没有别人有风度,等等。因此害怕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发展到害怕与别人交往。这位同学的问题就在于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忽视自己的优势。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来自城市里的同学与来自农村的同学相比,有一些他们的优势,如知识面、语言、外语、文体等,但来自农村的同学也有自己的长处,如勤奋刻苦、吃苦耐劳、生活自理能力强等。这位同学应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是可以通过学习来缩小的,而不是采用回避的做法,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自己的学习能力来提高自信心。

3、将“理想我”建立在“现实我”的基础上

“理想我”,是指个体理想中的个人自我,它包括自己所希望达 到的理想标准,以及希望他人对自己所能产生的看法。“现实我”,即个体实际表现的自我,个体现实存在的水平。如果“理想我”与“现实我”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但如果对理 想我要求太高,反而易丧失信心,出现各种问题。美国人本主义心 理学家罗杰斯的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理想我”与“现实我”的过 分失调往往是产生神经症等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北京大学心理 系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大学生中“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差距越大,其抑郁方面的得分越高。大学新生应将“理想我”建立在“现实我” 的基础上,建立合乎自身实际情况的“理想我”,即不要将“理想我” 的标准定得太高;否则,“现实我”与“理想我”之间存在太大差距,别人的评价亦达不到自我的期望,易产生失望、抑郁等消极情绪,带来适应问题。

4、结合自身的优势,确立新的奋斗目标

大学新生还需要在对自我全面、正确地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上,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优势,确立新的奋斗目标。有了目标,才能形成前进的动力;才不至于无所事事、无所适从,产生空虚无聊等体验。在确立目标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由近到远、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原则,一个一个逐步实现。每个目标还应适当、合理,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动力,取决于他们行动的全部结果的期望值和达到目标的可能性。因此,确立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奋斗目标,对于实现理想、发挥潜力,适应大学生活都是有益的附:

校心理咨询中心:A210(020-36076168)

院心理部Q群:185314822

院心理部微博:计算机心理部

院心理部公共邮箱: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心理部

6.论大学体育与心理健康 篇六

进入21世纪,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联合国世界性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大家都说我们90后是垮掉的一代,是呀,看看我们身边一些大学生所做愚蠢的事,不难发现我们承受压力的能力远远不及我祖辈,甚至父辈,很多大学生都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这些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来至多个方面,下面就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些原因吧。

首先是来至新环境和学习上的不适应,从而产生自负和自卑的心理。远离家乡来到举目无亲的大学校园,大学生对新环境既感新奇又感陌生,既兴奋又压抑。因失去了父母在生活上的备至关怀和老师在学习上的督促检查而渐渐感到束手无策、孤独落寞。虽然每一个学生在入学前都做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准备,但这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突然转换,使许多学生仍无法适应。特别是那些好胜心强而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学生,往往遇到一点挫折,就闷闷不乐,精神抑郁。由奋发向上转变为甘居下游,陷入苦闷的泥坑而不能自拨。

其次是人际交往的困惑。大学生远离了父母,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和陌生的教师等一大堆问题,常常感到人际交往的困惑。人际交往的困难常常使许多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越来越压抑。不少学生虽然表面上整天在人群中周旋,但内心却异常孤独:有的因找不到知心朋友而焦急;有的为不被理解而烦恼;有的不愿对人敞开心扉却又抱怨别人不能以我为中心而招致别人的反感,自己又陷入苦恼之中。

但同学们可以多进行体育锻炼来缓解压抑的心理,多进行羽毛球、乒乓球、兰排球和足球等锻炼。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后,也就会去寻找合适的伙伴。通过锻炼,不仅增进球艺,更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可以肯定地说,高校体育在增进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培养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1、适度的体育锻炼。人的心理有某种压力后者负担时,更应该注意锻炼身体。

通过大强度的体育锻炼,我们就可以把烦恼抛到脑后,转移注意力,让我们身心开阔,从而让我们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来对待学习和生活。

2、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心理健康。经常进行篮球、排球、足球以及拔河等集体项目的锻炼,在比赛的过程中会让人慢慢地改变孤僻的习性,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团结互助,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会使个性变的坚强果断。而下棋、打太极拳等运动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也有一定的益处。3、充分利用体育课的主导作用,促进心理健康。体育课与其它科相比,实践性十分明显。由于体育运动以群体的形式进行练习,学生间相互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群体教学练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不仅需要体力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助、尊重和信赖、理解与团结。通过身心的不断努力,掌握了动作技术,克服了困难,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从而获得心理和身体上的双丰收。而观看其他同学运动,也可从胜利中体会到成功的价值,同时也从失败中得到了人生的经验,树立必胜的信心,让人获得了实现自我的真谛。

大学体育教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在素质教育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1、体育教育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智育水平的发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体能,使人在长时间的工作状态下保持精力充沛,不易疲劳,对时间、空间和体位的判断能力也会增强。体育对学生智力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激发出大脑的潜能,发展人的智力。

2、体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体育的教学过程以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为主。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中,学生的知、情、意、行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教师也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行为、具体问题给予指导和教育。这种教育是直接的、具体的,也就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此外,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比如说,通过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可以培养学

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通过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拼搏精神;通过各种体育竞赛和游戏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协作互助及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等等。

3、体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体育运动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的运动实践行为不仅始终影响、改变着自身机体,而且随时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各种心理感受。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和舆论环境中,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学生会感受到友谊、赞扬、批评、激励等,并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体育运动过程是不断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反复体验挫折和困难,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超越昨天、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客观评价自我的习惯和能力,增强自尊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体育运动要求学生刻苦锻炼,努力克服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各种困难和障碍,锻炼了学生的受挫力、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体育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另外,赛场上的瞬息万变还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大学生变得勇敢、顽强、自尊、自律、自信、沉着、果断,学校体育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4、体育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社会交往的范围,使人们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是否具备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由于与他人和群体的联系是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体育也就成了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体育运动可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习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生活,并根据社会规范约束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体育活动主要是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只是起到一个指导和督导的作用。通过组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竞赛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和管理才能。组织体育活动需要学生们广泛地、频繁地与他人沟通,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另外,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具有显著的作用。总之,由于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增强学生某些重要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保健课建议:

1、针对高校体育的特点,要求应结合保健体育的特点,给予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心受益,不断进步,从而做一名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2、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帮助我们逐步认识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我们有接受现实和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认识到产生这些障碍的必然性,让学生掌握抵消心理压力释放心理能量及自我心理保健的科学知识和锻炼方法。

3、教学过程要内外结合,互帮互教。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应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要求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锻炼和生活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找出她们的共性和个性要素,既要顾及全面,更应因人施教。注意发挥体质较好、学习动作快、掌握技术好和学习能力强的同学的带头作用。注意保护好其他同学,与他们一起进步,一起成长。也可以分组进行练习,教师耐心地辅导,体质强的学生帮扶体质弱的学生,她们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4、注重师生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感,这样有利于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不断持续,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按更高的要求去做,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健全地发展,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5、掌握学生锻炼的适应证,注意锻炼内容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加强医务监督。要充分考虑到保健课班的学生体质一般都比较差,所以在进行教学锻炼时,要因因材施教。

7.网络交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七

一网络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的诞生引起心理学者们对网络交往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积极关注,从而成为互联网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主题。网络交往到底是降低了交往主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是提高了交往主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一直是争论的话题。笔者认为,对于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而言,网络交往是非常平常的生活方式。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素,可以说并不完全是网络交往导致了心理健康问题,人们大可不必谈“网”色变。绝大部分大学生能非常科学地看待和理智地使用互联网,合理地利用互联网进行人际交往,能够较好地处理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关系。只有少数大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一)网络交往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契机

网络的主要特征有:信息传输的互动性、网络时空的虚拟性、网络行为的匿名性、共享资源的丰富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利益主体的多样性等。[1]它赋予网络交往中丰富的信息表现力,极大地扩大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受益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如,最新教学资料、众多模式的教学软件、丰富的课程参考文献、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等,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互相借鉴交流的广阔平台。搭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建设成本较低。只需抽调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与计算机技术人员、网络技术人员合作,以少量资金购买相应软件,就可以很容易地实现,既节省人力又节省资金。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尤其是新的心理案例、工作经验、研究成果的更新频率由传统印刷版本变为一键完成,明显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时效性。不仅方便了教师的交流学习,也为大学生自主获取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提供了方便,便于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主维护能力。网络信息的超链接方式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都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条框。在电子课本和网上教材等学习软件中,知识间的连接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发散的、版块的,可以有多种组合和检索方式,是一个因人施教的系统,照顾着每一个学习者的需求。[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显示的多媒化使学习信息的组织更符合人类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和人类自身的认识规律,为学习者提供不同的学习路径和学习内容。[3]

(二)网络交往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2008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8年6月底,我国上网用户达到2.53亿,其中,38.8%的用户年龄在18~24岁;32.2%的用户具有大专以上学历。[4]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是上网的主力军。网络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素质、课堂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开设相关课程,举行讲座报告、设咨询室开展现场心理咨询外,更要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在线心理咨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门网站,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和网络信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以及一些不健康网站的出现,导致教育环境的复杂化,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设置独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其职责由开展传统教育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延伸。这种环境的改变也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具有很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协作能力,将国内外先进的心理健康信息提供给学生,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的筛选者、咨询者、指导者、研究者、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者。心理健康教育者只有既拥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又拥有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知识,才能成功开展相关工作。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相应的信息能力,熟练操作各种信息工具,如office、word、powerpoint、flash、E-mail、Blog、BBS等,恰当、迅速而及时地获取和处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向学生推荐积极有益的信息,发挥网上信息的效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应对网络交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互联网对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如何利用网络特点和优势的积极影响、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是制约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关键所在。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学习能力、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切实做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健全的人才基础,是大学的一项重要课题。[5]笔者基于网络交往的特点、优势及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重点探讨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策略。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观念

教育者在日常活动中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资料和信息,使大学生学习并接受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的各种互动功能,向受辅者(来访者)介绍心理学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使大学生能够明确地认识到过度接触网络会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对网络的依赖和成瘾。也就是说,无论是网上还是网下教育,都要使大学生首先明确对网络既不能依赖,也不能谈“网”色变,而应养成一种健康、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之了解各种网络性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判断标准、产生的原因、治疗和预防的方法以及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从而增强对自我的控制能力。再次引导大学生破除旧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并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大学生从心理学会自我调适,能够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提高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并且提倡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号召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杜绝不良嗜好和生活习惯,帮助大学生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二)积极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和渠道

为了引导学生健康的利用网络,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正规的教育教学体系中,使其成为选修课甚至必修课。定期或不定期地针对相关问题以及新出现的情况现象开设网络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并通过学校的宣传舆论阵地诸如电视台、广播站、校报、校园网、宣传橱窗、海报、横幅等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创办与心理健康以及网络心理健康有关的刊物杂志,以此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的宣传教育体系,进行综合的宣传教育。开展网下和网上的心理咨询,尤其是充分发挥网络虚拟性、匿名性的特征开展网络心理健康咨询。把咨询工作与宣传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以宣传促咨询,以咨询带宣传的良性互动。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网络使用情况及网络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档案,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监督、预警机制,积极主动地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文化氛围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加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严格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坚决杜绝大学生在网吧的包夜行为,防患于未然,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网络心理健康的研究与教育队伍的培训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高校心理教育也不断向现代化迈进。网络技术被广泛使用,将促使心理教育在重视个别辅导的同时,进一步向团体辅导发展,使心理教育的实践性更强,应用性更广。自费开办“思想政治工作之窗”的石家庄火车站党委书记王跃胜,“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拓展了空间,延伸了时间,扩大了覆盖面,提高了时效性,解决了部分‘空白点’和‘盲区’的问题,大大增强了影响力、渗透力、感召力。”但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建立一个网站或设立一个主页,也不只是让学生面对电脑上网。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要培养既懂得心理知识,又懂得网络技术的高校心理辅导队伍。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研究,分析容易产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或易对网络产生依赖的学生的人格特质和心理行为特征,分析问题产生的机制以及治疗和预防的方法,及时把研究的成果运用到网络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实际工作中来。如果教师能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心理辅导,将有助于师生沟通,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教师具备了一定的心理知识和网络知识,又可以较为敏感地发现网络引发的学生心理问题,使心理辅导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心理咨询工作者要主动学习网络技术,使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心理辅导工作更适合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

(四)加强网络管理与立法,对大学生提供信息网络保护

网络环境需要系统、完整、统一的行为规范,这样才能约束人们在网络中的失范行为,减少网络犯罪的发生率。当代大学生是网络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方面,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我表现欲望强烈,一旦法制观念薄弱,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网络犯罪的深渊。另一方面,网络社会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大学生相应地缺乏法律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对象,给大学生网民造成一些无形的压力,这是导致大学生身心疾病、人格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网络管理,健全网络立法,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保障。我国国务院于1994年2月18日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这开始了中国规范计算机与网络行为的第一步。1996年2月1日我国又推出了规范网络行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这项法律对我国的网络发展及实现我国和国际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法律保障。2000年12月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安全的决定》获得通过。这些网络法律的制定为互联网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包括电信、文化、工商、公安等要对网站的内容(特别是对网络游戏、聊天室、BBS) 、网吧 (特别是黑网吧) 进行有力的监督和管理,对某些宣传色情、反动内容的以及国外某些不健康的网站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封杀和屏蔽,对那些从事网络游戏的运营商和提供服务的ISP进行必要的限制,从源头上消除大学生网络性心理障碍的根源。

(五)积极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在网络心理教育中,教育主体必将出现新变化即非主体化。“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度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网络教育环境中教育者的权威和作用在于“唤起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个人热情;引导受教育者将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使受教育者学会工作、研究和发明,学会参与教育过程。”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就是自己把自己当作教育、管理的对象,进行自觉的教育和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包括个体的自我教育管理和群体的自我教育管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建设不仅需要学校、社会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大学生自身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投入到网络心理健康建设上来,充分发挥大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同辈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教育的优势,如,大学生自觉培养正确的网络心理健康意识;掌握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方法;积极融入各种有益于身心的社团活动。这些都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自我调适和维护的最佳路径。

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人际交往重要的一部分,并且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我们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和建设性的态度来看待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毕竟是技术手段,虚拟世界毕竟是无法等同于社会现实的,它应该为人类带来福音,而不是使人成为技术的奴隶,为技术所控制和奴役。所以,我们应积极关注网络、大胆创新、迎接挑战,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设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龙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11-01.

[2]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李运林, 徐福荫.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08/07/23/5233.htm

8.大学生心理与健康论文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特点 健康教育

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趋势较好,但始终存在一些潜在隐患。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核心使命,就是在大幅度提升教学管理水准的基础上,重视并灵活把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征,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确保大学生群体能够克服一切心理障碍,积极进取,最终顺利步入特定的职业岗位,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

大学是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结构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他们不能适应这些变化,就容易滋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1.自我适应性

大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自行学习、控制、调试、适应和克制得以解决,不需要教师过多地干预,而少数学生会因为长时间过度压抑而产生心理障碍,甚至转化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大学生出现心理困扰,是其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谋求长远发展必经的历程,他们只有经过自主思索和调试克制之后,才能顺利完成不同课业,步入不同岗位。

2.累积性

累积性是指大学生的新旧心理困扰累积现象。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势必要经历衍生、发展和克制环节,在此期间,大学生一些旧的困扰还未解决,就要面临新的困扰,两类困扰互相交叠,无形中给大学生增添了挑战压力。

第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非完全在大学阶段衍生。大学生的许多心理压力都源于高中阶段承受过重的课业压力,在进入大学后,逐渐呈现出来的。

第二,大學生的心理问题是在新旧心理困扰累积作用下激化的。

二、科学化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工作的措施

1.妥善组织心理咨询活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首先,教师要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科学化的心理教育指导,引导他们逐步走出心理阴影。

其次,高校要构建班级、院系、学校三类层级的心理教育规范体系,同时凭借各类高端技术资源的辅助功效,帮助大学生全面预防、快速锁定、灵活处理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

2.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拓展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第一,高校要结合校园报纸、广播等宣传媒介,或是定期邀请专业心理专家到校开展讲座,不断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促使广大师生能在获取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第二,灵活发挥校园网站的辅助功效。网络技术凭借其便捷、平等、安全、保密等特性,在高校教育事业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消除大学生心理疾病方面有着决定性意义。因为在网络中,大学生可以更加高效、快捷地学习基础性心理学和生理学知识,同时在阅读、分析有关心理问题上,能完成自我测试和在线咨询等任务。

第三,教师要鼓励大学生多参与校园内多元化的社团交流活动,在发挥不同成员优势的基础上,组织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基础性知识宣传、心理活动训练和心理问题咨询解决等实践项目,促使高校快速衍生出高水准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氛围,引导学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校园内规划、组织心理教育工作,是适应时代发展步伐的必要措施。大学生因为高中沉重的课业阴影和当前就业危机双重性影响,难免会滋生出许多心理问题。高校教师一定要保证及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处理好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特征的鉴定工作,然后利用网络等资源优势,同步开展线上和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交流活动,确保大学生能客观看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冯鹏飞.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及方法研究[J].中国培训,2016,(16).

[2]马富贵.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

上一篇:王新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假如我变成一滴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