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励志故事

2024-08-17

历史名人励志故事(精选8篇)

1.历史名人励志故事 篇一

历史名人的励志故事

王昭君出塞

汉宣帝在位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那时候,匈奴由于贵族争夺权力,势力越来越衰落,后来,匈奴发生分裂,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了,死伤了不少人马。呼韩邪和大臣商量结果,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带着部下来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像招待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奭即位,就是汉元帝。没几年,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还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打败了郅支单于,把郅支单于杀了。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了。

以前,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

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

有个宫女叫王嫱,也叫王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为了自己的终身,她毅然报名,自愿到匈奴去和亲。

管事的大臣正在为没人应征焦急,听到王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上报汉元帝。

汉元帝吩咐办事的大臣择个日子,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

呼韩邪单于得到这样一个年轻美貌的妻子,高兴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说的了。

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多少有点舍不得。他想把王昭君留下,可是已经晚了。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

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

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日子一久,她慢慢地也就生活惯了,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匈奴人都喜欢她,尊敬她。

王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王昭君离开长安没有多久,汉元帝死去,他的儿子刘骜即位,就是汉成帝。

带着和平远航

公元1413年的冬天,在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一支世所罕见的庞大船队于晨雾尚未飘散之际,悄然起航。这支船队拥有宝船四十余艘,官校,水手,医士,工匠一应俱全,总人数达两万七千余人。船队统领郑和正当壮年,且已有3次远航西洋的经验。总之,这支船队可以说是当时世上最庞大的海上力量,所过之处,无不俯首称臣。但此时,郑和却独立于船头,远望大海,眉头紧缩。这让船上的水手感到非常奇怪,以前郑和大人每次出海都是雄心勃勃,志在必得,按理说这次出海任务也不困难,为何却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连郑和最亲近的心腹也想不明白。

事实上,郑和的脑子里所担心的是明成祖朱棣下达给他的一个密诏。关于这个密诏的详情,还要从两年前说起。

那时候,郑和刚刚完成第三次远航西洋,返回都城,向朱棣当面复命。在聊起海上奇遇的时候,郑和谈起了他所见到的一个堪比桃花源的小岛。该岛离中华大地并不远,岛上有大约一万居民,令郑和及其手下称奇的是,居民中只有三分之一是中国人,其他人都是金发碧眼,肤色也与常人不同。郑和虽然比手下们见识更广,但也从没见过这么多白种夷人聚居在一起。当岛上居民发现郑和船队后,立即展现了热情好客的一面,而郑和也是出于职业习惯,不仅欣然登岛,还详细记下了关于此岛的资料。话说郑和讲到这里,发现朱棣脸色阴晴不定,心中惶惑,不知道该不该接着说。朱棣见郑和停住了,挥一下袖子道:接着说,把你在岛上的见闻全部告诉朕。郑和领命,略感心惊地说道:臣登岛后发现,两族人民相处非常融洽,可以说是相互取长补短,我们的人教给他们纺织,生产瓷器,还种植了茶叶。而白种居民则教给我们的人建造一种完全不同的建筑。岛上最令臣等惊讶的就是建筑了,感觉耳目一新,有一种我国建筑所并不具有的美感。这些建筑中最出彩的就是一个硕大的园林。园林里面有一个仙女般的雕像,脚踏波浪,手持白鸽,头戴海马凤冠,岛上居民称之为和平艾琳娜,和平艾琳娜的前面是和平许愿池。据居民们说,和平艾琳娜与和平许愿池特别灵验,正是她保护了他们有这一片美丽的生存之所够了!朱棣突然喝道。郑和抬起头,这才发现朱棣已经满脸怒色。朱棣道:郑和,你难道忘了你的秘密任务吗!还记得朱允炆吗!郑和这才恍然大悟朱棣暴怒的原因。

原来,这朱棣的皇帝位子不是继承而来的,朱棣本是燕王,不服自己的侄子朱允炆当皇帝,起兵造反,苦苦打了很久的仗才坐上龙椅。话说这篡位的朱棣倒也是个不错的皇帝,对百姓挺好,但对这旧敌是特别的狠毒。朱允炆手下的忠臣们大多都惨遭折磨而死,比如名满天下的方孝孺甚至被诛十族,这可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当上皇帝后,有个心病一直在折磨着朱棣,那就是被他篡位的朱允炆,在攻入京城的时候,不见了。对于如此仇恨敌人的朱棣来说,这还得了而且朱棣也怕朱允炆也像他一样,又起兵篡他的位,于是派了很多人在全国范围内秘密寻找朱允炆的下落,至于郑和下西洋,也携带了寻找朱允炆踪迹的任务。如今,郑和告诉朱棣有这样一个秘密小岛,而且人口也不少,岂不正中了他的心病此刻,郑和内心无比担忧,看着阴沉着脸,走来走去的朱棣,不知道他会下什么命令。朱棣想了一会,又坐下来继续询问了一些岛上情况后,奋笔写了一个密诏交给郑和。密诏的内容是一个很残酷的阴谋。朱棣听闻岛上铁器资源匮乏,农具不足,密令郑和准备再次下西洋,以送给岛民农具为由,暗地里将装满精良武器的箱子运到岛上,而后攻其不备,将该岛变成废墟!

话说郑和虽然和岛民们交情不深,但他是一个有慈悲之心的人,哪里忍心亲手做出这样的惨剧。而皇命又不能不听,否则不仅是他,手下们也会一起受到惩罚。因而郑和此次出洋心事重重,内心极其矛盾,始终不知该如何抉择。郑和的忧虑无法阻挡船队驶向小岛,很快,郑和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地方。哎,走一步算一步吧,郑和心想。于是在岛上居民的感激声中,命令属下们将装满农具的箱子抬上了岸。岛民们充满感恩之情,邀船队上的士兵和水手下船在岛上休息几日,事情如预想的一样顺利,但这种顺利是郑和最不想看到的。

第一晚相安无事,岛民们尽地主之谊,船队上的人再次大开眼界,见识了很多不同文化的事物。第二个夜晚到来了,原计划今夜子时行动,郑和还没有将密诏告诉属下,而是命令他们看好箱子。随后,他独自外出,在岛上四处散心,想努力逼自己做出一个选择。很快,他又来到了美如仙女的和平艾琳娜的脚下。郑和内心的挣扎因为美丽的园林而减轻了不少,他站在纯净的和平许愿池旁,双目凝视和平艾琳娜的眼睛,内心喊道:美丽的和平艾琳娜啊,如果你真是他们的`守护神,就把武器变成真的农具吧!我真的不想看到战争在这里发生!祷告一番后,夜已将近子时,郑和只得返回营地。回营之后,郑和仍没有做出抉择,他来到箱子旁,决定打开箱子,让属下们自己选择是否遵守密诏。万万没想到,郑和在开箱子的一霎那彻底傻眼了,刀枪真的全部变成了锄犁!属下们奇怪地看着郑和,不知他为什么要打开看看。郑和从震惊中反应过来,直接跑向和平许愿池!

当他气喘吁吁地再次站在和平许愿池旁边的时候,看到了微笑着的和平艾琳娜,脚踏波浪,优雅中不失威严地向他走来。动听的声音从艾琳娜的嘴里发出:郑和,和平是所有人类的梦想,是我用海马龙法杖将武器变成了农具,和平的种子已经在这片土地扎根,也在人们的心里扎根,感谢你没有做出那个决定,和睦,包容,互爱的精神将继续存在于这片天地。未来,也要靠你这样的人传播这种精神。郑和听后,双目含泪道:不,美丽的和平艾琳娜,应该是我感谢你帮我下定了决心,使我避免成为一个发动战争的恶魔。如今我见识到了您的力量,让我更加坚信和平才是最终的梦想,我会为了这个梦继续走下去。艾琳娜笑道:郑和,你的奇遇还将继续,在你以后的航行中,我会暗中保护你一帆风顺,助你完成你的使命。我想,这次你回去后,皇帝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我赐予你此物,可保你不会被责罚。说完,艾琳娜手中的和平鸽嘴里衔着一个木盒飞向郑和,郑和接下此盒,再次表示感谢。艾琳娜道:你们皇帝内心也是有和平向善之追求的,相信他见了此物,必然明白其中含义,去吧郑和,继续你的冒险之旅。话刚说完,和平艾琳娜又变成了那个圣洁美丽的雕像。郑和沉浸在这魔幻般的奇迹中,看到手中确实拿着一个木盒,才明白一切都是真的。于是他捧着木盒,向雕像行礼之后,返回了营地。

大约两年后,象征着大明鼎盛国力的郑和船队回到了祖国。船队统领郑和一下船就快马加鞭去京城复命。不出郑和所料,朱棣听说密诏没有执行之后立刻龙颜大怒。但郑和并没有特别慌张,他相信和平艾琳娜所说的话,将木盒呈给了朱棣。朱棣生气而又好奇地打开了木盒,郑和看不见木盒里的东西,观察朱棣的脸色先是惊讶,而后被吸引,最后脸上的怒气完全消失了,隐约有一丝哀伤。朱棣看了很久,又沉默了很久,对郑和道:这次你做得对,密诏一事不再追究。朕错了。郑和惊讶地听到皇帝居然向自己认错,万分欣喜那个小岛上的居民可以继续过上和平,美好的生活的同时,更加坚信和平艾琳娜神奇的力量。

神奇的和平艾琳娜所给的木盒中到底是什么朱棣一直没有告诉别人,所以中国无人知晓。但在南洋流传这这样一个典故,一个魔盒拯救了一个美丽的岛屿。魔盒里是用魔法变换出的岛屿建筑景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正当你看得投入的时候,魔盒里升起狼烟,燃起战火,一切美丽的事物崩塌为灰烬。无论是谁看了都会痛恨这场战争的发生。

和平是全体人类的梦想,和平艾琳娜让和平的种子在人们心里发芽,唤起人们沉睡的梦。带着和平远航,是和平艾琳娜交给郑和的任务,也是每个人的任务。和平艾琳娜所倡导的真善美的精神,将世代流传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2.历史名人励志故事 篇二

关键词:选材,选用,运用,困难

一、历史故事在教学中运用的研究背景

历史是一座桥梁, 架起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昨天和今天。从社会整体看, 学史以‘通古今之变’, 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发展潮流, 推动社会进步。从个人方面看, 读史有助于培养“真善美”的思想品德和情操, 而个人的进步正是社会整体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学好历史课非常重要。

然而历史教学却存在着令我们不能不深思的一种现象:历史课缺乏活力, 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 学生厌学, 甚至怕学;历史课程设置遭到排挤、冷落, 把历史摆在“副”科的位置等。再加上教学内容多, 短短的45分钟要把这么多复杂的问题向学生讲清楚, 实属不易。有的老师上课只能面面俱到, 不深不透, 根本没有时间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思考、参与讨论, 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目前, 在历史课教学中尝试历史故事的教学策略, 也比较常见。但实际效果看, 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历史故事选材上比较随意性;教学中运用随机性;呈现方式单一等等。在这些情况下运用历史故事, 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不了积极性, 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历史故事的选材及基本原则

1.历史故事的选材。

(1)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主要有几种类型:神话传说、传奇故事、公案故事、生活故事等。民间故事时代久远, 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口头传播, 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情节夸张、充满幻想, 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 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

(2) 史料类故事。常用的史料类故事主要来自有:文字史料与非文字史料。文字史料有:史书、 档案文书、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以及碑刻、墓志、家谱等等。非文字史料有:图像类:如绘画、壁画等, 有助于了解当时人的生活及审美观等, 如有助于研究宋代城市生活的的清明上河图。实物类:包括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 用以探讨当时人的生活、及观念等等。

(3) 风俗民情。民俗, 即民间风俗, 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 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主要包含几大部分: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等等。

(4) 成语典故。在历史教学中, 成语典故用的比较多。成语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 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2.历史故事选材的基本原则:

(1) 真实性。尽管历史一去不复返, 我们根本不可能重复昨天的历史, 但我们所讲解的历史故事, 创设的历史“情境”必须尽量还历史的真实,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审视和认识昨天。

(2) 趣味性。马卡连柯曾说道:“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效果可能相差20倍。在历史故事的选择上, 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 充分挖掘历史故事的现实性、趣味性、审美性等有利因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

(3) 实效性。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 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阶段来选择故事教学, 不能为了故事教学而盲目一味追求新奇搞怪。只是让学生被动地听故事, 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 既违背了新课程理念, 也丢掉了历史课的基本特色, 走入历史新课改的误区。选择故事时还应该注意结合教学内容, 以达到既完成教学任务, 也起到了课堂教学的气氛的目的。

(4) 思想性。历史故事的选择要符合思想性要求, 可以概括为两句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比如在讲授《鸦片战争》一课时, 让学生通过罗列林则徐的有关史实进行分析, 从而得出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5) 科学性。历史故事的选择要符合科学性要求, 就是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进行教学, 要教给学生真实的历史知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了渲染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用一些歪曲史实的或者毫无意义的历史故事。这样, 不管课堂气氛多好, 犯了科学性错误, 这堂历史课就是不成功的。

三、历史故事的运用

1.导入新课, 抛砖引玉。在新课教学时, 学生的首次感知, 一般能留下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讲授新课前添加一些通俗易懂、或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容易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例如在讲元朝建立这一课时, 先从成吉思汗少年时艰难求生的故事讲起, 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故事所营造的情景中去, 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来学习后面的内容。在讲宋金对峙的历史时, 可讲一讲“岳母刺字”的故事, 突出岳飞立志精忠报国的思想。通过讨论岳飞抗金史实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也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感到有一种学习的愉悦性和挑战性, 从而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浓厚兴趣。可以一扫课堂的沉闷和紧张气氛。

作为历史故事导入, 一般要求故事内容与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 但不能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能起到了引入主题的作用。如果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故事导入就失去意义了, 课堂教学实际上已经开始, 而不是导入了。原来, 利用导入激发学生学习乐趣的目的也就无法达成。这种情况属于教学过程中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 而不是导入。

2.新课教学过程中:

(1) 利用故事过渡。历史课堂教学中, 经常会遇到教学内容上下不连贯的现象。教学时, 运用历史故事, 承上启下, 能起的良好的效果。如:讲解“美国独立战争”时, 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以华盛顿的生平为线索, 串联起美国独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讲述。使得在讲授整个美国独立战争的内容时, 环环相扣, 过渡平缓, 这样的故事比较吸引人,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比较高, 结束后, 我让学生复述故事, 并穿插知识点的考察, 结果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也比较不错。

(2) 利用故事牵线搭桥, 把几个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概念, 进行整合, 形成整体, 让学生有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脉络和体系。

在讲解秦巩固统一措施时, 运用“楚人卖马”的历史故事, 再现秦统一六国时, 国内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从而引出秦巩固统一措施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把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一一连接到统一的主题上来。让学生感觉到这些措施并不是毫无目的的, 而且围绕如何巩固统一而展开的。

(3) 丰富内容, 让历史课堂教学“有血有肉”。课堂教学中段, 适当的穿插进故事的讲解, 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 既具体生动又能整体把握, 学习能够达到渐入佳境的效果。

在讲美国霸权时, 除了讲清美国曾经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中国, 与中国对立了20多年, 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 才改善了中美两国关系。还适时地穿插一段尼克松访华时运用“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之计, 躲过记者跟踪的故事, 让学生感悟到书本上的历史真的贴近现实生活, 从而激发学历史的兴趣。

(4) 突破难点, 把握重点。在教学过程中, 有些知识点学生在理解与运用上存在难度, 或者该知识点本身就是这节课的难点。怎样化难为易, 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历史故事有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讲解诸子百家的各家主张时, 设置情境, 展示故事, 如:一个人因赋税过重, 生活困难, 偷盗了邻人钱财。结果被官府抓住了, 人们纷纷议论。在场人中, 有主张儒家、道家、法家的人, 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个故事, 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处理现实问题。把知识中的难点, 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有些课的重点内容比较多, 而且涉及面也比较广, 学生把握起来有点力不从心。那怎么把握这些重点内容, 效果会比较好呢?这要考虑几个方面:学生是否感兴趣, 学生的印象能否深刻。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把握应该不成问题的。正所谓“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我想正是如此。在讲到“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时, 因为这个重点内容相当的多, 从表面来看, 知识点的关联度也不高。那怎么办呢?依据史实, 编写历史故事。从故事中让学生感知秦统一措施的必要性。例:一位来自遥远的楚国的商人准备到咸阳出售他的千里马, 一路行来发现各地道路宽窄不同, 路障横立, 很是辛苦。到咸阳的街头, 他选好了位置, 放下行李高声喊道“卖‘母’吆, 良种的千里“母”吆”。不一会儿, 围观了很多人, 可是没有人听懂他在吆喝什么, 无奈之下, 他只好拿出纸笔写下一个大大的 “马”字。围观的人看了之后更加不知所以然, 这时来了位曾经到过楚国的商人向人们解释说是卖马的, 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过了一会, 有一个老者看中了他的马, 价钱很快谈成。老者解下身上的布袋取出一串貌似刀子的东西数好数目交给楚人。“这是什么, 你用刀子换我的千里母?”老者一脸的疑惑。……结果可想而知。

通过历史故事引出秦统一时面临的一些国情, 从而让学生明白秦始皇采取巩固统一措施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5) 课堂教学的升华,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催化剂, 教师必须通过创设一个和谐、友爱和宽松的教学氛围, 打开教学交往的情感渠道, 把自身的情感与教材的情感因素融为一体, 从而使教材的“心”与学生的“心”, 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 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中, 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充分地、深刻地、创造性地展开。

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渠道有时往往需要教师帮助架设。在美国曾经有这么一堂历史课:老师宣布考试分数后, 发现学生垂头丧气, 便说, 如果想加分, 就给我10美元, 但是, 只能是白种人的学生。学生们都愤怒喊叫, 拼命跺脚, 把课本、书包扔向老师表示抗议。老师用早已准备好的盾牌来抵挡, 并用水枪向学生扫射。学生们坐下来歇一歇的时候, 老师严肃地说:刚才就是当年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反对种族歧视, 组织示威游行的情境。他倒在了统治者的真枪实弹下, 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但给我们留下了《我有一个梦想》。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在这堂历史课上, 师生在教师设置的历史情景中演出了一场动人的历史话剧:教师高明地创设、引导, 学生自然的参与, 师生在历史情境中共同真诚地感悟历史, 探究历史……在这里, 没有“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 学生和老师, 是那样地自然、平等和纯真!在这里, 师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与课文之间的交流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答问式或是一种生吞活剥式, 而是一种心灵的撞击, 一种情感的激越。这种情感的交流对于培养学生的敢问、乐问的品质是不可或缺的。

3.课尾总结, 巧设悬念。一节课接近尾声, 仿佛是交响曲中一段乐曲的终结, 仿佛是章回小说中一章结束。每一节历史课, 都和其它节相联系。所以有时可用一段故事作结, 既可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又可巧设悬念, 吸引学生探知下文, 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如在学习秦的统一这一课内容时, 教师在课堂的最后引用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既强调了秦始皇巩固统一天下的必要性, 又为后面的秦朝暴政、农民起义埋下了火种。

四、结论

历史小故事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补充, 利用故事切实创设一种新颖、生动、开放的历史课堂, 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 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也为中学历史教学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条新路。

历史故事的运用, 从各教学环节中的运用来看, 主要起了导入中激趣、切入主题、教学中丰富内容、牵线搭桥、突破难点、把握重点、激发情感、收尾中设置悬念等作用。

当然,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 还有许多方面尚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 我们将继续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刘庆华.课堂组织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3]陈军.走进历史[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4]严育洪.教学的细节功夫[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历史名人励志故事 篇三

一、挖掘历史名人少年时代的故事开展励志教育

历史名人在少年时代境况各异,有的出身贵族,有的家境贫寒,学习条件千差万别,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胸怀大志,因而都发奋学习,积极进取,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最终在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例如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他出身于一个佃户家庭,父母靠租种地主的土地养家糊口。朱德原来有十三个兄弟姐妹,因为家里太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后来只剩下八个,这种家庭的艰难可想而知。朱德读书用的学费大多是东挪西借来的,朱德心怀祖国和人民,立志报国,因而发奋学习,勤于思考,先后去德国和苏联留学深造。朱德在中国革命事业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开国十大元帅之一。我们可以拿这些历史名人的少年故事去教育学生,激励学生,让历史名人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教学操作上,如果课文上有资料,我们可以就地取材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的课文提示材料,就是孙中山少年时代的一个励志故事;如果课文没有资料可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述或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也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

二、搜集历史名人的有关立志名言开展励志教育

这里所说的历史名人的有关立志名言包括名人本人的名言和别人对他的评论、赞语。历史名人的立志名言往往精炼简洁、寓意深刻,是对其本人人生理想和生命意义的一种诠释。因为名人名言文字较少,便于记忆,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乐于用名言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教学过程中,当讲到某篇课文中的某个历史人物时,如果教师能套上一两句有关他的立志名言,学生定能牢记在心,并或多或少地受到名言的启迪。下面的一些历史名人的立志名言,就很适合用来激励学生。例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关项羽的名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语);诸葛亮的“志当存高远”;有关岳飞的名言“精忠报国”;林则徐的“海到无边天作岸,天登绝顶我为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通过历史名人的正邪对比开展励志教育

有些历史名人是反人民的,他们已被历史定格为千古罪人。我们在讲到这样的反面名人时,可以用正面名人去跟他对比,让学生在正邪的对比中,学习正面名人的优秀人格和品质,而摒弃反面名人的恶劣影响,从而使学生树立起爱国爱民的思想,立志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而不要堕落成为千古罪人。例如在讲到秦桧这个人物时,可以拿岳飞去跟他进行对比。通过这一对比,学生就会很快产生憎恨秦桧残害忠良、祸国殃民而同情岳飞精忠报国、伸冤无门的情感。又如讲到希特勒这个人物时,可以拿邱吉尔、罗斯福或毛泽东等正面人物去跟他进行对比,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分出人物的正邪,从而认识到保卫和平、保卫人民是历史的英雄,而制造战争、杀戮人民是历史的罪人。

四、利用历史名人的奋斗与贡献开展励志教育

课本对历史名人的奋斗经历讲得较少,教师在讲课时可以适当补充,让学生体会到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贡献之所以这么大,是名人历尽艰辛、长期奋斗的结果。例如当讲到司马迁写作《史记》,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李时珍写作《本草纲目》等名人名作时,就要告诉学生不管写什么著作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讲述瓦特改良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电灯,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等科学家的发明发现时,就要告诉学生不管搞什么科学研究都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讲述项羽破釜沉舟,朱德等发动南昌起义,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等政治军事人物的相关历史时,就要告诉学生若是从事政治军事斗争,就要有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对学生这样的励志教育,让那些光有理想没有行动的学生明白想收获就要有付出的道理,从而积极行动起来,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当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名人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要抓住时机,善于取舍,而不是每讲述到一个历史名人都要对学生进行一番励志教育,毕竟我们的历史课时并不是很多。在励志教育的方法上也要多样化,要精简、生动,而不应占用课堂太多的时间,以免影响教学进度。

4.历史名人苏轼励志后人的故事 篇四

历史名人苏轼励志后人的`故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诸多领域都很有成就。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父子三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苏轼天资聪颖,在父亲苏洵的耐心教导下,他小小年纪就已经读了很多书,经过几年的奋发努力,苏轼的学业大有长进,亲朋好友都称他是一个难得的神童,说他以后一定是文坛的奇才。

苏轼在一片赞扬声中变得有些骄傲了,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有一天,苏轼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并把对联贴在了门前。也就是说,苏轼说自己认识所有的字,而且读完了世界上所有的书。

一天,一位白发老翁路过苏轼家,看到了这副对联。看过之后,老翁觉得苏轼过于自信,于是笑了笑就走了。

两天后,老翁拿着一本书来到苏家,要见苏轼。他说自己才疏学浅,特来向苏轼请教。苏轼满不在乎地接过书,结果翻开一看,上面的字他竟然一个也不认识,顿时红了脸。老翁见状,不动声色地对苏轼说:“请你赐教。”苏轼非常着急,但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最后鼓起勇气告诉老翁,这些字他一个也不认识。

老翁听了这话,捋着胡子大笑道:“苏公子,你不是已经‘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吗,怎么会一个字也不认识呢?”说完,老翁拿过书扭头就走了。

苏轼感到非常惭愧,他绞尽脑汁,终于从老翁的话中悟出了真谛,于是提笔来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加了四个字,使对联变成了“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发誓要活到老,学到老,最后终于成为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

5.最新名人励志故事 篇五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

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特别喜爱“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只要看见王羲之父子的墨迹就买回来学习研究。

一天,他看到一本王羲之传授王献之的《指归图》,不惜花了很多钱买了回来,放在家里天天观赏研究,常常高兴得整夜睡不着觉。他整整学习研究了一个月,直到他懂得《指归图》的精髓为止。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

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

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北宋时期,范仲淹小时家贫,他只好住在庙里读书,昼夜不息,每日生活十分清苦,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一切为四,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经过苦读终于被录取为官员,他的至理名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经过苦难磨练,十分珍视读书机会。

他遇到一本书时,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开它的锁,然后盗取点滴内容,而是像一头饿狼,把牙齿没进书的咽喉,凶暴的吮尽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碎它的骨头!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

唐代僧人怀素,字藏真,长沙人,是玄奘的弟子。他以狂草出名,继承张旭笔法,世称“颠张狂素。” 怀素爱好草书,刻苦练习,自称得到了草书圣人张旭的书法奥妙。他把丢弃的笔堆积起来,埋在山下,称为“笔冢”。

五代时期,桑维翰一心想考取进士,第一次因主考官迷信,桑与丧同音而没录取,第二次他写《日出扶桑赋》大赞扶桑,结果还没录取。

桑维翰并不知情,他回去后发誓要学富五车,并铸造了一个铁砚,天天抄书不止。有一天铁砚竟然被磨穿了。最后,皇天不负苦心人,桑维翰考中了进士。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

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

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撒贝宁小时候数学学的很差,有一次,他被老师数学课上罚站,他就想:我一定要学好数学。后来,他对现诺言,成为名人。

6.名人励志小故事 篇六

a. 海伦〃凯勒是美国的著名的女作家,她小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弄得她双目失明,耳朵也失去了听觉。当海伦七岁时,她的父母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帮助她学习。可是,海伦看不见,也听不见,怎么学呢?所以这位教师想了一个办法:先拿一个洋娃娃给她玩,然后在她的手心上,写上洋娃娃这个词儿,这样海伦就知道了什么叫洋娃娃了。因此,海伦很快就喜欢上这种学习的方法。从此以后,海伦就用这个办法学习,她一个一个地记,日积月累,她学会了不少的词。你可以想想,海伦作为一个又聋又瞎的孩子,她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啊?但她不怕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在学习、在生活,终于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作家。

b.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c.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d.

杰明〃富兰克林(1706.1-1790.4),美国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卓越的科学家。他是美国十八世纪仅列于华盛顿之后的最著名人物。1723年,富兰克林17岁,他因与兄长的不合而离开家庭,独自来到费城谋生。在这里,他从印刷工人开始,一直到拥有自己的印刷作坊,自己办报纸,走过了一段艰辛的谋生之路,最后获得人们的承认,成为德高望重的杰出科学家、思想家和政治活动。

e. 贝克汉姆:从“赌局”中领悟父亲的良苦用心 有谁统计过,贝克汉姆在球场上到底吸引过多少人的目光?每当这位世界顶级球星的身影出现在球场,无数的尖叫声立刻响遍全场,相机快门也闪个不停。小贝从3岁就开始踢球,尽管那时还是“玩”球多于“练”球,但父亲一直苦心培训他,顽皮的他渐渐奠定了对足球事业的热爱。上小学时,小贝跟父亲之间甚至还约定了一个常规“赌局”:如果小贝能站在禁区边不助跑射门,每次把球踢中门柱,就能从父亲那儿赚到50个便士。总是赢到零花钱的小贝很开心,直到长大成人后他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f. 莫扎特:一个天资聪慧的神童 莫扎特被公认为音乐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显露出了在音乐方面的非凡天赋和卓绝才能。从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个孩子对待音乐的积极心态,对艺术事业的执著追求。虽然不能人人皆为天才,但对广大孩子来说,“神童莫扎特”绝对是具有传奇色彩、又值得学习的好榜样。小时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看到4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写东西。父亲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一看,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他写的这些又正确又富有意义啊!”天资加上勤奋和用心,这就是神童莫扎特!

7.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七

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 历史故事的引进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

故事以文字或者口语形式在民间传播,生动形象的故事往往会深入人心,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随着故事情节曲折的发展,学生留下深切的记忆。有意义的历史故事通过这种方式将我国特有的优秀文化代代传承下去,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讲解历史故事中渗透历史知识,让学生在故事中了解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并且在详细地描述历史事件的同时能够为学生增添不少乐趣,因此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课程当中。

2. 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初中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

初中生正处于天真烂漫的年纪,发散思维比较强,更喜欢接受新鲜有趣的新事物,如果历史课本过于单调无聊,初中生在课堂上就会出现溜号、注意力不够集中,甚至对历史开始产生厌烦的情绪。将历史故事运用到历史课堂的教学中,逐渐成为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热情的有效途径。在聆听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就可以完成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记忆,增强历史教学的质量,让学生的素质整体提高。比如教师在讲到大唐盛世的历史阶段女子体态丰盈,可以引用杨玉环贵妃醉酒的故事来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至于唐朝繁荣的具体表现,则可以通过与邻国的外交以及进贡礼品等诸多小故事来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的记忆。

二、优化历史故事在初中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将故事引入历史课堂教学固然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要建立在所引用的历史故事具有一定的价值和作用基础上,即所引用的故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不能胡编乱造,没有实际的依据。

1. 引用的故事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授课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对当节课的教材一定要熟悉,然后根据教材上的历史内容选取合适的历史故事。故事的选取要着重于其内容和教材紧密的联系以及所反映出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并且加深记忆。如在讲述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引用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关于林则徐将军在民间流传的故事都可以将给同学们听。鸦片带给清朝时期的人们是怎样一种痛苦,爱国人士纷纷投入到禁烟的行列中,为了禁烟牺牲了很多壮士,顺势引导学生们对这一历史事件充分认识,并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加强对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印象,唤起初中生的爱国情怀。

2. 注意引用史实故事、文学故事以及民间故事

教师引用历史故事一定要注意故事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就故事题材来说,一般分为三大类:史实故事、文学故事以及民间传说的故事。

对于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通常情况下都会在史书上有记载,所以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都可以通过史实记载物进行查证,比如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其中记载了楚汉相争中的鸿门宴,可以按照史书的记载向同学们讲解,只要注意历史背景准确无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即可。

文学故事和历史相关联的有很多,其中包括的成语故事和历史小说也不计其数,成语故事比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围魏救赵等都是由历史故事总结而来。文学故事中的历史小说有《隋唐演义》以及《水浒传》等,这些故事是在一定的史实基础上添加一定的情节加工创作的,引用时要注意不要被故事的情节误导,要客观地引用,使初中生在其中认识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8.奋斗故事 好一出“励志剧” 篇八

在老字号人们的经商“字典”中,有些词汇总是相同的,比如诚信、比如独到、比如义气??这些个性迥异,却又守则如一的商人们,组成了中国近代商业史中最生动的元素。

名满商界的瑞蚨祥

什么是旧时的阔佬,什么是昔日的时尚达人?清末民初天津、北京流行的“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之说便是答案。这其中就有以瑞蚨祥为代表的“八大祥”绸缎庄。

1895年,天津瑞蚨祥创办于素有“银钱窝子”之称的北门外竹竿巷。其字号响亮、店堂宽大、品位不俗,它的主人来自山东孟家,名叫孟雒川。

在“青蚨还钱”的典故中,青蚨是传说中的神虫母子,当孩子出门的时候,母亲将血抹在孩子身上,这样不管它飞到哪里都能回到家中。另外,青蚨也是古代的铜钱的象征。孟雒川借祥瑞之意与能带回钱的青蚨,祈愿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由此,孟雒川以更大的魄力在天津、青岛等地相继开设分店,事业一马平川。

天津瑞蚨祥开设之初,主要以经营绸缎为主,同时也销售一些济南、章丘生产的土布。土布价廉物美,经磨耐用,特别受到普通百姓的欢迎。瑞蚨祥后来开始经销的平纹布也同样畅销。平纹布选用上好白胚布染制而成,漂染工艺相当严格,刚出染坊的布匹是不可上市的,必须包捆好放在布窑里存放半年以上“闷色”,待染料浸透纱线方可出售。平纹布虽然会影响资金周转,但缩水率低,布面平整,不易褪色,为瑞蚨祥赢得了诚信的口碑,瑞蚨祥在天津也从此就站稳了脚跟。

庚子事变让天津瑞蚨祥的发展一度受挫。袁世凯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孟雒川来到天津拜见。袁世凯原任山东巡抚期间与孟家交往甚密,这次拜访无疑给瑞蚨祥做了一次变相广告。

1905年,瑞蚨祥鸿记在估衣街盛装开业。一套套红木桌椅布置井然,这是专为顾客准备的茶座,顾客可以在这里品茶歇脚聊天,哪怕是三尺二尺的小买卖,伙计们也照样热情相待。这样,瑞蚨祥很快又兴旺起来。俗话说: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瑞蚨祥深谙此理,他们的货品高中低档琳琅满目,最兴旺时的经营品种近2000种。瑞蚨祥的高档皮货更是驰誉,长期以来坚持货采源头,海龙、水獭、猞猁、紫貂、滩羊皮等精品一应俱全,有些商品堪称独有。

最让瑞蚨祥骄傲的是,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广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的面料就是由瑞蚨祥提供的。

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公司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曾说:“创立沃尔玛的最初灵感来自中国一家古老的商号,它的名字来源于一种可以带来金钱的昆虫。我想,它大约是世界上最早的连锁经营企业,它做得很好,好极了。”

“万金油大王”来了

20世纪30年代,南洋虎标永安堂就已在上海、天津、汕头、福州等10多个城市先后建立了分行,其夏季“四宝”,家喻户晓。

创始人胡文虎在华侨社会和国内享有崇高声望,他的祖籍是福建永定下洋中川村,1882年出生于缅甸仰光。10岁回中川读书,后来又赴仰光,在父亲胡子钦开设的永安堂药行里一边学习经商,一边钻研医药知识。1908年胡子钦去世,胡文虎与胡文豹兄弟继承父业,并决心谋求药业的革新与发展。他们出国考察中西药业,在祖国传统医学的基础上结合南亚古方,将胡家原有的提神解暑的中成药“玉树神散”改良为外抹内服兼具的万金油,同时创制了八卦丹、立止头痛粉、清快水和止痛散等成药。这系列新药便于携带,价钱低廉,旋即畅销国内及东南亚,胡氏兄弟由此发达。

“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淞沪抗战相继爆发后,胡文虎捐巨资、赠良药支援抗日将士。发行于1932年左右的一本永安堂广告宣传册很精美,画面紧扣时代脉搏。有个恬静善良的女护士手托一盘永安堂药品,所配的广告题目为“请用虎标良药,保护救国英雄。”相随的文字殷殷道:“英雄去救国,侬(你)来救英雄,芳心无限热,尽在良药中。”

1934年,胡文虎来到天津调研,以期进一步开拓以天津为代表的华北市场。他对市场的管理人员说,赔钱若赔在广告上,赔得对,你们不用管,提成照拿,事业一定要发展下去。

1936年是永安堂药品在天津的旺销期。在近一年的《北洋画报》第4版的中心位置,读者均可读到一段段随笔式小文,如《散弦》:“聪明的女子不论伊在如何狂热地吻着伊的爱人时,但伊总不说:‘我向你发誓,永远不再爱别人。’在灯彩满堂的结婚典礼中,新娘的心里除了横溢着骄和快意的心情外,还会兜起了心头的同一层微妙的哀感。药品的好坏,看广告是不足为凭的,一定要尝试过后才能分晓。永安堂的虎标良药之所以风行天下,无人不用,就是因为经过无数人的尝试以后,无不灵验的缘故。”

永安堂擅用名人效应,比如请郭沫若的夫人、当红明星黎明健出镜广告,请于右任、蔡元培等人士题词。

抗战时期,胡文虎在重庆还有一段巧借蒋介石语录作广告的故事。当时,国民党官员贪污腐败猖獗,而蒋介石却以提倡新生活运动来转移民众视线。正直的胡文虎对此大为不满,专门请人撰写了报纸广告词,标题为“提倡新生活,必须揩油”,进而称:“提倡新生活是好的,为使精神更加焕发,身体更加健康,应当好好揩点万金油”。国民党官员见此冷幽默也无可奈何。巧妙的“时政”广告让万金油等产品的销售连创佳绩,效益不凡。

注重广告的永安堂让万金油家喻户晓,最高年销量达到200亿盒,其顾客占全球人口半数以上,胡文虎缘此博得了“万金油大王”的美誉。

鸿翔时装引领风尚

如果你问哪里是民国时装的大本营,哪里是东方旗袍的标尺,答案在老上海的南京西路上。每隔10天左右,国际最新款时装就可以在这里被最快速地克隆与传播,高昂的价格也阻挡不了名门贵妇们如影随风。

鸿翔时装公司是上海开埠后由国人创办的第一家女子西式时装商店,金鸿翔为国内女式时装创始人。他不惜花费高价订购法国、美国时装月刊,引进国外流行新款式,使鸿翔女装不断推陈出新,开创了新一代中国妇女时新别致的新服饰。他还创造立体裁剪法,成衣贴体不走样,有“天衣无缝”的美称。宋庆龄、蔡元培等人曾给予高度评价。

相比之下,鸿翔更精于门店的时尚塑造。公司进门是雅致的客厅,陈设着洋气的沙发、茶几、插花,茶几上的杂志可能是刚刚送到的巴黎读本。坐下来便会看见聚光的玻璃柜里展示着各样中外纯毛面料。老板有时会陪你聊天,或许还有最好吃的“沙丽文”点心。如此温柔摩登的一刀让人心悦诚服。

英女皇伊丽莎白结婚时,各国献礼,鸿翔的大红缎披风在皇宫展出时好评如潮。其旗袍还获得过芝加哥世界博览会银奖,蔡元培先生欣然题下了“国货津梁”之词。

1933年,《明星日报》举行电影皇后选举,胡蝶艳压群芳夺得影后桂冠,在加冕典礼上,胡蝶所穿戴的礼服和皇冠是由上海知名的成衣庄鸿翔公司免费制作并赠予的。鸿翔公司只有一个要求:礼服和皇冠一式二套,一套赠胡蝶,另一套陈列在公司的橱窗内当作广告。随之而来的轰动可想而知,鸿翔人满为患,订单如同雪片一般。要结婚的年轻人更视这里的礼服为上品、为时尚。

每逢时装发布会,鸿翔公司大多会在广告中宣称:“由闺阁名媛试着喜庆舞宴各式最新衣服,表现种种姿势,千新百艳,十色五光,开冠堂之盛会,集衣服之大成,各界人士幸弗失之交臂。”当年没有专业模特,明星交际花、上流太太小姐就是最耀眼的范儿。

鸿翔公司等知名商号的时装款式之所以能与世界同步,其渠道主要是来自国外的电影画报、时装杂志,如《美开乐》、《时尚》等。他们同时还向国外订购纸样和成衣,但价格昂贵。据鸿翔服装的传人金泰钧老人回忆,1942年至1944年间,由于战争的原因,当时有好几期外国时装杂志未能收到,鸿翔人只好自行摸索设计,待战后收到杂志一看,鸿翔的设计居然与国际时尚几乎是同步的。

上一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记《开卷是否有益》辩论会下一篇:混凝土搅拌站商业企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