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茶道总结(共7篇)
1.茶艺、茶道总结 篇一
中国茶道与茶艺
任课教师:莫展宏
课程代码: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竹,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
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茶香。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兄弟民族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文化有别,生活习惯也会有差异,就是同一民族也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的现象。但是在饮茶,嗜茶方面却有共同的爱好,无论茶的饮用方法有什么不同,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珍爱的。
如今,咖啡,可可,茶是世界三大饮料。茶已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从宫廷传到民间后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博学的勃莱迪牧师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是原子时代的饮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1.茶文化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茶文化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内容包括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业科技,千姿百态的茶类和茶具,饮茶习俗和茶道、茶艺,茶书、茶画、诗词等文化艺术形式,以及茶道精神与茶德,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诸多方面。
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一般指对茶的人文科学内容的评估,专指其精神文化的内容,即茶在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功能。具体体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说是从某个侧面映射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的缩影。它包括茶事掌故、茶的传说、饮茶习俗、冲茶技艺、茶艺表演、茶具造型、茶楼装璜、茶疗健身,以及茶客在饮茶,品茶中的审美情趣,审美感觉和茶在人际交往中的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馈赠等特殊意义。
2,“茶”字及饮茶习惯的由来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3茶的起源
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於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於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中国茶源自神农,传说中的神农是农业神,也就是炎帝,他能让太阳发光,让天下雨,他教人们播种五谷,又教人们识别各种植物,他的肚子是透明的,能看到肠胃和吃进去的东西,为了知道各种草本的性质,神农就亲口品尝,然后仔细观察它们在肚子中的变化。有一次,神农吃到一种树叶,这种叶子吃进肚子里后,在里面走来走去,像是士兵在进行搜查,不一会儿,整个肠胃便像洗过一样干净清爽,感觉非常舒服,神农记住了这种叶子,给他起了个名字,叫“茶”。以后每当吃进有毒的东西,便立即吃点茶,让它搜查搜查,把毒物消灭掉,后来,终于有一次神农吃了断肠草,来不及吃茶就死了。
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秦汉说
西汉.王褒《僮约》:
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餔。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 鳌。烹茶尽具。餔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
。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
“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已有饮茶习俗。六朝说
中国饮茶起于六朝的说法,有人认为起于“孙皓以茶代酒”,有人认为系“王肃茗饮”而始,日本、印度则流传饮茶系起于“达摩禅定”的说法。然而秦汉说具有史料证据确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说的正确性。
达摩禅定:
传说菩提达摩自印度东使中国,誓言以九年时间停止睡眠进行禅定,前三年达摩如愿成功,但后来渐不支终于熟睡,达摩醒来后羞愤交加,遂割下眼皮,掷于地上。不久后掷眼皮处生出小树,枝叶扶疏,生意盎然。此后五年,达摩相当清醒,然还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达摩采食了身旁的树叶,食后立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达摩采食的树叶即为后代的茶,此乃饮茶起于六朝达摩的说法。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并说明了茶素提神的效果。
孙皓以茶代酒:
根据《三国志--韦曜传》中说,吴国皇帝孙皓率群臣饮酒,规定赴宴的人至少得喝七升,而韦曜酒力不胜,只能喝二升,孙皓便常密赐茶荈以代酒。由此可知三国时代,当时上层社会饮茶风气甚盛,同时已有“以茶代酒”的先例了。王肃茗饮:
唐代以前人们饮茶叫做「茗饮」,就和煮菜而饮汤一样,是用来解渴或用来佐餐的。这种说法可由北魏人杨衔之所着洛阳伽蓝记中的描写窥得。书中记载说当时喜欢「茗饮」的,主要是南朝人,北方人日常则多饮用酪浆,书中尚记载了一则故事:北魏时,南户齐朝的一位官员王肃向北魏称降,刚来时,不习惯北方吃羊肉、酪浆的饮食,便常以鲫鱼羹为饭,渴则饮茗汁,一饮便是一斗,北魏首都洛阳的人均称王肃为“漏厄”,就是永远装不满的容器。几年后,北魏高祖皇帝设宴,宴席上王肃食羊肉,酪浆甚多,高祖便问王肃:“你觉得羊肉比起鲫鱼羹来如何?”王肃回答道:“莒附庸小国,鱼虽不能和羊肉比美,但正是表兰秋菊各有好处。只是茗叶熬的汁不中喝,只好给酪浆作奴仆了。”这个典故一传开,因此茗汁方有“酪奴”的别名。这段记载说明了,茗饮是南人时尚,上至贵族朝士,下至平民均有好者,甚至是日常生活之必须品,而北人则歧视茗饮。其次当时的饮茶属牛饮,甚至有人饮至一斛二升,这与后来细酌慢品的饮茶大异其趣。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
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
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带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
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天的川东鄂西。
4、饮茶习惯的是怎样形成呢?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人类最早为什么要饮茶呢?是怎样形成饮茶习惯的呢?
祭品说:
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药物说:
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食物说:
“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同步说:
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的习惯。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广泛普及:
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5茶圣陆羽。《茶经》
唐朝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除了朝廷的提倡,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因素外,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更应居首功。
陆羽出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据文献记载,身为孤儿的陆羽自小被收养在寺庙之中,因无名字,以卜卦取名陆羽。陆羽生性淡泊,清高雅逸,喜欢与文人雅士交游。他不但喜爱大自然,对茶叶专业的兴趣更为浓厚,为钻研茶叶生产科学技术,他跋山涉水,四处云游,将游历考察时的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丰富了茶叶知识与技能,更是他撰写《茶经》的主要依据。
《茶经》共分为三卷十节,七千余字。分别记载了谈茶的起源,名称,品质;采制茶叶的器具;茶叶种类和采制程序;烹茶饮茶的器皿;茶的烹煮技巧和各地水质的优劣;饮茶的风尚的起源,传播与饮茶方法;历代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各地所产的茶的优劣;可省略的茶具以及将茶事以素绢书之事。
《茶经》是中国第一部总结有关茶事的来历,技术,工具,品啜之大成的茶业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它使中国的茶业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根据,对茶业生产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堪称一部茶道的百科全书。《茶经》的出现,在中国茶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不仅奠定陆羽在中国茶史上的地位,更提升了中国人的饮茶层次。
6.什么是茶道与茶艺? 中国古代关于茶道的概念源于唐代释皎然的“三饮便得道”的合成,而与释源皎一脉相承的卢仝“七碗茶歌”也表明茶道是品茶至“得道”时的心理感受。古人把茶的采、制、烹、饮技艺及通过饮茶活动获得的精神感受,统统都归于“茶道”。中国茶道有悠久的历史,也是茶道的发源地。
现代学术界对茶道的认识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有深奥的,也有浅显的。有的学者认为茶道是一门文化艺能,是茶事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修养与教化的手段。简单的说,茶中有道,以茶行道。也有学者认为茶道是以饮茶活动为形式,通过饮茶活动获得精神感受和思想上需求的满足。
当代茶界大师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一书中给茶道定义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修身养性的手段”。可以说茶道是一种文化艺术,是茶事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修养和教化的一种手段: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茶道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茶的广为种植,二是茶的普遍饮用。
中国的茶道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神农氏到隋朝时期,是中国茶道的酝酿阶段,在这一时期,茶事多次写进文化典籍。二是唐代,是中国茶道的形成时期,而陆羽是茶道的奠基人,除撰写《茶经》外,他还将普通的茶事上升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并提出茶道主张:精 行 俭 德。三是宋代,这是中国茶道发展的鼎盛时期,然而,宋代的贡茶一味求贵,文化一味求雅,斗茶游戏风靡一时,从而使茶道向王道倾斜,已致失去了茶道之质朴真诚。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括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师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但茶艺也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的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已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艺术修身养性,参悟大道。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该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茶艺名称的由来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在唐代饮茶风气大盛时,茶艺则是更加丰富多彩且颇为精深。而明代茶艺最重要的贡献是渝饮法的定型和发展。时今“茶艺一词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同时赋予新的内涵。
广义的茶艺,是指研究茶叶生产、制造、经营、饮用方法和探讨茶业的原理、原则,已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的茶艺,是指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术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通俗的讲,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
7、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茶文化,融合了儒、道、佛各家优秀思想,负载着三教的文化内涵,因而形成了其独特的特点。
(一)融合儒家 “ 中庸和诣 ” 的思想观念
儒家以 “ 中庸和谐 ” 的思想为指导,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所以主张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雅心、以茶培养廉洁之风,并用于明伦理、倡教化。
(二)融合道家 “ 天人合一 ” 的思想观念
道家 “ 天人合一 ” 的思想使人们体悟到,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才能获得身心的解放。茶人认为,烹茶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身心与茶的精神相沟通的过程; “ 道 ” 的性格象水,茶是吸收了天地精华的灵芽,茶也水之间才是最好的发挥。
(三)融合佛家 “ 普渡众生 ” 的思想观念
佛家以 “ 普渡众生 ” 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所谓 “ 禅茶一味 ”,是要学习“ 清寂 ” 态度,“ 和敬 ” 风格的一种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
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负载了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内涵,其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在现代文明进步社会中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
8.中国茶道美学
日本茶道是美的宗教,中国茶道可称之为美的哲学。归纳起来主要基于五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中国茶道美学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基础的宗师们不是佛学大师,而是大哲学家。如老子、孔子、庄子、以及《周易》的作者等等。
其二、中国茶道美学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如 “ 和 ”、“ 道 ”、“ 气 ”、“ 神 ”、“ 气韵 ”、“ 意境 ” 等等。
其三、中国茶道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释、道、儒三教的哲学理念。
其四、中国茶道美学强调的不是从美学的一般表现形式上去欣赏和理解茶道美。而是从 “ 天人合一 ” 的哲学理念出发,要求 “ 涤除玄鉴 ”、“ 澄怀味象 ” 从小茶壶中去探求宇宙的玄机,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悟人生百味。
其五、中国茶道美学不仅仅是茶事活动中追求美感的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从哲学的高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看茶人,特别是知识分子茶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总之,中国茶道中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9、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 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在我国的唐朝时期,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 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 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⑥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10届,(被誉为茶界“奥林匹克”的第十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浙江湖州(长兴)首届陆羽茶文化节于5月28日在茶文化的发祥地浙江长兴举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2.茶艺、茶道总结 篇二
1努力挖掘蕴涵在茶道茶艺中美的因素,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美
审美教育,首先是要让学生来直观地感受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说过:“看到美的东西,就会自然而然地赞赏,并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2]感受美,是审美体验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对美心领神会才可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促进人格的完善。
在茶道、茶艺活动中,处处蕴涵着美的因素。茶事活动的外部环境清静幽雅,“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净莆”[3],“山泉潺潺、青烟袅袅、白云悠悠”,“竹影婆裟、蝉鸣声声、夕阳西斜”,是一种自然美;内部环境窗明几净、 装修简素、格调高雅,是艺术美;幽婉深邃、韵味悠长的古典音乐, 山泉飞瀑、小溪流水、雨打芭蕉、秋虫鸣唱等“大自然的萧声”, 素雅灵动、意境深远的插花,袅袅的香烟,意韵深长的茶挂等营造出来的艺境,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仪态端正、举止高雅、 着装得体、动作优美、谈吐文雅、语调轻柔、语气亲切、时时处处关心他人、时时事事为他人着想的茶人集仪表美和心灵美于一体。 茶叶或挺直如针、或卷曲如螺、或圆润如珠、或扁平似剑、或状如花朵、或圆如皓月的形状,或艳丽醉人、或清新淡雅、或变幻莫测的色泽,或甜润馥郁、或清幽淡雅、或高爽持久、或鲜灵沁心的飘渺不定、变化无穷的香气,甘甜、鲜爽、醇厚的滋味,富有想象力、 美妙动人的名字,无一不蕴涵着自然美、科学美、人文美。泡茶所用的清澈、甘甜、鲜活、寒洌的山泉水有一种幽玄、神秘的自然美。 晶莹剔透的玻璃茶具,纹理自然、朴素无华的竹木茶具,质朴温润、 古雅凝重的紫砂茶具,质地光润、色彩雅致的瓷器茶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精髓,处处折射出中国古典美学崇尚质朴、 崇尚自然的艺术灵光,无不蕴涵着美。在茶道茶艺教学中,我们把蕴涵在茶道茶艺中的这些美的因素,充分地挖掘出来,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茶道茶艺的美,并滋养其心灵。
2在教学中融入茶艺美学理论,指导学生欣赏美
茶道、茶艺是东方艺术,它深受东方文化的哺育和影响,它的审美过程也必然打着中国古典美学的印记。中国茶道茶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对茶道茶艺实践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我们在教学中融入这些美学理论,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茶道茶艺美的内涵,帮助学生学会欣赏美,把握茶道茶艺美。
“天人合一、物我玄会”是中国茶艺美学的哲学基础[4],它能使茶人从心底产生与自然之间的亲切感,使人与自然建立了极富人情味的精神上的联系,人与自然成为一体。在教学中我们融入“天人合一、物我玄会”的理念,让学生充分感受自然,把自己作为自然的一分子,融入自然中,使学生们感受茶之自然雅净、水之清澈甘美、山之雄伟险峻,在赏茶、艺茶、品茶时有无比亲切的玄妙感受, 逐渐达到“从实景中生禅意,从有限中生无限,从飘渺中见韵致, 从空灵处见精神的境界”[4],真正感受茶艺的自然美、幽玄美。
“比德”理论是茶道茶艺美学的重要理念之一,它始终指导着中国茶人的茶艺审美实践。在茶道茶艺教学的审美过程中,我们将 “比德”理论融在其中,如讲授中国茶人在茶境选择时偏爱松竹梅兰、在选择茶具时偏爱紫砂茶具时,让学生知道:梅花在冰中孕蕾, 在雪里开花,不畏寒威,独步早春,是刚强意志和崇高品质的象征, 是高洁的化身;兰花清香幽远宜人,高洁素淡,更有“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的不慕虚名、不追逐名利的高尚情怀;青松古貌苍颜、铜枝铁干、下临危谷、上冲云霄、凌霜傲雪、冷翠凝碧,有士大夫威武不屈的气质;竹子“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有仁人君子豪气凌云、虚心有节的情怀;紫砂茶具质地古雅、朴素无华、色泽自然、温润亲人,同时不施釉彩,以素面素心立身,不以粉婉媚人,自有一种大气度、大气魄,而这些气节和高尚情怀也正是茶人们所追求的,是一种内涵美、精神美。
“崇尚自然,返璞归真”是中国茶艺美学思想的核心[5],即在茶道茶艺活动中,一切力求朴素简约,返璞归真,纯任心性,一切自然而然,毫不取巧雕饰,毫不矫揉造作,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遵循这个原则,我们在教授茶道茶艺表演时,对学生反复强调:茶艺表演时动作要舒展自如,轻重缓急自然有序。动作的力度不可太强亦不可太弱,力度太强显得动作生硬,力度太弱显得无精神;动作的速度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速度太快显得节奏太急, 速度太慢显得节奏拖沓迟缓;动作的幅度不可太大亦不可太小,动作幅度太大显得夸张造作,动作幅度太小显得不够舒展潇洒;茶席上的相关工艺品贵精不贵多,只要能表现茶席的主体就好;茶席插花采用东方式插花,花材少而素雅,富有意境。在茶道茶艺活动中一切都要自然、和谐、适度,做到中庸不偏,圆通融洽,才能得到美的感受。我们通过让学生反复观赏、练习、对比,来感受、欣赏茶道茶艺之美。
3在教学中融入茶艺美学表现法则,让学生学会在茶道茶艺活动中表现美
在茶道茶艺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仅仅能感受美、欣赏美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今后的茶道茶艺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必须要能够生动地表现茶道茶艺之美。要让学生能够很好地表现茶道茶艺美, 我们必须将茶道茶艺美的表现法则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在初学茶艺时有规可循、有法可依,不至于无所适从。然后在茶艺活动中灵活运用这些法则,进而打破这些法则,达到“无法而法”的境界,将茶道茶艺美完美地展现出来。在教学中我们将以下茶道茶艺美的表现法则融贯其中。
一是突出茶人的神闲气朗的美。在茶道茶艺活动中首先要表现的是茶人的美。茶人的美包括形体美、仪态美、神韵美、心灵美几个方面,尤以神韵美最能使茶人表现出一种动人的美,而神定气朗最能展现茶人的神韵美。在茶道茶艺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求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做到仪表端庄大方、目光祥和、表情自信、举止从容优雅、超脱豁达、风采秀逸,静如青松挺立,动如行云流水,笑如春花烂漫,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使平凡的泡茶过程出意境,见韵味。
二是在茶道茶艺活动中,要注意对称与不均齐相结合的应用。 对称可表现大自然的规律,不均齐可给人更多的联想,从而使茶艺活动的美既有中心,不显得凌乱,又变化无穷、引人遐思。在茶道茶艺教学活动中,我们带领学生反复实践,对茶桌、茶具、茶挂、 插花、焚香等的设置,以至茶艺师的位置的安排、茶艺动作的设计等, 都将对称与不均齐相结合,让学生能更好的将茶道茶艺之美表现出来。
三是注意照应、反复、节奏、韵律的应用。照应把茶艺活动中分散的美的各个要素,有机地整合为一个整体美;反复可以深化主题,增进茶道、茶艺的整体美感;节奏使音乐、讲解、动作等更富有变化和美感;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调色彩形成韵律,有了韵律,茶艺便会“气韵生动”,更能给人以情趣,更能打动人心, 满足人的精神享受。在茶道茶艺教学活动中,我们指导学生正确应用插花、挂画、楹联、焚香与整体环境的照应,背景音乐、解说词与茶艺动作的照应,茶艺程序编排的前后照应等;指导学生在茶道茶艺活动中的背景音乐、图案装饰、程序编排、艺茶动作、文字解说等方面合理地应用反复;指导学生在茶道茶艺活动的背景音乐、 讲解、动作等方面掌握好节奏感,通过阴阳、刚柔、动静、开合、 往来、盈虚、顺逆、轻重、快慢等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以及连续、间断、 反复等的变化来表现动作的节奏,用长短音交替和强弱音的反复来表现音乐的节奏;用语音语调的高低、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来表达讲解的节奏,彰显茶道茶艺的美感。
四是强调简素、注意调和与对比的应用,进而达到多样统一。 老庄美学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茶性雅洁,陆羽认为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故中国茶道、茶艺特别强调简素美。在茶道茶艺活动中,我们指导学生尽可能不摆多余的陈设,不佩带多余的饰品,不做多余的动作,不讲多余的话,不浓妆艳抹、 镂金错彩,而是清丽脱俗,朴素儒雅,淡然无极,并在色彩、声音、 质地、形象等方面巧妙应用对比与调和,来营造出变化与协调,进而达到多样统一,形成茶道茶艺丰富多彩的整体性和谐美。
五是营造清雅幽玄的意境。茶道、茶艺属于东方文化体系,茶性决定了茶人在人格上追求清高、在气质上追求含蓄内敛。因此, 在茶道茶艺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要尽可能创造一个清幽的品茶环境,并要自己做到心境清闲,要保持器皿清洁、水质清澈、茶叶清香, 并以琴棋书画辅茶,营造高雅的茶事环境,增加其文化内涵,让茶道茶艺活动变得有内涵、有韵味,耐人回味,表现出茶道茶艺独特的意境美。
4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创造美
茶道茶艺既是艺茶的技能、品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有时也是一种舞台艺术。一切艺术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茶道茶艺也不例外,在茶道茶艺活动中,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不仅要感受美、欣赏美,进而表现美,更要创造美,推动茶艺美的创新和发展。在教学中融入茶艺美学理论和茶艺美的表现法则,是为了指导学生不断地创造出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茶艺美,创造美才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茶道与茶艺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让学生多观赏茶道、茶艺比赛、表演或相关的影像资料以及教师的操作演示,感受、欣赏茶道茶艺的美来激发学生对茶道、茶艺的热爱,进而引导学生专心致志、不声不响,自然而然地认真用心泡茶,当学生达到熟练后,进一步要求动作规范、细腻、到位,最后做到传神达韵。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及时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应用茶道茶艺的美学理论及茶道茶艺美的表现法则来表现茶艺的美,通过朴朴实实的操作, 将茶道茶艺的内涵与美充分展现出来,让人感到韵味无穷。然后, 我们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自己对美的理解与追求融于茶道茶艺活动中,大胆打破常规、推陈出新,不断丰富茶道茶艺美, 同时自己也在平凡的劳动中实现对美的创造,获得审美愉悦、创造的喜悦和精神享受。
在茶道茶艺活动中,“美无处不在,美处处存在”[6],审美, 始终贯穿于整个茶道茶艺活动中,离开审美,茶道茶艺活动就没有内涵,没有精神,没有灵魂,就不能打动人心。所以,审美教育是《茶道与茶艺》课程教学的精髓,我们必须把它始终贯穿于整个茶道茶艺教学过程中。通过茶道茶艺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最终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得到绝妙的美的精神享受,实现精神上的升华,完善自己的人格,并具有了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摘要:美育可以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茶道与茶艺》课教学中,充分挖掘美的因素,将茶道茶艺的美充分展示给学生,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使学生学会感受美、欣赏美,获得审美体验,并获得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茶艺大赛总结 篇三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于11 月29日在逸夫科技馆4号厅内成功举行了首届“研茶致学”茶艺大赛。院长毕阳、党委书记李双奎、部分专业教师及学生3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此次茶艺大赛历时50余天,由最初来自校内的216名选手以及城市学院的数名选手,通过海选、初赛、复赛,最终有15名同学脱颖而出,参加了最后的决赛,包括其来自生科院院的刘晓东同学与来自农学院的赵刘明同学,他们表现优异,分别获得了第二、三名的优异成绩。此次比赛共设有“风采展示、以茶识史、以茶载道、才艺展示、谢师茶”五个环节。担任此次大赛的评委为我院五名专业老师,他们将对所有的参赛作品做公正公平的评价,最后综合评分得到各个参赛队的成绩。
比赛随着来自师大附中的4位外教Bethan hewman、Rosie stanley、Thomas khochen以及Peter munchern带领学院“雪绒花”合唱团为观众献上了的英文版《雪绒花》开始。比赛中,选手们胸有成竹,在各个环节中巧识答辩、独具一格、均展示出了属于自己的风采,他们精彩的茶艺展示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享受其中。随后,选手们为大家带来了精彩歌舞《万物生》以及江南小调《春江花月夜》,带领大家进入了诗画般的意境。最后,进入比赛最大亮点——谢师茶环节,分别由荣获比赛第一、二名的参赛队伍“叶嘉清韵”组合和“茗意茶情”组合在一曲优美动人的乐器合奏《栀子花开》的音乐中箪壶斟茶,代全体同学向在场所有老师送上了一杯充满感激的暖茶,现场掌声不断。最后“叶嘉清韵组” “茗意茶情组”“寒载冬韵组”分别获得本次大赛的一、二、三等奖。
通过这次比赛,不仅让我们对茶的世界打开眼界,同时对茶文化有了更深的见解。此次比赛活动独特,形式新颖,将动感与中国古典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茶艺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宣扬了传统文化,展现了中国古文化特有的意蕴和现代文化的时尚新潮,更表现了我们学生开放活跃的思想。活动最后学院院长对本次大赛进行了精彩点评。他认为,学院首届茶艺大赛主题明确恰当,“研茶致学”很好地契合了学校以及学院的学生教育培养宗旨;整场活动组织周密,展示了学子应有风采;学院今后将坚持举办此类喜闻乐见的有益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充分说明了发我院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动手能力方面还是相当不错的。现将获奖名单附下:
一等奖:叶嘉清韵组,朱全军 许姿 杨喆; 二等奖:茗意茶情组,赵刘明 魏瑞 惠晓阳 ; 三等奖:寒载冬韵组,李晓涵 兰琳 刘晓东;
4.茶艺教学工作总结 篇四
本学期我担任的是班级特色的茶艺课老师,由于不是专业的茶艺老师在这门课的教学上难免会力不从心,无法给学生深入的指导。这是摆在我面前一个很大的问题。即便如此,我也竭尽全力想方设法上好这门课,让我们学校的这一特色课堂传承下去。现在我将这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以下总结。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发现和利用茶最早的国家。如何把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中国茶文化艺术地、和谐地融入到学生的教育中去,这就是我和我的学生共同讨论和努力的方向。
但这学期我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班上的新老更替,培养一些新的学员,因为原来的一部分老学员面临着毕业,而这些学员恰好是我们茶艺班的“主力军”,茶艺表演的主要人员,他们都担任主泡的位置,掌握着核心的动作,他们的离开意味着茶艺班将要失去主心骨,对此我提前准备,从低年级挑选了一些形象气质佳的同学作为新培养的目标。
确定目标后马上开始实施,首先让以前当副泡的队员上升为主泡,主动承担起了这个重担,毕竟他们已经有两年的训练基础了,基本功比较扎实,新来的队员填补副泡的位置,从最基本的动作,走路的姿势学起,一步一个脚印的来。
在此过程中我们的老队员在培养新队员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老师指导的同时,他们也起到了“小老师”的作用,有时进行了一对一的教学,有时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交流,最后当观众,让新学员演示,完毕后提出他们存在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大家共同出谋划策,让整个表演更加完美,励志让每个新学员融入这个大家庭。
可喜的是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训练,我们的新学员慢慢步入正轨,虽然动作有时还是有些生疏,表情有时还是有些不自然,但已经初显成效,“铁观音”和“丹噶尔奶茶”的茶艺已经能独立展示了。
5.茶艺师工作总结 篇五
萌生做私人茶艺师的念头也是在西子湖畔,当时的杭州茶馆林立,但是仅限于茶饮的简单冲泡,这时的茶楼,文化成了装饰,而茶,更像是商业的陪衬,乌龙照泡,“功夫”不做。真正喜好茶的客户来得越来越少,这种情况引发了邹军的思考:“新兴的新贵阶层需要‘更高端’的服务,更私秘的空间,茶艺师不能仅仅限于坐在茶馆中等客户,应该走出去,对特定的人群做一对一的服务。”
20XX年,他来到北京,在繁华的西二环闹中取静,开了一个茶馆,开业之初,是茶艺师“坐堂”和“游茶”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后来随着私人茶艺师的需求愈来愈多,邹军设立了会员制,茶馆不接待散客,有固定的茶艺师。也就在那时,北京高端会所以及一些私人聚会中开始出现私人茶艺师。编辑推荐:思想汇报
私人茶艺师的修炼并非容易,需要基本功扎实,辨茶、识茶、沏泡,操作技能,茶文化历史,甚至茶树栽培和加工,这些都是茶艺师必须要熟练掌握的知识。一个好的茶艺师需要有茶的淡定气质,所以打坐、静心也不可少。茶艺师朱锦武说:“好的茶艺师是能将茶的缺点掩盖掉的人。”因此,一茶到手,私人茶艺师会用鼻、眼和经验为茶定性,然后通过器皿、水温、冲泡等技术处理,再佐以某种特定形式的表演,最终泡出一杯完美的茶。
私人茶艺师一般三个人一组进行服务,一个主泡,主管布茶;一个副泡,担当茶艺程序的解说工作;还有一个琴师。提供一次让客人满意的服务,对于茶艺师而言,要提前做很多准备。
如果会场较大,茶艺师一般会提前1到2个小时赶到现场,熟悉场地,研究应该走的路线。“要清楚地了解所服务的客户,了解清楚对方具体的服务要求才能有的放矢。比如说,人数、参会人的性别比例、有没有特殊体质的人等等,这些都要问清楚。”邹军说,“有些人会‘醉茶’,就是一些人喝完茶之后会有头晕、呕吐的感觉。胃不好的人,不适合喝青的铁观音。在去之前,客人情况了解得越清楚,就越有把握做好。”邹军说。
“不一样的茶就有不一样的表演风格,其实,即便是同一样的茶艺表演,不一样的人演绎也会有不同的风格,这和私人茶艺师的个人性格特质也有关系。”私人茶艺师也会根据个人的性格特质选择适合自己的风格。
做了几年私人茶艺师的邹军如今的思路拓得更宽了。他今年着手做的事情是,在种茶的季节,将喜好茶的客户带到茶乡去旅游,让客户认领一片茶田,自己学着种茶,等到收获的季节,再一起去收茶,能够品尝到完完全全的属于自己的茶。
“中国的茶乡有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安徽……大概二十几个地方,各个地方特色不同,茶艺师带着客户去茶乡旅游,这条路能走通。”邹军说,“私人茶艺师也并不仅仅限于茶艺表演,对于茶文化、茶养生等等知识,都会向客户介绍。”
今年3月,他还组织了二十几个客户自驾车去了一趟安徽茶乡。“每个人都种了几棵自己的茶树,快到采摘的季节了再带着客户一起去采茶。”看着茶艺师的优美表演,听着茶事故事,喝着自己亲手种的茶,那般滋味,在爱茶人的心中,又该是另外一种味道了吧。
6.茶艺实训室工作总结 篇六
——2010-2011第一学期
自2007年开始建设服务专业的茶艺实训室起,我校茶艺专业室发挥了他应有的作用。这个总价值十万元的实训室,既能提供教学服务,还能提供校企合作,更具有产、学、研多功能价值。
一、实训室设备概述
茶艺实训室共拥有一个根雕茶艺桌、一个大茶桌,一个高档茶海,六个学生用茶艺桌及8个训练茶海,观赏茶具10套,学生训练用茶具10套,并有多种名贵茶叶等。总价值十万多元,强大的实训室设备基础为我服务专业的产、学、研提供强大的物质保证。
二、实训室管理
1、健全机构,制定具体管理措施
2、健全制度,规范文件
3、实施例会制度,每周检查工作
4、制定专业队使用记录登记表及专业队训练记录,认真做好使用记录,及时测验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认真做好设备维护及维修工作
实训室设备种类繁多、而且部分设备易损坏,尤其是茶艺设备,保护难度很大。但我们都非常清楚,做好实训室的现有设备的维护及维修是保证教学的关键。为此落实学生责任制,保证了教学实训工作的顺利完成。
6、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按照学校管理部门的相关制度,实训室制定了资产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并严格执行相关规定,确保资产帐物的准确、清晰,设备调整规范管理。
三、圆满完成训练目标
1.完成专训内容:按照学期初的专训内容:学习各种功夫茶的解说词,并背诵记忆;熟练掌握冲泡绿茶中的龙井、碧螺春茶,乌龙茶中的铁观音以及一些花茶和多样红茶的技巧,并能够灵活运用;能够自己编写功夫茶解说词,完成了专训内容。
2.认真执行专训要求:
(1)所有专训学生必须按时参加专业训练,如有特殊情况要提前请假。专训教师每节课要认真点名,做好记录。
(2)专业课训练,学生要听从老师安排。上课期间,禁止学生随便说话,随便出入教室,随便接听手机,不许乱吃零食。
(3)专业教室的物品要注意保管,注意学生的损坏情况,如有损坏,学生要双倍赔偿。
3.圆满完成考核工作
一学期的专业训练结束之后,按照茶艺专业队考核方案,认真严格的完成了专业训练考核,考核结果非常圆满。
7.茶艺师年终工作总结 篇七
茶艺师首先是一个服务人员,这不仅仅是一种工作,而是一种服务的外在体现。好的服务质量需要我们首先要喜欢这个工作,真心实意地能够在工作中得到成长和快乐,并能够在工作过程中要做到形象气质俱佳、仪容仪表整洁大方;主动热情地接待客人,并根绝顾客状况和季节不同推荐相应的茶饮。虽然临近春节之际,心情会因大家的回家过年而出现稍微的波动,但就像边防战士一样,即使八年没有回家和父母过团圆年,也要兢兢业业为国家的边防工作做出努力,因为这是一种对顾客、对公司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于此同时,茶艺师又不仅仅只是一个服务人员,茶代表了一种文化,不同的茶有不同气息,而同一种茶的不同泡法也有不同的韵味,喝茶既是品茶,又是品文化、品人生。好的茶艺师需要有茶的淡定气质,同时需要从业者不仅仅能够熟练掌握茶艺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如礼仪、接待等等,同时要对茶文化有较深的理解,真正将自己融入茶的世界,只有理解茶的内心世界,才能在提供一流质量的同时领悟茶的内涵、丰富自己。
【茶艺、茶道总结】推荐阅读:
茶道的经典好句07-29
茶道优秀作文800字09-28
孩子学习茶道的好处有哪些?09-01
茶艺主持词06-21
概论茶艺10-02
茶艺课程心得体会06-21
茶艺技能心得体会09-11
茶艺馆设计方案11-01
茶艺培训班合作协议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