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基本知识

2024-07-07

地震基本知识(精选8篇)

1.地震基本知识 篇一

地震前兆

水异常: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无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1]。”

生物异常: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的侵入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的反应。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通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摩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摩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人只能感觉得到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分、狂躁不安,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在浅海处见到深水鱼或陌生鱼群。鸡飞狗跳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

地震前动物反应以及动物的异常表现:

牛、马、驴、骡:惊慌不安、不进厩[jiù]、不进食、乱闹乱叫、打群架、挣断缰绳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惊跑。猪: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拱圈、越圈外逃。羊: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越圈逃跑、闹圈。

狗:狂吠不休、哭泣、嗅地扒地、咬人、乱跑乱闹、叼着狗崽搬家、警犬不听指令。猫:惊慌不安、叼着猫崽搬家上树。兔:不吃草、在窝内乱闹乱叫、惊逃出窝。

鸭、鹅:白天不下水、晚上不进架、不吃食、紧跟主人、惊叫、高飞。鸡:不进架、撞架、在架内闹、上树。鸽:不进巢、栖于屋外、突然惊起倾巢而飞。

鼠:白天成群出洞、像醉酒似的发呆、不怕人、惊恐乱窜、叼着小鼠搬家。蛇:冬眠蛇出洞在雪地里冻僵、冻死、数量增加、集聚一团。

鱼:成群漂浮、狂游、跳出水面、缸养的鱼乱跳、头尾碰出血、跳出缸外、发出叫声、呆滞、死亡。蟾蜍(癞蛤蟆):成群出洞。

古语动物反常的情形,也有几句顺口溜: 震前动物有预兆,密切监视最重要。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气象异常:人们常形容地震预报科技人员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这的确有道理。地震之前,气象也常常出现反常。主要有震前闷热,人焦灼烦躁,久旱不雨或阴雨绵绵,黄雾四散,日光晦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飞雪)等等。

如:

射线云:浮云在天空会呈极长的射线状,射线中心指向的位置就是中心地震的位置,这样的射线云很容易被人们观察到。地震云:地震云是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在地震发生前云体的颜色为:白色、灰色、橙色或者橘红色。地震云的特点:大风不易改变其形态,天空和云有明显的分界线,多出现波状。

地光异常:地光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光亮,其颜色多种多样,可见到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混合色,如银蓝色、白紫色等,但以红色与白色为主;其形态也各异,有带状、球状、柱状、弥漫状等。一般地光出现的范围较大,多在震前几小时到几分钟内出现,持续几秒钟。中国海城、龙陵、唐山、松潘等地震时及地震前后都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发光现象。地光多伴随地震、山崩、滑坡、塌陷或喷沙冒水、喷气等自然现象同时出现,常沿断裂带或一个区域作有规律的迁移,且与其他宏观微观异常同步,其成因总是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且受地质条件及地表和大气状态控制,能对人或动、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异常报告,都在震前几秒钟至1分钟左右目前我们所掌握的地光。如海城地震,澜沧、耿马地震等都搜集到了类似的报告。

地气异常:地气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雾气,又称地气雾或地雾。这种雾气,具有白、黑、黄等多种颜色,有时无色,常在震前几天至几分钟内出现,常伴随怪味,有时伴有声响或带有高温。

地动异常:地动异常是指地震前地面出现的晃动。地震时地面剧烈振动,是众所周知的现象。但地震尚未发生之前,有时感到地面也晃动,这种晃动与地震时不同,摆动得十分缓慢,地震仪常记录不到,但很多人可以感觉得到。最为显著的地动异常出现于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之前,从1974年12月下旬到1975年1月末,在丹东、宽甸、凤城、沈阳、岫[xiù]岩等地出现过17次地动。

地鼓异常:地鼓异常指地震前地面上出现鼓包。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7.9级地震前约半年,甘孜县拖坝区一草坪上出现一地鼓,形状如倒扣的铁锅,高20厘米左右,四周断续出现裂缝,鼓起几天后消失,反复多次,直到发生地震。与地鼓类似的异常还有地裂缝、地陷等。

电磁异常:电磁异常指地震前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视机、日光灯等出现的异常。最为常见的电磁异常是收音机失灵,在北方地区日光灯在震前自明也较为常见。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前几天,唐山及其邻区很多收音机失灵,声音忽大忽小,时有时无,调频不准,有时连续出现噪音。同样是唐山地震前,市内有人见到关闭的荧光灯夜间先发红后亮起来,北京有人睡前关闭了日光灯,但灯仍亮着不息。

经验诗歌

一.地下水异常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无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二.生物异常

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老鼠搬家往外逃,鸽子惊飞不回巢。冰天雪地蛇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三.其他

临震前,一瞬间,地声隆隆地光闪。大震将至要果断,迅速行动快避险。

地震如何正确避险?

发布时间:2012-12-19 17:00:38 信息来源:中国地震信息网

应对地震策略一:第一时间关闭明火、电源

地震到来的时候,如果您的厨房里正在烧水或者做饭,可千万要记住必须在第一时间关掉火和电源。

地震时发生剧烈摇晃,如果家里有明火存在,或有开着的电源,就很容易发生火灾。关闭火源和电源是把地震损失降低的重要因素。

应对地震策略二:寻找合适的躲避位置

比较安全的空间有:承重墙的墙根、墙角,卫生间等小房间。暖气管道旁是理想的躲避场所。一来暖气的承载力较大,二来管道内的水能延长人的存活期。

应对地震策略三:保护好头部

人蹲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这样的姿势可以在地震时保护好头部,当然,如果您有条件,还应该拿软靠垫护住头部,有条件的话,还要尽可能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灰土和毒气。

应对地震策略四:努力呼救

地震时如果不幸被压在了废墟里,身边如果有水管和暖气管的话,就非常方便求救。您可以用力敲击管道,声音就能够传出去,这样的求救信号在危急的时刻也是至关重要。地震时自己呼救的声音很难被外界听到,但管道的声音较容易被外界发觉。

我们介绍的这些防震攻略您可要记牢了,虽然平时我们可能觉得地震离自己挺遥远,但一旦到关键时刻,这些办法也许就能帮助人们保住生命。这些都是地震来临时的具体措施,不过,地震局的专家说,还有一点比这些具体措施更重要,那就是面对灾难时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定要保持冷静沉着,尤其在公共场合,恐慌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混乱,要学会理智地面对灾难。

其实不只是面对地震,当面对各种灾难的时候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听从指挥都是最重要的。希望我们教您的这几招您都能记住了,让它们在关键时刻给您带来安全和平安。

误区一:发生地震马上往户外逃

地震到来的时候,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赶快逃到空旷的地方去。可是有研究表明,在地震发生的短暂的时间里,人在出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概率最大。

在以楼房为主的都市里,地震时逃往户外就存在更大危险。因为屋顶的砖瓦、广告牌、玻璃墙等都有倒塌的危险。另外,住在高层的人如果都同时往户外逃,容易发生混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误区二:躲入大衣柜或其他大型家具里

很多人可能觉得,一些大块头的家具能给人安全感,地震的时候它们没准能是个庇护所,但真要到了地震的时候,您可千万要离它们远一点。

地震时千万不能躲到大衣柜里或者其他柜子里。大衣柜虽然结实,但是重心太高容易倾斜,而且人一旦柜子里就会视野受阻,四肢受到束缚,不仅会错过逃生机,还不利于被救。

误区三:趴在地上或躺着以节省体力,等待救援

地震发生时躺卧或趴着的姿势都是很危险的,因为这时身体的平面面积就加大了,这样被废墟等物体击中的几率比站着时要大五倍,而且躺卧也不利于身体灵活活动,所以地震时保持正确的姿势至关重要。

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原来这些做法竟然这么危险。您可千万要记住了,万一遭遇了地震,可千万不要着急往外面跑,也不要躲进家具里,而且千万不能躺着。以上这些是误区,那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

2.地震基本知识 篇二

一、地震往往导致灾区的水电供应出现问题,特别是饮水问题比较突出。因为得不到自来水供应,一些灾区群众往往选择平时不喝的类似井水、泉水甚至水库里的积水等饮用。这些未进行杀菌处理的水容易导致人的感染。

二、露天宿营。由于地震后往往伴随着大的天气变化,灾区群众在灾后心态往往也比较紧张,综合作用下人的免疫能力相对比较差。

三、居住环境比较差。在一些灾区群众集中的避难场所,如果生活垃圾、粪便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容易污染水源。同时,也容易孳生苍蝇等,造成细菌传播。

四、人口密度突然加大,人员之间接触频繁,造成传染病迅速在人群之间传播。

五、可能带来的食物污染。灾区地震后往往没有充足的食物供应,一些灾区群众可能取食过期、被水泡过的食物等,这些食物往往已经变质或受到细菌污染;在避险地区如食物保管不当,也容易被苍蝇等污染;餐具消毒不及时,也可能带来污染。

六、积水可能带来蚊虫的孳生。

3.关于地震的小知识 篇三

作为地壳的一种正常震动,地震在全球每年都要发生500多万次,其中人类能感觉到的约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有1000次,而能造成巨大灾害的7级以上的地震约有十几次。地震还会引发海啸、火山爆发、山体垮塌、泥石流等灾害,是破坏性最大、威胁人类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一、什么是地震

地壳任何一部分的快速颤动,叫地震。像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地震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地质灾害。具体来说地震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断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的现象。

二、地震的类型

地震分类方法较多。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这次四川汶川地震就属于构造地震)、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诱发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等;按震源深浅可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70千米以内,占全球地震总数的72.5%)、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70千米至300千米,占全球地震总数的23.5%)、深源地震(震源深度约为300千米至700千米,占全球地震总数的4%);按照地震震级大小可分为微震(3级以下)、弱震(3级至5级)、强震(5级至7级)、大地震(7级以上)。

三、地震的分布规律

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活动呈现出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的特点。活跃期是指地震次数增多、大地震多的时期。两个活跃期之间是平静期。地震的空间分布基本呈带状,分布在板块的边界线及附近地区,主要的地震带有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等。

四、我国的主要地震带

我国的主要地震带有五个: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在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五、如何避震防灾

4.雅安地震逃生知识 篇四

雅安地震的发生投入起来,如果具备足够的地震逃生知识,在雅安地震的生死一瞬,任何正确决定都至关重要,以下是范文大全特意整理了一些关于地震逃生知识范文和相关材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今天上午10时左右,唐山又发生了4.8级左右的地震,在北京、天津均能感受到晃动。今天就和大家来分享下一些地震小知识,如果真的有地震那么至少能有个保护自己的能力。假如地震发生时我们刚好在室内,这时应该迅速躲在桌子下面,并牢牢的握住桌腿;如果没有桌子可以躲藏,就用胳膊护住头蹲在地下。远离易碎的玻璃家具,防止玻璃碎片划伤;远离书柜,小心被书砸伤;远离阳台,特别是开放式阳台,小心坠楼摔伤如果地震时刚好在室外,切记远离建筑物、路灯、电线,因为建筑物外墙倒塌、高楼坠落物品以及飞溅的玻璃碎片是造成户外人员伤亡的最大原因,实际上单纯的地表震动对人的伤害并不大。如果地震时在车里:马上停车,或将车开离建筑物、路灯、电线、立交桥和过街天桥等地;等到地震停止后,要尽快查询最新的路况,避免不小心开到损毁路段而遭遇车祸。假如不幸被困在倒塌建筑物中:那么要非常小心移动身体,以防更大的残骸砸到自己身上,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不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都要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并且坚信我们会没事,一定可以平安。给自己最大的心理支持,想尽办法自救,还是那句话坚持就是胜利,放弃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范文网】

5.地震知识 篇五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给人类带来很大的自然灾害,我国处于世界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预测和预报地震,是现在的重要工作。

长久以来,地震带给人们的威胁就如同夏天午后的雷阵雨般威力强大且令人走避不及。遗憾的是,气象预报有能力告诉我们雷阵雨即将发生,但是对于地震,人们至今仍束手无策。究竟地震能不能预测?从7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美国、俄国的科学家们都急于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研究的过程中,各种探测技术,例如观测地壳变动、地磁及地电流的变化、地下水位及水质的变化等方法纷纷被提出。

地球内部应力能量累积到超过岩石强度,岩层断裂释出能量而发生地震。其中又以板块运动造成的构造性地震为主:我们知道地球的外壳为大小不同的板块拼凑而成,相邻的板块以分离、聚合或侧向错动的方式相互移 动,使板块的边界发生变形而累积应变,当应变增加至板块内岩层无法负荷的程度时,岩层即突然断裂、滑动而产生地震,此滑动面称为断层面。除了在板块边界外,在板块内部地区的岩层亦可以感受到板块挤压或拉张的力而变形断裂,引发地震,例如1976年的河北唐山地震。我们看了许多资料,作了许多调查,证实发生地震的原因是:地震表面和地壳外部条件发展不平恒,产生地壳内部热量不能顺利均匀的散发出去,造成地震的发生。 太阳辐射在大地的热量,比地壳下层接近地幔处的热量差距很大,算不了什么,但在地面能起到对地壳内部向外散热的阻力,外面受阻里面的热量散不出去,造成内部集热不平恒。 象冬天在二十几度的低温时,在外面刮风的地方,穿着棉衣觉不出冷,如果把衣服全脱掉,人就冷的受不了,衣服没有热量,为什么穿着衣服不觉冷?脱了就受不了?这是因为衣服不传热,对身体向外散发的热量是一种阻力,穿着衣服能积存一部份热量,所以觉不出冷。 所以地壳外部的地理条件和温度,能直接影响地壳内部岩热胀冷缩的变化。 海洋与陆地: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沿岸,这是因为海洋与陆地的热传导性能有差异,陆地传热快,海洋导热慢,海底地壳接地幔处岩层积热量大于陆地。由于海底地壳下岩石层在发展过程中,热能逐步增大,集存极大的能量,地应力的作用逐渐加强,构造变动也随之加剧,当地应力的作用超过陆地地壳下部岩层脆弱部分时,岩石强度承受不了强大力的作用,岩层便产生了断裂和错动,引起振动,以弹性波的形式传到地面,地面也随之运动就是地震。地震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自然灾害,除了直接造成房倒屋塌和山崩、地裂、砂土液化、喷砂冒水外,还会引起火灾、爆炸、毒气蔓延、水灾、滑坡、泥石流、瘟疫等次生灾害。此外由于地震所造成的.社会秩序混乱、生产停滞、家庭破坏、生活困苦和人们心理的损害,往往会造成比地震直接损失更大的灾难。 一般情况下,家庭防震主要不得包括如下措施:①家庭建造住房时要考虑防震抗震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②每个家庭成员平时应学习地震知识,尽可能多掌握自救方法,切忌盲目外逃避震、跳楼等;③明确震时的疏散路线和避震地点;④加固室内家具杂物,防止震时翻倒跌落造成伤害;⑤准备避难和营救用品,如手电筒、打火机、半导体收音机,够3天用的食品和饮用水、药品等;⑥妥善保管易燃易爆及有毒物品,防止煤炉、煤气炉等在地震时翻倒、泄漏;⑦分配各人震时应急任务,特别是防火、断电、保护老人小孩等,避免震时忙乱;⑧学会并掌握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⑨在接到短期地震预报后,要随时注意了解来自政府和地震部门的地震信息;⑩一旦发生有感地震,在来不及跑到户外的情况下,尽量躲避在开间小的房间里、坚固的家具下面或墙角等部位,待振动过后,迅速撤离到户外空旷地,避免后续地震造成房屋倒塌而引起伤亡。

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发生在我国境内的地震具有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及分布广等特点。因此,我国成为世界上地震伤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对此,社会公众普遍怀有恐震心理,甚至谈震色变。我国的地震预报由于国家的重视和其明确的任务性,经过一代人的努力,已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但由于地震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自然现象,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带有一定的经验性和局限性。因此,减轻地震灾害必须走综合防御的道路。其中搞好防震减灾宣传,普及地震科学和防震抗震知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震前准备好,家庭损失少1、家庭成员平时要熟悉地震知识,掌握基本的地震防御方法,震前震后都不要听信和传播谣言。

2、发布临震预报后,家庭应准备好食物、水、手电筒、毛巾、简便衣物、塑料布和简易帐篷、收音机、呼叫机等,对煤气、电闸等做好关闭的应急准备。

3、易燃易爆、剧毒物品不宜放在室内,要妥善安置。较高家俱上不堆放笨重物品。

4、房屋正门、楼道、走廊内不堆放杂物,以利人员疏散。

5、发布临震预报后,家庭成员都要听从当地政府的指挥,按指定路线和地点疏散。地震发生时该怎么办?1、楼房内家庭成员震时可暂躲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坚固的家俱下,或躲在楼房卫生间等小开间方内。随手用物件护头和捂住口鼻,以免砸伤或被泥沙烟尘呛住。

2、家庭成员正在用火用电时,要立即灭火和断电,防止烫伤触电和发生火情。

3、住在高层楼房里的人员不可使用电梯,不要向阳台跑,尤其不可跳楼。

4、正在上课的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应躲在课桌和小床下,不要乱跑和擅自离开学校。

5、在街道上的行人,不要躲避在电线变压器、烟窗及高大建筑物附近。正在行驶的车辆震前应紧急停车设法停在开阔处。车上乘客要抓住坐椅或车上牢固物件,不要急于外出。

6、人应远离石化、化学、煤气等易爆有毒的工厂或设施,遇火情不可处于下风,宜躲避在上风有水处。要密切注意滑坡和泥石流,若遇到这些现象,应立即沿斜坡横向水平方向撒离。

地震发生后该怎么办?1、未伤人员尽快抢救家中和邻居人员。被压在室内的家庭成员,要尽可能向有空气和水的方向移动,节约食物和水,保持镇静,保存体力。待外面有动静时再大声呼救或敲击。

2、封闭在室内的人,不可使用电气、火柴、蜡烛等,最好用手电筒照明,如闻到煤气或有毒气时,最好用湿衣物等捂住口鼻。

3、在野外的人员,应向开阔地或高地坡顶转移,不可往下跑,不可躲在危崖、狭缝处,并时刻提防山崩、滑坡及雪崩、冰塌。

6.科普知识教案《地震》 篇六

《地

震》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搜集处理有关地震的信息资料,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及地震灾害。

2、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自行获取地震的成因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了解古代、现代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关注人类社会的情感。

2、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

3、培养学生应急自救的适应能力和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有关地震的文字、图片资料。

2.毛巾(每组两条)、长30厘米直径1厘米的(学生能折断)干木棍(每人一根)。

教师准备:

1.地震的视频资料(现象、对比照片)、课件资料(地震成因、前兆、保护、实验要求)、地震演示箱。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5.12(带背景图片),看到这个日子,你想起了什么?(汶川大地震)。(播放地震现象视频)2008年5月12号,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又一次在我国发生的大地震。

课件展示:四川地震前后的对比照片和视频。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关于地震,有没有问题要提出来? 学生交流感受。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前兆?预测?自救?„„ 2.确定本节课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3.根据地震现象,研究地震的成因 ①观察地震现象

播放地震现象的视频,观察、了解地震现象 科普知识教案

结合看到的视频资料和生活中的了解,来谈一谈伴随着地震发生时看到了什么现象?(大地、建筑物在剧烈地晃动„„)是什么力量使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动甚至倒塌呢?(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板块碰撞等)。

地壳是有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②研究地震成因 学生猜测。

4.模拟实验:把毛巾、木棍放好。出示实验要求:

【用毛巾和木棍来模拟岩石层:

(1)用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会发现什么现象?(2)握住木棍的两头用力再用力,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手有什么感觉?】

实验完成后思考并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然后推理想像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课件资料补充:地壳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

大家想,一个木棍在断裂时都会引起我们手的震动,几千米厚的岩石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快速、突然的断裂引起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该是何等的巨大。[ 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破坏性地震都是由岩层断裂引起的。另外,火山喷发会引起地震,过度采矿而造成的地表塌陷也会引起局部地震的发生。

三、科学与生活

1、地震有什么危害? “地震演示箱”演示危害,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汇报。

2、地震有什么好处吗?(1)地震能缓解地球本身的压力,释放过多能量,保持岩石圈受力平衡。(2)同时地震也会把地下的矿物带到地表,(3)地震还造就了无数奇山异水。

3、预防地震与正确避震 ①地震前兆

地震的破坏力巨大,地震的发生也不可避免,我们怎样来对地震进行预测,减少灾难的发生呢? 科普知识教案

学生汇报。

(1)地震前地下水、动物、天气都会出现异常现象。(课件展示)(2)除了观察地震前兆,还有先进的测震仪对地震进行预测。(课件展示)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

现在,人们预测地震的仪器越来越先进,日本发明制造的测震仪能在地震发生1分钟前测出,但是1分钟是何等的短暂!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能够做有心人,争取在不远的将来,让预测地震就像天气预报那样平常、准确。

②正确避震

既然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该怎样做呢? 学生汇报。

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沉着、冷静,然后再迅速的进行自救。

四、拓展活动

进行避震演习,教给学生紧急避震常识。

板书设计:

地 震 形成 预测 自救

7.地震基本知识 篇七

11月15日, 卫生部在京举行汶川地震卫生系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总结会。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会上指出, 自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启动之日起, 卫生部就迅速深入灾区开展灾损调查, 研究制定建设标准, 会同编制重建规划, 指导重建工作。3年来, 灾区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长, 服务设施全面改观, 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医疗卫生整体水平大幅提升, 灾区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改善。

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说, 汶川地震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建筑面积已由震前的390多万平方米增加到580多万平方米, 床位数由5.6万张增加到7.8万张, 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健全。3年来, 累计为灾区培训医疗卫生人员20余万人次, 灾区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灾区医院年门急诊人次由震前的4500万人次提高到5300万人次。截至目前, 各对口支援省 (市) 已派出百余支医疗队, 接诊6万多人次, 使一些急危重症、疑难病例能够就地得到救治处理, 深受灾区群众好评。

8.地震基本知识 篇八

关键词:群测群防;地震宏观观测;作用

伴随我国地震灾害活动的频发以及广大群准众对地震工作要求期望的提高,做好地震监测工作显得日益迫切。群测群防作为一种带有强烈中国特色的地震灾害防御工作,其内容主要是通过发动群众的力量,通过对地震灾害发生前兆进行宏观观测和调查,从而及时发现地震灾害、快速进行灾害预警、以及做出有效地震灾害避险,从而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措施。因此,在地震观测工作中全面发挥出群测群防和宏观观测的作用,对于提高地震观测结果的可靠度,提高地震短临预报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现状

自我国在2008年的5月12号发生了汶川大地震之后,我国民众对群测群防和宏观观测的认知度也随之提升起来,逐渐开始认识到了地震宏观观测工作对地震监测的重要性。并且,我国地震部门配合立法部门也开始对我国的《防震减灾法》进行了修改,在修改完成的法律法规之中,对群测群防工作给予了一定的肯定。在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第八条规定:国家鼓励和引导个人和社会组织展开有关地震观测的群策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监测。这一法律条文的出台,也得到了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并相继出台了有关群测群防的方案和意见。近年来,地震部门特别是基层部门积极开展地震群策群防“三网一员”(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建设,重点建设地震宏观测报点,使得我国群策群防工作有了新的起色。

2.地震宏观观测的科学依据

地震学的研究成果披露,震前极震区附近地球物理化学场有着急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引起井水和声、光、电等宏观异常的直接原因。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也证明,动物在长期適应自然环境的生存斗争中,形成了灵敏的感官,足以对震前地球物理化学场的变化做出强烈的异常反应。这就给地震短临预报和群众性的震前自防提供了可能性。所以,开展地震宏观前兆的观测,是一项有科学依据的工作。利用地震灾害发生前动物、水位、地光、水质和地声等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宏观前兆现象,通过对这些客观现象异常变化情况的观测,可以为临震预报地震的实际发生情况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3.地震宏观观测在地震监测中的作用

震前一段时间内,极震区附近出现水井、动物、气象以及声、光、电等临震宏观异常现象的记录古而有之,又被近期许多大震的震例所证实。特别是1966年以来,邢台、海城、松潘等大地震,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宏观前兆资料。 首先,对地震监测工作来来讲,宏观观测方法具有一定的预警作用。其次,对地震宏观异常情况进行观测,是在短时间内研究和判断地震灾害情况,对地震灾害及时做出预报的一种手段[1]。此外,开展地震宏观监测方法宣传,还有助于帮助相关部门加强有关地震灾害防护思想的宣传工作。

4.地震宏观观测内容和方式的最新进展

由于人自身感官的灵敏度相对较强,所以人们往往会将自己靠感官直接察觉到的地震异常情况称之为地震宏观异常。就目前来看,地震宏观异常的表现形式复杂多变,其中,异常种类有几百种 、异常现象则多达几千种。通过对这些种类进行细致分析可以发现,其主要可以被划分成地下水异常、地声异常、生物异常、电磁异常、地光异常以及气象异常等五大种类[2]。此外,由于当前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有限,所以其中的部分异常情况还不能够得到科学的解释。由于自然界出现的绝大多数异常现象与地震并没有联系,因此在发现宏观异常后,不能轻易下定结论,因排除干扰因素,通过时空判断、特征和强度分析,开展必要的分析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结论。5.地震宏觀观测管理的最新建议

5.1完善法律制度,强化群测群防工作。群测群防工作仍然是整个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将群策群防这一方式纳入到其相关的法规政策中,在法律上给予这一地震监测方式充分的肯定,并完善与之相关的管理理念和制度。我国各级地震监测部门和相关组织机构应该要结合本地区的地震地质情况等,检查、督促并落实有关群策群防和地震宏观观测的各项工作。

5.2加强宏观观测技能培训,提高群众对地震灾害的认识。要想提升宏观观测的质量和效果,各地区该项工作的管理者还应该要对宏观观测工作人员进行集中的宏观观测技能培训教育,对广大群众进行各种方式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提高群众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和预防震灾的警惕性,提升宏观观测人员观测地震宏观情况的水平和职业素质,以便能够将宏观异常观测工作可以落实到实处。

5.3专群结合,充分发挥专群力量。我国各级地震部门要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对各个宏观观测点进行全方位的现场调查,随时把握现场观测点的异常状态,充分发挥出专业地震工作人员和监测人员在捕捉和判断地震异常情况工作上的重要作用,从而对各种异常观测情况进行准确的判断。此外,应该要全面发挥出“三网一员”在地震监测工作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结束语:总而言之,作为当前我国地震监测部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地震宏观观测及群测群防是进行地震监测和提高短临预报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因此,对于地震监测部门业务提升和建设工作来讲,要想提高防震减灾工作的质量,就一定要认识群测群防的重要性,通过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群测群防的作用来进行地震宏观观测的方法,为我国地震部门监测工作发展和临震预报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多的支撑。

参考文献

[1]贺联山,贺慧明,汤江峰.论抗震防震一体化和地震部门职能转型的必要性[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01(10):78-81+102.

[2]车用太,刘成龙.汶川地震后关于地震预测问题的再思考[J].国际地震动态,2008,10(10):1-6.

上一篇:德令哈市第四中学评选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实施办法下一篇:生活因思考而精彩中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