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研究论文

2024-08-30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研究论文(精选13篇)

1.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研究论文 篇一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一直以来,初中化学都没有摆脱“纸上谈兵”,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次数少之又少。化学实验可以拉近学生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从实验方法、实验现象深刻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应用原理。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高达90个,难度和可操作性存在着很大区别。因此,如何高效完成实验,将实验教学的价值扩展到最大化,成为本次研究的重点。

一、规避实验风险,增加实验机会

化学实验的改革需要从观念入手,反之则劳心劳神,抓不住重点内容。虽然部分化学实验具有一定危险,化学药品有毒、有腐蚀性,但并不能因为有危险、有困难,而放弃学生做实验的机会。规避实验风险,将意外事故出现的概率降到最低,这才是正确的化学实验教学观念。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安排更多的实验机会,让学生走出课本内容,投入到具体化学材料的认知中。例如,在“燃烧需要条件”的探究性实验中,难免出现火苗。针对“火苗”这一带有危险性的因素,教师可从燃烧材料、燃烧环境、个人防护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保护。首先,实验环境不能完全封闭,必须要保持空气流通;其次,减少每次实验燃烧材料的数量,对火苗的最大程度进行限制;最后,制定详细地操作流程,加强对学生的保护,确保火苗产生的烟气不会对学生的眼睛造成损伤。在做好一系列安全教育和准备工作后,鼓励学生开展实验活动,从实验中得到教材里的结论。

二、做好预实验,优化实验教学方案

教材中化学实验的个数和类型较多,如果实验教学方案设计和执行不合理,就会降低实验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根据笔者的教学习惯,实验之前需要开展预实验工作,包括理论指导、教师演示、注意事项三大方面。教师演示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体会实验的操作过程,在头脑中形成更加形象的实验流程。例如,在“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实验设备的密封性、除水干燥、设备顺序等内容的操作问题都会影响到实验的最终结论。为了让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得到正确结论,教师需要开展预实验准备工作。首先,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讲解简易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通入石灰水溶液的流程以及实验设备,从而使学生搞清楚实验原理和步骤;然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以真实的试管、烧杯、石灰水溶液、酒精灯等实验仪器进行操作,让学生观察整个实验的具体操作,并思考实验方法的改进之处;最后,进入实验课堂,根据个人心得体会,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得出实验结论。如果实验结论与预期结论一致则证明实验正确,反之则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思考其中的原因。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实验内容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给化学实验教学增添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网络平台和共享资源的新方式展现了更多实验和实验细节,这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深入思考。例如,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室外观察酸雨,分析酸雨成因和危害的野外实验。一般来讲,初中学生无法接触到酸雨产生危害的地区,更无法体会它的破坏性。面对这样的实验,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进行解决。在网络中进行搜索便可以得到与酸雨相关的海量资料,拿出其中20到30份进行对比分析,便可以得到较为正确、全面的结论。

四、以实验为基础,做好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衔接

化学实验是从教材到现实的过渡,是连接理论与现实生产的重要桥梁。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结合起来,形成理论、研究、应用三者的内在统一。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试验中,学生是否会想到饮料瓶中的气体便是二氧化碳,在实验中是否可以利用雪碧、可乐一类的碳酸饮料得到二氧化碳气体;厨房中的食盐是否可以制成代替氯化钠,配制氯化钠溶液;铁丝、废弃的输液瓶、筷子等是否可以替代实验室的实验仪器。将实验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化学实验的距离,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五、结语

初中化学是学生接触化学学科的起步阶段,化学实验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化学实验教学层面看,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思路,给学生接触化学实验的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学化学;从具体实验安排看,多媒体可以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从具体的实验教学设计看,教师需要做好教学设计,从实验本身扩展到生活、生产中,让学生对化学知识形成立体性认知。

2.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研究论文 篇二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

多媒体技术能巧妙地将图形、文字、声音、图像、数据等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微观事物更形象、更逼真。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给予学生强烈的直观感受,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化学学习兴趣。例如学习铁的氢氧化物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1]首先,将装有Fe SO4烧杯利用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然后在烧杯中滴入Na OH溶液,这时学生就可以通过屏幕看到溶液先变成白色絮状沉淀, 而后白色沉淀被空气氧化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从而完成整个化学变化过程。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真切感受铁的氢氧化物变化过程,学生必将记忆深刻。

二、合理引导,创设生活较强的教学情境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都跟化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初中化学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引导,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较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切身感受, 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的关注度和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在课堂中可以问学生,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的塑料袋的主要化学元素是什么,这个化学元素有什么特性,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坏处优势什么? 还有硫酸厂给环境带来了哪些污染? 这些污染怎么用化学知识转化和解决? 这些知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能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三、利用有趣的故事创设悬疑教学情境

由于化学的特殊性,如果人们没有做到理性认识,那么化学演变过程就带有极强的悬疑色彩, 而悬疑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解决问题。因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探索兴趣高的特点,为学生讲解有趣的化学故事,创设一个悬疑的教学情境,然后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例如,学习“Ca CO3”时 ,就可以引入“杀狗洞”故事:意大利有一个人进去无事,狗进去会死亡的奇怪山洞,周围人都说里面住着一个“妖魔”专杀狗,化学家波曼尔不信,爬进山洞进行考察,结果发现CO2就是罪魁祸首,那么CO又是怎么杀狗的呢? 这样悬疑味浓烈的问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有效性。

四、利用化学元素被发现过程创设探索教学情境

在教学链条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要积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化学生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年龄不大、积极性较高、兴趣学习的特点,合理利用化学元素被发现的艰难历程创设探索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主动探究学习。例如,在对“氯相关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化学家舍勒、拉瓦锡、戴维、贝托莱、台耐等人发现和研究氯气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及制备漂白粉的原理和过程。这样的教学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学生在学习完氯气后会自觉探索其他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并在探索中体味到成功感,进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2]。

五、分组学习,创设激烈的竞争教学情境

正所谓有竞争才有进步,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好胜心理,因而,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合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提供一个化学题目,让学生相互讨论并互相竞争。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充分活跃课堂氛围, 还能让学生在讨论和竞争中集思广益,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三组,给予学生一个生活化较强的问题:一个冬日有雾的早晨,一女子骑摩托车上班,在交通路口等绿灯时忽然昏倒了,其间女子前面有许多辆汽车,女子昏倒的原因是什么?是雾? 是汽车尾气? 还是其他? 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并派代表起来回答问题。组与组之间有了竞争,学生为了胜利积极学习和探索,从而活跃了课堂氛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六、通过化学实验创设实验教学情境

化学离不开实验, 也只有实验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化学变化的神秘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多做实验,增强知识的直观性,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3]。例如,在做铜和浓硝酸化学反应中学生就会发现,Cu(NO3)2溶液呈黄色但铜和浓硝酸反应后却呈绿色, 是哪一种化学物质导致这样的情况? 然后可以让学生分别做实验:在铜和浓硝酸反应的溶液中加少量水,观察溶液是否变蓝? 对溶液加热? 观察溶液是否变蓝? 学生通过亲自试验和观察,了解铜和浓硝酸发应呈绿色是NO2在溶液中溶解而引起,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七、结语

3.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研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高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

新课改理念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现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观察、操作、推理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双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探索具有探究性的教学情境,有效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和学习水平。根据高中化学的学科特点及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以从以下五点来创设教学情境: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生动具体的事实或问题来呈现学习情境,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物品、现象以及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等。

例:在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中学习的物质的量,这是学生接触的首个关于微观粒子计量的物理量,课标的要求是学生能够应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并理解该物理量的意义。这时候就可以从生活中情境进行引入:家里取盐、取味精等小颗粒物的方法,为什么不像取白菜、黄瓜等一样数数?学生很容易得到答案和结论,通常用勺子取或称量,原因是盐、味精等颗粒太小不好数,而白菜、黄瓜等个体大容易数清楚,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对于微观粒子是不能通过数其颗数来确定量的多少,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方法和创新能力均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通过实验来创设情境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例:在进行氢氧化铝的两性教学中,设置如下实验情境:

氫氧化铝怎样制备?学生很容易想到利用铝盐和碱来制备,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操作。

(1)实验:制备氢氧化铝,学生分成两组

甲组:用氢氧化钠与氯化铝制备氢氧化铝

乙组:用氨水与氯化铝制备氢氧化铝

看哪个组制得的氢氧化铝多?(学生误以为加的药品越多,生成的氢氧化铝越多。)

(2)实验中,加氢氧化钠溶液的那组学生发现,氢氧化钠多了,沉淀反而没有了,这是怎么回事?

探究:指导乙组学生向所得沉淀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结果发现沉淀溶解了。

归纳:很自然的让学生掌握了氢氧化铝的两性与氢氧化铝的制备。

探究性实验课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想和科学探究精神的专题课和突破口。教师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探究基础,又要考虑每一个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具体内容的探究过程中学会一种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相关科学探究思想。

三、利用问题创设情境教学

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引发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之间的不和谐,从而产生认知冲突,这种冲突会让学生带着渴望去解决问题。

例:在进行钠的化合物的教学中,利用学生只知道水能灭火,却不知道水还能“生火”情况下,让学生甲做“滴水生火”的实验,实验现象让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感到新奇、疑惑。进而又让学生乙做“吹气生火”的实验,看到这些实验现象,学生会更加好奇,这时提出相关问题: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的现象呢?难道滴的是“圣水”?吹的是“仙气”吗?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产生了认知冲突,让学生带着求知欲去学习Na2O2的性质。

上述问题情境的设计,利用了学生认知结构不协调,创设了一个有趣而矛盾的问题情境和良好的认知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考虑问题的设计与处理,做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问题化。问题创设不但要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更要能体现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思维,并能引导学生将思维聚集于情境内所隐含的化学知识、化学方法上。教师课讲得好,不如问得好,因为前者是以教师为主,采用传授式教学,而后者是以设置问题为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利用多媒体为传授方式的教学情境

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化学教学,能增加信息传输容量,并且还蕴含视听景象,极大地、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求知环境。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可使学生熟练掌握有价值的信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创造力。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研究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因人、因课、因内容而异努力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标理念得以有效地落实。

参考文献:

[1]王世民.巧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动机:高中化学课程情境创设之我见[J].新校园:理论版,2012(4):179.

4.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研究论文 篇四

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学应以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以及做人的道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教学中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入具体的情境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学中要注意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是十分有用的,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例如,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资料介绍身边熟悉的事物,像光纤的发明联系电话的使用,冷冻剂的发明与更新联系冰箱、冰柜、空调,卡介苗、青霉素的发明联系人们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等;在介绍物质鉴别方法的时候,可以联系到厨房里的糖、酒、醋等;在介绍溶洞里石笋、钟乳石的形成时,可让学生联系水垢的成分、形成以及去除方法,并探究滴水穿石的真正原因;介绍酸碱盐时,可联系胃酸病人的用药问题、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等等。这样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尽量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分和学生共同学习。例如,在“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考虑到学生对水污染这一内容较熟悉,但对水资源的缺乏体会不深,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

①附近水资源的分布及质量调查;

②水污染与我市的经济发展;

③给市政府的建议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④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节约每一滴水。而对水资源短缺则用多媒体进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了真正的主人。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是化学实验。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每个课本实验,还要在适当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补充实验或实验创新。如,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中分别补充有气体、沉淀生成、变色、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补充向自制的简易天平中倾倒二氧化碳;介绍易燃易爆物质时补充氢气的爆炸实验及白磷的自燃实验;介绍溶液时补充模拟“死海实验”;做气体的燃烧实验时,先用排水法收集在锥形瓶里,并用橡皮塞塞紧,拿到教室直接在瓶口点燃现象非常明显,密度大的正放,密度小的倒在铁圈上。总之,只要是危险性不大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5.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研究论文 篇五

天柱县渡马中学

许积灯

化学用语是国际统一规定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的符号,它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也是化学学习启蒙阶段的重点和难点,纵观新课程下各地中考化学试题,化学用语不仅是中考必考的重点内容之一,而且还以较高的频率出现在每一份试卷的不同题型中。然而对有关试题考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却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失分较多。针对这些情况,在新课程中更要重视化学用语教学。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化学用语教学要过好四关,提出以下四个观点。

一、过好元素符号关: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然而物质的化学式又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的,因此,元素符号的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我刚刚涉足初中化学教学时,忽视了元素符号的教学,一学期后,竟然发现有的学生连元素符号都不会写,可想而知,他们的化学成绩必然很差。针对这种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常常把元素符号的教学,分散于专题一,二、三、的教学之中,提前记1-20号元素、金属活动顺序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每节课让学生读一遍元素符号,让学生在无意识中的记住元素符号。在专题三学完之后,采用听写,对个别后进生采用人人过关等手段,来强化学生记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记住并正确书写常见的27种元素符号。

二、过好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和原子团化合价关

元素及原子团化合价是我们正确书写化学式的工具,只有记住,常见元素及原子团化合价,才能正确书写化学式,从而把学生从死记硬背化学式的苦海中解脱出来,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一般采用把元素化合价及原子团化合价编成口诀,比如:一价是尖兵,氟氯溴碘氢,钾钠和银金。二价要记清,氧镁钙钡锌。三价就是铝和铁。四价碳硅大将军。氮磷就在五价寻,变价元素单独记,一二铜,二三铁,二四六七锰硫。并且每节课上课读一遍,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记住并理解化合价口诀,再采用默写和抽个别学生背诵等手段来强化学生对化合价的记忆。

三、过好化学式的书写关 化学式能否正确的写出,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针对这一知识点,一般应讲清楚单质和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一)、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应该给学生指明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如:铁Fe、钙Ca、硫S、氖气Ne,而氢气、氧气、氮气、氯气等双原子分子,常用元素符号右下角加一小数字“2”来表示其化学式即H2、O2、N2、Cl2。

二)、化合物化学式的写书 首先,在讲授书写化学式时,先讲课本上的例题,再结合例题编成如下口诀:一排顺序二标价,价数交叉写右下,约简价码作角码,代数和为零去检查,通过这个口诀,学生书写化学式就不容易出错。

其次要向学生讲解化学式中的几种常见读法,如某化某由两种元素组成,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硫酸某含硫酸根,碳酸某含碳酸根,硝酸某含硝酸根,氢氧化某含氢氧根等。这样能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从而克服死记硬背化学式。

对于这一知识,讲完之后,印成题单,及时检测,而且是多次检测,直到学生熟练掌握为止,对个别较差的学生应个别过关。

四、过好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关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是学好初中化学最为关键的地方。如果化学方程式掌握较差,那么必将影响化学计算的教学,因而,我一直特别重视化学方程式的教学。

在化学方程式教学中,首先应讲清楚化学方程式书写的三个书写步骤,即,一是正确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二是配平化学方程式;三是注明反应条件,生成物状态,特别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应加强练习。也通过编写如下口诀进行训练:左反右生一横线,配平过后加一线,等号上下注条件,箭头来标气沉淀。学生运用这个口诀写出的化学方程式就少了“丢三落四”的毛病,学生就轻易就掌握了书写化学方程式。其次是课本中出现的化学方程式,均要求学生一一记忆,并且每周定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次,学完酸、碱、盐后,把书上化学方程式归纳四类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其它反应。印成题单,让学生记忆,并定期检测,做到人人过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正确且熟练的书写化学方程式。

6.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研究论文 篇六

实践表明:良好的教学情景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良好,并影响探究活动的实效,决定着学生探究能力形成的进程。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创设教学情景呢?我认为应坚持正确的原则和选择好的方法。

一、教学情景创设的原则

1.教学情景的创设应具有真实性。教学中学生探究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前人已研究过的,有现成的结论,但对于学生而言却是新颖的。当他们面临这些问题时,同科学家们当时的心境是相似的,老师将探究的周围环境创设得越真实,学生心理上的探究动机就越强烈,探究的欲望就越大,探究过程的收获也就越大。

2.教学情景的创设应具有趣味性。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学生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学生的心灵升华,为其未来探究事物藏下本源。”学生只有对所探究的问题产生兴趣,才能主动参与,并在探究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

3.教学的创设应具有适宜性。一个有难度但又可以让人尝试,足以引发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引发另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探究问题的难度过大,所讲述知识又与初中生的基础相关太远,则会让学生扫兴,进而损伤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降低探究的欲望。因此,创设的教学情景应具有适宜性。

4.教学情景的创设应具有针对性。教学情景的创设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牲、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针对不同的教材、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方法。切忌只图表面热闹,占用过多的时间,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又与情景问题相去甚远,导致老师只能无可奈何地自己指出要探究的问题,从而失去创设教学情景的意义。

二、教学情景的创设方法

1.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入手创设教学情景,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关注;又能够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揭露他们的已有认知,激发他们流露自己的想法,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利用学生的学习问题创设情境。通过设置与学生已有知识相冲突的教学情景,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急需解决问题的愿望。

3.利用实验过程、结果的新奇创设教学情景。初中生对实验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对那些走出他们预料的实验结果,更是惊叹不已,都希望自己能新手来完成。因此在教学中若能通过实验来创设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情景,定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例如,学习“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时,可分别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下列两个实验:

(1)在5只小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盐酸,而后分先后顺序加入大小相同的铜片、铁片、锌片、镁片和一小粒绿豆大小的钠,观察现象。

(2)向盛有跑题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投入自己所带的无锈铁钉、刀片等铁制品,观察现象。

4.利用真实而又有启发性的故事创设教学情景。故事和传说都是中学生所喜闻乐道的,选择一些与将要学习的新课题有关的真实动人的故事,定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作出各种假设,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5.利用社会热点和科技热点创设教学情景。许多社会、科技热点与中学科学都有一定关联,若能及时捕捉并用于教学情景,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状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体会到高科技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增加学生学习信心,引导学生学好科学为人类造福。

小结:情境教学强调为学生创设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的认知需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体验学习,完整地经历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认知全过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涨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的负担。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科学教师要树立新课程理念,在科学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交流、不断反思,这样一定会使科学课上得有声有色,学生也会对科学课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蒋挺大.亮聚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27

[2]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解读》顾福康郑晓蕙2006年8月第1版

[3]《浅谈农村中学如何开展科学教学》张义珍《科学教学》2004年第29卷第3期

[4]《探究实验教学设计》张苗 沈雁 曹晓晨《科学教学》2005年第5卷第4期

7.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设计 篇七

一、数学情境设计的必要性

1. 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观的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活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活动过程中, 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 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 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想品质。既然是一种活动, 那么就需要一定的情境。

2. 从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认识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够顺利开展, 作为数学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 就应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与他们数学学习有联系的数学情境。

二、数学情境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已表明, 学生对学习具有如下三个显著倾向: (1) 对处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 (2) 对掌握主动权的知识很感兴趣; (3) 对学习具有鲜明的情感。

因此, 在设计教学情境时, 要特别注意这三点, 要使学生在数学情境中,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处于一种自主探索知识的状态, 让他们体验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成功之感, 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的积极情绪体验, 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 产生自我激励、自我要求上进的心理, 并使其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三、数学教学情境的几种类型

1. 数学问题情境

即通过一定的问题,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要求。于是,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 解决问题。如在“负数的引入”一节, 可设计如下情境:某班举行知识竞赛, 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得10分, 答错一题扣10分, 不回答的0分;每个队的基本分都是0分。四个队答题情况如下表:

每个队的最后得分是多少?你是怎么表示的?请与同伴交流。

在这个问题情境中, 学生大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 因此他们急切地想给每个队打分, 但是有的队答对的题比答错的题还要多, 他们得多少分?应如何表示?学生们陷入了认知冲突, 这时负数的引入已水到渠成。

2. 数学故事 (或数学历史) 情境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 产生了许许多多值得赞扬、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逸事。在设计数学教学情境时, 可充分挖掘数学史料, 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数学情境, 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 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 接受思想教育。如高斯、笛卡尔、牛顿及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 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用来设计数学情境,

如在讲“勾股定理”这一节时, 可以向学生讲这样一则故事:如果在宇宙中除了人类还有其他文明, 人类应如何同他们交流呢?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 勾股定理最能代表人类的文明。如果宇宙中还有其他文明的话, 接收到这个信息, 就会向人类发出回应。听了这个故事, 同学们肯定会急切地想知道勾股定理的内容到底是什么?这样, 就为学生学习新课作好了铺垫。

3. 实验情境

根据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 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是使他们去动手操作。通过设计的实验, 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 使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分析等活动, 把数学知识内化, 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如在“圆周角”一节中, 可设计实验情境如下:

让学生进行以下操作: (1) 作已知圆的任意一个圆周角; (2) 再画出这个圆周角所夹弧对的圆心角; (3) 分别量出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度数, 你发现了什么? (4) 再任意作一个圆周角, 是否还有上面的结论?

通过动手实验, 学生已能总结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关于圆周角的结论, 即一条弧所夹圆周角是它所夹圆心角的一半, 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来证明了, 课堂引入自然顺畅。

4. 活动情境

即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活动或游戏, 构建数学情境, 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掌握数学知识, 感受数学的情趣。如在学习完“有理数的运算”一节, 如何对学生进行运算能力的训练?如果做大量枯燥的计算题, 会让学生感到厌烦, 这时可以让学生进行“24点”的游戏, 这样不仅使学生熟悉了有理数的运算, 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8.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研究论文 篇八

一、历史情境教学的特点:

1、创设参与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双边活动。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教师情感的真情投入,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功能和大脑一起,进行积极思维活动。

2、创设新奇教学情境,丰富课堂教学有利于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实质。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是中学历史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借助于最佳教学情境,不仅能更有效地完成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任务,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实质、把握内涵。

3、很好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最佳情境的创设,能够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景,使学生通过形象受到感染,强化爱憎情感;通过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让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感受,从而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通过语言的导拨,使学生明白道理。历史教学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也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高尚情感。

4、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语言设计,个人情感的真诚投入,创造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就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历史情境教学的基本方法

1、联系现实展现情境。常用开篇形式有:直接通过诗词、歌曲、故事、图示、影片等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兴趣。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的过程。”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做到历史教学与现实相结合。历史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对那些自己能意识到的,对现实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联系现实,展现情境,就是把课本中的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创设情景链接起来,打开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库藏,激发他们对教材知识的兴趣,进而探求知识、掌握技能,解决自身生活的困扰,从而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实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学习《三国鼎立》时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导入。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设备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在创设情景这方面。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营造逼真的教学场景,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例如:讲述《南京大屠杀》时,配以影视资料和各种图片,使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历史事实中,加快接受知识的速度,对史实掌握得更准确、更透彻。从而进行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3、形象逼真的讲解。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创造气氛,可以用语文知识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更加具有艺术性。艺术性的语言与历史情景的展示相结合,使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产生遐想。例如:学习“岳飞抗金”时,我展示岳飞图片,并简介岳飞并有感情朗诵《满江红》。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氛围中,思想情感转移到了岳飞身上,达到主动体验历史的目的,增强了客观评价历史事实的能力。

4、巧设情境,导引参与教师在讲述和演示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巧妙设置历史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导引积极参与的热情,并抓住关键点,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学习“官渡之战”时,为反映当时的情景和形势,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编演一个“许攸与曹操”的历史短剧。再如:学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时,提出:“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热血青年,你会以哪种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另外,也可以紧扣教材适时的组织一些简短的历史小辩论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深入感受历史,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演绎能力。

5、出人意料的结尾。历史情境教学要求课堂小结要精干,抓住主干,提炼观点,并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给学生悬念,为下一节课的课堂引入做一个铺垫。结尾要留有情趣,留下思维的空间。

6、巧妙利用课外活动课,安排一些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胡汉和亲》,从剧本到演员、道具整个过程,全由学生自己完成。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历史情境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学设计要富于创新性。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敢于创新,大胆设计。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对不同的课型进行设计,要勇于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的模式,不断探索。首先,历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例如对新授课课型可采取导入新课、课文探究、自我测评、课文总结、课外活动等过程,对活动课则可在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评价与总结等几方面进行设计。其次,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学科内和学科间的综合。

2、教学设计最终要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情况。首先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不要定的过高,过空。教师要仔细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生所学教材,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趣味性。

3、课堂评价语言過于单一。

新课程理念提倡赏识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言行要以鼓励为主。于是老师们就不分好坏地评价学生“很好”、“不错”、“对”。其实这样单一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也不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每一个不同的学生。我们不能千遍一律地对待。在历史教学中,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对不同的问题情境,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师的鼓励性语言也应该活泼、多样,有针对性。如可以说“你的发言有独到见解”,“你善于思考问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你见多识广,回答问题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很了不起”。此外,多鼓励并不表示对学生的错误观点和缺点不指正。

9.初中化学新课程理念教学反思 篇九

下面就现行初中化学教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谈一些体会和反思。

一、“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初中化学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分为5个阶段:关注、参与;实验、探究;解释、推论;整合、精致;反思、评价。现以初中化学(全一册)第五章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为例,说明“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1、提出问题。首先向同学们提出: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提示同学们可找出课本中所有能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参考课本第五章第四节内容,探究课本中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否是最好的方法。要求同学们写出实验方案、实验过程、现象、结论及体会,每位同学都要参与其中,分工合作,用家中的小实验室制取出二氧化碳气体,下星期三各“科学小组”进行展示(班中共40位学生,根据住址自愿组成8个“科学小组”。

2、实验探究。周末的两天里,各科学小组都行动起来,我用电话摸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较弱的小组,到现场辅导和鼓励。

3、成果展示与交流,上课前要求各“科学小组”先把设计的实验方案先交上来。

上课开始后,各小组开始展示其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一边实验一边陈述探究的过程。八个小组实验方案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小组有多种方案,实验的用品更是五花八门,酒精灯有小药瓶做的,有玻璃胶水瓶做的;反应容器却用医用吊瓶、各式各样的玻璃食品罐;导气管用水笔芯、圆珠笔芯、自行车气门芯、细软管代替;而橡皮塞只有这些具有原创力的、可爱的学生想得出:用橡皮擦、捏成小动物的橡皮泥、小木块加橡皮筋代替。实验过程中针筒、衣服架、风钩、回形针、瓶盖等,都成了同学们手中的实验仪器,家里的醋、食用碱、装修用剩的大理石、蜡烛、泡沫、雪饼中的干燥剂等成了同学们实验用的药品,他们的实验橱更是哪个国家实验室也找不到的,用各种粘粘纸、彩笔画装扮得漂漂亮亮。

曾有一位科学院的院士说:能用最简陋的实验设备做出实验来是最了不起的。我们的学生不正是用最简陋的实验设备做出实验来的了不起的人吗?而且有的实验跟教材中的实验原理完全不同,当然不一定更好,但都是他们通过查资料想出的,这不仅使他们理解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和原理,而且回顾了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的装置,还掌握了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4、反思与评价。当一个“科学小组”展示完毕后,先由小组成员自我评价,后其他小组对展示小组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的总体评价。

经过前期的准备,学生已完全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并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二、体会

(一)学生探究的内容要视教学内容的价值性。本次课程改革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哪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探究,哪些内容要教师给出相关信息或启发讲授,我的体会是: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价值,选择具有核心地位和基础地位的、规律性的内容让学生探究。因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化学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二)帮助学生建立进行探究的条件。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尽量利用传统的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并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探究学习的方法,如把探究学习的5个基本阶段印成小册发给学生,让学生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帮助指导学生用家里的废弃物、儿时玩的玩具和少量化学药品建立小实验室,以便为开展完全的科学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三)教师应当做探究“向导”。在学生探究阶段,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巡视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如有的小组只是在盲目地做实验,没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更为后面的整合、精致及今后的教学安排提供具体的学生情况。

三、有待反思的问题

10.略谈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体会 篇十

摘 要:新课程教学要求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探索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它是一门全新的学科,是科学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初中化学教学又是学生接触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和基础阶段,因此,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能力关等,这样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初中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巧妙设计问题,引入学习目标

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强烈的学习动机是由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成就感激发的。在教学目标的引入上,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内涵,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有助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弄好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质疑。问题设计要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点,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研究性。如在学习化学反应时,针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设计的探究性学习问题是:面粉可以爆炸吗?面粉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面粉可燃烧吗?等等。在初中学生的常识中,面粉是不会燃烧和爆炸的,这种“违反常识”的问题,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二、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合作能力

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所以要充分认识实验教学方法的质变,积极主动地搞好实验教学。要关注实验教学的课外空间和延伸,适当增加与教学有关的实用性实验,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设备,让某些实验走出教室和实验室,走进家庭和社会。

中考命题既包括生产生活实际,又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挖掘的实验素材。化学反应由于反应条件、反应量、观察角度、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等诸多不同,常常会有“意外现象”发生,这些都为探究提供了命题依据。在教学中,要完整地把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平时善于激发问题意识,将实验教学与科学探究有效结合起来,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考试题更多地出现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核,而这方面正是化学教学的薄弱环节之一。部分学校连学生应做的实验也没法开展或没完全开展,更谈不上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这是造成实验探究题得分低下的重要因素。教师应想方设法,不仅要让学生去完成教材中规定的分组实验外,而且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去独自完成其能力限度内可完成的实验。

三、把握度量,适当提示学法

对不同的教程内容,教师会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但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都包含着教师对学生教学方法的指导和要求,以便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基本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能自主、自如的学习。如在上面谈到的探究实验结束时,并不急于小结,而是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提出为题――做出假设――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验证――科学推理得出结论。这样做让学生何有成就感,越学越能找到感觉。载入,在学习氧气具有助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时,要提示学生注意:该类反应的条件是“点燃”,这就足够了。如果你再告诉学生,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一定要在铁丝前系一根火柴,他们就看不出铁丝在空气中点燃时的现象,很容易将铁丝在氧气中与在空气中点燃时的现象混为一谈,也就不知道类似的探究以后该怎样进行。因此,教师不用过度指导,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让学生自己决定,真正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四、引导释疑?D?D努力做好复习总结工作

九年级化学是中考科目,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学生要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的应变能力一定要强。

(1)读好课本、用好课本。正确处理好课本与练习题的关系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要力求每章节过关。课本是我们复习的依据,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更是教师编选练习题、测试题的依据。因此在复习阶段,要继续读好课本,用好课本,还要正确处理好课本与练习题的关系。

(2)关于联想总结,使知识网络化。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有些学生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其实,中考考试得分,学习不仅是一方面,而且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有人说,化学难学,要记的东西太多了,这话不全对。实际上,关键在于怎样记。实践证明,只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

(3)讲究方法,归纳技巧。教师应提高解题速度仔细研究中考说明,捕捉、研究中考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按照新课标要求,不仅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化学基础知识,而且要学生学会分析思考,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生产、科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对中考试题“陈”题新做,将做过的试题进行创造性的重组,推陈出新,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4)把握重点,消除盲点。我们要切实做好纠错分析近几年中考化学试题,重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即疑点和盲点。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差错”的怪圈,除了思想上要予以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还是非知识性的失误。对出现的差错要作记载,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一次总结。

11.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研究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英语;情境教学;开展思路

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没有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无法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动,情境教学已经成为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一定成绩。但这样的成绩并没有达到预期理想成效,在实践中暴露出一定弊端,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并没有清晰的情境教学开展思路。基于此,本文在此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情境教学的开展思路,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一、贴近学生生活创设情境

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认为初中英语教学缺乏真实性,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亲切感,甚至认为英语无用,致使学生不愿意主动积极地进行英语学习,尤其是受到青春期叛逆情绪的影响,初中英语教学难以开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开展教学,但部分教师创设的情境没有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始终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为了迎合当代学生的审美观念和价值意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和实用性,教师应该创设出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到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将抽象的英语教学变得生动具体。

以英语语法中的时态教学为例,教师要求学生两人为一组用英语讨论自己昨晚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再描述自己今晚安排做的事。受到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开始运用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态组织语言,根据具体的情境建构和优化语法知识体系。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生才会站在自身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利用所学的知识点去解决问题,最终获得更加深刻的认知。

又如,在学习虚拟语气的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情境是学生遇到困难时向自己的朋友寻求帮助。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组织口语练习,并在实践中运用虚拟语气。

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做的是发挥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经验,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思考英语语言思维,在必要时给予学生建议,让学生在实践运用英语语法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英汉之间的差异。与此同时,教师运用生活化的语言情境使学生意识到只有学习好英语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能避免在与外国友人交流时出现语言错误。

二、在情境中加强互动交流

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并且应该在此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激烈有效的交流与互动。通过有效的互动,教师才能增加初中英语课堂的生动性与活力,才能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总结和交流,以此获得更大的提升,为情境教学增添新的

亮点。

以“Will people have robots?”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充满科幻元素,迎合了当代学生的审美观念,多数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可以是二十年后人类利用机器人完成的工作。此时,教师可以按照相应的标准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英语学习小组,并组织学生利用英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未来的机器人能够代替人类完成哪些工作。这样的情境迎合学生幻想,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将自己内心的憧憬表达出来,在锻炼英语口语的同时获得足够乐趣。由于迎合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更主动地进行小组交流,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趣味,也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一单元的内涵,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意识,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作有力支撑

教师可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强有力支撑。信息技术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感染能力,能够带给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受,使情境变得更加真实,使情境教学的效果得到提高。

例如,在“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外国学生在假期中常做的事情,如旅游、登山、看电影等。在视频或图片的展示下,学生能够感受到外国学生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也能够感受到新奇的外国文化。这就可以让学生对国外生活拥有一定的兴趣和向往,引导学生拥有与外国学生交流互动的欲望和动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利用直观的视觉冲击使学生对假期产生幻想,可以引导学生开始思考如何规划自己的假期。此时,教师就可以创设出学校即将放假的情境,组织与引导学生开始计划自己的假期生活,顺利引导学生开始思考“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这一问题。

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运用教材中的语法知识组织语言,并主动与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教师创设的情境变得更加真实,对学生拥有更大的吸引力,也使初中英语课堂更加有趣。

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情境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的语言思维,在更加真实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形成英语语言思维,帮助学生梳理中西方语法的差异,达到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目的。

以“Have you packed yet?”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情境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分辨中西方语言在表达现在完成时态中的差异。教师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学生在讨论已经结束的春节晚会。教师要求学生交流自己在晚会中所做的事情或心情。由于中西方语言思维的差异,部分学生并不能掌握时态的变化,无法正确组织语言。此时,教师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将各个时态的语法要点进行总结,例如可以画出时间轴,以现在时态为原点将各个时态标注出来,通过这样直观地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融入分层教学理念

在初中英语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融入分层教学理念,即立足于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为学生确立不同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使不同基础、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提升。

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不但要看到学生取得的英语成绩,同时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例如,在学习间接引语时,教师创设出相应的语言情境。针对高层次的学生,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间接引语的基本用法,还要求学生利用间接引语复述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和综合素质。与此同时,教师考虑到部分英语学习能力不突出的学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要求学生在情境中体悟什么时候需要运用间接引语,并通过简单的口语练习帮助学生掌握。

只有融入分层教学理念,学生才能在具体情境中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更好地去探究与思考,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总之,情境教学倡导在特定情境中带领学生进行体验,让学生在获得具体体验的同时提高英语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英语语言思维,极大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这就要求众多初中英语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有意识地发现和总结问题,通过积极探讨逐步完善情境教学开展的不足,理清情境教学的开展思路,达到推动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吉林.谈情境教育的课堂操作要义[J].教育研究,2002(03).

[2]于兰.英语情境教学:原理、特征与策略[J].教育科学,2011(06).

12.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研究论文 篇十二

一、开展游戏, 引入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游戏能寓教于乐, 给学生提供较为真实的情景, 在无意识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语言实践, 激发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思维规律和认知水平, 设计和组织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活动,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其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教学“现在进行时”语法时, 我借鉴”幸运52”的猜词环节“你来比画我来猜”, 一个学生到讲台前根据教师指令做动作, 同时教师提问:What is he/she doing?并引导全班学生运用句型“He/She is…”作答。游戏后教师板书相关句子, 让学生观察归纳语法规则, 然后再创设情境进行巩固活动。这样, 创设游戏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 既加深了学生对“现代进行时”的理解, 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参与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巧妙设问, 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是培养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动力, 是激发兴趣和调动情感的源泉。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进行有效设问, 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刺激学生启发思维,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让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进入学习状态。在学习7A Unit 3《Halloween》时, 我先用多媒体展示西方国家庆祝万圣节的一些活动的图片和视频, 在他们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之时, 提出了一些问题, 逐步把他们带入情境之中:“What do they do for Halloween?”“What do they wear at Halloween?”“How do they make pumpkin lanterns?”……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 积极思维, 相互探讨, 各抒己见。在交流互动中, 学生们对万圣节的由来、时间、装饰、饮食、活动等, 渐渐明晰起来。

三、借助实物, 展现情境, 加深语言意义的理解

英语教学中, 利用实物创设情境, 有助于学生把英语语言的学习同实物或情境直接联系, 增强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感,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生动而鲜明, 可供直接感知的实物、道具或图片, 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情境之中, 不但能使学生清晰地感知和理解语言的意义, 而且能够增强语言学习的趣味性, 使学生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在学习8A Unit 1《Grammar》中的“not so/as…as”句式时, 我先请两位学生 (一高一矮或一胖一瘦) 到前面来, 然后说道:“A is taller/fatter than B, B is shorter/thinner than A.”而后又指着A和B说:“A isn’t as short/thin as B.”“B isn’t as tall/fat as A.”最后再利用年龄、头发、衣服相比, 来教这个句型。这样, 通过实物创设教学情境, 不仅使学生清晰、具体地感知和理解了句型, 而且把句型教学与会话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学生们学得兴趣盎然,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角色表演, 模拟情境, 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角色扮演是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模拟真实语境进行交际操练的一个好方法。表演中的情感色彩和美感形象, 令学生情绪热烈、倾情投入、印象深刻, 易于触发学生交际、表达的动机, 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合作交流, 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 既可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又能实现互教互学、共同提高, 从而增强自己用英语表达、交往的能力。在学习7B Unit 5《A Brave Young Man》后, 我让学生根据课文故事情节, 以主持人和主人公的两个角色编一个小对话, 然后以主持人采访主人公的形式上台表演, 最后赛出最佳主持人。新颖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他们纷纷参与进来, 在一起相互谈论, 设计了很多有针对性的话题。在表演时, 两人的对话既可围绕提纲, 也可自由发挥;其他同学在看两人表演时, 既练习了听力, 又能从对话中受到启发, 及时修改、调整自己的对话设计, 可谓一举多得。

五、链接生活, 再现情境, 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语言起源于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语言, 这是英语教学的需要。因此,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构建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使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生活化的交际情境之中, 让课堂成为学生语言交际的“社会性”场所, 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言交际活动之中, 促进学生英语语言生命的主动发展。在学习7A Unit 4《Food》一课时, 我就把讲台当成柜台, 用学生的笔、尺、本子、衣物等当做“商品”, 让学生轮流扮演售货员和“顾客”, 进行购物情境对话。这样, 带领学生进入生活的情境之中,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延伸了课堂狭窄的空间。

总之, 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采取多种有效策略, 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由情入境, 情境交融, 在与教师创设的情境“互动”中形成“共振”, 从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言交际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1]王亮则.浅谈情景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教育, 2003 (4) .

13.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研究论文 篇十三

孔子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中应巧妙地设置疑问、引起悬念,使学生刚开始就产生“释疑”的欲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进行思维。教师要善于提出一系列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新知识。教学实践证明,新奇巧妙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思考。如教学NSE新标准英语7B Module 9 Unit 2 时,学生们在“Did Goldilocks like the two big chairs? Which bed did Goldilocks like best? Why? Why was Baby Bear unhappy? Did the Bears notice Goldilocks at first?”等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中互相探讨、积极思维、各抒己见,这样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欲和创新思维。

二、创设仿真型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教学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的语言交际活动过程,目前使用的新教材的编排也力图体现了这一特点。新教材以语言结构为主体,不但教学生语法结构,而且教学生如何使用语言,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使外语教学过程成为语言交际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新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比如购物、旅游、吃饭等内容,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表演,诱发学生的参与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例如,教学NSE新标准英语8A Module 8 Unit 1时,在巩固、保存阶段即Step 5 Consolidation部分的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6人一组展开了小组合作活动。这是开展课堂互动的一个有效手段,小组活动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有利于促进学习。在英语课上开展小组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在这里教师与学生一起创设问路和指路的情境:情境一,把课桌设置成东方宾馆、农工商超市等,把教室过道设计成魏塘镇主要街道如中山路、谈公路、解放路等;情境二,假设七年级新生家长来校报名,向你询问报名地点。这样的情境创设,既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人人进入角色进行语言实践,又培养了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创设游戏型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能使学生达到乐、学、练的结合及思维与想象的发挥,用较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效果,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多种能力,启发思维和想象力,对培养情感与个性都有很大的作用。例如教学NSE新标准英语7A Module 3 Unit 1时,对于“There be…”句型的教学,可让同学们根据各自的书包、文具盒和口袋里的物品进行互相提问猜测,猜错了就退出该游戏活动,要求速度快且准确率高。这样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便掌握了这个句型。

四、创设想象型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像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例如教学NSE新标准英语8A Module 1 Unit 2时,在Post瞨eading 教学部分可以通过问题“What is the most common/unusual/interesting hobby? What hobby would you like to have? ”让学生们进一步展开讨论,谈各自的爱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远大理想,而且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发展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更对他们进行了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了个人素质。

五、创设引趣型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上一篇:陕西省工作规范自查分析报告(公务员系统、事业单位)下一篇:化学必修Ⅱ第三章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1、2课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