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计算机基础

2024-07-31

大学计算计算机基础(共7篇)

1.大学计算计算机基础 篇一

一、单选题练习

1.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 C )组成。

A.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B.主机和外部设备

C.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D.主机箱、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

2.以下软件中,( D )不是操作系统软件。

A.Windows xp B.unix C.linux D.microsoft office

3.用一个字节最多能编出( D )不同的码。

A. 8 个 B. 16个 C. 128 个 D. 256个

4.任何程序都必须加载到( C )中才能被CPU执行。

A. 磁 盘 B. 硬 盘 C. 内 存 D. 外存

5.下列设备中,属于输出设备的是( A )。

A.显示器 B.键盘 C.鼠标 D.手字板

6.计算机信息计量单位中的K代表( B )。

A. 102 B. 210 C. 103 D. 28

7.RAM代表的是( C )。

A. 只读存储器 B. 高速缓存器 C. 随机存储器 D. 软盘存储器

8.组成计算机的CPU的两大部件是( A )。

A.运算器和控制器 B. 控制器和寄存器 C.运算器和内存 D. 控制器和内存

9.在描述信息传输中bps表示的是( D )。

A. 每秒传输的字节 数 B.每秒传输的指令数

C.每秒传输的字 数 D.每秒传输的位数

10.微型计算机的内存容量主要指( A )的容量。

A. RAM B. ROM C. CMOS D. Cache

11.十进制数27对应的二进制数为( D )。

A.1011 B. 1100 C. 10111 D. 11011

12.Windows的目录结构采用的是( A )。

A.树形结构 B.线形结构 C.层次结构 D.网状结构

13.将回收站中的文件还原时,被还原的文件将回到( D )。

A.桌面上 B.“我的文档”中 C.内存中 D.被删除的位置

14.在Windows 的窗口菜单中,若某命令项后面有向右的黑三角,则表示该命令项( A )。

A. 有下级子菜 单 B.单击鼠标可直接执行

C.双击鼠标可直接执行 D.右击鼠标可直接执行

15.计算机的三类总线中,不包括( C )。

A. 控制总线 B.地址总 线 C.传输总 线 D.数据总线

16.操作系统按其功能关系分为系统层、管理层和( D )三个层次。

A. 数据层 B.逻辑 层 C.用户 层 D.应用层

17.汉字的拼音输入码属于汉字的( A )。

A. 外 码 B. 内 码 C.ASCII 码 D.标准码

18.Windows的剪贴板是用于临时存放信息的( C )

A.一个窗口 B.一个文件夹 C.一块内存区间 D.一块磁盘区间

19.对处于还原状态的Windows应用程序窗口,不能实现的操作是( D )。

A.最小化 B.最大化 C.移动 D.旋转

20.在计算机上插U盘的接口通常是( D )标准接口。

A.UPS B.USP C.UBS D.USB

21.新建文档时,Word默认的字体和字号分别是( C )。

A.黑体、3 号 B.楷体、4号 C.宋体、5 号 D.仿宋、6号

22.第一次保存Word文档时,系统将打开( B )对话框。

A. 保存 B.另存为 C.新建 D.关闭

23.在Word表格中,位于第三行第四列的单元格名称是( C )。

A.3∶4 B.4∶3 C.D3 D.C4

24.Word编辑文档时,所见即所得的视图是( B )。

A.普通视 图 B.页面视图 C.大纲视图 D.Web视图

25.新建的Excel工作簿中默认有( B )张工作表。

A.2 B.3 C.4 D.5

26.在Excel工作表的单元格中计算一组数据后出现########,这是由于( A )所致。

A.单元格显示宽度不够 B.计算数据出错 C.计算机公式出错 D.数据格式出错

27.若在Excel的同一单元格中输入的文本有两个段落,则在第一段落输完后应使用( C )键。

A.Enter B.Ctrl+Enter C.Alt+Enter D.Shift+Enter

28.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默认的扩展名是( B )。

A..pwp B..ppt C..ppn D..pop

29.算法的基本结构中不包括( A )。

A.逻辑结 构 B.选择结构 C.循环结 构 D.顺序结构

30.用C语言编写的程序需要用( B )程序翻译后计算机才能识别。

A. 汇 编 B.编 译 C. 解 释 D. 连接

31.可被计算机直接执行的程序由( A )语言编写的程序。

A.机 器 B.汇 编 C. 高 级 D. 网络

32.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逻辑结构是( D )。

A.层次结构 B.树形结构 C.网状结构 D.二维表格

33.用以太网形式构成的局域网,其拓扑结构为( B )。

A.环型 B.总线型 C.星型 D.树型

34.在Internet中的IP地址由( C )位二进制数组成。

A.8 B.16C.32 D.64

35.在IE地址栏输入的“www.cqu.edu.cn/”中,http代表的是( A )

A.协议 B.主机 C.地址 D.资源

36.在Internet上用于收发电子邮件的协议是( C )。

A.TCP/IPB.IPX/SPX C.POP3/SMTP D.NetBEUI

37.在Internet上广泛使用的WWW是一种( A )计算机考试。

A.浏览服务模式 B.网络主机 C.网络服务器 D.网络模式

38.对同一幅照片采用以下格式存储时,占用存储空间最大的格式是( C )。

A..JPG B..TIF C..BMP D..GIF

39.扩展名为.MOV的文件通常是一个( B )。

A.音频文件 B.视频文件 C.图片文件 D.文本文件

40.从本质上讲,计算机病毒是一种( C )。

A.细菌 B.文本 C.程序D.微生物

二、选择题(答案回复可见)

1、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

A 1941年 B 1946年 C 1949年 D 1950年

2、世界上首次提出存储程序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是

A 莫奇莱 B 艾仑·图灵 C 乔治·布尔 D 冯·诺依曼

3、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采用的主要逻辑部件是

A 电子管 B 晶体管 C 继电器 D 光电管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首次实现了“存储程序”方案

B 按照计算机的规模,人们把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时代

C 微型计算机最早出现于第三代计算机中

D 冯·诺依曼提出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结构理论基础

5、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应包括

A 系统硬件和系统软件

B 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C 主机和外部设备

D 主机、键盘、显示器和辅助存储器

6、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性能主要取决于

A 微处理器 B 内存储器 C 显示适配卡 D 硬磁盘存储器

7、微处理器处理的数据基本单位为字。一个字的长度通常是

A 16个二进制位 B 32个二进制位 C 64个二进制位 D 与微处理器芯片的型号有关

8、计算机字长取决于哪种总线的宽度

A 控制总线 B 数据总线 C 地址总线 D 通信总线

9、“Pentium Ⅱ350”和“Pentium Ⅲ450”中的“350”和“450”的含义是

A 最大内存容量 B 最大运算速度 C 最大运算精度 D CPU的时钟频率

10、微型计算机中,运算器的主要功能是进行

A 逻辑运算 B 算术运算 C 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D 复杂方程的求解

2.大学计算计算机基础 篇二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根据教育部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意见, 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讲授计算机技术的四大领域:系统平台与计算环境、算法基础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系统开发与行业应用。重点掌握三方面的应用技能:计算机网络应用与信息检索方法、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和多媒体信息处理工具的使用方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讲授的知识体系分解为知识单元和知识点, 要求各学校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容、传授的方式、检验是否掌握的方式都要制定相应的要求和标准。“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本科生的第一门公共计算机基础课, 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课程, 培养目标基本是尽可能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主要领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计算机是什么、能做什么、如何做, 因此教学内容广泛, 知识点丰富且各种知识相互交叉, 基本上是各领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的浓缩。在一本教材一门课程 (约70学时) 中, 从教材到教学都是以名词解释为主, 基本上对周以真教授提到的计算思维的特征点都粗略地解释了“它是什么”, 却没有进一步解释“为什么”, 而“为什么”中蕴含了丰富的计算思维。如何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将“操作系统”单元中蕴含的计算思维清晰地展示给学生, 首先应该按照计算思维的理念, 对这部分知识中基本的最有价值的能在有限的学时内讲清楚的知识进行取舍筛选。早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是技能培养, 之后是能力培养, 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现在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 计算思维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内容。我们重新审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 把这些知识点中蕴含的计算思维的内容明确出来, 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力的同时, 培养计算思维。“操作系统”作为十分重要的一个知识单元, 通常介绍操作系统的层次架构、资源管理、发展史及常见的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 操作系统对CPU、内存、文件、输入输出设备进行管理, 同时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硬件进行抽象和分解, 形成了进程、线程、虚拟内存、文件系统、各种输入输出模式等操作系统构造的出现, 以此方法来控制这个巨型庞杂系统的设计和运转。通过预防、保护及冗余、容错、纠错的方式保证操作系统本身的正确运行。虽然CPU、内存、磁盘、输入输出等设备的形式和构造相差很大, 但对它们进行管理采用的思维方法却有很多相同点, 集中体现在处理机管理、内存管理的方式方法中, 充分展示计算机如何为事物抽象、分解、建模、并行处理的思维方法, 在时间和空间之间、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之间的进行折中的思维方法。总之, 在操作系统中计算思维无处不在, 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方法的绝佳园地。

二、在“操作系统”知识单元中挖掘计算思维方法

1. 操作系统的层次架构。

操作系统是一种层次管理机制, 分为多个功能模块, 按层次分解, 每层的功能不同, 下面一层只对上面一层负责, 上面一层只对紧连的下一层进行控制。层次结构的思维方法使得操作系统的构造过程变得简单易行。

2. 进程模型, 进程是为了在CPU上实现多道编程而出现的概念。

任何时刻CPU上只能执行一条指令, 所以任意时刻CPU只有一个进程在执行, 由程序计数器确定执行哪条指令。从逻辑上看每个进程都可以执行, 也可能挂起让别的进程执行, 之后又接着执行。每个进程需要记住每次挂起时自己所处的位置, 以保证下次执行时从此处开始。从时间上看, 每个进程都在执行;从逻辑上看, 多道程序并发执行;从CPU角度上看, 进程经常切换。这就是进程模型。

3. 进程管理, 操作系统通过维护进程的一些信息管理进程 (通过管理事物的信息来管理事物是一种管理思维方式) 。

创建进程时, 操作系统为其建立进程控制块, 它采纳的数据结构有线性表、链表和结构 (struct) 。进程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分配, 既要公平又要高效地利用资源。进程可以并发执行, 并发进程之间存在同步互斥的关系, 这种关系被抽象成一个模型:生产者与消费者。

4. 线程, 进程在一个时间里只能执行一件事, 如果想做多件事就得使用“分身术”。

线程是进程的分身, 线程与进程拥有同样的程序文本, 但是线程的上下文不一致。线程是进程的一个执行序列, 一个进程可以同时拥有多个执行序列, 就像一个舞台可以有多个演员同时出场一样。线程使我们可以在软件指令执行上并发。

5. 闭锁, 进程/线程同步机制中闭锁的实现有多种方法, 以中断启用与禁止来实现锁、用测试和设置指令来实现锁、以非繁忙等待的中断启用与禁止来实现锁、以最少繁忙等待的测试和设置指令来实现锁。

这一系列问题非常适合使用启发式思维方法, 依据知识点内在联系进行逻辑推理启发教学, 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6. 虚拟内存管理。

程序要运行必须先加载到内存。用户对内存的要求是:大容量、高速度和持久性, 而实际上却是一个由缓存、主存、磁盘组成的内存系统。内存管理就是使程序在任何一个层次上的存放对用户来说都是一样的, 这就是虚拟内存管理, 它对由缓存、主存、磁盘组成的内存系统进行抽象思维, 使用户感觉拥有一个空间像磁盘那样大、速度像缓存那样快的比物理内存空间大得多的地址空间。

7. 内存空间分配。

多道编程可以大幅提高CPU和内存的利用率, 改善用户响应时间, 这些优势的代价是操作系统的复杂程度。例如不能将程序加载到固定的内存空间, 进而不能使用静态地址重定位, 必须使用动态地址重定位。多道程序数量的增加不是无限的, 超过某个限度, 多道程序之间的资源竞争反而会降低系统效率, 需要在操作系统的复杂程度和CPU内存利用率之间进行折中。动态地址重定位增加了系统消耗, 但提高了操作系统的灵活性。我们可以将程序加载到内存任何地方, 可以方便实施地址保护, 实现虚拟内存。

8. 操作系统不知道一个程序会进行多少层嵌套调用, 不知道程序运行会产生多少新数据, 因而不能事先确定给一个程序分配多少内存空间。

配置一个超大空间会造成内存资源浪费, 配置小了程序无法继续执行。当一个程序所占空间不够时, 操作系统将它倒出到磁盘上, 等待大片内存空间的出现, 再加载到其中继续执行, 操作系统的这种管理方式称为交换 (swap) 。如果程序的增长超过了物理内存空间的容量, 操作系统使用的办法是重叠 (Overlay) 。将程序分成功能相对完整的单元, 一个单元执行后再执行下一个单元, 条件是一旦执行下一个单元就不会再执行前面的单元, 操作系统把后面的程序单元配置到前面的程序单元上, 将其覆盖, 这样就可以执行一个比物理内存大得多的程序。

9. 分页系统中页面更换算法。

如果CPU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系统产生缺页中断, 中断服务程序负责把位于磁盘上的数据加载到物理内存中。磁盘的访问速度远远慢于内存, 频繁的缺页中断的系统消耗是巨大的, 因此要精心设计页面更换算法。算法中蕴含了人类社会的处事哲学:追求公平, 同时又希望自己能被区别对待。操作系统中到处都闪烁计算思维的光辉, 线程通信中的“管道”思维、“信号”及“信号量”、线程同步中竞争引起的死锁的解决方案、哲学家就餐问题、银行家算法、处理器调度的调度算法等。

三、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 从理论上讲授计算思维的同时, 实验教学也是学生掌握计算思维方法的重要一环。计算思维的培养是以计算能力的培养为基础, 只有接受过良好的计算机技术培训, 具备了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才能逐渐领悟计算机科学家在面对问题时所习惯采用的思维方法, 否则计算思维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 对学生来说无异于纸上谈兵。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 计算机基础课定位为基本概念、技术和方法, 这种指导思想不利于计算思维的培养。对计算机有深刻理解才会汲取相应深刻的思维理念。计算机的高速与精确, 使得计算思维是一种精确思维, 在时间上以纳秒为尺度, 以量化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使概略变得精确、使模糊变得清晰的思维方式, 这与其他很多学科不同。相对于计算机的高速与精确, 很多学科可以看做是粗放的技术, 在逻辑思维上凸显粗放的特点。在不远的将来, 这些学科可能会通过使用先进的计算技术和计算科学逐步由粗放到精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含有明显的计算思维方法, 很多案例对计算思维提供了很好的诠释, 但是对培养计算思维能力还远远不够, 需要在知识结构上进一步调整, 在教材中进一步挖掘, 在教学中进一步探讨, 理清计算思维的基本要素、培养方法、实施途径和评测规范。在现有学时少、师资弱的教学环境中, 主动采取有效措施, 从思想观念、师资队伍建设入手强化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意识。

计算思维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它不是学一门课程就能掌握的。计算思维教学贯穿在所有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 如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课程。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计算思维必将成为多数人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的、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拥有计算思维能力, 并能自觉地应用于日常的学习、工作中, 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经之路。

摘要: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内容, 正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界逐步形成共识。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也很重要。本文希望通过在“操作系统”知识单元中, 分析处理机管理、内存管理的方式方法, 阐释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思维,进程管理,内存管理

参考文献

[1]陈国良, 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1) .

[2]陆汉权, 何钦铭, 徐镜春.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9) .

[3]龚沛曾, 杨志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5) .

[4]李廉.计算思维——念与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1) .

[5]董荣胜, 古天龙.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方法论[J].计算机科学, 2009, (1) .

[6]何钦铭, 陆汉权, 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九校联盟 (C9) 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9) .

3.大学计算计算机基础 篇三

关键词: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构建;现代教育

在现今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高校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在面对所学计算机基础知识时对其进行具体构建,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进行一种计算思维理念的构建。计算思维理念是一种无形的概念,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时所产生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对计算机设备进行控制,从而对现今这个计算机时代所产生问题进行解决的一种能力。本文通过对现今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研究,结合计算思维理论进行分层教学探讨,最终使得在教学实践中对当代大学生人才培养起一个积极的作用。

1 计算思维的理念

计算思维理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6年的《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杂志上,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提出。当时一提出,国内外许多的知名学者便予以响应,得到了整个教育界的广泛支持。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一种利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对人类整个思维活动中的一些行为及问题进行求解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通过对问题进行约简、通过嵌入、转化以及仿真的一些方法,把复杂、困难的问题简单化,是用一种递归模式来分析解决方法的思维模式。同时,这种思维理念是抽象的,是超越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东西。计算思维不是像常规模式一样程序化的理念,而是一种更加超然的概念化的产物。它带给人类一条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是一种计算机的机械化运算加上人类主观意志的丰富想象力的新概念,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思想上的境界。它的产生,使得原来社会生活中许多人类想都敢不敢想的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同时,它完成了从理想的精神层面走到了现实的具体物化,对人类未来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在现阶段的大学高校中,计算思维会对高校计算机专业新生的原有思维模式进行一种理念上的“颠覆”,大大地提高他们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个人的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解决的能力,对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教学起一个积极的作用。

2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二十四字方针。在现今社会经济体制下,大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对于我国社会体制,國防建设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在这样一个新时期下,高校必须发挥其教育教学的功能,从学生出发,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对高校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革创新,从而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21世纪中,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这里的年轻也就意味着它也是一门先进的学科。在计算机科学中,它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认识计算机这门学科,从而对其产生兴趣,以及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已经成为组成高校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而现今阶段许多高校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一种准确的定位,如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改革,使之能够适应当下的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3 计算思维视野下的分层教学分析

现今阶段的高校大学中,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面临着两个问题,即“两非”现象。一是在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前,不同的地区对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度也不同,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的过程中,出现了有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一无所知,而有的同学则有一定的课程知识储备,这样的现象就会导致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面对学生不同的学习起点,而产生一定的困惑,最终影响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过程。

随着问题的出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被学者专家提了出来,就是根据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非现象,从而对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认知度、学习进度、课堂效率等方面,从而对学生进行一个某种程度上的分层,再通过计算思维的广阔视野,来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最终通过掌握和理解达到能够通过自身知识储备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新的模式是一种从课程内容体系的独特角度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性进行了解,从而对现有的理论知识进行升华,上升到对计算机知识的应用能力进行培养的一种新方式。分层教学的构建思路主要有以下三点:

(1)把计算思维的理念融入计算机基础教学理念当中。由于分层教学是一种对现有教学观念的革新,从一定的角度上,也可以理解为要根据不同地区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不同学校的教学方法。在加入计算思维后,对其进行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校、教师、学生的教学理念。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不同定位,以及不同的构成,从理论方面、技术层面、工程、工具、服务以及应用特点的不同维度进行教学,把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调配,从而提高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

(2)对大学现有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现今阶段,许多地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重心被放在了理论层面,一直处于一种理论教学大于实践教学的地位。当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加入了计算思维的理念后,它的重心就已经向实践有所倾斜,所以,面对这一现象,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该对原有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整体比例进行调整,把重心向实践课程方面转移。

(3)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加上计算思维。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链进行一个从理论的起点到最后应用的终点的引导,通过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这种抽象的概念进行教学,带领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基本原理构成。在进行实践的同时,加强学生对科学理论概念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4 小结

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现代计算机知识的主要途径,在整个社会的教育领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计算思维视野下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构建进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王飞跃.面向计算社会的计算素质培养:计算思维与计算文化[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06).

4.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实践 篇四

21世纪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标志的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通信和控制技术,而其中,最基础的是计算机。计算机科学已成为支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的信息基础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满足信息化社会人才需求的基本途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在高等学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公共基础必修课。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竞争力。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形势

目前,西安石油大学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两门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环境,上机操作实践机房建设也具备相应的规模。然而,由于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学生数量的增加,旧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显示出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一部分新生的计算机使用水平较高,但由于生源地和家庭经济发展背景的不同,又有一部分学生计算机使用水平较低。这就造成一部分教学内容对于计算机使用水平较高的学生显得不必要,而对计算机水平较低学生来说又显得很有必要。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

2.随着学生人数增加,本课程教学工作量越来越大,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目前西安石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授课学生在4500人~4800人之间,而任课教师只有9人,教学任务繁重,对教师潜在教学水平的充分发挥和专业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3.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新生的基数越来越大,教学资源的开销也越来越大,直接冲击着课程内容的必要性、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因此,如何避免已经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新生重复参加学习,减少教学资源占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基于“1+X”体系的分层次教学模式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基本上分为计算机大公共课、计算机小公共课与计算机知识背景专业课三个层次,分别对应计算机基础层次课程、技术层次课程和综合应用层次课程。其实教育部高教司发布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中,就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这三个层次,其中“基础层次”课程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当时称为“计算机文化基础”,加“文化”的目的是强调计算机普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层次的教学目的是使大学新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方面达标,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和计算思维意识,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基本要求。

计算机“技术层次”包括四大类与非计算机专业应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分别是计算技术、数据技术、网络技术和设计技术综合应用,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问题的初步能力。

计算机“应用层次”包括面向不同学科专业门类的综合技术应用课程,教学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定位在综合应用的通用方法层面。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专业设置不断增多,计算机应用课程也随之增加,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教育部高教司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提出11条建议,确立“3个层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总体构架,构建“1+X”的课程设置方案,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等6门核心课程,即一门大学计算机基础加6门其他计算机课程。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完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形成了基本完整的“1+X”课程教学体系。其中,面向全校学生的第一层次计算机大公共课是大学计算机基础;面向不同专业大类的第二层次是计算机小公共课有程序设计语言C、程序设计语言VB和程序设计语言Fortran,计算机硬件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和软件技术基础也是属于这个层次的课程;第三层次是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由各专业院系自己开设,尽管不属于计算机公共课范围,课程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三、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采用以配套教材、网络课件、网上资源为基础,以在线答疑、在线作业、在线考试为补充的教学实践模式。其充分利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把教学要求和目标,与教学过程、考核过程、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相结合,从而整体优化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一)学生分层教学

对学生进行分层的目的,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时,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对新生进行一次计算机操作实践考试,从而实现分层。考试形式为上机考试,考试内容为Windows、Word和Excel的基本操作和文本录入。根据考试结果将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A层为通过考试标准分数线的学生,这一层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经验,计算机水平相对较高;其余没有达到标准成绩线的学生为B层,这一层的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相对较低。

同时,为了实现学生分层教学,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内容,另一部分为计算机操作实践部分内容,并作为两门课程或教学环节进行管理。这样就实现了不同层次学生选择不同部分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了按层分级教学的目的,最终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 (二)注重课堂教学,贯通两个层次教学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要充分用好现代化教学设备,比较全面地讲述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概念,并注意与计算机操作实践课程内容的贯通和为程序设计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课堂教学有助于老师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认识计算机,应用计算机,产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冲动和欲望,促进学生在计算机与信息方面的基本素质的提高,使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大学生应有的水准。

(三)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前身是“计算机文化基础”,20教育部“白皮书”发布后,改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增加了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原理和多媒体原理等内容,提高了课程的难度,但同时又取消了Office软件操作的内容。在的教学评估中,本课程暴露出了教学内容定位偏差的严重问题,理论内容多,实践环节少,缺少Office软件操作的教学内容。增加了Office软件操作的教学内容,又出现了课时不够的问题,鉴于此,初组织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项目,并根据36学时教学要求,确定了现在的课程内容。又修订出版本教材,将Office升级为版,以适应新的需要。

(四)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需要,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自主开发了基于C语言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网络平台主要由网络课件、网络资源、在线答疑、在线作业等部分构成,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课余自主学习,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考核方法与考试系统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分类考核的方式。A类学生免修计算机操作实践部分内容,只修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内容;B类学生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实践两部分内容。课程结束后,两门课程一并安排用在线考试系统测试,由考试系统分别给出两门课程百分制成绩,总成绩由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汇总而成。

考试系统能够很好地检测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且操作方便,考试过程本身也是学生操作技能的表现。自动评分系统极大地减轻了教师阅卷的负担。

四、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不断地改进、完善各个教学环节,使之更加合理和系统化。在网络普及发展的今天,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要顺应信息社会的变革,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网络教学资源,以传统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资源为基础,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优化组合,不断提高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5.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范文) 篇五

课程总结与分析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2013.9.10-2013.12.29 学时安排:4学时/周 授课班级:××× 学生人数:×人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类课程,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

一、教学学时与内容:

本学期共上课15周,计划学时:60学时,实际完成60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二章 Windows XP 的使用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第四章 Internet基础及应用 第五章Word 2003文字处理软件 第六章Excel2003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第七章PowerPoint2003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第八章常用工具软件

二、教学方法:

理论课: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 实践课:上机操作

三、教学总结: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逐步掌握WindowXP、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和网络的基本操作。《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操作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操作基础又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中我加强教学管理,注意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教育;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在实验课上认真辅导学生上机,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学生对此门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学生能力水平的层次参差不齐,尤其对于程序设计部分,少数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甚至有的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按照教学进度要求正常授完课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力求全班都达到教学标准要求。

四、教学效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学生基本上学习和掌握了应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效果良好,可以说是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分成几个大组进行分层次教学,还应适量增加课时,增加实验项目,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愿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实践的比例,在讲理论课的时候,应能做到边讲边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院:××

6.大学计算计算机基础 篇六

随着计算机的逐渐普及,大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掌握了熟练的操作常识,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一门通用性较强的学科,在向学生传授更加专业的操作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这样才能实现人机的良性互动,才能逐渐走出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种种困境,才能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本文通过阐述计算思维的基本内涵,深入分析了目前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计算思维培养的现状,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策略。

一、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阐述

随着对计算机研究的不断深入,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周以真教授首先提出了计算思维一词,并对计算思维的概念进行了阐述。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1]我们如果想对计算思维的内涵、思维方法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还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计算思维的嵌入、转化、方仿真、并行、思维转换、建模、容错、调度、快速计算等特征。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由于它本身作为一门非专业学生的公开课,不可能像专业课程那样研究的深入细致,它只是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逐渐具备计算思维意识、计算思维方法和计算思维能力,这便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重视这一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通过触类旁通增强创新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

二、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计算思维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由于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长期忽视计算思维的培养,造成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对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尚处于无意识状态。主要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教师对计算思维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即便是对学生进行了计算思维的锻炼,也完全是处于无意识状态的,这就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逐渐提高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开展系统化是计算思维训练和培养。

二是教师教学方法存在缺陷。教师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时,往往向学生讲授晦涩的专业术语,没能按不同专业的具体需求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使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难以理解,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求知欲望下降,渐渐荒废了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和能力。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存在的各种不足,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有效应对:

一是教师在思想意识和自身素质上做好准备。教师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组织者,在培养计算思维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意识上认识到计算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并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和积淀,为培养的计算思维打下坚实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沟通和交流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渠道,要尽可能多地与学生、一线教师、兄弟院校开展多形式的交流和沟通,以此来提升自己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

二是以学生为主体,抓好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教学内容的选取到课堂重点的讲解都要注重计算思维的培养。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要对不同章节所蕴含的计算思维进行系统的梳理,通过不同知识点的归纳使计算思维意识逐渐形成。在授课过程中,要把蕴含计算思维的重点知识和操作进行重点深入讲解,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和锻炼,努力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计算思维的转变。

三是培养学生将计算思维用于专业实践之中。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宗旨,正因如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那些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可以反映计算思维处理思想的案例,引导学生树立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2]计算思维运用于专业实践之中可以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升华自身的计算思维能力,二者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的关系。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积极地将计算思维的培养贯穿于规范性实验之中,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树立计算思维意识和培养计算思维能力,还应该专门设计能够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的思维方式,掌握计算机如何进行问题处理的;与此同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时加入探索性实验,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四是实施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相适应的考核方式。针对传统的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逐渐对考核内容进行改革,在题目设计中增加蕴含计算思维的分量,以多选题代替单选题,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宽度;对于综合操作题型的内容,可在涵盖知识点的基础上向更能体现思维且与专业应用相结合的方向倾斜。[3]

结束语

总之,要充分认识到培养计算思维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和实践中融入计算思维的培养,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学生计算思维得以培养,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奠定基础。

摘要:计算思维作为最有效的思维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计算机基础教学之中。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推动大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钻研也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计算思维,培养

参考文献

[1]侯彦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机思维.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18期:179.

[2]孔春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探究.信息化建设,2015年09期:224.

7.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改革与实践 篇七

[关键词 ] 大学计算机 教学改革 课程内容 教材 教学方式

一、引言

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中开设计算机课程,向全体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为了与计算机专业教育相区别,称之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开设的课程统称为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面对的是占全体大学生90%以上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它的目标是在各个专业领域中普及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使所有大学生成为既掌握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二十多年来,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起步、发展与普及,正好与我国出现的三次计算机普通高潮相呼应。

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前两个阶段,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内容比较一致。第一阶段主要是BASIC语言的教学;第二阶段主要是操作系统的应用与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教学,虽然随着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发展,教学的内容由DOS+WPS转向了Windows+Office,但还都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的教学。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可能还会开设程序设计课程。

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普及阶段的现在,各高校对于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内容的确定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基本上还是围绕教育部理工科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相继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若干意见”(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蓝皮书)中有关课程设置的建议。

二、什么是大学的计算机公共基础

“什么是大学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这看起来似乎是很简单的一个问题,细细研究下来,却发现不能用一两句话能够阐述清楚,甚至就无法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2006年11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上,将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专题讨论的内容。到底什么是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有没有像高等数学那样提炼出的每个专业都需要的基础知识,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现在各个学校都在摸索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之路,大多数与会者还是认为应该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开设计算机基础课。

进入21世纪,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规划,在中学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不是空中楼阁,应该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密切相关。而在中学,只要一天不把计算机课程列入高考,中学就一天不会重视这门课程(有很多中学将这门课程作为劳动技能课),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这门课程也不重视,他们对聊天与玩游戏相当感兴趣,而对真正实用的内容却很少有学生能掌握。在信息技术会考时,大多数中学的态度与行为让人感到惊讶。

目前大多数高校为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是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教学要求是遵循“广度优先”的原则,只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不要知其所以然。

三、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的改革

我校的文科类(含艺术、体育、财经)专业开设一个学期的计算机必修课,周学时为2+3,其中2为理论课时,3为实验课时;理工类专业开设两个学期,第一学期的课程与文科专业相同,第二学期再开设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周学时3+3。此外,每个学期还面向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计算机选修课。

目前,我校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原则,采用分层次选课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

由于地方差异而导致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的差异,因此把学生分成两个层次,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分级考试,考试的要求与我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要求相当。能通过测试的学生,根据自愿的原则,将会被编入提高班,而其余学生则编为普通班。由于受到我校校区、师资、教学硬件设施等因素的制约,把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分成提高班与普通班且进行单独编班的做法是不现实的,而分级教学又是趋势所在,于是我们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将所有在同校区、同一时间上课的学生进行分班。

(一)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内容的改革。对于文科专业普通班的学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名: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的变化不是很大,基本上与文科教指委制定的蓝皮书中提出的公共基础课程第一种组合方式(应用基础)相符合。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组成、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信息化社会与信息系统等内容。实验课程以案例教学为主,学生要熟练掌握的软件有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此外在这些软件基础上,我们还扩充了数据库软件Access、网页制作三剑客与电影制作软件MovieMaker等。

为文科专业提高班的学生所开设的课程(课程名: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动态网页设计,目前开设的内容是ASP。因为ASP默认的脚本语言是VBScript,相对于其他动态网页技术而言,比较简单、易学,学生也容易上手。经过短时间的学习,学生能做出一个简单的动态网页的站点,学生很有成就感。同时,这门课程的内容涉及到Internet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知识、ASP内置对象与常用组件、数据库软件的使用、SQL、基于B/S结构的小型MIS的开发等。

理工专业的普通班的第一门课程仍然称为计算机应用基础,不过内容的安排上与文科专业的课程不完全相同。我们把文科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浓缩、提炼,利用10周的时间学完,在余下的8周中,根据专业需求的不同,开设VB、C及C++。但所有这些语言都是讲语言的基础部分,主要有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函数及简单的程序设计等内容。理工专业普通班的第二门课即为程序设计课程,在复习前一学期的语言基础知识后,讲解程序控制结构、算法以及数据库网络编程等内容,实验课也是采用案例教学。

理工专业的提高班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即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同样是根据专业的不同,分成VB、C与C++。所有理工类专业提高班的学生的第二门课为ASP.NET(課程名:计算机高级应用技术),目标是使用ASP.NET开发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前导课程为VB的学生学习使用VB.NET进行开发,而前导课程为C与C++的学生则学习使用C#进行开发。

(二) 教材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必带动教材的改革。

目前各高校都在争做精品教材,各大出版社也与高校密切合作创品牌。什么样的教材才是好教材?难道名人、名师、名校、名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就是好教材吗?是不是精品教材就一定是好教材?其实,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特色,都有自身的实情,教材的选择不能跟风。清华、北大的教材好不好,我们不能一概而论,那些教材都与各自学校的特色相关的,都是针对清华、北大的学生的,而其他高校却不一定适用。名人名师编写的教材是好教材,但这些教材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的;各院校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学校的特色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这样的教材编写得好的话,也是好教材。

目前我们正在重新规划的我校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的教材,有些教材已经出版,有些教材正在编写,也有许多教材已纳入编写计划。我们编写教材的宗旨是遵循教指委与教育研究会的CFC2006的有关课程体系的建议,结合我校实情,编写真正适合自身的教材。

(三)教学过程管理的改革。教学是一个重在过程的活动。许多老师都在感叹:现在的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如当年自己做学生的时代了。因此加强教学活动的过程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

我们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半以上的学时都在机房里进行实验。许多学生在上机实验时会进行网络聊天、玩网络游戏等一些与课堂教学不相符合的举动,而将机房完全断网也是不现实的,因为现在有许多的教学资源都在网上,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经常需要用到这些资源。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严格督促学生,尽可能使学生不要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对于每一次的实验都要求学生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统一制定,由学校教材科统一发放到学生手中。在每次实验结束后,学生都必须提交实验报告,教师必须批改所有学生的实验报告。此外,学生所有的实验要求与实验内容都在教学网站上,学生每次做完实验后,必须要将教学结果提交到网上,教师也必须要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批阅。

每学期应用基础课程的考试不得低于两次,程序设计课程每学期的考试不得低于三次,每一次的考试成绩都按比例计入课程成绩。此外,应该加强平时的小测试,不要让学生养成“临时抱佛脚”的恶习。

(四)教学方式的改革。目前,网络、多媒体已经非常普及,我们的教学不能再一味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的方式必须重新改革。

从最早的粉笔+黑板教学方式过渡到多媒体教学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随着网络条件的不断完善,采用多媒体+网络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步在推出。由于我校的规模较大,目前还不能实现计算机理论教学完全在网络教室进行。目前我们采用的方式是理论课使用PC+投影仪+白板的多媒体教室,实验课使用网络教室+投影仪+白板,在每个网络教室里安装网络教学软件,可以随时进行教学内容的广播,同时也可以有效地监控学生的上机操作情况。

(五)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目前我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分成若干个课程组,每个课程组都合理地配置了师资。每位教师都重点参与一个课程组的建设,同时再参与至少三门课程的建设。每学期每个课程组都要集体备课,将以前分散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目前我们配置了三台专门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服务器,每门课程都建设教学网站,然后统一整合。教学网站的内容有:课程介绍、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学生自测试题、在线测试以及师生交流等。网站可以记录每个学生的访问页面、学习时间以及提交的作业等。

(六)建立完善的教学考评机制。完善的教学考评机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借我校进行本科教学评估之机,我们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在原来的教学评估基础上加大力度,以评促教。

为了能客观公正地得到统计数据,所有课程的考试采用统一命题、集体流水批阅(机器自动阅卷的除外)。为每个班级进行学生成绩的分析,同时,对每一门课程的学生成绩集中再次分析,对明显存在教学质量问题的班级进行重点分析,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各学校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改變传统教育思想,创新教学观念,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理工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Z].2003.

上一篇:招聘专员试用期工作小结下一篇:小学数学北师版二级上册《课间活动》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