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2024-09-16

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思考(共10篇)

1.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一

报告人:

指导教师:副教授

杨开诚博士

开题时间:20xx年3月

《课程理论》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目标和任务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在高等教育的教学方面,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应用还太薄弱.

教学设计似乎还处在前理性认识阶段.(发现活动,创立活动,著述活动;)要针对高等教育达到教学设计的后理性认识阶段(理解活动,设计活动,加工活动)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现代教育技术人员必须率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本专业自身的课程和教学模式进行信息化改造.

(二):对教育技术专业《课程理论》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课程作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的的手段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 .

(2)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应该具有课程理论的知识基础.

(3)《课程理论》目前在我校教育技术专业还是选修课程,是第一次在我系开设,所以根据我系学生特征如何教授这门课还缺乏经验.

(4)《课程理论》这门课进行多种教学尝试后效果并不理想:

对问题归因:_ 缺乏目标导向,这样导致设计的活动成为无的放矢;虽然也进行了活动的设计,但是内容较空洞;学生的学习资源匮乏,缺乏有效的活动支持和控制,活动没有落实到实处.对学生的评价反馈机制不科学.

(三):从实施的角度看教学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

文献调研: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案例:

l____第二军医大学对《法医学》,《病理学》进行了学科教学设计;(核心思想是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重视媒体的作用)

l______军医进修学院对《统计学》进行教学设计实验研究;(重点是进行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只针对一个单元)

l_____陕西师大电教系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和设计的参与者访谈得知只是针对重点章节进行了设计,主要是提供了大量的资源,虽然也进行了学习活动,但是实施的效果不理想.)

l__《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方案的设计研究》

l__《高等师范院校非教育技术专业课程培养方案的研究》;

l__《教育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尝试》——基于资源的学习方式初探(核心内容: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运用系统方法三个概念整合应用,但是对学习活动重视不够).

问题分析:

(1)基于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案例较多.例如《中国电化教育》杂志就设有“教学设计”专栏,但实质更象教案实例,没有上升到理论层次.而且表现出来也多是基于媒体的设计.

(2)基于学科教学设计的几个案例虽然各有特色,但是最终效果并不象设计者所描述的那样成功.一方面评价标准不科学,另一方面就是对学生的要求定位太低.

根据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对其进行归因,就是对教学设计中的边缘层次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给与的关注较多,但是忽视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或者学习资源的设计.即把教学设计的重心放错了位置.教学设计的设计对象有三: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和媒体传递,并且这三个设计对象构成了层次关系(见下图).(杨开诚《网络时代的教学设计理论发展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二:研究目标和任务:

1:即按照新的思想来指导《课程理论》教学设计.

(1)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使其在教学设计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2)重视学习资源的设计.通过内容给学生提供相关学习资源,培养学生选择和利用资源的能力.使学生通过资源能够学会自主学习,自适应性学习等.

(3)有特色的目标体系选择依据和实施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的评价标准.

(4)对学生采用新的评价机制.即采用多元评价标准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借鉴国外教育评价前沿正在探索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

2.总结实施经验,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

(1)建立一种开放式的设计范式.设计一种有弹性,可扩展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给他人以静态的理论上的指导和启发,同时又让他人有动态迁移的余地.

(2)研究已有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得出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比较研究框架,即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应用的具体描述理论.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如何针对不同情景选择最合适的类型是一个问题.这需要对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进行比较,首先确定四个基本的比较纬度:即理论定向(描述性还是处方性).知识类型(程序性还是陈述性),所需专业知识(新手,专家,还是介于两者之间 ),理论起源(硬系统,软系统,还是直觉等),此外理论背景,应用水平等也要考虑.

(3)根据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比较研究框架和具体的教学情景,得出自己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而创造环境,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在充分发挥人类潜能的基础上促使人类潜力的进一步发展,它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学设计也必须广泛了解学习及人类行为.

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为解决教学问题而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教学设计是科学地解决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的过程,为了解决好教学问题就必须遵循和应用教学客观规律,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教学设计理论

教学设计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理论为基础,在教学设计的四个理论基础中,学习理论相对较活跃,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影响也最大.

60年代以来国外教学设计学科发展中主要的教学设计理论包括: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瑞奇鲁斯的教学设计理论,梅瑞尔的CDT理论和ITT理论,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学设计理论等.我国的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相对较慢,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国内以来,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引介,消化国外研究成果的状态.本土化的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两个最核心的思想:一是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即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情感,动作技能五种类型.另一个核心思想是认为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

瑞奇路斯教学设计理论是把教学理论的变量分为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果,并进一步把教学方法变量分为教学组织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教学传输策略.瑞奇路斯提出了细化理论,它的基本内容可用“一二四”概括.即: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

梅瑞尔提出了教学组织的微策略--成分显示理论(CDT),“目标-内容”二维模型.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

何可抗老师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强化练习设计.(何可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1993年雷博(lebow)曾提出关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五条原则:在学习者和教学实践潜在的损伤性影响之间维持一个缓冲;为同时支持自治与关联的学习提供一个背景;将学习潜入学习活动本身;学习者为发展重构过程而承担不断增强的责任,应通过促使这些技能和态度的形成来支持自动调节的学习;增强学习者参与预定的学习过程的倾向,尤其应鼓励学习者采用错误探究策略.

再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观点就是:提供知识的多种外部表征;提供丰富认知工具;设置真实的任务情境;学习者控制与程序控制教师控制相结合;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相结合;重点辅助差生;知识获取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杨开诚《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

以上三种观点虽然看起来有很大区别,但也具有很大共同点:重视情景的创设,重视协作学习,重视学习者参与,丰富的资源的设计等.

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或学习标准,也是制定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的依据.所以有必要重点阐述一下有关学习目标分类的理论.当前流行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有以下几种: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每个领域分为若干层次.认知领域又分为指导,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加涅和布鲁姆的分类方式是在一维上进行,梅瑞尔目标分类则更进了一步,即内容类型—行为水平二维模型.该模型的横轴代表教学内容类型,包括事实,概念,程序和原理四种;纵轴代表行为水平等级,由低到高依次分为记忆例子,记忆通则,运用通则和发现通则四级.梅瑞尔还认为事实知识一般只要求记忆,因此事实只存在记忆这一种行为水平.

新的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将教学目标按照两个逻辑轴进行分类(见下图).纵轴上的操作呈现的是一种不严格的层级关系.辨别,表象化,理解,记忆是一个层级,属于比较低的层级,对应于学习的意义建构阶段;运用和创见发现是一个层级,属于比较高的层级,对应于学习的能力生成阶段.低层级操作是高层级操作的基础.(李向荣,杨开城《对认知领域教学目类的再认识》)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期刊,网络,书籍等文献进行调研,了解该课题研究现状,找出不足力求能够避免或者进行改进.

2: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增加任课老师对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理解,领悟理论中可操作的成分.增强设计者和任课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便利性.

3:观察法:通过观察深入课堂,了解课程实施的真实情况.

4:访谈法:通过和老师访谈了解学生情况,和学生访谈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等;

5: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风格,对该课的意见和建议等.

在实验之初,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搜集资料,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其次是用来帮助开展形成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教学设计的实施作后测,验证实施效果.

文献综述

观察

访谈

问卷

行动研究法

和任课教师的合作交流

资料的搜集

研究现状

确定问题,研究需要分析(意义)

设计方案(目标分析,内容分析等)

实施方案

总结评价,经验分析,理论验证

教学设计的具体描述理论(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观察

访谈

问卷

实物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加涅,《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孙克平(),《现代教学设计纲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乌美娜(1994),《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盛群力 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6:杨开城,“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几点看法”,《中国电化教育》,

8:郑永柏,《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4:刘莉《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方案的设计研究》,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6月

16:汪颖,《基于问题解决的课教学方案探索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19

17:李向荣,杨开城《对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的再认识》,待发表

18:尹俊华著,《教育技术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桑新民,张傅苇,赵纳新_“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信息化探索”,教育技术论坛2019

20:高文,“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外国教育资料》第1期

9:徐晓东,“学习文件夹评价法的理论与方法”http:lunwjlunw500.doc

10:张倩苇 桑新民 ,“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新模式的探索”http:lunwjlunw508.doc

11: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9

12:杨开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中国电化教育》20

13:容淑芳,张文兰,“ID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电化教育研究》第3期

2.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二

1. 电工类基础课程的设置

首先,从电工理论基础知识原本的内在规律上,电与磁是不分家的。

电路理论体现了解决工程问题需要牢固树立的思想和方法,尤其是其中的线性电路理论部分,使人们可把若干同类因素作用下发生在电工装置、电工设备中的过程,看做是在同样物理状态下,这些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之和(叠加原理),运用这个原理,可把由简单过程得出的结果,推广到对较为复杂过程的分析和研究上去,还能将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较为简单问题。

但是,电工方面的很多问题不可能完全用线性理论来分析,而只能用电磁场理论的相应分析方法来解决。所以,既要讲授《电路理论》,又要讲授《电磁场理论》,不如此设置课程是不合适的。一则有悖电工理论基础知识的内在规律,二则不易给学生传授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概念,而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缺失和不完整。

不少工业大国和发达国家高等电气工程人才教育教学的多年经验表明,把电路和电磁场作为一门课程、作为一类知识整体地加以讲授,或者既讲授《电路理论》又讲授《电磁场理论》的做法也是很成功的,是受到后续专业课程教师欢迎的,且能为之后学生进一步深造、攻读研究生,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等打下很好的知识基础。

2.《电工理论基础》课程教师的岗位职责

正像前面所介绍的,《电工理论基础》(包括《电路原理》和《电磁场理论》),《电工理论基础》课程的建立源于20世纪整个工业的发展,以及电磁场能量的大规模生产、转换、输送及其应用方面的不断拓展,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真正理解并体会《电工理论基础》课程的功能定位,使学生学会并习惯于去探索所研究系统和装置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的实质,从而更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在讲授电工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时,尽可能多地选用典型的实际装置、仪器的模型供学生去分析、思考理论基础与实际电工电器装置设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理论与工程实际的关系。

《电工理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要靠所有承担《电工理论基础》课程讲授任务的教师,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指导,以课程讲义为基础,以课程教学为载体,以最适宜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以典型、生动的装置、设备案例为依据,以令人信服的讲述、论证及解释作保障,去实现它,达到它,完成它。按我的体会和理解,这就是我们从事相关课程教学(包括《电路原理》和《电磁场理论》)的教师的岗位职责。

3. 如何讲授《电工理论基础》课程

(1)要以物理学为基础。电路理论和电磁场理论是物理学原理和概念应用于以电路和磁路表征电工电器装置中所发生过程、所具有特性的学问和知识,是物理学的实用化、工程化学术表征。电工理论基础(包括《路》和《场》)要能实现“为全面认识实际电工装置和设备中所发生过程提供研究分析方法和实验指导原则”这样的目标,就要以物理学为基础。

(2)要很好地掌握电工理论基础(包括《路》和《场》)课程知识。以电、磁不分家为基本原则,力争做到能从电磁场理论基础知识的角度,对相关问题,尤其是对电路理论中的基本概念问题,给出科学、合理、精确、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证明,提供合理有效的测量方法。

(3)要积极探索《电工理论基础》(包括《路》和《场》)等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发展和进步从未间断,且近些年来更为迅猛,许多电工装置和设备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变了模样。《电工理论基础》(包括《路》和《场》)等课程是20世纪在重大电气工程、电力系统和电工科技的发展下催生、形成的,仍要在新的电气工程进步和发展的积极推动下有新的理论和方法诞生。

(4)力争把课程目标体现在每一堂课当中。要为每堂课的内容多准备若干个有关电工装置、设备及仪器的典型例子,要么适时地穿插在讲课的内容当中去;要么在提前讲授完预定内容,但还未到下课时间时“抛给”学生去开眼界;或留作思考题,让学生自己课下去完成。

(5)要把《电工理论基础》(包括《路》和《场》)写得更“工程”。现在为了评职称,谁都要出自己的教材,但一些《电工理论基础》(包括《路》和《场》)的教材写成了“数学工程”,很精准,不论什么问题,都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甚至更多位;全都是理想元件,找不着电场、磁场,看不见实际装置和实际器件的影子,甚至连磁路也都从教材中删去了。不少教材的序言中都看不到作者的思想,不知道为什么要出这样一本新教材。这些都是怪现象,偏离了《电工理论基础》(包括《路》和《场》)等课程目标定位。

(6)新教材删减内容和习题不可取。有的《电工理论基础》(包括《路》和《场》)新版教材在序言中明确声明去掉了一些习题和章节等。这种做法值得商榷。针对知识爆炸导致的知识比例调整带来的学时减少,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不应减少教学知识点和砍掉练习题和任务题,而是应该学习外国长期形成的成功经验,适时增加我们的学生课外看书的任务和做习题的数量,让学生忙起来,让学生把时间不得不往课程的自主学习上多投入一些。学生其实有很大潜力,但要靠老师去引导去激励。

(7)要以科研促教学。要在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去承担科研工作,促进《电工理论基础》(包括《电路》和《电磁场》)等课程教学内容的鲜活和生动,以及对电工理论基础概念的更深入、透彻把握,从而加深对自己这些课程在高等电气工程教育教学中基础地位、核心地位、重要作用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提高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称职的电气工程领域基础课程承担教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摘要:文章从电工类基础课程的设置、《电工理论基础》课程教师的岗位职责、如何讲授《电工理论基础》课程三个方面就如何提高电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进行了思考分析。

3.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高校 军事理论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16-02

根据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文件要求,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学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由此可以说明,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对于高校学生的国防教育开展来说作用不言而喻。尽管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该课程已经广泛开展,但是就其受重视程度而言,每个学校的境况确是参差不齐。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使得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受到很多方面的广泛关注。

一、国内当下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发展现状分析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从法律层面对高校国防教育的普及作了政策上的硬性规定之后,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理论课程已经成为了国内各大高校的大学生必修课程。受到政策的规定影响,该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必须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以及信息化战争等五个部分。为了能够让大学生有效的理解这五个部分的内容,军事理论课程教学通常会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式,辅之以基地教学等特殊的手段,用以加强教学的实际效果。有相关的一些调查显示,就目前国内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发展来说,近十年该课程是迈向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首先是教学大纲的统一与规范,它帮助该课程能够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教学规范体系,很好的促推了学科建设的发展;其次,在很多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当中,已经开始有布局的考虑军事理论课程的建设方案,包括课程内容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都有所考量;第三,在教学设施的投入中,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信息化的教学,该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水平较之以前有一定幅度的提升。当然,以上是军事理论课程目前发展相对顺利地一面,就其另外一面而言,作为一门学科建设时间尚不长的通识学科,该门课程也有其发展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虽然有信息化教学,但面不够广,教学研究也不够深入;师资队伍建设虽然被提上议事日程,但就总体建设情况而言,学术水平依然相对薄弱,专业化队伍建设不足;学生对于军事理论课程虽然有了一定认识,但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都不强等,不好情况依然存在。

二、关于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考探讨

为了有效地应对前文所述的课程发展瓶颈之困,很多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师开始研究如何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之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综合很多的调研来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是进行教学内容的相应改革。正如前文所述,目前的军事理论课程有相应的规定教学动作需要完成,这一部分改革的幅度和空间并不大。可以说,从理论层面只存在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的空间。但是,相应的军事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却是一块相对薄弱的地方。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以考虑从实践教学环节入手。比如增加基地教学在实践教学中的比例,一方面有利于通过红色基地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对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同时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人民的幸福生活,没有社会的稳定发展”等意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基地教学能够把学生从相对呆板的课堂中拉出来,使他们能够将第一课堂所吸收到的知识自觉地贯穿融入进第二课堂的教学环境,从而达到在情景中学,在学习中感受的双向互动效果,从而增加学习的实效性,切实地提高学习的效果。

其次,是要从教学方法的改革入手。就目前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来看,多数采用的是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也是采取“老师教——学生学”的单向授课模式。这种授课方式虽然较为常见,但是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能力。因此,可以考虑引入模块式教学的方法,比如运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将学习内容模块化打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比武式的竞技学习。每个学习小组从老师处领取同一个学习任务中的不同模块环节,然后以项目推演的方式进行学习,并且在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时,不仅仅只是采用传统的作业考核和试卷考核的形式,还可以利用“路演”的方式,让学生将学习的内容汇总形成项目汇报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汇报,用以增强学习的互动性,使学生能够主动的投身课堂学习,真正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第三,考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队伍的学术化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

有学者认为:军事理论教师应该具备合格的政治思想素质,厚博的军事素质,先进的科技素质和出色的教学水平。[2]只有人才队伍建设好了,军事理论课程才能得到长足的建设和发展。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考虑从增强教师队伍的学术化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入手。一方面,可以做到积极的“走出去”,鼓励年轻教师多参加各式各类的培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做到开放的“引进来”,通过招收高学历的专业人才补充进入现有的教师队伍,从架构上提升该门课程教师队伍的学术化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

第四,对教学环境增加必要的教学投入,至少在硬件建设上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现代国防教育的需要倒逼高校要能够更新自己的教学环境建设。尤其是在信息化教学的投入上,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因为在大数据时代,学生很多的信息获取都是来源于网络,如果教师不去主动占领这一高地,那么学生就有可能从非正常渠道接收到不正确的教育信息。因此在军事理论课程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投入中,高校应该加以重视。同时,在适当的时机也要通过讲座、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对该门课程一线授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用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

三、结论

高校国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的军事理论教学。[3]毕竟,作为国防教育重要的一环,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好与坏,对于大学生国防意识的提升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所提出的对于加强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其目的也是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真正受益,了解中国国防的发展之艰辛。笔者期冀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为军事理论课程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 徐敏.关于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9.17.

[2] 孙祺,刘武定,韦祯迨.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完善[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01.

4.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四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要点:

①从培养目标来看,从传授知识、技能,到“三维目标”。②从理念来看,从知识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发展为本。③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

④内容从难、繁、偏、深,到基础性,终身发展所需性。⑤方式从被动接受,到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研究等学习。⑥评价:从选拔甄别评价到发展性评价。⑦结构:从分科到综合。⑧策略:从理论到理论联系实践。

(3)拓展:

1.教改与课程关系 2.素质教育与课程关系(4)例题:

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C)。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C.课程改革 D.途径改革

2.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D)。A.高水平智力B.有理想、有道德

C.有文化、有纪律 D.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下列各项中属于活动课程论特点的是(C)A.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与准备 B.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

C.认为教育即生活 D.强调训练的价值

二、新课程理念和目标(1)知识点:

1.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

2.教学理念:以本论教、以教论教、以学论教、“三理”活用

3.新课程总体目的:实施素质教育 4.课改目的:

基础、现代、选择、终身、简约、自主、操作、实践、科学、创新 5.培养目标: 做人本领、做事本领 6.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2)例题:

1.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思想与方法 B.思想与结果 C.过程与结果 D.过程与方法

2.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课程中的综合活动时间都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C)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3.新课程注重营造一种课程文化是(D)A.高效益、高质量 B.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C.合作、对话、探究 D.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4.本次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从小学至高中设置了以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为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并把上述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D)。A.选修课程 B.公共课程 C.潜在课程 D.必修课程

5.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正处在下列哪个阶段?(C)

A.酝酿准备阶段 B.试点实施阶段 C.全面推广阶段 D.总结评估阶

6.下列哪个选项不是本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具体目标?(B)A.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B.加强国家层面对课程的管理,建立统一的课程体系 C.改变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

D.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7.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 ①改变课程功能 ②调整课程结构 ③精选课程内容 ④改进教学方式(D)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发展趋势的是①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②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③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④重视能力的培养 ⑤重视个别差异。(B)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

9.“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根本理念,下列各项说法错误的是(B)A.倡导全人教育 B.重点是课堂互动

C.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 D.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

10.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11.新课程标准中,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刻画,体验性目标则主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域的要求。(√)

1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13.新课程确立的三维目标是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3)拓展:

1.新课程与教师行为 2.新课程与教师角色(4)例题: 1.简答题

针对下列学生对老师的期盼,你会树立怎样的教育理念或采取怎样的教育行为?(4分)

例:老师,不要把我们看作记分本上的一个数字。

——要认识到学生是有思想感情的发展中的人。

①老师,请不要单看我的成绩,更要看我所作的努力。

——

②老师,请帮助我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而不是记忆答案。

——

③老师,请你别在同学面前笑话我。

——

④老师,请你也记住,学生的你是否样样 促进学生知识建构、技能训练、过程体验、方法优化、情感升华者;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引领者;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者;教育教学研究的研究者。

②转变: A.为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B.给予学生必要的自由空间 C.教师监视并引导学生行为 D.教师为全班学生预设目标 5.摸底考试属于(C)A.总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6.教学的内容除了知识,还有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方法和体验到的情感。(√)

7.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过程,而不是随机进行的认识过程。(×)

8.应用讲授法,教师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结。(√)9.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意味着一种方式(方法)替代另一种方式(方法)。(×)10.没有教的过程,或许能够学的好,没有学的过程,是绝对学不好的。(√)11.自主学习能力在某些时候可以通过自己“发现”来获得,但是在更多情况下是“教”会的。(×)12.辨析题

新课程强调赞赏每一位学生。因此课堂教学中,无论学生怎么样的表现,都应给予“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等之类的评价。要点:

①新课程强调赞赏每一位学生是正确的。②给予“你真棒”之类评价是可以的。

③学生所有表现都一味用“你真棒”之类评价是不可以的。④评价是有肯定,也有指出问题和分析、矫正。⑤对所有年龄段学生都用“你真棒”评价不好。13.简答题

当今,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什么?(3分)要点:

自主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14.简答题

什么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要点: 自主学习:

①学生学习态度自愿、自觉、积极、主动、刻苦。

②学生学习行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我选择学习内容,设计学习计划,调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展示交流学习成果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

① 在教师的指导下,②根据学习任务和目标,组成4~6人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分工负责学习任务,开展6~8分钟的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形成学习结果,展示交流,师生评价、分析、矫正、总结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

①教师指导下,师生互动。

②发现问题,提出猜测或假设,收集资料或实验,解决问题或验证猜测或假设,分析总结的一种学习方式。15.简答题

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要点:

①教学的目的是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好知识„„

②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途径、方式、方法、技能等。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学生会学习的目的。

③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要解决学生学习的态度问题,学习过程问题,学习方式问题。而自主学习能解决学生学习的态度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既能解决学习的过程问题,又能解决学习的策略、方式、方法问题。所以„„

16.简答题

研究性学习要点:

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定研究问题或项目。②申请立项。③教师审批。

④形成研究实施计划或方案。⑤开展实践和研究活动。⑥收集整理资料,总结结题。⑦教师、学生评审,展示交流成果。⑧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⑨研究的主体是学生。17.简答题

发展性评价具有哪些功能?(4分)要点:

①激励功能、②诊断功能、③反馈功能、④优化功能、⑤形成功能(3)拓展:

1.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2.新课程与学习动力(4)例题: 1.简答题

新课程、新理念引领课堂新变化,因此有人提出要重构课堂,对于课堂新变化您有哪些基本认识? 要点:

①传统课堂的优点。②传统课堂的缺点。③现代课堂的优点。④现代课堂的缺点。2.论述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既是促进教学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目标,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点:

①学生学习需要、兴趣等→动机→动力→行为→结果。

②目标需要→目标性动机→外驱力→有行库不稳定→结果不一定理想。③本体性需要、兴趣→本体性动机→内驱力→行为稳定→结果较理想。

④既有目标需要,又有本体兴趣→有两种动机→两种动力→行为强劲而稳定→结果理想

⑤举例分析:怎样发现需要,激励需要,培养兴趣,调控动机,维持动机,维持动力,强化行为,用成功结果激励动机等。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循环系统。

A.教学原则 B.教学过程 C.教学方法 D.课程类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A)

A.教学设计能力 B.教学组织能力 C.教学决策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4.教学设计一般主要包括哪些步骤(C)

A.设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学习资源、学习材料和教学媒体;设置教学环境

B.设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学者学习资源;学习材料和多媒体;设置教学环境

C.设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程序;学者教学形式、学习活动、学习材料和教学媒体;设置学习环境

D.设置教学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学者教学形式、学习资源和教学媒体;设置学习环境

5.下列有关新课改教学活动设计要求的说法错误的(A)A.教学目标的多重性 B.教学资源的多元性 C.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D.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6.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的发展,下列各种教育内容与方法使用不正确的是()A.对童年期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具体的指示和浅显的道理 B.对童年期的学生,在教学方法上应多采取游戏教学 C.对少年期的学生,在教学上要特别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D.对青年期的学生,要注重培养学生辩证逻辑的思维能力

7.能够使学生看到事物的因果关系,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是()A.演示法 B.讨论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8.粉笔和黑板还是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教学工具(√)9.论述题

5.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五

关键词:课程设计;实施;策略;评价;有效性

高素质的机械专业人才在我国制造业正向工业4.0时代迈进的当下,显得尤为稀缺和珍贵。中职阶段培养的机械专业人才是本行业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重要储备,但现实却是现有中职院校机械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难以达到企业的技术人才标准,一方面导致企业无人可用,一方面也阻滞了高素质机械专业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那么,究竟该如何缩短中职机械专业毕业生与合格企业员工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如何把中职学生培养既能看懂图纸、又具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行业紧缺人才?这些都是摆在众多开设有机械专业的中职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我校于2005年率先在宁海县职业院校中开设机械类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机械专业技能。学校领导的关怀、学生的努力使各级机械类课程设计硕果累累。根据宁波市学分制建设及浙江省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将课程设计作为必修的技能提升项目纳入到学分制体系中,机械类学生课程设计评审合格才能获得相应学分。

一、课程设计活动实施课程设计相关事项

1.机械类课程设计参与班级:高二(3)(9)(10)(11)(12)(13)。2.时间:2017年5.15~5.19为期一周3.项目:高二箱体绘制及模具装配图绘制4.目的: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机械绘图能力、规范绘图过程、提高绘图技巧5.成果:一份机盖零件图、一份机座零件图、一份模具装配图、一份课程设计感想课程设计任务和内容1.图线、字体练习2.手绘机盖、机座3.手绘模具装配图4.专业教师评审(要求:三份图形中把你认为最好的一份带回家由父母签字后带回评审)

二、课程设计的操作策略

1.教学内容典型化

课程设计内容选择较为典型的机座、机盖及常见的塑料模具装配图。我市(宁波)制造业发达。以模具产业为例,宁波是我国主要的模具生产基地,每年工业总产值均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08年虽然遇到了经济危机,但仍增加9.8%。据统计,我市从事模具加工的企业6000余家(包括大大小小模具加工点),从业人员达18.2万余人。选择的教学项目是我市喜闻乐见的真实产品,使教学贴近生活。

2.操作过程分组化

课程设计操作过程中,我们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1)打破原有课桌摆放次序,以组为单位,5-6张单人课桌围成一个讨论小组,5-6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2)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指定组长一名,采取组长负责制进行课程设计任务安排,并且对组内的学生我们根据学生平时在校学习情况进行有效安排,尽量使每个小组成员组成较平稳,以学生带动学生,使课程任务有效进行。

3.指导方式现场化

在课程设计周过程中,我们根据本专业教师在校任课情况,安排课程设计周专业教师指导安排表,确保课程设计过程中都有专业教师在现场指导。在课程设计过程,我们采用“先集中,后实践,再集中”的循环方法。即先集中,教师讲解相关要求与步骤,然后让学生实践设计,设计项目结束后再集中,总结设计所得,讲解注意事项。并且在学生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在现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

三、有效的评价体系

1.学生自评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事先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先进行组内讨论、分析、总结,然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对本组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进行介绍:本组设计的思路如何、任务怎么安排、分工如何、做的过程中有什么疑惑如何解决、本组作品的亮点有哪些、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等。通过学生的自评环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完善、发展自我,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生生互评

在一组代表对本组作品介绍完毕以后,其他各组对该组作品进行评价。设计的思路是否正确、作品是否有瑕疵、你有什么不同看法、你认为他们哪里是你们组该学习的等等。在学生的互评环节真正让学生各取所长,畅所欲言,吸收经验,吸取教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教师评价

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环节,教师通过归纳和总结进行总结性评价,并按照课程设计任务评分表对每组作品进行评价打分,并评选出星级学习小组。

四、结束语

机械专业作为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正在从传统机械(车、钻、刨、铣、钳工等)走向数控化、电脑化、自动化的“现代机械”时代,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等大型设备已经进入生产实际。机械专业要培养适应社会生产需要的现代制造业劳动者,就必然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高新机械技术的应用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环节,课程设计能有效提高机械教学课堂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美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6.新课程下体育的教学设计思考 篇六

5结束语

实践表明,体育新课标的颁布,使得体育教学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将增强学生体魄、提升学生全面素质作为新教学理念,广大的体育教师也逐渐投入更多的热情在体育教学改革上,与此同时,教学方式、教学设计、教学工具、课堂氛围等都在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换言之,体育新课标的改革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作者:张艳红 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齐玉松.新时期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组合研究[J].电子制作,(3):198.

[2]刘扉.体育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回顾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91-94.

[3]蔡海春.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设计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4(7):641-642.

[4]王学芳.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设计四要素——“新”“乐”“精”“实”[J].运动,(9):57-58.

[5]张振华,吴跃.体育有效教学五种练习设计与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12):84-87.

[6]马卫东.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4,(33):104-105.

[7]汪美芳.体育教学设计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1):76-79.

[8]梁占歌,汪美芳.论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5(1):80-84.

7.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七

解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问题,关键在于深入研究政治课课程与教学的本源问题。至少有三个基础问题需要思考:什么是政治课内容的内在逻辑?和其他学科相比,政治课要解决哪些学科特定属性的问题?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哪些支持?

一、政治课内容的内在逻辑

中学政治课(含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是一门帮助中学生“递进式”认识和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问题”的课程,关于这个定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就中小学政治课的目标和任务而言,不是要把学生培养为政治家或政治理论研究者,而是要帮助学生学会从认识、适应身处的社会开始,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在能力形成的过程中,不断建立公共意识,完善人格,逐步发展理性的、合乎逻辑的的思维品质,最终在行为上做出无论对自己还是他人、社会乃至国家的有情感、负责任、敢担当的选择。“递进式”是指以认识个体为起点,逐步放大到对他人、群体、集体、社会、国家的认识,在认知范围上由小及大,在认知能力上由低到高,在认知情感上由浅入深。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依据和标准,才能让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能秉承坚定立场,清楚自身对自己的民族与国家所应担负的责任。

因此,中学政治课的课程内在逻辑,应该建立在人的社会性发展基础之上,以了解个体人的实际生活状态为起点,进入到如何理解人进一步社会化发展的需要,并能尝试分析和解释人的发展需要与各种社会性支持体系的关系,包括经济发展、政策法规、政治制度等,再由此学会判断和评价怎样的发展是合乎规律的,以及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以及国家未来之间的关联,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在本质上是趋同的。

作为德育课程,政治课应承担以下课程任务:首先,培育个体的规范意识(包括标准和要求)。需要引导学生在课程实践中,学会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在这个维度中,教师的责任不仅是告诉学生什么是规范以及规范的重要性,而且要懂得如何在遵循自然人的成长规律之上实施课程,设计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知道规范所连接起的多元要素关系,并能够在课程实践中,逐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遵守秩序的简单行为到内化形成规范意识。只有先让学生学会了解自己,才会知道个体间的差异,才能建立“人们”的概念,才能理解“人们”所赖以生存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其次,促成个体的社会参与(包括路径和原则)。个体的社会参与是一种公民意识的具体表现。参与怎样的社会生活,如何参与,如何评价参与行动,这些都是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必定面对具体的问题,包括交往领域的沟通、合作、协商等问题,价值领域的平等、公平、正义等问题,以及制度领域的秩序、规范、治理等诸多问题。课程需要帮助学生提高社会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直面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应对问题。课程需要让学生置身于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在对各种现象的分析中,提出符合逻辑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并能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第三,引导个体的价值目标(包括思维与情感)。课程学习的目的不是仅仅掌握知识领域的概念和原理,而是要通过知识体系的学习,提升学科独立的思维能力与随之相伴的情感提升,这最终将帮助学生确定生活目标和人生方向。学科思维能力建立在学科知识的认知水平基础上,高级认知水平的获得往往会带来更开阔、更严谨的思维能力。而且,认知能力还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态度与相关情感。所谓理智的行为往往与合理的推理和论证、精确的分析和判断等相对高级的认知水平吻合,这样的吻合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方面,能使个体行为得到充分的价值肯定,另一方面,会让个体主动地把这样的思维能力在其他行为选择中得到更多的应用。

综上,政治课作为德育的主要载体,在界定了人的社会性价值的同时,又提出了人怎样才能实现社会性价值的要求。因此,政治课的教学应该围绕这两个方面来进行。

二、政治学科的学科特质

所有的学科都有属于自己领域的知识体系,除了学科知识体系之外,还有各种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在学科中需要提升的能力、以及如何评价等这些综合学习板块,由此构成学科课程的全部内容。作为德育课程,政治课首先包括本领域内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它综合了广泛的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知识体系,不仅包含了政治、经济、哲学等部分的基础概念和原理,涵盖基本概念、原理、事实、史实和一些动态的时事政治热点等,还包含了从个体到社会、国家层面的由低到高的各类规范、制度的形成规律和实践范式,揭示基于个体的自然成长规律,以及超越个人的集体、民族、国家进步的社会发展规律。同时,政治课还包括学生在社会科学领域知识体系里如何学习、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实践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与结果如何评价的内容。课程学习要求学习者建立自身的实践体验与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学生需要置身于真实的社会环境下,获得从解构到重构的认知提高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记住或者解读教材文本的概念和观点。这种解构到重构,需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设计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独特的学生实践方法。让学生进入其中,他们才能在模拟真实或者完全真实的环境下找到自身实践与前人认知的结合点,才能逐步理解我们今天社会发展的存在基础和制度依据,才能尝试判断个体及其依赖的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了解这样的现实与未来所需要的社会核心价值,了解当代人类碰到的共同问题和解决路径,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步厘清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的关系。

因此,政治课的课程学习,需要有突出本课程特质的三类要素:是否提供知识体系框架下的真实问题和实践场景,是否有体现学习者在本课程学习中认知水平提高的检验路径,是否能对社会大众行为作价值维度的分析以及对个体行为的自我矫正与修复。这三类要素的核心,实质是关于课程主体性的界定,即把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和价值构建作为课程的根本任务。这些核心要素,需要渗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科教学具有鲜明的课程特征。这是一种学科方法论思想的体现,即在明确学科定位的基础上,确定学科教学的属性和主要表现。三类要素,需要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教师与学生深度互动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1. 直面真实的社会现象

这是政治课堂经常碰到的现实问题,也是政治课堂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其所在自然科学领域学习的实验室环境不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无法通过复制事件,在模拟环境下重现。学生每天面对的都是真实、多变的社会问题,如何在复杂环境下,引导学生在各种价值碰撞中,通过知识学习所获得的核心能力,作出基本的分析和评价,这是教学的责任。面对真实问题,要求教师构建起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来应对,包括学科知识与教学论知识。所谓应对,不是要求教师自己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而是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帮助,是一种协同学习。教师能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能对学生分析问题的立场和依据有准确的判断,并能引领学生进入相关领域的知识学习,建立属于基于学生个体认知起点的逻辑架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发展从现象到问题、从问题到假设、从假设到验证、从验证到分析的由浅入深的思维水平。所谓政治课“问题解决”,并不是让学生去处理和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而是掌握分析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并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向。不同年龄的学生,其生活经验不同,面临的社会现象各不相同,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针对身边各种现象提出问题。一个初中段的学生和一个高中段的学生,针对同一社会现象,提出的问题和对现实的理解可能完全不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设计针对性的解决路径,这是教师必须了解且遵守的课堂规律,前提是教师必须事先清楚地了解学生的立场和他们可能拥有的思考路径与思维方法。

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面对真实的社会现象,可以培养学生在专业知识基础上的思维独立性,这是检验学生认知能力的标准。政治课的课程学习,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与一般意义的社会实践参观考察活动不同。后者作为课程教学的一个构成部分,在实施过程中,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增加课程的实际体验,属于课程学习的一部分;而前者则是以公民身份参与社会生活,是一种从自然身份到政治身份的转换,其中必定包含着权利和义务的自我明确。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任务,而是课程达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参与的主体看,其实践过程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包括对天下事的关心,主动讨论、分析社会生活的各类问题,在应对各种社会现象中,表现出个人的态度和情感,能以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并主动遵守规则,能自觉履行公民的义务,有良好的社会沟通能力,并能以自身的行为影响身边人。帮助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是政治课的目标。课堂上,学生的参与行为表现出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以及能否设计自己参与这些问题的实践路径。学生的参与更多的是在课堂外,从课程目标的角度,学生的课外参与包括两种:一种是学生参与具体实践项目,诸如对社区问题的调研、走进立法机构作实地考察等;另一种则是学生对社会参与的意识表现和跟进行动,比如除了要求自己符合社会生活规范之外,还会关注并提醒周围人的行为,对大众舆论能够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并能就相关问题与同伴、家人作明晰的阐述和表达。

3. 针对价值观问题的教学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教师,尽管其他学科或多或少也会涉及价值观问题,但直面价值观问题的探讨是政治课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价值观问题在教学中如何呈现,是当前政治课重点研究的对象。价值观问题涉及道德标准、社会伦理、个人信仰、社会核心价值等诸多要素。这些问题不是作为以某一个学段所规定的教学知识呈现,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学科知识体系理解的基础上,以个体实践能力为依据,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触及到的现象和问题的综合判断与行为选择。现阶段,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公民素养,但值得注意的是,价值观教学绝不是一种对特定观点的灌输。成长的规律,决定了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社会表现能力和过程反应,他们处在身份意识唤醒的关键期,最需要的是得到符合他们认知水平和能力的价值认同,他们对自我之外的人、事、物的最初判断需要得到他人的重视,并得到基于他们认知的尊重。有了这个过程,才能使他们具备接受外部理性的基础条件,才能使他们逐步建立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在这些能力基础上实现价值的分析与理解。价值观教学的过程是个体价值表现的重构过程,而这种重构的目标与社会发展、国家进步所需要的人类价值是一致的。因此,所谓政治课课堂的价值观问题教学,实质是一种主体性标准和表现问题的探讨过程,能够进入政治课课堂的价值观问题,一定是在学生已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表现基础上的问题,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的问题,教学需要重视、尊重这样的起点。在课堂上,教师的任务不是要找正确的答案告诉他们,也不是用他人的观点和理论去填补学生的知识空白,而是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持续的对话。课堂对话,是一种真实性的个人价值表达过程。通过对讨论话题的质疑、综合分析、判断等课堂参与,学生能逐步知晓自己所坚持的观点和方向是否有理有据,了解在这个问题上别人坚持的立场和观点的来源,学习如何用更有效的方法对一些观点证实或证伪,最终建立新的个体与社会的联系观。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如何让这样的对话能持续下去,如何发现学生的思维逻辑,用怎样的工具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都是价值观问题的教学核心。

三、关于实现政治课教学的基础支持

1. 教学方法论思想

教学方法论思想不能简单理解为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关于学科方法的研究,或者说是一种研究如何实现有效政治课教学的学科思想的实践模型。在具体研究的过程中,必定会涉及学生每一阶段认知变化的依据与其价值评价的问题,也会涉及历史发展进程中相悖性与相似性同时存在的情况,还会涉及人类意识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局限问题。由此,政治课教学需要厘清课程所指向的基本对象,设定课程研究的任务,找到课程中的基本关系,研制课程实施的基本工具。现代课堂,是一种课程伦理的实践场所,也是教学伦理的实验空间。政治课的课程与教学伦理是体现课程中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这是课程的基本思想。其次需要思考学生生活的逻辑起点,这是一个研究个体学生学习环境和能力的问题,如何把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到课程中,是今天政治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最后要思考怎样检验真伪性的问题,用什么工具作出相对合理的分析。

2. 政治教师的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包括研究能力和指导能力,基于相对完整的知识基础,即本体学科领域的知识积累和更新。政治课是学科知识领域高度独立、应用领域高度综合的课程,不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更新的能力,教学只重复教材观点,是无法实现课程目标的。就学科领域知识体系而言,教师本体性知识的基础是胜任政治课教学的基础,但学科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不等同于专业能力的提升。需要研究基础教育领域的政治课教师,究竟需要哪些素养?除了学科知识之外,还需要什么?政治课和政治课知识体系教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有了解学生、听懂学生话语的能力,要有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有快速反应、反馈的能力,要有帮助学生发现潜力、形成深入学习兴趣的能力,还要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指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研究学科知识体系本身的科学逻辑,还要研究学生成长的自然逻辑,一旦教师能达到这样的专业能力,便能在课程实施中,建立起一种彼此尊重、信任的教学关系。这种关系会帮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迁移、延伸到各个方面,让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扩展,影响其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3.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载体

与其他课程不同,对政治课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课程实施效度的决定因素是课程资源。教材作为课程的首要资源,其知识体系的结构与逻辑直接决定了课程的内容及其科学性指向。作为社会科学领域高度综合的课程,怎样的知识体系在中学课程里作结构化重现是合理的,是教材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今天的教材,不能仅仅是学科知识结构的呈现,而应关注当代学生能够通过教材,建立起怎样的课程关联和自主学习能力,绝不是让学生只在教材上“划出”或“找到”所谓的“知识点”。作为课程的首要载体,教材是学生了解课程、评价课程的第一渠道,教材中知识的结构化思想、学科领域的方法论思想以及对学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将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一套好的教材会让课程实施变得更加有效。作为课程标准与学生学习之间的重要桥梁,教材不是简单的读本,它应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作为一种有选择性的结构化知识文本,教材要体现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程的目标要求,包括知识体系、核心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教师在利用教材教学时,不是简单地重复教材的内容,而是要帮助学生探索教材的逻辑架构原理;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把自己的经验融入这些固化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建立属于学生自己的“认知地图”。

8.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行动导向、职业教育、语文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以单向信息传递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职业院校教师面临的新任务就是:更新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自身素质结构,这是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采取的对策,教师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辩证的否定”,努力使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改变低效,无效的状况;同时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的困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尽力使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 、水平具有自身的竞争力。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在高职语文类课程中运用的可行性、必要性。

1、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学指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构成的,它所改变的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而学生仅是在教师指导下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的状况。推行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及其系列教学法,一则可提供给学生自我学习空间,二则有望将现行的课程教学改革引向社会发展所期望的、生产一线需要的人才这一目标。不容否认的是现今的职业教育中课程教学与普通教育的雷同与近似,因而推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鉴于高职院校所承担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职业后备人才的职责,而高职语文类课程的学习则是培养高职各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因此学好高职语文类课程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扩充知识面、培养其语文兴趣,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培养学生日后工作和生活实践所必须的一些基础素质和能力,比如应用文写作、口语表达能力等。教学务必讲求实效,这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而高职语文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必然要汇入整个教学改革的洪流中去。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及其教学法的实践

1、实践行动导向教学理论,首选是项目任务教学法。项目任务教学法首要的是应设计一个具体明晰的工作任务并提出准确的要求,课程教学以工作任务为内容,以项目为载体,立足于教会学生如何出色的完成任务,即怎样去做?怎样做好?所以在项目教学中,笔者认为设置项目尤为重要,结合高职学生的水平和特点设置项目,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中真正感到成就感和学有所用,使项目活动具有可操作性。

2、分组讨论、确定内容。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师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任务。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讨论并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分工合作。

3、信息资料收集及处理。教师着重于启发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可以通过让学生查阅图书资料,上网等等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并进行归纳整理。

4、学生自主完成项目任务。学生按方案确定个人任务并共同完成,学生依据标准评价项目完成效果,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结果,教师对自评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并提出改进建议。

现以高职语文类课程以《应用文写作》教学为例。教学时首先进行兴趣引导:讨论教与学的方式,建立学习小组,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建立项目教学情境:创建一个虚拟公司,学生通过应聘成为该公司企划部的员工,公司举办人才招聘会,学生以应聘者的身份准备求职信、个人简历等应聘材料,继而进行岗位竞聘。然后进入教学主题:(1)告知:案例展示,分析评论,引出任务。(2)提出任务要求。(3)布置任务。(4)师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尽可能地收集本次任务所用应用文文种名称,了解其用途;分析案例,辨析文艺语体和应用语体的差异。最后学生自主完成招聘求职任务需用到的求职信、个人简历、竞聘演讲稿等各种文书。

再以《文学欣赏》为例加以说明,以往在进行《文学欣赏》教学时,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鉴赏,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昏昏欲睡。用项目教学法就可以打破以往教材的限制,以主题为单元,可以选择古今中外的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体裁的文学精品进行专题式教学。把每一个主体单元作为一个“项目”。教师结合教材,只介绍各种文学样式的鉴赏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鉴赏,通过小组讨论学习自主写出赏析文章。这样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代替学生去学习。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活动成果进行评价,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评价,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样学生既能认识到其成功和优点也可反思其不足之处以取长补短。每次教学活动把活动的评价结果登记起来,使单项活动具有连续性。

就以上的操作而言,项目在形式上表现为完成一个文书或一个作品,内容上是工作任务,目标指向是职业能力,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要的行动者,以独立小组的形势完成完整的工作进程,包括从信息收集和工作计划的制定到工作任务的实施以及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并获得工作过程的知识,使知识转化为技能,为今后成为有用的职业人才奠定基础。

三、对在高职语文类课程教学推行项目教学法的思考。

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活动,笔者认为,项目教学法在我国目前职业学校的应用有大力试用推广的价值。尤其是对大学语文来说,可以改变传统的枯燥无味的填鸭式教学而使课堂变得生动起来活跃起来,不仅在课堂上,而且把语文教学渗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点点滴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素质。

尽管如此,务必说明的是,要使项目教学有效全面推行,我们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在学校领导重视下加强配套建设。

项目教学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种新教学法,打破了以往学科体系教学框架。从教师观念、能力 、育人模式、教材编著到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等都面临着变革,所以推行中将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因此作为高职院校领导,首先应从思想上足够重视,还要加强与教育教师沟通,做好整体教改计划,完善实训条件,建立教改有效激励机制等工作。

2、教师应提高自身职业技能。

教师要给予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所以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就必须自身具有一定技能,包括具有实际操作和教学技能。故而教师应苦练内功,精心设计好每门课,每堂课的教学过程,用项目教学法教育学生的同时自己也扎扎实實的埋头苦学,这样的努力最终有一天才可能化茧成蝶。

3、用生动的项目展示鼓励学生独立探索。

教师认真检查落实,对高职语文类来说,可以尝试用不同展示方法,例如文学鉴赏中用角色表现,情景模似法等,应用文写作可营造每种应用文实际需要的环境等。通过深思熟虑的项目设计,生动形象的角色表演,材料收集分析处理的过程,及适当的自我评价和教师点评,应当会使平面的知识点“立”起来,鲜活起来,从而最终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恰当的评价具有调节和激励功能。

活动评价,恰当的评价具有调节和激励功能。通过各项评价,使学生逐渐学会正确客观的评价他人和自己,扬长避短。学生实际能力能否提高评价是不可短缺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的评价必须是画龙点睛的一笔,绝不可轻描淡写敷衍了事。

以上只是笔者对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及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粗浅尝试和体会。诚然,实现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指导下语文课程的设计和改革,目前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实践中尚需不断总结,最终才能使建构行之有效的职业课程教学模式这一重要任务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 姜大源 主编 / 2007--4 清华大学出版社

2、《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 姜大源 著 / 2007--1 教育科学出版社

3、《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戴士弘 著 / 2007-6-1 / 清华大学出版社

9.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九

本文在阐述景观设计教学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改革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景观设计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的相互关系,从启发式、展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角度强调实践教学的多维性和重要性.

作 者:黄静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96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景观设计   实践教学   教改  

★ 规划的本质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多维思考

★ 思想教育心得体会

★ 学校思想教育工作总结

★ 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思考论文

★ 解放思想教育大讨论体会

★ 教师的思想教育的总结

★ 多维角度反思音乐教学

★ 对真理论的多维观照

★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中导师队伍建设的思考的论文

10.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十

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颁行与新课程的逐步推进,给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备课,进行教学设计是教师的日常功课。新课程的备课与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学习理论、与同行合作、参加培训和参与校本教研等,新旧观点的碰撞、习惯行为的改变,将理论知识、他人经验和新理念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是教师做好备课与教学设计这个日常功课的重点,更是难点。如何适应新课程要求,为新课程教学备课、设计教学,就成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新课程备课与教学设计,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学科课程标准,依据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理论、现代学习理论、信息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和系统科学方法等进行。从教师备课与教学设计行为的角度来看,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与思考:

1.写教案与备课

传统意义上的备课,虽然也强调学习大纲、研究全套教材、全册教材和单元教材,也强调“备学生”和准备教具等,但在实践中,由于教学管理者查教师“备课笔记”(其实只能查教案)等原因,造成教师对备课的理解狭隘化。有些教师以为“备课”就是“写教案”。《现代汉语词典》对备课的解释为“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这也是不够准确的。教师课前的各种教学准备工作,通常称作备课。可见,写教案或者说制定教学方案只是备课的一个步骤,是把备课的结果书面化。备课的内涵小于写教案,外延大于写教案。

备课,应称为教学准备,它不仅仅为一节课准备。为正确实施新课程教学,教师除了具备学科知识准备、专业知识(教育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准备、专业技能准备外,还应有为教学新课程的准备。因此,现阶段,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新教材的岗前培训、学历提高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学法,等等,都应是备课的应有之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节课后问上课教师什么时候备课的,这位教师说:“备了一辈子”。2.教学设计与写教案

“教学设计”与“写教案”是两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写教案”可以认为主要是在上课前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把对某一节课教学所做的预设形成文字,它是课时教学设计的组成环节。因为,课时教学设计还包括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试行教学方案、对方案进行评价和修正等环节。站在教师个体日常工作的角度看,教学设计包括学期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等。很明显“写教案”不是“课时教学设计”,更不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活动所作的系统策划,与“写教案”的区别主要在于: “教学设计”是用系统方法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的。就课堂教学来说,它一个微观的教学系统,其中包括教师、学生、学习资源、教学媒体等要素。教学设计采用系统理论,注重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形成最佳的组织结构,设计出低耗高效的教学过程。没有教学设计,就不可能有教学的最优化。随着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教学设计不能仅仅为教师设计,以教师为中心只设计教,要突出为学生设计,以学生为本,表现为教学目标表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的描述同样重视学的设计,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新理念和这一教学设计新理念是统一的。这两点是“写教案”所没有的,因为“写教案”只为教而设计,较少考虑教师、学生、学习资源、教学媒体等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另外,“写教案”一般也不设计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等。

3.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

同行合作在新课程实施中,越来越显出其作用和必要性。因为,同行合作可以重建教师的生存环境,通过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可以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分享成果,促进经验、思想的交流,促进专业成长。同时,可培养了合作与交流的技能和习惯,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集体备课是同行合作的一种形式。集体备课时,大家围绕着同一个教学内容集思广益,可以克服个人备课的片面性。建立集体备课制度,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新课程试验区的实践说明了这一点。强调集体备课并不是不要个人备课,得到所谓的“四统一”(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进度、统一练习与检测),压制教师的个性化设计。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是可取的方法,它有利于围绕主题深层对话。

集体备课在内容和形式上可以多样化。从时间上分,有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题备课。从人员分,有同校备课、异校备课(如学区备课会)和专家与教师备课。还有同年级学科备课,同学段学科备课,学科教研组备课和异学科备课等形态。如一节课的集体备课,或就教学内容作全面的交流,或对某一教学细节作深入研讨;既可以研究教学设计,也可以说课后反思修改,还可以在备课组内试教后反思修改。

4.一次设计与多次设计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学设计的思想被许多教师接受,并开始实践。但是,由于习惯的、时间的、精力的以及管理的原因,他们往往只进行一次设计(严格的说,不能称之为“教学设计”),这是其与许多特级教师的重大区别之一。如,特级教师赵景瑞的“全程备课”:课前的预设备课----课中的现设备课----课后的反思备课。赵老师所说的备课其实就是课时教学设计。可见,课时教学设计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预先设计,也可称为“预设”;二是适时设计,也可称为“现设”;三是课后设计,一般叫“教后反思”,不妨称为“后设”。

三次设计,仅是一节课时教学设计的常态要求。在新课程校本教研活动中,进行教学设计的研修往往经历多次反复。如,集体备课----个人“预设”----试教“现设”----试教“后设”----集体备课----个人“预设”----上课“现设”----上课“后设”。这样做,新课程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统一,有利于学生发展;使反思成为教师的生存方式,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5.教科书与教材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进行中业内流行的说法。至少它有两个错误,一是仍强调“教”,二是混淆了“教材”与“教科书”两个概念。随着教育的发展,教材的概念在不断的变化,教科书已经不能涵盖教材的全部内容。教材至少指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挂图、配套的练习册、工具书、学具等,乃至学生和教师的对话。课外教学资源更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另外,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化资源,也被涵盖进教材,如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网络课程和视频课程等。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教材”应当淡出,而“用教材教”也应该变为“用教材指导学”。为此,教师备课,进行教学设计的视野就必须开阔,不再是仅就一本教科书了。教师、学生目力所及、识见所逮、能力所为的可以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课外学习资源,包括网络资源都应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素材。

6.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

课堂教学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学习资源、教学媒体等要素。因此,课时教学设计不仅要设计教与学的活动、设计学习资源,还要设计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指介入学与教的过程,承载、传递和控制教育教学信息的材料和工具,可以分为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两类。

新课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举措之一。但是,许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课时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和评价唯现代媒体是追。更有一种说法,“键盘 +鼠标”将代替讲课和板书,“显示器”“大屏幕”将取代纸张和黑板,似乎使用传统教学媒体、不用或少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课堂就不是新课程教学。殊不知传统教学媒体并不等于传统教学,有些学科的教学内容现代教学媒体的作为并不大,甚至不适应。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一定要考虑教学媒体的特点、教学内容与学校和学生实际,坚持媒体选择和使用的条件性、适应性、科学性和优化教学的目的性。

7.几个具体问题

在新课程教学实施管理过程中,有关课时教学设计的许多问题困扰着教师,如,教案要不要写?写详案还是简案?教学设计用数字化形式呈现是否可以?教学设计的书写是否得工整、不得圈圈划划?教学设计一定要写在备课笔记本上吗?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学管理没有与新课程同步,二是管理者和教师的功利目的。教案要不要写?特级教师于永正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显性备课指写教案。他指出,教案相当于“作战计划”,写教案是“备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教案一定要写”。

写详案还是简案?教案的详简主要看教师的素质,如果在隐性备课上下了大功夫,“备课于心”,就写简案。否则,应该写详案。选择的标准,不是年龄的大小、教龄的长短。也不是有人提倡的因为新课程教学要关注“生成”,“预设”就要少(写简案);或反过来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具有不确定性,就应该把课前充分考虑的情况都写出来(写详案)。

教学设计用数字化形式呈现是否可以?计算机、打印机、U盘等文字输入、输出和存储手段的普及和现代教学媒体手段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纸笔办公方式,也给教师的工作带来变化。通过现代办公方式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打印出来、存入便携式存储设备或通过网络传输等,已是新时代教师工作的特点之一。因此,教学设计用数字化形式形式呈现不仅允许,还应该提倡。但这需要制度的跟进。

教学设计的书写是否得工整、不得圈圈划划?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肯定经历一个逐步修改、完善的过程。教师听取同行的意见和建议,自己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有必要记录下来,就有了对第一次设计的增加、删除、调整、充实,圈圈划划应是正常行为。随时的想法,一时的灵感,随手记下来,写不工整自是必然。教育管理者为了“好看”“赏心悦目”,要求教师教学设计书写工整的做法早该休矣!

教师怎样落实好备课上课

(一)规范备课

一、备课原则:熟悉内容,融会贯通,阅读教参

要任教一门课程,首先必须对这门课程的全部内容非常熟悉,绝不是现买现卖。有的老师不是对这门课的全部内容都吃透后上讲台的,而是明天要讲什么内容他就去熟悉什么内容,准备多少就讲多少。不知道这节课在整个课程中占什么地位,会对以后的课程起到什么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老师在上讲台之前必须对这本教材的全部内容融会贯通,老师教给学生的只是一杯水,但准备的内容却是一桶水,这样的备课才是充分的。新教师在熟悉全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必须认真阅读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这样才可以确定每个章节的学时数以及课时的划分,理清教材的编写思路,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在熟悉教材,读懂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参考建议之后方可进行教案的书写。现在网络中有很多配套的教学设计,有的老师习惯下载使用,甚至备课完全依赖网上下载,这是不足取的。我们可以参考、借鉴网上好的东西,但不能照抄照搬,备课应该融入自己的研究、思考,要留下自己的思维印痕,根据学生的学情,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二、备课要求

备课是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境界的体现,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备课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1、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深入钻研教材,认真研究学生,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

2、一册教材要有总的学科教学计划。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应有总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课时安排。每一课时应包括以下内容:教学内容、授课时间、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课前准备、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教学预设(凸现双基训练点)、教学评价及反思等。

3、教学目标要兼顾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每一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意义要明确,要有重难点的处理,要突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设计,要关注学法指导,要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4、要做到超周备课,纸介和电子教案必须有二次修改痕迹,上课之前要进行复备,备课检查主要检查二次备课及复备的内容。新教师所教学科都要有教案,而且必须是详案。

5、备课教案里要有板书设计。如果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件的制作要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问题,要用精练的文字和简明的图表,必要时可用动画显示视图中动态的信息流动过程,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重难点的理解。

6、教后反思应成为教案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反思主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出亮点,反思出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课后反思,还可以拾遗补缺。课堂教学或多或少都会留下缺憾。这些缺憾来自于多个方面,反思能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

(二)规范上课

“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教师之于课堂,犹如演员之于舞台,苍鹰之于蓝天,将军之于沙场。

一、上课要求

1、任课教师必须提前候课,预备铃响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用目光提醒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发现学生缺课要及时弄清情况,正式上课铃响后准时上课,下课铃响准时下课,既要确保一节课的有效教学时间,又不得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

2、课前要做好上课的相关准备,包括复备教案,准备好教材、资料、教案、教具、课件,调试好班班通设备等。不允许出现不带教科书和教案进入课堂或中途离开课堂取教具等行为。

3、传授知识要准确无误,课堂环节要设计合理,避免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有效地利用好课堂40分钟。板书要工整、规范、美观、大方。

4、要充分发挥电教、实验、演示等多媒体教具的直观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大课堂练习密度,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5、教学态度要和蔼,语音要适中,语速要合理,姿势要文明。课堂上要努力避免声音太小、一个音调、有口头禅、吐字不清、语速太快、方言土语。肢体语言要丰富,善于激情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课堂教学按计划(教学设计)进行,当堂内容当堂完成,不得提前或超后完成教学任务。每节课的要求可以用27个字概括:明目标、自主学、合作探、精点拨、整建构、找规律、巧组织、高效率、人人清。

7、教师不得坐着讲课,不许在课堂吸烟、喝水、接听或拨打电话,严禁酒后进入课堂。

8、要尊重、爱护学生,不对学生出言不逊、讽刺挖苦,不准把学生赶出课堂,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二、上课“六忌”

一忌“盲”。新教师上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盲”,即教学无目标。主要表现为:课堂上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教学比较随便,课堂教学时间把握不准,教学方法缺乏,课堂上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教学无重点、难点等。

新教师上课,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安排教学过程。其次是要认真设计教学细节,让细节凸现你的教学精彩。

二忌“慌”。新教师上课没有什么经验,课堂上往往比较“慌”,不能静下心来教学。主要表现为:课堂上丢三落四,如忘记写课题,忘记评价学生,忘记教学内容,忘记教学环节,过度生硬,有时脱节,板书出错,遇到突发事件不知所措等。面对这种情况,首先不要慌,要冷静,要沉着。在冷静中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忌“快”。新教师上课常常不顾学情,一“快”到底。表现为上课只重视教学设计的执行,却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堂按照设计好的教案上课,一上课就按照教案写的一讲到底,并且速度较快,有时连学生听都还没有听明白,教学就进入了下一环节。掌握教学节奏,做到张弛有度,是需要不断修炼的基本功。四忌“灌”。“灌”即“灌输”,教学时,把学生当成装知识的“容器”。尽管新教师在师范学校时,学习了不少新课程理论,懂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面对具体教学实际,往往还是采取了简单的灌输。这种教学,方法单一,没有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学效果差。

新教师要多研究教法,变“灌”为“引”,多让学生自己学习。要知道,学生的能力只靠教师讲是讲不出来的,要靠学生自己学,自己练。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切忌强行“灌输”。

五忌“乱”。新教师上课,一会儿多媒体展示,一会儿小组学习,一会儿比赛辩论,一会儿作业练习,使得课堂“杂乱无章”。课堂教学虽说不是线性的,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还是有一定规律的。新教师上课,不要只关注课堂的“热闹”,形式的新颖,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有序组织。课堂上不能不要纪律,不能不要秩序,不能不要方法,更不能想当然。每门课程有其教学规律,我们不能违背。所以,新教师要按照学科学习规律,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课堂上一步一步地实施,做到过程清楚,循序渐进。

六忌“多”。新教师上课,往往按照教案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如教学结构上的样样齐全,哪个环节都不能少;知识传授上,每个知识点都讲到;教学手段上,多媒体、小黑板、自制教具等样样用到。仿佛课堂就成了堆积这些内容的“战场”。讲得多,并不说明知识就丰富;教具用得多,也不证明教师能力强。新教师上课要学会取舍。课堂上,教师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等,都要有所取舍,要使教学有的放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课堂标准:新、简、实、活、趣

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新

1、理念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决定行为,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新课程的知识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性知识,还要掌握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新课程的人才观:教育者要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

新课程的教学观: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利用和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

2、方法新——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却又大大的不同,原因是教学设计思路不同。

3、手段新——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指的是多媒体的运用,多媒体以其直观、形象、信息量大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

简:环节简单、语言简洁、板书简明

1、教学环节简单。比如阅读教学过程就是三步:积累、感悟、实践。

2、教学语言简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的每句话都是有目的,有作用的,无关教学的话尽量少说,争取不说。

3、板书设计简明。板书是对一节课内容的概括,对教学环节的梳理,或教学重点的突出。

实:内容充实、目标落实、训练扎实

1、内容充实。合理确定教学容量。一节课内容过多,学生难于掌握;内容过少又浪费时间,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要科学划分课时,当堂内容当堂完成,适度拓展延伸。

2、训练扎实。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做到练有目的,练有重点,练有层次,既形式多样,又突出重点,且针对性强,同时,要注意训练的及时反馈。

3、目标落实。即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

活:活用方法、活用教材、激活学生

1、活用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特点而定。“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意多种方法的运用,其根本出发点是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2、活用教材。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求教师能活用教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延伸拓展。学会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在运用教材的基础上注意把教材同社会生活联系,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

3、激活学生。只有课堂活起来,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有思维活动,有独立思考;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趣:激情满怀、意趣盎然、风趣幽默

1、激情。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他的课堂能有活跃的气氛吗?没有活跃的气氛又怎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呢?教师要善于以情激情。

2、激趣。激发兴趣的有效办法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鼓励和表扬。要注重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要善于设计富于变化,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万不可简单发问,提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

3、风趣。教师课堂语言既要精炼,也要风趣幽默。理想的课堂语言应是幽默不失典雅,庄重而不失活泼。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探索、实践

关于教师们备课与上课现状的思考

上周我参加了镇中心校组织的教学常规工作突击检查。检查的方式是:听教师上课、查看教师的听课记录、家访记录、考试记录、教案、作业等,通过几天的检查发现教师备课(写教案)有许多不切合实际,课堂的有效性不够高,引起了我对备课与上课的思考。我的思考如下:

一、教案的编写。

1、目前老师们写教案的现状:一部分教师喜欢抄袭一些名家、名师的教案,自己购一本名师编写的教案,自己写教案时基本就抄写一遍,或略加修改一下。我的思考:(1)买的教案书多是名家、名师编写的,有许多的优点: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流程的设计等都很合理、科学。(2)这些教案,我们可以去借鉴。

2、纯粹的抄这样的教案有一些弊端。(1)名家的水平、理论知识、教学技巧与我们不同。(2)名家编写这个教案所面对的学生与我们面对的学生有差异。(3)我们自己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教学技能技巧赶不上他们。所以直接把他们的教案拿来用有很多地方不切合实际,也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我们应该如何写教案。

1、熟读课文,认真解读文本,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2、研究教参,理顺我们对文本的解读是否正确、到位。

3、参考名家的教案,借鉴比较适合我们自己、适合我们的学生的方法、设计。

4、结合实际(教师、学生、学校)编写教案。

三、上课应注意些什么。

1、进入教室教师就要有积极、健康的心态,饱满的激情,相信自己一定能把课上好。

2、理清上课的思路与线索,即使在课堂上遇到了新生成的问题,教师自己也要清楚应该怎么去上课,将怎样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

3、敢于对文本进行取舍,一定要抓住重点、抓住关键,直指教学目标,不要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往往什么也没有教好。

4、放开手脚,相信学生,不要让教师一讲到底,生怕学生学不会,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思维挑战的机会。

5、课后要及时反思、及时把反思记录下来,从而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如何做到有效备课,有效上课?

一、备课

在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会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白费心机。

1、备课之前的熟悉教材

要想备好课,在备课之前首先要熟悉教材。除了熟悉教材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熟悉大纲要求学生对本节内容所应掌握的程度。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和学生会因为各自成长的时代和环境不同,在教学上存在知识和智能的落差。在师生课堂教学和交流的过程中,这种落差是始终存在的,而且这种落差的广度、深度越大,对于课堂教学就越有利,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更新就会越有成效。只有充分熟悉教材,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真正作到对这堂课,对要交给学生的知识把握的准确到位。

2、备课

(1)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设定

课堂教学任务和目标的顺利完成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取决于两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与和谐统一。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在制订教学目标和任务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当前的基本知识结构状况、思想动态发展与学习志向的选择。要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决定。

(2)科学地处理好教材和知识的难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对教材和知识的难度的处理也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听懂”、“学会”、“会学”就有兴趣,课堂气氛自然就会活跃,“迷惘”、“困惑”、听不懂、学不会,课堂气氛就会沉闷。知识过于简单,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知识过于复杂,学生却因接受不了也提不起兴趣。所以,课堂学习的知识最好是适中,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心理上产生一种学习的满足感,也就是说,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从而使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既有一定的知识坡度、难度,经过一定的思考又能学习掌握,这样他们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就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3、备课在听课之前进行,修改在听课之后完成

对于所有的青年教师而言,我们都会去听自己的师傅或者备课组里其他老师的课。听听他们是如何处理自己即将要上的这堂课的。听课的目的是为了等到自己上课的时候能够对知识有更准确的把握,是为了弥补自己由于经验缺乏而可能在备课中备不到位的情况。听课确实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一条捷径。很多青年教师都是先听课后备课。就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将备课放在听课之前进行,将修改放在听课之后完成,效果更佳。作为青年教师必须要学会自己处理教材,纵使由于自己毫无经验,对教材的把握上存在不足,但若在听课之前先把课备好,哪怕是一节不成熟的课,等到听课的时候你必然是处于一种对知识已经了解,对教材已经有认识的基础上的听课,这样听课的效率必定会更高。听完课之后对教案的修改才能更深刻。上课时课堂效率的提高才有保证。自己的成长也会更迅速。

二、课堂 1、40分钟的布局

一节课40分钟,如何有效地利用?我将40分钟划分为以下三块:(1)5分钟的复习提问时间:、知识的学习总是前后贯通的,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将每堂课开始后的前5分钟用于复习提问,即能够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回顾,也能起到承接新知识的目的。就我个人而言,复习提问的方式经常变换,有的时候是单纯的一问一答,有的时候是随堂测验两道题目,甚至有的时候是通过对上次作业的评讲进行复习。复习提问是计作平时成绩的,虽然分值不大,但学生终究对分数还是在意的,因此在上课前他总会花些时间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这样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也是有帮助的。

(2)25分钟的新授时间:

由于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经对教材进行了预习,因此新授知识的时间安排成20分钟是合理的。对于如何合理的利用这段时间我将在下面的“良好的课堂互动模式”中进行详细说明。

(3)10分钟的课堂反馈时间:

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用知识,衡量一节课效率高低的最主要因素就在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上及时的反馈练习则可以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实质性的加深。如果这节课我制作了课件,则课堂反馈练习一定将出现在课件的最后几张上面;如果没有课件的话,则会利用学生身边的已有学习资料进行。

2、良好的课堂互动模式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终目标,如何学会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可持续的学习动机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原有的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是势在必行的。良好的课堂互动模式的建立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

如何构建出具有互动性质的课堂教学呢?因素有很多,下面我想就“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感受。

“互动”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

上一篇:酒店服务员工年终总结下一篇:换届选举工会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