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县中医院十二五中医能力提升工程

2024-11-11

南城县中医院十二五中医能力提升工程(精选9篇)

1.南城县中医院十二五中医能力提升工程 篇一

成都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中医药事业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等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促进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根据《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印发<成都高新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2008—2012)>的通知》,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全区中医药事业回顾

(一)基本情况

2007年,高新区启动了社区卫生综合配套改革。改革前,全区面积87.5平方公里,服务人口32.8万,辖5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乡镇卫生院3个,卫生技术人员226人。目前经区划调整面积扩大到13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52.9万,辖6个街道,建成肖家河、芳草街、石羊、桂溪、合作、中和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技术人员达413人,执业医师总数181名,配备中医类别执业医师72名(主治医师47人),占医师总数39.7%。高新区通过卫生综合配套改革构建起“政府建、街道管、三级考、社会评”的具有高新区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新模式,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区域社区卫生特色服务新突破。

(二)主要成绩

“十一五”时期,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疾病防治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覆盖面显著扩大,中医药文化不断普及,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促进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中医药发展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中医药服务融入社区“六位一体”功能中,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了中医的独特作用。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纳入医保定点单位,针灸、火罐、刮痧等中医适宜技术均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2.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全区形成了以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联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著名专家教授,实行专家包片责任制,通过巡诊、坐诊、示教等方式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

3.中医药机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加强中医药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中医馆,设置中医科、名中医工作室、康复理疗室等科室,不断改善服务条件。加强了中医内涵建设,推广1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增强中医药应对“甲流”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的防治能力。全区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一级科室设置中医科;57.1%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评为“成都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

4.中医文化建设和科普宣传蓬勃开展。通过中医药健康教育、文化理念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广泛开展了中医药科普宣传及周末名中医义诊活动。开展了“弘扬传统医学、服务大众健康——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大型宣传活动”、“高新区中医适宜技术大赛”等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向居民宣传中医药常识和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位于成都高新西区,面积5000平方米,展出内容丰富、极具特色,包括中药博物馆、医史博物馆、人体奥秘馆、校史馆和科技成果陈列馆。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已经省、市团委批准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省、市科协批准成为科普知识教育基地。“肖家河中医一条街”建设初具规模,为老百姓提供多种模式的中医药服务,受到国家和省、市中医药管理局的充分肯定,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大型媒体报道。

大力开展中医知识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高校、进家庭“五进”活动,提升了全区居民的健康素养,群众对中医药知晓率达到90%以上。

5.中医药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改革中医行政审批制度,实施中医坐堂医诊所审批制度。启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规范设置中药房,健全药品管理制度,规范中医药服务秩序,提高中医药行业管理水平。

“十一五”期间,全区中医药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发展水平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要,突出表现在:中医药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居民不能公平享受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临床专业骨干缺乏,高层次人才引进不畅;中医学术水平不高、科研能力和专科特色不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不突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政策还需进一步细化落实等问题。

二、“十二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工作的出发点。遵循中医发展规律,保持和发展中医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推动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把中医药和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位置,促进中西医结合;坚持政府扶持和主导原则,动员各方面力量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继承与创新原则,既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城乡统筹,全面发展的原则,城乡居民公平享受中医药服务。

(三)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与高新区发展相适应的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方便可及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学术水平较高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突出的医疗服务机构。

三、“十二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

1.科学规划,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坚持城乡统筹,合理布局全区中医药资源,提高中医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基本实现以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发挥成都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辐射作用,实现各级各类机构的功能互补、梯度支持,形成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2.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完成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二期工程建设工作,将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成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设施、人才、管理、科研、服务一流的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医院。不断提高应用中医药诊疗手段的实效性和规范性。

3.深入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传承中医“上工治未病”学术思想,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的“治未病”中心的基础上,培养优秀的中医预防保健人才,开展临床诊断和保健服务。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根据居民不同体质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进行健康指导。

4.推进社区中医药服务。以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契机,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推广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均具备开展按摩、推拿、足底反射疗法等中医特色服务的能力。促进中医药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的有机融合。依托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强化共建,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提供人员、技术支持。

5.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总结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经验,继续组织中医

药诊疗适宜技术的筛选、整理与推广应用。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推广不少于20项疗效确切、安全方便、易于操作的中医药适宜技术。针对社区常见病症、慢性病,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验方)的培训推广应用,力争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覆盖。

(二)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1.加大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及三级医院中医科的合作,围绕影响临床疗效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科研攻关,以科研带动临床,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能自觉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指导实践的复合型中医药优秀人才。对副高级以上职称及急需特殊岗位的专业人才,在引进政策上予以支持。

2.强化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提高中医药继续教育的层次、覆盖面和内涵,重点强化中医药经典理论、诊疗护理技能的培训。建立中医药人员规范化培训、岗位培训制度。开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中医护理队伍的专业培训。加强中医药管理人才培养工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国家、市级中医技术培训,到全国知名的中医院校、中医医疗机构进修学习,聘请知名中医药专家、学者来高新区授课或指导临床。到2015年,全区医疗机构的中医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学科带头人由中医类别高级职称人员担任,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中医药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

3.加快培养社区中医药人才。实施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养计划,加强基层全科医师的中医培训和“西学中”工作。培养40名中医全科医师,并开展社区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全员培训,培养20名社区中医临床骨干。

(三)提升中药服务水平,打造标准化中药房

全面推广中药配方颗粒、小包装饮片和中医信息化、智能化给药工作,保证中药饮片质量,构建完善的中药质量追溯体系,以更好地发挥中医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强中药新药和中药自制制剂的研究应用。依托辖区制药企业和高校药学专业及实验室建立合作机制。加强名医名方开发及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继续开展对组方合理、疗效确切的中药自制制剂的筛选、研制开发。强化中药零售企业中药饮片调剂能力,打造标准化中药房。

(四)强化中医药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加强中医基础研究。遵循中医药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借鉴现代生命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前沿理论、方法及技术,依托高等院校的优良资源,对中医藏象、证候、经络、病因理论及方剂、药性理论等中医药基础理论进行研究。进一步加强四诊客观化识别、中医药研究方法学、中西医比较、中医术语的标准化和国际化表述的研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五)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

加快中医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肖家河中医一条街”形象建设和内涵建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将中医药文化特征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体现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公共教育场所。各街道、社区和区属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开设专栏,宣传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加大开展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高校、进家庭“五进”活动力度,培养一批优秀的中医药宣讲人才,提升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知晓程度,普及有中医特色的防病治病知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切实落实中医药相关政策

各街道和有关部门要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分工合作、协调配合,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四川省中医药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经贸发展局负责,优先安排对公立中医药机构的基本建设和其他重点项目,积极争取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价格措施,体现中医技术劳务价值。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支持中医药人才培训与引进工作,优化中医药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扩大中医药报销范围,将符合条件、经有关部门批准的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中药品种、中药免煎颗粒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鼓励患者就诊中医,积极争取中医药报销比例的适当调整。科技局对区内中医药科研课题项目予以倾斜,扶持中医药科技发展。发展策划局要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加大中医药政策和中医药科学知识的宣传力度,为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完善投入和补偿机制

要逐年加大财政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落实对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以及基本药物制度中药饮片的补助政策。建立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的长效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各街道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发展中医药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的设施设备、学科和专科(专病)建设、人才培养、中医科研等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

(三)深化改革,积极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中医药行业要积极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大中医药在医改中的比重,发挥中医药在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在区域卫生规划中,统筹设置中医药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独立的中医药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行业按照有关规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加强区域合作,加大开放力度,支持和鼓励成都中医药大学来高新区举办医院和中医药科研机构。公立中医药机构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模式、分配体制、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既要体现政府创办的公益性,又要适应市场经济与健康服务的需求。

(四)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

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强化内部管理,调整中医院诊疗服务结构,增加中医药特色服务,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大力加强中医药治疗疑难病、老年病及“治未病”、养生保健等特色优势建设。认真抓好中医药机构药剂室、名医馆等建设。支持有中医药特色、有创新、有临床应用价值的中医药科研项目申报,提升全区中医药学术及科研水平。

主题词:卫生中医规划通知

信息公开类别:主动公开

抄送:市卫生局。

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2011年7月27日印发

2.南城县中医院十二五中医能力提升工程 篇二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了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我院针灸理疗康复事业,在“十二五”期间,将医院针灸理疗康复专科建设成为一个 具有一定规模、一定技术水平的重点中医专科,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中医药方针、政策,继续贯彻省政府《关于振兴中医事业的决定》。坚持科技兴 院,以中医为主导,坚持中西医结合,开拓、引进先进医疗 技术,提高全科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合理的专业人才,争 创省级重点中医专科。

二、发展目标

2011—2015年,针灸理疗康复专科总的发展要求是:进 一步完善科室设备和运转功能,做到人才结构合理,学术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科研能力有较大的增强,人才培养有 计划,科室建设有规划的中医重点专科,成为我县中医针灸 理疗康复的中心。

三、各项指标

2015年,针灸理疗康复科门诊非药物中医诊疗人次要达 到2万人次,年住院达到300人次。在发展规划内,业务收 入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中医治疗率达到100%,每年完成 下乡业务指导2次以上,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方法。

1.科室设置:根据医院安排,设门诊、住院部(2012年 底以前开设)。

2.床位数:2012年以前开设病床10张,计划到2015年 增加到30张,要求病床使用率达到90%。

3.人员结构:副主任中医师1人,主治中医师2人,中 医师3人。

4.技术质量:达到二级甲等中医院重点科室水平,充分 发挥中医药优势。积极引进先进的诊疗手段,开展针灸、理 疗、按摩、蜂疗、中药敷贴等一系列中医特色疗法及中西医 康复治疗训练,力争达到全省同级中医院的领先水平。

5.人才培训:在规划期间,要求对科内人员有计划、有步 骤地安排到省级医院进修一次,包括进行短期培训,参加学 术交流会及继续教育等,特别对有发展前途的年轻人要重点 进行培养。

人才的培养,除了外出进修外,还利用进修时与教师结下的友情,聘请知名专家来医院指导工作,以提高临床技术水平。

6.发展方向:在建设周期内,针灸理疗康复专科临床发 展方向有:①积极引进新针疗法、热敏灸、中药敷贴等一些中医特色疗法。②积极开展多种手段的康复保健治疗,如熏蒸、药浴、足疗等。③积极应用中医特色疗法“醒脑开窍针法”及一整套康复治疗方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提高康复治疗水平。④开展蜂刺疗法治疗类风湿疾病的临床研究。⑤引进肿瘤康复治疗的免疫治疗仪、体腔热疗仪等先进设备,为肿瘤患者的康复提供优质服务,提高生存质量。

7.资金投入:在建设周期内,计划投入300万元,其中 280万元用于购置各种诊疗设备,康复器械及病房的改造,20万元用于人才培养和科研经费。

3.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评估报告 篇三

估报告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现对我院中医药提升工程自查评估报告如下:

一、提升工程目标任务落实情况:

1、人才配备及学科建设情况,近5年共引进中医类别医师4人,积极开展西学中、名老中医带徒、中医学术继承等活动;培育重点学科,现已建立3个重点学科,其中针灸推拿科成为盟级重点学科。

2、深入基层对口帮扶、指导县乡一体化建设,我院全县卫生院签订了一体化建设协议书,利用新技术新项目专科特色优势对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及诊疗患者,派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到对口帮扶单位开展医疗服务活动。

二、好做法及经验

在医院大厅及走廊制作展板,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

三、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落后,医院环境差,截止2015年底新址维修改造工作改造毫无进展,制约各项中医药提升工作的进展。

2、中医高层次人员少、有影响力的老中医少

四、意见和建议

1、加强基层技术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西学中,使西医医师掌握中医药知识,以此增加医院的中医数量。

4.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篇四

程实施方案

为认真组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根据揭阳市卫计局《转发关于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督查评估工作的通知》(揭市卫〔2014〕71号)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建立以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主体、区中医院为龙头服务网络,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人员配备较为合理,素质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满足本镇居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使全镇居民看中医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通过中医预防保健不生病、少生病、延缓生病。

二、工作内容:

1、成立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

2、制定目标任务分解表及签定目标承诺书。

3、定期开展提升工程服务实施情况督导。

4、筹备设立中医科及康复科,提供中医药服务。

5、配备中饮片300种以上,中成药150种以上。

6、在绩效考核中,中医科中医饮片处方不低于30%,临床医师中成药处方不低于20%。

7、村卫生室配备针炙、火罐、刮痧、艾炙。卫生院还要配置牵引床,LDP神灯等中医诊疗设备。8、20%以上的村卫生室中药饮片大于100种以上。40%以上村卫生室配备中成药大于50种以上。

9、对辖区内100%村卫生室开展中医业务指导,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10、中医医师占总医师比例20%以上,培养或引进至少一名中医类别高级职称医师。11、60%以上的村卫生室配备1名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或能会中西结合的医生。

12、开展各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培训率达到90%以上。

13、卫生院能够运用6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治疗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如针炙、火罐、刮痧、艾炙、推拿、按摩、捏脊等。

14、卫生院门诊中医处方(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医非药物处方)数占处方总数比例不低于30%,其中中药饮片处方数占处方数不低于5%,中医非药物处方占处方总数不低于5%。

15、村卫生室中的处方占总处方比不低于30%。

16、卫生院至少开展12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村卫生室至少开展6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17、对30%以上的老年人、儿童等人群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对高血压、2型糖病患者开展中医药服务指导工作。

18、卫生院每年至少有4次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至少开展5次公众健康中医药咨询活动,提供不少于6种有中医药内容的健康教育文字资料,播放不于 3种有中医药内容的音像资料,至少举办6次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村卫生室每年至少举办3次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至少有3次中医药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

××区××镇卫生院

××年×月××日

附:

××区××卫生院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区××镇卫生院××年×月××日

5.南城县中医院十二五中医能力提升工程 篇五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2012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该提升工程是基于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不健全、基础设施条件差,人才严重匮乏、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无法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而提出的。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和理念不断增强,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该提升工程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底,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提供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是指配备中医类别医师,配置中医诊疗设备,运用中药饮片等6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是指配备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按照规定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乡村医生,配置中医诊疗设备,运用中药饮片或中医非药物疗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2013年8月8日从在长春召开的2013年全国中医药工作厅局长座谈会上获悉,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制定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或实施方案,提升工程已从全面部署实施阶段进入全面落实推进阶段。

服务平台

该服务平台主要是为基层中医药服务提升工程的实施提供设备和信息、网络上的支持服务,主要包括中医诊断类设备(中医四诊仪)、中医体质辨识、中医五态人格测评、养生保健知识宣教、中医诊断信息的存储与传输、基层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与统计分析、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的健康管理等。

中医诊断类设备(中医四诊仪):该产品融合了大量现代科技成果以及众多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将中医舌诊、面诊、脉诊、问诊整合在一起,可提供中医诊断信息客观采集与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健康状态辨识、健康状态干预调整建议、疗效评估、慢病管理等覆盖中医医疗与预防保健体系各层面的技术服务,并可实现中医诊断信息的客观存储、传输、调取信息等功能。

中医五态人格测评:本平台采用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杨秋莉教授团队的研发成果——《中医五态人格评测量表》,并把量表转换为软件形式,可对社区居民进行心理测评,并匹配相应的干预措施。

养生保健知识宣教:在利用中医诊断类设备(中医四诊仪)检测之后,可针对居民的体质类型,提供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的中医健康教育知识;也可以刻录光盘或者制作成展板进行宣教。

基层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与统计分析:借助于中医诊断类设备(中医四诊仪)建立或者完善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并通过网络传输至龙头县级中医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直接地、客观地了解本地区居民的健康状态及疾病分布趋势,使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能够及时地调整预防保健的相关政策和手段。重点人群与慢病的健康管理:本平台对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作了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知识宣教和中医养生调养方案。

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国中医药医政发[2012]31号

6.南城县中医院十二五中医能力提升工程 篇六

根据《江苏省中医药局关于进一步实施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苏中医医政„2015‟14号)、《关于做好全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督查评估工作的通知》(淮卫办发„2015‟82号)要求,我委高度重视,积极组织落实,现将自我评估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共有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个村卫生室。淮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钵池山、市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单位。

二、工作成效

(一)建立了坚强的领导组织和高效的运行机制。1.建立组织。在区级层面成立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副区长任组长,卫计委主任任副组长,发改、财政、人社、食药部门分管领导为组员,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

2.建立机制。一是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出台《清河区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实施方案》(河卫发„2014‟45号),明确鼓励以中医为核心的特色专科诊所建设。目前,已审批中医诊所1家(华南中医诊所),进一步满足了我区居民对中医药需求;二是加强中药的监督管理。出台了《清河区卫生局关于进一 步规范医用耗材、中药饮片、疫苗等采购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家报送供应饮片生产厂家的营业执照、授权经销人员委托书等证明材料备案;三是严格按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要求,鼓励中药饮片的使用。

(二)中心、站、村卫生室广泛提供中医药服务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情况。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设置了中医科,都有中医医师坐诊。广泛采用了20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2.社区卫生服务站情况。近年来,我区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站必须配备一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大部分的站完成了此项工作。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都配备了常见病治疗的中成药。

3.村卫生室情况。4个村卫生室均配备了常见病治疗所需的中成药,并积极加强中医药的学习和培训。

(三)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增强

1.持续加强队伍建设。全区共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50人,其中具有中医全科医师证书的有7人。我委积极推动中医(师承)类别执业医师报名考试工作。

2.不断扩大人才招聘。近年来,我区人才招聘招录中医类别执业医师12人,中药技术人员3人。这些人才的引进,短时间使得钵池山、市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顺利开诊 并得到辖区居民的热烈欢迎。

3.积极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二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一院,长西、淮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妇幼保健院建立了全面的对口支援合作关系,市直医院医生每周确保在中心坐诊1-2天,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3个月一期滚动将医务人员送到市直医院进修学习,队伍建设得到持续加强。

(四)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近年来,多次组织开展中医义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传活动;邀请市中医院知名老专家坐诊,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持续开展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

(五)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建设工作

1.落实中医药各项政策,发挥医保政策对中医药的支持作用。将针灸、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和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农合报销范围,同时提高中医药费用报销比例。

2.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县中医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是我县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每个镇要确定2—3个村卫生室为村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

3.积极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社区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科要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人员,逐步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的比例;做好中医健康教育,占健康教育内容 的40%以上;实施好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在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提高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结合季节特点,开展中医“治未病”项目。针对咳嗽、哮喘、体质虚弱的患者,在三伏天开展“三伏贴”疗法。

三、存在问题

1.中医人才匮乏。目前我区从事中医药工作年龄层次偏大、不能及时补员。仅有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中医执业医师注册。只有个别村卫生负责人能开展简单中医诊疗工作。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比较好,基本达到20%的要求,其他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不到要求。

2.中医服务有待提高。中医名医、名家效应比较强,但是过程是缓慢的。目前,基本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的影响力还不够,中医就诊人次不高,需要加大力度宣传、创新培养人才等有力措施。

3.中医药使用导向还不明显。报销比例、范围在政策方面急需突破,群众用药习惯也有待改变。

7.水城县“十二五”发展情况汇报 篇七

我县的土壤土层深厚,雨量充沛,热量充足,云雾较多,漫射光富裕,所生产的名优绿茶纤维素少,氨基酸、咖啡碱等有效成份高,含硒丰富,色泽鲜嫩,香味持久,品质优良,在省内的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品质比较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县茶园发展速度缓慢,未能形成有效规模,严重制约了我县茶产业的发展。因此,“十二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我县发展优质茶园10万亩,并配套建成相应的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的茶产业建设平台,使茶产业成为促进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

2010年至2011年上半年,我县已完成了2.1万亩的茶园新建面积,“十二五”期间还需新建茶园7.9万亩,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在2013年前,我县2011、2012、2013年平均每年需要完成 2.64万亩的优质茶园建设目标,县茶产业工作组一定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积极工作,快速促进“十二五”期间茶产业10万亩建设目标提早完成,使我县的茶产业尽早成规模、上档次、成品牌,成为我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产业。

但是,在我县的茶产业建设工作中,依然存在以下急须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一)资金投入不足。建设一亩高标准茶园仅建园的第一年就需要1200元的各项土壤整理、有机肥深施、购苗、种植、中耕除草、病虫害无公害防治资金(即土壤整理费200元、购苗费350元、种植费200元、有机肥购买和深施费250元、中耕除草费150元、病虫害无公害防治费50元),加上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的中耕除草、施肥、修枝整形、防虫防病等各年田间管护费用,建成一亩茶园总计需要3000-4000元的建园资金,导致种植农户茶园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建设茶园的积极性降低,或个别承包大户有建园资金,却无后期管护资金,造成建园标准不高,成园质量差,茶青产量低的不良现象。

(二)自然灾害频繁,给我县的茶产业建设带来重重困难。近年来,我县极易遭受严重的冰冻雨雪和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危害,不仅影响了我县的茶园建设速度,还冻死、冻伤和干死了部分新种茶苗,损毁了茶叶苗圃拱棚,推迟了可采摘茶园的叶片萌发速度,降到了我县的清明前茶青产量,严重影响了我县茶叶加工企业的优质茶叶生产产量和经济效益,给我县的茶产业建设带来重重困难。

(三)部分新增茶园生产基地土地流转困难,影响茶园建设进度。个别乡规划为新增茶园建设的地块部分是农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地,存在分散经营、土地流转困难、建园标准与质量难以提高、或与种植大户在土地流转资金上出现高低争议等一系列问题,影响茶园建设进度与质量。(四)生产与加工发展步伐不一致。

当前,龙、顺场即将成为茶产业生产的核心区域,现有茶园2012年前可进行初采,急需建立高标准、高起点的加工厂和茶青交易市场,在统一使用“水城春”品牌的前提下,2011年需建成2个茶青交易市场和2-3家加工企业。

(五)品牌推广力度不够。

市场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根本,面对贵州绿茶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形势,在大力发展基地规模的同时,必须有协会和以“水城春”为品牌的龙头企业提前做好、做足品牌推广工作,为将来的产业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市场基础,这就需要政府在品牌对外推广,销售网络的建立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六)基础设施条件差,产业人才队伍严重匮乏。

由于过去我县茶叶生产基地建设规模扩大缓慢,发展资金短缺,科技投入不够,配套设施程度差,抗灾害性气候能力弱、机械化修剪、采摘率不高,种植品种单一,良种化普及率低,茶园管理粗放,组织化程度不强,精、深加工企业不多,茶叶生产、经营机制不健全、茶文化挖掘、宣传不到位,形成了我县“一流茶叶、二流品牌、三流产量,”的低水平发展格局,同时,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在生产技术、加工环节、市场营销上缺乏创新型的各类人才,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县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

(七)部分乡(镇)职工认识不足,迟滞了我县茶产业的发展。少数干部职工缺乏做强、做大茶叶产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之部分群众对发展茶叶产业还存在陈旧的传统观念,给我县的茶叶产业发展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八)茶园建设面积不足,可采摘茶园面积小,严重影响我县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当前,我县的新、老茶园建设总面积已经达到了4万亩,但可采摘茶园面积只有1万亩左右,茶园建设规模和可采摘面积远远满足不了我县茶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对策

(一)、加强领导,做好服务

建立、健全我县的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发挥好茶叶产业工作组引导、协调、督促、服务的各项职能,为我县的茶叶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和农户热情参与茶叶产业建设。

(二)、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核心,实施好“三优双精”工程,促进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优良的品种和特优的自然资源造就了水城县茶叶的优秀品质,精细的加工工艺加之精良的市场营销就能确保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抓好我县原建茶园和新建茶园基地的“三品”认证工作(即有机茶叶产品、绿色茶叶产品、无公害茶叶产品认证),大范围推广普及无公害和有机茶生产技术,建立健全我县的茶叶产品卫生安全质量监管体系。

(四)、建立县、乡、村和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共同发展茶叶产业的四级联创机制,采用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实现强强联合,降低茶叶产业发展风险,增强我县的茶叶产业发展后劲。

(五)、加强我县的茶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县2015年茶园建设面积达到13万亩以上,投产面积达到8万亩时,茶园建设形成“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区域布局。同时,建成年加工能力平均在180吨以上的清洁、连续、自动化生产、标准化设计的茶叶精、深加工厂5-8个,新建茶青交易市场10-15个,以满足我县的名优茶叶生产和茶青交易。

(六)加强技术培训,提升全县茶农的建园水平和素质。

继续加强茶叶栽培技术的理论和现场种植培训,全面提高我县茶农的茶苗栽培技术水平,使全县的新建茶园向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方向发展.(七)抓好田间管理,保证茶园建设质量。抓好中耕除草,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等茶园田间管理措施的落实,保证我县新建茶园的成园率。

(八)推行茶产业资金兑现与茶苗成活率、田间管护、规范化程度相挂钩的奖惩机制,使每个茶叶种植乡能积极抓好已建茶园的管理工作。

(九)增加茶园建设投入,提高全县茶农的建园积极性。将原来的每亩600元补助标准提高到1000元,分三年进行资金拨付,在建园后的第一年每亩补助农户建园资金600元;第二年每亩补助农户建园管护资金200元;第三年每亩补助农户建园管护资金200元,使茶园建设得到资金投入保障,提高全县茶农的建园积极性。

8.南城县中医院十二五中医能力提升工程 篇八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推进老龄事业全面发展,根据《安徽省实施<老年法>办法》和省、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舒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规文件要求,结合我县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老龄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养老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老龄事业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医疗保健事业不断发展,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老年政策法律法规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维护;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较快发展,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全社会老龄意识明显提高,敬老氛围日益浓厚。老龄工作的成就,为加快推进舒城县老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据统计,“十一五”期末,我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4.78万人,占总人口14.8%;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0.11万人,占总人口10.12%。“十二五”期间,我县老龄化快速发展,老年人口将以年均5%的增速持续增长,到2015年全县老年人口预计达到19万人。我县人口老龄化具有到来早,发展快,未富先老的明显特点。同“十一五”期间相比,人口高龄化、空巢化问题和农村老龄问题更加突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迅速增加,社会养老负担迅速加重,养老保障的社会压力巨大。妥善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将对舒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产生深刻而又重要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完善老龄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良好老龄社会环境,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工作目标,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促进老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坚持老龄事业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坚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老龄事业经费投入增长机制;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得到满足;老年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组织体系基本完善;社会敬老爱老氛围更加浓厚,老年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老年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逐步改善,老年人权益得到更好保护,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加快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养老保险费征缴力度,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建立和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建立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积极推进和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到“十二五”期末,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2、完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落实老年职工和居民的各项医疗优惠政策,逐步提高参保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待遇和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工作,以异地退休安置人员为重点,逐步解决老年人异地就医的费用报销问题。进一步发展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老年人参合率,逐步提高人均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减轻老年人的医疗费用负担。

3、完善老年社会救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不断提高五保老人的供养水平,供养标准不低于全县农村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贫困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切实保障因灾因病等支出性生活困难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4、完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完善由政府主管、老龄委牵头的涉老优待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依法落实好老年优待规定,重点规范和加强公交、就医、游览、使用收费公厕、殡葬等各窗口行业的涉老优待工作,适度扩大优待对象范围和优待项目及标准。积极推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在全县建立普惠制高龄津贴发放制度。加强对涉老部门和单位履行职责的监督和检查,定期开展老年法规贯彻执行情况大检查活动。

(二)提高老年医疗卫生保健水平

1、加强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建设。将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纳入全县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依托各医院、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老年人医疗、护理、卫生保健、健康监测等服务。

2、积极开展老年疾病预防。通过县卫生部门和疾病防治单位积极开展老年疾病防控知识宣传,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等健康指导;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辖区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一般体格检查,促进老年人疾病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3、注重发展老年保健。广泛开展老年健康教育,注重老年精神关怀和心理慰藉。重点关注高龄、空巢、患病等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鼓励为老年人家庭成员提供专项培训和支持,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精神关爱和心理保健作用。老年性痴呆、抑郁等老年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率达到60%,其中70%得到干预。

(三)重视老年家庭建设

1、改善居住条件。积极开发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际亲情住宅,鼓励老年家庭成员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采取政府、社会、个人共担机制,积极帮助居家养老的高龄、失能老人进行家庭无障碍改造。

2、强化政策支持。建立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异地转移办法。健全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和照料服务支持政策,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落实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奖励政策,建立奖励扶助金动态调整机制。继续推行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签订率不低于应签户的95%。

3、重视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大力推进老年温馨家庭创建活动,提高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幸福指数。

(四)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1、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整合资源,加快建立县、乡镇和社区(村)居家养老三级服务网络。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业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统筹安排全县城镇街道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居家养老服务、老年日间照料、卫生站和助餐网点的基本覆盖。在城镇,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为老服务站或建立标准化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城镇社区全覆盖。全县在城区建立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为所有城镇社区开展养老服务提供方便。在农村,充分利用闲置校舍、村部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整合作为养老机构和老年活动场所,实现80%的建制村建立社区综合服务设施,80%以上的乡镇建立有养老服务设施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2、加快养老机构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全县城市规划中,注重养老机构整体布局,注重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的层次性、区域性分配。进一步加大社会筹集和财政投入力度,推进保障型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满足三无、失能、贫困、空巢、高龄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专业照料服务需求。积极推进公办养老服务机构体制改革,探索多元化、社会化的投资建设和管理模式。制定和落实有关养老机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多渠道加大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投入,贯彻落实省政府皖政[2011]20号文件对养老机构建设的有关扶持政策。“十二五”期间,将在县城建立一所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具有示范性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成1--2所上规模的养老服务机构,新建、改建、扩建一批乡镇敬老院等,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养老床位数将达到老年人口总数的3%以上。

3、优先发展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和康复服务。“十二五”期间,政府投资、资助的养老机构以护理型为主,新建、改建、扩建的养老机构中护理床位应占总床位数的60%以上。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老年康复护理服务。

4、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安全管理。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和监督责任。对寄宿制养老服务机构等关系老年人安全和健康的重要场所,探索实行行政许可管理制度。

5、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强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使专业养老护理服务队伍的持证上岗率达到85%以上。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发挥基层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开展助老志愿服务活动。

(五)改善老年生活环境

1、加快社区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把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城乡建设发展战略,把老年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社区发展规划。城区新建小区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要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规定,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使用面积一般不得少于300㎡。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面积按照国家标准,根据居住区人口规模等因素,1万人以下的居住区不低于600㎡,1万人至3万人规模的居住区不低于1000㎡。老年人集中居住的住宅小区应按一定比例建有不少于100㎡的室内老年人活动场所。已建成的居住区没有养老服务设施的,要逐步补建或者利用闲置的设施改建。

2、加快推进方便老年人出行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新建城市道路和养老机构场所无障碍率达到100%。2015年养老机构(场所)无障碍改造率达到70%,公交设施无障碍率达到40%以上。继续开展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创建工作。

3、开展老年友好型城市、老年宜居社区创建活动。开展老年宜居社区试点,到“十二五”末,全县建立12个生活环境较好的老年宜居示范社区。

(六)发展老龄产业

1、完善老龄产业政策。把老龄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贯彻落实对老年福利事业和老龄产业财政补贴、土地和税收优惠、费用减免、信贷支持等各种扶持政策,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提高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建设补贴标准和运营床位补贴标准。积极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产业发展,投资兴办不同档次的养老服务机构,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养老服务,创办社区托老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逐步形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家政服务、心理咨询、文化学习、体育健身、娱乐休闲、信息平台等综合性服务网络。

2、鼓励、培育和扶持开发老年产品和老年人生活辅助用品。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的金融、理财、保险等服务项目。大力推动民办老年服务机构的发展。正确引导老年人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发展老年旅游、健康保健等,促进老年消费市场繁荣与发展。

(七)丰富老年精神文化生活

1、加强老年教育工作。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加大对老年教育的投入,在县城建立老年教学活动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完善老年教育体制、机制,探索老年教育新模式。进一步完善县、乡镇(区)、村(居)三级老年教育网络。倡导在社区和养老机构办学,大力发展老年远程教育。到2015年,全县老年人口入学率达老年人口总数的11%。70%的村(居)和养老机构办起老年学校。

2、加强老年宣传文化工作。县广播电台、电视台和《舒城宣传》等新闻媒体应开办和增加老年专题节目(栏目),进一步加大老龄工作宣传报道。在全县广泛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和“敬老模范村(居)”、“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将老年人纳入文化惠民工程的重点对象。加强基层文化活动设施建设,支持老年群众组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3、加强老年体育健身工作。把老年人体育活动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增加。县体育行政部门在每年体育彩票分成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老年体育事业发展。在城乡建设、旧城改造和社区建设的同时,安排老年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建立健全各级老年人体育协会。积极组织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老年人达到60%以上。配合市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好每三年一届的全市老年人体育运动会。

4、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在社区服务和管理、关心教育下一代、调解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充分发挥老年人作用。推进老年志愿服务,积极倡导支持老年人开展养老服务自助互助,老年志愿者数量达到老年人口的10%。开发老年人才资源,推进银龄行动,探索实现“老有所为”的新形式。

5、在城区建设一个较大规模的老年活动中心,切实解决好我县广大老年人和老年组织的活动场所问题。

(八)加强老年人社会管理

1、推进基层老龄工作机构和老年群众组织建设。县、乡镇(区)建立老龄工作委员会,村(居)建立老年人协会。各级党委政府和村(居)“两委”要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十二五”期间,设立老年协会的城镇社区达到95%以上,设立老年协会的村达到80%以上。农村老龄工作“四个一”工程普及率达到乡镇65%、村55%,“六有六簿五上墙”规范化基础工作达标率实现乡(镇)100%、村90%,“五有二查一公布”活动普及率达到80%。

2、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指导推进街道(乡镇)、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积极拓展服务内容,不断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十二五”期间,纳入社区管理服务的企业退休人员比例达到80%。

3、加强老年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党组织、老年协会、老年学校等组织作用,组织、引导老年人开展政治学习,参与民主政治生活和社会活动。

(九)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1、完善老龄政策法规体系,推进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化进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并将其列入全县普法教育内容,增强全社会老龄法制意识。

2、做好老年人法律服务工作。重视老年人信访工作,依法及时受理老年人投诉问题并及时解决。重点在涉及老年人医疗、保险、救助、赡养、住房、婚姻等方面,为老年人提供及时、便利、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各级司法部门对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做到及时受理、及时立案、及时审理、及时执行。对交纳诉讼费用有困难的老年人酌情减免。公安部门特别是基层派出所对严重侵害老年人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不法行为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妥善处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严厉惩处,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3、加强老年人维权法律援助和社会监督。以县老年法律援助中心为基础,在乡镇设立老年人权益维护岗,社区设立法律服务网点。建立健全维护老年人法律援助维权网络和社会监督机制。

(十)开展老龄科研工作

1、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制定县老龄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省市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老龄化社会的专项调研活动,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2、加快推进老龄事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协同推进机制。统计部门建立老年人数据发布制度,各涉老部门按提供相关统计数据,逐步建立老龄事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老龄信息采集、分析数字平台,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四、保障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真正把老龄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建立老龄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老龄工作会议,及时协调解决老龄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把老龄事业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完善老龄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将老龄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县委县政府每五年开展一次老龄工作表彰;创新老龄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大老龄工作格局。

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作为党委、政府的老龄工作议事协调机构,要充分发挥成员单位作用,促使成员单位把承担的老龄工作职能,纳入本部门的工作规划和工作计划,实行成员单位老龄工作报告制。强化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办事机构,保障人员编制、办公条件和工作经费。

(二)加大老龄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

“十二五”期间,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年人口发展规模,逐步建立起按老年人口数提取工作经费的老龄事业投入的增长机制。在县发行的福利彩票收益中,每年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老龄科学研究、老年文化、宣传活动。鼓励企事业、个人、外商等社会力量投资,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老龄事业投入机制。

(三)加强老龄工作队伍和基层老年群众组织建设

健全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县老龄办按编制配齐专职工作人员;乡镇(区)老龄委、办须明确专人专职做好老龄工作。加强对老龄工作人员的培训、交流、使用,将其纳入组织、人社部门整体计划,不断提高其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进一步加强老年协会建设,实现基层老年协会以组织老年互助为重点的职能转变,以应对农村养老照料资源匮乏。

(四)创新养老服务体制、机制

健全民办养老服务投资激励机制,制定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提高补贴标准。部分供养型敬老院可转型为农村社会养老机构。发挥中介机构、社会组织、专业机构作用,参与养老机构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通过制定标准和准入制加以规范。加强老龄产业行业组织建设,培育中介组织,设立老龄产业发展基金,拓宽老龄产业发展融资渠道。探索搭建老年用品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形成一批老年用品生产和提供老年服务产品的企业。倡导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对老龄事业进行慈善捐赠。

(五)加强老龄宣传

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教育作用和引导作用;文明办将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美德作为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门将敬老教育纳入德育内容;组织、人社部门要把党员、公务员敬老养老情况列入考核定量测评和评先评优以及提拔使用延伸家访内容;各级老龄工作部门联合相关单位继续深入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和敬老评先活动。继续组织参加每两年一届的全市老龄新闻奖评选活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敬老先进单位、家庭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共同营造敬老、助老的社会氛围。

(六)建立督查和评估机制

9.南城县中医院十二五中医能力提升工程 篇九

自查报告

根据XX号文件要求,我局对照《XX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省级督查评估细则》,对全县中医药工作进行自查考核,查漏补缺。现将自查总结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施目标责任管理,为中医药提升工程实施奠定了坚实组织保障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纲要,2013年5月县政府牵头,卫生、人社、发改、药监四部门联合成立了基层中医药服务提升工程领导小组,下发了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并组建了办公室;与各相关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任务、主要措施等。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每半年督导检查一次,并通报、总结。各县直医疗单位、各乡镇也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不断加大中医药工作力度,构建了提升工程良好的组织体系。

(二)加大资金投入,为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县政府以“发展提高县级,充实加强乡镇级,不断巩固村级”的发展思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断巩固完善农村中医药三级网络。近年来以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三堂一室建设以及十县百镇千村创建为契机在中医药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一是县委县政府加大对中医药事业投入。县财政每年按人均XX元的投入比例安排中医药工作建设专项经费,用于中医药医、教、研工作。同时,保证中医药事业费逐年有所增长,近三年平均比例高出县财政同期支出增长8个百分点。二是我局利用扶持资金和自筹资金,加大中医药投入。2014年我局利用省提升工程村卫生室项目资金4万元再增加6万元共10万元,为100个村卫生室配备价值10万元的中医药设备。三是各单位加大资金投入。近3年来全县乡镇卫生院以“国医堂”建设为契机,共投入200余万元改造中医科建设 “国医堂”。

(三)积极推进中医药在社区卫生事业中的发展。为了推动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独特作用,我局下发了《关于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应用通知》,明确了各医疗机构利用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目标、任务、基本方法,切实提高城乡居民中医药预防保健能力。全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有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能开展中药饮片、针灸理疗、推拿按摩、穴位注射、牵引、小针刀等多种诊疗项目,诊疗设备齐全,如:针灸针、小针刀、颈椎电动牵引椅、三维多功能牵引床、推拿病床、红外TDP烤灯、多功能治疗仪、全自动煎药机等多种诊疗设备,价值100余万元。基本满足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以及预防保健服务。全县共有1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能开展中医诊疗、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并配备有针灸针、颈椎牵引椅、多功能治疗仪、艾灸盒、火罐、神灯治疗仪等。100%社区卫生服务站有中成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共有93名执业(执业助理)医师,其中中医(中西医)类别27人,占29%,1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各有一名以上中医(中西医)类别医师。

(四)以创建为抓手,大力夯实基层中医药基础。我县以“ 十县百镇千村示范单位”创建活动、高标准建设“国医堂”、大力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为抓手,大力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

1、高标准建设“国医堂”,深入开展“十县百镇千村示范单位”创建活动。2012年全县乡镇卫生院开展了“国医堂”建设的热潮,3年来全县19个乡镇卫生院共投入200余万元改造中医科建设门诊、中药房、针灸理疗室、煎药室、住院病区等集中一起,建筑装饰中式古色古香,中医药科普宣传分布于橱窗、走廊,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国医堂”已成为乡镇卫生院亮点科室,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其中XXXXXXX等卫生院“国医堂”建设设计精致,投入大,面貌新颖,社会反响好,“国医堂”建设率100%。XX已经省级验收授牌。

2、中医药适宜技术全面推广。乡镇卫生院能开展中药饮片、针灸、推拿、针刀等10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村卫生室均能开展针灸、火罐等适宜技术4项以上,42%的村卫生室设有中药柜,100%的卫生室有中成药。基本满足乡镇级、村级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3、充实中医药队伍,努力提高中医药技术水平。我县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人才。全县乡镇卫生院执业(执业助理)医师XX人,其中中医(中西医)类别XX人,占26%。42%的村卫生室有中医专业村医,100%的村卫生室是能中会西的村医。

4、中医药服务量大幅提高。2013年县乡两级年门诊人次108.9万人次,其中:中医诊疗33.2万人次,占年门诊量30.5%,同比增长20.6%;全县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33.6%。县中医院门诊中医药治疗率达到了82.2%,病房中医药治疗率达到75.5%,中药处方合格率达98%,门诊中医病历书写合格率达92%,住院病历书写合格率达96%,80%病区实施了优质护理服务。乡镇卫生院住院中医病历书写甲级率达91%,处方书写合格率96%。

(五)强化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实施名科、名院战略。各医疗机构加大投入,优化人力组合,强化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实施名科、名院战略。一是县中医院重点建设了针灸推拿、心脑血管病、肝胆病、糖尿病、骨伤、神经外科、乳腺、肛肠等8个专科和脾胃病、风湿病、颈肩腰腿痛病3个专病。其中针灸推拿专科设置床位70张,2007年创建为省级重点专科,在XX市及周边地区享有盛誉。2012年县中医院脑(血管)病科评为省级重点建设专科。并高标准建成了养生堂及治未病中心。专科建设走在全省同级前列。2013年通过二甲复审。全院积极开展医院信息化建设。二是县人民医院高标准扩建中医科、中药房,全院病床910张,其中中医科病床65张,占7%。医院专门配备了中医药预防保健人员和设施,明确规定了中医在临床科室的联合诊疗,特别在预防保健、传染病方面的独特作用。

(六)以县中医院为龙头,不断巩固完善中医药服务三级网络。

1、县中医院与1乡镇卫生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专门成立了基层指导科。

2、县中医院购置电教、多媒体设备和示教器材建设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遴选了8位中医专家,作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县级师资力量,县级师资在临床中认真实践,筛选出我县适宜技术,编印《XX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手册》500余册,翻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分册》第一、二、三册800余本,开展乡村医生培训。组织了针灸、艾炙、穴位贴敷、内病外治等传统中医疗法和小针刀疗法20余项适宜技术培训,先后培训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300多人次。培训村医800多人次。

3、加大各医疗机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使用指导和考核力度。2011年以来,对乡镇进行了8个轮次督导指导,每半年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一次通报。

4、开展中医药人员县、乡、村一体化管理试点工作。探索中医类别医师县、乡、村纵向流动机制,逐步建立县级中医医院从人才、技术等多方面帮扶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发展。

(七)充实中医药人才队伍,努力提高中医技术水平。我县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人才。一是对所有中医药人员进行轮训。依托十堰医药卫生学校教学优势,做为中医理论培训基地,以县中医院为临床培训基地,对县、乡、村三级中医药人员进行了正规化、系统化培训,近3年共培训1256人次,实现了全覆盖,有70多名理论基础扎实的中医骨干赴上级医疗机构进修学习。二是依托县中医院师资,多层面、全方位、系统化对基层中医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先后举办了中医正骨、中药炮制、中医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医针灸推拿技术、中医呼吸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技术、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针刀技术应用、中医治疗糖尿病、中医“治未病”等10多个培训班。三是出台优惠政策,采取减免和补助学费的方式鼓励在职医务人员参加中医专科自学考试。全县有188名西医人员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中医专业专科毕业证书,有12人参加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研究生理论培训班,143名乡村医生参加省卫生厅组织的中专学历教育,12名中医骨干参加全省中医全科医师转化培训,并取得证书。四是制订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市医药卫校开设中医专业中专班,从2011年开始由乡镇卫生院与村委会联合选拔后备村医,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加强乡村医生后备人才建设,全县3年来共有136人报名学习,为全省探索了一条乡村医生培养新模式,全省多地亦在效仿实施。五是为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的素质,鼓励年轻中医药人员加强学习,发挥中医药技术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卫生计生局建立考核办法,促进中医师带徒活动开展,加快年轻人员成长。六是挖掘中医确有专长人员充实到村医队伍中,近年有8名中医确有专长人员参加国家中医助理执业医师考试,4人成绩上线,6人充实到村卫生室工作。组织开展“名中医”评选活动,县卫生局每五年在全县评选出10个名中医,通过“名中医”的品牌效应,扩大中医药的服务市场的影响力。

(八)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落实基本药物制度。

1、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将县中医院作为定点医疗机构,对经批准的治疗性中药剂和常用中药饮片、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报销提升10%比例。

2、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规定,鼓励支持中医药参与合作医疗,参合农民住院期间使用符合基本用药目录范围内的中药饮片、中草药和规定范围内的中医适宜技术所发生的费用,在规定的各级报销比例基础上将补偿比例提高10%。

3、认真落实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国务院有关中药饮片定价、采购、配送、使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各项政策规定。

(九)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医改精神,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局本着“积极引导、合理规划、严格审批、依法管理”的原则,参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了《XX社会和个人举办中医医疗机构的管理规定》,对举办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中医诊室等不同类型的中医机构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释放了积极信号,在社会公布,凡符合条件快速审批,调整和补充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格局,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需求。

(十)强化中药饮片、中成药监管。

药品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密不可分。为确保我县医疗机构用药安全有效,我局联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质监局等多个部门,组成药品监管领导小组。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中药饮片管理规范》、《湖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等宣传册1000余份。每半年督导检查一次,并通报、总结。先后举办了中草药采集、中药饮片鉴别、中成药用药注意事项等10多个培训班。

(十一)积极开展中医中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为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科普宣传,为中医药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我县采取义诊咨询、送医送药、健康讲座等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介,结合健康墙报、健康宣传手册、橱窗、走廊等多种形式,弘扬宣传中国中医药传统文化知识,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据统计,2013年以来,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宣传200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0万张,受益群众达10万余人。

二、存在不足

(一)个别乡镇卫生院中医文化宣传氛围不浓厚。

(二)偏远地方卫生室中药饮片储存、养护不规范。

(三)基层中医药工作发展和中医诊疗设备配备不均衡。

(四)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中医药政策宣传精准度上有待进一步加强。经过自查,我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达965分,达到规定标准。

上一篇:我的父亲作文250字下一篇:观察日记--迎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