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老师作文记叙文

2024-07-21

初中老师作文记叙文(共12篇)

1.初中老师作文记叙文 篇一

听说伯伯的学校里有一位老师,教体育的,她可不简单,是全国武打冠军,我佩服得不得了,早就去想见识见识了。

我一来到学校,就看见一位老师。她有着一头长发,棕色带点黄,有着一双大眼睛,五官端正,身穿深蓝色运动服,一看就有一副运动员的样子,我对爸爸说:那个老师就是武打冠军,是吧?猜对了,这就是郑老师。我一下车,那位老师就热情的邀请我去她家。到了她家,我才知道郑老师家还有个妹妹呢!她的妹妹叫郑晓,我叫她郑晓老师。

我看她们和妈妈在做凉鞋的花边,我很好奇,想:这位郑老师怎么还会做花边啊?于是便上前问:您怎么还会做花边啊。那当然,难道我就不能做其他东西。你也可以试试呀!我上去看了看,经我仔细观察了一番,看着看着,手痒痒的,也想试一试,于是便拿出花,照着她们的样子穿了起来。穿好后,我自己看着挺像,露出了满意的神色,于是,我便拿给她们看,可她们却说:弄错了。我俯下身来,仔细观看,可她们教了一遍又一遍,我做了一遍又一遍,可我的脑袋就是不会转弯,最后还是错了,她们就让我做一个简单的活:打结。把花边绕一圈,打一个结,这么简单啊!我越干越有劲儿,越做越快,转眼间,已经做了40个了,我本以为大功告成,因为篮子里已经没有花了。我欢天喜地地过去报告我功绩,她们拍了拍我的肩膀,郑重其事地说:干得好,不过还有60个等着你去做。我高兴还来不及呢!因为我又有活干了。我拿起一个花边,把长绳对折,穿进花边的洞里,再把长绳的两头穿进圈里面,一个结就打成了。可老这样干不行,当我站起来是,发现脚麻了。看来做活也不要做太久,要舒展舒展筋骨才好。

在这一个下午,我学到了好多啊!看来我要多向别人学习,这样会对我有很多好处。

2.初中老师作文记叙文 篇二

一.记叙文要在结构布局上找路子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 布局结构就必须考虑到人物的肖像、性格、身份、心理、语言等, 适时地加以反映。《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的结构布局遵循了好多方面 的游戏规则, 值得我们初学写作的人借鉴。

1.显而易见的总体形式美。元代学者乔吉在论述散曲的结构时说: 作乐府亦有法, 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本文开头简洁, 结尾有力, 中间内容充实、丰富, 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与乔吉的理论很契合, 使文章显得浑圆缜密。

2.奇峰对插的主体对称美。本文的主体部分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侧重写徐老师的貌丑性凶, 第二层侧重写徐老师的敬业爱生, 前后两层的叙述是对称的, 这种对称使作品结构布局匀称, 对读者产生一种对称感, 从而得到一种美感享受。

3. 贯通自然 的伏笔照 应美。“照应”亦称“呼应”, 指作品中出现在首尾、前后不同地方的有关内容之间的照顾与回应。呼应能使作品结构更加周严缜密, 浑然一体, 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本文采用了多种方法的照应。

(1) 题文照应。文章第一句话“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 遇见一位国文先生……”就照应了文章的题目“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2) 首尾照应。文章开头, 总写不能忘记国文老师的原因:用“印象最深”、“受益”“最多”来概括“我”不能忘记这位国文先生的原因。结尾写“我”对徐先生的 深深怀念。结尾“将近五十年了”与开头“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响应, 突出了相隔时间之久, 将近半个世纪没有见面, 但先生的音容笑貌竟记得如此清晰;作者又从空间的间隔上写自己的怀念, “听说他已早归道山”, 阴阳两隔, 更添惆怅之情, 足见“印象”、怀想之深。“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 又与正文的第一层相呼应。文末的“怅惘敬慕”可谓点睛之笔, “怅惘”是因为一直“未能与先生一通音讯”且先生已不在人世, “敬慕”是因为先生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人品, 此又与正文的第二层内容照应。

(3) 伏笔照应。伏笔, 就是上文为下文而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照应, 就是在下文适当的地方与前文照应。首尾的伏笔照应上文已作了论述, 下面谈一谈本文主体部分的伏笔照应。文章第二段首先交待徐老师的“凶”, 再通过外貌表现“凶”, 第三段交待了他迫于“自卫”的骂人习惯, 进一步写“凶”, 重点写自己一次挨骂的经过, 处处呼应、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徐老师“凶狠”的性格特点。主体部分第二层先总写自己受益最多, 接下来的几段分别从几个具体方面的叙述来与之响应。

4.过河架桥的衔接过渡美。过渡, 是指文章前后内容的衔接, 由前一种意思自然地引出后一种意思, 使人感到中间没有间断或跳跃。它的任务是把文章前后的段落、层次连接起来, 文气流畅, 转折自然, 使人有一种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之感。本文第七段“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 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这句话就将文章主体前后两部分连贯起来。

5.灵活多样的段落展开美。这里所说的“段”就是文章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本文大部分的段落都是围绕某一中心进行阐述, 总分总, 分总, 总分等多种形式交替出现, 富于变化, 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古人云: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这就是说, 行兵布阵打仗, 要根据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安排部署兵力, 而不能按教条去做;流动的水只是顺着地势随意流淌, 也没有固定的形状。同样的道理, 文章的布局结构也是千变万化的, 也要根据材料、立意、形势等实际作出安排。但“原型启发”对初学者来说作用很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本文不愧是习作者学习结构布局的样本。

二.记叙文要在写好过程上下功夫

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的记叙文, 都离不开事。对事件, 则必须将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及事件中的人物关系写清楚。《我的 一位国文老师》对“过程”的交待可谓清清楚楚。

一般对于尊者长者的回忆常常总会规避一些缺点和不足, 而梁实秋对国文先生徐锦澄的描写与交代, 却可以用“大不敬”来形容。从作者的思路来看, 也许这样写, 更能反映出他对这位徐老师的认识过程。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老师或朋友, 最初接触, 感受到的可能是他们的缺点, 可是日子长了, 他们的这些缺点却在我们心目中逐渐淡化了, 取而代之的倒是他们的另一方面的优秀品质和黄金般的心。作者正是沿着这样的认识过程自然而然地写下 去的。

主体部分的两层次组材也是按照一定“过程”来组材的。第一层先写徐老师的外貌, 再写徐老师的习惯, 重点叙述自己一次挨骂的经过, 符合与人的相识规律。第二层写徐老师的教学过程也是按一定次序写的:先写选编教材, 再写读课文、改作文、教作文, 步步深入。

不仅如此, 这篇文章几乎每一段都按一定的过程写, 比如, 第十一段, 写徐先生教作文技巧, 就是按:教用字的技巧;起承转合的技巧;说理的技巧。由易到难, 顺序井然。

应该说, 梁实秋先生的文章很讲究内在的联系, 可谓气脉贯通, 精气神十足。

三.记叙文要在表现技巧上求变化

1.多样的刻画人物手段

梁实秋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 他抓住了徐老师的特征, 对徐老师的肖像、语言和行为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刻画, 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相貌古怪:头很尖, 秃秃的, 亮亮的, 脸形却是方方的, 扁扁的, 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常穿的是一件灰 布长袍”, 袍子上“油渍斑谰”。动作语言与众不同:“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 不时地吸溜着”。“他经常是仰着头, 迈着八字步, 两眼望青天, 嘴撇得瓢儿似的。”一次酒后去上课, 把梁实秋无故痛骂了两个小时, 说:“你是个什么东西, 我把你一眼望到底”……这些描写栩栩如生, 形神兼备, 凡是读过这些文字的人, 谁会记不住呢?

2.多变的衬托表现手法

俗话说:“红花再好, 也要绿叶扶持。”因为红花在绿叶的衬托下会显得愈发的美丽娇艳, 否则, 就算光秃秃的枝桠上长满了红花, 也难显其美。衬托的表现方法很多。根据性质来分, 可分为正衬和反衬;根据对象来分, 可分为以物衬物, 以物衬人和以人衬人等等。

(1) 反衬

从文章的开头, 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要褒扬自己的国文老师, 可从文章的第二小节开始, 却连用四个小节, 写老师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但这些看似贬损的描写并无恶意, 作者实际上是在通过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和可爱, 同时也与下文写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形成了表和里的反向衬托, 外在的丑正衬托了内在的美。达到了欲扬先抑、似贬实褒的效果。

再比如:在学生不想上国文课的情况下, 别的老师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 乐得敷敷衍衍”, 而徐老师却是“老是绷着脸, 老是开口就骂人”。

(2) 正衬

以我受益最多, 进步大, 作文技巧“至今受用”, 衬托了徐老师教学能力强、水平高。

四.记叙文要在真情真意上引共鸣

记叙文无论是以记人为主, 还是以叙事为主, 都是为了写情写意。无论你是选择什么样的材料, 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技巧, 目的是传情达意。《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虽 然徐老师的形态特征, 让人过目难忘, 但是, 作者表达的是对老师的“佩服———真心佩服———感恩———怀念”的思想感情。

不仅如此, 梁实秋先生还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了每一位读者。人生体验多种多样、无限丰富, 一个文学文本触动了一点人生体验, 就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引起读者心弦的长久回响。我想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感触是不会相同的,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 不同的老师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即使是同一个人, 读不同的遍数也会产生异样的情愫。这篇文章我读了好多遍, 教了好多遍, 我也有许多想法, 但是做一位让学生敬佩的老师, 始终没变, 也始终是我的追求。好的记叙文给人的启发就是多, 就是大!

3.浅谈初中记叙文作文教学 篇三

一、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源泉。只要学生有东西可以写,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就会乐于写,在不断的坚持中,文笔自会生花,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大幅度提高。

教师可以让学生熟悉身边的生活,让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引导学生写真实的事情,力求写实。用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生活。生活越丰富,作文素材和情感内容就越丰富。

二、培养习惯提高能力

1.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写字有这样的规定:“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平时写作训练中,要求学生在每次作文后对自己的书写自评一个等级:优、良、中、差。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书写规范,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培养“意在笔先”的习惯

我们有些学生写作习惯很不好,一看到题目拿起来就写,有时甚至写到结尾了还没有给文章取题目,还没有想好究竟表现什么,这样根本写不好文章。

我每次在作文训练时,都要引导学生在动笔之前先想好写什么,要表现什么,大致怎么写,列一个简单的写作提纲。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养成构思的习惯,让接下来的动笔“胸有成竹”。

3.给学生写作的空间

(1)课内完成。初中语文中考一般只有两个小时,基础阅读题题量大,这就限制了作文时间应该在40~50分钟左右。因此在作文训练时,我尽量给学生话题或材料作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一气呵成,不打草稿。因为时间短,学生只能在5分钟左右时间里审题、选材、构思,然后在35~45分钟内完成。初一600字左右,初二650字左右,初三700字左右。刚开始总有些学生完不成,可通过一次次的练习,这些学生也慢慢地提高了写作速度。

(2)课外自由作文。我要求学生把平时的观察所得及时写下来,让学生在课外自由练笔,尽可能地发挥其积极性和自主性。他们既可以写同学们的喜怒哀乐,也可以写世间的人情冷暖,还可以描绘周围景物和路人相貌等,让他们写尽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一片灿烂的天空,写出自己的风格。

4.养成写日记(周记)的好习惯

要求学生每天把自己的收获、感受或身边的事写下来,也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思考身边的问题等,能够做到行笔如流水,在最短的时间里写完日记或者周记。这是作文材料的来源和积累的有效方法,也是写作成功的关键。如果平时注意观察、发现身边的人和事,作文时也就用不着挖空心思去搜寻材料,有了“米”还怕“巧妇”做不出好的“饭”来吗?

三、模仿求新提高能力

模仿是学生写作的基本方法,在不断模仿中逐步提高作文能力。对于不爱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培养自己的文风。

1.将教材中的选文当作写作教学的例文

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这一点已经被广大教育界同仁所认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许多课文都值得学生写作时借鉴。如《羚羊木雕》《风筝》《散步》等文章,可侧重让学生练习通过一件事表现一个中心的写法。《背影》《最后一课》《我的老师》等文章,可让学生感受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写法。

2.借助教辅读物中的优秀范文作写作教学的例文

作文前,选一些适合本次作文的优秀范文拿出来给学生读,让他们感悟和评析,然后再动笔。这样给他们的写作训练指明方向,让他们“摸着石头过河”,成功“过河”,获得写作的成就感。

3.环境描写也是文章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恰到好处的环境描写常常能起到烘托或反衬的作用

例如《最后一课》一文中,有这么一段描写:“画眉在树林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它不仅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烘托小弗朗士的无忧无虑和天真幼稚,还点明普法战争的时代背景。

4.对其他一些写作技巧也作针对性练习

作文开头、结尾的一些技巧,语言训练上力求从通顺到优美,内容上尝试引用古诗词,引用经典故事,思维上训练题记的应用、小标题的应用,写作手法上训练对比手法、先抑后扬等技巧,这些技巧在某次作文中作专门要求,让学生练习,学生的印象自然会深刻些。

四、写作技巧提高能力

向学生介绍写作的基本知识,给学生开辟出一条广阔的写作

大道。

首先让学生明白一篇好的作文,要有新颖的题材、独特的构思、优美的语言、亮丽的标题。

其次教会学生拟好标题。好的标题是作文成功的一半。如果能拟一个好的标题,必定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拟题时要明确拟题的基本要求,力求做到确切、简洁、新颖。有的标题能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地点,如《冬天的温暖》,还有的能揭示文章主题,如《诚信是一种美》。

总之,要提高作文教学的时效性,教师要不断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加强针对性训练,开发习作资源,激发寫作兴趣,培养写作能力。

4.老师_初中记叙文 篇四

回顾从前,在我的一生中有多少恩师值得我怀念,每一份付出带来的总是潮水般的回报,恩师不可忘,而更不可不报答恩师的教育之恩。

我的老师,从小学到现在(不计在幼儿园时)细数一下太概也有二十三位了吧!众多的老师自己的智慧汇聚的知识吸引人了我,我贪婪般的接收着,不浪费一滴一点。在这天数的一点一滴中包含了给我伟大生启迪的话,也包括把我一点一点培养长大的“养份”般的话语。人们都说老师是最辛苦的,每天为了这么多孩子整日整夜的工作着,为了孩子他们放弃了休息,放弃了自己一生中最具有活力和该安享晚年的时期。自从上小学到如今,教过我的有二十几岁的年轻老师,也有两鬓斑白的年老长辈,总之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珍惜它直到永远。

上小学时,老师很严,没办法,因为如今都流传着“严师出高徒”这句话,让这些老师动不动就罚,总当成家常便饭,而最后倒霉的只有我们这些学生了,由于家长大人的压迫,使得学生们不敢对老师有丝毫的`不敬,否则回家之后就以家法伺候了,上小学作为太小的我总是很乖。

上了初中,老师可谓是严上加严了,整天挂在嘴边的是分数就是中考,整天谈着未来的事。每天都加紧学习、学习,按照老师的思想就是把初中阶段的2/3的时间用来学习,而其余的就用来吃饭和睡觉了。这时候的老师总想与我作朋友,把单纯的师生感情渐渐换成了朋友的友情,各种对老师的亲切称呼就犹然而生了。

我不知道我的父母算不算我的老师,但总听人们说父母是人一生的第一位老师,给了你们最初的意识,语言,行走都是父母教给人们的第一本领,父母是老师,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而这种关系渐渐的已淡去,而如今的我们再也不需要这份感情了,因为我们已长大成人了。

5.我的老师初中记叙文 篇五

在我的学校中有许多老师,其中最让我尊敬的就是――王老师。她个子不算太高,也不太胖,头大大的,但最显目的就是她嘴角上的那颗红痣。

她每次都睡得很晚,有时给我们批改作业,有时就在那里备课,就为了给我们上好每一节课。

有一次,第一节课就是她的,她讲课时看上去还是那么的精神。她讲课就好像有魔力一样让我们全部中了它的魔力。下课铃响起来的时候,我们还毫不知情,直到老师说下课时我们才缓过神来。老师布置完作业就匆匆的去办公室了。作业中有一道题我不太会,就去办公室问老师。到办公室一看,老师竟然累的睡着了,我不想打扰到老师休息,就准备走。这时,一个慈祥的声音叫住了我:“你来办公室有事吗?”我扭过头去,说:“老师,这道题我不会,你能给我讲讲吗?”老师听了就笑着说:“可以呀。”说完就开始给我讲解了。

6.关于老师的故事初中记叙文 篇六

我在那个秋天初见数学老师时,她个子不高,扎着低马尾,言语中尽显温柔。刚开学时,我的学习并不怎么好。记得,有一次因为做的习题作业而被数学老师叫到了办公室。在办公室中,老师指出了我习题中存在的问题。她说:“你所有的题都做得对,但为什么没有加上负号呢,孩子?”老师平和的说着,耐心的在指导我改正错误,我也细心的听写。心里想我一定要改正啊。

在那次以后,我没有犯同样的错误。可是,我仍旧没有改掉马虎大意。又是一次试卷中,我错了好多不该错的题,本以为数学老师会很生气的。可是后来老师来找我,脸上少了些往日的温柔但多了几分严肃。她对我说:“孩子,你如果还这么马虎的话,以后会吃亏的。”老师的言语中满是担忧。老师又道:“我相信你,一定会改掉这个坏毛病的对吗?”此刻,正低着头的我抬头间看到了老师眼中充满了温柔和期待。我使劲点了点头,有力的“嗯”了一声。自那以后,我每次都做的很认真,只为不负老师那最美的期待。

然而,努力并不是总有回报。初二时我的数学进去了困难期。经历了几次挫败后的我开始没有了信心。一次,快临近考试时我的成绩依旧那么不如意。而我的内心是那么的迷茫。但不知为什么每次数学课时老师都会让我回答问题。有次老师对我说:“知道为什么总是让你回答问题吗?因为老师想让你知道,你不差,你很棒。”听到数学老师的话后,我无处安放的心像找到了温暖的港湾,好暖。那次的月考,我的成绩很好,我因爱又重燃起了斗志。

7.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总结 篇七

在总结阅读方法之前, 笔者首先介绍一下记叙文的基本知识。

一、相关知识

1.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 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 条理清晰, 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提到前面来写, 然后顺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

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 使行文曲折, 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突出中心, 内容集中, 对比鲜明。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 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待了事情的相关背景, 使叙述更加充分, 内容更充实, 为下文的叙述做铺垫。

3. 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1) 描写

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又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是: (1) 渲染了……的气氛; (2) 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3) 推动情节发展, 为下文做铺垫; (4) 暗示了人物……的品质; (5) 表现地域风光, 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是: (1) 交待了……的社会 (历史) 背景; (2) 交待了人物活动场所; (3) 交待了……的风土人情; (4) 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其作用主要有: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或推动情节发展;或揭示文章主题。

(2) 议论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其作用有: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等。

(3) 抒情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 融情于物, 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抒情的作用是抒发作者……的情感, 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 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 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 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4. 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比较, 突出事物的特点, 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 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 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 上下文形成对比, 突出所写的对象, 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 表达了……的情感, 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 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 使语言辛辣幽默。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 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也就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

寓情于景:以景为主, 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侧重于“寓”字上, 没有刻意地“借”意, 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渗透了作者的情感。

二、阅读技巧

1. 概括内容

(1) 要素归纳法

第一, 找出文章的主人公:哪个人最能体现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哪个人物便是主要人物。第二, 做了什么事或怎么了。第三, 补充起因、结果、时间、地点。

要求:语言简洁, 可以用反推文章内容的方法检验正确与否。

(2) 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 对它稍加扩展充实, 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 克服重重困难, 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3) 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 阅读时可直接引用, 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 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 有笑有泪, 有花有果, 有香有色。既须劳动, 又长见识。

2. 明确中心

要明确中心, 一要抓标题, 二要从分析开头入手, 三要从分析篇末入手, 四要抓议论、抒情语句。

3. 文段 (各种文体) 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 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 一般是往前找;

(3) 找到之后, 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 看是否适合。

4. 理解句子

(1) 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

(1) 抓关键词。即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

(2) 抓修辞。比喻:形象生动。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 (思想、感情和动作) , 使……人格化, 形象生动。夸张: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突出/讽刺/强调了什么。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形成强烈反差, 突出了什么。对偶:句式整齐, 形式优美, 音韵和谐。反复:强调/突出了什么内容。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加强肯定/否定的语气。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2) 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特殊含义

(1) 运用比喻、象征手法, 答出本义。

(2) 抽象、概括的内容, 意义要谈具体, 用浅显的语言答出来。

(3) 关键语句的作用

(1) 开头句。环境描写,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 引出下文, 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其他的内容也能起到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的作用。

(2) 结尾句: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留有余地, 给人想象空间, 耐人寻味。

(3) 过渡句: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开启下文。

(4) 照应句: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可以分为开头 (起段) 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 (即文章前后照应) 、相同或相近的语句照应。作用是使文章连贯紧凑、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5. 开放式试题的解答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 这种题目要针对文章的主题来理解。

(2) 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 从正面看待问题。

(3) 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

(4) 根据生活、学习经验, 判断优劣, 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一定面面俱到, 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

(5) 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大胆想象, 同时注意措施的可行性。

(6) 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容。

(7) 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6. 答题套路

(1) 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 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 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 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 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 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 贴近生活实际。

(4) 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 语言要通顺, 表达要流畅。

8.初中记叙文教学策略探析 篇八

一、联系教材写人、绘景

记叙文不能缺少人物,那么如何写人呢?首先要从人的特点出发。每个人物身上都有明显区别于他人的特征和异于他人的个性,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体特征出发,细致地进行外貌描写。此外,还应附加特定的情境,通过语言和动作描述,将人的神态和心理完整地表露出来,将人物写活。为了将人写活,我们教师应注意哪些技巧呢?笔者认为,应该注重开源,即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和平时的阅读课教学。生活中人都是具体的、真实的,但是要呈现出美文,仅仅是将生活中的人物进行简单地记录是不行的。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美文,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将教材中描写人物的例子进行归纳与梳理,从模仿开始,逐步引导学生用艺术的手法写出生活中实实在在、活生生的人。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有多处细腻的人物描写。例如,作者通过描写左拉的鼻子,塑造了一个滑稽且刚毅的人物,除了外貌以外,还有如下的动作描述,“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这句话写得传神,动静结合,神态、动作将左拉的个性沉默寡言但很随和的性格刻画了出来,同时也突出表现了他对个人形象不太注重却非常尊重他人的品格。

纵观初中记叙文,写人叙事是主体,但是要写好人和事,必须注重环境的布设,也就是写景,以景托情。恰如其分的环境描写,能够渲染气氛,推动人物心理和故事情节有序铺开,将无形的人物心情和心理变化外显化、形象化,同时通过景致描写又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留白艺术给读者带来无限美感。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羚羊木雕》,借助于“冷冷的月光”将“我”内心的悲伤进行了勾画,衬托了“我”的心情。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记叙文的阅读是从小学到中学延伸开来的。无论是小学时的浅尝辄止 初中时的习惯养成和基本技能获得,还是高中时的注重文化体验,都是在记叙文阅读教学的土壤上开出的花朵。从教材的阅读出发,总结写人、绘景的经验,在记叙文写作时,要科学用语将人和景的造型、色彩进行生动的描绘,真实地再现人和事物的声音,多维度地刻画人和景的内外形象。

二、训练写生,抒发真情实感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对作文感到无从下手,写出来的文章造作、生硬,什么原因?这其实是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积累生活,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现象,记录下当时的心情、所思、所想,积累下生活的点滴,汇聚成海,到了写作时自然下笔如有神。同时,在写作命题时也应具有一定的引向性。例如,规定以“来自校园的一组花絮”、“一堂有趣的实践活动课”、“爸爸的最让我难忘的一个瞬间”、“假如我是班主任”等为文题进行作文,将学生引向对最熟悉的校园、亲人、老师的观察,这样不仅仅使学生写起来有话可说,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表达的时尝试着变化视角。在学写作中不规定学生的写作时间,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让其在更广阔、自由的空间内回忆并写出自己最为真实的情感和优美的文字。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和描写的对象都源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写出有着浓浓的“草根”气息的记叙文。

三、张扬个性,实现立意创新

记叙文写作是陈述的过程,这个过程所呈现的是个性特征与生命特征,是在观察基础上进行的创作活动。因此,在记叙文中不仅仅要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经历、思想和情感,还要重视视角的独创性,通过文本给读者似成相识又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完成作文《这也是一种幸福》时,从学生交的作品来看,写父母、老师、同学的关心和帮助等内容的较多,由于缺乏新意和个性,难以刺激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有一个学生没有描写父母的关心、帮助,转而描述了爸爸的严格要求,妈妈的唠叨和责骂,通过这一侧面给我们呈现出“真实的爱”。这样的描述,让老师和读者有心灵触动,感受到父母对子女真实而又无私的爱。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立意上的创新,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

立意创新还表现在真实事件的“文学化”处理。过于“写实”有时给人的感觉像是在记流水账,使读者缺失了想象的空间。笔者认为,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还应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在符合生活规律和逻辑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创作,即用优美的文字将自己观察到的现实生活和切身感受真实地反映出来,让读者透过文本中的人、事、物、景就能读懂作者写作的动机、感情。

四、修辞润饰,意象浮于文外

要写出优美的记叙文就要求作者掌握多种写作方法,尤其要灵活掌握各种修辞手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我们应要求学生掌握哪些修辞手法呢?最常见的有比喻、借代、拟人、通感、象征等几种,这些修辞旨在成功捕捉客观现实中美好的形象与心灵。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鲁彦的《听潮》,作者对“海的沉吟”的描写就运用了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将海沉吟的情状形象地展示出来,“像诗人般沉吟”,提高了文章的层次。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透过文字可感、可听、可视,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抒情、议论和说明,要想写作时能够下笔如有神,我们在平时就应该注重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积累,了解各种手法在刻画人物时所起的作用。在阅读课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找关键句、关键词、修辞手法等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从中吸取写作养分。通过平时的积累,学会分析含有双关意义的词和句子,感悟其感情色彩,抓住写景状物的句子、议论抒情的句子进行深入分析,感悟字里行间洋溢的情感,体会记叙文质朴语言外表下蕴涵着的那份生动、那份深刻。

9.老师记叙文作文 篇九

她长得很漂亮,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魅力,一种灵气。乌黑的头发弯弯曲曲的,像海藻一样披在肩上,有神的眼睛水汪汪的,好像闪着灵光。能说会道的嘴巴讲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有时真让我们分不清她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别看她上课很严肃,下课了,她就摇身一变,成为我们的好朋友。真可谓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我觉得她就像一个魔法师,人见人爱。

在她身上,发生的事情,就更让人觉得她有魔力了。刚学英语时,我并不是很喜欢英语,但是孙老师总能把英语课上的特别的精彩,一会领我们唱英文歌,一会领我们玩英语接龙,一会让我们来演英语短剧,总之花样百出,让我们每次英语课上的都意犹未尽。

一次,班里的同学腿磕破了,间操铃叮铃铃得响了起来,我扶着同她慢慢走下楼梯,突然,我身后传来了温柔的声音,原来是孙老师来了,她问清了情况,让我扶着我的同学回到班里去休息,孙老师还拿来碘酒仔细的给她清理好伤口,贴上创可贴,并且嘱咐她伤口不要碰水,走路要小心等。我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还有一次,我们发现孙老师上课嗓子有些哑,因为快到期末,孙老师一直在给我们讲课,讲卷子等,接连几天,孙老师的嗓子一天比一天严重,都快说不出话来了。看着嗓子基本说不出话来的孙老师,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股暖流慢慢地涌遍了我的全身,这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一种令我终难忘的爱。

正如李商隐《无题》里所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人说:老师是海上巍然屹立的灯塔,在你迷茫时给你带来光明,有人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精心修剪着每一个枝枝杈杈,而我觉得,老师是一个巨人,永远用双手托起我们每一个学生。

10.老师记叙文作文 篇十

“大腕”老师之一:数学老师。

我们的数学老师虽然不是班主任,但是比班主任还要负责。我们班一天只有六节课,却被她改为七节课,最后一节课嘛,不是考数学卷子,就是讲数学题。况且,数学老师的课一般都占总课数的五分之三!老师都以“爱拖堂”著称,同学们的命就苦了。“哎……”还有大家最爱的体育课也被她霸占了,整天在教室里做数学题,做得我的头都大了。老师经常让我们做数学题,也蛮好的嘛,大家的数学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

“大腕”老师之二:语文老师。

虽说语文老师是班主任,但是个典型的幽默老师。有一天,我早早地来到了学校,从书包里拿出语文课本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正当我入神时,语文老师快速走进教室,假装生气地吼道:“你们,是谁昨天晚上偷了我的菜?”全班同学愣了几秒种后哄堂大笑。他继续说道:“真是的,昨天我的菜被我的学生偷了,真是倒霉透了。谁偷我的菜我就以牙还牙,就偷他的菜!你们可要注意咯。”“哈哈哈!”教室里又充满了欢乐的笑声。你们说,我们的语文老师算是“大腕”老师吗?

“大腕”老师之三:英语老师。

咱班的英语老师可没法形容,请大家看看他的故事吧。“叮――”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蜂窝般地冲进教室,以最快的速度拿出英语书摆在课桌上。什么,你问我为什么?那还不是讨人喜爱欢的英语老师来啦。英语老师轻轻走进教室,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牛奶’这个词。”说着,他便在黑板上写上了“牛奶”的英文。接着,英语老师问:“同学们,你们喝过牛奶吗?”“喝过。”同学们齐声回答。有的同学甚至把早餐未喝的牛奶拿了出来。“好喝吗?”“好喝!”“下面请同学们讲讲喝牛奶的感受。”“我来,我来!”大家纷纷举起了手……就这样,这一节课的三十分钟都是在对话中度过的,只有离下课还剩几分钟时,老师才教大家念单词。老师啊,这就是所谓的“趣味学习法”?不过这样也挺好的,可以让大家好好轻松轻松啦。

11.谈谈初中记叙文的写作指导 篇十一

一、指导学生以生活为基础。抒发真情实感

现实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因此,我们必须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生活中寻找作文的源泉,这是写好记叙文的前提。请看下面例文:

“爹正在屋檐儿下给牛拌料,冬天里山坡上没草,要在家里喂养。

他给牛料桶里兑上热水,又丢把盐末。这才伸手试试水温,并把指头放在嘴上伸出舌头尝尝成不成,他做这些活一贯非常认真,总觉得牛干了一年活,冬天里难熬,不能亏待它们。爹常说牛是庄稼人的半个江山,虽不会说人话却通人性,也是隶里一口子,要以心换心。平时犁地赶车,爹手里的牛鞭子总爱在空中绕来绕去,轻易不抽在牛身上。土地把人和牛的感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相依为命,耕种着未来和希望。”(选自《乡村情感》张宇著)

给牛拌料,这是生活中一个极其平常的劳动瞬间,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这是司空见惯的,可是,有多少同学曾对这些司空见惯的事情进行观察和思考呢,他们总是关注着那些新奇事物的出现,挖空心思地去编造,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没有真情实感。那么,我们何不把眼光放到平凡的生活中,盯在以前熟视无睹的事物上呢?所以,只有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体察事物,从平凡琐事中积累写作的素材,才可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捕捞到作文的珍珠。

二、指导学生善于提炼新颖深刻的哲理,为文章画龙点睛

写文章应该说理,这是妇孺皆知的常识。要想文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必须在记叙的小事中提炼出深刻隽永的人生哲理或科学道理。如上面的例文片断,从父亲给牛拌料的平凡小事,由父亲那认真细致的动作而产生联想。从中提炼出“土地把人和牛的感情紧紧联系在一起,相依为命,耕种着未来和希望”这样深刻的哲理来。可见,最平凡的事情,往往蕴含着最深的哲理。又如鲁迅先生的《故乡》最后一段写:“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有哲理性的议论,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鼓舞,它告诉人们:新生活的实现,要靠脚踏实地地奋斗。理,是记叙文的灵魂,因此,写文章不能为叙事而叙事,为写人而写人。要想作文成功,必须在“理”上多下功夫。

三、指导学生作文中巧妙转换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训练学生在记叙中巧生波澜,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记救文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必然索然无味;如果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吸引读者。在作文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下人称转换,内容转换、主题转换、表达角度转换、顺序转换、思维转换等。例如:有一位同学写了一篇习作叫《迟到》,叙述的顺序是:一位同学经常偷偷帮助一位孤寡老人做家务,因此行为显得有点怪异,早上常常迟到,受到老师的批评。后来,经过调查,老师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作文交上来后,我就叫他将作文的材料的顺序重新安排一下,尽量设置一些悬念,使文章能引人入胜。第二天,他把作文交给我,果然,他将材料的顺序调整了一下,还把题目政成了《跟踪》,首先写这位同学行为怪异,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也反映放学后经常不在家,接着写老师带着疑问在一天的清早来到这个学生家的附近跟踪这个学生。结果发现他原来是去帮孤寡老人做家务了。到此,悬念解开,真相大白。经过这样重新安排。整篇文章就“活”了起来,虽然题材旧,但是其情节安排得起伏跌宕,扣人心弦,结尾尤为新颖、别致。达到了引人入胜的目的。还有一次,我安排了作文《我的老师》叫学生写,一般人都知道,这样的文章不容易写,题目太旧,能写的东西已经被别人写过了,比如写老师关心学生、热爱工作、默默奉献等,很难出新。但有一个同学却写了讲台下的老师,写了老师的课余生活,如何与学生踢毽子、打乒乓球、下棋,从工作的另一个方面揭示了人物特征。展现了课堂教学下一个活生生的老师的形象,这种思维的转换,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四、注重评讲,鼓励学生的写作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的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面对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对于写得好的同学,固然要表扬,但对于写得差的同学,也要呵护鼓励,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从而使他们对写作充满信心和希望。在评讲作文时,要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加以表扬,并对一些作文的选材、写法、一些好的词语,句子给予肯定,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写作中来。

12.初中老师作文记叙文 篇十二

其实,记叙文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议论和抒情,且以记人、叙事为主要内容的一类文体。其中,叙述是记叙文的骨架,描写是血肉,二者不可偏废。然而,实际教学中常常关注的是记叙的要素是否完整,详略是否得当,中心是否突出,语言是否优美,少有关注描写是否生动细腻。可以说一味地追求叙事的完整性而不考虑描写的生动性的文章只是没有血肉的皮包骨头,瘦弱干瘪。唯有描写生动细腻才能让文字轻舞飞扬,曼妙多姿。因此,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应加强描写训练。如何实现呢?感知是一把帮助我们打开描写之门的钥匙。

这里需要先明确两个概念:感知和感知训练。所谓感知就是人通过感觉器官认识世界,因为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口鼻手五种,所以感知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尝、用鼻子闻、用皮肤触,也可以是这几种感官共同觉察到的。感知训练就是通过适当的方法干预,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更加敏锐,形成运用眼、耳、口、鼻、手五官感知世界的习惯。因此,感知训练,不仅可以拓宽描写的角度,而且能丰富描写的内容。

一、感知训练,让细节更加细腻

叙述一件事会考虑起因、经过和结果,一段故事的展开会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叙述的过程总会有点有面,犹如观景,走马观花看的是轮廓,如果哪处景物特别有吸引力,便会停下来细细观赏,就叫定点观察。这个点在文章中就是细节,它可以是文章中的一个重要的情节,也可以是情节发展的铺垫,或者是人物独特的身体心理感受,等等。抓住一个关键点进行细致描绘,会让文章更有吸引力。而感知是从五个角度训练我们对事物发微的能力,不仅能够拓宽我们观察的角度,而且能够让我们观察得更加细致,让我们的眼光更加敏锐,因此感知练就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望父买橘”的这一处细节: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作者抓住父亲过铁道、爬月台的外貌和动作,对其进行细致的描绘:外貌是“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黑色的着装与上文家中丧事相照应,又暗示家境的惨淡和父亲的颓唐;动作是“蹒跚”“探身”“穿”“爬”“攀”“缩”“倾”等,极力突出父亲爬月台动作的艰难。可是父亲还是甘愿去做,似乎从没考虑自己,惟其如此,才能突出离别时父亲再一次尽到他做父亲的责任,才能深刻表现父亲的爱子情深,才能让人感动。正是因为作者对父亲外貌、动作的细腻描述,也才有了父亲的背影给我留下的刻骨铭心的印象。这一段文字也显示了朱自清先生敏锐独到的观察能力。

再如学生作文《人生的滋味》中写“苦”的一处细节:

在烈日下站军姿是最让人难忘的,只感觉汗水像趵突泉的泉水一样不断向外涌出。一滴滴小水珠在脸上聚集,密密的,形成一颗颗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过脸庞,痒痒的,但也不能去挠;又从鼻尖滑落到唇边,一滴、两滴,钻进嘴里,咸咸的,也只能偷偷地抿抿嘴。身上的汗水也在排队,有几滴从胸前滑过,所经之地奇痒难耐,犹如一只只小虫子先后爬过一样。我顺手挠了一下,谁知立刻就被教官抓了出来,罚我跑三圈。

这段文字写作者进入初中参加军训时的苦,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写苦,而是通过自己的感觉——汗水不断向外涌的触觉、汗珠滚过脸颊痒痒的触觉、汗珠滑过胸前犹如小虫子爬过的奇痒难耐的触觉,还有汗珠钻进嘴里咸咸的味觉等,形象而又细腻地表现出军训时天气的酷热难耐和内心的痛苦难熬,读之令人产生如入蒸笼的感觉。感知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描写一个点,这样的描写都停留在叙事的一个点上,浓墨重彩,响鼓重锤,让文章极富感染力,犹如电影里的特写镜头,定格在某一个位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细节是文章中的一个点,点的深刻大于面的广博,文章中如果没有一个两个值得玩味的亮点,便难以吸引读者的兴趣。俗话说,文学止于质微,能够把最细微、独特的感受表现出来,文字就有了感染力。最好的表达方法便是描写,而感知便为描写提供了多种角度,让描写有了着落。

二、感知训练,让场景更加真实

场景不同于环境,环境多是人物活动的客观的静态的画面,场景是人、事、物、景在特定情境下的活动画面。因此场景既需要叙述,更离不开描写。唯有描写细致入微,方能显得真实感人。例如鲁迅先生笔下脍炙人口的文字: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两句话是深深印在作者脑海里的一个记忆中的画面:月夜刺猹。第一句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海边乡村月夜图,是静态的环境描写;第二句描述了少年刺猹的过程,两句话共同描绘了少年闰土月夜刺猹的动态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有对比鲜明的色彩:天空是深蓝的,圆月是金黄的,西瓜是碧绿的,项圈是银色的,由此勾勒出一幅优美的令人向往的乡村景色,这是视觉感知的敏锐带来的效果;还有矫捷灵活的动作:“捏”“刺”两个动词写闰土刺猹时的迅捷有力,“扭”“逃”又写出猹的狡猾灵活,人与物的动作的相对相依突出了少年闰土活泼矫健、勇敢机智的形象。正是缘于感知的准确才能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而这又让想象中的画面惟妙惟肖。

通常情况下,我们用眼睛观察世界,写出来的作文是“视觉作文”,而感知不仅可以让我们的眼光更加敏锐,还可以让我们自觉地通过多种感官来感知世界,这样的世界在我们的笔下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

如学生作文《我们一起品味过的荷香》一文,作者主要描述了三个场面:品尝奶奶做的荷花糕,品玩奶奶缝制的荷花香包,品味奶奶酿制的荷花酒。通过这三个场景来点明“我们一起品味过的荷香”这一题目,表达对奶奶的怀念之情。其中第一个场景如下:

夏天,荷花刚刚开放,奶奶便摘下几朵最香的,顺带掐过两片刚出水的嫩绿的荷叶,放在家里唯一的一个青花瓷碗中,粉的,白的,绿的,渗透着诱人的气息。然后用刀切成细丝,再用杵把它们一一碾碎,还未成泥,荷花荷叶特有的清香早已在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里弥漫开来。之后奶奶便用各种杂粮和面,调味,加入荷花泥,撒上青丝红丝,最后放入蒸笼里蒸熟。这便是奶奶的手艺一绝——荷花糕。

荷花糕出锅了!我总是迫不及待,拿着烫手的荷花糕从左手换到右手,再从右手换到左手,不停地用嘴吹气,没等热气散尽便已经滚到肚里了,唯有荷花的清香萦绕在舌尖齿边。奶奶让我端着几块去让邻居家的几个小伙伴尝尝。几个小孩子总是小心翼翼地捧着荷花糕小口小口地细细品味,生怕吃得太快就尝不出其中的滋味了。这时,我们总是比谁吃得慢。吃到最后,谁手中还有一小块,便会令人羡慕不已。也是这个时候,我才真正尝到了荷花糕的松软滑过舌尖的甜爽,比之囫囵吞枣更能拨动我的味蕾。

在这个场景中,又有三个连贯的画面:我看奶奶做荷花糕,品味荷香;我迫不及待囫囵吞糕,回味荷香;我和小伙伴小口细尝,品味荷香。其中,作者描述了看到的色彩的明丽:青花瓷碗,嫩绿的荷叶,还有粉色白色的荷花,营造了一个美好的意境;也描写了闻到的荷花的特有的清香和尝到的荷花糕的甘甜;还有制作荷花糕的过程和我迫不及待吞吃以及小伙伴们细细品味的情形。多角度的感知和场景的描述,让文章富有生活的情趣,满含着作者的真情实感。

三、感知训练,让语言更加生动

感知训练遵循事物认知的规律,生活中我们认识事物常常先问是什么,再讲像什么。例如,五岁儿子问,爸爸,小苏打是什么?爸爸回答,小苏打是做馒头时常用的一种添加剂,能够让满头更松软。儿子不明白,爸爸接着说,就像我们吃的盐一样。一个“像吃的盐一样”便给了儿子一个清楚的形象。否则他对小苏打还是没有印象。其实作文就是用文字来反映生活。当我们表述是什么还不能说明清楚时,常常用更加形象的表述方法“像什么”来形容,这也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的由来。而感知训练最常见的追问形式“是什么”“像什么”就是为了探寻表达的奥秘。

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的文字: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臂地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这一段围绕“妙”字,突出一个“小”字,雪是小雪,松是“矮”松,因为是小雪,才只在树尖上积了一小堆白雪,所以一个“顶”字贴切地表现了那一髻儿白花的位置和形状,又引出下文的比喻:“好像日本看护妇。”日本护士头上总是戴着一顶精致的白色护士帽。帽子突出在头顶,像“顶”在头上一样,两者的相似点就在“顶”着白帽子上。所以这个比喻生动地表现了小雪后矮松的秀美形态。

而山坡上写的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正因为下的是小雪,才会出现“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看上去便是“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色彩。这样的语言如果说还只是描述雪后山坡是什么样的形态的话,那么“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则生动地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给读者以逼真的生活实感。

又如学生作文《橘子》中的片段:

它的顶端还连着一枝粗壮的橘柄,橘柄分两节,两节都十分的笔直,只是在节点有一些弯曲,像是汉字笔画中的撇折,写得那么自然流畅。在弯曲而又笔直的橘柄上还挂着一片墨绿色的叶子,这叶不如柳叶那样细长,也不似梧桐叶那样厚大,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与那一撇一折相映衬,岂不就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字)?还穿着绿色的衣服呢!

这段文字准确地描绘了一个带着一片叶子的橘柄的形象。作者先描绘了两节只在节点处有一些弯曲的挺直的柄,再用一个比喻“像是汉字笔画中的撇折,写得那么自然流畅”,在橘柄的形状与汉字笔画中的撇折的形象中找到了相似点,生动地描绘了这两节相连的弯曲又笔直的橘柄的形象,语言鲜活,富有表现力。在此基础上,作者又把橘柄上挂着的一片叶子与一撇一折相映衬的形象比作“一个美丽的女子(字),还穿着绿色的衣服”,既有比喻又有谐音,还有拟人,真是一箭三雕,让语言显得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

上一篇:2009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下一篇: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