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参考书

2024-07-19

《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参考书(共9篇)

1.《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参考书 篇一

读《新公共管理》笔记

赵成根老师的理论:公共治理模式=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官僚行政体制

一、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

二十世纪后二十年成为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年代。从英美发端的这场改革,很快扩展到澳洲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欧洲的法国、德国、荷兰、挪威、瑞典等国。

英国的政府改革

1979年英国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在尼斯坎南新保守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启动了英国的行政改革。主要做法是以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为核心的民营化改革,包括:国有企业私有化;签约外包的运用;鼓励私人投资行动。1979年开始启动的以管理绩效评审为核心的“雷纳评审”;1983年开始推动指在树立成本意识提高公共部门的经济和效率水平,从而降低公共开支的“财政管理模式创新方案”;1988年开始实施“下一步行动”改革,运用一整套商业管理模式,重塑了英国政府管理结构和模式。尤其是对政府决策功能和管理、服务功能科学划分的基础上,在管理和服务部门引入执行局制(agency),对于现代官僚行政体制和改革具有革命性的创新价值。

1991年约翰·梅杰上台后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公民宪章运动”,通过在四十多个具体的公共服务行业推动顾客导向的服务承诺制,努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公民满意度。1997年托尼·布莱尔以新工党的政治形象结束了长达18年的保守党的执政格局。他一方面继续推进保守党执政期间推行的改革(私有化改革);另一方面,针对保守党执政时期过分强调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的竞争,忽视了公共治理主体之间的有效合作和协调,从而带来碎片化的制度结构的弊端,提出了构建协同式政府的新的改革构想。布莱尔政府认为,传统的做官制模式和保守党的市场化模式都各有局限,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各自的优势,通过多方面的合作共同为社会和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布莱尔政府的协同式政府改革,改变了传统的保守党政府强调政府退却的理念,而是努力让政府有所作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从目标设定到具体操作从组织结构到文化整合,从政府内部到政府外部无所不包。即不是依靠传统官僚制的命令服从关系,也不是依靠新公共管理的合同制而是建立在观念共识、目标分享和组织整合基础上的相互信任的诚信关系。

美国的政府改革

同英国一样,1981年共和党里根政府上台执政后,运用新自由主义的改革理论启动了美国的新公共管理改革。主要形式是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签约外包。另外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放松政府管制。同时,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也是里根政府、克林顿的美国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通过贯彻顾客导向、绩效导向、战略导向和结果控制等原则,通过精简机构、裁减政府雇员、放松政府管制、引入竞争机制和推行绩效管理等具体的改革措施力求创造一个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经济型政府。

英国、美国、新西兰的新公共管理改革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改革的主流,但各国因政治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差异等不同,改革模式呈现越异性发展。英国著名公共管理理论家、改革分析家波利特将各国的改革分成了四种模式:

一是维持现状派。这些国家主要通过松绑、精简机构、收缩预算等措施,“减轻”现存的官僚制度,使现行结构和模式更好地运作,尽可能地维持现状。德国和欧盟所采用的就是这样的改革战略。

二是现代化派。这些国家的改革,一般包括结果导向和业绩导向的预算改革。强化绩效评估,适度放松僵硬的人事制度,权力下放,强调战略计划的功能等,主要属于政府管理结构和模式自身的调整和变迁。此类包括加拿大、芬兰、法国、荷兰和瑞典等。

三是市场化派。主张在公共部门内部引进更多的竞争和市场类型机制。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属于此类。

四是小政府派。主张把任何可能私有化的东西全部实现私有化,从而回归守夜人式的国家,政府只承担一些私人部门不能或不愿承担的核心职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部分时间属于此类型。

美国的改革既有很强的现代化因素,也有很强的市场化趋势,难于归类。

政府管制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方式。20世纪政府管制的发展,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稳定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但到20世纪70年代,过度的政府管制限制了市场自由和活力,政府管制机构膨胀,开支过大,管制成本过高,以及管制过程中的腐败现象等弊端,已经严重制约了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和经济发展。

二、什么是新公共管理

学者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范围的公共管理改革概括为:公共管理主义、市场导向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制、企业家型政府、苗条政府、善治、新公共管理等。

英国著名公共管理学家胡德在《行政管理》杂志发表了《一种普适的公共管理模式》一文,提出“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概念,概括了公共管理的精髓,也反映了各种理论家的主要看法:(1)在公共部门引入精细的专业化管理;(2)明确的绩效规范和绩效评估,科学界定组织目标和组织部门、各单位的目标;(3)实行绩效导向的资源配置和报酬管理制度,废除传统的高度集权的官僚制人事制度;(4)实行公共部门组织单位的分散化转型,实现供应者和生产者的相对分离,充分利用合同制和特许经营等制度安排的效率优势;(5)在公共部门中引入更多的竞争;(6)运用私人部门管理实践中成功的管理模式;(7)在使用资源过程中,更多地强调纪律和节约,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英国著名公共管理专业费利耶在《行动中的公共管理》一书,对新公共管理进行了四种分类:(1)效率驱动模式:这种改革模式以追求效率为核心目标,试图用商业管理的技术和方法来改造公共部门的运行模式。(2)组织规模缩减和分权模式:从科层管理向合同管理转型,强调组织间的战略联盟,从标准化的服务向灵活多样的服务系统转型。(3)追求卓越模式:强调组织文化重要性的人际关系管理学派对公共部门的管理影响。(4)公共服务取向模式:强调在公共服务过程中实现公民参与和维护公共责任。

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变迁都是危机推动的结果。

公共管理的革命性转型

第一次转型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变革,从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转型。第一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普选制;二是,现代官僚制行政组织体制的发展,层级化、专业化、制度化的官僚制组织系统迅速发展起来;三是现代政府的扩展。这一百年是政府职能扩展的一百年,政府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消极无为的守夜人转变为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管、无所不能的积极的大政府。四是现代国家的权力结构转型。行政职能扩张,行政机构和人员规模膨胀,国家不再称为政治国家,而是一个行政国家。

第二次转型

20世纪70年代末,以英国撒切尔夫人和美国里根政府改革为启动标志,国家公共治理模式向新公共管理模式转型。这次重大转型恰是国家的退却,是校正20世纪 2 以来政府过度扩张、民主过度发展基础上国家的政治行政结构、政府的公共政策结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模式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弊端。其核心目标是降低公共治理成本,提高公共治理效率,提升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塑造经济型政府。(1)重塑行政组织结构,构建分权的、专业化的行政管理组织;(2)财政管理体制改革;(3)文官制度改革;(4)内部市场和准市场机构的运用;(5)实行绩效管理;(6)强化质量管理;(7)加强组织间的合作和协调;(8)顾客导向的公共服务承诺制。

不断塑造新的平衡

不同历史时期,公共治理模式的差异只是相互冲突的原则和治理工具之间平衡点的不断位移,因而构成不同的平衡结构而已。世界在不断寻找平衡点:包括自由和平等之间的平衡;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平衡;民主和权威的平衡;管理和行政之间的平衡;社会精英和普通民众之间利益关系的平衡。

从来就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而存在、运转和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公共治理中的各种平衡关系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总是在两个极点之间像钟摆一样不断地摆动。

政府的经济人假设

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基石。斯密为第一位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国富论》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分析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逻辑。斯密对人的自利动机的分析,则是设计市场经济制度的前提和基础。

关于经济人假设的一段经典描述:“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已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人类对自我利益的追求,成为交易型经济机制——市场机制的逻辑起点和基础。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认为:人的自然的本能就是趋利避害。这种自利动机是人的行为的根本动力。个人由自利动机所驱动的谋利行为,自由地追求利润、财富,增进自我利益,客观上也对大多数人有利,增进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赫伯特·A·西蒙最早将有限理性引入经济学理论,他提出:在人的选择行为有限理性的前提下,人的选择模式不可能是最优选择模式。人的选择行为受到信息不周全、知识不完备、决策成本限制等一系列主客观条件限制,根本达不到理性程度。

行动经济学认为:人关不是完全自私的,如父母会愿意为孩子奉献自己的大部分财产,会为慈善基金捐款等。人的行为也不总是理性的,如炒股、赌博的时候。正确理解经济人假设:

斯密自利经济人假设的“自利”绝不简单地等同于“自私”,不否认为人的各种良好动机的存在,也绝不否认人的动机结构的复杂性。斯密的“自利”从根本上说,不过是对社会个体“自我”的理解、承认和尊重。

斯密的理性,主要是人在动机意义上的理性。其基本模式概括为:主观动机模式——环境——客观社会行为模式。在人进行主观选择的过程中,大量的、综合性的环境因素都会影响他的选择行为。人是客观环境的塑造物。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对斯密经济人假设的完整理解,必须把它放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下,尤其是一定的制度条件下来加以考察。因此,为重塑人的行为模式,必须首先重塑环境。不合理的制度系统必须导致劣质的行为淘汰优质 3 的行为,一整套具有良好品质的制度是构建一个良好社会的关键。唯有良好的制度系统,才会同时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和谐这两个相互冲突的目标。斯密对人类制度设计理论巨大的贡献在于,好的制度必须是充分尊重人的自由选择、自主选择的自由和权利,激发他最原始的、最基本的动力。不是靠强制、欺骗,而唯有依靠自然的制度系统,才能激发社会最强大、强烈的一个能量、能量源,那就是“人对自我利益的关系和不懈追求”。在私利的追求和公益的实现这两个相互冲突的目标实现和谐的过程中,制度发挥了关键性的调节使用。

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设

詹姆斯·M·布坎南运用经济的研究方法来分析社会公共治理问题,提出了公共选择理论这一“政治的经济理论”。他认为个人在公共选择过程中就像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一样,同样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布坎南认为,经济学的本质就是一门交换的科学,把这一观点应用到政治领域,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学也是一门交换的科学。是一种有组织的市场交换。公共财政学派认为“政治是复杂的交换”,“政府是公共交换的补偿过程”。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看法,所谓政治市场是指政治家、官僚和选民等政治主体围绕公共物品和服务供给所形成的关系结构。

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在其名著《利维坦》中表述,导致人类冲突的本质是利益的冲突。在人类开性中,我们发觉有三种主要争执的原因。第一为竞争,第二为猜忌,第三为荣耀。第一种原因,使人类为利益而侵略;第二种原因,使人类为安全而侵略;第三种原因,则使人类为名誉而侵略。

个人主义是近代自由主义政治学和自由主义经济学共同的思想起点和思想精髓。

第二章

公共物品理论

1651年,英国著名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指出,国家的本质“用一个定义来说,就是一大群人互相订立信约,每个人都对它的行为授权,以便使它能够按其有利于大家的和平与共同防卫的方式运用全体的力量和手段的一个人格”。这句话指明了国家或政府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其为个人提供公共服务。“大家的和平与共同防卫”是我们看到的最早的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总是与某种组织相联系的,公共物品总是某个组织的公共物品。

1740年,英国著名政治哲学思想家大卫·休谟在《人性论》最指出“政府存在的理由就是促进某些共同的目的或动机。

亚当·斯密首先注意到了公共支出的必要性与市场失灵的存在之间的关系,并由此推进在物品提供方面政府对市场的替代功能。他在《国富论》中指出:“君主要做好三件事:第一,保护社会不受其他社会侵犯;第二,建立严正的司法机关,保护个人不受他人伤害;第三,建设并维护公共设施。”斯密所指的公共工程主要是国防工程、行政司法方面的公共设施,还包括方便商业、促进教育的工程和设施这些对全社会有益的工程,由于所需费用太大,并且其收益难以弥补成本,因而不能指望由私人来提供。因此,公共物品的提供就成为政府的一项职能。

19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一书中通过路灯、港口、灯塔、堤坝等工程建设的案例,证明诸如此类的公共服务应该由政府提供。因为“公共服务的提供是重要的,但没有人感兴趣,因为这些服务的提供并不必然自然地获得适应的报酬。”“个人不具备任何手段去截留那些利益,而避免其流向他人,也难以收取费用补偿其创造者。”

维克塞尔在1896年出版的《财政理论考察兼论瑞典的税收制度》中指出,公共物品所给 4 予个人的边际正效用,应与个人纳税所损失的财富的边际负效用相等,这就是著名的“利益财税原则”。

历史上最早关注公共物品的政治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是A·R·林达尔。他在1919年《公平税收》中提出“公共物品”这一概念,并指出公共物品是国家对人民的一般给付,个人或集团通过赋税的形式购买公共物品,并由此建立了林达尔模型。

1949年,戴维·布坎南在《政府财政的纯理论:一个建议的途径》中指出,关于公共物品的提供,“在政府与个人之间一定存在着类似市场的联系”。这个“准市场”就是民主社会的投票决策机制,由此构成了布坎南解决公共物品供给的主要思路。“准市场”为公共物品私人提供模式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公共物品、私人物品

经济生活中许多过去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的物品,现在可以在政府的科学管制下由公私企业提供,如城市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产业。

影响公共物品形成的技术包括两项:一是排他性技术,即阻止搭便车行为的技术能力,如果有足够的成本低廉的排他性技术,就不会导致物品或服务的公共部门垄断。公路隧道借助非接触式电子收费设备实现了私有化运营。二是公共物品本身的生产技术水平,如现代复杂的自动灭火系统使一些消防工作变得更加“私人化”,新的演播技术使世界上的娱乐变得更为公共化。技术往往是影响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相互转化的重要因素。

公共物品的属性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的严格科学的定义是由萨缪尔森于1954年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给出的。即,公共物品是这样一种物品,个人消费这种物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某种物品的社会消费总量等于每个消费者对该物品的消费量,不仅每个消费者对该物品的消费量相等,而且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量与社会对该物品的总消费量相等。斯蒂格里茨在《政府经济学》中写到:“要排斥任何人的使用是不合理的,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消费的数量,这就是说,多供给一个人物品的边际成本等于零。”布坎南《公共财政》一书中强调了公共物品的联合消费特性。

公共物品区别与私人物品的两个本质属性:消费的非对抗性(非竞争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

斯蒂格里茨在其后来的《经济学》中还发现有些公共物品在消费时会产生拥挤性。

公共物品的分类:纯公共物品、俱乐部物品(准公共物品)、公共资源性物品(公共池塘资源)。

纯公共物品:严格满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条件。纯公共物品听提供方式是非市场的。如,国防、外交、法律等。

俱乐部物品: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公共的范围是有限的,如收费公路、有线电视。第一,当俱乐部成员数目超过其容纳的固定规模后就会产生拥挤,从而破坏消费的非竞争性,所以限制俱乐部的“消费”数目是必要的。第二,由于俱乐部物品具有排他性,应采取收费这样的办法来限制消费者数目,以排斥非俱乐部成员享用该物品。拥挤性是准公共物品有别于纯公共物品听一个重要特征。

公共资源性物品:同时具备消费的竞争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特征的物品。如公共渔场、公共牧场、空气、河水、海洋资源、矿藏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却无法有效地做到排他。也就是说,无法通过收费的方式将拒绝付费者排除在消费者的行列之外,搭便车成为一种基本的现象。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种类物品听属性是动态变化着的,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相对的。从时间上看,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技术、新方面、新工艺的不断推出和广泛应用,物品的属性也随之不断地变化着。比如,电视节目曾被认为是纯公共物品,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有线电视网可以通过收费来实现排他的准公共物品。与之相反的是,互联网产生之前,信息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交换和享用,在网络时代,信息可以全球范围内共享。

从空间上看,随着人类组织化的程度的提供和组织结构模式的变迁,公共物品的属性同样发生了重要变化。

再次,产权的引入对公共物品属的影响。产权的界定会引起物品属性及类别的变化,如作为公共资源性物品的一条河流,产权的界定使其转化为具有排他性的物品。

最后,需求强度的变化对公共物品属性和分类的影响。供小于求的状况、拥挤的到来,排他也就产生,收费方式就有可能使公共物品向私人物品转化。

外部效应分析

资源配置职能是公共财政的三大职能之一,而政府公共财政之所以具有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因为外部效应、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

布坎南和斯塔布尔宾给“外部效应”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只要某一个人的效用函数(或某一厂商的生产函数)所包含的变量在另一个人(或厂商)的控制之下,即存在外部效应。消费的负外部效应(消费的负外部性),指消费者个体的消费行为给社会带来了损失。从外部效应的概念和分类看,外部效应会使收效或成本外部化,导致经济效率的损失。约瑟失·斯蒂格里茨说:“只要存在外部效应,资源配置就不是有效的。”外部效应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

外部效应的成因主要存在两种争论:一种看法认为,外部效应的存在源于市场机制自身(经济人假设)。另一种看法认为,外部效应的存在源于产权的不明晰(公地悲剧)。

外部效应的纠治:1。征税或罚款;2。补贴;3。政府管制;4。法律道德措施;3。产权界定;6。组织设计。

公共物品的多元化供给机制: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社会供给。

第三章 民主危机

各种具有共同利益偏好的社会群体都建立了自己的利益组织,并通过一定的渠道影响政府的政策运行。

民主政府的公共政策成为“千百种集团利益的混合物”。政策过程中政府和社会的互动和交换主要由有组织的利益集团来进行,这种互动的特质决定了政策过程的特点和政策的绩效。公共政策便成为各种利益集团竞争所造成的均衡物。利益集团影响下的政策均衡,一般地说是公正、合理的。

利益集团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组织成员的多少、财富的多寡、组织能力的强弱、领导能力的高低、与决策者关系的远近,以及集团内部的凝聚力等。杜鲁门指出,在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政治体制中,政府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建立利益集团竞争的规则,安排妥协与平衡利益,制定政策以规定妥协的方式,执行妥协的结果以解决集团间的冲突。

多元社会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并塑造平衡格局。压力集团之间的冲突是改革和进步的媒介。

福利其本质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福利国家是工人阶段争取政治经济权利的斗争成果。

第四章 科层官僚制组织的危机

科层制的特征:层级化、专业化、制度化

莱宾斯坦提出了X效率理论:

个人的行为具有惰性特征,通常在惰性区域工作,只要有可能,个人就会偷懒,这是由经济人的机会主义特征决定的。

个人的努力水平不是机械决定的常量,而一个随机决定的变量。

莱宾斯坦的X效率理论表明,企业组织成员的努力程度,企业组织降低成本、追求创新的可能性,与他们的运行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创造一定的压力,形成比较强的压力环境,才能推动员工最大限度地努力工作,推动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寻求创新。

2.《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参考书 篇二

一、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档案的主要特点

(一) 原始性

参考咨询档案是指图书馆在参考咨询工作结束以后形成的档案, 它包括了电话记录、口头记录、信函、咨询调阅登记、咨询结果、信息反馈表及咨询服务登记表等一系列最直接的原始材料。在咨询用户提出咨询、工作人员受理咨询、最终给予解答等等环节中, 会产生大量的活动记录, 特别是在对重大课题的咨询服务中尤为如此。通过这些档案材料, 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人员可以对参考咨询工作中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从而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对今后的工作给予指导。

(二) 储备性

所谓的储备性是指参考咨询档案具有一定的储备咨询技能。咨询技能资源不是天然资源, 它是图书馆咨询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参考咨询工作中积累起来的一种经验技能, 以及咨询工作人员在了解咨询与查找咨询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包括与读者商讨课题时确定咨询的学科范围、检索的类目与关键词、查找咨询的途径和方法、联机检索数据库、馆藏目录的使用等等, 所用的方法和技能用一定的方式记录并积累起来, 形成一种咨询技能资源。经过储备的咨询技能, 在渗透性、交叉性、相关性越来越强的现代学科之间, 能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在参考咨询工作中灵活运用。

(三) 可查重性

咨询者在进行某项课题的研究时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如课题查新、项目可行性的论证等等。通过查阅参考咨询档案可以获得对该课题基本情况的认识, 看看是否有人研究过或正在研究同类课题, 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启发思路, 少走弯路。相反, 利用参考咨询档案进行简单的查重, 就避免该类型课题的重复研究, 参考咨询档案作为咨询前的查重依据与查重互补, 具有迅速、直接、简单、明确的特点。

二、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档案的科学化管理

尽管参考咨询档案是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目前的管理模式仍显得陈旧、滞后与不足, 不能适应现代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需要, 如:有建立原始档案无分类档案索引;管理不规范, 程序各异, 自成一体;管理人员不稳定;参考咨询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缓慢等。要完善图书馆参考咨询部门的咨询工作机制, 提高参考咨询业务水平, 规范化、专业化、自动化是加强参考咨询档案科学管理的必要途径。

(一) 图书馆参考咨询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制定科学、完备的标准规范体系是参考咨询档案管理顺利实施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参考咨询档案管理工作与其他档案管理工作性质基本相同, 不能片面的认为参考咨询只负责咨询而忽略咨询档案的管理工作, 参考咨询档案一经建立就要按照制定的统一标准及各种技术框架进行, 使其管理达到规范化。

1) 建立参考咨询档案主管领导负责制, 把参考咨询档案形成、积累、整理、立卷归档纳入到参考咨询工作人员职责范围之中, 做到专人负责, 集中统一管理, 保证参考咨询档案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读性。

2) 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参考咨询档案管理工作细则、分类规则、岗位管理制度, 建立符合参考咨询档案工作规律的标准化制度, 使参考咨询档案管理工作都按照标准进行, 并经常性督促检查, 确保把参考咨询档案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 图书馆参考咨询档案管理的专业化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原则性很强的工作, 对于参考咨询档案管理来说, 既要执行有关档案管理方面的规则, 又要遵循参考咨询档案自身的工作特点和规律性。

1) 档案管理人员作为档案工作的主体, 必须具备较强的档案业务知识, 并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及时完善知识结构, 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2) 为了保证参考咨询档案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要求有一批高素质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人才。除了图书馆参考咨询本专业的知识外, 更要求对各种档案信息的搜集、理解、分析、处理等综合能力以及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多方位、复合型的专业人员。

(三) 图书馆参考咨询档案管理的自动化

按照“存储数字化、管理自动化、利用网络化”的发展方向, 进一步推进参考咨询档案工作方式和手段由传统向自动化的跨越, 根据参考咨询档案自身的特点, 运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 进行检索、分类、编目、存取、统计等多种管理工作的自动分类, 使之有利于其存储、传播、检索和利用。

1) 选择系统功能通用性好、数据结构规范、能联网运行的咨询业务应用软件, 将事项性咨询档案、数据性咨询档案、课题性咨询档案等建立一个数据库, 并将这些咨询档案材料进行数字化处理, 对解决咨询问题所产生的信息资源进行合理整序, 按类别存储。

2) 将了解到的读者常见的、共性的参考咨询问题及答案汇总整理并建成一个知识咨询库, 利用图书馆独有的信息资源和参考咨询人员结构特点, 为馆际间协作信息服务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 以便快捷地交换数据, 实现信息资源和咨询问题的共享。

三、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一) 利用网络模式建立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内容丰富的参考咨询档案信息数据库是参考咨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的核心。建立数据库是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重要方式, 参考咨询档案按咨询内容可分为四种即:常见问题咨询档案、特色专题咨询档案、科技查新咨询档案、决策咨询档案。诸多的档案内容信息量大, 尤其是特色专题咨询档案和科技查新咨询档案, 涵盖了专题、定题服务工作中题目、检索过程、检索结果、综述报告以及查新服务中产生的登记记录、委托书、查新结果等资料, 这些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可以通过整合建立数据库并使其网络化, 或在各个馆际之间构筑一个多层次、多分布、规范化的参考咨询档案数据库群, 通过多种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参考咨询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用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数量的限制, 能迅速、准确地从网上利用各种参考咨询档案信息资源。

(二) 编研参考咨询档案开发二次文献丰富馆藏

图书馆参考咨询档案编研工作是揭示馆藏、提高参考咨询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有效途径。编研工作是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深化, 给利用者提供更加系统、完善、精炼的信息资源。首先, 用编研成果提供利用, 是主动系统地提供参考咨询档案利用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编研, 可以增强提供利用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在特定的课题下, 一个方面的档案信息系统地、有序地汇集在一起, 不再是分散在各个案卷里的原始状态, 这样便于系统地提供利用。其次, 编研工作是提高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汇编各种参考咨询档案文集, 编写参考资料及专题目录索引, 都需要馆藏中各种有价值的、系统的参考咨询档案材料, 需要便捷的阅读手续和完备的检索工具等条件。借助这些条件进行编研, 还可以检查参考咨询档案的收集是否完整、是否有价值等。同时, 通过开展编研工作, 使参考咨询工作人员更加熟悉馆藏, 提高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 使参考咨询工作水平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

1) 树立正确的服务思想。从目的到效果, 从定题、选材到编纂, 都要一切从读者的利益出发, 积极为读者提供第一手最宝贵的参考咨询档案资料。

2) 坚持史料的真实性。汇编参考咨询档案文集的选材必须真实, 遇到同一选题有不同记载的情况, 应经过反复考证, 尊重档案的原始记录, 切不能凭主观臆断加以改动。

3) 编写资料的系统性。利用参考咨询档案中为解答咨询搜集和提供的资料, 结合社会需求和本地区重大工作部署制订编研计划, 选择具有典型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课题, 编写出专题书目、专题介绍、产品目录、文摘、集萃、索引、指南等二次文献, 也可以编写发展动态、综述、展望等三次文献, 以满足社会客观需要及利用者查阅参考, 进一步促进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及参考咨询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3.马基读书笔记(论文参考) 篇三

3二:正文:写作背景: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信任和委托,起草了《共产党宣言》,《宣言》的问世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阶级根源,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创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他们批判了当时误导工人运动的多种错误思想理论,引导工人运动向正确的方向发展。1847年他们加人正义者同盟并将其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6月,恩格斯出席了正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同盟”,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取代了“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同年10月底到11月初,恩格斯在征求同盟盟员意见的基础上,对信条草案做了修改和补充,写成了《共产主义原理》。《原理》仍采用问答形式,基本上保持了草案原来的结构,但内容上有很大丰富。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恩格斯出席了大会。大会经过深入的讨论,采纳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决定公布一个“宣言”形式的“同盟”纲领,并把起草工作委托给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以“叙述历史”的方式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

解决的理论或现实问题: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共产党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宣言》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宣言》还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进而达到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宣言》批判当时各种反动的社会主义思潮,对空想社会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宣言》阐述作为无产阶级先进队伍的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斗争策略,指出为党的最近目的而奋斗与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的之间的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应用唯物史观,深刻分析资产者和无产者产生、发展和相互斗争的过程,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震撼世界的科学论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通常习惯称为两个必然。

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是整个《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是马克思、恩格斯应用他们创立的唯物史观,即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出的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最终无法克服的矛盾。它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

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它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并在百年之后直接影响了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政治方针,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正式诞生的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了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总趋势,是人类思想史上树起的一座不朽丰碑。中国革命胜利的50年,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0年,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相结合,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充满勃勃生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社会不断取得巨大进步,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任务、路线和纲领。当前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当前的努力又是为了实现党的总目标,即社会主义终究代替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制度服务的。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就会不断地乘风破浪向前发展。

今天,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做出的理论贡献:

《共产党宣言》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为此,邓小平同志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把《共产党宣言》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且发展了《共产党宣言》中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明确的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科学论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深刻精辟的揭示和言简意赅的回答。总的来说,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三个层次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它们是《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指导。

今天需要发展的地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是党的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区别了其他政党的最根本的标志,也是每位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和根本的人生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是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客观需要,也是党性原则的突出体现。每位共产党员都必须通过勤奋学习和实践锻炼,固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

在与时俱进中提高修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断取得了新胜利。在这一伟大进程中,绝大部分共产党员都能始终坚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然而,一小部分共产党员在新形势下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改造和自我修养的提高,在相关法律法规、监督机制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的背景下,不能埋头苦干、不能默默奉献,而是或精神空虚、或贪污腐化,完全失去了共产党员的党性,直至滑向犯罪深渊,严重败坏了党员形象,突出影响了人民群众和党的血肉联系,任其发展下去,甚至会动摇党执政的基石。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这一阶段还将长期继续下去,共产党员需要在日新月异的变革中和各种思潮的激烈碰撞中切实加强自身修养,积极主动对加强自身学习和改造,始终保持党性。

4.《文案觉醒》读书笔记参考 篇四

作为一名金融行业文案,本着对文字的执念和初心,我把自己归为文案这一行,其实更准确的来讲应该是新媒体人。很虔诚的买了《文案觉醒》认认真真的读了一周多的时间,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做做读书笔记了,有一点是非常有感触的,成为一名文案之前,首先要选一个自己热爱的行业,在此基础上深耕下去,其实到现在而言还是有些困惑,我选了一个自己并不热衷而且不擅长的金融行业,但幸运的是我现在有大把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时间读书,与自己相处,更好的了解自己,享受生活、感悟生活。

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悟到的道理,当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时,要么离职,要么去适应。从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到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期间需要跨越千山万水的距离,个中滋味大概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会知晓。很多人都会说,现在的生活、工作不是我想要的,那你想要的到底是怎样的?每天上班无压力、挣钱多、离家近?还可以说走就走不计较任何代价吗?其实,任何一种生活状态都是靠自己的奋斗得来的,如果不是富二代是没有人会把你想要的生活双手奉上,都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出来。

好啦,刚刚出去觅了点食,喝了白粥+糊塌子,食欲还是不振,都没有吃完。言归正传,还是写读书笔记吧!

新媒体人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跨艺术领域的专长,理解社会意识形态、理解用户情绪,才能创作一个又一个“剧本”,将这个“剧本”丢给用户,产生阅读、体验、互动、产生更多的可能性。

人以群分,当下新媒体用户的实质,是精神层面基于相同兴趣的部落化再组合。 精神世界的部落化聚合,是新媒体传播的核心,它是媒体定位、内容选题、社群运营的理论支撑。

请时刻记得你不是信息编辑人员,而是价值创造者。请记住你的天职不是写文章、做内容、做推广,而是持续的为用户创造价值,为用户营造归属感。

人们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希望借此与外界建立联系,也希望找到被认可、被接纳的归属感。

当输入成为一种习惯,输出才能成为自然。

职业文案人终身都在练就两个技能:通过洞察把握用户痛点,用创新的方式敲击内心节拍,引起用户共鸣。持续的内容供应,让用户对你的平台产生认知度和归属感,并不是仅仅喜欢写写文章的文艺爱好者就能做好的事情。作为从业者,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在新媒体上塑造一个人格化的价值平台。

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形成影响力,是考核广告业务水平的方式之一。猪坚强做工号的初衷:用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并且带给别人温暖。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有99%的坚持。会发光的个体必然崛起。

放下利己心,舍掉本位思考的习惯,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去看内容,能发现更多需要优化和提升的地方。

认知层面,需要让用户在最短时间内知道你的平台聚焦在什么领域,日常主要发布的内容是什么。

忠于你的喜好,坚持个性化思考。把爱好坚持成专业特长,一个做内容认真、喜欢跟自己较劲的人,会机具人格魅力。

只有你的个人职场愿景规划和就职平台意愿有交集时,才有可能持续创作出优质内容。

新媒体只是新的传播载体和互动方式,最重要的是要提升你对所服务行业的认知深度,锻炼你在这个行业持续生产内容的能力。

定位,要在用户心中占领一个有价值的.地位,也就是让用户认知你是谁。重复、重复、再重复是改善用户对平台认知的唯一有效方式。

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它们能拓宽读者的认知边界。

善于观察思考,善于表达应用。

知识不是生产力,应用知识的能力才是。

无论怎样定义自己的身份,都希望能不忘初心,有一颗匠人精神,对待手边的细微工作。工作之外做了哪些长期的积累。

创作之前要想清楚,正在创作的内容要引起读者什么样的情绪共鸣。创作者只有进入那个情绪氛围,文字流淌出来的情绪自然会感染到读者。万物皆有灵,文字也是如此。

将标题当做一条很重要的文案来写,你只有0.5s的时间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CBI标题观:30%与读者建立联系;40%给读者明确的利益承诺;30%引起七情六欲中的某些情绪共鸣。(人性中最容易被利用的就是猎奇和懒惰)

日常朴素的内容传播,源于生活中的简单记录和分享行为。

炫耀优越感是传递价值最直观的方式。树立一个值得被读者学习、夸耀、赞叹的榜样,只要肯付出就可无限接近。带有优越感的内容更容易被传播出去,优越感是可以作为典范、榜样的内容,可以换出读者心中见贤思齐的力量。

5.骆驼祥子读书笔记参考 篇五

这本书的作者是我们熟悉的现代著名小说家与剧作家——老舍,他的文笔较为轻松,幽默。他幼年丧父,生活苦寒,就靠母亲和姐姐为人洗衣服维持生活。这样他从小就和穷人打交道,了解下层人民的生活。《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但没过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诈去了他仅有的积蓄,主人为了躲避特务追踪还使他丢了比较安定的工作;虎妞对他的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的身心都带来磨难。这使他想用更大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积蓄买了车,很快又卖掉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碾得粉碎。

当他从匪兵那里跑回来,再次拉起车来时,为了多挣钱,早日买上新车,他不顾个人的名誉,拼命的拉。虎妞的死,给他的打击更为沉重,他开始抽烟,喝酒。拉车虽然是他唯一的指望此后他也不那么热心了,开始懒惰了,脾气也大了。在巡警眼里,祥子是头等的刺儿头谁也不敢惹他。人家打他,骂他,他也不管,只注意地上:看有没有值得拾得烟头儿“。在作品的结尾,作者写道:”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6.3毕业论文读书笔记参考格式 篇六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学生姓名: *** 二级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2011级*班 学

号: 201101**** 指导教师: 曾祥云 完成时间: 年 月 日

中 国  达 州 20 年 月

毕业论文读书笔记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1班、学号:201101**、姓名:张**

毕业论文题目: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阅读文献笔记:

1、引自:佟家栋.金融危机的经济复苏、创新与贸易保护实施的时期[J].国际贸易,2009(11):52-55.原文摘要:在学者们对金融危机的悲观预测尚记忆犹新之时,OECD对34个成员经济情况,世界银行对主要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估计又做了一次调整。总的方向是金融与经济危机即将结束,最保守的估计也会在2010年第一季度,西方经济将进入经济的恢复期或正增长时期。显然,经济现实的转变比学者们学术观点的转变要快。本文试图探讨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原文关键词:金融危机;贸易保护;实体经济部门;外部冲击;出口商品; 总结与评述:

(1)文中指出,本次金融危机的典型特征是次贷危机无限膨胀引发的金融信贷系统的突然中断或信用连锁的坍塌,从而是金融领域暴露出系统行的问题。大银行和投资公司的倒闭是这次危机的表现。我论文所涉及的是我国贸易的影响,因此,要想研究这个问题,就要明白美国的金融危机是如何传递到其他国家,并影响他们的实体经济。最早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和经济危机通过双重渠道传递到其他国家,一是金融和金融市场渠道,那些与美国金融部门或金融市场关系密切的外国金融部门或企业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大;二是通过对外贸易的信贷中断,订单的减少,直接投资停滞等方面形成对外贸的大幅度冲击,从而使全球贸易与物流最后急剧下滑。所以金融危机的发生与实体经济的衰退是携手而至。

(2)原文提到此时在实体经济领域,消费和投资在经受了信贷冲击后,随后的冲击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部分涉及次贷人群的财富效应和部分因金融市场萎缩带来的财富效应的影响;另一个方面是消费者因失业、经济不景气造成的收入减少,企业也会因为对需求信心不足,减缩生产、订货,并对未来持观望态度。因此 ,在实体经济部门,经济衰退表现为明显的、大幅度的生产和需求的下降。人们的悲观情绪充斥整个社会。金融危机不是孤立事件,是多年来全球经济一系列结构性矛盾的综合反映。因此在这样一个全球整体经济下滑,观望态度浓厚的环境下,中国的外贸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2、引自:李健.金融危机下中国外贸发展的中长期思考[J].国际贸易,2009(1):15-18.原文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超过18%,比同期GDP增长快了近一倍。加入WTO以来的七年,外贸出口更是以年均27%左右的速度增长(见表1),出口总额已经上升至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当前,全球经济因“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而陷入大幅减速和深入调整。中国不可能臵身其外。在此形势下有必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外贸还能不能实现持续发展?怎样发展才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金融危机不能不引起我们新的思考。

原文关键词:中国对外贸易;金融危机;外贸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结与评述:

(1)文中对中国在金融危机下面临的挑战做了一一解读。其中的观点对我国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在国际上所处的环境的认识有了细致的提高。由于我国入世后已经成为一个高开放度的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是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而美国则是我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金融危机

及经济衰退,导致财富缩水,居民消费减少,企业投资下降,这必然导致进口减少,必然对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制造业大国中国的出口产生重大影响,而出口增速下降或减少,则又必然导致整个制造业生产的萎缩或增幅减缓!(2)文中指出在我国传统的外向型经济地区,特别是广东和浙江等地,由于外需的萎缩, 很多企业的经营已十分困难,不少企业已经倒闭或面临倒闭!我国的外贸总额在2008年的增速随着外部需求大幅度放缓而显著下滑!

我认为,国外进口需求的减少只是我国出口行业面临问题的其中之一。另一大问题也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几年逐步显现,并且更加令人忧虑。两大中国出口出口贸易的拦路虎正在悄然逼近,并慢慢吞噬着我国贸易产业。这两只虎一个叫反倾销,一个叫反补贴,它的主人正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制造者——美国。世界贸易组织在2008年10月20日发表了当年上半年全球反倾销调查报告。去年上半年全2007年同期猛增39 %,同期新实施的反倾销措施也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数据显示,今年1—6月世贸组织成员共发起 85项新的反倾销调查,明显多于去年同期的61项 ,其中美国占12项,仅次于土耳其。

(3)我还仔细翻看了一篇“金融危机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以美国为例”的文章。纵观美国经济发展史,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由来已久。在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在大萧条之后颁布的《霍利 —斯穆特关税法》就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战。同样地 ,在这次的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又重新兴起,蠢蠢欲动,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饱受危机之苦的美国更是当仁不让地成为始作俑者,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首当其冲。从纺织,到钢铁,再到汽车轮胎,中国企业在近三年被无数的反倾销反补贴案痛苦折磨,原来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

3、引自:……………………..4、引自……………….5、引自………………

7.《公共舆论》读书笔记 篇七

《公共舆论》读书笔记

《公共舆论》出版于1922年,此时的作者李普曼年仅33岁,但在这之前已经出版了《政治绪论》和《趋势与主宰》两部著作,并且经历了一战炮火的洗礼。作者在一战中曾任美国陆军部部长助理,这使得李普曼对战争中公众由于信息匮乏和个人成见导致公众舆论的模糊与脆弱,政府宣传机器遮蔽真相,误导公众以及报纸无法展现事物的真正面目等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本书中表现为大量来自战争中的事例和蔓延全书的悲观色彩。

总的来说,本书论述了由于信息不全,个人成见等原因,个人无法认清真相,而领导者操纵、控制、利用舆论,报纸(媒体)由于自身局限性成为引导舆论的工具,最后作者提出他的解决方案。详细来看,全书可分为三节:第一节为书中第一至第四部分,主要论述复杂的外部世界和极其有限的认知范围等外部因素和个人头脑中的固有成见,价值观念以及兴趣,利益等内部因素导致了公众无法认清真相并做出理性决定。第二节为书中五六部分,论述了领导人如何通过模糊的词语,统一的象征制造统一意志乃至公共舆论,并且这样产生的舆论是与民主原则相背离的,通过操纵舆论同样可以制造民主的假象。第三节为书中第七八部分,作者在分析了报纸无力承担“舆论与法庭”的重任的原因并提出了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

下面将具体分析这三节中的观点并进行梳理和反思。

一.个人舆论的局限

书中第一部分“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想象”首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个人头脑中的舆论并不等于真实,原因可分为外部的和内部的。

从外部来看,人们接受到的宣传已经收到国家审查与保密制度的过滤,这就使事实真相和对这一事实的舆论之间存在距离。信息和舆论的数量与质量也受到技术、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复杂影响,这都影响着观念的传播。通过社交圈紧密联系的社会人会形成这个圈子的公共意识,这种身份的暗示和等级体系的存在使公众舆论与其冲突的可能升高。而且人们对书面上外部世界和公共消息的注意力相当之低。最后,出于追求时效性和方便传播的目的,语言被简化缩略,在反复流通中会有太多的增添和丢失,以致面目全非。

作者认为,人们无法对超出自我经验范围的外部世界产生完整准确的认识,这时人们只能诉诸想象与虚拟。书中对舆论的定义是:“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别人、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当我们将多样性的事物归结为无生气,集合性的却不完整的名称时,其间充斥的就已经是自我意识关于外部世界想象中的图像了,即被接受的信息楔入人和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这种虚拟环境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倒影式”的反映,而是事实的碎片,媒介的观点,个人的想象的大杂烩。

从个人内部来说,认识取决于我们的观察习惯与地位。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对与世界的认识往往产生于情感、习惯和偏见,对特定事物持有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印象和成见。人们看到的是自己期待或想要看到的部分和侧面。我们按照已有的定义,现成的形式去理解,兴趣在我们所意识到得信息尚未经过我们思考之前就把某种性质强加给这些信息,这种先入为主的成见会在想象力中膨胀,倾向于熟悉的事物,从而导致对不符合起原则的观念的排斥,一旦这种兴趣和成见系统固定下来,我们对外部事物做出的判断将是片面而错误的。

二.被操纵的公共舆论

在论述了个体思想的非理性之后,作者在这一部分转而分析:“普通意志,公共舆论,公意是如何在众多分裂的个人和他们稍纵即逝的偶然意向中形成的。” 公众舆论似乎代表一种共识,那么这个共识在李普曼看来是领袖提出意见,一般民众对这一意见说是或否的过程,看似简单的过程,其实深刻揭示了现代民主社会的主要模式,就是少数人决策,代表大多数人意见。因此,公 1

共舆论是极易被操纵的。领导者用模糊不清的词语,中间色调,愚民政策来抹平争执,汇集舆论,将事实简化为想法,描述观念用来代替事实,作为共同感情的纽带。

所谓民主,公意,其核心在于象征。象征来源于一个囊括所有概念的意象,它拥有普遍的适用性,能被每个人个体化的理解。象征是一种工具,它有力量从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观念中抽取情感,使个人意志向公共象征的情感转移。于是象征成为少数寡头疏导控制甚至操纵舆论的工具。

以此为前提,作者动摇了民主理论的基础。民主理论理想中的是简单独立自给自足的乡村式社会,依赖的是每个个体拥有独立完整的对社会的智慧与经验,人人生而具有认识真理的能力,政治学的责任是创造投票和代议制政府。民主主义者将公共舆论限制在每个人直接确定的知识范畴内,实际上是把自主的个人行为设计为简单社会的前提。民主的谬误在于只关注民主的手段而非目的,关注民主表达的起源而非其过程和结果,况且在外在压力和个人成见的影响下,个体意见极易被少数寡头操纵。人们渴望自治并不是为了自治,而是为了得到自治带来的结果。源自正道的政治权利,良好的选举和代表机制不可能完全约束行使权力的过程。美国式的有限宪政民主或是基尔特社会主义建立在工厂代表原则和自愿奉献基础上的民主都是有悖于民主的真正内涵的,他们的最终结果——即使是以民主自居——也依然会成为在民主面纱下的实际上的专制。

三.舆论困境的对策

既然个人会因为复杂的外部环境,成见和兴趣做出非理性的判断,而少数寡头又会利用象征操纵舆论,我们应该怎样走出舆论面临的似乎无法逃脱的困境呢?

人们也许会将以报纸为代表的传媒当作拯救社会的摩西。但作者认为,报纸无法担此重任。报纸寻找自己的受众,寻找属于自己的重视读者。作为接触看不见环境的主要途径,报纸为我们勾画着外部世界,而在“公众——商品广告——报纸”的间接联系中,我们开始审视报纸的责任,作为 “第四权力”。新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的宣告应当承担真相与民主的重量,而不是某一个利益集团的代言。良好的连接起报纸和公众舆论,是一种渴望中的理想模式,那种被广告人过滤过的,被记者编辑掺杂了个人情感倾向的新闻,都影响着舆论的质量和能量。

因此,新闻与真相不是一回事,新闻的作用在于突出一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解释隐蔽的事实。新闻不是对原材料的第一手报道,新闻描述的是引起读者兴趣的公开化阶段,是与读者切身利益相关的部分,在经过记者以自己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格式化后,新闻中同样会充满偏见与谬误。另外,还要考虑经济上来自广告商,财团,读者的巨大压力。因此,新闻界十分脆弱,无法承担对人类生活进行解释的责任,更无法造就公共舆论。新闻应该成为制度的卫士,成为将黑暗曝光给大众的光。

那么什么才能解决有限个人困境从而形成公正有效的公共舆论?作者将这一重任交给了精通某一领域的专家。专家应与决策者保持距离,即将执行者与调查者分离,专家的任务是提供信息。政治和产业部门的专家作为在完全条件下工作的局外人为社会提供大量公正客观的数据材料,从而使舆论真正反映事实。

在分析完作者的观点之后,我想对书中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个人有限理性与公共舆论的产生提出一些看法。理性这个术语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人们在遇见真理尤其是道德真理的时候认识这种真理的能力,而不是一种依据明确的前提进行演绎推理的能力。传统的自然法理论认为,文明制度不是人为可以设计的产物。而培根,霍布斯以及以笛卡尔为代表的新理性主义宣称,所有有用的人类制度都是而且也应当是有意识理性能够可以创造的产物。那么究竟个人理性能否成为公共舆论的基础并作为国家制度的原则之来源呢?这就必须考虑个人理性如何转化为公共舆论。

我们承认,由于个人行动与自我知识,他人知识以及整个文明积累的知识的关系(即知识不是以一种整合形式存在而仅仅是个人掌握的不完全的分散知识),人的理性在社会活动中处于一种“理性不及”的状态。但从另一个方面出发我们会发现,极其复杂但又条理井然的社会生活形式

既不是设计,也不是发明的结果,而是产生于诸多未明确意识到其行为结果的人的各自行动,通过“试错过程”,“赢者生存”,“积累性发展”的方式逐渐形成的“自发秩序”。

从公共舆论的角度看,作者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的个人理性的局限性在当今社会中仍有其现实意义。但作者接下来便对“无知”的个体丧失了信心,转而诉诸所谓的“社会精英”。一方面是由于理性知识的局限,更重要的是作者身处90年前的战争时期,强大的政府具有绝对的领导权,而舆论媒体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喉舌。但是在媒体实力明显增强,网络等新媒介为公共舆论提供了表达交流的平台的当今社会,个人理性必将逐渐缩减“理性不及”的负面影响,通过“自发秩序”这只“看不见的手”,形成有利于社会利益的公共舆论。而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将是极其关键的中介,是看不见的“自发秩序”的有形外化。媒介将复杂的带有个人成见的有限理性转化为富有个人特征的以契约为基础的自发性公共舆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公共舆论将不再是那么的充满成见与操纵,而将成为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力量。

参考书目:

[1]《公共舆论》 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

[2]《新闻学概论》 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3]《李普曼传》 罗纳德·斯蒂尔新华出版社1989年

[4]《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古斯塔夫勒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5]《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哈耶克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社 1989年

参考文献:

[1]《 “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 》 李艳东南传媒2010年第五期

[2]《谁使公众深陷在“舆论"之中》 邱凌新闻爱好者2008年12月

[3]《舆论: 悬在虚空的大地?》 黄旦新闻记者2005年11期

[4]《李普曼政论新闻中的冷战思想探究》林牧茵 新闻大学2010年第二期

[5]《媒介与公众:交流的无奈》 王金凤 青年记者2010年2月中

[6]《 “虚拟环境”与“刻扳成见” 》李娟新闻知识2008年8月

[7]《法、立法与法律中的理性问题》 熊琦法律教育网2005年1月

[8]《知与无知的知识观》 邓正来 剑虹评论网2006年5月

[9]《从哈耶克自发社会秩序理论看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韦森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工作论文》

8.《公共关系实务》读书笔记 篇八

上个月在图书馆无意找到这本《公共关系实务》(The Practice of Public Relations 8th Edition), 到今天已经翻了小半本。觉得实在应该为这本爱不释手的图书写点什么, 做些记号。这本《公共关系实务》(以下简称《实务》)是由具有30年经验的公关老手Fraser P.Seitel 先生所著。Seitel 曾担任大通曼哈顿投行资深副总裁和公共事务董事10年之久, 同时是博雅公关的高级咨询顾问。就这本书来说, 我们可以看到Seitel 具有非常系统的PR知识体系, 并且有非常清晰的教授思路, 难怪。毕竟PR也是一门沟通的学问嘛。

关于作者S大哥的介绍, 我们可以从本书的前几页找到。本书详细介绍了有关公共关系的各方各面, 可谓博大精深, 深入浅出。从公共关系的起源、作用, 到公关的职能, 基本理论, 受众等都有非常系统的介绍。此外《实务》还使用了大量的篇幅阐述道德及法律和PR之间的关系, 当然与之联系的是美国法律。互联网在本书第八版中也有着重的笔墨来介绍, 可谓与时俱进。本书也并不是纯理论性的论文集, 而是饮用了大量公关人士的言论, 以及大量的事例及案例分析。如此多维立体, 也是frish对本书爱不释手的原因。

从事商业以及营销相关的朋友强烈建议直接读读《实务》这本书, 毕竟在这个沟通日渐重要的时代, 我们不仅要知道, 而且要以专业的方式处理这类问题。写这个读书笔记首先是为了那些没有时间读书的朋友做一个简要的提纲, 其次也想和正在读本书的朋友一起交流一下看法, 另外则是为自己做一个复习查阅的参考。请多指正。

第一章的标题是 “什么是公共关系”。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正向《实务》后面几章提到的那样, 个体对于事务和信息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 我们需要达成一点共识: 无论公关是什么, 它在这个时代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而且是不可忽视的, 每一条信息, 一句话甚至一个词都可能成为整个社会的焦点, 并且产生深刻影响。

书中举了微软CEO鲍尔默对于微软股票的个人评论导致微软股价爆跌、《女巫布莱尔》的低成本运作成功, 以及克林顿因莱温斯基之事对公众说谎被弹劾等事件说明PR在这个时代的五孔不入。在国内近些年我们也可以看到相当数量的例子, 如陈凯歌与胡哥之间的官司纠纷, 张钰事件, 抑或去年的天津海河牛奶投毒事件等..有意思的事, 莱温斯基事件是本书反复提到的例子, frish看到

第5章, 每章都会出现 呵呵。

公共关系的定义: 并没有标准定义。记得frish去年年初读《传媒操纵》的时候讲到公关这一章, 也并未给出标准的定义, 只给一些行业人士的理解。本书亦是如此, 引一些过来:

“公共关系是一项独特的管理职能, 它帮助组织建立、保持与公众间的相互沟通、理解、接受和合作关系;参与对问题或议题的处理;帮助管理层了解公众意见,并及时做出相应。界定和强调管理层对公众利益所负有的责任;协助管理层紧跟形势的变化并充分利用这些变化;扮演早期的预警系统来协助对未来趋势

作出预测;运用研究及正确且合乎伦理道德的沟通球技巧作为主要工具。”--美国公关研究和教育基金会。

“公关帮助组织和它面对的公众互相适应。

公关是指组织为获得各种团体人群的合作而做出的各种努力。”---美国公关协会

另外一种方式则是按职能定义公关。本书提到了《传媒操纵》中也提到了的RACE和ROISE法 即:

研究 Reaserach

行动 Action

沟通 Communication

评估 Evaluation

&

研究 Reseach

评估 Evaluation

目标 Objective

策略 Strategy

执行 Implementing

无论哪种定义, 公共关系所强调的都是沟通与认知, 书中举了一个关于广告、促销、宣传与公关之间关系的生动例子, 有心的朋友可以动脑想一想。营销与公关之间的关系也值得注意辨别, 国内一些企业无法分清Marketing 与PR部门的职能规划也正于此。营销是指宣扬产品, 而公关则是指尝试销售企业本身。这有点像一个人的技能与品质, 抑或口碑。这与国内一些“做好人才能做好的产品”的思路有些相像。拿Google来说, Google有世界上最好的搜索技术, 这是营销重点, 而Google不做恶, 形象友善, 技术高超则是公关形象的表现, 两者相辅相承。

书中所提出的公关的行动方针: 做正确的事。这是公关的简单定义。正因为公关关系的建立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 正如做人一样, 不要对公众欺骗或者隐瞒。“公共关系并不是扭曲事实”, 这也是书中所强调的, 这也是许多PR从业人员需要格外注意和了解的。前一阵读麦肯锡的营销策略, 提到营销包括制造价值和宣传价值, 注意是宣传价值而不是美化或者夸大。我想做企业也必须建立企业的价值,然后通过公共关系正确的传递价值。

9.《公共行政学英文经典》读书笔记 篇九

阅读了这本英语书籍,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第1课和第29课,前者因为作者不仅是一位美国总统,有着优美的文笔,而且还开创了行政管理学的先河;后者是因为《重塑政府》一书对于中国目前的国情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一文,第一次将行政管理从政治学研究中剥离,可谓行政管理的开山之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他指出行政学的研究目标在于两点:一是政府能够做什么;二是政府怎样有效率地做。行政学受到重视首先是在以法国和德国为主的欧洲大陆,他们试着促进政府的合理化、亲民化来避免群众推翻自己,从而建立新的民主主义政权。这种以国王为权力中心建立起来的有效率的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开辟了政府的新形态,同时由于权力集中这一优势,也便于开展有效率的政府工作。而英美,尤其是美国,其政府形态是三权分立,互相监督,政府对数以万计的民众负责,权力分散于各个投票的民众,因此在促进政府效率这一块,有一定的困难。基于这一困难,威尔逊分析美国的实际情况,认为文官制度改革是基础措施之一,威尔逊说“建立民主制度,必须对文职人员进行竞争性考试”。其次要区别宪法问题和行政管理问题,宪法问题更具有自由性,是对宏观理念的研究,行政问题是研究政府执行中的具体细节。最后要建立安全有效的行政监督——公众舆论。最后一部分,威尔逊提出了研究行政学最恰当的方法是,将不同政治形态的行政机构加以对比研究,以客观的角度分析美国行政管理的优势和劣势,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为自身所用。

本文就以下四个方面,以个人感悟为主对《行政学研究》一文展开讨论。

一、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从行政学研究的主要目标、行政学研究的历史、特殊困难、行政的实质、行政管理中的任务和行政学研究方法等六个方面来阐述行政学这个新的学科。

威尔逊

二、写作顺序

整篇文章的写作顺序由浅入深,从行政学的历史开始,逐渐深入到行政学的实质及其困难,进而针对困难提出解决策略,最后纵观整个行政学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

三、精彩语句感悟

1、如何研究一门学科。

“但是,我们在进入这种研究之前,需要做到下列几点:(l)考虑其他人在此领域中所做过的研究。即是说,考虑这种研究的历史。(2)确定这种研究的课题是什么。(3)断定发展这种研究所需要的最佳方法以及我们用来进行这种研究所需要的最清楚的政治概念。如果不了解这些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好像是离开了图表或指南针而去出发远航。”

这段话,简单明了地说明要了解一门学科,首先要从它的历史入手,其次要考虑这门学科究竟研究什么,最后要学会这门学科最佳的学习方法。

刚刚开始的行政管理学研究生生涯,对作为一个跨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项挑战,这挑战机遇和危险并存。学习得好,可以将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内容融会贯通;稍不认真,就很容易掉队。读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第一个收获便是这个简明扼要的学习经验。

2、政治课程的意义。

“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任何时代的哲学“都只不过是抽象思维所表现的那个时代的精神。而政治哲学也和其它任何种类的哲学一样,只不过是举起了反映当代事务的一面镜子。”

这段话,让我若有所思,似乎有点理解了政治课的意义。课本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是一种抽象思维,它所反映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和事务。因此,我对这门稍显抽象的课程多了一份好感,至少理解了它存在的意义。

3、知识怎样“为我所用”

“如果我们要应用这种科学,我们必须使之美国化,不只是从形式上或仅仅从语言上美国化,而是必须在思想、原则和目标方面从根本上加以美国化。它必须从内心深处认识我们的制度,必须把官僚主义的热病从血管中加以排除,必须多多吸入美国的自由空气。”

“只要我们能够从根本原则上认识其在环境条件方面的全部根本差别,我们就能够完全和有益地引进他们的行政科学。我们仅需要用我们的宪法把它加以过滤,只需要把它放在批判的文火上烘烤,把其中的外国气体蒸馏掉。”

这两段话是阐述怎样将国外优秀的行政科学吸收并运用于美国行政体系中。通过这段话,我感悟到知识应该怎样“为我所用”——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而是要将它的思想本质同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学习中要有“思辨”精神

“对于舆论来说,掌握它的人总是占绝对优势的,而要改变舆论则几乎是不可能的。各种制度在第一代人看来,只不过是似乎可以实现某种原则的权之计。下一代则把它尊崇为有最大可能实现这一原则的近似办法。而再下一代则把它崇拜为这一原则本身。几乎并不需要三代人就酿成了这种神化现象;作孙子的常把他祖父犹疑不定的试验看成是大自然固有结构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这种容易产生混乱的状态,也许可以说明尼布尔[9] 的这样一种说法。他说:`自由绝对是更多地取决于行政管理而不是取决于宪法`。乍看起来这种说法似乎基本上是正确的。显然在有关自由的具体实施方面,其方便条件的确更多地是取决于行政安排而不是宪法保障,虽然只有宪法保障才能维护自由的存在。但是(再仔细思考一下)即使只分析到这里,难道这种情况就是真实的么?自由并不存在于简易的职能行动之中,正如同智慧并不存在于安适与活力之中一样,而安适和活力是与一个强壮的人的四肢活相联系的。存在于人的心目中或宪法中起支配作用的各种原则,才是自由或者奴役状态的最活跃的原动力。”

这两段话都说明了同一个道理:任何既成事实、研究成果,我们都应该批判地理解、吸收。在学习中要有“思辨”的精神,多想一想它为什么是这样,它还可以是怎样。对前人的经验和成果,不是通篇接受,而要抱有谨慎的态度。

四、承前启后

威尔逊《行政学研究》这篇文章,是行政管理的开山之作,是行政学与政治学研究分界的里程碑。它总结了欧洲和英国的行政学历史,为美国以后的行政学研究开辟了新道路。

三、几点思考

1.关于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本文中威尔逊提出政治与行政的分离,主要是为美国行政本土化做理论支撑,便于“引进”外国的行政管理方式。

但是,政治和行政并不能完全得分离。在当时的西方民主国家普遍实行的政党制度下,一个政党赢得大选,在组成以本党成员或联盟者为主的议会同时,势必要组成以本党成员为主的政府。在重要职位上都会进行人员的更替,以实行本党的相关政策,这样一来,行政无法抛开政治对其的影响,也无法达到威尔逊提出的“纯正”。

再次,依据威尔逊的主张,政治体制虽不同,但“良好的行政管理规则只有一种”。然而,行政管理的方式和行政结构的设置都是依据本国的特有的政治体制设置的,脱离开原有的母体,此种设计未必会发挥最初的效用。

威尔逊的“政行二分”是美国一种“策略的需要”。在功能角度上的分离是肯定的。

2.关于行政学研究的内容

结合全文内容来看,威尔逊主张行政学研究的内容包括行政职能、人事行政、行政监督、行政责任、行政道德(“净化官场中的道德气氛”)、行政体制等

3.关于行政监督

威尔逊在论述“行政管理与公众舆论关系”(上文第8点)中指出“公共舆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起什么作用?准确的答案似乎是:公共舆论将其权威批评家的作用。”“对于监督形成整治和行政基本政策的一些力量来说,公众批评则是安全有益的,是不可缺少的。

行政研究应该去发现一些施工中批评获得这种控制,同时又摆脱所有其他干扰的最佳方式”

这也体现出了威尔逊关于行政监督的主张,即发挥公共舆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监督功能,以规范和制约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简言之就是舆论监督机制。

4.关于文官制度(公务员制度)

同上,关于行政管理与公共舆论的关系论述也引出了威尔逊对美国文官制度的主张。首先,“文官制度改革是行政改革的序曲”;其次,有效“控制”公共批评,防止公共舆论对行政的过渡干涉,“改进作为政府推动力量的公众舆论,我们就必须准备好一批作为政府„工具‟的官员”,需要建立“一支训练有素、良好行为进行服务的官员队伍”,“在所有方面对公共舆论有敏锐的反应”。、威尔逊认为理想的文官制度是“他有教养,理智而充满活力,与此同时又通过选举和经常性的公开协商同公众的思想保持密切的关系”。

美国在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经济迅速发展,然后直接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经济的发展促使政治发展朝着集权却又多元化发展,120多年前,威尔逊发表了《行政学研究》,研究了欧洲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美国国内的政治和行政进行分析,对于这种情况做较深入的观察将会是很有教益的,《行政学研究》是公共行政学这门学科产生的标志性文献,也是近代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民主国家来说,组织行政管理要比君主国家困难得多。如果要想使主权者在执行任务的熟练技巧方面或者在使政府职能达到完美的平衡状态方面,接受任何速成的训练则是不可能的。这使政治制度变得复杂,行政管理使得“组织”这种人民统治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了,必须更加规范地发展。

地球人都知道,美国政治以三权分立为基础,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中思想的表述,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从更为具体的政治背景来看,威尔逊体系形成直接的原因主要是政党政治和文官制度,在文章中作者对欧洲几个重要国家的政治制度有详细深刻的分析,从而得出美国式的行政学规划布局,犹如作者在最开头说道“我认为任何一门实用科学,在没有必要了解它时,不会有人去研究它”,根据当时美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同时也本着实用主义的出发点,文章给出关于“实际工作中解决细节问题”的论述,进一步深入探讨政治和行政的关系,分析欧洲国家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政府来形式行政权利,讨论美国的行政方向,使它在思想、原则和目标方面从根本上加以美国化,吸入自由民主的空气,排除官僚主义的风气,这是资本主义行政制度在美国土壤上开出的花朵,同时也为将来的政治和行政制度种下了新的种子。

在整个20世纪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行政学研究》一文提出的基本思想都是一个绕不开的主题,一切关于公共行政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安排,都必须考虑政治与行政二分的框架。但是,威尔逊的行政学成就所代表的是工业社会的政治文明,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突飞猛进的发展给世界引入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当人类开始走向后工业社会的时候,关于公共行政的新理论及其实践也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美国政治在世界舞台上也越来越让人为之瞩目,影响了世界发展新的格局。

从时间维度看,威尔逊架设了沟通19世纪和20世纪行政学演变的桥梁;从空间维度看,他架设了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德国行政研究与美国行政研究的越洋的桥梁;从学科维度,他架设了政治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等交叉领域间的桥梁,从而使行政学研究的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

他认为政治与行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行政活动是政治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行政活动领域是一种事务性的领域,属于技术范畴,而政治活动则要重大和复杂得多,政治领域内充满混乱和冲突,这远非行政活动所能相比。

文章中旁征博引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对行政问题有深入探讨和突破性的贡献,这样的经典之作是非常值得读和进一步研究的。光从美国的背景和世界发展的趋势上来看,不足以探究清楚文章的全部内容,但它给了我们很多借鉴。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暴富起来的工业资本巨头利用手中的财富进行“权钱交易”,希望用政治来更大作用于经济的发展,再从中获利,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弊端,而这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必要要带来政治体制的改革,使行政更加高效,对行政学研究的必要性和目的的研究,为我们今天的行政改革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对当代行政学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众所周知,行政学的研究可以给解决政府越位问题以指导性的意见,这需要政府管理部门深刻认识、科学定位和有效分解政府的管理权限和管理范围,把不该由政府承担或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的职能转移出去,实现政府与企业、社会、市场之间的合理分工、有机协调和高效整合。解决政府错位问题,就要求理顺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管理,合理界定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的职能便捷和权责范围,避免因分工不当、责任不明导致政出多门、交叉错位、运转不协调等问题。解决政府管理缺位问题,要求把应当由政府办的事情真正抓起来,承担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共责任和政府使命,避免管理出现断档、公共服务出现真空。

文中有一句话是“与制定一部宪法相比,贯彻一部宪法变得愈来愈困难了”,对行政学的研究可以给贯彻宪法、执行党和政府的决策带来推进作用,中国政府是一个中性政府,不像西方的两党或多党制度那样代表着一部分人的利益,我们的政府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有着远大的目标。……(省略数言)

随着行政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一定会对民主体制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这就进入威尔逊所说到的政府经历的三个发展时期的第三个时期,既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在使他们掌握权力的新宪法的保障下,着手发展行政管理工作的时期。我国行政制度的改革要为我们所要进行的工作做一种思想准备。它将通过树立公共机关受到公众信任的神圣尊严,使官场生活中的道德气氛得到矫正。它还通过使机关变得公正不阿的办法,开辟一条机关事务有条有理的道路。通过端正机关工作的动机,文官制度改革有可能使机关改进其工作方法。文章中的很多思想都对我们国家的行政体制改革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经典和闪光的著作能简省自我摸索的时间,而它提供给我们的就是闪光的思想和经验。

上一篇:学前班考核自评报告下一篇:食品安全问题学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