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8篇)
1.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一
读<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有感
素质教育早已是大家熟悉的名词了,但是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实施素质教育?我想很多老师也和我一样对于这些问题还存在着困惑与不解。在林崇德老师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中,林老师就教育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及个体的发展功能,清晰的向我们展示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告诉我们该如何正确的认识素质教育。也使我眼前豁然开朗,对素质教育有了新的正确的认识,使我对教师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信心。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具有怎样的素质呢?读了林老师的书我觉得教师首先要具备德与爱两方面。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中的“业”字,师德的体现就是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地位的认同、情感和行动。我们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文化、经济、政治人才的职责,这副担子不轻,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有很高的积极性,要有事业心及强烈的责任感,做学生的楷模,公平对待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大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展示自己独特的魅力,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师爱是师德之魂,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然而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爱更加困难。林老师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让我们努力把我们的爱化为神圣的爱,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吧!在工作中不岐视每个孩子,公平地对待他们,从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爱护关心他们,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老师的爱,用爱去改变学生,老师也能收获人生的快乐!其次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这就象盖房子要打好地基一样,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抓住备课的要领,讲课的艺术,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关系,只有这些地基打牢了,教学才能更有效的进行,才能收获预期的目标。做为教师我们要不断的为自己“充电”,多参加科研活动,多交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再次要了解学生,林老师在书中以详实的内容向我们介绍了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可以更好地打造出适合他们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我们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现在的学生,从走进校门的一刻起,就背起了沉重的担子,而这本不该属于年幼的孩子们,因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应学会尊重与理解孩子们,多关心孩子的内心与成长,多和孩子交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他们成长路上的大朋友。让孩子们真正成长为阳光下的灿烂少年。
慢慢回味林老师的字字句句,其实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师的智慧,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的精进才能领会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体会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阔达的人生境界。2010.08
2.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二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 他们一方面受着当今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 另一方面又受着家庭这个小环境的影响, 而每一位父母的素质、教育孩子的方式又是各不相同的, 因而就决定了教育对象的性格、态度、素质、学习的状况、努力的程度等等是千差万别的, 这就决定了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智慧。
而怎样才能具备这些智慧呢?我认为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才行, 其中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排在首位的。从教10多年来我觉得“对学生尊重”、“对学生宽容”是师德里面比较重要的两个方面。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尊重人是全部教育的工作中心”。可见, 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基本师德。我们大家都知道, 只有能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 只有尊重学生的老师, 学生才会从心里尊重你, 才会接受你的教育, 你的教育也才会有效。而有些老师恰恰是在这个教育的关键问题上没有理解, 没有学会尊重学生, 这就是为什么得不到学生的尊重, 教育失败的原因。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校长时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 陶先生看见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 便当即制止了他, 并责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等候。放学后,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 见到正在等候的王友, 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 因为你比我按时到。”随之, 又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也是奖给你的, 我不让你打同学, 你立即住了手, 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有些疑惑地接过糖果, 陶先生又说:“我调查过了, 你砸那位同学, 是因为他欺负女生, 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奖给了他。这时, 王友流泪了:“陶校长, 我错了, 同学再犯错误, 我也不该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满意地笑了, 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送给他:“你已经认识到错误了, 再奖给你, 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 肯定违反了校纪校规, 但陶行知先生没有说王友一句不是, 还给予他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 足见陶先生非常宽容学生。当然, 他对学生的宽容也是有分寸的, 因为他进行了有关调查, 准备好糖果与学生见面。倘若他对王友砸同学视而不见, 或不调查就把糖果送给学生, 这就变成了纵容, 而不是宽容了。我觉得, 这就是在教育学生时所运用的一种智慧。
3.一个教育外行的教育智慧 篇三
一天,工作繁忙的张支队突然接到学校的通知,宝贝儿子张顺被同学用板砖砸伤。张支队接到通知后,立即赶到学校。此时,对方家长已赶到学校,正苦苦哀求校长对儿子刘非凡的宽大处理。刘非凡能否继续留校学习,完全在张支队的意见。当张支队得知打坏儿子的刘非凡同学是事故科科长刘文礼的儿子,而且儿子被打的原因竟是他嘲笑刘非凡父亲是个瘸子并模仿走路姿态时,张支队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要求到班里“说几句”。
征得校长和老师的同意后,张支队来到班级为同学们讲起了故事:
“有这么一位警察,年轻且善良,领导把他安排在市中心一个形象岗上指挥交通。那真是这个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啊!要多威风有多威风。那时,马路没现在宽,车没有现在多,最多的就是马车。一天,那位警察正在市中心岗上执勤。突然间由南往北来了一辆马车,而这时离马车对面不到200米的地方,有一百多名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过横道去看电影。这个时候已经是红灯了,东西的车辆开始通行了。可马车还在继续往前走,当看到马车的时候,两侧的车都在鸣笛,一鸣笛马受惊了,‘噌噌’往前跑,直奔这群小学生。这个时候,我们这位警察一下就蹿到马车上,一手拽住马的笼头,另一只手拽住了马的耳朵,拼命往怀里扯。马被绊倒了,‘轰’的一下,车翻了,离孩子只有不到一米的距离。现场一片哭声。一百多名孩子围着这个警察喊‘警察叔叔!警察叔叔’……这个警察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一场巨大的灾难。后来,他双腿粉碎性骨折,腰椎颈椎也都受伤,落下了终身残疾。他就是我们的优秀警察,刘非凡同学的父亲刘文礼……”
此时,张顺再也坐不住了,忙站起身:“爸爸,我错了!”坐在一旁的刘非凡见此情景也忙站起身并走到张顺同学的跟前:“对不起!张顺,我不该打你,我向你道歉。”说话间两个孩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可以说张支队的“几句话”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回想张支队的教育过程,我想至少有以下几点可供我们广大教师和家长借鉴学习:第一,教育的出发点,不以伤害两个孩子的纯真友谊为代价。事件中两个孩子都有过错:一个侮辱同学,一个大打出手。可是张支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自始至终没有给哪个孩子“定罪”,而是通过故事巧妙地把“定罪”的权利交给了孩子自己。让孩子彼此发自内心地说声“对不起”!事实证明,这种方式远比学校、老师、家长的“定罪”更有份量,更有实际意义,不但教育了两个孩子,而且使两个孩子“不打不成交”,保鲜了一份真挚的同学情;第二,教育方式上,用“真实的故事”教育人。回想张支队讲故事时的情景,同学们全神贯注,完全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故事何以这样感人?我想除了张支队出色的“煽情”,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它就真真切切地发生在孩子们的身边。故事真实性的感人力量,远远超越了任何“绞尽脑汁”的空洞说教;第三,教育效果上,教育两人惠及“众生”。事件中张支队的教育艺术还体现在他不护“犊”,抓住教育儿子的契机,对其他学生进行教育。让所有学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如何和同学相处,怎样尊重身边的弱势群体,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看了张支队教子这一出戏,收获颇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向这位教育的“外行”竖起大拇指!
E-mail:114153580@qq.com
4.《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四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教育的智慧》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工作者、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崇德先生写给中小学教师的近着。本书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源于教改实验的科学性,以及生动流畅的文笔,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高度上对素质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回答了基础教育改革中许多重要的问题。
掩卷沉思,书中的不少观点给我们以启发,能够让我们回味。其中尤以第二章中阐述的“教师的素质”给我感触最深。本章以“认识自己:教师就应是什么样的人?”一问展开阐述。林先生喜欢赵朴初的诗,而我读了赵朴初的诗也十分感动和安慰,同时也更添几份职责。让我们一齐来读读赵老的《金缕曲——献给人民教师》:不用天边觅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历尽艰难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患与安,无论比。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澡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赵老的这首诗饱含了对人民教师辛勤付出的肯定与赞美,我们每个教师读本诗都会心中涌起一份激动和安慰,同时更多地会反思:我做到诗中所写的那样了吗?我是否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应对教育改革的大潮,教师能否跟上,这决定我们教师自身的努力程度,决定我们是否具备了适应教育改革应具有的素质。那么,教师务必具备哪些素质呢?林先生透过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认为教师素质在结构上应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监控潜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下面将我的学习理解与大家交流,以求共勉。
一、师德与诗魂——教师的职业理想。
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即对教育有强烈的事业心、职责感和用心性;而师爱则是师德之魂。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则是神圣”,因为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师爱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它不仅仅提高眼前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所以,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真心诚意地爱他们,并努力使这种爱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二、立体交叉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应对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应对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应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越来越聪明,作为教师如果不学习,就将落后,难于应付学生的质疑。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更新知识,即要有“本体知识”——教师扎实的本体知识是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又要有必须的“文化知识”——像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长,增强文化底蕴,以赢得学生信赖和爱戴,从而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fdcew他们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和与之相关的知识,即丰富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再加上必要的“条件性知识”——即教师所该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是获得事半功倍的重要条件,否则违背学生身心发展来搞教育则会造成事倍功半。
三、我的学生必须能成才——教师的教育理念。
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应有这样的自信:“我必须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必须会进步,会成才。”这也是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有这样的教育信念,才能支撑我们去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不懈地鼓励学生获取学习的信心,争取学习的成功。赏识教育家周弘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才华的顶点——教师的自我监控潜力。
这种自我监控潜力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那种“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品质。教师教学监控潜力包括:课前的计划与准备性、课堂的反馈与批判性、课堂的控制与调节性、课后的反省性。大凡著名特级教师都有着良好的反思习惯,像于漪、袁蓉就是最好的榜样。
五、技术加艺术——教师的外部行为表现。
教学行为是教师工作的主要表现,因此,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它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衡量教师教学行为是否恰当能够从六个方面去做,即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任务的合理性、教学策略的启发性、学生参与的用心性、教学评估的有效性。
总之当教师不容易,当一名好教师更不简单。但是我们既然选取了这个职业,就就应无怨无悔,并且要为争取做一名优秀教师而不懈努力。如果成不了优秀,起码也要对得起“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对得起我们自己的良心,对得起把孩子托付给我们的家长,对得起敬仰我们教师的可爱又淘气的孩子们。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2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是一件漫长的事情,它既会让你在每天上课批改作业的单调枯燥中消磨激情,也会时时刻刻发生各种“突发状况”,充满挑战。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土地。也正因如此,教育需要智慧。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优先于“成才”,因材等。道不远人,大道理就不难悟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然。教育的智慧,大都是缘于一些古老的智慧。古老的智慧存在古典之中,经典往往比时尚更接近其实,因为它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和一代又一代人的社会的实践。
《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中提到,参加教育工作需要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带着这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用心去体会课堂,将学生真正的放在心上。你每天所要面对的不单单是几十个学生,他们是几十个家庭。农村家庭,本就经济较为拮据,毫不夸张地说,有时候,他们的孩子是他们整个家族“翻身”的希望,他们将一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他们的下一代!而这份寄托,往往需要我们教师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希望,我们要把学生让在心上,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来,用心灵去赢得心灵。
智慧和智慧教育并不神秘,虚空和复杂,但也并不简单。我们不能使智慧教育简单化,不能为智慧而智慧,刻意去追求智慧教育,重要的是寻求智慧和智慧教育的支撑,让其水到渠成,应运而生,在不经意中让智慧进入心灵,进入教育过程和生活过程。
“教育是一种诗意的修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的过程。”让我们慢慢地行走其间,且行且修炼,让柔软从心间滋生,进而蔓延至整个鲜活的个体,用心去陪伴和守护孩子的成长!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3如果不是因为这样的.读书活动,我可能很难这样认认真真、像模像样地读这样一本教育书籍。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在封面反面的折叠处,写着作者李镇西的简介,第一句话是这样的: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爱”这个字,是教师教育里经常出现的,也是我经常在思考的,我有无私地把自己奉献给教育吗?我真正地爱学生?读了《爱,不是教育的一切》这一章后,我觉得自己对教育里的爱好像有了新的理解。
爱,是成为教师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能为师。在大学里,曾经听教育学的老师说过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现在,又重新温习了一遍这个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育人之道,爱心为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是绝对站得住脚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得出“有了爱就有了教育”的结论,教育出来爱,还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
当老师需要爱心,作者李老师认为,所谓“爱心”,是童心的自然表现,爱孩子是天性流露而不是道德使然。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任何形式的体罚都离开是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是谈不上任何教育的,都是应该根绝的,但是科学而成功的教育却离不开惩罚。教育惩罚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热爱这份事业,就会热爱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间迸发。既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把学生吸引到身边,如果我做到了这些,我相信我也能够让我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把整个心灵都奉献给孩子吧!他们是那样的天真、可爱,每一个都是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你们眼里、心里都要装着孩子……”对于这句话,李老师也给了我新的理解:“把心灵献给孩子”而不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应该允许我们老师留点心灵给父母、给孩子、给爱人、给自己。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捧着一颗心来,带走半根草也没有什么的。我知道自己做不到博爱,但是我相信自己能够努力做到一视同仁地关注并尊重每一个孩子,不因其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性格相貌等因素有所偏爱与冷落。
以上仅是我对《教育的智慧》的肤浅理解,难逃俗套的同时也是纸上谈兵,希望能启发我更好地去反思去思考我未来教育的方向,以后作为一名老师如何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如何从教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4一本好书即使随便看一看,也会偶有所得。我觉得看《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使我就有这样的感觉。下面断章取意地谈几点体会,不知说的对与否?
说到老师有这么几句话:首先说老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再有“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还有“老师,感谢您倾尽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们人生的旅途”。这几句话说得我感到老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不知是实干,还是苦干,反正说得老师快没了。即使不没也快累死了。《教育的智慧》从书名词义理解告诉我们:教育要讲究智慧。读一下这本书又知道了教育是技术加艺术的工种。好!我们得与时俱进——实实在在干工作的时候,也应考虑寻找工作中的乐趣,因为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只会干苦力,不是好老师!
通过学习《教育的智慧》看到了一个词,理解了这个词,又更深层的理解了一个道理,这个词就是:教育的个体发展观。原来这里也有乐趣,真的孩子就是孩子!所以说读书好,读书能让我明理,能辩证地看问题,也就是书上说的“要多层次多视角地看问题看学生想问题”周三下午本是工会活动,非整什么读书活动,原来有抵触情绪,通过学习感到这是展示的机会,交流的机会,这应该是快乐的。正应了这句话:读书是进步的阶梯。原来平凡的工作中还是有很多乐趣!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5经校长向全校教师推荐,利用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学校发的《教育的智慧》一书,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读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读完这本书后,我有许多感触,本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劝学》、《师说》、《学记》,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给我们从教者以无限的启迪。
最初接触《劝学》篇是在初中。当时所学是节选的内容,读完之后,受益颇深。从“学不可以已”知道了学习不可以停止,一个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地学习,也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终身学习”。而今再次接触《劝学》,并学习全文内容,更是了解到内容的精髓,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环境对人发展影响,以及学习的目的、程序、内容和方法等。为我们为何学习、如何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建议。其精辟之处是无法用一言两语总结出来的,只有亲自通读全文,才能领会其精华所在。
在《劝学》中,荀子提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学习不是一日之事,而在于日常不断地积累。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同样道理,学,用心一也。
《师说》主要论述的是关于师道的问题,充分说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开篇就以“古之学者必有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以圣人孔子不耻从师为例子,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明白了圣贤之道为谁所掌握,谁就是老师。不应该受地位和年龄的限制,从而不去向“老师”请教问题。更应该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义了教师的职责。这里把“传道”放在了第一位,“授业”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现在的教育观点来说,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韩愈认为“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充分说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
《学记》是一个丰富的思想宝库,字里行间处处都闪烁着教育理论的光辉。它内容的主要精神,是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师与生、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的经验教训。《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老师,“师”的内涵很广泛,“师”的底蕴更重要。《学记》认为,当教师的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原因,才能胜任工作。“故君子之教,喻也”。也就是说,有经验有修养的教师,总是善于运用启发诱导的方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引导学生,但不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他们,但不施加压力;不把道理和盘托出。做到“和”、“易”、“以思”,就算是循循善诱了。《学记》中有这么一段话:“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者反之,车在马前。”认为教师搞清楚了“为裘”、“为箕”、“驾马”三条道理,也就懂得教育的途径了。这给我们揭示了两个道理:第一,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第二,要重视练习,持之以恒,求其得心应手。
5.《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五
有人说,名师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就是智慧。有人说。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
那么,教育家的智慧,便是给他的孩子们以幸福和快乐。中国需要教育家,因为中国的教育吸引智慧。本书的每一页,都给我带来了启迪和快乐。
谁是中国最好的中小学教师?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会列出不同的长长的名单,为此,教育部从全国各省的80多名中小学优秀教师、校长人选中,精选了十几名,集中展示我国杰出教师的教育理想、教育经验、教育智慧、教育探索历程和教育成果,谱写“当代中国教育师”。
他们共同的教育情怀和不同的教育人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财富。 他们中魏书生是我较熟悉的、敬佩的名师名师之一,他的教育理念也是我身体力行的。“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我不会改变后进学生,是后进学生帮我教会了怎样教后进学生。我总是与学生商量我怎么学,怎么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事,你老师就不要去替代。如果你替代了,你这是剥夺人家的权利,压抑人家的才能,助长人家的依赖思想。”魏书生边教学边研究,他一直努力做三件事:
一、看多家之言;
二、坚持写日记;
三、坚持写文章。
他认为工作学习是快乐事情,看多家之言才能融会贯通,才能领会到理论的精神实质;坚持写日记,有利于研究自己,改变自己;写文章是抓住机会进行科研的有效途径。人,一旦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本职工作,那么,无论他的工作多么平凡,都会有无穷无尽的价值,同时也会有无穷无尽的乐趣。
我记住了魏书生的话,并尽量为之,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做好自己平凡烦的事情。“当你把学生看成天使,那你天天生活在天堂里;当你把学生看成魔鬼,那你天天生活在地狱里。”让我永葆一颗童心去善待学生,善待生活。 李镇西,教育学博士,被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他说:“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我们不能通过形式主义把大人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我们的活动不能成人化,而应该充满童趣,我们的教育一定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最让我感触的是他说的:“一个班级50多个孩子憧憬着50多个未来,而我们常常却用一个未来来要求学生,这是很残酷的。这种教育是可怕的,剥夺了孩子的憧憬和梦想。”他还道出了教育的真谛:“爱不等于教育,但教育不能没有爱。不是我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我。关键是老师能否感知学生的爱。爱只能在爱中去培养,爱心不等于教育,只有加入民主的内涵才是完整的。专制的爱,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了学生,这不是有民主精神的爱。班级建设应该成为对学生进行民主启蒙的重要手段。在民主中学会民主,和学生一起成长。”说得多么好啊!这是对我们老师所谓的师道尊严最好的诠释。
一个小小的讲台,担负着民主启蒙的大任。我们老师想到过吗?对于后进生的问题上,他说:“名师不仅要靠教优秀生成为名师,还有研究后进生,后进生更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一个老师爱优生不难,但从心底里爱差生才是真爱。每一个后进生都是一个科研物件,和后进生打交道,老师的进步非常大。”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优秀生受到老师的关注多,成绩越好,老师关注就越多,形成了良性循环,而后进生较少受到关注,得到的是冷漠、歧视,心理受到压抑,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多么不尽人性,多么值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反思的问题。
我一直认为:爱不爱学困生,是衡量一位老师是否为优秀教师的试金石。他告诉我们转化后进生的五个原则:
1、建立感情,
2、充满信心,
3、降低要求,
4、允许反复,
5、集体帮助。
6.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六
——《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读后感虽然我也是一名从教十几年的“老”教师了,可我越来越觉得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很难教,给学生上课好像都要斗智斗勇,不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地听讲,还要让学生在课后也能随着老师的思维去思考、去领悟。要做到这一点可是真不容易,那要求老师必须是极富智慧的。所以在过去的这个寒假里,我仔细拜读了欧阳明老师的《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一书。希望自己尝试着做个有智慧的青年教师。
在没有阅读《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一书前,我本来以为,只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上起课来又轻轻松松的就是有智慧,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好像也具备了。可为什么在实际教学中却不是这样呢?我想,这本书也许能够帮我解开心中的疑惑。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智慧型教师的真谛。
书中围绕概括教育智慧内涵的智识、智能、智谋、慧眼、慧心、慧情这六个方面来阐述教师教育智慧修炼的问题。笔者在撰述中摒弃了以往同类书籍从理论到理论阐述、空对空说教、语言呆板艰涩而使教师读起来费劲的弊端。《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注重案例的开发和利用,用典型的案例阐明深刻的道理,注重用清新流畅活泼的语言简明地论说事理,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结合起来,从而也唤起我们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对教师智慧的关注、对教学实效的关注、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对教学创新的关注,搭建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提供一些教学细节、教师智慧、教学实效、自身发展、教学创新的操作性理论诠释与实践案例。细细地看完了这本书,我真的是受益匪浅。有点启发,有点怀想,也有点感悟。我想:今后我一定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智识
众所周知,智慧来自学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就是这个道理。生命如树,学习就是生命的根须,教师只有让学习成为生命的状态,才能让自己的教育生涯青春永驻。教师是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一个信息源,更要具有相当的学习力,成为终身学习者。能让自己原有的 “一桶水”变为“奔流不息的长流水”,才可能对教材有真知灼见,才可能于平凡中见新奇,课堂上,才可能游刃有余的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地陶醉。智慧型教师具有智慧,离不开原有的知识积累,更离不开长期的不断学习。
二、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智能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卓越的教师,就要有比别人高出一筹的本领,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因为中小学教师,这管你是高学历还是低学历者,都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结合工作实际需要,不断学习,提升综合能力。学历只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代表将来。学习力是衡量一个教师能力大小、人才质量高低的真正尺度。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智能,才能使自己在学校成为不可或缺的人。想一想自己的周围,的确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一些老教师可能只有中专学历,可他们的教学水平往往比一些有本科学历的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要高的多。别的也不多说了,还是抓紧时间提高自己的教学智能吧。
三、教师要合理运用智谋
看到这里,有的人也许会说,难道说教学真的要和学生斗智斗勇。其实这里说的“智谋”指的是教育的机智和谋略。教育学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处处留心,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根据不同的问题
选择和运用最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恰当好处的运用教育谋略,不管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都要把握好“度”,教师要自用自己的影响力,抓住有得时机,巧妙地设置激励的氛围,在学生身上产生有效的教育效果。就像我们所知道的:有很多的学生都是在老师采用“罗森塔尔效应”下,走上了自己的成功之路。多少学生的成功都离不开老师的各种各样的“谋略”。
四、教师要独具一双慧眼
正像那英唱的那首《雾里看花》中的歌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纪莫测的世界,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是的,要把的人、事、物看得清楚、明白,我们就得有一双慧眼。我们教师就更要炼就一双敏锐的慧眼,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潜能。教师慧眼识才的敏锐力并非先天而来的,它是老师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教育实践中学习、不断培养起来的。教师有了慧眼识才的敏锐力,就能多发现一个学生的“亮点”,多造就一个有所成就的人才。第一个教师都应确定一个教育信念就是:没有不可造就的学生,没有教不好的爱学习的学生。
五、教师要增强自己的慧心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真诚而无私的爱,也是一种大爱。教师对学生的大爱,不是唠叨,不是广告,不是摸得着的物件,而是心灵交流影响的震撼。教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动的话语,一个出自师者本能的动作,都是一种真诚而动人的交流,都会在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站在三尺讲台这上,面对着学生,我们的责任更多的是爱。正因为责任,教师关爱学生的成长,时刻用爱召唤着学生,带着
学生走向明天。
六、教师要充满智情
热情是实现愿望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只有那些对自己的愿望有真正热情的人,才有可能把自己的愿望变成美好的现实。充满热情的教师在上课时非常投入到进入到教学内容的情境中。热情是有感染力的,它能使课堂活跃,还能促进理解。热情的教师生气勃勃,善于运用有效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的智情,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讲台是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教师要用智情激发潜能,使自己的生命在课堂上焕发出亮丽的光彩。
总之,智慧型教师是要不断学习,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智慧,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我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做一个受学生欢迎和爱戴,创造出教育人生更高附加性价值的优秀教师。
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师
——《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读后感
童金芳
7.教育智慧的四重境界 篇七
一、教育见习智慧
在现代社会, 一个人在成为教师之前, 至少要接受十几年乃至二十几年的教育。在此期间, 作为学生的未来教师, 自然接触、交往过各种各样的教师, 看到过许多成功的教育行为。这些人或事总会在未来教师的心里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倘若某个教师善于管理班级, 使学生生活在一个温馨、快乐、奋进的班集体中, 那么生活于这种班集体之中的他或她就会时时浮现出各种师生、生生之间交往的趣闻逸事;倘若某个教师讲课妙趣横生, 使学生留连忘返、沉浸于探索学科知识的欢乐之中, 那么这位教师讲课的音容笑貌、其运用的教学策略就会让学生终生难忘;倘若某位教师精于处理学生敏感而棘手的问题 (比如早恋、网瘾) , 那么其做法也会给相关者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倘若某位教师在遇到某些特殊或突发的事件时, 总能化险为夷、化干戈为玉帛, 那么学生在谈论、回味这些事件时, 也会联想到其蕴涵着的教育机智。无论是某教师班级管理的妙招, 还是某教师讲课的精彩, 抑或是某教师处理偶发事件的机智等, 对于那些未来教师的学生而言, 由于这些教育智慧是别人运用而自己只是旁观而已, 故称之为教育见习智慧。
教育见习智慧之所以发生, 皆源于人本身具有模仿学习、替代学习的能力, 从而人可以通过观察他者尤其是榜样学到很多东西。班杜拉把这种现象概括为“社会学习”。[5]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父母, 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 此话虽然有点武断, 但从一定意义上揭示出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成长的深刻影响。倘若未来的教师在自己的家庭和学校生活中不断地受到富有教育智慧言行的耳濡目染, 他们在成为教师时, 就有可能再现这些智慧的教育行为, 就会拥有教育见习智慧。特级教师于漪在开始教语文时, 就不断地回想“当年自己在中学求学时, 语文老师是怎样教我们的, 哪些课拨动我们心弦, 使我们激动、感奋, 引领我们在优美的语言文字、精辟深邃的思想里遨游, 使我们享受语文, 享受文化, 享受快乐, 经久不忘。”[6]通过追溯教育见习智慧, 于漪老师步入了语文教育的门径, 为日后提升自己的教育艺术奠定了基础。
但是, 由于教育见习智慧大多是无意识形成的, 且未来教师对当时的生活环境与学校教育较少主动性, 更多的时候处于被动状态, 尤其是, 对于未来教师而言, 这些教育见习智慧并不是意识关注的焦点, 即便有意识的模仿, 也主要是从为人处世的角度而非教育的角度进行学习的。因此, 未来教师从自己的家庭或学校生活中到底能否获得教育见习智慧, 一方面取决于这些环境中是否有教育智慧, 另一方面即使这些环境中有教育智慧, 其习得的方式也主要是模仿学习、榜样学习。这种情况就决定了未来教师对教育见习智慧大多只知其然, 却不知其所以然, 从而使教育见习智慧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二、教育理性智慧
教育理性智慧是人们对教育问题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晶, 其外在的表征形式是借助逻辑 (归纳、演绎、演绎—归纳) , 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所形成的教育理论知识。如果说教育见习智慧只是展示了好的教育行为是这样的, 而没有解释为什么这样做就是好的话;那么教育理性智慧则不仅向未来教师说明好的教育行为是什么样的, 而且揭示了好的教育行为之所以好的原因。与教育见习智慧的零散性、不确定性相比, 教育理性智慧则具有系统性、确定性。因为在逻辑的范导下, 人们的理性思维总是从确定的前提、起点出发, 经过一步步地逻辑推理, 最后求得一清二楚的结论, 建构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从而使教育理性智慧具有了自恰性。正如埃德加·莫兰所言:“观念系统 (即理论) 淘汰一切趋向于干扰和打乱它的东西。它会调动一些免疫机制, 来抑制或摧毁任何危及自己完整性的材料或观念。”[7]
理性是人的基本能力, 有了教育, 也就有了人们对教育的理性思考, 比如, 《学记》的“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柏拉图《理想国》的“洞穴隐喻”所昭示的“心灵转向”等。这些理性认识阐述的教育原则和教育目的, 有助于人们对教育的深层把握。时至今日, 有关教育的理性认识已构成了由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等组成的庞大学科群。这些理性智慧为现代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提供了认识基础, 也为从教者提供了认识教育的心智地图。比如, 上海市市北中学校长陈军通过研读《论语》, 在群己篇·三《自我教育:不断提升生命境界》中, 系统阐述了教育目的在于“构建‘我→我’教育的心理图式”, 其环节是“自比→自讼→自新”的教育思想。[8]这种教育思想势必有利于其深刻理解、洞察教育。倘若从教者缺乏这些理性智慧, 他们从事教育, 就会像走进迷宫一样, 辨不清教育的方向与路径, 从而迷失自我。而那些拥有高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却教不好或教不会学生的老师, 其缺陷并不在于其学科专业知识的匮乏, 而在于其不懂得如何教育, 缺乏相关的教育理性智慧, 正所谓“学高未必是良师”。
不过, 教育理性智慧的深刻性也意味着其片面性。因为对某一 (些) 教育现象描述与解释的教育理性智慧, 大多是从某个角度、视角透析这个 (些) 教育现象所得。准确地说, 教育理性智慧是在某种“解释框架”观照下建构的。因此, “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相对于教育的整体而言, 永远是局部的、有限的, 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不可能是对教育的终极认识。”[9]同时, “横看成岭侧成峰, 高低远近各不同”。即使教育理性智慧关注的是同一研究对象, 但当研究的视角、角度不同时, 对同一教育对象的解释与阐述也会不同乃至截然迥异。而这些不同乃至迥异的理论解释与阐释只是为人们提供了对同一教育对象的不同认识, 帮助人们从不同的方面把握该教育现象而已。可以说, 相对于教育实践而言, 任何教育理性智慧都是从某个角度或“解释框架”出发, 针对教育实践的某个方面进行探究的结果, 从而使教育理性智慧具有了天然的片面性。
三、教育实践智慧
通常来看, 教育实践智慧是教师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所获得的, 关于“此时—此地”、“此情—此境”如何教育的知识与能力, 是教师在占有相关教育教学知识的基础上, 直面“此时—此地”、“此情—此境”的教育问题, 经过独立思考而形成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也是对“此时—此地”、“此情—此境”下教育问题的整体领悟与把握。从表面上看, 它似乎与教育理性智慧相对, 但仔细想来, 教育实践智慧实际上包含着理性认识, 因为人作为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存在, 在从事教育活动之时, 大脑并非一片空白, 而是带有某种先在的历史认识, 比如, 教育见习智慧、教育理性智慧等。同时, 教育实践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个别运作, 因为“从实践的对象上看, 的确是不同的个别事物, 但从主体的实践方式上看, 不可能把每一个对象都使用个别的方式”, 实践的世界“是一个多少类型化了的世界, 一个准个别事物构成的世界。”[10]教育实践智慧之所以给人与教育理性智慧对立的印象, 一方面源于传统的感性与理性二元对立的思维习惯, 另一方面则源于人们对教育经验的轻视或蔑视。其实, 教育经验也是一种类型的知识, 它是一种“获救型———体验性知识”。[11]因此, 教育实践智慧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教育理性智慧, 是一种有教育理性智慧渗透、参与的教育实践智慧。当然, 这并不是说, 从教育实践经验中产生不出教育理性智慧, 而是恰恰相反, 从本原上说, 一切教育理性智慧都源于教育实践, 但一旦有了教育理性智慧的存在, 教育实践智慧的生成就或多或少地需要教育理性智慧的支撑。
由于教育理性智慧的片面性和教育实践的变动性, 面对教育实践, 教师就需要关于“此时—此地”、“此情—此境”如何教育的教育实践智慧。只有拥有了教育实践智慧, 教师才能根据“此时—此地”的具体教育情境作出恰到好处的判断、决策与行动。正如乌申斯基所言:“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学理论, 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 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12]而教育实践智慧作为对“此时—此地”、“此情—此境”教育问题的整体领悟与把握, 也使其超越于从某一视角、某一方面对教育问题进行知性分析而获得的教育理性智慧, 从而能够恰到好处地解决教育问题。比如, 江苏南通的王笑梅老师直面儿童作文的虚假与空洞, 并没有止步于儿童生活贫乏的理性归因, 而是在对照、反思和感悟自己童年生活的基础上, 通过和儿童一起游戏、玩耍, 让儿童找到童年的感觉和快乐, 把儿童的童年生活与作文表达统合起来, 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儿童作文虚假与空洞的难题。[13]诚如赫尔巴特所言:“在理论与实践之间, 总会潜入一个中项———健全的机智。”“机智会不可避免地乘理论之虚而入, 这样, 机智理应成为实践的直接的主宰。”“谁将成为好的教师或是坏的教师, 左右这个大问题的只有一个, 这就是他是如何形成这种机智的。”[14]
不过, 教育实践智慧仍难免受到外在功利的制约, 有时让教育实践呈现出炫耀性与表演性, 从而使教育实践智慧蜕化为展示、推销教师自我的“才艺”。而当教育实践智慧以外在的功利为目的时, 此时的教育实践智慧就背离了教育之为教育的根本, 就会成为教师博取自己名利的工具。现实中, 有多少教有所成、教有所为的教师, 虽然在教坛上游刃有余、纵横捭阖, 不乏教育实践智慧, 但一旦有机会从事别的工作, 他们却毫不留恋地放弃了教育教学, 个中原因有许多, 其中, 缺乏教育信仰、体察不到教育之意义, 恐怕是原因之一。
四、教育信仰智慧
如果说教育实践智慧有时还难免受外在功利的束缚的话, 那么教育信仰智慧则超越了外在的功利, 始终坚守教育“育人”之本, 它以“教育之为教育”的本真为支点驾驭、统摄各种知识与能力, 从而使教育相关因素诸如教材、教师、学生等呈现出浑然一体与灵动交融。此时, 在教育中, 教师固然要考虑知识的传递与能力的培养, 但更关注学生心灵的陶冶与灵魂的转向;教师固然要考虑教育策略、方法, 但更关心学生完美人性的生成。从这种意义上说, 教育信仰智慧就是建构学生美好心灵的知识与能力, 它以敬畏人的生命为起点, 以自知自己无知为动力, 以爱生与才智为依托, 深信人人能成才、成人, 胸怀教育理想, 在成就学生中实现自我超越。
的确, 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孕育理想也需要理想的事业。因此, “教育须有信仰, 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 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15]而拥有教育信仰的教师, 其教育内容的精彩呈现、教育策略的完美运用, 就会因教育信仰的涵养而成为一种自然天成的行为, 而不是一种世俗的聪明与市侩的应对, 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实践智慧, 而转化成了富有教育精神的教育信仰智慧。这种教育智慧能把教师带到一种教育审美的“物我同一”境界, 让教师的知识积累、心灵感悟与课堂教学水乳交融、相映成辉, 使教师的整个身心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 享有教育的创造美与艺术美。此时, “老师就是他所教授的知识”。假如这位教师是数学老师, 他就是“一个体现了数学, 生活在数学中”之人。[16]可以说, 教师一旦拥有了教育信仰, 他们因有教育信仰的支撑, 就很少跟风弄潮、左右摇摆, 而是立足教育“育人”之本, 精心研课、细心察生、精心选法、倾心课堂, 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生活在学科知识中、体现学科知识的人, 成为一个对所教学科有独特理解、融通运用、灌注精神、富有生命、享受求知的人。这样的教师就不仅是一个言教者, 而且是一个身教者;就不是一个经师, 而是一个人师了。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把教育变成精神与精神的相遇、情感与情感的交融之“育人”。
诚然, 在智慧型教师的成长中, 教育信仰智慧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其获得常常要经历教育见习智慧、教育理性智慧与教育实践智慧等几个阶段。但教师一旦拥有了教育信仰智慧, 原先那种单纯的教育见习智慧、教育理性智慧或教育实践智慧就会因浸染了教育精神与教育信仰, 而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比如, 教育见习智慧一旦有了教育信仰智慧的浸染, 那么教育见习智慧就不再是单纯的教育策略与方法, 它就赋予了教育以灵魂与意义。反之, 倘若教师仅仅具有教育见习智慧, 他们就会因不识教育见习智慧的灵魂与意义, 其模仿通常就会画虎不成反成犬。无论是魏书生的民主教育, 还是李镇西的爱的教育, 抑或是崔其升的自主教育, 都是拥有教育信仰的教育, 或者说, 是“民主”、“爱”与“自主”让其各自的教育有了灵魂, 他们也因崇信“民主”、“爱”与“自主”而拥有了教育信仰。而那些崇拜、仰慕其做法的人, 因不识其做法背后蕴涵的教育信仰, 其结果往往就会事与愿违, 而无教育信仰的单纯的教育见习智慧成就的不是邯郸学步, 就是模仿秀而已。
8.教育的智慧 篇八
我接手的是一个新组建的班。.一天早晨在上班的路上接到了年级组老师的电话,说:“今天早晨他们在校门检查时发现我班袁同学(这个同学是从订单班转下来的)夜不归宿,上网吧玩游戏,你过来处理一下,“我说”好的,到校马上到年级组。当我在年级组见到袁同学同学时,看到他一脸的疲倦,我严肃地批评了他,并指出他违纪的严重性,让他写检查,保证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看他一幅“虚心”接受批评的态度,不停地道歉:“老师,对不起!我错了,下次不敢了!”,我松了一口气。
事后,我又向其他老师同学那了解到,学生袁同学的网瘾很深,他可以在网吧连续待上几天几夜,是个网络游戏的“高手”。上学期家长给的学费上网玩游戏花了一大部分,以前的老师想尽了种种办法,没起任何作用。同学们开始对袁同学议论,有些同学甚至跟着他逃课上网,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进入一个刚刚形成的班级中,把他的“网瘾”习气也带入了新的班级。如果不及时遏制袁同学的举动,可能会引发班风的堕落。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急于把袁同学“网瘾”习气扭转过来,使新班的班风朝良好方向发展,一场由老师、学生组成的联合作战就打响了。我采取“盯”的办法,不定时到班中宿舍巡视,在同学中放了“眼线”,只要发现袁同学去网吧,即劈头盖脸地给一顿猛训。袁同学总是一幅战战兢兢﹑可怜巴巴的老实相承认错误,看见袁同学很温顺,以为自己的“盯”招已成功。
然而,事实并非像我想象的那样简单。我不断找他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让他安稳几天,正打算向校方和家长汇报阶段性成果时又发现袁同学旷课上网吧玩游。被我在网吧抓着,仍一脸老实相地认错,可转身依然我行我素,我被他搞的筋疲力尽,在这一来二去的交锋中滋长了他的胆量,再后来即使逮住他,他也很平静,也不认错,低着头不搭理,等我说完,他转身就走。
我意识到,只盯着袁同学不是办法,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不说,收效也不明显。“清除杂草的最好办法是种上庄稼”,一句话让我顿悟。我要给袁同学的心田种下庄稼,并根据土质来决定庄稼的品种。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袁同学课外喜欢看武侠片,我要种的庄稼是武侠小说。我找他谈话,从武侠片谈到武侠小说,直到说得他愿意看。为了与他交流,我也跟着看起来。每天放学后,我先指出他一天的进步与不足,然后与他一起叙述情节、交流心得。我也故意把一些吸引人的细节叙述得生动具体,以促使他看得更仔细,从而能产生更大的影响效果。
正课的时间,他逃课上网吧少了许多,可星期一上课,袁同学萎靡不振,恹恹欲睡。不用说,星期日又去上网了。这一天功夫,几乎让我所有的努力都前功尽弃。我的努力和苦心再一次失败。可是我一时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我知道,我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袁同学的网瘾,但要彻底戒掉,希望渺茫,这时我有些退却了,甚至想放弃。
在学校组织的庆祝元旦的晚会上,我和同学们编排了一场主题为《感恩父母,感谢有你》的晚会,在《烛光里的妈妈》背景音乐中,孩子们一一表达出了他们内心里对家长、对社会的感恩之情,表达出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这时袁同学竞哭起来。我没有想到袁同学的反应会这么大,晚会后,我和袁同学深谈了一次。原来,袁同学6岁那年,父母离婚了,之后他一直跟随母亲生活,与妈妈有一段辛酸的漂泊史,这段记忆让他无法删除,慢慢地,这个原本乖巧的孩子变得孤僻起来,终日在网络游戏中放纵自己,妈妈想尽了办法,自己反而越陷越深。听完袁同学的诉说,我也终于发现了他深陷网吧的心理根源,我在心里窃喜,总算找到了突破口,想到了可以帮助袁同学的新途径。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推荐他到学校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服务,给他创造人际交流的机会,让他把压抑的情绪通过正常的人际交流宣泄出来,还有意让他多处理一些同学们在使用计算机时出现的故障和问题,让他体验到现实人际交往的成功,从而帮助他重建自信。当他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电子阅览室的老师利用这个机会,向他讲解一些计算机知识,使他对计算机知识逐渐产生了兴趣,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后来我发现,网络游戏已经不是他生活的必须,虽然偶尔也上网玩一玩网络游戏,但只是把它作为生活的一种消遣,更多是通过上网为他的学习和课余爱好服务。
庄稼换了一茬又一茬,杂草再也无法生长了。袁同学犹如换了一个人,每天忙着正事,接受着正气的熏陶。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原来全班末2名跃到了全班前15名的成绩,他享受着成功的喜悦。而我更欣慰的是,一个顽劣的孩子开始运离恶习,一双乞求他人肯定的眼睛开始寻找自我价值,一颗孤独的心开始融入集体的生活。
案例分析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推荐阅读:
《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读后感09-07
爱心与智慧班主任教育故事读后感08-25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11-02
从数字教育到智慧教育的探索与思考08-25
做有智慧的教育者09-20
班主任教育智慧06-20
智慧社区远程教育06-22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十五)撰写教育叙事10-05
老师智慧教育培训感言10-08
智慧教育平台教研心得体会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