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教学反思

2024-10-27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教学反思(共11篇)

1.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教学反思 篇一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

-----王侠 我校开展以生命教育为德育落实途径,有机的整合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其中教育渠道之一,就是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如何在科学的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呢?怎样发挥各个科学课程在生命教育的优势呢?针对自己在科学教学的实践有了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1、提高认识,制定措施

“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是对我们每个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这两者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师的责任在于,通过教学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感到自己在科学的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就是在具体的落实学校的德育工作。因此,我能清醒地认识到,转变观念是落实好生命教育的前提,并努力地做到教育行为的跟进,积极的尝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另外在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自己首先要根据科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分析,了解和确定教材的各个章节中,与生命教育有关的结合点,并把这些结合点都一一列举出来,作出合理的统筹规划,作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依据,这样在什么地方渗透生命教育,就有一个阶段性的教学计划,制定出一个基本的措施方案,做到了方向明确,目标清楚,心中有数,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使生命教育在科学教学中能真正落到实处。如:《科学》课程是生命教育的显性学科,自己在七年级第一学期的教材中进行分析比较,其中有25节的内容与生命教育有关,自己能将这25节的内容归纳出来,注意在教学中落实生命教育的基本要求。

2、重视设计,注意效果

教材中与生命教育有联系的结合点,各学科之间有所不同,一般在文科类的教材中,结合点要多一些,当然即使是同学科的教材里,因各章节的学习内容不同,结合点的多少也会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教师首先要认真的进行教学设计,在设计中要仔细的分析该节课的教材中,挖掘出结合点,了解哪些知识点就是结合点、哪些是显性的结合点、哪些是隐性的结合点、掌握其结合点数量的多少,了解知识点与结合点之间的联系情况,确定两者之间有机整合的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整合即能有效的实现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又能自然的、恰当的、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熏陶生命教育,一定要注意教学的实效性,而不是生搬硬套地进行说教,要做到合理而有效地渗透,当然能做到这一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实现了结合点与知识点的有机整合,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掌握好渗透生命教育的各种方法,注意渗透过程中的教育技巧。如:自己在开展‘近视眼预防’的一课中,对教材中生命教育问题就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特别是在引入新课时创设情境就很有特色,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把盲人的困难照片告诉学生,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同情,从而激发学生们重视自己的眼睛健康问题,也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进行‘近视眼预防’的问题上来,教育他们‘近视眼预防’的问题要从自己做起。

3、分析特点,掌握方法

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要注意结合本学科的实际特点来进行,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科学教学中可以根据科学课程的教学特点,通过读、写、听等各种方法,把生命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在渗透生命教育过程中,不能倾盆大雨,也不能从主观臆想出发,而是要紧扣教材的知识点,在保证完成知识点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细水长流地渗透、滴灌,在“润”字上多下功夫,来实现生命教育渗透目标;也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当然,在《新综合科学》的教学中更可以结合教材“三多”的特点,(既活动多、实验多、图片多)通过一些活动探究、实验设计和活动实施等方法,来落实教学目标的完成等等。另外在实现这两个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努力研究和运用科学的、有效的、操作性强的各种教学方法。如: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联想、渲染学习氛围、整合课程资源等不同方法来渗透生命教育。以达到落实生命教育纲要的目的。

2.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教学反思 篇二

一、重视观察活动, 感受生命的多样性

在科学活动中,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课应创造让学生观察自然和与自然展开交往的机会, 直接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例如三上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就是《我看到了什么》, 这一课, 正是在科学课上开展生命教育的良好开端。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接触到生命, 在观察大树的过程中, 他们会发现, 大树是有生命的, 在大树周围生活的小鸟、蝴蝶、飞蛾、蜗牛、蚂蚁等动物也是有生命的, 他们构成了一个生命的整体。在观察植物的叶时, 教师和学生一起捡拾校园内的落叶, 对落叶根据颜色、形状进行分类, 意识到树上的叶子都是有生命的, 我们不能随意采摘树上的叶子。让学生对校园内的一棵大树做长期观察, 记录大树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树干、树冠、叶子等的变化, 从大树的长期变化中感受到植物生命的顽强。

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动植物现象, 很容易产生对生命多样性探究的冲动, 促使他们对生命世界的兴趣进一步延伸, 从对花草树木、身边的小动物的认识过渡到对植物界、动物界乃至整个生命世界深入探究的兴趣, 同时诱发和唤醒儿童的情感体验, 感悟生命的可爱, 培养对生命的爱心和责任感, 懂得生命是多样的、平等的, 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在观察活动中,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 教给观察的方法, 提供合适的观察工具, 并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通过画、写、拍照、摄录视频等方法记录下来。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展示学生的观察成果, 同时可以把这些丰富的资料展示在班级、实验室的板报栏目, 分享成果, 让学生充分感受生命的多样性。

二、丰富课程内容, 珍惜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的内容具有广泛性, 在科学教学中, 《生命世界》单元涵盖了三至六年级。在这些单元的学习过程中, 都体现了生命教育的意义, 结合课程内容, 获得生命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 情感得到升华。

在学习《动物的卵》《动物的繁殖》等课内容时, 结合动物的受精、胚胎发育等生命过程。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手段让学生了解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过程。了解动物妈妈和人类母亲在怀孕的过程中要面临的种种不适的生理反应, 了解母亲孕育生命的辛苦。

在四上《我们的身体》这一单元, 我们让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的研究了解人体的结构组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相关知识, 使学生意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 生命活动的需求与人体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并学会保护身体各个器官的一般技能, 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他们的健康意识和生命意识。从《身体的结构》一课中让学生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从《骨骼、关节和肌肉》一课的研究中寻找“联系”, 将身体结构与身体的生长、运动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从《跳动起来会怎样 (一) 》一课的呼吸体验和《呵护我们的身体》一课的健康生活渗透, 旨在教育学生在寻求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关注机体整体的健康, 爱惜自身的生命。

在讲解《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一课时, 让学生明白生物不能独立地生存, 而是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的, 教育学生要善待各种生物,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在讲解《保护珍稀生物》一课时, 给学生介绍野生生物的价值、面临的生存危机, 如何加强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懂得要珍视每一个生命, 认识到生命平等原则, 正如每一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一样, 每一种生物都应拥有这个最基本的权利,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三、落实种植饲养, 感悟生命的历程

学生生命意识的触动和加强离不开一系列种植饲养活动。如科学三下的种植凤仙花、饲养蚕宝宝等活动, 能让学生亲历动植物的生长历程。学生在种植、饲养的观察、实践、体验活动中, 亲近大自然, 关注动植物的生长变化。饲养蚕宝宝的活动, 从蚕卵的孵化到蚕蛾最后的死去, 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学生从蚁蚕孵化露出的惊讶, 到喜欢蚕宝宝身体变胖长大的过程, 到结茧吐丝, 变成蚕蛹时的忧伤, 以至最后对蚕蛾死去的痛心, 许多学生面对自己精心饲养的蚕宝宝, 都落下了伤感的眼泪。在饲养活动中, 教师让学生写观察记录, 许多学生把蚕宝宝的各个生长阶段的情况都拍摄了照片或视频, 教师在上课时及时采用这些资料, 并由学生描述, 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生命意识得到升华。

又如五上《生物与环境》单元, 通过对种子发芽和种子生长的观察研究, 认识植物与生命环境的关系, 了解植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教师通过让学生设计绿豆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计划, 让学生每天对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进行记录, 在种子发芽的活动过程中, 意识到种子发芽需要阳光、空气、水分等条件, 当生长的条件遭到破坏, 种子的发芽就会受到影响。通过对蚯蚓与环境的研究, 认识动物与生命环境的关系, 了解动物是会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选择的。通过认识和研究食物链与食物网, 将植物和动物联系起来, 认识到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通过建造生态瓶和模拟实验, 认识在一定区域内生活的生物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环境, 平衡的改变会对生物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一系列结构性的、有梯度的种植、体验、实践活动, 让学生真切地感知生命的意义。

孩子们在种植、饲养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孕育、发展及其活动规律的同时, 会充分认识生命, 理解生命。感受到生命在大自然中孕育与生存的艰难, 而生命对于一个生物个体而言只有一次, 从而体会到生命的珍贵, 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 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 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后, 学生就不会随意攀折花木, 不践踏小草, 不掏鸟窝, 不欺负小动物, 不食稀有的动植物, 不浪费作为实验材料的动植物, 不过度消费, 使他们养成爱惜生命的习惯, 在生活中真正体现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

四、开展课外活动, 延伸生命教育

生命科学部分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课内课外相互促进、协同并进, 课内的教学是核心、课外的延伸实践是保障。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这样的活动“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 科学教师要像关注课堂教学一样关注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 更好地引领学生在教室外这块更广阔的天地里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持久的观察、实验, 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更好、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搜集证据, 解决问题,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校内外活动, 比如生物知识讲座, 墙报宣传, 学生手抄报展评, 参观各种花卉展、动物展等。

同时还要发挥家长在学生实践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让家长也一起参与到这样的体验活动中来, 拓宽活动空间, 一起享受生命的意义。

3.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教学反思 篇三

一、通过言传身教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人的生命是有情感的生命,生命教育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一种用心灵涵养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用情感激发情感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机会,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向学生有效地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教师要言传身教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语文教师首先应当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浑身洋溢着乐观地对待生命、热爱生命,对于课文的解读和教学应当融入自身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会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传递给学生。

二、在阅读教学中捕捉生命教育契机

语文教材是生命教育的丰富资源库,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阅读教学中捕捉生命教育的契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抓住介绍文章作者及写作背景的契机渗透生命教育。语文课本中的很多作者或者文中的主人公是经历各种人生磨难,饱受各种挫折打击,但还都能勇敢地面对现实,笑对人生,在文学或其他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了夺目的光彩。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师往往将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作为第一个环节,如能充分利用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作详细的介绍,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产生向这些作者或主人公学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强烈情感。

2.抓住挖掘文本中的生命内涵契机,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树立珍惜生命,充分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的正確的生命观。比如可以通过让学生朗诵“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一些诗句,让学生懂得人生短暂,培养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的生命观。带有个人经验色彩和想象的文本理解往往是充满零星的、闪耀着创造光芒和智慧火花的,在阅读教学中捕捉到进行生命的契机时,应注重学生的“个性解读”,尊重学生从个性出发,从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出发,不追求标准答案,真正进入文章情境,产生属于学生个体生命独特体验的情怀。

3.抓住欣赏生命意象的契机,引领学生欣赏生命、敬畏生命。语文教师可引领学生感受、欣赏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从自然界生物顽强旺盛的生命力中认识生命的意义,获取生命的力量,欣赏、敬畏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生活中去,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辉煌灿烂。比如《紫藤萝瀑布》、《囚绿记》、《林中小溪》等都是揭示生命意义的典型例子,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让学生学会欣赏、尊重自己、他人以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塑造开放的心灵,丰富自己的生命内涵。

4.抓住阅读教学中的情感领悟契机,引领学生重视生命。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充满任性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爱情、亲情、友情的伟大和可贵,认识到自己在亲人、朋友、班级中的重要性,从而重视生命。比如《藤野先生》、《与妻书》、《背影》、《羚羊木雕》等作品,都是反应师生情、爱情、父子情、友情的典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他们关心家庭、关心亲人、关心他人的爱心和责任,懂得自己在家庭和亲人朋友中的位置,明白自己如何对家庭、亲人、他人负责,从而对生命有意识地约束和自爱,重视生命,珍惜生命,乐观地对待生命。

三、在作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

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做有生命意识的有心人,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引入生命话题,让学生思考有关生命的问题,可以是对自己的生命状态的追问,可以是对周围的生存环境的理解,也可以是自然界小生命的生长过程的探寻等,从而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

生活的点点滴滴构成生命的内容,生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延伸。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命题应紧贴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将生活中对动植物的观察感受,对生活的感悟诉诸文字,让学生在作文中发泄自己的喜怒哀乐,让学生把写作当作倾吐心声、舒缓压力的“减压”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敬,体会人类生命的意义。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字里行间发现种种细微心理,对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对生命理解不正确的思想、看法,及时正确引导,对学生对生命问题困惑的心结及时化解。

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

人的生命的发展离不开活动,生命自由的伸展在自由活动中才能实现。语文教师只有引导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自然,亲近自然,了解社会,走进社会,才能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真谛,从中体会生命的奥妙和建立对生命的责任意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课外读物,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关于生命起源的科教片或者有生命启示的电影,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烈士陵园、殡仪馆等,让学生感受一个人的新生给人带来的喜悦和死亡给他人带来的痛苦。也可以通过适当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感受到自然生命的神奇。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教育应以尊重人的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为前提,激活并展示生命的精彩,促进每一个生命创造性地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激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

4.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教学反思 篇四

课题论证报告

一、在科学课中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关注人的发展,“生命教育”在现时代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生命教育”在现时代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西方一些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都设有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一种人文关怀。在我国小学课程方案中尚未设置这一课程的情况下,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

(一)通过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在科学课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加深广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帮助学生走出成长、发展、学习、交往中的困惑,从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有利于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泽载物的优良传统根植于中小学生心中,培养中小学生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和身处逆境坚韧不拔的意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自律意识以及在日益开放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应对能力。开展生命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民族竞争力的基本要求,是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文明社会、全面奔小康的重要举措。

(三)当前,社会环境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学生伤害事故和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家庭教育还存在和青少年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随着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一些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和问题常常对学生造成困扰;在学校教育中,仍有一些学校素质教育实施不彻底,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重视不够。受这些不利方面影响,部分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非观上容易产生偏差,不能正确处理的各种矛盾,缺乏直面挫折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有些甚至走上危害自身、危害社会的极端。在此情况下,大力加强生命教育,使学生能够远离伤害,掌握应对困难和危险的方式方法,懂得生命的可贵,明了生命的价值与内涵,进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具有重大意义。

(四)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

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审视、反思我们的教育实践,教育演化为工具的教育,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忽略了情意的培养,没有教育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没有引导学生对人生的负责。过分地强调智育,强调“快餐文化”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班级成为竞争的“战场”。现行具体的教育不乏对学生行为习惯、人生观、价值观、理想的教育,也有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但这些内容相互分割、无系统甚至倒挂,教育的内容空洞且教育途径单一,教育缺乏整体和实效。本课题通过对科学课堂、专题教育和综合活动课的实践,从生命教育内容、有效途径及课堂模式等方面入手研究。旨在真正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创建生命课堂,渗透生命教育。

二、研究目标、内容和过程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研究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落实生命教育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目标。通过科学教学和生命教育的融合,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从而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

(二)研究内容

1、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其分析。

2、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方法、内容。

3、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原则。

4、梳理、提炼、归纳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关生命内容,提出具体教学策略。搜集与教材中具体课文内容相匹配的生命教育的课外阅读内容,形成课内外一致的、丰富充实的、比较系统的生命教育的辅助教材。

(三)研究过程

本课题主要采用区域教学研究联动下的行动研究法,在区域范围内开展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边实践,边研究,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感悟,再由理论来指导实践,由点及面,螺旋上循环上升形成行动研究法在本课题中运用的基本框架。

1、学习研究,确立课题。

由课题组长召集全体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查阅资料,收集有关国内外生命教育的背

景资料,学习《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各学科教学进一步贯彻落实“两纲”的实施意见》,领会纲要文件的精神实质。了解生命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和原则等。针对学校实际和区域内生命教育的现状确立课题、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2、全员参与,分工合作。

课题一经确立,全组成员投入到研究之中。组长具体负责,统筹安排。让长期从事小学科学教学第一线的各年级教师分头对所任年级、所用教材进行逐课逐课地研究、钻研,提示出具体生命教育的内容,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实践反思,总结推广

为及时把握研究过程中的成效,也为了激励需要,在精心策划和周密布置下,组织了全组成员进行实践反思。

(四)研究内容

1、科学课中生命教育的内容体系研究

科学新课程标准将生命科学领域划分为五个主题: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命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的延续与进化,人、健康与环境。通过对该领域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生命世界的基本事实、基本规律和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获得有关健康生活模式的概念。理解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关注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个人生活和整个社会的作用。落实三维目标尤其是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落实是构建科学生命课堂的关键所在。

此外,生命教育的内容规划,如果单纯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着手: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教师层面主要是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教师应该在重建和反思自己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的基础上,努力成为自觉创造教师生命的主体,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自我主体。只有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才能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激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学生层面主要要让每个学段的学生实现独特的生命价值,从而实现一生的生命价值。其内容可包括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发现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激扬生命、完善生命。涉及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五个方面。

各年级的具体内容需要结合学生认知、生活经验和当地的课程资源进行建构。因此,我校开设的综合时间活动课也是对科学课中生命教育的内容的一个补充和延伸。

初中阶段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以一种积极的心态与人交往;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具体如下:

(1)、了解人体的构造与各器官的功能、分娩过程,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现象,认识性差异。

(2)、认识友情与爱情的区别和联系,学会健康的异性交往,控制性冲动,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性伤害,防止性骚扰;学会拒绝别人的性要求,初步了解避孕的基本原理。

(3)、懂得克服不良嗜好,学会拒绝烟酒和毒品;掌握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学会拒绝不良诱惑,能够正确应对敲诈、恐吓等事件。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成长、学习、发展中的困惑与问题,增强抵御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自我认同观、自我评价观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5)、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理解与尊重父母、师长;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往,培养协作精神。

(6)、了解环境、爱护环境,维护社会公德,具有初步的法律意识。对生态危机有清醒的认识,理解生态伦理,自觉参与环境保护。

(7)、掌握防灾和应对灾害的能力,在灾害发生时既能保护好自己,又能尽可能的去帮助他人等。

(二)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研究

生命教育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有机渗透到各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一方面可加强学科教学,以学科渗透为主,在课堂领域落实生命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可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还要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更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重视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人际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1、学科教学

2、专题教育

3、社会实践活动

五、研究效果

在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教师确立“一切为了生命”的崭新育人理念,为了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建构生命教育—--当代基础教育理论体系而努力奋斗。具体分解目标如下:

1.在育人目标上,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原创的创新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责任感、竞争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的新型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一代新人,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2.确立“生命教育是教育元基点”的理念,重点构筑在初中科学课堂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探索有效教育途径等。

3.建构生命课堂,提升师生在课堂中的生命价值。

4.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通过“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的行动研究过程,努力探索“生命教育”实施途径,丰富生命教育校本课程。

5.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五

【摘要】 美术课程是一门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为小学美术教学中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生命教育应是美术教师的职责与任务。首先应挖掘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生命教育的资源,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结合德育,升华生命教育。仅有如此,才能够使学生产生认识,尊重,珍爱生命的态度,激扬精神生命。树立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从而善待生命,塑造人格,健康成长。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 生命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4-061-01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因此美术教育不仅是技能与技巧的训练,更是生命与灵魂的教育,在美术教育中,塑造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康的情感显得尤为重要。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不同的人对其内涵的理解也不同。王雪认为:“我们强调的生命教育,目的在于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的教育。”面对一个个学生个体,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各不相同,认知和情感也会千差万别,生命的个体因此显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所要做的,唯有尊重与期待,唤醒生命意识,有差异地发展和完善这一个个生命个体,才能从仅仅关注知识、技能与技巧、重技术轻精神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从根本上实现教学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在创造性活动中铸造生命教育的内核。

一、挖掘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生命教育的资源

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离不开美术欣赏教学。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领域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学生除了解油画、雕塑、国画等基本的美术作品,还应涉及民间美术、电脑美术等与生活相关的美术作品。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从生命的视觉出发引导学生鉴赏和评析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去感受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和体悟作品的内在精神涵义,主题的选择,所凸显的意味,所歌颂的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对待生活的积极性。

1.解析作品,体悟意蕴。在欣赏教学中,并非着重于对作品的表面进行审视,而是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真正内涵,让学生的人格构建、情感茹育、思维创新及能力养成方面凸显价值,从而也使自己的课堂焕发出“艺术”光泽。例如在美术教学中遇到雕塑课程时,可以引导学生对雕塑《思想者》进行欣赏评析,雕像是一个强劲而富有内力,成熟而深刻的形象。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体,人体的阳刚之美,蕴含的深刻与永恒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在鉴赏中应引导学生发现、感叹到生命体的健美和力量。

2.借助主题,感悟神韵。美术教育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育,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同一个主题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体现出来。在评析作品时,应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才能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心,体会到作品的内容、主旨、神韵。艺术来源于生活,许多美术创作也围绕着关注生活,关注生命而展开。

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

美术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美术教师结合学科的教学内容,开展渗透式生命教育从而让学生热爱生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生命教育日渐深入,许多美术教师开始关注生命教育,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与生命教育有关的知识,如: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生命教育是一种体验教育,不仅仅是感觉认知方面,更应该是身临其境地感受与体验。

三、结合德育,升华生命教育

在一幅作品中,图与道是和谐统一的,教学上应体现相互结合的原则,使学生不断加深对“道”的认识。教会学生热爱自己的生命,热爱他人的生命,学会爱护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从而体现美术学科的生命教育。

1.唤醒爱国情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是学生人格中最高尚的一面,具有爱国思想,能为集体着想,能团结一心,是难能可贵的。如奥运健儿取得金牌时,你的兴奋,你的自豪,这就是爱国的体现;当你面对国旗时的激情澎湃,思接千载,这也是爱国;当你看到我们的圆明园兽首在国外被公开拍卖时的义愤填膺,这也是爱国。

2.关注价值观发展。下面是描绘《我心中的世外桃源》课堂情形:何为“世外桃源”?学生立刻眉开眼笑,似乎他们已经拥有了心中的“世外桃源”。“那时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有小溪,有一条路,远处有高山,眼前还有一片草地让我去踢足球。”一个学生说。接着一发不可收拾。“那里有一幢我的别墅,还有一个厨艺很好的厨师给我煮东西吃。”“那里会有一个大果园,里面有吃不尽的水果!”“那里有一片森林,让我呼吸新鲜空气,缓解紧张的生活,让我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我家的地底下就是一个金矿!”“我的要求不高,我只要一幢城堡,里面有很多间房子,功能各异,有上网的,有吃饭的等等。”当他们的笑容代替了语言表达时,我问了一句:“满足了吗?”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拿起画笔描绘他们心中的世外桃源“蓝图”了。是的,不要去扼杀孩子们纯真的想法,应让他们自由勾画充满生命活力的作品。

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就是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维度,自己擅长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去创作作品。欣赏他们所创作的一个个生命个体,在美感共鸣中达到净化心灵,树立生命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呼吁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但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也应谨防过分夸大和渲染。那种动辄搞出很多花样,处处不忘和生命教育挂上号的做法不足取。

[参考文献]

6.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六

初中物理课程中蕴藏着大量的生命教育内涵,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有其必然使命。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工作的物理教师,我深深地感到物理知识的探究实质是学生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过程,物理的相关知识和生命教育的联系是相当紧密的。所以,教师在日常的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本学科在生命教育中的特长,利用本学科的长处,充分挖掘物理学科对生命教育的价值,在相关物理规律的探究中渗透“生

命教育”。

例如在讲到声现象中的次声波时,除了讲解大自然的许多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以外。我还和学生共同讨论发生地震时如何处理和自我营救。使学生了解到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公共场所避震,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等等。如果在地震中不幸被困在废墟的下面,也可以利用固体能传声的知识,敲打水管等固体物求救。对于台风和海啸发生时的自救也可以同学生进行讨论,或者让学生课后到网上查询,利用课下时间的进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学

到了物理知识,同时也学会了安全自救的方法。

在讲《电磁波的海洋》这节课时,我除了让学生了解电磁波产生的原因,还进一步拓展电磁辐射这种物理现象,让学生明白电磁辐射源有两大类:一是自然界电磁辐射源,来自某些自然现象,如雷电、台风、太阳的黑子活动与黑体放射等。二是人工型电磁辐射源,如人工制造的系统或装置与设备等。而我们平时经常使用的电脑,手机就会产生电磁辐射。并进一步提醒学生电脑屏幕产生的辐射量虽然很小,但是日积月累后轻则会损伤皮肤,容易产生脸部色斑,眼睛周围肌肤出现松弛、鱼尾纹、眼袋和黑眼圈等。重则会影响人体的循环系统、免疫、生殖和代谢功能。所以,日常使用电脑时,要调整好屏幕的亮度,一般来说,屏幕亮度越大,电磁辐射越强,反之越小。不过,也不能调得太暗,以免因亮度太小而影响收视效果,且易造成眼睛疲劳。在操作电脑时,要注意与屏幕保持适当距离。离屏幕越近,人体所受的电磁辐射越大,因此较好的是距屏幕0.5m以外。此外,在操作电脑后,脸上会吸附不少电磁辐射的颗粒,要及时用清水

洗脸,这样将使所受辐射减轻70%以上。

又如在讲解电学内容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使学生知道对人的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 ;平时不接触低压带电物体,不靠近高压带电物体 ;不用湿手触碰开关;使用试电笔要用手接触笔尾金属体,千万不能接触笔尖的金属杆;功率大的和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一定要用三线插头和插座接地线 ;不能用身体连通火线和大地造成单线触电 ;不能用身体连通火线和零线造成双线触电;使用的用电器总功率不能过高,否则引起电流过大而引发火灾;对于触电急救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在学习《光的传播》、《透镜》、《光的折射》等知识时,还可以使学生明白“潭清疑水浅”的物理道理,到野外玩耍时,切不可贸然下水中嬉戏,知道在没有火源的情况下,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将干燥的柴草点燃,从而进行自救;并且教育学生不可以随处丢弃透明饮料瓶,防止透明饮料瓶进水后具

有了凸透镜的功能,引发森林火灾等等。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和生命教育相关的知识是大量的,它只是要求每位教师在备课时做个有心人。而如果每位物理教师都能长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安全教育,就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在将生命教育在物理学

7.小学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篇七

21世纪,生命教育写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成为与体育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防教育并列的六大教育之一。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借助生命资源唤醒人们对生命的关注,不仅知道何以为生,为何而生、如何为生,更要理解生命的价值,培养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通过体育运动培养人们敢于挑战、乐观积极向上的生命精神,这种精神内化为一种生命理念,影响着人们生命观的形成。

2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2.1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会生命的价值

小学体育活动的安排是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在体育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安全第一是体育活动开展的最基本要求。在体育课堂中学生的猝死事件时刻提醒着我们,面对这一部分特殊群体,我们体育教师该做些什么?因此我们在开学初应全面排查班内特殊体质学生,课内时刻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适时调整运动强度。在教学过程中,课前:教师了解学情,研究教材,合理选择练习手段,检查场地、器材及学生服装,课中:落实课堂常规,时刻关注学生练习状况,课末安排有效的放松练习。例如在跳绳活动中,教师首先需要检查绳子是否完好,会不会出现脱落现象,其次要教育给学生正确握绳子的方法,避免自我伤害,再次要选择平整的场地开展活动,避免因为地面不平整而造成的摔跤、绊倒等现象;最后要告知学生跳绳以保持的安全距离是多少,在合作跳绳的过程中,应该在何时展开跳绳,什么时候进入运动着的绳子中是安全的,而且合作跳绳会采用由慢到快的方式,让学生逐步适应。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都在体现着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让体育活动、生活活动与快乐同在,促进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2.2 小学体育教学促进小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

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充分的调动左右大脑的使用,促进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身高在基因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锻炼可以增加5~10 cm,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体育活动可以保持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增加肌肉和关节、骨骼的功能,有氧运动的降糖降脂功效也有助于小学生身体的成长。但在最近几年的小学生体检中发现,已经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出现了肥胖、身体虚弱、抵抗力差等一些列身体问题,小学生的健康状况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受到更多垃圾食品和激素食品的冲击,这样的食品中还有大量的不被人体吸收的物质,更加需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加新增代谢,以保证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在课堂中,教育孩子健康饮食,抵制垃圾食品,时刻关注体弱及肥胖儿童,设计调查表格,分析肥胖儿童的饮食结构,日常锻炼习惯。首先与家长沟通,改进饮食结构,再通过实施三个体育锻炼环节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1)每课5 min素质练习。针对不同体质的学生制定运动处方,并形成成长档案纪录册。(2)家校联合促成长。家庭合理安排膳食,学校布置每天5 min体育家庭作业,联系家长督促完成。(3)班内体育成绩挑战赛。每月1次跳绳、仰卧起坐、曲臂卧撑等挑战赛,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从中体验运动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孩子们遇到困境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2.3 体育活动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是小学生理解生命内涵、尊重生命价值、实现生命意义的重要基础,只有拥有健康心理的学生才能够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时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会造成小学生情感的封闭性和情绪的压抑,体育活动通过身体汗液和身体激素的发泄,是学生情绪释放的重要方式,通过身体的发泄降低学生的紧张情绪释放生活学习的压力,从而促进学生情绪的正迁移,促进学生正确生命观的形成。体育活动大多需要同伴的集体参与,学生通过体育活动促进情感的交流,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情绪可以找同伴倾诉,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找同伴解决,在同伴交往中可以增加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笔者非常关注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的意识,共创编合作类游戏12个,如“赛龙舟、两人三足、顶球走、齐心协力”等,在游戏过程里孩子们从不断摩擦、教师介入调解,到学生学会彼此沟通,通力合作,完成竞赛。体育锻炼发挥了促进同伴感情的积极作用,也间接的促进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3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

3.1 开展体育活动对学生生命品质的锻炼

不同的体育活动对学生生命教育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篮球、足球等球类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引导学生的良性竞争,体会自身存在的价值;乒乓球比赛则培养学生认真、一丝不苟的生命品质,长跑培养学生的耐心和对待困难坚持的品质等。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教育背景和个人认识的不同,在体育发展和生命素质的发展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有的孩子爆发力强,喜欢短跑;有的学生耐力强,喜欢长跑;有的学生跳跃性好,喜欢球类;有的孩子情绪容易激动,脾气急躁;有的学生不自信,胆小,悲观;有的学生自我中心思想比较严重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一方面根据自己的身体发展状况;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生命诉求,选择合适的体育活动进行锻炼,以纠正学生身心发展的不良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一方面需要对学生的身体特征进行深入的了解,根据学生的身体特征,引导学生选择体育活动和体育强度,同时需要对同伴活动中学生出现的不配合、相互抱怨等问题予以及时地指导,促进学生生命素质的健康发展。

3.2 促进体育教学和生活情境的密切联系

体育活动和生命教育都是源于生活的,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在开展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将小学生生活中的各要素引入体育教学中。例如,小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后常发生因为紧张害怕而出现的错误行为,这时体育教师就可以创设体育情境,“火灾大逃亡、地震躲避”等,将生命常识的教育转化为体育游戏,引导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学会躲避危险的方法。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开展“急救游戏”,要求学校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比赛,对本小组内的3名病人进行急救,并快速送往医院,3名病人分别是心脏病人、溺水和骨折病人,学生们在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习得急救常识。再者,一些社会规则也可以通过体育情境创设的方式引入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交通规则,通过由学生角色扮演交通指挥员,明确交通指挥的基本常识和基本的交通规则,这样的体验接近真实的社会环境,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体会生命的价值。体育活动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过程也是体育活动与生命密切相连的过程,将生活中可能危害学生生命和生命价值观形成的要素,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保护生命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3.3 加强学校、社区和家庭教育的合作模式

生命教育开始于家庭,形成于学校,发展于社会,三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家庭教育中的饮食习惯影响着学生的身体健康,家庭教育中的生活态度和父母的生命观影响着学生对待生命、对待困难的态度,这就需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合作,培养小学生正确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小学生遇到困难时,鼓励小学生自己面对困难,想办法解决困难,杜绝父母代办、不客观看待事实的宠溺行为。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网络信息、社会事件、大众的价值观无不在影响着学生的生命观,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生命教育绝不是让学生远离社会,远离社会的负面影响,而是要在教育中引入社会要素,培养学生在社会环境中保护自己,在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的能力。社会是生命教育素材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生命,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但是要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生命理念和生命技能,需要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成长,学校通过与社区的联系,可以在社区内组织微型的社会实践,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成长。

4 结语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小学生正确对待生活,积极乐观面对困难的生命精神,具体来说包括生命安全、个人成长、公民道德、个性形成、情绪控制等内容。体育教学是生命教育开展的重要基地,体育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同体育活动中所蕴含的不同生命理念,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将社会生活的生命要素引入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展开全方面的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万国华,杨小勇,王碧怡.生命——体育教育的本真回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6-99.

[2]张凤仙.呼唤生命教育的回归——兼谈体育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61-62.

[3]杨汉春.体育教育中生命教育的诉求、融合及路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81-84.

8.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生命意识

目前农村中学学生受社会影响、家庭现状的影响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由于家庭的现状,农村外出打工现象十分突出,许许多多的的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缺乏了对孩子的关爱、照顧、监控。留在家里的孩子多数成了留守儿童,父母管不到他们,爷爷奶奶管不住他们,没人接送,他们私自骑车上学,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缺乏有效监管,打架斗殴屡见不鲜。不少学生的感情变得越来越脆弱,心理承受力越来越下降,甚至有人经受一点点挫折就轻生。一幕幕惨剧让人痛心不已,也引人深思,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当代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责任。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讲究策略,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关注生命存在中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存危机,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使学生身心能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呢?

一、培养生命意识

1、学会用积极热情地对待事物、对待他人,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目前,在农村教育中,许多家庭由于生计外出打工现象非常的普遍,导致家里的留守儿童太多。在家没有人管,心理承受能力差,没有对自己的约束。所以来到学校,在平时,教师要注意联络学生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懂得要学会分辨是非,学会区分好与坏,要热情地对待好人、好事,还要学会在学习生活中也要与人和睦相处,因为与别人形成融洽的关系是快乐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与他人团结合作、相互补充,才能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同时,还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本领,找到了解决自己疑问的办法,并能够从别人的身上学到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这样,学习起来才会轻松而又愉快。

2、学会正确地自我评价,增强自信心。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就需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学校里,和你接触最多的要算老师了,你觉得老师最喜欢你哪一点呢?爸爸、妈妈抚养你长大,他们最了解你,那你知道,爸爸妈妈最喜欢你哪一点吗?每天和你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又喜欢你哪一点呢?以此,让学生当着全班同学说一说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把自己最突出的才能展示给大家。让孩子们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能够充分肯定自我,增强自信心。同时还要告诉他们,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你的身上也许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不过,没有关系,只要认识到这些不足之处,今后努力改掉这些坏毛病,你就会变得更可爱,大家会更喜欢你。让学生能够充分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并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为自己定一个希望达到的目标,鼓励他们利用并发挥自身的优势,摒弃劣势,充满信心地向自己的目标进发。在农村教育中,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自己显得尤为重要。

3、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广泛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广泛的人能够从很多方面的学习中得到各种各样的知识,掌握各项生活学习的技能,并能将这些转化为自身的优势,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当去,这样,就会得到很多学习的快乐。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二、渗透生命意识的具体措施

1、结合初中阶段青少年心理需求,深入挖掘教材中生命教育元素,理解教材中深刻而丰富的生命内涵。如在教授《散步》时欣赏音乐《让爱住我家》,然后再过渡,“同学们,听着这温馨甜美的音乐,我想大家一定会想到我们温暖的家。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家里有哪些人?大家在一起时会干些什么呢?”这时,学生都有很多话好说,教师再顺水推舟,切入到亲情与生命的主题,出示一些温馨家庭的图片。

2、构建民主的课堂,完成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生命教育的指向目标应该是学生,生命教育的成果体现也应该是学生。构建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使教育过程人性化,更有利于生命教育目标的完成。.构建“读- 品- 悟”相结合的课堂,追求深度的生命感知.生命教育只有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才会真正变得鲜活、有意义、充满生命力。

3、充分利用语文阅览课,拓展延伸生命教育。对学生的阅读方向做适当的指导指导学生写读后感,畅谈对生命的思考总设立生命教育阅读话题交流专场,语文教师不应该把阅览课仅仅定位在读书的形式上,还可以带领学生观看网络、影视、音像等方面的生命教育资料,丰富生命教育内容。比如观看汶川地震教育片,其中的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可贵,让学生形成观后感等。教学就应是生命个体所进行的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

总之,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渗透生命教育,树立正确人生观,教育学生热爱生 命、善待人生,激发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帮助学生产生并形成积极的心态和崇高的人格,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从而有完整的生命和美好价值的人生。学生能在学习中感悟到人的生命历程总会遇到许多苦难和挫折,但只要每一个人能勇于面对,敢于挑战,生命将更加璀璨。语文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一个生命教育的平台,重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完成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这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本质。

9.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教学反思 篇九

单位:天津市蓟县第二小学 姓名:苏春凤

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人的精神世界却在经历一场浩劫。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因一点挫折而跳楼;有人为一点小利而杀人„„加强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讲究策略,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关注生命存在中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一、让学生置身课堂情境体味生命哲理

1.注重阅读感悟,在感悟中珍爱生命。

我认为生命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须知一颗流星,一点萤光,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亮丽的风景,都让他们感受到“这一个”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从而也感受到自己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另外我们的课文篇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的,有讴歌世间真情的,有阐发真理的„„构成了色彩斑斓的语文百花园。漫步园间,我们要让他们留心周围,及时采撷一些缤纷的生命小花,以馈赠给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

2.以教材为载体,使生命教育“融”入教材。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对于生命教育同样是这样。譬如:四年级第二学期的第五单元所展现的是一幅幅感人而又多彩的生命画卷。《触摸春天》中的女孩安静是个盲童,她却用心灵描绘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安静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因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感到生活的美好。《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讲了琳达一家几个人先后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故事,他们的生命虽已逝去,但他们的眼睛却因此获得了永生。《生命生命》写了三个事例:小飞蛾在险境中的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和“我”静听自己心脏的跳动,这三个事例蕴涵的意思由浅入深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花的勇气》激励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冷风冷雨并不可怕,要以无所谓的勇气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本组课文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次令人震撼的心灵冲击,生动的人物形象,清晰而明白的人生态度,无不闪烁着生命的光泽。

本册第五单元阅读链接中建议学生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是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的活教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篇散文佳作。文章主要写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万籁寂静中听到的、看到的最美丽的声音、最美丽的风景。对于双目失明的她来说,能看到光明,便是人生一大乐事了,而宽容豁达的她,不求太多,只要三天,只要有三天能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社会体验生命便已知足了,可是残酷的命运,最终给她的还是绵绵的黑暗。但她从不气馁,她的作品中散发着她对生命的强烈的珍爱。海伦·凯勒面对残酷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这种珍爱生命的品质对当代学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这个单元所有的课文学习,最终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认识: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活得充实、自尊自信„„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亮点。这些教材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

二、让学生“感”以致用,习作内化。

学生在依据教材有了自己的感受以后,还要及时的把这种感受强化、内化。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文学即生活”,因此在习作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抒写的生活生命话题,通过对话式的交流,和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含义。

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可见写作教学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

三、让学生把课堂感悟转化为生活实践。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最基本的途径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我们班积极组织了“感恩母爱”、“珍爱生命” 等主题班会,还开展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主题讨论活动。活动前,学生利用图书室、网络等资源以及课堂所学的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活动时,他们通过讲述人物的典型事例,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教育要从实践中走出,更要走向实践。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率,才能把汲取的教育理念提升为人的自觉行为。

10.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教学反思 篇十

研究论文:浅谈生命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姓名:谢志文 刘正友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丰县大路坝区民族小学 研究课题:农村小学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研究 课题编号:BEA10031-ZKT-071809

[摘要] 教育教学应该关注人的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不只是进行计算,还应教育学生做人,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关注学生数学认识方面的深化和扩展,还必须关注生命、关注学生内心体验和感悟、情感和意志、个性和人格等,应该把这种课程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数学教学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充分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应该“关注人”,关注人的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关注学生数学认识方面的深化和扩展,还必须关注生命、关注学生内心体验和感悟、情感和意志、个性和人格等,应该把这种课程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这就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努力构建生命化数学课堂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我们要用温馨的教育沁人心脾,润物无声。要用“心”去做,用情去导,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达到情感交融。学生是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主动、健康发展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的内在需求,要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必须意识到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我们要以生命的意识来构建课堂教学。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数学活动中要多鼓励学生主动发言,不论答案是否正确,教师都要尽可能找出值得肯定的方面加以赞赏,要用期待和亲切的目光激励学生,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只有当学生对教师有着深厚的感情时,数学课堂才会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才会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才能使顽皮的学生得以感化,赋予自卑、胆怯的学生以力量,愚钝的学生以智慧。在新课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教师面含微笑,眼中流露的尽是期待,身体稍前倾,头微微侧向回答问题的学生: “你还有什么想法”、“你是怎么算的”、“你怎么看的”……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做到师生呼应,强调生生呼应,用自身的行为教会了学生尊重他人的品质。

我们追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方面相互作用,共同进行创造活动的过程,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激情绽放,形成自己独立、鲜明的个性,教师在活的教学情境中将发挥教育的创造性,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

二、在生命化数学教学活动中发展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之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人”。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达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加德纳)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的环境。经验告诉我们心情舒畅、乐观开朗的情绪能使人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因此关注个性,因材施教,激励创新,教师应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映,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的活动而不断的发展。同时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不受思维定势等心理因素的干扰,发挥其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求解,在求异中培养创新精神。“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都能享受成功”、“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不追求各阶段发展的划一,而追求个体最终发展的最大化”。如:教学三年级长方形的面积时,我设计这样的题目:“老师想做一块面积是48平方分米的小黑板,你们想帮老师怎样设计?”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设计成长8分米,宽6分米的小黑板。”“做成长12分米,宽4分米的。”“做成长24分米,宽2分米的。”“做成长16分米,宽3分米的。”……新颖多样的解答思路,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的题目,让学生解答,通过比一比:谁的解法多,谁的解法最简便。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而且激发了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多中求佳的独创性,培养了创新精神。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和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

三、营造生命化教育环境,教学相长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人的生命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教学也应该在不断地生成着。对学生而言,生命化课堂教学生活是其整个生活世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的不断启发、鼓励下,满怀着兴趣和探究意识,主动参与智慧性的挑战活动,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创造力,将外在知识进行选择、重组,以个性的方式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得以改善,与此同时,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其意志和调控能力等方面得到了锻炼,从而使个性不断发展。对教师而言,教学是教师自身的生命实践活动。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倾听、启发、引导、关怀、激励,对学生的生命实践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活动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追求,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从而使自身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养的圣殿。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其实是人的教育”,教学应该被视为是师生生命互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处理学科知识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使学科知识的掌握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统一,是我们今后教学中要加倍关注的问题。爱因斯坦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说明教育不只是教给学生一种知识和技术,更要的是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每个生命的成长都有与生俱来的需求:生活中生存、求知、探究、体验的需要,情感上被认可、欣赏、尊重、理解的需要。教育一旦触及孩子们的生命成长需要,必将创造出令人瞩目的奇迹;关注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教育走向智慧、走向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数学教学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我们除了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内涵融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了解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整节课中我选择了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圆形物体、圆形建筑,让学生欣赏“自然中的圆”,欣赏“人文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在探究圆的本质特征时结合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从历史的视野上去丰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用数学的眼光解释生活中圆的应用,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让学生的数学成长与美丽同行。在本节课的实践中,学生对圆的历史、圆的美丽有着深刻的感悟,觉得数学课堂丰厚有趣,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地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学生觉得数学非常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这样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由于联系到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无不跃跃欲试,兴趣盎然。通过学习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渗透了情感教育,让学生从小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有幸听一位名师演讲:学生的学习通常是教师说:“应该怎样学?”以教师为中心,也就是教师拉着、逼着学生学。新的课程理念是要我们改变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影响学生自己“要学”,教师只需在学生身上推一把,正所谓“顺水推舟”。好比童子放牛,使劲地挣牛缰绳,可牛就是不听话,越拉越犟,有经验的老农却是在牛屁股上轻拍一下,吆喝一声,牛儿就轻快地走起来了。

11.浅谈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意识;生命真谛

近年来,经常能听到、看到視生命为儿戏,动不动就轻生,就杀人的真实事例,让人痛心,令人震惊。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陷入了深思:这些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和匮乏。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方方面面的思想,所以,适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关注生命存在中学会珍爱生命,也是语文日常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在阅读中感悟、珍爱生命

教材是有机渗透生命价值与意义教育的最佳平台。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渗透生命意识,进行生命教育。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学生在反复品味中感悟作者海伦·凯勒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存的渴望,对生活的赞美,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品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受保尔在身体残疾情况下时刻思考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体验文天祥“惶恐滩头”的“惶恐”,悲叹“零丁洋”里的“零丁”;体味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承担改变现状、摆脱苦难的责任……生动的人物形象,清晰而明确的人生态度,无不闪烁着生命的光泽。

同时利用阅读、班会或自习时间,我会让学生找一些有哲理的故事或文章大家一起分享。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学生,用清爽愉悦的心情迎接面临的烦恼、悲伤、沮丧与失落等负面情绪,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份经历。

二、在作文中搜寻、指导生命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因此,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我一直提倡学生写自己心中所想所思,时刻关注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通过点评或对话,和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含义。因此,开学初,我就让学生每人都准备一本随感本。通过这个进行心灵交流,搜寻生命意识,探究生命的意义。有一次在某性格内向的学生日记中,发现学生流露出对自己父亲的不满甚至愤恨,我便在日记的评语中奉劝该生,父亲是赐予自己生命的人,父与子是生命传承的一种神奇方式,我们应该心怀感激。在一段时间后,竟发现该生变得宽容了许多,与同学相处也融洽了许多,对生活多了一分思考,增加了一种深度。

三、在实践活动中领悟生命真谛

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开展有价值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从中感悟生命真谛。所以,在新生入学伊始,我便开展了系列生命安全教育主题活动,比如“生活中的小意外”“急救知识知多少”“交通安全法规小测试”等,让学生通过小品、游戏、问卷等具体可感的形式,认识生命的可贵,从而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效果非常好。

生命就如一张没有底色的风景画,全靠人们以不同的心态给它涂上不同的色彩。心中有春天的人,会给它涂上快乐祥和的底色,衬出一幅最美好的风景画;心中郁闷、懊恼的人,会给它涂上哀痛、悲凉的笔调,只能是一幅让人黯然颓丧的图画。教育教学必须遵循人的生命规律。作为语文教师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关注生命教育,让学生的生命成长尽显绚烂底色。

参考文献:

[1]王力钧.关于实施大语文教育问题的思考.甘肃教育[J],2000(21).

[2]王萍.论语文教育的生命价值[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4).

[3]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4]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开明出版社,1998.

上一篇:新时代讲习所活动小结下一篇:国际法司考真题整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