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教学反思

2024-09-07

《原电池》教学反思(共11篇)

1.《原电池》教学反思 篇一

原电池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综合,提出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本节课中存在的难点和不好处理的情况如下:

(1)原电池反应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但由于长期受还原剂直接把电子转移给氧化剂的思维定势干扰,造成学生较难理解为什么氧化剂不直接从负极获得电子,而间接地从正极获得。

(2)由于锌片不纯,实验中易造成(两极)均出现较多的气泡,可能使学生得到错误的结论。上课时采用了实验探索法,计算机辅助教学等。让学生亲自做实验得出原电池的概念,再给学生设计三个小实验,让学生边讨论边实验从而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最后结合导学学案的练习进行巩固。

本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自己总结得到结论,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反映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并且学生对实验中产生的不同现象有所争论。但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如锌―碳棒与稀盐酸构成的原电池,电流表指针偏转不明显。对学生的理解有点影响。

由教学过程来看,重在探究、实践。在实验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很好实现化学教学的情感目标。

2.《原电池》教学反思 篇二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策略,原电池,教学内容

一、引言

化学概念是中学化学知识体系中的基本单元, 是知识网络中的“节点”。化学基本概念有利于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化学知识, 有助于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 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认为, 只有找到了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 才能准确的制定出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 本文就将以原电池的教学内容为例, 对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的制定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的相关理论

(一) 概念的形成策略

概念的形成是指学生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 以辨别、抽象、概括等形式得出同类事物关键特征的学习方式。以下是我们经常会运用到的几种方法:

1. 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 使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相关信息有所感知

这些直观生动的形象包括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模型、实物以及教师的演示实验等。

2. 分析化学概念的“关键字、词”, 把握特征信息, 将有关知识抽象化

例如, “电解质”概念中的关键词, 通过分析, 使学生能够对特征信息进行抽象, 有助于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掌握。

3. 引导学生发展和深化概念, 在应用中建立概念系统

例如, 在学习了“化学平衡”概念之后, 通过与“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以及“沉淀溶解平衡”等概念的对比, 找出这几个平衡概念间的共同特征, 最终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建立起平衡概念系统。

(二) 概念的同化与顺应策略

化学概念的同化是指让学生把所学的概念纳入到适当的概念图中, 这一概念图存在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使学生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概念系统, 而原有的概念图的本质属性没有发生改变。

化学概念的顺应是指调整、改造、重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也就是要深化化学概念的内涵, 或扩展化学概念的外延, 从而使其适应新概念的学习。

(三) 概念的情境优化策略

由于化学概念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 在和谐、优化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化学概念的学习,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

在对化学概念进行教学时, 必须同时创设感性情境和理性情境, 二者缺一不可。例如, 仅有感性情境, 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不准确、不严密, 缺乏科学性、概括性, 迁移性差。反之, 仅有理性情境, 往往使学生产生空洞、迷惑不解的感觉, 使学生失去兴趣。

(四) 概念的阶段性与完整性策略

对中学化学中部分概念的教学往往一次是不能完成的, 而是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水平而逐步完善。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教学, 教师应考虑这个概念的阶段性含义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注意学生能接受的程度, 并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 形成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完整认知。

三、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的制定

原电池是化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下面笔者将以《原电池》的教学内容为例, 对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的制定做具体的分析。

有关原电池的教学内容在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2, 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中, 它是电化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

首先, 从能量转换角度看, 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 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 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 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从以上角度我们不难看出, 本节课内容是将原电池的概念纳入到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的适当的化学概念图中, 从而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因此本节课用到了概念的同化策略。

其次, 生活在现代社会, “电”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 有关“电”的知识有着很强的生活性和社会性。因此, 笔者认为, 教学情境的设计对本节课的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说, 本节课用到了概念的情境优化策略。

最后, 在初中化学中, 学生已经在燃料的层面对“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 学生将从定量的层面和科学概念的角度对“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地学习。因此, 本节内容既是初中化学中相关知识的提升与拓展, 又是学习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化学反应与能量”内容的基础。也就是说, 本节课内容具有阶段性。因此, 本节课还用到了概念的阶段性策略。

综上所述, 笔者以《原电池》的教学内容为依据, 制定了以下教学策略:概念的同化策略、概念的情境优化策略以及概念的阶段性策略。

参考文献

[1]江家发.化学教学设计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2]王磊.科学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基础[M].陕西:陕两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肖红.高中生化学和新概念学习中认识方式的研究, 2005.

[4]杜伟宇, 吴庆麟.概念改变的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2) .

[5]杨昕娟, 吕琳, 徐林培.转变初中生化学前概念中相异构想的教学策略[J].化学教育, 2005 (11) .

[6]靳莹, 胡喜丽.概念图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 (12) .

[7]杨岩.促进学生认识方式转变的化学概念教学研究, 2006.

[8]孙建新.新课程化学“迷思概念”的研究和教学对策[J].化学教学, 2006 (6) .

[9]张毅强.观念建构为本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2007.

3.《原电池》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 化学 原电池 教学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9-075-02

0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它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学完了高中化学内容,却不能很好的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或利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去进行社会科学实践。

如高中教材中原电池的内容,尽管学生能根据题目准确的判断某一个所给电池的正负极,也能计算电子的流向和电子转移的数目,但在生活中却不会正确合理地选购电池,也不会正确合理地使用电池。

这正是科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节的实例。据此,笔者教学原电池一节内容时,“牵手”生活,在教学中注重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

一、始于生活需要,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在生活实际中产生应用需要时,人们会努力的寻求知识来解决应用需要。刚接触本节内容时,学生可能并不乐意去接受知识,因为他们认为原电池的原理与他们并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为此,在第一堂课中,笔者并不急于向学生介绍原电池的原理,而是首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 在你的生活中哪些方面会涉及到电池?

2. 在你使用电池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

3. 你在购买电池时会关注哪些方面呢?

4. 你知道现在的电池污染现状吗?

5. 你知道电池的发展史及现在的发展状况吗?

这些问题都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积极踊跃的思考并回答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答案非常多,如:随身听、电子表、照相机、手机等等。笔者随之发问:这些器件分别用哪些电池合适呢?答案却少得可怜,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也有不少答案,如:电池容量不够、漏液等等,笔者随之提问,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回答者也是寥寥无几。对于后面的几个问题,笔者发现学生几乎不能回答。

对于这样的结果,笔者觉得现在的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关注不够,但同时也发现学生对这样的问题表现出极浓的兴趣。因此本人顺势简单对这几个问题作了总结并向同学介绍了有关电池的一些知识如:

1. 一粒钮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使之无法饮用,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它的溶出物可使1平方米的土壤丧失农用价值。

2. 电池使用不当能够使人受伤。

3. 现今的电池的发展状况等等。

在本节课中,虽然并未介绍电池的原理,但笔者发现学生对电池的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都提出电池到底是如何工作的这样的问题。

于是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课后任务:

1. 自己学习课本并查阅资料了解电池的工作原理。

2. 购买一节五号电池(各种品牌都可以)记录下它的价格,并用一只指定型号的灯泡对其进行放电实验,记录下灯泡从通电开始到灯泡完全不亮所消耗的时间,同时观察电池有何变化。放完电的电池可进行解剖并带到课堂上来。

3.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电池发展现状、各类电池的构成及电池污染的状况。

二、学于积极实践,寻求科学真知

实践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最佳途径。因此笔者把第二堂课搬到了实验室,计划让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常见电池的基本构造。

首先笔者检查了第一堂课课后任务的完成情况,令笔者感到惊讶的是学生对第一堂课的课后任务多数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完成。对于第二项任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真的去做了,并且还有并不算规范的实验报告。对于第一项任务,很多同学也似懂非懂地写上了电池的电极方程式,并表明了电子的流向,第三项任务也有不少同学收集了一些资料。这样的作业完成情况让我感到非常满意,同时也说明了第一堂课的成功。有了这样自学的基础,在第二堂课上笔者就首先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独立的完成了Zn-Cu原电池的实验,并通过实验与学生共同探讨了原电池的基本构成,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的分析,电子的流向等等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虽然同样是书本的理论知识教学,但学生似乎更认真。

其次,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剖了他们实验后的电池,让他们通过实验了解实际中电池的基本构造,并与学生共同探讨了常见的Zn-Mn干电池的结构、原理、及其常见的规格、使用注意点和它的放电特性。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积极思考,并且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电池的电压为什么大多是1.5伏,短路后或长时间放电后的电池为何会漏液,不同的电池价格为何有很大的悬殊等一些问题,笔者发现这些问题更贴近实际,对学生来说更有使用价值。

最后,笔者设计了以下2个简单的课题:

1. 收集各位同学的实验报告,统计各类电池的放电时间与其价格比。

2. 查阅资料分析我国目前电池的污染状况。

三、练于研究过程,培养科研能力

对于上堂课的两个课题,笔者检查了两个小组的研究情况,发现,虽然时间仓促,但学生却非常认真的完成了任务,而且每个小组都有详细的研究结果。笔者对他们课前作了简单的指导后分别让他们在课堂上向全体同学作了研究报告。

对于第一个课题他们提出了以下几点:

1. 由于不同的同学所做的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分析上可能会有误差。

2. 对本地市场上的几种电池作比较后,发现放电时间与其价格比最高的是地摊上购买的0.2元一节的“白象”电池(可能是冒牌),放电时间与其价格比最低的是紐扣电池。

3. 地摊上购买的许多电池发现漏液严重,放电情况参差不齐。

4. 建议不要购买劣质电池,可能会对你的电器产生腐蚀,也可能污染严重。

对于第二个课题,他们也比较详细的对我国的电池污染状况作了分析,并举出一些有关回收电池的倡议。

当他们介绍完他们的研究成果后,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些问题共同探讨,就连笔者也感到获益匪浅。

4.原电池复习课后反思 篇四

栾莉

上完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想法:

第一,对于第一轮复习来说,讲解过于详细。虽然普通班学生对已学知识觉得陌生,但重拾学习信心是需时日和引导的,应该少讲多练,砸实基础。很明显,过于细致的讲解,占用了本该学生动手练习的时间,使整节课显得很仓促,时间分配很不合理,是不可取的,当然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要改变这种面面俱到的复习方法,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大纲和考纲,认真研究近三、四年的高考试题牢牢把握住大纲和考纲对各部分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属于什么层次,熟悉考点,热点和题型,熟悉高考命题对知识点和能力的考察方式,根据学生对各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各知识点进行适当筛选,做到有的放矢、主次分明、突出重点,克服复习过程的盲目性。

第二,用以往这种把知识一起复习完后统一练习的模式,效果不好。如果换成边讲边练的模式,把后面设计的巩固练习先直接拿出来做,由练习作为载体,逐步呈现复习内容,可能会提高复习效果。比如,开始就给出一组装置,让学生判断哪些能发生原电池反应,若能构成原电池,请判定出原电池正负极,并写出电极反应式。若不能,请分析原因。这样就把该复习的内容涵盖其中了,并且给了学生动手的机会,效果肯定比专门去讲原电池构成条件效果更好,学生的主动性更强。

第三,教学过程要注重落实,多让学生动手。比如让学生演板,画出装置图,书写电极反应式。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才能充分暴露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教学才有针对性,对于学生易犯的错误,教师要认真剖析,学生的薄弱环节,要反复强化练习。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性练习,及时巩固。

5.原电池教学课件 篇五

学习目标:

1、了解原电池原理;

2、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3、理解铜锌原电池的原理与结构,初步学会制作水果电池。

学习重点:原电池原理

学习难点:原电池设计

学习过程:

一、观察实验并思考问题

1.Zn与Cu插入稀硫酸的.现象与解释(表1)

实验顺序金属实验现象解释或疑问(有关方程式)

①Zn、Cu单独插入稀H2SO4溶液Zn片

Cu片

②Zn、Cu导线连接后插入稀H2SO4Zn片

Cu片

2.连接灵敏电流表后的现象(表2)

观察对象Zn片Cu片电流表指针

现象

解释或结论

二、原电池的组成与原理

1.电极名称的判定(表3)

判定依据负极正极

物理学规定电流方向

电子流方向

现象电流表指针

电极材料

化学

本质电极反应

类型

2. 原电池反应与普通氧化还原反应的比较(表4)

比较内容原电池反应普通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发生部位

还原反应发生部位

电子传递形式负极(失e-)→正极(得e-)还原剂→氧化剂(直接转移)

氧化还原本质发生电子转移,反应过程电子守恒。

化学反应速率

能量转化形式

3.原电池的组成条件

内在条件:

外部条件:

三、课堂反馈题

1.下列装置中灵敏电流计上是否有电流通过?下列装置是否为原电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利用Fe + Cu2+=Fe2+ +Cu设计一个原电池,画出示意图,写出电极反应。

2.19爱迪生发明了镍铁碱性电池,其化学反应原理如下:

Fe+NiO2+2H2O=Fe(OH)2+Ni(OH)2 ,请判断负极和正极,电解质溶液是什么? 尝试写出电极反应。

3.思考:右图金属片上是否有H2产生?灵敏电流计是否有电流?该装置是否为原电池?如果是原电池请写出电极反应和总反应;如果不是原电池请说出理由。

四、当堂达标练习:

1、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图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

B.甲中铜片是正极,乙中铜片是负极

C.两烧杯中溶液的pH均增大

D.产生气泡的速度甲比乙慢

2、关于如图所示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铜是阳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B. 铜片质量逐渐减少

C. 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D.氢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

3、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浸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出现气泡

B.用锌片做阳极,铁片做做阴极,电解氯化锌溶液,铁片表面出现一层锌

C.把铜片插入三氯化铁溶液中,在铜片表面出现一层铁

6.原电池电解池教学案 篇六

【课前预习区】

分析图一和图二,回答以下问题

一、1、图一表示的是 池,是将 能转换成 能的装置。它的基本构成条件是①

;② ; ③。图一装置中铁做

极,电子,发生

反应;碳棒做

极,在碳棒上

电子而发生

反应。请在图一上标注出电子的移动方向和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

2、写出两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

若将稀硫酸溶液换成硫酸铜溶液写出正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

若将稀硫酸溶液换成氯化钠溶液写出正极反应式

3、比较以上两极反应式,小结:

原电池负极反应的实质是氧化反应,是金属被腐蚀、被氧化的过程:

M-ne = M正极反应的实质是还原反应,具体由溶液的性质决定: ①酸性溶液发生析氢反应,即 ;

②中性或弱酸性或碱性溶液发生吸氧腐蚀,即 ;

③若溶液中有氢后金属离子则发生析出金属的反应,即。

二、1、图二表示的是 池,是将 能转换成 能的装置。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是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

极。溶液中

移向阳极,电子,发生

反应;溶液中

移向阴极,电子,发生

反应。请在图二上标注出电子的移动方向和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 2.写出两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

若将食盐溶液换成氢氧化钠溶液写出两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

若将石墨电极改为铁电极,两极反应式有变化吗?

写电解反应式时,要先注意电极材料(若活泼电极作阳极会先放电),再看离子放电顺序 阳离子放电顺序:

阴离子放电顺序:

-n+ 【课堂互动区】

板块一 原电池、电解池电极的判定及工作原理分析

1、分析以下装置,回答问题

(1)图中表示原电池的是

,表示电解池的是

,你的判断依据是

。(2)(工作原理分析)在图1和图2中表示出外电路电子及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3)在图1—图4中标注出原电池的正、负极,并思考判断依据(友情提示:图1的两极是如何判断的?图3的呢?你还可以根据什么来判断电极?原电池的电极反应中可能观察到哪些现象?)

(4)在图中标注出电解池的阴、阳极,并思考判断依据

规律总结1 原电池、电解池工作原理小结:

(原电池和电解池中电子和离子如何移动并形成闭合回路?请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原电池 电解池

规律总结2 电极的判定方法

原电池①

② 电解池①

板块二 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的书写

2、写出电池反应式和电极反应式

(1)两极反应式:

电池反应式:(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当反应中出现-2价氧(2)两极反应式:

电池反应式:

若将电源正负极反接,电极反应有何变化? 元素时,环境不同,产物有何不同?)规律总结3

电极反应式及电池反应式书写规律及注意事项

原电池:①

(原电池的哪些书写规律符合电解池?)电解池:①

变式练习

1.(09福建14)控制合适的条件,将反应2Fe3++2I-==2Fe2++I2设计成如下图所示的原电池。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甲池中石墨为正极

B.乙池中石墨为阴极

C.反应开始时,乙中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D.反应开始时,甲中石墨电极上Fe3+被还原

2、〔07上海,16〕某学生设计了一个“黑笔写红字”的趣味实验,如右图。滤纸先用氯化钠、无色酚酞的混合液浸湿,然后平铺在一块铂片上,接通电源后,用铅笔在滤纸上写字,会出现红色字迹。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铅笔端作阳极,发生还原反应

B.铂片端作阴极,发生氧化反应 C.铅笔端有少量的氯气产生

D.a点是负极,b点是正极

3.(09山东29)Zn-MnO2干电池应用广泛,其电解质溶液是ZnCl2-NH4Cl混合溶液。(1)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

。电池工作时,电子流向

(填“正极”或“负极”)。(2)MnO2的生产方法之一是以石墨为电极,电解酸化的MnSO4溶液。阴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4、如图,E为沾有Na2SO4溶液的滤纸,并加入几滴酚酞。A,B分别为Pt片,压在滤纸两端,R、S为电池的电极。M、N是用多微孔的Ni的电极材料,它在碱溶液中可以视为惰性电极。G为电流计,K为开关。C、D和电解池中都 充满浓KOH溶液。若在滤纸中央点上一滴紫色的KMnO4液,K打开,接通电源一段时间后,C、D中有气体产生。(1)外电源的正、负极分别是R为____,S为_____。

(2)A附近溶液的现象是

,B附近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

。(3)滤纸上的紫色点向哪方移动____。

(4)当C、D里的气体产生到一定量时,切断外电源并接通开关K,经过一段时间,C、D中气体逐渐减少,主要因为,有关的反应式为。

溶本节小结【课后巩固区】

1、(08上海卷)取一张用饱和的NaCl溶液浸湿的pH试纸,两根铅笔芯作电极,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发现a电极与试纸接触处出现一个双色同心圆,内圈为白色,外圈呈浅红色。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b电极是阴极 B.a电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 C.电解过程中水是氧化剂

D.b电极附近溶液的pH变小

2.(08宁夏卷)一种燃料电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在酸性溶液中甲醇与氧作用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是()

A.CH3OH(g)+O2(g)=H2O(1)+CO2(g)+2H(aq)+2eB.O2(g)+4H(aq)+4e=2H2O(1)C.CH3OH(g)+H2O(1)=CO2(g)+6H+(aq)+6e-

D.O2(g)+2H2O(1)+4e-=4OH-

3.(08重庆卷)如题图所示,将紧紧缠绕不同金属的铁钉入培养皿中,再加入含有适量酚酞和NaCl的琼脂热溶液,却后形成琼胶(离子在琼胶内可以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中铁钉附近呈现红色

B.b中铁钉上发生还原反应 C.a中铜丝上发生氧化反应

D.b中铝条附近有气泡产生

4、对右图中电极加以必要的连接并填空:

(1)在A图中,使铜片上冒气泡,请加以必要的连接,则连接后的装置叫

。电极反应式:

锌板:

;铜板:

。(2)在B图中,使a极析出铜,则b极析出

。加以必要的连接后,该装置叫

。电极反应式:a极:

;b极:

。经过一段时间后,停止反应并搅匀溶液,溶液的pH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将A、B图中Cu板与a极,Zn板与b极用导线连接,则连接后的A装置叫

,B装置叫

。Zn板为

极,a极为

极。A图发生的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图发生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放冷

+

+

7.《原电池》教学反思 篇七

一、LiFePO4的立体结构

适合做电池的Li Fe PO4具有橄榄石型结构[3,4] (如图1所示) 。在这种结构中,每个铁原子周围堆积6个氧原子,形成铁氧八面体Fe O6;每个磷原子周围堆积4个氧原子,形成磷氧四面体PO4。Fe O6八面体之间以及Fe O6八面体和PO4四面体之间,在空间中通过共用顶点或共用边相连,形成三维骨架,并在晶体的一个方向留下一排排笔直连接的八面体空隙,Li+位于这些空隙中 (如图2所示) ,并可沿着这个方向以空隙为通道进行移动。

二、充放电的过程

LiFePO4的充放电过程是一个LiFePO4中的Li+脱出再重新嵌入的过程[2,5] (如图3所示) 。充放电前,材料是LiFePO4相 (图3中的内层) 。充电时,Fe2+逐渐发生氧化反应,转变为Fe3+,同时Li+和e-脱出。Li+脱出后,材料变成FePO4相 (图3中的外层) 。Li+从空隙通道迁移出来,经过电解液进入负极,电子e-则是从外电路传递到负极。放电时,Fe3+逐渐发生还原反应,Li+和e-嵌回来。Li+重新嵌入后,材料变回LiFePO4相。所以,LiFePO4的充放电过程实际是一个FePO4相和LiFePO4相的转化过程。两个过程所发生的电极反应可表示如下:

充电:

放电:

Li+脱出后的FePO4具有与LiFePO4相同的结构,也很稳定,可在自然界以矿物形式存在。因此在充放电过程中,FeO6八面体和PO4四面体的空间骨架不发生显著变化,只是Li+脱出和嵌入以及Fe2+,Fe3+发生转化。整个过程中,LiFePO4材料的体积仅变化6.81%,密度仅变化2.59%[3]。这种稳定两相的转换使LiFePO4具有很好的循环充放电性能。LiFePO4材料的热稳定性也很好,骨架即使在过充电及高温下也不变化,是优良的电池正极材料。

此外,橄榄石型LiFePO4的理论比容量较大,达到170 (mA·h) ·g-1[6],适宜作正极材料。但是电导率低和锂离子迁移速率低的主要缺点严重影响LiFePO4容量的发挥,也严重影响了电池的性能[3]。在提高LiFePO4性能的多方面研究中发现,LiFePO4颗粒的大小是影响LiFePO4容量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合成时所用原料的颗粒大小是影响LiFePO4颗粒大小的因素之一。

三、反应物颗粒大小是如何影响LiFePO4的颗粒大小及电池性能的

为了研究反应物颗粒大小对Li Fe PO4材料性能的影响,科学家进行了许多实验,这里举一个研究实例[7]。按照摩尔比Li:Fe:P:Mg:C=1:0.98:1:0.02:0.69称取并混合碳酸锂 (Li2CO3) 、草酸亚铁 (FeC2O4·2H2O) 、磷酸二氢铵 (NH4H2PO4) 、添加剂乙酸镁[Mg (CH3COO) 2·4H2O]和蔗糖 (C12H22O11) ,将原料混合平均后分为a, b两份。将a样品在搅拌球磨机中研磨3 h,而b样品在搅拌球磨机中研磨2 h后再放入超细球磨机中研磨1 h,使其颗粒更小。在N2气氛的保护下,让两份样品在400℃下反应5 h,再升温到750℃下反应10 h,分别得到LiFePO4产物A和B。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拍下产物的照片,如图4所示。图的上部 (A-1, A-2) 对应a样品的产物A,图的下部 (B-1, B-2) 对应b样品的产物B。

对比图4左边两张照片 (图A-1和B-1) 可见, 颗粒较小的b样品制得的产物B粒径小于颗粒较大的a样品制得的产物A。产物A的中值粒径为45.8μm, 颗粒粒径主要分布在10~200μm。而产物B的中值粒径为28.4μm, 颗粒粒径主要分布在10~50μm, 显然产物B的颗粒分布更加均匀。对比图4右边的两张照片 (图A-2和B-2, 放大了20倍) 可以看出, 产物A的颗粒表面比较粗糙, 有较多的孔洞, 颗粒的密度较小;而产物B的颗粒表面平整、致密, 颗粒的密度更大。

用这两种产物制成电池的正极,测量电池的比容量。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产物A和B制成电池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24 mA·h·g-1和132 mA·h·g-1,产物B的放电比容量提高了6.5%,表明它的导电性更好。

四、LiFePO4颗粒大小影响电池性能的原因

对于LiFePO4的充放电过程,人们提出了不同的模型来解释,其中一种模型[8]如图5所示。图5中A代表LiFePO4的起始状态。充电开始,Li+不断脱出,LiFePO4与FePO4两相的接触面不断向内部推进,接触面积不断减小 (如图5B所示) ,Li+和e-必须不断提高通过界面的速率才能维持稳定的电流。但是,一定条件下Li+的最大扩散速率是固定的,这就意味着当Li+扩散速率达到其最大值时,界面面积就不能再缩小了,此时界面面积达到一个极限值 (如图5C所示) ,充电过程中止。至此,内部的LiFePO4不能继续发生反应,这造成容量有所损失。放电时,Li+由外向内嵌入,一个新的接触球面快速由外向内移动 (如图5D所示) ,最后达到颗粒的内部。同样由于Li+扩散速率的限制,有部分FePO4不能转换,于是在LiFePO4核周围留下一层FePO4相 (如图5E所示) ,这又造成容量衰减。由于容量衰减主要是由扩散因素造成的,减小充放电电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这部分容量,但是这又会失去快速充放电的能力。如果缩短Li+的扩散路径,例如将LiFePO4制成纳米粉体或多孔材料等,就可以提高LiFePO4电池材料的性能[1]。

参考文献

[1]于锋, 张敬杰, 王昌胤, 袁静, 杨岩峰, 宋广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及电化学性能[J].化学进展, 2010, 22 (1) :9-18.

[2]崔学军, 李国军, 卢俊峰, 王修春, 任瑞铭.正极材料LiFePO 4充放电原理及改性研究[J].材料导报, 2010, 24 (6) :53-57.

[3]张临超, 陈春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选择[J].化学进展, 2011, 23 (2/3) :275-283.

[4]Jugovi D, Uskokovi D.A re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synthesis procedures of lithium iron phosphate powders[J].J Power Sources, 2009, 190 (2) :538-544.

[5]Laffont L, Delacourt C, Gibot P, Wu M Y, Kooyman P, Masquelier C, Tarascon J M.Study of the LiFePO4/FePO4 Two-Phase System by High-Resolution Electron Energy Loss Spectroscopy[J].Chem Mater, 2006, 18 (23) :5520-5529.

[6]黄可龙, 王兆翔, 刘素琴.锂离子电池原理与关键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7]孙学磊, 戴永年, 姚耀春.球形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备中试研究[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1, 21 (1) :125-130.

8.《原电池》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少教多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体现

【分类号】G633.3

一、什么是“少教多学”?

“少教多学”是一个理念,一种策略,一种思想,不是模式。但是“少教”并不是不教,而是更高质量、更高技术含量的少教,是给学生开发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促使学生在这样的空间中掌握更开放、更自主、更科学的学习方式;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解决好教什么,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学生最需要解决的东西,这是最根本的。就是说在有限的时间内,怎样产生最大的效益问题。下面以《原电池》教学为例展现化学教学中的少教多学

二、少教多学在《原电池》教学中的体现

原电池为高中电化学的开始,在此之前学生学习过的氧化还原反应,能量之间转换,电解质溶液,金属活泼性等化学知识及物理电学的相关知识,已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一定知识储备;同时原电池的原理又为后面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其它常见电池的原理及电解原理等重要电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采用创新实验引课:西红柿电池使音乐贺卡发出美妙音乐,创设新奇刺激的前置问题情境,极大地激发调动学生兴趣和探究热情。为什麽西红柿电池能产生电流?鼓励学生运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学会发现并作出相关链接.下面让学生分组实验:实验1、将锌片、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观察现象,现象:铜片、锌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锌片上有气泡冒出。实验2、铜片、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上有气泡冒出,为什么这样铜片表面能产生此气泡呢?它们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设置问题,引导分组讨论、思考汇报。A、是哪种金属与酸反应产生的气体? B、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师生分析得出:从反应后溶液颜色无变化说明铜没有参加反应。从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规律和实验现象(气味)等说明产生的是氢气。提出猜想:可能锌表面的电子流到了铜片上被溶液中的H+ 得到产生了H2。分组实验3、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导线之间接入电流表。 (注意观察铜片表面和电流表的指针)学生发现: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有电流产生啦”。整个过程都是学生通过实验,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小组探究最后得出结论。

提问:这一装置从能量角度分析,能量是如何转变的?由学生给出原电池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一)、原电池概念:

(二)、原电池工作原理

该做法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同时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交叉反馈来强化,矫正,丰富个体的探究结果,有利于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与分享意识。也使学生的探究策略和方法得到提高,才能、智慧和判断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让学生从实验中总结出原电池的原理。

(三)、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引发新问题,①衍生新问题:如何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②引导学生从电子流动方向提出猜想。③实验验证:用电流表接入已知正负极的干电池,根据指针偏转的方向,验证未知正负极的原电池的电极,从而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④原电池正负极的判别: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1、从实验现象可判别正负极。 2、电子的流出极是负极。 3、失电子极是负极。4、发生氧化反应的极是负极。 5、通常活泼的金属作负极。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科学探究,认真观察、归纳从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体验与他人合作,主动交流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也将探究性学习确定为为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基于以上原因,我大胆处理教材,将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这一讲授性知识变为实验探究性学习。

(四)、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是什么?讨论交流、分组实验、汇报交流。

【实验仪器和药品】:锌片、铜片、铁片、碳棒、电流表、导线、烧杯、稀硫酸、硫酸铜溶液、酒精。搭建台阶: 1、原电池有哪几部分组成? 2、怎样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提出方案,改变影响实验的一个因子实验探究,在分组给定实验器材的前提下,实验探究。结果得出:形成原电池要有:① 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② 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电路从原电池的定义提出问题: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应满足什么条件?得出:④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五)、学以致用

【巩固概念】影像:格林太太诉说病情---一次车祸后在黄金假牙旁装了颗不锈钢的假牙。但那次车祸以后,格林太太就老是头疼。四处求医就是治不好。后來,一位化学家为格林太太揭开了病因。请问这病因是什么?请你开个药方。以加深对原电池形成条件的认识。

“少教多学”,它意味着老师的教要教在点子上,要教在学生似懂非懂的地方,也就是教在学生难理解的层面,教的知识要做到精确、好懂、有用。从教的时机选择来看,老师应该把课堂更多的时间、空间交给学生,只是在学生最困惑、最需要的时候,给学生以点拨和帮助,使“少教多学”真正融入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9.《原电池》教学反思 篇九

长沙市第二十九中学 曾燕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掌握原电池原理,组成原电池的必要条件及其原电池的能量变化。2.了解几种新型化学电池,拓展学生的视野。

3.自制瓜果电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巩固原电池原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观察实验的能力。2.培养学生重视过程的研究。3.培养学生表达和逻辑推理能力。4.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原电池原理,电极方程式的书写。难点:原电池原理。

三、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出示干电池提出设问:干电池中的电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学生实验]:

(1)将锌片和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2)将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同时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3)在上述实验(2)的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电流计。[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1)锌片和铜片单独放入稀硫酸中,锌片上有气泡产生,而铜片上没有。

(2)用导线相连接的锌片和铜片同时放入稀硫酸中,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3)实验(3)中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教师提问]: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

(1)锌片的质量有什么变化?

(2)锌片的电子为什么会流向铜片?(3)铜片上为什么有气泡产生?

(4)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来分析两极各发生什么变化?(5)从能量转变的角度来分析原电池是一种什么装置?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课文,共同讨论,寻找答案,探究原电池的原理。

播放多媒体动画,使学生直观的理解电子转移这一微观现象。[电极方程式]: 负极: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2H++2e→H2↑(还原反应)总的离子方程式:Zn+2H+→Zn2++ H2↑

[教师提问]:用其它金属或石墨作为电极,将导线相连同时放入其它溶液中,能否产生电流,组成原电池?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找出规律。[提供的实验药品及仪器]:

铝片、锌片、铁片、铜片、石墨、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导线、电流计、小电珠、音乐集成块、酒精溶液、烧杯等。

学生通过共同讨论,设计出如下的实验并进行操作。[学生实验]:(1)铁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放入稀盐酸中。

(2)铁片与石墨用导线连接放入硫酸铜溶液中。(3)铝片和铁片用导线连接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4)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放入酒精溶液中。

每组实验的导线中间可随意连接一个电流计、一个小电珠或一个音乐集成块。[实验现象]:实验(1)、(2)、(3)中电流计指针偏转了,小电珠亮了,悦耳的音乐响起了;实验(4)没有现象,说明没有电流产生。

[学生书写电极方程式]:略。

学生通过进行有趣的探究性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准确结论。(1)形成原电池的必要条件:a、两个相连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石墨是正极。)b、电解质溶液。(2)原电池的原理: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石墨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由负极经过外电路流向正极。(3)原电池的能量变化:化学能转变成电能。

[教师陈述]:干电池就是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干电池中的电流就是这样产生的。

[巩固练习]:

1、有A、B、C、D四种金属作电极,将A与B用导线连接浸入硫酸铜溶液中,B上析出铜;将C、D用导线连接浸入稀硫酸中,C上有气泡产生;将A、D用导线连接浸入稀硫酸中,电流从A沿导线流向D;将B浸入C的盐溶液里,B上有C析出。据此判断它们的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D C A B

(B)D B A C

(C)D A B C(D)B A D C

2、有A、B两个电极,用导线连接一个电流计,放入盛有C溶液的烧杯中,B棒质量增加,则装置中可能的情况是()(A)A作负极,C是硫酸铜溶液

(B)A作阴极,C是硫酸铜溶液

(C)A作负极,C是硫酸溶液

(D)A作正极,C是硫酸铜溶液

3、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有锌片和石墨两个电极,用导线连接一个电流计,关于此装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石墨为负极

(B)锌片上有气体放出,溶液PH值增大(C)电子由锌片沿导线流向石墨

(D)H+向正极移动,发生氧化反应

4、下列叙述中:①锌跟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加少量硫酸铜溶液能加快反应速度;②生铁跟稀硫酸反应比纯铁慢;③镀层破坏后,白铁皮(镀锌铁)比马口铁(镀锡铁)更易被腐蚀,正确的是()(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D)①

[拓展知识]:联系生活,介绍几种新型的化学电池:如燃料电池、银锌电池(纽扣电池)、海水电池等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家庭实验]]:每个学生回家设计一个瓜果电池,并通过实验巩固原电池原理。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一、电池的工作原理

概念: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负极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正极铜片:2H++2e-=H2(还原反应)总反应式:Zn+2H+=Zn2++H2↑

二、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10.《原电池》教学反思 篇十

山东省东营市中国石油大学附中

王成军

邮编:257000 一.一般燃料电池

首先明确的问题:

1.燃料电池的正负极:正极为氧气,负极为燃料。2.总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1)酸性:总反应方程式相当于燃烧的方程式,比如甲烷燃料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CH4 + 2O2 = CO2 + 2H2O

2(2)碱性:因为CO2可以继续和OH-反应生成CO3和水,总方程式为:CH4 + 2O2 + 2OH-

2= CO3+ 3H2O 3.反应式之间的关系:总方程式等于负极反应式与正极反应式之和。

书写步骤:

1.得失电子数的确定。

正极反应物氧气中的氧元素的化合价反应前为0价,反应后为-2价,所以每个氧原子得2个电子,一个氧分子得4个电子。因此正极反应的基本框架为: O2 + 4e-=

2.调电荷守恒:

在酸性环境中用H+离子调电荷守恒,因为上式的左边为4个单位的负电荷,右边没有电荷,所以上式应改为:O2 + 4e-+ 4H+

= 在酸性环境中用OH-离子调电荷守恒,因为上式的左边为4个单位的负电荷,右边没有电荷,所以上式应改为:O2 + 4e-

= 4OH-

3.调质量守恒:

最后,用水调质量守恒,配平反应式。酸性环境中的正极的反应式为:O2 + 4e-+ 4H+

= 2H2O;碱性环境中的正极的反应式为:O2 + 4e-+2H2O

= 4OH-。4.用减法写出负极的反应式

先根据总方程式中氧气前的系数调整正极反应式,然后用总的方程式减去正极的反应式即得负极反应式。因为甲烷燃料电池总反应方程式中氧气前的系数为2,所以调整后的正极反应式为:2O2 + 8e-+ 8H+

=4H2O(酸性);2O2 + 8e-+4H2O

= 8OH-(碱性)。方程式相

2减后得到负极的反应式为:CH48e-+10OH-= CO3+ 7H2O(碱性)

课堂练习:

写出以下各燃料电池在酸性和碱性环境中的电极式 1.氢氧燃料电池 2.甲醇燃料电池

二.在熔融物质中的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方法和燃料电池相似,步骤如下。比如在熔融的碳酸钠环境中CO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总反应方程式为2CO +

O2 = 2CO2 书写步骤:

1.得失电子数的确定。

正极反应物氧气中的氧元素的化合价反应前为0价,反应后为-2价,所以每个氧原子得2个电子,一个氧分子得4个电子。因此正极反应的基本框架为: O2 + 4e-=

2.调电荷守恒:

2用熔融物质中的阴离子(也就是CO3)调电荷守恒,因为在第一步中正极反应式的左2边有四个负电荷,右边没有电荷,所以上述正极反应调整为:O2 + 4e-= 2 CO3

3.调质量守恒:

最后,用总反应中的物质调质量守恒,配平反应式。所以正极反应式为:O2 + 4e-+2CO2

2= 2 CO3

4.用减法写出负极的反应式

方法同燃料电池。课堂练习:

写出在熔融的碳酸钾环境中甲醇燃料电池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课后作业:

1.写出丁烷燃料电池在酸性环境中的正负极电极反应式。

2.N2H4燃料电池,已知酸碱性环境中的总方程式为:N2H4 + 2O2 = N2 + 2H2O,写出N2H4燃料电池在碱性环境中的正负极电极反应式。

3.熔融盐燃料电池因具有高效率而受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熔融盐混合物作电解质,CO为阳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作为阴极助燃气,制得在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完成有关的电池反应式。

--负极反应式:2CO+2CO32=4CO2+4e

正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是使用熔融碳酸锂、碳酸钾作电解质的一种新型电池,该电池的工作温度为650℃。负极由镍铬铝合金烧结而成,正极材料为多孔镍,电池反应为:H2+CO+O2=CO2+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负极反应Al-3e-=Al3+

B.燃料气体是氧气

C.正极反应为2CO2+O2+4e-=2CO32-

D.该电池也可用烃类作燃料

5.MCFC型燃料电池可同时供应电和水蒸气,其工作温度为600℃-700℃,所用燃料为H2,电解质为熔融的K2CO3,已知该电池的总反应为2H2+O2=2H2O(该电池放电过程中,CO2被循环利用)。则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电池的正极的反应式为:4OH+4e=O2+2H2O

--

B.该电池负极的反应为:H2+CO32-2e=H2O+CO2

C.当电路中通过a mol电子时,则该电池理论上可供应18a g水蒸气

D.放电时CO32向正极移动

6.右图为氢氧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按照此图的提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电极是负极

-- B.b电极的电极反应为:4OH — 4e = 2H2O + O2↑

C.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

D.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不需要将还原剂和氧化剂

7.可给笔记本电脑供电的甲醇燃料电池已经面世,其结构示意图如下。甲醇在催化剂作用+下提供质子(H)和电子,电子经外电路、质子经内电路到达另一电极后与氧气反应,电池总反应为:2CH3OH+3O2=2CO2+4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右电极为电池正极,b处通入的物质是空气

B.左电极为电池负极,a处通入的物质是空气

—+ C.负极反应式为:CH3OH+H2O-6e=CO2+6H

+— D.正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

11.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其运用 篇十一

解析 A项,虽然Cu不与溶液直接反应,但可以发生类似钢铁的吸氧腐蚀,所以能构成原电池。(Cu2+/Cu标准电极电位+0.3402V;O2/OH-标准电极电位+0.401V。这两个半电池有电位差,因而能形成原电池。) B项,构成以KOH为电解液的氢氧燃料电池。C项,有外接电源,它应该是电解池。D项,原电池由两个半电池组成,中间通过盐桥连接起来构成闭合电路,所以能构成原电池。

点拨 判断方法:(1)先分析有、无外接电源,有外接电源的为电解池,无外接电源的为原电池。(2)从原电池形成的条件分析,主要是“四看”:看电极——两极为导体且存在活泼性差异(燃料电池一般为惰性电极);看溶液——看是否是电解质液;看回路——形成闭合回路(两个半电池中间可通过盐桥连接,构成闭合回路);看本质——有无氧化还原反应。(3)多池相连,无外接电源时,两极活泼性差异最大的一池为原电池,其它可看成电解池。

考点2 原电池正、负极的确定

例2 将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分别用导线两两相连可以组成原电池。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发生还原反应,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 。

解析 在原电池中,比较活泼的金属为负极。A、B相连时,A为负极,说明A比B活泼;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由于电子流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所以C为失去电子的一极,C比D活泼;A、C相连时,C极上产生气泡,即C极上发生的反应是2H++2e-=H2↑,是还原反应,所以A比C活泼;B、D相连时,B发生还原反应,故D比B活泼。综上所述可知,活动性顺序为A>C>D>B。

点拨 正负极的确定:(1)由两极的相对活泼性确定,但需要注意的是,Mg—Al—NaOH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Al为负极;Cu—Fe—浓HNO3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Cu为负极。(2)由电极变化的情况来确定:某一电极若不断溶解或质量不断减少,则此电极为负极;若某一电极有气体产生,电极质量增加或不变,则此电极为正极(燃料电池除外)。(3)根据某些显色现象确定:一般可根据电极附近指示剂(石蕊、酚酞、湿润KI-淀粉试剂等)的显色情况来判断电极反应的情况,确定原电池的正、负极。(4)原电池中负极一定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一定发生还原反应。

考点3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例3 下列电极反应式,正确的是( )

A. 某固体燃料电池以CsHSO4为电解质传递H+,电池总反应为2H2+O2=2H2O,那么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

上一篇:机器设备租赁合同范本下一篇:个人简历技术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