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教育行业

2024-10-18

新发展理念教育行业(精选8篇)

1.新发展理念教育行业 篇一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与“四个自信”的深度同构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到“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概念。其中,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而新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二者彼此相互阐释和互为依托,从以下六个维度与“四个自信”深度同构。

从时间轴来看,“新发展阶段”是一个阶段性的“新”,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宏观规划假设下的新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从时间线来看指的是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也就是说,当前,我们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起点上的一个阶段。“十四五”时期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要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构建新发展格局。

从问题轴来看,“新发展阶段”是从解决站起来、富起来到解决强起来的基本问题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1956年到2021年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问题。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们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有能力支撑未来30年解决“强起来”的问题。从新发展理念来说,从以往关注国内发展,到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核心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诸般举措就显得愈发丰满,表明中国正不断地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从逻辑轴来看,“新发展阶段”是发展从量变到质变跨越,进而践行“道路自信”的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发展表象来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变化过程,从发展理念来看,则是坚定政治发展道路自信的充分体现。

从认知轴来看,“新发展阶段”是从文化自卑、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到文化自信的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百多年来技术领域的落后到如今开始部分引领,百多年来经济依附于世界体系到如今开始有主导权,百多年来的国际政治西强我弱的格局到如今开始呈现整体向好的态势,这些都充实了“中国的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应充分认识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中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努力开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新阶段。

从思想轴来看,“新发展阶段”是中国从积贫积弱,到中国共产党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开创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而增强“理论自信”的阶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阶段,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同时也是新发展阶段的最大哲学,最真实的哲学,最有力的哲学。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证明,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由此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新理念体现出新发展哲学,不是照搬照抄的哲学,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论自信。

从动力轴来看,“新发展阶段”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走向“制度自信”的阶段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要的是动力源头上的现代化,这就需要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职能配置上更加科学合理、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备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无论是新冠肺炎疫情管控取得的巨大成果,还是在中国经济发展上呈现出的“风景这边独好”,都显示出制度自信的优越性。

2.新发展理念教育行业 篇二

一、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依据

1.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是加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责任与使命决定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根据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中出现的新的变化趋势,根据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的实际,根据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发生的新变化,在科学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八年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当前全党工作的重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全党全国人民工作的大局。“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1]。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既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使广大师生“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2]的重要举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紧密联系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紧紧围绕全党工作重心,服务中国社会发展大局,才能有力地促进自身的发展,使广大师生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深切“感受到新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1],不断增强践行的自觉与自信。

2.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并拥有一支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这支队伍的显著特点是承担着学习、研究、传播、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重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发展问题上的最新理论成果,理所当然地要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吸收。用最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就是在教育内容、育人导向、培养目标、育人方式方法和用人需求对接上,拥有新发展理念的思想意识与价值取向,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因此,用新发展理念培养当代大学生,使之深学笃用,在进行知识性、专业性学习的同时,应注重构建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知识体系。

3.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是由党在长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累的基本经验决定的。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积累许多宝贵的经验,在思想教育领域形成自己独有的政治优势。其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法宝。我们党的这一本领,蕴含着对马克思提出的“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4]和列宁提出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5]的深刻理解,也是我们党在实际工作中逐步练成的。可以说,我们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深入贯彻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原则。无数事实证明,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即把党提出的最新理论、最新方针政策与社会发展实践结合起来,这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根基、有作为、有前途、有生命力并取得成效的根本所在。特别是在当下,把新发展理念与社会发展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然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行动坐标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充分体现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基本特征的深刻洞悉,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发展大势的科学把握,同时也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新的战略高度,进而成为我国未来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因此,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必须脚踏实地、知行统一,使其科学内涵真正融入广大师生的思想意识,并见诸行动。

1. 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引擎。

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我国高校实现这一根本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才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生命力。因此,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必须从单纯的由理论到理论的视域中走出来,必须从某种脱离实际的理论推演中走出来,必须克服短期的理论应酬行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放在践行新发展理念、立德树人上。新发展理念揭示“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动力、内在要求、发展手段、发展目标、评价发展的尺度、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的必经之路、发展的本质要求。它的生动实践,呼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此为发展引擎,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培育当代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成为我国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的生力军。

2. 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国现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即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教育、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教育、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教育。这四个方面内容是与时俱进、不断向前发展的。正因为如此,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现阶段的发展,必须在思想内容上增添新发展理念。为使之入脑入心、落地生根,要正确处理好三个重要关系:

(1)处理好新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时俱进的关系。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具有理论性、应用性、科学性、历史性、权威性等特点,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代发展的关联性研究,坚持以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发展实践导向,从深入贯彻并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高度,谋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使之与时代发展同行,体现与时俱进。

(2)处理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内容充实与有机融入的关系。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发展问题认识的最新理论成果。在高校,让这一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把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因此,着眼于新发展理念,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长足发展的视域出发,要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发展的理论充实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材中,为新发展理念的传播与践行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充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要把新发展理念关于道德层面的蕴含作为道德评价标准、关于法治层面的蕴含作为立法的新依据充实进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材。并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1],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呈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旨性和严谨的内在逻辑性。所以,要处理好内容充实与有机融入的关系,要按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的、教学大纲和文本体例的要求,使所充实的内容与现行教材相辅相成,成为有机一体。唯其如此,才能使教材发挥入脑入心、逻辑缜密、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

(3)处理好专业性学习同构建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知识体系的关系。新发展理念的落地生根、变成社会成员的共同遵循,关键在于人们头脑中的牢固树立和行动上的自觉践行,即对它的深学笃用。正所谓“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高校作为知识与文化生产的重要源头,以其专业性为鲜明特征。因此,对于新发展理念,广大师生不仅要像各级领导干部那样“结合历史学,多维比较学,联系实际学,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同时,还要“注重构建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知识体系”[1]。这后者对于人才荟萃、颇富理论创新的高校说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新发展理念涉及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生态学、法学、创造学以及国际关系学等众多学科,而处理好专业学习同构建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知识体系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力求精通一定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拥有丰富的、多学科的、对新发展理念的遵循与践行产生相辅相成作用的知识体系,使之成为新发展理念丰厚的理论滋养。专业性学习与这样的知识体系如同“点的深入与面的拓展”,处理好二者关系,必将使新发展理念在贯彻与实施过程中,愈加彰显出“真理力量”与“真理光辉”。

3. 要把践行新发展理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实效性的着力点。

增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样需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从整体上精心谋划,在行动上抓好落实:在创新发展上,通过教材教法的大力创新,致力解决教与学、学与信、学与用、知与行相脱节的“两层皮”现象,实现教学相长、学信相生、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在协调发展上,要着力实现学校的课堂主体性教育与家庭、社会实习单位覆盖性教育协同配合,使课堂教学内容、校园课外活动与社会调研考察三位一体,教师、学生、辅导员、家长步调一致,各自的育人举措相融相谐;在绿色发展上,以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己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效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并着力纠正网络传播内容走样、宣传变味、主题偏移的问题,切实把高校建设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在开放发展上,秉承“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理念,坚持从本国本民族的实际出发,做到取长补短、择善而从,通过学习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教育成果为我所用,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在共享发展上,通过编好思想政治理论教材、建好师资队伍、抓好配套教学的综合性改革,使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学生真心喜爱且终身受益。需要指出的是,新发展理念作为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在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必须统一贯彻,既不可顾此失彼,又不可相互替代。只有从整体上全面系统地把握,才能有力增强实效性,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

三、用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保障措施

新发展理念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决定用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同样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强化责任意识、加快形成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则成为引领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这一前提下,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 科学规划设计,为新发展理念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务实助力。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运用,而对新发展理念的实施,自然离不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指导。其一,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与关联性,在深入研究高校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以新发展理念的融入为契机,以高校、家庭和社会为着眼点,开动脑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环境的总体规划设计。其二,以上述三方联动为架构,再深入一步,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具体设计。例如,在新发展理念基本理论讲授之后,如何变传统的“我讲你听”为师生互动,激活学生的敏锐思维与创造性思考;再如,依据新发展理念所涉及的多学科,如何启发学生从既往的理论学习中找出相对应的普遍规律,使入脑入心取得实效。其三,由新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关注性与针对性所决定,还应搞好课堂教学与开展课外校园活动、社会活动的课内外教育联动设计。例如,围绕新发展理念开展专题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切实领略到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时代之音,感悟到新发展理念增进人民福祉的真理力量。如此发挥总体设计的规划作用、具体设计的深入作用和联动设计的配合作用,必将使新发展理念真正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成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固本工程、铸魂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彰显网络话语权,为新发展理念的宣传普及拓宽载体。

牢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责任担当,“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1]的时代呼唤,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彰显网络话语权,为新发展理念的宣传、贯彻、普及与践行拓宽传播载体,创造有利条件。进入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理论斗争的主战场,用新发展理念的时代精神及其本质要求净化网络环境、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是高校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的重要使命。首先,创办以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为主旨的新发展理念校园传播网站,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意识,以富有正确舆论导向的内容优势和图文并茂、音画俱佳的表现形式,不断增强新发展理念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其次,发挥大学生、辅导员和青年教师骨干的网络传播主体作用,使之善于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思想意识,以博客、微博和微信等各种形式给予及时澄清与纠正,牢牢把握话语主导权。应构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约束机制,网络的虚拟性需要大学生加强自律,强化自我的道德修为,提高自身的素养,明确自我的网络道德责任,自觉地承担网络义务,践行网络道德规范[10]。再次,对于西方敌对势力插手网络传播,甚至栽培所谓“大V”“意见领袖”,散布“意识形态终结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干扰、破坏新发展理念树立与践行的行为,要敢于亮剑,除了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必要的有力的批驳,对于危害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重大影响与损失者,必须绳之以法,绝不姑息。唯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11],才能保证网络空间的“清澈”。

3. 构建考核制度体系,为新发展理念的自觉践行创新评价机制。

实践表明,评价机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而创新评价机制,必须使考核评定从一张考卷定成绩、一次考试定结果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而应着眼于新发展理念的“落地生根”。所谓落地生根,即真正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转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应着眼于教学相长、学信相生、学用结合和知行统一,如此实施制度创新,应创建课堂学习成绩、校内外行为规范和深入社会实践等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应校内外行为规范和深入社会实践考察调研二者也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考核范畴:前者旨在考核学生的思想品德,即是否把理论转化为行动;后者旨在通过课堂理论学习及卷面考核之后,再以提交调研报告的形式,考核大学生能否利用新发展理念观察社会、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够运用新发展理念洞察社会、明辨是非,并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恰恰是入脑入心、落地生根的具体体现。当然,作为一种新的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及其机制,尚无成型的先例可供借鉴,可先行试点,在试行中不断完善,待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

摘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既是加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责任与使命决定的,也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我们党在长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累的基本经验决定的。为使新发展理念入脑入心、落地生根,要处理好新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时俱进的关系、教材的内容充实与有机融入的关系、专业性学习同构建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的知识体系的关系。为了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应坚持党性原则,强化责任意识;科学规划设计,为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务实助力;彰显网络话语权,拓宽宣传普及载体;构建考核制度体系,创新评价机制。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划设计,网络话语权,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3][7][8][9][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27,137,136,137,139,138-139.

[2][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华社电讯稿)[EB/OL].光明网,2015-01-2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

[5]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1.

3.新发展理念教育行业 篇三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 大学外语教育 微观渗透 战略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英语作为受众最多的一门基础课,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较大程度地表现出“实际运用能力差的现状”,现状背后是“重教轻育”思想或意识的显现,这也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学界内甚至出现了对通用英语保留与取消的争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指引着大学英语由“教”向“育”的战略升级。大学英语教育要围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育”出自身价值与使用价值,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一、当前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冲突现状

1.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冲突。现阶段,应试教育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部分高校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片面追求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将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级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一大部分本科生也仅以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目标,将更多的精力都用在考级考证上,而这些标准化考题,掩盖或忽视了大学英语教育的真正价值——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英语教学工作服务的一种评估方式,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

2.教师供给与学生需求的冲突。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在校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而英语教师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齐,部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教师受时间精力的限制,产生“为教而教”思想,在教学中缺乏突破性、创新性思维,同时受客观因素影响,依然以自我为中心,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供给端产能低下;作为公共基础课,各高校通常以“大班化”课堂教学,而学生受基础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多元性影响,出现“为学而学”意识,教学的需求端麻木迷茫,等等原因造成了英语课堂教学耗时低效、“性价比”低,教师有效供给与学生有效需求之间产生了较大偏差。

3.高校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冲突。“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当前,大部分高校英语教育过分强调英语基础的掌握,而却不够重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听说水平的低下,一些大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只注重表面现象,而忽视英语实践能力的运用。从市场来讲,很多企业在招聘简章中特别提出“要求较高的外语听说能力”,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专业基础很坚实,但英语口语能力太差,听不懂、说不出,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现象突出。2015年两会期间,新东方总裁俞敏洪说,“他个人的成功,至少有一半来自于中英文的表达水平”,然而绝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当就业机会到来的时候,无形中就与之擦肩而过。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才能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高校有效供给与市场有效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偏差。

二、新发展理念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微观渗透

1.在创新中探索大学英语教育的有效途径。创新是大学英语教育发展的动力之源。提升大学英语教育质量和效益,必须在教育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上与时俱进。第一,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时代的发展呈现鲜明的标签,更加注重向“软”科学的方向发展,国际社会的融合度越来越强,英语的“工具性”特征在更加显现的同时,也必须加快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强化“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教育”“培养质量文化”等先进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运用。第二,推动教育机制创新。以价值和使用价值理念统筹教育目标、教育任务,科学建立“高校—企业”双轨人才培育机制、“学生—教师”互动学教机制、社会多元教育评价机制、“走出去—引进来”的国际化教师培养机制,以及“政府—中介—高校”的教育协商咨询机制等大学英语教育的核心机制,构建更加精准、高效的人才培育机制。第三,推动教学方法创新。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以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为特征,微信、微课程、移动APP、MOOC、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应时而生,大学英语教育要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译等全方位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切身体会英语的魅力中思考、实践、创新,教师做好教学辅导、监督学习和分析研究等服务性角色,实现教书向育人的转变。

2.在协调中统筹大学英语教育实踐。协调是大学英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面对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融合的新形势,面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新要求,统筹推进大学英语教育领域的各类因子,才能给大学英语教育营造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一,处理好母语与英语的关系。牛道生在《英语对中国的历史性影响》著作中,引用大量详实史料,全面论述英语及英语文化与古老的中国汉语及汉语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所产生的历史性影响。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相互碰撞、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已是历史的必然。第二,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大学英语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性,在大学英语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英语运用能力,但不能把目标局限于语言知识的教学,还要发挥英语最直接接触国际前沿功能,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根本来设计教学内容,增加文化认知、文学艺术、外刊影视赏析等内容,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第三,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与科研是大学英语教育的一体两翼,二者既不能割裂,也不能顾此失彼、畸轻畸重。高校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定位,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比重,谨防鼓励教师追求科研数量,而忽略教学质量;教学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大学英语教师要摆脱科研就是“高精尖”的意识,善于从教学中寻找研究课题,同时要及时把研究成果反馈到大学英语教学中。

3.在绿色中营造大学英语教育发展生态。绿色是大学英语教育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向往更高追求的重要体现。大学英语教育要围绕英语教育的本身价值完善生态链。一方面要认知大学英语教育外部环境。当前,大学英语教育正处新高考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英语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而是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学生可多次参加”的形式,高考英语改革的目的是将学生从应试能力转移到实用能力上来,但不可避免的随之带来“学习真空期”“强化应考”等诸多问题,这对大学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与挑战,大学英语教育要从教学政策、课程内涵和教育价值取向等方面做好与新高考背景下的中学英语教育衔接。另一方面要研究大学英语教育内部环境。大学英语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即“教”与“学”两个因子。时代的改革创新给广大英语教师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健康的观念和良好的心态将保证教师的“舞台”更美好;地区差、教育差带来了大学生英语水平的多样性层差,大学英语教育要站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进行分层、分类、分组教育,维护整个学生系统的生态平衡,保证“学”的生态平衡。

4.在开放中聚合大学英语教育力量。开放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全球化视野下大学英语教育的应然选择。大学英语教育要秉持开放态度,站在学科前沿,拓展信息来源,集聚教学资源,对外营造氛围,形成强大的教育力场。第一,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性。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创造了条件,要加快开发优质、好用的大学英语信息化课程,融合名师慕课、微信课堂等线上教学资源,以及现代信息技术衍生出新的教学模型、学习模型等载体,充分利用网上教学平台资源,随时开展网络教学,满足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需要。第二,实现教育过程开放性。大学英语教育要摆脱“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困境,提升学习者的听说能力,开放性、实践性教学是重要路径。要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传统教学法,采用启发、研讨式的互动教学,鼓励全英文教学,烘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听说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学习变得更加直观、有趣、生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第三,实现实践平台多样性。大学英语教育要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和仿真模拟提升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政府、高校、企业要立足自身定位,为大学英语教育实践提供政策、技术、场地、资金、环境等各种支持,让大学生在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接受实践教学。

5.在共享中强化大学英语教育综合效果。共享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一方面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事实上,大学英语教育对整个社会都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在国家层面,外语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之一,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国防的安全,站在全球视角增强国际观瞻力,传播中华文化,吸收世界文明,加强国际交流;在市场层面,为企业对外经济交流、提升经济价值提供语言助力,更快融进世界一体化经济的浪潮中去,推动市场的多元化长效发展;在学生层面,通过英语学习,既掌握了一个基本语言应用工具,又便于提高综合素养,满足自身成长的需要;在教师层面,大学英语教育发展也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坚定人生信仰、更新教学理念、丰富知识结构、提升个人能力,实现个人与职业同步发展;在高校层面,加强英语教育发展是高校内涵提升的有效途径,大学英语教育发展直接推动着高校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学术队伍、科学研究和国际化等各個方面的发展。

三、结束语

新发展理念给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指明了航向,大学英语通过在创新中探索教育途径,在协调中推进教育实践,在绿色中营造教育生态,在开放中聚合教育力量,在共享中强化教育效果,推动着中国大学英语在教育本义上升级,在价值和使用价值上升级,走上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2015.

[3]王守仁.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J].外语界,2013.

[4]牛道生.英语对中国的历史性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五大理念引领畜牧新发展 篇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理念深刻总结了中国实践的宝贵经验,充分体现了时代的新趋势、新特点,核心和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如果说三中全会聚焦深化改革,四中全会关注依法治国,那么五中全会则是着力全面规划,强调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发展是第一要务,总书记对发展做出了深入思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的转变,有利于引领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方式的转变。创新是驱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推动工作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要不断创新探索动物卫生监督管理方式方法。

一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政策理论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提高学习能力,理论指导实践,思想支配行动。作为一名动物卫生监督党员领导干部,就要坚持从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实际出发,一方面落实《动物防疫法》和

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准确掌握全县畜禽养殖状况情况,做好调查研究,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另一方面要我们要从农业体系机构改革大局出发,必须有部门(养殖环节、屠宰环节到市场市场流通与市场监管局的协调)、站所(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与执法大队)合作的意识,在方法上创新,在工作上协调,为大农业发展的目标努力。真抓实干、敢于担当、低调务实、少说多干的作风,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延展思维视野,依法履行职能职责。

二要热爱本职,勤奋工作。作为一名动物卫生监督工作者,爱岗敬业,始终把肉品安全放在首位,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积极开展动物卫生监督行风规范行动,坚持不懈抓好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树立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良好形象。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从根本上预防预防控制和扑灭重大动物疫病、促进畜牧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畜禽养殖环节依法监管守住源头,才能保证流向市场的畜禽产品安全。

借此学习交流机会,响应本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立足于本职工作岗位,深入细致、尽职尽责的做好本职工作,将学党章党规和讲话与做合格党员,融入到平日的工作中去,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各项工作

5.《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学习心得 篇五

近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文章中,习近平提出五个“着力”,对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深邃道理进行了全面透彻阐述,为全党在发展问题上提供了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科学指引。

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些困难,需要我们必须积极主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时刻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就像邓小平同志讲过的那样“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

落实落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既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新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要求我们广泛汇聚民智、倾听心声,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推动新发展理念在实践中取得更大成效。

6.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心得体三 篇六

新发展理念指的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发展的指挥棒、红绿灯。发展理念既是发展格局的策略和原则,也是动力和支撑。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正契合了三大规律,正如“创新”、“协调”之于经济规律,“绿色”之于自然规律,“开放”、“共享”之于社会规律。

五大发展理念来自于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深刻启示,蕴含着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实践因革演变。在发展问题上,我们既有成功经验,也有深刻教训。成功经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教训主要反映在脱离实际、凌空蹈虚上。一个时期以来,个别企业简单模仿、与创新趋势渐行渐远,一些地方片面发展、畸形发展,一些地方竭泽而渔、寅吃卯粮,一些大型企业孤芳自赏、无视国际趋势,一些地方与民争利、忽视民生,等等,带来了诸多矛盾和问题。

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五大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发展更好建立在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基础上,实现更有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贯穿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五大发展理念以问题为牵引,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从综合发展水平看,特别是在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互联网+、分享经济、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其中蕴含着巨大商机,正在创造巨大需求,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潜力也是巨大的。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把推动创新驱动和打造新增长源作为重点,加快新旧增长动力转换,创造新的有效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我国在发展上取得卓越成就和丰富经验,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特别是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收入差距较大、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等问题相当突出。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的模式对中国而言难以持续,也会给世界经济带来风险。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明显加深。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充分考虑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把我国开放型经济提升到新水平。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将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与投资,促进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与新型工业化,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亚投行的金融新范式诠释了世界新金融的发展趋势,“一带一路”用合作共赢模式谱写了国际经济合作的鸿篇巨制。

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但仍存在收入差距较大、社会矛盾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不少“短板”要补。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7.安防行业技术新发展和未来展望 篇七

我国安防行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基本成型,且颇具规模。进入21世纪,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平安城市、智能建筑、智能园区、智慧城市建设异军突起,都极大促进了安防市场蓬勃发展。尤其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安防行业的技术研发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集成技术、解决方案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安防技术的不断创新,4K、H.265、智能分析、云计算、云存储、大数据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给安防带来了一个个新的方向。新技术的导入会快速影响市场的发展,对于安防产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因为新技术会吸引一批互联网企业和IT企业强势入驻,作为传统安防厂家要快速适应整个产业的变化,夯实行业基础,寻找新的商业模式,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抓住安防跨界带来的发展机遇。

2016年,我们迈向了“十三五”发展新的征程,在这承上启下的历史时刻,我刊以“安防行业技术新发展和未来展望”为题,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和领先企业代表将当前我国安防行业的技术发展和未来趋势进行了梳理,相信技术创新将引领安防产业实现新的跨越。

8.以新理念引领“三农”新发展 篇八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3次聚焦“三农”。文件指出,做好“十三五”农业农村工作,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以新理念引领“三农”新发展,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政策、新举措,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又面临各种挑战。从促进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再到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都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发展课题。

理念是前进的导航仪,是发展的指挥棒。进入“十三五”,乘势而上推进农业现代化,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最根本的就是以新发展理念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以创新发展激发“三农”活力,以协调发展补上“三农”短板,以绿色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以开放发展拓展“三农”空间,以共享发展增进农民福祉,就能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实现“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的新图景。

以新理念引领“三农”新发展,就要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能再简单以产量论英雄,而要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上多下功夫。抓住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工作重点,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产业融合和绿色发展,才能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提质增效。

以新理念引领“三农”新发展,既要厚植发展优势,也要着力补齐发展短板。一方面,依托农业功能的丰富性、乡村文化的独特性、绿水青山的生态性,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新兴产业,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另一方面,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社保、文化等事业,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让广大农民不断增强获得感,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以新理念引领“三农”新发展,必须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不断激发发展源动力、释放发展新动能。坚持市场化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力求改有所破、改有所立、改有所成,就能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激发亿万农民创新创业活力,为“三农”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迎来“十三五”开局之年,“三农”发展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沿着新发展理念指引的方向,让我们辛勤耕耘、真抓实干,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全面小康梦想,齐心协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上一篇:零售药店医保申请书下一篇:写难忘的老师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