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华同步电网学习总结

2024-09-29

三华同步电网学习总结(精选6篇)

1.三华同步电网学习总结 篇一

互补不平衡供需 建设特高压电网 喜迎国家电网跨越式大发展

——“三华”同步电网知识学习心得体会

一、能源和消费中心的距离越来越大是发展“三华”同步电网的必要条件。

未来10年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关键时期,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能源电力需求仍将快速增长。-预计2015、2020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分别达到6.1万亿和7.8万亿千瓦时,目前,我国京广铁路以东是能源电力消费的主要地区。2010年,中东部 用电量占全国的69.2%。随着西部大开发、产业机构调整和转移,未来西部地区用电量比重将有所提高,但中东部地区由于基数较高,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然会是全国的电力负荷中心。2020年中东部地区用电量占全国比重的68.3%。

我国地域辽阔,能源资源和消费分步不均衡,能源资源丰富地区远离经济发达的能源消费地区。我国2/3以上的经济可开发水能资源分布在四川、西藏、云南三个省区,3/4以上的煤炭保有储量分布在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新疆五省区,陆上风能资源集中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太阳能资源集中分布在西藏、西北、内蒙古地区。今后我国的能源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西部和西北部地区,开发重心逐步西移和北移;而东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大,导致我国能源产地与能源消费地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能源资源和消费中心逆向分布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能源就电力流动具有跨区域、远距离、大规模的特点,电力输送呈现“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基本格局。

二、特高压、远距离传输将从根本上扭转经济发达地区电力资源紧缺的基本现状。

我国北方煤电基地距离华中、华东负荷中心800-3000千米,西南水电基地距离华中、华东负荷中心1000-3000千米。由于西部电源基地送电距离较远,若继续采用500千伏交流构筑我国未来电网主网架,系统稳定问题突出,即使采用紧凑型、串补等先进技术,每回500千伏线路的输电能力也只能达到100-130万千瓦,为满足西南水电和北部煤电外送,需新建500千伏交流线路150回左右,这就会使输电线路过于密集,短路电流难以控制,进一步加剧500千伏电网线路走廊密紧张、短路电流超标等瓶颈问题,使电网无法正常运行。完全采用±500千伏直流向负荷中心送电,需新增线路60-70回。不仅线路走廊十分紧张,换流站和接地站也难以选择,会造成受电电网直流落点过多,电网安全无法报章。1000千伏交流输送能力是500千伏交流的4-5倍;在特高压电网规划论证表面,特高压电网潮流分布合理,线路利用率高。随着特高压骨干网架的建设,特高压输电效益将不断提高。

三、建设“三华”同步电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特高压电网可以大幅度提高电网自身的安全性、可靠性、灵活性和经济性,将有力促进电力发展方式转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一是从根本上解决煤电油运紧张矛盾;二是扩大水电消纳范围;三是提高风电、太阳能等洁净能源消纳能力;四是节约电源装机容量;五是取得良好社会环境效益;六是电源电网投资比例合理;七是电价具有竞争力。

2.三华同步电网学习总结 篇二

卫星导航系统在电力系统主要用于时间同步及部份移动系统导航。国际上卫星导航系统主要有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欧洲“伽利略”(GALILEO)系统和中国“北斗”系统,另外,日本和印度也在积极建设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卫星导航系统在可用性、可靠性和可恢复性方面存在问题,因为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因设备运行维护或故障检修而发生短时间中断或者失效,从而降低卫星导航系统的性能。以下列举的是近几年发生的一些卫星导航系统故障案例及其原因分析。

1)事件1。1现象:协调世界时(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UTC)2009 年9 月4 日12:00~14:11时间段内,GPS(PRN01/SVN49)卫星无法发射L1和L2 波段的正常信号[1]。2原因分析:由于某次电文上传可能出现了问题,导致该电文被拒绝,自动进入非正常工作状态,使其GPS卫星接收机不能接收到L1 和L2 信号(GPSWrold,2009),造成GPS卫星中断服务2 h[1]。

2)事件2。 1 现象:北京时间2013 年1 月24 日12:14 分,某灾备中心2 台时钟源服务器对外授时时间跳变为2014 年1 月1 日8 时,约4 min后对外授时时间恢复正常。期间,共计影响70 余套业务系统时钟同步功能。2原因分析:由于某卫星时间同步系统受卫星导航系统不稳定影响,跟随跳变所致。

通过对GPS部分连续性损失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出产生连续性故障的原因复杂,形式多样,不仅在于实现技术的本身,还与故障预报相关的管理机制相关。

1 电网时间同步应用与安全性问题分析

1.1 电网时间同步应用要求

智能变电站的规划与建设使得电力系统对时间同步的依赖越来越强。智能变电站各种IED设备以及电力系统的其他设备,由于角色的不同,对时间同步需求也不尽相同,精度高的要求达到1 μs以内,一般要求在毫秒级,后台的计算机系统要求最低,在1 s以内。表1 列出了电力系统常用设备的时间准确度要求[2]。

电网对时间同步的需求不仅仅体现于时间同步系统的时间准确度,其稳定性也同样重要。时间同步系统的跳变可能会影响电网的故障分析、方式处理,甚至是某些具有特定许可软件的正常使用。

1.2 电网时间同步系统基本架构

电网时间同步系统采用主备式组网方式(见图1)。系统中配置2 台主时钟,互为冗余备份[3],主时钟配置3 路外部参考时钟源,分别是无线时间基准信号(GPS、北斗)和主站端授时系统的有线时间基准信号。扩展钟配置2 路外部参考时钟源,分别是来自主、备时钟的2 路有线时间基准信号。时钟系统(主时钟/ 扩展钟)作为授时设备,通过时间同步信号传输链路(B码、IEEE1588、SNTP等),为下一级被授时设备对时。被授时设备接收来自授时设备的有线时间基准信号进行时间的调整。主站端授时系统主要对调度主站授时,变电站端主时钟主要对站控层设备进行授时,间隔层设备及过程层设备则接受来自扩展钟的有线时间基准信号。所有设备选择优先级高且状态正常的时间信号作为基准,确保与UTC基准时间保持同步。目前该架构已被广泛用于智能变电站中[3]。

这种组网方式较单一,虽然为站内设备提供了时间基准,但没有提供时间记录信息,随着电网的运行,出现的故障日趋复杂。针对故障事件分析,归结其原因是由于时间失步问题,可能导致各个故障信息不能在同一时间基准上进行数据比较与分析。目前,对厂站的时钟设备及其对时精度尚缺乏必要的监测措施及手段[4],再加上传输延时、线路损耗等原因,调度无法正确地分析故障。

1.3 目前存在问题与试验

电网时间同步系统完全依赖于外界授时系统,缺少必要的判断和比对机制,为卫星源时间抖动运行带来一定风险。同时,由于变电站IED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故障,也可能造成授时异常[5]。

为验证目前电网时间同步系统的可靠性,防止由于卫星抖动或设备故障引起的时间同步系统失效给电网带来的风险,国网电科院实验验证中心对5 家国内主流的时间同步生产企业的电网时间同步产品进行了卫星时间信号跳变和切换的影响试验,测试结果如表2、表3 所列。

由表2、表3 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时间同步装置在设计之初并未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卫星系统时间不一致和时间跳变的问题,因此没有设计相应的处理程序,需要在技术方面加以完善。以下重点介绍卫星系统的故障源以及电网时间同步的安全策略。

2 卫星系统故障源类型及故障分析

完好性是衡量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指标之一,完好性故障的产生源可分为控制段故障源、空间段故障源和环境段故障源(见图2)。

控制段可能产生的故障包括星历星钟预报存在的误差、不能及时上传更新导航电文产生的误差、卫星日常维护过程中的人为失误等,属于完好性软故障,当时间积累到一定程度,可通过用户测距误差(User Range Error,URE)越限的方法或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Receiver Autonomous Integrity Monitoring,RAIM)进行监测,这类故障并不能及时发现,可能存在漏警风险。卫星在进行日常维护时,控制段可以通过导航电文向用户提前告警,并停播空间信号(Signal-In-Space,SIS),或转发非标准码,用来提醒接收机。

空间段故障主要指星载设备故障,这种故障可能立即导致SIS发播异常,可能以导航电文告警指示表现,也可能会导致空间信号用户测距误差(SignalIn-Space User Range Error,SIS URE)迅速增大,如星载频标故障,通常情况下,空间段故障属于硬故障。

环境段故障主要指SIS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电离层异常、频率干扰以及多路径等,这类故障会增大SIS URE或出现观测数据异常。

目前所遇到的卫星系统时间跳变的问题主要来自于控制段的故障。

3 基于多源辨识的时间同步安全策略

3.1 时钟源类型

传统的时间同步组网方式普遍采用主备式结构,由2 台主时钟、多台扩展时钟和信号传输介质组成。每个被授时设备都有2 个或多个外部授时参考源,再加上设备自身的本地时钟源,为时钟源的多源比较提供了可能。主备式结构中各类设备的时钟源如图3 所示。

3.2 时钟源选择状态机制

时间同步设备(授时设备和被授时设备)在进行时钟源的选择过程中有3 种工作状态:初始化、跟随和守时状态,其状态机如图4 所示。

时间同步装置上电后,首先进入初始化状态,对外部时钟源做有效性检测,此时内部时钟还未正常工作,装置关闭时间同步信号的输出。当多数外部时钟源质量有效,且时间信息一致时,选取其中优先级最高的时钟源作为内部时钟的基准,并与其同步,建立本地时钟源,随后装置锁定选取的时钟源进入跟随状态。

在跟随状态下,内部时钟进行频标源的驯服工作,同时允许装置输出时间同步信号;当多数的时钟源失效时,装置将进入守时状态;当多数的时钟源质量恢复后,再次选择优先级最高的时钟源作为基准以微步长逐渐跟随,保证输出的时间同步信号质量的平滑稳定过渡,最后恢复到高精度的跟随状态。

3.3 时钟源选择算法

对于具备多种外部时钟源输入的主时钟,各种时钟源信息被正确读取并进行分类,在初始化阶段和正常工作阶段分别按表4 中所示的逻辑来选择时钟源。外部时钟源优先级由高到低依次为北斗、GPS和地面有线时钟源,设备守时状态下则跟随本地时钟源。

表4 中,当 ΔT1、ΔT2、ΔT3≤ |ΔT|(阈值)时逻辑值为1,反之为0。其中 ΔT为系统设定可信阈值,建议取(2~10)μs。其中,ΔT1指北斗外部时钟源与本地时钟源的相对时间差;ΔT2指GPS外部时钟源与本地时钟源的相对时间差;ΔT3指地面有线时钟源与本地时钟源的相对时间差。

从表4 中可以看出:初始化阶段,必须有2 个或2 个以上有效的外部时钟源才能完成此阶段工作流程;正常工作阶段,当外部有效时钟源多数有效时,选择多数有效时钟源中优先级最高的时钟源进行跟踪锁定;当仅有少数外部时钟源有效时,则跟随本地时钟源,进入守时状态。

注:符号“—”表示设备无法完成初始化;符号“×”表示无相应的外部时钟源输入。

3.4 试验验证

为验证多源选择算法逻辑的准确性和可用性,选取表2 中部分制造商按该逻辑设计改进后的产品重新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表5 所列。

通过测试验证,采用多源选择算法有效地避免了在时钟源切换或是有跳变情况下时钟装置输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发生改变。

4 结语

本文提供了一种基于多源辨识技术的时间同步系统的安全测评方法,并对其准确性及可用性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满足电力调度的监测要求,可为智能变电站全站时间同步系统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未来可推广运用此方法,加快时间同步系统的升级,从而提高电网时间同步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作虎.卫星导航系统性能监测及评估方法研究[D].北京: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2.

[2]DL/T 1100.1—2009.电力系统的时间同步系统第1部分:技术规范[S].2009.

[3]李孟兴,王海燕.电网时间同步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电力系统通信,2012,33(10):64-67.LI Meng-xing,WANG Hai-yan.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power grid time synchronization system[J].Telecommunication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2012,33(10):64-67.

[4]赵旭阳,张道农.智能变电站时间同步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分析[C]//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013.

3.三华同步电网学习心得体会 篇三

到2020年,预计“三华”同步电网总装机容量约10亿千瓦,占全国的57%;全社会用电量约5.26万亿千瓦时,占全国的67%;与北美东部电网等国外现有大型同步电网的规模基本相当。

我国能源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特高压输电的必要性。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带动电力需求不断增长。

然而,我国能源资源与消费呈逆向分布,决定了我国能源资源必须在全国范围进行优化配置。

目前煤炭是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主体,约占2/3的比重。但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费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平衡,全国约2/3的煤炭资源分布在北方的“三西”地区,而2/3以上的能源需求集中在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为解决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是“北煤南运”的方针,即将“三西”地区的煤炭主要通过铁路运至北方港口、再经海运送达南方的电厂使用。根据国家发改委组织铁道部、交通部、国投、大唐、神华、华能等共同开展的“北煤外运系统研究”的预测和规划,“三西”地区煤炭产量2010年为11.5亿吨、2020年为15.2亿吨:北、中、南三大通路煤炭运量2010年为8.4亿吨、2020年为10.86亿吨。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建设以特高压为重点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战略,就是变“输煤”为“输电”的方案。从发挥功能的角度来看,二者同为满足2020年我国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电力需求,同为解决约2亿吨煤炭的运输问题。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有关规划,2015年陕西、山西、蒙西、宁东地区直接外调原煤14.5-15.3亿吨,外送煤电9352万千瓦,折合原煤1.9亿吨,输煤输电比例约为8:1。2020年,外送煤电13000万千瓦,折合原煤2.64亿吨,输煤输电比例约为4:1。

在我国,发展特高压是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经过几年来的全力攻坚,实现了特高压技术的重大突破,全面掌握了特高压核心技术和全套设备制造能力,在世界电网

科技领域实现了“中国创造”、“中国引领”。2008年建成的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创造了12个世界第一。2010年建成的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也受到国际电力工业界的高度评价。这两个试点工程的成功投运,使我国成为了目前世界上交直流运行等级最高的国家。

我国在过电压与绝缘配合、无功补偿与电压控制、潜供电流控制、外绝缘技术等多项特高压关键技术研究都实现了突破,同时在特高压变压器、特高压并联电抗器、特高压GIS和HGIS设备、特高压复合套管等特高压关键设备实现了自主研发,特高压创新实践使我国电工装备制造业全面实现了产业升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使建设“三华”同步电网成为可能。

特高压电网可以大幅度提高电网自身的安全性、可靠性、灵活性和经济性,将有力促进电力发展方式转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1、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煤电油运紧张矛盾;

2、可以扩大水电消纳范围,节约煤炭资源;

3、提高了我国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消纳能力,加快和提高我国清洁能源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水平;

4、节约电源装机容量,节省电源投资,避免重复性浪费;

5、节省土地资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改善我国西部地区环境,降低污染程度;

6、使得我国电网投资比例更趋于合理;

7、使得国家电网公司的电价更具竞争力,让老百姓能享受到更廉价的能源供应。

通过此次培训,进一步拓展电网发展知识视野,使×××(局/公司)全体员工系统了解特高压电网的基本知识、国家电网的发展规

4.“三华”电网知识学习总结1 篇四

培训工作的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和省公司《关于开展“三华”同步电网相关知识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局/公司)从提高全局上下对发展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建设“三华”同步电网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入手,大力宣教“三华”同步电网知识,要求所有管理和技术人员利用内网的“远程培训”学习《“三华”培训课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三华”知识手册》有关内容,大大增强了员工对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三华”(华北、华中、华东)同步电网知识的认识,营造了全员学习的良好氛围。

×××(局/公司)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按照远程培训的四部分内容,积极主动地在线学习了“我国电网构建及安全性研究”、“未来我国电力需求格局”、“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与电力发展方式转变”、“国家电网‘十二五’规划及远景展望”等知识。通过学习,大家深刻地认识到:

一、我国发展特高压电网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发展特高压电网是由我国能源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因此有着其发展的必要性。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带动了电力需求不断增长,然后我国能源资源与消费水平呈逆向分布,因此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对我国能源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发展趋势上看,我国能源开发重心逐渐西移和北移,与能源消费中心的距离越来越远,能源基本到负荷中心距离越800—3000 千米,能源输送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因此以往的高压电网已经无法满足未来发展的趋势,必须开发出新的技术、新的电压等级电网来适应未来我国未来经济和电力发展的趋势。而特高压电网具有输电容量大、距离远、能耗低、占地省、经济性好等优点,是大范围配置能源资源的重要手段。发展特高压电网,能够充分发挥大电网的网络市场功能,促进山西、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东部地区、西南地区和新疆五大综合能源基地集约化开发,提高输电在能源输送中的比重,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实现电力的大规模、远距离、高效率输送,为构建经济、高效、清洁的国家能源运输综合体系提供重要支撑,促进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集约化开发,在全国范围优化配置资源,是统一坚强电网建设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

二、建设“三华”同步电网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煤电运矛盾。未来10年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关键时期,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能源电力需求仍将快速增长。中东部地区由于基数较高,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然会是全国的电力负荷中心。2020年中东部地区用电量占全国比重的68.3%。

我国煤炭运输量长期占据铁路货运量的一半以上,运煤几乎是煤炭基地能源外送的唯一方式。未来我国能源运输需要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单一依靠铁路无法满足煤炭大规模运输的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能源运输体系,可以彻底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煤电运紧张问题。通过加快发展特高压输电,输煤输电并举,可以实现能源、环境、经济等综合效益。

三、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建设“三华”同步电网成为可能。

在我国,发展特高压是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经过几年来的全力攻坚,实现了特高压技术的重大突破,全面掌握了特高压核心技术和全套设备制造能力,在世界电网科技领域实现了“中国创造”、“中国引领”。2008年建成的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创造了12个世界第一。2010年建成的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也受到国际电力工业界的高度评价。这两个试点工程的成功投运,使我国成为了目前世界上交直流运行等级最高的国家。

我国在过电压与绝缘配合、无功补偿与电压控制、潜供电流控制、外绝缘技术等多项特高压关键技术研究都实现了突破,同时在特高压变压器、特高压并联电抗器、特高压GIS和HGIS设备、特高压复合套管等特高压关键设备实现了自主研发,特高压创新实践使我国电工装备制造业全面实现了产业升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使建设“三华”同步电网成为可能。

四、建设“三华”同步电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特高压电网可以大幅度提高电网自身的安全性、可靠性、灵活性和经济性,将有力促进电力发展方式转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1、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煤电油运紧张矛盾;

2、可以扩大水电消纳范围,节约煤炭资源;

3、提高了我国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消纳能力,加快和提高我国清洁能源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水平;

4、节约电源装机容量,节省电源投资,避免重复性浪费;

5、节省土地资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改善我国西部地区环境,降低污染程度;

6、使得我国电网投资比例更趋于合理;

7、使得国家电网公司的电价更具竞争力,让老百姓能享受到更廉价的能源供应。

5.“三华”电网培训心得体会 篇五

近日,公司组织全体员工学习了《“三华”同步电网知识手册》。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对“三华”同步电网的认识和理解更加的深刻具体。

通过特高压交流网架将我国华北、华东和华中区域电网联结起来形成的特高压同步电网,称为“三华”同步电网。“三华”同步电网连接北方煤电基地、西南水电基地和华北、华中、华东负荷中心地区,覆盖地理面积约320万平方千米。2015年,全国将形成东北、“三华”、西北、南方四个主要的同步电网。

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带动电力需求不断增长。然而,我国能源资源与消费呈逆向分布,决定了我国能源资源必须在全国范围进行优化配置。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实现电力的大规模、远距离、高效率输送,为构建经济、高效、清洁的国家能源运输综合体系提供重要支撑;促进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集约化开发,在全国范围优化配置资源,是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

面对这一严峻问题国家电网公司表示,将围绕华北、华东、华中负荷中心,建设坚强的“三华”特高压同步电网,提高受端电网电力承接和消散能力,河北北部和内蒙古风电基地、晋陕蒙宁火电基地通过特高压交流就近接入“三华”电网,部分电力通过直流直送负荷中心。

同时,还将构建坚强的西北750千伏、东北1000千伏交流送端电网,为大容量、远距离直流外送提供坚强的电网支撑,新疆、甘肃煤电和风电,内蒙古呼盟煤电,西南水电通过特高压直流送入“三华”电网。

到2020年,预计“三华”同步电网总装机容量约10亿千瓦,占全国的57%;全社会用电量约5.26万亿千瓦时,占全国的67%;与北美东部电网等国外现有大型同步电网的规模基本相当。国家电网形成以“三华”电网为主要受端,东北1000千伏电网、西北750千伏电网为主要送端,连接各大煤电基地、大水电基地、大核电基地、大可再生能源基地和主要负荷中心,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

规划实现后,可以解决锡盟、晋东南、陕北、呼盟、哈密、准东、淮南等16个大型煤电基地,甘肃、蒙东、蒙西、新疆、吉林、河北和江苏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以及四川、金沙江、西藏等大型水电基地电力外送问题,为东中部负荷中心大规模接受区外清洁、安全、可靠的电力构建坚强网络平台。

6.三华同步电网学习总结 篇六

一、差频并网同步点

1. 差频并网同步点性质分析。

在大屯电网110 kV系统中, 发电机–变压器组开关701, 702, 2606, 2607, 热电311, 热电322, 热电333和热电344开关为差频并网同步点。以发电机–变压器组开关701开关为例, 701开关并网前, 同步点两侧是2个独立的电源, 且2个电源之间没有任何电气联系, 其两侧的电压、频率、相角均存在差值, 故为差频并网点。

2. 差频并网同步点应用。

发电机–变压器组开关701, 702, 2606, 2607, 热电311, 热电322, 热电333和热电344开关同步并列时, 由于调整的原因必将会导致上述所有开关两侧的电压和频率发生变化, 且由于频率不相同, 使得两电源之间的相位角差也不断变化, 同步表上转差指针不停地旋转。可以在同步点两侧电压和频率相近时, 利用准同期装置捕捉两侧相角差接近为0的时机完成并列。对于差频并网同步点, 则不能利用同频并网的方式直接合闸, 否则会引起非同期合闸, 导致电网事故。

二、同频并网同步点

1. 同频并网同步点性质分析。

大中线路791, 792及热中线路391, 392, 393, 394开关为同频并网同步点。以792开关为例, 大中792线路792开关在断开的时候, 只要有线路与792开关触头两端都构成电气连接关系, 792开关就是同频并网同步点, 可以直接合闸, 也可利用同期装置合闸。但当792开关触头任一端和其他任何出线都不构成电气连接关系时, 792开关就是一个差频并网同步点, 也就是说, 同频并网同步点在特殊情况下也会成为差频并网同步点, 这时一定要进行同期合闸。

2. 同频并网同步点的灵活应用。

在大中线路791, 792及热中391, 392, 393, 394开关并网之前, 一定要搞清楚它们是同步并网点还是差频并网点, 否则一旦出错, 会导致并网失败, 甚至会发生事故。本文, 笔者以大中791线路为例, 列举该电路会出现的如下两种情况。

(1) 791开关为同频并网同步点 (大中792线路运行, 大中791线路由检修改为运行状态时) 。在合791开关前, 由于791开关两侧电源在电气上已与792线路连接, 所以791开关两侧电源的电压相差不会太大, 但频率完全相同, 是同一个系统。但由于两电源间连接电路存在电抗和传输有功功率, 两电源会存在一个固定的相角差, 这个相角差即为功角, 在功角不大的情况下可以直接通过同期装置进行并网, 但在实际的并列操作中会出现如下两种情况:一是相位表S停在功角a的位置上, 不存在相角差为0的并网机会;二是如果当时的功角较大且大于同步闭锁继电器的定值时, 合闸回路将被TJJ闭锁, 无法合闸。如果此时解除同期闭锁强行合闸, 将会使系统受到很大的冲击, 甚至会引起保护的误动作而跳闸。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根据792线路的功率潮流情况增加或减少两侧电厂机组的负荷, 确保流过792线路功率最小, 以此来降低792线路的功角, 才能保证并网的安全, 而这需要大屯电网调度和发电厂值长、热电厂值长及时进行沟通, 相互协调, 确保线路顺利运行。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八、明法品第十八》节录下一篇:党委班子建设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