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一

2024-10-22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一(共14篇)

1.《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一 篇一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几年前就有幸买到了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只粗粗地过了一遍,让它在书柜沉默了很久,最近,重拾这本书,细细捧读,书中所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还是深深地感动了我,更为李镇西老师那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

就这样,在陶醉中、感叹中,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踏上三尺讲坛5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真正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在两大方面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他的爱心,二是他的对教育的反思。

(一)爱心。“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的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就如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他爱得真实,爱得彻底,爱得伟大。

只有爱,才能激起学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才能为国家、社会创造更多温暖与和谐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就如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说的“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也非常赞同李老师说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

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

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因此,成功的爱的教育,不仅是老师爱学生,更应是“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养成一种爱的素养,将“小爱”发展成“大爱”,将“独爱”发展成“众爱”,在这些爱中,当然也包括“爱的回报”!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李镇西那样爱学生,或者学到他一半,那我们的教育或许会发达得多。读完书后,我深感: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还需要更多的磨练,更多的学习,更多的理性思维,更多的积极探索……

(二)对教育的反思除了“爱心””,书中还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时,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真的,跟李老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学生的顽劣、松散和不听话,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可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于是,每次我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平衡。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

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2.《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一 篇二

内容简介:《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它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学生汪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用小煤油炉煮上一个鸡蛋给汪斌送去;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善良节俭,李老师送钱给她补充营养。在高考以几分之差落榜后,宁玮情绪波动很大,李老师一直鼓励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电话联络,成为宁玮成功人生的最大动力。李老师教育“后进生”万同转化的过程,更像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推荐理由:读了这本书,我们就会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或者说,孩子们为什么要上学?其次,我们会强烈感受到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一腔爱心,以及他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让大家都了解让所有人感动流泪的教育故事,“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特级教师、杰出教育家、家长信任、学生信赖的班主任是怎样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我想等我们大家看完这部书后,教师们会反思自己做最好的老师教育学生;家长们反思自己做最好的家长教育孩子。

3.爱心与慧心教育 篇三

胡正勇老师是广东实验中学(简称省实)高中部的信息科组长,信息学奥赛主教练,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省实在科技创新大赛、中国儿童青少年计算机表演赛、机器人比赛与学科竞赛中长期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学生在全国、亚太区屡获金奖,被保送到北大、清华等全国重点大学者络绎不绝。更有学生因出色的竞赛表现,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

骄人的成绩,用胡老师的话说,源自学校领导的支持,源自学生的拼搏与努力,也源自坚持不懈的爱心和慧心教育。

和胡老师交谈是一件特别愉快的事情。他思维敏捷,逻辑清晰,表达简炼,常一语中的。胡老师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分到一所中专院校任教,长期将教学与项目实施相结合,这种教学方式与西方国家的教学模式不谋而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做中学,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几年后他南下广州,成了省实的一名信息学科老师,在教学与辅导奥赛、机器人大赛中依旧保持了自己的这种教学特色,深受学生欢迎。

在学生们看来,信息技术课总是很有意思。最近,高一南山班的学生开始学计算机编程了,胡老师介绍指导学生用“scratch”软件,独立开发一款游戏。用这个软件开发游戏非常简单,大受学生欢迎。

胡老师说:“我让学生开发游戏,主要目的是让他们从一个游戏的整体制作流程,熟悉做成一个产品或者一个项目的系统过程。开发游戏只是一个载体,通过这个有趣的载体,我希望学生能够领略系统工程的思想。”胡老师认为,教育需要爱心,更需要慧心。仅有爱心,不讲方法会事倍功半,可能好心办不成好事;仅有慧心没有爱心,可能让老师过于追求效率与显性的功利,面对挫折与失败容易失去耐心,面对不那么聪明的学生容易失去信心。爱心加上慧心,老师才舍得为学生作出自我牺牲,最大限度地挑战自己,永立学科教学与竞赛的最前沿,以科学的方法,高效的行动,启迪学生,成就学生,师生力量叠加,共创佳绩,达成双赢。

显而易见的是,现在我们对老师的爱心强调有余,对慧心关注不够。如果说爱心让学生感动,慧心则让学生睿智,二者有机融合,成就教育的品格与境界。

胡老师指导参赛的学生大都集中在高一高二两年,能利用的只有课余时间。高中生功课紧张,学习任务繁重,教学能利用的时间往往只有学生午休和周末的时间,还不能因此影响学生平时的上课学习。如果没获奖,仿佛只是无效的付出。时间一长,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没有一点精神是坚持不下来的。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高要求,必须讲求方法,激发兴趣,提高效率。从学习到参赛,时间紧,任务重,目标高,压力大,都要靠老师悉心化解,既要让学生能看淡成败,举重若轻,更要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而这一切,对老师全是义务劳动,没有半分报酬可言。

带学生外出参赛,更是一种考验。参赛地点往往离家远,甚至是海外地区。许多孩子是第一次外出参加这种大型高规格赛事,又紧张又兴奋。胡老师重任在肩,学生的生活、学习、竞赛,需要他全方位的投入,不容有丝毫差池。有次带领学生参加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分区联赛,学生深夜生病,而居地又偏远,第二天就要竞赛,胡老师一面及时送学生上医院,一面做好其他同学的思想工作,学生带病坚持上赛场,获得了联赛一等奖的好成绩,最后保送中山大学。胜利属于爱拼才会赢的人们!

信息学课时少,学生基础弱,缺少参赛经验。因此必须讲究科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胡老师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胡老师会把所有同学的作品放在公共邮箱供全班同学查阅,让学生看到别的同学是怎么做的,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学生开发出第一个版本的游戏,胡老师会让其他同学试用,“这个实际上是意见反馈阶段,开发这个游戏的学生要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反馈意见再进行修改。”胡老师说,不能小看了这个意见反馈阶段,“失败后的反思特别关键,我们做一个产品,用户的意见反馈特别重要,通过反思不断纠正自己方案里的不足,从而进行改进, 然后得到提升。”

胡正勇老师指导的学生在国内外机器人大赛中斩获各种奖项。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他也想了很多新招。不管是课程教学还是竞赛辅导,他都会在活动过程中针对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故意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提高警惕,不断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很少先入为主地要求学生如何做,而是先让学生思考、讨论、总结,自己只是引导与提醒,建议与参谋。引领大方向,关键时刻让学生如醍醐灌顶,但从不包办。

胡老师经常带学生去高校实验室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科研素质。“一个实验往往要做好几天,只要一不小心就前功尽弃,老师不用过于强调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学生就会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中明白科研需要具备严谨的态度;实验数据的获得并非一蹴而就,经常我们的实验从早做到晚,可能连续几天都不一定能得出我们想要的数据,再加上实验有很多偶发因素,失败是常事,所以我们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忍耐和坚持。”胡老师如是说。

近几年,胡老师辅导学生获国际金奖4项,国际银奖1项,国家级奖项70余项,省级奖项400余项,有16人次获得全国重点大学保送资格。他的爱心与慧心教育,在省实这块沃土上结出了累累硕果。

4.《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四

《爱心与教育》是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他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展示的是鲜活的校园生活。透过这些案例,折射出的是李老师的教育理念,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他还提出教师应该有的素养:‚具备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童心使我们能够和孩子融为一体,爱心使我们能‘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语)’,而责任心则能使我们站在人生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与社会的未来培养出‘追求真理的真人’(陶行知语)。‛读到这里,我有点惭愧,更多的是感动和震撼。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有责任的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是的,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爱心和责任心。教师应把爱心和责任心带到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时代需要,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爱心,是教育成功的条件。爱心,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取得成功的条件。教师的爱心,就是胜过父母之爱,长辈之爱,兄弟姐妹之爱.有了这种爱心,才能更好地体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当今的社会中,教师必不可少的,其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像李镇西那样关爱学生。而关爱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与学生建立起和

谐、友爱的师生关系。由于教师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影响师生之间良好的工作关系、人际关系和组织关系的前提条件,只有教师有了爱心和责任心,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形成,而良好师生关系又能产生积极教育效果,也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学生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体验,引导学生健康地发展;也使教育获得最大的成功。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李镇西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是不含任何杂质的爱。当然,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一点,李镇西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我们知道学校都怕惹上体罚学生的帽子,但是在爱心基础上的体罚,恰恰是一个老师对学生爱的最好表达,恰恰是教师对教育问题的更深的思考,更深的理解。

我被李老师的爱心深深地感动,是什么促使李老师愿意付出这么多而无怨无悔?是责任心!是强烈的责任心促使李老师热忱地、自觉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对自己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他将教书育人内化为自身需要,把职业的责任升华为博大的爱心,于细微中发现丰富,于琐碎中寻找欢乐,于平凡中创造奇迹。古今中外,大凡有作为的教师和教育家,无一不是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无一不是对教育事业具有深沉的挚爱并为之献身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认为:责任心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前苏联教育家鲁普什卡娅说过:‚教师的职业是一种责任最重大、最光荣的职业。‛

加里宁也说:‚国家和人民把儿童托付给教师们,这是把伟大责任加在教师们身上的一种重任。‛这些名言,是教育家的崇高职业情感、职业责任的真诚表露。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石。其实责任心是对自己的负责。无论你做什么事,都是为自己。如果一个人什么也没有做好,没有得到大家对你的认可,那么,他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最终,影响最大的还是你自己,绝对不会是别人。‚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才能磨炼自己。(林肯)‛责任心,是教师职业的需要,也是教师永恒的一份承诺,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责任心是爱心的最终体验.教师承担着特殊的、重要的、其他人所不能代替的社会职责,他要把人类世代创造和积累的文化财富继承和传递下去,并使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他要用代表着一个社会理想的追求和前进方向的价值去引导年轻一代。他担负着人的潜能的开发和人的灵魂的塑造的重任,担负着创造与宣传先进思想的重任。正是由于教师在社会中承担着特殊的社会职能,具有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教师才能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一种崇高的职业而存在,受到社会的普遍尊敬。如果教师的职责和功能是其他人,如:朋友、亲人或配偶所能替代的,那么,教师职业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因此说,责任心,是教师永恒的承诺,亦是教师职业存在的理由。一个教师,首先要承担社会责任。没有社会责任,没有情感投入的教师,可能不是一个好教师。但是,不能承担责任则不能成为一个教师。责任心则是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职业的‚底线‛。

爱心与责任心相结合,是师爱之根本,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一个教师对工作有责任,没有情感投入时,他可能缺乏内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工作中容易产生更高的焦虑和精神的压力。但是,在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的认识的条件下,他可能仍然在理性支配下完成自己的任务,实现预定的目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是对任何工作没有责任心,但缺乏情感投入的生动描述。相反,在没有责任心的情况下,情感投入就失去了意义。在实践中,许多教师都认识到了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母爱。从这个角度看,教师之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教师之爱。首先是责任心。没有责任心,教师之爱就失去了意义。没有责任心,教师之爱就成为任何其他人都可以替代的爱。教师的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教师爱心和责任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没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教师的活动就失去内在的动力。当爱心与责任心结合在一起时,一个人就会以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在完成社会使命的同时获得个人多种高级社会性需要的满足,这样社会责任和个人价值也就很好地统一起来了。因此,爱心与责任心作为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5.《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五

接触到《爱心与教育》一书是由于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一次区进修学院培训上王老师强烈推荐的,在本书中所讲述的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中,我深受感动与震撼,感动的是学生如此信任、爱戴、敬畏李老师,震撼的是李老师花那么多时间、爱心和耐心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与情感,并积累记录了大量的教学案例给后来步入教师行业的同行已启发和帮助,真是我们后辈敬仰的一位好先生。他的教育热情感染着我,教育态度激发着我,教育方式方法影响着我,正如他在书中写道:“因为我领了工资,要对得起这份报酬;因为我享受过学生的笑声与泪水,要对得起这份真情;因为有学生是通过各种勾兑才编到我班的,要对得起这份信任;因为学生把我当作他们的朋友,要对得起我的哥们。”向李镇西这样的老师用自己的真诚、用心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一、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面临的困惑迷茫,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感染他们的情感。尊重学生的尊严,学生会把全部的爱心和敬意献给我们,思考开学以来自己作为一个班主任的一些行为,也为自己感到脸红。以后在自己的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当学生失意时,给一点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一点帮助;当学生感到悲伤时,给一点安慰;当学生高兴时,走到他们中间分享快乐······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用心灵赢得心灵

李老师精心记载这些教学过程中的事例,体现了他对学生的用心良苦。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教育思想深刻的影响着李老师的认知,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火花破灭。对后进生的转化,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分数,不能一味的灌输,引导他们一点一点进步,慢慢体现小成功增强自信心,同时发觉他们身上的善良、可爱高尚之处,这样他们才能乐于敞开心扉。

三、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李老师敏感的察觉到优生的一些毛病:容易骄傲自满,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些方面对他们的培养。首先要引导他们有志向,在他们的心中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尽可能多地在各个方面实践,挖掘自己的潜能,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中不断超越自我,每天进步一点点。再次学会冷静的对待失败,分析成功的经验同时汲取失败的教训,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活动,全面的有针对性的发展自己。最后在与同学的相处中用平等的态度与眼光,学习他们身上的优良品德,学会奉献的幸福,看淡分数和荣誉。

6.《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六

看着看着,我的愧疚感也油然而升,我也爱孩子的,我会因为他们生病了,抱他们去医务室,我会因为下雨了送他们回家,他们没钱吃饭了,我就掏出钱来。每次训练结束,我都会送走最后一个孩子,并叮嘱他们路上小心车辆……但是,由于我为了抓教学进度和效果,常常出现发火的时候。李老师却能始终如一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幼苗。他的执着震撼着我,渐渐让我心平气和起来。

现在新的世纪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学习,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要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充满信任的和睦关系,要把教师的奉献融入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7.爱心教育在《品德与生活》的应用 篇七

关键词:课程;品德;生活;爱心教育

曾看到过这样一幕情景:一位母亲给他七八岁的孩子买了饼干,孩子把饼干一把抓在手里,怎么也不肯给妈妈尝一口。妈妈故意咬了一口孩子手里的饼干,结果孩子大发脾气,非要妈妈把饼干吐出来不可。这位妈妈无比感叹地说:“你看,这孩子真没良心,我对他这么好,什么都依着他,有点好吃的都给他留着,可他一点都不会体贴大人。长大了真不知道会怎么样……”

这位家长的感叹确实令人深思。为什么现在有些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舍不得对别人付出一点点爱?原因是孩子缺乏爱心,这是不注重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造成的结果。

爱心,即关爱他人之心,它有许多外在的表现形式,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从广义上讲,是指爱祖国,爱社会,爱学校,爱父母,爱同学,爱社会一切需要关心和爱护的人。

一、教师要做爱心教育的楷模

要让学生有爱心,教师自己必须有一颗博爱之心,言教不如身教。教师的爱心,以热爱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基点,进而热爱教育对象,并施以正面教育,以雕塑学生美的灵魂为目标,这是人类最纯朴的爱的情感的升华,也是做好德育工作、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的客观需求。

1.教师以身立教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教师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影响方面。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要用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新一代的教师更要有高尚的行为,在品德方面以身立教,把真、善、美作为自己永恒的追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在当代,教师的价值,应体现在其道德情操与知识水平、教学能力的完美的统一上。

2.情感感染

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情感感染就是教师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一位教育家说:“教师与学生的脸是相对的,感情不能对立。”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

二、精心设计载体,激发学生的爱心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教育家陶行知有精辟的论述:“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受健康的教育……我们可以说,好生活是好教育;坏生活是坏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尚的教育;下流的生活是下流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不合理的生活是不合理的教育;有目的的生活是有目的的教育;无目的的生活是无目的的教育。”因此,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精心设计爱心教育载体,是培养学生爱心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1.创设爱的环境

所谓爱的环境,主要是指爱心教育中出现的,能给教师及学生强烈感觉的一种精神表现或景象,是以爱心为主导的群体态度和情感的综合反映,是培养学生爱心所特有的无形的氛围。在具体教学中,通过交流、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加深对爱心的理解,体验爱心的重要和丢失爱心的危害;采取辩论、对话、故事、小品、检查对照等形式,设置情境,使学生明辨善恶,提高认识,引导行动;利用雪景、星空、春色等来欣赏和感受大自然的美;通过在故事会上宣讲古今名人爱国爱民的事迹,使学生与榜样产生共鸣与情绪体验,激情明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树起一座“爱”的丰碑。

2.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心活动

坚持不懈开展“爱心教育”和“关爱活动”,使广大学生在关爱活动和爱心体验中受到了较好的“爱心教育”,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开展“爱心周”“爱心大行动”活动,成立“爱心基金会”等,使部分品学兼优而家境贫寒的学生得到了爱心援助。捐一样礼品,捐一份爱心,买一件礼品,献一份爱心,为的是奉献一点爱心,为帮助他人尽绵薄之力,从而唤起学生对“爱”的认识,培养学生懂得“爱”,会“传递爱”和“输出爱”,知道只有具备“爱心”的人才是人格完整的人。

3.鼓励学生写体验日记

每次教育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把收获表达出来,并针对他们的心得体会再进行指导和引导。学生每次遇到困难时,总是自我总结教训,教师采用延迟评价和分解评价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补偿练习,以激起他们积极的心态,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亮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具体操作上,通过制作富有童趣、图文并茂的“星星你真棒”德育橱窗,定期开展评荐“体验之星”活动,编辑生动活泼的爱心体验小报等形式,促进学生积极写体验日记,以再体验得到爱的升华。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综合课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爱心教育主线,把爱心教育贯穿教育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的高尚品格,激发学生热爱同学、热爱师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的高尚情操。

参考文献:

刘旭东.生活世界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理念与实践,1999(07).

8.《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八

现在我们都说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要进行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是的,这也是我读了这本书最大的感悟。所以李老师所讲到的对几位学生的教育,都脱离不开他对学生的爱,所以很多事情很多问题都是通过恰当的时机进行恰当的谈话,让学生对自己信任,并愿意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好。

现在的教育形式下,我们教的高中生也是打骂不得,很多时候也只能是通过苦口婆心的教育来进行,也怕学生万一想不开而自寻短见,这个责任是非常重大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想教好每一位学生,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品行上,所以班主任的言行与做法是至关重要的。

自我从教起就开始做中职学生的班主任,现在带了两届。这届学生普遍来说比上届学生要听话一些,但是就懒惰许多。特别班里的一位男生,一到冬天天气冷,就很难起床,所以我每天都要电话或者亲自到他宿舍去叫醒他。或者男生总是有点爱面子的,我的不厌其烦去叫他,倒也让他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后来他QQ跟我说,老师,你不用上来宿舍叫我了,现在我一听到电话响我就会起来了,如果我还会迟到你再上来叫我吧。我按他的意愿做了,后来再打电话的时候,接通后他都很自豪的跟我说,我已经起床了!另外,他除了起床懒,学习上更懒,一直以来养成的习惯,所以我也没对他要求太高,上课尽力认真听讲,作业一定要完成上交,还有上课不能影响到别人。我知道他喜欢上体育课,因为他很喜欢打排球,我就安排他当体育委员,他也是非常兴奋,对于体育委员要做的事情,他也是非常积极完成。除了有些时候我会找他出来谈心外,更多的时候我都是利用QQ这个软件,因为我觉得,在QQ上,我们更加平等,很多话当面说不出来的,我们都可以用文字来表达。为此,高二临近实习的时候他还主动告诉我,他跟一个女生拍拖了。虽然我从他平时的言语跟QQ空间的异样已经有所察觉,但是他自己亲口告诉我也让我感到几分欣慰。高三就要出去实习,而且跟那女生是分开实习,我也是在QQ上跟他讲一些道理,注意一些问题,让他眼下先好好完成实习再说。

所以随着时代的进步,李老师那个时候多用信件,而我们现在的QQ、微信使用广泛,也为我们教育者带来一些方便的。利用这些工具,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动向,从他们发布的个性签名、朋友圈等等还能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所以,通常我接手一个新班的时候,首先就是把、微信账号给大家,然后建立一个班群。

李镇西老师还十分注重“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特别强调集体中“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他一方面指出,“集体是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组织这几个基石上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又指出,“如果学生没有个性,那就不会有集体”。

我觉得集体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我们的中职学校,后进生可能相对也比较多,所以我们在利用集体的时候,一定要在集体养成正气之后。如果一个班歪风盛行,那对学生的教育必然是适得其反的。另外,利用集体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感觉我在这个方面还不成熟,还需要磨练,今后在这个方面还得多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或者多阅读书籍多提升自己。

9.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九

近日拜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对我的感触颇深,让我对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

很多时候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总是忙着备课、上课、批作业、考试等教学任务,还要应付各种学校的任务和检查,而忽略了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忽略了对学生诚实、善良、正直这些优秀品质的培养。而李老师则不同,他给汪斌煮鸡蛋,给学生送生日祝福,和宁玮八年如一日地通信并一直鼓励她。对于后进生万同,他用关爱和平等一直激励着这个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长。

我们班有个学习困难户小王。平时上课讲授的知识,不论怎么样也听不懂。上课不专心听讲,不完成作业更是“家常便饭”。隔三差五的还要整出一些小麻烦。有一次,坐在他前面的同学小马的文具都不见了,急得哇哇大哭。

我说“这是谁干的?”“是小王扔出去的,我都看见了。”一位同学斩钉截铁地说。

“明天把你的家长请来吧。”

“我爸爸今天值班,

“那就叫你妈妈来!”我毫不示弱。

“我爸爸和妈妈离婚了。”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很低。听到这,就好像有一股电流击穿了我的身体,我真恨自己,学生家里发生这么大的事,我居然都不知道。

“那你为什么扔同学的铅笔盒?”

“我向他借铅笔,他不借给我,根本没人喜欢我!”说着,他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直到这一刻,我才明白了症结所在,失落、不自信、没有安全感,这些都是父母离异带给他的负面影响。而我因为不明真相给他施加压力更让他幼小的心灵雪上加霜。

“谁说的?老师就很喜欢你呀!”听了这话,他停止抽泣,透过眼角偷偷地看着我。

“是呀!”我放大了声音,“你看,有的时候放学了,别人都背着书包出去排队,你却默默的把那些没有抄起来的椅子搬到桌子上,当时老师并没有表扬你,但是老师是不是说过最喜欢默默付出的男子汉?”

听到这,他的头完全抬了起来,眼里也有了光芒。可也只是片刻的喜悦,头马上又低了下去。我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说:“今天的事,老师不会告诉你爸爸,小马的铅笔盒老师也会帮他修好,但是你一定要去和他真诚的道歉。”听完,他高兴地点点头。

10.《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一 篇十

【关键词】小学教育爱心责任艺术学生管理实践与思考

如果“教育能使人改变命运,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有意义的慈善事业”,那么班主任教师则是学校教育中当之无愧的“光荣慈善家”。众所周知,作为班主任教师,一方面要肩负承上启下的教育管理职责,另一方面则要积极扮演任课教师、校园家长和生活保姆的多面手角色。如何才能做好一名合格班主任甚至优秀班主任呢?冰心曾经说过:“有了爱,就有了爱的一切。”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表明,一个人一旦具备了某种爱心,自然也就产生相应的情感与智慧;而在爱心智慧的感召下,人所潜在的责任意识和情感艺术就会应召而至。本文结合小学班级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班主任要通过爱心智慧,在施展人格魅力的同时,充分发挥亲师信道的教育效应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既是学生“术有专攻、学高为师”的学识先驱,又是“闻道在先、身正为范”的道德榜样。特别在小学生心目中,科任教师尤其班主任更是他们赖以信任的“形象大使”。许多小孩子之所以乐于听从校园管理却不愿服从家庭教育,导致有些家长不得不求援于班主任教师,除了技术性教育因素外,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此。由于心智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小学生的感性意识相对强烈,在接受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更需要班主任教师源源不断地释放爱心、闪亮智慧和施展魅力,以此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熏陶他们稚嫩的思想行为。首先,要始终本着公平公正、宽容大度的心态对待学生,切不可发生“拒绝”“选择”“淘汰”现象,尤其对于基础成绩落后、学习能力不强、性格心理脆弱、行为品质欠佳的潜能生和“问题学生”,更要认真以待、适当倾斜。其次,要始终坚持以激励为主的学生评价机制,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规范现象和错误性行为,要注重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而非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再次,班主任教师要善于降低身姿,以良师益友的形象主动深入学生之中,多一些尊重、多一些欣赏,多一些问候、多一些关爱,多一些温馨、多一些帮助,不断增强他们的向师情感,以充分发挥亲师信道的功能效应。

二、班主任要通过爱心智慧,在履行工作职责之中,注重发挥以教促管的正能量效应

学校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之作。从本质上来说,班主任工作的任务目标在于通过“教育”和“管理”,把学生逐步培养成为品学兼优的社会潜能型群体,其中教育是根本指向,后者则是有效手段。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班主任教师则积极采取了“重管轻教”而不是“以教促管”的工作措施。这种本末倒置的思想行为,既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理念,又无声无息地拉大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最终势必导致不良循环的现象和事倍功半的效果。笔者不止一次接受过所谓的“落后”班级,有效性常规“改造”方法是:在最初一段时期(大约三四周)基本沉寂不语,用于留心摸底(包括学生综合情况、家庭状况和现实举动),悄悄地初步建立学生档案。期间,每当看到不洁情况,默默无声地拾起垃圾或独自打扫,做到以身立教;沉默中后期,注重发掘并逐步培植各类典型,有针对性地找学生当面交流,逐步凸显他们的亮点和长处,以增强其再接再厉的信心。然后通过口头表扬、光荣榜、红领巾广播站和国旗下讲话等途径,大张旗鼓地对各类先进典型予以褒扬,促使全班“学有榜样、赶有方向”,从而以推拉引促等措施有效营造争先创优的教育氛围。这种“以教促管、示范带动、和谐改创”的活动往往在两个月左右就能收效明显。

三、班主任要通过爱心智慧,坚持战略战术并重原则,努力讲求良好品质的养成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项充满情感性的艺术实践工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教育管理亦同此理。作为中坚力量,班主任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始终坚持战略指向和战术指导并重的原则,注重对学生进行各种良好习惯和优良品质的养成教育,以不断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铺路。班主任教师要有效挖掘并充分利用学生的潜能空间,积极有效地开展养成教育实践。比如,坚持在《小学生守则》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引导学生重新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公约”、全班学期(学年度)争创目标以及争创活动措施,并激励他们相互之间积极开展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携手共进的竞赛性活动。如此而为,一方面有效激活他们的“班级主人公”意识,一方面不断培养和提升他们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行为能力。值得强调的是,班主任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利用自身拥有的非权力因素,通过书信、手机信息、电脑网络和家校互访等形式,努力构建家校一体的综合教育体系,以赢得学生教育管理的最大合力,从而逐步获取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

11.《爱心与教育》读后感(通用) 篇十一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李老师所采用的一连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李老师转化你的成功事例为榜样,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这是我看《爱心与教育》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

手记中的程桦、杨嵩、黄金涛分别是不同类型的孩子。程桦爱好广泛,学习非常优秀,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胆子小;杨嵩脑子灵活,悟性很高,可很“调皮”,上课时有些“不务正业”;黄金涛自控能力较差。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李老师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对于程桦,李老师从谈心入手,推荐书籍作铺垫,一步步引导他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向树立远大志向发展;对于杨嵩,李老师从引导他战胜自我开始,逐步过渡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对于黄金涛,李老师则发挥了“日记”这个教育载体的作用,让黄金涛用日记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不断地总结、反省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经过李老师费心地调教,三个人都渐露出耀眼的光芒,为他们以后的成材之路作了很好的铺垫。

李老师的教育手段是特别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看着他的教育实例,我也在心里记下了他所说的在培养“优生”的问题上,应注意的几点:第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第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第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第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第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第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镇西在他的《爱心与教育》手记四“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中用自己的行动很精辟地诠释了这个观点。

李老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非常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我们当下很多教师忽略的问题。传统的教育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唯分数论”的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也就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现象。随着课改的春风吹进,很多教师意识到学生的思想健康也不容忽视,德育问题也毅然被摆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然而,也许是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够完善,对教师考核方面的条例欠缺,抑或是教师本人对理论认识的不到位,总之,也还存在着“以分数论英雄”的观念。

在轰轰烈烈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李老师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应该把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踏踏实实地落实到位,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只要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教育也就水到渠成的事了。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

对教师工作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感动;被他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的行为所震撼,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镇西老师对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也收获着学生的爱。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工作越来越没劲?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执著,对爱的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职业。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老师对待万同同学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

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数学老师,由于带多个班,周课时也多,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但是,教育仅有爱心也是不够的。

这一点,李镇西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伟大,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

教育的爱心是空气,是阳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粮,是布匹……你可以把它比喻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绝不过份。所以,老一辈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

寒假里,学校发了一本李镇西老师的力作《爱心与教育》,他的著作《爱心与教育》很早就听说过,假期中有幸拜读此著作,让我明白了“爱是教育的主题,爱是教育的源泉。”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爱”,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份爱。一直以来,我认为“严”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句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决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错误。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才唤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灭的童心。我才真正认识到那是因为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来,我希望他们变成我想象中的学生,个个成为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爱学习不贪玩的完美类型。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了解吗?不,我并不知道。而李老师呢?他能够在教育学生时“向学生学习”,他能够大声疾呼并真诚的实践着“请尊重学生的选举权”,他努力追求着“成为学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他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李老师说得好:“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

读着李老师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灵,回忆着自己的教学行为,我陷入了沉思:“亲其师,信其道”,古人尚却明白的道理,可我……实在汗颜。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学习的乐趣又从何说起,学生的个性该如何发展?学生是有差异的,有的文静、有的好动、有的乖巧、有的调皮……好玩是他们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学、乐中学,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学海无涯“乐”作舟呢?为什么一直让他们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剥夺他们的天性呢?

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要保持一颗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唤起学生的童心,以自己的爱心唤起学生的爱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够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谈我们的教育。我们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放下自己的架子,用爱心营造积极健康、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爱心成为照耀学生心灵的阳光,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想借用李老师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之:教师工作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职业,不仅是事业,还是我们生命的收获——收获成功的幸福,收获发现的喜悦,收获生命的价值,收获生活的快乐!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4

读完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他的爱心,他的思想,他的教育,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用爱赢得心灵,用爱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发现闪亮之处,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我值得学习的是他的爱,他的爱不是一种教育技巧,而是一种对学生的真诚关怀,当后进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需要做的不止是批评,把学生那种想成为一个好学生的火花熄灭,还应该多和他们沟通,引导他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心中的美好的道德萌芽,长成参天大树。

李镇西老师不仅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他的爱无不渗透其中。后进生的问题一直是我教学中最头疼的地方,通过读此书,我感到很羞愧,我要向他学习:学习他怎样和学生相处,学习他怎样爱学生。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回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言语上,关怀上都很缺乏,语言表达上,有时候不能深入学生的心里,不能产生心灵共鸣,总是不能留有充足的时间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没有把学生当作朋友,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是呀,在读的过程中,我时时反省自己,反思自己与老师之间的差距,怎么样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进学生,走进教育,对于我这个数学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今后,我打算这样做起:真正爱自己的学生。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从而尽力解决他们的问题,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12.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十二

缘于我对教育和学生的热爱,出于对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的认识,我深深的认识到自身教育知识的匮乏,和教育技巧的简单落后,于是打算到书店买几本关于小学班主任工作,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来给自己充充电。《心灵写诗》----李镇西班主任日记

(一)首先映入我的眼帘,我迫不及待的看了作者简介和自序,自序中一句颇具想象力,浪漫而富有诗意的话深深的攫住了我的心,那就是“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当时决定买他的书并不知道他有那么大的名气,那时蓬安还没有开什么教育大讲堂,也没有亲自听过李镇西的报告,更没有看过他的讲学的碟片(后来学校在集中学习时才有幸看到他在蓬安作报告的实况碟片),当时我看完这本书就被他的教育机智和简洁流畅的文笔折服了。在书中他提到经常给学生读他自己写的《爱心与教育》,在经历过几次失望后才买到这本我心仪已久的书----《爱心与教育》(增补版)。书中记录了李老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对“班干部”的选举培养,对“青春期”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教育”的宣扬,难得可贵的是书中披露了他曾经失败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他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的生活;爱的教育要从细节处入手----如学生生日亲自送上一本书,一张贺卡等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觉得做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是幸福的。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幸福,做教师的幸福感不是看几本书就可以获得的,而是源于对教育意义的深远认识,源于对学生的热爱,这样你才会谈得上热爱工作,你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实践。在阅读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开阔自己的胸襟,净化自己的心灵,升华自己的人格;在实践中锻炼总结,在实践中修正提升,在实践中启迪智慧,在实践中开拓创新。这样你的工作会做得更好,于是你的学生依恋你,家长尊敬你,同行敬佩你,领导器重你,这样你被欣赏,被认同,你就会觉得很幸福,你就会觉得工作很快乐,你才会真正潜下心来搞教育,你就可以把你的爱全部奉献给孩子们,于是你的工作就会更出色,也会更幸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记得去年上半年有一天我正准备午休,突然想到作为班主任得去看看孩子们睡的咋样,就马上翻身起床,没有犹豫,没有拖拉。试想如果你心里没有装着孩子们,你会在午休之前想到他们吗?你愿意为了孩子们睡一个好觉而放弃自己的午休时间吗?因为我觉得孩子们睡好了,就有充沛的精力投入下午的学习,孩子们就可以取得相对更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书中有一个爱心教育故事的主人翁杨守丰,她与人为善,顽强进取,珍惜时间,热爱学习;母亲精神失常,父亲体弱多病,家中有4个比自己小的弟妹,自己也长期被病痛折磨,小小的年纪面对如此让人揪心的家庭环境,竟表现出无与伦比的乐观,坦然和自信,最后还是被病魔夺取了可爱的生命。如此坚强的品性深深的感染了我,感动了我,震撼了我的心灵,我顿时感到自惭形秽,感觉自己竟不如一个中学生顽强,觉得自己不堪为人师,同时我觉得有必要让我的孩子们感受这个时代的楷模。所以我就分几个早读给孩子念了书中关于杨守丰的事迹。我一边读,一边哽咽,我和学生(当时是六年级)一起被杨守丰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有时不得不停下来控制自己的情绪。遗憾的是没有时间组织学生讨论和发言,下来我真担心此举是我的一厢情愿,疑惑从心中悄然升起----学生听了后是否会受到震动呢?是否会引起他们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否会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呢?第二天(08年4月29日)在期盼中到来,学生的日记交上来了,代理班主任陈鑫竟以《听梁老师念爱心与教育有感》为题写了很长一篇日记,至今我还保存着。她因为杨守丰请了二十几个月病假居然考了全班第八名而从心底里感到无限敬佩······文末写到:“梁老师,你明天还继续念吗?我很期待”。姚柳伊也以《杨守丰,你是我的榜样》写了命题日记,原文结尾是这样的:杨守丰,虽然你走了,但是你童稚的心灵却感染了许许多多的人(包括我)。这天看他们写的这些关于杨守丰事迹的感想,我喜出望外,这种惊喜超过了我们班今天夺得体操比赛全校第一名给我带来的愉悦。他们无一不被感染,对她的事迹回顾的很仔细,都决心要以杨守丰同学为榜样,要珍惜健康的身体和幸福的生活,努力学习,还针对自身不足做了剖析,希望我继续给他们读《爱心与教育》,也有同学问我哪儿可以买到这本书,向我借这本书。他们认为这种读书活动比上课还有意义,从他们的日记中我看到了一颗颗纯洁无瑕,向上向善的童心,我相信杨守丰这个名字和她的事迹都将深深铭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并会逐步内化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当天我在写教育日记时总结了两点:一是榜样的感染力和激励效果是空谈阔论无可比拟的,二是以后得多抽时间给他们读这种感人肺腑,令人肃然起敬的同龄人的故事。

最后,我从本书中看到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让别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幸福。这句话李老师曾经给学生讲,他还在历次报告中经常提到这句话,甚至成为他第一次当校长走马上任送给老师们的第一句话,后来写在他们的教学楼上。最开始我不理解其内涵,随着阅读的深入,在实践中结合具体情景才慢慢体会其中的含义。当孩子们把校园打扫得一尘不染,我们可以在窗明几净的校园里工作时,我们就因为孩子们的存在而幸福;当有学生为了班级可以夺得清洁纪律流动红旗而努力时,我们这个班集体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当我在处理班级事物不够理智时,有学生给我提出善意的建议时,我就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如今年上期我在班上发火,下午母春兰就用小纸条给我提建议了:“梁老师:做事不要太急躁,不能意气用事,要考虑清楚再实践,有时要学会克制自己······别让自己生活在气愤当中,有时同学们跟你的友谊比你的面子还重要。”我因为这位学生朋友般真诚的建议而感动,我因为她的存在而幸福,同时也更加理解李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我经常在被学生感动时对他们说这句话,学生在叫我写毕业寄语时我也把这句话送给他们,在去年的毕业茶话会上我又以这句话作为发言稿的结语,甚至把这话连同班训印在了师生毕业合影上。因为我希望他们以此鞭策自己,修正自己,希望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希望更多的人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幸福。

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朴实无华,很多崭新的教育理念,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在一个个平凡真实感人的小故事里面。他不是为写书而写书,他是想通过自己的书籍来宣扬和传播新文化,新教育,新理念,写的是中国教育这本大书;他也不是在用笔写书,他是在用心写书,用情感写书,用人格写书,写的是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人”字。就因为我最喜欢这本书,我才把它送给了我尊重的一位教育同行,希望更多的孩子得到富有爱心的教育。

13.教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优秀 篇十三

读着李镇西老师的故事,聆听着李镇西老师与学生间的那番“甜言蜜语”,让我回忆起曾经学生时代,我的老师和我的每个瞬间。同时也不断地衡量自己,其实,我真的差得太远了。作为一个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有时孩子的淘气,让我们动不动就烦躁;有时孩子的人性,让我们拿她们毫无办法;有时孩子会闯祸,我们是批评是职责;有时……这样的事件层出不穷,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或大或小。我们处理了,但同时心理又是那样的不顺心,因为事情实在是多之又多。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伴关系,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孩子与教师、同伴交流。因此,教师的真爱成为构建这一和谐关系的首要因素。我们在教学中要学会以一颗真爱的心去面对孩子,用真爱去融化孩子的心灵。及时发现孩子们点点滴滴的进步,哪怕是稍纵即逝的闪光点。

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也拥有属于自己的那片“爱情海”!

14.《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篇十四

二:李镇西老师特别勤奋。在《爱心与教育》这本手记中,他常常整篇摘录过去教过的学生的优秀日记或作文,作为第一手最真实的资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性。对比之下,我在学生资料的保存和利用方面就怠惰得多。

我也常常把“天道酬勤”作为口头禅,但是实际上行动却不如心动。曾经有过的成功都是勤奋与幸运牵手使然。而寄希望于侥幸和偶然,总是让人心里不踏实。我想,今后如思进取,“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黄金涛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黄金涛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而我教小学,但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上一篇:小学生暑假日记300字作文下一篇:余姚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