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要重视小结(共14篇)
1.生物课堂教学要重视小结 篇一
教学中应重视章节小结
(程慧琴 王嘉谋 张英琴 石平)
内蒙古科技大学理学院 014010 摘要:本文阐述了章节小结的作用,原则、形式、做法以及章节小结时应注意的问题,同时给出了如何作好章节小结的一些设想。望在教学的实践中得到应用。
关键词:章节
小结
原则
形式
教学中固然存在着诸如选取教材,取舍内容,充分准备,课堂设计,艺术讲授,课外辅导等众多重要环节,但是,恰当的做好章节小结对于所学知识的融汇贯通,熟练提高,应用自如却起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从章节小结的作用,原则、形式、作法及章节小结应注意的问题,给出了如何做好章节小结的一些设想,可望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应用和进一步提高。
一、章节小结的作用
做好章节小结,主要为达到以下目的:
1、内容熟练,思路清晰
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为此,没有熟练的知识是难以想象的。进行章节小结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熟练掌握,融汇贯通,应用自如的地步。同时,通过章节小结的回顾、整理、弄清本章节内容的主要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达到教学修养的提高和知识的升华。对于某些问题,即可追本溯源,又可涉猎四周,更可展望未来。日积月累,精益求精,方向可泰然自若。
2、主次分明,关系明朗
进行章节小结的另一个关键是,要从众多的内容中找出主宰本章节的主要内容以及服务于主要内容的“次要”内容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总结分析,使学生达到主次关系明确,做到心里有数,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本章只要某个或某几个问题抓住了,熟练了,其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重点突出,难点小心
章章有重点,节节有重点,重点内容必须掌握,来不得半点含糊。重点内容在小结中应该处于重要的、突出的位置,以引起学生的充分注意。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和难以接受的内容,往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有时也有很强的技巧性,讲解及总结却要靠经验。所谓小心难点,一是要有耐心,不可操之过急,二是不要过于纠缠,给学生一个消化、理解的时间。只有当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时,才应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想方设法,以求学生完全掌握。
4、头尾相接,融为一体
所谓头尾相接,融为一体,指的是小结要充分反映本章节要解决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结果是什么,有什么应用,容易发生什么问题,它与前一章节和后一章节有什么关系,只要这些问题解决了,章节小结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二、章节小结的原则
1、精
这里的精,包括小结内容精,书写格式精,语言应用精。从小结内容上讲,不可包罗万象,不可面面俱到,不可是本章节内容的简缩写,更不能是本章节各题目之集合,而是说,要把本章节的核心内容和精华内容找出来。书写精就是说书写形式要精心策划,达到形式简洁、眉目清晰。语言精,就是说要经济语言,凡一句能表达清楚的,决不用两句表达,凡是能用符号语言表达的决不用其它形式表达。
2、新
这里的新包括小结形式新,思想新,问题新。所谓形式新,就是要区别于课堂讲授时的“标准”形式,让学生能感受到本章节内容就是一个线路分明的运行图。所谓思想新,是指在讲授的基础上进行再提高,再深化,引导学生向纵深发展或向四周拓宽。这里的问题指的不是老调重说,而是多方位,多渠道去观察,去结合,达到一题多问,一题多答。
3、便
所谓便包括小结形式简便,记忆方便,应用顺便。简便的形式使人一目了然,简洁的符合语言使人记忆方便,线路分明,层次清晰使人应用顺便。
三、章节小结的形式
章节小结常用的有以下四种形式,可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内容采用不同形式。
1、口头式
口头式小结适合于内容较简单的章节,特别适合于每次授课后的结束语。它们帮助学生进行回顾、整理、对近期目标达到熟练、提高。
2、提纲式
这种方式适合于概念较多,各自内容关联不大,且既有理论推导,又有方法介绍的章节。它可通过口头提纲达到准确把握基本概念,清晰理论推导思想,灵活使用已知方法的目的。
3、框图式
框图式适合于方法介绍的章节。通过框图的表示,不但可以明确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还可以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能力,对学生技能、技巧的训练是一个有力的加强。
4、综合式
所谓综合式就是提纲式与框图式的一种综合,它适合于一般的章节,也是小结多用的一种方式,它不但具有提纲式和框图式的特点,而且给人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感觉。
四、章节小结的做法
作好章节小结一般要经过以下步骤:
1、回忆、整理
回忆本章节的主要内容,进行大脑的综合整理,寻找小结的关键所在,是搞好章节小结至关重要的一步,它不但直接影响着小结本身的质量,而且直接影响着小结所能产生的效果。是搞好小结的关键。
2、规划、设计
本小结的形式确定后,这些形式的框架是什么,怎样达到简洁、明了、自然、方便等目的,却应该有一个具体的规划和精美的设计。什么内容放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出现,怎样表达内容间的相互关系等都要有一个具体的安排。
(1)、加工,书写
简洁的语言,新颖的框图,精美的书写是完成好小结所不可缺少的,它对于提高小结的可说性、实用性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矫正、补漏
一个小结完成后,还应进行详细的矫正,认真的补漏,看看有无不明确的提法,看看有无遗漏的内容,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不尽如意。总的原则是:有错必改,有漏必补。作到态度上严肃认真。
五、章节小节应注意的问题
章节小结应注意:
1、严禁简单罗列
小结应具有自身的特点,不允许将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罗列。简单罗列不但达不到熟练提高,融汇贯通,应用自如的目的,还会使人觉得索然无味,枯燥无聊。
2、严禁过分简洁
简洁的小结应取决于主要内容的掌握,不顾小结的重点而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必造成喧宾夺主的结果。应该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与语言的统一。
3、严禁华而不实
小结首先要求实,所谓实,就是要实实在在,不搞花架子,要真正达到小结的目的,使学生感受到小结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小结使人觉得可有可无,那就非常失败。所以,小结必须以实为本。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李士*,李俊,汉学教育学导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同济大学*学系
高等汉学(上、下册)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方勤华
高中汉学教师*学生业素养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4】张守波
汉学教师教育专科*
2.生物课堂教学要重视小结 篇二
一、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在以往的学生实验中, 实验材料、试剂都是书本上指定的, 课前由教师准备好的。实验时, 学生完全按规定的步骤进行。在这过程中, 学生完全成了不用思考的机械操作者, 甚至到结束都没留下完整的印象。这种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 也不允许他们有任何意义上的标新立异, 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而现代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因此, 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 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 然后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查找资料, 弄清实验原理,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 就可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 提高实验课的效率, 也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例如高中生物必修课本中有好几个实验都要用到洋葱根, 这样洋葱根的培养就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除了按书上的方法培养外, 也可尝试其他的培养方法, 如“沙培法”等。在这过程中, 学生能体会到培养洋葱根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又如, 在做“渗透作用”这一实验前, “半透膜”的材料也可由学生自己寻找。课本上用的是动物膀胱膜, 要大量获得膀胱膜并不十分容易。那么, 能否采用其他材料作半透膜呢?这时, 有人可能会想到用鸡蛋膜、玻璃纸或鱼鳔等, 那么不妨把这些材料都找出来, 逐个试验, 结果会发现鸡蛋膜和鱼鳔是较为理想的实验材料。这样不仅可使学生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就感, 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索性实验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 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 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传统的生物实验只是验证课本上的知识,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 他们关注的是实验结果, 而对实验的理论背景和实验设计的方法不加思索。这种重结果轻过程, 重接受轻参与的做法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实验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鼓励他们大胆设想, 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索性实验, 并且要为他们创造条件, 去探索、实施他们想要做的实验, 把注意力从注重实验结果转移到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及方案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等方面上来, 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及创造能力。有时, 有的学生可能会“异想天开”。此时, 教师应倍加关注那些爱标新立异的学生, 充分挖掘其“异想天开”中的合理因素, 使他们敢想敢说。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讲的要像对待荷叶上露珠一样去呵护学生幼小的创造的心灵。例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这一实验, 课本上要求用30%的蔗糖溶液, 可能会有学生提出可不可以改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或同浓度的其他溶液 (如KCL30%) 来替代?如果有了这样的疑问, 就要鼓励他们通过实验来解答, 同时学生也会自然而然联想到同种方法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如果学生有兴趣的话, 就要鼓励他们试一试。通过这一探索过程, 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在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设置情境, 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后, 可让他们亲自设计实验。例如在了解酶的特性后, 可设计实验验证酶的活性受哪些因素影响及测定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需多少时间。在学习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后, 可设计能使植物弯向一侧生长的实验方案 (不包括人工修剪和使用药剂) 。利用书本知识结合实际, 可设计实验检测附近的河水污染及空气污染情况等, 在实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都可让他们去试一试。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按书用做的感觉和效果是不太一样的, 通过这些过程, 既能培养他们独立且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又能培养他们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摘要:在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设置情境, 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生物教学要重视学生实验 篇三
关键词:生物实验;探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157-01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对高中学生来说〖论文来源:学术论文代写网 www.xslunwen.com〗生物实验教学主要包括常见的仪器、器具、药品的使用能力 ,还有对实验程序的理解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的处理能力等。
一、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程序
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是设计人员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它往往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 所以,学生实验中,不能单纯地用实验指导进行“按方抓药”出现结果就行了。而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 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处理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研究事物的方法。例如,在观察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大致为:培养→10%HCI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要让学生了解根尖放在10 %HCI溶液中是为了溶解细胞间的果胶质, 使根尖细胞间变得松散,便于压片,否则根尖细胞很难压散,不利 在镜下观察。另外,通过10%HCI的处理,使细胞迅速死亡, 让细胞分别保留各自的分裂状态。漂洗是为了冲 洗解离液(10%HCI),否则影响染色效果。 又如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溶液染色的目的是,这两种染料易使细 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从而增大细胞核与周围部分的反差,便于观察染色体分布和变化,压片的目的是使细胞 分散开,变成单层,否则光线无法透过会影响观察。加清水是起润滑剂和利于细胞分散的作用,压片时,在盖 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的目的是防止手指与盖玻片直接触压,会将极薄的盖玻片压碎(在镜下观察前应将载玻 片取下,并注意不要让盖玻片移位)。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制备滤纸条时,应让学生了解将 滤纸剪成长10厘米是因为胡萝卜素在纸条上扩散的距离约为9 厘米左右;宽1厘米是利于划出齐而均匀的滤液细 线, 去两角为了使层析液在纸条上扩散速度均衡,后两者都是为了扩散出四条平行的色带。在距去两角的一端 1厘米处用铅笔画一横线, 目的是为划滤液细线提供参照线并且防止层析时在盛有3毫升层析液的烧杯(100毫 升)中,滤液细线被层析液没及。划滤细线时还应让学生知道干燥后重复划2—3次,是为了增加色素的分子数 ,以便在纸条上走出四条明显的色素带来。如果在不干燥的情况下连续划线,色素会随滤液中的液体(如丙酮 )在纸条上的扩散而扩散,划出的滤液细线较宽,其结果是相邻的两条色带会发生部分重叠。因此,在实验中 ,应根据学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难易不同,由教师讲清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既知道实验应怎么做, 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二、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现象
在实验中,经常存在着对实验最后结果的记录,而轻视对实验过程中间出现某些现象的记录,重视结果而 不重视分析结果,重视对成功实验的肯定,而不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等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 的提高。例如,在观察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在显微镜的某个视野中,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多数 为间期的细胞。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要让学生了解液泡的体积大小、颜色变化如何。在叶绿体中色素提 取和分离实验中四种色素彼此分离的原理是什么,这一原理单靠高中教科书中的知识还不够,应让学生了解滤 纸是一种吸附剂,层析液是一种展开剂,四种色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不同,它们在滤纸上吸附能力不同,在层 析液中(展开剂)溶解度不同,因此,四种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胡萝卜素溶解度大 而吸附力小,扩散速度快,叶绿素b溶解度小而吸附力大,扩散速度则慢。
在实验中,因某种原因,个别学生的实验结果不明显或失败,老师应指导学生查找原因。如叶绿体中色素 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结果四条色素带部分或全部不明显,老师可提示:(1)是否丙酮用量过多, 滤液太稀;(2)是否用的新鲜叶,是否用的全部是幼嫩的叶;(3)划滤液细线时是否重复的次数少了一些;(4 )层析时 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是否被层析液没及过。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很快就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 原现象。但有的学生虽然在步骤方法上都按要求进行了,但没有发现质壁分离现象,教师应启发学生寻找原因 :取下的表皮是否是死亡的角质层细胞?是否由于未用蔗糖溶液浸泡材料?是否蔗糖溶液被原清水稀释而造成 浓度不够?是否视野太亮,反差度小而未能看清?还有的学生虽然质壁分离了却不能复原,教师也询问一下, 是否蔗糖溶液浓度自行加高了?是否质壁分离时间太久而造成细胞死亡?
三、加强生物实验教学技能培训,更好的开展实验教学
生物教师要经常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使自己能够具有较强的组织、设计生物实验课教学的能力,具有熟练进行实验演示和操作的技能,以及实验材料或标本的采集与制作能力,还能很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生物科技活动和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加强生物学实验室建设,注重生物实验员配备管理生物学实验室是生物学实验开展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实验设备、仪器、药品等是生物学实验开展的必备物质条件。因而开展生物学实验,生物实验室建设首当其冲。然而,由于长期生物学科不纳入高考,生物学教学不被重视,生物学实验室建设也落入几近荒废的境地:实验设备陈旧,仪器数量少,实验经费严重短缺。所以,在新课改过程中,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领导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认识,改变办学理念。
4.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写字指导 篇四
锦绣小学 沙卫华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写字的要求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然而,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上,“重识字、轻写字”的现象比比皆是:各类公开课上,识字、阅读教学的几个环节上得非常精彩,而写字教学常常被忽视;因为教学内容的设置和班级琐事的唠叨,列于语文教学中的写字教学延至课后自学的现象也大有存在,结果造成部分学生写字兴趣不浓,字迹潦草……对此,我认为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重视写字指导,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保证课堂上有适当的写字时间
写字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但高质量的写字指导和练习往往需要足够的时间,这与有限的语文课堂稍有冲突。然而,稍微对比学生在课堂书写与回家完成的书写质量,一线教师就必须承认:课堂写字时间的保证实在必要!
专家们认为:在每一节语文课上,学生的写字时间不能低于10分钟。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完成新授生字的指导,并且把每课的生字分散在每节课中写,保证每节语文课都有10分钟的书写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完成写字任务。这样既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又减轻了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
二、语文课堂要重视写字指导 1.观察联想,活化字形 观察、思考、分析是模仿练习的基础,所以写字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字形,弄清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静心研究字的笔顺、间架结构及主笔位置,了解竖中线、横中线,抓准最关键的是哪一笔,最难写的是哪一笔。另外,汉字是由抽象的笔画组成,教师在指导观察时,如果能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加以联想,活化汉字字形,汉字字形就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字形产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写字感兴趣呢?儿歌文字简练,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如,教学“皿字底”和“四点底”时,教师可编成儿歌:“皿字底,三竖一折间距等。写四点,大小方向有不同。写在底部宽而扁,牢牢托住真好看。”“三点水”这样写:“上点下提一直线,半点突出才好看。”还有“撇捺在上像把伞,在中像鸟飞,在下像支架。”生动的儿歌,准确的讲解,到位的示范,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形象动作,亲眼看到了起笔、行笔、收尾的全过程,书写汉字也就化难为易了。除了儿歌、故事外,比喻也是个好办法。如“横”像小扁担,“竖”像一根筷,“撇”像扫把,“捺”像剑,“点”像小雨点……这样,学生一下子记住了基本笔画的形状。又如,低年级学生练习写字,竖弯钩是难写的笔画之一。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借助鸭子的形象,就能具体地理解:写竖弯钩,“竖”像鸭子的头颈,细而长;“弯”是弧形,光滑圆润,像鸭子的胸部,又紧连着腹部、臀部;“钩”紧挨着鸭子的尾部。有了生动的视觉感受,有了如此形象的比喻,竖弯钩在孩子的心中已经不再难写了,而变得生动可感起来。
2.比较观察,示范演示
小学生写字往往眼高手低,原因在于,其观察审美能力比较强,但实际动手书写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很好地把观察审美能力转化为书写审美能力。那么,在写字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呢? 一年级起步阶段,教师要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对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有具体要求。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教师都要笔笔指导到位。教师的范写很重要,示范是写字教学的先导。在指导学生整体认知之后,教师要在黑板上画好的田字格中示范,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教师要边演示边讲述:这个字是什么结构,第一笔在田字格的哪个部位落笔,每一笔画的名称、运笔方法以及笔顺等,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仅仅范写还远远不够,由于受到观察能力的限制,学生的临摹并不能一步到位。此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比较运笔方法:教学“一”,我让学生观察老师正确的运笔之后,要求学生进行临摹,将学生的不正确的书写和范字比较,在比较中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教学竖,我让学生比较“悬针竖”和“垂露竖”的写法的不同,并加以示范。
(2)比较间架结构:教师除了指导汉字的笔画,还应该着重指导汉字的间架结构。例如:教学“皮”,在观察“皮”后,我让学生临摹,学生写出来的“皮”字,五花八门。有的把下面的“又”字写得太短,有的把“又”写得太窄,有的又写得太宽……这时我将他们这些字在黑板上“公开亮相”,和书上的范字进行比较,并逐一帮助他们找到“病因”,指出“治病良方”。欣赏着自己的“杰作”,孩子们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比较之后的书写,效果令人满意。
3.严格训练,培养习惯
(1)练字要严格要求。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明确提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我曾随机观察、调查过本班和临近班级,发现写字姿势的正确率仅在5%—20%。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有利于把字写端正,而且有利于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终身受益。写字前,教师指导学生准备好铅笔,放好作业本,端正坐姿,指导执笔方法。练习时,教师巡视,时时提醒学生,时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姿势和方法。书写时,教师要适时巡回指导,随时提醒学生每个字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运笔方法,与上一个笔画的间距,整个字的结构特点,及各部分的比例,做到防患于未然。
我把正确的坐姿及握笔的要点编成了口诀和儿歌。如,八字口诀:“头正、身直、臂开、足安”。儿歌:“找准四点记心中,贴好四点空心拳”。“写字时,要做到:眼离书本约一尺,手离笔尖约一寸,胸离桌子约一拳。‘三个一’,要记牢,字写工整视力好”。简明扼要的口诀帮助学生巩固双姿。有的学生在老师提醒的时候,人能坐正,但是过了一会儿,头又低下去了,屡教不改,我就让学生头上顶一块橡皮或一本小书本,再写字。如果橡皮或书本掉下来了,说明他的姿势不端正,得赶快坐正。这样一来,学生的写字姿势就好多了。此外,我对坐姿和握笔姿势非常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让身边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
(2)训练要有度,注重学生的发展。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小学生手指的小肌肉群不够发达,学习兴趣也难以持久。过多的书写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有害,还会影响孩子写字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一个“少”字,保证一个“好”字。每课的字,每个写2-3个,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可以少写几个,自己觉得写得不满意的,就可以多写几个。你还想写哪个字,还可以再写几个。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好”。我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选择作业的权利。我们的作业本上不再像以前一样整齐划一的作业,而是有的多,有的少,当然,少写还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把所写的字记住。(3)规范书写工具。为切实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适当控制(低段)使用自动铅笔,合理限制使用圆珠笔和水笔。要适当控制学生使用修正液、橡皮等涂抹工具,从细心入手培养学生认真的书写态度,引导学生专心书写,最大限度地降低写字的出错率,从而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有经验的老师常在学期初的家长会中让家长明确写字方面的要求,如一年级备好六、七支铅笔,什么样的铅笔,怎么削,文具盒从长到短放铅笔,橡皮4B等。
(4)强调书写整洁。刚开始学写字时,有很多学生总是把本子擦得黑黑的、烂烂的,写一个字擦一下等。中高年级用很多类似修正液、修正纸、修正条之类的,应严格要求学生,鼓励他们用心去写,有备而写,想好了再写,少涂涂改改。高年级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书写速度,为什么在考试时有的学生做不完试题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书写速度太慢。所以平时对写字速度有一定要求,久而久之,写得慢的学生也赶上来了。
三、重视反馈评价,享受写字乐趣
表现欲强是小学生的特点。我们教师应该让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成功,为孩子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课堂上,我将学生的好、中、差三种情况的作业与范字一起放在视频展示台上放大,引导全体学生观察,让学生对照范字评一评、说一说,并适当结合自我评价(每次练完字自己用红笔圈出自己最满意的字)、同桌互评的方式穿插进行。课后,我们在教室里办学生作业专栏,将他们的作品上墙“公开发表”,比比谁的上榜次数多。这样,学生可以经常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了解自己在班中的位置,而且时常能听听同学们的建议。这样的竞赛虽无物质鼓励,但学生们依旧兴致高昂,有时因没有上榜,会嘀咕半天,眼中流露出的尽是悔恨,这些足以证明每个学生都有可贵的上进心。
重视作业质量的反馈、改变评价的方式,不断刺激学生的写字热情便成了写字教育持续发展,终成习惯的最为有效的方式。要强调的是,写字教育不是一个“青云直上”的事态,这种反馈与评价也不能只是一朝半月,持之以恒、螺旋上升,方能见效。
四、磨练学生意志,展示成功风采 好习惯成为一生财富,好爱好陶冶美好品格,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写字教学,让学生每日坚持写字,磨练意志,汲取了传统文化的营养,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可以说是受益匪浅。定期举行写字比赛,有机会鼓励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也可以促进孩子们学习成绩的进步。练一手好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需要孩子们定下心来,有足够的耐心,坚持下去,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一旦成功,他们就可以在各项活动中展示自己的风采,从而拥有更多的自信,所以他们也将会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拥有更多更大的成功。
5.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运用 篇五
塔水处上游小学 王海英、阅读,是读者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过程。有感情地朗读,是体会作者写作思想、写作情感的一种重要方法。当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时,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作者的写作意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为朗读有一种渲染情境的魅力。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重要表现在:
一、朗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
反复的朗读能使精美的语言、优秀的篇章储存在大脑里。平时朗读多的学生口头表达时,语言自然清新,条理清楚,逻辑性强;写作时语句贯通流畅,不时有佳句出现,明显地较其他学生胜出一筹;有了成就感,则自然而然地产生浓厚地阅读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能推动学生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钻研学习,提高阅读效率。
二、朗读是情感交流的有效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这种情感,包括文章作者的写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仅仅要求教师教学时有充沛的情感,更重要的是把这种情感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并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来正确体会教材所温含的情感。无激情的讲授是呆板失败的,少热情地学习是被动消极的,这样的课堂是贫脊的沙漠。只有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理解作品,才能把文章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例如《秋天的怀念》一文,文中作者非常注意对人物的对话、动作、情态
这些细节的刻画,通过对比来表现对母亲的怀念和母爱的伟大。只有通过学生反复地、饱含深情的朗读,与作者达到情感的默契,才能真正体会出其中那份对亲人怀念的情感,才能体味出母亲对子女的疼爱。也表达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与怀念。
三、朗读是汲取知识的途径
宋代的朱熹曾说:“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谓读的熟,则不等解说,自晓其义也。”有些语文知识,通过朗读,就会被学生理解并掌握。
例如《鲸》这篇文章,作者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了鲸的特点。学生反复朗读后会理解这几种说明事物的方法,记住鲸的特点。
朗读,的确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指导朗读,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呢?
一、介绍技巧,让学生掌握朗读的知识
朗读是有技巧的,先要确定停顿。除标点符号的停顿外,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句中表示一个意思的词或短语需要停顿时,不能割裂。其次是确定重音。凡是表达内心感受和思想感情的词语、修饰限制语、需要强调的词语都要重读。另外语气、节奏应有喜怒爱憎、悲惧缓急等。快、中、慢三种语速的应用也需要与文章的情景相适应,根据情感、语言特点来灵活处理。如朗读《小马过河》时,小马的声音应天真活泼,是清脆的、甜甜的;老马的声音应显得慈爱、温和、低沉;老牛的声音应浑厚深沉,语速缓慢一些;小松鼠的声音高、尖、细、快。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使学生更深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示范,让学生有样可仿
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具有以声示意得作用,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供模仿的对象,另一方面又能引发学生朗读的迫切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深厚的记叙文。在教学中我就用深沉悲痛、哀婉缓抑的音调进行朗读,将当时那种巨星损落,天安门广场人民掉念总理的无限哀思、肠断心碎、催人泪下、庄严肃穆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学生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爱戴、深切怀念之情油然而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合体验,使朗读入情入境
在朗读文章时,只有把握住文章地情感,才能使朗读进入情境。生活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对文章情感的准确把握。我在教学朗读《游子吟》这首赞扬母爱的诗歌时,先引导学生想想母亲对自己的关爱;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母亲是如何疼爱自己的;再让学生读《游子吟》,同学们读得感情充沛,清真意切。
四、参与评说,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不能没有科学的评价环节,评价的实施,即可以让学生活动正确地反馈信息,好对自己的朗读进行有效的调节,提高朗读水平,有能激励其他学生认真听读、体会、感受,并提出不足之处,对人对己都有一种提高。例如,在《泊船瓜洲》一诗的朗读中,一位同学评议到:“正确的停顿应是这样,京口瓜州一水间,中山之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然而某某同学却是这样停顿的,京口瓜州一水间,中山之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一停顿,就读破了词了,影响了对诗句的理解。”由此看来,把点评的权利让给学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多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6.教师要重视写好教学后记 篇六
任小艾老师从教十七年,积累了大量的极其有价值的教学经验,尤其是班级管理工作经验,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探索的结果、积累的结果,不断尝试不断反思的结果。我们很多老教师任教时间超过十七年甚至超过二十年,可以说经验丰富,很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学生的方法,教学的方法,但我们的老师忽视了积累这个环节,社会上绝大多数老师就是这样,所以中国就出了一个任小艾,一个魏书生。老教师的经验没有落实到文字上,于是很多宝贵的经验随着老教师的离退而基本上销声匿迹了。再由我们教师年复一年地从事着同一学科、同一教材的教学,时间久了,往往会失去新鲜感,愈教愈乏味,愈教愈枯燥。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要做到常教常反思,常思常创新,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勤于探索,更要勤于总结。而这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善于写好教学后记,教学反思。
我们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灵感闪现,能够很好的加深学生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比如讲解合磁通这个概念时,学生很不理解为什么方向不同的磁感线,求通过盖面磁感线的条数要求差而不是求和。当时王玉满老师就想到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教室的前门三个同学近来又有两个同学出去,那么通过门的净人数是多少?学生马上回答:一人。这列能辅助学生理解的情景设置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课后能一一记录下来,不断地总结和完善,就会使自己的教学效果更加优化。每一堂课,不管教师准备得如何充分,各个环节考虑得如何细致,但上课时还是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会出现不足和遗憾。比如有些演示实验做得不怎么成功或视觉效果较差,有些练习设计难易程度不合适等,这就要求我们课后要及时总结研究,找出教学中的优缺点,及时地把它们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少走弯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我们在校内、校外都上了不少公开课,这些公开课的教学大都是经过同组老师反复讨论修改过的,一些意见都是极其宝贵的,如果把每次课大家所提出的意见和自己的体会都记录下来,然后不断地总结、消化和吸收,将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总之,认真地写好教后记,这对于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是有很大的帮助的。经常地把这些后记整理起来,认真地研究、概括和总结,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
7.要高度重视课堂提问 篇七
一、课堂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一观点正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由此形成的“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已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美国数学教育委员会 (N’es M) 在《21世纪的数学基础》中指出, “问题解决是把前面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和不熟悉的情境中的过程”;英国的《考克罗夫特报告》中提到, “将问题解决的活动形式看作教或学的类型”, 我国上海青浦县的数学教改经验主张, “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选择尝试点, 编成问题”, “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中进行尝试学习”, 这说明, 课堂提问将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问手段运用得好, 将能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积极性, 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使所有学生都有效地学习;反之, 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 实则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堂提问必须服务于学生,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它要求教师在限定的时间内 (45分钟) 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所以课上的每一秒钟都应成为有效的教学时间, 恰当地设计提问每一个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笔者认为, 一节新授课的课堂提问按性能可分为三类:复习性提问、尝试性提问、提示性提问。一般来说, 复习性提问安排在授课前, 目的要么是为学习新课作必要的知识准备, 要么是为了减缓学生学习的坡度作铺垫练习, 要么是搭建步入新课的“引桥”。那些为提问而提问或仅有稳定学生情绪作用的提问不如不设。而尝试性提问则是教师针对教材的重点 (或难点) 设计的具有探究性、障碍性的问题, 问题的探索空间以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为度。通过学生的尝试活动 (动脑、动手、动口) 意识到问题的实质, 或悟出其中的道理, 或发现其间的关系, 或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尝试性提问是新授阶段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新授阶段后的例题教学中, 不能就题论题, 而应以设计例题的意图 (强化哪一知识点) 为基点, 设置提示性的问题, 让学生尝试, 达到通过例题的教学强化本节所学某一知识点的目的。以上三类提问, 因课而异, 如有的课直接导入好, 就不需设复习提问;有的课不设例题, 或者例题比较简单, 或通过课上练习就可达到巩固目的, 提示性提问也没有必要。而尝试性提问则是必不可少的。那么问题怎样设计才是恰当的问题呢?笔者认为, 以教材的重点 (或难点) 为“圆心”, 以服务于突出重点 (或突破难点) 的尺度为“半径”画“圆”, 与重点联系紧密的“问题”为恰当的问题, 与重点关系不大不设也可的问题为不恰当的问题。
三、“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课堂提问设计
为了说明问题, 现就苏科版 (九年级上第5.5节)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的课堂提问来加以探讨。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及其判定方法。学习基础是学生已了解点与直线距离的概念, 已学过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因此, 可通过复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导入新课, 并为学生学习本节直线与圆的位置奠定基础。在新授环节, 虽然涉及判定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两种方法 (二者是一致的) , 但根据直线与圆的交点的个数判定要直观的多、容易得多, 因此, 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的关系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本节的重点。在例题教学与课上练习的设计及处理中, 应侧重这一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的课堂提问设计如下.
复习性提问:
1.点和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2.如果不给出图形, 只告诉你点到圆心的距离d和圆的半径r, 你能判定这个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吗?
通过复习提问, 得出如下结论
d<r点在圆内;
d=r点在圆上;
d>r点在圆外。
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 并为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奠定基础。
尝试性提问:
8.作文要重视课堂训练 篇八
课堂教学是作文的主训练场和主战场,课堂是作文教学的主要途径。而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忽略课堂训练,对学生指导不到位,导致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笔者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练开头
开头是文章的脸面,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古人谈写作有“凤头”之说。开篇的方法很多,如简洁地引述材料、准确地提出观点、用题记点睛、用名言开门见山、妙用修辞、巧用歌词等等。为了方便指导,老师可规定每一次的专题用什么样的方法开头,最好是由易到难的。如写《成长的烦恼》(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第一次规定学生都用“开篇点题”法。一个学生写道:“随着年龄的增长,烦恼也越来越多了。”而另一个学生则写道:“烦!烦!烦!何时才不烦呢?”这样开篇扣题,干脆利落。第二次则规定学生用比喻、排比句的方法开头。这种方法比上一种难度加大,有的学生一时无从下手。教师可读范例引导。如作文《父亲是一壶茶》:“父亲就像一壶茶,没有美酒的香醇,没有咖啡的刺激,没有牛奶的甜美,但他能让人品出淡淡的清香,因而回味无穷。”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加上教师适时帮学生指点迷津,学生也会给老师以惊喜的。第三次则规定学生用“题记点睛”法开头。这一次的难度更大,需要花的时间较多,练的次数也应多一些。第四次,第五次……经过几周时间的强化训练,学生作文的开头就会亮点不断。
二、练结尾
古人所说的“豹尾”,就是指结尾应简洁、明快、有力。为此,我进行专项训练,课堂上出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专写结尾。训练之前,要提醒学生文无定法:可水到渠成,可引用佳句,可与观点相呼应,可首尾照应,可议论点睛……并收集一些典型的结尾片断读给学生听,让学生由仿写人手,发现写得好的学生,老师要及时肯定评点。如上文举例写开头的那个学生写道:“虽然长大了,有许多烦恼困扰着我,但我始终相信,再阴的天也会转晴的。”这个结尾就与开头相呼应。既点题又使文章浑然一体,很好!老师的评定很关键,目的是既使学生知道好在哪里,又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经过多次的专项训练,学生对“豹尾”就能拿捏自如了。
三、练语言
语言是文章的“砖瓦”。准确、得体、生动、形象的语言材料,才能构建起漂亮的“高楼大厦”。孔子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要使文章“出彩”,离不开平时的强化训练。我的做法是选出所学课文的有代表性的精彩片段或优秀作文书中的精彩篇章集结印成资料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朗读品味,并要求他们划出让自己感兴趣或心动的词语句子。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归纳出使文章增添文采的方法。如准确地用动词、形容词、修饰词、叠词,巧用排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活用诗词、歌词、成语、俗语、歇后语;句式有长有短,选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诙谐等等。之后,要求学生作文,在一篇文章中,尽量多用上述的方法。老师批阅或请学生互改时,划出精彩的句子或用得妙的词。如在写《成长的烦恼》时,有学生化用诗词“问世间情为何物?”写道“问世间烦恼为何物?”有学生写自己因学业繁重,晚自修回到宿舍的情形;“两耳不闻吵闹声,一心只想快睡着。”这些句子似曾相识,令读者有亲切感,也让人觉得作者的语文素养不浅,我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激起展现自己才华的欲望,作文时自然绞尽脑汁给自己的作文增“光”添“彩”。
四、练层次
层次是文章的眉目,层次又是文章逻辑线索的外在体现。平时改作文,我发现学生用得最多的是“三段式”,中间那段特长,给人冗繁之感。为了让学生克服这种缺点,我就要求学生找出两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或自己很容易背诵的文章。让他们揣摩自己易背诵的缘由。学生很快就明白自己喜欢或易背诵的文章都有层次清楚,语言优美的特点,进而要求他们作文时采用多段式。教师批改时,遇到不懂得分段的,要面改。经过对一两篇文章进行专项训练,学生就掌握了。
五、练细节
细节成就文章。新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假如作文像电视剧情介绍那样简单叙述,就会让人觉得乏味,更谈不上动人。细节描写往往是学生忽略的,我针对这种情况,找几篇刻画细腻、感人的文章印发给学生,引导学生体会细节的妙处。如朱自清的《背影》,我这样启发:为什么现在我们读起它仍感动不已,文中哪个情景最让人动情?学生们会说胖父亲艰难地翻越铁路这个隋景最让人动情。我进一步发问:“如果朱自清直接我在看行李,父亲去买果给我。你还被感动吗?”学生答案是一致的:不会。我进而启发:“为什么这样写不会让人动情呢?”学生通过对比,他们就会明白,没有细节描写就无法触动读者的感情神经,就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我又找出平时学生写的没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读,然后分析,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细节描写的重要性。接着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片段作文,然后选出好的片段在课堂上赏析,让学生切实体会“细节成就文章”的乐趣。
9.作文教学要重视作文的能力结构 篇九
(一)观察能力是写作能力的基础,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起跑线。鲁迅先生说过:“写作时第一需要观察。”观察能力是指学生借助感觉器官感知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并觉察事物特征的能力。在作文的能力结构中,有了观察能力,就有了作文的心理准备,就有了写作的前提和条件,反之,就失去了写作能力的基础。文章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要使学生能够通过作文把客观世界的某一点真实面貌本质地反映出来,就必须给学生洞察世界的眼睛,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没观察或不会观察,眼前的一切将会是模糊的一片,散乱的一堆,甚至会熟视无睹。从佛罗基奥指导达・芬奇画蛋,福楼拜教导莫泊桑观察街市来往车马有什么细微差别的故事中,我们不难体会观察能力对他们艺术造诣的深刻影响。试想,白居易如果没有经过对荔枝外壳的颜色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仔细观察就写不出《荔枝图序》;朱自清如果没有月下观看荷塘美景,就写不出《荷塘月色》这脍炙人口的佳作。观察不是孤立的,作为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记忆、想象等共同构成人们思维认识的整体。如果我们的观察眼光,能透过纷繁芜杂、五彩缤纷的生活现象,注视它的发展趋势,洞察它的未来,那么,就能敏锐地捕捉到刚刚萌发的幼芽,写出富有新意、别具一格的文章。生活是一切文艺创作的源泉,我们务必培养和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学会观察,让学生通过日记等形式,随时记录下生活中个性鲜明、特点突出的人和事。仔细观察上至天文,春秋季节的更替,气候阴晴的变化;下至地理,沧海桑田的变迁,涓涓细流的汇聚;再到飞鸟鱼虾的生活习性,骡马走兽的龙腾雄姿;从宏观世界的天体运行,到微观世界的核子裂变;从浑朴天琢的大自然,到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断汲取时代的活水,为写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每个学生高中阶段“课外自读不少于300万字”,这是对学生阅读的最低要求,是下限。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周期性较强,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广积博蓄,厚积薄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入手,指导他们反复品味课本中的重点 篇章,背诵精彩的语段;还要依据各类文体的写作特点,提出阅读重点,点化阅读难点,教给阅读方法,用好教材这本范本;教师还要定期给学生推荐一些必读书目,介绍一些报刊杂志,范读一些美文华章;要求学生床头桌前,常备一些可读的东西,闲暇时间能读多少读多少,并做到持之以恒。
(三)想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制高点。想象能力是指学生在长期观察、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受灵感的驱动,运用形象思维,利用大脑对曾经知道的各种有关事物的形象,根据时空上的联系以及事物间的类似性差异性联想到另外的事物,并加改造,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高尔基说:“想象在本质上是一种形象的思维,艺术的思维。”缺乏想象力,就如同失去了作文的动力装置,即使勉强写出文章,也会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无病呻吟,苍白无力,面目可憎。人们常把想象比作文学的翅膀。有了想象,就会像刘勰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想象可以将日常观察、广泛阅读的内容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中,使自己的情感得以升华,改变思维方向,达到“听唱新翻杨柳枝”的境界。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的实在因素”,它“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总是有限的,想象也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前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中学生正处在青春萌动时期,喜欢幻想,老师应当因势利导,积极调整学生的心理指向,设法让他们的想象力在作文中鲜活起来、迸发出来。
(四)创造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作文成功的一块蓝宝石。创造能力是指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思维,创造出人们从未知觉过,甚至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形象的能力。它的基本精神是再造形象,而不是再现形象,它的心理机智是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和求异性。有了创造精神,学生就会不断发现新信息,提出新见解,写出新形象;没有创造精神,写出文章来常常是构思雷同,千篇 一律,缺乏富有特色的文字和创造思维的闪光。高尔基说:“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是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能燃烧起来。”高尔基反复强调的“劳动”,就是培养创造性能力的劳动。当创造性思维的藤蔓不断延伸的时候,必将开出璀璨的创造之花,结出丰硕的创造之果。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使人类迈进了信息时代,党和国家强调素质教育,把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开创性人才工作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来抓,是因为四化大业呼唤奋进意识;世纪伟业呼唤创新人才。创造能力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精神,激励学生寻觅不曾发现的新天地,从熟视无睹的日常琐事中抓住一点或几点闪光的东西,开启眼界,涌动文思,笔下流出清新的活水。比如发散思维中逆向思维就是一种创造能力,其意义在于强化独立思考,求新求变,改变思维方向,构筑一片新天地,像作文《就是要“班门弄斧”》《也谈“愚公移山”》《知足者未必常乐》等就是典型例子。
(五)表达能力是作文能力结构中必备的“硬件”。写作如同绘画、雕塑,光靠观察、阅读和听讲是学不会的。表达能力是指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利用知识储备,采用各种手法,准确、形象而富有创造性付诸语言和笔端的能力。一个学生有材料不会编排,有事情不会叙述,有道理不会议论,有感受不会抒发,运用表达手法和驾驭语言的能力较差,文章就难以写好,而提高表达能力就必须在写作实践上下功夫。中学语文大纲规定:学生“作文每学期一般不少于5次,三年中其他各类练笔不少于3万字。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这是一种量化指标,是作文训练中必须做到的。在作文能力结构中,表达能力居各种能力的核心地位。加强基础训练,提高表达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要学生掌握相当数量的文字,拥有比较丰富的词汇,熟悉各类体裁文章的特点,明确其写作要求,能够独立构思,正确立意,恰当选材,合理布局,熟练掌握和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这是作文的基本功。其次是多动笔、勤练习。写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提高表达能力的关键是多动笔,要提高议论能力,可以常写些一事一议、就事论理的短论杂文等;要提高记叙、描写和抒情能力,可以多写一些记人记事的
[1] [2] 下一页
速写、随笔等。除了作文课外,还可以结合课文中出现的肖像、场面、景物、心理描写等,启发学生写写小品之类的东西,有的只是一个特写镜头,有的只是一个生活场面,一个环境片断,可长可短,不一定追求完整,达到训练目的即可。另外,有机会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征文竞赛、演讲比赛,还可组织一些口头作文,即兴演讲,这对提高表达能力十分有益,也特别重要。“广读书胸中有本,勤作文笔下生花”,我们要采取多种手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长期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的表达能力日有所进。写作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知识范围大小,认识水平高低,思维品质优劣,写作能力高下。中学生作文能力能否优化,有赖于观察、阅读、想象、创造、表达以及从属能力等作文结构能力的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正如“木桶理论”所揭示的,构成木桶的哪一块木板都不可或缺,也不可太短,否则,必然影响木桶的容载总量。这些能力结构因素统筹兼顾,同时培养和训练,作文能力的后劲才足,作文的能力目标才可达到。
10.小学应用题教学要重视思维训练 篇十
数学这门专门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对于发展思维具有特殊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虽然简单,属这门科学的基础,但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用题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最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用题教学必须突出思维训练,展开思维过程,教给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中展开思维。
思维的基础材料是表象,表象是对直观材料的初步概括,必须依靠感知去形成和积累。因此,充分感知积累表象是思维展开的前提和基矗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应用题的内容,借助直观形象让学生充分感知,从中积累反映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表象,继而根据表象思考解题思路,寻求解题方法,进行逻辑思维。例如教行程应用题:“张华和李诚同时从家里向学校走来,张华每分钟走65米,李诚每分钟走75米,经过4分钟,他们同时到校,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在理解题意阶段,教师必须通过“图象直观”(挂出题目内容示意图)和“动作直观”(让学生根据图意表演),以及符号直观(线段图)等,让学生多角度充分感知题意,从中积累反映“相向”、“同时”、“相遇”、“速度”、“速度和”、“时间”、“距离”等概念的表象,理解表象间的相互关系,为思考解题思路奠定基础。然后,才能对表象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找出决定整体特征的本质联系。即:距离=速度和×时间,而速度和指张华速度与李诚速度之和。这样,解题方法自然而然在分析过程中归纳出来。
在分析、综合中发展思维。
分析和综合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作为一种思维过程,是指将事物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加以研究,进而认识事物的构成和本质。综合则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和各个层次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的思维过程。应用题解答的思维过程一般就是对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例如分数应用题:商店运来苹果200千克,梨是苹果的4/5,运来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图象直观让学生感知题意后,抓住题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求问题与条件的数量关系。分析时可设计系列问题,解剖题目中的“问题”部分,启迪学生思考、探究:运来的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中的.“共”由几部分数量组成;苹果数量与条件中的什么数字联系;梨的数量与条件中的什么数字联系;如何从梨与苹果的联系中求出梨的数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综合,从而形成解题思路,得出解题方法:先根据梨与苹果的数量关系及苹果的数量求出梨的数量,然后将梨与苹果的数量相加,得出“共多少千克”。即:200+200×4/5,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中单位“1”与部分的关系,简化列式为200×(1+4/5)。
在比较中深化思维。
比较是探求事物间异同,发现事物间联系的思维过程。进行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避免概念混淆,分清方法优劣,找出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分数应用题:(1)有两捆电线,一捆长120米,比另一捆短1/3,另一捆电线长多少米?(2)有两捆电线,一捆长120米,另一捆比它短1/3,另一捆长多少米?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线段直观图让学生充分感知后,引导学生比较两题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中引导学生明白:由于比较的标准不同,比较所得结果的含义当然也不相同,因此两题的数量关系所表达的式子也不相同。在学生经过比较列出两题算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三个数量间关系的理解,从中分清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发散思维。
11.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语调 篇十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并配以甜润清亮的音色,会令人悦耳、爽心,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使教学充满生机和趣味。增强感染力,能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毫无变化,单调呆板的语调,会令人生厌,精神萎靡。可见,教师的语调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師在处理师生矛盾时,应用亲切、平稳的语调往往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社会学的研究表明,人们都有模仿他人言行的倾向。所以批评学生时,对他们大声地训斥只能换取相应的“回报”或更强烈的“对抗”。
语调在主旋律上应保持平稳,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调低沉、细弱无力、催人人眠,而是一种有“磁性”的平稳。平稳的语调似春风拂面,给人以亲切之感,听之则令人心旷神怡,但我们也常看到不少教师讲课时,声调高亢响亮,但并不一定具有多少吸引力。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般情况下,其语调常常是清新而平缓的,给人一种亲切可近、和蔼可亲之感。再者,平和舒缓的语调也能给人以理性感,能使对方自觉地接受理性的对待,从而以理性的方式做出反应(诸如前面提到的在批评学生时,教师就应以平和舒缓的语调使然)。
笔者平时的教学中就很注重英语口语的教学,能够比较准确把握好语音、语调的应用,做到恰切适度。优美自然、亲切柔和,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12.阅读教学要重视语言训练 篇十二
一、重视语感的培养
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含义,增强语感。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想象,用稚嫩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动人场景。这些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他们听与说的能力同时得到训练。如《小草和大树》一课,读到夏洛蒂将自己的信寄给大名鼎鼎的骚塞,希望得到提携、指点,并苦苦等待时,可问学生:“你在生活中有过苦苦等待的事情吗?”这样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朗读体会,与课文对话,充分感受到了夏洛蒂的惴惴不安而又满怀期待,以及骚塞充满偏见的冷漠、傲慢之情。
二、引导学生学会针对语言提问题
在一些阅读教学中,语言问题只限于学生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并且多数存在于学习课文之前。学习课文时,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偏向内容性知识的,教师把握不好,就会使教学陷入单一的内容理解中。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语言问题。如《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中,“一锤起来就发狠了……狂舞在你面前”,这个“锤”字逼真地写出了后生们用力之大、之快、之猛,传神地表现了后生们全力以赴,动作迅猛,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质疑,能不能换成“敲、击、打……”,学生通过“换、说、演”等方式展开训练,换一个意义相近的词语,说一说换后的感觉,试一试“锤”的动作。潜心会文后,学生马上体会到将“锤”换成其他字后,效果就不一样了。这样,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才会对语言的意义和内容有完整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才能谈得上运用。
三、在课文的语言留白处训练
好的作品往往是一个空框结构或召唤结构,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补白天地。这种“留白”,正是我们可以细细咀嚼、品味的精妙之处。教师要细心钻研教材,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悟性抓住“留白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个性体验,填补这些“空白”,并且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中:“没有火来烧烤食物,只好吃生的东西,没有火来照明,就只好在那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我抓住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在没有火的时候,人类还有哪些痛苦?”想象和说话的训练,拉近了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人类在没有火的时代的困苦生活。
四、注重语言积累
13.要重视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篇十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摆弄教具中学习知识。现以三例说明。
1.让学生用8个红三角形与5个黄三角形学具演示8+5,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合并过程:(1)将两种三角形先合并在一起,然后一个个地去数,从1数到13;(2)将红三角形逐个放入黄三角形的行列中,边放边数,从6数到13;(3)将黄三角形逐个放到红三角形行列中,从9数到13;(4)从红三角形里拿出5个与黄三角形凑成10,再把余下的3个红三角形合并过来,从而得到13;(5)从黄三角形里拿出2个与红三角形凑成10,再把余下的3个黄三角形合并过来,从而得到13。学生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几种方法的比较,就会领悟到第一种方法最慢且容易数错,第五种方法最快且不易错。这时,让全班学生再用第五种方法重新操作一遍,就能容易地概括出凑十法的思路,而且能自觉地接受用大数凑十来进位加的方法,既培养了计算能力,又初步训练了思维能力。
2.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内容时,我在讲清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以后,指导孩子们动手做了一个数学游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游戏的方法是:让孩子剪好同样大小的硬纸板若干块,分别写上0、1、2、3、4、5、6、7、8、9等数字,0纸板要适当多几块,另加一块画有小圆点的纸板,用作小数点。游戏开始,按需要每人拿一块纸板,举上头顶,连同小数点排成一横行,组成一个小数(熟练后也可组成一整数),让全体同学读出这个数。然后由老师或学生干部发令:“这个数扩大100倍!”(也可说乘以100),于是拿小数点的同学开始移动,他向右移动两个位子,刚才的数起了变化,全体同学再齐读这个变化了的小数。如果移动后,遇上整数部分的最高位或小数末尾是“0”,拿“0”牌的同学要把牌放下,表示去掉“0”;如果遇上数位不够,拿“0”牌的同学要凑上去,以表示补上“0”。这样扩大、缩小反复做几次,同学们不但能熟悉小数扩大、缩小时小数点的不同移法,还能掌握小数中的“0”哪些该去掉,哪些不该去掉,什么时候又该补上“0”。
3.学生动手是一种乐趣,动手过程是思维和认识的过程。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通过让学生摆弄学具,比一比,量一量,强化了认识过程。
我要求同桌的学生分工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两人合做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用倒米的方法,找出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要求每个学生把下列过程操作一次,即先在纸筒的圆柱内装米,然后把其中的米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纸筒圆锥内,观察可以倒几次;再在纸筒圆锥内装米,接着把米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形筒内,观察需几次才能将它装满。要求在5分钟内完成两次实验。有的同学把一张硬纸卷成漏斗形,预防把米倒出,影响实验的准确性;有的同学先把圆柱体的面封口,挖一个小洞口,让米缓缓流出……这样,寓数学思维于学生的实践操作之中,使学生既活跃了思维,又掌握了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是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实践出真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过程,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它不但能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技能技巧,而且对于学
14.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篇十四
吴茜蓉(清华附中)
21世纪国家需要各方面人才,工科、理科、文科、管理、技术、服务都需要大量的接班人,这些人才虽品性、长处各异,但这些人身上却有共同的品质:便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开创性的远见,虽有些独到的见解一时不会被所有人理解或接受,但社会实践会证明其主张的强烈生命力,从而推动各自的事业走向成功。
教育是为未来培养合格人才的事业,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场所基本上都在课堂,各种学科都担负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责任,尤其是母语教学,学生所接触的是祖国几千年所沉淀的最优秀的文化,语文教学所培养的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又是学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因此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有责无旁贷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观察力的培养
一提观察力,人们立刻想到通过显微镜来观察细胞的结构;通过理化实验来分析各种事物的运动与变化,似乎观察力与语文教学没有关系。其实这是个偏见。全国一些少年科技小发明几乎都是没有系统学过生物、理化的小学生发明出来的。他们在生活中发现了许多不便,因此引发出不少灵感,并在课外找了许多资料,完整的构思就产生了。当然搞发明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人,但在我们语文作业中写观察日记、观察周记,同样培养了全面观察生活的能力,谁能否认在日记、周记中所萌发出来的思维火花的种子,在几年、十几年之后不会长成参天大树呢?
其实在具体学科中去观察微观世界,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但在宏观世界存在着很多未知的事物,不是仅靠严谨,仅靠一种学科所能单独解决的。往往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因此语文所倡导的宏观的观察能力,成为沟通各个具体学科的桥梁,它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成为真正的杂家、多面手。我们在高一所进行的小论文的写作,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在各种不同的领域进行多方面的观察与探讨,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它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获得几等奖,更主要的意义是肯定同学独特的爱好,肯定学生观察世界的独特的视觉角度,这种引导将鼓励他们更独立地、更自觉地观察身边复杂而又未知的世界。
想象力的培养
许多老师认为想象力不是教会的,是天赋,这也许是事实,但另一个事实也是不能否认的,我们曾见到有些老师在学生十几年的学习生活中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曾经有人作过以下的实验:
在一年级的教室里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让孩子们回答这是什么?同学们回答非常踊跃:是气球,是滚铁环,是爷爷手中的转球,是妈妈腰上呼啦圈,有多少个学生,便有多少答案。到了高年级再画一个圆,便成了死水一潭了。在高三试题中我们曾出过一道题,歌颂无私奉献的精神拿什么作比喻并说出理由。有几个选项:有扫帚、蜜蜂、蚂蚁、土地、蜡烛等,几乎99%的同学答的是蜡烛,其实这道题并没有唯一的答案,关键要把理由答得贴切一些,有些新意即可。但我们同学已经被标准化的考题考怕了,考成一个模子。不知我们这些一个模子出来的学生将来叫他们怎样来应付瞬息万变的社会呢?我们的教育应该为我们的孩子一辈子负责任,不能仅仅为了题好判,而有意无意地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
现在学生很怕写作文,因为我们不让他们自由驰骋想象,而去训练他们写同一种类型的作文。小时候写作好事的作文,长大写决心书一类的作文。有些学生高中时不论写什么题目的作文,都要举同样的名言,同样的事例。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写?他们说中考时老师曾让我们背下这些东西,考试时出什么题目都能对付。从小到大类似罚抄一百遍生词这样的机械性的作业不知占据了我们孩子多少宝贵的时间,使我们的学生没有时间展开课外阅读,想象力逐渐萎缩。现在我们讨论高考作文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几个题目供学生选择,希望同学能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写,这都是很好的导向。其实我们同学不乏丰富想象力的金矿,就看我们老师是否善于挖掘。
分辨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是信息的时代,各种信息包围了我们。因此现代创造力很重要的一个能力是分辨能力。而较强的筛选、辨析、权衡能力,需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与各种意见进行讨论。文学的欣赏、文章的写作与阅读本身有它的不定性与模糊性,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母语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意见。语文课应该成为最活跃最有生气的课堂。为了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语文课需本着精讲少练多阅读多讨论的原则。从77年开始我们出的考题五花八门,印刷的便利使学生整天陷入题海之中,学生简直没有时间思考。一个好的老师应选择最适合发展学生创造力的题型来练习,讲出答案后要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语文老师应该是最具有民主意识的老师,用高压的方法、用反复训练、用死记硬背的方法、用咀嚼碎了喂填鸭的方法都无法很快提高语文水平,并且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前几年曾作过统计,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对语文课的喜爱程度随着年龄递减,到了高中,喜爱的程度甚至排到倒数第一第二的程度。
这难道不令我们深思吗?
现代社会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也充满诱惑和躁动,青春时代有许多访惶与苦恼,文化革命前的高中生喜欢文学的人很多,他们吟诗作赋,激扬文字,废寝忘食地读文学作品。现在的青年仍然有这样的爱好,只不过市场经济使它们以新的形式出现,比如对流行歌曲的爱好,其实好的歌词中也有文学。作为师长,我们要引导他们接触中外流传下来的优秀的诗词歌赋,让学生自己去分辨雅俗与高低。现在学校自发的文学社团、班级的刊物几起几落,如星星之火,虽没有燎原之势,但也让我们看到用文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得到学生欢迎的,是很有潜力的事业。
持久意志力的培养
前几年教育界有情商与智商的讨论,最后大多数人认为情商比智商重要。其实前面讲到的观察力、想象力与分辨能力都是创造力的内容,但一个人在事业上是否有成就,最关键的因素看他是否有持久的意志力。我们古代的先哲对青年人的责任、人品、为人、修身养性都有精辟的论述,对青年人有深远的影响。并且文如其人,什么档次的人读什么样的文章,一个人要想写出优秀的文章,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没有较高的自身修养是做不到的,因此语文教学的外延是最广的,属于终身教育的科目。
同学们都清楚有些科目是可以经过短期训练提高分数的,但语文课却不行,有些急功近利的人,想通过大量做题来提高语文的分数;还有些青年人党得短期无法提高成绩,于是放弃学习。这两种极端造成的恶果是出现了不少大学生语文水平下降,书看不懂,论文写不出的社会现象。
其实一个人学习的过程便是培养意志力的过程。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阅读同一篇文章的收获不会是相同的,我们不能要求孩子有成人的理解能力。我们要给学生的是强烈的求知欲与执著的追求精神,因此语文教学尤其需要用启发式,硬灌下去的东西不会融会贯通为自己的东西,作为老师要有耐心与爱心,与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共同提高阅读水平、写作水平。如果你的学生在大学时代以及工作后,仍然喜欢阅读,喜欢文学,写出来的东西文通字顺,那么就说明这个教师的教学是成功的。
【生物课堂教学要重视小结】推荐阅读:
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06-20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10-15
谈谈生物课堂教学的教学机智07-01
王慧君——怎样打造高效生物课堂06-29
新课改理念下的生物课堂10-02
高中生物教学中课堂提问模式构建论文08-31
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10-20
多媒体教学在生物课堂中的作用07-05
浅谈信息化环境下新型教与学方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09-17
课堂教学评价应重视的几个原则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