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

2024-09-26

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共8篇)

1.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 篇一

人际关系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也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精神生活。

另一方面,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社会不是抽象的,而是由具体的人及其相互之间的交往编织起,对于大学生来说,与周围的同学、辅导员融洽相处,使自己减少烦恼,身心愉快,为集中精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是一个健康的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去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中产生孤独感、自卑感、或喜欢过孤独的生活,往往不会从心理不健康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一个乐于交往的人,既愿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又能坦然接受别人的言谈举止,容易与周围的同学保持一种和谐的交往关系,而离群索居、喜欢孤独、乱离朋友、不愿交往的人往往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因此,大学生健康的心理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未来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一个人要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要素很多,其中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不可忽视的前提条件。因为人际交往是青年人增长才学、开启心智;适应社会、准确定位;认识自我、完善自身;协调关系、攻克难关的有效途径,而这些又是青年人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四、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未来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只有善于与他人交往,对他人才能于所了解,又了解才能有沟通,有处理好各种关系。在不久的将来,你们都会拥有自己的小家庭,家庭生活是否幸福美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取决于你们自身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但许多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有困惑:缺少知心朋友,与个别人难以相交,与他人交往平淡,感到交往有困难,社交恐惧症。原因有三:一、自私自利。如今像你们这样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期盼,对自家“独苗”的呵护,成为培育“一切为我”的温床。当你们来到大学校园,独立地过集体生活,与同学相处时,一些同学自小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就暴露无余。二、素质教育的匮乏。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一些家长、学生、老师更多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却忽视了无法用分数衡量的内在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个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2.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 篇二

一、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 主要是与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之间的交往。现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特征主要有如下四点:师生关系有所削弱, 易于父母产生隔阂, 朋友占据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 喜欢搞小集团。

二、中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逐渐增强, 渴望人际交往。可同时, 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 对事物的看法容易偏激, 对生活、学习中发生的冲突和矛盾不能恰当处理, 存在许多交往的心理问题, 很容易导致人际交往困难。当前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 错误的交友观念

(1) “一条好汉众人帮, 多个朋友多条道”的错误交友观

许多中学生都很在乎哥们义气。为了表现义气, 不分青红皂白两肋插刀, 甚至“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比如, “哥们”逃课了, 老师点名的时候他们就会帮助逃课者蒙混过关;“哥们”被人欺负了, 他们就会群起攻之, 结果通常是害人又害己。

(2) “只结交比自己强的同学做朋友”的错误认识

在应试教育机制及许多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下, 现代中学生特别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和家庭背景如何, 喜欢结交学习成绩好和家里有钱有势的同学, 鄙视、冷淡学习差及没钱没势的同学。于是, 对比自己强的同学想方设法地巴结, 对不如自己的同学则冷眼相对。结果班级中出现了不同的小群体, 互相排斥甚至攻击, 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 不良个性障碍

(1) 自私自利

有的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喜欢用别人的东西, 自己却一毛不拔。这种自私自利的个性, 很让人讨厌, 同学们自然不愿意与之交往。

(2) 容易冲动

中学生情绪很不稳定, 遇事爱冲动, 常常为一点小事争得脸红脖子粗, 甚至大打出手, 结果只会落得个孤家寡人。

(3) 嫉妒心重

有些中学生, 嫉妒心重, 对在学习、能力上优于自己的同学不能容忍, 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嫉妒心重的同学, 很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因此, 偶尔有同学求教学习问题时, 他们往往避而不答, 犯了错误, 他们喜欢栽赃陷害自己的嫉妒对象。

除此之外, 学生中不良个性障碍还包括:以自我为中心, 依赖性强, 多疑的心理等。

3. 缺乏交往技能

有些中学生缺乏交往技能, 常常使人际关系受到无端的破坏。比如, 有些中学生本着“忠言逆耳利于行, 良药苦口利于病”的态度, 常对朋友说出尖酸刻薄之言, 将朋友吓跑;有些中学生爱玩小聪明, 举止清高, 动不动对同学或朋友报以藐视的微笑, 这样朋友自然也不会多;有些中学生认为朋友间可以无话不说, 于是说话不分场所、无暇顾及, 经常说些脏话或不恰当的话, 很容易使朋友感到尴尬;有些中学生认为“打是亲、骂是爱”, 喜欢动手动脚, 动辄拍人一掌、踢人一脚, 这种不尊重的举止其实很使同学反感。

三、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对策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说:“人类的心理适应, 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对中学生来说, 对新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要远比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困难。因此, 中学生要努力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提高学生的交往水平。

1. 掌握交往技能

(1) 尊重别人的价值观

人是复杂的, 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也会各不相同, 所以很难、也没有必要千人一律。尊重对方的价值观是交友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学会理解他人, 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做让人反感的人。

(2) 友谊需要经常维护

要真诚维护友谊, 不等于迁就对方、附和对方。靠一团和气来调和矛盾, 虽然表面上不伤情感, 但实际上却拉大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交朋友必须坚持原则, 有时不妨做诤友, 给予他人真心的批评与建议, 建立真正互帮互助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3) 坦然认错

交往中, 如果发现自己有什么过错的话, 要尽早向对方认错, 争取对方的谅解。切不可为保全自己的面子不敢认错, 甚至文过饰非, 那样势必会失去对方的信任。

2. 正确认识自我

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对自己估计过高或过低, 都将会阻碍正常的人际交往。因此,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多方面、多途径地了解自我, 不只从稳定的生活世界周围, 更要从自己的整个生活经验来了解自己。其次, 要让学生学会从周围世界中获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 避免自己的主观理解所带来的误差。另外, 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还要学会认识自己的实力, 避免自傲或自卑心理的产生。最后, 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不仅要了解自己的长处, 更要了解自己的短处, 以便更好地在交往中过程中吸取和学习别人的长处。

3.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篇三

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处处洋溢着青春的阳光,此时的同学们正经历着从学生走向社会的过度,同时也为自己憧憬的未来默默准备着。而心灵却又是静谧的,大学生的心灵则有更加的敏感和刚性。保持着一颗阳光、平稳的心态,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美好未来的促就。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问题时时刻刻都围绕着同学们,牵动着同学们的心。因此,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调试,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原因

(一)自我认知、评价偏差。

人,生而存在于社会中,即会对自我、他人及周身事物产生认知。只有在对自我和他人产生正确的认知的情况下,才能正确的接受外界的信息,并作出回应。如果不能正确的认知,则会出现认知偏差。在大学生自我意识成长中,“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心中的我”和“别人眼中的我”之间的矛盾会开始加剧,“理想的我”总是完美,但距離现实总是有距离。时而感觉自己很优秀,时而又感觉自己很糟糕,不能把动态的自我评价进行整合,得出客观的自我评价,从而不能纳化为自我的正确认知。

(二)人格的差异

不同的个体,拥有者不同的人格。而所谓的人格,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等成分。如今的大学生个个都是家庭的小宝贝,从小就倡导个性的培养,又没有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因此,自我和特立独行是当代大学生的标志。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一些自我大于能力的同学,就会处处受挫,在人际交往的战场上,处于下风,或者一败涂地。

(三)自卑心理

自卑是由于自身的相貌、家庭条件、学习成绩、性格等原因,对自己的能力和品格缺乏自信而产生的情绪体验。首先是比较不当。比如有些他同学比较有组织能力,或是口才比较好,而自己恰恰布具备这些能力,所以在比较中,自己总是黯然失色。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表现

(一)焦虑

焦虑是一种个体对当前或预感到的挫折产生的一种紧张、忧虑、不安而兼有恐惧性的消极情绪。它包括自尊心与自信心的丧失、失败感与罪疚感的增加等。人际交往的失败,会使个体产生对自己能力不确定的感受,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怀疑自己存在的必要。长时间的焦虑,会对身体和心理产生极大的危害。

(二)冷漠

冷漠即是个体遇到挫折后或预感到挫折时,对付焦虑的一种方法。包括认识动机的缺乏、减退活动意向、淡漠情感、情绪低落、思维停滞、意志衰退等。

(三)逆反

某种意义上,逆反心理与焦虑、冷漠情形相对。是个体在多次遇到挫折后表现出来一种与大多数人对立情绪体验和行为动机。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定势,是影响个体接受教育的一种心理障碍。与焦虑和冷漠不同,若前者可称为是“沉默”,则逆反即可称为是“爆发”。多次的交往挫折后,与怀疑自己能力相对的就是怀疑他人的行为。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调试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每个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心灵一片蓝天,给前进一个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有正确的人生方向,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才能防止主观偏面、固执偏激,才能达到豁达大度、处事不惊、经得住各种挫折与考验。

(二)客观评价、认识自我

要坚信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客观的对自己进行评估,既要肯定自己的优点,不断发扬,树立信心,也还要虚心认识自己的缺点,及时改正,不断进步。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客观的评价自己,才能坦然地接受现实中的我,准确把握人际交往的力度。

(三)根据自身情况确立目标

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蒙娜丽莎,说明每个人的眼光角度是不同的,同时也应该明白每个人的闪光点和能力也是不同的。根据自己的长处制定方向,根据自己的能力制定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的舞台上演绎出最擅长的自己。

(四)培养、保持乐观、阳光的心态

处于大学时代的同学们,学习生活节奏紧密且快速,不少同学每天的心情可谓是风霜雨雪,喜忧参半。因此要注意情绪的控制和心态的调整。只有保持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情绪,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五)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

学校在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就业率的同时,应加强建设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建立心理健康监测汇报制度,由辅导员做学生与机构之间的枢纽。以各班长和心理委员为主组成心理监测小组,及时的了解、观察同学们的言行、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辅导员,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具体方案,及时通过谈心、沟通解决,把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

【参考文献】

[1]郭亨杰:《大学生适应心理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3]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 篇四

人际交往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群体背景中、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共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而不良的人际关系是导致个体身心疾病的主要诱因。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又是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如认知、人格、情绪、意志等方面还不成熟,因此,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发展不够协调一致,容易出现某些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如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情绪易激动、不稳定、自负与自卑等,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基本上是一个发展性的问题,除了一些极严重的精神问题或行为问题外,许多看似问题的行为,其实只是正常发展过程中的偏离,成人身上被看做病态的行为对儿童青少年未必是不正常的,这些问题会随着学生的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或减弱,小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正在成长过程中,其可塑性非常大,如果能够正确及时给予帮助,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教学中我发现儿童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以下问题,并针对的给予辅导。

一、小学儿童出现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及原因。1.封闭心理

在小学儿童中,有些孩子不喜欢与人接近,不愿加入集体活动,总喜欢独处,自娱自乐,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时刻保持与他人的距离,(这在小学高年级儿童中比较常见)。虽然儿童的自我意识、自尊心、独立欲望都在发生明现的变化,但他们还不成熟,不够稳定,不知怎样应付这种变化。学生容易把自己的心理之门关闭起来,有烦恼和不愉快都写在日记里,对谁都不愿意说。逐渐与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同学开始疏远,产生距离感,封闭心理的存在又阻碍友谊的建立,使个人处在孤独之中,久而久之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心理健康。

2.自卑与自负

小学儿童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事事由父母照料,任何要求父母都尽力满足,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总表现自己的优越,希望别人都能听从他的指挥,总围着他转。这种心理必然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许多同学不愿意和他玩,将其孤立起来。与此相反,有些儿童由于依赖性强,在学校中总是依赖别人,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因此,变得敏感自卑,多愁善感,犹豫孤僻,感到别人都瞧不起自己,又害怕伤害自己,久而久之出现事事回避,处处退缩,不敢与人交往的现象。

3.儿童个性缺陷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有些气质类型属于抑郁质的儿童不善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容易产生畏缩和恐惧。由于过于敏感而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能力低下,言语表达能力不强,在交往中会被人笑话等。而有的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如身高、相貌、体质等,与其他小学生相比,会感到自惭形秽,成为心理上的阴影,致使情绪低落,产生严重的交往退缩。

4.社会媒介的不良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为儿童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渠道,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广阔的领域,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一些暴力电电影、电视、小说为儿童提供了参照范例,在这些信息媒介的影响下学会了各种攻击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不喜欢善待他人、接纳他他人,而表现出敌对,甚至是攻击行为。有的儿童整天沉溺于网络,在虚拟的世界中聊天、交友,不喜欢与老师同学面对面交流,逐渐导致学生交往技能的退化,于别人的心理距离拉大,产生交往障碍。

二、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辅导 1.创造交往机会,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只有通过交往活动才能克服。家长和教师配合为有交往障碍的儿童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尝试积极的与人交往,使他们得到实际的锻炼。如对交往中存在胆怯心理的儿童,采用系统脱敏法,将其置于交往情景中,这种情景是渐进性的,强度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最初让其在众人面前发言、朗读课文等,以此来培养对胆怯心理的抵制力,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可以让他担任班干部,管理班级事务,代表班级参加各种集体活动,逐渐消除胆怯心理,能够大胆与人交往。而对交往中存在攻击行为的儿童,教师和家长要消除对其攻击行为的奖励和关注。如采用厌恶疗法,在这类儿童出现攻击行为时给予必要的惩罚,使他们准备攻击他人时就会有对惩罚的烦恼,为了避免受到惩罚而放弃攻击,逐渐变得能与人和睦相处。

2.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

据调查发现班级体中那些受欢迎的儿童通常具有以下特征:良好的学习与能力,良好的性格特征,良好的品德与其他特征。交往中表现退缩的儿童大部分也有交往的强烈需要和一定的交往标准,但往往交往中具有被动、害羞、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而引起心理冲突,左右为难,最终选择回避交往。因此,改变学生交往中的心理障碍,最重要的是改变其不良的个性品质。在教学活动和集体交往活动中,有意识的帮助有交往问题的儿童,为其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参加交往活动,学习交往技巧,增进交往的需要和乐趣,进而改变不良的个性品质。

总之,小学生产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是各种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要在正确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帮助他们早日恢复心理健康。

小学生(高年级)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解放街小学

赵雪玲

我国一些学者曾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约1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其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又较其它年级突出。高年级小学生由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生理发展、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认知、情绪、意志等与生理发展的不同步,容易使他们在这一成长阶段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和困惑,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关注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他们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形成原因,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积极有效对策,已成为当前小学教育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因此,本文力求较全面、真实地揭示出目前我校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对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合理的解决对策。

一、高年级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方面的问题

学习压力大

由于现在学校、教师、家长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高年级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任务“超重”的现象。除了学校的学习任务,一些家长和教师还给学生开起了“小灶”,学生奔波于各种“辅导”班、特长班之间,休息和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失去了享受童年生活乐趣的最基本权利。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一些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太大,出现了厌学、逃学情绪。

考试焦虑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如果压力过大,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则会使学生产生焦虑,甚至是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等心理障碍。

2.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此外,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3.个性心理问题 小学高年级是少年儿童个性塑造、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不稳定时期,因而小学生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各种苦恼和迷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依赖心理

现代社会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结构,容易使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包揽包干,导致他们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导致学生缺乏自立生活的能力,产生较严重的依赖心理。

自我为中心

自我为中心在高年级小学生中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此类学生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片面看问题,把错误归于别人,容易嫉妒他人。有些学生非常任性,喜欢独来独往,缺乏同情心和宽容精神,不愿帮助别人;有些学生平时与同学相处时,常常为一点小事而闹意气、泄私愤。不合群的学生则表现为两大类:一类为沉默寡言、孤僻、害怕陌生人,另一类则表现为爱哭闹、爱捣乱、爱逞能、爱惹是生非。

意志力薄弱 许多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意志力非常薄弱。这类学生主要表现为自制力差,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自然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

二、高年级小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

父母的过高期望与溺爱

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大部分来源于父母对自己学业、成绩方面的过高期望。家长往往因对孩子的过高期望而对他们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这些要求时,他们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丧失自信心,而父母如果此时对他们横加指责、批评甚至打骂,就会使他们逐渐聚集起一些负面情绪,不利于其健全人格和个性的形成。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人际适应、个性形成有直接影响。因家长教育态度不一致,用歧视,打骂等不当教育方式对待子女,从而造成心理行为问题的占了很大比例。经过分析比较,我认为当前小学生家庭中,不当的教育方式主要有三种,即:过分保护型、过分干涉型、严厉惩罚型。与上述三种教育方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理解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这样的家庭能够为孩子创设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给子女充分的理解和信任,使他们能够在最大限度内挖掘自身潜能,达到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家庭气氛不和谐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气氛不和谐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家庭因素在小学生心理健康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学校因素 学习负担过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竟争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学校重分数轻能力,重智育轻心育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考试分数。这种局面使小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影响了学习效率,使他们对学习兴趣和信心下降甚至丧失,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俱等不良心境,当这些不良情绪体验长期持续下去,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人际关系紧张

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这两种关系良好与否,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一个拥有良好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学生,必然充满归属感和安全感,其心理发展也会有良好的人际环境;相反,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必然会产生敌对、自卑、焦虑、恐惧等情绪,这对其心理健康具有强烈的不良影响。

3.现代传媒信息的负面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发达的电视、网络、报刊杂志、书籍、电影等现代传媒信息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另外,一些地方的网吧等娱乐场所管理失控,对未成年学生开放,一些小学生沉迷于上网、玩游戏等,容易使他们产生与社会的隔离感、孤僻及攻击性行为等心理行为问题。

4.个体因素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其内在的生理心理因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生理的缺陷

少数学生因遗传或突发的意外事件,造成生理机能的缺陷或伤害,这给他幼小的心灵抹上了阴影,他们在与同伴交往中很容易产生自卑、社交退缩等心理问题,因而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三、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日益突出的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既然有其形成发展的过程,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根据以上调查及分析,我认为,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家庭、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努力去解决。1.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关系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无论是了解高年级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庭的积极支持与配合。我对开展高年级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提出如下建议:

改进家庭教育方式,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孩子的成长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许多父母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表现为教育指导思想有失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等。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父母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当 在父母的教育观念中,对子女的期望直接影响其教育方式。父母应衡量子女的能力,对子女的期望要恰当,在和谐的亲情关怀下,根据期望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孩子自然会努力,全力以赴地学习。

2.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转变教育观念,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当前,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校往往会因为片面强调升学率和智力发展,给小学生施加过于强烈的学习压力,从而造成他们的焦虑、紧张、敏感、恐怖、脆弱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学校及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和思想,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和成才观,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学校及教师应从小学生全面发展及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角度,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各方面素质得到协调发展,享受到学校学习的快乐。

坚持以激励为主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姆•杰尔士说:“人性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行为科学的研究也表明:每个人都对自己有一个“期望值”,而高于“期望值”的表扬、鼓励、肯定,就等于给学生指明努力方向,树立自信心。④学生自我否定,对自己能力、价值缺乏信心的自卑或自责心理常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体验,自尊得不到满足,从而对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及教师应坚持以激励为主的教育方式,不失时机地表扬、肯定学生的优点,增强其信心。

根据高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高年级小学生随着生理上的成熟,交往与活动范围的扩大,个体独立性己非常明显,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甚至出现成人感的萌芽。学校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贯穿心理教育的思想,通过游戏、主题活动、团体辅导、个别咨询、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丰富的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高年级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小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学会观察、分析和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制的心理品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而对于那些己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应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 小学生要适当地进行自我教育与心理训练,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锻炼心理能力,逐渐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如:学会自我放松、学会与人谈心、学习写日记或周记。

善于寻求帮助和支持

5.关于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咨询个案 篇五

——关于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咨询个案

西师附中 张小华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有关调查表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问题,包括厌恶学习、逃学、学习效率低、阅读障碍、计算技能障碍、考试焦虑、学校恐惧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

2、人际关系问题,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友伴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3、学校生活适应,包括生活自理困难、对学校集体生活不适应、对高学段学习生活的不适应等;

4、自我概念问题,包括缺乏自知、自信,自我膨胀,沉湎于自我分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过大,自贬的思维方式等;

5、与青春期性心理有关的问题,包括青春期发育引起的各种情绪困扰,异性交往中的问题,性困惑、性恐慌、性梦幻、性身份识别障碍等。下面是一个关于人际关系的例子。

一、当事人身份

姓名:陶陶(化名);性别:男;年龄:17岁

二、个案缘起

同学们传言他常问莫名其妙的问题,班主任鼓励他到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咨询

三、问题行为概述

(一)对学习丧失兴趣和热情,原本成绩在班上居中,现在却下滑到班上倒数十名;

(二)思维方式与一般同学不同,常问莫名其妙的问题

(三)性格由最初入校时的开朗、活泼变为沉默、忧郁

(四)和同学关系疏远

四、咨询时间

2004年10月——11月

五、个案背景资料

(一)家庭情况

父亲威严,母亲慈爱。父母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却望子成龙心切。父亲常对班主任老师说:“请老师严格要求。他要错了,尽管打。”且父母常背着他到学校询问情况,从学习到生活甚至早恋问题,无所不详。

(二)学校生活

陶陶生活习惯好,热心助人,有责任心,对人很有礼貌,会主动关心、帮助同学,在学校生活中经常无私付出,是班上的清洁委员。一开始和同学的关系不错,后来逐渐和同学疏远了。

(三)个人性格

陶陶性格偏内向,虽然是男孩,但内心较敏感。

六、分析和诊断

(一)家庭因素

由于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父亲对陶陶过于严格,动辄责骂、训斥,且不信任、不能理解陶陶。母亲生活上则过于将就陶陶。陶陶也看不起文化水平不高的父母,不愿也无法和父母交流沟通。

(二)学校因素

在同学关系中,陶陶热心助人,主动关心帮助同学却得不到同学的相应回报,在宿舍里自己生了病却没有同学关心、问候。这些,使得陶陶感到心寒,逐渐和同学的关系疏远起来。学习上的竞争激烈,偶尔一次自己的分数高过同桌,就遭到同桌的冷眼。这更让他觉得竞争的残酷,现实的冷漠。

(三)个性因素

陶陶的性格较为内向和敏感,使得这些其他男孩子从不在意或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在自己心里形成了心结,又无人倾诉,因此越来越沉默、忧郁,对同伴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而这些又更不被同学理解,同学也开始厌恶和害怕他的“莫名其妙”的问题。

七、辅导经过

(一)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了解背景情况(2周)

心理老师营造出安全、舒适、轻松的咨询氛围,以尊重、真诚、理解的态度和陶陶沟通,让他放下心理负担,较全面地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和校生活。

(二)肯定其正确认识(1周)

对于陶陶热心助人,真诚待人,主动关心、帮助同学,在学校生活中经常无私付出的做法给以充分肯定,对于同学中的错误做法给以批评,帮助他树立对自己的信心。并且通过一个小故事告诉他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不要因为别人的错误做法而影响自己正确的态度,要心胸开阔些,学会宽容,不为小事烦恼。

(三)学会向同学提意见和要求的技巧和方式(2周)

坦诚地向同学提出意见和要求,有助于解决同学间的矛盾,增进友谊。将所有的不满都藏在心里,既不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也不利于同学友谊的发展。提意见要注意适时、善意、友好,能进行换位思考,以最利于对方接受的方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四)学会解开自己的心结(2周)

生活中并不都是坦途。当生活中的烦恼郁结在心时,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调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学会倾诉,向父母、老师或朋友倾诉,从而求得帮助。

(五)学会和父母进行沟通(1周)

将陶陶的父母也请到心理咨询室,在老师的帮助下,让父母和孩子当面进行沟通。作为父母的懂得了孩子长大了,独立性增强,需要尊重,应该用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待孩子,少一些训斥,多一些交流和沟通;作为孩子的也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对自己的一片苦心,主动和父母交流,让父母理解自己。父母作为过来人,即使文化水平不高,但人生经验丰富,也可以作为自己人生的向导。

八、咨询后记

经过心理咨询,陶陶逐渐打开了心结,能心平气和地对待生活中不断出现的不如意,对同学宽容了,同学关系得到了改善;人也渐渐开朗。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成绩一路攀升,最后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这个案例留给人的启示很多:

(一)建立家长学校,架起两代人沟通的桥梁,消除代沟,让两代人平等相待迫在眉睫;

(二)对学生间如何友好交往的教育应列上日程,教会他们如何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互相宽容,友善地交流沟通;

6.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篇六

摘 要: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心理走向成熟的阶段,难免会将一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带到人际交往中,形成交往障碍。本文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障碍:认知偏差障碍、不良情绪障碍、人格差异障碍等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进行调适的建议:端正认知、调适不良情感、培养良好人格以及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等。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调试

传播学理论认为,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有人的内向交流、组织交流、大众传播和人际沟通四个方面,而人际沟通的基本方式是人际交往,采用人际交往方式的人际沟通与其它途径相比,人际交往式沟通更具有情感性和可信性,因此,人际交往在信息交流途径中具有不可代替性。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强烈渴望提高人际交往数量和质量以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对归属、情感和爱的精神需要直接推动了大学生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寻求自身与团体组织的协调、认同,使之在遭遇挫折、产生烦恼困惑时能及时通过人际交往宣泄、化解负性情绪,建立、维持乐观开朗、奋斗进取的良性心境,促进心理健康。然而,目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令人担忧,人际交往问题已成为大学生最苦恼、最困惑的问题之一。

一、妨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 一般来说,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惑或不适应是难免的,但如果个体的人际关系严重失调,人际交往时常受阻,就表明个体存在着某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⒈认知偏差障碍

人生活在社会中,都会产生对自我、对他人以及对各种自然实体及其关系的认知。在人际接触中,如果不能正确地认知就会出现认知偏差,认知偏差主要有两种: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和对他人认知的偏差。

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主体我”和“客体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冲突开始加剧。“理想自我”总是完美的,而“现实自我”总是与“理想自我”有一定的距离,并且还时常成为实现“理想自我”的障碍与阻力。

他们对自我的评价时常是矛盾的,时而客观的评价自己,时而又高估自己或低估自己;时而感到自己很成熟,时而又感到自己很幼稚;时而对自己充满信心,时而又对自己不满等等。总之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存在有偏差。在人际交往中,除了正确认识自己之外,还要正确认识他人。

⒉不良情绪障碍

由于人际交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及心理距离的远近,所以情绪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部分,并会影响到认知和行为。常见的情绪情感障碍有:愤怒、自卑、嫉妒、自负、恐惧、冷漠等。心理学家认为,人在愤怒时,体内调动了所有的能量储备,能发出比平时大的多的生理和心理能量,在这种冲动的情绪状态下,人的意识范围缩小,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下降,常做出不明智的举动,这就导致了人际关系紧张,不和谐。自卑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或看不起自己。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常常会夸耀自己的作为,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在人际交往中容易让人感到不够真诚,很虚伪,引起交往障碍。当人们在交往中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时,就会产生一种不悦、自惭、怨恨、恼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复杂情感,这就是嫉妒。嫉妒实际上是用别人的成绩进行自我折磨,别人却不会有任何逊色。自负在交往中表现出居高临下,自夸自大,只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影响了交往双方的正常沟通。冷漠是一种个体对挫折环境的自我逃避式的退缩性心理反应。表面冷漠的人事实上内心很痛苦、很寂寞,具有强烈的压抑感。⒊人格差异障碍 所谓人格,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等成分。气质俗称“脾气”,主要指由于先天遗传,加上后天影响形成的特征,是情绪和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特点的综合。如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以及动作反应的敏感迟钝,就属于气质范畴。性格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特征,主要由于后天学习和生活锻炼而形成的,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是家庭和学校的“宠儿”,在人生的道路上还没有经历过大的起伏和挫折,因此,许多大学生自命清高、眼里容不下他人;遇到困难意志薄弱,爱感情用事;对人和事爱斤斤计较,心胸狭隘。这些不良的性格特征不仅容易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而且 还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调适 ⒈端正认知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通过将自己的现实与自己的过去相比,知道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亦或是原地不动;通过将自己的现实与自己的未来目标相比,从中发现自己存在的差距;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相比来认识自己。在比较中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达到取长补短,缩小差距的目的。其次要积极悦纳自己。悦纳自己就是要无条件的接受自己的一切:优点和缺点,好的和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实事求是地承认自身的价值能够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事实求是地承认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不仅不会降低自己的自信心,伤害自己的自尊心,而且会使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有利于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减少对潜能的自我消耗,使自我力量充分展示出来,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的价值和地位。再次要综合、客观的评价他人,要发展的看人。⒉调适不良情绪

控制人际交往的不良情绪是大学生心理成熟和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首先应强化大学生品德和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形成内在的理智力量,提升情感世界。其次应调控对他人的期望值。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在个性、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情绪状态等各方面都可能会有优点或不足。如果对他人、对事物所抱期望值过高,势必在需求难以满足时产生不好的情绪反应。在人际交往中,每个大学生都应当正确处理对他人的期望问题,不要求全责备,以免产生失落和不良情绪。第三,大学生还必须具有各种良好的交往品质。如真诚、信任、克制、自信、热情等。⒊培养良好人格

要培养良好的人格,还要优化自我性格。性格的可塑性较大,有好坏善恶之分。因此,大学生应当积极塑造良好性格,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当代大学生的良好性格应该是:温和亲切,谦虚热情;心胸豁达,宽以待人;耿直正派,坦荡真诚等。良好的性格是成功交往的基础,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优化自我性格:一是通过博览群书使少教者变得有教养;使骄傲者变得谦虚;使自卑者变得自信; 使心胸狭隘者变得豁达等。二是通过交往发现别人性格的优劣,并从中找到与自己的相似之处,从而调整和改正自己。三是从小事做起。许多人所具有的开朗、正直、坚韧、细致等优良性格都是坚持锻炼的结果,是慢慢形成的,因此我们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⒋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

首先是平等交往。大学生往往个性很强,互不服输,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绝不能高人一头,更不能因同学之间在出身、家庭、经历、长相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而对人“另眼相看”。其次要讲究交谈艺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提高交谈的能力,必须具备有关方面的素质,如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沉着的应变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等。再次要主动大胆地参与交往。人际交往是交往双方积极主动的过程,一方主动而另一方被动势必造成交往难以正常进行。主动大胆地参与人际交往有利于消除胆小、害羞所带来的交往障碍。最后要学会帮助别人。心理学家发现,以帮助或相互帮助开端的人际关系,不仅容易确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迅速缩短,使良好的人际关系迅速建立起来。

7.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 篇七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消除策略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栋梁。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所表现的心理问题, 已影响到其成长、成才。帮助大学生消除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 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应变能力, 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人际交往及其作用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 是指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 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以期达到心理上的沟通和协调发展。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多元化

从交往心理看, 大学生人际交往呈多元化与开放性。大学生在注重情感交流的同时, 越来越注重与自身社会利益相关的交往。交往由偶尔的相聚、互访发展到经常的聊天、社团等集体活动。电子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的交往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交往变得更方便、快捷, 交往距离更远, 交往范围更广。校园BBS、QQ、短信等新兴社交方式已渗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三、高职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

大学生由于各自成长的环境差异、家庭教育和初期学校教育, 以及社会影响的不同, 到大学后就产生了不同的社会交往行为和目的。

现在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偏多, 不少学生的父母很早就离家外出打工,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孩子的情感需要, 出现焦虑情绪。在行为上表现为与人保持距离, 不善交往, 不愿参加群体活动, 形成内向型性格,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透视, 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 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上, 从心理学角度讲, 这是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 即典型的面子心理。冲动心理。大学生处于特定的生理发展期, 自制能力较弱, 遇事易冲动。封闭心理。有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 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心理, 阻碍了正常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不愿与人交往, 惧怕与人交流, 把自己囿于狭小天地里, 封闭于自我空间中。大学贫困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探析, 今天的大学校园里, 由于家庭经济等原因, 仍有为数不少的贫困生。在生活上, 贫困生一方面渴望与人交往, 另一方面因贫困或自尊, 害怕与人交往, 自我接纳度较低, 孤独、自卑心理较重。有的贫困生不仅缺钱, 而且从小就缺少精神支柱。特别是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 以及离异家庭的学生, 因为生活的压力, 或父母的关爱不够, 不善于进行情感交流, 往往采取主动回避。

四、消除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策略

打造人际交往的个人魅力, 仪表魅力。大学生的风度应当体现为谈吐儒雅、举止得体、言行有礼、有节、豁达开朗、宽厚容忍。态度魅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培养真诚、信任、自信、热情的态度。才能魅力。大学生应当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养成学然后知不足的学风。性格魅力。大学生应具有尊重、关心他人, 培养受人欢迎的个性, 以良好的人品, 赢得他人的尊重, 获得事业的成功。提高人际交往的艺术。以真诚换真心。“人之相知, 贵相知心”。真诚能使交往双方心心相印, 让友谊地久天长。让信任赢得真诚。在人际交往中, 信任他人必须真心实意, 而不是口是心非。克制是制怒的法宝。与人相处, 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俗话说, 自爱才有他爱, 自尊而后有他尊。在人际交往中, 热情能给人以温暖, 能促进人的相互理解, 能融化人的心田。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 打造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往往直接决定着交往发展的方向, 是建立良好关系的第一步。学会悦纳自己。一个人首先要学会欣赏自己, 在社会中磨练、摔打自己, 使自己尽快成熟起来。多多赞美他人。真心诚意、适时适度地对他人的赞扬, 能增进彼此的吸引力。培养幽默感。幽默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 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

所以, 大学生要联系人际交往的实际, 结合自己的心理过程, 正视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 消除人际交往的心理困惑, 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 提高人际交往的水平, 以健康快乐的心态, 面对生活, 创造未来。

参考文献

[1]吉红, 王志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5) .

[2]王永莲, 贺文佳.自我塑造与完善——心理学与高职大学生[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 2007, (9) .

8.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 篇八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大学生 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性,强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人的一切言行都有社会基础,人的思想观念也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这和许多学说抽象地谈论人显然是有本质不同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进而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必须学会处理这些关系。这些关系的背后有一个总根源,就是利益的权衡,于是便需要人去奋斗,而奋斗要有一个宗旨,就是努力改变你所处的社会现状。馬克思讲过:“以往的哲学家都是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最讲“处世哲学”,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主要讲处世哲学,就是强调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从孔孟老祖宗那时起,就是主张处事应按哲理为之,一部《论语》大都是谈处事的,而据说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深知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需要提高,接人处事不谙熟。于是不论学文学理的大学生,统统对讲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的书籍知识求学若渴,大到处事格言,小到礼仪要旨,凡有此类书籍,一定借阅;有此类讲座,均座无虚席。有一问卷调查的结果为证:对“你最想掌握的知识”,选择“处世哲学”的达到65.2%。一时间,丁远峙专门论述处世哲学的《方与圆》成了畅销书,随之,《纵与横》、《得与失》、《点与线》……等等一大堆书扑面而来。这都说明一方面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障碍,一方面大学生又急需这方面的指导。

2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人生活在社会中,如何处理好各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成为谁也回避不了的事情。从进大学起,大学生就会遇到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舍友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系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的人际关系,有的同学因为处理不当,整日郁郁寡欢,心情沮丧;有的同学因为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压力很大,导致程度不同的心理病症;而更多的同学则由于不知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经常为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

根据调查反映,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并不理想。结果表明,占44%的同学反映,跟宿舍同学存在人际关系紧张现象,75%的同学反映曾经跟同学有过关系紧张的现象。当今大学生的人生环境,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会直接冲击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加之大学生正处于人的心理成熟度落后于生理成熟度的“问题年龄期”(18~23岁),生活阅历浅,心理承受力弱,产生矛盾困惑不善于或不能及时调适、化解。加上独生子女较多,无论家庭条件的好坏,都会受到父母的爱护,有的甚至是溺爱,导致孩子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办事情没有主见,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生活不能自理,于是产生心理障碍;有的由于适应能力差,容易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

这种由于不适应大学生活环境所带来的心理问题,持续时间长,容易反复发作,排解的难度比较大。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成绩不理想,产生困惑和焦虑。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被父母呵护备至,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关注自我过多,关心他人较少。

我们不难发现,在大学生中间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

(1)过于自我。大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只从自己的经验和角度去认识人和事,而不能意识到别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对人或事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只在乎自己的想法,在待人、接物、处事当中只关心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而忽视别人的处境和利益,很少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着想。常常喜欢盛气凌人、自吹自擂,并且自私自利,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

(2)个人性格。有的大学生性格孤僻,不愿与他人交往,或者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掩盖起来,不关心周围的同学,冷眼看世界,周围的同学也很难与他交谈,对班里的事情表现得很冷淡,对任何事情沉默。有的大学生性格比较小器,对什么事情都斤斤计较;或者因为自身的生活习惯,对任何人都过于挑剔,对同学的生活习惯都过分要求;或者性格比较高傲,看不起比自己差的人;或者性格过分独立,有自己的想法,不屑于与同学交往,缺少集体观念,这样在大学人际关系中也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大学生个性特别张扬,奇装异服,却不关心宿舍的卫生问题,甚至是个人的卫生问题,这样导致了宿舍的同学对其产生不满情绪,影响了人际关系。

(3)家庭因素。有的大学生因为家庭环境差,或者因为外貌、成绩等因素,导致自卑心理严重。在交往中遭受到一点挫折,就会意志消沉,灰心丧气,有时还会怨天尤人。如果受到别人的耻笑与污辱,就会忍气吞声,沉默寡言,最终导致自己交不到朋友。有的大学生家庭条件好,但气焰嚣张,看不起其他同学,也导致人际交往有问题。

3 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等原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人际交往。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工作中需要灵活掌握方法。

谈话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本的方法,可以很好了解谈话对象的思想及心理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把握大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变化,使谈话顺利进行。在谈话过程中更要把握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和不同个性的大学生谈话过程中,对谈话对象的态度、语气、表情、动作是不同的。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要经常给大学生鼓励和帮助,尽量避免埋怨和指责,帮助大学生建立起自尊、自信。对于那些缺乏自信心,性格内向的大学生,更要如此。

大学生较强的模仿心理使他们总是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并模仿自己所敬佩的人和事,所以典型事例可以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求尊重理解人、关心人,心理换位是促进理解的有效途径。站在大学生的角度,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及时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选择最佳的心理状态时进行教育。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帮助大学生们处理好同学、师生、男女等各种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 姜相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3] 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上一篇:灰姑娘的初一作文下一篇:大学生网络创业的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