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的思考

2024-08-10

对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的思考(精选9篇)

1.对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的思考 篇一

中学德育教育论文:

对中学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目前,中学德育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德育工作难以取得最佳效果。本文从学校德育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关系,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尝试性的建议,强化德育效果。

关键词中学德育教育德育效果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继续和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教育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① 学校德育工作尽管常抓不懈,但效果不尽如人意。现代中学德育教育要想改变现状,必须找出原因,把握德育的方向,提出实现德育培养目标,取得最佳德育教育效果。

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步调不一

中学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庭环境是孩子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与学校教育步调不一,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随着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不断扩展,有些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面引导,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社会上的某些消极因素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前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不高,势必影响到学校德育功能的实现,即所谓的“5+2=0”(五天的学校道德教育加上两天的家庭社会教育,其效果等于零)。当前现实生活中社会主群体(指中年人是孩子们的榜样群体)的特殊历史经验,目前都有一种利益追逐和物质补偿的心理,对精神理想持一种冷漠或嘲弄的态度,从而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产生消极影响。有人认为,当前的一些影视作品的不正确价值导向,大众传媒的低级趣味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产生消解作用。

因此,要取得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必须要处理好学校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光凭学校单方面德育管理是不行的,必须实行社会全方位综合治理,使德育形式社会化。各行各业,校内校外,家庭、政府都要负责,齐抓共管,让全社会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二、学校德育教育应加强领导,坚持德育为首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学校应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育,学校的各方面工

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学校德育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

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现在学校的德育手段着重“说教”,生硬地“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强制性方法学习。这种灌输性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石鸥指出“这种道德教育本质上不道德,从长远看则是无效乃至负效的。”②这样的道德教育难以取得最佳效果。我们要积极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各科老师要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

四、要把德育活动融于生活中,活动丰富多彩

德育教育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劳动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既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德育的重要途径。1990年,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明确要求,“各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一定要周密计划、精心组织、严格要求,重视活动实效,真正使学生通过劳动和社会实践接触实际,接触工农,认识社会,了解乡情国情,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和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表现,应作为操行评定的一项重要依据。”与抓好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直接相关的是建立社会性的教育基地,学校与企业、街道、博物院、历史纪念馆和名胜古迹等要建立牢固的联系,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德育活动,成为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

主要参考文献:

①林崇德,《教育的智慧》,第19页,开明出版社,1999年。

②石鸥,《德育困境中病理性说服教育及其诊治原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4。

2.对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的思考 篇二

一、当前教育的特点

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校都处在扩大招生规模的阶段, 同时也引进了许多年轻教师, 这些教师多数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 他们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 一心想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这就慢慢造成了重视专业知识教育, 而轻视或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在把学生培养成专业人才上有明确的要求, 要考试的成绩, 而在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要求很模糊。有人甚至认为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无关, 工作实践中只讲教书, 忽略了育人。只讲授业, 忽略了传道。有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被作为纯粹的专业知识教育, 更多的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灌输, 更多的还停留在知识教育的模式当中, 而对于如何使这些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品质, 变成他们自觉的信仰和行动等, 却缺乏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一) 对学生进行价值导向作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的产业化, 给高校办学带来效益和发展。但同时, 原有的价值观受到了严重挑战, 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所追求的目标发生了改变, 功利主义盛行、价值取向偏轨和道德滑坡等现象的出现, 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难题。有专家预言, 在强大的物质面前, 人们将经历一场精神的困惑, 出现人格的失落。因此, 面对当代大学生, 要从精神的层面给予营养, 使其在得到良好的知识学习的同时, 也得到健康的人格、情感等心理培育, 而良好的人文环境所具有的人文价值必然在无形中发挥这一功能, 给予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以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 对大学生进行规范约束, 有利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与提升。

道德人格是大学生素质的集中表现, 其重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这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木内容。培养高尚道德人格, 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这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 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这种道德人格的形成, 既有外在的环境影响, 也是道德主体主观上的认识与需求。道德人格的形成需要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使其感受到人文环境中的道德关怀, 感受到一个团结友爱、积极向上、充满生机活力的集体的存在, 这种精神氛围对人的行为客观上会造成规范约束的效果, 使人自觉地产生荣誉感, 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 使其道德人格得以塑造与提升。

(三)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建构,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大学校园里的学生, 尤其是新生, 来自不同的地方, 有过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 对大学生活感到压力、矛盾、困惑, 产生许多心理上的问题。此时如果给他们提供一个和谐、融洽、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理解, 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的熏陶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团组织活动, 使他们的业余生活得到充实, 使他们的才华得以展示, 这样的人文环境能够缩短大学生的适应期, 有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四) 在教学中进行隐性教育, 提高大学生学习做人的自觉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做人的素质。一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的途径, 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在教育的过程中,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情绪, 缺少说服力。在自我教育过程中, 环境的影响就显现出来。由于大学生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 不盲从权威、反感空洞的说教, 同时由于大学生可塑性强, 易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因此, 良好的人文环境所体现出的潜在的隐性教育作用就发挥出来,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环境的感染和熏陶, 自觉地按照成才的模式塑造和提高自己, 完善自我。

三、教师的做法

在教学实施中, 为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必须勇于探索, 不断地实践, 将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自然融为一体。

(一)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 更是育人的榜样。

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 教师是教学中一个重要元素。首先, 教师要有强烈的教书育人意识。教书育人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实现党的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 也是教师履行职责应尽的一份责任。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强不强, 是否把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当作教学任务的一部分来完成, 直接影响教书育人的效果。其次, 教师要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育人是一项具有政治倾向和道德伦理性的实践活动, 因此任何一个教师, 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 讲授的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 都在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角色。所以, 作为一名教师, 既要“学为人师”, 更要做到“行为世范”;既要有学术水平, 还要有品格、有人格, 用博学和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 使他们能自觉地接受传递给他们的信息。最后, 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和学术研究, 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夯实理论功底、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科研能力。

(二) 专业知识同样蕴含思想教育内容。

首先, 知识教学要加强教育性。知识教学一旦达到科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便能同时有助于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水平与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知识的教育性不是额外的附加, 而是一切真正科学知识的特点, 历史上一些优秀的教育家早就发现文化科学知识具有教育性。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 是一个普遍规律。加强知识教学的教育性, 要根据教材的特点, 选择恰当的角度, 充分挖掘教材中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各门学科都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它与文化知识的传授不是简单地相加, 而是有机地结合。教师备课时要吃透教材, 紧扣教材内容, 精心设计, 巧作安排, 找准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切忌生搬硬套, 游离于教学内容以外。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知识性。加强知识性是为了改善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因此, 知识的选择必须服从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不能为知识性而知识性, 喧宾夺主, 妨碍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

(三) 营造全方位育人环境。

首先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特色, 充分挖掘学校传统文化资源, 深入开展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 大力营造追求真理、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重视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校园景观建设和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 集思想性与艺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校园文化活动。其次要积极推进网络化载体建设。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新阵地。我们在了解学生网络生活特点的同时, 应该积极做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最后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培育品质、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组织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创新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时期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辅导员的问题, 而是一个涉及到全校乃至全社会的问题, 每一个大学教师都应积极参与进来, 为培养新社会的人才而筑起坚固的思想长城。

参考文献

[1].陈正.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知识教育相结合[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3

[2].杨德根.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理论导报, 2006, 3

[3].江海, 程志伟.通识教育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启示[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3.对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的思考 篇三

努力实现更加公平的教育,是深入开展“四群”教育活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着力点

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要加快实现“有学上”、“有书读”,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首先要健全教育发展机制。要充分挖掘资源,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教育,推动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促进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其次要改善办学条件。要优化学校布局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聚集优势。以临沧市为例,当前要围绕“三百三核”中心工作,以“代建制”强势推进新校园建设步伐,重点做好临沧大学园区、市民中初中部、市特殊教育学校、临翔区南屏小学的搬迁建设等教育重点工程,要克服一切困难,确保这些工程今年9月实现搬迁办学。年内完成52万平方米危房改造任务,基本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要加强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加快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建设一大批标准化学校,让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一样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达到标准化要求,普通高中要努力向省一级完中迈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要逐步达到国家改革示范校的办学标准,临沧师专要尽快实现“专升本”目标。要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实施校校通、班班通工程,使所有普通高中、初中、完全小学建成卫星接收或宽带接入的多媒体教室,所有农村中小学教学班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进一步提高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管理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现代化。

三是要统筹教育协调发展。要认真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努力扩大学前教育规模,提升学前教育整体办学水平。要认真落实依法控辍、德育控辍、爱心控辍、教改控辍、管理控辍、环境控辍、发展控辍等综合措施,让所有的初中毕业生都能进入高中阶段学校学习,努力扩大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衔接好初中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解决好临沧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进一步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发展。临沧师专作为全市目前唯一的高等教育学校,为临沧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加快学校发展,我们实施了“专升本”基础工程,使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下步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专业建设、增强科研能力、培养高端人才,提升服务桥头堡建设水平上来。要加强职教中心建设,把市职教中心建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满足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要突出加快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镇康县(边境县)教育发展步伐,重视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的发展,逐步实现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县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距。要认真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助好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农转城子女的教育问题,使每一个孩子都平等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是深入开展“四群”教育活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立足点

提高质量就是不仅要“有学上”、“有书读”,重要的是要“上好学”、“读好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我们一直高度重视,采取了许多措施,努力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果。素质教育得以全面实施,初中学业水平检测居全省前列,普通高考连续3年居全省第4位,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6%以上,高等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严格执行临沧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八倡导、八严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晋升和评价的重要依据,完善师德教育长效机制,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要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好“名师入临工程”,健全完善用人机制和教师补充机制,把真正需要的人才引进来;要以教师“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等培训活动为主要载体,全面加强在职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重视教师校本培训,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和專业化水平,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健全培养选拔机制,着力培养“名师”、“名校长”和“专家型校长”,充分发挥骨干示范带头作用。要关心教师尤其是要关心边疆、高寒山区教师的工作生活,各种优惠政策重点向教师倾斜,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使广大教师乐于教学,安心教育。

要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和加强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建立和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要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革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立足实际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办出特色、办出风格。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促进每一名学生成长成才。要加大教育“走出去”和“引进来”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教育交流合作,提升临沧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缩短临沧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使每一个家庭都充分享受到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使临沧的孩子与全省、全国孩子共同成长。

4.对德国职业教育特色的认识与思考 篇四

结束了为期3周的师资培训,这次培训在德国雷根斯道夫爱科特教育集团举行,内容主要有:德国教育体系,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学习领域方案中自我控制学习的教学与学习设置,首次职业培训金属职业学习情景和学习情景描述,具有项目特征的教学单元——变速箱中间轴的应力计算,项目工作——齿轮变速箱的设计,化工工业技师培训行动能力评价体系,授课计划开发——从教学计划到教学模型等等。

1、完整的组织机构和配套机制

在德国,依照联邦议会和政府制定的职业教育法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培训大纲,教育部门负责制定教学计划,企业负责提供实习基地,学校负责讲授理论,行业协会负责学生考核,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既通力合作,又互相监督,不仅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且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完整、严密、健全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条例的监督与制约,才形成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和配套机制,保证了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的健康迅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德国经济的腾飞。而我国的专业教学计划由各个学校制定,既浪费老师的精力,又浪费国家财力,更重要的是由单个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对整个行业的把握,行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等可能会产生偏颇。应该学习德国的做法,由省行业协会与省教育厅有关部门组织全省的行业专家、教育专家统一制定教学计划,统一该专业对学生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如此,学校老师只要集中精力用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但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企业基本上相互脱节,很难起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桥纽带作用。因此,转换机制、加强职业教育的指导和管理迫在眉睫。、热心培训的企业

在德国,企业很愿意与学校一起培训学生。国家和联邦政府对行会、工会和企业等单位办的学校,根据其为国家承担任务的多少补贴一部分费用,同时学生是作为企业员工的,在企业培训过程中是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因此学生在培训期间是创造财富的,企业进行学作者简介:刘承先,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副教授。对德国职业教育特色的认识与思考生培训在资金上不会吃亏,而拥有了高质量的员工。这样,参与职业培训的企业都是自愿并定期进行培训工作,为受训者提供优良的培训工厂和实习车间,培训的经费由企业负担,并且支付学徒在整个培训期间的报酬和实习指导师傅的酬金,将新研制的产品无偿捐助给学校作教具,以便于学生能够接触最先进的产品。企业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提高效率和增强竞争力,必须补充高质量的员工和不断提高职工的素质。

我国由于体制和机制等原因,企业基本不愿参与职业培训。我国职业教育基本上在学校进行,虽然学校花费大量金钱改善实习实训条,但由于学生人数多,并且企业的先进设备不断应用,因此不可能像德国的企业培训那样使学生获得生产实际技能。毕业时,虽然学生获得职业技能证书, 但离零培养上岗还有明显差距,企业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证书认可的极少。、成功的职教模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显著特色。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以企业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制度。它提供初级职业培训,中级职业培训,还使一部分学生能够获得更进一步的教育,取得高等教育的入学资格。凡接受完9年制教育的中学毕业生,在国家规定的培训职业中选择一种,向有招生资格的企业报考,录取后与企业签定培训合同。受训者既是企业的学徒,又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边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一边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教育。第一学年以理论教育为主,每周学校学习4天,企业培训1天,第二年、第三年以企业培训为主,每周企业培训4天,学校学习1天。职业学校的任务是结合企业的职业培训或根据学生所从事的职业,给学生传授与职业有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进行一定的普通教育。职业学校教学内容的40%为普通文化课,如德语、社会学、宗教及体育,其余则为与职业有关的专业课。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与专业课结合在一起进行。理论教学强调实用性,重点向学生传授技艺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识,这对增强学生将来在企业内的适应性是非常有利的。完全照搬双元制教育模式,显然不符合我国国情。但要求订单式培养的企业正在不断增加,应认真做好订单式培养工作,邀请企业参与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避免培养目标脱离实际;教学内容来自企业,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教学,严格控制教学质量,按照企业的标准考核学生,使企业认同学校的培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开展订单教育,对学校来说,可以大大提高与企业的关联程度,更容易取得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方面的支持,同时,为学生铺平以后的就业道路,有利于学校的招生,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也加强了,便于平时的教学管理。对企业来说,他们也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多地参与进来,使学生的培养结果更符合他们的要求,让学生上岗后迅速地适应工作,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有力的教学质量保障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采用严格统一的第三方考核来保障的,是按着统一要求在统一时间内进行。考核由经济界的自治机构(工商会、手工业会)以及类似的单位组成的委员会主持进行,委员会的成员包括企业雇主与雇员的代表及职业学校教师。经考试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发给结业证书。考试一般安排4~6 小时。如考试通不过,学生就不能从事所学行业的工作,须来年再参加一次考试。这种教考真正分离的考核办法和严格统一的管理机制,使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得以保障。同时,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严格把住就业者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这一关,青年们不经过正规职业培训,不准进入职业生涯。两方面的要求使得学生必须认真学习,这与德国完整的组织机构和配套的职业教育机制,积极参与培训的企业,构成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真是这样,德国职业教育的学生才成为高质量的,企业需要的人才,才获得社会的认同,职业教育的地位才能真正得到提升,形成良性的发展。5、先进的职教理念

德国的职业教育直接指向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教学的目标紧紧瞄准职业能力,所有课程的选择、每门课程的内容及讲授方式都是围绕着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职业的能力要求来决定的。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学生自己动手,配合教师指导,学习中手脑并用,关注社会合作,面向结果。德国职业学校每门课程的设计, 从内容到教学方式都是以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活动为中心,推行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的探索与思考,变老师要教为学生要学,课堂教学以解决学生的问题和困惑为目的,这样就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德国课堂上教师比较轻松,只是上课开始时布置一个项目,介绍项目要求和大致步骤,然后就要学生做,在随后的时间里,教师只是起协调、控制、管理作用。在教学中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也不是全部课程均实施项目化教学,理论课程大多也是课堂授课,信息量不大,但老师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项目化教学中涉及的主要理论问题,老师也预先进行讲授,一般性理论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中学习。我们从教师到学生都应改变观念,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如何设计教法,让学生更有效地吸取知识,并在吸取知识的同时锻炼能力。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学习内容应以实用及解决问题为原则。教师的主要精力在课前和课后,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设计活动方式,让学生通过活动自然而然地学到应掌握的知识。这就对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高标准的师资队伍

在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是作为所在州政府的公职人员即公务员来对待的,所以教师的地位高、收入高、工作稳定。但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是有严格规定的:理论课教师除规定必须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外,还必须接受过一定的专业教育和师范训练;任实践教学的教师必须是掌握教育理论的技术专家。无论是理论性教师还是实践性教师,都必须经过两年的见习期和通过两次规定的国家资格考试,如此才能获得中级以上公务员教师资格。规定职业学校的教师要不断参加留职带薪进修,教师参加进修后可获得一定的任职资格,也可获得另一种新的资格。这样就保证了师资的质量,从而保证了职业教育的质量。

5.对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的思考 篇五

21世纪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和知识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在各个领域内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和人才素质的竞争。加强创造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国际教育的主要趋势,成为我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创造教育的起步比国外起步晚,而且在发展过程中要面临着种种问题,我国创造教育的现状堪忧。反思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成为我国创造性教育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创造性教育、现状、反思

1998年6月江泽民主席指出,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经初漏端倪。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他强调弘扬创新精神,建立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大量培养具备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21世纪,全球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以往传统经济时代相比,技术和知识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我国要提高国际竞争力,需要发展创造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克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教育发展

创造学产生20世纪初,美国是创造学的发源地。其标志就是被誉为“创造工程之父”的奥斯本于1941年出版的《思考的方法》一书。194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开设《创造性开发》课程,1949年奥斯本又在布法罗大学开办了“创造性思考”夜校。“二战”之后,创造教育普遍受到重视,美、日、英、法分别成立了创造学会、创造教育研究机构。尤其是日本,日本在创造学知识的普及与应用方面,当之无愧是世界一流的。他们除了有全国性的“日本发明学会”和“日本创造学会”之外,其突出的做法就是真正相信蕴藏在每个人头脑中的创造潜力是能够开发出来的,在国内掀起了“全民皆创”的开发全民族创造力的热潮。中国的创造教育思想古已有之,“五四”前后曾形成创造教育研究的一次“小高潮”。陶行知先生在上世纪30、40年代更是大力倡导和实践创造教育,于1933年创立了创造教育理论,发表了《创造宣言》,但因战事连绵而未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新中国成立后的30余年,又因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理论和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创造教育趋于沉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它奏响了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序曲,1979年人才学首先被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随着人才学研究的深入,如何评价和培养创造型人才问题很快走入人们的视线,成为共同关注的问题。恰好这时创造学也从日本传入了中国,创造教育随之走上了历史舞台。1983年6月28日,在南宁市召开了第一次创造学学术研讨会,标志着创造学在我国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诞生了。1984年3月12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1985年10月16日,成立了中国发明协会。1995年10月成立了中国发明协会高校创造教育会。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0所大学开设了《创造学》、《创造心理学》、《创造教育》等课程,创造教育正得以迅速、全面地推广和普及。对我国创造教育的现状与反思 创造性认识上“人力”化

由于大学教育的“人力化”倾向,大学生在创新活动中仅注重以能力、技巧为核心的创造性“人力”因素的发展,片面追求这种“人力”因素所带来的外在成就,忽视创造性给个体自身带来的幸福感和心理、精神的和谐,尤其是健全心理的发展和整体人性的完善。假如创造教育是以能力、技巧为核心的话,那么创造活动沦为少数人用来证明和表现自己过去形成的知识和总结的技巧的活动,这样的活动根本称不上是创新活动,导致这种结果的教育也称不上是创造教育。事实上一个没有受到过教育的人有发明创造成果比比皆是。可见,发明创造不是知识、技巧的必要条件。

一项关于北京、广州、香港、台北四地的大学生创造观的研究显示,我国大陆大学生在创造力的认识与评价上较为狭窄,他们多从治国的突出成就和科技上的重大突破的角度来看待个人的创造力表现,将创造力与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紧密结合起来,绝少考虑到创造力在社会其他领域(如艺术、商业等)的多元表现,更没有考虑创造力在平常生活中的表现。

这说明我国大学生在创造性观念上认知范式单一,仅仅以实用性为核心,看重外在的政治和科技成就,轻视创造力在社会广泛领域的表现,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也轻视创造力在个体内在精神生活中的表现(如艺术性与幽默感)。

2.创造性培养的“物性”化

创新活动会面临许多的心理和精神冲突,对于一个从事现代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来说,以创造性的方式超越精神和心理困惑是创新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由于大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物性化”,大学生的创新活动被视为一种单一的物质超越和创新活动,与精神的交流、提升相分离,大学生的耐挫能力和心理调试能力无法在创新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发展。这样,大学生在创造性思维和技能发展中,尽管能够超越物质世界的困感,却缺乏情感能力和意志能力的锻炼,难以超越自身的心理和精神困惑,造成心理危机。这种心理危机具体体现为心理障碍、生活空虚、幸福感缺失等等。

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低沉,33%的人认为“生活空虚、沉闷和厌烦”;而心理障碍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最突出表现。据调查,大学生中有中度以上心理不健康症状的比例达15.5%,而有轻度症状者达49%;有心理反应异常者占26.99%,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敌对、偏执5项因子明显高于全国常模。这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尽管造成心理危机的原因众多,但是,“物性化”创造性的发展所导致的心理超越能力的丧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3.创造性发展的“功利”化

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在描述工业化社会给现代人带来的弊端时,曾指出一种非创造性指向的性格特征,这就是“市场指向”的性格特征。具有这种市场指向性格特征的人,注重“占有”已有成果,逃避创新;其成功与否主要依靠他在市场上如何推销自己,从而获取一份现成的利益,因而不是注重自身内在的发展和创新,而是着力于外部的“包装”和自我推销。这种“占有”而非创造性的性格特征在我国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也有体现。大学生逐渐养成了“商品人格”,即缺乏“我就是我”的独立人格,不以自我发展和创新为本位,而渐渐养成“我就是你所需要的”迎合式人格,使人的价值、才华取决于市场效应。

目前,无原则地迎合市场、不切实际地推销自我已成为大学生追求的时尚。据报道,近年来许多大学毕业生热衷于包装自我的“面子工程”,重“面子”、轻本质。每年毕业期间,都有很多大学生精心装修自己的简历,费尽心机、花钱如水,但对应聘的具体目标却不做分析;为了使自己的“包装”胜人一筹,不少大学生在包装自己和推销自我的时候居然造假,犹如不法商家为了推销商品而对顾客采取欺骗手段;还有许多大学生在求职中缺少诚信,毁约频繁,给用人单位造成很多麻烦。至于一些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伪造数据、抄袭剽窃等行为更是其急功近利、追求“占有”而畏惧创新的商品人格的集中写照。对我国创造教育的建议

针对上面提出的我国在创造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我国创造教育有必要作出相应解决方案。纠正对创造教育的理解

关于创造教育,一般有四种看法:

“创造学教育”观,认为即将创造学作为一门正式课程加以传授,或者以讲座、报告等形式传播普及创造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种观点的实质是把创造教育和创造学等同看待。

“活动”观认为,创造教育是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创造发明活动,这类活动一般安排在课外以课余小组形式进行,也可结合劳动、科技、自然等副课开展活动。通过此类创造教育,学生有可能获得一些创造发明成果,但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计划等关系不大。

“方法”观,也有一些研究者提出,创造教育是在学校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原则和教育方法。他们认为,创造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课堂,但并没有特定内容,而要靠老师们结合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教育”,观多数研究者认为,创造教育是一种广义的综合性教育。许立言提出:“现代创造教育是依据创造学研究,采用创造学揭示的有关创造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教育活动的一种新教育。”徐方瞿和庄寿强采用了类似的表述,认为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造志向、培养创造精神、激发创造思维、增长创造才干、开展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称为创造教育。在上述观点中,“综合教育”观赞同者最多。创造教育是根据创造学的原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心理、激活他们的创造潜能的教育活动。以此,创造教育不能满足于课堂或者讲座式的开展,也不能定位于开展各种活动,更不能把思想局限在治国的突出成就和科技上的突破,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其中创造力在个体内在精神生活中的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不能被忽视。正确进行创造教育 如何正确、深入的开展创造教育呢?在对创造教育有了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开展创造教育就有了方向。首先,注重创造学在心理方面的影响和作用,正确引导教育对象在创造教育过程中激发创造激情,从中获得一种精神的慰藉和幸福感,促进健全心理的发展和和人格的完善。创造教育的出发点不应该是追求功利化的最终的结果,它的实质在于在创造力培养的过程中所塑造的精神和人格的升级,至于所谓的创造成果,那只是最终的结果,是创造性教育自然生成的结果。

再者,避免带着功利的目的去“生产”创造结果,而是引导发明创造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中激发灵感,获取发明创造的精神动力。社会的浮躁性影响着创造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使他们不得不受到创造成果“市场指向”、“商品化”的驱动,认为创造教育的归宿是创造成果的市场化、商品化,带着功利的目的去“生产”创造结果,没有“钱途”或者“钱途”不是一片广阔的就不去思考,完全扼杀了创造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思维对人的幸福感的获得。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为创造教育发展和创造实践提供物质后盾

目前,我国创造性教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我国发展步伐在加快,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我们有必要效仿日本“全民皆创”的风气。也许,在目前阶段,我国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条件。但是,尽可能为创造教育发展和创造实践提供物质后盾是创造教育在我国深入发展的保障。通过建立创业基金,鼓励大学生创造实践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开展创造活动需要的各项费用,包括必备的实验器材、开展活动的经费等支出等,通过设立创业基金,免除大学生的后顾之忧,让他们专注于创造性活动的开展,在高校中形成创新性活动的风气,必将促建创造教育的顺利开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曾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大学生的创造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创造教育离不开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处理在实践中遇到的思想问题。当然,在高校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着体制上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为了学分而造假,社会实践报告的真实性受到质疑。这些问题又上升到思想和精神方面的问题。总之需要综合治理才能取得效果。另外,对于民间的一些创造活动,更应给予以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鼓励民间开展创造活动,对民间设立创造机构给予必要的物质支持,对于创造成果颁发发明专利证书和专利费。参考文献:

6.对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的思考 篇六

近年来,我们认真按照《日照市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和《山东省统计局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06-2010)》的具体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改进和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统计干部队伍,为统计改革和建设提供思想政治保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针对我市目前统计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统计教育培训工作,使全市统计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有力地保障了统计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

一、全市统计教育工作情况和经验

(一)着眼于统计事业可持续发展,重视和加强统计教育工作。统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一靠科技,二靠人才。多年来,局领导班子把狠抓统计业务素质教育和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上议事日程。一是结合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强化局机关工作人员的学习和教育。局里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建立了学习制度,学习成为了每个人的追求和习惯。近年来,先后选派30余名业务骨干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业务培训 班。二是加大统计教育宣传力度。通过发放文件通知、各种业务工作会议和执法培训等形式广泛进行宣传。同时,我们严格按照省培训中心的要求,挑选有经验的老师上课,制定了教学大纲和学员听课制度,并严格执行。在组织考试阶段,我们也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通过教育培训,使学员对统计工作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并能结合实际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特别是开展统计法律、法规的学习,使学员们更加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三是加强统计人员教育培养。近三年,全市参加统计继续教育人数1800人,参加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近500余人,参加统计专业技术职称考试的人数230人。

(二)摸清家底、规范管理、明确统计教育工作重点。首先是摸清底子。下发了《关于认真搞好统计人员基本情况调查工作的通知》,对基层统计人员持证上岗情况进行了摸底造册,建立了基层统计人员基本情况台账和名录库,实现了在岗统计人员基本情况微机管理,及时掌握统计人员异动情况。其次强化管理、突出重点。及时更新统计人员变动台账,根据台账情况,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灵活的培训计划。一是具备从业水平但无证上岗人员,下发催办函,督促办理统计从业资格认定手续。二是对不具备统计从业水平的统计人员,对照《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要求其参加全国统计从业考资格考试。三是聘请有关专家和各级领导对统计在岗 人员分期分批地进行统计继续教育培训。四是积极开展统计持证上岗情况执法检查。对无证上岗的统计单位按法律、法规有关条款下发《限期责令整改通知书》,以促进统计人员规范化管理。

(三)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乡镇、企业部分统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的现状,采取有效措施,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法规知识培训,加强统计业务培训和统计技能训练,特别是做好对重点单位和各级领导干部、各类业务骨干的培训工作。同时指导各区县切实抓好统计人员上岗资格的培训和统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按照全省的统一部属,认真做好统计继续教育培训和从业资格认定的组织、发动、培训和发证工作。通过加强宣传、精心组织、严格把关,提高参加培训的人数,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完善基层统计工作者的档案,加强对统计人员的管理。

(四)统计普法、统计执法双轮驱动,力促统计教育工作。坚持统计执法与普法教育共建的工作原则,在执法中教育,在教育中执法。一方面认真开展《统计法》、《山东省统计管理条例》、《统计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办法》的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统计法律、法规意识。认真总结了“四五”普法的工作经验,同时,成立了统计“五五”普法领导小组,推行统计普法合格证制度,制定下发了《日照市统计 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和“五五”普法目标责任制。结合实施统计法律法规宣传、统计执法检查的时机,向社会广泛宣传统计法律法规,使统计普法成为促进教育工作的推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行为,提高了全社会对统计法律、法规的认识。执法成为促进教育工作的又一推动力。

二、统计干部教育培训存在主要问题

我市统计教育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很大成绩,培养了大量统计人才,统计教育培训工作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基层单位对统计教育培训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虽然省、市对统计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但基层统计部门和行业部门依然存在对统计教育培训工作不够重视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对统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主要精力往往集中在抓业务工作上,轻视抓学习,忽视统计干部素质的提高。认为只要抓好中心工作就万事大吉,干部学习无人检查,可有、可无;有的甚至以工作忙、人员少、任务重、无经费等种种理由应付培训工作,同时也存在一些参训人员对参加学习培训的目的认识比较模糊,认为不经过培训一样能干好工作,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应付差事,走过场。

(二)基层统计教育培训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缺乏。

部门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是承担本部门教育培训任务的主要机构,在本部门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担负重要职责。目前县一级没有专门的统计教育培训机构,都是挂靠在其他科室,从事统计教育工作的同志大多数是兼职人员。只是完成上级布臵的培训任务,很难制订本部门本系统长远的培训计划,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根本满足不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素质的需要。

(三)教学管理的方法呆板、手段陈旧。我们以前进行的培训,无论是领导干部的能力培训,还是专业知识的业务培训,方法都很单一,大都采用讲授式即老师讲,学员听的模式。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更无法调动学员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偏重知识传授的多,注重能力培养的少。很少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培训方式,培训手段陈旧落后,方法单一。

三、加强统计教育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一)建立相应人才管理机制。要强化干部教育培训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借鉴其他行业培训的成功经验,以制度管人,以好机制激励人。制定出干部教育培训的长期规划,建立统计干部教育培训档案。把干部的教育培训与使用提拔结合起来,真正把学员学习考评结果与个人成长进步、单位年终评先挂钩,做到学习培训和个人进步的动态统一,使大家真正动起来。

(二)积极宣传,健全机构,充实人员。有效而持之以恒的统计教育培训是提高统计工作水平,发挥统计工作职能作用的根本途径。因此统计教育培训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加大宣传力度。特别要向领导积极主动汇报,得到领导和广大群众的重视和支持,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围绕统计工作的中心,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工作,牢固树立学习才能进步,学习才能适应工作的观念,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积极主动参加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认真做好调研,把握需求,明确目标。统计教育培训工作应从统计工作实际需求出发,着重做好相应的组织、培训工作。教育培训工作之前,应专门组织召开干部座谈会,或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走访等形式,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具体了解当前干部想什么,需要什么,希望搞哪些内容的培训等等。要紧密结合当前统计中心工作进行认真分析,针对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紧紧围绕干部队伍的需求和期待,按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干部的能力要求,科学设臵培训内容,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举办相应的培训活动。

7.对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的思考 篇七

关键词:体育教育,心理素质,关系

一、学校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 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根据查询的数据和资料显示, 目前全国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标准理解不透彻, 缺乏应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大多数教师已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简单地理解为锻炼身体, 对体育的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 对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缺乏新意, 有时难以充分考虑到教学实情, 导致我国学校学生身体素质一直在下降, 相关具体数据显示如下:第一, 肥胖率日趋增长。与前几年相比, 2013年中国7岁至18岁城乡学生身高、体重显著增长, 但肥胖率也增长了7.9%, “小胖墩”越来越多。目前, 中国城乡学生的肥胖率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0%“安全临界点”;第二, 肺功能下降, 运动能力趋低。与前几年相比, 2013年中国7至18岁城乡中小学生肺活量下降了11.4%, 大学生下降了近10%。中国青少年胸围越来越宽, 肺活量却越来越小;身材越来越高, 跑得却越来越慢;体重越来越重, 力量却越来越小;第三, 视力不良检出率不断攀升。2013年, 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大幅度增加。中国“眼镜娃”的比例高、增幅大、低龄化, 已居世界前列。青少年视力不良已导致征兵、航空、航海等特殊行业不得不降低视力标准。

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 一些专家学者和评估机构对国内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调查, 发现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根据笔者和课题组2013年的课题调研, 采用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400份, 对3个中小学400名学生做了调查, 结果发现, 有63.2%的中小学生存在心理行为问题, 其中, 心理异常的占是26.4%, 心理问题严重的有14.2%, 部分中小学生自己发现和觉得他们自己存在心理问题, 需要帮助的占到15%。这是一个比较严峻的现状。

在调查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发现, 有30%的学校开展了深入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 有40%的学校只是成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 而其他还有30%的学校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 没有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或者没有能力关注。对此, 产生各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因此, 要早预防, 尽量减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和心理素质。

二、加强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重大意义

1. 体育教育为心理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心发展, 通过体育运动, 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 为心理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并且体育运动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发动机: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 内容和形式都不同。

2. 体育教育是释放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

体育运动项目是通过不一样的运动强度, 或者是速度, 或者是运动的节奏来改变和转移人的注意力, 让他们的情感得到发泄, 放松他们的紧张感, 保证情绪稳定, 对人的心理施以不同的影响, 破坏心理障碍患者的消极心理导向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的、合理化的发泄口。

3. 体育教育能对消极情绪进行有效地控制。

长期体育锻炼是指每天都进行的锻炼活动, 且这种锻炼活动持续很长时期。有研究报告, 体育教育可以使健康和不太健康的大学生焦虑程度下降, 必须定期坚持体育锻炼, 才能维持对消极情绪的长期控制。

三、对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思考

1. 认真剖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 从根本上了解问题所在。

目前, 一些中小学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 因而造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体育部门及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必须慎重对待, 以确保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当务之急的是要制定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 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分的估计, 以便采取有效的运动处方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 重视情感教育, 树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中小学的体育教师需要加强自我学习, 重视情感教育, 除了上课之外要多与学生交流接触学生, 了解学生的情况, 包括心理健康状况。因为体育锻炼不是简单地传授运动技术, 要应该考虑和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特别是在课堂上行为表现失常的学生, 需要关注和关心, 真正地了解学生想学什么, 他们对锻炼的看法和理解, 他们需要如何锻炼, 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 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凝聚力。通过情感教育, 学生才喜欢学才爱学, 才能与老师交流, 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形成健全人格有很大作用。

3. 适当开展体育竞赛, 让学生真正放松。

一般的体育课教学活动都是有一定强度的训练, 会导致学生心理紧张性, 甚至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下, 有的学生会认为和考试冲突, 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后学习时间减少了, 影响成绩, 加重心理负担。因此, 可以考虑在体育教学中, 设立竞争目标, 布置明确任务, 引导学生参与体育竞赛,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热情, 有意让学生感受运动带来的挫折、威胁和冲突情境, 自己学会平衡自身与环境关系, 通过一些体育竞赛, 让学生公平竞争, 鼓励学生, 安慰学生, 增强学生投身体育活动的信心, 让学生真正地放松下来。

4. 结合心理素质培养, 改进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运动也是培养一个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方式方法, 让学生发挥已有的知识、能力参与运动项目, 锻炼他们的品行, 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这是教育的根本。体育教育的课程多年来一直没有什么变化, 但是体育教学方法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途径、手段和方法。不同的体育老师应该有不一样的教学方法, 有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应该避免体育老师们的命令式的教学或者是放养式教学, 可以考虑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体育项目来进行专门性的训练, 或利用一些体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进行心理教育, 使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教育, 产生对运动的兴趣, 从而树立良好的品行和心态。

参考文献

[1]李菁菁, 李翠珍.体育教育对促进心理健康的特殊作用[J].中国市场, 2011, (27) .

[2]钱良.基于心理学理论的体育教学问题探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5) .

8.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篇八

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教师继续教育过于强调理论学习

在传统的教师培训过程中,培训重点是使教师获得新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其带动教学行为的改变。因此,知识的传授是培训的着眼点,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多采用课堂讲授形式,培训者处于支配地位,他的职责是将书本中的知识清晰准确地传授给学员,而学员处于被动地位,他的任务是听专家讲解,努力理解这些知识,以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加以运用。但是研究表明,教师获得有关教学知识后并不能保证自发地成功地运用于实践,他们在培训学习中,往往是根据自身的经验与原有的认识,理解理论工作者的理论。正如学者指出:“任何理论之所以为理论,都不免带有一定抽象性,同教师面临的实际教育情境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故泛泛的理论教学,对教师的实际工作未必有指导作用,也就难以引起教师对这种继续教育的兴趣”。

2.教师继续教育形式、方法单一

大量的短期业余教师继续教育使得教师倍感身心疲惫,过分统一集中的培训,也阻碍了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很多地区都是利用了教师的双休日与节假日进行培训,占用教师休息时间,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引起了教师的抱怨。尤其很多的教师还需长途跋涉等因素,从客观上影响了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另一个方面,教师参加培训的意愿多处于外部的政策压力,而教师能否参加培训要听从于任职学校的安排。因而被培训的教师在培训时间、培训形式、培训内容等的选择上就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加之培训中指导教师的绝对权威,又使得整个教师继续教育过程缺少民主的气氛,从而抑制了教师的学习主动性。

3.教师继续教育观念与模式脱节

我国现有的教师培训,往往在倡导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的同时,却采用了与这些观念不符甚至是相悖的培训方式。比如,培训的目的本是要提倡和鼓励学员积极参与的教育观念,但对教师的培训却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不给受训教师提供参与的机会。提倡和鼓励学生主动创造的教育观念,但对教师的培训却仍然沿袭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员听的模式,教师在培训中只是模仿培训者提供的教学技巧,而没有自己的主动创造。这种观念与模式相脱节的培训,不仅不能有效地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反而成为强化教师错误教育观念的榜样。

4.教师继续教育缺少有价值的评价

教师继续教育已成为教师上岗的凭证之一,但是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价、考核中却并未认真地去对待,加上一些培训机构的不负责任,因此往往在培训中,要么是对学习无评价,要么是进行形式主义的考核,使培训缺少适度的压力和竞争力。评价的内容又以知识记忆为主,显得单一而无说服力。如此种种造成教师学习意识淡薄,研究行动迟缓,缺乏学习的主体精神,严重制约着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师对继续教育培训内容的需求和提高程度

从教师方面考虑,我们的教师对继续教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特别是对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手段。为了对继续教育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对继续教育实践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理性思考和认真研究,得出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结论,并提出今后改进的思路和举措。为了调查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我们选列了“现代教育理念”等7个项目对受训者按培训所需进行排序。

通过调查得知受训者的受训目的以《现代教育理念》为第一位,《专业知识更新与拓展》为第二位,《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为第三位,其他依次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育教学技能》《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在提高程度排序中,除《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二者位次发生变化外,其他与培训所需一致。可见,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目的是帮助受训者形成现代教育观念、更新和拓宽专业知识、学会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

教师在新教学模式背景下的继续教育

教育要适应新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认识、掌握新的教学模式,只有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的观念、教育思想,才能培养出胜任新形势的教师。才能真正贯彻新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中的应用。才能把各种新地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带进课堂,让我们的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笔者认为可以加强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利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对于教师继续教育时就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应用及研究,如Big6、Webquest、“研究性学习”等等,并且可以在培训时提倡和鼓励学员积极参与到新的教育模式中去,比如,可以让教师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去接受培训;用Big6(信息问题解决模式)去完成、设计自己的学习任务。反之对教师的培训却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不给受训教师提供参与的机会。在提倡和鼓励学生主动创造的教育观念的同时,对教师的培训却仍然沿袭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员听的模式,教师在培训中只是模仿培训者提供的教学技巧,而没有自己的主动创造,这种观念与模式相脱节的培训,不仅不能有效地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反而成为强化教师错误教育观念的榜样。

2.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和信息素养。

9.对素质教育与教育方针的思考 篇九

调查与思考

关长虹

二○○八年五月六日

企业职工培训教育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经济竞争、人才竞争的空前加剧在企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习培训已经成为塑造企业文化,打造学习型企业的重要手段。因此,打造企业与员工双赢的培训体系已普遍被广大企业所认可。

但在当前企业职工培训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培训教材不配套、培训教条化、纯理论的太多,可实际操作的太少;企业轻视职工培训,培训经费投入少;企业培训没有计划性,没有统一规划的培训主管部门,培训工作显得很随意;企业职工培训主体的师资---企业培训师队伍素质普遍不高,与培养新型实用人才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企业在职培训与学历教育混淆,职工培训缺乏创新意识等诸多问题。

加强对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有转变思想观念,营造学习型企业氛围;做好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员工培训,进行员工分级分类培训,注重培训对象;科学地进行职位分析、需求分析是做好企业培训工作的关键;加强对职工培训教材编制选用工作;优化职工培训主体的教师队伍结构;改革教学培训方法,把握职工教育培训的方向;企业员工培训的主要内容和方向是进行企业文化培训、技能培训、形势培训和位臵培训。

做好员工培训,既可以为员工搭建一个个人发展的平台,同时又能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增强企业凝聚力,达到员工与企业实现双赢的目标。

对企业职工培训教育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企业职工培训教育是企业内部劳动管理的一项日常性工作,它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范畴。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加强企业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本人通过近几年主管我公司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对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现状及如何做好企业培训工作在这里谈几点看法,与各位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加强对企业职工进行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经济竞争、人才竞争的空前加剧,企业为适应各种经济竞争的挑战,提高经济竞争能力,除了必要的物资客观条件外。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有一批德才兼备、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企业管理干部,有一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技术精湛的员工队伍。应该看到:一个企业是否有很强的竞争能力,从表面上看,它以来于资金、资源、环境等客观条件,从本质上将:企业的竞争能力主要取决于人。人的因素,人的素质是决定一切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现代企业必须注意发挥“人”的作用。而教育培训是开发和发展人力资源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学习培训能力已经成为塑造企业文化,构筑现代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本方法之一。学习是当代企业面临的紧迫任务,学习是企业管理人员的当务之急,把企业办成学习型的组织已经成为许多现代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目标,而培训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因此,打造企业与员工双赢的培训体系已普遍被广大企业所认可。

二、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在原有的传统经营体制下,虽然其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已形成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和行之有效的培训教学措施。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职工的教育培训提出了新要求,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形势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分析新形势下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培训教材不配套、教条化、纯理论的太多,可实际操作的太少。到目前为止,企业职工培训教材建设仍未摆脱陈旧的教材模式,内容编辑、体系结构过于死板。具体表现在理论方面的知识学得过多,而具体如何实际操作的技能太少;单纯文字多,图与数据较少;抽象的东西多,具体的内容少等。接受培训的职工在学习过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会说而不会用,可实际参照的东西太少。由于企业职工培训方面所涉及的专业种类多,知识技能更新快,而相关的教材品种少、质量不高、教材内容重知识,轻技能,缺乏先进性、指导性、前瞻性,从而影响了培训效果,许多职工反映培训后难于表达其到底学会了什么。

2、轻视职工培训,培训经费投入少。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相当一部分企业领导管理层对职工再教育培训工作不够重视,把培训工作当“挡箭牌”、“软任务”来对待,可长可短,可有可无,企业精简机构,培训受到冲击;企业降低成本,培训被削减;企业效益不好,培训甚至被取消。培训经费少,落实不到位,如:一些困难企业自身经费本来就短缺,从而顾不上培训主体的培训经费落实,往往是培训经费仍不到位,培训设施不配套,不完善;有的企业由于培训经费不足,激励成才措施被取消,因而职工学习热情日趋冷淡。

4、企业培训没有计划性,没有统一规划的培训主管部门,培训工作显得很随意。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工人培训归劳资部门,干部培训归党办,各上级部门有文件就执行,培训没有预见性,归口上级主管部门来文件就参加,往往是每年都是同样或类似的培训项目和内容,这样培训就没有经济和实效性。

5、职工培训主体的师资---企业培训师队伍素质普遍不高,与培养新型实用人才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大多数企业缺乏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企业培训师。培训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补习文化基础课教学的教师较多,培训技能操作课的教师偏少;讲授理论课的教师偏多,培训现代新知识、新技能的偏少。致使企业教育培训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下降。

6、在职培训与学历教育混淆,职工培训缺乏创新意识。企业职工在职教育培训着眼于获得更好的生产技能,学历教育着眼于获得更高的文凭,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在企业一些人都将两者混为一谈,导致企业在职教育培训缺乏需求分析,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不佳,甚至没有证书的培训便没有人愿意去学习的现象。很多人存在培训就是“镀金”的心态,要捞个学历文凭才值,从而职工受训人员处于“要我学”的被动地位;许多职工还没有意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尤其是培训主体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在分配上,参加学习不如不参加学习的收入多,致使一些职工不愿意参加培训,既使参加培训也是动力不足,得过且过,应付了事。其次是职工培训缺乏创新意识,一些企业仍沿用传统的方式方法,开展培训,不问需求,不选对象,不计成本,不讲实效,缺少挑战意识,只求完成任务,职工培训仍沉没于单向的课堂传授为主,教学形色单一,培训内容空泛,形式的东西大于实际的收效,没有必要的激励措施,教学双方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三、加强对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

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要想为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必须主动适应企业的发展形势需要,必须主动适应培训市场,深化内部教学改革,建立适应现代化企业制度需要的培训、考核、使用的职工培训管理运行机制,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增强培训实体的内在的活力和竞争力,使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1、转变思想观念,营造学习型企业氛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必然是学习型企业,企业领导者要认识到这一点,并转变传统培训的观念,要加强宣传力度,让培训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深入人心,对职工培训教育要给人、给钱、给物,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学习氛围;要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职工从学校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加强职工对“危机”意识的引导,从而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做好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员工培训,进行员工分级分类培训,注重培训对象。根据企业行业的特点及发展的目标和不同阶段,策划好企业培训的长期与培训计划。对于高层管理者,针对其工作忙、责任重的实际情况,重点围绕驾驭全局的宏观决策;对于中层管理者,重点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管理方法、执行力等方面的培训,并应选派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管理骨干到基层挂职锻炼、到高等院校进修培训,进行多渠道地培养,储备一批后备人才;对于普通员工,重点是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按照岗位职责,重点精通本岗位要求的业务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3、科学地进行职位分析、需求分析是做好企业培训工作的关键。

对于企业来说,有效的职位分析可以使企业在招聘、考核、薪等方面有明确的职位要求,并据此制定整体人才规划和设计员工职业生涯,对与标准有差距的员工实施针对性培训。以ibm中国公司为例,它在职位设臵上就非常系统化,每一个职位都有较明确的要求,包括核心能力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核心能力包括团队合作、谈判、变革与发展、领导艺术、沟通技巧、注重成效等方面;专业技能包括职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这种制定严格、易于实操的职位规范,使得员工无论是在晋升还是转岗时,都能够明确自己与岗位的差异,配套的晋升或转岗培训便应运而生。根据企业不同职位的要求,对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实施不同内容的培训,把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到重要地位。相比较而言,国有企业在职位分析方面显得薄弱,相对条目化、原则化,需要尽快对其绝大部分岗位(特别是主要岗位)进行职位分析和组织设计再造,建立一整套具有实操性的岗位规范,明确各岗位的任职条件、上岗资格及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全员实施纵横结合的网状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事实证明,通过制定和实施岗位规范开展培训,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4、加强对职工培训教材编制选用工作。培训教材是学习知识技能的主要工具,也是企业培训师讲授的主要材料,直接关系到专业知识传播的广度、深度和灵活度,也直接影响到职工的学习及阅读兴趣,因此,职工的培训教材建设和选用工作要突破现有模式,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兴趣性,二是实用性,三是明了性。要注意教材语言表达的生动性,理论阐述要简明,在表明原理的基础上,一定要把实例写进教材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增强实用性,要尽量多运用图与表来表达所述内容使其明了清晰。如五菱集团近几年来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就编制了300万字的精益生产的五菱化的教材,“有的放矢”,对公司关键岗位人员,车间工段长开展精益生产、管理方面培训,带动了全公司精益生产五菱化工作的全面展开。

5、优化职工培训主体的教师队伍结构。要对现有企业培训师有目标、有选择、有分类的进修学习、现场实习、课题调研、兼课自修、送外培训等方式不断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有力调整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尽快补充教师的专业弱项和技能缺项。特别应通过有力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培训师自觉向相关专业领域进军,向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领域攀登,向一专多能、一人多岗、技能型、综合型的高素质标准迈进,并在师资队伍管理上提倡教师“要想有地位,就得有作为”,“要想有作为,就得常充电”,从而使整个培训主体的教师成为能适应企业培训需要的高素质的企业培训师队伍。

6、改革教学培训方法,把握职工教育培训的方向。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主体工作的思路应是:以满足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为依据,以强化素质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培训职工组织过程中可把“案例”摸拟教学由课堂改到现场去,使职工身临其境,充当真正的实践者;可尝试“角色互换”法。

7、企业员工培训的主要内容

⑴企业文化培训

文化培训一直是企业作为战略培训的重要部分,企业的发展与企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文化的传播对于企业非常重要,文化代表时代的先进性,也代表企业的先进性,如果一个企业的文化不能被员工掌握、理解,那将是无法想象的,文化培训的要点在于企业和员工能够产生共鸣,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使员工更好地融入企业,提高工作的能动性,并以企业为自豪。

⑵ 技能培训

技能培训对于企业来讲非常关键,也是大多数企业培训的主要内容。通过技能培训,可以使员工更加了解行业发展的特点、公司的产品和市场运作,这样有利于员工积极投入工作并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使企业能够及时地掌握第一手准确资料,在市场中做出快速敏捷的反应,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员工通过培训更能理解企业行为,避免因对信息理解不清而做出的各种盲目行为,达到企业管理路径的畅通顺达。

⑶ 形势培训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企业对于形势教育迫在眉捷,任何时候均需要让员工明白自己所在的位臵与处境,有强烈的责任感与危机感,促使员工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形势培训的内容包括政策形势、经济形势、科技形势、市场形势、文化形势和本企业的发展形势,通过对这些形势的分析和培训,使员工工作和考虑问题必须归于现实,树立务实作风,而且还有利于员工树立远大的追求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人发展规划,并为实现自身和企业的价值而奋斗。

⑷ 位臵培训

很多企业都是中层以上领导才有这样的培训机会,但是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形,对基层员工的培训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位臵培训主要的目的是认清位臵的重要性,鼓励全体员工要有积极进取的心态并珍惜现有的位臵。每一位员工都可以向自己理想的职位努力,但由于职位的不同,就会造成员工对不同职位的工作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企业给每一位员工创造平等的竞争平台,引导员工以正确的心态去看待每一个位臵,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上一篇:精选江苏留园导游词下一篇:哈尔滨医科大学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核算方法(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