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与符号文化的阅读与答案(精选5篇)
1.水井与符号文化的阅读与答案 篇一
《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阅读答案
普遍认为,消费社会形成于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时期,即由短缺经济发展到经济过热或通胀时期,生产过剩过热必然导致消费的过剩过热,政府也鼓励和刺激民众消费,扩大内需以推动生产的发展或预防经济下滑。当代社会的生产过剩是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形成的根本条件和内在动力。当代大众传媒的发展为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代大众传媒借助互联网的快捷和多媒体的刺激搭建了商品咨询、购买和售后服务的立体平台,向民众进行超负荷的信息传输,民众最终屈服于媒体的广告宣传,懵懵懂懂地购买了商品,并进行着过度的甚至是浪费式的消费。社会消费和消费文化的产生和形成还依赖于资本权力的强制推行。
在当今社会,消费无时不有和无处不在,消费所表征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意义也是前所未有的,当代社会无疑地已进入到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时代。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指出:“使用‘消费文化’这个词是为了强调,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核心地位。这里有双层的涵义:首先,就经济的文化维度而言,符号化过程与物质产品的使用,体现的不仅是实用价值,而且还扮演着‘沟通者’的角色;其次,在文化产品的经济方面,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积累、竞争及垄断等市场原则一起,运用于生活方式领域之中。”
其实,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消耗物质财富的消耗过程,是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人类发展而发展的,物质消费中总是包含着文化因素,只不过在人类早期,特别是在原始先民那里,文化消费同物质消费未分化时,没有相对独立的表现形式,并且是微乎其微的。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到来,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开始分化,文化消费不仅渗透在物质消费中,而且也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表现形式,到了当代消费社会,物质消费中的文化含量越来越凸显,其意义和符号程度也越来越高,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和社会形态的消费文化。可见,文化消费是人类所固有的,具有同物质消费一样的漫长历史,文化消费是文化产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过程,而消费文化是当代消费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文化消费并非都展现为当代意义的消费文化形态,只有在消费社会,文化消费才展现为消费文化形态和社会景观,但作为当代消费文化形态又必须通过文化消费呈现出来。
在当代,消费文化过分强调文化同经济和产业的联合,过分抬高文化的经济价值,过多强调文化的日常实用、感官愉悦和时髦走秀,而对文化消费的深度阅读、境界提升、信念确立、崇高向往、形上关怀、人生启迪、心性陶冶等方面则有所淡漠和忽视。另外,在当代,消费文化产品数量过剩质量欠优,人们面对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无所适从,丧失了自己的选择能力和欣赏个性,从而,消费文化既浪费了物质资源,也埋汰和曲解了优秀的文化资源,同时还造成了没有个性特点均质化的文化消费模式。(节选自《新华文摘》第9期,有删改)
5、下列对“消费文化”的具体形成原因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由于生产相对过剩,为扩大内需以拉动生产或预防经济下滑,政府鼓励和刺激民众消费。
B、大众文化传媒的发展,搭建起了更便捷的商品咨询、购买和售后服务的立体平台。
C、资本权利的强制推行,也有助于消费社会的逐渐形成,从而为消费文化打下基础。
D、当今社会,消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消费文化和消费社会相互构成、相互影响。
6、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文明时代,文化消费已经从物质消费中分化出来,成为完全独立的表现形式。
B、文化消费源远流长,到了当代社会,文化消费完全变成了具有特定内涵和社会形态的.消费文化。
C、消费文化强调文化同经济的联系,抬高文化的经济价值,十分强调文化的实用功能和感官愉悦。
D、在消费文化时代,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在社会中具有核心地位,它们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意义无处不在。
7、根据文章提供 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短缺经济时代,社会上显然是不存在消费文化的,但肯定还是存在文化消费,当然其表现形式上多样的。
B、如果大众传媒对民众进行超负荷的信息传输,那么民众就会购买某种商品,甚至过度消费。
C、在消费社会,文化产品与一般商品的供给、需求、竞争及垄断等是一样的,因此,它已渐渐失去了文化属性。
D、现行消费文化有诸多弊端,为了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要,今后将着力提升文化产品质量,注重源于内心的个性文化消费。
试题答案:
5、【答案】D、答非所问。D项,讲的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消费文化”的具体形成原因。区间在第1段、第2段开端。
6、【答案】C、解析A项,“完全”一词错误,文中为“相对”。B项,区间在第4段中间,是指“文化含量”的“意义和符号”形成了消费文化。D项,去掉了“对理解当今社会来说”变成了“在当今社会中”。
7、【答案】A、解析:B项,原因不充分。C项目强加因果。D项,不是“将着力”,而是“应该着力”。
2.水井与符号文化的阅读与答案 篇二
佤族先民是古代南方“濮人”的一个支系,与布朗族、德昂族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佤族各有其称谓,如镇康、永德一带称为“佤”;耿马、双江、沧源一带称“巴饶”、“布饶”;而西盟、孟连一带的佤族先民又自称“阿佤”、“勒佤”等。直到解放以后才被统称为“佤族”。西盟地区的佤族与傣族长期相处,因此在歌舞形态、乐器种类、风俗习惯以及房屋的建筑式样等诸多方面都受到傣族的影响。
佤族是个跨国界民族,在中国、缅甸、泰国及老挝境内均有佤族居住。中国境内的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人口约为347738人,占全国佤族人口的98%,主要集中在西盟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以及临沧地区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其余4236人分散居住在山东、四川、河南、湖北、江苏、安徽、广东等25个省(市、自治区),约占全国佤族人口的2%。佤族语属南亚语系的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佤族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没有创制文字,长期使用木刻和实物记事。
佤族人多居于亚热带地区,该地区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很适宜农作物和其他植物的生长。佤族早期居于阿佤山一带,阿瓦山处于怒山山脉的南段、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阿佤山平均海拔在1300米左右,平均年降雨量达2739毫米,在云南省各地区降雨量为最多。
2006年5月,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反排木鼓舞》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仅沧源佤族自治县就有大、中、小型木鼓700多只,90%的佤族人能跳木鼓舞,唱木鼓歌。木鼓舞是佤族民间歌舞的典范,是佤族文化灵魂精髓的生动体现,深受佤族民众的喜爱,并不断将其传承、发扬。
2 用鼓音和舞步诠释佤族文化———木鼓与木鼓舞
2.1 木鼓的制作工序
木鼓,佤族语称库洛、克拉等,鼓身是用一整段粗大的原木制成,多采用红毛树、椿树或柚树等硬质的树干下部为材,鼓面用牛皮制成。传统的木鼓,形体粗大,一般长约150厘米—250厘米,较大者约300厘米—400厘米。制成一个木鼓包括四个步骤:“选”、“砍”、“拉”、“制”。“选”是指在制作木鼓前要挑选合适的原木作为鼓身材料,一般由头人或“魔巴”进入森林挑选。“砍”是指把选好的树木砍倒。在砍树之前,魔巴会向树上撒米、盐之类的祭物,边撒边念祭语。重复念诵几遍后,周围的人们向树上掷标枪之类的东西,以驱赶对人不利的魔灵。驱赶完毕,人们就开始安心的砍树了。“拉”就是将砍倒、截好的树干拉回村寨。“制”是指将拉回的树干制成木鼓。树干被拉到后,要在树干一头打一个鸡蛋,以表示树干已完全离开了原来的树灵,将为阿佤人服务了。然后由技艺高超的木匠凿制树干,待木鼓制成后,再放置到木鼓房中。木鼓房中通常安放两支木鼓,一大一小,大为母鼓,小为子鼓———公鼓。
2.2 木鼓舞的力与美
木鼓舞由四部分组成:“拉木鼓”、“进木鼓房”、“敲木鼓”、“祭木鼓”。“拉木鼓”是舞蹈的第一部分。“拉”是将选好、砍到的树木拉回山寨,将其制作成木鼓,这一过程,佤语称为其“克鲁克罗”。拉木鼓过程中也伴着专门的歌谣,歌声中唱道:“喔!哧,你是一只吃了金子的鸡,……桂花树的老三让我们顺利砍到。”舞蹈首先展现了,由巫师“魔巴”带领全村健壮剽悍的阿佤男子,以藤条捆绑已选择好的巨大树干后,在骑于树干的“魔巴”领唱下,拉木的壮年们步伐整齐、富有节奏地踏歌前行,直至将树干拉抵村寨的歌舞。这段古朴而粗犷的歌舞,气氛神秘庄严,舞步自然成韵,极具原始韵味。第二部分“进木鼓房”,集中用舞姿模拟人们挖凿、制作木鼓的全过程。木鼓制作完成后,“魔巴”手持树枝,在大八字“蹲裆步”的行进中,引导人们将木鼓拉进木鼓房的神圣过程。第三部分“敲木鼓”,是木鼓舞表演中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将欢腾气氛推向极致的部分。通过此段舞蹈的诠释,生动展现了佤族人祭祀、巡逻、防卫、作舞等日常生活情景。“祭木鼓”是木鼓舞的结束部分。舞蹈编排质朴,富有浓郁的原始气息,是对“木依吉”神进行祭奠、崇拜的程式性礼仪。“敲”与“祭”是个平行的过程。当逢重大节日庆典、祭祀活动时,佤族人会祭拜木鼓,祭拜木鼓时伴有木鼓舞助兴、跳木鼓舞时会选用敲击木鼓为其烘托气氛,这对“母子鼓”所发出的声音,忽而低沉浑厚,忽而清脆响亮,音调交错犹如母子间亲切、委婉的对话令人思绪神往。
3 佤族木鼓文化与民族武术文化共通的符号之缘
3.1 生活、生存的共通
云贵高原兼有亚热带与热带的湿润气候,森林茂密,树种繁多,密林深处栖息着大象、虎、豹、熊、鹿、麂子、野猪等珍贵野生动物。佤族以稻作农耕为主要生计方式,闲暇时以采集狩猎等手段来补充生活所需。当猎人们出寨狩猎归寨时,留守在村寨的人就会敲击木鼓欢迎他们平安归来,已示对出寨狩猎者的敬意。
武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它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术的起源与华夏文明的进步是同步的,社会进步的同时,武术也在悄然的演变。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就必须要去狩猎获取食物,在狩猎的过程中,人类不仅依靠拳打、脚踢、躲闪等徒手动作与野兽搏斗厮杀,还需要手持石头或木棒与野兽对抗,在这些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等技能。然而这些击打的方法多是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人们还不能有意识地进行搏杀技能练习,但是这些初级攻防动作技能却是武术形成的物质基础,是武术萌芽的实践条件。
3.2 祭祀、祈福的共通
木鼓是佤族文化的灵魂代表之一,被佤族祖辈视为“通天神器”。相传开天辟地之初,一场巨大的洪水几乎吞噬了陆地上的所有生灵,是“木依吉”神用一只木槽拯救了阿佤人,才使佤族得以繁衍、壮大留存至今。阿佤人为了表示对“木依吉”神的崇拜与敬仰,便将木鼓的“木槽”制成形似女阴的形状,以此来安放和留住“木依吉”神的灵魂。佤族歌谣中唱道:“它是阿达阿奶,它是父亲、母亲。”“让木鼓保佑我们安宁,让木鼓保佑我们强盛”。通过敲击木鼓发出的声音来呼唤上天的神灵,以达到敬神祈福的目的。佤族的民间节日与祭祀活动相互融通,每逢年节庆典、祭祀,人们就身着盛装,杀猪剽牛,泡滤水酒、蒸糯米饭以示庆祝,其场面热闹非凡。届时佤族人们不分男女老少围绕着木鼓房,按逆时针方向围圈缓慢转动,动作以甩手走步和跺脚为主,在敲击木鼓的伴奏下携手成圈翩跹起舞。他们以曲膝、弓腰表示对木鼓的敬仰,其中最为盛大的节日应数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即佤历“格瑞月”所举行的“拉木祭祀”。该祭祀活动不但仪式隆重、场面宏大,而且由巫师“魔巴”带领下所跳的木鼓舞将贯穿于祭祀活动的始终。佤族人民相信通过举行这种盛大的祭祀活动,“木依吉”神将亲临盛会现场,接受人们对他的敬奉。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大规模的氏族间战争,而这种原始部落之间有组织的战争加速了原始武术的形成。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发生的大规模氏族战争有黄帝与炎帝的战争、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夏禹伐九黎的战争、三苗战争等。原始族群为适应战争的需要,逐渐意识到作战前演习操练的重要性,演习操练的内容包括个体击次动作的练习和群体配合战术的演练,于是原始族群为了提高个体自身和整体的作战能力便萌生了“武舞”,或叫“战舞”。“武舞”是原始社会战斗技能的套路化模拟,它融知识、技能、身体训练和生活习性等为一体,将用于实战搏杀的实践经验按一定程式来演练,这是古代武术雏形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人们在狩猎、战事、节日庆典等重大活动之前或之后,都要跳武舞,设想通过演练这些击刺组合来产生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以鼓舞士气,祈神保平安、保胜利。如纳西族的祭神舞武—“东巴跳”。
3.3 休闲、娱乐的共通
舞蹈是八大艺术之一,是以肢体语言来诠释“心智交流”现象的艺术表达形式,一般都会有与之搭调的音乐伴奏。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包括运动、社交、求偶、祭祀、礼仪等。随着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佤族人们的意识和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崭新的变化,新兴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取代了旧社会的封建迷信理念,但作为具有民族传统庆典、祭祀性的木鼓舞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它以一种不失民族传统风范的全新面貌,成为阿佤人喜爱并敬仰的自娱性舞蹈形式。2008年3月14日,云南阿佤山的40多名青年男女在北京八达岭长城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木鼓舞表演。来自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佤族青年男女兴奋地说道,借此机会也希望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能向世界人民展示木鼓舞这个独特而又充满野性美的民族艺术。40年前,一首经典的《阿佤人民唱新歌》红透大江南北,之后的若干年,这首歌经常被诸多艺术家、歌唱家翻唱,从而使人们对佤族音乐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40年后,阿佤人民再次用他们最真挚的歌喉和狂野而富有美感的木鼓舞,让所有观众为之倾慕。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富有神秘色彩的舞蹈,才能让观众如痴如醉。现代文艺工作者在创作音乐、舞蹈时,都倾向于在原生态中找灵感,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纯洁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现如今,佤族的木鼓舞蹈、音乐等艺术已被众多艺术家、学者发掘,经过创作、宣传、推广,佤族的木鼓文化已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西周时期,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贵族专政,提倡对贵族、豪门子弟进行“六艺”训练,其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乐”的训练内容都是武术有直接关联。“射”是指练习射箭,“御”是指训练驾驶战车的技能,“乐”则是周朝开国时期的一种舞蹈形式,这种舞蹈是在东南西北四方各做四次击刺的动作组合,这种舞蹈常被用于皇族豪门在重大庆典或节日时进行表演。抑或皇权贵族的雅兴突起时,也可以随时命令舞伎进行表演。这种套路组合后世称为“打四门”,在后来的武术基础套路和传统套路中都能见其踪迹,足以说明其动作内涵的影响力。文化无国界,文化是世界人民共有的财富,民族武术文化亦是如此。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武术作为表演节目,其宏阔壮大的气势让全世界人民为之振奋。中国武术不仅可以是比赛项目,同时也可以是一种极富美感的表演项目,这也正是民族武术文化魅力升华的聚焦点。
4 符号之缘———文化的互渗
瑞士语言学家、符号学的创始人索绪尔曾经说过:“人类的天赋在于构造语言,这种天赋在于更为普遍的驾驭符号”。木鼓文化与武术文化,皆通过言传身教,代代继承与发展,并同属于农业民俗,其两种文化的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群。人类文化学家列维?布留尔认为:“对于人类的思想来说,没有哪种知觉不包含在神秘的复合中,没有哪个符号只是符号,它必定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生活中”。虽然木鼓文化与武术文化的分布区域和在各族群中发展程度有所不同,但两种民族文化在物质流动与能量流动的互渗和共生中却始终是协调发展的。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是不同文化互通的主旋律,更是文化生活化的实质转换。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合目的、合规律的实践活动”,我们在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时,同样要以正确的文化价值作为指导理念,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探寻特定环境(下转第112页)(上接第107页)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孕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摘要:文章从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的角度,对云南佤族木鼓文化因子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经研究后发现,佤族木鼓文化的孕育、形成与民族武术文化的发展有着特质性的符号之缘。
3.谈中国文化的阳刚与阴柔阅读答案 篇三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与“阳刚文化”相对的“阴柔文化”在汉以后历代王朝的扶持下也逐渐滋生起来,给中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相反的影响。
“阴柔文化”最初以老子的道家学说为代表。老子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主张无为,“致虚极,守静笃”,“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他有一个著名的比喻:牙齿掉光了,舌头还在(证明柔胜于刚)。庄子及以后的道家代表人物更主张要以“心斋”“坐忘”,达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为能事,相信可以凭借“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至”。老庄的阴柔思想虽然遭到荀子等人的批判,但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尚柔”的因素。例如,孔子曾主张“无欲”,与道家“尚柔”的规则一致。正如鲁迅指出的,儒道两家都“尚柔”,所不同的是,“道以柔退守”,道家的特点是阴柔;“儒以柔进取”,儒家的特点是阳柔;法家的“法、术、势”主张则有点“阴刚”的味道。总之,先秦时期中华文化所显现的至少还是一种有刚有柔、阴阳刚柔杂处交错的面貌。
但是,从汉代“独尊儒术”开始,“阴柔文化”逐渐走上了实际的主导地位。董仲舒将阴阳刚柔加以人格化的阐释和推行,是这一转折的标志。他提出“贵阳而贱阴”原则,并将其与“王道之三纲”联系在一起,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就是阳与阴的关系:“丈夫虽贱皆为阳,妇人虽贵皆为阴”,“诸在上者皆为其下阳,诸在下者皆为其上阴。”这种比附和分割,显然是为推行其纲常政治服务的。这样一来,“阳刚文化”就在这种比附和分割中被消解了。例如:以男人为阳,以女人为阴,已然意味着对妇女的歧视和压迫;而以“在上者为阳,在下者为阴”,则使绝大多数男人也被划入阴柔的行列,男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处于妇女在家庭中同样的境地。可见,将“阳”归于“在上者”,将“阴”归于“在下者”,同时又主张“贵阳而贱阴”,就无疑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因为人人都有“阴阳”两面,对下对上就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人格分裂;另一方面,因为“在下者”终究是绝大多数人,要求他们处“阴”境而尚“柔”道,就会压抑多数人。即便是最高的“在上者”皇帝,在“天”的下面也要“敬天法祖”,保持谦抑。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统治者通过各种强制和教化推行这样的“抱阴守雌”文化,从心理和行为上压抑了社会上的阳刚之气,造成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风气,使“阴柔文化”实际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姿态。
(节选自6月15日《北京日报》)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阳刚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精神境界。
B.中国早期,“阳刚文化”在各种艰难的环境下维系了民族生存的根基。
C.“阴柔文化”在汉以后开始滋生起来,给民族文化造成了另一种风格。
D.中华文化显现出一种有刚有柔、阴阳刚柔杂处交错的面貌。
E.董仲舒将阴阳刚柔加以人格化的阐释和推行,使“阴柔文化”走上了主导地位。
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
A.“阳刚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主要的、也是最光明的一面。
B.老子的道家学说是“阴柔文化”的代表之一。
C.儒家与道家相同,都主张“尚柔”。
D.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关系,是阳与阴的关系。
3.根据文意,说说“阳刚文化”与“阴柔文化”分别给中华文化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4.文章说,“阳刚文化”“造就了无数优秀的民族儿女,其中不乏顶天立地、惊天动地的英雄豪杰”。你理解的“阳刚文化”的内涵有哪些?请古今各举一例,说说你对文章该观点的理解。
一、1.BC 解析:A项太绝对,原文说“‘阳刚文化’一度成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精神境界。”D项以偏概全,原文是“先秦时期中华文化所显现的至少还是一种有刚有柔、阴阳刚柔杂处交错的面貌。”E项夸大作用,原文是“从汉代‘独尊儒术’开始,‘阴柔文化’逐渐走上了实际的主导地位。董仲舒将阴阳刚柔加以人格化的阐释和推行,是这一转折的标志。”
2.B 解析:A项张冠李戴,原文是“几千年来,这种‘阳刚文化’……造就了无数优秀的民族儿女,他们……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业,为人类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这是中华文化中主要的、也是最光明的一面”。C项是非颠倒,原文是“儒道两家都‘尚柔’,所不同的是,‘道以柔退守’,道家的特点是阴柔;‘儒以柔进取’,儒家的特点是阳柔”。D项只是董仲舒等人为维护纲常政治所持的观点。
3.(1)①“阳刚文化”在各种艰难的环境下维系了民族生存的根基,使中华民族得以自强不息,生长壮大;②它也造就了无数优秀的民族儿女,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伟业,为人类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2)①“阴柔文化”造就了部分读书人懂得谦抑,淡泊名利,独善其身的思想;②造成了对妇女、下层人士的歧视和压迫的不良思想;③从心理和行为上压抑了社会上的阳刚之气,让大多数人感到压抑,甚至造成分裂的人格。
4.水井与符号文化的阅读与答案 篇四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
“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
如果对传统文化的“传”是无条件的,那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
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这与被保存的文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关系。总之,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这跟只保存不同,而是要把它发扬光大。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仍然以古建筑为例,“传”的话,就是不破坏它,不让它倒,让它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好。而把古建筑上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这就是“承”了。正因为如此,“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吸收外来、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扩大,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收进来。语言方面,该地区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而北方的方言大量吸收了外来民族语言。音乐、舞蹈方面,中原地区更是大量吸收外来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些后来都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形成了海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摘编自葛剑雄《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谓“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无条件地、尽可能地把传统文化原样保存下来。
B. 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不管它好坏以及积极、正确与否。
C. 所谓“承”,就是继承、发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
D. 在“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还要尽可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针对“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出观点,总领全文。
B. 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是先阐释其内涵,再进一步论述具体的做法。
C. 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借助具体的例子加以论证,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 文章先谈“传”而后谈“承”,从主到次,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只要把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人就能通过它感受历史,认识人性。
B. 相对来说,贫穷其实更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比如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掉古建筑去建新房。
C. 对于古建筑而言,“传”是尽量延长它存在的时间,“承”是将其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
D. 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文化得到发展扩大,是因为普遍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等文化。
【答案】1. D 2. D 3. C
【解析】【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项,“还要尽可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说法不正确。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由此可知,应是“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从主到次”的说法不正确。从结构上看,文中“传”和“承”应为并列关系;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承”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可能更加重要。
【3题详解】
5.民族文化符号与现代艺术设计 篇五
一、民族文化符号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 是当时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基础, 是历史不断向前留下的社会文明。青铜、陶瓷等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都是人类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民族文化符号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它可以是文字、图形、建筑等实体事物, 比如长城、故宫、图腾等, 甚至可以是非实体, 比如一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 民族文化符号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建筑、绘画、艺术设计等领域, 民族文化符号都有参与应用。民族文化符号的使用不仅能提高现代艺术设计的文化底蕴, 更体现出民族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有的比较含蓄, 有的具有抽象性, 有的则以形传神。
二、现代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符号应用现状
1. 民族文化符号的滥用
现代设计行业在中国的发展日渐成熟, 设计理念也有着变化, 之前中国的设计思想会借鉴西方的设计理念, 近几年, 这种思想慢慢减弱, 许多设计师们转向对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符号的使用, 使得设计作品具有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特色。这种运用民族文化符号的设计理念在设计者中间流行起来, 甚至有些设计者并没有对民族传统文化符号进行深刻的理解, 完全体会不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仅仅一味的机械般的滥用, 不仅表达不出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意义, 更使设计作品变得刻意, 不自然。
2. 民族文化符号的搬用
民族文化符号体现的是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以及文化内涵, 不应该单纯地被看做是一种符号。设计者在对民族文化符号进行运用时, 应该结合现代的时代精神, 选用合适的民族文化符号, 表达出正确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义。就目前设计行业情况来看, 有些设计师在设计作品中使用民族文化符号时, 仅仅是简单的将民族文化符号进行剪接、组合, 完全是照搬照用。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 既没有任何创新理念可言, 对民族文化也是一种不尊重。
3. 民族文化符号的错误使用
民族文化符号具有深层的、独特的内涵和意义, 它代表了当时社会人们一系列的生产活动以及民风民俗等, 因此, 在现代设计行业中, 要想正确合理地将民族文化符号运用到设计作品中, 必须正确深刻理解民族文化符号的含义。在如今的设计行业中, 民族文化符号的使用已然成为一种潮流, 各个艺术设计方面都有民族文化符号的参与。但是从一些设计作品可以看出, 民族文化符号的使用和设计者所要表达的设计意愿是不相符的。虽然设计师们融入了很多民族文化符号, 但是他们却不能正确理解民族文化符号代表的意义, 这种设计做法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亵渎。
三、现代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符号的正确应用
1. 领悟民族文化符号内涵
正确应用最重要的前提是正确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 每种民族文化符号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意义, 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文化意义, 势必会造成对民族文化符号运用错误的现象。因此设计者除了研究如何设计作品, 创新设计理念之外, 还应致力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探索, 正确理解民族文化符号的内涵和意义。设计者在对民族文化符号使用之前, 应该仔细正确理解这种民族文化符号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以及价值意义, 在此基础上, 对现代设计作品进行分析创造, 在艺术作品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思想, 并且还可以与时代结合, 在传统文化意义上增添时代特点, 让设计作品更具有时代感。
2. 使用公共识别度高的民族文化符号
艺术设计面对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 设计者在设计作品时要结合受众的需求、欣赏水平, 不能只顾自身的满足和表达。受众的接受度也是判断一件艺术设计作品是否成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人们有极少的机会可以接触到民族文化符号, 对民族文化符号的接受能力下降, 所以, 设计者在使用民族文化符号时, 一定要选择公共识别度高的民族文化符号, 这样受众对这些艺术设计作品才有比较好的接受能力。
3. 寻找创新点
正确理解民族文化符号的内涵是必要的, 做到民族文化符号内涵与现代审美价值观相结合也是极其重要的。创新的脚步不能停下, 在对民族文化符号进行运用时, 可以适当地对一些符号进行加工变换, 进而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 这样不仅在原有的传统文化价值基础上增加新的价值体现, 也使得艺术设计作品有了更浓厚的文化内涵, 更符合了现代对民族文化的创新要求。民族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 也是现代的, 民族文化符号和现代艺术设计作品的结合使得二者在原有的层次基础上都有很大的提升。
四、总结
传统民族文化是历史的积淀, 是现代人们所拥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于它, 新一代人要继承并且发扬。现代艺术设计是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民族文化符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 设计者们要正确深入理解民族文化符号所代表的内涵和意义, 将其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去, 二者相结合, 是对民族文化符号的继承和发展, 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感, 也是帮助艺术设计有更深层次的艺术内涵, 更向外界展示了创新设计理念。
摘要:民族文化是国家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沉淀积累下来的具有代表性国家文明, 民族文化符号承载了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俗、人文等重要信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民族文化符号作为民族象征, 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现代艺术的设计当中。艺术设计者往往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 并且这种设计也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但是, 民族文化符号在现代艺术设计应用中也出现一些不良现象。本文讲述了现代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符号使用的现状以及分析了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如何正确使用民族文化符号。
关键词:民族文化符号,现代艺术设计,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畅.现代艺术设计与民族文化符号的相关探讨[J].戏剧之家, 2014 (18) :313-313.
[2]曹梦依.分析艺术设计中传统民族文化符号的运用[J].才智, 2013 (35) :193-193.
[3]朱星亚.浅议现代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的认知意义[J].电影文学, 2009 (14) :25-26.
[4]白雅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D].中央民族大学, 2007.
【水井与符号文化的阅读与答案】推荐阅读:
论传播与沟通过程中符号与含义07-15
水井建造合同11-13
油水井大修技术11-18
降水井设计方案修改08-10
一口水井六年级作文10-10
中国文化代表符号10-08
文化符号及其象征意义08-30
承包砌水井、装修工程协议书08-20
标点符号专项训练答案09-22
从水井坊品牌塑造的败笔论品牌管理的重要性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