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题中期总结

2024-08-01

小学英语课题中期总结(共7篇)

1.小学英语课题中期总结 篇一

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三.三.九”式小学快乐作文教学推广性实践研究中期成果总结

一、问题的提出

“三.三.九”式小学快乐作文教学研究针对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不会写、不愿写的问题,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本班情况,力争将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开展小学生快乐作文实践研究。

“三.三.九”式小学快乐作文教学研究,构建和完善了一个以三个阶段、三条主线、九种训练形式为框架的快乐作文训练新体系。该课题的研究,使教师教得有法、有情、有趣,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快乐,对推动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语文,激发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2、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从今教师专业化发展,引领教师作文

教学有所提高,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丰富和完善“三.三.九”式小学快乐作文教学的理论体系,形

成典型案例和作文教学应用模式,用于指导今后的作文教学实践。

三、研究内容

1、通过研究,构建“三.三.九”式小学快乐作文教学模式。

2、通过“三.三.九”式小学快乐作文教学模式的构建,有利于提

高学生写作水平。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不断的研究和探索,逐渐总结和优化不

同类型学生学习作文的有效对策,并在实践中予以运用和检验,以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2、归纳总结法。在研究中得到的数据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归纳

总结,形成一套“三.三.九”式小学快乐作文教学推广性实践研究的方法与策略。

五、具体做法与措施

1、在快乐作文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训练学生思维的题目,打开

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展开“头脑风暴”,为学生进入当堂作文课奠定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表演、游戏、活动,让教师与学生共同进入情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竞争心理,引导学生争相描述活动实情、抒发亲历活动的感受,最后用文字方式呈现,进行写作训练。

2、我在教学中还很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励学生多读书。我常利

用积累时间来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诵及背诵比赛。激发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多读一些词句优美、情节感人的诗词文章。我们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日记、观后感、评论人物时事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平。

3、评改作文时,实行高分政策,欣赏学生,激励学生,再加上自

己的阅读感受,如“你把人的心理活动写得逼真形象,合情合理,老师非常欣赏。”“你把这次活动过程写得这么精彩,说明你观察仔细认真,想象丰富,老师真想和你们再玩一次。”“你的书写进步了,继续努力!”……学生看到这样的话语,定会激发强烈的写作欲望,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在这种情绪下,必然会主动热情地去写他们熟悉和喜爱的人、事、物,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定会得以提高,也就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理想目标。

六、研究成果

1、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使我明确了作文教学的方法,指导写作得

心应手。教会写作方法应从课文入手。每篇课文都有其写作特点,只要将本文的写作特点讲深讲透,并与写作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然后启发学生想象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扮演一下课文中的人物,引导他们进行角色对话,最后再让学生将想到地写下来。依据课文内容的拓展写话共30本。

2、在班级建立“图书角”,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课。在广泛

指导学生看课外书之前,我还教给了学生读书笔记的格式,要求学生在看书的同时作好读书笔记,积累了好词,佳句并集中编辑成--《课外拾贝》。一段时间后,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又尝试写读后感,现整理读后感80篇,并编辑成册。

3、围绕快乐作文教学创新实践,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词汇每天

写日记。要求把话说明白,句子写通顺,从写主要内容到把事情写具体。主要编著书籍《绘画作文》,《接力日记》4册。

4、一次,我讲授了《我爸爸》一课。课后学生仿照《我爸爸》

这本图书,亲手绘制了图画书,题目依然是《我爸爸》,其中12人所制作的图书形式新颖、图文并茂,被学校收藏。

5、本学期,班级主办了《快乐学作文》班刊。在班上引导学生

编辑班刊《快乐学作文》,把学生中写得精彩的习作发表在班刊上,并免费赠送给全班学生与家长,给学生一种习作成功的成就感。引导学生把那些特别精美的文章寄送到全国各地的杂志社,特别把班刊《快乐学作文》当作一个桥梁,把学生们一篇篇精美的文章推荐到全国各地的作文杂志社,进行展示。随着一篇篇精美文章在各级杂志报刊上的发表,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越来越浓,成就感也越来越强,更写作的挚爱也越来越深。

通过努力和实践,学生学得轻松,学得自然,用得灵活,现在大部分孩子已有了一定的写话能力,已爱上了写话。

2.小学英语课题中期总结 篇二

区域教育资源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湖南省花明楼地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通过近几年的建设, 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很多农村学校, 其推进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本课题就是选择花明楼区域教育资源信息化现状进行调查, 对区域教育资源信息化推进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本阶段的研究的任务与目标

1.进一步熟悉、了解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

2.调查并分析花明楼农村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剖析花明楼农村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际困难和可行性。

3.初步建立一个花明楼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资源库, 从中分析并了解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各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教育资源开发、共享和利用的影响,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4.初步构建农村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模式, 建立适合花明楼农村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施方案。

5.构建加快花明楼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方案;构建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的实施方案。

6.建立大力开展各种网络应用与维护的实施方案。

7.构建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化教师队伍的实施方案;初步解决教师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困惑。

8.通过研究活动, 让教师更新观念, 拥有新的教育信息化教学理念, 并积极探索创新, 大胆实践, 变知识的灌输者为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合作者。

●本阶段研究内容及情况

1.课题组各成员积极熟悉、了解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 但各成员掌握程度差别较大。

2.课题组成员大多能按计划按要求分头行动, 如, 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花明楼地区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处, 收集花明楼地区各学校的相关信息;实地调查、了解花明楼地区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收集有关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综合分析花明楼农村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际困难和可行性。

3.进行适合花明楼农村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设计探索, 期盼构建一种农村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模式, 但目前还不大成熟。

4.根据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的实施方案, 正在设计制作一些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课件, 但共享的不多。

5.进行调查研究后的交流, 绝大多数课题组成员相互讨论热烈, 得出了阶段性结论, 但个别成员工作被动, 没有很好的收获与体会。

●本阶段研究措施

1.课题组从实际出发, 以“先吸收, 再培养”为宗旨, 吸收了学校优秀的教师特别注重青年教师加入课题组。现在课题组教师基本上有先进的理念、厚实的理论修养、优秀的业务水平。

2.规范制度, 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 抓好四个环节的工作:抓研究机构的完善、抓第一手资料的积累工作、抓调研报告的书写质量、抓各环节的管理。

3.加强学习, 提高课题组成员自身素质。 (1) 强化理论学习。课题组通过订阅、邮购等方式购置了一些教育专著、信息教育杂志等供教师借阅;组织教师外出培训, 更新教师的观念, 开阔了教师的眼界;邀请专家、上级领导来校作讲座, 把国内外教育资源信息化的新动态, 特别是区域推进方面的成功经验及时让教师了解;鼓励课题组成员上网查阅资料, 学习国内外教育资源信息化理论和经验。 (2) 组织各类培训。要求并落实课题组成员参加省市县校各类培训和课题研究活动。

●本阶段研究工作的成绩

1.2007年4月~9月, 以谢延昭老师为主, 进行了“对花明楼教育资源利用现状的个案调查及思考”, 认为教育资源信息化现状不容乐观:安装远程教育设备之后, 用与不用没有制约机制, 存在大量设备资源“浪费”问题;一些学校教室里没有计算机;不根据实际情况配置软件或者根本就不配置;生源减少, 义务教育实施教育信息化经费减少, 设备老化落后, 却没有经费维修, 更没有经费扩充新设备, 即使维修, 实质性维修也不多;教师设计并制作课件主要是为了参加竞赛, 而不是为了日常教学;教师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的水平参差不齐, 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太少, 虽不乏一些优秀的教师, 但不能真正利用教育资源, 相当多的大龄教师和偏远农村教师不能正常利用网络教育资源, 还得依靠信息技术教师;撤销乡镇联校以后,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缺乏具体管理主体;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共享和利用的制度不健全, 学校内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少, 不同学校的信息化优质教育资源基本上不存在共享;领导重视不如从前, 缺乏必要的检查和督促。

2.2007年4月~9月, 以刘畅老师为主, 对花明楼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调查, 在初步分析了花明楼希望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花明楼希望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后, 我们认为:农村实现资源的有效开发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要从关注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转向关注实际应用的效益和效能, 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从关注农村短期行为, 转向关注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避免教育信息化的短期行为, 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农村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积极引进和培养优秀教师。并建议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采购器材和装配维修, 要让学校根据学校具体情况, 自主面向市场决定, 而不是老走计划经济的划拨之路;采用多条腿走路的方针, 即国家出大头、集体出一部分、学生 (家长) 也出点的资金筹集方式, 还可以引进社会资金投入, 采用租赁的方式合作有偿开发。

3.2007年9月~2008年6月, 以谢延昭老师为主, 对花明楼农村中小学调查统计后提出了花明楼教育资源信息化推进策略:农村教育信息化, 是实现农村区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要达到以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现代化, 全面推进农村素质教育的目标, 必须根据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际, 积极探索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之路。

4.2007年9月~2008年7月, 课题组对花明楼教育资源信息化现状研究后, 开始了运用博客模式开发、共享和利用教育信息资源的尝试, 并选择了“研究性学习”来做研究:学校3000多名学生申请课题、开题论证, 进行理科实验和文科调查;190多位教师适时辅导, 引导学生更加科学地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和分析教育资源信息化的问题, 特别是方法指导和分析问题、归纳观点、组织答辩、进行评估等;研究打破了以往的教室授课制, 实施了博客化模式, 借助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手段进行研究;学校还设立了对照班, 在学校内确定了若干个班级为实验教学班, 确定了一批教师为实验教师, 进行自然常态下的教学实验。

●下阶段研究计划

3.小学英语课题中期总结 篇三

1.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国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2.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现在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在推进学校特色建设的过程中,认识到要把地方人文资源化为校本课程,使以“香山”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课堂教学、特色学校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事业的发展。

3.课题研究具备一定的基础。学校全体师生曾经积极参与编写了《话说香山》等资料,供本校1—6年级学生使用,这是我们为研究“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这一课题做的一些尝试和铺垫。

为了更好地利用我校得天独厚的香山文化资源,我校决定进行“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这一课题的研究。

以上所述,是我校课题提出的初衷和意义所在。

二、课题内涵的界定

1.香山资源。香山是最近几年张家港市政府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一个3A级风景区,是张家港市西大门与江阴接壤这个特定地区的一座大山,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各景点的轶闻传说十分诱人,香山周边地区名人辈出,文化、体育、经济也十分发达。应该说,香山乡土文化资源得天独厚。

2.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它是课程管理行政主体变化的一种表现,是课程管理权力的一次再分配。它的具体含义是: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及课程专家、家长等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课程。它开发的宗旨应当有两个:一是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课程;二是学校的实际,从学校的特色和学校的条件出发去设计。本课题要着力研究的范围主要是:构建《香山,祖国可爱的一角》《香山英才传》和《香山青青草》等校本课程,打造具有浓郁香山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哲学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要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要进行研究并继承和发扬。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决定。“决定”反复强调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香山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为我校进行此类教育提供了有力和可靠的保障。

3.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所提出的情感、个性心理发展等原则也为这个课题的研究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学校是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书香校园,逐步形成充满人文精神、学生特长显著、自主全面发展的鲜明的办学特色。

2.教师具有良好师德,较高的教学管理策略和能力及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师生之间形成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形成受学生欢迎的教学风格,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学生普遍获得个性化自主全面发展,亲近自然,珍爱生命,乐于投身自然,探究自然,理解自然,热爱自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学习习惯及较强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要把香山资源的开发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香山”校本课程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拓展学校的课程资源和教育资源,推进学校特色建设。

以香山资源为主体的校本课程内容广泛多彩,贴近学生生活,涉及有关香山的文学、数理、国画、书法、民乐、舞蹈、宗教、交际、形体、礼仪、心理健康、剪纸、标本制作等多种知识领域,通过说、唱、演、吟、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启发学生思维。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广泛搜集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有关香山的信息,扩大知识面。师生亲自动手整理文字材料,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要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成效,并结合学校实际开展“香山小导游”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除了《话说香山》《香山新童谣集》校本课程外,我们还要自编《香山风》等浅显易懂的教材。

开发与实施以香山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香山地区历史上的名人(如杰出的刘半农三兄弟、著名教育家王承绪等)事迹,感受他们的道德文章对当世和后代的贡献,充分了解香山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用历代名人的成才史和他们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让学生充分了解南沙香山地区当代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成就,从香山建设者们艰苦创业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让学生自觉认识到要努力学习,长大把香山建设得更加美好,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六、开展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一方面研究人文资源进入校园对师生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影响的互动,另一方面研究学校整个的教学行为,即通过听课、教学研讨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与特色建设结合问题上的行为进行研究,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特色建设结合起来,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行为的研究,指导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

2.综合调查法。在充分设计调查提纲的基础上,组织师生对人文资源在开发、保护和利用上的调查,对某一学科在特色建设过程中教学行为的调查,获得充分的资料,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

3.个案研究法。对师生在某一项特定内容中的教学行为进行较长时间的追踪等,从中获得有益的信息,并以此指导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自己的学习行为。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是2006年3月申报,2006年11月批复的苏州市“十一五”教科规划课题,整个研究计划共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目前正处于课题实施阶段。现将前期的主要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7年3月)

1.建立了完善的研究机构。在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我们成立了课题核心小组,由校长卢锋(2007年8月调出后,课题组长由林奇校长担任)亲任课题组组长,教导主任黄忠其任副组长,成员中既有王俊、詹仁莲副校长,占文小学张建良校长,又有陶继宏、蒋琴、殷智芳、黄亚妮、许胜琴等五位中层领导,还吸收了徐晓燕、范芳芹、陆光萍等三位长期担任教研组长工作、业务素质好、科研素养高的年轻骨干教师,这一机构的构成,既保证了课题研究的决策力,又保障了各项工作开展的执行度。

2.制定了一系列的研究制度。为保障各项研究工作有效开展,激励广大教师结合学校课改主题,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我们制定了一系列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如《南沙小学课题成果奖励制度》《南沙小学教科研管理制度》《南沙小学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南沙小学教科研经费投入制度》《南沙小学课题研讨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为后期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3.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进行了重新定位。在申报课题时,我们原计划要把香山资源的开发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校本课程《香山风》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拓展学校的课程资源和教育资源,推进学校特色建设。但考虑到学科与板块内容的兼容性,呈现出研究线路的交错、研究内容的重复和研究量过大等诸多弊端。为此,在对课题方案和研究方向进行重新定位的基础上,我们结合研究内容、学科特点和研究需要,在研究内容上从简去繁,并根据研究内容最终确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的语文、数学、体艺、综合实践共四个子课题组。

同时,召开全校教师大会,将该课题确定为学校主课题,由校行政整体规划,子课题组具体牵头,以教研组为单位在全校广泛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参与面广,分工明确,师资力量强。

以上工作为后期各项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9年4月—2009年12月)

1.加强理论学习,夯实课程开发基础。

( 1 )课题组定期下发一些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文章,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学习,撰写学习心得,提高理论素养。

( 2 )开展与大师对话活动,定期聘请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座,让教师与专家作面对面的交流,鼓励教师到因特网上接受教育专家的指导,提高自身教育科研水平。

( 3 )有目的地组织本课题组成员走出校门参观学习,学习教育科研发展先进地区或学校的教育科研经验。

( 4 )制定理论学习制度,要求教师利用空余时间加强理论自学,认真撰写《教育教学随笔》,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通过以上途径,学习已成为教师们的自觉行为,其教科研素养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2.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师生知晓程度。

“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研究两年多来,在丰富我校校园文化和香山文化的传播、发扬以及“香山小导游”系列活动的有效开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掌握当前我校课题研究后师生对“香山文化”知晓率的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指明方向,课题组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分两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翔实的分析和研究。

从调查结果来看,反映的问题与我们的预期和担忧是基本吻合的,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典型和突出的,也是我校当前课改迫切需要解决和不断深化的。

3.精心筛选史料,着手构建校本课程。

为了对全体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香山文化”的传授,强化爱国爱乡意识,弘扬祖国灿烂历史文化,激励学生立志报效祖国,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反复研究讨论,制定了编写的范围、章节和条目,集香山文化之大成,按年级编写成了校本课程《香山风》,内容共有十章,涵盖了“香山概貌”“香山名胜(注音版)”“民俗风情”“美丽传说”“古迹文物”“香山与名人”“吟咏香山”“土特名产”“德育基地”“综合实践”10大板块,120个条目,知识丰富翔实。此外,我们还在这两年多先后编辑了3期《香山青青草》学生作文选和1期精美的《香山新童谣》。

4.落实课程教学,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1)实施对象和课时安排

本课程在低、中、高年级开设,将纳入课时计划(每周1课时),保证师资和时间,主要由班主任老师实施。实施过程中做到有计划,有步骤,认真备课、上课,确保达到预期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要求和年段要求见下表:

( 2 )完善课程的管理机制,促进课程和谐发展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领导小组,具体领导、组织、协调校本课程实施。根据课改规划,制定相关的课程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确保课程健康运行。

( 3 )发挥校外地方资源优势,构筑学生知识平台

在实施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获取知识的直接性,内容生成的动态性,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 4 )加强校本课程培训,提高实施效果

实施前,我们先对全体成员进行培训,让大家都对这一校本课程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香山历史文化知识有足够的掌握,以利于对学生进行辅导、诠释,以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

( 5 )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

①坚持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促进学生个性的可持续发展。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拟计划,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置于核心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帮助学生不断完善选择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造,从中体验愉悦。

②坚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近生活,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从周围的生活和现实的社会中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增进对香山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③坚持让学生体验感悟,积累经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发现自我和社会及香山历史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自我和社区名胜景观、古迹文物、民俗风情等的关系,促进全面发展。

5.强化校本教研,鼓励践行校本课程。

课题是平台,通过课题研究,引领全校教师围绕主题,结合校本,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既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又要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才是我们把该课题确立为学校主课题的初衷及在课题选题方面的真正目的。可以说,校本教研是课题研究产生积极效能的基础,脱离了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即失去了其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在强化校本教研方面,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校本制度精细化。为了保障校本教研的正常开展,引领教师围绕校本课程主题加强教学研究,学校结合实际先后制定各项校本教研制度,如《案例研究制度》《教师业务学习制度》《研讨课制度》《集体备课要求》《教研课题管理制度》《课堂教学随机和定期调研制度》《听课日制度》《“七认真”检查制度》等,这些制度的细化和完善,为校本研讨的正常运行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 2 )教师成长目标化。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课题研究中提升教师的素养,也是我们开展该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为此,学校制定了《青年教师的成长计划》,建立了《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对青年教师排队摸底后,专门召开青年教师会议,确立各自的阶段奋斗目标;加强过程管理和培养,为青年教师“压担子,搭台子,引路子,树例子”,尽量给他们提供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力争在近三年内新增加5—8名市级青年骨干教师,使我校骨干教师达到20名。

( 3 )教研活动专题化。主要体现为“两个结合”:一是与“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相结合,即教研活动与课题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有机结合,力求每一次教研活动能引起教师的讨论、交流与反思,从而解决具体问题。二是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根据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开展教研活动,通过新课标学习交流、素质教育论坛、教师沙龙活动等推进教研活动。

( 4 )资源积累系统化。只有注重积累,才能充分利用。我们把每学期教师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论文等都装订成册,便于今后学习和比较;要求教师分类整理信息资源,促进教师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尽量减少“走弯路”现象;把研讨校本课程学习的资料及时上传,为今后积累了系统、完备的原始资料。

此外,我们鼓励各教研组结合教学实际在教学校本课程上积极创新。结合新教育实验融入课外阅读,撰写成长日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开展“香山小导游”活动、“红领巾香山环保行”等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1.课改氛围日趋浓厚。“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既是我校课改的重头戏,又是我校的主课题,课题组核心成员基本由校行政人员担纲,所以该课题得到了全校教师的重视、支持和参与,全校教师围绕主题以教研组为单位广泛开展校本研究,做到每周一交流,每次活动必反思,营造了良好的课改研讨氛围。

2.教师素质突飞猛进。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为教师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交流平台,在协作中提高了群体意识和反思能力,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

3.办学质量明显提高。过去学生没有自主预习的能力和习惯,教师的精力主要耗费在课后“亡羊补牢”式的补差上;实施课题研究后,加强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习作与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对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教师围绕课题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不断反思和总结,积极撰写随笔和论文,近两年课题组成员获奖和发表的相关论文达30多篇,有100多人次在学生现场作文、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诗歌创作比赛等相关活动中获奖,学校的“香山小导游”入围“张家港市真心英雄”提名奖。学校先后于2007年6月和2008年10月举办了两次市级教科现场观摩活动,并邀请了苏州教科院的徐燕萍老师和潘家康老师来校对课题研究做了指导。

九、研究存在的问题

1.课题组成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不高。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加强理论学习,并积极向其他学校优秀课题组请教,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2.课题组成员课题研究的意识和热情不高,缺少研究的主动性。校行政要加强引导和教育,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科研积极性。

3. 课题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出成效,研究人员要倾注大量的心血和时间,而我们所有的课题组成员都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和教学管理任务,在时间和精力方面存在巨大的矛盾。这个问题是摆在课题组成员面前的巨大困难和障碍,无法解决。

4.由于科研能力受到限制,在研究过程中难以避免会走很多弯路。希望市教研教科室的专家加强指导和引领。

5.学校的考评和奖励机制有待完善和加强。

十、下阶段研究计划

在当前研究的基础上,下阶段我们将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继续优化研究人员的素质。针对本课题组成员现有的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较低的现状,我们将继续通过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教研组交流、课堂教学研讨和鼓励撰写随笔论文等途径,努力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

2.积极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下阶段,我们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反思和总结,对过去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和调整,使研究的方向更加明确;同时把“有效使用校本课程”的“策略研究”作为研究工作的重点,从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制度的保障、激励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深度推进研究工作,形成新一轮课改热潮,推动学校朝着高品位方向发展。

4.小学英语课题中期总结 篇四

自我校子课题《教师在中学英语教学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应用中的角色》审批立项之后,课题组讨论并确定研究的几个阶段、时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该课题研究列入了学校的工作日程。学校以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为先导,组织机构落实为保障,用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采取实践探讨和理论研究等形式全面展开课题研究。经过领导的关心,专家的指导和课题组教师的辛勤工作,课题的准备和第一阶段的实验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课题研究为我校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初步的实践经验,同时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谁能科学地把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应用到英语教学工作之中,谁就能抢占现代英语教学的制高点,谁就能增强教育现代化的综合实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与学校外语教学的整合研究也是永无止境的,必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和发展。

现将课题实施以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保证有序实施。

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首先需要组织保证。学校从校长到教师,上上下下都充分认识到科研兴教的重要意义,把本课题的研究作为学校的工作重点之一,迅速进行了组织工作,充实科研人选。我校在课题立项之初,就组建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全面保障课题研究的实施。课题由胡校长全面规划,课题组成员负责全面实施,形成了以课题组成员具体操作、教导处协作配合、总务处后勤保障为课题管理的格局。课题组根据实验不同阶段的特点,组织英语教研组、年级组及学生代表研究本课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方式,真正做到了领导重视,全员参与。课题研究得到了有效的组织和物质保障。

二、以教师培训为先导,奠定课题实施的技术和理论基础 本课题研究的深入与有效实施需要课题组成员和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一定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技能。自课题立项以来,我们紧抓学习、培训不松手,正确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统一和深化对课题的认识,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关知识,结合教师信息技术检测学习了课件制作的有关软件,使课题研究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教师具备了课题研究的教学技能,课题列入了学校工作计划,保证了课题的有序展开。

三、建立课题研究制度,保证课题研究过程扎实进行。

两年来,我们持之以恒,采取了有效举措落实各项研究制度,力求课题研究过程扎实。课题启动之初,我们就重新修订了《课题研究制度》。以备课组为单位,认真制作课件,确立教师在实施中的角色,课题组成员每周进行交流。每次交流与讨论时,都坚持做到示范带动,分步实施,精心设计,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研究方案。强化理论学习,努力在课题研究的同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与业务水平。

四、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确保课题研究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新课程标准的颁发,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开了突破口。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为实施新课程标准而努力。我们以新课程标准为课题研究的指导,以课题研究为推动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新《标准》强调学习过程的自主性,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新《标准》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根据新《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视听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课堂学习;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这与我们实验研究的目的不谋而合。因此,我们把课题研究与实施新课程紧密结合起来。

五、定期研讨,保障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1)课例式研究 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在课堂。课题研究实施以来,我们以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为中心进行课例式研讨。我们开展课例式研究的具体操作是:

1、开学时就在教科室的带领下确定当学期公开研讨课的安排表,使研究人员做好准备。研讨过程中以英语教研组研究为载体,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开展课题小组集体备课,形成教学设计方案。然后开展全组性公开研讨的课堂教学,并要求英语组教师必须参加,其它学科组的老师也欢迎观摩指导、建议;围绕新课程理念和课题思想进行三个层次的评课——听课者点评,行家综合评课,执教者反思评述。这样人人发表意见,个个谈体会、谈收获、讲困惑、提问题。科研向教研辐射,课题组带动教研组,个个努力,热烈评议,共同讨论,真正把课程改革、课题研究落到了实处。

课例研讨形式多样:有教师的研究课,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学校行政的汇报课、示范课,有师徒帮带的展示课,有青年教师的评优课等等。为了让课题研究和课程改革能立足平时,促进教师形成课改和科研的自觉意识,分管教学的校长组织教务处干部分年级坚持每周半天深入实验课堂听随堂课,挖掘随堂课中的闪光点推广到学科教学中,集思广益,凝练优良的教育教学策略;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放到课题组集体研讨,不断优化。(2)专题式研讨

面对课程改革和课题研究中的困惑和热点问题的如何操作,我们采用了专题式研讨的方法,让教师按自身的心理需求,结合新课程改革和课题研究的需要,适时地开展了“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对信息资源的收集”、“多媒体教学课堂操作策略”、“教师如何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等的专题研讨。为教师课程改革和课题研究解惑导向服务。教师们感到课例研讨是重在解决实践问题,专论式研讨重在解决理论、策略方法问题,二者结合,课题实施的操作性变强了,实效性增大了。

(3)校际互动式研讨

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在学校形成了热潮,为了加强校际信息交流,以此推进我校这两项工作。我们注重了校际互动式定期研讨活动的落实。一是走出去认真地向兄弟学校学习,回来后进行传递、分析、吸纳别人的创新举措,补充完善自己;二是定期向兄弟学校展示公开研讨和汇报活动。课题实施以来,有校行政负责的全面综合性公开研讨汇报活动共三次;有教科室负责组织展开的专请领导专家现场指点的小范围专题性研讨活动;有教研室和学科组负责组织的向校内外的研讨活动。

实践证明,这种以课例式研究、专题式研究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是课改研究目的的需要,是学生发展、成长的需要,是课题研究的必然内在需求,更是加速教师向科研型成长的需求。

六、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使课题研究成果得以实现资源共享

课题组成立以来,我们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和教育教学资源等方面加强多媒体英语教学的实效性探究,英语科组成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上课题研究的研讨课,学校建立激励机制,向课题研究方面倾斜。由于领导重视,学校根据课题研究和教学需要建立英语科组网页,建设了自己的教育站。

七、课题研究带来的教育教学成果

1、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课题开展一年多以来,教师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写了一些论文或体会,开发制作了大量与文字教材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或网络辅助教学的英语课几乎天天都有。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结合我校五步任务型教学集体备课,制作课件,资源共享,对教学和科研有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在实践中不断互学、改进,科学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

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看到与教材相关的更多的画面和听到更多的有声材料,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课堂更吸引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在本课题的推动下,教师认识到科研兴教的重要性,掀起了广泛的课题研究高潮。学校日常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达98%,学校教师参加市、区级赛课获一、二、三等奖;英语教师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获全国二、三等奖多次,发表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10余篇,英语教学已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有的教师还通过互联网将大量的软件资源用于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阅读方式、写作方式、对话情景等发生了显著变化,改变了传统的知识接受方式;围绕该课题所制作的英语教学课件100余件,从各网站搜集的英语课件超过200件。

八、课题实施的思考

在课题研究与实施过程中,我们有一些困惑和想法,主要表现在:

1、有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成了鼠标,没课件不会上课,忽视了其他手段。

2、教师的任务较多,对课题研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还不够。

3、对采用多媒体教学或网络辅助教学不能较好地掌握,因而也就出现整合效果不佳。

4、教师的课题研究还需要专家的具体指导。

5、教师的科研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还不善于较好地进行科研,动力不够。

6、教师应处理好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绝不能为媒体而媒体,应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正如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博士所讲的:“……我们整个业界都认识到,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多媒体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

5.师德课题中期总结(推荐) 篇五

一、课题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在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的今天,面对经济大潮的汹涌之势,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受到巨大的冲击,教师既成的经济伦理观受到严重破坏,与教育本身和社会的高期待形成反差,给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师德作为教师之魂,许多学校都倍加重视,但都存在着局限性。本课题将通过对农村小学新时期师德建设的研究,探索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内容、方法和途径;着力解决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基础教育师德师风问题,全面以提高师德素养;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具有创新性、科学性的校本培训范例;通过教师素养的提高,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以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二、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提升学校师德建设理念,创新学校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内容、方法和途径,提高学校师德建设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1、学校发展目标

(1)通过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形成农村小学师德建设的新理念;(2)提升学校师德建设水平。

2、教师发展目标

提升农村小学教师师德水平,铸新时期师魂,言传身教,为人师生表。

3、学生成长目标

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4、课题成果目标

(1)探索新时期农村小学师德建设的内容、方法、途径;(2)解决当前农村小学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主要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内容包括:(1)新时期农村小学师德建设现状;(2)新时期农村小学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3)新时期农村小学师德建设原因追溯。

2、农村小学师德建设的内容、方法、途径;

内容包括:(1)农村小学新时期师德建设的内容的研究;(2)农村小学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方法、途径的研究。

三、实施情况

(一)课题申报阶段(2013年3月):确定研究方向,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申报立项。

(二)研究起始阶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成立课题研究组,培训研究人员;做好实验研究前的调查研究;学习教育教育相关理论以及发达地区学校的实践经验;制定工作方案;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议。

(三)深入研究阶段(2013年7月—2014年1月):制定执行计划,落实各项措施,做到全面规划,重点突出,抓好研究工作;做好实验工作的检查和督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作好资料积累。

研究总结阶段(2014年2月—2014年3月):做好实验效果的测查、调查和总结工作,整理过程资料,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实验研究报告、实验工作报告,归纳总结研究成果。召开课题成果汇报及展示会,聘请有关专家作实验结果鉴定,评审总结,概括出成功经验,进行推广交流。

五、阶段成果

1、撰写了《新时期农村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研究》的中期总结

2、撰写了《新时期农村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研究》的调查报告

3、发表了论文《》、《》、《》等**篇师德论文

六、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6.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篇六

中期工作总结

梁湖乡岷州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的写作以命题作文占绝大多数,从写作内容到写作技法都给了学生极大的约束,造成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厚。

(2)训练文体单一,使作文变成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学生体会不到写文章的社会价值和交际作用,认为写文章只是完成功课的需要,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分数。

(3)从作文现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造文”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国外:中小学作文训练也一直强调“丰富生活体验”。世界发达国家美国,更是将作文引进生活,教师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思考和准备,作文命题也以关注人生和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追求真实与实用。

2.国内:

(1)意识不强,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学生实际的陈旧作文观。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始终没有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2)观念落后,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陈旧教师角色观一直以来“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教师成为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在人们的观念中,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是教育的主宰者,学生是待教育、待发展的,而教师就仅仅是使学生进步、发展的实施者,自身的人格水平、知识水平不值得重视,忽视了“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也就忽视了教师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作文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老师的熏陶感染。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旨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入手,多角度、多层面地选题立意,鼓励学生自由地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来;学生通过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想认识来捕捉习作素材。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又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动地做到“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从而促使学生的习作水平不断地提高。

生活作文意味着将学习的形式化为生命的活动,作文的过程也就自然演变为心灵体验生活的成长历程。当体验的痛苦和欢乐倾注笔下时,作文不再仅是运用语言的学习过程,更是审视生活,反思自己的心灵思辨过程。我进行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三、研究目标

(一)总目标: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不能离开生活而独立存在,作文要为生活所用。通过课题研究,最终使学生学会交际,能够参与社会表达。

(二)具体目标

1.促进作文教学的优化。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生活化”作文教学内容的新体系,逐步探索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构建师生互动的、生活化、活动化的作文教学新模式,总结出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的理论与操作性结论。

2.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通过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文的: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及时地以“我手写我心”,高效达到小学生作文训练要求,提高学生描写生活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探索

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当前教学新理论,努力吸取各种教育思想的优势。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借鉴各种教学模式,融各种教学方法于生活化教学策略。要通过读书看报、外出学习,特别要利用网络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汲取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把作文生活化策略置于教育观念的改造的系统中来观照,放到育人的高度来考察(着眼于人的发展,适应于社会的发展),把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放到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环境中来实践。不断总结,勤于反思,在“行—知—行”的反复探索中逐渐总结出规律性认识。

(二)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

学生作文内容应该也必须是学生生活内容的反映,学生的写作才是兴趣盎然而不枯燥乏味的,我们结合农村小学生的特点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要从生活出发,构建作文教学内容系列。

(三)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研究

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的教学要体现在作文指导、作文评讲、作文评改上,作文教学过程是在作文生活化策略理论指导下,融作文内容生活化策略和作文训练生活化策略于一体的。

五、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一)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14年5月)筹建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明确所有成员研究内容的分工和职责,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二)2014年9月—2015年1月,为课题的实施阶段。我们正在按照研究方案的要求和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课题研究工作。边研究,边开展活动,边整理资料,提炼经验,总结工作中的不足,为下一步结题做好准备。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加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学习。在理论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要树立教师的生活教育思想,并且要遵循生活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同时,教师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把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置于教育观念改造的系统中来比较,放到育人的高度来考察(着眼于人的发展,适应于社会的发展),把作文生活化策略放到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环境中来实践。

(二)探索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1.以观察为基本方法,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作文训练的前提、基础和重要条件,只有引导学生观察,才能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内容有血有肉,真实感人。我们从实验中获得,学生只有认真地观察,深刻地认识了事物后,才会使自己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写出一篇好文章。

2.以教材为依托陶行知先生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对于获取知识和创新的指导意义。在生活中实践,锻炼习作能力,提高习作水平,是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七、主要成效与思考(一)课题研究初见成效

1.教师方面:通过研究和实验,促进了我校教师的教育科研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科学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支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 一起,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教师们撰写了有一定质量的研究论文。

2.学生方面:作文要为生活所用,每一次作文都有对象,达到交际的目的。作文是为了学生学会交际,参与社会的表达所用,只有在生活学习,作文才有话可写。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尚待解决的问题

1.教师主观问题:小学教师由于工作头绪多、课务繁重,研究条件和研究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教师对教育科研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匮乏,能力极不平衡,所以其研究工作常常在低水平上重复。如何提高研究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与积累存在问题。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让他们把生活中的经历写成作文,他们对材料的筛选还没有恰当的方法。

7.小学英语课题中期总结 篇七

2009年4月30日, 崔峦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参加深圳市“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小学低年级“自主识字, 同步读写”实验研究》的结题活动, 在看课、听报告和现场检测后, 崔老师感慨地说:“我从事小学语文教育一辈子, 一直在做梦:梦想着理想的, 高效的, 师生负担不重, 效果又很好的语文教育。今天在这里, 梦想成真了!”可见, 实验的效果是多么显著。

自2012年5月至今, 大兴实验区从最初随着中国教育学会来到深圳南山附属学校顺道的考察, 亲眼看到这个课题的实验效果后, 柏东河主任便将这个实验引进过来。经过全区自主申报, 有10所学校参加了这个课题实验的研究。经过四个多月的实验, 各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实验的成功。现将这一阶段的实验情况作如下总结与汇报。

一、自主学习, 全面培训

1.置身其中, 体验快乐。小学低年级“自主识字, 同步读写”这个课题实验, 对于没有亲身感受的人来说, 实施起来是比较困难的。于是我们利用暑假的时间认真琢磨“自主识字游戏卡片和拼音卡片”的使用方法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仔细研究课题的实验背景及理论依据, 拜读李虎老师的博文, 观摩课堂教学的模式, 不断地与李虎老师进行沟通、质询。真正做到了“置身其中, 体验快乐”。

2.全面培训, 现场操作。2012年9月2日在大兴区教师进修学院召开“自主识字, 同步读写”课题实验培训会。全区十所实验校50多名教师和课题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笔者对课题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让实验教师初步了解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游戏卡片的使用方法。随后, 大兴二小的孙冬老师和王宇春老师结合暑期深圳培训的经历, 用鲜活的案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带领教师们共同对“拼音速成卡片和自主识字卡片”进行了学习演练。

3.制订计划, 稳步推进。教研室根据实验背景及实验研究的四个阶段, 即———

第一阶段:辅助汉语拼音教学 (一年级上学期20天左右) ;

第二阶段:自主识字为主辅以同步阅读阶段 (一年级上学期150天左右) ;

第三阶段:同步阅读为主辅以自主识字阶段 (一年级下学期150天左右) ;

第四阶段:分享阅读与联想写话阶段 (二年级320天左右)

制订了详细的实验计划, 各实验校根据要求, 对实验的各项内容进行了统计, 包括实验教师、实验学生、实验负责人及各校课时安排 (表格) ;还对实施进程中如何操作进行细化, 以便有目的地稳步推进实验研究。

二、课例引领, 同步教研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 小学教研室依托“课例引领, 同步教研”的方式, 在摸索中前进。针对下校听课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进行区级引领, 分别就“方法引领课、识字评价操作课、分享阅读课、联想写话课”等课型进行区级研究, 为教师们扫清实验的障碍。

2012年10月25日在大兴二小召开了实验交流会。会上大兴二小的孙冬老师、刘亚进老师为实验教师介绍经验, 从识字方法的引领到小组合作的介绍, 从申报星级到识字评价的操作, 具体、详细, 为今后的实验提供了借鉴。随后, 各实验校结合前期的工作和存在的困惑进行了交流研讨, 为今后的实验研究明确了方向。

2012年11月21日, 在大兴五小北校区, 进行课题实验的中期研究工作。活动组首先进班听了江明老师的课。课后进行评课研讨, 我在评课中对江老师的课堂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课堂上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一步一步把实验做扎实;评价要跟得上, 采取多元评价,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方法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测严把关, 老师想办法, 采用小老师的方法进行检测, 让家长参与进来, 小组的检测严格过关。评价工作做得淋漓尽致, 孩子们兴趣盎然。

2013年3月12日在大兴二小召开了本学期初的第一次教研活动, 围绕着“阅读分享课和联想写话课”展开了研究。

三、考察学习, 积极内化

2012年12月18日至12月21日, 在教研室柏东河主任的带领下, 8所实验校的领导及实验教师一行14人, 前往深圳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小学、深圳市宝安区宝安学校及深圳市南山区南油小学进行“自主识字, 同步读写”实验的考察学习。

北师大南山附属小学的教师们以娴熟的课堂技巧, 呈现了“自主识字”课程的教学流程, 让我们看到“自主识字”模式下, 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评价方式突破性的改变, 深感受益良多。宝安区宝安学校的一年级组, 以实验团队的方式呈现出他们的研究历程, 为孩子的读书与写作开辟了新的途径, 为我们下一阶段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南油小学的老师向大家展示了游戏卡的操作方法、介绍了激发学生兴趣的评价方式、汇报了两个月来的实验成果, 班级中90%的孩子已经过了9星级, 识字量为2000多字。

在与课题负责人李虎老师、宝安学校、南油小学、南山附属小学的领导、实验教师的交流中, 柏东河主任结合我区的实验情况进行了经验汇报, 大兴二小的张艳清副校长结合本校情况进行了交流, 其他的领导和教师也结合实验情况和与会人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和经验分享, 力争为今后的研究铺平道路。

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我们应将所学到的先进的经验积极内化,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四、调研视导, 彰显效果

为了更好地了解实验进展情况, 从2012年12月26日到2013年1月8日, 我们对10所实验校进行了全面的视导。从听课、测试、统计、调研等几方面进行交流、研讨, 发现各校都做得颇有特色, 扎实稳健。现颉举几例———

大兴二小:在实验的过程中, 实验教师根据各班情况不断创新。有的老师把字理识字和实验相结合, 使孩子们不仅识字量增加, 而且知道了许多字的由来、字形变化的知识, 丰富了课堂。还有的老师把实验与课堂相联系, 使孩子们不仅能认字, 还能用字。二年级的实验老师把联想写话与课堂中的写话相联系, 增加了孩子们的写作兴趣。

青云店一中心:变家长会为成果推介会、展示会。通过良好的学习成果, 让家长心悦诚服。实验工作开展两个月之后让家长亲眼见证了奇迹的发生。我校还召开了“自主识字, 同步读写”课题成果展示及表彰会。

长子营二中心:“后黑板”巩固识字。本学期学校实行了“后黑板课程”, 一年级在后黑板设立了“识字园地”。从四星级开始, 每三天更换一次, 分别在每天早上和放学带领学生读3遍。每天6遍, 三天18遍, 学生经过反复记忆, 效果凸显, 所学知识也更牢固。

五、总结成果, 发现问题

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卡片、课件、星级测试表中存在着一些小问题, 于是我们就一张一张地进行查找, 最后梳理出来, 提供给实验教师。

1.我们的识字主体千差万别。有的孩子基础好一些, 识字快一些, 每次都可以提早完成任务;而有的孩子基础薄弱, 识字能力不强, 因此通过星级比较慢, 有时几次也没有通过, 有些两极分化。

2.开学初识字量未进行统计, 无法做比对。

3.拼音卡片的学习效果跟进不够。

正如北师大教育学院楚江亭博士所说:“教师给学生一个机会, 学生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惊讶与超越。”一年级六岁的孩子能够自主、高效地学习, 必将引发对中国基础教育界乃至整个教育界的反思。

摘要:实现早期阅读的瓶颈是识字。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五、六岁儿童面对汉字、词语以映像的形式印在脑海中, 我们称之谓“映像识字”。如何根据儿童识字的这一特点, 使其尽早识字, 快速识字呢?“自主识字, 同步读写”正是最恰当的一条捷径!

上一篇:村级组织生活会程序下一篇:时间流逝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