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体会

2024-09-08

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体会(精选8篇)

1.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体会 篇一

初中物理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城关中学 刘雪娥

最近,我进行了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通过这次对新课标的深入学习,我得到了许多启发。下面谈谈我在这次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新的课程标准共分为五部分:

1、整体目标,强调了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并且强调要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2、强调了物理学习与生产、生活及时代发展的联系。如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等大量的课程内容目标体现了这一点。

3、进一步强调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将“科学探究”写入了课程内容中,强调了“科学探究”不仅是物理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4、内容目标中的行为动词更明确。课程标准在认识领域中只设立了了解、认识和理解三个层次,没有了初步了解、大致了解等较含糊的动词,并对用到的行为动词都划分到了对应的三个层次,教学要求更为明确,使老师们教学心中有底。

5、对物理实验的要求更为明确。在内容标准的三级主题中明确了实验条目,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等。并且在附录中补充了20个学生必做的分组实验,消除了教师们对实验要求的疑虑,哪些实验需要分组,哪些演示,也明确了实验要求。

6、删去了部分内容,降低了部分要求,切实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比如了“颜料的混合”、“波长、频率和波速关系公式”对“机械效率”、“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等降低了要求。

7、修改了实施建议,教学建议更切合了教学实践、注重了多维课程目标的落实,不仅强调了知识,更强调了“过程”和“情感”两个维度的目标。教学评价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让学生参与评价,家长、教师、学校共同评价学生,改变评价方式,用学习档案等手段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为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相结合,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不只是为了选拔。

二、对于新人教版教材的理解,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更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具有时代性,有一定的弹性。为不同的学生发展提供空间。

1、内容次序进行了重大调整 将原来八年级下学期的电学内容放到了九年级进行了,将原来九年级的“机械运动”调整到了第一章,先学习测量知识和速度。相当于将力放到了八年级,九年级重点是电学的相关知识。这样的调整降低了八年级下学期学习电学的难度,待学生能力有所发展再在九年级突破电学的难点。

2、删去了部分内容 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

3、修改了部分习题 易看懂。

4、增加了部分内容

三、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标理念的一些想法

1、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物理课程过分重视知识结果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的变化很大。由于教学理念的变化导致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师们重视探究式教学,同时教学方式又是多样化的。物理教学要教什么,物理学不仅仅是指知识、概念和规律,是一个更宽泛的范围。学生视野得到拓展。教学方式的变化以教学理念上的变化为基础。现在我们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们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再就是,我们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因此,老师们在教学当中,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阅历,精心设计教学的引入,使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是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是来源于生活的。课堂引入,这是决定学生是否用心听你一堂课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所以尽可能要出奇制胜,可以采用各种有趣的实验,的例子。

4、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这是在初中物理教学实施当中,最引起老师们重视和关注的一个环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事实上主要体现在科学探究过程当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在探究过程当中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尽管有的结论还是比较稚嫩的,不太成熟的。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体验到了物理学习的快乐,能够在动手、动脑以及和同学们的交流、分析过程当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其意义并不在于他们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方式有多复杂、多深奥。而是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动脑的习惯。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要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正确认识物理实验的教学目标,注意把握实验教学的特点,合理开发实验教学的课程资源。除了正规的教具外,我们还要利用身边的物品做了很多自制教具,这也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

经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了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也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我一定在以后的教学中找准自己的出发点和位置,并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2.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体会 篇二

笔者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提升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不断探索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获取了一些实践经验和教学心得, 现作简要阐述, 与同行分享。

一、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 多媒体已深入渗透于课堂教学过程, 成为现代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辅助设备。多媒体在物理课堂中的运用, 丰富了教学内容, 为物理教学活动增加了许多活力。即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运用多媒体的图像、声音、动画和文字信息等展现物理知识, 开展物理教学,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极大地提高了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了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比如, 《惯性》的学习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往往难以理解,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这一章节时, 可以巧妙地借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化解”这个难点。教师在讲授该内容时, 可以先利用教具进行实物演示, 让学生仔细观察。即在小车上加载一个长方体的小木块 (竖立) , 使小车快速行驶, 并在小车前行的“道路”上设置障碍。当小车快速“行驶”时遇到障碍物, 小车停下来, 小车上的小木块倒向前方。这个现象虽然看起来简单, 但是, 想把这一瞬间发生的物理现象解释清楚确实不太容易,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讲:“小车在运行中因为受到障碍物的阻力而使运动停止, 但是小车上的木块却没有受到障碍物的阻力, 因为惯性的原因使得木块仍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 但是, 又由于木块的底部与小车面的摩擦, 使木块底部受到一个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的作用而不能继续前行, 导致木块倒向前方。”那么, 学生听来既抽象又乏味, 不仅无法正确理解, 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教师针对于这种情况, 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所独具的再现性、可控性、分解性等功能, 将这一瞬间直观地予以再现, 即利用“慢镜头”、“回放”和“画面定格”等方式增加信息量, 对小车和木块以及两者之间关系逐个地进行分析和讲解,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帮助学生看清“真相”、认识本质, 加深理解, 从而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巧用多媒体, 优化了课堂结构,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的科学, 物理的概念及物理的规律的建立和发现, 都是以实验为事实依据的。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设计趣味性的物理实验, 不仅能够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物理事实, 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 比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大气的压强》这一章节时, 可以巧用“魔术表演”的方式为学生演示物理小实验:“同学们, 今天, 老师做一个小魔术。大家看, 老师手里拿的是煮熟的鸡蛋, 不过, 这个鸡蛋可不是给在座的同学们吃的, 是旁边这个瓶子要吃, 你们看, 它大大的嘴巴, 一看就是个馋家伙, 与其叫作广口瓶, 不如叫它馋嘴瓶呢。现在, 老师将鸡蛋剥壳, 准备喂它……”教师可以一边风趣地表演, 一边将广口瓶口向上放置, 在瓶底装上细砂, 把点燃的棉球扔进去, 再迅速把剥落外壳的熟鸡蛋塞住瓶口, 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只见火熄灭后, 鸡蛋慢慢被吸入瓶内。当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观看“表演”的同时, 教师因势利导, 指导同学们展开讨论, 初步认识到, 在这个小实验中, 棉花的燃烧使瓶内的气压降低, 当瓶内的压强小于瓶外的大气压强时, 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从而得出结论:“大气对于浸在它里边的物体有压强, 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将实验的过程精心设计成风趣的表演,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满堂灌输”和“全盘接收”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和随从的地位, 无学习兴趣可言,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鉴于此, 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 应给学生设计一些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 即巧设问题情境, 利用“跳一跳就能吃到的果子”的方式, 诱导学生的主动思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比如, 教师在讲授“压强的运用”这一知识点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动漫片, 故事情节是三毛到处流浪, 走到一片沼泽地, 不小心陷入沼泽地, 三毛发出呼救, 周围却空旷无人, 三毛越是挣扎, 身体越是下沉, 正当情况万分危急, 三毛有性命之忧时, 教师操作暂停键, 问学生:“三毛应该怎么办?”从而让学生想办法, 出主意。教师设计扣人心弦的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从而在提高学生物理兴趣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 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充分利用功能强大的多媒体和有趣直观的物理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情境,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而圆满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兴趣的培养, 要求教师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探索的良好习惯。鉴于此, 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应在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刻苦钻研, 大胆实践, 引导学生从物理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乐趣, 促进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体会 篇三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对学习对象认知倾向。求知欲是学习兴趣的主要表现,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古今中外的无数学者和科学家都将兴趣作为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可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融洽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亲其师,信其道”,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学生如果与自己的老师相处得非常融洽那么他们就会对这门课的学习很感兴趣。 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面向全体同学施教,不鄙视、歧视学生,对学困生给予必要的帮助,要充分理解、信任、鼓励和支持学生,给学生提供无形、巨大的学习动力。实践表明,教师多与学生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去吸引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就能相处的非常融洽。

(二)挖掘教学内涵,增加学习兴趣

正确理解教材的内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合理掌握教学的策略是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根本保证。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不论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构建的教学理论(强调理解),还是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建构的教学理论(探索实践),都必须研究教学过程的本质内涵,原则和方式及方法,探讨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创造精神的协调发展,要与信息社会发展总体趋势相适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各年段的目标,及教材的内容,任课教师深入班组,和学生座谈、讨论,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谈自己对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不满意,日常用品的缺点;交通状况、饮食卫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把存在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很多学生惊讶地发现生活中到处存在着可研究的课题。对学生提出的课题,我们尊重学生的广泛爱好和个性特长。这样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多给学生以自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信任激励

在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没有信心时,教师相信学生存在智能优势,只要这种优势得到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学得好,只要方法得当,就没有跟不上的学生。在每位学生身上,教师都要看到他们的长处,找出他们行为中的闪光点,并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闪光,哪怕是细微的优点。物理单位换算错了,或单位写错了,教师先表扬他不怕错的精神,再对他说:“下次还请你,老师相信你能成功。”在“下次”之前,教师为他创造成功的条件,那么,相信他的“下次”总会有进步的。

2、尊重激励

心理学家威廉 • 杰姆士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由此可见,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这种做法实际是在拉近师生之间心里距离。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中的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同志、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学生知识的不足,阅历的肤浅常常导致他们对知识理解的不全面、行为的盲目,甚至产生“出格”的表现。对此,教师不要只想到维护自己的尊严,盛气凌人,对学生批评训斥,造成课堂气氛紧张,造成学生心理排斥而降低学习兴趣。因新教师不尊重激励使一位对物理兴趣浓厚且成绩优秀的学生转变成差生的例子不胜枚举。

(四)创设学习情景 激发探究兴趣

学习情景就是与学习相关的背景或环境,实质上就是一种优化的、特定的学习环境。利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或者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现象作为情景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这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然后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例如我在进行“热传递、传导”一节的教学时,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变性质描述为趣味实验。例如:在演示实验的玻璃试管中装水并放了一条小金鱼,在实验前设问:若将装有金鱼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后小金鱼会怎么样呢?情景创设了,作用不言而喻,学生纷纷不假思索地回答:“金鱼肯定会死”。结果究竟如何呢?实验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上部的水,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上部的水已经沸腾了。这时学生们惊奇地回答:金鱼没有死,仍在自由地游动。难道金鱼有神奇的耐热能力吗?不是,你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此时你如何能阻止学生的探究心理。找了几位同学用手摸摸试管的底部,再让他们说出感觉。原来上部的水虽沸腾了,但底部的水仍是凉的,这就是金鱼存活的原因。从而导出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概念,也为下节热对流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用这种情景创设、激发探究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教学代替简单枯燥的概念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通过设计不同的学习情景,并通过充分发挥不同学习情景的功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兴趣。如将课本上的一些小实验及课外有趣的实验如纸锅烧水、瓶吞鸡蛋、气球提杯三个实验活动指导学生做,引导学生观测现象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减小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感到学习物理有趣。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学习物理的求知欲也更强了。教材采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产生疑问,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开展探究的兴趣。

(五) 重视兴趣的迁移,提高兴趣的层次

了解学习目的, 建立学习兴趣。学习目的,是指某学科的学习结果是什麽,为什么要学习该学科。当学习该学科没有太强的吸引力时,对最终目标的了解是很重要的。学习过程多半都是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的,这种艰巨性往往让人望而却步,而学习又是学生的天职,所以要认真了解每门学科的学习目的。看书上的绪言部分,听老师介绍学科发展的趋势,或从国家、社会的发展前景的高度去看待各门学科。例如,记外语单词和语法规则,常常是枯躁无味的。但记住以后,会给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培养带来很大的帮助,而且考试中也会得高分。如果我们对学习的个人意义及社会意义有较深刻的理解,就会认真学习各门功课,从而对各科的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

4.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四

在学生自己做实验时,应要求他们弄清实验原理、目的,理清实验步骤,严格按实验规则操作,但不是对知识的复制,更应该创造性的解决实验问题,得出实验结果。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现象、事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规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应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教师除了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外,还应该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增强创造意识、创新能力。

课标规定的“必学”知识是物理学最核心、最基础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但是物理学本身的基础,而且也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狠抓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对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要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和应用。课标对“必学”知识提出的教学要求是用国家教育部对我们教学提出最基本的要求,这是在教学中所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当然,我们在完成“必学”知识教学后,还可根据需要完成“选学”知识教学,让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动手做“小实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同时,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对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可根据学生情况高于课标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既可在规定的内容的知识广度上做文章,也可以在知识的深度上下功夫。

新教材对物理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更高,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我认为为适应新教材的需要,应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素质:

①有敬业、乐业、勤业的精神;

②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在整体把握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能居高临下地分析和处理教材;

③掌握教学艺术水平。因为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开拓自身的视野,对教学进行研究,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物理课本中不仅有丰富的物理知识,而且渗透了大量的物理学思维方法,如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奥斯特从通电在导线下小磁针的偏转现象发现了电流的磁场等。学习物理,应该学习物理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维能力,慎密的推理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学习物理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是思维方法。同时还应该学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理想化模型法,虚拟假定法等。并自觉地运用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与众不同新观念,新思维,然后归纳总结,从中筛选出最好的解决办法。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能逐步培养学生乐于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5.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体会 篇五

物理在2011年进行改版,通过自己学习,本人对课程标准有了个全新的认识,具体认识如下:

一、1高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2、强调了物理学习与生产、生活及时代发展的联系。如:在内容标准中“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等大量的课程内容目标体现了这一点。

3、进一步强调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在2001年课程标准实验写入了课程内容中。强调了“科学探究”不仅是物理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4、内容目标中的行为动词更明确。课程标准在认识领域中只设立了了解、认识和理解三个层次。没有了初步了解、大致了解等较含糊的动词,并对用到的行为动词都划分到了对应的三个层次,教学要求更为明确,使老师们教学心中有底。

5、对物理实验的要求更为明确。相比实验稿中的要求,在内容标准的三级主题中明确了实验条目。如:通过实验,理解密度。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等。并且在附录中补充了20个学生必做的分组实验,消除了教师们对实验要求的疑虑,哪些实验需要分组,哪些演示,也明确了实验要求。

6、删去了部分内容,降低了部分要求,切实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械效率”、“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等降低了要求。

7、修改了实施建议。教学建议更切合了教学实践、注重了多维课程

更强调了“过程”和“情感”两个维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不只是为了选拔。

二、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1、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2、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物理;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物理;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理念之二是“学生的物理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

4、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物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物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6.新课程标准下物理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六

作者: 李全增(高中物理河北廊坊物理六班)评论数/浏览数: 0 / 130发表日期: 2009-07-30

21:21:45

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作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新课程实施后,学生们在气氛活跃的课堂上学习物理的热情会普遍提高,思考问题的思路也一定开阔,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比以前满堂式的过程轻松多了。但对教师而言却不会感到轻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景的设置、教学材料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选取、学习小组的合理安排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努力,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单一模式的教学定式在教师的脑海中还一时无法改变,这就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为更好的实施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构建新的课堂秩序。为此对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教师必须完成以下两个转变:

(1)重“教”向重“学”转变

现实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已经习惯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着教师转,学生的“学”是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放在支配者的地位。这种“教”的恶果之一是学生习惯被动的学习,学习的自主性渐渐的丧失,最终必然是“启而不发”,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所谓重学,是指物理知识的教学、方法的获得、科学态度形成、科学思想

和精神领悟等重点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并形成正确的学习策略来实现的。因此,物理课堂教学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说过的,“最重要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2)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也是目前物理教学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压缩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揭示物理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掌握物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物理知识和规律,又发展了科学能力。

教学中忽略学生知识的发展过程,削弱学生从感知到概况的过程,急于得出自己的教学结论,以达到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很被动的接受所学知识,如果我们整天让学生处于被动,记住一些结论或进行一些重复的机械的训练,其结果造成感知与概况及应用之间的断层,通过这种机械的记忆的知识很容易忘,即使记住的规律也不会应用。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很不利。可想而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没有任何创造精神及创造能力的,他们将不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从而失去了独特的自我。再有在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上,现实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把物理问题分成了各种类型,讲解某一种类型问题时,提出一套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记住。当然把问题分门别类,归纳出解决方法的共同特点,这种做法本身是无可非议的,但

应该指出的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套用解决问题的类型其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在理解情况下的迁移,后者是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的模仿,前者解决问题的特点是“分析”,注重思维过程,后者解决问题的特点是“识记”,注重结论。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提倡前者,避免后者。

教师要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成为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一条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促进者、对话者,要完成这些角色,教师就要努力成为教育教学的专家。传统的“教书匠”已不能胜任现代教育教学工作,未来的教育要求我们教师既要有教育教学技能,又要有理论修养,同时还要具备研究能力,能够主动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通过不断的观察、反思、研究、实践,作出各种教学决策,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难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物理新课程应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主要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而新课程是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方式都是必要的,二者相辅相成。人们以接受性学习方式掌握了大量系统的知识、信息,有了这些知识的积累才有可能进行成功的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则有利于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探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更加有效地去掌握新知识。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研究和探究,努力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使其自主性得到提高,但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及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每节课都进行探究式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对每节课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创造性的运用适当的教学形式去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实际上不论采用那一种教学方式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和完成的,而要完成新课程要求下的对学生的指导,教师必须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必须参与课程管理、课程决策、课程开发,因此教师要主动的参与对新课程的研究,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比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采用“研究”或“探究”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会出现时间不够的问题,假如说我们为了赶进度缩短研究或探究的时间,使学生没有深入思考就草率的得出结论,是达不到所要的效果的。但又不能无限的延长时间,因此课前教师必须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对将要进行的探究过程是否熟练。由于学生对探究过程或步骤的生疏,造成探究时间的浪费及秩序的混乱,所以在探究的初级阶段,教师应该选取那些比较简单并且易操作的探究活动,在必要时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或帮助,同时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学生

熟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当他们对探究过程熟练并达到自动化后,必将极大的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2)学生对探究目的是否明确。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学生对探究目的不明确的现象,这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的进度,所以在探究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逐步明确探究目标,来保证探究过程顺利的完成。

(3)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学生的年龄、性别以及学习的动机的不同直接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注意分组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分组,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在探究中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

(4)教师的精心指导。我们提倡学生自主的探究,但好的探究总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的指导,这是由学生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总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进行适时的点拨,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一步专注自己的探究,这里所说的对学生的精心指导并不是替代学生的思维,而是应该在学生比较困难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点拨,使学生产生“顿悟”体验成功的愉悦。

再有,由于学生只有在动手、动脑与合作中才能更好的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动手实验就需要大量的仪器,但不同学校的实验设施及资金投入不同,造成有的学校缺少仪器,而缺少仪器和相应资料的探究是不完备的探究。这时除了得到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外,就需要教师的创新,教师可以利用身边伸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和

探究活动,这不但可以解决仪器缺乏的难题,而且还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切实感受科学的真实性。

7.新课程标准下物理教学的自然过渡 篇七

那么,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如何进行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上的自然过渡呢?

一、重视新旧知识的过渡与提升

在讲弹力的概念时, 初中阶段只涉及弹簧的伸长与外力的关系, 也讲了压力的大小, 但没有涉及弹力产生原因和弹力方向, 那么如何使知识过渡与提升呢?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做实验, 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当学生出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 教师再现弹簧的伸长与压缩现象, 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 目的是用旧知识来固定新知识。最后做微小形变实验, 得到只要物体之间存在着接触并产生挤压作用, 必然会产生形变的结论, 从而形成弹力的概念。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把概念的来龙去脉, 即物理学家是通过怎样的物理思维和研究方法一步步建立起这个物理概念的过程, 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亲身“经历”一次发现、创造的过程, 并把许多物理思想, 如类比思想、转化思想等渗透给学生。这样的教学过程, 既可以完成初高中物理的自然过渡, 又满足了高中教学的要求;既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 又帮助学生树立了积极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使教师教起来顺手, 学生学起来轻松。

二、实验教学中研究能力, 科学精神的过渡与提升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离开了实验必将寸步难行, 在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实验教学, 特别是研究性实验的教学。课本上有一些实验是用来验证所学内容的, 实践证明, 有些验证性实验是有缺点的, 如:它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且由于实验结论学生心中是有数的, 因此常常发生学生擅自修改实验数据使之符合实验结论的现象。这就完全违背了实验宗旨, 养成不尊重事实的习惯。如果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研究性实验, 有利于克服上述弊病。让学生先做实验, 然后共同讨论, 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 寻找物理规律, 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 教师应自觉地进行“角色换位”, 扮演学生角色, 多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所学内容, 与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而不能老以“过来人”自居。要想学生之所想, 疑学生之所疑, 难学生之所难。面对一个问题, 不要先讲“应该如何如何做”, 而要多讲“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是怎样想的”, 把教师原始的思维活动呈献给学生, 让学生去思索, 去评价, 从中得到启发。

三、强化物理模型的过渡与提升

以简单的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来说, 如果不引入质点这个模型, 地日之间的距离就不知从何算起, 运动轨道也就多得数不清。又如, 研究带电微粒在电场或者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必须理解点电荷这个模型, 不然带电微粒的电荷在电场或者磁场的影响下会重新分布, 这样不利于主要问题的研究, 我们的思维会被次要因素左右。所以, 物理模型的过渡与提升在初中高中的过渡教学中十分重要。

8.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体会 篇八

一、总结旧经验——物理常规试题的优劣

笔试命题的种类:从不同的角度看,笔试命题试题可分成许多不同的种类。根据评分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常见的有填空题、是非题、选择题、选配题等,主观性试题常见的有问答题、证明题、计算题、实验题、操作题、论述题等。根据试题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闭卷型试题和开卷型试题;根据考生作答的方式划分,笔试命题的题型设计主要有:选择题(含选配题)、填空题、作图(表)题、实验探究与设计题、计算题和简答题六种题型,并在部分题型中渗透了考查思维方式的题型,如创意型试题、发散型试题、科学探究型试题、项目设计型试题等。

不同种类试题的优劣:客观性试题适合于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识记、领会和简单应用能力,主要根据应答结果反映考生对考核知识的掌握情況,而不偏重于考查具体的思维过程;客观性试题的题量大、分值小,有利于提高试题覆盖面和考试信度;主观性试题适合于考查考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主要根据考生对试题的解答过程来反映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过程;主观性试题在表述格式上虽然也有标准化的要求,但相对比较灵活,题量小、分值大,有利于提高考试效度。

二、掌握新要求——物理新课程标准

物理新课程标准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培养目标。在命题过程中,考查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方面的表现往往不容易做到真实、全面,因此,笔试考卷应以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维度的表现为基础。某一具体的试题就可能同时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即涉及考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于某一具体的题目而言,就会成为三维空间中的一个交叉点。新课标下的笔试试题应当既重视考查对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定律和公式的识记、理解,又重视考查运用物理概念和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应着重加强对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新课标的笔试命题可以从双基、探究、创造、意识等四个方面去具体操作。具体的试题可以看作是四维空间中的一个点,即该题目应该同时具有考查双基、探究、创造、意识的功能。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习题都要同时包含上述四个方面的功能,有的题可能只包含一个、两个或三个方面。要想使新课标中笔试的每一个题目同时具备考查四个方面的功能是较为困难的。首先是编制题目不易,另外也容易使题目本身失去物理问题的科学特点。因此,不妨将四维空间进行分解,使之成为四个相对独立的一维空间,即将某个具体的题目侧重于考查上述四个方面中的某一个方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指学生在探究与创造过程中的思想意识表现及倾向,这是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过程与方法目标”处于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因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要以知识与技能的探究为载体,同时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也逐渐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课堂教学的实施关键是要紧紧抓住“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也即紧紧抓住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掌握方法这一点。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探究”与“创造”的过程,这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质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所以,新课程对应的教学目标下,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的考查就应该成为笔试命题的中心内容。

三、把握结合点——物理试题的编写要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物理课程标准》所构建的课程基本理念是: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对“知识与技能”的考查应注重理解和应用,不宜过多考查记忆性的内容;命题的着眼点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应该在枝节问题上纠缠;命题应该注意向联系实际的方向引导,要避免死记教科书中的条文,避免在概念的严密性上做文章,避免烦琐的数学计算;题目中的物理情景应该有实际意义,避免故意编造。通过选择、作图、问答、实验、计算等题型对双基知识进行考查,从而实现考查的功能。

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简单描述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信息题,考查学生信息收集能力及能否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3)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书面表达能力。对应探究的思维程序、探究各要素的具体方法及实际探究的考察,“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可以设计为:探究方法题、阅读探究题、探究设计题。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比较困难,不过,适当拓展一下题目,考查学生在处理问题时的态度、意识,不断加强学生物理知识与文学、自然等学科知识的渗透。为学生创设一个物理情景,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试题的编制和设计要有效的实现跨学科知识的内容和研究方法的渗透,同时还突出在探索自然现象过程中学生所表达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考查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联想能力与想象能力。而要考查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或解决问题的水平,就应该从创造思维能力的角度去进行。其中考查可以从联想力、想象力、应用方法解决问题以及设计与制作等方面进行考查。因此,我们将命题分为应用联想题、想象能力题、设计与制作题三个题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它不能脱离物理知识与过程,否则成为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另外,也不能只强调物理本身,否则又和其他的试题无本质区别。因此,必须将物理知识与思想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分为现象评论题、阅读感受题、写作体会题。

上一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读后感下一篇:淘宝店内促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