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9-05

幼时记趣(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10篇)

1.幼时记趣(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教案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几件。你喜欢这样的童年生活吗?为什么? 第一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1、教师活动: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巡视过程中,随 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书下注释,运用工具书,尽量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讨论、评价

3、教师活动:指出重要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4、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学生熟悉字词句的翻译

第二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

1、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推荐代表

课后学习:

1、回家将文章内容复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2、抄写一定量的字词句解释,最好是自己不熟练的。第二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活动:检查学生的复述情况

学生活动:交流

第二块:体会物外之趣

1、教师活动: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作者的哪个乐趣你最为感兴趣。请用短语来概括这种乐趣,并说明你感兴趣的理由。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第一段:物外之趣(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第二段:观蚊如鹤之趣

第三段:神游山林之趣

第四段: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之趣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活动:交流,学生互评

3、教师活动: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物外之趣”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

备注: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4、教师活动:组织交流、评价

学生活动: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童年记趣

1、教师活动:学生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

学生活动:写片段、交流、评价

备注: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 课后学习:

1、摘抄一些名家记述的童年趣事到读书笔记上

2.幼时记趣(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二

【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幼时记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二、自主预习

1.作家作品

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今江苏苏州人,清代作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他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象、幻想的性格特点。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浪游各地的见闻,以及他们的坎坷遭遇,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浮生六记》顾名思义有六记:一是《闺房记乐》;二是《闲情记趣》;三是《坎坷记愁》;四是《浪游记快》;五是《中山记历》;六是《养生记道》。

2.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童稚(zhì)藐小(miǎo)鹤唳(lì)

沟壑(hè)土砾(lì)凹凸(āo tū)

怡然称快(yí)庞然大物(páng)项为之强(jiāng)

3.借助工具书,疏通加点词语。

张目:扩张。

必细察其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夏蚊成雷:像雷。

项为之强:“强”同“僵”,僵硬。

观之:观察这一景象。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作青云白鹤观:观赏,看。

称快:说,声称,这里是喊、叫的意思。

以丛草为林:把。“以……为……”,即“把……当作……”。

神游:精神,意识。

庞然:……的样子。

盖一癞蛤蟆: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4.把握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余]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私拟作群鹤舞空。——[余]私拟作群鹤舞[于]空。

③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则或千或百[蚊]果然鹤也。

④使与台齐。——使[之]与台齐。

⑤一日,见二虫斗草间。——一日,[余]见二虫斗[于]草间。

⑥驱之别院。——驱之[于]别院。

(2)倒装句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3)被动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由“为所”引导的被动句,解释为“被……”)

5.积累成语。

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后形容人很精明,能够洞察事理。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怡然自得——形容心满意足、十分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庞然,高而大的样子。现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虚弱的东西。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脉络,本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

明确:本文没有连贯的情节,以总分结构叙述了作者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叙“物外之趣”。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记叙“物外之趣”。

2.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地说一说。

明确: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3.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丛草、虫蚁、土砾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到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内容探究

1.文中表现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①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总结:以上都说明作者充满童趣。

2.文中表现作者观小为大的丰富想象力的句子有哪些?各出现在哪一幅画面里?

明确: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观蚊如鹤)②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得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神游“山林”)③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驱打蛤蟆)

四、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丛草、虫

蚁、土砾

癞蛤蟆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五、课外拓展

查找资料,积累有关鹤的成语与诗句。

示例:成语:鹤立鸡群:比喻人的才能或仪表卓然出众。

鹤唳风声:形容极度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或形容凄凉的景象。

鹤发童颜:白色的头发,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其一〉

3.《幼时记趣》教案 篇三

1、借助注释和工具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课文。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中所体现的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乐趣。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4、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叙述自己童年趣事,加强口语训练。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课文。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探究学习“物外之趣”。

3、认识与学会观察、想象、联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以……为……为所……

8、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指导朗读

9、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文言文语句意思。

10、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布置作业:

1、通译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初学文言文,教师对有关文言文的学习知识、方法应给予必要的讲解、指导。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了解三件趣事,研究“物外之趣”。

1、文章写了哪些童年生活?描绘了几幅图景?

2、小组讨论,学习“物外之趣”。

①讨论作者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并举例说明观察细致,想象奇特。(讨论“探究、练习”一)

②讨论“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三、品味词句,体会本文简朴、自然、生动的语言特点。

四、知识拓展,比较学习

学生阅读已发材料,比较《幼时记趣》小组讨论,说说

①沈复的“物外之趣”与鲁迅的百草园乐趣有何相同之处?

②写法上有何不同?

③你更喜欢哪篇文章?

④两位作者记述几时获取乐趣的方法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五、口语训练:“我的童年进趣事”。

你有哪些童年趣事?有类似课文中作者的经历吗?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说得流利,说昨更有趣。

六、布置作业。

4.7.幼时记趣 教案 篇四

《幼时记趣》是清代作家沈复的一篇追记童年生活的极有情趣的散文,以下是我此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纬度来设计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反复诵读,理解品位文中的童真童趣。这一学习目标是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课文的内容确定的,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想象能力。文中作者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为学生学会想象提供了范本。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无限留恋童年生活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这一点是与本册的教材说明是相通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二、设计思想:

教学本文,首先指导学生从自学入手,自己反复诵读,自己翻译、理解课文,再来体会课文描写的童真、童趣,并品味课文用词的精当。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步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第二步在学生反复诵读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第三步学生自读、圈点课文,就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向老师和同学们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钻研精神;第四步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五步引导学生研读作者所描绘的童真童趣,从而感受文章质朴、清新、自然的文风,感悟作者富于联想、想像的性格特点;第六步深入探究,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第七步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童年》)听了这首歌老师仿佛又回到了童年,你们呢?的确,一想起童年的生活,那份自在,无忧会悄然爬上心头,童年是美好的,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美好的童年。常人,今人如此,古人,名人也不例外。说到这同学们能联想到哪些名人或伟人的童年趣事呢?名人的童年也和我们一样充满了童真,童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下清代文学家沈复写的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幼时记趣》

二、作者简介及释题: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41页看书下注释1,哪一位同学能够告诉老师你从注解1中了解了什么?(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出示多媒体)

沈复他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中写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然而沈复并非如此,不信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篇文章,相信学过此文后,你们会感受到人情之浓,趣味之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这个题目看,课文的重点应落在哪一个字上?(趣)

三、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感知童趣。

(1)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出示多媒体)

童稚 藐小 鹤唳 怡然 土砾 沟壑 项为之强 庞然大物 癞虾蟆

解释下列词语。

明察秋毫 物外之趣 私拟作 项为之强 素帐 鹤唳 怡然 鞭数

(2)同桌互读,注意停顿、节奏。

2、细读课文,感知童趣。

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任务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的时间让我们拿起书读课文。(多媒体出示文言文诵读要求)

(1)找同学读,其他同学评读。(可以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指导:读出轻松、愉快、自得其乐这样的语气和感情。

(2)课文我们已经读过,下面四人一组翻译课文,找出组内共同的疑难词句。

(3)课文同学们都明白了,谁能告诉老师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了几件事?(出示大屏幕板书)

3、赏读课文,追趣,忆趣,说趣

(1)这篇文言文仅用了221个字就生动地叙述了作者儿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三件事。下面同学们再仔细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交流。

(2)沈复的童年让人忍俊不禁,有的同学也想起你的童年了吧?说说你的故事?

4、再读课文,议趣。

(1)再读课文。

(2)讨论:平常的事物,作者为什么会觉得新奇有趣?

明确: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必然会有无穷乐趣,必然会写出好文章。

5、师生齐读。

四、作业

休息日到公园或野外去,从大自然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把你的感受写到日记里去。

小结:学过本课后,老师希望你们能够积累到一些好的词汇,(明察秋毫、庞

然大物、怡然自得等)。语文教材是一座富矿,你们要学会去开采。老师

更希望你们能不虚此行,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到作者童年时丰富的想象和

天真烂漫的情趣,能够洞察到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用心去

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吧!

板书:

1、观蚊如鹤、2、神游山林

5.幼时记趣(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五

幼时记趣

复习(课文横线下的注释)节选自《浮生六记》。沈复,字三白,苏州人,清代作家,著有《浮生六记》。2

[ 余 ]

我。

[ 童稚(zhì)]

童年。稚,幼小。

[ 明察秋毫 ] 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 藐(miǎo)

]

小。

[ 必细察其纹理 ] 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纹理,这里泛指花纹。7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拟,比。

[ 心之所向

]

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之

] 这里指“群鹤舞空”的景象。(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jiāng)] 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强”同“僵”,僵硬。13 [ 素帐

6.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篇六

1、了解古文叙事的方法。

2、体会生动有趣的语言特点。

二、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首先要反复朗读,弄懂课文意思,了解作者记述趣事的方法;其次体会作者生动有趣的语言特点。

O重点与难点

1、课文的结构层次。

文章的内容,按总分顺序来安排,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概括回忆童趣。

第二部分(2-4):具体记述“神游”趣事。

第三部分(5):点题,收束全文。

2、课文的写法。

文章主要回忆童年的趣事。作者写自己儿时看见复蚊在飞就想象群鹤在舞;特别是第三段写在院墙处看见丛革就想象来到树林里,看见虫蛀就想象遇到兽类动物,看见突起的土块碎石就想象来到山丘上,看见凹着的就想象来到山谷里。这些记述足见作者儿时的“神游”之乐。

O问题与方法

1、记述趣事,绘声绘色,生动传神。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喷云端。

2“以……为……”句式。

以……为……,文中可译为“把……当作

三、学与练设计

O识记与理解

1、填空。

《闲情记趣》的作者是,_(朝代)_家。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童稚(2)果如鹤唳()云端(3)项为之强()(4)以土砾()凸者为丘

3、根据拼音写汉字。

(l)见miao3_小微物(2)凹者为he4_(3)pang2__然大物(4)yi2__然自得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项为之强:_(2)能张目对日:_(3)徐喷以烟:_(4)鞭数十:_(5)又留蚊于素帐中:_(6)余亿童稚时:_

O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练习。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怕然自得。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l)于土墙凹凸处:_(2)常蹲其身:_(3)神游其中:_(4)定神细观:_

2、翻译下列句子。

1)使与台齐。

(2)以土砾凸者为丘。

3、“怡然自得”这个词语,我们在初一哪篇文言文中学过?你能记得吗?请将该话默写出来。

4.解释“怡然自得”并造句。

5、文中运用了_修辞方法,突出“神游”之乐。

O拓展与迁移

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很多趣事。请你学着运用记叙、描写的语言写出自己的`一件或两件童年趣事。下面的文章是一位同学写他的童年趣事,语言生动有趣,可供参考。

提蛐蛐

天色已经很晚了,四周静悄悄的,乘凉的人们仿佛都陆续进屋了,只有我还在路灯下玩。

突然,一阵“嘟儿――嘟儿”的叫声从墙根下传来。再侧耳听,又是一阵“嘟儿――嘟儿”声,对,是蛐蛐!我马上跑进屋,拿了手电筒和玻璃瓶出来捉蛐蛐。

我蹑手蹑脚地顺着叫声寻找着,突然,一个小黑点一蹦,钻到了墙边的砖缝中,又继续叫了起来。我连忙打开了手电筒一照,啊,好大的蛐蛐呀!你看它,两根触须微微抖动,两只后腿强健有力。叫的时候,那只小肚子忽闪忽闪的,好像在使劲喊我呢。刚走近,它就跳到附近的碎砖堆里去了。我轻轻地把砖扒开,两手拢成喇叭,慢慢弓下身,心想:这下你可跑不了啦,谁知一扑竟没扑着,蛐蛐顺着手边又蹦到了墙根处。

7.幼时记趣(网友来稿) 篇七

作者邮箱:tomato4526@sohu.com

第二单元

单元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人是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的情感

2根据作品的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3回忆童年生活9,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真实的感受

4语言得体

六幼时记趣

沈复

一教学目标 :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二教学重点

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二教学重点

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三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读单元提示,引入童年趣事,你们小时候有观察过文字癞蛤蟆吗?你觉得蚊子癞蛤蟆有趣吗?

一全体朗读

二生字词

稚  zhi         藐miao           鹤 he        强 jiang          I li                         怡   yi               凹凸  ao tu              砾 li              邱   qiu               壑he              庞pang

三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神游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三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因为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 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8.幼时记趣作文600字 篇八

时光匆匆流逝,记忆也正在一层层地褪去。每当我回忆起童年的趣事时,心头却泛起一阵阵不舍的留恋。

我想起那时,家中视力最好的就属我了。我可以张开眼睛看太阳,而不感到一丝的目眩;每到秋天的时候,我便到院外去观察那颗魁梧高大的槐树上面的鸟窝,小鸟们飞下来的时候,我就仔细地观察它们身上新长出来的毫毛。遇到小虫子的时候,我便好好地看看它。所以,我常常发现更多的乐趣。

那时夏天的蚊子非常多,远远的就能听到“嗡嗡”的声音。我便把蚊子当成舞动天空的群群仙鹤,心中便想象这个情景,不知不觉的就进入情景里了,成百上千的蚊子,就真变成了群鹤。这个景象实在太美了,我抬头去看它,看的我连脖子也酸痛酸痛的。那时只有蚊帐,我又突发奇想,把蚊子关在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他们想着烟飞叫,当成青云白鹤来看,果然像仙鹤在云端鸣叫,我拍手叫好。

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花草茂盛的地方,我常蹲下来,把身体压低。集中精神仔细观察,把草丛比作森林,把小动物比作野兽,把凸的`地方当作山丘,凹的地方比作沟壑。我还将水倒入其中,比做江河我神游在自己想象的“大自然”中,很是开心。

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争当丛林霸王,正打得不可开交之时,来了一只更大的动物。它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到来,只见它满身疙瘩,鼓鼓的眼睛,四肢蜷缩着。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啊!一吐舌就将两只小虫全吞进了肚。我年纪还小,正看的出神的时候,不由得吓了一下。等心情平复下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捉住了蛤蟆。我打了它几下,将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

9.幼时记趣(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九

(二)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品读欣赏。

1、朗读第一节,思考:作者说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为什么叫“物外之趣”?

2、课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3、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能从童稚小事中获得“物外之趣”?

课堂训练

1、继续巩固预习题。

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项为之强

(2)以土砾凸者为邱。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吓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延伸拓展

1、初学《幼时记趣》后,你对自己的童年生活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段话,写你童年时代的某种生活体验。(300字左右)

2、解释下列多义词

(1)之 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

(2)以 徐喷以烟--以虫草为林--

(3)为 项为之强--以虫蚁为兽--

(4)其 常蹲其身--神游其中--

课型:新授 课时: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具体分析三件趣事,和作者一起回忆天真的童年。尤其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学习重点

重点分析课文的第二、三件趣事。完成学习目标的1、2。

让学生娓娓诉说童年生活,感受物外之趣的魅力。

学法指导。

1、童年趣事的材料也许会有许多,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剪裁。

2、文言文距离学生生活久远,教会学生用学现代文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3、结合自绘插图让学生对知识心领神会。

学习过程

检查旧知 导入新课

(一)、在知晓朗读节奏的基础上,请两位学生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有文言味道。

10.幼时记趣(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了解省略句的特点;把握文章的总一分结构;背诵全文。

(2)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读懂大意;用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提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认识观察与联想、想像的关系,充分展示自己的想像能力,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注重读音和停顿,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语感.

(2)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大意。

(3)通过讨论交流,借助集体的力量品读文章的“趣味”所在。

(4)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傲到准确、通顺。

(5)借助想像,训练自己的刨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幼时惩罚强暴、同情弱者这种朴素的人生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l)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教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2)认识观察与想像、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像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这种乐趣体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像奇特的童趣。

【难点】

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及就一个事物展开奇特想像的思维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幼时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的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学生听读全文

[课件演示]《幼时记趣》若干画面,圈点勾蘑生字词。

(1)由学生介绍作者(学会利用有关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与句读);教师指导朗读。

(3)[课件演示]生字注音

藐小

鹤唳云端

凹凸

土砾

沟壑

怡然

(4)从课文中找出音同形异的字,并填空。

①砾一(唳)都读

②鸽一(奎)都读

③向一(项)都读

2.复习提问

你还记得文言文怎样才能读得准确吗?怎样读得流利?

(提示)读准字音三法:利用文章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相互询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不哽字,句读恰当。

3.朗读感知

学生使用以上方法,同桌互读互听课文;齐读课文。

4.小组活动,区别下面多义字的不同意思

[课件演示]

①观:A.昂首观之(看)

B.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现)

②察:A.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B.必细察其纹理(观寨)

③神:A.定神细看(精神、注意力)

B.神游其中(感受、想像)

④时:A.余忆童稚时(时候)

B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⑤以:A.徐喷以烟(用、拿)

B.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⑥为:A.项为之强(因为)

B.以丛草为林(当作)

⑦之:A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B.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C.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E.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斗草同的情景)

F.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5.复述激趣

对照注释,用自己的话分组复述课文。

6.展示交流对比翻译

交流中让学生感悟到复述和翻译(口译)的区别。

I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问题探究

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幼时记趣”呢?你能用量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有哪些“趣”事吗?

(提示)全文紧扣“趣。字选材.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西’都突出了“记趣“的中心可以概括为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其中观蚊如鹤之趣又分为两个画面;群鹤舞空图和白鹤青云图。

2.教师设疑分组探究

“故时有物外之趣”的“故”是什么意思?与“放”相搭配的那个词文中省略了,你能补出来吗?你能把“故”之前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

像——感受”的过程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在引导学生感悟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想像

和感受与作者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是密切相关的;缺乏知识和生活,也就无从想像,自然也就

没有神游的感受。

2.学生参照注释翻译第3段,教师对重点词句适当点拔。

(提示)“使与台齐”一句是“使之与台齐”的省略,可译为“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其中省略的“之”为代词,指“身子”,在译文中要将省略的意思恰当补出。

试背诵第3段;自读第4段,尝试用上一段的学习方法,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提示)教师要启发、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勇于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文

学习方法探究问题,会利用注释、工具书解决问题。

3.问题整合,深入探究

(1)蛤蟆本是个“藐小微物”,作者这里为什么用了“庞然大物~拔山倒树”等词语?

[提示)这里视小为大,大词小用,着力表现幼时所见蛤蟆捕捉小虫的情状。这在成人

看来

虽然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却显得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2)“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三个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提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激起了幼时的“我”的感情共鸣,由“出神”到“呀然惊恐”。

再由神定”到“捉“鞭”驱”三个动作,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3)你觉得本段最能表现“童趣”的是哪些语句?“趣”在何处?

(提示)“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鞭“驱”等词句,都表现了童趣,特别是“出

神”两字,照应了总写中的“见藐小徽物,必细察其纹理”,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间,趣在憨态,趣

在童心,趣在天真。

(4)学生参照注释翻译第4段,教师对重点词句适当点拨。

5.小组竞赛,趣味译读

[说明]分男女生角色,一方诵读,一方翻译,读一句译一句。

(1)假设这些事是你亲身经历的,在翻译中需加进你自己的感受。

(2)假设你是童年沈复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伙伴”为题创造性地翻译课文。

(3)假设你是沈复的师长(父亲、母亲、老师),请以“儿子(学生)的傻事”为题,创造性地翻译课文。

6.小组竞赛.问题抢答

[说明]借助投影仪,分批出示抢答题。

(l)作者将“夏蚊”想像为什么?(群鹤)

(2)作者将“烟”想像为什么?(青云)

(3)作者将“丛草”想像为什么?(林)

(4)作者将“虫蚊”想像为什么?(兽)

(5)作者将什么想像为“邱”?(土砾凸者)

(6)作者将什么想像为“壑”?(土砾凹者)

(7)文中描写作者快乐心情的两个短语分别是什么?(“怡然称快“怡然自得”)

(8)本文写了哪三点“物外之趣”?(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9)你认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观察细致、想像奇特)

(10)哪些语句最能反映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感情?(“捉蛤蟆,鞭敷十,驱之别院”)

(点评)抢答的形式,也是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而设置的。在抢答过程中,让全体学生对知识来一个整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一次飞跃。

上一篇:北京市海淀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下一篇:打架斗殴事件处理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