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管理中的情感教育模式初探

2024-06-16

大学新生管理中的情感教育模式初探(通用7篇)

1.大学新生管理中的情感教育模式初探 篇一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探析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探析

贾咏梅

(北京城市学院 理工学部 北京 100083)

摘 要:本文探讨如何更好地对大学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指导学生更快地融入大学的文化氛围,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使他们身心健康而愉快顺利地渡过大学生活。

关键词:新生;教育;模式

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迈进大学的第一堂课,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这项工作做得好不好,关系到学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对新生给予及时科学的学习和生活指导,使他们尽快地熟悉、适应大学生活,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开启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良好开端,为成长、成才、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了解新生特点,切实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新生“不适应症”现象在高校比较普遍。有的学生难以适应新的环境,有的学生学习目标迷失,误认为进入大学就进入了“保险箱”。还有的学生存在着心理调适不当、人际交往困惑等问题。个别新生甚至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而退学。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人数的不断增加,新生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愈加突出,不得不引起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关专家指出,高校应充分重视入学教育,帮助学生缩短适应期。良好的新生教育是整个大学生教育与管理良性循环的开始,现在每所大学都开展入学教育,但普遍时间较短,有的内容单一或停留在表面,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没有深入到学生内心。时间只有短短的三四天,教育时间定位在新生刚入学的一两个星期之内,有时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新生入校后最初几周非常关键,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交上了新朋友并且开始形成对校园生活的态度。学生相当于生活在一个有特定文化的社区中,大学的文化和精神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素质拓展训练中的集体“爬墙”游戏,充分说明了团队成员的目标一致而单一是大家努力“爬墙”的根本原因的道理。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每个院系也有自身的目标和传统。新生入学后,就成为这种文化和目标的一分子。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尽早了解认同这种文化和目标,更好地适应大学文化和大学生活,并为这种目标自觉奋进。笔者旨在探讨如何指导学生更快地融入大学的文化氛围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使他们身心健康而愉快顺利地渡过大学生活。

二、大学新生基本情况分析

入学之初,学生会出现种种不适应,这是正常的。关键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调查了解新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1.大学新生易出现的主要问题

进入大学,学生会面临很多问题。

一是环境不适应。告别了原先熟悉的环境,远离父母,开始集体住校生活,要独立处理生活中一切事务,面对的是全新的老师、同学和环境。在这样陌生的环境里,如果缺少关爱和温暖,自然会使学生产生孤独感。这是因为经过紧张高考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一下子松弛下来,学习任务和压力相对减轻,很容易使他们放松要求,不能科学安排时间,每天变得无所事事,把大量时间浪费在休闲娱乐上,有的学生通宵上网、看电影,有的学生整天沉迷于舞厅、游戏厅等等,乃至荒废了学业。能否迅速了解和熟悉校园环境,树立大学生活目标,决定着新生能否在这个环境中自如的学习和生活。

二是心理不适应。有的同学因环境不适应反映出心理不适应问题。如有的新生失落感、失宠感强烈,一经挫折和轻微的打击就会较长时间处在焦虑、自责的心境中不能自拔;其次是由一名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在心理上需要一个调适过程;第三是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在高考中发挥失常的学生,他们看着昔日与自己不相上下的同学纷纷进入较好的院校或较好的专业,心理上易产生严重的不平衡甚至会产生弃学念头。这些学生的情绪会导致学生群体中出现更多的不安定因素。更多的学生可能会有自卑心理;第四是城乡中学素质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村生源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城市学生面前觉得自己见识浅薄,没有特长,从而心理失衡。

三是学习的不适应。大学里多是上大课,没有固定教室,教学模式由高中时的以教师为主导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有相当-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由于对专业课程设置的不了解,或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服从了父母或师长的意见。进入大学后,却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状态有较大出入,学习兴趣骤降,便产生了厌学、惧学甚至学习心理障碍。因此新生必须学会主动的学习。

四是生活上的不适应。每年新生入学时,由家长护送报到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经常是家长代学生办理入学手续,而学生无所适从。使学生从小形成的万事依赖家长的心理得到延续。但是当真正离开父母的庇护开始独立生活时,许多新生出现了自理能力差、自我中心主义、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上大学的比重逐年增加,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有的同学在学校不会理财,出现铺张浪费或者借钱度日情况;有的同学丢失贵重物品,产生报复心理盗窃别人财物,触犯了法律法规。

2.对新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

为增强新生入学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我们在北京市高校2006级新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采取选取样本进行调查的方式,以640名(男生492人,女生187人)新生为研究对象,针对“专业满意度”、“上大学的目的”、“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事”、“对班级的期望”、“未来的自我期望”、“是否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七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调查。结合与新生个别访谈的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第一,大学新生的心态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他们认为大学生活是有价值的或充满希望的。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是有收获的。如在调查对学校开展的军训、开学典礼、适应大学生活讲座、校园文化活动、从严管理、校规校纪宣传教育等活动的感受时,有相当多的同学都认为自己在参加这些活动中受益很大。对班集体的期望上,有

6216%的学生希望自己的班集体是凝聚力强,有人情味,有温暖感。有2683%的学

生希望班集体团结友爱,气氛活跃。有656%的学生希望学习气氛浓,有竞争意识。有328%的学生认为班集体存在与否无所谓。这说明新生渴望从集体中获取友谊和温暖。第二,大学新生提高自身修养的要求十分迫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新生普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90%以上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意义也有必要,其中2528%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来说非常必要,有6544%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有意义。对是否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新生愿意选择加入共产党,成为党组织的一员,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一面。7084%的学生选择准备加入共产党。还有1737%的学生选择待进一步学习后再选择。可见,新生渴望学校加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特别是准备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分子,他们对学校教育反映更强烈。新生入学教育中要突出抓好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和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新生主体意识较强,注重个人全面发展。对大学期间发展的态度,多数新生已经能够明确大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狭义上的专业学习,还在于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培养综合能力素质。有7527%的新生认为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很重要,还有791%的学生认为发展个人兴趣爱好重要。

第四,对所选择的专业比较满意。在调查中,有2335%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非常满意”,有5019%的学生认为“比较满意”,二项合计高达7354%,高出认为“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学生2547%的比例近48个百分点。当被问怎样选择了喜欢的专业时,6734%的学生填报志愿前对所选择的专业进行了充分了解,8657%的学生是自己作出的决定。这说明,对选择的专业有较充分了解并自主作出选择,是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满意的主要原因。

第五,新生自我价值实现、有所作为愿望较强烈,但在目标追求上趋于务实化。在入学动机调查中,有7670%的学生认为是谋求未来美好的生活、为出国打基础、出自对某一行业的追求、为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为了出人头地等。为了实现父母愿望的占1119%。值得注意的是,认为上大学是为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为了报效国家”、“热爱科学、想做学问”这三项的加起来只占501%。这说明,新生学习目的有低层次和功利化趋向,他们在强调对现实目标追求的同时,缺乏对深层次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崇高理想的追求。

6、基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自我的期望,学生希望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忠诚的爱国者的三项共计30%的。有4208%的学生希望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2791%选择是“其他”。说明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主体性价值观。

三、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探讨

1.大学入学教育应该系统化

一是科学安排教育时间。集中入学教育时间应安排在开学前二周,但教育内容应该贯穿第一学期甚至延续到整个大学生活。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在校园网上建立相关网页和咨询机构来保障入学教育在时间上的延伸。规模上不应该局限于二三次大规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要采

取报告会、专题讲座和分内容分小班教育相结合的多种形式。

二是在入学教育的实施者上,不应该只是学生工作者、班主任(辅导员)唱“独角戏”,可吸收从事教学工作的优秀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还应配备“住宿指导师”,使新生在正常工作之外也可以找到老师咨询指导。另外,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也可以成为有效的新生辅导员(学导)。

三是实现教育内容、方法、形式的多样化。教育内容要全面系统,如环境适应教育、角色转换教育、理想信念及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健康知识教育等;教育方法要科学有效,尊重新生特点和教育规律。教育形式要灵活多样,通过开学典礼、院系领导和新生座谈会、召开主题班团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开展生动的入学教育。要建构与新生畅通的沟通渠道,保证学生遇到不适应的问题时,能够及时找班主任、院系领导交谈,也可以找任课教师或心理咨询老师寻求帮助。

四是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掌握新形势下新生的思想动态和特点,使入学教育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五是要完善机制,抓好队伍。真正把新生入学教育纳入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切实提高入学教育质量。六是建立新型学生工作模式,实现德育重心下移。即建立以思想教育、学生管理为主导,咨询、服务、指导为主体的新的学生工作职能体制。

七是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大学新生正处在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的过渡期,这一时期也是心理断乳期。因此,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多方面齐抓共管,共同关心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学校在开学初应及时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与学生家长就学校的情况及时沟通并建立经常性联系。同时,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

2.要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指导学生确定新的学习目标

入学教育中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特别是资深教授的积极性,加强对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一方面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背景、专业特色、地位作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状况、培养方式、就业前景等,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前景,稳定专业思想,树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投入学习。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向学生介绍大学的教学方法、考核制度、学习要求,提醒学生合理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新生明确学习主体的角色转变,把握学习的主动权。应向学生详细宣讲学籍管理的相关知识和奖惩条例。帮助新生学会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中各种文献资料,学会自我解惑,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大学阶段新的学习目标的确立,实际上是学生确立新的人生目标的重要内容。要帮助新生正确认识大学,克服不切实际的想法。指导新生在考虑个人奋斗目标时,力求符合社会实际。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大学校园生活的基本内容,大学生活中也仍然充满着竞争。引导新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重新客观的认识评价自我,找准自己的位置,既不要以“天之骄子”而自居自傲,更不能高喊60分万岁而自暴自弃。要做到珍惜学习机会,明确学习目标,掌握科学方法,顺利完成学业,使自己早日成为合格的有用之才。

3.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团队建设教育

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和个体性倾向。当代大学生就人生价值观方面的任何一个问题的回

答显然难以用传统的“非好即坏”或“非坏即好”的两极标准进行评判。它既有积极合理的因素,又有可能向不好的方面发展的因素。如果不加合理引导,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容易向消极方面转化。同时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有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判断,会因为看了一部有关英雄的电影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情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说明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有很强的可塑性。许多学生认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只是感性的,对党只有一种好感,并没有从理性上考虑入党,成为一名共产主义先锋战士。他们希望通过学校组织的党课,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因此,要坚持在新生中及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新生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选择适于自己的成才目标。可以邀请名人或杰出校友向学生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帮助他们寻找生活中的“标杆”,班主任(辅导员)则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指导意见。

班集体建设在入学教育中十分重要。集体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倾向,培养其团队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是一种德育教育,提倡的是相互的友爱。班主任应在新生进校前,通过学生档案等材料对教育对象充分了解。班主任及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多到教室和寝室,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同时,帮助班级组建班委会、团支部,并对其工作给予关心和指导,使班委在班级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努力形成奋发向上、团结和谐、互助互爱的班风,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样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就会形成。新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充满乐趣,一些不适应也自然而然地淡化以至消失。

4.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化教育

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从出生到老年,个体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社会影响,不断进行社会化,在每个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社会化的要求和内容都会有所不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的重要时期。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要关注新生成长,帮助其进行四年大学生活规划和人生职业规划。主要是让新生明确社会角色意识,承担起肩负的社会责任。

怎样让学生尽快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呢?笔者提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了由社会共同培养人才,大大提高了人的社会适应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大学对职业生涯教育不够,学生对此也认识不足。身为大学生,必须意识到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对自己成为社会人是不可或缺的。而作为大学,导入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让学生成为社会人是势在必行的。此外,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间接参与社会实践,包括由高年级学生中的志愿者和社会实践积极分子专门为新生组织社会实践报告会等。

5.强化“软环境”建设

用良好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影响感染学生,提高入学教育的亲和力和渗透力。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是高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在大学改革和发展中,如果说硬环境是一所学校的躯干的话,那么,软环境则是她的大脑和灵魂,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软实力。笔者认为这个软实力包涵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和校园文化等。世界著名大学耶鲁大学,非常强调社区感,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模仿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模式实行“住宿学院制”。

每个学院由来自不同院系和不同专业的400-450名学生组成,配有院长和若干住院教授。学生在其中居住、进餐、社交,从事多种多样的学术和课外活动。学校希望借此使学生所受到的不仅局限于课堂知识,而且注重在起居社交时学到人生的道理,并从中获得终身的友谊。耶鲁大学莱温教授坚信,耶鲁大学的住宿学院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大学的环境创造出的特有文化氛围对于培养领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泡菜理论”所启示的,“软环境”不但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影响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还影响学生健康情绪生活的营造。因此我们不但要着力营造学校“软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还要充分发挥好大学文化氛围对新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新生一入校,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寓教于乐的特色活动,加强适应性教育,科学塑造大学新生群体是十分重要的。这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6.加强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要及时在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普查工作。建立危机干预制度,并建立心理危机排查制度。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国25%-30%的在校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6%-8%的在校大学生不同程度的有心理疾病,而大学生由于心理失衡而引发的惨剧更令人触目惊心。有关人士认为,大学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困扰。

因此,许多学校都不约而同加大对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力图通过心理教育提高新生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在新生入学之初,要高度重视新生心理状况,扎实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可能的基础上,为每一个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对其中有心理疾患和心理障碍的学生,以及贫困生、孤儿、单亲家庭的学生予以特别的关注,了解其心理动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A Research on Education of New Students

Jia Yongmei

Abstract:the paper is a research on how to teach new students at their entrance,in order to make them as soon as possibly live happily and smoothly in the new

atmosphere of campus

Key words:New students, Education, Model

收稿日期:2006年11月10日

作者简介:贾咏梅,女,北京城市学院理工学部 教师

2.大学新生管理中的情感教育模式初探 篇二

关键词:大众化教育,准军事化管理,大学新生,养成教育

2007年8月31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新生身上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独生子女病”, 要使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符合胡总书记提出的要求, 使当代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大学新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是一条有效途径。

一、准军事化管理环境对大学新生教育的影响

1. 准军事化管理可以规范学生学习行为, 保证正常教学秩序。

(1) 对高校低年级学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是有效地实现由中学向大学的顺利过渡。对高校一年级学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 不但可以缩短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期, 而且能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现象, 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奠定基础。

(2) 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上是“90后”, 部分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准军事化管理, 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纪律约束, 以军人的严整风纪树立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能够很好地保证到课率, 促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 准军事化管理是大学校园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重要屏障。

由于市场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社会上存在形形色色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各样的生活行为方式和娱乐文化, 使

二、大学新生养成教育之必要性与重要性

1. 养成教育可以治疗当代大学生的“独生子女病”。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 娇生惯养, 生活自理能力差, 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依赖性强。

第二, 无独立生活经历, 心理表现不成熟, 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

第三, 由于独生子女无兄弟姐妹, 从小就是唯我独尊, 在性格特征上常常表现为任性, 我行我素, 不顾其他人的感受, 自私, 不善与人交往, 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使他们以军人的坚强意志锻炼自己的学习毅力, 以军人的团结精神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 以军人的报国之心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使学生自觉形成具有独立生活能力、意志坚强、具有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完美人格。

2. 养成教育可以消除准军事化管理的弊端。

目前, 对大学教育采取准军事化管理并未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社会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 对大学生采取准军事化管理, 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所以, 我们不能把手段作为目的, 一定要把用严格纪律控制下形成的好的学习环境, 用养成教育的内涵充实起来。除了思想教育外, 更要侧重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准军事化管理与养成教育结合培养模式探究

1. 制度设计。

实施准军事化管理与养成教育相结合教育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在各个管理环节上制定规范的标准和要求, 统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 在各个环节严格要求的基础上,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引导学生向标准化、规范化的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

2. 方案设计。

(1) 准军事化管理规则设计

第一, 军训。学生入学后要经历10天严格军训。之后将军训内容纳入军体课内容之中, 常年坚持。

第二, 严格遵守每天的规律作息时间。

第三, 寝室内务要求。寝室要求室内清洁, 床上用品要求叠放整齐, 室内用品摆放一致。寝室由学院辅导员每日进行检查评比。

(2) 养成教育内容设计

第一, 全员育人制度, 要求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做到全员育人。辅导员要随班听课, 掌握学生学习纪律和有关问题, 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并与学生交流。教师要建立与学生谈话制度, 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学习问题, 侧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第二, 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学习目标。

四、准军事化管理环境下大学新生培养质量之量化考核

1. 准军事化管理中实施班级量化考核的意义。

(1) 使学生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相统一

实施班级量化考核体系是与学生的个人行为规范考核相结合的, 它把班级建设目标的指标体系部分转化为对学生德、智、体综合考评的指标体系。通过对个体的综合考评, 个体的行动目标与集体建设目标相一致。通过对先进个体的激励, 调动个体的积极性, 从而保证集体的原动力, 为实现班集体建设目标奠定基础。同时班集体建设目标的实现又反过来激励个体的行动, 为个体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 有利于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

班级量化考核方案对于班级工作出色的学生干部予以加分, 而且优秀班级评优的学生干部比例相对较高, 从而大大激励学生干部的主动性和开拓性。

2. 准军事化管理中实施班级量化考核的注意事项。

(1) 注意班级量化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班级量化考核能使学生的行为与学校的准军事化管理要求相一致, 但这种一致是相对不稳定的, 它只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故不能用班级量化管理替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跟上了, 量化管理模式才能被学生所接受, 效果才会明显。

(2) 注重正确的表扬和激励学生

班级量化考核的作用不仅仅是“考核”, 更重要的是“导向”和规范, 形成一种激励机制。由于大一新生刚刚成年, 各方面不十分成熟, 学校、班主任应正确对待学生自我管理活动中出现的失误, 不能求全责备, 应耐心加以引导、鼓励。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表扬, 对生活中学生出现的一些不适应的情况要加以指导和鼓励, 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商业学校学生处.加强学校管理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J/OL].http://www.scsx.cn.2003.

[2]夏斐.中国高等教育的希望在于创新[N].光明日报, 2003-01-10, (2) .

3.大学新生管理中的情感教育模式初探 篇三

摘要:情感激励可以激发大学生内驱力,调动大学生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利用情感激励对于提高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教育模式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事务管理,对情感产生的作用重视不够。教育管理者应该充分重视情感激励的作用,在掌握情感激励理论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运用情感激励,可以有效进行教育管理。

关键词:大学生;情感激励;教育管理

高校要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适应新时期的发展特色,了解新时代的大学生特点,创新理念,改进方法。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效的教育管理对于促进他们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是人的活动的内部动力之一,它有积极的情感与消极的情感之分。积极的情感能激发和鼓舞人的行为,消极的情感则会能阻碍人的行为。当一个学生取得进步时,哪怕是一点点小小的进步,如果受到表扬和奖励,他会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更加努力向上,反之,如果没有得到肯定和认可,他感受不到进步带来的愉悦,久而久之可能会失去兴趣、没有自信,甚至产生颓废心理。可见情感激励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管理者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情感关怀,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科学合理地将情感激励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通过情感激励充分肯定、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一、情感激励的内涵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给激励下了如下定义:所有内心渴望得到的条件,希望、愿望都能够对人产生激励……它的本质就是一种内心状态。学者佐德克(Ze-deck)和布拉德(Blood)则将激励定义为:其本质是一种倾向,促使人能向某个目标去努力。所以说,激励实际上就是利用某种刺激,帮助人们产生强烈的动力,向着某一目的不断努力、前进。激励可分为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两种。作为精神激励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情感激励是最为常见的激励手段。情感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对激励客体的情感产生影响,激发客体内在精神力量,形成内驱力,提高自信心和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心理感受,积累心理能量。情感激励运用到高校教育管理领域中,主要指的是教育管理者以尊重、关心为前提,通过语言的鼓励、情绪的感化、环境的渲染,去引导学生主动交流,积极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比如要通过真诚的语言,学会用典型事例,适时的表扬、鼓励、陪伴、慰藉学生,促使学生对教育管理者产生理解、感激之情,进而产生亲切感、认同感和信任感,培养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进而运用到学习、生活中,产生较好的效果。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中情感激励运用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客观上需要教育管理者进行情感激励。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伴随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在享受着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发展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问题深刻地影响到了他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生活态度及行为选择等,尤其明显的是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情感。他们从小一直享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不同层面的关爱,却没有更多地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索取多于付出,得到多于回报,他们思想标新立异,观念开放自由,感恩回报意识较弱。这种客观实际表明,高校需要通过情感激励帮助学生珍视情感、懂得感恩、健康成长,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主观上需要情感激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要从低到高排列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繁荣稳定,大学生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此时交往、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便上升到主要地位,社交需要是指人们有与人交往的需要,交往可以建立一定的友谊,这样的关系可以让人获得归属感,最终能被某个特殊群体或者社会所接纳。尊重需要实际上就是指人们希望拥有自尊并为人们所尊重,他们希望在获得一定的成绩时能够被认可。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人们希望能够完成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工作,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大学生这三种需要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满足。而情感激励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各种需要方面得到一定满足。情感激励理论告诉我们,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可以对大学生的情感产生影响,激发他们的内在精神力量,形成内驱力,情感激励产生的作用比物质激励产生的作用更为持久,有利于大学生提高积极性和自信心,积累积极的心理能量。正面情感不仅是调动个人积极性的催化剂,还是人际关系的粘合剂,融洽、协调的情感关系可以团结成员,凝聚力和向心力都由此产生,有助于形成积极互助友爱的集体,进一步促进个体的成长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关心、尊重人为前提,认为教育管理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更要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可见,情感激励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方法,要有效加以利用。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全面掌握并将情感激励理论运用到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效地挖掘自身潜能,充分发挥才能,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高校教育培养目标。

三、情感激励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一)情感激励要以爱为基础,以尊重为前提

情感激励要以爱为基础,以尊重为前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人的爱,学生需要教育者的爱。教育者想要运用好情感激励,更应该以爱为基础,一句主动的问候,一个留意的关心,积极支持,友爱肯定,精神上的鼓励和行为上的支持,热情地在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给予学生无私的关爱,会让学生感受到被爱被重视。关爱学生的同时要懂得尊重学生,不可以以爱为名,将想法强加给学生,否则会让学生感觉没有自我,有压迫感,甚至产生逆反对立心理,这样的状态情感激励无法产生效果。因此,要以爱为基础,以尊重为前提进行情感激励。

(二)情感激励以有效沟通为桥梁

情感激励主要通过表扬、关心、信任等方式进行,但不管是何种方式,都离不开沟通,更确切地说是有效沟通,因为它是教育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进行情感激励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教育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情感激励不可能产生。只有经过有效沟通,教育管理者的情感才能被感知进而对学生产生激励。因此教育管理者应该学习沟通的技巧,沟通时应注意态度、语气、内容、环境等,尽量让学生感受到关爱、理解,让沟通有效,让情感顺利传递,进而成为有效情感激励。

(三)情感激励应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因人而异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知道,大学生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三种属于情感层面的需要,目前尚待满足。而对于不同学生来说,各种需要的权重不一样,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应该对大学生的不同需要有全面了解。如: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不同地域的大学生,不同经济状况的大学生,他们的情感层面需要分别有哪些不同,根据这些不同,有针对性地引导、满足,进行情感激励,这样才能帮助每个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

(四)情感激励应把握全面、公平的原则

进行情感激励时应遵循全面、公平的原则。情感激励需要面向每一位学生,不能因学生的表现差,取得的进步不明显,就忽视对他们进行情感激励,也不能因为表现好,就偏爱那些优秀的学生,把赞赏关心全给了他们。应该认识到,教育管理者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做到一视同仁和公正无私。好的学生可以好上加好,而目前较弱的学生经过情感激励,也可以发现问题,改正错误,进而变好,甚至更好。

(五)情感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情感激励需要适时适度地与物质奖励有效结合。一方面,如长期无物质奖励,情感奖励显得过于空泛,而且由于经济原因,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物质缺乏和经济需求;另一方面,情感是心理范畴,激励效果的显现有时需要一定过程,而物质奖励更为直接和容易理解,有助于学生消化吸收情感激励。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将情感激励成效发挥到最大。比如在表扬学生进步的同时,如果能颁发荣誉证书加以纪念留存,将情感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好地达成情感激励的目的。

(六)营造良好的情感激励环境

4.大学新生管理中的情感教育模式初探 篇四

【摘要】:本文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就如何以情感教育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英语教育;情感教育

近年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仅仅通过被动的灌输和机械的接受,对于语言教学来讲,并不是一件好事,很多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不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所以,随着人本主义教育浪潮的兴起,很多英语教师也提出,英语教学方法应逐步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应该注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情感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教师影响的。在课堂上,教师的表情、目光、语言都会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也能成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运用的各种手段、方法、策略都会得到学生的反馈,教师的情绪也会感染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1.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情感障碍

1.1学生的自卑情绪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消极情感是取得良好效果的极大障碍。其中自卑情绪是消极情感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卑情绪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学生水平高低不平的压力造成的。由于各地中小学教育不平衡,中小学教师水平不平衡,学生以往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也有学生自身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问题,使学生英语基础差距极大。有的同学英语基础很好,表现得比较自信,也会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而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通常会很自卑,害怕犯错误,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出丑,在英语学习中跟不上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脚步,经常有挫折感,久而久之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并背起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这样使得英语成绩更加难以提高。

1.2学习目标的不明确

由于整个教育体制的问题,学生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一直都是应试教育,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不是语言的实际应用和交流能力,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也开始有了社会实践的机会,有时学生们会发现自己所学的并不能完全应用于社会,而社会上所需要的往往又是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在学习中取得较高的分数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在社会生活与交往中熟练的运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这样,他们的学习意愿就会发生动摇,学习目标不再明确,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产生怀疑。他们认为从大学英语教育中学不到他们所需的知识,也不知道通过怎样的学习才能使自己适应社会对英语的需要。这样英语学习又成了一种负担,很自然有了消极情绪,学习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融入情感教育,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2.1夯实基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作为老师首先要让学生信服,要保证所传授的知识一定是准确的。所谓“爱屋及乌”,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门课。反之,如果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不精通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也做不到触类旁通,学生就会产生反感情绪,抱怨老师和课程,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同时,也只有精通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也才能在教学中熟练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2对学生一视同仁,鼓励教育取代批评教育

对教师而言,可能最难做到的不是备课,不是组织教学,而是真正做到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但这一点对于有自卑情绪的学生们来说恰恰是最为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平等相待,在教学中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平等参与程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听取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的意见、建议,让教学在一种无拘无束的轻松心理氛围中进行,教师以真情感化学生,真心真意地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降低他们的紧张感,减轻心理压力,使他们愉快地参与语言学习。

2.3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尽管大学生把英语四、六级考试当成学习目的,但考试和实际工作中的需求毕竟还是不同的。因此部分学生就会觉得学习目标不明确,从而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动力。为了改变这种单一的学习目的,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使学生清楚通过英语学习,可以在哪方面增强他们的自身能力,从而满足社会上对他们英语水平的要求。学生对这样的交流感到很新鲜,激发了他们的热情,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如何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如何把课堂所学应用在工作中,并让学生掌握切实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通过这样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学生明确了学习英语的目的,也因此更加有动力。

2.4改进教学模式,增进教学中的趣味性

成功的教师不再以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英语教学,而是通过语言的特殊媒体创造宽松的学习气氛,在电化教学日益普及的今天,充分利用诸如磁带、录像、幻灯片、网络等资源设备,创造一定的社会语言情景,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英语交际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学习热情就会高涨,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教师教授教材选编的文章,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于人生、自信心,亲情、爱情、婚姻、健康、社会问题、科学技术、环境问题等等,每一篇文章都选择一个学生感兴趣,能够引起共鸣的切入点,使英语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增强了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英语教学中增加了情感因素,以情换情,使课堂成为精神享受的地方,上课成为美好的享受,快乐的经历。不知不觉中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结语

5.大学新生管理中的情感教育模式初探 篇五

王基政 许海龙

[内容摘要] 在开放教育法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为培养学生应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员法律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针对课程的不同内容,进行模拟法庭、专题讨论、案例调查等教学实践方式实现。既给学生创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机会,又使我们尝试了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本文通过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总结,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管理,突出践性教学环节的实际问题,对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管理方式进行了如期探索。[关键词] 法学专业 实践教学 管理

实践教学是指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为促进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设置的。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完成规定的练习、实验、实习等一系列学习实践活动,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内化整合和外化提升的教学过程。它强调教师的指导,并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也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去获取感性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认真探索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方式,是实现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学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较好地完成法学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对法律实践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

实践环节教学包括课程实践性教学和集中(综合性)实践性教学两方面。课程实践性教学又包括课程作业和课程实验教学两部分;集中实践性教学包括社会实践(调查)、课程设计(大作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习等)和毕业作业或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部分。

任何教育环境都必须向学习者提供足够的机会和场所以训练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也不例外。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试点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定位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不是纯理论性人才,因而在知识、能力结构或培养规格方面,会更多地把过去比较注重对知识的继承、传授和掌握转变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体现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过程中,就是由传统教育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指导思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这样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素质和学习能力,有目的主动学习。因此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是远程开放教育各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不可代替的重要环节,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远程开放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提高电大培养人才的质量,整体提升电大的教学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条件建设。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落实要有必要的实施条件予以保证,我校在积极创造并逐步完善实施条件方面作出了如期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关于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问题。

(1)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落实实践性教学环节、保证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的必备条件之一。自开放教育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校不断更新实践教学设备,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加强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2)在第一届法学专业毕业实践中,我们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和学员的分布状况,对实践教学的基本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多种渠道建立了满足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要求的实践基地。(3)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综合性。实践基地建设应根据法学教学改革目标、专业设置相协调,把基地建设作为一项综合性工程全面考虑;二是实用性。基地建设应确实起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作用;三是要有先进性。基地建设应满足现有法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要求及模拟法庭的需要,在软硬件建设上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先进性。

(4)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基地建设要体现“适需、够用”的原则,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在数量和质量、实验设备和配套率上,都必须满足学生的需要。

(5)提高认识,克服困难,积极探索,不断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要根据法学专业要求,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采取与当地法院、检察院等司法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法律实践过程。目前,我校已经与酒泉市检察院、肃州区中级人民法院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书,挂牌成立了甘肃电大亚盛分校法学专业实习基地。解决了我校开放教育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实习场地问题。

2、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践性教学的业务指导者和组织者。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必须有意识、有计划地提高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素质。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应具有较扎实的业务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除一般的应用技能外,还包括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

(1)试点分校应建立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的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承担电大实践教学的教师,不论专职或兼职、校内或校外,均应有较扎实的本专业知识和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要求他们责任心强,热心电大教学,认真执行电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

(2)对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应制定出不同层次的业务标准,逐步建立起专兼职教师的考核制度。对校内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态度应进行全面考核,同时加强对外聘教师的工作检查。对不能胜任实践教学的教师应及时作出调整。(3)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中期评估之后,根据省电大关于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培训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制定了培训计划,逐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采取具体措施鼓励和引导任课教师兼任实践教学工作,并将实践教学能力和表现作为他们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业务条件。目前,经省电大教学管理中心培训,已取得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指导资格的教师有5名。

三、如何做好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工作。

1、根据中央电大、省电大实践教学实施工作的基本要求,依据实践教学学分、教学大纲、实践内容、实践方式及考核内容等方面的要求,制定实践性教学环节实施细则和教学环节实施意见。实践教学项目要达到教学计划规定的指导课时。

2、作为试点分校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资源建设,积极设计、开发实验室以及自测、模拟、实验等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编写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各类实习、毕业论文(作业)选题指导等集中实践环节的指导材料。严格规定实践性教学考核的内容和要求,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质量,定期进行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检查与宏观指导。

3、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特点,作为试点分校应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式的改革,开出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注重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实践内容的安排要力求新颖、用针对性,强化理论应用,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倡实践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参与实践活动和创新活动,联合合作高校、合作单位,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经常开展实践教学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及研究经验的交流。以便分校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能更好地利用。

5、注重课程实践环节的组织,不断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学员可以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实践活动来完成实践学习环节,也可以自主形成学习小组,自主定时到实践基地完成规定的实践学习环节。在充分考虑工作实际的前提下,实践教学形式尽可能多地体现出灵活性。让学员有选择余地,让学员有自主安排学习的感觉和可能。

6、以基地为载体开展的实践活动,表现为课题式、服务式、考察式和讲座式等方式。

(1)按教学计划要求,组织学员带着学习课题到实践基地参加实践学习。(2)组织学员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开展志愿活动。如法学专业组织送法下乡,在农村开展法律咨询活动。

(3)由学校根据学习要求,组织学员到相关基地单位考察,带着问题听取专家意见,参加实践学习。

(4)积极探索多种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指导教师应在活动的立意和组织上重点突出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5)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在职教师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和提高。

7、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与检查。(1)要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必须重视考核,形成封闭式管理。要求学员记录活动的课题、基地名称、活动时间、活动方式、活动的主要内容,并有基地单位的签章和评语。同时要求学员就实践学习写出总结、体会或考察报告,使整个环节有章可循,有案可查,从而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2)为使广大学生提高认识,重视并积极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我们按照导向性和养成性相结合的原则,将参加实践教学列入学生课程形成性考核范围。规定每个学生在参加实践教学活动之后,完成的实验或调查报告等,由指导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师批阅、评定成绩。成绩作为形成性考核的一部分记入课程总成绩。

(3)实践教学活动作为形成性考核内容的一部分,作业的分数比例也要相应的降低。对学生来说,参加实践教学活动,分数不高,但占用的精力都比较大。因此,在制订形成性考核实施办法时,应充分考虑实践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4)实践环节的教学检查应制度化,规范化,纠正偏差,表彰先进。

8、注重法律实践活动。

法律实践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我国司法实践的了解,接受法律思维和业务技能的基本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并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法律实践必须在修完法学专业80%的主干专业课程之后进行,具体要求作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必须明确法律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法律实践的内容应限定在立法、执法与司法实践范围内;法律实践可采取模拟法庭、法律咨询、专题辩论、法制讲座或报告、旁听庭审、法律专题社会调查或者在司法机关及律师事务所实习等形式,不得免修。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每个学生都必须提交与法律实践内容相同的法律实践总结报告,主要包括心得体会、实习报告或调查报告。

(2)明确法律实践的成绩考核与评定标准。法律实践的成绩考核以学生提供的书面材料为依据,要求书面材料的的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根据省电大要求,法律实践的成绩评定标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合格的标准是:法律实践的形式符合要求;实践活动真实可信;书面材料内容充实、逻辑清楚、语言通顺、字数符合要求。法律实践书面考核材料经审核合格后给予相应的学分。凡没有参加法律实践、未交书面考核材料者或成绩不合格者,不计学分,可允许补做一次。

(3)严格审查上报指导教师资格。指导教师应具有法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具有法学专业中级技术职称或从事法学专业教学与研究的人员。(或经过省电大教学管理部门培训后,且取得指导资格的教师担任)。校外聘任教师应具有法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审判员、检察员、律师等专业职称、职务,从事法律业务工作满三年的人员。

(4)进一步明确指导教师职责。指导教师应按照分校法律实践领导小组的要求,指导学生选题、收集资料、拟定写作提纲、讲解写作方法。检查学生实习进展情况,随时进行具体指导;审阅学生书面考核材料的初稿,提出修改意见,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审核书面材料的真实性,对完成稿写出评语,并根据考核标准提出评分意见。

四、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撰写、指导、答辩工作。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旨在系统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一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论研究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毕业论文撰写的具体要求。

毕业论文撰写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员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方面。按照甘肃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集中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的要求,应该抓好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求选题仅限于法学专业范围之内,同时要结合法学研究动态和我国的立法、司法和执法实际。

(2)毕业论文的文体要求。毕业论文的体裁应为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工作总结或者单纯的案例分析均不能作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要求观点新颖明确,材料充实,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言通顺,格式规范。论文应该由学员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严禁抄袭。毕业论文不得少于6000字,完成且经指导教师批阅、通过答辩合格者,可记入5学分。

(3)毕业论文的规范格式。要求统一设计封面,有标题且注明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学校名称、学生证号、所学专业、工作单位和完成时间;论文目录由小标题的序号、内容及其页码号组成;内容摘要的位置在正文之前,字数在400字左右,要求客观、间接、符合正文内容;正文的主体部分要有章节之分,而且要尽可能加上小标题;需要注释的内容是:“对读者不易理解的概念、材料,以及其它不便在正文中展开论述、又有必要告诉读者的内容”。论文中引用的文献资料也要注明所引用的书名或论文名、作者、出版单位或期刊名及出版时间,论文引用的文献资料不得少于3个,采用尾注的形式;要求参考资料目录清晰,且注明参考文献的作者、文献题名、期刊号、出版社及出版时间等。论文统一采用Word文挡,用A4纸打印、装订。

2、指导教师的资格及职责。

(1)指导教师的资格。指导教师应经过省电大教学管理部门培训后,且取得指导资格的教师担任。(在指导前须上报省电大,经批准后有分校安排论文指导工作,同期指导的学生不得超过10人,对每个学生的指导时间不得少于10学时)。

(2)指导教师的职责。指导学生选题、收集资料、拟定写作提纲、讲解写作方法。检查学生论文进展情况,随时进行具体指导;审阅论文的初稿,提出修改意见,作好指导记录。审核论文的真实性,对完成稿写出评语,并根据标准提出评分意见。同时指导学员作好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3)认真组织论文答辩工作。分校成立论文答辩委员会,下设若干答辩小组(一般由3人组成)。答辩组应在认真审阅论文的基础上对论文作出评价,并在论文的研究范围内,提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现场答辩。要求语言规范、表述清楚、流畅,答辩问题准确、到位。成绩评定的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具体评分标准须参照省电大印发的法学专业“集中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进行评分。毕业论文成绩应在答辩结束时由答辩委员会当场公布。最后,将论文综合成绩和评语一同交省级电大终审。总之,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一个教学环节,而是一个过程、一个体系。一定要特别强调过程管理,要严把选题、审题关,严把论文写作关,严把毕业答辩关。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的目的为中心、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中心,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中心。对毕业班的实践环节和毕业作业,学校均成立指导委员会,由校长担任主任委员,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副主任委员,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作出部署。根据中央电大的要求具体制定《实施方案》。按我校的具体做法,实践环节的全盘工作在第四学期期末付诸安排,印发有关通知。学生利用暑假及工作之余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第五学期开学后两周内提交社会调查报告,由学校组织有关教师评阅。为了搞好毕业论文撰写工作,在学校指导委员会领导下,首先召开动员大会,印发开展毕业作业撰写的通知,同时附上有关材料,主要是介绍撰写毕业论文的要领和方法,提出写作要求,提供参考选题。其次,利用学生集中面授机会,邀请在区内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法学专家,直接给学生讲授论文写作方法。再次,严格按照甘肃电大关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资格条件聘任论文指导老师。

参 考 资 料

1、甘肃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各专业集中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手册。(2004年4月)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印发。

2、《开放教育入学教育指南百问》。(2002年2月出版)于云秀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3、甘肃电大亚盛分校“关于印发法学集中实践环节实施意见的通知”(2003年4月)教学科印发。

6.大学新生管理中的情感教育模式初探 篇六

刚入学的大学新生,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走入专业和职业教育,从家庭生活模式向社会生活模式过渡,面临着来自新环境、新角色和新身份的挑战和适应方面的困难。能否调整好自己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不仅决定了他们在大学期间的状况,而且可能决定他们一生的发展。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就是教育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的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研究成为教育界频频论及的课题,所涉及的内容有对新生所面临的矛盾和困境分析,对新生心理特点剖析,对新生教育管理的途径、模式、内容探析等等,笔者试图引进网格化管理思想,对90 后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管理的模式建立进行研究。

1 新生适应性教育管理引入网格化模式的现实意义

网格化管理最早源于网格(Grid)技术在管理领域中的运用,它以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为基础,以满足对象需求和监督反馈为管理目标,建立即时反应机制,提供一体化服务[1]。当前探索将网格化管理思想引入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管理,主要基于当前以90后群体的教育管理为主要任务的高校学生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及特点。

1.1 社会环境新形势以及高等教育新常态的要求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更加凸显,西方在对我国国际期待和国际责任有所加重的同时,遏制的活动也更加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愈加激烈,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社会思潮对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受其影响最为深刻,属敏感人群。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以及价值取向唯功利化等一些错误思潮正不可遏制的侵蚀着这一活跃群体,令其产生制约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和行为。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尤其是抓住新生进校时适应阶段的引领引导,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呈现出全方位的新常态。与此相适应,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新常态”。 这就要求高校把发展重点从过去的拼规模、拼数量转向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拼质量、拼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对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2 高校生源的变化以及90 后群体的特点的要求

据统计,截至2014 年12 月31 日,江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2],高等教育发展率先进入普及化阶段,改革成为下一步教育发展的重点。尽管高校生源规模已趋于稳定甚至萎缩,但为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生源的种类由单一性走向多样化,高校招生的地域范围也不断拓宽。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招生的方式就有自主招生、统招、“3+2”模式的专转本招生、对口单招、转段培养等,招生区域扩至全国29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方式的多样和地域间经济文化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在校学生的素质的良莠不齐,这些个体性的差异在进入大学之初表现地尤为明显。而这群90 后的中生代,他们也有着共同的特性。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环境的特殊性,使他们养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特别是无所不在的网络,以更加自由、自主的形式满足了大学生刘交友、娱乐、购物、学习、评论等基本需求,强化了他们的自意识以及存在感和权利感。但是,就业难等现实问题又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到自身的脆弱以及对家庭的依赖、对变革的期望,大学生面临独立与依赖之间的激烈心理冲突。同时,青年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勇于进取创新,但辨识能力、耐挫能力、社会责任感等重待增强,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日益呈现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这些对当前高校学生尤其是新生的教育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特性的要求

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个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而又紧密关系的体系,学生教育管理因涉及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内容,也牵扯到学校各个不同的教育管理系统,如学工、教务、党务乃至后勤等等,角色不同,职能不同,在整个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旦发生错位或缺失,就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将网格化管理思想引入,合理建立网格并将其纳入到不同的网格中,明确职责,才能确保适应性教育管理的效果最大化。

党的十八大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对新的变化以及更高的要求,保证正确方向、把握成长规律、创新工作思路,引入科学的管理思想,不断提升学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必要途径和重要保障。

2 网格化模式的基本涵义和特征

2.1 网格化模式的基本涵义

网格研究权威Fosetr对网格的定义为:在动态多机构虚拟组织中的资源共享和问题的协同解决。网格化管理就是把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个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各网格单元间建立起协调机制,使各个网格之间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组织的资源,以最终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新型管理思想[3]。

网格化管理最早出现于社会管理范畴,是改革创新城市社区管理的产物。高校学生网格化管理模式是对社会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有机嫁接,是结合高校自身特点进行适量改造和创新的成果[4]。2012 年以来,江苏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纷纷在高校公寓管理、党建、安保等方面试点网格化管理模式,2014 年8 月,湖北省教育厅发布《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高校学生网格化管理工作的通知》,在湖北省高校内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工作。而笔者将网格化引入新生适应性教育管理中,不是简单地以空间和地域作为划分网格的依据,而是试图在学院范围内,以学生生涯发展目标的不同类别为经线,以不同年级为纬线,将学生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并以网格为单位开展思想引领、学业指导、能力培养、创新创业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化教育与服务。

2.2 网格化模式的特征

这种基于学生生涯发展目标及规划的网格化教育管理具有“一本三化”的特征: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教育管理活动跟进学生需求、以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为根本目的。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个性化,在充分掌握不同网格内学生发展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为网格内的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多元化和扁平化、精细化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三是信息化,网格的建立要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学生成长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加强信息的整合与共享,实现学生需求的收集、调研、分析功能,为网格化提供信息基础。三是动态化,由于学生对客观环境以及个人主观的认知随着年龄、学识等的影会不断产生改变,从入学初期到后续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学生的生涯目标及规划也在不断地调整中,因此以此为基础的网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化的。

3 新生适应性教育管理网格化模式的运行

3.1 网格化模式的体系设计

以学生生涯发展目标的类别为基础,在学院同年级范围内将具有相同类别生涯发展目标的学生分划分为一个网格。纬线为同一学院内的各个年级,同一个年级的政策规定、教育环境、学业要求、日常管理以及培养进度等方面都有很多相近之处,易于实现教育管理的横向互通。经线为学生在入校后在科学认知自我以及环境的基础上做出的个性化的学业生涯目标的类聚,涵盖学生的学业发展、能力拓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等各个方面。

3.2 网格化模式下教育管理的主体内容

一是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突出思想引领。加强主题教育,以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和重大事件为契机,积极谋划,分类指导,大力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仪式教育,精心谋划开学典礼,以典礼为载体,培养学生爱校荣校情结;加强典型教育,通过优秀学生风采展示、学生标兵宣讲团等举措,挖掘先进典型,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二是以学业规划为基础,突出学习指导。加强对学业规划的指导工作,引导学生科学设立目标;创建学生学习发展指导中心,并构建包括学习困难学生帮扶、优秀学生因材施教和学习发展能力提升3 个系统的全覆盖学习发展指导体系。三是以第二课堂为依托,突出学生素质建设。以系统工作原理为指导,以青年学生素质拓展和能力建设为目标,把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为抓手,设计不同的课程模块,实现多学科、多门类、多种能力的集成,分阶段、分重点、分层次的集成,打造本科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实现学生第二课堂培养的科学化管理、规范化实施、全员化参与和全程化跟踪,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拓展从以结果认证为主向以过程管理为主转变。

3.3 网格化模式的运行保障

7.大学新生管理中的情感教育模式初探 篇七

1 为人师表, 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爱因斯坦说过:“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是教师的德和才, 无德无才的教师是绝对不会受到爱戴和尊重的”。班主任要有渊博的学识, 高超的管理艺术, 才能胜任这一神圣的职责, 要想育他人, 必先加强自身德行修养, 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楷模和导师, 班主任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产生着比任何语言都更巨大的感染力, 班主任的良好风度、仪表、气度、胸怀等都是学生无言的教导。在学校里,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学生最亲近和崇拜的人, 班主任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对于班主任来说, 用自己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至关重要。在学生面前, 班主任是一面镜子, 因此, 规范学生的行为, 首先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做到, 保持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向学生全面而深刻地展示自己, 获得学生的赞赏和信赖。方方面面对自己都要高标准、严要求, 身体例行, 以身作则, 衣着要整洁得体, 语言要规范健康, 举止要文明礼貌, 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靠自己渊博的学识和令人信服的修养在学生中建立威信, 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学生才愿意主动从班主任的言行中吸取精神营养, 自然也就愿意听从班主任的教导, 班主任对于班级日常工作的开展也会得心应手。

2 用心交流, 善做学生思想工作

班主任要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 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自己班里的每一个学生, 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心理, 在班级的管理中, 需要多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 调查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与学生们心灵交谈, 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并及时引导他们。当然, 在教育和批评学生时要以理服人, 因人而异, 不要以势压人。比如:对于受到不良影响和虚荣心强的学生采取个别谈话, 不伤害其自尊心, 让他在一段时间内改掉错误和缺点。

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活动, 班主任直接参与, 走进学生的心灵。师生之间相互了解, 相互帮助, 加强情感的交流。有效引导学生们勤俭节约, 尊老爱幼, 热爱劳动, 爱护公物, 相互帮助等, 让他们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这样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怎样与人进行交往, 怎样与人和谐共处, 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思想是行动的指挥棒, 我相信, 当每个学生都心系集体、情系班级, 一定能形成一个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班集体。

3 用爱心感化学生

爱护学生是每一个班主任的本职, 是一个合格班主任的必备要素。爱是阳光, 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 能滋润万物;爱是桥梁, 能沟通心灵。爱为师之魂, 有了爱, 师生才能以诚相待。可见, 热爱学生, 以爱动其心, 无微不至地关爱每个学生的成长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条件, 也是师生关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热爱学生, 就是关心学生就是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他们以真诚的帮助和支持。对学生的表现, 班主任要给以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其缺点, 要恰如其分地指出, 并努力地帮助他们纠正;对其积极因素, 要善于发现并加以鼓励。同时, 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4 理解、信任学生, 赞赏激励为主,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当学生有了进步时, 最需要得到的是认可;当学生获得成功时, 最需要给予的是赞赏;当学生受到委屈时, 最需要得到的是安慰;当学生犯了错误时, 最需要给予的是宽容;当学生遇到挫折时, 最希望得到的是鼓励……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 都会表现出积极与消极, 都可能发生对与错。因此, 就要求班主任善于挖掘、调动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 使学生身上的潜能得到开发, 情感得到调动, 使学生的努力获得成功。对学生的缺点与错误尽可能地给予谅解与宽容。特别是问题学生和学困生, 恰恰是这些学生更需要多一点理解和信任, 多一点鼓励。班主任学会谅解、学会包容, 往往能感化学生。并引导这类学生把老师的理解和鼓励转化成自己真切的体验和感悟, 准确地认识自我, 从而, 促使每个学生去矫正和战胜自身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有时, 班主任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 可能令学生一辈子也忘不了, 他会成为沐浴学生心田的阳光和雨露, 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永远都需要这种特殊的养料。所以, 班主任千万不要吝啬表扬、夸奖、赞赏和激励。

5 循循善诱, 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中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 希望教师尊重他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合理要求, 尊重学生的感情, 不伤学生的自尊心, 满怀真诚与爱心, 与学生坦诚相待, 耐心细致地激励学生, 给学生恰当的期待;循循善诱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从而帮助学生抗拒诱惑, 调节情绪, 平衡心态, 增强自制, 有效地消除失落、厌学、自暴自弃等心理。比如:原班上一个逃学、上网成瘾的学生, 我经常对该生说理和引导, 在我不言放弃、锲而不舍的精神感染下, 使其心理得到了调适, 原来的失落、厌学心理得到了消除, 最终走向了成功。

上一篇:苏教版必修四常考默写习题下一篇:大学社团电影社团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