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2011)

2024-09-21

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2011)(精选11篇)

1.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2011) 篇一

棉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xx县强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瞄准创建“全国棉纺织基地县”目标,突出棉纺织特色,按照“培育龙头,壮大规模,拉长链条,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新纺公司的辐射带动作用,以项目带动为支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工业区建设为平台,促进了棉纺织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发展现状

,全县棉纺织工业完成产值46?3亿元,实现增加值13?3亿元,分别占限额以上工业的64?5%和64?6%,“十五”期年均增长25%以上,棉纺织工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龙头带动作用明显。新纺公司是我县棉纺织工业的龙头,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家大型纺织骨干企业,全国520家、省50家重点支持企业之一和全国同行业竞争力前20强,是全国功能性服装面料开发基地。目前,公司拥有总资产13?9亿元,固定资产10?3亿元,有5个生产分厂,纱锭35万枚,其中环锭纺22万锭,气流纺24台;织机2832台,其中无梭织机946台。拥有进口清梳联、自动络筒机、转杯纺纱机、无梭织机等国际先进设备1000余台(套),占公司关键装备总量的70%以上,其中气流纺生产线处于国内最大、国际领先水平。主要生产和经营纯棉及混纺纱、纯棉和混纺坯布、色织布、家用纺织品、服装等五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年产高档织物用纱7万吨、服装面料1?3亿米。20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8?1亿元,实现利税1?3亿元。新纺公司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发挥其人才、市场、信息、资金等优势,与民营纺织企业实行产业分工协作,增强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了xx纺织产品在全国市场的知名度。

二是产业集群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全县棉纺织企业发展到101家(其中纺84家、织8家、捻线9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1家、超亿元的5家。固定资产达到26?2亿元,从业人员3万余人,纱锭规模达到80万锭,织机达到4500台,年产棉纱16万吨以上,各种面料1亿米左右。企业集中布局于县纺织工业区及城关、上港等7个棉纺织工业小区内。全县民营棉纺织企业的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新纺公司。围绕棉纺织工业,全县常年植棉38万亩,年产优质原棉4万吨,“银鹏”牌棉花被评为全国十大棉花名牌之一。我县已基本形成了以植棉――购销――轧花――纺纱――织布――服装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三是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全县棉纺织企业的机器设备,全部都是国家定点纺织机械厂最近三年出厂的先进设备,主要设备J128K、FA506细纱机等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在新纺公司辐射带动下,民营企业拥有了一批富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实现科学管理和提高产品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是市场销售渠道畅通。以新纺公司为依托,整个纺织产品销售网络健全

,在国内外设有多家销售公司,同上百家纺织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业务关系,营销网络

覆盖我国中部及东南亚地区广大市场。产品质量好、年销率高,棉纱、服装面料产品产销率

平均保持在99%以上。年,全县棉纺织产业市场交易量近65亿元,其中出口创汇2800万

美元以上。

二、主要做法

1、优化结构,培育壮大龙头。近年来,在积极引导棉纺织产业开发高科

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基础上,逐步将一般产品生产能力向民营企业转移。不断加大新纺

公司技改投入,着力引进了一批具有当今国际一流水平的纺织装备,重点发展高档色织服装

面料、功能性高档服装面料等,确保装备水平、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处于全国

同行业先进水平,努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化纺织企业

集团。加快新纺公司产权制度改革,减少国有股份比重,去年该企业及企业持股会、县财政

三方共同出资9000万元在县纺织工业区新上了华亿纺织公司,进一步增强了发展活力。同时

,着力扶优壮强,近年来坚持每年筛选5―7家骨干纺

织企业作为全县优强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实施动态管理,促其做大做强。目前已有华星、鹏

升、华裕等5家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亿元,12家达到5000万元左右。在骨干龙头企业的带动

下,近年来全县棉纺织产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2、拉长链条,壮大产业集群。注重运用市场机制,整合原料、纺

纱、织造、印染、服装加工、市场营销诸要素,鼓励和引导小轧花向棉纺织转移,棉纺向棉

织产业、服装加工业转移,完善产业链条,推进棉纺织产业的社会分工和产销配套,形成社

会化生产格局。

纺的方面,鼓励企业实施资本运作,兼并联合小型棉纺企业,实现规模化

、集约化经营,加速形成以新纺公司为龙头,以城东、城西、城南三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大

2.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2011) 篇二

受宏观经济影响, 2011年我国陶瓷行业遭受内外多重因素的困扰:原材料价格、人工工资、天然气及煤、物流费用等全面上涨, 企业经营成本大幅增加;大部分产区遭遇严重电力紧缺, 限电、停电影响企业正常生产;楼市调控升级, 限购、限贷冲击陶瓷制品产能释放;人民币持续升值, 严重挤压出口企业利润;来自欧盟、南美等地区国家的反倾销争端不断, 主要出口市场频频受挫。

面对诸多严峻挑战, 陶瓷行业依然保持增长态势, 全年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同比稳定增长, 出口数量与金额进一步扩大, 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总额也同步提升。但产销、出口、效益全面增长的同时存在增速回落隐忧, 效益呈现不稳定现象, 陶瓷行业运行前景不容乐观。

2011年1~11月, 陶瓷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及销售产值同比增幅达到三成以上, 而三季度末开始出现增速下滑态势。

一、工业总产值保持稳定增长, 年末增速渐行下滑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1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1739家陶瓷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040亿元, 同比增长31.2%, 各月完成水平均高于前两年, 正增长局面稳定, 前8个月各月完成工业总产值保持较快增长, 自9月份起, 同比增速呈明显下滑态势, 11月份稍有回升, 完成工业总产值227亿元, 为全年单月最高值。 (见图1)

年末总产值增速回落势头在特种陶瓷制品、日用陶瓷制品子行业中表现尤为明显。陶瓷行业工业总产值主要集中在这两个子行业, 其中特种陶瓷制品完成745亿元, 同比增长34.2%, 占陶瓷行业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6.5%;日用陶瓷制品完成743亿元, 同比增长27.9%, 占行业比重为36.4%。

2011年1~11月, 陶瓷行业工业总产值主要份额集中在广东、山东、江西等省, 三省陶瓷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均突破300亿元, 其中产值居全国之首的广东完成459亿元, 同比增长15.8%, 占全国比重为22.5%;山东完成385亿元, 同比增长27.4%, 占全国比重为18.9%;江西完成320亿元, 同比增长44.2%, 占全国比重为15.7%。

二、卫生陶瓷制品生产增长减速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1年1~11月全国卫生陶瓷制品累计完成产量1.8亿件, 同比增长17.2%, 增速较去年下降了约4个百分点。除2月份因放假因素导致产量环比下降外, 前三季度产量呈逐月递增趋势;1~8月的月度产量增速延续去年9月份伊始的低速生产模式, 去库存化现象明显;9月份完成产量2089万件, 为全年单月最高, 同比增长陡然增至62.6%;10、11月份产量分别缩减至1516万件和1820万件, 但因去年基数较低, 同比增速依然保持较高水平, 分别为21.3%、42.2%。

从地区完成情况来看, 2011年1~11月卫生陶瓷产量排在前三位的是河南、广东、河北, 其中河南生产0.83亿件, 同比增长6.7%, 占全国比重为45.2%;广东生产0.30亿件, 同比增长19%, 占全国比重为16.5%;河北生产0.22亿件, 同比增长16.5%, 占全国比重为12.1%。

三、产销基本平衡, 内销比重渐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1年1~11月, 陶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000亿元, 同比增长31.1%, 月度走势与工业总产值保持一致, 即前8个月保持较快增长, 9月份起显现增速回落迹象, 11月份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25亿元, 为单月最高值。

2011年1~11月, 陶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产销基本保持平衡, 产销率为98%。其中10月份单月产销率达到99.8%, 为单月最高值。子行业中, 特种陶瓷制品产销率为98.7%, 卫生陶瓷制品为98.1%, 日用陶瓷制品为97.1%。

2011年1~11月, 陶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406亿元, 同比增长24.7%, 占工业销售产值比重为20.3%。内销率则为79.7%, 比去年同期稍有增长, 特别是从10月份开始, 在内外销比例相对平稳半年多之后, 内销比例逐步扩大, 10、11月的内销比例均突破82%, 比前期提高了2个百分点左右。

我国陶瓷制品在国际贸易中以出口为主, 据海关数据显示, 2011年1~11月, 我国陶瓷制品外贸总额为69亿美元, 其中出口额为65亿美元, 贸易顺差达62亿元。外贸特别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出口增速回落, 单价小幅上涨

据海关数据显示, 2011年1~11月, 我国陶瓷制品行业累计完成出口额65亿美元, 同比增长34.5%;累计出口量为430万吨, 同比增长15%, 出口额增速高于出口量增速。但与去年同期相比, 无论是出口量还是出口额增速均有不同幅度回落, 其中出口额增速下降9.8个百分点, 出口数量增速下降13.8个百分点。而出口单价为1520美元/吨, 同比上涨了12.9%。 (见图2)

除2月份受春节假期因素影响, 出口滞涨之外, 其他各月出口额均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月份完成出口额3.3亿美元, 同比增长2%;3~8月出口额逐月攀升;9~10月出现阶段性回落;11月份受国外假期将至影响, 出口大幅上扬, 出口额增至9亿美元, 为全年单月最高, 同比增长49.4%, 仅次于3月份的50.2%。

二、子行业出口显现分化迹象

陶瓷子行业出口出现分化迹象, 传统陶瓷制品, 如陶瓷制餐具的出口有逐渐萎缩趋势, 陶瓷制塑像及其他装饰品行业出口不断扩大。

2011年1~11月, 陶瓷制餐具行业累计完成出口额22亿美元, 同比增长9.2%。但下半年月度出口增速下滑趋势明显, 11月份出口2亿美元, 同比降低2.3%, 是继2月之后的又一负增长月份。而陶瓷制塑像及其他装饰品行业却创下了全年高速增长的走势, 1~11月累计完成出口额21亿美元, 同比增长73.2%, 其中全年有4个月出口增速接近或超出一倍, 另有5个月出口增速接近或超出五成, 11月份出口额则大幅增至4.2亿美元, 比全年出口次高月份的8月份高1.6亿美元, 同比增长117.3%, 创下单月最高增速。

三、进口量价双增, 岁尾增速下滑

据海关数据显示, 2011年1~11月, 陶瓷制品累计完成进口额3.4亿美元, 同比增长32%;累计进口量为2.6万吨, 同比增长36.5%。在前三个季度中, 除2月份受春节放假影响导致进口同比增速放缓外, 其他各月进口额同比均稳定增长, 其中8月份进口额3731万美元, 为单月峰值。但进入第四季度, 月度进口却急剧萎缩, 10份同比增幅下滑至3.8%, 比9月份回落近30个百分点;11月份同比增幅虽然上升到7.4%, 依然是个位数增长。

受宏观经济影响, 2011年陶瓷行业经营环境日趋复杂, 运行成本不断上涨,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等指标虽同比保持增长, 但部分效益指标增速回落明显, 产值利润率同比下降, 行业效益呈现不稳定状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行业效益增速回落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1年1~10月, 陶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735亿元, 同比增长32.3%, 保持稳定增长状态;累计实现利税总额193亿元, 同比增长29.7%, 其中实现利润总额120亿元, 同比增长29.2%, 与上年年底相比, 利税、利润同比增幅均下滑约20~30个百分点。

二、利润不稳定, 产值利润率同比下降

受多方面不利因素影响, 陶瓷行业利润增长走势从5月份开始呈现不稳定状态, 月度增速波动起伏, 9月份完成利润总额13.6亿元, 同比增长6.2%, 增速创全年单月最低;10月份完成18.6亿元, 为单月利润最高值, 增速回升至33%。1~10月, 陶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产值利润率为6.8%, 同比下降0.16个百分点。

三、亏损面收窄, 亏损额扩大

2011年1~10月, 陶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亏损企业数为113家, 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亏损面为6.5%, 延续去年逐季收窄趋势。亏损企业亏损额年内持续增加, 累计达到5.6亿元, 同比增长83.7%, 上年亏损额持续下降的势头被逆转。

2012年, 我国稳定物价措施将延续, 通胀见顶可望回落, 陶瓷原材料价格趋于稳定, 但劳动力薪酬上涨通道打开, 其他成本投入也将不断增大, 陶瓷行业成本高位运行时代来临, 行业效益水平逐渐下调的局面不可避免。

2012年国际经济形势将更加严峻复杂, 充满变数。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上升。一方面, 欧债危机持续发酵, 欧元区面临衰退。另一方面, 美国经济难有突破, 增长迟缓。此外, 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增速将会放缓。这些因素都将造成陶瓷主要出口市场需求的萎缩, 加之人民币升值及贸易保护双重影响, 陶瓷出口增长将面临动力不足的局面, 出口增速还会有一定的回落空间。

因此, 陶瓷行业发展更大程度上将依赖内需的拉动。2012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方向是“稳中求进”, 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楼市调控虽打压了一定的市场需求, 但保障房、安居工程建设, 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将为陶瓷行业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但同时不可规避的是, 陶瓷行业面临节能减排、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 多年高速发展的势头将进一步收敛。预计陶瓷行业总体向上趋势不变, 但增速将小幅放缓, 2012年陶瓷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速将回调至25%~30%。

3.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2011) 篇三

《2010/2011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报告》(白皮书)在对2010年度及“十一五”宁波纺织服装产业运行及发展情况进行描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十二五”期间的产业发展进行了预测,并提出2011年产业发展政策建议。本年度报告分为三大部分:运行篇、特色篇和展望篇。

宁波市经信副主任周学明:“白皮书是迄今为止宁波市纺织服装产业最为全面和系统的实证研究报告。肯定了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纺织服装产业背景和鲜明的行业特色办学的思路,对课题组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

中国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宁波市服装协会会长李如刚:“白皮书的发表,对提升纺织服装产业和企业信心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作为行业,企业把握产业发展脉络,进行正确决策的工具书和参考书,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宁波市教育局高教处处长李克让:“白皮书是宁波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服务行业、企业的又一项重要成果,展示了学以致用的学问之道,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项目负责人王若明教授在介绍白皮书形成的过程及主要内容时说:“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始终是宁波具有较强代表性的重要产业和特色产业,也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产业之一。全面反映宁波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状况,系统总结宁波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经验和企业的发展成就,及时探析、超前研究宁波纺织服装产业的前瞻问题,是本书撰写的主要目的。而采取产业技术的方法,以年度跟踪和实证分析的方式,编报年度发展报告,旨在能对决策部门、管理服务部门,特别是发展主体——众多的纺织服装企业起到更加务实的工具书的作用。”

运行篇:

从十个方面展示并分析了2010年宁波纺织服装产业运行特征、销售和市场、品牌领先和品牌突破、技术创新、产业拓展、创新创业、劳动就业、外贸企业和OEM企业转型等现状与成就。宁波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宁波市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其产值、利税占全市工业的比例为10%左右,出口交货值则是全市的五分天下有其一。但宁波纺织服装产量出现了总量增加、增速放缓,以及占全国、全省的比例下降的现象。2010年,以服装为例,服装产量占全国的比例从高点2008年的8.34%下降到5.44%,占全省的比例也从43.43%下降到31.78%。

特色篇:

以宁波当年发生的产业新事件和新现象,以企业为切入点来观察分析宁波纺织服装产业的八大特色,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品牌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快时尚的商业运营模式;大型企业的规模发展模式;企业快速扩张模式;以及女装亮色;低碳纤维;现代商务等,反映近年来一个相当鲜活的宁波纺织服装产业,显示出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一些新的现象。

展望篇:

在运营分析和特色描述的基础上,力求表达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必须确立起时尚产业的新概念,并围绕这一产业目标,实施拓展、创新、延伸、复合和运营的系统构建,加快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进入现代产业的发展轨道,并就“十二五“期间宁波纺织服装的走向及面临的瓶颈问题,给出了2011年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4.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2011) 篇四

2011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汇报

宜昌市兰友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位于白洋镇雅畈火车站,兴建于2004年10月,2005年5月正式投产,是一个以农副产品收购、生产、储存、销售为一体的油脂加工企业,公司占地面积40余亩,其中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有办公、生产加工设备、油罐、运输工具10余台套,公司现有油脂粗加工生产线、色拉油精加工生产线各一条,年生产能力15000吨,现有原料仓库6栋,仓容15000吨,储备油罐6个,年储油能力1800余吨,现有员工76人(其中技术人员18人,农民工58人)。

2008年3月,公司为了获得长足发展,用自有资金145万元,取得原张店粮站国有土地13亩的所有权,计划投资2000万元,新建一条日加工100吨油菜籽的油脂加工厂,2008年8月,4300平方米的钢构仓库已经完工,累计投资已达1200万元。通过几年的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扶持下,公司又于2010年3月在白洋装备工业园投资成立了宜昌市固基管桩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占地面积30亩,年生产管桩100万米、水泥电杆30000根,规划总投资6000万元,建筑总面积为6000㎡。

公司生产的“兰源香”系列压榨油在市场上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产品质量达到国家GB1536-2004一级油标准,通过QS质量检测认定,并在2007年4月注册了“兰源香”商标。2006年经国家绿色食品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2006年11月荣获第三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金奖,同年12月获得中国质量检验联盟湖北办事处、湖北质量信息调查中心“食品市场放心品牌”称号。企业经济效益良好,被纳入宜昌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被枝江市工商局、枝江市人民政府、枝江市信用联社评为“AAA”信用企业,“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宜昌市消费者协会评为消费者满意商品。2008年7月,公司通过湖北金银企业信用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评定为A级资信等级。2011年被农发行评为A级资信等级。2012年四月已申报湖北名牌产品。

公司产品在宜昌地区所有北山超市、中北仓储上柜销售,同时也进入了武汉易初莲花超市上柜销售。除满足宜昌地区消费者以外,产品还远销恩施、重庆、万州、湖南常德等地。2011年,公司生产一级色拉油1540吨,四级油 2420吨,菜粕6980吨,实现销售收入 5290万元,实现利润202万元。

公司为涉农企业,涉及白洋、安福寺、顾店、董市四个乡镇及松滋市部分乡镇的双低油菜种植发展,并直接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帮助解决了农民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公司

为更好地服务“三农”,一是在油菜籽播种前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引导农户种植优质双低油菜。二是主动与种籽、农药、化肥经销单位联系,帮助农户选择高产油菜籽种籽,做好农药、化肥配送工作。三是适时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到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种植指导,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油菜籽单产。四是收购期间组织农村经纪人对农户油菜籽实行上门收购。2011年收购油菜籽11500吨,签订油菜籽订单12000亩,签约农户2500户。2012年订单面积将超过20000亩。

由于油菜籽收购季节性强,收购时间只有15-20天,收购期间需要大量资金用于支付农户油菜籽款,银行贷款资金有限制约着公司的发展速度。各部门应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增加企业信用贷款额度,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增强后劲。

“民以食为天”,油脂行业是最具有稳定性的行业,公司良好的产品质量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巩固了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我公司坚持“质量为根,诚信为本”的原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品牌就是市场,以优质的产品回报社会。

宜昌市兰友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5.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2011) 篇五

一、***区无公害蔬菜发展现状

(一)蔬菜生产基本情况

截止2011年,全区常年菜地面积为5856亩,当年蔬菜总播种面积约32300亩、复种指数达551.6%,总产量约35000吨,实现产值约8400万元。

(二)无公害蔬菜发展情况

1、无公害蔬菜发展的基本情况

为推动我区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稳步实现蔬菜产业的提质增效,我区无公害蔬菜按照“依靠科技、依托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整合多方资金,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同时结合冬农开发、订单农业、菜篮子工程、新农村建设等项目推进无公害蔬菜的发展进程。

2011年共完成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409亩,其中,水泥桩半钢架大棚359亩(新建80亩、由原竹木棚改造279亩)、全钢架大棚50亩。目前我区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总面积达2148亩,其中全钢架蔬菜大棚150亩,水泥桩半钢架蔬菜大棚515亩,竹木蔬菜大棚1483亩。

2、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采取的一些措施

(1)建立机构,加强领导。一是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发改、财政、农业及***为成员单位,从各相关单位抽调成员组成的蔬菜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加强领导;二是层层签订蔬菜工作目标责任状,实行分级负责制,把蔬菜生产作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三是乡(镇)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研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确保基地建设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2)登记造册,强化管理。一是制定蔬菜基地保护措施,对蔬菜基地严格登记、造册、立牌、归档;二是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对部分无力耕种或粗放经营的菜地,按照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采取转包、租赁、入股、拍卖等方式进行适当调整,确保蔬菜基地的规模性和整体性。

(3)广集资金,增加投入。2011年我区共投入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资金550万元,其中,省农垦总局投入170万元、市财政投入90万元、市农业局投入10万元、区财政投入200万元、群众自筹80万元。

(4)强化服务,科技兴菜。首先是按每100亩菜地配备专职蔬菜技术指导员1人,技术员从区乡农技人员中进行选派,采取驻村蹲点包片指导,一定三年不变;其次是加强蔬菜科技普及,加大对广大菜农的无公害蔬菜技术培训,并请省、市有关专家对无公害蔬菜生产采取从种到收全程技术培训和监督;三是采取举办培训班、印发宣传资料、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深入普及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知识,指导生产者科学、合理地使用农业投入品,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规定。大力推广农业、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治措施和安全高效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积极开展相应的技术、信息服务。

(5)加强农药残留检验、监测、控制。做到合理用药、合理生产,并且做好农残监督、检测,对农残超标的蔬菜一律不准上市。

(6)建立蔬菜基地良种引试示范基地,试验、示范、推广选择适宜本地栽培的名、特、优、新蔬菜品种,实现我区蔬菜生产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建设蔬菜生产开发科技示范样板,严格按照大棚蔬菜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提高蔬菜的生产管理水平,以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7)制定规程、严格制度。区经作站按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要求,先后制定了《***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管理制度》、《***区无公害蔬菜生产质量控制措施》、《***区主要蔬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区无公害蔬菜农药与化肥使用管理规定》。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既定的制度与规程进行操作,确保了无公害生产基地的产品符合相关标准。

3、建立长效机制,保持产业可扶持发展

(1)制定和实施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全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健康发展。我区本着 “因地制宜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持续发展建基地”的原则,先后制定了《***区蔬菜产业“十二五”规划》、《***区万亩蔬菜基地建设规划》等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把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与全区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在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增加资金、技术和其它生产要素的投入,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提高单位面积蔬菜产量,增加蔬菜总产出和批量,逐步形成和扩大蔬菜生产的区域规模和产业规模,尤其是重点建设和认证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努力增强我区蔬菜的比较优势。

(2)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稳步培育和开拓市场。在当前缺乏农产品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的不利情况下,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是蔬菜产业稳步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政策支持,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力争把“季节性订单”发展成“常年性订单”、把“短期性订单”发展成“长期性订单”。同时也不放松蔬菜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建设,还要通过招商引资力争能引进外地大企业进驻***,以填补本地空白。总之要做到“多条腿”走路,才能逐步做大、做强***的无公害蔬菜产业。

(3)抓好蔬菜科技研发、推广和创新。蔬菜产业升级和发展,关键要靠科技进步,要靠科技创新。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技术推广体系,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培训,普遍提高菜农的科学素质和技术水平。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蔬菜栽培模式和技术,认真实施无污染绿色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要开展优势蔬菜品种特别是日光温室专用新、稀、特品种的引进推广和培育,大力推进蔬菜品种结构调整,逐步实现蔬菜良种化。联合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多方引进研发资金、高新技术和高级人才,及早开展蔬菜高新技术开发,加速蔬菜科技创新进程,增强我区蔬菜产业的科技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4)进一步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确保蔬菜质量和安全。目前市、区两级农环站已经联合建立了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站,各项工作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今后要对已通过认定的无公害蔬菜基地要做到100%监管,一是要将基地纳入农残检测监测范围;二是要对基地进行检查,检查重点是基地农户填写的生产档案记录册情况;三是检查基地清洁生产情况;四是对基地产品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出具检测合格报告单,做到产地准出。

4、专业协会发展情况

目前我区成立的蔬菜专业协会只有两家,分别是***蔬菜协会和***蔬菜合作社,会员总数240人。协会目前主要是帮助当地菜农解决部分蔬菜的销售,但现在两个协会掌握的资源和网络还十分有限,能起到的中介能力也相对弱小。

5、蔬菜疫病防控措施

通过一线农科人员多年的工作实践,现在已基本摸清了我区蔬菜生产中常见的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并且按照具体蔬菜品种分别归纳写入了《***区主要蔬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由于在生产严格执行这些防控措施,并且在蔬菜基地中实行科学轮作,我区蔬菜生产尚未出现过重、特大疫病暴发的生产事故。

二、我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

近几年来,***区本级财政对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投入的专项经费极为有限,整个产业基本都是靠整合“冬季农业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等其它项目的经费支撑和维系。发展资金的严重不足,造成无公害蔬菜产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以及农业科技培训方面的投入均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整体产能低下,从而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2、生产者安全意识薄弱

蔬菜安全问题的根源还是意识问题。虽然目前通过大力宣传以及农资市场整顿,高毒、高残留农药已基本杜绝,但菜农滥用农药、化肥的情况还相当严重,认为施用越多效果越好,造成蔬菜农残和化肥污染超标。另外,基层农科人员数量少,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农民还不知道通过何种技术措施才能达到生产的无公害标准。

3、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

目前,***的蔬菜生产者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菜农,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自由种植、独立经营,蔬菜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蔬菜生产者思想相对还比较保守,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认可和接受能力较差,缺乏按标准化组织生产的积极性和紧迫性,生产方式与现代高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差距相当大,直接影响了单产能力。菜农因为收入还比较低,自我投入能力不够,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差,不能投入和不敢投入情况较为普遍。同时中介组织建设还远远滞后,直接影响了蔬菜生产的组织和流通能力,缺乏带动能力强和辐射面积大的旗舰型龙头企业,蔬菜生产总体上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在知名无公害品牌上也基本还处于空白。

4、检测体系有待完善

我区的无公害蔬菜检测和市场准入工作才刚刚起步,现行的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还不够健全,执法主体尚未明确,监测的覆盖范围也还远远不够。另外检测的运营成本也相对较高,检测的手段相对单一,检测的项目和范围也还有较大的局限性,市场准入制度还在不断地摸索和完善之中。

三、进一步加快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1、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我区的蔬菜产业起点低、基础差,只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调动各方积极性,将蔬菜生产落到实处。政府主导是指政府以市场化的、经济的手段以及非市场的行政手段,通过制订政策方案和实施要点,对蔬菜产业市场化进程的推动、调控和引导。在建设蔬菜基地、发展蔬菜企业、建立蔬菜储运渠道、蔬菜品种选择等方面要充分利用并积极创新市场运作机制,如推行“订单式”蔬菜生产,在种子供应、蔬菜生产与加工、蔬菜储运与销售等方面实行以“公司制”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做大做强蔬菜产业。

2、依靠科技,优化蔬菜生产区域布局,在交通沿线、低热平坝地区按照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的思路,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全力提高蔬菜基地的复种指数和单产,稳步提高蔬菜总产量。同时,按照巩固提升传统蔬菜产业,培育壮大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思路,围绕市场需求大力调整蔬菜种植的品种结构,积极引推蔬菜良种,加大对菜农的引导和宣传力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蔬菜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3、加大投入,着力改善无公害蔬菜生产条件。采取大棚建设与露地蔬菜相结合的模式,根据各生产点的实际情况,加大投入,缺什么建什么,重点加强农田水利、机耕路建设。按照优质、高产菜园建设要求,加大中低产菜地改造、优势无公害蔬菜基地水利配套设施及农村中小河流域治理工程建设力度,逐步解决我区蔬菜基地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

4、加强科技培训,着力提高科技人员及农民素质。一是加强科技人员技能培训。二是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对菜农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技术要领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三是有针对性地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对农民进行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中耕管理等技术环节进行有序培训,让广大菜农掌握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5、落实政策,积极争取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资金,着力推进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进程。逐步加大本级财政对蔬菜基地建设投入的同时,积极争取省、市及中央蔬菜产业发展项目,按照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整体推进项目要求,积极争取***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资金,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资金,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利用重点扶贫村、小康村等项目,采取扶贫贴息贷款,整合项目资金,逐步扩大无公害蔬菜基地的种植面积和提高生产能力。

6、提升品牌形象力。提升品牌形象力,是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在发展***蔬菜产业的进程中,必须建立、宣传、推广自己的品牌形象,确立并注册***蔬菜的品牌,并逐步提升其品牌形象力。为此,应充分挖掘思茅生态文化的内涵,突出绿色、生态、自然的品牌价值,并将其应用到品牌名称、标志、标准字、标准颜色等视觉载体上,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心理,进而拓展市场空间。可以广泛征集创意方案,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

6.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2011) 篇六

高度重视工会工作,切实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各方配合、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的工作格局,按照“党建带工建”的思路,乡党委始终将工会工作纳入党建目标体系,坚持与党建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结合我乡2011年工会工作实际情况,逐项对照自检自查,自评分3分。现将自检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2011年的工会工作中,我们一是抓好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工作。第八期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参合率达100%,2011年缴纳医疗互助金8160余元。2名因病住院职工获得医疗互助金补助,补助金额达3000余元。二是广泛开展宣传发动活动,把工作重点放在各村、机关工会的组建上来,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村干部和产业大户吸收到工会组织中来,逐步扩大工会组织的覆盖面,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但因纸厂乡非公企业规模小,不具备组建工会组织的条件,所以非公企业尚未建会。三是结合乡情,立足实际,着力改善办公条件和职工活动场所,不断扩大工会组织建设工作的覆盖面,坚持服务基层、服务职工,营造了职工广泛参与,各方积极配合的良好局面,全面提升工会规范化建设水平。

7.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2011) 篇七

情况汇报

2011年是**产业经济开发区的“起步建设年”,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的招商引资及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经济开发区上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的有利契机,多渠道多方位开展招商引资服务工作,拓展招商领域,创新招商方法,做好招商服务,使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一年来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作法

(一)统一认识,高度重视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招商服务工作,年初,召开全镇招商引资服务工作大会,贯彻县级精神,统一认识,增强围绕招商搞好服务的责任感,在全体干部群众中营造人人参与,全民招商的良好氛围。

(二)健全组织,强化责任

镇党委、政府进一步健全组织,强化责任,镇党委书记总抓招商引资及服务工作,并成立了**镇招商服务和产业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招商引资、规划建设两个工作小组,明确各小组工作职责,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人人有责的工作格局。

(三)认真做好投资项目的服务

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服务意识,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完善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为投资商提供一个良好、城信、和谐的环境。一是明确专人开展征拆工作。年初,镇党委、政府明确了以梁海林主席为组长,抽调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干部为成员的工作小组,专门协助县政府实施“纵二线”的征拆工作,及时解决在征拆中出现的各类纠纷。二是对在建、新开工项目进行跟踪管理。按照县委、县政府“两年打基础、三年大发展”的总体要求,我镇安排专人联系招商项目,一方面做好协调服务,建立项目跟踪台帐,随时掌握项目进度,另一方面积极与各职能部门协调,帮助解决项目开工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困难,保证施工顺畅。三是建立招商引资项目档案,搞好投资项目的统计工作,分析招商引资工作,找问题,查不足,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二、取得成效

通过全体干部的共同努力,切实为招商引资做好服务,一年来,共协助完成物流大道1.9公里的征地拆迁工作,征地面积达199亩,目前该大道已全部开挖;协助完成了“横一线”3.1公里的征地拆迁工作,征地面积达325亩,目前该大道已全部开挖;协助完成了“纵一线”1.4公里的征地拆迁工作,征地面积达146亩,目前该大道已开挖0.7公里;完成了“纵二线”4公里的征地拆迁工作,征地面积达420亩,目前该大道已开挖近1公里;协助完成了“纵三线”6.57公里的征地拆迁工作,征地面积达689亩,目前该大道已开

挖近1.5公里。

三、下步打算

1、力求在思想观念上实现新突破。坚决打消等、靠、要的思想,广开思路,多措并举,走出家门外出招商,利用各种关系与相关企业及相关部门联系,挖掘招商信息;同时,增强敏锐感和辨别力,提高招商成功率。

2、积极做好在谈项目、意向项目的推进工作。力争尽快与在谈项目和意向性项目签订合同,督促其开工建设。

3、强化以商招商,全面做好招商服务工作。一是加强企业管理,做好分类指导;二是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层次,提高服务质量,对企业实行跟踪服务,竭力为企业排忧解难,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让落户企业宣传**,赞扬**,开发**。三是经常性深入企业,及时掌握企业发展动向,捕捉招商信息。

4、围绕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招商引资。紧紧围绕充足的土地资源储备、木材资源、水资源、农业产业等招商引资、项目开发的优势,吸引外来客商,重点做好产业招商,尽快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8.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2011) 篇八

   2011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退税下调情况分析

近期关于“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将下调5个点至11%”的传言再度甚嚣尘上,业界认为,鉴于当前纺织出口面临多重压力,短期内出口退税大幅下调可能性较小。

在成本快速上升、人民币加速升值、货币政策收紧以及出口退税政策或变动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背景之下,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速将明显放缓,预计2011年行业出口增速将从去年的23.59%降至15%左右。

出口退税率短期或难下调

近段时间,“国家将下调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5个点至11%”的传言不胫而走,给纺织服装业界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分析人士认为,从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发展模式转变的角度来看,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的下调甚至取消都在情理之中,但选择此时下调以及5个百分点的调整幅度还是在各方意料之外。

我国在2008年8月至2009年4月期间先后4次上调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为16%。16%的退税率对于竞争激烈、利润低下的国内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而言具有重要作用。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为1.47%,低于工业企业平均利润水平;2011年1至2月,企业出口利润率进一步下降到1.44%。中国第一纺织网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如果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下调5个百分点,必将在短期内给行业出口造成重创,而这种不利因素也将传导至中上游本已很脆弱的市场。

第一纺织网首席分析师汪前进表示,2010年我国纺服出口退税额达到2100亿元左右,约占全国出口退税总额的28.8%。简单测算,退税下调5个点,则纺织出口退税减少约650亿元,相当于纺织全行业利润的1/3,其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不可谓不大。“鉴于当前纺织出口面临多重压力,短期内出口退税大幅下调可能性较小,即便调整,幅度也不宜过大,内控制在1至2个百分点内,尽量保持出口相对稳定的经营环境。”汪前进表示。

今年出口增速降至15%左右

作为我国传统型产业,纺织服装行业一向以外向型为主,近两年伴随着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出口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当前对外依存度仍然高达40%左右,行业出口形势的好坏依然是衡量行业发展趋势的重要标准。

事实上,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自去年扭转负增长局面至今,始终处于高速增长之中。2010年,在国际市场逐步恢复以及采购商补库需求增加的带动下,2010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达到2065.30亿美元,同比增长23.59%,创历史新高。今年一季度纺织出口继续保持了23%的高增速水平。

不过,出口快速增长的背后也存在着隐忧。汪前进指出,一季度出口增速中,大约有8个百分点是受上年一季度低基数影响而“虚增”的。进一步扣除成本推动价格上涨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后,实际出口增长水平更低。这种低基数效应将在今年二季度开始迅速减弱。

此外,“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外贸政策正在从积极向中性甚至收缩的方向转变,期间包含着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升值、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及出口退税率下调、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贸易壁垒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出口“低成本,高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纺织服装“高成本,低增长”时代已经来临。业界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纺织出口将以稳定国际市场份额为目标,年均增速将保持在5%-8%的水平,其中,价值增长将成为拉动中国纺织出口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9.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2011) 篇九

一、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今年以来,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西部百强”为目标,以“十大创建’’和“大建设、大发展、大提升”活动为载体,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县域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上半年,全县预计实现生产总值45亿元,占年调控指标的45%,同比增长22%;财政总收入18.09亿元,占年调控指标20亿元的90.45%,同比增长109.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42亿元,占年调控指标6亿元的107%,同比增长125.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4亿元,占年调控指标100亿元的39.4%,同比增长3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17元,占年调控指标的48.7%,增长4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123元,占年调控指标的52.1%,增长35.8%基本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目标。

(一)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经济产销衔接良好。上半年,预计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61.5亿元,同比增长29.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59亿元,同比增长28.4%,增长势头强劲。全县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61.04亿元,其中规模企业完成58.5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8.7%和26.4%,产销率均达到99%,有11户企业达到100%以上。主要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全县生产原煤1039.9万吨,同比增长7.6%;发电50722万度,同比增长596.4%;混凝土2.5万立方米,同比增长8.7%;缸瓦593万片,同比增长32.7%;自来水12 9.5万吨,同比增长36.2%;生产水泥7.9万吨,同比增长28.5%。园区建设全面加强。在巩固壮大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规模的同时,加快陶瓷工业园区和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陶瓷工业园区和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规划评审已完成,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已联系到有意向入园企业9户。重大工业项目进展顺利。180万吨煤制甲醇配套煤矿临时主井通风机所有设备安装到位,1号宿舍楼正在进行室内外装饰,主厂房主体工程和生活污水处理站正在加紧施工;小庄煤矿风井1 0千伏变电所主体完工,进矿道路、办公楼、主副井正按进度加快推进;下沟煤矿沫煤选洗系统各项审批手续已完成,正在进行场地平整、施工测量、设备订货等;下沟煤矿瓦斯发电厂泵房主体工程已完成,循环水池、高位水池已封顶。陶瓷工业园区、不饱和树脂生产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非公经济蓬勃发展。1-6月份,全县新增非公经济组织256户,累计达到9043户,从业人数达到4.6万人,非公经济组织不断壮大。全县完成非公经济总产值75.7亿元、营业收入74.6亿元、利润总额6.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9.4%、58.1%和59.1%,非公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1-6月份,预计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2亿元,占年计划的16.8%,增长13.5%。夏粮生产再获丰收。全县夏粮总产7.88万吨,油菜8894吨,油菜产量创历史新高。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新增果园面积2.24万亩,其中苹果2000亩、梨5000亩、核桃9400亩、晋枣3500亩、柿子2500亩,建成生态果园示范村5个。完成以大改形为主的果树修剪27万亩,巧施肥20万亩,强拉枝20万亩,果实套袋21万只,病虫害综合防治35万亩。财政投入资金480万元给6万亩果园办理了保险。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完成了农产品加工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可研报告,建成了循环农业示范园、林家堡休闲农业观光园,农民群众增收的渠道不断拓宽。全县共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新民镇屯庄村、西坡社区郭家庄村、义门镇鸭河湾村、太峪镇南庄村等村已建成果蔬大棚1330亩。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2 4.6万头(只),存栏64.9万头(只),出栏5 9.7万头(只),肉类总产量3700吨,蛋类产量2100吨,预计可实现畜牧业产值9000万元,同比增长18.4%。劳务经济再创佳绩。新增输出

劳务人员1.31万人,全县累计在外务工人员达到11.3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8.2亿元。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新村庄建设扎实推进。全县“三告别’’工程完成4344卢主体建房任务,占市上下达任务的99-5%;33个新农村续建村完成投资9500万元,建成农民新居1087户,占计划的94.5%o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实施林业重点工程25000亩,建成干杂果经济林15420.6亩,完成道路绿化49.6公里,完成千里长廊建设7526.2亩,完成直观坡面绿化6893.2亩,建成绿色家园新村17个,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第三产业不断壮大。旅游开发全面实施。公刘教 稼苑一期祭祀大殿已经封顶,东、西展厅框架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游客服务中心及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大佛寺明镜台加固维修设计方案通过专家评审,大佛寺改扩建及民俗村建设完成规划设计,正在实施征用搬迁;侍郎湖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一期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正在进行内外装修;林家堡民俗村建设进展顺利。同时,加强宣传推介,举办了“中国〃水县第二届大佛旅游节’’、红歌走进十强县大型文艺晚会和省市文艺界名家盛夏笔会等活动,木县的对外知名度进一步扩大。上半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6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4200多万元,分别同比增长55%和56%。商品销售活跃。以旅游业为引领的餐饮、运输、房地产开发等服务业,已成为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城乡消费市场日趋活跃。1-6月份,全县预计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亿元,占年计划18亿元的44.4%,同比增长22%。市场物价增幅稍缓。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5.2%,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5.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8.4%。

(四)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上半年,全县引进合同项目24个,总投资295.01亿元,到位资金20.8亿元,占任务的57.1%。全县确定实施的10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4.13亿元,占投资计划的39.6%。其中,68个新建项目完成投资8.53亿元,占投资计划的21.1%;32个续建项目完成投资25.6亿元,占投资计划的55.9%。列入市级的7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 5.4亿元,占投资计划的55.9%。全县实施的15个以工代赈项目完成6个,5类40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完成36个,8类70个民生项目完成14个,累计完成投资9.6亿元,分别占投资计划的40%.97%和17.5%。

(五)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全县3 4项城市建设项目完成投资7.6亿元,占投资计划的50.7%。其中,木州大厦即将投入运营,凼风大厦、锦辉国际、泾河防洪二期、新区路网、紫薇山生态公园等项目快速推进,经适房一期、廉租房二期进展顺利,公共租赁房、限价商品房即将开工建设,全县建成、在建和规划的高层建筑达到102幢。全县64项小城镇建设工程完成投资3.6亿元,占投资计划的56.4%。其中,北极、义门等7个乡镇农民住宅小区建设主体工程即将完工,新民重点示范镇建设全面实施,馨苑小区、钰龙苑商住楼、旧街区街景立面改造、东大街商贸饮食综合市场、农资建材市场等项目进展顺利,乡镇敬老院、卫生院、幼儿园、行政办公中心、廉租房、垃圾中转站等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同时,扎实推进农村城市化管理工作,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观。

(六)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教育工作取得新成绩。教育 工程完成投资1.9亿元,占投资计划的68%;全县高考一本上线275人、本上线919人,较去年分别增加了48人和68人,创历史新高。我县被评为全省首家“双高双普”达标县。

城乡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县中医院新院区门诊住院楼、县医院培训中心楼、北极医院住院楼主体工程基本结束,永乐、新民等5个中心医院医技褛建成即将投入使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有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8.4万,参合率9-5.9%,比上增长了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916人,参保率达到85%以上;县级定点医院报销比例由55%提高到70%,乡镇

定点医院由60%提高到80%,1-6月份,共为城乡群众报销医疗费用2581.11万元,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民政工作卓有成效。发放救灾款67万元,棉衣棉被各100套,救助灾民1.6万人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245万元,保障对象7587户24987人,发放城市低保资金852万元,保障对象1702户4897人。发放优抚补助资金263万元,优抚对象1056人,发放五保供养资金123.9万元,供养对象826人。发放老年人保健津贴61.7万元。发放城乡医疗救助金89.4万元,救助人数1788人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就业再就业工作卓有成效。全县新增就业人数5408人,安置下岗人员再就业1320人,其中,“3848”困难人员再就业364人;为123人办理小额贷款899万元,实施创业培训325人,较好地完成了年初计划任务。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全县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健康检查、儿童“七苗”接种率、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分别达到93.8、99.4%和98.9%。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县上半年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西部百强县”的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国家的“银根趋紧’’对我县固定资产投资和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较大。今年以来信贷政策不断趋紧,对我县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企业生产经营影响正在

显现,项目建设资金和企业生产周转资金筹措难度加大,融资成本上升,部分依靠银行贷款的项目,资金到位率较低;也暴露出我县融资渠道单一,融资体系不健全,缺乏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手段,对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的吸纳能力不强。二是土地供给制约项目落地建设。随着国务院15号令的颁布实施和全省卫星拍片执法力度的加大以及去年以来全国开展的土地督察,土地严管导致用地手续办理缓慢与用地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虽然在落实灾后重建相关政策支持下,今年建设用地形势有较大改善,但土地供给缺口依然存在。三是由于技改,部分企业的产能没有完全释放,个别经济指标仍有欠账,生产总值增速与全年目标任务相比差2.7个百分点。四是投资环境有待改善。在硬环境方面,园区和主城区水、电、路、气、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项目落地;在软环境方面,服务意识不强,项目谋划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融资、信息等服务体系不健全。五是节能降耗面临巨大压力。能化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结构性节能困难加大,完成全年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半年,我们将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百强县”的奋斗目标,紧紧围绕“保十强、创百强”的工作要求,充分利用泾河二期、312国道改线、灾后重建土地节余指标利用、国家对蒋

家河煤矿核准、超超临界电厂建设以及国家将红岩河水库建设列入十二五中型水库建设序列等有利条件,进一步改进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工作,加快煤炭资源开发和就地转化,提升固定资产投资,确保超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强力推进工业化进 程。坚持以打造“新型能源化工基地,为目标,按照“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的思路,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延伸煤化工业链条,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重点抓好循坏经济、煤炭、煤化工、陶瓷和农产品加工“五大”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180万吨煤制甲醇、小庄煤矿、雅店煤矿、下沟煤矿沫煤洗选系统及瓦斯发电厂等项目,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同时,对照调控指标,认真分析形势,加强生产调度,强化政府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督促各工业企业开足马力,提速生产,多产多超,以超补欠,力争全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25亿元,确保全县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大关。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类人员自主创业,力争年内完成新增就业3000人,建成创业项目450个,使非公经济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二)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以提高群众收入为目标,按照“工业反哺农业,产业致富农民”的思路,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重点抓好“四大”农业

示范园区(即农产品加工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循环农业示范园、林家堡休闲农业观光园)和“五大”富民产业培育工程(即粮食高产创建工程、果业提质增效工程、畜牧收入倍增工程、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工程、农民培训转移工程)建设,力争年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增长17.2%。同时,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水、电、路、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33个新农村续建村和4496户“三告别”工程,年内全面实现“三告别”目标。

(三)全力抓好项目建设,促进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力抓好100个重点项目的组织实施,按照续建项目抓进度、新建项目促开工的要求,分类指导、全力推进,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建设。对年内要求建成的项目,倒排工期,强化要素保障,确保按时竣工投产;对进展缓幔的项目,加大协调督促力度,推动项目单位加快进度,形成实物工作量,确保完成计划进度;对尚未开工的县级重点项目,主动介入做好服务,帮助项目单位完善前期手续,压缩前期工作时间,力争未开工项目尽快开工。对长期无实质性进展又占有有效资源的项目,启动退出机制。同时,加强与项目单位的衔接沟通,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强化协调力度,有针对性地解决项目建设中的融资、土地和项目审批等问题。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建立健全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机制,认真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投资信息,对接国家投资方向

和重点,加大中央投资和省级投资项目申报工作,重点围绕我县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重大政策支持等方面谋划项目,力争在保障性安居工程、水利设施、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基础设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尽可能多地得到国家和省市支持,进一步改善我县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条件,促进和带动我县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

(四)全面加强城镇开发建设,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以建设“关中西北部明珠城市”和“成阳北部中心城市”为目标,按照“大气现代、精致人文、生态特色”的要求,全力推进城市开发建设。重点抓好3 4项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其中泾河防洪二期、滨河大道、新区路网、紫薇山生态公园等项目完成建设任务,大佛寺旅游大道绿化、限价房首期、海鑫大厦等项目全面完工。依托泾河新区开发,再规划实施一批高层建筑,努力构建起现代化新型城市发展的格局。同时,加快推进小城镇开发,切实抓好新民重点示范镇建设,全面推行农村城市管理化模式,进一步优化城乡发展环境。

(五)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围 绕“发展大旅游、建设大产业、开发大市场”的理念,快速推进旅游开发建设,全力促进第三产业繁荣发展。全面启动实施大佛寺明镜台维修加固、花果山石窟建设工程,快速推

进公刘教稼苑、程家川古民居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切实抓好侍郎湖、七星台、龟蛇山漂流等自然景点规划建设,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同时,以旅游业为引领,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餐饮娱乐、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加快完善配套产业体系,努力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10.纺织产业发展情况汇报(2011) 篇十

为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推动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不断创新,加快整个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近期,市委政研室对台儿庄区、市中区和山亭区纺织服装产业进行了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全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依然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

(一)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纺织服装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效益持续提升,现已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的行业体系。其中,台儿庄区积极引进美琪服装、青纺联织造、酒店用纺织品等项目,开工建设联润3万纱锭纺纱项目,新上20万锭精梳纱和800万米牛仔布生产线,全区现已形成功能性面料1500万米、酒店用纺织品1500吨、成衣100万件的产能。市中区仅税郭镇就有纺织服装企业130余家,另有小型纺织服装企业200余家,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实现利税3.7亿元,出口创汇1.7亿美元,是黄淮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山亭区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7家,2017年全区纺织服装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实现利税1.1亿元,利润86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5%、6.2%、5.8%.(二)龙头带动作用明显。我市纺织服装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紧跟客户需求,积极突破发展瓶颈,陆续涌现出一批行业龙头。台儿庄区联润新材料公司的高端纤维产能位居全省前5位,2014年位居中国纺织500强企业第14位。海扬王朝牛仔布产能居全市首位,是2014年中国棉纺织主营业务收入“百强企业”和色织布主营业务收入20强企业。市中区纺纱和织布业以正凯新材料、东方纺织等公司为代表;印染业以宝隆制衣、鸿泰制衣等公司为代表;服装业以海之杰、龙翔针织等公司为代表。上述企业销售收入都在5000万元以上,过亿元企业3家。山亭区银光精纺、海扬服装、丰泽印染等公司销售收入及纳税额也都达到一定规模。

(三)创新研发日趋活跃。通过与业内知名院所开展合作交流,不断加大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投入,整个产业正加快向技术密集型、高端科技型方向迈进。其中,台儿庄区与东华大学、青岛大学、省纺织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开展多领域合作,全区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工业设计中心1个,参与国家标准化制定2项。市中区加强同西安工程大学、东华大学等院校的合作,先后邀请其专家教授对企业管理、技术人才进行培训,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鼓励引导有需求的企业引进业内高级技术人才加盟或开展短期生产指导,宝隆、鸿泰等企业都高薪聘请了南方专家进行技术管理。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和较高端的产品结构,在传统纺织业遭受东南亚、南亚等欠发达国家冲击的形势下,我市纺织企业仍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四)品牌建设稳步推进。随着产业升级、产品创新和品种丰富,我市的纺织服装企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产品。其中,台儿庄区海扬王朝公司生产各类高档特细精梳纱线500余种,全棉、混纺及弹力牛仔布、本色布1000余种,“海扬”牌色织牛仔布和棉本纺布均被认定为“山东名牌”产品。市中区拥有纺织服装企业注册商标12件,其中,金田服饰公司“劲仔”品牌荣获全省“十大新星品牌”“山东省著名商标”;华派集团自主研发的“时尚家族”服饰已开设专卖店50余家;海之杰公司针(梭)织中东长袍、世纪公司婴幼儿口水巾、宝源公司婴儿爬爬服等,产品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劲。

(五)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市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相关政策,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研究制定针对性措施,对纺织服装产业予以精准扶持。台儿庄区积极做好国家和省市促进工业创新转型提档升级、财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等政策措施的争引,高效使用接续还贷资金。全力支持海扬王朝在新三板上市,协助补充完善相关手续,引导联润新材料在中小板、新三板挂牌融资,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市中区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把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纵深推进实体经济发展攻坚战,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加快技术、管理、品牌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和投资方向,推动了全区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

二、存在问题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通过强基础、培龙头、扩规模等多元化发展举措,竞争优势凸显,发展成效显著。但是由于受大环境的客观影响和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也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产业仍在低位运行。纺织服装企业模仿和跟进现象比较普遍,同质化问题严重。部分企业处于小作坊状态,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程度较低,精、深加工能力相对较弱。企业产品以棉纺织初加工产品为主,大部分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高附加值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有定价权的产品较少。受以上原因及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影响,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财税贡献还不突出。

(二)自主品牌建设缺失。市中区虽然为黄淮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但出口方式主要以贴牌为主,企业长期处于从属地位,自有品牌、自主开发比重较低。山亭区纺织服装企业的品牌一直存在短板,多数企业只重视外贸订单,产品出口主要以贴牌加工为主,有竞争力的产品较少,主动权往往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

(三)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基础研究和研发投入不够,只是通过引进设备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技术创新、原创设计开发能力偏弱。银光精纺制品有限公司由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销路一直较为单一,近期受沃尔玛超市订单锐减影响,导致企业2017年产量及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均出现了下降。

(四)要素制约比较明显。银行贷款收紧、附加条件增加以及续贷不及时导致企业运行困难,有的企业为了资金救急选择短贷长投,其中隐藏较大风险。当前市场活跃度较低,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新建重点项目进度缓慢,实现目标压力较大。纺织产业用工缺口较大,如海扬服装有限公司行情虽较好,但由于招工难,导致熟练工缺口100多人,严重影响了订单交付。与此同时,产品研发、高端管理人才不足也制约了整个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下一步发展建议

纺织服装产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推动区域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结合当前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趋势,现对推动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加快升级提出以下建议:

(一)突出搞好产业引导。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山东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及《枣庄市“265”产业转型升级规划》为出发点,围绕建链、补链、强链,高标准制定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将纺织服装的定位从乡土型、传统型向既拥有自己特色与传统且又精致、时尚、现代的纺织服装产业转变。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业政策,积极做好对龙头企业、重点项目的扶持和科技成长型企业的培育。全面加快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打造纺织服装产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孵化中心,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积极搭建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平台,为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弱、管理水平低下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提供优质服务,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经营、管理水平。

(二)突出搞好技术创新。加快科研、商贸、物流、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政、银、企和中介机构“四位一体”的融资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土地、资金、环境等各方面保障,培育集政、产、学、研为一体的产业发展基地。尊重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落实企业投资主体责任,鼓励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以现代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高效、清洁、生态发展。积极加强与枣庄学院、华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将科技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科技投入、推广应用的主体。

(三)突出搞好品牌建设。强化品牌定位,以塑造我市纺织服装整体品牌形象为引领,以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为主体,以构建品牌营销体系为载体,大力实施纺织服装品牌战略,建立层级递进的品牌培育与推广机制,实现我市从纺织服装生产大市向品牌强市的转变。支持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实现从OEM(原产地加工)到ODM(原产地设计生产)再到品牌营销升级,逐步进入市场营销的高利润环节。引导企业与国内大企业集团实施强强联合、战略合作,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11.2011年官兵思想情况汇报 篇十一

支队政治处:

今年以来,我大队党度重视官兵思想工作,坚持每月思想形势分析和谈心制度,加强管理教育力度,没有发生违法违纪现象,确保了官兵思想的高度稳定。下面我就大队当前官兵思想状况做简要分析汇报。

一、大队官兵基本情况

我大队现有官兵26人,其中干部7人(大队干部4人,中队干部3人),士官12人(四级警士长2人,中士2人,下士8人),义务兵7人,党员14人,团员12人;婚姻状况:干部3人已婚,战士3人已婚,其余未婚;学历状况:干部学历4名本科,3名本科在读,战士学历有7名初中学历、10名高中或同等学历,2名大专学历;兵源来源:主要来自江西本省(14人,占总数的53.8%)、山东(3人)、福建(2人)、安徽(3人)、广西(3人)、及贵州(1人)。

二、官兵思想状况形势分析

从总体来看,我大队官兵思想稳定,工作积极主动,各项工作开展的井井有条。今年我队三月下旬分了三名新同志,下队后大队高度重视新兵的思想情况,干部及时与新同志交心谈心,建立了战士思想档案和心理档案,大、中队主官也与新兵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及时掌握新兵的思想

情况,从表现来看,三名新兵思想比较稳定,能够安心股役。其中有两名同志有打算考校的愿望,另一名想在部队发展。为营造以人为本的环境,大队制作了官兵生日卡,凡是到了官兵生日要做一碗长寿面,每季度为官兵过一次集体生日,特别是上半年新兵下队后组织了为新兵过生日,使新兵真正感受到部队的温暖,使他们安心服役。为加强与官兵的交心谈心,大队还设置了留言薄,官兵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写在留言薄上,以便为细致的掌握官兵的思想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如今年二月我队中士尹帅兵从妻子生下孩子,一直未能回家探望,家中矛盾到了闹离婚的程度,大队及时与家属做工作,一方面为其请假探亲,及时消除了矛盾和隔阂;三月份,我队有两名战士考学,一名战士蒋韵章落榜,情绪比较低落,大队及时做通他的工作,现在表现较好,另一名保送生蔡志敏已被昆明指挥学校录取。七月初,战士刘佳伟家中父母闹离婚,影响了其工作,大队也及时与家中取得联系,并让其回家调解,归队后又及时找其沟通,目前表现也十分好。

与此同时,今年我队面临的形势也比较严竣。一是人员参训率不够高。目前,大队有两名战士在支队打造铁军集训,一名第一年新兵学习驾驶,人员在位不够高。除站岗、值班和大队勤务外,平时站队、到课率和参训率不够高。

二是今年退伍对象比较多,共有8人,其中上等兵4人,第五年的下士共有3人,第八年的中士1人,想退伍、复员的有三人,主要是两名义务兵(蒋韵章、黄志坤)和一名下士(罗星辰),想继续留在部队的有五人,其中表现最好的有两人,一个是丁振学,是士官学校毕业,军人素养比较好,带新兵责任心比较强,班长骨干作用明显;另一个是第二年的义务兵廖志林,目前在支队打铁集训,训练成绩比较好。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做好官兵的思想工作,主要是要做到“四个知道”(即:知道在哪里,知道在干什么,知道在想什么,知道需要什么),“一个跟上”即经常性思想工作要跟上。

1.大队继续做好官兵的思想教育,打牢思想基础;2.坚持广泛与官兵交心谈心,掌握思想动态;3.针对当前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4.开展丰富多彩的警营文化生活,丰富官兵的业余生活,缓解执勤训练工作压力,确保部队高度安全稳定。

上一篇:有关初中生自我介绍下一篇:色彩6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