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深处诗歌

2024-10-25

灵魂深处诗歌(共8篇)

1.灵魂深处诗歌 篇一

一路风尘,一身仆仆,我匆匆在滚滚的红尘中。

一脸疲惫,一心杂念,我郁郁于人生的征途上。

我爱我的工作,我积极于我的本职。然而,事务缠身后的辛苦也如影随形,心中的怨气也会暂时存在,也曾迷失于萎靡而无力醒来。

匆匆奔碌也好,踽踽独行也罢,在尘世迷蒙的视野里,我怎能彻底走出一片澄净的天地。

直至有一日,灵魂深处的琴弦被拨动,悠扬的旋律萦绕不绝,我蓦然惊觉,能沐浴疲惫身体,净化心间杂尘的竟是这一脉山水,这一隅天地。

那日,天朗气清;那天,惠风和畅;那日,春光明媚;那天,是个周末。

卸掉了工作上的担子,抛却了生活上的繁务,我带着儿子跟随几个同学轻装前行。

一路欢歌,一地笑语,我们驾临于一处桃源仙境。

沿着蜿蜒小路,走向大山深处。

山,是峻峭的,直插云霄;树,是高大的,猛冲高空;枝桠,是交错的,繁茂的,遮蔽了天日;草,是葱郁的,茁壮的,阻挡了前行的路;水,是洁净的,淙淙的,凉澈了一颗燥热的心。

目之所及,皆清新绿意;耳之所闻,俱天籁之声;肤之所感,如温润之玉滑过;心之所触,全是旷怡放松之美。

烦恼呢?无影了。

郁闷呢?无踪了。

疲惫呢?散尽了。

心急气躁呢?随清风逝去,随净水流去,跟绿树蓝天鸟鸣虫唱私奔了。

灵魂深处热爱的诸多:爱亲人,爱朋友,爱祖国,爱家庭。诸多的爱,皆深入我灵魂深处;诸多的情,皆会永驻灵魂深处。

灵魂深处热爱的还有:爱读书,爱文字,爱写文;爱唱歌,爱跳舞;爱说爱笑,爱哭爱闹。如许的爱,根扎我灵魂深处;如许的情,涵养我心灵之性;如许之爱之情,将会伴我走出性情,走过优雅,走进成熟。

然而,当生活重压让我喘不过气时,我先放下我诸多的爱,我且投身我新觅的欢。

让这新的爱欢涤去我的污垢,荡尽我的愁忧,还我一身轻盈,修我一心淡泊,养我一体品性,助我一生有成。

那一日,那一处;那里的树,那里的水;那里的感,那里的情:就延入我灵魂深处,让我一生热爱吧!

2.灵魂深处诗歌 篇二

一、促生产生兴趣

在我们学校, 刚刚升入初中的孩子们所熟悉的课外书就是卡通画册和作文选之类, 至于什么样的书是经典, 他们大多很陌生。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对经典有兴趣。

首先, 让学生懂得, 经典经过了时代的考验, 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很有价值的, 读经典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这里有衣、食、住、行……包罗万象, 这里有真、善、美、丑……泾渭分明。多读经典能让你拥有智慧, 增加勇气, 做个生活的智者。随着年级的增高, 不能只局限于读低层次的、娱乐性的卡通漫画、《故事会》等等, 更不能迷恋于那些武打言情小说, 而要阅读高层次的书。

其次, 从我们的教材里去发现名家们的读书情况, 给学生们讲一些中外名人的成长都与青少年时期爱读名著有密切关系的例子。冰心老人写下了一首首隽永的小诗, 而她在七岁时就开始苦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毛泽东挥写出那么多豪迈的诗词, 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 他们的成就哪一位不是博览群书而成?

二、名家诵读引路

有了对美的事物的认同, 才会产生接近的愿望;有了接近的愿望, 才有审美的兴趣和能力;有了审美的兴趣和能力, 才会有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有了欣赏美的眼睛, 才有更高级的感受, 才有创造美的愿望……所以, 在学生对经典产生兴趣的基础上, 开始引导学生直观的感知经典美文。被吸引, 被感动, 就是一个好的开端。比如教学余光中诗歌《当我死时》的时候, 在陈铎深沉而饱含感情的朗诵中, 不少学生热泪盈眶, 从此爱上了诗歌。有时候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并不到位, 这时, 借助有感情的朗读会易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感情。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 学生并没有对作者父子之间的亲情所感动, 但在聆听名家朗读之后, 却能深切地感受到父子深情。2011年河南省优质课选手张俊娜执教《伟大的悲剧》时, 充满感情地朗读斯科特的日记, 全场师生都被强烈地震撼了, 长久的寂静, 然后是雷鸣般的掌声, 连教师自己也泪流满面。那是怎样强烈的情感相融啊。诵读, 尤其是经典诵读, 往往会在一刹那间就拨动了学生平静的心弦。

三、置身经典海洋

孔子说:“诵《诗》读《书》, 与古人居;读《书》诵《诗》, 与古人谋。”是说通过诵读, 可以达到自己的心与圣人相谋、相印的作用。可见其作用不仅仅是“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更重要的是理解作品内涵, 体会文字背后的智慧和思想, 涵养心性, 固本培元, 为己所用, 利己利人。作为语文教师, 指导、训练学生诵读, 特别是诵读经典, 正是与古今教育家所倡导的理念一致的。在课堂教学中, 对经典篇目进行诵读训练, 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 体会语言之美, 意境之美。2011年河南省优质课选手冯桂芳在执教《金色花》时就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体会母爱的纯真、孩童的调皮,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人曾为诵读总结了十大好处, 其中就有一条是“诗性美”的再现。但诵读经典, 更多的是在课堂以外的生活中。结合我班实际情况, 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探索:

第一阶段:奉旨读书

指定诵读任务, 主要利用晨读时间读书, 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 进行诵读比赛。刚开始, 读《三字经》、《弟子规》等, 后来读中学生必背古诗文, 在老师的热情鼓励下, 学生不久就不满足于这些文章了, 就有同学主动要我向他们推荐读物。原来, 学生读书的热情和兴趣全靠老师培养, 正是我的鼓励和赞扬激起了他们更加高涨的热情。

第二阶段:文海拾贝

鉴于学生学习任务繁重, 时间不充裕, 我要求他们在家长和老师推荐的篇目中, 挑选出自己喜欢的精彩语句进行诵读, 在每次语文课前的几分钟进行交流。在活动中, 我惊奇地发现, 学生的文字感悟能力超出我的想象,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泪始干”,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及至“问世间情为何物”, 我大惊失色, 名篇名句的诵读, 岂止是语言的积累?!

第三阶段:博采名篇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功底, 老师就不宜在内容上过多地限制了。在这一阶段, 我只开出书目, 让学生自己选择。此时, 诵读范围渐渐拓广, 不只限于经典古诗文, 现代散文名篇, 外国优秀诗歌、散文, 都在我的书目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 要求写出读书笔记 (或摘记) 。我把周一的阅读课定为诵读课, 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去读, 投入去读。每一次, 学生的专注和动情都让我沉醉。再后来, 学生已能阅读长篇小说了, 我就利用各种机会, 让学生交流读书的内容, 也借此增强口头表达能力。

四、诵读精华展现

举行各种活动, 巩固诵读效果——让学生把自己诵读经典的体会和故事讲出来, 写出来。单是演讲比赛, 就进行了五次。把一些经典文段编排成歌曲演唱, 或者进行表演。学生在说和写的过程中, 不正是吸纳精髓, 化为我用的过程吗?

当你走进校园, 走进班级, 看到我们的学生人人都能吟哦诗词;讨论话题, 个个都会引经据典;写作文, 下笔洋洋洒洒。当我们的学生走上社会, 依然能做到胸怀博大、知书达礼、善良聪慧、乐观向上, 那时候, 经典诵读的魅力才真正显现出来:经典已融入学生的灵魂深处。

摘要:诵读经典, 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塑造, 有极大的帮助。作为语文教师, 我尝试通过促生产生兴趣、名家诵读引路、置身经典海洋、诵读展现精华等途径, 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 用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底蕴滋养学生的灵魂, 让经典融入学生的灵魂深处。

3.灵魂深处的风景 篇三

2007班夫国际摄影大赛已揭晓。由加拿大班夫山地中心发起的综合山地户外文化活动,涉及摄影、电影、纪录片、图书等多方面。2006年初,《大众摄影》与《户外探险》联袂推出的《拯救创造力》是班夫摄影展首次在中国登陆。

有朋友说,“看着这些照片,有种梦圆的感觉,这些没去过的地方也不那么遥远了。”没错,班夫的理念就是:任何让人激动的作品背后都有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冬之威猛美国俄勒冈州科瓦利市铁山Marc Adamus摄

我在登顶铁山返回途中,狂风卷着暴雪铺天盖地而来,我停在这个气温大约只有-18℃、61米高的尖峰前,支撑在一棵树上,迅速掏出相机并安好广角镜头,在快门冻住前快速按下。

草原狐加拿大艾伯塔省考昆市Robert Berdan摄

草原狐已属于加拿大濒危动物,它们仅仅活动在加拿大艾伯塔省西南区域。 作为一名生态研究摄影师,12月的一个早晨,我幸运地拍到这个自由漫游的动物。

亚伯大湖的冬之日出加拿大艾伯塔省库特尼国家公园Darwin Wiggett摄

我喜欢与其他摄影师一起分享洛矶山脉的这片美丽地区,冬季前再次来到这里,我们幸运的遇见一道暖光照耀在泛着蓝光的冰冷湖面上,此时狂风嗥叫,所有的摄影师都必须保持蹲下的姿势以防止被吹到冰面上,我尽最大努力使我的三脚架在寒风中保持稳定,才捕捉到这幅画面。

熏衣草的海洋美国犹他州迈阿密海滩Celin Serbo 摄

那里是世界上最好的攀岩圣地,这条印第安小河旁简直成了熏衣草的海洋,让人陶醉。

热量点滴美国怀俄明州黄石国家公园 Jim Mitchell摄

黄石国家公园内的猛犸温泉以五彩缤纷的石灰岩和石灰岩地层而闻名,当我开车来到温泉边时,我就发现了一个,调制好机器后,我以这棵枯木为前景,以多彩的石灰岩为背景,拍出这张照片。

克什米尔滑雪向导 印控克什米尔古纳马格 Kari Medig摄

4.灵魂深处作文 篇四

爸爸说,我初降临在这个世界时,全家人都因为我而忙起来,而最忙的人非妈妈莫属了,明明还要坐月子,妈妈却闲不下来,刚休息了两个星期就下了床为我泡奶粉,洗衣服、洗澡,一刻也闲不下来。每当我乖乖躺在她怀里睡觉时,幸福的笑容就在她脸上洋溢开来,这时候的妈妈是天底下最温柔的天使。

“父母对孩子不是溺爱、宠爱,而是孩子在失败时对她的关爱!”这句话用在妈妈身上可谓是再好不过,妈妈和我玩耍时,幼稚得像个孩子,但在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她给我的不是温暖的怀抱让我哭,而是在我耳畔轻声低语:“宝贝,你要坚强!”

有一日,学校让我们参加记者的卖报活动,这是一个公益活动。卖报得到的钱全部会用来资助山里的孩子们上学,为此我一直缠着妈妈让我也加入。卖报那天,天气无比炎热,像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头上的黄鸭帽遮住了我的整个脑袋,闷热得很,汗水模糊了我的双眼,使我整个人感到口干舌燥,手中一大叠报纸更让我的手麻木了不少。街上行人不多,想卖出这么多报纸谈何容易!我看了看站在一旁阴凉处的妈妈,眼神里充满了乞求,乞求她来帮我一起卖报。妈妈眼神里放射出的神情让我有些不敢直视,她仿佛在责怪我又仿佛在鼓励我。我只好硬着头皮,厚着脸皮,挨个儿的去问路人卖报纸。反反复复几个小时,我终于卖出了三十多张报纸。

天气更加燥热了。我朝不远处看了看,有位阿姨正在卖冰棒,如果在这炎热的夏天吃上一根冰棒,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我抓紧了手中的钱,看了看冰棒,忍不住炎热,颤抖着手把钱递出去时,又朝远处的妈妈看了看。妈妈没说话,眼神却充满了失望和无奈,我立刻像触电般把手缩回来。妈妈那严厉的眼神仿佛告诉我怎么能因为自己的一时炎热而忽略了山里孩子们的上学梦呢?我越发羞愧了,抱着报纸快步离开冰饮店。但心中坚持的信念却越发坚定了!一个下午,我卖了六十多份报纸,老师在夸奖我时,我却将愧疚的眼神投向了妈妈。妈妈此时却嘴角上扬,眼角微眯,幸福的望着我。

5.灵魂深处的启迪散文 篇五

走出阴暗的回忆,站在阳光下,纵情的拥抱亲情、友情、爱情,在最明亮的温暖中驰向梦想。你与逆境干杯,向敌人致敬,像你这样的英雄往往都是诞生在这样的时刻,这也是你认识自己的关键.只有面对挫折时,还能够微笑以对,在困境中学会了感谢,你已经挣脱了人生的困境,走向光明的未来.因为,你是真正有价值的人,是在逆境中含笑的人.困境,是最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所以,困境常常是创作的来源.逆境,其实也只是生命过程里的一种情况,端看你如何抽丝剥茧去突破,正因为生命有了困境和磨难,反而让你的生命更加茁壮与饱满.

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面对苦难,我们苦闷、彷徨、悲伤、绝望,甚至我们低下了曾经高贵骄傲的头。然而我们可否想到过书籍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古人说:[处逆境时,须用开拓法:处顺境时,要用收敛法.]唯有勇渡生命低潮,掌握住逆势中的反向力量,才能趁势而起.微笑,送给你打击你最深的人,告诉他,你没有被打倒,而且活的很好.人生中所有的困惑,其实可以化解的,唯有真实的困惑,才能驱除幻想的`困惑;唯有克服困惑的悲剧,才能帮助你担当起命运的磨难。具备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从而让你在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运真正的主宰者。

6.灵魂深处革命年代的回忆 篇六

让我们的思绪还是回到那初中时代。林彪“一号命令”,使九纺也经常搞防空演习。在“支左部队”的率领下,还开展了一次小型“长征”。从九棉一厂大礼堂誓师出发,经九江县、瑞昌、德安、武宁、永修、星子、再到庐山水泥厂翻过威家小山到谭畈回九纺,历时一个多月,行程一千多公里。我们初中二个班也参加了这次活动,规定由班主任带队,我们班理所当然的由班主任英语老师带队。当时我们同学都担心,那上海来的女老师能走得动吗?每天行军,自己做饭,晚上地铺上睡,老师能行吗?

沿九瑞路走了几天到达了瑞昌花园镇,休整二天。老师她召集会议,批评我们男生,指责我们男生天天抢饭吃,占了女同学的口粮。烧火做饭的都是我们男生为主,饭熟了当然是先下手为强?另外还要我们为宣传栏写稿子,行军走路累死了,那个还愿意写呢?我写了28个字的顺口溜应付差事,当场就给打回来重写。晚上又开会,我们又遭到了批评。我们男生真是又饿又气,不过看到老师行军也很辛苦,我们也就隐忍了。

走平坦的路老师她还行,她身着旧军装、戴军帽、挎黄军包,英姿飒爽斗志昂扬,还真象一个女军人。不过爬高山时还是有点露怯了,气喘嘘嘘、嘴唇青紫,有男学生想帮她,可她断然拒绝了。她以她坚韧的意志力很快适应高强度的行军。

行军的时间过得很快,转眼过元旦了,我们在德安聂桥镇休整了二天。那天包了一顿饺子,男生洗菜、洗肉,烧火,烧水,女生砧饯包饺子。她们还是不如我们男生,崔永林北方人,擀皮、包饺子,大显身手。很快,我们就吃到了香喷喷的饺子。

渐渐地大家都适应了行军的坚苦,支左部队又加快了我们的行军节奏,经常一天要走80里,中午不休息不做饭,配给两个“发饼”充饥。下午三、四点钟就可宿营,宿营后就可自由活动,看看当地的风土人情,到处溜达,四处瞎逛。放眼望去那弯延的河面上,女生们在清洗衣裳,支左战士饮着战马,青山荡漾在河水上,晚霞吻着夕阳,在青山绿水之间回荡着悠扬的歌声。

当时的武宁山区风景幽美,层林森森,溪流潺潺,汇集到河里,河水清澈透底。我们行走在崇山峻岭中,不时会有一种荒凉与孤独的感觉,走很远都难得见到一户人家。一天我们行军晚了,宿营在在一个小山寨,这个山寨坐落在半山腰上,房子的墙体是小树棍编织的,里外都糊一层黄泥,屋顶是石板块。屋内的煮饭的小火灶,烧的柴草,没有烟囱,煮饭蓖出的米汤全是黑的,菜是清水煮萝卜。草草的吃过晚饭,摊开稻草,打开背包倒头就睡了。半夜总觉得似有鬼魅一样,压得人很难受。一夜似睡非睡的总做着恶梦,第二天清晨一起来,看到屋子后山都是久年的坟冢,心中只有暗暗吃惊。

这是我们所见过的最原始村落,其它村镇要好一些,但也都是穷乡辟壤,当时农民极端贫困,没有什么食品可供出售的,一路走来不知老师和女生们是怎么熬过来的。生活上极端不便,我们男生只携带一床被子,一个大碗、一把牙刷、一条毛巾,渴了喝冷水,有时晚上喝点热米汤。早上或溪边或井边冷水洗脸,晚上没有热水基本不洗脚,偶尔就在溪水里洗一下。穿过永修虬津来到了星子县温泉镇,镇上有个温泉疗养院,一个多月了,才在那儿痛痛快快的洗了一个热水澡。

从温泉镇到九江县岷山乡,瞻仰红军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年青的红军战士。烈士陵园很荒芜静悄悄的,一派萧瑟景象、看来很少有人到过。而岷山一九二七年也是秋收起义的一个策源地,后来成为一个红区了,有很多革命先辈在这遍红色地土上浴血奋战过。而这里却成为这样的景象。

从岷山又走到了星子县,在县城附近有一个村庄,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一次就杀害了一百多个村民,为不忘报仇雪耻,村民在那儿立了一块“一见心寒”纪念碑。一位长者向我们控诉了日本侵略者残暴行径。我们还在那儿进村入户,学着搞什么“访贫问苦”,其实就是蹭了一点热茶喝,还尝了农家的好香好香的咸生姜、咸萝卜。

从星子县城经观音桥过白麓洞穿过海会镇,再到鄱阳湖畔的庐山水泥厂,鄱阳湖烟波浩瀚、候鸟飞翔,风景名胜“蛤蟆 石”孤零零的望着湖对岸的都昌,看上去没有一点神彩。在水泥厂礼堂里作最后的宿营。第二天到威家镇沿古驿道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楚边界”吴障岭。翻过这个岭就是莲花镇潘湾村、顺岭而下至谭畈村、冯家村一路欢歌回到九纺,到家啦!

我们的小“长征”的时间,应该是1970年冬。路线图是:九棉一厂,九瑞路、瑞昌、花园镇、德安县聂桥、武宁巾口、箬溪、柘林库区老武宁县城、石门、罗溪、黄坳、折返回来。永修虬津、燕坊、星子温泉疗养院、隘口、星子县城、白鹿乡、庐山区海会镇、水泥厂、威家镇、莲花镇潘湾、谭畈、冯家村。参加人员不详。走了一个多月,肯定是有很多故事可以发掘。请各位参加了这次野营拉练的同学仔细回忆。

灵魂深处革命年代的回忆(初中篇)之三

冬去春来,微暖咋寒早春的风,带着湿润的芬芳气息,轻轻地吹过树梢,吹过田野,吹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校园里有一很大山坡,坡上的树开始露出淡淡的青色,柔软的树枝在微风中摇曳。那残冬的荒凉正在孕育着早春的生机。春天空气是那样清新,天空是那样湛蓝。太阳已经升高,她那万道金光愉快地亲吻着我的脸颊,那么温柔,那么亲切。这就是初中时------我们对新学期开学的美好印象。

冬天我们千里“长征”,春天我们学农种菜。学校山坡上有很多菜园,成了学农基地。我们工厂远离市区,坐落在农村,耳濡目染、附近农民的种菜套路都熟悉了。我们把严肃的学农,当成一种玩闹的活动,热情高涨的去种菜。铲草、翻地、松土、平整好菜地、种了很多萝卜、油菜、茄子、还种了少量的辣椒、冬瓜、丝瓜、豇豆、花菜、莴笋。下午放学早,拔草,捉虫,浇水,老农似地忙碌。到粪池里舀点粪,再掺点水抬来浇。那时是不怕粪的,因为,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经常有人做好人好事,抢着去扫厕所,唯恐粪便不是太臭,要在明显之处表现自己的革命很气概。我们粗粗糙糙的种菜,而学校夏尚志老师,农活做得很好,经他加工一下,地整齐了,菜也长得很鲜亮了。

初中生的热情总是一时的,久了,厌烦了,不愿意再做那农活。学校及老师逼着我们继续下去。经过千里长征的洗礼,班主任英语老师似乎入乡随俗了,每天也作严肃状,天天训诉着我们。种菜在继续,随着天气的转暖菜是愈来愈多了。没有教师敢去分这个菜,菜多了怎么办?那就养猪。我们又热情高涨的去搭猪圈。不知是捉来几头小猪崽,反正那些菜,就成了猪的主食了,其时是文化革命如火如荼的进行,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报载:养猪用“糖化饲料”,既节约也成本,又能使猪长膘。英语老师用她那革命的热情鼓励我们也来试验,她自掏腰包,经常拿钱和粮票,让我们学生去买酵母老面等去做“糖化饲料”的试验。养猪对于学生还真是新鲜事物。猪在一天天长大,转眼到到了深秋。一天早晨到教室,只见黑报上有一行漂亮的大字“接生能手某某某”,问其由,母猪下崽了。我们兴奋的跑到猪圈,果然有一窝小猪崽,接生的居然还是我班的仁贵二哥。一时传为佳话,且经久不衰。

母猪下崽后要给小猪哺乳,食量大增、晚上还得喂几遍饲料。谁来给猪喂食?当然只有学生轮流值班。那一夜轮到翁小平、钟庐设和我。毕竟是第一次的值通宵班,既兴奋又紧张。给猪喂几遍饲料,猪安睡了,我们却兴奋得一点也不困。夜深人静整个学校就我们三人,黑灯瞎火,感觉很骇人。相互鼓励,说了一会儿话,感觉腹中饥饿得很。才记起从家中带了面粉,翁小平还带了一大勺猪油。当时经济困难时期,面粉准备得不多,约莫有一斤吧,三人吃肯定不够,按白天计划、在深夜到菜地去搞几棵大花菜。看着外面一片漆黑,又怯阵了、不敢去,肚子实在熬不住了,三人壮着胆子,一路相依同行,爬上小山坡到菜地,间隔的拔了三棵花菜,掩盖了痕迹,顺便扯了大蒜苗,一阵小跑回值班室。那时值班绝对是义务,我们搞菜性质是偷,让人发现当时也是了不得的事啊。花菜、蒜苗都是很好清洗的蔬菜,用水冲一下了事。翁小平和面,加盐加水,将面搅拌成浆状、钟庐设切菜,我烧火,水沸了,下花菜、下蒜苗。复又沸,将面浆用筷子一坨坨的挑下锅,我们九江称为“羹巴”,也就是北方说的“面疙瘩”,不一会儿,面疙瘩一坨坨浮起,就是熟了。再加猪油,6 起锅、一人一大海碗“羹巴”加面汤,呼隆隆一下就吸到胃里。饱了,感觉很舒畅、很美。

如果说学农给我们广大的嬉戏空间,工厂车间就开阔了我们眼界。那高大的厂房,隆隆的机器,初次看到很激动,很兴奋。一眼望不到头的厂房,前后相连,大概有一公里长。四季恒温,还有固定的湿度,这是纺纱织布工艺的需要。在车间里人们无法说话,那种轰鸣如耳边的瀑布。空中飘荡着飞絮,好多一样的机器在整齐的舞动着,看久了人会有点恍惚。从棉花成为布匹,经清花、梳棉,粗纱、细纱、捻线,穿扣、织布,等工序,就成了可以做衣裳的布匹。真觉得工厂太神奇了。

灵魂深处革命年代的回忆 之四

文革时期以褒义的说法“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人们的精神是那么的亢奋。开会-学习、学习-开会,文艺演出、宣传毛泽东思想也是开会的一种形式。互相拉歌是前常有一个的热烈歌场,一般都是喜欢出头露面人物挑头大喊:“一班来一个”,众人和:“一班来一个”,然后齐呼“叫你唱你就唱,扭扭怩怩不象样”,反复数次再整齐划一的鼓掌:呱呱呱……唧唧唧……每天都有新鲜事。文艺演出就是那个特殊年代的印记。一首首革命歌曲穿透过我们的灵魂,震撼过我少年的心。

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九纺厂成立一支高水准的文艺宣传队,在我们学校选了六名靓妹帅哥去做演员。有一个歌颂“革命里程碑”的大合唱节目,是由我们的同学喻卫平、傅力群来朗颂。大幕拉开,一群与平时不一样的同学在我们面前展现,平时怎么就没注意到女同学的美丽俊秀、男同学伟岸挺拔呢?朗诵声一出,台下鸦鹊无声:“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一段段朗诵我们听得如痴如醉,一曲曲“英雄赞歌”唱得我们热血沸腾。

在那个灵魂深处革命年代,赞美、羡慕,妒忌心理也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经常有同学装腔作势的学说:“啊,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半是赞美半是揄喻的玩笑让喻卫平、傅力群同学显得很恼火。那时男女同学之间界线森严、从不说话。同学们笑他们关系密切,或许还故意笑他们关系暖昧,傅力群是一脸严肃,喻卫平是拼命追打。这等玩笑很闹了一阵子。

宣传毛泽东思想是一项革命的任务,同时也是人们一种娱乐方式。厂部的工人都是那么热衷于文艺演出,学校也不会甘于落后。在英语老师策划与导演下,排演了两场革命现代京剧片断。一场是《沙家浜》中的《智斗》,一场是《智取威虎山》中的《深山问苦》。

《智斗》展现出的是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湖边,大树的阴凉下的一个茶馆,屋檐上飘动着茶幌子,映日连天的芦苇 衬托着茶馆。主角阿庆嫂一个清丽精明的江南女子,由聪慧俊秀的傅力群出演。她婷婷玉立的站在台上,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显得是那么英姿勃发,妩媚传神。她不是阿庆嫂,她是我们的同学,她演得是阿庆嫂。就在这如真如幻之中培养了我们的审美能力。胡司令洪福广,是白白胖胖的江志斌出演,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江志斌同学居然还那么有福像,真是不可思议。伍燕明-女同学眼中的白马王子饰演刁德一。身段与扮相衬托出一个玉树临风的年青军官的倜傥与潇洒。刁小三是王霖,众匪兵据说是有旻春等人出演。那场戏至今还历历在目,那西皮流水的唱段还在耳畔回荡….(刁德

一、阿庆嫂对唱【西皮流水】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阿庆嫂(接唱)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 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刁德一(接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阿庆嫂(接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 [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刁德一一惊。阿庆嫂(接唱)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领略了梦幻般的江南风情,来到了雄浑的东北,来到莽莽的林海雪原。皑皑的白雪,穿山的狂风,密集的枪弹。年 青的战士,披着白色的斗蓬、踏着雪撬疾行而至。由俞卫平扮演的杨子荣,他做了一个京剧程式化“亮相”动作,唱道:“紧跟踪可疑人行迹不见,再访问猎户家解决疑难”,率众战士缓缓几步就到猎户家中。猎户老常无妻与女儿相依为命。因为是再访,杨子荣循循善诱、引导、激发老常,将自己的苦难说出来。朱仁贵同学寻常就是一付苦大仇深的扮象,他这时就是猎户老常,作悲怆、激愤之态半天才说一句话:“八年了,别提它啦”。翁立曼扮演老常的女儿小常宝,她满腔悲愤,喷射而出:“【反二黄导板】八年前风雪夜大祸从天降!【快三眼】座山雕杀我祖母掳走爹娘。夹皮沟大山叔将我收养,爹逃回我娘却跳涧身亡。娘啊!避深山爹怕我陷入魔掌,从此我充哑人女扮男装。”一曲唱罢、掌声四起,同学们在为翁立曼喝彩。在此剧中我和黄新乐同学都是众战士之一,还有那些同学出演就记不清了。

7.如何面对灵魂缺席的诗歌时代 篇七

1970代詩人・朶漁は昔の対談番組でこれについて鮮鋭な表現があり、先鋒詩歌と詩人の魂の関係に対する回答と見える。「大きな魂が大きな詩になり、小さな魂が小さな詩になる。詩は魂によるもので、正反対になれない。」この言葉は詩歌と詩人の魂の間に一番確実な脈所に接触した。魂には大きさがあり、器が見える。知識で詩歌に挑戦する時代は過ぎ去り、西洋大家への絶対服従も若手詩人により氷解されたので、詩歌の創作は伝統に復帰する傾向がある。このような転向の途中、もう一つの苦境が現れた。詩歌の創作に霊魂不在の時代が来たのである。詩人・ウ堅は自著「パーム板手記」で「詩は言葉に至るのは不足で、心に至るべき。本来詩は言葉からなるもので、言葉だけで足りなくて、心を定めよう」と感銘した。その後、さらなる解釈を「詩は言葉で魂を招く芸術である。魂がなければ、創作は言葉の戯れになり、才子たちは語る知恵をさえ疎かにする」と記述した。これは韓東曰く「詩は言葉に止める」という観念の反発と是正であれば、言葉で積載した詩についてより普遍的な機能を指摘したはずである。それは言葉の革新の上で世界の可能性を芸術的に描写・記述すること。この記述は「文を以って道を載す」の「道」より、詩人の気性をありのまま流露するべきである。

ウ堅氏は韓東の提出した「詩は言葉に止める」という観点を是正し、延長的な拡張とも言える。すなわち、詩歌創作の霊魂性質を強調している。先鋒詩歌の霊魂性質について、詩人・沈浩波は「言葉の前衛性以外、注意すべき点は詩人がこの時代で最も敏感な触角として、常に時代の最前線に立ち、自分の魂で時代の吐息を感知しているため、先鋒という語彙に時代性を与えている」と主張した。沈浩波氏は昔先鋒であり、「死ぬまで先鋒」と主張し、今まで貫いてきた。しかし、沈浩波氏の「先鋒」はもう口語化や道徳反逆の先鋒または「下半身」時代にある「肉体的な先鋒」にとどまらず、詩人が霊魂で創作する重要性に意識し始めた。

リルケが若手詩人・カブスに宛てる手紙で所与した忠告のように、詩歌に一番素晴らしい部分は「生活の破片と音声」のはずである。したがって、優秀な詩人は「心に歩き、生活の源を探索し、そこで答えを手に入れる」。偉大な詩人が詩に対する心の重要性を強調するとき、我々はその強調の共通性を意識すべきである。精神や思想の内実がなければ、創作物が長く伝わるわけがない。詩人たちの「心」に対する主張を今時で考えれば、自分の創作を見直す鑑と参考とするべきである。心と魂の参与があればこそ、先鋒詩人の創作には愉悦と苦痛の艶があり、精神と思想の真相がある。逆になると、純粋技術主義の苦境に陥ることになる。「知識」を詩にする、または形式的な実験に耽り、堂々と前に進めなくなり、最終的には詩で読者を感動させられなくて「泯然として衆人なり」になってしまう。

新世代詩人の中、革新と冒険精神を持つ者はすべて自主的に身につけた「固い」知識を軟化し、命の匂いを与えて、日常化の創作に浸透させる。「知識」をそのまま詩歌の創作に導入する詩人に比べて、彼らは優越感と誇示する姿勢を収束し、自主的に平民詩人の心構えに復帰した。すなわち、詩歌は人気取りの演技道具ではなく、精神生活の一部になる。自然で超越的な転換である。世俗的な物質生活と高潔な詩歌創作は背反せず、個人生命の表現に異様な「霊光」を現出させるのである。

時代の現実に介入し、生活の美学について創作するこそ、今時の若手詩人の注力方向である。詩歌創作にとって、生活は最も質素で普遍的な根源であり、真実の日常生活では霊感も素材も心のままに使用できる。しかし、現実生活から離れ、虚偽で空漠たる神性や幻覚を求めると、力が失われる。これぞ先鋒詩歌の大敵。杜甫の詩歌を言及した時、銭穆氏が「杜工部の詩の神髄と言えば、自分自身の一生の実際生活を詩に入れたこと」と評価し、妥当で正確な評価である。中国の詩人はかつて命と魂を詩に託すが、西洋観念の過度導入の結果、精神の浸透と霊魂の関与より技術の鍛錬を重視する詩人が多くなってしまった。

したがって、今になっても、先鋒詩歌の苦境は詩人自身によるものであり、詩人と外部環境との関係はある詩人たちの怨嗟のように緊迫して耐えられないものではないと思う。これぞ詩歌にふさわしい時代と明示した時代なんてあるはずがない。大家のために配置・保留した環境なんてあるはずがない。本物の詩人はどんな時代でも自分の創作に直面できる。詩歌の本質を把握し、自分の方向を明白にして、詩歌と現実の関係を悟れば、詩歌の現実をも精通できる。虚しい語彙の絡み合いを避けるため、自分の良心と霊魂に直面して創作するこそ先鋒詩人の正道。

詩歌はある程度国家文化芸術を見直す鑑であり、時代の風潮に流される政治共謀者ではなく、個人芸術探求と時代の担当を融合する表現である。時代、運命、歴史と現実に関連している。したがって、詩歌の創作は内面で魂と心に飛び散り、外面で時代、社会および宇宙に開放し、純粋な言語実験と遊戯興味に留まるものではない。この点について、我々は数多の回り道を歩いてきた。創作者と鑑賞者にとって、詩歌と小説の創作だけではなく、おおよその芸術創作には心に直面する共通点がある。明白な理があるものの、当分の詩人たちは相変わらず苦境に陥っている。大抵自己表現の創作をしているだけで、鑑賞者その他との「交流」には疎かにしている。正直、「自己表現」は詩人や作家の創作のタブーではない。むしろすべての創作は「自己表現」をしている。でなければ他の何もかも成立できない。しかし、その「自己表現」には詩人と鑑賞者の心の平等な対話がなければ、自己完結の譫言に成り下がることは必定である。

詩は言葉に至るのは不足で、心に至るべき。詩人は偏狭な言語実験にとどまらず、創作中心の広大、精神の充実および詩歌内実の拡張を維持していか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と諭している。しかしこれは詩歌、時代と社会の担当および詩歌の批判と存在を観察する力を取り消すわけではなく、言語実験から生命創作への転換、現実介入から芸術創造への超越が見せているのは、今時詩歌が精神の奥に邁進する探索品質、および理想主義が詩人の内心に復帰した光芒である。我々の詩歌はネットワーク時代で千篇一律の苦境に臨むというのなら、「詩は心に至るべき」という観念を再度言明するのはとりわけ必要になる。有名な詩人は個性化の言語表現を基にして、精神、思想と心の連合作用を加えるこそ、恒久な美と普遍的価値に富んだ比類無き詩作をとこしえに伝わるのである。

8.灵魂深处的偶遇 篇八

关键词:海亚姆;陶渊明;诗歌;主题研究

在世界文学史上,命运、爱情、理想等人类永恒的不同时代、民族的文学里被不同的作家所采用,每个作家在创作时都会将自己的灵魂投映在作品之中。因此,借助文学的视野,用主题学方法探讨生于不同民族的两位诗人——陶渊明与海亚姆诗歌中的共同主题,可以从世界认识文学规律乃至人类共同性,可以窥视两位诗人的创作心理,并从“和而不同”的差异中更清晰地认识到时代背景及民族审美习惯的不同对文学造成的影响。

一、相似主题的汇流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他指出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共通性,即文化是“不隔”的。在中外诗歌荟萃的海洋中,自然也具有这种共通性。第一次接触海亚姆的《鲁拜集》时,脑海中便浮现出陶渊明的影像,对于两位毫无关系的诗人,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诗心的契合,笔者大致将二者诗歌的相似主题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生死奥秘

生命是人类最本质的存在,正如大多孩童幼时都会发问“我从哪儿来?”,古往今來,探讨命运主题的诗人如银河沙数。在海诗与陶诗中,二者对生死命运有着类似的观念:死生命运是一种参不透、未可知的神秘;人生一世如白云苍狗,短暂虚无。

如海面对宇宙的无穷尽、生死奥秘的无解发出茫惑的感叹:

我们来去匆匆的宇宙,上不是渊源,下不是尽头,

从来无人能解释清楚,我们自何方来,向何方走?

(《鲁拜集》第141首)

陶对此也有相似的认识,如“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冶中》),天理鬼神的奥秘隐微而深远,涉茫而不明。再如“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杂诗其五》),“明日事”、“前涂”“止泊处”诗人竭尽心力也难以参透,透射出生死奥秘的未可知。

面对这种无常,海借自然常物喟叹道:

小溪岸上的每株嫩草,

或许竟是美人鬓上的皱发,

(节选自《鲁拜集》第124首)

我曾是位君主,手上高擎金杯,

如今变成了酒徒手上的酒壶。

(节选自《鲁拜集》第272首)

美人化作溪边的草株,君王沦为普通的陶壶,命运以其看不见的循环展示着盛衰无常之态。

而陶那句“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己酉岁九月九日》)也道出了世间万物的次第循环之态。对于人事之哀喜贫贵,他说“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饮酒二十首》其一),人事如寒暑的冷热交替一般是循环往复的,正如“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杂诗十二首》其一),人如陌上之尘,任风逐放,流露出浓厚的人世无常之感。

除了生命奥秘未可知及生死循环无常外,海与陶都怅惘于人生的短暂虚无。

如今,你我在幕内高谈,

大幕落时,你我都无影无踪。

(节选自《鲁拜集》第36首)

反观陶,感伤人生虚无短暂的诗句又何其多,“晨耀其华,夕已丧之”(《荣木四章》)、“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饮酒二十首》十五),诗人用一日之内的晨夕之景作对比,隐喻人生的光景如一日朝夕,短暂飞逝,而岁月催生了白发。再如“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杂诗十二首》其四),无论是百年之后浮名尽逝,还是香消玉殒之后终归土丘,都传达出人生空幻虚无之感。

可见,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陶与海的思想出现了汇流。

(二)及时行乐

人生的虚无短暂、愁苦伤痛必然驱使诗人们走上解脱避离之路,有人骨子里尖锐决绝,以赴死为解脱;有人形貌上洒脱放诞,以行乐为避离。

无疑,旷达放诞的海与陶都选择了后者,且都以美酒为共同的行乐媒介。

我携美酒与情人在这荒凉角落,不惧一旦辞世与痛苦折磨,

愿以身家性命换取一杯美酒,管它世事纷纭水土风火。

(《鲁拜集》第233首)

在这里,海因人生的短暂、痛苦,以美酒、爱情践行着及时行乐的思想。

而陶这位有名的饮酒诗人更是将行乐寄于壶觞,“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杂诗十二首》一),“挥兹一觞,陶然自乐”(《时运四章》),“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游斜川》),这些诗句都体现了饮美酒以忘忧的思绪。

酒引开了两位诗人对个体死亡和人生惨象的视线,使其在精神上超越包括死亡在内的一切。

由此可见,以酒忘忧行乐是海诗与陶诗中的共同主题。

(三)怨愤批判

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呈现出了怨愤批判的主题。

东晋时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儒家思想完全失去了理论活力,名教早已蜕化为一具僵硬躯壳。面对这一黑暗的社会状况,陶渊明将愤懑诉诸笔端,如:

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

(节选自《杂诗十二首》其八)

孤直耿介、躬耕自资的结果却是饥寒交迫,诗人怨恨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以自我的“拙”影射出黑暗社会里投机钻营之徒,隐晦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污浊腐败。

陶诗中也不乏“金刚怒目式”的诗句,通过对荆轲、精卫等历史神话人物的赞美和他们不幸遭际的同情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抒发对统治者的满腔怒火。

nlc202309050114

其实,诗人离开肮脏官场之决绝即从侧面诠释了愤懑不满的批判之态。

对当时慧远等人的“神不灭”观点,陶通过组诗《形影神》三首表达了他的愤懑。他否定佛教的精神不灭、轮回报应之说,也不赞同道家炼丹求仙之举,“诚愿游昆华,邈焉兹道绝。”神仙固然很好,但成为神仙是不可能的,他是一位无神论者。

海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怨愤批判这一主题。他生活于伊朗塞尔柱王朝统治时期,此时政治压迫,教派纷争,学术界空气窒息,人们思想上受到宗教的严重毒害。因此,才有了海亚姆对教会的愤怒呐喊:

呵,教长,我们的活计可比你的沉重,纵使烂醉如泥,也还比你清醒,

我们饮的是葡萄的血,你喝的是人血,

(节选自《鲁拜集第67首》)

除此之外,他也有对政治压迫、世道不公的愤懑:

如若天地间尚有公平二字,

正直人怎会有百结的愁肠?

(节选自《鲁拜集》第274首)

海以讽刺犀利的语言给当时虚伪的伊斯兰教和压抑紧张的伊朗社会以沉重的一击。可见,在批判神教和黑暗政治方面,陶与海的灵魂又得到了契合。

(四)弃名逐洁

尽管两位诗人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但他们所在社会的混乱、政治的黑暗却是共同现象。且共有的洁身自好,不愿讨好巴结、听人摆布的个性,驱使着他们远离名利喧嚣,寻求灵魂净土。

海吟道:何時你才不为小人尽力效忠?切莫如苍蝇吮血,妄送了性命。

(节选自《鲁拜集》第59首)

海以辛辣犀利的语言展现了他摒弃功名利禄,不畏恶势力的反抗精神。

陶践行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信念,不满朝政腐败黑暗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冶中》),“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塗口》),把名利视若浮云,而栖身于旧墟茅庐,保持了灵魂的洁净清高。

可见,在弃名逐洁这一主题上,海与陶的思想得到了汇流。

二、“和而不同”及因由

虽然海诗与陶诗存在着共同主题,但这些共同主题背后也有着差异性,这主要是由两个民族文化审美心理及时代背景的差异造成的。学者乐黛云认为“在如何解决保持差异与多元共存的问题,中国的‘和而不同’原则应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资源”,她指出比较文学的原则是:“和而不同,在不同文化的文学里,从诸多差别中寻求内在的一致性,也就是和;另一方面,又要从已有的和谐中分解出差别和不同。”

依据和而不同原则,纵观海诗与陶诗,其主题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海之苦闷,陶之旷达

在生死奥秘这一主题上,尽管两位诗人都持唯物主义观点,认定我们的命运受制于宇宙天体运行规律,但海与陶也有不尽相同之处。纵观其诗歌,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陶相对于海更加豁达旷然。

《鲁拜集》中,人生苦痛在命运无常后随之而来,海往往将“愁”、“苦”等字符洒满人生,他吟道:

人呵,本是愁木削成的愁客,

世上漫游一番又启程奔赴他乡。

(节选自《鲁拜集》19首)

海认为人生是一场苦难的旅程,弥漫着愁苦,在人生态度上呈现出苦闷、伤感的情感基调。

而陶尽管也体悟了人生的痛楚,如“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杂诗十二首》三),但他并非一味徒劳的叹息。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拟挽歌辞三首》一),诗人将生死看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之理,以超然之态对待生死,用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襟怀包容世事的艰难困苦,这使他的诗歌相对《鲁拜集》有着更达观、淡然的情感基调。

伊朗学者萨迪克·赫达亚特在《海亚姆之歌》中写道:“伊朗诗人大多悲观,他们的悲观直接源自他们的强烈而无法满足的情欲,但海亚姆的悲观却属于更高的层次,带有哲理色彩。他是把美女作为一种为人欣赏的美的象征和源泉来描绘的,他从不金屋藏娇,他笔下的美女不具有其他的涵义,他是在一切美好的事物中求得一瞬安慰,他是美的崇拜者。”

正是对美的事物之崇拜追求,造成了海的悲观,因为“美”是短暂的,在美消失的刹那,海的诗中便有了痛苦的哲思。萨迪克·赫达亚特又写道:“我们完全可以断定海亚姆从青春时期到生命终结都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和怀疑主义者,他的文学和哲学风格始终没有变,只是到了晚年,在他的创作中,对纷纭的世态必然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悲观情绪,而这种悲观情绪又是通过乐观形式表达的。”

大多中国古代文人都杂有“儒”、“道”两家思想,一方面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醉心自然。陶也不例外,只是陶渊明的出发点是儒,归结点却是道。学者何梅琴认为“陶渊明之生死观,在生命的层面归之于‘道’。道家视人之生命的自然性为最高,反对一切以人为之的东西改变、扭曲生命的自然性。”对自然性的认同,使陶思考着生命,并最终回到自然,与自然相融为一。因而其“豁达”、“超脱”是由于清醒理性的认识了生死,这也使陶渊明超脱了孤独感伤,坦然面对死亡,并超越生死。

海虽主张及时行乐,但他的欢乐往往与虚无和毁灭相随,像一个即将自杀的人临死前精装扮自己一样。故他的行乐更加消极,往往激起人的愁怀,像是在诉说:及时行乐吧,这样就看不到鲜血从我们百孔千疮的身体向外涌流。如:

何需寻欢作乐,人生不过一瞬,

凯哥巴德和贾姆希德的尸骨化入埃尘。

眼前的世界,乃至茫茫宇宙,

是梦是幻,是瞬间际遇他捉弄世人。

——(节选自《鲁拜集》37首)

萨迪克·赫达亚特认为“海亚姆虽号召人们及时行乐,但是他的声音往往哽咽不畅,因为主张行乐的同时他又把更加使人震颤的尸体、裹尸布、坟墓和死亡等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因而那种欢乐情绪一下子便被掩盖了”。这与陶渊明的及时行乐是有着差别的,陶的及时行乐是让人们乐中忘忧,更坦然的面对生死,“酒能祛百虑”(《九日闲居》),正是他当时的心理写照。

nlc202309050114

值得注意的事,这两位诗人除了共同的行乐媒介——美酒外,还有各自的行乐方式。海将美女与爱情并列,这在上述诗句中有所体现。而陶却将自然田园与家庭和乐置放心间,如“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酬刘柴桑》),携妻儿登高远游,诠释了他美酒之外的行乐方式。

透过比较文学视域的多元视角,可以看到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导致了陶与海这两位有着共同生死观念的诗人出现了细微的不同。

(二)海讽神教,陶批世道

在怨愤批判这一主题上,也呈现出和而不同的面貌。陶诗与海诗都存在怨愤批判主题,但抒写怨愤的方式与内容却大相径庭。

陶诗中此类情绪相对较少,且书写方式曲折婉转。陶所在时代正值晋宋易代的前夜,是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的时期之一。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阶级矛盾尖锐。因此,除了少许“金刚怒目式”的诗篇,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等,陶的大多数诗歌都情绪平和。他擅长以隐晦婉转的笔墨传达对怀才不遇的怨愤,及对黑暗政治的批判。

前文中笔者写到两位诗人都有对“神”的批判,但陶对“神不灭”的批判针对的是佛教的精神不灭、轮回报应之说和道家的服食、求仙之举。而海意在揭露当时伊斯兰教上层宗教人士欺世盗名的伪善面目,且海的批判方式更直接,语言更犀利,他的笔峰“象一条条嗑咬教义的毒蛇”,直指至尊至上的真主。

两位诗人批判内容的不同应归因于所处民族时代背景之差异,会影响到作家的审美趣味、创作个性和精神气质。彼时伊斯兰教的高压使海对一切宗教法则都持一种嘲讽的态度,正如萨迪克·赫达亚特所言:“在海亚姆的鲁拜中,令人感到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作者勇敢无畏的精神和毫不妥协的逻辑,他不能接受他的当代人的一切思想上的软弱和堕落,摒弃一切宗教御用哲学的说教”。同理,东晋“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时代背景也激起了陶渊明对黑暗世道的批判,《桃花源记》通过描绘的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自得其乐的乌托邦社会,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三)陶隐山林,海归学术

前文已写到,陶诗与海诗在弃名逐洁主题上产生了类同,但类同中也有着差异的对比。笔者认为,两位诗人抛名弃利的方式是不同的。

陶虽有“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宏图,鉴于官场腐败,世风伪诈,遍野哀鸿,且门阀制度登峰造极,他顿感不堪吏职,最终“有志不获骋”。于是“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最终弃离官场,于自然田园间寄情高远,隐逸于山野的情怀。

而海亚姆远离了政治喧嚣、神教毒害,在数学、医学、天文等洁净的学术领域寻求静谧,追逐着广义上的自然,而非仅是自然山水,并且最终在晚年返回故乡,远离宫廷。

至于两位诗人抛名弃利方式之不同的原因,主要归因于两个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士人归隐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虽然它从未上升为主流文化,但作为一种基因积淀于历代知识分子的心理深层,故陶归隐山林不能说没受到中国传统归隐文化的影响。而海生活的波斯并没有归隐山林这一文化传统,因此,面对王朝易代、政治纷纭的风波以及神教腐朽思想的侵蚀,他颇有种“大隐隐于市”的风范,归隐于学术之静谧中。

文学主张通过平等对话的方式探讨人类的共同问题,以克服文化中心主义、避免文化冲突,比较文学的目的除了发现不同民族文学的同中之“异”外,更致力于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尊重与欣赏。通过比较陶渊明与海亚姆的诗歌主题,除了了解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更在于彰显两位诗人不朽的人性光辉。因为无论是将苦闷、批判直接喷涌的海亚姆,还是选择以坦然豁达之态面对生死、曲折隐晦批判世事的陶渊明,他们都借着诗歌折射出不羁的人性光辉,相较于当下社会众多缺乏独立人格,愚昧麻木随波逐流之人,这两位千年之前的诗哲无疑是一缕苍劲的清风。

注释:

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6

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7

转引自张鸿年译:《鲁拜集》[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131

转引自张鸿年译:《鲁拜集》[ M].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122

何梅琴.陶渊明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 [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7,(1)

转引自张鸿年译:《鲁拜集》[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141

转引自张鸿年译:《鲁拜集》[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134

参考文献:

[1]胡亚敏.比较文学教程[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樂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欧玛尔·海亚姆.鲁拜集[M].张鸿年,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4]柯宝成.陶渊明全集[M].崇文书局,2011.

[5]何梅琴.陶渊明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哲学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7,(1).

[6]张鸿年.波斯文学介绍[J].国外文学,1982,(4).

[7]吴舜立.生与死的终极畅想——海亚姆“鲁拜”诗生命主题论略[J].外国文学研究,2001,(2).

上一篇:参加2015年汉中小学段“名师大篷车”科学学科心得体会下一篇:在先进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