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共9篇)
1.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篇一
浅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作者:朱丽
许多大作家一谈起之所以“成名立家”,无不同声答道,那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多看了几本书。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也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怎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孩子们?岂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跨世纪人才?
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孩子们导航,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
众所周知,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能开拓视野,增知启智,还能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因此,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
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一般地,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部和高部的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
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玉良言”。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还要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比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这些课文,我就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学了《示儿》,我就向学生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并让学生去学习有关陆游的其他古诗;学了《将相和》,我就向学生介绍当时的背景以及文中主要人物的轶事,并让学生课后去查找有关的故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读书的热情也提高了。再次,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应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样,阅读也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从中感悟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而教师在知道学生记笔记时,大可不必统一形式,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形式来记笔记。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什么书,在笔记上记下
篇名、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阅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课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这样,给阅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给学生阅读的空间,自由发挥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践、思考,才能真正地获得能力,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第四,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因此,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在这么多的课外活动形式中,其中,最让学生感兴趣的非“讲故事”莫属了。因此,我们教学工作者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故事迁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的延伸发展,激发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听得津津有味。所以,这时候,当老师讲完故事,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时,这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但是,仅仅靠老师讲故事,学生听还远远不够。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老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
趣的催化剂。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爱课外阅读;让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你看,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第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保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阅读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能自主地进行阅读,丰富了语文材料,扩大了知识面。
进行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提高理解能力是一个从肤浅到深刻,从理解不确切到确切理解,从被动记背结论到主动思考理解的过程。因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学生理解阅读内容的有效途径。阅读的方法归结主要有以下三个:
1、按顺序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每读一篇文章,先按一定的顺序朗读,弄明白事情怎样从头说起,先说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文章主要讲一件什么事情。试着找出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或段,细细体会这些词、句、段表达了作者什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什么语速、语调或语气朗读就能表达作者的这种感情。
2、分步朗读,评读赏悟。通读了全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就应分步赏读文章。在这一环节上,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养成以适当地提出问题的习惯:“这本书大概讲什么?”“主题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什么意义?”“给我们什么启迪?”并且明确地告诉学生,仅仅会提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用笔在字里行间、文章的空白之处圈点重要的词,划出重要的段落,或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记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更大兴趣,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效果,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2.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倾听习惯,深思品质
在教学中, 怎样培养学生倾听习惯与深思品质呢? 我在自己的课改实验探索中, 总结出以下经验。
一、让课前听力训练成为唤醒学生耳朵的前奏
1. 低段学生训练方式
( 1) 听力训练: 老师报出手机号码, 听里面有几个9 或几个8? 或老师讲一个小故事, 让孩子们听 “的” 字出现了几次?
( 2) 儿歌表演。教师教简短儿歌, 学生自己配动作表演。例如, 《过山车》上天了, 入地了; 腾云了, 驾雾了; 过山车, 下山了; 我变成, 流星了。孩子们兴趣高昂, 倾听、理解、表演十分专注。
2. 中高段学生训练方式
( 1) 听算训练: 课前1 分钟, 可以让孩子们进行听算抢答, 这样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专注与敏锐。
( 2) 脑筋急转弯或智力小故事抢答: 课前三分钟, 一般是孩子们唱歌、背诵的时间, 可以采取学生轮流讲解脑筋急转弯或智力小故事的方式, 训练孩子们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十分喜欢这种活动方式, 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以上训练每天利用课前三分钟交替进行, 持之以恒, 效果甚好。
二、让探索、交流、展示活动成为培养学生倾听习惯与深思品质平台
1. 在倾听中吸纳、总结
课堂是孩子相互接受、相互吸纳观点的地方, 因此教会孩子们相互倾听及其重要。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同桌交流时, 做到1人说1 人听, 听完后提出自己的建议。小组交流时, 由小组长指导大家有序交流, 在高段的同学们要有逐步养成做记录的习惯, 将自己没有想到但别的同学想到的记录下来, 全班汇报时, 汇报人要先集中全班同学的注意力: 请大家听我说。这时的汇报人角色已变为小教师, 下面的同学们在小老师讲解完后, 要做出回应: 我同意他的说法, 只是我有一点补充; 或者说我不同意他的说法, 他说的哪里是错误的。
【案例一】我在教学三年级的一道习题: 判定被2 除或被5除余数为0 的数时, 同学们相互交流、吸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 同学们, 我采用的是计算法, 我把这些数一个一个去除以2, 看有没有余数。
大多数孩子回应到: “我也是这样的”。
夏睿同学举手补充道: 我算了以后, 还发现了被2 整除的数都是双数, 双数的个位上都是0、2、4、6、8, 所以我发现这些数中个位上是0、2、4、6、8 的数被2 除, 余数就为0。
“哇, 真的是这样! ”
“那, 单数除以2就会有余数了”
“我还没有想到”
同学们七嘴八舌, 为夏睿的发现激动着。这时王晟懿同学站起来说道: 除以5 的时候也有巧妙的办法: “因为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 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五九四十五, 乘五得到的数个位上都是0 或5, 所以我认为被5 除余数为0 的数个位上一定是0 或者5, 我们就不用一个一个去除以5 了”。王晟懿的话刚说完, 同学们就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
于是我追问到: “听了他们的发言, 你有什么收获”?
生1: “我知道除以2 没有余数的数个位上是0、2、4、6、8; 除以5 没有余数的数个位上是0 或者5. ”、
生2: “我知道了要在计算的基础上找规律”。
在教学这道习题之前, 我心里还纠结着: 要不要像教学五年级能被那样总结规律。孩子们的思考使我明白, 教学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 在发现中总结, 让他们自觉提炼, 使思维向纵深发展。他们的潜能不容我们低估。
2. 在倾听中质疑、反思
多疑、善疑、质疑、探疑, 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 也是创新的起点。正是基于这一点,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 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而我们的一部分学生习惯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也有部分学生习惯于只听不想, 一味地等待接受; 怎样培养孩子们质疑的习惯呢? 我从一年级接手新班时做了这样的尝试:
当孩子们经历独立尝试、小组交流进入全班汇报环节时, 发言人讲解自己的想法后要问一句: “大家同意我说的吗? 有什么要问我的?”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后, 当小老师讲完后下面的孩子立刻就举手提出自己的疑问。
【案例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由于前一天结合分小棒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因此教学时我让孩子们先独立尝试计, 846 ÷ 6。我巡视一圈后发现只有5个孩子从书写到计算结果完全正确, 其余的孩子对每步的书写格式完全是模糊的, 百位除了后就将十位和个位的数字全落下来, 与百位上余下的数合成三位数去除, 我当时对孩子们的做法十分不理解, 想不通他们为什么在这样做?
尝试结束后, 我请吴沛原同学上台讲解。吴沛原边讲边板书, 他分步求商并正确书写, 下面的同学听完发出 “嗯” 的疑问声, 随即彭俊玮同学问: “为什么百位数字除完后, 十位数字落下来时, 你不把个位上的数字落下来呢? 后面不是还有个数吗?”吴沛原回答说 “因为十位分了以后, 再分个位呀。” 这时我适时补充到: “本题百位上余2, 十位上的4 个位上的6 同时落下来后就又变成三位数除以一位数246 ÷ 6, 就不好算了, 孩子们再采用一位一位往下除试试看。”通过再次尝试孩子们接纳了从高位到低位一位一位往下除的笔算方法。这个教学案例让我明白了: 学生的疑惑要有学生自己提出, 他们问的才是自己感到困惑的关键点, 生生间的思维互动往往比老师讲解的效果好。
【案例三】面积和面积单位
当学生通过自学了解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之后, 秦峥睿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有没有平方毫米?”顿时教室响起了 “有平方百米、平方千米吗?”这些是多么好的问题呀! 通过一段时间的养成训练, 孩子们已经有了主动质疑的习惯, 已经能将所学的知识迁移类推, 像数学家那样去发明面积单位了。
三、让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成为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桥梁
1. 以数学知识为载体, 把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外显
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往往隐含在数学知识的背后, 知识教学虽然蕴含着思想方法, 但如果不是有意识地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教学对象, 在数学学习时, 学生常常只注意到处于表层的数学知识, 而注意不到处于深层的思想方法。因此, 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隐藏的数学思维方法在教学中通过观察与实验、概括与抽象、类比、归纳和演绎等途径逐步渗透。
2. 帮助学生积累解题策略, 明确思考方向
数学问题千变万化, 题海无边。因此掌握解题策略就显得极为的重要。解题策略是寻找解决问题思路的指导思想。它既是使用方法的方法, 又是创造方法的方法。
小学数学解题策略包括哪些内容呢?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1994 年第6 期 《小学数学解题中的常用策略》一文及其它文章中提出了12 种策略: ( 1) 巧转化, 化生为熟; ( 2) 善于退, 以退求进; ( 3) 细分类, 各个击破; ( 4) 察整体, 把握全局; ( 5) 正面难, 反面入手; ( 6) 条件多, 先A后B; ( 7) 步步推, 水到渠成; ( 8) 据题意, 妙用字母; ( 9) 善直观, 数形结合; ( 10) 作试验, 分析调整; ( 11) 观特例, 归纳猜想; ( 12) 抓特征, 巧妙构造。
日本专家把解题策略分为综合策略 ( 指解题的完整程序) 和一般策略。一般策略包括: ( 1) 尝试和检验; ( 2) 画情形图、简易图; ( 3) 发现规律; ( 4) 画表格; ( 5) 整理思考方法; ( 6) 从简单问题思考; ( 7) 逆向思考。
3.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1) 一题多解
一道习题若能打开思维的窗扉, 从各种角度去考虑, 寻求不同的解题方法, 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精神和提高解题的能力大有帮助。
【案例四】三年级 《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同学们排成方队做操, 每个方队每行10 人, 有8 排。三个方队共有多少人?
当孩子们收集信息并明确所求问题后。很快就有孩子举手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没有立刻请孩子们讲解, 而是请孩子们利用课前下发的圆片学具, 边摆边说说自己解题思路, 并想一想除了自己刚才想到的解法外还有别的想法吗? 同学们通过观察很快得出了不同的解法。
( 2) —题多变
一题多变, 对一道数学题或联想, 或类比, 或推广, 可以得到一系列新的题目, 甚至得到更一般的结论, 积极开展多种变式题的求解, 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案例五】在复习 “分数与百分数的解决问题”时, 设计这样一组练习题:
在完成基础训练后, 将条件与问题灵活变化, 这样, 学生就能把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不同类型联系起来, 加深对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解题方法的熟练掌握, 对量、率对应关系的正确理解, 达到自主联想、把知识结构化的目的。
【案例六】怎样购票合算?
3 名教师带50 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 票价: 成人10 元, 学生5 元, 10 人以上团体票6 元。
方案1: 老师学生各买各的。老师买成人票, 学生买学生票, 共需280 元。
方案2: 老师、学生合起来买团体票, 共需318 元。
方案3: 7 名学生与3 名老师买团体票, 剩下43 名学生买学生票, 共需275 元。
方案4: 3 名老师买成人票, 50 名学生买团体票, 共需330 元。
在这个例子中, 由于老师票价高于团体票价, 学生票价低于团体票价, 所以学生买团体票反而被提高, 因此采用7 名教师与3 名学生合买团体票, 剩下43 名学生买学生票合算。但是当老师人数多学生人数少时, 情况又会发生变化, 为了防止学生形成定式思维, 我及时补充: 如果是30 名老师带8 名学生, 怎样购票合算?
方案1: 老师学生各买各的。老师买成人票, 学生买学生票, 共需340 元。
方案2: 老师、学生合起来买团体票, 共需288 元。
方案3: 30 名老师买团体票, 8 名学生买团体票, 共需220 元。
这时, 采用30 名老师买团体票, 8 名学生买团体票合算。
同学们在这样的变式练习中明白了题目类型千变万化, 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让我们努力构建轻松、自由、开阔的数学课堂, 引领孩子们在学习的路上且听且深思, 让他们聆听交流, 分享智慧, 放飞思维。
参考文献
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篇三
【关键词】书法教学情感兴趣个性意志
汉字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以其独特的形态,深刻的内涵,享誉世界语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书法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特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设置了听障学生书法校本课程,对聋校的书法教学进行积极探索,在教学中渗透健康心理品质教育,充分发挥书法教学的育德、启智、修心等功能,着力培养聋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营造书香氛围,培养学生热爱书法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知识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的学习就会主动而有效。在书法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对书法产生热爱的情感。聋生由于听力缺陷,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遇到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所存在的心理障碍、行为问题是由于他们得不到周围人们的交流、沟通与关爱而造成的。因此在教学中,要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师生沟通无阻。心理学研究认为:聋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多处于被动状态。因此,教学中应摈弃陈旧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充分挖掘聋生的潜能,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书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让他们在学书过程中不断感受学书的快乐。
1. 故事激趣。图文结合,听老师讲故事是聋生最感兴趣的。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将教学内容与故事结合在一起,能起到很好地激趣作用。
2. 游戏激趣。游戏是聋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它能使无味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3. 媒体激趣。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加拉赫说:“多媒体在特殊儿童教育中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所以它在特殊教育中显得特别重要。”聋生不能通过听觉接受语言传达出来的信息,只能靠视觉观察对象,长时间的视觉注视易产生心理疲劳,对事物失去兴趣。而多媒体能将图形、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感性材料综合处理,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增强视觉效果,增加学习趣味性。如在笔画教学中,颜体“横”的变化比较丰富,有“左尖横、右尖横、长横、短横”的不同运笔方法,学生难以把握。这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各种“横”的不同运笔轨迹动态展示出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学生能很快学会多种“横”法,学得轻松自然。
二、 尊重个别差异,发展学生学书的独特个性
聋生由于性格、爱好、认知水平、生活水平和知识经验的不同,其个体存在着显著差异。在书法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偏爱优等生,不歧视后进生,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适宜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采取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把学生置于能力最近发展区,使每位学生的书写能力得到不同程度地提高。
1. 自主选帖。个体差异表现在每个人的个性心理存在差异,导致人们对于书法欣赏具有个性倾向:有的人喜欢飘逸秀美;有的人喜欢端庄朴实;有的人喜欢丰满厚重;有的人喜欢瘦削挺拔……教学时,可出示多种经典法帖,让学生先观摩再试写,体验自己喜欢哪种碑帖,再作选择。
2. 个性临摹。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主要方法。由于聋生书法课每周仅有一课时,在掌握基本笔画之后,学生的临摹重点应转向范字的结构和神韵上,不应把时间放在点画的精雕细琢。临摹字帖关键在于把握原帖的风格特征,不要压抑学生在临帖过程中流露的个性心理特征,鼓励学生有个性地临摹,以利于从临摹走向创作的顺利过渡。
三、月体验适应环境,增强学生学习书法的自信
聋生因生理上的缺陷,在学习、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自尊心屡受打击,易形成自卑的心理障碍。因此,聋生更渴望在各方面取得成功,获得自信。在书法教学中要赏识每位学生,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扬起自信的风帆。
1. 赏识激励,克服自卑。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斯说:“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一般。”赏识是提高学生自信力的动力,是使孩子获得成功的秘方。有的学生看到别人写字很漂亮而自己进步不大时,心里产生了自卑感。教师要细心辅导,耐心教育,给予有力的帮助和鼓励。
2. 展示自我,树立自信。书法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无论是分析范字、标准示范、评价作品、临摹创作,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书法教室的“佳作展台、习作栏”就可以展示不同学习阶段学生所取得的成果。书法“天天练”成绩记录、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学生平时作业、参赛作品及获奖证书等,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定期举行书法比赛、现场书法表演,让学生走上表现自我的舞台,感受自身的进步,看到成长的足迹,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增强自豪感,树立自信心。
4.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篇四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人的个性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教育部长袁贵仁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这些论述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1、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写起文章来也得心应手。
2、运用"迁移"培养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说不出了,但是,机灵的孩子马上认真的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并且说得很详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再巧妙的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我们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作文时四平入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许多新颖的作文题目都是来自求异思维的结果。
三、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四、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目一新,信用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我是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味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共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创造出符合本曲主题的连续画面,最后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因地制宜的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1)引导求异、求新思维。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读精课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学作技巧,获得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形成求异思维品质。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教师应该给予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学生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教师应该加以保护和培植。
(2)设立自主自能作文。进行作文的自我训练是学生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智力品质得到发展,首创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自主作文,通常可以用日记(周记)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自主的选题、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乐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新颖。
(3)拓展观察思考空间。生活是作文之源,要想作文创新,文章本体的材料必须向生活提取。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而,指导学生作文创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幅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主见思路。
5.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篇五
姓名:
裴
文
斌
单位:莘县魏庄镇中心初级中学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山东莘县魏庄初级中学
裴文斌
【摘要】:数学素质教育从何谈起,众说纷纭,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好坏都有直接的影响。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关键词】:兴趣培养、学习习惯、思维探究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完成一件事物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注意力依然容易分散。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使初中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对学习的兴趣,他们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那么,怎样才能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呢?
一、积极参与,体验兴趣 在刚开学的第一节课上,可让学生翻开目录,熟悉本册教科书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他们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另外,在每一章节学习结束后,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困难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现学的青岛版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为指导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兴趣教学,具体做法是:
(一)培养学生严谨的阅读习惯。数学是一门具有精确严谨思维形式的学科,因此在数学语言表达中逻辑推理中都要求精确、严谨。数学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认真细致,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更不能一遍而过,要反复仔细地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因此,数学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在数学中图表和图形很多,只有对图表和图形有了深入认识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细致的观察能力很有必要。学生对图表,图形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的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和边引导的方式。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兴趣,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叶老有一句非常简洁的教育名言:“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认真倾听”这个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时间、多渠道地培养和训练的。
教师要提出认真倾听的要求。一是要“会听”,要边听边想,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二是要认真听,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教师要做到认真倾听,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当学生回答不流利时,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当学生回答错时,也要等他说完了再给予引导。
(四)培养学生积极交流的习惯。交流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自己内在的思维活动展示出来,它必须灵活运用三种数学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进行表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交流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语言式的,或是语言+动作,或是语言+图象;也可以是书面形式的,如课后小结,概括本章的重点、难点等。交流活动可以在同学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同学与老师间进行,也可以与家长、与朋友交流等。
三、巧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处于初中这一学段的学生,好奇心都比较强、情绪易变、心理起伏较大,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来培养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很重要,引入环节新颖多样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来。
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教育学互动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在教材中还安排了大量的实践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试验演示。通过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加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四、挖掘学生潜能,领略成功喜悦 初中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根据教学要求,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竞赛、拼图游戏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从教学效果看,在教学中渗透和运用这些教学思想方法,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能启迪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智能,有利于学生形成牢固、完善的认识结构。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既重视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又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运用,这样无疑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和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6.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篇六
齐芳霞 2010年5月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也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重要标志。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兴趣在学习中是最重要的。在教学中,可以用“爱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情景”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教学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兴趣 培养 激发 调动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事物的需要作基础,是推动人们认知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动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两种成份是学习的目的性和认识的兴趣性。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抽象性、概括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感到畏惧、枯燥、无味,对数学没有兴趣,提到数学就头痛。特别是小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注意力又不能持久地集中,很大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高。就好比在没有食欲时,勉强把食物吞到胃里,只能引起消化不良;反之,就会乐意接受,并且很好地消化它。同理,成功的教学也不应是强制性的,而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我们探讨的问题。根据笔者几年的工作经验,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谈:
一、用“爱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模范教师斯霞说:“热爱学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讲:“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没有爱,就谈不上老师的工作。无数事实证明,凡受到老师热爱、信任和尊重的学生,他们对生活总是充满信心,努力学习、力求上进。相反,如果学生总是遭到老师的斥责、辱骂、1 摒弃和惩罚,他们往往产生悲观、失望、怨恨、对立或自暴自弃等消极情绪。这种情绪往往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甚至有时会由此产生对周围人的敌视和对社会的不满。
可见,要想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师生情感是关键。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中——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秘诀。
二、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创设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情境,能使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了积极的自主探索。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探索,发展能力。
(一)通过实践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是抽象的学科,凡抽象的“东西”离不开思维,而思维又离不开操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是思维的起点,是兴趣的扩展。在数学教学中常常需要借助实物模型或图形等工具让学生操作,把抽象的知识“物化”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多采用“看一看、想一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算一算,这样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二)通过趣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听故事,在教学中如果巧妙地设计趣味情境教学,适当开展一些学习活动,如听故事、看表演、做游戏,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质量,反而能够激发起学习的兴趣,通过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产生问题,自主探究,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1、通过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知识,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符合他们的认识规律。如为帮助学生理解“等可能性和游戏的公平性”,我让学生玩一个摸球游戏。学生的学习热情极为高涨,较好地理解了“公平的游戏,必须要有公平的游戏规则”。其实,学生在活动中有很多新发现,这可能是教师备课时完全没有想到的。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理解的,远比教师的讲解要深刻得多,丰富得多。
2、通过儿歌激发学习兴趣
儿歌语句简短、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易学易记,深受小学生的喜欢。教学中,借助儿歌形式,充分发挥语言直观作用,使学生形成愉悦表象。如教学《大于、小于》时,可给学生出示儿歌:开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这样,学生记得快,记得牢。
3、通过表演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好胜性强,爱表现自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表演活动,通过让学生表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表演中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要解决问题的欲望。
(三)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生对生活是最熟悉的,从生活中寻找例题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这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四)通过竞争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思考的关键在于创设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对新知的探索才会更主动,才会在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和独立思考中有所发现,从而产生新颖、独到的见解,自主学习过程才会得以优化。
如教学“比较数大小”一课时,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让学生派代表来抽数字卡片组成一个四位数进行比较大小的竞赛。小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兴致盎然地自主探索、分析比较出数的大小法则,达到了主动探索、主动建构的目的。
同时还可以通过竞赛调动学习兴趣。小学生喜欢参加各种竞赛,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如口算比赛、应用题比赛、小组接力比赛、比比哪组的五角星最多等,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合作、互相帮助,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增进了学生的感情,体验了集体合作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在我国的蓬勃兴起,多媒体计算机越来越多地被各行各业所使用。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手段进入课堂教学也是大势所趋,因此利用多媒体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非常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的。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而多媒体教学中会融入大量的图形、文字、影象、声音、动画等资料,这大大刺激了小学生的感官,使孩子手、脑、眼、耳并用,充分唤起了孩子们课堂学习的兴趣。
如,在学习《认识钟表》一课时,我设计了“小明的一天”的生活场景,课件演示出小明这一天的活动情况,早晨6时起床,7时半背着书包去上学,8时上课,中午12时吃午饭,下午4时放学在踢球,晚上8时半上床睡觉。指导学生思考讨论。引出钟表的用途,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用过钟表看过时间,说一说他们自己的一天。这样即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思考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使学生从小热爱数学,喜欢数学,对数学知识充满兴趣。
四、用“教学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学中,适当评价会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其实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感到吃力、乏味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碰到困难时,得不到帮助和鼓励,从而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对于这一类学生,尤其应该在思想上给予鼓励。他们一有进步,教师应及时表扬。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被评价者通过评价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找到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要知道,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乃至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赞许和表彰都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认知程度加以正确引导和耐心的辅导,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心情,从而强化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另外,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与顽强毅力作为支撑,良好的兴趣也不会长久。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学要有活力和乐趣,多一点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无趣”变“有趣”,培养“乐趣”,促进“志趣”的形成,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数学课真正成为学生要学、想学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 李维 《小学儿童心》、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1日
【2】 何蕾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育期刊2003年6月第16期 【3】 罗立 《关于名数的改写》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3年6月第16期
【4】 余马东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参考期刊 2004年12月 【5】 蒋光渊 《关于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几点思考》 数学教育学习报 2005年6月
【6】 徐卫琴 《创设情境,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 小学教学参考2010年4月 【7】 刘先奎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8年6月 【8】 赵建红 《开放·兴趣·探索》 跨世纪(学术版)2008年12月第16卷第12期 【9】 欧阳跃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2007年11月第26卷第2期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用“爱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
二、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一)通过实践情境,激发兴趣 „„„„„„„„„„„„„„„„„„2
(二)通过趣味情境,激发学习趣 „„„„„„„„„„„„„„„„„3
1、通过游戏调动学习兴趣 „„„„„„„„„„„„„„„„„„„„„5
2、通过儿歌调动学习兴趣 „„„„„„„„„„„„„„„„„„„„„5
3、通过表演调动学习兴趣 „„„„„„„„„„„„„„„„„„„„„5
(三)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3
(四)通过竞争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4
三、用“幽默”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四、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
五、用“教学评价”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6 参考文献 „„„„„„„„„„„„„„„„„„„„„„„„„„„„7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 齐芳霞 学校: 漯河电大 年级: 2008春 学号: 081180060 指导教师: 王文生 教授
7.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篇七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 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 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
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 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 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思想, 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传统的教育观念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 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 而新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 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 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新精神, 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 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2. 教师应既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又着眼于实际效果
创新思想和能力, 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 指导学生独立思考, 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 培养学生敢于批判,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 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秀的教学方法, 综合加以运用, 这就要我们既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又着眼于实际效果。
3.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创设宽松氛围, 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教学环境应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维的空间, 让每个学生大胆的想象, 甚至异想天开。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异想天开以及他们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另外, 班集体能集思广益,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在班集体中, 取长补短, 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 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设计集体讲座互查补缺、分组操作等内容, 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总是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展开讨论, 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在班集体中发挥的作用。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 畅所欲言, 各抒已见, 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 或修正他人的想法, 或将自己的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方法, 从焕然一新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创新能力。
4. 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
教师应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质疑、解疑, 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传统教学评价偏重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 往往要求十分细碎, 偏重速度和熟练, 很少鼓励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拔尖, 鼓励专长, 鼓励创新。所以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 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 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 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 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 特别是同学的观点, 由于商讨余地较大, 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 进行批判性质疑, 并且勇于实践、验证, 寻求解决的途径, 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优化创新心理, 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 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 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 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 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是主导,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多与学生沟通, 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 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人的创新意识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到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人才, 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 担负中学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教师, 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 通过典型例题, 引导学生推广探究; 通过新知识, 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 引导学生直觉探究; 通过一题多解, 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 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 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 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 “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 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 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 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 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 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三、结语
在数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教师讲, 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 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 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 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和优良的思维品质, 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 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 不但要求知识渊博, 而且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再从未来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又是人才使用的需要, 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需要不断的改革, 我们提倡的创新教育, 不仅在教育的设备、手段、工具要更新, 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
8.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50-01
解决问题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数量关系,更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注重审题教学,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思维的准确性即指学生的思维活动符合逻辑性和合理性,所形成的概念正确,判断和推理有理有据,准确无误。是一切数学思维品质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审题是解答解决问题的基础,通过审题要弄清题意,形成题意的清晰形象。因此,审题要做到以下几点,确保思维的准确性。
1.读清条件和问题
即逐字逐句地读,弄清题目中的所有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2.抓住关键读
一道解决问题中总有关键的词或句,在这些地方要加重语气读,浓墨重彩地读。如,小小有画片12张,送给大大2张后,两人画片一样多。大大原来有多少张画片?题中“送给大大2张后,两人画片一样多”就是个关键句,在此就要让学生多读,读出感觉,读出背后的故事。
3.边读边联想
解决问题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来描述的,这些语言中既有明显状态的已知条件,也有隐蔽的间接条件,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断层,造成解题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会联想,从已知条件中能联想到什么?还能联想到什么?如,一段路长4/5千米,第一周修了全长的1/5,第二周修了1/4,如果从分率的角度想:还剩下全长的几分之几?两周一共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第一周比第二周少修全长的几分之几?如果从量的角度考想:第一周修了多少千米?第二周修了多少千米?两周共修了多少千米?第一周比第二周少修了多少千米?还剩下多少千米?
4.边读边画示意图
解决问题中条件的抽象性和隐蔽性,光靠脑子想是很费神的,有时甚至是徒劳的,因此,引导学生把题意画出来,从外部表征题意就成了重要的理解题意的方法。
二、注重分析数量关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即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它集中表现在能深入地思考问题,能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并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从而圆满地解决问题。因此,抓住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就成了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手段。分析数量关系既可以从问题分析,也可以从条件分析,还可以兼顾条件和问题分析。
如,甲、乙两地相距3.5千米,小小和大大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已知小小每分钟行60米,大大每分钟行80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从条件分析,已知相距路程,两人的速度,可以求相遇时间;从问题分析,要求相遇时间,根据相遇时间=路程除以速度和,要知道路程和速度和;兼顾条件和问题分析,两人行的路程相加等于总路程。解:设经过X分钟相遇,依据题意列方程得:60X+80X=3500或(60+80)X=3500。
三、注重练习变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即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思路,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变式练习,能使形式的思维活动从偏见与谬误中解脱出来,从而灵活地应用一般的原理、原则。
如,分数问题的练习:
1.一批水果,第一周买了1/5吨,第二周买了这批水果的4/5,正好买完。这批水果有多少吨?
2.一批水果,第一周买了1/5吨,第二周买了这批水果的4/5,正好买完。两周买了多少吨?
3.一批水果,第一周买了1/5吨,第二周买了这批水果的4/5,正好买完。这批水果至少有多少吨?
以上三题是叙述形式变式的练习,主要是问题的变式,尽管问题的叙述不同,但学生通过仔细审题,反复推敲,就能深刻理解到每道题的要求,实质都是要求这批水果的质量,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注重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个体进行思维活动时,独立地思考创造出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份的思维结果的智力品质,是思维品质中最可贵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难度不太大,又能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通过“跳一跳就能摘下果子”的题目,促使学生拓宽思路,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并弄通数量关系,从而想出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最后再进行比较,得出最佳办法。
如,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行了10小时。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有的学生说,根据“4小时行了240千米”这个条件,可以求出每小时行240÷4 =60(千米),再根据一共行了10小时,可以求出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60×10=600(千米),列式是240÷4×10。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又有的学生说,根据“4小时行了240千米”,我们可以这样想,即一个4小时是240千米,10小时里面有10÷4=2.5(个)4,也就是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有2.5个240千米,列式是:10÷4×240=2.5×240=600(千米)。还有学生说,根据“4小时行了240千米”,也可以看成2小时行一个120千米,10小时里有10÷2=5(个)120,所以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5×120=600(千米)。一道看似简单的归一问题,在常规解法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4小时行240千米”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打通了学生思维的关节点,触及问题的本质,活化了学生的思维,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9.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篇九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该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入手。日积月累的结果必然是学生 的探究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一年级的学生初入学.良好学习习惯尚未养成,爱说,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同时,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还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等纯抽象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达到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的目的呢?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诱发探索欲望
我国过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虽然它的确也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学生的能力的不足。过去的教学模式到底有什么问题呢?过去传统的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思路必须完全跟随教师,不允许有丝毫的差池,更不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否则在如此高压之下,天长日久学生的创造力被完全抹杀。陶行知先生曾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挥。所以,在平等、民主、宽松、安全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展开其想象的翅膀,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提高其探究能力。因此,广大教师要以友好、宽容、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极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愉快的、老师是慈爱的、同学是友善的。
例如:在教学基数和序数时,有很多学生分不清楚“几”和“第几”,我没有加以斥责,而是请十位同学站成一排,以游戏的方式来教学。如请左起第四个同学跳一跳,请右起的 3个同学拍下手,请你找到站在左起第8个的好朋友„„学生们在这种宽松、愉快的气氛中,较快的掌握了序数和基数。所以,我们只要能真正的做好这一点,学生就可以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实践证明,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充分的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和畏惧心理,使他们敢想敢说敢问,激起主动学习的热情,充分表现出学生内在的潜能。
二、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而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促使学生勤思多想,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 机。
1.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吸引学生。
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数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解题思路的开阔、各种特殊而巧妙的数学思维的形成,就构成了数学本身潜在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注意利用数学的这种内在魅力引导学生去联想发现并运用。如,在教学图画应用题时,先出示一幅图,问: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大多数学生都能用这样的话叙述“原来有10只鸭子,跑走2只后,求还剩多少只鸭子?”有的同学又说:“有10只鸭子,跑了多少只后,还剩2只?”还有的同学说:“跑来了2只鸭子后,一共有10只,原来有几只鸭子?”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叙述,使学生从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上得到了应有的锻炼。然后,再请学生扮演小鸭子来反映图画的内容,同时叙述扮演的内容,同学们都非常认真的投入进来,这样的教学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运用直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意识。
儿童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欲望。三组组成的特点,从而为学生后面学习看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式子作好铺垫。
3、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学习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1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小学阶段最早出现的概念教学,它很重要,没有它,在以后其它的数的认识教学将难以进行;而它又很容易,许多学生在入学之前都见过,甚至会读会写。如何让这些“旧知识”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呢?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数字的形状,联系实 际,发挥想象力,想每个数字像什么,让学生自己找一些有关数字的故事讲给其它同学听等。通过这些,让学生感到其实数很有意思,而不是表面上的一个数字那么简单,同时又要让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他们自己发现,然后找到答案的,从而初步形成探究氛围。
4、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将式的设疑问难,将会“吊”起学生极大的求知欲望,从而个个跃跃欲试,自然而然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5、采用符合教材内容的多种教学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争强、乐胜的心理,适时、适当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比比谁最聪明”、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以不断深化学习动机,把学生从对分数的竞争引向追求知识、提 高能力的竞赛。从而达到增添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中,教师如何去引导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如何都需要教师用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水平,在引导探究教学法中特别是引导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它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l、问题是教学的开端。问题存在本身就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对教学的开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启动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应首先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
2、问题是教学的主线。
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问题应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
3、问题是教学的归宿。
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应是用所授知识消灭问题,而应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而且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 引上创造之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困惑情境,巧妙设置疑问,可以很快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创造的激情也因此萌发。这样,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必然想对有关问题进行探索。但是提出的问题停留在“好不好”、“行不行”、“是不是”这样的水平是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的。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营造出探究的氛围。
老师还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并给予不同水
平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断提高。
四、指导检查,引导讨论,及时小结,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的活动阶段。
教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和小结,但不可牵制学生。不要过分担心学生的自由讨论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发生偏差甚至产生某些错误。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践、争论与探索去获得新知。
笔者认为在这一阶段应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自己解决浅层问题。
如学生在认识了十以内的数字后,教师就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上的《单数》、《双数》的有关内容,这样既不冲淡课本主题,使学生的知识更紧凑,同时又为找规律填数作好了准备。这样就使学生逐渐养成了不断探究数学奥秘的习惯。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解决有争议的、有难度的问题,并能在这样的探究中找到乐趣。数学学习中难免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出现。
3.及时辅导、整理、小结,使小结成为学习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指导学生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强调学习方法,使学生的知识能自如的迁移。
总之,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时时处处注意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去从事教学活动,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学生的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 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石城学校 张雪梅 2013.10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再创造”,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掘出来,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发掘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引导者、指导者。因为学生 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教师的指导,那是死读书,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学习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必须体现自主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全面发展。
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动手动口动脑、生动活泼,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参与之中主动获取知识。如何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下面就此谈一些我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育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民主型的交往方式,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笑着去学,教师决不要扳着脸更不能训斥学生,真心尊重每个学生,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一种民主的学习生活,以民主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
2、创设情境,激发参与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在课堂中运用直观形象和具体材料设臵问题、故事、等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
二、让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内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提出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因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处于主体地位。但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讲清基本概念,抓住知识要点,培养解题技巧,解答学生疑问”,强调以教师 为主导作用的教育,造成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使学生只会做“学答”而不会做“学问”。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创造一种人人都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促使学生增强问题意识。然而学生主动提问的很少,为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是板书时)有意的出错,让学生抓住出错的地方来质疑,来提出问题。
三、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1、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
教师往往容易满足于学生的正确答案,一个问题几个学生回答,一个学生答对了,这个问题就算解决了。至于这个学生为什么能答对,别的学生为什么会答错,则一概不予探究。由于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次答对了,下次不一定能答对。尤其是当几个学生的结 论存在不一致时,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你怎么知道的?你的思想过程是怎样的?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效的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而且还可以在全班学生中起到交流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善于在学习中进行反思
2、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错误的原因
学生学习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错误除了偶然的疏忽,通常有其心理上或思维上的不足之处。教师要研究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先寻找并加以消除。学生能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那么就意味着他已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米就是把1米分成6份,取其中5份的长。”这一句话是对还是错。总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对的。于是我就让学生通过画线段比较与进行辩论。结论只有加上了“平均分”(或等分)这句话才能成立。学生在纠正错误方法的同时,又学到了一种判断的方法。每个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不尽相同,在同一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学习方法也互不相同。引导学生交流和总结学习过程,不仅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而且能优化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
4、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
要使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机会与时间。比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这节课时,我把所教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用自备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四分之一,方法越多越好。同学们很快折出了常见的几种。我继续问:“还有其它折法吗?”过了一会,又有两种新的折法被发现了。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对角折、得到的小三角形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相对的任意两个顶点重合对折,此时得到的小梯形也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和自己的好朋友找规律背口诀,找对手进行比赛。整节课学生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热烈。
四、自主探索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延伸
小学数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习数学的有效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发现数学的规律,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能自主探索。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充分发挥数学课的优势,与现代教 育理论相结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石城学校 张雪梅 2014.4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等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未来学习、工作、生活中运用创新意识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生的智力和身心的发育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和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其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进行发散性的思考,用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大有益处。其次,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该标准中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贯彻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必须认真对待和落实。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主动参与学习是发展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激发思维,发挥潜能,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阅读教学就得营造一种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情境,形成一种互动发展的学习空间。比如:在教《乌鸦喝水》一文中,教师可以让小朋友思考,还有什么别的方式可以使乌鸦喝到水,有些小朋友提出可以使瓶子倾斜,有些小朋友提出可以在瓶子上戳个洞,有些小朋友甚至提出找一根麦管来吸,老师则应该把学生提出的方案一条一条列在黑板上逐一分析,并选择出最合理和可行的办法,不管形式如何,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鼓励和表扬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使其保持参与互动教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好方法。
2、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质疑,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在质问难讨论争辩中达到蓦然回首,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首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每学一篇课文,我都要引导学生课前阅读自学,在预习阅读时就要求他们提出问题,并在讲读过程中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的兴趣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好手段例如在教学伟大的友谊这一课时,一位学生质疑:既然马克思主义是恩格斯和马克思 共同创造的,为什么只讲马克思主义,而不称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呢?针对该生提的问题,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指导学生抓住课题伟大的友谊这一中心,归纳形成这样一组辩论题:马克思主义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体现伟大的友谊和马克思主义不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体现伟大的友谊,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讨论,我肯定了他们在辩论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伟大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目标基础上的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大胆表达看法的积极性,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阅读文章的分析能力,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指点发问途径教给发问方法,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使学生善于提问勇于质疑和敢于创新 通常可引导学生分析课题提出问题,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词语提出问题,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重点句段提出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类型特点和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胆想象,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世界的一切同时想像力也是创新思维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一种酶,能够活化知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对课文情节进行补描,可对故事结尾进行推理,也可对文章细节进行拓展等,让学生据图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让学生在思维的天空中尽情翱翔
4、通过自主探究的阅读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自主探究的阅读对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这是因为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发挥自己对问题和事物的想象,从而在阅读中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自主探究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式开展:第一,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主动探究、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在这里教师要注意 为了确保自主阅读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教师必须对自主阅读的主要内容有所限定,并事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在阅读中运用自己的想象来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二,鼓励学生多阅读优秀课外读物。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以及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股利其多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徜徉,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自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习惯。
5、利用现代阅读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和多媒体等教辅工具越来越多的运用于各类学科的教学之中,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网络并不陌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建立个人博客或网站,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把有益于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读物或作文等放于网上供学生阅读。
总之,追求教育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还有很多,关键是我们能够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引导得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石城学校 张雪梅 2013.11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功。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任务。《义务教育大纲》在阅读教学部分强调指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对阅读教学来说,这句话可谓是点睛之笔。这里所说的“自学能力”,也就是独立阅读。这句话有以下几层意思:“阅读实践”是达到独立阅读的途径;“独立思考”是独立阅读必须具有的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怎样读书”包含着阅读的种种知识、方法、技能;所谓“着眼于”,就是出发点、落脚点。阅读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或者说,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阅读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要解决以下认识和实际问题。
一、理解课文是为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目的、更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手段。这里说理解课文是目的,只是阅读教学近期的目的,而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说理解课文是手段,意思是,作为教材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凭借这些课文训练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教师教“一”的时候不能只管这个“一”,同时还要想到“三”,要指导学生学会“反三”。能够触类旁通地独立阅读、理解教材以外的书籍、报刊。这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成功。
二、阅读理解的基本内容
1.理解词语。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义务教育大纲》要求:一是正确地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二是懂得词语的意思,三是注意积累词语并能运用。理解词语主要是理解重点词语、特别是对表现中心有重要作用的词语。有的熟词在新课文中有了新的含义;有的词语在课文中有特殊的表达作用;有些词语不理解影响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些词语应当指导学生准确理解。
2.理解句子。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但并不是说课文的每个句子都要深入理解,要抓重点。以下几类句子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对表现中心有较大作用的句子;二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是跟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句子;四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主要是理解句子的意思,有的可以揣摩句子的形式,学习说、写这种句式的句子,但小学阶段不宜讲语法、修辞方面的名词述语。
3.理解自然段。理解自然段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从形式上认识自然段;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知道句与句在内容上是怎样连起来的;三是知道整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能够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4.理解篇章。理解篇章是一种综合的阅读能力,要在理解词、句、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篇章包括五项内容:一是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结合课文分段;二是归纳段落大意;三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是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五是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五个方面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逐步提高。
三、常用的阅读方法
1.边读边想的方法: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想什么、怎样想,是首要明确的问题。我认为,凡是课文中所包含的词句段篇都是属于阅读时思考的范围。比如,不懂的字词、一些科技名词术语。至于怎样想,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还要学会用联系的方法进行思考。另外,在阅读的不同阶段,想会么可以有所侧重。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要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进而想全文主要讲什么,要说明什么,给自己有哪些启发、教育;最后还要想想学了这篇课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在今后作文时可以学习什么。总之,一边读一边想,所想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应当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综合,有梯度、分层次。
2.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往往难以理解。如果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地理解。例如:《长城》一课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其中“凝结”一词的意思是:气体变成液体或液体变成固体。而文中不含这个意思,这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凝结”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它的含义。启发学生读这一段,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发现,万里长城靠的是劳动人民辛劳和智慧才能建成,因此,这里的“凝结”含有“建成”的意思,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课文。
3.联系生活和自身情感体验。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同的经验,把二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例如《草原》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洒脱”这个词,通过查字典可以了解到,意思是(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理解显然不能到此为止。学生接着读下去,从“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对“洒脱”有了较具体的理解,但是草原的辽阔,感受还不深刻。有个学生和自己生活联系起来,说自己在广场上骑自行车的体会,全班同学对“洒脱”有了实感,就能想象出草原上骑马、开车是怎样无拘无束,从而体会出只有用“洒脱”这个词才能准确、生动地写出草原上开车的感觉,衬托出草原的辽阔。
四、怎样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之中,使他们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形成阅读的能力。
1.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 教师要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的意识。在备课的时候,把指导阅读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写进教案,并且设计出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在上课的时候,要把阅读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做法是读前提出要求,读中相机指导,读后引导学生回忆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阅读方法。
2.从感性到理性、到运用逐步掌握 一种阅读方法的习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熟练,最终形成能力。
五、加强训练、讲求实效
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关键在“独立”,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探索、领悟、获取、掌握以及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等等都是学生自身的事,不能由别人代替。学生要达到“独立阅读”的理想境界,只有靠加强训练,在训练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得以体现,教师为学服务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这是改进阅读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推荐阅读:
浅谈在中级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09-13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格07-03
浅谈在聋校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08-02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11-15
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07-31
浅谈在课题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10-08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10-27
浅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