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与实验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论文(共10篇)
1.大学物理与实验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论文 篇一
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探讨
【摘要】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不光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还应培养学生创新实验能力。基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探讨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
大学物理实验是理工科学生接触到的首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物理原理,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培养科学实验的能力。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很难培养学生创新性实验能力,因此非常有必要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对课程进行尝试性改革。
1.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传统物理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较多,而且教学方式上按照既定的模式进行。老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及处理,学生则重复老师的演示应付了事。这种教学方式僵化,学习环境沉闷,而且教学评价机制单一,学生没有主动研究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创造性更无从谈起。
2.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创设情境、独立思考自我学习、分组讨论协作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最终达到意义建构。建构主义较为典型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情境式教学模式、随机访取教学模式和支架式教学模式三种。
2.1 情境式教学。首先创设一定的情景作为基础,从情境中确定问题,教师向学生提供线索用于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来建构知识,最后根据整个过程的表现进行效果评价。
2.2 随机访取教学模式目的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对同一教学内容在随机的情境中,从不同角度进入到知识的学习中,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最后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该学习方式内容比较复杂,应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
2.3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利用概念框架帮学习者探索并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过程为进入情境,搭建支架,独立探索,合作/协作学习,最终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实例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都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知识情境,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实现意义建构,最后进行适当的评价。下面通过“电流表的扩程”教学设计实例来展现建构主义理论在中的实际应用。
设计构想:学生在中学已经学过电流表的改装和电压表的改装,知道电流表扩程的基本原理是并联分流,具备了基本的设计能力,本实验将在以前的基础上将电流表的扩程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故本实验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
3.1 进入情境,提供支架。问题支架:你了解表头吗?有几种方法了解表头?如何扩程电流表?怎么判断电流表已改装完成?如何评价你扩程的电流表?
3.2 独立探索。通过学生们各抒己见,知道扩程电流表的方法为在表头的两端并联一个合适的分流电阻。但中学直接告诉了表头参数,教师建议学生结合课本了解到表头最基本的参数为内阻和量程。表头的量程可以与所串联的串联标准电流表比较得到指针满偏时的电流即为表头的量程。电流表改装完成的标准是表头指针满偏的同时干路上的标准电流表示数为扩程后的量程。
3.3 协作学习。根据操作实际将问题细化,提出以下问题:表头的内阻可以有哪些方式呢?我们应并联多大的分流电阻呢?有什么方法可以粗略估计吗?分流电阻值不合适应该怎么调整?如何校准改装完毕的电流表?如何评定出它的准确度等级?
将学生按3~4人一组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小组讨论后,再将讨论结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陈述,总结如下。
3.3.1 了解表头应了解内阻和量程。表头的内阻可以用万用表的电阻档、伏安法和替代法进行测量。较简单的方式是万用表和伏安法,替代法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表头的量程可通过对比标准电流表得到指针满偏时的电流即为表头的量程。
3.3.2 扩程电流表的基本方法是并联分流,分流电阻的阻值可以用式Rρ=ISI-IS估算。改装完成后Rp和表头G一起构成了新的电流表。
3.3.3 电流表改装完成的标准:首先让表头指针满偏,然后再看干路上的标准电流表示数是否为要求扩程的量程。如果分流电阻值不合适,在指针满偏时会出现小于或大于要求扩程的量程,调整方法如下:若小于扩程量程,说明Rp偏大,要调小;若大于扩程量程,说明Rp偏小,要调大。但要注意改变Rp后要再次让指针满偏以检验改装是否完成。
3.3.4 我们将改装的电流表进行校准,进一步求出表的准确度等级。但要注意表的准确度等级不能随意取值,要按国家标准进行取值。可以作出校准曲线图估计未测数据的误差,但是要注意校准曲线图是折线图。
3.4 效果评价。通过本次设计实验,学生了解到电流表实际产品设计的基本思路,对知识进行了系统化学习,在关键问题上通过讨论进行了深化。在支架式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问题支架来推动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索,绕过学习障碍,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疑问,鼓励他们自己去解决,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注意用多样化的评价标准来适应学生的差异性,注重观察学生观点生成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
4.总结
无论何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都应以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创造各种条件在自我学习和协作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意义构建。总之,将建构主义理论用于教学设计,改善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对其他学科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推广泛的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麻瑞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中学课堂教学管理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
[2]吴维宁.建构主义教学观与物理教学模式[J].物理教师.2002,23(10):35.[3]赵媛媛.基于建构主义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及实验[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大学物理与实验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论文 篇二
一、计算物理的课程设置
在我国许多高校物理类专业的课程中, 长期以来只有理论课和实验课, 缺少计算物理课, 致使我国的计算物理教学相对滞后。为此, 商丘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信息学院为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学生开设了计算物理课程作为基础课之一。同时, 国外一些名校普遍开设了计算物理课程。
二、计算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物理借助于计算机来做计算与研究, 它涉及建立模型, 选择计算方法, 用语言编程以及结果分析。 这个系统过程缺一不可, 只有掌握了这四个方面的技能, 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然而, 传统的教学模式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 导致这个任务很难有效地完成。首先, 计算物理学课程内容多而教学时数少, 在有限的学时内, 学生很难深刻地了解和认识计算物理方面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其次, 传统的计算物理学教学过多地强调教师讲授, 忽视了学生实践;最后, 传统的计算物理学教学过分重视讲解处理方法和原理, 导致过多繁杂的数学推导, 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以自己所带学生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我校的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生在大三上学期开设了计算物理课, 教材采用由彭芳麟教授编写的《计算物理基础》。课程的学时共有54个学时,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对学生使用计算物理课程中所学的数学物理方法来分析研究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 不少学生直到毕业也不能完成其在学士学位论文中最为常用的实验数据处理, 同时一些实验的数据的简单作图也难以完成。这在笔者每年所带的本科毕业论文中深有体会。
学生对于在物理问题中出现的数学问题的处理能力及其欠缺, 一些简单的数学运算还不能在计算机上完成操作, 而当前一些非常流行的数学处理软件如MAPLE, MATLAB, MATHMATICA功能非常强大且简单易学, 还有部分学生甚至没有听说过。
一些教材中在计算物理的理论部分一直保持纯理论的数学分析, 学生只能通过逻辑分析理解计算思想, 而缺乏更形象具体的手段来描述物理过程, 使得不少学生丧失了学习计算物理的兴趣。
当前, 在大学生计算机语言的教学中, 主要以编程为主, 难度较大, 导致大多数本科生在学习之后还不能真正应用。并且大部分物理类专业的计算机语言的课程安排在大学四年级, 学生掌握的计算机语言知识在本科生低年级阶段的物理学习中基本用不上。
三、计算物理课程的改革手段与方式
笔者有针对性地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教学方面不同于以往教学方式的尝试, 同时对在教学实践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明确教学目的, 突出教学主线。学习计算物理学的目的, 主要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建立方法, 获得采用计算物理手段分析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为独立解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必要的数学、物理基础。因此, 教学的选题, 要有物理学特色, 其中最常用的是物理计算方法, 教学方式、方法应尽量满足物理类专业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 穿插科研和物理课程实例, 以阐明计算物理方法的应用。
2.创新教学手段, 丰富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是以讲授为主, 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知识, 而计算物理学要求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具备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而传统的授课方式无法实现这种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环节上利用MATLAB语言编写的教学演示程序和Origin绘图工具以及PPT演示文档,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 鉴于计算物理课程课时的限制, 我们不希望在学习有关的计算方法或计算机知识上花费学生过多的精力, 因此能否找到一个优秀的计算处理工具将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选择的标准是简单易学而方便实用, 保证三年级的物理专业本科生只需要花费较少的时间就可以基本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在这个层面上我们选取了数学软件MATLAB作为我们的计算工具, 并且刚好配合了我们选取的教材, 实践证明效果不错。学生也在教学中基本上能使用数学软件MAT- LAB, 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计算能力, 使学生能够借助MATLAB用计算机处理简单的普通物理问题。
计算物理学还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实验数据处理, 这刚好迎合了物理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实验中经常要处理各种各样大量的实验数据。在我们的计算物理教学中, 我们还要求学生们将教学中讲到的内容具体应用到学生实验中, 结果学生撰写的实验报告质量和计算物理教学效果均得以提高。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们还将一些受实验条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无法在实验室中观察解决的内容搬到课堂中加以演示, 例如在天体物理学、粒子和核物理学、流体力学等领域遇到的物理问题。对于这类问题, 当前流行的研究手段就是通过理论模型的建立, 采用相关的数值计算在计算机上运行, 从而了解系统的运动规律。这种计算机模拟实验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3.增加实践手段, 开拓实践途径。计算物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只有在计算机上建立了模型, 实现了设计程序的功能, 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 增加了学生上机实验课的课时, 在完成一种计算方法教学任务后, 就安排学生在计算机上做模拟实验,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所学内容, 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践教学环节, 我们也提出了这样的一些要求, 要求学生自己就一个物理问题的提出、建模、编程和结果分析全环节做到全面处理, 这对于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好处, 通过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训练,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思维、动手和创新能力。在操作上, 根据实验的难易程度, 要求学生动手写程序或修改实验室提供的程序, 完成上机实验任务。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我们对每个人布置的作业任务都不同, 也防止了学生在实践环节的互相参考,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每次上机实践前, 教师通常会引导性地提出几点要求和一些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求学生根据相关参考资料, 制定实验方案, 教师只做一些指导工作, 大部分工作要求学生动手设计算法、编写程序、上机调试等。
4.转变教育观念, 增强创新精神。新时代的教育理念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此, 在计算物理的教学中我们也有针对性地做了布置。从2008年开始, 我们借助一些平台, 让学生主持申报研究项目, 提高学生的科研综合素质, 培养了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 有许多内容均与计算物理相关, 并且要求学生用课堂中间的知识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其次, 我们认为让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能让学生和教师达到“双赢”的效果, 一方面对于学生开阔眼界、了解科研动态、培养科学素养均有好处, 另一方面, 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交由学生处理。
四、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尽量多介绍与该课程相关的前沿科技动态, 有条件的话把学生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摘要:计算物理近学应该结合自身特点使本科生系统地掌握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数值计算方法的选取原则, 并使学生获得分析处理一些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 并最终能独自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本文结合商丘师范学院实际教学情况, 根据本人多年教学经验, 提出计算物理学新型教学模式与实践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知识点的模型化, 使学生学会使用课程中的数学物理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物理问题处理中,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关键词:计算物理学,课堂改革,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彭芳麟.计算物理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赵定柏.介绍教材《计算物理基础》[J].大学物理, 2010, (4) .
[3]张杰.Matlab在计算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5, (6) .
3.大学物理与实验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论文 篇三
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撰文指出:“课堂教学蕴含着无限的精神财富。不思改革的课堂必然水波不兴,死水一潭;不思创造的教学必然机械刻板,浅薄乏味。永葆课堂教学创造性与有效性的精髓在于对课堂教学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与思考”。正是基于上述理念,我们远学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改经验,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对课堂教学先后提出了“三精一清”(学生精练、教师精讲、堂堂清)教学理念,以及“三个三分之一”(学生自学不少于三分之一,教师讲解不多于三分之一,学生训练不少于三分之一)教学要求。对各种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不断地学习、选择、判断,兼收并蓄,逐渐摸索出“自学、研讨、点拨、反思”四步教学范式,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主动,教学质量稳步增长。
一、“四步范式教学”的含义
教师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为依据,确定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以教材为蓝本,开发供学生前置学习的《自学导引》学案,在班级建立稳定的且能够互帮互助的弹性合作学习小组,培育起操作简便有效的学习过程评价机制,对不同的课型,如新授课、作业课、复习课等灵活选择应用“学生自学——分组合作研讨、交流展示——教师适时点拨——应用反思”四步教学模式。以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把话语权让给学生,把学习的责任也赋予给学生的生本课堂,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二、“四步教学范式”流程路线图
三、课堂基本结构 上课伊始,教师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根据物理学的属性和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通过某种方式引入课题。第一步:自学。(约15分钟)
1、细读教材,基础梳理。
(1)教师让学生四个明确:明确阅读内容;明确阅读时间;明确阅读方法;明确梳理要求。(2)教材和教辅或学科“自学导引”资料的配合使用。
2、问题导引,温故知新。
(1)教师满堂问,学生集体答毫无价值。
(2)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紧扣教材设计核心思考问题。
(3)设问要充分考虑学生新旧知识体系的衔接,合理设置思维的梯度。(4)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黑板呈现思考问题。(5)以问题导引学生思考,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定时训练,知能跟进。
(1)训练题要重基础,重能力。教师必须把握课标对课时内容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学生定时训练不能拔高要求,设置难路虎。重心在于熟悉基础内容。(2)布置适量的探究活动思考题或5—6个选择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定时独立完成,完不成的做好标记。
(3)教师巡视检查到位,初步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第二步:研讨。(约8分钟)
1、同桌检查,互批互改。
(1)在建构弹性合作小组时,充分考虑同桌组合的学习能力,能互帮互学,相互影响,让优生带动弱生。
(2)讨论或批改基础梳理的填空题或定时训练的选择题或探究活动中的问题。(3)若涉及验证性实验,小组内共同完成。
(4)鼓励同桌大胆交流,即使批改错了也没关系。
(5)同桌解决不了的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中组长或大组长组织讨论解决。
2、组间交流,扫清障碍。
(1)中组长与小组长迅速交流答案,并在中组内交流,解决部分小组认识中的共同错误。(2)中组长将组内解决不了的认知矛盾提交大组长,大组展开交流讨论,再解决部分中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3)大组长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即将问题提交老师。
(4)各组长要同步做好记载。在老师的引导下,做好各组的学习评价。
3、小组展示,生成问题。
(1)通过组间交流,完成基础梳理和定时作业。要求学生作业用蓝色或黑色钢笔书写,小组、中组和大组批改时用红色笔书写。
(2)各组长将正确答案标示在老师指定的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或发言辩论。(3)教师摸清各大组长在组织交流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讨论中新生成的问题。第三步:点拨。(约12分钟)
1、学生发言,师生评议。
(1)通过组间交流、批改,正确的或不能确定的答案及问题已经比较清晰。
(2)教师不要忙于给出正确答案,鼓励学生发言表明对正误的再认识或看法,摸清学生思维方向和思维障碍,引导学生自解疑难。(3)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对学生中好的思维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
2、教师精讲,解析疑难。(1)学生已懂的不讲。
(2)超出学生认知能力,即使讲学生也难懂的不讲。(3)发现极个别学生的问题,不集体讲,进行个别辅导。
(4)采取最优的方法,根据课标要求,教师要抓住关键,抓大放小,精讲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让部分学生产生顿悟。教师的讲授必须把对方法的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而不是把结果呈现给学生,讲得透,点得活。第四步:反思。(约10分钟)
1、当堂作业,现场批阅。
(1)适量、分层布置教材中的作业或教辅(学案)上的作业,因人作业。(2)学生独立完成,不组织组间流动交流,同桌间个别问题可轻声讨论。(3)对先完成的,教师可先当面批改,以激励学生快速完成作业。(4)教师深入学生中检查、答疑、解惑,同时了解本堂课的教学效果。
2、及时整理,强化记忆。
(1)教师用1分钟时间归纳总结本节的内容,规律,公式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记住并在后面的巩固学习中进一步掌握。
(2)学生反省所学内容与方法,寻找需要进一步质疑之处,同时将所学内容与原有知识基础联结成网。
(3)学生整理笔记,及时记忆或消化理解。
4.大学物理与实验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论文 篇四
新课程学本式教学变革的建构与突破
什么是“卓越课堂”呢?
“卓越”的含义——卓尔不同,越而胜己。
卓越课堂=过程的优化+结果的优质化
不少地方,以打造高效课堂为名,直奔应试教育之实,高效课堂已经开始成为替应试教育推波助澜的工具,或者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应试教育的一种新的形态。这样的高效课堂,并不是我们最理想的追求。因为,要追求内涵发展,追求优质教育,必然要选择更有品质的教育改革之道。这样理想的课堂,我们如何才能达到呢?这就需要进行改革的“顶层设计”,主要解决五大问题:
为什么(教育反思)?
是什么(教育内涵)?
学什么(课程内容)?
如何学(教学方式)?
学得如何(学习质量)?
传统课堂的四大缺失——江苏省教科院周成平副院长
有效性缺失
创造性缺失 情感性缺失 主体性缺失
根源在主体性缺失和目标性迷失——怎样学习知识和为什么学习知识?课堂必须要重建教学观和知识观。
因此,中国的课堂必须要实现两大转型:
第一,由教师传授型课堂向学生学习型课堂转型,体现“学生学习为本”的理念;(传统课堂的视频)
第二,由知识掌握型课堂向学生发展型课堂转型,体现“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这就是我们提出的“‘学本式’卓越课堂”建设的核心理念。很明显,课堂转型其实就 是育人模式的转型,是教育的转型。
思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可以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一个模式:先学后教、互助展评
三大特征:自学、互学、展学
(1)融合性——汇聚于交融
(2)开放性——兼容于特色
(3)针对性——困惑于需求
(4)方向性——定向与导航(自主、合作、探究的变革)首先,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简单说就是四句话——
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因学活教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决定着“教”的先后、多少、方式。其次,体现学为中心的特点。怎样才叫体现了学为中心的特点?构建“五学”课堂——“当堂自学、同伴助学、活动展学、互动评学、教师导学”,“学”居于课堂的核心地位,课堂的一切活动是以“学”为主线展开的。
学本式课堂改革定位于学生的“学”,我们的基本思路是:课堂既要尊重教师的“主导”,又要摆脱教师的“控制”,要从教师知识灌输型课堂向学生自主探究型课堂转变,就是要:提高课堂学力,激发学习活力,增强教学魅力。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一,符合邓小平的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相当如把土地还给农民,激活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
第二,符合国际改革的大趋势。
走进美国的任何一个课堂,我们根本就看不到教师从头到尾讲课的场景,大多数时间是教师在带领学生一起认真的“搞活动”。
美国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极少去讲授,把课堂的时间都让给学生自主学习。所以美国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课堂。
中国教师历来喜欢讲授,“讲知识”、“讲方法”是讲授的主要内容。可是 在美国教师的眼中,不但知识是学生可以自主学会的,就连所谓的“讲方法”都主张把握好时间和节奏,他们认为“教给方法”仍然不能是空洞而孤立的“传授”,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创造中学会创造,特别重视“做中学”、“学中学”。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并具备持久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情感、坚韧的学习意志,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学本式课堂:基于“自学”的教育卓越行动
二、学本式课堂:基于“互学”的教育卓越行动
三、学本式课堂:基于“展学”的教育卓越行动
一、学本式课堂:基于“自学”的教育卓越行动
1、传统教学是“先教”,我们为什么要“先学”?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最近的《人民教育》(13、14合刊)有一个“尝试教学专辑”。教改趋同想象解密。《人民教育》中还说:从 “先教后学” 到“先学后教”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野。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主要是为了把学生激活而不是教死,是为了避免思维方式的单一化、同质化、模式化。
自学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1)自学的时间
(2)自学的方式
——有明确目标、有深度思维参与且能够引发行为反思的阅读实践活动,就是自学。
(3)自学的工具
——导学单的开发原则:功能导学化
导学问题化
问题思维化
思维品质化 学案导学的两大误区 第一、导学案使用的泛化
第二、导学案功能的虚化——弱化了自学中的引导,强化了
自学后的检测
以知识学习甚至升学考试为唯一目标; 以“做题”为重要载体和主要形式; 过程性目标主要体现在从课本、教参或复习资料上寻找标准答案; 看上去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但“学什么和怎么学”都出现了严重偏差; „„
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一、处理好知识问题与价值问题的关系;
能够两者兼顾
第二、处理好一般问题与核心问题的关系;
(核心问题要少而精,直指目标任务、重点难点,一定是较为重
大的,让学生遭遇到理智挑战的,有困惑和疑难障碍的,同时也
是极富于情景和“愿景” 的)第三、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关系;
学生问题留白
第四、处理好核心资源与教师备课的关系;
教师问题留白
第五、处理好导学精要与教学实施的关系。
(探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学与互学,使之充分从容的展开思
维,使之深入浅出; 展学让学生充分表达各自的观点看法;既然
安排了一定的探究活动,就务必要达到相应的深度,力避“浅尝
辄止”;许多探究性学习往往在“再坚持一下,再追究一下、再
引申一下”之中)
二、学本式课堂:基于“互学”的教育卓越行动
(一)价值追求
(二)小组建设
1、小组规模
2、分组方法
3、成员分工
4、座位调整
(三)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的方式
2、合作学习的条件
3、合作学习的交流
(一)价值追求——为什么要加强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被喻为近20年来西方教育最的成效的教育改革,其源头可能正来自于中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第一、有利于矫正传统个体化学习所带来的固步自封与心灵幽暗,倡导竞争中的协作,改变畸形的竞争文化;
第二、有利于弥补教师群体化教学所带来的辅导不足与指导不力,确立学生是最大教育资源的新理念,形成“点对点”的帮扶机制与管理格局;
第三、有利于弥补传统讲授型课堂所带来的重点不明与难点不清,确立“以学定教”的新思路,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这一环节设计最大的优势,是真正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传统的备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老师预设的,难免带有主观成分,教师预设的重点和难点可能对学生来说就不是重点和难点。
小组探究留下的疑难问题,就成为这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成为下一环节展示解疑的主攻问题,增强了教学针对性。
学科教学如果一味地灌输,其重心如果放在学生被动的学习、自私的吸收和排他性竞争上,学生养成的将是个人主义的意识和习惯。
学科教学的重心如果放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贡献、相互合作和互惠共享上,学生养成和不断发展的将是民主生活的意识和习惯。
(二)小组建设—— 问题1:小组规模
1.小组规模越小,学生就越难以逃避责任,从而不得不对小组做出自己的贡献。小组规模越小,学生努力的可见度就增加了,因此使得他们更有责任感。
2.小组的人数较少,就无需花太多的时间来组织小组,小组活动运作得也更快,而且每个成员有更多的表达自己意见的时间。
3.小组的规模越小,越容易察觉学生一起学习时遇到的困难。当小组规模比较小的时候,小组协调和组织的问题,小组成员间未解决的冲突的问题,权力和控制的问题,无所事事而坐等他人干活的问题,还有其他一些学生一起学习时会遇到的问题,都会更加显而易见。小组规模足够小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平等地参与小组活动。
4.每增加一个小组成员,帮助小组成功的资源也增加了。当学习小组的规模增大时,能力、专长和技能的种类,思考获得和加工信息的数量,以及观点和视角的差异性,都会有所增加。.小组规模越大,越要求小组成员具有合作的技巧。两个人的时候,学生要处理两个交互作用。在3人的小组里,一共要处理6个交互作用。在4人的小组里,有12个交互作用要处理。当小组的规模增大的时候,处理小组成员之间交互作用所需的人际和小组技巧,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微妙。
6.小组的规模越大,小组成员之间的两两互动机会越少,最终小组的凝聚力越低。问题2:分组方法
科学分组——
分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所谓“组内异质”,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4-6名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
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决定谁将要跟谁在一起学习。可以保证非成就取向的学生在每个小组中都只占少数,或者可以保证不把容易引发分裂的学生分在一起。我们最喜欢的方法之一就是为每位被孤立的学生提供小组的支持。可以要求学生列出三名他们最想在一起学习的同学的名单。从他们列的名单中,你可以计算出每名同学被其他同学所选的次数,从而确定班级中的被孤立者(没有被任何同学选中的学生)。面临这种危险的学生需要你的帮助。找出班中社交上最受孤立的学生后,可以安排另外两名社交技能最好、最受欢迎、最愿意支持他人且最细心的学生,与他一起学习。然后你找出第二受孤立的学生,依此类推。通过这个方法,你可以尽可能地使被孤立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并且和同学们建立积极的关系。你要保证在你的班上,没有一个学生被遗弃、被拒绝或者自认为不属于任何团体。
问题3:小组分工
1、行政小组长—— 行政小组长的组织活动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控制性行为:约束、督促、秩序维持; 二是协调性行为:协调、疏通、解决争端;
2、学科小组长——
主要是建构性行为:组织讨论、分析、汇总小组意见。
①活动中的组织者
作为一个学习的集体,组长应当承担这个组织者的角色。
②合作中的学习者
组长同时也是小组成员,更是课堂上的学习者。
③教师活动中的协助者
组长有时还应是“小先生”的角色。题4:座位调整——形式还是内容?
需要考虑2个关键因素:第一、给学生自由展示留出快捷通道,方便每一个学生自由进出,方便教师走近每一个孩子;第二,方便学生自由交流,并促进学生团队归宿感的形成,促进深层次协作文化的形成(组训、组徽、公约、制度等)。
(三)合作学习的开展
1、合作学习的方式
项目分工式
问题解决式(问题补充式)——常态化方式
2、合作学习的实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一是学生的“盲点”,合作补充把“盲点”做亮;
二是学生的“误点”,合作纠错把“误点”做对;
三是学生的“弱点”,合作总结把“弱点”做强。
3、合作学习的开展
深度自学是前提
疑难问题是纽带
任务合适是条件
释疑解惑是关键
(注: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设计要注意意见的达成度——
《云南的歌会》)
3、合作学习的交流
建议1:学生展评时语言的规范性;
建议2:教师评价时语言的导向性;
建议3:制订小组互助规则与公约(学困生先讲、中间生补
充、优等生概括); 建议4:如何避免报幕式展评,诱发小组之间的交流?
三、学本式课堂:基于“展学”的教育卓越行动 学本式课堂:基于“展学”的教育卓越行动
学本式课堂“展学”最关键的是,要解决2个问题:
第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使课堂成为“引力场”,解决学生学习动力缺乏问题,让课堂迸发教育引摄力。
第二个关键问题是,如何使课堂成为“思维场”,解决学生学习效率低下问题,让课堂产生教学突破力。
展学的本质:展评式学习——基于更难的问题解决
学本式课堂的基本方法是:先学后教,学生主教;先练后讲,学生主讲,把课堂彻底还给学生。
处理好教师的“讲”与“不讲”的关系:
教师“学本式课堂”三不教——
第一、学生自学能学懂的教师不教;
第二、学生自学有困难但“互学”能解决的教师不教;
第三、学生自学有困难、“互学”依然有困难但“展学”中学生能解决的教师不教。
处理好“教师的讲”与“学生的讲”的关系:
教师:引导性的追问+关键性的提示
学生:思路性的阐释+结论性的讲解 学本式课堂必然遇到三个突出问题:
(1)合作学习的形式化问题;
(2)交流对象的精英化问题;
(3)展示学习的不可持续问题。
具体措施是,以评价为突破口解决问题——(1)以量化评分体现激励效能的评价方式;(2)以小组整体体现激励效能的评价方式;(3)以分层区别体现激励效能的评价方式。
学本课堂=课堂温度+教育宽度+知识密度+学科深度 第一、教学的爆发力——提升教学质量。第二、教育的道德力——提升教育质量。第三、教师的生命力——提升生活质量。
模式的设计都定位于学生的“学”,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从教师知识传授型课堂向学生自主探究型课堂转变,激活思维,诱导自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让课堂回归学生的世界,让课堂变成阳光灿烂、灵性生长、青春飞扬的舞台。
它类似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教学领域的一场具有实质性的“变革”意义。
调整教与学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使用权还给农民一样,这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支点”。
课堂改革是学校办学个性表达的责任,核心的文化是对学生的尊重与促进发展。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所呈现的课堂生态和课堂文化,是以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不信任和不尊重为前提的,实质上也就剥夺了学生充分发展的自由,是对大多数生命发展权这一基本人权的漠视。
5.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方法论文 篇五
摘要: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逐步转换教学思维和课堂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第一主体。这个原则无论是在教学改革还是教学方法建设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激发学生的学科积极性,以引导学生思考为第一目的,让学生日后能够真正做到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遇到的问题。另外,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与其他单纯的理论课程不同,需要更多的设备和仪器作为保障。因此,强化教学资源硬件及软件建设也是提高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教学资源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作为学生步入大学校门后接触到的第一门实验课程对于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道路有着非同小可的指导作用。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目标和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顺应我国现在推行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光让学生储备更多的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但是,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成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存在误区以及教学资源不到位等现象。想要真正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要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这一原则切实贯彻在每一次教学当中,并且加强高校教学资源的优化建设,最终目的是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理工科人才。
1改变喧宾夺主的教学现象
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总结为“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育”两种。前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后者则是前者的辅助方式。但是这两种教学方法的弊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诟病。因此,改变教育方法刻不容缓。1.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验数据是检查实验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度追求让学生能够得到应有的实验数据,而忽略了实验过程才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启发这一事实。在实验课堂上,教师对于实验过程教学的忽视成为学生素质教育过程的一个绊脚石。想要获得正确的实验数据和结果,应当在实验过程教学上多下功夫。什么样的过程教学才是正确的?正确与否我们不能单纯地从教师身上找结果,而是应当将目光放在学生身上。在每个实验开始的第一步,教师应当引入实验背景、相关物理学家和一些趣事,通过这些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对于实验产生一定兴趣的时候,教师可以开始引入实验相关的物理原理、设计思想、实验仪器以及实验方法等问题。相比于直接开门见山的讲解物理原理,这样递进的方式更能被学生所接受。1.2让学生作为串联线索的主人一个物理实验往往可能会涉及到多个实验原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将所有的原理以及彼此的对应关系全盘托出,则会让学生失去很多思考的机会。因此,教师应当将串联线索的过程留给学生,当学生遇到难点的时候给予适当点拨。这样不但能够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知识,还能够让学生更有成就感,对自己更加有信心。1.3将探索的钥匙交给学生传统课堂上,实验原理、实验仪器介绍完毕后,一般是教师直接讲解实验过程,并且针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或者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进行重点强调。学生按部就班的`操作,最后得出正确的结果。看似这堂实验课程是非常成功,实则不然。将所有的知识点掰开了揉碎了教给学生,恰恰是最不对的地方。教师应当在实验开始之前对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进行强调,对一些难点进行点拨,剩下的时间应当留给学生自行探索,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欠缺的地方。教师应当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2提高教学资源的水平
2.1让网络成为实验教学的助力器
21世纪是一个网络时代,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不应该忽视计算机网络这一强有力的助推器。课堂的时间有限,因此能够展示给学生的内容也很有限,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将更多的信息传递给学生。现在应用比较广泛的比如“微课”,通过十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课下对课上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或者是对额外的知识点进行引深学习。网络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受时间、地点的局限,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使得学生和教师的时间都更加灵活和自由,学生的积极性也更高。
2.2营造设计性、研究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大学物理实验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和普通理论课程相比,实验课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地点和设备的局限,学生只能在课堂的45分钟才能动手操作,想要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和理想的教学成果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能够从根本上突破这一瓶颈,《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应运而生。《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是通过软件建立虚拟仪器,通过模拟实验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课下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和学习,这大大打破了传统实验受实验设备、课堂时间等的影响,让学生随时随地动手操作。并且《大学物理仿真实验》集开放性、设计性和研究性与一身,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起到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效果。
结束语
新型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方法将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根本原则,教学过程将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同时开发更多线下教学资源,让学生不受实验设备、课堂时间以及实验室管理等约束,能够更自由、更方便的进行实验学习和操作。教学的目的不光是要教会学生知识,而是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走出社会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的要求,能够将自身的价值最大化。因此,想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要教师、学校、社会以及相关部门多方联手,通过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以及提升教学资源建设来保证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茁壮成长,最终成为一个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并且为社会所用的人。
参考文献
[1]翟剑青.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与基础物理教学[J].大学物理,1995(10):42-43.
[2]张小龙,翟剑青,袁泉等.基于软件插件的虚拟实验资源库系统的构建[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3):325-332.
[3]谭守标,翟剑青,王晓蒲.计算机虚拟技术在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教学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6):429-433.
[4]郑红,戚洪彬,梁树平.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化学实验教学实施体系的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4):56-58.
6.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 篇六
1.1 教学模式不合理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验相脱节
许多高校大学物理与大学物理实验是两门独立的课程, 相互之间没有沟通, 更谈不上内容的衔接。这就使学生在实验时没有相应的理论知识作支撑, 作依据。学生预习时感觉难度大, 实验完成后对知识理解甚少, 仍是似懂非懂, 收效甚微。
1.2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 使学生收益甚微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2]一般是先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仪器及注意事项, 学生再按教师的讲解乃至演示来重复实验、测量数据并验证结果。这样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失去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主动性, 只是照葫芦画瓢, 收益甚微。
1.3 教学手段单一, 缺少课下师生交流互动
课堂上的时间有限, 教师简单讲解提问后, 剩余时间学生完成实验, 课下进行数据的处理。物理实验课程只局限于课上, 如果学生在课下发现问题及处理数据有疑惑就无从下手。
1.4 成绩考核方式, 使学生忽略能力的培养
物理实验成绩考核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共同组成。有的学生为了提高平时成绩、避免自己实验时得不到好数据, 没有实验结果, 而拷贝其他同学的数据。对于期末考试以笔试为主, 学生也只是为了应试而死记硬背, 达不到培养能力的作用。
2 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改革
2.1 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校的大学物理理论课与实验课采用“121”模式。即第一阶段—大一下学期只开设理论课,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第二阶段—大二上学期, 理论课与实验课同时开设, 让学生学会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验, 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知识;第三阶段—大二下学期, 只开设实验课, 多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通过实验更好地提高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相互穿插, 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相衔接。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将启发式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及“提出问题式”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教学中,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可以事半功倍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如果是去了主动性, 那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 被动学习没有兴趣, 同时收益少。所以在实验教学中也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预习时, 多半都只是写好预习报告, 真正能够理解了实验本身的较少,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 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的本质。
单一讲授给学生一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学生记忆不深刻。实验时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应用了讨论式教学方法后, 寓教于乐, 不仅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而且师生互动,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物理实验的目的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某个实验只能教会学生某种实验方法和技能, 学生若不能积极主动思考, 无法将思路拓展开来。学生思维有局限性,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 在课上有针对性提出有较强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 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的思想方法, 能引发学生多方面的思考[3]。
2.3 教学手段的改革
计算机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我校建立了网络化教学平台, 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学生可以在完成物理实验后, 将疑难问题提出在网站上, 教师及时查阅并给予解答。通过课下的交流与互动, 不仅能解决某个问题, 更能发现一些共性问题。通过这种及时反馈, 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借鉴。
2.4 成绩考核的改革[4,5]
我校物理实验成绩考核中取消了期末考试环节, 在学期中每个学生共进行10个实验, 每个实验10分, 总分100分。每个实验的考核分预习和实验两部分。预习部分按照预习报告书写和预习程度给分, 通过提问及实验优劣来检查预习情况, 分值占40%;实验的考核中不论实验成功与否, 都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上如实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并对结果加以讨论, 对教材上的思考题认真思考并写出答案。教师根据实验报告给出合适分数, 分值占60%。这样学生对每个实验都能充分重视, 认真对待, 避免了应试教育的弊端, 一定程度减轻了学生的压力。
3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才的培养也应逐步更新改革, 应采用新的模式。大学物理实验作为理工科学校的第一门实验课, 更应顺应时代要求, 对教学中陈旧模式、方法、手段等进行改革创新, 才能更加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摘要: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的必修课, 是一门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础训练的重要课程。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实验方法, 而且可以加深对物理学重要现象、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1], 达到培养学生初步的工程素质的目的, 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科研基础。本文针对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些现状及问题, 做了一下简单的小结与讨论, 对物理实验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吕斯骅, 段家怟.全面改革物理实验体系与内物理实验容, 培养有坚实基础的创新人才[J].大学物理, 2003, 22 (1) :34-36.
[2]谢秀红, 贾天钰.大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新探[J].航海教育研究, 2007, 24 (2) :74-76.
[3]王震, 丁永文, 杜木.普通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提出问题”[J].物理实验, 2010, 30 (4) :18-21.
[4]俞熹, 王煜.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的一些误区及改革[J].物理实验, 2009, 29 (1) :14-16.
7.大学物理与实验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论文 篇七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在花大力气进行中、小学实验仪器、电教设备的配套建设,重点中学的仪器设备已经相当完善,一些普通中学的仪器设备也得到了较大的充实,这为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各学校也要求物理教师把实验教学摆在物理教学的首位,不少中学物理教师正在自觉地朝着大力加强实验教学的方向努力着。现就如何加大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力度,改进教师实验教学观念,通过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技能,从而全面推动农村素质教育,谈几点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切实加强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其中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习惯于靠经验材料判断分析事物,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推导。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认识事物存在着知觉优先的倾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和活动机会,应加强实验教学。
教师要上好演示实验课,首先我感到不能打无准备之战。教师在自己的教案中要专门设计演示实验的时间,及学生有序观察时应思考的问题,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应对,及怎样引导学生由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等,而且教师要亲自预先做相关的演示实验,以免在课堂上出差错,并要求学生观察时不能走马观花,粗枝大叶。只有成功的演示实验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让实验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另外教师对演示实验所需器材还可适当改进,对实验室没有的尽量到市场上去买一些替代品,并鼓励学生去市场买一些小商品来做课本上没有危险的演示实验,起到身临其境的作用。
例如,八年级上学习“声的产生”时,可用市场上笛、哨、小玩 1
具鼓来演示声音的产生。学习“光的反射、折射”时鼓励学生和教师一起到市场去买小激光电筒、小放大镜等和老师一起做演示实验。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指导好学生的分组实验。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课本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学生分组实验在规模较大的学校因班级较多,班级学生多,执行起来难度较大,学校教务处应将学生实验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中,对各班实验课要有具体时间安排,教师要将本班学生分为若干组,并设立小组长负责制,还因为女生一般不愿动手实验,进实验室后总是袖手旁观,所以男女生要混合分组,而且强调女生动手,男生记录测量结果或干辅助活动,这样通过克服女生畏难思想,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并在历年教学中收到较好效果。
另外有些学校因班级较多,实验室支配不过来,教师又要赶教学进度,可灵活机动地将某些分组实验在教室进行,例如八年级上第三章第5节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我将学生按上面思想分组,并要求各小组买来了市场上的放大镜和蜡烛,借助课桌和手中刻度尺就在教室进行了分组实验,每组都测出了实验数据和写出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分组总结出了实验结论,并请部分小组进行实验展示和交流,出现问题的小组得到及时补救,这样大大节省了学生分组实验的时间和空间的成本,同时学生有了自己的实验器材,课间还可进一步巩固和练习,效果确实不错,可供大家借鉴。
三、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充实实验教学。
当前物理教学中小实验因取材得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等特点,吸引着近年中考命题者的眼球,而且它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例如,八年级上的“自制潜望镜”,“利用水盆和平面镜探究光的色散”,“利用放大镜自制照机”,“纸盒烧开水”,八年级下的“利用漆包线和大铁钉自制电磁铁”,九年级利用“二力平衡巧找重心”,“自制重垂线”,“不倒翁”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引导,抽时间让学生拿来学校展示,通过这些活动来促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定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四、恰当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实验教学。
近年来,国家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多媒体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来完善我们的实验教学。例如,八年级上《眼睛和眼镜》这一节教师可通过自制课件对比眼睛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的不同,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八年级下通电螺丝管周围的磁场及安培定则的教学,教师可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一目了然。九年级《托里拆利实验》因汞有毒,教材不让教师在教室演示,教师可用多媒体放视频给学生看,来填补“口头式”“黑板式”实验教学的不足。
8.大学物理与实验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论文 篇八
很多大学生经历过长期的应试教育后,片面地重视课堂学习和书本学习,以追求高分数为目标,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习惯于机械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现成知识[2],这导致了他们对科技创新认识不足,创新意识淡薄,自主创新能力低下,对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不高,甚至有学生抱有“创新离我们太远”“创新高不可攀”[3]等错误观念。有些大学生存在畏难心理,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在科技创新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难坚持到底,导致半途而废[4]。每位大学生在高考报名时就选择了自己的专业,且一般不能更换。但有些学生因为对专业了解不够,或者干脆由家长代为选择,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对专业不认可,甚至反感。在这种状态下,能否顺利毕业都是问题,对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更是无从谈起。
1.2社团林立,科技社团偏少
学生社团是学生为实现大家的共同愿望而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在国内很多高校,从学生会到助理团,从自管会到街舞社,学生社团五花八门,但涉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团体不多。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生意识不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到科技创新对个人发展的意义,再加上有些学生有天然的惰性和畏难情绪,不愿成立或参加科技社团;另一方面是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重视度不够,重教学轻实践,重管理轻培养,忽视了对科技社团的引导和支持。即使是已经存在的科技社团,多数面临着尴尬的局面,如管理不规范、活动经费不足、科研场地紧缺、社团活动较少、执行力较差、梯队建设缺乏、发展后劲不足等。
1.3教师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科技创新是依托专业优势开展的具有一定前沿性、科研性、创造性的活动,因而它要求参与者必须充分了解课题领域的发展状况,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对于多数在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在这方面尚有欠缺,因此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专业教师的大力支持。但事实上,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师资力量缺乏[5],教师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指导力度也不强。有研究指出,专业教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是大学生科技创新开展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6]。首先,在目前社会背景和高校发展模式下,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甚至有些教师的工作重心还不在教学科研上,他们的空余时间有限;其次,高校教师只在课堂上出现,与大学生没有接触,没有交流和感情,忽视大学生在科技创新上的需求;再者,高校缺少鼓励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教师最关心的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增长、职务竞聘等与是否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无关[7],付出和回报不对等。
1.4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重视不够,缺少必要的制度支持
9.大学物理与实验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论文 篇九
1大学数学实验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大学数学实验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理解数学中较为抽象或复杂的内容,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常用数学软件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大学数学实验是数学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上的革新。长期以来, 大学数学系列课程给学生以枯燥、乏味的印象, 课堂沉闷, 学习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大学数学实验既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又是一种教学方法论上的革新。它改变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师作用的指导性和教学方式的实践性, “使数学教学从单纯的教师讲课、学生听练的模式发展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1]。大学数学实验教学真正地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人机之间的多维互动, 能够充分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软件、计算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1.2大学数学实验是学生学数学与用数学的有机结合。大学数学实验课程的鲜明特点是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不再是主要通过教师的传授, 而是通过自己的亲手实验去发现知识、获取知识, 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实验教学中, 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 借助计算机和数学软件, 亲自上手, 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做到从实验中学习、探索和发现数学的规律。因此,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合作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自主学习的能力极大地提升。同时, 数学实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演算能力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协调发展。可以说, 大学数学实验课程是以提高学生学数学与用数学的兴趣、意识和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1.3大学数学实验是现代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大学数学实验课程通过计算机及软件与数学事例的合理结合, 诠释高等数学知识, 让学生从数学应用的视角来感知数学, 加深对高等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使数学“活”起来, 进而实现对数学及其他边缘知识的自然发散, 使数学回归“自然”[2]。同时, 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运用所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 使用计算机并利用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终达到提高自身数学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目的。由此可见,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开展数学实验教学, 是现代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2大学数学实验教学的改革趋势
基于大学数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当前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者纷纷探讨未来数学实验教学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 未来大学数学实验教学的改革趋势有如下几个走向:
2.1建设基于web平台的人机交互式数学实验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课程整合, 建设基于web平台的人机交互式数学实验教学是未来大学数学实验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就教学模式而言, 它强调互动教学, 数学教学中常使用的教学软件平台和计算机网络环境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人机交互。就教学手段而言, 它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数学的软件、以及网络平台的优势“将数学问题以动态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 使数学问题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形象性, 尤其是多媒体的动态的演示, 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 从而使数学实验中的问题及其展示过程情境化, 引起学生的兴趣, 化解教学难点, 突破教学重点, 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3]。就教学内容而言, 它主要是基于实际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的探究式教学, 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和问题的自主的动态过程。就教学目标而言, 它旨在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重视数学思维方法的养成,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空间逐步扩大的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
2.2建设开放式数学实验教学。开放实验不仅是实验室资源的开放、试验项目开放, 更是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时间以及教学评价等各方面全面实行开放的新型实验课教学模式。在开放式数学实验教学中, 学生不再集中上课, 而是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按照个人的时间安排实验;学生既可以从教师给定的范围内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试验项目, 也可以自行拟定相关试验项目;实验中学生自己根据需要查找资料、制定试验计划和完成试验总结报告;教学评价方面, 教师不仅对学生实验的结果或实验报告等进行评价, 也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实验过程, 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做出考核及评价。
采取开放式数学实验教学突破了数学基础学科内部局限, 以学生专业、能力、爱好为需求导向, 采用以学生为主的多层次、多类别、多阶段的开放性教学模式, 加强数学实验与各专业实验的有机整合, 架设数学理论方法与学习、科研及社会实践应用之间的桥梁, 在数学的实践应用中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4]。通过开放式数学实验教学, 学生加强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提高了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从封闭走向开放, 数学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得以拓展延伸。
参考文献
[1]黄宽娜, 刘徽, 李木华.基于信息技术的高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4.
[2]李绪孟等.高等数学与数学实验关系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 , 2008:6
[3]吴华, 胡宁.多媒体与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探索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 2007.05.
10.大学物理与实验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论文 篇十
吴康云
随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颁布,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领会和贯彻新课改精神,及时进行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物理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容应对这场改革。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作为内容标准的一个独立的主题,物理实验在《新课程标准》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物理实验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物理成绩把学生培养成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科学高效地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就成为当务之急。如何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学生、器材、制度等课程要素的复杂工程,本文主要就如何开展演示实验教学进行探究。
一、教材中一些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改进
为使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到最大的效果,教师除了应精心选择有较强科学性和代表性的实验进行演示外,有时为加强演示实验的可观性、便利性、趣味性等而需要采取一些改进措施。
1、改进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这些改进后的有趣、明显的实验现象和精巧的设计等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且大大的提高学生对概念、规律等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上教与学的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课堂演示实验的改进有时能提供一些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论相违背的新奇现象,或者学生能亲自参与设计操作实验的环境,这将大大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促进探究式教学和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学生应该在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中达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科学探究要素。物理改进课堂演示实验能为探究性学习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在和学生共同改进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的探究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探究都可以很自然的融入其中,这样整个活动都会充分体现“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符合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而高效有序地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2. 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改进应遵循的规律。
我们进行实验改进的目的是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凸显原有实验的现象、突出实验操作的主要程序,甚至修正原有实验的缺陷,让实验尽可能的发挥它的作用,而这种改进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1)应有利于加强演示实验的便利性。实验装置应力求简单,以便排除复杂的实验装置对观察和思考主要问题的干扰即排除分散注意力的干扰,这是突出重点的需要。如:新课程人教版物理1中第58页上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如图1所示)中,两次利用光的反射定律“放大”了光线的微小变动,这个方法渗透的很好,但调整装置很费时。若将氦氖激光器放在桌面上,使它的光直接射向较远的屏幕(或教室后面的墙壁)上,向桌面施加压力时会观察到光点移动。使得该演示实验简捷高效,现象直观清晰,会很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又如:新课程人教版物理1中第56页上的演示实验(如图2所示),观察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关系,当手拉弹簧称,逐渐增大拉力,使得木块从静止开始移动后,很难控制木块匀速运动,于是弹簧秤的读数不断变化,很难感性地形成正确的概念。若加以改进,将弹簧秤拉木块整个装置置于一个长薄板上,保持木块静止不动,逐渐加力反向拉动木块下的薄板直至匀速拉动(如图3所示),观察弹簧秤的读数变化,这样更容易操作。
图1
图2 图3
(2)应有利于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观性。明显的实验现象和可观性较强的实验都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传授和学习。可观性差、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容易引起学生对所讲内容的不信任,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如:新课程人教版物理选修3-1中第6页的演示实验“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如图4所示),一般静电实验很难演示成功,由于孤立物体和悬挂小球一般带电量很少,若加上空气潮湿的影响,放电较快,物体和小球之间的库仑力很小,丝线的偏角很小,很难观察到三个偏角的大小的不同,所以此演示实验成功率很低。而若将实验改进为(如图5所示),O为带绝缘柄的金属球,丝线上的小球用聚苯乙烯发泡材料(或其他轻质材料)做小球p1. p2. p3,在小球外面涂上石墨导电层(或外面包上导电的铝箔),利用感应起电机使A和三个小球同时带上正(负)电,起电机的起电效果远远强于摩擦起电,因此铝箔小球产生了明显的偏离,很容易比较出它们之间的距离越大偏角越小;若加快起电机的摇动速度,O和三个小球的带电量增加,丝线的偏角增大,说明它们之间的库仑力变大了;减慢摇动速度,则带电量减少,角度变小则库仑力变小。由此得出结论:电量越多,库仑力越大。这样改进以后实验现象明显了,提高了可观性,有利于学生对库仑定律的感性的了解。
图4
图5(3)应有利于增加演示实验的趣味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是极为重要的,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物理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中,所以应适时设置有趣的演示实验以达到激趣的目的。如:学习重心的概念时,可以增加这样一个小的演示实验:用橡皮筋将两支铅笔的一端扎紧,另一端拉开适当的距离后搁在第三支铅笔上,构成一个木支架,宽端略高于窄端(如图6所示)。将小球放在木支架的窄端,可见小球朝高端滚去。这个实验很有趣,看似小球自动上坡,实质上是小球重心下降,一部分重力势能转变成了动能。但也应注意避免出现为增加趣味性而忽视了安全性,如有的老师在学习“机械能守恒”一节时,进行“铅球碰鼻”实验(如图7所示),3公斤重的铅球自某学生鼻尖无初速度释放再摆回,看学生怕不怕铁球碰伤鼻子,惊险刺激,但应防止被试验的同学站立时会出现轻微晃动而造成伤害。
图6 图7
(4)应有利于提高演示实验的环保性。在课堂演示实验中还应注意安全环保等问题,如:在旧人教版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的P4演示鸡蛋从一米多高的地方落到一块泡沫塑料垫上,观察鸡蛋会不会被打破(如图8所示)。这个实验的演示结果往往会使鸡蛋在泡沫垫上弹跳几次后滚落在地板上破碎,既不美观也不环保。若在透明的大大的玻璃器皿内的底部铺一层厚厚的细沙,再将鸡蛋从一米多高处下落(如图9所示),鸡蛋会稳稳停落在铺有沙子的器皿中,既不会再次弹跳又完好无损,大大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及环保性。
图8 图 9
二、发挥演示实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物理课堂演示实验具有形象、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真实生动的物理情境,容易被学生接受。
1、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形成物理概念。作为物理教师要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真实丰富的物理现象和生动有趣的物理情景。
2、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兴趣是一种内驱力,它能刺激学生为追求探索未知事物而获得相应的学习动机,而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往往能起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在演示实验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力,让学生善于观察出事物和现象中重要的属性和特性。
3、演示实验是学生学习实验操作的重要途径。教师演示实验的态度和效果,对学生的科学观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必须认真做好示范操作,每一个环节都应合理规范。这样,教师娴熟的操作技能、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显著的实验效果能帮助学生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规范的操作步骤。
三、演示实验的教学方式
演示实验的授课形式不应仅仅是单一的“老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学生积极参与演示实验。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自己切身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
1.“样板式”演示实验教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在这种常规的演示实验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猜想、观察、分析、论证、评估,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引导学生从课堂演示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的研究分析中归纳出结论,是培养高中学生学习科学归纳思维方法的有效途径。
2.“参与式”演示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的操作中,要关注学生的参与、体验和理解。教师只是创设情景,做一些简明、娴熟的示范点拨。引导学生在对物理概念的形成阶段,像科学家那样地思维,主动思索实验方案,控制实验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在实验中测量数据,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处理信息,在信息中寻找和发现规律。若教师能为学生提供参与某些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背景知识和可靠的物理事实,通过推理和想象来提出问题,并形成猜测,然后提出实验方案,并进一步通过分析数据来反馈假设,最后形成正确的实验探究结果,这将会帮助学生形成较高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演示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又能加深他们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加强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
3.“合作式”演示实验教学。有选择地改变一些物理演示实验的常规程序,以探究小组丰富物理实验的组织形式。比如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在教学中可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变为探索性的实验,以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效果。这些演示实验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实行分组实验,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物理规律。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将物理课堂演示实验与学生的分组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加强学生对基本实验方法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的训练,多角度、全方面地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大学物理与实验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论文】推荐阅读:
浅论大学女生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与思考论文07-14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分析06-25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实验课程论文要求07-11
论德育妙化于物理实验教学之中论文08-02
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的构建论文07-08
大学体育教学中网络技术课程化的优势论文11-11
大学物理实验心得11-10
大学物理实验思考解答10-15
初中物理实验创新论文07-02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学的总结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