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2024-07-17

绘本教学中的提问策略(8篇)

1.绘本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篇一

幼儿园绘本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绘本阅读活动的形式,包括亲子阅读、个别阅读和集体阅读,集体阅读是适用于幼儿园绘本的主要形式,也就是绘本阅读教学。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方式,通过合理的设疑提问引发阅读的兴趣,将绘本生动有趣地展示给孩子们,让幼儿能一次又一次地主动阅读绘本,喜爱绘本。那么,什么是“提问”呢?所谓提问,一般是指把故事或事件、知识技能中的重点和难点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孩子去思考。把未知抛给孩子,让他们去猜想,去交流、去验证、去实践,通过积极的思考设想各种可能的答案,激起孩子对阅读活动的积极性。我们要依据孩子的认知规律,选择最恰当的引导方式,步步设疑,循序渐进地诱发孩子的问题意识,使其思考向前推进。

一、当前幼儿园绘本阅读中提问现状分析

提问多。许多教师在绘本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很多,认为提问越多,就越能够启发幼儿,不提问或少提问就是灌输知识,是机械教学。因此,绘本教学活动中谈话的大部分时间是用在教师提出问题和幼儿回答问题或对问答的反应上,剥夺了幼儿观察画面,展开联想的时间,如果那样,就不是绘本教学了。在引导幼儿阅读绘本时,不应急着说教,不断地提问、说明,而应把看书、思考的空间留给孩子,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故事。

填空式提问占据的比例很大。我们发现有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诸类问题,幼儿无须思考就能够直接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好”或“不好”回答出来,这样的提问缺乏置疑和认知冲突,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幼儿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幼儿思维的虚假活泼。作为教师其自身也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真能激发幼儿的思考,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思考,这就涉及到何为“问题”的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激发幼儿思考的。所以绘本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幼儿积极思考,儿思考如何做好围绕目标而设问,应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功效,才有可能激发幼儿的阅读积极性。

二、绘本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一)提问的设计

我觉得在阅读活动中,理解书本内容是首要目标,提问应紧紧围绕图画书内容进行。教师的提问应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抓住故事情节线索,抓住绘本特质进行引导。提问要预先设计,预先设计的提问能关注到图书中的主要情节,并让师幼讨论一直围绕主线进行。根据故事特点设计提问。

1.以故事、人物情节为发展线索的绘本,可以设计一些推理性提问,着重培养幼儿通过观察图画和认识画面各种事物的变化与联系来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如《幸运的一天》中猜猜看狐狸、小猪谁会是幸运的一天呢?《狐狸爸爸鸭儿子》中“狐狸还会吃小鸭子吗?”的猜测。

2.当出现故事发展的**时,可以设计一些假设性、创造性的提问,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幸运一天》中“假如你是小猪,你会想什么办法?”引导幼儿想象。

3.当故事中蕴涵着道德评判标准的,可以在读完故事后设计一些评价性提问,以挖掘图书中的教育价值。如“小猪是靠什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二)提问的组织

有了精心设计的提问还不够,关键还在于组织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能否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提问应面向全体幼儿。教师应在调动全体幼儿集中注意力后紧接着提出问题,以便全体幼儿都能认真思考。应根据幼儿的认知心理特点,指导幼儿抓住画面的整体特征,让幼儿从整体上感知、了解画意,然后再引导幼儿抓住重点特征仔细地观察图画,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了解图画中每件事物之间、每幅图画之间的关系以及图中事物与全图之间、单幅图画与整幅图画之间的联系。此外,在引导幼儿观察图画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幼儿的想象,使其思维活跃起来。

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要由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来回答。如,描述性提问一般采用集体回答或是由发展水平居下的幼儿回答。当幼儿回答得较为发散时,老师可以用手势提示幼儿举手一个一个地来表达。分析性的提问一般由发展水平居中的幼儿回答,综合、评价性的问题则由发展水平居上的幼儿回答。

(三)教师的应答

在这个问题中,教师会出现的情况就是按部就班,教案怎样备的,我就怎样说,甚至在背教案。根本无法倾听幼儿的回答,仿佛幼儿和老师在走平行线,没有交集,没有互动,这样的课堂无法精彩。对幼儿的每一个回答都能给予积极引导和总结评价,注意运用恰当的表情、适宜的语言来“反馈”幼儿的回答,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应答是教师对幼儿回答的一种处理。提问本身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幼儿回答——教师反馈,教师的应答恰恰是反映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的指标之一。我们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如,当老师问:“西瓜和蚂蚁谁大谁小?”幼儿回答:“西瓜大,蚂蚁小。”教师又重复幼儿的回答:“恩,西瓜很大很大,蚂蚁很小很小。”这种回应就是无效的,还浪费时间。如何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教师如何根据幼儿的回答提升幼儿经验?我认为:

(1)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进一步提出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小熊的帽子》中“小熊会不会要回自己的帽子呢?为什么?”引起幼儿更高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

(2)教师还可以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概括、汇总,使幼儿获得的已有经验得到整理、提升和系统化。例如:教师引导《狐狸爸爸鸭儿子》中,师问:“你爸爸平时为你做了哪些事情呢”幼儿回答:“煮饭”师接着说:“真是勤劳的爸爸!”概括幼儿的经验。

教师要给予幼儿的回答及时的评价,注意运用恰当的表情、适宜的语言来反馈幼儿的回答,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能一带而过。教师要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引导,更好地让语言活动成为师幼双方积极互动的过程。

三、提问的类型。

(一)猜想式提问 优秀的绘本作品都配合经典的图画,通常幼儿都会被故事中的图画所吸引,教师可以借机请幼儿猜想故事中重要的情节等,幼儿的思维会马上被调动起来,幼儿会通过观察图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分析、综合、寻求最佳答案。这样的问题能使幼儿积极动脑,能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孩子大胆主动地发言,增强参与的意识和自信心,充分提高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我的幸运一天》中,绘本的封面就已经很吸引幼儿了,老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并提出了问题:“你来猜一猜这是谁的幸运一天?”问题一出,幼儿的兴趣马上被激发了,有人说是狐狸,有人说是小猪,带着这个疑问,幼儿会紧跟着老师的思路顺利地进入后面的活动中。在以往的阅读活动中,教师讲完故事后,总是会问幼儿这样的一些问题:“故事题目叫什么名字?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语言描述,答案只有一个,限制了幼儿的思维。讲故事前,幼儿看一下图书的封面,了解故事的题目后提问:“这个故事里会有谁呢?他们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幼儿会从了解到的故事题目进行猜想,孩子的思维得到了扩展,答案肯定非常丰富。猜想式提问引发幼儿大胆展开想象,让他们敢说、想说、愿意说,而且是兴致勃勃地说。《狐狸爸爸鸭儿子》中教师运用了许多猜想式提问,如“狐狸会不会吃掉这个鸭蛋呢?”“这时候,狐狸还会吃小鸭子吗?”这样的猜想式提问也充分体现了提问的开放性特点,一个提问指向多个方向,充分打开孩子表达的思维与方向,所以猜想式提问也是教师帮助幼儿发展口语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二)开放式提问

幼儿绘本阅读活动中的提问要讲究开放性。这是一种引导幼儿整体把握所学内容的提问。在绘本阅读中,教学的提问要把握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运用符合他们思维特点的表达方式为中介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意愿、思想。从而体现提问的开放而不封闭,也就是变单一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纲要》要求教师:“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和表现,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 本次活动开放式提问很多(根据提问水平检测表做一下统计),幼儿在这样的提问下会积极想象故事情节,绘本故事的童趣深深吸引了幼儿,幼儿一直处于期待正确答案的状态中,想验证故事接下来的情景,从而对绘本阅读更感兴趣。在阅读中,教师提出的一个个带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是带孩子深入阅读的钥匙。

(三)递进式提问

这是一种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提问方式,要重培养幼儿思维逻辑性,增强思维活动的密度和深度并形成完整的语言。《我的幸运一天》中教师引导幼儿逐层说出小猪的想法。还有“小猪怎么来到狐狸家里?“它怎么啦?”“它会怎么反应?”对幼儿有一定的挑战性、由浅入深的提问,不仅开阔幼儿的思路还有助于提高幼儿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连贯表达能力。

(四)追问式提问

绘本阅读中最难把握的是故事人物的心理变化、情感起伏,而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有助于加深对绘本中心内容的理解,使他们从中悟出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结论。教师在幼儿阅读活动中的有效追问,就可以较好地完成这样的任务。如:《小熊的帽子》里“小松鼠手里拿着什么?为什么拿着伞?”;《我的幸运一天》“狐狸在干什么?”“它为什么要修指甲?”及“狐狸的表情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等等。

(五)操作性互动提问

如《我的幸运一天》中幼儿可通过操作小猪和狼的表情变化图,给予幼儿一个暗示性的提问方式,并让幼儿在表情的观察整理中获得更深的体会。

2.绘本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篇二

一、猜想式提问激发幼儿想说

绘本故事横跨国界, 穿越各种文化背景, 透过文字与画面, 孩子借此得以进入不同的世界, 让创造力无限扩大。绘本里常常预留给孩子许多想象的空间, 因此, 教师应根据绘本的整体意境, 为幼儿设计一些猜想式的提问。猜想式提问可引发幼儿根据绘本意境及已有经验对绘本的故事情节进行主动猜测。由于猜想式提问没有特定结果, 表达的是自己猜想的结果, 也无所谓对错, 因此幼儿回答起来不会有压力, 他们喜欢这样的提问方式。教师可以“你猜……”、“你觉得……”等结构形式进行提问。待幼儿将自己的猜测结果进行大胆表述后, 教师也可以“可能哦”、“也许哦”等口吻给予孩子及时的肯定, 增强幼儿表达后的成就感。这种提问难度往往不会很大, 因此在大、中、小班各年龄段的绘本阅读活动中均可采用, 只是根据幼儿认知特点的区别,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可随机适当调节猜想式提问的难易度。孩子们在认真的“猜一猜”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活跃, 在热闹的“说一说”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开放式提问鼓励幼儿敢说

绘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画面中的一些细枝末节还会让孩子产生丰富的联想, 此时, 教师可设计一些开放式提问。开放式的提问可以引发幼儿发散思维, 展开丰富联想。这种提问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在理解、把握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方可进行, 需要幼儿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经验积累及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这种提问方式比较适用于中大班, 特别是大班年龄段的孩子。如在大班绘本《搬过来, 搬过去》活动中, 鳄鱼先生与长颈鹿小姐不管他们是搬过来, 还是搬过去, 他们想一起住的困难仍旧没有解决, 都是身高惹的祸, 于是在此设计了开放式提问:那么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这些困难?提问后,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开放式提问能发散幼儿的思维, 在活动中孩子们各抒己见, 纷纷表达着自己的好主意。然而, 对于小班年龄段的孩子, 由于认知水平较低等特点不太适于对其采用这种提问方式。当然, 如果我们设计的提问难度控制在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中, 那么在小班绘本阅读中选用开放式提问方式也未尝不可, 说不定还会起到良好效果。如在小班下学期绘本《我也可以飞》活动中, 有这样一个开放式的提问:“鸟宝宝很伤心, 那么你想说些什么话来安慰鸟宝宝呢?”因为在日常生活及教学活动中已注重幼儿情感、品德方面的教育引导, 因此这个时候, 当孩子们看到一次次尝试学本领却没有成功的伤心鸟儿一定会心存怜悯, 会有话想说, 而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开放性的提问可以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勇敢表述,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 还可提高他们的想象力。

三、递进式提问激励幼儿喜欢说

绘本中除了有清晰的画面、优美的语言, 还往往包含许多美好的情感, 这也是绘本为什么深受幼儿喜欢的原因之一。然而绘本里包含的情感并不会像画面、语言那样清晰可见。这些含蓄的情感要素时常让幼儿一下子难以体会到, 这就需要教师运用递进式的提问对绘本图画内容逐步进行解析, 帮助幼儿去理解、感受。递进式提问是一种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提问方式, 它注重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 可增强幼儿思维的密度和深度, 并形成完整的语言。这种提问方式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幼儿。

四、讨论式提问保证幼儿有机会说

绘本里的精美图画往往能引起幼儿的无限遐想, 教师提问之后幼儿也会很想表达自己的意见, 可是在活动中由于时间关系并不能让每个孩子每次提问后都有说的机会, 此时就需要用讨论式的提问来弥补这一缺憾。那么, 何为讨论式提问呢?讨论式提问是一种策略, 是教师提出问题后, 不急于寻求答案, 而是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自由讨论, 然后再请幼儿整合各方面意见并将其在集体面前表述。讨论式提问比较适用于中大班年龄段的幼儿, 因为它也是一种技能, 需要懂得围绕中心展开。这种提问策略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最主要的是使每个幼儿都有了一个真正的思维过程, 并保证了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说。当幼儿和同伴讨论时, 即使平时胆小的幼儿也会一下子变得敢说、愿意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中去, 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在绘本阅读中, 我们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基础上, 选择适宜的提问方式及策略, 精心设计各个问题, 让孩子敢说、想说、喜欢说、有机会说, 感受他们与众不同的思维, 赏识他们奇妙而富有个性的想象, 品味他们精彩、独特的语言。

摘要:在绘本阅读中, 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基础上, 选择适宜的提问方式及策略, 精心设计问题, 让孩子敢说、想说、喜欢说、有机会说, 感受他们与众不同的思维, 赏识他们奇妙而富有个性的想象, 品味他们精彩、独特的语言。

3.绘本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篇三

一、当前幼儿园绘本阅读中提问现状分析

1.提问内容局限了幼儿对故事内容的回忆

绘本教学活动中,有的老师所提问题大多出现在讲述后,局限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回忆。其实,小班幼儿很难回忆故事中的情景,幼儿的思维空间受到严重局限。如:在小班绘本《脚指头起名字》的第三个环节中,为了帮助幼儿再次理解故事内容。教师让孩子回忆故事内容。师提问:“第一个脚指头给大家起了什么名字?”(幼儿没有反应)第二个脚指头又给大家起了什么名字?(幼儿还是没有反应),连续两个问题抛出去,可是孩子总是想不起来如何回答。可见,教师局限了幼儿对前面故事内容的回忆。

2.提问内容远离了幼儿最近发展区

小班幼儿正处在语言发展区,而讲述活动是培养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绘本讲述由于它自身图画色彩鲜艳、简单、有趣,内容生动、丰富,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为了让幼儿体验绘本讲述活动带来的乐趣,教师在提问时更应该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发他们的心理活动,激发他们的思维,促进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发展他们独立、完整的表达能力。

小班绘本《我妈妈和我》活动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1.你觉得故事里最有趣的是哪里?

3.你和妈妈在一起幸福、快乐吗?

这些问题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根本不可能理解,或者说似懂非懂,所以,小班幼儿的提问要简单、直接,幼儿易懂,易回答,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年龄特点为准绳,接近幼儿最近发展区,让幼儿学会讲述,要让幼儿有话说。绘本讲述活动是师幼互动的活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提问能够促进师幼互动的良好发展,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兴趣,才能培养幼儿乐意思考、大胆讲述的能力。

4.提问限制了幼儿自主大胆地观察画面

《指南》指出:“3-4岁幼儿能听懂短小的儿歌或故事,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并能理解图书上的文字是和画面是对应的,是用来表达画面意义的。”

在绘本书阅读活动中,理解书本内容是首要目标,提问应紧紧围绕图画书内容进行。比如:园内绘本《小国王》教研课上,老师为了引出绘本故事的名字,直接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到了封面“小国王”的身上,封面上大大的一个“城堡”孩子们却视而不见,这就脱离了绘本书,教师应充分让孩子们自己观察,大胆的用语言表述,当孩子们发现封面上大大的一个“城堡”的时候,老师可以做适当的提问:城堡里住着谁呢?自然就引出了“小国王!”

二、绘本阅读有效提问的思考和策略

1.开放式提问让幼儿敢说

其实,教师的提问应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成“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请说说喜欢的理由”等。

由此,我想起前几天看了林老师的一节绘本教研活动《小爸爸》,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林老师就能做到大胆放手、很注重开放式的提问,让孩子们想说、敢说,让孩子们思维发散。

师:你喜欢自己的爸爸吗?爸爸有哪些本领? 幼:喜欢!爸爸会开车。 幼:爸爸会煮饭。

幼:爸爸会挣钱。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爸爸,(出示封面)他长得什么样? 幼:这位爸爸长得高。 幼:爸爸将孩子高高举起来了,爸爸很有劲。

很多时候,我们在设计导入时,总是想方设法吸引幼儿,希望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能够主动解决问题。以上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提问为新授作铺垫,不仅拓宽了幼儿的思路,还有助于提高幼儿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连贯表达能力。

2.层次递进式的提问让幼儿想说

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把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易理解的几个小问题。如:小班绘本教学《谁的影子》,孙老师采用对话录音与PPT画面相结合的方法:以“这个黑影是谁啊?你们在哪里见过?它们会说些什么?”贯穿始终,从影子特征的种种变化,来引导幼儿充分想象和表达长颈鹿、大象、鳄鱼、海豚,它们分别忙着外出、吹喇叭、与鳄鱼鸟一起玩、玩皮球,而不能和小兔子一起玩的原因。

整节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眼看)观察、(耳听)倾听、(脑想)想象、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感官参与,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幼儿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幼儿就会想说。

3.猜想式提问让幼儿乐意说

在绘本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需要把故事情节一下子全盘托出,需要给幼儿留下想象发挥的空间,猜想接下来的故事情节。

如在小班绘本《你在哪儿,月亮》教学中:

师:天黑了,有一个朋友来了,你们猜一猜,它是谁呀? 幼:月亮。 师:“小兔子发现月亮不见了,感到很着急,那我们猜猜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幼儿猜测想象)我们一起去找找月亮吧!”

总之提问要讲究有效和艺术,我们在绘本教学中对幼儿进行设计问题时,一定要以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为出发点,考虑他们学习的特点,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充分地去看、去想、去说、去创造。这样,不但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绘本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篇四

作者:赵霞

来源:北京东方之星学前教育机构

上传时间:2016-12-27

上一期的全景数学专栏中,我们谈了数学与绘本之间的联系,以及绘本可以使数学变得好“看”、好玩、好学、好教,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对于绘本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存在诸多困惑,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如何使用数学绘本。

绘本的阅读方式

绘本的阅读有多种方式,有些是以幼儿兴趣和关注点为导向的阅读,有些可以是教师发起的,有目的、有引导性的阅读。以下几种阅读方式供教师根据幼儿情况灵活使用,老师也可以开发出其他阅读方式。

1.自由阅读——指幼儿自发、自然地翻看。

绘本不是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才叫“在课程中使用”。面对绘本,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它是一个阅读材料,所以当绘本自然地出现在幼儿园的环境中,就是对幼儿最好的暗示与引导。在自由(自选)活动时,有的幼儿取了数学绘本来读,教师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或语言来鼓励幼儿继续阅读。比如,《梯工厂》是一个关于测量的绘本故事,当幼儿自主地阅读《梯工厂》时,我们可以告诉幼儿“那些毛刷头太可爱了!”“你们想不到那些梯子是由什么做成的!”来激发幼儿继续阅读,而不必要求幼儿一定要去理解其中的数学概念与目标。

2.欣赏阅读——指教师引领下的完整阅读。

欣赏阅读主要由教师和幼儿一起逐页、完整地翻看,并由教师读出每页的文字。老师的朗读可以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以加深幼儿对绘本内容的理解,使故事内容更为生动、情节更为连贯、数学目标更为明确清晰。欣赏阅读可在任意的时间段进行,每次尽量完整地读完一本绘本,实在读不完可以要求幼儿一起记住页码与情节,找时间完成阅读。比如《多咪!多咪!你在哪儿?》中,我们可以通过语气、表情甚至是动作模仿,或者通过记情节、记人物、记页码、记某句话、甚至是某个数字等方法,来让幼儿记住读到了哪页,等等。这样可以让幼儿养成完整地读一本书的意识与习惯。

3。理解阅读——指对阅读内容有目的地深入理解与分析的阅读,有时会通过“重复阅读”来实现。

一般来说,任何艺术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即我们能够看的到、听的到的内容都是有限的,而深入的理解阅读使我们能够去想象和体会那些在形式上没有完全展现的内容。包括用自己的思维、想象,去了解、连接那些在被分隔开的画面之间内在的关系,理解故事情节、人物情感以及其数学意义。在有意识地进行理解阅读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幼儿的反应,同时画面中的信息、画面外的内容的延续与想象,都可以作为引发观察、引发问题、引发思考与讨论的“点”。比如《花开了花落了》这本书中画面表现的是花开花落的数量变化,而在画面与画面之间是我们看不到的时间流逝,我们在深入阅读的时候,就可以把描述、形容时间的词句加入进来。如:然后、过了一会、后来、过了一阵、几天后、到了夏天、秋天过去了、天渐渐地冷了„„等等。

4.数学式阅读——围绕某个数学目标而进行的重点阅读。

数学式的阅读要求能发现阅读内容中的数学现象,找出或提出数学问题,探寻数学问题的答案或者尝试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结果。数学式阅读不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可以在随时在某个环节之间的空闲时间里,进行个别、小组、集体等范围的引领阅读。比如,在《多咪!多咪!你在哪儿?》中,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多咪是妈妈的第几个宝贝?是最大的还是最小的?(如果是大班末期,我们可以问幼儿:11这个数字比10以内的数大还是小?在这里,11为什么是最小的?)妈妈找不到多咪的时候会怎么做?妈妈在衣柜顶上找到多咪的时候,已经数到了几?

数学绘本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绘本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是以绘本为载体的,借助故事情境、线索及绘本中隐含的数学内容来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那么如何有效使用绘本,既能充分发挥绘本的功能与价值,又能达成我们的数学目标呢?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教师在开展数学绘本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了解绘本所表达的数学意义,明确活动的数学目标,并紧紧围绕数学目标来开展绘本活动。

绘本中涉及的数学目标往往不止一个,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来说,能够领会和掌握的难度也有所不同,我们不能期望在一次活动中实现绘本中渗透的全部目标。例如《多咪!多咪!你在哪儿?》这个故事中渗透唱数、l0以内不规则点数、序数以及空间方位的认识、用方位词描述等目标,这些内容并非通过一两次数学教学活动就能全部达成,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有所取舍地确定绘本教学活动的目标,并挖掘绘本中与目标相关的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幼儿通过阅读、讨论、动手操作来逐渐达成目标。

2.尊重绘本本身的故事性、完整性。

数学绘本活动不同于其他数学活动,它让数学将变得更加有趣而美丽。所以,在使用数学绘本时应发挥绘本独特的故事性、情境性等特征,不应割裂或片面地来使用绘本。有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忽略幼儿对绘本的兴趣与阅读欲望,在幼儿津津有味的阅读过程中让幼儿中止甚至结束阅读,拼命将幼儿的兴趣转移到教师要教授的学习内容上来。实际上,数学绘本的故事性比较强,前后内容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如,例如,《井里的青蛙》中青蛙到底被救出井了吗?《梯工厂》中毛刷头们是怎么做梯子的?《蜗牛岛》上的小蜗牛们最后到了它们想去的地方了吗?《舅舅来了》中小鸡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舅舅„„这些都是幼儿在阅读中想去探究的,所以我们鼓励在绘本教学过程中,要给幼儿完整、连贯阅读的机会,首先满足幼儿对绘本本身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去探索其中的数学概念。有时候,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某个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正是在阅读过程中完成的。

3.用多种游戏形式,带领孩子体验绘本的价值。

在阅读的基础上,可以围绕绘本来设计一系列延伸性的活动,帮助幼儿巩固绘本中的数学目标。例如可以将《多咪!多咪!你在哪儿?》延展为角色表演活动,教师扮成猫妈妈,所有的幼儿扮成猫宝宝。猫妈妈可以带猫宝宝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在游戏中让幼儿自己找地方躲藏,在“找”与“发现”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用方位词描述位置,以达成巩固空间方位的教学目标。在游戏过程中还可以让幼儿按顺序排队,从而渗透点数、排序等概念。

4.将绘本阅读与操作相结合。

数学是操作性的,很多时候幼儿通过阅读并不能完全掌握数学概念,需要借助动手操作来突破对概念认识与理解的局限。例如《井里的青蛙》《梯工厂》都是为了帮助幼儿体验非标准测量的方法,然而阅读并不能代替幼儿亲自动手用非标准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所以在这类绘本活动中,教师应适当考虑提供一些合适的材料,给幼儿动手的机会,在阅读与动手中加深对非标准测量单位、方法、工具的理解和掌握。

5.绘本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篇五

四川省资阳师范学校 讲师 李振华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较普遍、功效较显著的教学手段。它在揭示矛盾、引起思考、判断是非、唤起注意、确定导向、交流信息、调节教学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为了克服以前‚满堂问‛的现象,真正发挥提问的语言效应,我们必须切实弄清课堂提问的要求,讲究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一、课堂提问的要求

1、针对重点,突破难点。这是课堂提问的首要任务。课文的重点内容一般体现在课后思考练习中,而教学难点则要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确定。如《鸟的天堂》一文,大榕树的奇特长势和百鸟飞鸣的景象是课文的两个重点,教师可针对对二者的理解与掌握设置疑问。再如《月光曲》联想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提问:①皮鞋匠静静地听什么?在静听中他和妹妹仿佛看到了什么?②(承接问题①的答案)兄妹俩听贝多芬弹琴,怎么会看到‚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由于这些问题抓住了课文的难点,因此,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准确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2、引发思考,训练思维。这是课堂提问的基本目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回答课文中的几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提问达到引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课堂提问需始终扣住这个基本点,掌握好问题的设计技巧。如教《会摇尾巴的狼》,比较问题:①老山羊‚看了狼几眼‛,是什么意思?①为什么作者不写老山羊‚看了狼一眼‛,而要写‚看了狼几眼‛呢?显然,问题②更能引发学生对‚看一眼‛和‚看几眼‛作全面而细致的思考,然后得出结论:‚看几眼‛是表示老山羊对狼的仔细观察和对狼说的话的 怀疑。

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这是课堂提问的主导方向。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改变以往靠‚尖子‛撑场面的现象,顾及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人格自尊。向学习较好的学生提问,可摸到这类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为其他学生作出榜样;对中等程度的学生,这是一个教学班中的大部分,应把他们作为教学的主要出发点和立足点;提问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了解他们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程度,激励他们向中上等学生看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取得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

二、课堂提问的策略

如前所述,要达到提问的基本要求和训练学生思维的 根本目的,需掌握好问题的设计技巧。这里的技巧,实质就是一种方式,一种策略。简单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理解课文角度看,要抓住要害,简化提问。

要把小学语文阅读课上成语言思维训练课,须把用于 提问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做到问之必须,弃之不行。因此,需深钻教材,抓住要害,精选问点,并使提问体现出‚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回环,发挥理解课文内容和挖掘语言因素的双重功效。

课文中的要害,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

1、关键点。大致包括:

①教材的重点。这往往既是文章重点,又是训练重点,于此处设置疑问,要求教师不仅要准确地理解课文,而且要紧扣教学目的,巧妙地处理教材。这里,且举《滥竽充数》的三种提问设计为例:

第一种:a、南郭先生是怎样钻进乐队滥竽充数的?b、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终究败露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应从中 吸取什么教训?

第二种:a、南郭先生为什么能够滥竽充数?b、南郭先生 是怎样离开齐国的?分析他的心理活动,并谈谈你的看法。

第三种:a。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终究败露告诉我们什么道理?b、同是一个南郭,为什么齐宣王在位时他可以得到很高的待遇,而到齐缗王时只好偷偷溜走?

《滥竽充数》的题旨,似应建筑在两个方面:一是南 郭先生主观上不学无术,为混饭吃而装腔作势,滥竽充数,实不足取;二是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充数,外界提供的很大的客观原因也不容忽视。以上第一组问题未能准确而全面地把握教材,只是一味地遣责南郭,‚追究‛其主观责任。第二组问题大概受某些时文的影响,强调客观因素,意在揭示南郭自愧且发愤的心理,从而为南郭‚平反昭雪,落实政策‛。这也未能按照教学目的妥善处理教材。这两组提问,就问点的整体属性而言,都存在着偏颇和缺陷。相比之下,第三组问题既能准确体现文章重点,又扣住了该单元‚看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训练要点,同时引发了学生的拓散思维,显然比一、二组问题要优化得多。

②结构的纽结点。这往往是承前启后的过渡段落,于这些地方设问,不仅可以导向全文的重点,而且有助于将问题串在一起,突出提问设计的连续性和整体感。如《赤壁之战》的过渡段是:‚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么打,还得想个计策。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教师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追问:a、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b、黄盖想的计策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什么问题?c、从课文里看,东吴是怎样进行火攻的?由于这些问题抓住了文章结构的纽结点,牵一段而动全局,整篇课文的细目都被拎起来了。

③文章的点睛点。也即课文内容和中心的聚焦点。这种点睛之笔,往往有窥视中心、统帅全文的艺术功用,可以使文章的外部结构交织缝合、内部意义脉络贯通。因而于此处设置问点,自然有助于辐散沟通,把握意旨,理解主题。比如《海上日出》最后一句:‚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这句话作为点睛之 笔,照亮全篇,就有设疑讨论、体味的必要。

④作者的动情点。也就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情与景的焊接点,同时也是意境的落脚点。于动情点处设问,有助于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文章的情感意境。比如《难忘的一课》,动情点在‚我‛和师生共同的爱国主义感情上,抓住课文最后感情的爆发处设置问点,是不难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界的。

2、疑难点。对课文的疑点设问,自然无需多说。文章的难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类的,常常需要疏解性提问来解决问题;一是课文理解类的,需要有的放矢,巧设问点,通过答问和归纳来解决问题。如《穷人》一文中,桑娜家怎样‚温暖而舒适‛,为什么会这样?作者是如何叙写的?这是一个难点。针对这一难点,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温暖而舒适‛的分析探究,进而理解桑娜的‚勤劳能干‛和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及感情表达的真实。同样在这篇课文中,对‚自作自受‛一词的理解又是一个难点,教师可抓住这一词语提问:‚自作自受‛本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作‛什么而又‚受‛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既然如此,桑娜为什么还要这样做?由此引导学生从‚自作自受‛一词看桑娜家庭生活的艰辛及其收养孩子的坚决,进而理解女主人公心地的善良、美好、圣洁。

3、模糊点。这是指造成学生理解时似是而非的地方,其本质属于文章的疑难点。于此处设疑,可引导学生通过仔细推敲,明晰概念,进而正确理解,并从中受到启迪。如《少年闰土》写‚那个少年‛‚手捏一柄钢叉‛,其中‚捏‛在古汉语中是‚紧握‛的意思,但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加以误解。引导他们仔细推敲,明确含义,不仅让他们学到了新知,理解了课文,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认真读书、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其次,从启迪思维角度看,应把握时机,优化提问。孔子说:‚不愤不徘,不启不发‛。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课 堂教学中的提问。可以说,着眼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课堂上都应该有一个个纵向的时间意义上的‚问点‛。只有把握了课文空间上的问点和学生思维时间上的问点的‚时空交叉‛,才能真正做到问点的优化。

l、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可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变教师课堂讲授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比如教学《跳水》,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可以不从文章开头依次讲解,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设置问点:课文中最危险的场面在哪里?这样危险的地方,孩子是怎样上去的?这最紧张的场面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学生的兴趣热点,由此发问,学生就会在紧张而愉快的心境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把握教学的高潮点。‚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课亦然。每一节课都应形成高潮,而这也同样应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于高潮点设问,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深刻的理解,并引发其感情的升华。这里举个‚反常‛的例子,教学《穷人》一文有一个流行率很高的提问:

‚屋外寒风呼啸,惊涛拍岸,渔家小屋却‘温暖而舒适’,这‘温暖而舒适’.表现在哪些地方?‛

因为这个问题‚取材‛于文章开头部分,多数教师提问的时间均安排在讲读课文的起始阶段,学生的回答也相对容易而且基本雷同:表现在地面干净、炉火未熄、食具发亮、孩子熟睡等方面。这个回答不能算错,但也不能算优,因为仅止于现象,停留于表面。如果我们的提问是在课文讲读行将结束之时,亦即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之处,学生会发现答案与前者迥异:渔家小屋的温暖而舒适不仅表现在地面干净、炉火未熄等表面的物质现象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家庭生活和睦温暖、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穷人之间体贴关怀等深层的精神内涵上。从空间意义上说,两种提问问点一致,问法也相同,但发问的时机不同则效果各异。这是因为‚温暖而舒适‛一词 虽出现在文章开头,答案却覆盖全篇。开头发问,学生才初知课文,很难回答到位;总结时发问,学生的思维正在高潮点上,因此能在精神振奋的状态下积极思考,并根据全文内容作出正确、合理的抽象判断。这样,课文的关键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点就融为一体了。

3、把握内容的虚实点。一个问点所包含的内容往往不少,有虚有实,为保证提问的力度和效果,寻求提问的语言训练效应,就必须抓住提问的时机,纠正无疑而问的偏向,化虚为实,突出重点。如《给颜黎民的信》第一节,一位实习生在上课时这样设问:昨天收到了什么?(生齐答:收到了十日来信)知道了什么了?(生齐答:知道那些书已收到)‚我‛也怎么样?生齐答:‚我‛也放了心)这样的提问没有标度、缺乏力度,学生张口即应,闭口能和,除了让学生浏览一下课文外,是毫无作用的。因此,把握问点后,须深入理解教材,明确虚实要害,准确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问题的起点,注意问题的思考价值,使其集中指向中心的理解。为此,上一节可这样设问:是什么事使作者放了心?先前他为什么不放心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阅读下文,并认真理解:那时白色恐怖严重,国民党反动派千方百计禁止进步书籍的出版和传阅,但鲁迅还是冒着风险给颜黎民寄书,并且一直为之担心,这足以说明他始终把青年放在心上,并对他们的成长十分关怀。这样设问有标度、有力度,才能使提问达到理解语言,引发思维的目的。

再次,从培养能力角度看,应注重实效,转化提问。‚满堂问‛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把课堂教学中的组织教学、引发兴趣、引导理解、指引运用等细节都以提问的形式出现,这就严重浪费了课堂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注重实效,合理变通,使提问始终服务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即服务于教学目标,服务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l、聚零为整,舍轻保重。对于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进行。但为保证提问效果,须寻求问题与目标的最佳结合点,提挈主线,聚零为整,突出重点,从而把教师的教和问转化为学生的学和思。如《跳水》一文中,对船长以要开枪的方法逼小孩跳水的理解是重要的设问点。我们先看看这样的设问:船长看到了什么情况?他有怎样的反应?他想了什么办法?他先是怎样喊的?孩子没听见时他又是怎么喊的?孩子最后怎么做的?不难看出,这些问题多而杂乱,缺乏指向,完全可以避而不谈,而重点围绕引导学生理解船长想法之快、方法之好提问:你认为船长想的办法好吗?(引导判断)你如果在场准备用什么方法?(引导发散)这些方法与逼小孩跳水相比如何?(比较理解)这说明了什么?(归纳结论)这样引导,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能培养其多角度发散思维的能力,从而达到了提问的目的。

2、合理变通,转化提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圈画提问。对引导学生找准课文重点词句的问题,可以把提问转化为阅读教学的圈画训练。如《在仙台》一文:鲁迅在仙台受到了什么优待?哪些句子总写他受到了优待?哪些句子又具体写他受到的优待?是真正的优待吗?对这些问题就可以采用圈画法转化:默读课文,用‚-‛画出总写鲁迅在仙台颇受优待的句子;用‚——‛画出具体写优待的句子; 用‚*‛标出反映并不算优待的词语。再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可将‚作者分别经过哪些地方?‛‚各地方重点写了什么?‛‚这些地方的景物有何特点?‛等问题转化为:默读课文,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画出线路图,在图上标明地点和所在地的景物,并分别概括出景物特点。

②批注提问。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词句意思及其作用的提问,可转化为阅读教学中的批注训练。如《粜米》一文:课文第一节写了什么?哪些词句突出船多?哪些词句突出米重?哪些词句突出船挤?这些都说明了什么?上述问题可转化 为:阅读第一节,在相应的词句上批注‚船多‛、‚米重‛、‚船挤‛等词,并用一个词语概括这节文字说明的问题(丰收)。

③操作提问。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语言行为的提问,可转化为阅读教学中的操作训练。如教学《詹天佑》一文:‚人‛字形线路是什么样子的?火车怎样爬上‚人‛字形线路?怎样上坡?上了坡以后又如何北上?对上述问题,可让学生借助文中‚人‛字形线路的插图,利用橡皮擦、短铅笔等物件代替火车,作上坡的操作。这样既生动形象,又简单有效,学生在乐学中理解了课文,掌握了知识

6.绘本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篇六

【摘要】如今,绘本在幼儿园中已经很普遍了,由于绘本形式似故事书,加之绘本教学培训的不足,大部分幼儿园拿到绘本后,多以教师讲故事或投放到区角中当作自由读物等,并没有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价值,因此幼儿园教师必须了解幼儿园绘本教学的形成,让老师找到方向。

关键词:幼儿园绘本;绘本教学;策略

绘本教学就是教师可以透过许多技巧的运用,让幼儿主动地参与听故事和说故事。在教学设计中加入「说故事」活动的另外一个主要目的是,透过感受教师在说故事时候的投入与专注态度,幼儿会了解到说故事本身也是一种很有趣,很有价值的活动。如此一来,幼儿也会变得愿意与人分享他们自己创作的故事和融入在故事当中的真实生活经验,同时还可根据绘本教育分析框架达到不同领域的教育作用。

一、幼儿园绘本教学现状分析

幼儿园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不同的是老师的教法和孩子的学,而当今社会教师为了迎合家长的一些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往往把每个领域的教育教育组织得大龄化,孩子不仅不能很好的接受,还显得无趣,包括幼儿园绘本教学,往往有老师会上成了听故事、识字、背诵等,这些课上下来孩子不仅不喜欢,也没有实质性的学前发展,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大多是对绘本教学还很茫然,不知道怎么上。

二、绘本教学的意义,功能(一)增长认知学习

绘本的内容包罗万象,举凡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种种常识皆有所描述,对阅历不多,经验有限的孩子而言,它犹如百科全书般,提供各种观察性、思考性与感受性的认知学习经验。

(二)增进语言学习

透过绘本的朗读,孩子从中体会语言之美,并丰富语汇。孩子一旦享受绘本的乐趣,必会不断问问题,不断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父母也会以感情洋溢的丰富语言响应,无形中促进孩子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提供生活经验

孩子的生活经验大都局限在周遭的家人与朋友关系间,然而绘本的内容多彩多姿,孩子可以从中体会到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事物,甚至人性百态。许多无法直接接触的生活体验,透过绘本的媒介,间接地让孩子了解与体会,无形中开拓视野,丰富生活体验。(四)艺术的熏陶

绘本大都具备简浅的文字,调和的色彩和精美的印刷,可以陶冶孩子心性,创造视觉效果的艺术品。绘本这种形式,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绘本不仅是语言的艺术,也是一种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综合体。具有涵养美学 绘本教你发现“艺术”,发觉“艺术”,发扬“艺术”,从而享受“艺术”(五)增进阅读乐趣

朗读绘本给孩子听时,将其语言、情感、思想,毫不保留的传递给孩子,孩子无形中体验阅读的兴趣,自然乐于看书,终生与书为友。(六)培养创造想象的能力

绘本的文字简明,而插图细腻,因此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以自由驰,并进而产生学习迁移的效果,奠定日后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基础。

三、绘本教学的步骤

(一)选择好绘本

绘本教学的载体是绘本,只有选择好的绘本才能找到好的教学价值,如今在若大的图书世界中,很多为盈利而忽视了这一点,幼儿园本着省钱也老是买了那了价值不高的绘本,老师就将就着用来上课,也没有选择的余地。不过现代通讯工具这么发达,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会发现好的绘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选择:

1、画面和颜色

画面和颜色也是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喜欢的色彩是鲜明而不紊乱,大块色彩和小块结合,大块色彩最好能凸显出故事角色。故事中的角色要动态夸张,能诱发儿童的好奇心,会自然地运用形象的语言、比喻的手法自编故事内容,有声有色地讲述。颜色应是鲜明的,布局应是简单整齐的。如:故事的讲述形式或采用重复的结构方式、或情节与情节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这样的读本就便于孩子们阅读和理解。

2、绘本的文字内容

(1)绘本的文字必须自然的美妙的韵律,朗读明快、活泼、朗朗上口且简单短小。

(2)要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适当的具有阅读的挑战性,能帮助幼儿扩展理解能力、想象力、思考力,(3)字与图片的衔接,图文不能分割。

(4)必须具备故事性,而且是是随着幼儿的年龄能理解的故事。

3、根据年龄特点

在选择绘本时我们必须结合年龄阶段的需要,结合《国家中长期规划刚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或班级现存在的问题来分析。

(二)绘本教学层次

如今绘本教学在幼儿园中不能有效的实施,原因大多在于老师不知道怎么去组织绘本教学,往往就浪费掉了绘本能给我们带来的良好教育价值,因此,幼儿园教师更应该对绘本教学的层次有所认识。

1、绘本研读,深入剖析

精心筛选出绘本后,首先要对对本进行研读,绘本研读也分读薄、读厚,读薄就是理解绘本的大致内容,如:绘本的基调、画面、文字、亮点。读厚就是我们挖掘出它具体的教育价值有哪些,该怎么去实践,梳理出一个教学框架。

2、查阅资料,形成方案

在研读后梳理出框架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出相关的计划、方案。

3、实践方案,开展活动

4、反思实践,开拓创新

(三)绘本集体教学的策略

绘本教学按教学的方式来分主要分为:分段式、主干式、细节式、整体式、综合式。

1、分段式阅读法——有机运用故事情节。

分段式阅读法是将一个绘本分成几个部分逐步进行教学的方法。绘本通常以较多连续的画面展示一个完整的故事,相对而言有故事的容量比较大,而且不少的作品情节跌宕起伏,每个转折的关键情节都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这样的绘本就很适合进行分段式的阅读。比如绘本《给天使一对翅膀》为例。将绘本的阅读分成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集体阅读,知道小男孩画了一个天使,而天使不要那种有羽毛的翅膀。第二部分亲子阅读,小男孩为天使画了许多美丽而又新奇的翅膀。第三部分集体阅读,天使为了报答小男孩,带着小男孩绕着老 2

胡桃树飞了三圈。最后再完整阅读故事。

2、主干式阅读法——突出呈现故事的主题。

主干式阅读法指的是在不影响作品主题的前提下,抽出绘本主要的骨架展开的教学方法。在阅读这类绘本时我们可以尝试在第一次的阅读中可采取先阅读故事的主要情节、简化语言等方式,再进入第二次的深入阅读。例如绘本《蛤蟆爷爷的秘诀》《神秘的大衣》。

3、细节式阅读法——细致地感受作品精髓。

细节式阅读法指细致地观察绘本中有趣的细节,从而达到感受作品完美意境的方法。虽然每本书的文图构成不同,以图画为主,有的绘本文字少,有的文字多,但优秀的绘本文字都考虑了情节、场景、人物、心理等的变化,图画也具有动态感和流畅性,使整个画面看起来和谐、完整。一些图画设计非常巧妙,别具匠心,既能协助突出主题,又能让人忍俊不禁,运用细节式阅读绘本中这些精彩的部分,能让幼儿更细致感受作品,有时也能以这种方式切入来阅读绘本。如《母鸡萝丝去散步》,在故事的扉页有一张地图,就是母鸡散步的路线,画面把萝丝的家、院子、池塘、草垛、磨房、篱笆和蜂箱完整而连贯地以大页面的方式展现,把故事情节的主线直接拎出来,与地图上“母鸡萝丝去散步”相呼应,作者的考虑是多么的巧妙与慎密。

4、细节式阅读法——细致地感受作品精髓。

细节式阅读法指细致地观察绘本中有趣的细节,从而达到感受作品完美意境的方法。虽然每本书的文图构成不同,以图画为主,有的绘本文字少,有的文字多,但优秀的绘本文字都考虑了情节、场景、人物、心理等的变化,图画也具有动态感和流畅性,使整个画面看起来和谐、完整。一些图画设计非常巧妙,别具匠心,既能协助突出主题,又能让人忍俊不禁,运用细节式阅读绘本中这些精彩的部分,能让幼儿更细致感受作品,有时也能以这种方式切入来阅读绘本。如《母鸡萝丝去散步》,在故事的扉页有一张地图,就是母鸡散步的路线,画面把萝丝的家、院子、池塘、草垛、磨房、篱笆和蜂箱完整而连贯地以大页面的方式展现,把故事情节的主线直接拎出来,与地图上“母鸡萝丝去散步”相呼应,作者的考虑是多么的巧妙与慎密。

5、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绘本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文字与图画共同承担着讲故事的重要责任,图画不再仅仅起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托的关系,这才营造出绘本完美的感觉。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的绘本展开教学,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可以将上述方法进行有机地组合,帮助幼儿读懂绘本,读透绘本,从而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幼儿绘本是幼儿园的一大教育资源,但如何去辨别绘本的优劣,如何去剖析研读绘本,如何去实施绘本教学,还有多数老师很迷茫的问题,只要我们学会如何选好的绘本,将绘本的价值充分发掘,再用科学的方法教学,一定会发挥它的高效价值的,幼儿学绘本不是单单的的识字背诵,其实它有很多的教育教学的价值观需要我们去发现,我们要有一双慧眼去识别,用智慧去解析,用行动去运用。

参考文献:

7.例谈化学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篇七

一、提问内容的设计策略

1.突出重点设计问题

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 通过有计划地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 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由于所设计的问题是围绕重点提出的, 因此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 既能突出教学重点, 又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能力。

例如, 学习“常见的碱”时, 回忆二氧化碳与Ca (OH)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试一试写出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如何用实验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教师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为寻找问题的答案, 设计了许多种实验。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的设计都成功地证明了CO2能与NaOH反应, 设计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么同学们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考虑的?以上提问, 既突出了重点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

2.突破难点设计问题

当学生原认知结构中的相应化学知识不能顺利地完成对新知识同化时, 这样的新化学知识就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而难点是有相对性的, 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各不相同,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因材施教, 把教材中的化学知识转化成易于被学生认知的化学问题。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要使多数学生经过短时间的认真思考能回答得出, 或者“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则教师的提问既能突破教学的难点, 又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还使学生体味到问题解决的成功乐趣。

例如, “粗盐提纯”的教学。 (1) 教师出示:一瓶食盐, 一瓶粗盐, 一瓶食盐的水溶液, 一瓶粗盐的水溶液。 (2) 学生观察:A.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差异, B.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差异。 (3) 提出问题:A.如何将粗盐转化为精盐?B.你用这种方法得到的食盐是纯净的氯化钠吗?C.怎样检验含有可溶性杂质CaCl2和MgCl2?D.如何除去CaCl2和MgCl2?以上问题, 在深化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3.针对疑点设计问题

古人说“于无疑处生疑, 方可进矣。”在学生心里造成—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例如在探究碱溶液与酚酞作用的实验时, 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 可是过了一会儿红色消失了。这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疑点。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引导学生们对这一现象的成因做了猜想。大家能设计实验证明吗?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 增进对科学的情感, 理解科学的本质,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4.关注热点设计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 城市垃圾问题越来越突出, 垃圾处理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传统的处理城市垃圾的方式主要采用填埋在远离城市的农村或山区的土地上。问题一:采用垃圾填埋方式可能产生的后果有哪些?问题二:你知道当今世界更先进的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处理方式吗?问题三:垃圾发电过程中发生哪些能量的转化?问题四:垃圾焚烧的尾气可能存在哪些有害物质?问题五:废渣 (气) 如何处理?问题六:目前, 实际生产中由于工艺水平和价格等因素, 处理1t垃圾亏损几十元人民币。请你简述建造这样的垃圾处理厂是否值得?说明理由。通过以上问题,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树立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问时机的切入策略

1.引入新课时提问

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 其中复习旧知以达到温故知新的, 一上课就可直接提出问题。

例如, 教学“原子的构成”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提出与本堂课相关的知识方面的问题:分子、原子的概念?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既然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以再分了呢?引入新课。

科学探究课的引入, 一般都是先设立情景, 提出问题, 然后学生分析思考, 开始探究。

例如, 将1体积黄豆与1体积绿豆混合, 所得体积是否等于这两体积之和?那么, 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是不是也不等于100 mL呢?由宏观现象自然引入到对微观世界的想象。

2.引发探究时提问

一节探究课的教学, 学生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 往往不能明确探究方向, 如果教师不及时引导, 学生的思维会多方向发散, 这样不利于教学的控制。所以我们为了顺利进入主题的教学, 教师必须适时地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课题。

例如, 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时, 通常还加入另一种物质二氧化锰。这是怎么一回事?下面, 请同学们观察几个实验。

3.强化重、难点时提问

新课程关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 许多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成为中考重、难点。

例如, 我校实验员在准备学生活动与探究的药品时, 请学生从家里收集食品干燥剂生石灰带到学校, 我在上课时让每一组的学生在开袋前先阅读小纸袋上面的说明, 根据使用注意谈谈生石灰有哪些化学性质?然后让每一组的学生打开袋观察, 看到有的白色固体粘在一起, 想一想白色固体的成分是什么?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的成因做了猜想。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上述猜想?通过以上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4.引导思维发散时提问

在某些探究课的教学中, 教师尽管做了许多直观的实验来引导学生, 要么学生的思维不能发散, 要么学生的思维会发散到教师没法控制的地步, 这时就要求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来加以引导。

例如, 讲完常见酸和碱后, 教师为了小结这部分内容, 让学生的思维发散, 避免简单的重复, 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如何区分浓盐酸和浓硫酸?如何区别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三、提问对象的选择策略

1.激发兴趣的问题选择基础较弱的学生

在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或得出结论时的提问, 应针对所有学生。但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时, 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全体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需求, 给较差的学生有所提示, 使他们也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例如, 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中, 根据实验现象, 然后让差学生来回答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反应后生成了什么?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一方面可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给差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 给他们的学习找个切入点。

2.巩固知识的问题选择中等学生

差生学到的知识往往浮于表面, 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较差, 在复习提问时, 他们不能及时准确地回答。如果让他们回答, 一方面可能挫伤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影响教学进度。所以在巩固知识时要尽量请中等生来回答。

例如, 在做氧气制取的学生实验时, 试管破裂较多, 教师可以在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分析试管破裂的可能原因?对于一个中等以上的学生来说, 可能很快回答一些原因, 而对一个差生来说, 可能很难答出来。为了不影响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能很快地完成教学, 只能请中等生来回答。

3.起点高、灵活的问题选择中、上等学生

一般来说, 起点高、灵活性强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但这种能力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的, 只有成绩在中、上等以上的学生才可能具备。所以在回答问题时应考虑对象。

例如, 在学习了酸碱盐的性质以后, 能否用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来证明某无色溶液中是否含有SO2-4?这类问题应让中、上等学生来回答。

4.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问题选择优等生

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问题, 需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纵横联系, 并对某些知识提出新的看法, 一般的学生难以做到。

例如,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中发现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 分析原因?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中发现气体减少的体积大于1/5, 分析原因?

四、回答结果的处理策略

1.注意对思维过程的审查

问“为什么这个是对的?你为什么这样答?”“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到的?”其实后面的问法更可以起到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相互交流思路的目的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化学教学中尤其应扭转偏重答题结果、轻视解题思路的教学思想。教学实践中常发现这样的情况, 答题的结果虽然一样, 但学生思考过程的优劣却有很大的差别。对于那些思路简捷巧妙、概括水平高、有独到见解的思考方法应给予积极的肯定, 以达到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目的。

2.注重对解法和变题的指导

问“不这样做行不行?你还有什么方法?”“哪一种方法最简便?”这样的问法可以交流和丰富学生解题方法, 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解题方法的能力。“能不能改变条件, 变成新题?”这样的问法能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有利于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巧妙地处理学生的错误答案

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 其答案可能是“错误”的, 这是一种正常现象。随着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完善, 他们会不断地修改自己的认识和答案。对“错误”答案的处理, 教师一方面要进行正面引导, 解释说明问题, 以促进学生对问题有深入的再认识与反思;另一方面, 还要肯定学生答案的合理性, 从欣赏和尊重学生的角度, 帮助学生分析答案的不合理性, 使学生有全面的认识;最后, 还要给学生思考、体验的过程, 让学生主动完善认知结构。

4.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激励性评价

8.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篇八

一、引入新课时的提问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引入新课过渡问题。如何先设立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而达到过渡自然,生动有趣呢?笔者认为,可以列举一些与新课关联密切的,学生熟悉的周边生活问题,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设置提问。

例如:在学生学习《压强》一节中,学生学了压力知识后,如何自然过渡到压强知识中来。教师可以先这样设计,让学生一支圆珠笔,用两只食指挤压圆珠笔的两端,向学生提问:两只手指感觉一样吗?两只手指所受的压力一样吗?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很快地回答:两只手指感觉不一样,所受的压力却一样。教师又可以把问题引向深入,那为什么在相同的压力下,两只手指却有不同的感觉呢?这样层层推进,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也层层深入,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这样教师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压强》的知识中来。

二、教学过程中的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要根据学生的认识需要和规律,充分利用现代条件设备,设置多种形式的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释疑,渴求探索交流的情感,突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休性,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演示实验提问

演示实验就其自身特点来说,其科学性强,现象明显,直观现实,看得见、摸得着,有利于学生利用直觉思维,进行有效学习,研究、掌握。如在讲解动量定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时,把一玻璃瓶放在桌子边缘,瓶底压一张纸条,向学生提问:拉动纸条,酒瓶将有什么结果?大部分学生回答,酒瓶摔在地上。当学生认为教师提这一问题太简单,而掉以轻心时,教师用力快速抽动纸条而瓶子却安然无恙。这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教师因势利导指出,动量变化决定冲量大小。Ft=mVt-mV0(mVt为末动量,mV0为初动量)。学生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诱导学生去寻找与动量定理有关的问题,加深对动量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二)通过知识类比提问

物理知识有其类比性,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通过类比得出结论。例如,在《库仑定律》一节教学中,学生理解了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之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即电场力是怎样的,它与哪些物理量有关。教师可以这样设问:电场力与万有引力有什么相似之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万有引力来源于物质有质量,电场力来源于电荷有电量,它们都与本身属性有关,这两种力都随距离增大而变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并且产生这两种力物体都不用接触。因此有十分相似的地方。通过类比,探索,学生自己就可以得出:1、两个有质量的物体间,不相互接触,就有万有引力;两电荷间不相互接触,也应有电场力。2、同条件下,万有引力的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电场力也应是与两电荷带电量的乘积成正比。3、同条件下万有引力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电场力也应是与两电荷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根据上面的结论,学生很顺利地得出电场力公式。

(三)巧用物理模型提问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联系生活实际要进行分析计算的问题。学生对此类问题,往往感觉很棘手。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典型的物理模型来提问,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学生容易理解掌握,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为了测量凹透镜面的半径r,让一光滑的小钢珠,在做小幅振动,如图1所示:若测出它完成n次全振动的时间为t,则此凹透镜面的半径为多少?为了解决这一现实生活中的难题,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小钢珠的振动,可以看成与什么物理模型类似?学生通过认真思考、探究,得出小钢珠在凹面内做小幅振动,可以看简谐振动,等效一个单摆模型。单摆振动的规律,在θ<50的情况下,单摆振动可看成简谐振动,振动周期T=,那本题中等效摆长为凹透镜面的半径r。由T=,,得。

(四)在习题教学中的提问

习题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也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并能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例如:一质量为2×103千克的汽车,行驶速度为32m/s,若驾驶员发现前方70m处发生了交通事故,马上紧急刹车,其制动力恒为1.6×104N,问该汽车是否有安全问题?

这道题学生根据动能定理:

,得出:s==(2×10×32/2×1.6×10)m=64m。由于前方距离是70m,汽车经过64m就已停下来,所以不会有安全问题,这时学生认为问题已解决了。但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汽车是否真的安全呢?有些学生感到惊奇,很快有学生说:汽车并不安全。因为本题中没有考虑到驾驶员的反应时间,而在现实生活反应时间是行车安全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驾驶员看到交通事故时的反应时间是0.5s,那汽车是否有安全问题?同学们很快求出汽车停下来的实际位移。 即:s总=v0t+s=(32×0.5+64)m=80m。由于前方距离只有70m,所以会有安全问题,根据现在交通的状况,联想到交通法规,向学生提问: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要禁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很快就发现:因为有质量m,所以要禁超载,因为有速度V0,所以要禁超载,因为有速度v0,所以要禁超速,因为有反应时间t0,所以要禁酒后开车。这样就把习题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增强了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上一篇: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随堂效果检测下一篇:2023年春训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