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柳州的导游词(精选10篇)
1.关于柳州的导游词 篇一
柳州文庙位于柳州登台山,建造,文庙朝西北方向,背靠东南方的登台山,由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等主体建筑组成,建筑以宋代风格为主,结合岭南地方样式。
柳州是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为了宣扬本地的历史,,柳州市政府决定在登台山下,驾鹤山侧、柳江河畔,位置得天独厚,重修柳州文庙,并将其列为柳州文化建设十大工程之一。20 3月份开始施工建设的柳州文庙,仅半年多便魔幻式地矗立在柳州市民眼前。它以灯台为靠、驾鹤为案,金碧辉煌地耸立在柳州汉城故址上。若登高远晀,柳州的文气顿会金灿跃然,成为引人欲意信步于其中的胜境。建成后的柳州文庙,将与蟠龙山瀑布广场、窑埠古镇等,成为“百里柳江”景观带上重要的文化标志性建筑。还有文惠桥。
柳州文庙最初建于唐贞观初年,原址已无可考证,现在的柳州文庙是柳州市政府重修的现代仿古建筑群。据史料,唐元和十年(8)六月,柳宗元到柳州任刺史,发现柳州文庙已破损,就组织官民,花了两个月重修文庙,并亲撰《柳州文宣王新修庙碑》。柳宗元重修文宣王庙后,大力推崇孔子和儒学思想,并阐述了孔子思想的传播与中央政权推行政令的密切关系,使得柳州在行政管理方面更加顺畅,“人去其陋”,社会经济、文化飞速进步。
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地方官重立柳州文宣王庙碑于柳城(当时柳州治所)。庙碑下半部刻柳宗元像,此碑现存于柳侯祠内。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柳州文庙迁建于城内西北部(今柳州市二中一带),地面建筑无存。1928年,柳州文庙又在一场火烧半边城的大难中荡然无存。从此,重修文庙就一直是柳州百姓的心愿。20,柳州市政府决定于柳江南岸灯台山西麓重修柳州文庙,并将其列为柳州文化建设十大工程之一。现在选址重建的柳州文庙,涅盘重生,依山临水,在国内多座文庙中,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山水灵气远胜他乡。
2.关于柳州的导游词 篇二
导游业务是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及专业课中的核心课程, 也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笔试和面试的必考科目。
导游业务以导游服务为核心, 全面介绍与之相关的业务知识, 并重点研究导游服务程序, 导游服务技能, 导游服务过程中事故的预防及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导游业务更重要的是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让学生树立现代导游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导游服务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熟悉导游人员的基本职责和素质修养, 掌握导游服务程序与规范、导游带团、讲解、心理服务能力和特殊问题的处理及应变能力。
二、导游业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导游业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条件下基本上是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 这势必会影响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和尝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若导游业务一味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势必会出现以下结果:
(一) 重灌输, 轻互动。
“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消极的境界, 往往使一些思想敏捷、基础好的学生早已听懂, 无事可干, 而那些思维迟缓、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却没听懂就讲过去了。“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不灵活, 缺乏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及动手能力。
(二) 重理论, 轻实践。
导游业务是一门实践性也很强的课程, 尤其是对带团技巧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等, 需要进行丰富的实战演练才能获取, 单纯的理论讲授, 学生只掌握知识的条条框框, 一旦面对实际工作, 仍然是束手无策。
社会对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急需与落后的旅游教育之间的矛盾, 使得导游业务的教学改革成为必然。
三、导游业务的教学改革
(一)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过程应实行“ 精讲多练”, 理论讲授侧重基本理论的阐述和导游职业素养的训练, 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通过启发式教学, 鼓励独立思考, 激发学生主动性, 使教师从“ 独创者”过渡到“ 伴奏者”的角色, 做到教与学互动。具体的方法有:
1.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于 20 世纪初起源于美国。1918 年前后, 哈佛大学管理学院的教师开始在课堂上讲授企业实际案例, 让学生讨论, 这是企业管理案例的雏形。1920 年, 该校受到洛克菲勒集团的资助, 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实验, 便开始调查、编写教学案例, 并进行试用。案例教学也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法。20 世纪 80 年代, 案例教学开始引入我国, 但因为多种原因, 未能广泛开展起来。[1]
“案例教学”是指以案例为教材, 让受教育者通过阅读、分析和思考, 以及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争辩, 以提高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它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富有能动性和创造性, 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 是将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既是一种教学活动, 也是一种教学方法, 特别适合灵活性大、应用性强的导游业务的课堂教学。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在介绍常规内容时要穿插一些案例。这些案例可以是教师从专业报刊、互联网中收集真实的案例, 也可以是教师亲身所见、所感, 将导游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搬上课堂, 与学生共同分析成功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分析失败案例给我们带来的教训, 从而加深学生对导游服务及导游工作的认识, 使学生间接地积累一些经验。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 案例教学的特点则是从一篇案例中, 引申出许多问题来,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 各抒己见, 让他们扮演角色, 让学生身临其境, 设身处地去当一个 “导游员”, 面对和处理各种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点评学生处理问题的对与错, 进行理论升华。
2.采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课程教学, 用大量图片、动画、图表等图文声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 使原来不能搬到课堂上操作的抽象事物、难以用语言完全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 可以在课堂上生动地表现出来, 如以图片、影音资料等向学生展示导游讲解的技巧与方法, 以景区实际的导游员对景点的讲解为例, 分析其使用的技巧, 强化学生对知识点和技能的掌握, 形象直观,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二) 教学内容的改革。
1.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侧重导游服务技能的培养, 主要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方面可以暑期在旅行社进行两周以上的导游服务实训, 因为暑假是旅游旺季, 旅行社接待量大, 这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训平台。同时, 在实训期间为每名学生配备一名有经验的导游员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手把手地教使学生参与到旅行社的实际接待工作中, 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样, 一些取得导游证的学生在一两次跟团训练后, 能独立的进行多日游的带团工作, 从而受到游客的好评。但是也会出现一个问题, 就是学生从单纯的校园环境突然转换到旅游企业实际工作中, 存在一个角色转换的问题。这需要一段时间来调整和适应, 但学生实训时间只有两周, 即当角色转换慢的学生调整好状态时, 实训快结束了。对于这个问题, 我们的解决方案一是延长实训时间, 但是这与其他教学环节有冲突;方案二是帮助学生在实训前进行校园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的过渡, 实现角色转换。因此, 比较理想的实践教学应该包括校内模拟导游训练和旅行社的导游服务综合实训, 两者相结合, 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模拟导游训练内容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主要以模拟导游室及校园为依托进行。模拟导游室配备计算机、投影仪、音响系统等现代化设备, 能够提供声、光、电、图像同步的景点仿真导游环境。采取以学生自己收集资料, 自行创作导游词, 自行收集景点图片制作成课件以便仿真模拟时使用, 教师为辅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即在模拟导游训练中学生是“导游员”, 教师和其他学生是“游客”, 双方都处于角色中, 教师可以以游客的角色向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考察和培养学生的处理问题能力, 同时也是学生互相学习的好机会, 并且学生可以在游客与导游员之间进行角色互换, 便于以后面对实际工作时能站在游客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在校园模拟练习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慢慢地进行角色转换, 从学生的身份转换到导游员。在此基础上, 积极实施产学结合教育, 把“产学结合、良性互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改革模式, 让学生在旅行社进行导游服务实训, 充分利用旅行社资源, 使教学紧贴实际, 将课堂搬到现场, 使学生接触服务、经营与管理实际, 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 形成真知, 形成能力。
2.考核方法改革。
导游业务改革的效果需要合理的考核来验证, 当教学内容从单纯的理论教学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时, 传统的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已显示出它的不足了, 因此改革考核方法, 着重检验学生的实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的考核方式是笔试考试成绩占80%, 平时成绩根据作业、质疑、发言、讨论等评定, 占20%。主要侧重的是理论知识的考核, 对于学生的专业处理问题能力、应变能力等实际能力考核显现出它的不足。为弥补这种不足, 本文认为导游业务的课程考核可以采用笔试与面试 (口试) 两种方式进行, 以两个成绩来考核学生对导游业务知识与能力的掌握程度, 这与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形式一样。笔试满分100分, 卷面成绩占笔试总成绩的80%, 平时成绩占20%;面试满分100分, 导游词讲解占面试总成绩的60%, 处理问题能力占30%, 礼仪与着装占10%。笔试部分重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 要求难易适度、知识点覆盖面广、紧扣教学大纲并与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试卷接轨。面试考核借鉴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现场导游考核的方式, 重在考核学生的基本导游服务。
四、结语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技能, 这将是我国高等旅游教育, 尤其是本科教育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 主要是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导游业务是旅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其操作性强, 这门课程教学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实际能力和技能的高低, 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摘要:导游业务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求学生掌握导游的带团技巧及特殊问题的处理及应变能力。本文总结了目前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不足, 对导游业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改革的方案。
关键词:导游业务,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3.关于柳州的导游词 篇三
关键词:富禄苗族乡 留守儿童 调查
一、三江县富禄苗族乡留守儿童调研情况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全国妇联在2010年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了解到当时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 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管。从本次调研中获悉,三江县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有41000人,其中留守儿童有13000人,大约占了全县小学生的三分之一,且有上升趋势。他们大部分年龄都为12岁,最小的是10岁,最大的13岁。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各乡镇和全国一样,虽说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但由于环境、交通、教育等因素的制约,发展的基础仍然很薄弱。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为例,位于三江县西部,距县城约64公里的榕江河畔,地处黔桂两省(区)四县九乡镇交界处,东连本县洋溪乡,南接融水县大年乡、拱洞乡,西靠本县梅林乡和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贯洞镇,北邻贵州省从江县庆云乡、黎平县龙额乡、地坪乡,321国道贯穿境内。乡政府所在地富禄街是周边九个乡镇的集贸中心。全乡下辖15个村(居)委,总人口2.48万人,居住着苗、侗、汉、壮、瑶、仫佬等六个民族。由于该乡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山区,交通不便利,导致经济家庭经济的较为困难,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许多家庭的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里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自己外出打工赚钱,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据三江县教育局基教股提供数据反映,留守儿童几乎遍及三江县各个乡镇,且集中在富禄苗族乡所在的榕江河一带。在对富禄苗族乡仁里小学四年级进行的调研数据显示,全班共有学生40名,其中有留守儿童26人,占总人数的65%。
二、苗族地区留守儿童特点及形成原因
(一)富禄苗族乡的留守儿童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内心孤独,渴望得到人们的关怀,特别是父母的关怀;
2、大部分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居住在一起,隔代教育,不听从管教;
3、孤僻,不善于表达;
4、视野狭窄,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心;
5、自理能力能力较强,大多数能自主操持家务,照顾弟妹。
(二)成因
1、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及引导,导致这些儿童偏向孤僻的性格。
2、隔辈教育只能达到看管的作用,减少安全隐患的目的。即使有的爷爷奶奶对自己的孙子进行教育也只是溺爱的教育,使得这些儿童逐渐形成我行我素,没有礼貌的习惯。
3、外出打工的父母只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要求,没有在心灵上帮助孩子弥补空洞。
4、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基本上是三四十年代的人,没有受过教育,处于无知识文盲的状态,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只有到了开学的时候寄点钱来交学校的费用,很少过问小孩的成长过程的情况,而我们也只有为孙儿煮点饭,无法在学习上起到引导及兴趣培养的作用。
三、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中央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如何同发达地区一样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富禄苗族乡开展留守儿童调研的过程中,留守儿童种种表现引发笔者深深的思索,留守儿童人数在不断上升,但是留守儿童在乡镇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现象问题,人们对这种情况关注甚少,心有余而力不足;留守儿童即使在表面上表现出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其实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渴望家长的关心和关注的,特别是渴望父母在身边的陪伴;留守儿童的种种问题存在,主要是没有父母在身边辅导,再加上自身的自控能力差而造成的。
笔者认为,首先,组织在校的大学生深入侗族地区进行调研。这样既给大学生们打开了解社会一个窗口,也是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供机会。有调查才有发言权。通过调查,掌握问题所在,为三江县政府和富禄乡政府等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大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留守儿童,辅导他们的功课,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其次,根据苗族地区的民俗习惯的特点,定期组织留守儿童举行一些积极的活动,巩固好民族文化进校的成果,培养留守儿童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再次,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关爱留守儿童是社会的呼唤,也是留守儿童的渴望。通过建立成长档案,记载他们成长过程中苦闷、渴望、欢乐的点点滴滴;最后,加强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法律的名义来保证留守儿童的权益,避免留守儿童在留守期间身心受到伤害,消除自卑心理,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2]项继权.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选择与制度保障———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3.
[3]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28 (4)
4.精选的柳州大龙潭导游词 篇四
游客们,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龙潭山中的龙潭,亦称水牢。
在龙潭山高勾丽城西北角最低处,是古人利用泉眼修建的贮水池。因为,传说有一条孽龙被所在潭中,铁链系与潭边一棵大树上,传说有人拉动铁链,立刻就会风云变色,潭水翻腾。故称“龙潭”。龙潭四壁以花岗石条垒砌,呈长方形。东西长52.8米;南北25.7米,水深约10米。潭水主要以山上的雨水和积雪聚集而成,又因泉下有泉眼,故水深而碧,无涨无落,终年不固。每当浩月当空,倒影荡漾湖心,吉林八景“龙潭印月”即指此处。
与水牢距离250米处,是一圆形石砌深坑,称其“旱牢”,其实是高勾丽时期古城堡储存军需物资的地窖。
5.柳州鱼峰山导游词 篇五
作为一名乐于为游客排忧解难的导游,就有可能用到导游词,导游词作为一种解说的文体,它的作用是帮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所旅游的景点包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那么你有了解过导游词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柳州鱼峰山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柳州鱼峰山导游词1鱼峰区是柳州市最重要的旅游城区,辖区风景秀丽,洞奇石美,主要以喀斯特溶洞景观以及地下河为主。主要景点有鱼峰山公园、八桂奇石馆、柳州奇石城、白莲洞等。
鱼峰山公园位于柳州市中心,面积3.37公顷。其山似立鱼又名“立鱼峰”,山上绿树成荫,山脚一泓碧水称小龙潭。于潭畔俯览仰观,潭峰相映,如巨鲤跃立潭面,称为“南潭鱼跃”,为柳州古八景之一。登上鱼峰山顶,可俯瞰柳州全景。
白莲洞位于柳州市南郊莲花山上,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白莲洞是中国第一座洞穴博物馆,陈列了大量的古人类和哺乳动物的化石,这些化石(遗物)说明了大约距今5万年以前“白莲洞人”已经会缝制衣服,用火和熟食,构成的白莲洞文化。
蟠龙双塔蟠龙山位于市中心柳江东岸。其山横列三峰,临江耸立,形如蟠龙,由此得名。蟠龙山主峰海拔197米,山势险要、俊秀、幽趣,明代在山上建有王氏山房。盘古庙等。徐霞客游历此山后有详细记叙,胜赞此处奇景。
都乐岩风景区是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位于柳州市南郊12公里处,方圆二十里,景区由十二座山峰、一条清水河及两个人工湖构成。景区内的主要景点有盘龙洞、通天洞、水云洞、寿仙岩、石刻碑林、龙珠峰、龙珠湖、湖心岛。
柳州鱼峰山导游词2鱼峰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柳州市鱼峰路。园内立鱼峰平地崛起,山高88米;从山脚沿盘山小径登392级石阶,便可到达山顶。从山顶往北眺望,江水碧绿、六桥飞架、大厦林立、车水马龙,“壶城”美景尽收眼底。鱼峰山因柳宗元著的《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中称“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鱼”故名立鱼峰或石鱼山,山上亭台楼阁,掩映在四季常青的古树绿荫之间。
宋元时曾有道观,后毁于兵火。今存纯阳洞、三星洞、螽斯岩等胜迹,皆为道教所留。相传刘三姐在此山唱歌而仙,今塑刘三姐像于此。1949年后,将此山改为公园,仍以鱼峰命名。
山中有清凉国、玉洞、盘古洞、纯阳洞、阴风洞、螽斯岩、三姐岩等七个岩洞,彼此相连贯通,洞中有元、明、清以来文人墨客赞美立鱼峰的石刻六十多处。山脚有个小龙潭,油涌出的地旧水形成,潭水随柳江河水涨落,小龙潭和鱼峰山相连,潭光山色、景致壮观。从小龙潭东南岸观看鱼峰山,山峰像一尾鲤鱼跃出水面,为此,园林部门在潭中立—鲤鱼雕塑,名曰:“南潭鱼跃”。潭畔一幢院落似的民居式建筑是柳州最早的一家专业石馆,馆藏奇石精品800多件,林林总总,历历大观。
柳州鱼峰山导游词3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七月流火的时节,登上凉风送爽的鱼峰山,一览柳州美景,特别是观赏柳宗元抒怀题词等处佳景,实乃令人畅快,难已忘怀。
从柳州火车站向天鹅路东步行一公里,便到鱼峰山了。极目这座俗称“立鱼峰”的鱼峰山,植被葱茏,绿荫苍翠,山顶白岩峥嵘。鱼峰犹如一只巨大的鲤鱼,浅游柳江畔上,打挺觅食,显得格外亮丽雄伟,富有诗情画意,使人顿然兴致雅然。其实,这座四面悬崖的鱼峰山,高只有157米,环麓只有500米。
走进山脚时,但见浓荫山路上,三五成群的游人,观赏着山崖的峻险和美妙;几许荫凉空地上,有许多悠闲纳凉的市民。亭台楼阁上,有练泰极拳的、有拉二胡、拉小提琴的,演唱刘三姐之歌的,这些人与树、山与亭阁的自然组合,构成一幅秀美和谐的柳江峰峦游园图,给人一种平安快乐的美享。
行走山中,见到的是葱茏遮阳的大王叶、牛筋树、桂花树、朗木、榕树、樟树、椐木等几十个种类高大的常绿树;陡崖石壁上还阴刻有“重踏金鳌”、“鼋鳌胜景”的`两大幅石刻草书,石刻内容,年代久远,字迹脱落不清,出于何年何人书写题词,实难辩认;在陡峭山路中,建有“未了亭”等几处琉璃竞彩的阁亭;有仙境洞、天乐等天然避暑溶洞。
这些美妙的景点,最令人神往的是,这里的古老的人文旅游文化。这里经历了数千万年的风吹雨打,经历了岭南文化的洗礼,留下了许多古人绝唱的足音,才子佳人的流芳墨宝。唐代文人柳宗元,从京城长安贬到湖南永州20xx年后,42岁时,再迁贬到比永州更为荒蛮潮湿的柳州任刺史。被贬在柳州期间,朝庭并不解恨,还派人对他进行监视。他仕途落破,孤独暗伤,只有写文章言志,他几次光临鱼峰山之后,挥毫写下了“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鱼”的题词。柳宗元哪知这一题词,却给自己带来了灾难,监视人将向皇帝汇报说:山小而高,是诬蔑大唐江山小,而妖风大;其形如立鱼,是诬蔑大唐政局像柳江岸上的鲤鱼一样,属无水源之鱼,会旱死的。皇帝大怒,把柳宗元更为永配柳州,不得回京城做官。此后,柳宗元更加觉得仕途渺茫,前程暗淡无光,他47岁就这样含恨离开了人世。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与柳宗元命运就大不一样了,徐霞客在登此山时,也大发感慨,写了游记,称鱼峰山:“透腹环转,中空达外,八面玲珑。”叹为桂林山水诸洞所不多见。霞客游记,却被明王誉为经典,也成为后人旅游景点的指南。
三姐岩,在鱼峰半山腰中,是一处唐代壮族原生态山歌文化的原生地,也是刘三姐山歌文化的传播地点。三姐岩是由鲤鱼岩、清凉园、罗汉洞、盘古洞、阴风洞、纯阳洞组成,全长160米,面积为600平方米。相传,刘三姐,是在这里传歌成仙的。柳州人民为纪念她,在这里树立了一个高米4米的刘三姐的白玉雕像,寄托人们的哀思和祝福。后人在称赞刘三姐化仙歌中唱道:鱼峰山上姐成仙,留下山歌万万千,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
从“未了亭”攀石梯而上,到山顶,已汗流浃背了。山顶四周均由石栏杆围住,面积约40平方米。山顶凉风徐徐。柳州市区各条大道的建筑美景,繁华的工业市场,北岸的柳侯祠,滔滔东去的柳江河,尽收眼底。站立此处观光,颇有几分“鱼峰高,千山小,纵览龙城风光好”的感慨。作为一位黔籍游客,怀着对广西柳州的敬意,叩问柳江如何?答曰:柳州再也不是唐代时候的穷乡僻壤,潮湿的蛮荒之地,现是雄姿英发的繁华都市了。
柳州鱼峰山导游词4鱼峰公园位于柳州市中心,面积3.37公顷。其山似立鱼又名“立鱼峰”,山上绿树成荫,山脚一泓碧水称小龙潭。于潭畔俯览仰观,潭峰相映,如巨鲤跃立潭面,称为“南潭鱼跃”,为柳州古八景之一。山腰七洞贯通,人称“灵通七窍”。
相传壮族歌仙刘三姐曾在此传唱山歌,并于小龙潭骑鱼升天成仙。山上有刘三姐汉白玉雕像,洞内塑有男女对歌群雕。国内第一条位于市中心的旅游索道,把鱼峰山和马鞍山连结起来,为游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位于小龙潭南面的“石玩精品馆”、馆内收藏有100多个品种、500多件赏石精品。园内名胜古迹较多,著名的有“戴钦墓”、“三姐岩”、“罗汉洞”、“对歌坪”等。
登上鱼峰山顶,可俯瞰柳州全景,从山顶往北眺望,江水碧绿、六桥飞架、大厦林立、车水马龙,“壶城”美景尽收眼底。
柳州鱼峰山导游词5鱼峰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柳州市鱼峰路。园内立鱼峰平地崛起,山高88米;从山脚沿盘山小径登392级石阶,便可到达山顶。从山顶往北眺望,江水碧绿、六桥飞架、大厦林立、车水马龙,“壶城”美景尽收眼底。
鱼峰山因柳宗元著的《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中称“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鱼”,故名立鱼峰或石鱼山,山上亭台楼阁,掩映在四季常青的古树绿荫之间,七个岩洞相互贯通,石碑石刻琳琅满目。
6.柳州鱼峰山导游词介绍 篇六
鱼峰山公园位于柳州市中心,面积3.37公顷。其山似立鱼又名“立鱼峰”,山上绿树成荫,山脚一泓碧水称小龙潭。于潭畔俯览仰观,潭峰相映,如巨鲤跃立潭面,称为“南潭鱼跃”,为柳州古八景之一。登上鱼峰山顶,可俯瞰柳州全景。
白莲洞位于柳州市南郊莲花山上,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白莲洞是中国第一座洞穴博物馆,陈列了大量的古人类和哺乳动物的化石,这些化石(遗物)说明了大约距今5万年以前“白莲洞人”已经会缝制衣服,用火和熟食,构成的白莲洞文化。
蟠龙双塔蟠龙山位于市中心柳江东岸。其山横列三峰,临江耸立,形如蟠龙,由此得名。蟠龙山主峰海拔 197 米,山势险要、俊秀、幽趣,明代在山上建有王氏山房.盘古庙等。徐霞客游历此山后有详细记叙,胜赞此处奇景。
7.柳州民居建筑特点的研究 篇七
【关键词】柳州民居建筑;民居保护与改造
建筑起源于人的居住需要,因而民居几乎是和人类的文明同时发展起来的,它是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形式最多样最基本的建筑样式[1][2]。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3年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六项主要任务,指明了我国未来城市的蓝图以及措施。规划要求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柳州市作为全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柳州市地域范围内存在多种特色类型,多民族风格的建筑形式。民居建筑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类型,民居建筑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承载着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民居建筑的形式传承和发展直接影响到柳州市历史城区的建筑特色和城市风貌。在新历史条件下,为发扬、继承、保护柳州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脉络,需要对柳州市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建筑符号元素进行挖掘、整理和规划设计提炼,为今后城市中心区改造以及新区特色地段的规划设计提供指引。
1.柳州民居发展历史
自秦以来,中原文化在岭南广泛传播,柳州处于桂中地带,东接地势平缓,交通便捷的桂东粤西地区,北邻高山峻岭重重的桂西北山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战争等诸多因素带来各种文化交融碰撞产生出融合的民居文化。例如壮、苗、侗、瑶与汉文化交融对建筑的影响,汉族南下的客家文化的围屋建筑,内迁福建移民的东部文化影响,与广东粤文化交流的骑楼文化,跨国经济发展之后的南洋文化影响。这种情况下也造就了柳州地区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
市区、柳江县、柳城县和融安县,地形地貌相对平坦的丘陵平原,并且处在柳江-西江水系上,不断扩大的商贸往来,大量移民逆江而上,社会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对于新鲜事物和新建筑形式的接受度也较高,建筑形式多为汉族客家系的民居形式,特点是,砖木结构为主,采用山墙承檩的硬山屋架形式。平面多为“三间两廊”的小型三合天井式,厅堂居中,房在两侧,厅堂前为天井。以此作为居住的基本单元,也可组合各式建筑组群。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中,寸土寸金的商业街还发展出竹筒屋,骑楼街等窄面宽大进深的条形平面。近代南洋文化更是在商埠遍地开花,富商达官纷纷建起西式洋房。
汉文化南下挤压的各少数民族往西北山区开拓生存空间,于是在高山峻岭的山崖、山坡上,采用了干栏式的木构建筑村落。民谚说“客家住街头,仲家住水头,苗家住山头”;“高山苗,水仲家,仫佬住在岩旮旯”指的是分布格局。山区中的总体态势大抵如此,干栏式建筑特色是,全木结构的阁楼,底层多做储藏或圈养,中间层是主要生活空间,顶层存放谷物。平面呈长方形或曲尺形,立木为柱,穿梁架檩,铺板为楼,合板为墙,榫卯相扣。建筑依山而建,为了扩大居住空间,将阁楼向外悬挑,形成独特的“吊脚楼”风格。建筑的装饰多在屋脊,和吊柱的垂花。
2.柳州民居营造技术
民居建筑的研究除开空间序列的研究外,也离不开对其结构、材料本身的研究。这有助于我们从物质层面理解民居建筑本身。
结构形式是指民居建筑主体结构的受力方向及其所采取的材料和技术形式。一般根据其主要构造材料分为砖木结构、砖石结构、土木结构、木结构、竹草等结构形式。柳州地区地形地貌丰富复杂,南北区域经济富庶程度不一,造成本地区建筑结构形式也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本文所指的结构形式是指传统木结构建筑主要的梁架结构,即一缝梁架的柱、梁、檩及穿枋等横向连接构件的组合方式,是一般所谓的“大木作”的主体部分。在建构上分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等建筑组群。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建筑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形式。
柳州地区的民居建筑以砖木混合结构为主要结构体系,主要分为“抬梁式”和“穿斗式”两大类型。
柳州各地的民居中的堂屋或正厅以及祠堂、会馆等因为进深规模大往往采用抬梁式结构。穿斗式结构对地形适应性较强,对基础要求不高,施工经济灵活,所以在坡度较大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和临水滩涂地区得到广泛使用。
在汉族或者经济发达的桂中丘陵地带,因为其山墙多为承重式砖墙,民居的结构形式是不完全的框架体系,即砖木混合硬山搁檩式结构。硬山搁檩式的结构体系是将山墙砌筑成三角形尖顶形状,在上面直接搁置檩条来支撑屋面荷载。这种体系充分发挥了以土、砖、石等材料砌筑或混合砌筑的墙体耐压性能,也融合了大木作的某些特点,运用比较方便灵活。硬山搁檩式结构体系不是只单独使用,还可以和其他结构体系混合使用。
不同结构形式的采用以及组合使用,充分发挥了材料本身特性同时就地取材,减少运输成本,并且很好的和地形地貌相结合。匠师的技术和审美直接影响了民居材料的使用,结构的选择。随着移民的运动,工匠将技术带到移民地区,外来工匠和技术到达迁入地之后对于当地的营造技术是一个融合提升飞跃的过程。反映出民居发展演变过程中各种文化交融碰撞的影响,也就是演变过程中的社会选择。
3.柳州民居的保护和改造
总的来说,柳州是一座有着历史悠久和文化丰富的城市,几乎每个城区、村镇都有不同程度的旧建筑遗存。旧建筑是城市文明进程的见证, 它们参与了文明进步的过程, 是我们城市历史和文化的物质载体,渗透在我们城市生活的文明因子里。
对于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保护与更新基本有下面三种模式导向:全面保护型,全面更新型及保新结合型。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模式。从今天社会的发展方向来看,我们比较适合第三种模式。第三种模式关键在于掌握保护和更新发展两个方面的主次轻重、深浅程度。也是对历史文化、建筑特征的融汇掌握程度和运用,所以要在认真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发展的、立足于未来的视角来考虑。
一方面要注重对旧建筑的改造保护和再利用。根据1979 年在澳大利亚编制的《保护具有文化意义地方的宪章》,简称《巴拉宪章》,其中针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明确提出了“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即对某一场所进行调整使其容纳新的功能。这种做法因为没有实质上削弱场所中建筑的文化意义而受到鼓励和推广。旧建筑向人们表述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和延续性, 使人们在心灵上得到慰藉, 人们在这些旧建筑面前体验到城市发展的历史和人类自身的创造能力, 而这种空间和时间上的文化认同构成了我们生存空间的框架。
“立面改造”是时下国内建筑界比较常见的改造方式。全面地讲,旧建筑外部形态重构主要是在保持建筑物现有基本结构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和功能,在形态上对旧建筑进行修理、补建、更新、扩建,以完善建筑物美的视觉感知,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从保护和传承方面来讲,我们还应该将注意力延伸至建筑内部空间的使用功能的更替变换上,改造性再利用的关键是为历史建筑寻找适当的用途。在发达国家,利用废弃建筑物(如厂房、仓库) 进行改建,使其转换为有用的另类空间(如商业、娱乐、居住建筑) 的实例大量存在。对旧建筑空间进行改造性再利用的手法也多种多样。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手法:
1) 变换功能。利用旧建筑的原有空间, 改变原来的使用功能, 实现对原有建筑空间的动态保存。这种方法保留旧建筑的原有外墙, 更新旧建筑内部设备和陈旧的设施, 改造成具有现代设施的旅馆、艺术馆、工作场所等。
2) 化整为零。根据新的使用功能, 对原有的大空间进行水平或者垂直的划分, 形成若干小空间, 然后再投入使用。主要适用于大空间的工业建筑、单层厂房、火车站、仓库和废弃的海滨码头。
3) 结构改造。对于原有建筑的结构进行适当的改造, 满足新的使用功能, 做到结构可行, 经济合理。
4) 扩建改造。在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或者与原建筑关系密切的空间范围内, 对原建筑结构适当的扩建、加建, 使新旧建筑形成一个整体。
一方面是在新建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中融入体现柳州传统建筑文化内涵因子。当今,社会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发展。建筑既要自觉继承地方建筑文化传统,提炼地域独有的文化特征,创造地研究和发展本土文化,又要注意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遗产,在现代建筑的共性中突出地方个性。建筑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中,受到当地的社会、经济、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城市地段环境所制约。设计师只有从地域中提取特色,挖掘有益“基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
建筑还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和新工艺的广泛应用,新思想、新理念正在改变人们的空间观念和工作模式,使建筑创作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现代建筑创作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要用自己的建筑语言来表现当今时代的设计观念,思维方式和科学技术特征。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
依据柳州传统民居建筑特色,从城市整体的角度、从群体协调的角度,从建筑内外空间和细部延伸的角度,包括平面空间组合关系、建筑细部、建筑装饰、结构等内容,对各要素进行分析、归纳、优化和整合,柳州市这些年在城市中心区改造以及新区特色地段的规划设计,也有一些有特色的规划成果。
参考文献:
[1]黄继林. “巷城”名居 扬州的盐商旧宅[J]. 档案与建设. 2003(4).
[2]李诗强. 宁波市名人故居保护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J]. 规划师. 2011(S1).
作者简介:
8.游柳州花果山导游词 篇八
柳州花果山导游词1
各位游客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在这个风景怡人的花果山和大家相识,很高兴认识大家。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____,是你们今天花果山游览的导游,希望大家能在花果山玩得开心,过一个愉快的日子。下面我们就开始我们今天的游览,大家不比拘束,大家可以在游玩过程问我一些问题,希望大家能够积极配合。
我想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云台山,也许你们会问为什么要介绍云台山而不是花果山呢?因为花果山只是云台山其中的一座山罢了,打了比方就如同介绍一位科学家或文学家,总要先介绍其家庭一样,我先介绍云台山,可以让大家对花果山有一 个更深刻的了解。云台山,也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是江苏的两大山脉之一,也是最高山,所以我们现在等于是在江苏省海拔最高的山脉上,大家应该有“会当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不过这只能在江苏省使用!
首先我会向大家讲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海战便发生在花果 山,大家一定很奇怪:海战是在海上进行的,花果山怎么能进行海战呢?因为在17世纪以前,花果山,当然还有云台山,都是在海中的,所以当时连云港是个岛 上的城市,花果山也是海中仙山,所以才能孕育出那么多钟秀的风景,如果大家有机会去连云港码头的话,就会看到海中的一个岛――东西连岛,它就是云台 山的一部分,连云港的名字也因为介于东西连岛和云台山之间才得到的。
下面我开始向大家介绍一下花果山。花果山旧称青峰顶,苍梧山,是云台山诸峰之一。它的主峰玉女峰,海拔625米,是江苏省最高山峰,唐宋明清各代先后在这里筑塔建庙,大家从这里能看到的那座塔,便是雄伟的阿育王塔,这座塔里还保 存着释迦牟尼的舍利子,花果山曲洞幽深,花果飘香,有东海胜境之誉,山上有著名的郁林观石林,其中有很多唐宋的石刻,此外在花果山中部,有一片36座单 位建筑的三元宫,已有1300年历史,是我国著名古刹之一。
柳州花果山导游词2
介绍了这么多,大家可能看过《西游记》中的花果山,它便是吴承恩创作的原型,许多名胜都和《西游记》中的故事紧密连接,如孙悟空降生的女娲造石,栖息之地水帘洞,天工巧成的八戒石,勾倚参差的七十二洞以及照海亭,一线天,小蟠龙,九龙桥,南天门,各有特色,神奇迷人,当年吴承恩游云台山时,正是因为看到了这座海上仙山的奇观异石,灵泉湖天所启发,才有了灵感,才创造出一系列故事,要是吴承恩没有此伤,我想大家也没有机会欣赏这风景了。
下面我们到孙悟空的老家水帘洞去,水帘洞洞水宛如堂奥,清泉纷挂,难分天上人间,洞口涯缝滴水点点坠落,恰似水晶玉珠,串以成帘,而且甘甜可口,大家过一会,可以品尝一下,保证会有一番感觉,大家可以向前看,会看到很多石刻,如水帘洞,灵泉等题刻,大家再往上看,“神泉普润”,“高山流水”二块石勒,是明代著名工匠根据曹显手书而刻,气势雄深豪放,西侧还有一道御碑,这上面的“印心石屋”四个字是道光帝为两江总督陶澍亲笔题写。不过可惜的是,18世纪时,云台山由海上诸岛变成了陆上群山,真可谓沧海便桑 田,不过这个变故,使得年那个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也看不到了,更可惜的是,原来那块“”的石碣也找不到了。虽然如此,但慕名而来的中外客人仍然络绎不绝,失去了水色的古老花果山,仍然能以自己独特的奇石怪台来迎接来宾,足可见花果山的魅力。
哎,大家快看那只猴子,海产品有大小黄鱼、带鱼、鲍鱼、海参,对虾产量约占全国一半,贝雕鱼,工艺玻璃和云雾茶。
柳州花果山导游词3
花果山古称羽山、郁洲山、郁郁山、郁林山、东海山、苍梧山、云台山等,一直被人们视为古代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神山。其人文景观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十分厚重。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禹贡》上,就有关于这里人类活动的记载,五千多年前少昊氏族的遗迹也很多。花果山下的大圣湖底,就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大村遗址。隋唐以来的古遗址、古建筑以及历代文人墨客如孔子、李白、石曼卿、李清照、吴承恩、吴敬梓、李汝珍以及林则徐的游踪手迹更是遍布山中。
花果山自古就有“东海第一胜境”、“海内四大灵山”的美誉。明嘉靖年间道教复兴,又被誉为“七十一福地”。万历三十年(1602年)神宗皇帝敕封花果山三元宫为“天下名山寺院”。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皇帝为它亲题“遥镇洪流”匾额,以表示对花果山神灵的敬意。昔日的花果山孤悬海上,迷蒙飘渺,海市蜃楼屡屡出现,所以被视为海中的仙山。到了康熙五十年(1711年)后,海涨沙淤,游人才能“骑马上云台”了。
花果山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山里林木葱茏、涧水潺潺、花果飘香、猕猴嘻闹、奇峰异石、怪石云海、景色神奇秀丽。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计有植物种类1700余种,其中中草药就占了1190余种,众多的金镶玉竹、千年银杏,又是国内罕见的古树名木,因此成为江苏省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库,每年吸引了国内许多高校、科研单位、专家学者来此考察研究。
名著为仙山扬名,仙山为名著添色。如今花果山以古典名著《西游记》所描述的“孙大圣老家”而著称于世,因美猴王的神话故事而家喻户晓,名闻海内外。现实生活中的花果山与《西游记》里的花果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风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一部西游未出此山半步”,与《西游记》故事相关联的水帘洞、娲遗石、南天门、七十二洞、唐僧崖、猴石、八戒石、沙僧石等景点,都会给人带来无限遐想。浓郁的自然风光与灿烂的历史文化,奇异的山水特色与多彩的神话传说,使花果山充满了神奇的魅力。
柳州花果山导游词4
花果山下的大村,是座具有七千年历史的古老山庄,从原始先民的部落到商代奴隶主的大墓,从西汉的“宣梁里”到今天的花果山乡,在这块依山傍水的土地上,古迹处处,沧桑历尽。
大圣湖(原名大村水库)里,是一处原始社会部落村庄的遗址,主要分布着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两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龙山文化,也称之为黑陶文化,距今约四千年,相当于夏代之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大汶口文化比龙山文化还早,约在五千年以上。一九五八年,在大村水库工程中发现了薄如蛋壳但十分坚硬的陶杯,这就是龙山文化典型的器物。而后,又相继出土了烧煮食物的陶鼎,砍砸用的石斧、石锛以及盛放食物的陶盆、陶碗等,这些都属于大汶口文化遗存。除了原始社会的遗存,大村遗址还曾出土过西周的奴隶主贵族墓葬,虽为残墓,但却有两件大鼎、两件小鼎和三件铜瓶。大鼎高达55厘米,口径48厘米,是迄今江苏省境内发现的最大的青铜鼎。鼎的饰纹比较疏简,除鼎颈上有一周雷带纹,颈上有二道弦纹外,器表其余部分皆朴素无纹。它与商代铜器制作精工、花纹繁丽的作风不同,有着比较明显的西周晚期铜器的特征。可见,青铜时代的遗存在这里蕴藏得也十分丰富。
柳州花果山导游词5
《西游记》一开篇就描述了神奇而令人向往的花果山。“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现实生活中,真有这么一座花果山吗?
应该说,连云港市的云台山对吴承恩关于花果山的构思,是一个非常重要、深刻的启发,是非常丰富的取材地。
云台山自古是海中岛屿,直到康熙五十年(1771年)后,才逐渐与大陆相连。花果山是云台山中海拔最高的一座山峰,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海州知州杨本骏《登清风顶》一诗这样曾这样描述:“山如驾海海围山,山海奇观在此间,乘兴时来一登眺,恍疑身世出尘寰。”
宋代的苏东坡在《次韵陈海州书怀》里也曾这样歌唱它: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旧闻草木皆仙药,欲弃妻孥守世寰。在那个年代,“满山芳草神仙药”的神话传说已经是流传很久的“旧闻”了。
《西游记》在描述花果山的一篇赋中还明确指出了山的位置:“……威宁瑶海……东海之处耸崇巅……”,云台山俯海雄峙的形势,一望可知,清帝康熙就曾为云台山三元宫亲题“遥镇洪流”四字。东海在哪里呢?从唐开元七年的《东海县郁林观东岩壁记》到明代高登龙的《云台山图序》,都说明了云台山在东海境内。
那么,吴承恩为什么会独独对海州(今连云港)云台山投去注目的眼光呢?
正如全国首届《西游记》讨论会的总结发言所说的那样:“吴承恩和海州的关系应当说是很密切的……《射阳先生存稿》,吴承恩的遗著是在海州发现的,而不是在淮安发现的……”。
吴承恩自号“淮海浪士”、“淮海竖儒”,就说明了他的海州情结。
9.游柳州花果山导游词 篇九
应该说,连云港市的云台山对吴承恩关于花果山的构思,是一个非常重要、深刻的启发,是非常丰富的取材地。
云台山自古是海中岛屿,直到康熙五十年(1771年)后,才逐渐与大陆相连。花果山是云台山中海拔最高的一座山峰,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海州知州杨本骏《登清风顶》一诗这样曾这样描述:“山如驾海海围山,山海奇观在此间,乘兴时来一登眺,恍疑身世出尘寰。”
宋代的苏东坡在《次韵陈海州书怀》里也曾这样歌唱它: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旧闻草木皆仙药,欲弃妻孥守世寰。在那个年代,“满山芳草神仙药”的神话传说已经是流传很久的“旧闻”了。
《西游记》在描述花果山的一篇赋中还明确指出了山的位置:“……威宁瑶海……东海之处耸崇巅……”,云台山俯海雄峙的形势,一望可知,清帝康熙就曾为云台山三元宫亲题“遥镇洪流”四字。东海在哪里呢?从唐开元七年的《东海县郁林观东岩壁记》到明代高登龙的《云台山图序》,都说明了云台山在东海境内。
那么,吴承恩为什么会独独对海州(今连云港)云台山投去注目的眼光呢?
正如全国首届《西游记》讨论会的总结发言所说的那样:“吴承恩和海州的关系应当说是很密切的……《射阳先生存稿》,吴承恩的遗著是在海州发现的,而不是在淮安发现的……”。
10.柳州山歌的艺术特点与文化价值 篇十
【关键词】柳州山歌 艺术特点 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161-03
柳州山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堪称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柳州山歌一直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其艺术特点非常突出,发自田野的原生态歌唱不仅具有朴实的韵味,还兼具宝贵的文化价值。在当今社会文化繁荣的背景之下,柳州山歌也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因此,探究柳州山歌的艺术内涵,推动其文化价值的发挥成为当代柳州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柳州山歌的艺术特点
长期以来,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山歌艺术源远流长,柳州人在山野间劳作生活,用耳口相传与即兴演唱的方式描绘出特有的图景,将思想、情感凝聚其中,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其艺术特点尤为突出。
(一)取材广泛。古往今来,柳州人围绕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的歌唱活动此起彼伏,多姿多彩的生活也为柳州山歌的创作和表达提供了广泛的艺术源泉。由于柳州山歌最初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继承,歌手大多不识字,只能由师傅带领徒弟学习掌握歌唱的精髓,这更增强了歌唱者捕捉艺术元素的意识。面对朴实无华的山野生活,人们更愿意挖掘其中的精彩和乐趣。而且柳州当地不仅有汉族聚居,还有壮族、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汇集,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从而为当地民歌艺术注入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因此,柳州山歌的取材涉及农耕、爱情、历史、天文、地理、风俗、时政等多种内容,能够广泛吸引群众的参与。例如,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时的对歌“哪样一年开两花?哪样两年又复渣?”“茶花一年开两花;花生两年又复渣。”形象地描绘出田间耕种的场景。再如历史上柳州人代代传承山歌技艺时,也将历史画面真实地记录下来,古歌《迁徙歌》真切记录了苛捐杂税对百姓的逼迫。而《背带歌》“林中要数木棉树,木棉不比云彩直,黄花背带背外甥,背出云杉岭上立”又将少数民族的风俗礼仪讲述得淋漓尽致。
走过历史,再看今朝,柳州山歌在当代仍然绽放着特有的风采,从传统的历史、风俗、知识描述到时政的宣传,这种创作上的转变折射出柳州山歌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可以跟随历史足迹不断积蓄生命力的民歌形式。动听的《山歌好比春江水》,红遍网络的《网上寻歌》,都从不同角度说明柳州山歌正紧跟时代步伐,在取材上力求推陈出新,其未来更加值得期待。
(二)格律严谨。民歌作为某一地区或民族特有的文化成果,通常在曲调、歌词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且善于借用比兴、谐音、重叠手法,柳州山歌在格律方面的表现则堪称极致。例如,耳熟能详的陕北民歌《信天游》歌词押韵,曲风豪放,音乐的感染力极强。相比之下,柳州山歌往往不是以音乐取胜,而是通过歌词传情达意,对格律有着严格的要求。柳州山歌不仅使用赋比兴、夸张、重叠手法,在语言上又细分为壮语和当地方言,由此形成“欢”和“加”两种形式。“欢”多流行于壮族聚居地区,基本形式是每段五言四句,第一句、第三句的脚韵对第二句、第四句的腰韵。而在多民族聚居的市区,较为盛行的是“加”的歌唱形式,歌词为七言四句,二、四句或一、二、四句押韵。总体来看,这两种形式的山歌都是以格律严谨、平仄规范著称,词句把握犹如精雕细刻。例如,“莫唱先,三姐今天不得闲;等到明年中秋夜,再来和你唱三天”中先、闲、天分别押韵。
无论是独唱、联唱、对唱,柳州山歌的地域色彩都非常鲜明,除壮语外,当地苗族、瑶族、侗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歌唱的山歌也十分动听,并且促成了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特别是演唱者为使山歌更加幽默诙谐,还会在句中加入地方俚语,如《登登调》:“天上星子(登登嗬)朗朗稀(嘛歇歇),莫笑穷人(零零落啁亲呀我的妹)穿破衣(嘛哈)。”这种独特的方言、韵律使柳州山歌贴上了明显的地域标识。
(三)动态变化。一般的民歌多是以固定曲目的形式得以流传,如《月光下的凤尾竹》《南泥湾》《茉莉花》等经典之作,长期为人们所传唱。柳州山歌虽然在历史流传过程中形成不少珍贵的歌本,拥有众多值得回味的曲目,但歌唱内容也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歌唱者并不是完全沿袭已有的曲目进行歌唱、比赛,或是创作出新的曲目试唱、推广,而是凭借即兴创作,现场编制歌词进行对唱,营造出激动人心的对抗场面。广西壮族集聚地区将定期举办的传统歌唱节日称之为“歌圩”,如中秋节、三月三,歌唱者都会相约组成歌队,遵循既定的对歌流程比拼才艺。对歌过程中既有幽默的调侃,也有慷慨的传授、真诚的赞赏,现场可谓妙趣横生。
柳州山歌的即兴发挥有着较高的技术难度,一方面,山歌的传情达意常常比较含蓄,不是直接袒露心声,而是借助诙谐的语言、传神的比喻甚至犀利的讽刺加以表达,同时还要融入赋比兴、夸张、重叠的手法,保证押韵和平仄,唱出真情实感,展示知识阅历,着实是对创作者、歌唱者的高标准、严要求。另一方面,歌圩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歌唱者不仅要注重双方的唇枪舌战,还要兼顾与群众的心灵沟通,用精心力作和聪明才智引发群众共鸣,缔造令人叹为观止的民间绝技。所以柳州山歌的动态变化也是其代代相传、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
二、柳州山歌的文化价值
柳州山歌虽然诞生和繁衍于山野田间,饱含芬芳的自然味道,但民间艺术作品也同时承载着教育、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是人们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所以柳州山歌不仅词句动听,旋律优美,更具备深刻的文化价值。
(一)增加对历史的记录方式。对历史的记录可以有多种形式,如不同朝代记载的历史资料、考古挖掘的文物,都能从不同角度诠释历史。单纯从和文字有关的记录来看,与《史记》《汉书》等史书形式不同,柳州山歌对历史自然而然的书写和歌唱成为一种松散型的记录方式,不仅变化多样,而且形象生动。以往历朝历代的史书描述具有严谨、严肃的特征,记录也以平铺直叙为主,力求客观、真实地再现历史事件和场景。而柳州山歌则展现出浓郁的地域色彩,更能从局部反映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繁衍生息过程,为历史考证和探寻注入有价值的信息。壮族的创世古歌《世间万物哪里来》就是通过山歌的方式讲述民间神话,流传在融水地区的《盘史歌》更是犹如一部生动的历史百科全书,闻听歌声宛若历史尽收眼底。
(二)树立音乐与文学融合的典范。柳州山歌对创作者和歌唱者的文化底蕴有着较高的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运用,到格律的把握,以及歌词素材的捕捉,各种元素需要融会贯通、浑然天成,形成有机统一体,成就整部作品的艺术魅力。音乐对柳州山歌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艺术载体,是令文字容光焕发的粉妆。看似纯朴的田间山野生活,却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柳州山歌的的确确是音乐与文学融合的典范之作。广西属桂中地区多民族聚居地,本身就孕育出特有的文化风采,目前已定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刘三姐歌谣(即柳州山歌)、侗族大歌、文场、彩调等超过12个项目,这些都是桂中民族文化的瑰宝,反映了桂中族群的生活、生存方式、原生状态及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等。
(三)描绘美好的生活画卷。柳州山歌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而且从社会层面来看,山歌艺术的传承也深刻反映着桂中地区族群生活的印记,是人们生存方式、原生状态以及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代表着桂中族群的文化基因。一个地区、一个族群的繁衍生息除了需要客观物质环境的支撑外,精神依托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文化的繁荣、永续同样也是对人们内心情感的生动诠释,是民族精神汇聚的动力,从中勾勒的美好生活画卷值得人们品味、咀嚼,并促成社会文化的持续发展。所以很多时候群众欣赏柳州山歌,已经不仅仅是倾听歌唱本身,而是将生活情感融入其中,共同感受多民族融合共生的温暖。
(四)传递宝贵的人文艺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的宣传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日益深刻的认识,不少音乐爱好者也在广泛探寻各地的特色音乐形式,并积极融入相关的音乐活动当中。这种社会文化氛围的改变也使柳州山歌的文化价值逐渐提升,特别是借助信息时代的优势,柳州山歌已经不仅仅是当地喜闻乐见的活动,同时也感染了众多的网迷朋友。著名的“柳州山歌王”从现实走进虚拟网络唱山歌,随时随地与网迷对歌,从而让柳州山歌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使民俗艺术向着更广阔的方向传递。此外,柳州山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柳州山歌展示馆的建立、旅游活动的开展,都在从不同角度传递着宝贵的人文艺术。
三、柳州山歌价值提升的思考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作为艺术的陈列,成为历史的文化沉淀,同时也需要生动的群众基础,去增强其文化生命力,使其艺术价值不断提升。
(一)营造地方文化生态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柳州山歌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原先山歌艺人依靠技艺为生,即使没有文字记录的支持,师徒之间也能实现代代相传。但是社会的变迁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柳州人已经不再将山歌技艺作为谋生的重要手段,文化认同感也在减弱,后备人才匮乏的局面随之呈现。特别是在文化繁荣的时代,现代文娱方式也给柳州山歌的发展带来一定冲击。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远离其所有者,缺乏赖以生存的环境,反而有种被束之高阁的冷清,即使柳州山歌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但这种保护也存在明显的被动性,可以说这样单纯的保护并不是最为理想的保护方式。传统的文化艺术需要传承的原动力,孕育其所需的文化生态环境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柳州山歌本身根植于广西地区,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其文化价值的缔造不能脱离相应的生态环境,从地方本土出发,构建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是柳州山歌传承和发展的艰巨任务。因此,政府在将柳州山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的基础上,还应当从当地实际出发,积极构建柳州山歌活跃发展的整体氛围,从基础设施、专业研究、人才培育、社会宣传、文化交互的不同角度加强建设,使柳州山歌的文化价值持续积累。
(二)品牌化、产业化经营。正如吴桥杂技、舞龙等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一样,柳州山歌今后的传承之路尤其值得思考,有效的传承才是其文化价值提升的保障。柳州山歌是依靠民间师徒相袭、口传心授来相传的一门技艺,本身的自我保护能力相当脆弱,加之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柳州文化面临着可能后继无人的危险。而从山歌文化传播所需的要素来看,歌手、歌本、歌圩必不可少。这就要求传统的山歌文化(下转第171页)(上接第162页)能够与现今的社会经济环境建立有机的关联,才能为艺术的发展提供生命力的依托。在此方面,《印象·刘三姐》的成功经验尤其值得借鉴。
彩调剧《刘三姐》之后还出现了歌剧《刘三姐》、电视剧《刘三姐》、交响乐《刘三姐》等刘三姐文化再生产的系列作品。面对这些“基因”相同、“几代同堂”的作品,《印象·刘三姐》以传统为基础,以创意为先导,以整合为手段,以项目为载体,实现了中国乃至世界演出史上的一场“革命”,同时也为柳州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的走向提供了指引。由于山歌文化目前还是以歌圩的形式为主,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市场的对接,实现品牌化、产业化助推才能让柳州山歌获得更广泛的群众支持,赢得更热烈的呼声。将柳州山歌融入影视作品、综艺节目、人文绘画、节日互动、旅游休闲等活动之中,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
综上,柳州山歌拥有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其充满内涵的歌词、动听的旋律以及生动的对抗表达,无疑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累增添了色彩。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的日益提升,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促进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增强柳州山歌的艺术活力成为极具挑战的工作。山歌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生命力,具备适应时代变迁的能力。作为当代人,更要运用创新的思维为柳州山歌编织美好的愿景,让民间艺术珍品更加活色生香。
【参考文献】
[1]郭兴.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柳州山歌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2015(2)
[2]覃晓宁.广西柳州山歌的现状和传承[J].剑南文学,2012(9)
[3]何明智.广西壮族民间山歌文化传播要素及其当代变迁[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5)
[4]凌春辉.以创意为先导 以项目为载体——广西民歌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路径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关于柳州的导游词】推荐阅读:
关于柳州市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11-22
柳州迁户口流程06-27
广西柳州暑假放假时间07-10
柳州市组织生活会09-09
柳州市荣军路小学规划10-30
柳州禁毒委员会办公室08-12
柳州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实施细则07-01
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阅读答案及赏析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