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论文

2024-10-01

简谈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论文(10篇)

1.简谈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论文 篇一

简谈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造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应用的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按照“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促进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学院对机械制造专业的一些课程进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机械制造技术》作为机械制造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理所当然成为了改革重点。学院和企业联手,让学生设计和生产的产品用于实际,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经过全院师生历时两年的努力,全面改革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情境等,基本实现了《机械制造技术》基于生产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造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探讨如下。

一、教学设计

(一)整体思路

整体思路中突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动手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调研,专家论证等步骤确定学生的培养方向、制定合适的课程标准、课程项目。然后与企业联手构建基于过程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平台,在该平台上实现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动手设计、生产实际产品,为企业服务,充分的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二)模块化教学

《机械制造技术》涵盖内容多,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其分成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金属切削基本原理等六大模块。每个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托,如先进制造技术模块就需要用到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等模块的知识,而它本身又是机械制造实训模块的基础。

(三)项目式驱动

课程的每个模块又可细分为若干个项目,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以项目形式驱动可规范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先进制造技术教学模块中,可以将其分成6个小项目。

(四)任务式实施

课程项目按照“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这一主线来进行,整个过程可由若干个具体任务组成,每个任务在专职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有序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电火花加工的任务实施过程,分为6个具体任务:任务1为机床认识;任务2为零件分析;任务3为零件加工工艺制定;任务4为程序编制及参数设置;任务5为工件安装及刀具找正;任务6为加工产品。

任务过程由产品分析、项目决策等逐步由简到易地实现。首先由教师以提问的形式提出项目并引导学生决策,然后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项目的准备及实施,最后加工出具体的产品零件,并对产品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任务实施过程中每个小组的成员按照生产企业的员工进行项目操作。

二、教学实施

(一)现场教学

在实习场地进行现场教学,针对实物进行讲解,让学生在理性认识的同时进行感性认识,效果更好。现场教学分为现场理论教学及现场演示,在这过程中教师不仅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并即时传授实践知识,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立即付诸于实践,牢牢掌握所学知识。

(二)实际操作

现场理论教学后,学生当场进行动手操作,对所学理论知识立即消化并掌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一台机床,学生可同时练习机床操作、程序编制、参数设置及刀具、工件安装等实际操作。

(三)加工产品

在进行完理论教学和动手操作后,学生就进行实际生产,加工实际零件。每组一台机床,学生分工合作加工实际产品。不仅增加了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三、评价体系

学生成绩的评定由5部分组成,每一部分所占权重不一样。考核是校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措施,而考核分数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可适当给予加分,这样使学生更加努力思考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讨论中回答问题正确可以适当加分。

四、结论

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造技术》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技能的提高有着显著的效果。

2.简谈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论文 篇二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面临新的挑战.文章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分析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中当前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已有的实践经验,并对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综合措施提出建议.

作 者:王敏 魏霖静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刊 名:现代企业文化英文刊名:MORDEN ENTERPRISE CULTURE年,卷(期):“”(12)分类号:G642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教学改革 教学水平

3.简谈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论文 篇三

摘要: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校实验室仅仅作为实验教学的一个工具,只有在上实验课的时候实验室才会开放。而往往为了短短几个学时的实验,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价格高昂的实验设备使用得非常少,仪器的利用率非常低。这无形中造成了大量资金的浪费,许多高精尖设备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因此,我们必须寻求出一条合理整合资源、发挥现有优势、开拓社会市场的实验室科学发展道路。利用高校实验室设备齐全,技术完善,时间充裕等特点,将高校实验室进行开放性变革,达到既能发挥高校实验室的设备优势,为社会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又能通过研究产品,为高校提供经济效应的共赢目的。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整合资源;社会价值;共赢

一、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点,是知识与经济紧密结合,社会与学校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传统意义上“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育思想已经完全被时代所淘汰。作为新时代的高等院校,我们应该立足长远、目光开阔,将高校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融为一体,从资金、技术发展、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出发,社会与学校进行优势互补,两者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提升高校实验室社会价值,加强高校实验室与社会各单位、企业之间的联系,相互交流最新的科技资讯,把握当前科技发展趋势,能够为高校实验室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产生经济效益。

二、提升高校实验室社会价值的原因

众所周知,高校具有教学、科研双重职能。学校的所有工作都是以这两个基本点为中心。在传统的高校运营模式下,教学在工作中占较大比例,而科研则成为了次要,特别是在一些科研条件相对薄弱的地方院校中,教学占据了日常工作的主导地位。随着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越来越高,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大,高校在经济上感觉到非常大的压力,许多高校都负债累累,怎样解决目前紧张的情况,是我们思考的初衷。通过研究发现,高校的实验室中存放着各种价格高昂的仪器设备,这些设备的价值远远大于它们的价格,如果合理的利用起来,我们能用他们创造出巨大的财富,这无疑能给高校的经济带来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们发现在企业中,投入新产品的研发经费往往是巨大的,但是很多地方民营企业的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经常投入得不到产出,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如果我们能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企业提供资金,高校承担科研项目,将实验室中高端的仪器设备利用起来,帮助企业完成新产品的研发,同时从企业中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样双方都能取长补短,互利共赢,不但促进了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为地方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提升高校实验室社会价值的主要方法

1.高校实验室与企业签定长期全面合作协议,在毕业生分配与人才培训、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实验测试与信息咨询等方面长期合作。全面促进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组建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将高校实验室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科技资源、设备资源全面整合,最大限度发挥双方的优势,弥补相互的不足,形成“一条龙”式的产业合作链。

2.高校实验室在企业中建立实习基地。定期派老师与学生去企业中实习,为企业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学习实践技能。既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能为企业提供优良的人力资源,双方资源共享,达到双方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加强企业和高校的互动,及时交流最新的科技信息,掌握科技发展方向,做到与时俱进,科学发展。

3.通过技术市场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高校实验室通过国家部门、地区或行业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技术市场、技术交易会、洽谈会、难题招标等将技术成熟度较高、市场需求量大面广的成果向企业转移。直接将高校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让给技术,双方自由买卖,各取所需。这样能及时产生效益,避免重复工作,节约时间,企业也能有选择性的购买自己最需要的科技成果。双方目的明确,买卖公平,操作透明,情况公开。

4.由高校出人力和设备,由企业提供经费,在高校建立“开发研究中心”。“中心”的工作纳入双方的工作计划,按企业发展需要,进行研究开发或超前研究,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合作双方都按规定履行各自的职责,产权也通过法定的程序来约定,双方分工明确,操作透明。

5.项目合作。这种合作有的是把高校实验室和企业各自的优势组合起来,共同承担国家的`各种科技研究开发计划或重大工程项目;有的是企业按需要委托高校进行研究与开发或技术服务等。集中力量攻克项目难关,有利于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主要围绕项目进行的合作,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

四、提升高校实验室社会价值的管理模式

1.政府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出面协调高校实验室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制订相关措施,保证高校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条件,为这种新型的建设模式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高校与企业的联系,落实高校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的各项工作,有利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高等学校的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改变管理理念,从旧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建立起全新的管理模式,大力支持相关实验室,为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全面贯彻国家有关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章,支持、组织实施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指导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编制实验室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将实验室建设列入学科建设计划,保证实验室与社会合作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3.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实验室进行统一管理,严格审定实验室与企业的合作计划,避免出现各种不必要的纠纷。注重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做到知己知彼,时刻把握市场动态,了解科技前沿。及时引入新兴科技,加强对外交流,多方合作,整合科技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建立起完善的开发性机制,落实各项工作,切实有效的提升实验室的社会价值。

4.科研型实验室研究成果和信息管理。实验室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在实验室完成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均应署实验室名称,和企业合作项目按协议处理。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申报奖项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做好实验室信息化工作,实验室必须建立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有独立的网站或网页,开辟网上技术市场,并保持运行良好,推动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活动的开展。

五、结束语

由于高校实验室社会价值提升的思想还刚刚兴起,因此这种新的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许多企业迫切的需要引入专业的科研团队,同时高校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来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市场经济体制促使我们必须提升高校实验室社会价值,实现高校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发展,共同繁荣,将逐渐成为各高校实验室建设的一种重要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 浩.论促进开放性实验室建设.中国成人教育. (2).

[2] 王长征.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研究.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2).

[3] 贾更新,刘晓菊,刘爱玲.开放式电工电子实验室建设实践.. 实验室科学.2008(1).

[4] 赵辉.地方性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讨[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1).

[5] 侯龙清,杨凤,徐红梅.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改革及实践.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8(27).

4.高校电子实验教学探讨与改进论文 篇四

0前言

电子系列课程是工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在课程体系中担负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不仅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是培养工程意识的基础。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学思想重理论轻实践,总是把实验教学看成理论教学的附属。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传统的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在原有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1改进实验内容

随着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发明和大量应用,电子技术在应用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品更是日新月异。然而,作为系统培养未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目前的实验项目主要是验证性实验,而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研究性实验和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实验相对较少闭。学校的电子实验内容多且琐碎,学生不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而且还要会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同的专业基础不一样,同一个专业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学习能力采取相应的措施。

(1)要与现代发展器件和新理论教材知识点相结合,合理安排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适当调整实验内容。每项实验除了必须做的内容外,应增加选做内容,使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学习得更多。

(2)编写合适的实验教材,按照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师编写与不同专业配套的实验指导书。

(3)难易实验内容项目间隔安排,从而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抓住电子技术的特色,突出其应用性、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4)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

(5)增加实验课学时。据调查,大多数高校实验课学时与总学时的比例不到20%,有些专业竟不到13%,远远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应当合理分配课时,加大实验课比例,让学生爱上实验课,成为乐学者。

2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引起教学资源相对紧张,而传统的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方式,已经逐渐暴露出不利于学生知识面扩大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弊端。因此,在原有实验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势在必行。通过采用现代教育多媒体和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技术,作为传统实验课程教学方式的补充,使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和实验室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条件。所以采取以下措施:

2.1课前预习

根据电子实验的特点和目前的实际情况,结合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和虚拟仿真技术进行预习。多媒体教学具有图、形、声并茂,学生在预习时有不明白的问题随时可查阅多媒体课件;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缩短了教学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实验。采用虚拟仿真实验,学生可以在网上随时进行实验,并且不需要耗材,节约了资源和设备费用。由于仿真条件可以理想化,电路参数调整起来方便,容易发现主要问题。

2.2课堂上实际操作

课堂上用较齐全的实验设备进行实际操作,实际实验操作中应用的实际元器件,都是非理想化的,所以与理想化条件下得出的计算结果和仿真条件下得出的结果会有一定的出人,让学生把这两种情况下的结果进行比较。因为学生是通过多媒体和虚拟仿真初步了解实验现象后再进行实际操作的,所以实际操作时就会顺利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印象也会更加深刻,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3改进实验教学的过程

传统的实验课程往往是教师从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一一讲解,然后让学生按部就班去操作。传统的教学手段的优点是便于统一结果,保证实验能顺利进行。但这往往忽略了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使得学生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减小,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即使实验做完数据都正确,但对实验的设计思路、方案的拟定很少考虑,很多学生做完实验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反映电子实验学习难度大,虽然课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但真正预习的学生,预习后明白的学生不多,所以很多学生上实验前不知所以然,表现的很焦虑。因此,需要对原有教学过程的组织进行改进。

3.1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焦虑情绪

在实验教学过程

中教师要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在不违反实验室安全条例和规章制度的情况下,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犯错误,当错误出现时,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的思考,让他自己去评价自己的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宽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同时在授课中要给予学生向教师提出对知识点疑问的机会。

3.2实验教师应把固定的实验灵活化

传统的实验一般都是将实验中所给的一些数据固定化,这样便于统一结果,但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将某些数据灵活化,例如通过由信号源、电阻、电容组成电路观察两个波形间的相位差这个实验,可以把原先电阻固定参数设置成可调电阻,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来确定电阻的参数,从而检验数据的正确性。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互抄实验数据,而且使学生对实验更感兴趣。

4加强对实验的管理

在我国很多高校不仅学校对电子实验重视不够,而且学生对电子实验的重视也不够,所以很多老师也都不愿意就业实验岗,学生也出现实验课逃课现象,因此,必须从最基础的地方抓起。

4.1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提高学校对实验教师的重视,转变师资队伍的教育观念阎,组织学习、安排进修交流、培训等,拓宽知识面,增强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实验师资技术队伍建设。组织学生对实验教师进行评教,对实验教师形成一种监督。

4.2建立科学的实验考核体系

实验教学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程度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实验考核体系应改变传统的以实验数据为依据的考核方法,将笔试、口试和操作性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实验考核根据所用时间、有无错误操作、线路正确与否、实验步骤的完整性等进行评分,真实反映学生实际操作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3加强实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严禁出现缺课、迟到和早退现象。对学生不参加实验学习,加大惩罚力度。比如实验课占多少分值或不参加实验课理论课不给成绩等等措施,并且严格执行。

5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电子技术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地位更加重要,而上课时间很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了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电子技术实验室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对学生开放。因此,电子技术开放实验室也应运而生,但必须建立完善的开放实验室管理机制,确保在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实验方法、组织方式等方面实行开放式教学。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允许学生在规定的实验时间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弹性地选择不同的实验内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享受实验带来的乐趣冈,从而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适应社会的需要。

6结语

5.简谈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论文 篇五

摘 要:伴随着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适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实验教学应运而生。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是实验教学的途径之一。本研究通过对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在体育教育专业开展的可行性和开展模式的探讨,将有利地推动体育教育专业实验教学的发展,拓展实验教学思路。同时也为有关部门提供一定的信息支持和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育;研究型实验教学;探讨

一、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含义

作为 “开放式、 研究性” 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研究型实验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 是以学生为主体, 实行“边学习、 边研究、 边实践” 的教育过程, 利用研究型实验就学方式进行体育教学可以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该教学方式从选择学习课程、资源利用开发到课后学习总结都有学生自主参与和研究,特别是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中更是如此。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研究运动技能的完成过程,亲自实验和尝试,从而在真正体会技术动作的同时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实践性水平。

二、发展研究型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研究型实验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实行“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的教育过程,这在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研究与认知能力、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包括文化知识和运动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上至关重要。研究性实验教学更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关心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应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并形成独到的见解。同时,研究性实验教学课程的评价也是全程化、多元化和弹性化,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只要有付出,就一定能获得成功的快感,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科研兴趣,减少教师和学生的束缚,从而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习潜力,有助于创造能力与应用能力充分发挥。研究性实验教学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主体性、发现性、成功性原则,通过教学各方的互动,培养学生发展能力、探索能力,开发学生潜在能力;它对拓宽课程和教程尤其是“整合”教育特别有用。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促进了对教学的评价由重视教学结果转化为重视知识的应用。

三、体育教育专业实施研究型实验教学的模式

体育教育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强调运动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效结合。既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的同时又要充分理解技术动作,实现会做、会说、会教的“三会”目的。而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往往过分重视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或是运动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学生的运动创造力和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可以构建三种不同的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

(1) 问题解决模式

这一模式是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发展水平, 并针对他们平时接受教学常常是以运动成绩为中心、而缺乏对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揭示这一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

这一模式要求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具体情况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 提供可观察的材料、有关文献资源等供学生研究,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实验的常规性的和创新性的解决方式, 并使学生能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 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加强其动手能力。

(2) 自主研究模式

这一模式是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独立从事和完成某一堂体育教学课程, 包括提出课程要求,撰写教案, 进行教学, 最后评价授课情况。这一模式中, 问题涉及范围较广,由于学生提出问题的自由度很大, 所以, 他们具有个性特点的才智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指导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参与者, 在其中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其程序可以是:

(3) 课题参与模式

这一模式是指学生参与教师日常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 从中进行科学学习、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该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只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任务和目的,我们认为该模式的开展可以依托体育院校实验研究条件和体育教师、硕士生、博士生的课题。有选择性的指导学生从事研究性实验研究工作。这种选择可以包括两个方面:教育教学研究和运动技战术研究。在教育教学研究中选择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让学生参与课题,成为课题的研究人员和受试者。让学生在课题参与过程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的同时提出问题、解决不足。技战术研究则有利于学生从实验研究的层面理解和学习运动技战术知识。更加深入的了解各项运动。当然,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的研究课题也可以让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尝试性的参与其中,但是不宜过多。与前两种研究工作性比,该类研究与其专业要求关系较弱。总之,课题参与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协助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接触学术发展的尖端知识, 增加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的同时更加深刻的理解自己所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其程序可以是:

四、实施研究型实验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 转变教育观念是前提

与传统教学相比, 研究型实验教学具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思维的开放性, 学习过程中的研究性、实践性,知识和技能运用的系统性、综合性、合作性及创新性等特点。学生将根据学习主题和基本要求自己研究,自己试验,并将结果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整理出来进行交流。在整个研究型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而教师将变成课程的开发者、实验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学过程不再局限于教师和操场,而是根据要求,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由实验小组分工协作完成,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合作性和开放性。开设研究型实验对教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首先,它要求教师观念上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教学方法的特点, 实现学生观、 教师观和教学观的转变。其次教师要转变角色,由权威的知识传授者, 转变为课题的开发者和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很多情况下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 创造性地选择课题是基础

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研究型实验一般是先由学校筛选部分教师在撰课题或学生自主申请课题,再由学生参与或主持课题,查阅资料,完成课题的一种教学方式。课题的优劣直接影响能否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是否具有可行性等关键问题。所以创造性地选择实验课题, 是开展研究型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选择实验课题时, 应注重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满足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需求。课题的设计理念的更新, 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善于思考的习惯, 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为目的。在学生具备一定知识能力的基础上,由易到难安排实验内容,要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实验过程中去。总结自己的研究过程和获取的经验以及知识。

(三) 精心安排教学过程是保证

研究型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研究型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是参与者,更是研究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由于研究型实验教学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如果教师不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品质的形成, 不进行必要的创新知识准备和创新方法的指导, 不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能满足学生实验基本要求的新环境, 就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是开展研究型实验教学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滕立国.从“挑战杯”谈新形势下实验室工作的几点设想[J].广东师范学院学报,(6):99-101.

[2] 张四方.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6(4):167-168.

[3] 朱 静,谢斌盛等.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资讯, 2007(12):149-150.

6.简谈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篇六

摘要: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方面的改革。正确地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改革的重要前提;中国的改革开放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取向,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深入、持续的发展。关键词:改革;社会主义;发展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决定我国命运的重大决策,它是理论上的创新,也是实践上的创举。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通过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从党的领导体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到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实践;从大刀阔斧地推进机构改革,到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到建立和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等等,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从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不 1

断完善;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到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等,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与此同时,我们还卓有成效地推进了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

通过不懈努力,我国在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不断改革、探索中巩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能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才能不断培育生长点、释放生命力、展示优越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改革的着力点: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的结合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发生后,一些国家原以为照搬西方制度就能走向富强,却不料照搬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停顿和人民遭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既坚持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又不断破除影响社会主义优势发挥的体制机制障碍,使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勃勃生机。

中国的改革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理论和原则: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坚持共同富裕原则。中国的改革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理论和原则: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中国的改革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理论和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吸收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原则。

中国的改革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更注意挖掘中国历史资源,赋予其现代意义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改革开放作为有利于全中国人民的重大举措,必须十分注意本民族的文化,通过发扬中国各个民族的特色,彰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特色。十七大报告要求:“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改革不是否定历史,而是以史为鉴,积极地、批判的继承历史,发展历史,进而创新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一是马克思主义,二是中国文化。因此,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定义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在借鉴和融汇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东西文化交融的最高成就。

中国的改革开放所追求的社会主义是一种利用资本主义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逐步取得对资本主义的相对优势,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毛泽东早就提出:“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中国的和外国的,两边都要学好,【1】但是要以中国的东西为主”。邓小平也主张:“我们执行对外开放政

策,学习外国的技术,利用外资,这只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补充,【2】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这正是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应当

坚持的学习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又结合中国国情,在理论和实践上呈现出了明显的中国“特色”。正是这几个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从广度看,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并且要使各项改革相互配套、相互补充;从深度来说,不仅要进行具体体制的运作机制的改革,而且改革的深化必然要求对某些具体体制甚至某些根本制度作出相应的调整;从改革的影响度来说,无论是经济领域的改革,还是政治领域的改革,抑或是其他社会领域的改革,都必然内在地要求实行相关领域的对外开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外开放也是一种改革。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近30年来,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目前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我国的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当前,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的主题。党中央指出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牢固树立狠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在我国紧急建设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

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不仅仅是个现实问题,而且是个战略问题、全局问题它贯穿于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要想实现伟大复兴,中华民族要想始终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就必须在今后的道路上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全局上,从总体上把握住方向和战略。也要从整体上把握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要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总而言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立是全局, 把握好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稳定的程度,使三者协调地向前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简谈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论文 篇七

烹饪与营养实验室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的改革研究与设计

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是新兴本科专业之一,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传统的`烹饪工艺相结合以继承和发扬中国的烹饪工艺是该专业的特点,如何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实验项目的设计贯彻这一思想是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发展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作 者:谭正林 曹流 Tan Zhenglin Cao Liu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刊 名:科学之友 英文刊名:FRIEND OF SCIENCE AMATEURS 年,卷(期):2009 “”(35) 分类号:G642.1 关键词:烹饪与营养教育   实验教学   改革  

8.简谈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论文 篇八

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问题现象

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特别是我们这些地处偏僻的农村学校,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我们在化学实验课教学中,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结论到实验分析均采取“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方法进行教学,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到评价,整个过程中主要的思想和方法也是“一刀切”,实验教学都这样设计,都这样去完成,到头来使得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化学老师在实验教学中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这种“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教学方法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各类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2、问题的思考

能否找出一个解决“一刀切、一锅煮、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教学方法?能否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我校的化学实验教学情况,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化学课程标准》为准绳,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对中下采用低起点、密台阶、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实验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实验的要求;对好及中上学生则允许他们创造性学习,充分发挥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同时在制定各层次教学要求时,既不能过高,增加教学难度,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消化不良,丧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实验要求,过分放慢教学进度,完不成实验任务。力求准确地把握各类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域”,较好地解决优生“吃不饱”与学困生“吃不了”的矛盾。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们开展了“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研究和解决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从而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中华 1 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因此,实施分层次教学是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建构起适合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模式,解决实验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广大教师参与研究的过程中,不断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获取良好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再一方面,通过有效的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实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化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

1、国外化学分层教学现状述评

重视个别差异,提倡分层教学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美国早在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开始提倡分层教学,其目的是想通过分层教学培养科学家,以提高国家竞争实力。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界各国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先后都进行了教育改革,突出了分层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分层教学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2、我国化学分层教学的现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化学课堂要实施分层教学,使分层教学成为化学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但由于主观上受长期形成的思维与方法以及“考试文化”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客观上受化学实验药品和器材不足的影响,教师的改革精神和热情并不高,导致课堂教学中不能体现分层教学,甚至个别教师仍旧按照“一刀切”的模式进行教学,无法实现分层教学的目的。分层教学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应有的内涵,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分层教学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3、本课题组目前研究的现状

目前本课题组多数成员在分层教学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对分层教学也有一定的研究。但目前本课题的研究刚刚起步,正在撰写实施方案,准备开题,课题组成员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文献资料,借鉴各种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理念。

2、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访问、测查、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了解本课题实施的情况,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行动研究法:在化学实验分层课堂教学和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师生主动参与研究活动,探索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策略。

4、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的研究经验,不断验证,修正提高,形成成果。

5、个案研究法:通过从实验教师中抽取部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相关问题。

6、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不同的案例进行相关的对比分析,研究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相关问题。

五、本课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1、课题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注重化学实验,体现学科特点。

2、本课题与课堂教学和教科研活动有机结合,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统一,确保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3、课题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研究的每一项成果,都将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

4、分层次教学方法能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更重要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5、本课题系统性较强,涉及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各个方面,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顺利进行具有指导价值。

6、能促使教师转变角色,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不断创新,从而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课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1、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

2、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方式方法;

3、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评价方法;

5、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作业布置;

6、提高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效果的方法和策略。

七、课题研究实验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计划实施周期为三年,分四个阶段进行研究。

1、准备阶段(2010.10—2010.12)主要任务: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2)、撰写立项申请书,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3)、撰写开题报告。

2、理论研究阶段(2011.1—2011.6)主要任务:

(1)、召开开题报告会。

(2)、讨论制定实施方案,全面开始课题的研究工作。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依据、搜集整理经验材料,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平。

(4)、调查我校化学实验实施分层教学的现状。阶段成果:

(1)、我学校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现状分析(调查报告)。(2)、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模式(论文)。

3、实践完善阶段(2011.7—2012.12)主要任务:

4(1)、将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模式应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一步完善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模式。

(2)、研究化学实验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研究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方法。

(4)、研究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评价方式。

(5)、通过观摩教学与经验交流等活动展示研究成果。

(6)、调查我校化学实验实施分层教学实施的情况。阶段成果:

(1)、化学实验分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2)、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方法和评价方式(论文)。

(3)、优秀教学设计、经验材料等(课件、教学设计、交流材料等)。(4)、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实施情况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4、形成成果阶段(2013.1—2013.10)主要任务:

(1)、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2)、形成研究成果。(3)、做好结题申请工作。(4)、推广使用课题研究成果。阶段成果:

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学校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2、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方法和评价方式(论文);

3、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4、提高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效果的方法和策略(论文);

5、优秀教学设计、经验材料等汇编成册(教师、学生作品)。

八、课题研究机构与人员分工

2、课题组成员分工:

(1)、杨兴武 杨玉青:全面负责课题的管理与实施,承担对参与研究和实验的课题组成员及教师进行培训,管理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等。

(2)、李涛 姚国:负责经费保障及把好评估关。

(3)、徐建福:负责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资料的搜集整理。(4)、杨玉青、王克虎:负责对学校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现状和参与研究的教师的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现状进行全方位调查。

(5)、杨兴武、杨玉青、纪生宏、李奋:负责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实验及相应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6)、王克虎、樊建国、郭艳玲、张学智:负责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评价方面的实验和资料搜集整理工作。

初中化学实验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小组

9.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简谈 篇九

深阅读是与浅阅读相对而言的一种阅读方法。当今社会中的年青一代,接受的是流行的快餐文化,看名著只看缩写版,学技术只进速成班,快速见效成为了年轻人普遍的阅读选择。这对那些即将走进大学、走进社会的高中生,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浅尝辄止,囫囵吞枣,浮光掠影的阅读正危害着整个民族的文化深度。于是针对浅阅读,有人提出了“厚重阅读”的观点,所谓“厚重阅读”,也称“深阅读”,是一种需要思考,让阅读者增长智慧、净化心灵的阅读方式。在高中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爱上深阅读,养成深阅读习惯,笔者觉得至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深度挖掘主题意蕴

深度探究文本的主题和意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同文章挖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如果是文化内涵丰富的小说,需要从核心的人物形象、细节描写,以及外围的作者经历、创作动机、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等多方面综合梳理,深入把握文本的主旨;如果是短篇小说,通常不必作时代背景的联系,但要在拓展延伸上深入勘探,层层递进地触碰到小说的最深处;如果是散文,还能从更多的角度和层面上进行发掘,如文中形象、散文的特点、是非观念、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等等。总之,主旨的深度挖掘首先要求教师能够走在前面,以此为根据,为学生做好在浅阅读基础上的引导和护航。

如《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位老画家贝尔曼,为激发生病的琼珊的生命意识,半夜冒着风雨在琼珊窗外的常春藤上,画上了一片永不掉落的叶子。在浅层次的阅读下,高一学生都能够读懂小说中贝尔曼舍己为人的精神,但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较少,加之快餐式阅读方式的影响,通常不能也不会总结出更深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在讲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应该首先从“浩瀚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众多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形象”入手,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过的作品中令人难忘的形象,借指本文也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做好深度阅读的心理准备;然后让他们理清小说脉络,找出文章线索,在大部分学生完成后,再简单概括。

以上两个步骤都是为深度挖掘文本主题打基础的,真正的教学重点在第三步――文本研习。这一部分,可以在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之后,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作引导:1.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2.从直接描写之处分析贝尔曼的形象。3.小说的高潮在什么地方?4.为什么说这最后一片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至此,学生便能够深化自己对小说的最初阅读,明白贝尔曼更全面的品质:富有同情心、善良、关心他人,挖掘出了穷人之间相濡以沫的情分和小人物的心灵之美。至此,教师再趁胜追击,提出质疑:有人认为贝尔曼牺牲自己的生命成全他人并不是最佳的方法,那么当一个人的生命处于绝境中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对待?举一个顽强与疾病作斗争并最终获得胜利的例子,分析主人公成功的正面和负面因素。然后请学生回顾自己曾经遭遇的挫折甚至不幸,列举其中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得出最后结论:我们应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一旦遭遇逆境要勇于自救。

二、全心投入情感体验

情感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的情感较之常人更为丰富,因此在他们作品的字里行间,常孕育着厚重的情感。与此相似的是,高中生的情感也十分丰富,在这一年龄段因情感喷涌而写诗闻名的人不少,如纳兰性德、舒婷、顾城、海子等,所以有人说:“每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都是诗人。”然而两者之间的情感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来说,都是有着很大差别的。因此,如何利用文本带领年轻的情感走向深沉和醇厚,让学子们尽早理解和体验他们成长之后也会亲历的感情,这需要语文教师作适时的点拨和推动。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太多可以借助的课文,必修一第一专题中的“吟诵青春”,第三专题中的“漂泊的旅人”,必修二第四专题中的“一花一世界”等都有这样的作品。其中必修一中的《我心归去》,属于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的“漂泊的旅人”,这个版块表达的都是人与故乡的关系,而本文作为韩少功《访法散记》之一,正体现了旅人对故乡的特殊情感。而高一学生大多没有离别家乡,即使有,他们也没有如此深厚的人文内涵,因此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其中的深情,是重点也是难点。

在讲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基于情感体验的品读赏析和讨论上。首先以费翔的一曲《故乡的云》作情境导入,然后让学生带着歌曲的情感余韵,自主朗读课文,表达自己获得的直接感受,提出基本见解,经过整体感知后,再要求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两个要点上:一是作者对异乡和故乡的不同情状描写和因此产生的不同感受;二是找出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并表达出自己所感受到的作者心目中“故乡”一词的人文内涵。或许这样的跨度有点大,学生感受到了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可以在其间加进一个环节,让学生标识出自认为最能触动心灵的四句话,用自己最能融入情感的方式,借助知识的积累和亲身经历感受这几句话,并将这种感受在小组内交流。这样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有了一个很大跨度的提高。最后再以“家”作话题作文,让学生将自己获得的新体验结合实际进行反馈,达到巩固和提升。

三、纵深审视艺术形式

艺术形式是一切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再深刻的思想,再丰富的情感,没有恰当得体的介质表达出来,人们就永远无法准确得知作者的内心世界;反之,人们想要了解作者的完整内心世界,也必须深度审视作品的形式。

在高中课本中,美的表达比比皆是:《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中的意象美,《劝学》中的形象设喻,《江南的冬景》中避实就虚的写法,《景泰蓝的制作》中有条不紊的说明方法和详略得当的材料安排等等。如果说这些还只是表面的写作形式,那么紧扣主题的精确表达,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表里如一的贴切。如果教师在讲《逍遥游》时,能引导学生品味到庄子为塑造一个“逍遥”的理想境界,而使用了奇特的想象与华丽的夸张等手法,为说明“有所待”而编写寓言故事等等,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会令学生心中产生震撼之感。

10.简谈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论文 篇十

《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实验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作为大学的非计算机专业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实验课是其中的重要环节.采用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手段是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

作 者:李玲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中国,北京,100083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27)分类号: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实验教学 手段和方法

上一篇:服务员工作经验总结下一篇:酒店财务报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