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的发言稿

2024-08-22

教育扶贫的发言稿(精选8篇)

1.教育扶贫的发言稿 篇一

在扶贫领域作风建设、以案促改工作动员暨警示教育大会的发言材料

在扶贫领域作风建设、以案促改工作动员暨警示教育大会的发言材料

****党委书记  *****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召开的****扶贫领域作风建设、以案促改工作动员暨警示教育大会,是对我们思想上的一次再教育、再洗礼。我乡以案为鉴,警钟长鸣,时刻坚守纪律底线和法律红线,强化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严肃查处发生在扶贫领域的“四风”和腐败问题,确保国家扶贫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反腐倡廉工作持续推进。

***年**月—**年**月,在********公司申报花卉种植到户增收扶贫项目过程中,**村党支部书记****未正确履行职责,协助该公司编造贫困户承包信息、承包合同、验收手续等虚假资料,致使该公司套取中央、省专项扶贫资金***万元,性质十分恶劣。****高度重视,对扶贫领域开展精准监督执纪问责,精准打击了发生在扶贫领域的腐败行为,切实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年,全乡共查处扶贫领域案件**起,开除党籍****,收缴违纪款***万元,并对该典型案例进行了全乡通报。

今年,我乡将以此次警示教育大会为契机,推动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向基层延伸,这里,我代表乡党委表态:

第一,明确职责定位,靠实工作责任。把落实扶贫开发政策、查处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作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管理好干部队伍,监管好项目资金,落实好扶贫措施。以扶贫领域作风建设为契机,加强“八项规定”两准则一条例的学习宣传,切实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教育。

第二,突出问题导向,加大查处力度。针对扶贫领域的重点任务、关键环节认真梳理,分析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细化、实化工作措施,预防普遍性问题的发生,对严重违纪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手软、决不姑息。认真查摆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制度漏洞和监管缺陷,建章立制、完善措施、堵塞漏洞,预防和减少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第三,强化责任追究,持续形成震慑。对扶贫领域发生的重大腐败案件,在严肃处理当事人的同时,既要倒查追究基层党组织、纪检监察组织是否履行了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对查处的典型问题和问责的典型案例,公开曝光,向全社会释放违纪必究、执纪必严的信号,充分发挥警示和震慑作用。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一定坚决落实上级要求,明确各级职责,狠抓工作落实,对群众反映的各个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始终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发现多少查处多少,不留“暗门”,不开“天窗”,从重从严从快处理,绝不姑息迁就。相对于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的“蝇贪”感受更为真切和直接,我们将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集中查纠和整治党员干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让群众更多地感受到正风反腐带来的实际效果,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厚植党的执政根基,为促进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教育扶贫的发言稿 篇二

关键词:精准扶贫,教育扶贫,内生动力

在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 咬定目标、苦干实干,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如何脱贫致富, 实现全面小康, 达到共同富裕, 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治贫先治愚, 扶贫必扶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 教育“堡垒”必须筑牢。

一、教育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1. 摆脱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面小康是不让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小康。“‘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开始, 就把共同富裕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有一个地方贫困, 就不是‘小康’;有一个民族苦厄, 就不算‘全面’。” (1) 因此,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发展关键阶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扶贫工作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 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 切忌空喊口号, 不要提好高骛远的目标。” (2) 并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形成“六个精准”“四个切实”“四个一批”等扶贫事业的原则要求和工作办法。2015年11月2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成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的纲要性文件。

2. 教育扶贫是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 脱贫致富工作一贯被置于举足轻重的位置, 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 扶贫开发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 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得到了人民的一致认可。但不容忽视的是, 当前我国仍然存在7千万贫困人口, 扶贫工作依然任重道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过去救济式扶贫、项目式扶贫等传统“物质性”扶贫手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贫困地区的实际需要。多年来的扶贫经验证明, 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等已成为影响脱贫致富事业的根本性因素, 因此国家适时调整战略方向, 由传统的“输血式”扶贫转向探索“造血式”扶贫。

“扶贫必扶智, 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程、先导性工程, 也是根本性工程。说它是基础性工程, 是因为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教育是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也只有依靠人口道德素质、知识水平、科技能力的提高, 才能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提供基础性的动力要素;说它是先导性工程, 是因为科学的理论能更有效指导实践进步, 而教育是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精神面貌、理论素质和知识水平最直接的途径。当今社会的贫困问题, 已经不单单是物质层面的贫困, 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贫困, 若不首先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精神面貌, 不改变贫困人口封建落后的愚昧思想, 不改变贫困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水平, 仅依靠物质层面的救济扶贫是远远不足以引导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的;说它是根本性工程, 是因为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 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 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3) 扶贫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力水平, 保障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讲,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最关键的是提高生产者的素质, 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贫困地区生产力, 必须依靠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 而教育正是提高人口素质、摆脱贫困面貌的内生动力。

二、教育精准扶贫的现状分析

1.“硬件”扶贫精准不足

实现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 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目前, 随着战略方向的调整, 国家已经开始投入大量资金扶持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 并取得显著成绩和进步。但不容忽视的是, 教育扶贫资金也存在“撒胡椒粉”“大撒网”等用途不精准问题, 导致贫困地区教育所需硬件资源困难迟迟得不到解决。

贫困地区自身经济条件差, 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与城市相比, 贫困地区的学校数量、教学设备、食宿条件等硬件设施都难以达到国家基本要求。例如, 偏远山区由于人口相对稀疏, 很多自然村没有学校, 无法让贫困家庭儿童实现就近入学;很多学校经费不足以购买取暖设备, 难以解决冬季供暖问题;另外, “因教致贫”也是困扰许多贫困家庭的教育难题, 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致使很多适龄儿童不能接受正常教育, 或者早早辍学外出打工, 是“代际贫困”问题的根源所在。“硬件”资源的匮乏, 是阻碍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 这些落后地区仅依靠自身经济力量难以补足教育“硬件”设施, 需要国家教育扶贫经费的精准投入, 帮助贫困地区解决教育“硬件”难题, 为教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软件”扶贫力度不够

教育扶贫仅仅依靠“硬件”设施的保障是不足以提高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 教育精准扶贫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 教育的主体是教师, 师资力量的匮乏是导致贫困地区教育水平落后的关键因素。“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是贫困地区教育资源普遍面临的“老大难”问题, 城乡教师工资水平的差距让年轻教师不愿下乡受苦, 贫困地区学校生活条件差、待遇差使得教师资源留不住, 自身文化水平低、信息不通畅、教学方式落后让那些即使留下来的教师也难以教得好。其次, 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影响贫困地区适龄儿童能否接受教育的直接因素。贫困地区的许多家长文化水平低、教育意识淡薄, 认为读书无用, 让孩子早早辍学打工, 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教育扶贫没有彻底解决贫困人口的思想意识问题。第三, 不论是因为教学设备匮乏, 还是教学质量差, 或者是因为家长的教育意识淡薄等原因, 贫困地区很多适龄儿童不爱学习, 无法完成基础教育, 越“穷”越“愚”、越“愚”越“穷”的恶性循环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三、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探析

1. 教育“硬件”扶贫要精准

(1) 精准筹办特色学校。解决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 首先要解决的是让孩子们有学可上的问题。针对这一难题, 政府教育扶贫资金中应保证有一大块的比例用在为贫困地区精准筹办特色学校上。一方面, 扶贫资金应保障幼儿园基础教学和九年义务制教学的正常运行, 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山区, 学校数量少, 不能覆盖所有村庄, 交通不发达导致求学的孩子们要翻山越岭才能到达学校, 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正常的受教育状况。面对这样的事实, 精准应用扶贫资金筹办幼儿园、小学、初中等基础性学校需要常抓不懈, 才能实现教育的全覆盖、无遗漏。

另一方面, 在保障贫困地区孩子基础性教育的同时, 也要精准扶持职业技术类学校的创建和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向社会输送技术人才最直接的途径, 是解决贫困地区人口就业最有效的突破口。贫困地区可精准发展多种类型职业教育, 因地制宜创建特色职业技术类学校。例如, 职业中学、成人职业教育学校、成人技术培训学校等, 鼓励那些文化课业上有学习难度或对技术类学习有兴趣的学生积极报考特色职业院校, 鼓励贫困地区无业农民积极参加成人技术培训, 努力培养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 使其成为有技术、懂经营、能吃苦的全方位人才, 真正实现“培训一人, 就业一个, 脱贫一家”的教育扶贫目标。

(2) 精准完善教学设备。良好的教育环境离不开教学硬件设施的完善。教育扶贫资金要精准到位地完善贫困地区学校的教学设备。首先要保障教室坚固、防风、抗震, 在教室内的桌椅、黑板、教学工具必须齐备的同时, 也应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 完善教室内取暖或制冷设备, 如暖气、风扇、空调等硬件设施, 为贫困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室内上课环境。另外, 随着现代教学方式的不断进步, 多媒体设备也成为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的必备设施, 多媒体教学不仅丰富了授课形式, 更为实现城乡教育互动提供硬件支撑, 让教育的“输入”和“输出”有了更便捷的途径;其次教室外, 鲜艳的五星红旗不光是一个学校的标志, 更是贫困地区闪烁的“希望之光”, 不论身处哪一个地区哪一所学校, 国旗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用品。当然, 为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课下活动的场所, 操场建设也应成为教育硬件投入的一部分。一个完整的学校离不开桌椅、教室、操场等一系列硬件设施, 课堂内外教学设备的完善, 是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不可或缺的“刚性”条件。

(3) 精准改善食宿条件。贫困地区学校建设要更注重孩子们的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在寄宿制学校, 努力实现寄宿学生每人一个床位, 消除大通铺带来的卫生和安全隐患, 保障住宿环境的干净卫生;改善学校食堂条件, 满足学生就餐需要, 可参照“免费午餐”计划 (2011年, 我国启动了“免费午餐”计划, 每年拨款160多亿元, 按每生每天3元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免费午餐”计划覆盖了中西部699个贫困县, 受益学生达3千多万) , 针对不同地区的贫困状况, 精准补贴餐饮经费。另外, 保证学校厕所方便、干净、卫生, 设置开水房或安装饮水设施, 保障学生饮用水安全, 并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配备必要的洗浴设施等。改善贫困地区学校的食宿条件, 保障贫困地区学生的生活条件安全与方便, 也是教育精准扶贫不可忽视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4) 精准资助贫困学生。“因教致贫”问题要得到根本解决, 扶贫资金必须切实发挥作用。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 让贫困人口子女都上得起学。义务教育阶段, 全覆盖全免费政策要一以贯之执行下去, 并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需要, 适当扩大教育免费的范围。以四川省为例, 从2016年春季开始, 四川省实行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的全部51个县实施15年免费教育, 具体内容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和中专教育已经免费基础上, 免除幼儿园保教费、高中学费并提供教科书。这就意味着, 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 在民族自治地方公办学校就读的孩子, 不用交保教费和学杂费。这一政策让贫困地区孩子上学积极性空前高涨起来。高等教育阶段, 进一步完善贫困家庭大学生学费减免制度, 精准确定贫困学生人选, 适当加大费用减免的力度, 确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等多种渠道并行的资助体系, 同时优先为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安排, 为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生活、学习、工作的全方位补助。

另外, 政府要善于整合资源, 带头鼓励和牵动社会各界的团体、组织和个人的力量, 通过多种渠道为贫困地区学生筹集资助项目和资助基金, 加大对资助基金的跟踪监管, 确保资金发挥精准效益, 切实保障贫困地区学生的教育扶持精准到位。

2. 教育“软件”扶贫求创新

(1) 加强师资力量。改善贫困地区“软件”环境, 最关键的是加强贫困地区的师资力量。“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 (4) 因此, 教育精准扶贫必须加强教育首要“软件”——师资力量。首先, 教师数量要有保障。2015年,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5-2020年) 》, 这项计划是惠及广大乡村教师、拓宽教师资源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的关键举措。改善乡村教师编制、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是让教师在贫困地区“下得来”“留得住”的重要条件, 加之多渠道引进师资力量, 才能有效保证贫困地区教师资源的充足;其次, 教师质量也要有保障。贫困地区教师不光要“下得来”“留得住”, 更要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教学素养, 才能有效提高贫困地区总体受教育水平。一方面要求本土教师不断强化自身学习, 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也要求教育扶贫举措中大力支持城乡教师互动, 信息及时传达、教师良性互动能有效促进乡村教师队伍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的改进, 保障教师队伍有质量、教得好。

(2) 改变落后观念。扶贫先扶志, 要求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必须下大力气改变落后教育观, 帮助贫困地区人口树立与时俱进的新时代教育观。一方面, 基础教育不可缺。对贫困地区的适龄儿童而言, 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既是一项基本权利, 也是应当履行的义务。不做文盲、走出大山、摆脱贫困的志向若要实现, 必须依靠良好的教育, 这样的观念不仅要萌芽在每一个贫困家庭子女心中, 更要根植于每一个贫困家庭家长心中。家长要完全摆脱过去那种“读书无用”的愚昧思想, 真正认识到教育是摆脱“代际贫困”恶性循环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 终身教育不能忘。教育扶贫的对象不只是适龄儿童, 还包括成人在内的所有贫困人口。往往在越穷的地方, 成人教育越容易被忽视, 这不仅仅是源于教育资源匮乏, 更多的是因为“终身教育”观念没有在贫困人口心中生根发芽。“终身教育”的观念要树立, 既要把教育、学习贯穿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也要把教育、学习落实在书本、技术、思想道德和法治文明的每一个方面。

(3) 城乡教育互动。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客观存在的, 如何利用这种不均衡让城市教育资源带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 才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应该思考的问题。“当今时代,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 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 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 (5) 在城乡教育互动环节中, 科学运用“互联网+”思维, 把城市教育中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丰富的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的信息流通传递到贫困地区, 是推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有力手段。首先, 实现城乡教育互动离不开多媒体等硬件设施的齐全, 因此前文中提到教育“硬件”扶贫中, 多媒体设备是资金精准投入的重要方面。其次, 城乡教育互动的实现, 既需要城市教育质量好的学校的志愿付出, 也需要贫困地区的教师学会运用多媒体把知识传达给学生。这样一来, 通过互联网的“桥梁”, 城市学校的课堂视频、学习资料、图书收藏等教学资源都可以全方位展示给贫困地区学生, 甚至可以实现课堂直播, 打破时间、地域、物质限制, 让城乡两地学生同时接受良好的教育。

扶贫必扶智, 治贫先治愚。早在20多年前, 习近平就指出:“敬教劝学, 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 为政之先务”, “经济靠科技, 科技靠人才, 人才靠教育。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振兴是一个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统一过程, 其基础在于教育。” (6) 因此, 要想使贫困地区彻底摆脱愚昧落后的状态, 阻止“代际贫困”的恶性循环, 必须牢牢把握好“精”“准”二字, 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 打好教育扶贫攻坚战, 使之成为推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7 (2014.8重印) .

3.教育是最大的扶贫 篇三

2014年9月1日,一起突如其来的校园伤害案件,让地处鄂西北的国家级贫困县——郧西瞬间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彼时,杨耀东被县委、县政府“紧急”调任县教育局局长。不到两年时间,郧西再次以持续推进的自主教育改革和在十堰市处于领跑位置的教育质量而声名鹊起。2015年10月,郧西以高分通过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

多年来,郧西通过自主教育改革,走内涵发展之路,吸纳社会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围绕学生未来发展配置教育资源,全县教育发生了由内到外的“裂变”。“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杨耀东的想法朴素而简单,教育是最大的扶贫,让教育照亮每一个山区孩子的未来,是贫困县教育局局长的应然担当。

学校标准化建设乃学生安全健康发展之基

“作为‘临危受命的教育局局长,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安全,二是迎接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杨耀东化“危”为“机”,把“校园伤害案件”对教育的影响转化为推动县域教育发展的机遇,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夯实义务教育发展的基础。

2014年9月,郧西县教育局成立了学校安全应急指挥中心,为全县中小学校配备专职门卫、安装高清数字摄像头、购买红外线防入侵和一键式报警设备等安防“八件套”,同时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构筑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中小学校园安全屏障。2015年9月,投入100万元建起全县学校视频监控和指挥平台,实现了对中小学校园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监管。

“学生安全是教育的底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的路径选择。”杨耀东说,连续两年,郧西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全县“四件大事”之首和“十件实事”之一重点落实,先后出台了《义务教育实施方案》和《实行县领导县直单位包联乡镇学校标准化建设》等一系列文件,健全干部包联、部门联动、常态督导等工作机制,下大气力加速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按照“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均衡配置、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调整全县中小学校布局。杨耀东说,重新编制《郧西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适应新情况和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全县保留完全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初级中学13所、完全小学82所、教学点46个,城区“幼小”分离成功落地,小学基本化解“大班额”难题。

“近年来,除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外,全县募集社会资金4000余万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全面打响学校标准化建设攻坚战。”杨耀东说,近三年来,全县新征建设用地473亩,完成校舍建设项目94个,新建塑胶运动场17个,改扩建学生食堂59个、宿舍25栋、厕所56个,中小学D级危房全部消除;安装“班班通”设备863套,建成初中理化生实验室53个,小学科学教室78个,113所学校接入宽带网并搭建了教育管理平台;学生有了标准的课桌凳,寄宿制学校一生一铺,并建有标准化的食堂、卫生间和宿舍洗浴设施设备。

与此同时,全县实施校园安全“一把手”负责制和“一岗双责”制,深入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健全安全管理长效制度;配齐配足专用室和功能室,按需建设学校运动场和足球场,为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飞奔、突破、射门……”在郧西县夹河镇初级中学运动场,每个晴好的日子,都能看到学生快乐运动的身影。“如今,在郧西的群山之间,最美的建筑一定是学校。”杨耀东自豪地说,全县办学条件的巨变,得益于国家政策、教育主管部门、县委和县政府、乡镇党委政府、帮建单位(企业)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协同发力。

师资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保障

去年秋,来自甘肃省高台县的新机制教师王珊珊主动请缨,只身来到郧西县六郎乡梁家川教学点,自此该校音乐等课程开设得有声有色。据统计,近三年,郧西县补充新机制教师525名,公开招录教师467名,他们全部被充实到全县偏远农村学校。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也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杨耀东说,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唯一的选择就是让教育资源流向课堂,让这些资源切实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师资是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有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保障。”近年来,郧西县本着“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工作思路,用“签约引进一批,公开招聘一批,挂职锻炼一批,提拔交流一批,清理辞退一批”等办法,建立起教师队伍补充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全县干部教师实行“无校籍”管理,教师由“单位人”向 “系统人”转变。杨耀东说,“我们希望通过‘无校籍管理,逐步实现校长教师在全县范围的常态化流动。

如何让教师进得来、留得住?杨耀东给出的答案是,“尊重每一个教师,关爱每一个教师,成就每一个教师”。郧西县全面实施教师关爱工程,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促使教师坚守乡村、安心乐教。

郧西县教育局通过“选苗子”“搭台子”“压担子”“用尖子”,实行项目化管理、课题式考核的干部管理机制,坚持“以实干论英雄,凭业绩用干部”的导向,把肯负责、爱学习、勤实践、善钻研的教师选拔到管理岗位,全县不少中青年教师一步步走上中层管理或校长岗位,更多的教师则通过挂职锻炼和专业发展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

为加强教师的培养和成长,郧西县中小学校从2013年起开办自主教育论坛。学校每周确定一个主题,通过观点和个案分享,引领和促进全校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按照“两月入门,半年出师,一年成熟,三年优秀”的发展目标,建立健全“师徒结对、捆绑考核”的教师培养机制,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一名58岁的农村教师,竟然在去年全县初中语文和历史优质课竞赛中均荣获一等奖。”杨耀东高兴地说,近年来通过盘活优化师资,全县涌现出了樊正宏、陈定山、鲍道芳、柯昌英等一大批名师名校长,2015年郧西2名农村教师获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教育发展最终应体现在不断提高的教育质量上

“均衡发展绝不会简单等同于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其根本目标是要实现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让山区的每一个孩子成人成才。”杨耀东说,几年来,郧西县坚定不移地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自主教育改革,努力追求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质量。

针对全县留守儿童较多的实际,郧西县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实施“导师制”德育工作模式,在中小学开展以安全教育、经典教育、感恩教育、文明教育、健康教育等为主题的“五项教育”活动,倡导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

“要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教师要敢于放手,要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基于教育局领导班子的共识,郧西县自2009年起,全县整体推进自主教育改革,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合作意识和抗挫折能力。

杨耀东说,“自主教育改革,让全县中小学生学会了学习,实现了全面而充分的发展。”记者采访发现,“小组强则班级强,班级强则学校强,学校强则乡镇强”已成为全县校长教师抓教育质量的“逻辑共识”,郧西的自主教育改革从课堂开始,目前已渗透到了德育工作、班级管理、校本研修、文化建设等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在以人为本的自主教育旗帜下,郧西县开展了“三声校园”(书声、歌声、笑声)创建活动。“学校应该是青少年快乐成长的地方!更何况我们好不容易建起的功能室等硬件资源,要让其切切实实的发挥作用。”杨耀东以身示范,要求局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随机深入中小学校督查工作,其中“三声校园”建设是一段时间的必查内容。如今,郧西县中小学每周三下午,被固定为学生集中开展社团活动时间;五彩缤纷的快乐大课间活动,已成为全县中小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多年来,郧西县通过持续、深层次地推进自主教育改革,“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全县师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城乡和校际之间教育教学质量差距逐步缩小,该县教育教学质量在十堰市各县市区遥遥领先,他们孜孜以求的自主教育改革已成为郧西教育的一张新名片。

“教育是民生之首,直接决定着山区老百姓能否从根本上脱贫致富。”一度离开教育系统15年的杨耀东声称自己“不太懂教育,努力工作是出于岗位责任和使命担当”。在记者看来,正是杨耀东的这种教育情怀和历史责任感,促使他表现出抓铁有痕的执行力和极具创造性的智慧,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创造出了山区教育发展的郧西速度和高度。

4.企业在精准扶贫会议上的发言稿 篇四

根据郑部长安排,我就怎样做好我镇精准扶贫工作,讲两点意见,如有不妥,请郑部长指导。

一、总结过去,做到“三个”明确

(一)要明确我镇脱贫目标

按照“20xx年基本脱贫、20xx年巩固提升、20xx年全面小康”的总目标,到20xx年底,确保全镇2324名贫困群众脱贫,10个贫困村“脱帽”。20xx年,我镇脱贫人数为1143人(外加新识别贫困人口),“脱帽”村为1个(脱贫人口中必须含当年“脱帽”贫困村中所有贫困人口)。20xx年,我镇脱贫人数为393人(外加新识别贫困人口),“脱帽”村为2个。20xx年,我镇脱贫人数为393人(外加新识别贫困人口),“脱帽”村为2个。20xx年,我镇脱贫人数为395人(外加新识别贫困人口),“脱帽”村为5个。

今年我镇脱贫目标任务划分依据四个原则:

1.桂花井村为贫困村,由区上直接下达目标任务。

2.老场垭村、硝厂村为20xx年贫困村,按要求全部脱贫,仅老场垭村有20人于明年脱贫。

3.关财沟村为贫困村,但还未启动贫困项目,今年未划分脱贫任务。但有4人办了五保,已脱贫。

4.其他村按比例划分脱贫任务。

(二)要明确脱贫标准

贫困村脱贫标准:有一定规模主导增收产业,基础设施配套,村级活动阵地健全完善。贫困户脱贫标准: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736元,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有保障。这里的年纯收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扣除生产性投入的农业收入;二是工资性收入;三是资产性收入;四是政策性收入。另外,虽然有些贫困户上报贫困人口只有1个,但实际贫困人口不止1个。

(三)要明确资金管理

贫困村严格按照《南充市高坪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高坪区财政专项扶贫移民项目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高府办发〔20xx〕66号)和《南充市高坪区财政局、南充市高坪区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关于下达20xx年省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通知>》(高财农发〔20xx〕348号)文件精神执行。非贫困村严格按照《南充市高坪区财政局、南充市高坪区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关于下达20xx年省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非贫困村)的通知>》(高财农发〔20xx〕347号)文件精神执行。

具体资金使用与管理为:

1.贫困村

项目资金安排:我镇20xx年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村为桂花井村,中省财政补助资金暂时为100.5万元。按照群众大会讨论—群众意愿排序—充分协商酝酿—确定实施项目的基本程序,确定了通村公路修建、种养殖业发展等5个项目,具体项目资金分划为:

(1) 基础设施:通村公路修建70万元,塘库建设14万元。

(2) 增收产业培育:种植业6万元,养殖业10万元。

(3) 农户能力建设:0.5万元。

项目实施期限:本次安排的20xx年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期限为20xx年6月—20xx年6月。项目的实施要按照相关项目的规定执行。

2.非贫困村

项目资金安排:根据高委发〔20xx〕7号文件下达各乡镇20xx年减贫任务,按照1000元/人扶贫项目,我镇20xx年非贫困村减贫任务数979人,下拨资金97.9万元。我镇按人均800元的标准规划到户,200元于检查前按200元每人以贫困慰问的方式由帮扶干部发放给贫困人员。非贫困村资金支出要由帮扶干部根据帮扶措施签字确定支出项目及资金额,村干部审核后按镇上财经程序进行报账。

(四)要明确帮扶责任

按照区上的统一要求,贫困户近期增收项目所需资金和物资由帮扶干部负责筹措,各帮扶干部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支持,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要自觉接受所在乡镇和帮扶部门的工作安排,严格执行“月走访、季登记、年汇总”制度,每月至少一次到贫困户家了解其生产生活情况和包扶项目计划的实施情况,每季度进行一次纯收入登记工作,对“明白卡”分门别类进行登记,随时掌握贫困户收入情况,对于不能完成当年收入计划的项目,要及时调整,确保年终贫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贫困线以上。

1.各村要切实做到家底清、情况明,对辖区内困难群众的贫困状况、致贫原因、贫困程度、如何脱贫要心知肚明。一是要分年、分村、分户,因地制宜细化贫困村、贫困户的规划工作(基础设施、产业等);二是推进扶贫项目实施和产业发展,并做到专款专用,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三是明确干部的职能职责,实行压力传导,层层抓好落实;四是正确引导群众预期,切忌好高骛远,突出群众的主体作用。

2.贫困村要按年度落实好本村脱贫任务,切实将帮扶政策措施落实到村到户,确保20xx年底前辖区内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一是村干部要进一步核实贫困人口数据及致贫原因;二是进一步细化并落实脱贫规划;三是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确保项目资金不被挤占挪用;四是发挥好村三职干部和下派村第一书记在脱贫致富工作中的引领、示范、带头作用;五是进一步落实好产业发展与贫困群众脱贫的利益联结机制;六是制定并落实好村规民约和辖区内的环境综合治理以及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作。

二、注重当下,做到“三个”必须

(一)必须做到“六个”精准

1.扶持对象精准。进一步核实贫困对象,聚焦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对扶贫对象实现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做到底数清、任务清、责任清。

2.扶贫项目精准。结合实际编制扶贫项目规划,按照“资源整合、资金捆绑、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部门资源,确定实施内容、投资规模、进度安排、受益对象、责任分解等内容,做到项目规划到户、脱贫效果到户,按照会龙镇精准扶贫帮扶明白卡,根据脱贫计划、帮扶措施和帮扶效果,由村干部、帮扶干部和对象户,根据贫困户的贫困原因制定帮扶措施,。

3.资金使用精准。非贫困村资金支出要由帮扶干部根据帮扶措施签字确定支出项目及资金额,村干部审核后按镇上财经程序进行报账处理。各村和帮扶干部要对专项资金进行统筹安排,使资金精准投放到村到户,到具体项目,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

4.扶贫措施精准。根据对贫困村、贫困户分类梳理甄别,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围绕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精准制定脱贫计划,精准落实扶持措施,确保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到村到户,致富能力提升到村到户。

5.驻村帮扶精准。由我们区镇两级干部组成的驻村帮扶工作组已经正式成立了。在此,我希望大家针对扶贫工作薄弱环节强化支持、落实举措,整合各部门资源,畅通各部门渠道,立足脱贫扶贫,为我镇多立项目、多扶持资金,为我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聚集力量。

6.脱贫成效精准。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村、户减贫档案,分年度逐级验收成效,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二)必须填好一张卡

这张卡就是精准扶贫干部帮扶明白卡。我强调两点:

一是扶贫计划进一步明晰。

之前,我镇镇、村干部已根据贫困户具体情况制定一系列扶贫规划到户,但这仅是给帮扶干部制定最终帮扶计划的建议,请各位帮扶干部根据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和掌握的资源进行微调。规划要做深做细,到村到户,因村施策,因户施法,细微精准,切实可行,强化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二是扶贫举措进一步细化。

扶贫举措要在扶贫计划上进一步细化。比如:扶贫计划为种花生1亩,扶贫举措就要细化到是为其买种子,还是买化肥,还是提供技术指导,或者是为其打通销售渠道。另外,对种养殖业帮扶等建议帮扶干部回收(购买)一部分帮扶户农牧业产品作为自己家庭使用,回收的资金用于帮助帮扶户来年发展种养殖业的种子资金。但要杜绝发生购买农产品不给钱的违纪行为。

针对贫困人口脱贫,我们要采取:

(1)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对有劳动能力、可以通过生产和务工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和就业帮助力度,因地制宜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扩大专业就业培训和就业对接服务,通过发展生产和务工实现稳定脱贫。要积极发展特色增收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鼓励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领贫困群众就业增收。作为各村,蔬菜产业、干果产业、规模养殖业、专业大户、乡村旅游业等方面要规划到村、到户,因村施策,因户施法。

(2)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后面待省上把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后,逐步把低保线提高到扶贫线标准后脱贫,在供养对象自愿前提下,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扶养人的特困人员,要加快养老设施建设,对这部分人员实行集中供养。

(3)医疗救助扶持一批。要加大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资助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和特困供养人员等重点救助对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探索财政支持贫困户购买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办法;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要加大对贫困户、残疾人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在国家补助政策范围外进行政府兜底,区政府对特困户、困难户住院,取消住院费起付费,床铺费减50%,检查费减10%,同时给予一次性20xx元至3000元补助,另对特困户每月每人100元补助。

(三)必须强化组织领导和严格奖惩机制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镇成立领导小组,我为组长,党委成员为副组长,驻村干部、帮扶干部为成员,各村也要相应成立领导机构。领导小组下设稽查组、维稳组、工作落实组。稽查组,由人大主席邓斌和党委委员、纪委副书记唐志伟组成,负责对精准扶贫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对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不作为,工作不力,中饱私囊的人和事进行严肃查处。维稳组,由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舒明君和信访维稳办主任伍现海组成,负责向群众解释,协调矛盾纠纷。工作落实组,由扶贫分管领导李高荣为组长,武装部长赵必胜为副组长,扶贫办公室具体落实。

二是严格奖惩机制。对扶贫工作做出特殊贡献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对于完不成扶贫工作任务的帮扶干部,一律不提拔、不重用、不评优;对于完不成扶贫工作任务的村,对其当年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对帮扶工作推动不力、考核不达标的各村负责人和帮扶干部进行问责。

另外,对帮助我镇的区级单位提出点请求。一是要加强对各支部第一书记到岗到位的支持力度,尽量少安排他们单位工作。因为组织部对他们考核很严。

二是恳请你们对联系村的工作予以支持,特别是你们手中的项目,多向联系村及会龙镇倾斜。

三是做好帮扶工作的同时,已做好该村的信访维稳工作。

5.扶贫日发言稿 篇五

扶贫济困,是我们的责任。因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 1 —

义的本质要求,我们有责任创造条件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只有团结一致,立足实际,扎实开展好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援疆扶贫,才能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全疆人民一道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们皮山人民历来具有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在支援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等方面,都充分展现了皮山人民助人为乐的精神风貌,涌现出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乐于奉献的企业家和爱心人士。为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济困活动,加快皮山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今天,我们在全县开展“扶贫日”活动。行善积德,福有攸归;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积极开展和参与扶贫济困活动,将使被帮扶者点燃生活希望、迎来崭新生活,将使帮扶者拓展社会责任、提升价值情操,将使全社会洋溢友爱互助之风、达到共赢和谐之旨。希望全县各级党组织、政府各部门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各项扶贫工程,不断丰富扶贫济困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确保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要认真总结扶贫工作经验,探索建立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要树立扶贫济困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扶贫济困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希望各行各业和广大企业踊跃参与扶贫济困活动,立足行业特点,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动行业扶贫。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扶贫济困活动。广大党员干部要立即行动起来,在扶贫济困活动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社会各界人士也要积极伸出援助之手,用爱心点燃希望,用行动播

洒阳光,共同为皮山贫困群众筑起爱的长城,共同用我们的善举和关爱高扬起当代皮山扶贫济困的文明新风。

扶贫济困,我们义不容辞。共建和谐,我们责无旁贷。我们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社会各界和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和支持,皮山“扶贫日”活动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皮山和谐美好的明天!谢谢大家。

— 3 —篇二:全国第二个“扶贫日”活动讲话稿

全国第二个“扶贫日”活动讲话稿

全国第二个“扶贫日”活动讲话稿

各位来宾、同志们: 今年10月17日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二个全国“扶贫日”,设立全国“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格外关心,对于宣传党和政府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和友善互助核心价值,加强扶贫理论政策研究交流,对于构建政府社会协同推进扶贫开发的工作格局,动员全社会力量向贫困宣战,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开展以“守疆、奉献、减贫、发展”为主题的“扶贫日”活动,就是按照更加注重营造氛围、更加注重社会参与、更加注重整合资源的要求,围绕以帮扶贫困人口、困难群众为落脚点,创新扶贫济困方式方法,采取多种形式扩大社会扶贫济困、奉献爱心的参与面,积极倡导扶贫济困志愿者行动,广泛发动群众、社会各界、企业、公益慈善团体参与开展全国“扶贫日”活动。不断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援疆扶贫“四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不断拓展“扶贫日”活动的参与范围,努力打造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的活动品牌。

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始终将扶贫工作作为民生一号工程来抓,自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x亿元用于扶贫开发事业,全县22个扶贫开发重点村按照“九通、九有、就能”的标准,在全地区率先完成了整村推进工作任务。重点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产业发展取得明显突破,贫困村农牧民人均收入有了明显增加,截止2013年末,22个贫困村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x元。特别是2013年,县委、政府改革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结合扶贫产业发展项目,多方筹资x万元,为全县x名最贫困人口每人购买了10只生产母羊,按照“股份合作、联建共享、保底分红、长期受益”的运作模式,以托管的方式由北牧盐池羊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构建了“看得见、摸得着、迅速见效、长期受益”的产业扶贫新模式。每只羊可分红260元,每名贫困人口每年可分红x元,仅此一项,使x名最贫困人口一次性达到地区x元的贫困线标准,实现了全面脱贫。

这些成绩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在此,我代表县委、政府,向关心帮助支持我县扶贫工作的各位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今后的工作中,县委、政府将继续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努力奋斗,坚决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让全县的贫困人口都能够充分享受县域经济改革发展所带来的丰硕成果,确保在地区率先脱贫的目标顺利实现。

谢谢大家!篇三:扶贫工作发言稿 各位领导好,现在由我汇报一下去年支队的扶贫“双到”工作情况。去年我们支队对口帮扶揭阳市揭西县五云镇富厚村,经过一年的帮扶,工作成果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总结:就是开局顺利、进展良好、成效显著。下面我就分别从这几方面说说。

开局良好的原因是:首先是领导重视,我们支队的扶贫“双到”从2009年年底开始进行。支队领导班子成员都先后到过富厚村,并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调研,提出了自己的帮扶意见或落实了一些帮扶措施。像余支分别在五月和十一月都来过,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村内养鸡业的建议,现在也正在进行当中,政委和宋支也多次来到村里慰问,送来了贫困户急需的油米和慰问金等,朱支发放了助学金,李支也是多次关心扶贫的工作进展等等。各位领导的重视,给了我们很大的工作信心,揭西离珠海有四百公里之遥,领导们在百忙之中,不顾舟车劳顿,抽出时间来亲临指导,不仅极大的鼓舞了我们的士气,也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工作方向。其次就是执行到位,当任务下达以后,支队马上成立了扶贫领导工作小组,工作就开始迅速而有效的开展,从开始的进村入户调查到年中的各类情况汇总上报再到年底的工作成果会展,都按照上级的要求,认真落实,确保执行,这为我们最终取得较好的工作成效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第三就是保障有力,扶贫工作的具体开展执行是由支队办公室 负责的,为了确保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陈主任及办公室各位成员做了大量的工作,与村委“两委”干部沟通日常工作,安排驻村干部的吃住问题、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是帮扶双方的一道桥梁,有了这道桥梁,我们的帮扶工作才能畅通无阻。下面说说我们去年的工作进展,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里的粮草就是我们的帮扶资金。去年我们共落实帮扶资金130万元,这里的资金构成共分为几大块,第一是财政资金,我们总共落实100万,第二块社会募集资金10万块,来源于市扶贫基金会。第三块是单位自筹资金20万元,主要来源于单位内部捐款。通过多方面筹措,我们的扶贫资金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客观的数额。而目前到位的资金总共是50万元。其中市财政资金35万,社会募集资金10万,单位自筹资金5万。去年我们总共使用资金是23.82万元。主要用于下面几个项目:首先是贫困户脱贫增收,使用资金10万元。其次是村内道路硬底化项目,使用资金10万元,再次是完善村“五有”阵地,修缮了村委会办公楼。帮扶全村农户参加了2011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余用于慰问及助学。而我们去年的工作成效,有一个全省统一的量化考核指标,按照这个指标,我们取得了98分的成绩,已经较好地完成的一阶段的工作任务。现在村内公共基础设施完善,贫困户年人均收入由帮扶前的1300元提高到帮扶后的2100元,村

委会及贫困户都对我们的帮扶工作表示认可。

今天的工作重点主要是:第一,完成“两个确保”确保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确保85%以上的贫困户脱贫。为了完成这“两个确保”,今年会重点落实村集体经济项目入股五云镇硁下水电站,现在这个项目由市驻揭西县工作组统筹,九洲旅游集团具体实施,联合其余七个帮扶单位共同开展。目前已完成了收购该水电站的技术评估和资产评估。预计上半年可以完成。其次是开展汽车运输业,村委会购买货车,由村内致富带头人承包车辆运输,按月给村委会租金。提供一个长期可靠的村集体收入,目前正在进行可行性论证。在贫困户脱贫方面,采取发放生产资料,例如种苗化肥等,确保年底达到目标。其余资金用于助学、劳动力转移,劳动技能培训、村内公益事业等。

今年的工作方式是:夯实基础、抓典型、促全面,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强化宣传、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全面纵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篇四:2015年“扶贫日”工作协调会讲话稿

2015年“扶贫日”工作协调会讲话稿 2015年“扶贫日”工作协调会讲话稿

同志们:

根据省委、省政府审定的《xx省2015年“扶贫日”活动方案》安排,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意,今天召开省直部门2015年“扶贫日”工作协调会。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部署安排今年“扶贫日”活动,交流去年“扶贫日”活动经验及今年的工作打算。出席今天会议的有:省委副秘书长刘兆麟同志,以及24个省直单位负责同志及工作人员。会议共两项议程:一是省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二是省委副秘书长刘兆麟同志作重要讲话。同志们,刚才,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省工商联和省慈善总会等四家单位交流了去年开展“扶贫日”活动经验做法和今年的工作打算,兆麟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时间不长,但内容丰富。今天会议的精神集中体现在兆麟同志的讲话中,讲话深刻地阐述了当前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任务,对今年“扶贫日”活动进行了部署安排,就开展好今年的“扶贫日”活动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内涵丰富、重点突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下面,我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讲五点意见:

第一、要学习贯彻好会议精神。各单位要认真学习领会这次会议精神,尤其是要深刻领会兆麟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抓好传达学习,特别要向单位主要领导同志进行汇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开展好今年“扶贫日”活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第二、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目前,距离“10.17”的有效工作日不到一周,时间非常紧迫,任务十分繁重,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落实;要按照《xx省2015年“扶贫日”活动方案》的总体部署,采取超常举措,实行“倒逼”机制,按照时间节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确保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得到落实。(转载于:扶贫日发言稿)第三、要强化密切协调配合。“扶贫日”活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希望各部门按照责任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省扶贫办要统筹协调好各项工作,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密切配合,确保今年“扶贫日”活动有序开展。

第四、要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国家设立“扶贫日”是创新社会扶贫体制机制的重大

举措,对于整合社会力量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具有重大意义。“扶贫日”活动从去年开始,今年是第二年,应该说这项活动还是一项新工作,希望省直各相关部门要按照今年“扶贫日”活动方案的总体部署,突出“10.17,一起过上好日子”的活动主题,结合自身行业特点,细化实施方案,创新性地开展工作,确保今年“扶贫日”活动实效。第五、要认真总结经验做法。“扶贫日”是一项长期活动,以为周期,每年的活动要持续一年,但重点在“10·17”前后,国家也要求各地要在10月下旬报送当年开“扶贫日”活动的总结报告。今年,国务院扶贫办要求各地在10月23日前要报送今年开展“扶贫日”活动的初步情况,所以请今天与会的各部门,要按照兆麟同志在讲话中提出的要求,于10月20日前以书面形式将今年开展“扶贫日”活动的阶段性情况报省扶贫办,由省扶贫办汇总整理后上报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委、省政府。同志们,“扶贫日”活动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希望大家带着对贫困地区的深厚感情,带着对贫困弱势群体的特殊关爱,组织开展好“扶贫日”各项活动,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全社会共同参与,今年的“扶贫日”活动必将能够取得巨大成效,为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散会。

谢谢大家!篇五:全国第二个“扶贫日”座谈会讲话稿

全国第二个“扶贫日”座谈会讲话稿

全国第二个“扶贫日”座谈会讲话稿

同志们:

今天(2015年10月17日)是第二个全国“扶贫日”,到xx看望大家,并召开这个座谈会,主要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市县乡村的同志商讨当前的扶贫工作,进一步坚定信心、明确目标、细化措施,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确保xx这个当代中国扶贫开发拉开序幕的地方到2015年实现全面脱贫,坚决打赢xx村和xx试验区扶贫开发、同步小康攻坚战。

在这里,首先代表市委、市政府向xx村群众并通过你们向全市贫困群众致以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在“扶贫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特别要感谢长期以来一直关心、支持、帮助xx村和xx试验区扶贫开发、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的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深圳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借这个座谈会,从三个方面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开展“扶贫日”活动,要求我们更要格外用心、用情、用力,抓紧做实扶贫工作

今年8月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从今年起国家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扶贫日”的设立,我理解,释放了两大信号:一是党中央、国务院把扶贫开发摆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特别强调扶贫工作,要求把扶贫开发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前不久,光明日报社的同学送我一本书《摆脱贫困》,书中收录了总书记担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文章,当时就系统地提出了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的科学主张,提出的“先飞”意识、“经济大合唱”、走大农业之路等精辟论述,对我们贫困地方现在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同步建成全面小康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二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扶贫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设立“扶贫日”,就是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激发社会扶贫的巨大潜力,共同帮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早日摘掉贫困帽子。今年全省“两会”上,省委赵克志书记参加xx代表团审议时,主要讲了扶贫工作,5月8日又亲自到xx调研,对xx的扶贫开发作了重要指示。可以说,对于xx,作为全国唯一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肩负着为其他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示范的责任和使命,抓好扶贫工作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试验区建立26年来,也始终把扶贫开发牢牢抓在手上,从1988年至2013年,xx的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了44倍、111倍、707倍,各项事业跃上了新的台阶。从xx看,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3元增加到xx元,人均占有粮食从xx公斤增加到xx公斤,森林覆盖率从5%上升到70.4%,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3‰降为2‰,贫困人口从730人降到250人。总体来讲,xx和全市一样,都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跨越,初步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国统一战线和各级各界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和倾情帮扶。为此,在首个全国“扶贫日”来临之际,市委、市政府专门向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及xx市发出了感谢信。对全国统一战线和各级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xx试验区各族干部群众要心存感激,永远铭记!当前,xx进入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阶段,但由于受自然、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影响,仍是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目前全市还有166万多农村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自然灾害多、基础设施落后的连片特困地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从现在起,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剩6年时间,我们的扶贫开发任务艰巨而繁重。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必须进一步强化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拿出“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韧劲和干劲,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扎扎实实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齐心协力打好这场扶贫攻坚战,努力实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

就xx而言,按刘子富的话说,是拉开中国扶贫开发序幕的地方。作为xx试验区发祥地,xx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战天斗地,生动演绎了新时期扶贫开发的“xx实践”,其历史意义、政治意义、现实意义和示范意义对xx试验区乃至全省、全国扶贫事业都有深远影响。当前,xx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确保群众实实在在增加收入,在明年实现全面脱贫;二是先行先试,为贫困地区加快脱贫出做法,探索可复制的经验。设立“扶贫日”,对深入贯彻中央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坚定全社会向贫困宣战的决心,弘扬“扶贫济困、崇德向善”传统美德和倡导友善互助的价值取向,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具有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对xx、对xx更有特殊重大意义,全市要以开展“扶贫日”活动为契机,用心、用情、用力,抓紧做实扶贫工作。

二、啃下扶贫“硬骨头”,要求我们必须咬住重点,切实做到精准发力 当前,扶贫工作啃的都是“硬骨头”。立足xx和xx实际,如何聚焦扶贫、聚焦重点,做到精准发力?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今年以来我16次到xx,以xx为样本解剖“麻雀”,就推进xx和全市扶贫工作作了认真思考,和大家一起商量,形成精准扶贫“四法”这样一个总体思路。具体就要认真落实省委提出的“创新产业扶贫开发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内生力量,创新城乡互动发展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拉动力量,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支撑力量,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增强减贫脱贫的保障力量”,绘制总攻贫困路径图,以改革的力量拔穷根;通过瞄靶子、梳辫子、结对子、理路子、想法子、找票子、甩膀子、强班子、凑份子、造册子,建立健全“十子”机制,形成具体、详实的精准扶贫工作运行机制;突出“六个到村到户”这个抓手,扎实推进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到村到户;大力实施产业链扶贫,通过链接农户、科技、合作社、教育培训、龙头企业、融资、基地、特色品牌、园区“九个发展要素”,依靠市场激发内生动力,引导群众在产业链上脱贫致富。

发展是最大的扶贫,产业则是发展的支撑。没有产业,扶贫就不可持续,即使一时半会靠捐钱捐物勉强“扶上去”,但时间一过就容易返贫。为此,针对xx村群众的实际和发展需要,经过大家商量,村里年初就对70户250名贫困人口种什么、养什么作了具体安排。后来我们又引进九丰公司在xx实施设施蔬菜项目,将建设育苗大棚、生产大棚近200亩,主要发展冷凉茄果类蔬菜。要把发展产业作为全市扶贫最紧要的重点任务,我们要依托我们的山地特色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利用现代农业理念和技术,把农业做精做细,“以亩产论英雄”,做成精致农业,做出“精品山”;围绕“一县一业”,提升农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拉长、加厚、拓宽产业链,做大“规模山”;强化品牌建设,擦亮“乌蒙山宝•xx珍好”这个农业品牌,做响“品牌山”。要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引进更多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今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开展大农业“百企”招商,力争3年引进100家农业龙头企业和台资企业。目前已初见效果,大方县已和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了投资协议。昨晚,粤旺集团和我市签约,我还会见了台湾华邦农业生技有限公司成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强力推进农业企业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扶贫要先扶志,要加快推进教育扶贫。要通过抓教育,从根子上治愚治贫,不让农村群众特别是困难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今年,xx的教育发展算是有一个新的起色,12个初高中毕业生,出了4个大学生,送了4个孩子去读中职学校,3个考取了高中,剩下1个也去补习高三了;还办起了32个学生的学前班,6套教师周转房也已完工,10位老师已经入住。下一步,xx村和全市都要加快推进教育扶贫,推动农村教育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要做到“两头抓”,一头抓孩子教育、提升教育质量,一头抓成年人的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要强化一个共识,把教育作为挖穷根的治本之策,形成“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的合力;要紧扣一个方向,努力缩小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通过加快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要抓住一个关键,切实为乡村教育提供师资保障,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扩大特岗教师规模、鼓励免费师范生到贫困村从教等方式,提供更好的师资保障;要实现一个突破,统筹推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努力实现“人人受教育、个个有技能、家家能致富”的目标。

扶贫要夯实基础设施。这几年,xx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很大,水、电、路以及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环境都有了很大改善,毕威高速通车后,对外的交通条件也在不断改善。2011年我第一次到xx时,差不多走了5个小时,现在也就是不到3个小时。今后,还要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六项行动计划”,真正建成一个美丽xx。近几年,全市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大踏步推进,高速公路、铁路、机场从无到有,实现了一个飞跃。下一步,围绕铁路和公路“三纵三横”的目标,要加快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xx的交通区位优势,真正实现“大进大出”,为广大群众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打通“大动脉”。对内,要大力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优化“内循环”。要加快建设硬化整齐、通达便捷的小康路,安全清洁、保障供给的小康水,经济适用、大方美观的小康房,安全可靠、便利环保的小康电,畅通高速、覆盖广泛的小康讯,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小康寨。扶贫要和生态建设统一起来。xx村在文朝荣老支书的带领下,通过20多年植树护林,森林覆盖率已经超过70%,摆脱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在绿水青山中迈向了脱贫致富。随着林下经济的发展,xx的万亩“常青树”将变成“摇钱树”。就试验区而言,要把扶贫和生态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在推进扶贫攻坚的同时,要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大力建设生态文明。要优化生态空间,合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严格落实用途管制;要加强生态保护,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抓好重点污染物防治,实施清洁能源替代;要大力发展新型生态工业、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和喀斯特生态旅游,构建生态产业体系;要着力推进“绿化xx”行动,力争三年内全面绿化194万亩荒山荒地,加快生态修复;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要以生态补偿为重点,构建生态建设制度体系,从制度层面推动实现百姓富、生态美。

三、打赢“攻坚战”,要求我们必须万众一心、齐心协力,形成聚力攻坚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6.扶贫工作发言稿 篇六

开局良好的原因是:首先是领导重视,我们支队的扶贫“双到”从2009年年底开始进行。支队领导班子成员都先后到过富厚村,并进行了详细的考察调研,提出了自己的帮扶意见或落实了一些帮扶措施。像余支分别在五月和十一月都来过,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村内养鸡业的建议,现在也正在进行当中,政委和宋支也多次来到村里慰问,送来了贫困户急需的油米和慰问金等,朱支发放了助学金,李支也是多次关心扶贫的工作进展等等。各位领导的重视,给了我们很大的工作信心,揭西离珠海有四百公里之遥,领导们在百忙之中,不顾舟车劳顿,抽出时间来亲临指导,不仅极大的鼓舞了我们的士气,也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工作方向。其次就是执行到位,当任务下达以后,支队马上成立了扶贫领导工作小组,工作就开始迅速而有效的开展,从开始的进村入户调查到年中的各类情况汇总上报再到年底的工作成果会展,都按照上级的要求,认真落实,确保执行,这为我们最终取得较好的工作成效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第三就是保障有力,扶贫工作的具体开展执行是由支队办公室

负责的,为了确保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陈主任及办公室各位成员做了大量的工作,与村委“两委”干部沟通日常工作,安排驻村干部的吃住问题、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是帮扶双方的一道桥梁,有了这道桥梁,我们的帮扶工作才能畅通无阻。下面说说我们去年的工作进展,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里的粮草就是我们的帮扶资金。去年我们共落实帮扶资金130万元,这里的资金构成共分为几大块,第一是财政资金,我们总共落实100万,第二块社会募集资金10万块,来源于市扶贫基金会。第三块是单位自筹资金20万元,主要来源于单位内部捐款。通过多方面筹措,我们的扶贫资金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客观的数额。而目前到位的资金总共是50万元。其中市财政资金35万,社会募集资金10万,单位自筹资金5万。去年我们总共使用资金是23.82万元。主要用于下面几个项目:首先是贫困户脱贫增收,使用资金10万元。其次是村内道路硬底化项目,使用资金10万元,再次是完善村“五有”阵地,修缮了村委会办公楼。帮扶全村农户参加了2011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余用于慰问及助学。

而我们去年的工作成效,有一个全省统一的量化考核指标,按照这个指标,我们取得了98分的成绩,已经较好地完成的一阶段的工作任务。现在村内公共基础设施完善,贫困户年人均收入由帮扶前的1300元提高到帮扶后的2100元,村

委会及贫困户都对我们的帮扶工作表示认可。

今天的工作重点主要是:第一,完成“两个确保”确保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确保85%以上的贫困户脱贫。为了完成这“两个确保”,今年会重点落实村集体经济项目入股五云镇硁下水电站,现在这个项目由市驻揭西县工作组统筹,九洲旅游集团具体实施,联合其余七个帮扶单位共同开展。目前已完成了收购该水电站的技术评估和资产评估。预计上半年可以完成。其次是开展汽车运输业,村委会购买货车,由村内致富带头人承包车辆运输,按月给村委会租金。提供一个长期可靠的村集体收入,目前正在进行可行性论证。在贫困户脱贫方面,采取发放生产资料,例如种苗化肥等,确保年底达到目标。其余资金用于助学、劳动力转移,劳动技能培训、村内公益事业等。

7.教育扶贫的发言稿 篇七

一、教育扶贫移民工程

(一) 实施背景

我县实施教育扶贫移民工程缘于王下乡。

该乡地处我县东北角, 属偏僻的少数民族山区。其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 是我县最边远、最贫困和教育发展最落后的少数民族乡镇, 也是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贫困乡镇之一。历年来省领导和县领导都非常重视王下乡的扶贫工作, 可是虽然年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但仍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王下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在长期的扶贫实践中, 县委、县政府最终意识到, 文化素质偏低是制约王下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 单纯的“送钱”和“送物”是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的, “治穷先治愚, 扶贫先扶智, 扶智先扶教育”。昌江教育扶贫移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二) 具体做法及成果

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五点:一是从我县的实际出发, 制定总体规划, 分步实施, 不断推进。2007年把全县考不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纳入职业教育范围, 并实行“四免一补”;2008年将王下乡5个教学点全部小学生搬迁到王下中心校实施“教育移民”;2009年昌江思源实验学校正式招生;2010年“教育扶贫移民”范围扩大到全县各乡镇中学和中心校。

2006年秋季, 我县率先将王下乡271名初中生整体搬迁到县民族中学免费寄宿就读, 由政府出资“包吃、包住、包学费”。从此“教育扶贫移民”的扶贫模式在我县推行。

2007年春, 省委书记卫留成在我县调研时发现了我县“教育扶贫移民”这一典型, 并给予充分肯定。随后, 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10个市县推广“昌江经验”, 确立了“海南教育扶贫移民”的科学发展新模式。

为扩大我县教育移民工程覆盖面, 进一步巩固教育移民的成果, 我县加大了实施教育移民的力度, 大力实施“一个推行、两级建设、三段移民”的教育移民工程。即在全县逐步推行教育移民;推进城乡两级教育移民工程建设;实施小学———初中———高中 (职校) 三段式教育移民扶贫工程。

2007年秋季, 我县将职教中心整体迁入太坡中学, 招收新生1200名, 实行“四免一补”“一包”“一联”“一帮”等优惠政策。

2008年8月1日昌江思源实验学校建设项目奠基开工, 2009年9月1日投入使用。该校是一所以招收特困学生、孤儿为主的“教育移民”九年一贯制县级示范学校。目前在校生达1903名。二是对“教育移民”实行“三包” (包吃、包住、包入学) 。三是完善管理机制, 确保学生安心就读并建立行政领导联系学校和定期检查制度。我县分管教育的王文平副县长和教育局林伟局长直接联系县民族中学;成立“王下乡寄宿生管理办公室”;县教科局组织人员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家庭情况;建立王下乡寄宿生医疗费报销制度, 对移民学生的医疗费实报实销, 保障了学生在县城安心就读。四是与职业教育衔接, 解决好学生的出路问题。为防止教育与就业脱节, 我县确定了“贫困偏僻农村学生易地搬迁读书———职业教育———城镇就业”的思路, 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移民的关键环节。通过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 加快县职教中心的建设, 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 实行“四免一补”政策 (免除学杂费、住宿费、信息费、课本费、补助学生生活费) 和联合办学等措施, 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五是争取每一个贫困家庭有一个孩子能进入职业技术学校接受培训教育, 然后由政府帮扶就业, 通过一人就业带动一户脱贫, 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

(三) 实施教育移民的几点启示

第一, 优质资源整合, 调整学校布局, 是少数民族山区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实践表明,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是办学条件落后, 教师素质不高, 教育资源浪费。因此, 必须通过整合资源,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王下学校学生的“教育移民”不仅促进该地区教育的发展, 也带动了其他地区教育的发展。第二, 扶贫先扶智, 是创新扶贫模式促进民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民族地区贫困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 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程度不高, 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低下, 缺少创业精神是最根本的原因。通过对这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良好教育, 开启智力, 培育精神, 实现一人受教育, 带动全村良好学风的养成;实现一人就业, 带动全家脱贫的目标, 就能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扶贫工作不到位, 扶贫成果表面化, 脱贫又返贫的现象。第三, 关注弱势群体, 共享公平优质教育资源,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在实现“和谐教育”过程中, 教育公平就是百姓们首要关注的“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我县率先在王下乡实行“教育扶贫移民”政策, 并推动全省性教育移民工程的实施, 是对长期以来处在教育边缘, 经济长期贫困落后的弱势群体, 特别是青少年受教育权利的一种补偿,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第四, 加快经济发展, 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是各级政府始终不渝的施政理念。“改革是手段, 发展是目的, 惠民是根本”, 这是我们县委县政府一直以来坚持的施政指导思想, 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新路子是我县党政领导工作的重点。王下“教育移民”充分体现了让改革发展成果直接惠及人民群众的施政理念。第五, 教育移民的直接受益者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是精神面貌由无精打采向神采奕奕转变;二是学习态度由消极被动向自觉主动转变;三是学生视野由知识面狭窄向宽阔转变;四是学习成绩由差向中等、良好转变。

二、学前免费教育工程

(一) 我县学前教育现状

一是园数少, 不能满足幼儿入园需求。目前, 我县共有幼儿园21所。其中, 公办幼儿园仅有5所, 占全县幼儿园总数的23.3%;民办幼儿园16所, 占76.7%;在乡镇开办的幼儿园仅4所, 占19%;县城开办的幼儿园17所, 占81%。按“十一五”教育规划中幼儿教育入园率要达到85%的目标测算, 全县约9000名适龄儿童, 入园人数应为7650人左右, 而目前全县入园幼儿仅有6060人;全县办园数量至少应有25所128个班, 但目前全县仅有21所97个。从以上情况上看, 我县各项办园实际还不能满足全县幼儿的入园需求。而且城乡办园布局结构严重失衡, 县城密集, 乡镇稀疏, 城乡在园儿童人数比例为15∶2, 城乡幼儿教育发展差距巨大, 农村幼儿“无园入”问题十分突出。

二是在园幼儿人数少, 大部分农村儿童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目前, 全县有适龄儿童 (3至5周岁) 约9000人, 在园儿童6060人, 入园率约67.3%与全省发展目标85%相比低17.7个百分点。其中学前一年儿童 (5周岁) 1850人, 在园儿童1379人, 入园率为74.5%, 与全省发展目标85%仍低10.5个百分点。造成入园率不达标的学龄前儿童主要集中在乡镇农村, 大量农村学龄前儿童接受不到应有的幼儿教育。

三是幼儿教师数量少, 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我县共有幼儿教师226人, 其中公办园教师65人, 民办园161人。按教育部颁布的1:3的幼儿教育每班配备教师标准来测算, 我县有6060名在园儿童, 应设170个班, 应配幼师为510名, 全县幼师缺口达到284人之多。由于幼儿教师配备数量不足, 人少事多, 教学工作任务重, 造成幼儿教师流动性大, 严重影响了幼儿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 推进我县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措施

1. 办园模式与政策。

推进我县学前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为了缩小我县城乡幼教差距, 满足广大农村儿童对学前教育的需求, 必须从我县实际出发, 坚持公办与民办“两条腿走路”的办学体制, 加大公办园投入力度, 加强民办帮扶力度, 共同加快我县幼儿教育发展。争取1年~3年实现城乡学前一年免费教育, 3年~5年实现城乡幼儿免费教育。

第一是加大公办学前教育投入, 实行学前班教育免费政策。按照“以乡镇中心校为主, 分类推进, 统一标准, 加快普及, 全面提高”的原则制定普及学前教育规划。在县城, 根据人口分布情况, 以街道为依托统一规划幼儿园;在农村, 把乡镇幼儿园建设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结合起来, 将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学校布点通盘考虑, 根据人口、地理, 交通等条件, 以乡镇为单位统一规划, 设点办园, 争取在方圆3公里之内, 服务人口5000人的范围内设立学前班。实行扶弱的免费政策, 先扶持农村再到城区。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 逐步推进我县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第二是加强民办学前教育帮扶, 实行学前教育“民办公助”政策。长期以来, 由于政府财力有限, 我们在“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政策落实上并没任何实质性的扶持举措。当前我县经济社会正处快速发展时期, 地方财政有所增强, 学校布局调整后闲置校舍增多, 师资数量相对充足, 为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引导鼓励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采用“民办公助”的模式, 即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 政府与办园单位签订办园协议, 办园单位承担办园责任, 负责投资开办乡镇中心幼儿园, 入园学生政府财政补助学费和工作经费, 减轻社会力量办园风险, 保证幼儿园的基本效益, 正确引导鼓励民办幼儿园办园方式向农村转移, 加快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标准化管理。

第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加强幼儿教师培训的同时, 鼓励优秀毕业生从事幼教工作, 逐步增加公办幼师比例, 充实幼儿教育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第二是建设一批专用的学前教育的设施和设备。一是利用近几年来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整合出来的多余场地、校舍, 兴办乡镇和村级幼儿园;二是利用收归地方管理的学校多余场地, 校舍办园;三是政府根据需要, 投资办园。第三是完善一套科学的学前教育管理模式。一是实行幼儿园办园准入和等级制度;二是规范学前教育的办学行为;三是大力推进托幼一体化;四是建立学前教育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五是建立学前教育督导检查制度。

(三) 学前免费教育前景

我县实行农村学前班免费教育以来, 全面落实改革发展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措施, 坚持“一年试点铺路、二年初具规模、三年完善提高”的发展思路, 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及村完小幼儿园建设。

2008年秋季, 我县免费学前教育仅在部分乡镇实施。当时仅有10所乡镇完小以上学校开设学前班, 共13个班级393人, 2009年春季又扩展为22所乡镇完小以上学校开设学前班, 共26个班级1107人, 到了2010年秋季已达2279人。较好地解决了乡镇幼儿无园入的问题。

8.高中阶段教育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考 篇八

关键词:高中教育;扶贫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7-0230-17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7.066

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资助政策,在高中阶段学校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及国家助学金政策,对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落实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滋惠计划”和家庭经济特困大学新生资助项目;为考入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并积极配合区慈善协会、工会开展社会救助工作,现就推进全区高中阶段教育扶贫、突出精准资助谈点思考。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保障

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区政府成立了由分管教育的副区长任组长,教育、财政、民政等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区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解决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中职、普高学校强化资助工作校长负责制,加强资助工作各个环节的管理,确保各项资助政策的落实和资助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确保学校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标准化建设。认真落实《甘肃省市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保机构健全、职能明确、队伍有力,按不少于2人的标准为具体负责部门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保证资助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高度重视学生资助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问责机制,对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队伍建设、资助政策落实和资助资金管理全面督导检查,着力提高资助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落实责任制度,确保资助管理科学、精细,服务水平持续提高。

三、落实资助政策,助力学生成长

(一)全力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助学贷款是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的重要举措,要以实现“助学贷款政策全覆盖和应贷尽贷”为目标。同时加强贷后管理工作,强化贷款学生诚信意识,做好贷款风险控制,保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持续健康发展。自该项工作开展以来,累计为8016名大学生发放助学贷款10668.71万元。甘州区教育局资助工作多次获得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表彰奖励。

(二)持续加强国家助学金评审发放工作

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他受助学生资格认定办法,规范国家助学金评审、发放工作,确保资助过程和资助结果的公开、公平、公正,避免助富漏贫,实现应助尽助。严格按照《甘肃省教育厅中国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关于办理和规范使用“中职学生资助卡”有关事宜的通知》精神,中职和普高助学金全部通过区学生资助中心建行专户打入每个受助学生银行卡。

(三)规范资助资金管理

完善高中阶段学生资助工作机制,规范工作流程,强化资金管理,确保各项资助资金的准确、及时、足额发放。督促各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学校严格按照4%-6%的比例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资助经费,专项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确保校内资助经费的落实到位。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关注民生、支持教育,进一步加强对捐助资金的统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重复资助和过度资助现象发生。

(四)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探索建立覆盖全区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资助工作信息管理平台,加强对受助学生个人信息和资助资金发放进度的监督管理,在具体业务操作中,积极引入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全面提升学生资助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水平。二是建立完善学生资助工作考核制度。完善高中阶段学生资助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规范考核工作程序,提高考核工作效果;重点加强工作条件、日常管理、管理绩效等有关内容的考核,完善学生资助工作表彰奖励机制。三是加强资助资金监督管理。教育、财政定期组织资助资金发放情况专项检查和监督,完善信访投诉处理制度,同时配合审计、纪检、金融等有关部门联合进行专项检查和审计审查,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问题,严格依据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从严、从重处理。

(五)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紧抓宣传时机,以日常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在招生、开学、放假、毕业之际,集中开展资助工作宣传,努力做到资助宣传和教学活动相结合、日常宣传和集中宣传相结合。拓宽宣传渠道,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传媒平台,全面、深入、持续发布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加强政务公开和资助公开,使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了解、支持、关注学生资助工作。明确宣传内容,确保资助政策入脑入心,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有重点地进行阶段性宣传教育,增强资助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握宣传方向,大力加强对资助工作成效和受助学生自强、成才典型事迹的总结、宣传,扩大正面宣传影响,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创新宣传手段,积极探索开展“诚信你我,感恩社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资助宣传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教育扶贫精准实施,需要对准焦距,解决好坐标系的问题,做到对象精准、内容精准、目标精准、措施精准。甘州区教育局主动创新工作机制,拓宽资助渠道,开通“绿色通道”,采取多样措施,确保实现资助政策家喻户晓、资助成效人尽皆知,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有力地维护了教育公平。

上一篇:2023经济结构调整下一篇:四年级数学与生活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