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

2024-07-23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共8篇)

1.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 篇一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金融企业

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

中国人寿财险济南市中心支公司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为了深入领会中央精神,以便更好的溶入经济社会的发展洪流,笔者一直都很关注有关十七大六中全会精神的一些解读。由于多年来一直怀着一个国家振兴、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也因为多年来一直受到民族劣根性、信仰危机、文化缺失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人对人本精神的践踏,更因为近几年来党中央坚持民本理念、倡导人文关怀、关注民生疾苦的高瞻远瞩,常常在我心胸之中激荡碰撞,使得我对一个民族的精神、一家企业的文化、一个人的面貌诸如“软实力”方面的东西,思考了许多……

邓小平同志说:“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这段话精辟地说明了金融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高屋建瓴地指出了金融在发展我国经济中的关键作用,阐明了金融与经济的本质联系。所以,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推

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进程中,切实加强我们的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企业、公司是一个有生命的组织。如果她没有思想,没有文化,没有灵魂,她就会失去生命。就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旦没有了文化,就将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也就无从谈起什么崛起与振兴、强盛与复兴。这对于一个企业、一家公司、一个行业而言,道理是一脉相承的!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她的作用发挥如何关乎当今货币战争环境下的国家安危。那么,什么东西可以影响金融的作用发挥呢?

毋庸置疑,金融行业核心价值观的行业认同度、金融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和内聚力、金融业者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员工士气,将影响着金融在现代经济中核心作用的发挥。然而,近几年来,我们在借鉴西方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建设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的艰难过程中,似乎在“形”似方面的追求更多一些,而恰恰忽视了至关重要的“神”似,甚至忽略了中国特色。因为形神兼备才是我们中国金融企业朝着美好愿景齐心协力的保障,并独具中国特色才是中国金融业扬帆远航于世界经济海洋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在中国金融业有着绝对优势的企业,在近几年里都已经先后成功实现了股改上市这一“压倒一切”的阶段性目标。她们接下来的目标就应该是,在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条件下,也可以说是在金融服务近乎自由化的条件下,如何来进一步提升各自与狼共舞的核心竞争力,并培育形成独具特色的、和谐的金融企业文化,从而尽快凝聚广

大员工和股东的心力与智慧,在担负起维护中国金融主权的同时,不断的实现股东利益和员工利益的最大化,进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共进,并如愿的将企业自身打造成为一个真正的一流国际性金融企业,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之路上的一艘艘金融航母。就象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一样,一个企业也不能没有精神,不能没有企业文化!

在《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写道:“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

文化,对于我们国家尚且是如此重要,我们的国有控股金融企业难道又能例外吗?文化是无形的资产。金融企业的发展战略需要文化来传播,金融企业的形象需要文化来塑造。文化是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持续和谐发展的灵魂。过去,人们只要谈到中国的金融业,就总也免不了要唠叨我们的企业制度太落后了。而今,经过引进各不相同的战略投资者,通过股份制改造,应该说我们并不缺乏先进的制度框架了,如公司治理架构中,我们有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经营管理层,以及独立董事制度,并且还陆续实现了公开发行上市。西方先进的企业制度已经被拷贝进了我们的国有控股金融企业,可是,治理结果却仍不尽如人意,现实与愿望还有相当的距离。

近年来,时常出现的金融大要案件背后,股改剥离后不良贷款显性化的反弹压力,有企业自身金融内控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还有我们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因素,更有我们金融企业复制的西方制度与中国金融企业故有文化的强烈冲突和艰难磨合过程中的文化缺位等因素。

西方先进的企业制度为什么难以在我们的金融企业生根发芽?关键在于缺乏思想道德力量的支撑,缺乏正确的价值观,缺乏文化这个灵魂;关键在于和谐文化的精神与先进的金融制度尚未实现良性互动,和谐文化的精神还没有磨合、浸润到金融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经营理念和职业规范之中。实事求是的说,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大型保险企业快速发展的成就也是可惜的,但中央政府深化金融改革的决心更是不容质疑的。

然而,就大型金融企业的文化建设而言,的确是相对滞后了,甚至可以说是在复制西方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被一心一意搞经营和扎扎实实做“形似”所边缘化了,以至出现了许多重经营轻管理轻文化、重业绩轻员工轻文化的危险迹象。

在许多与金融企业共同成长起来的从业人员心中,她们的理想或是愿景,几乎都发生了脱胎换骨似的变化。过去的那种以司为家、司兴我荣的思想意识,已经是很少有人惦念了,主要的一些想法就是希望企业能不断做优多拿点钱和实惠维持生计。因此,在这种“一切向钱看”的心魔控制下,任何高明的制度设计都将在那些敢于铤而走险的人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才会有王雪冰、张恩照、余振东、高山、王益等不同职位的“官员”与少数精神脆弱的员工们前赴后继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在这种一半是海水(员工们比较低调,因为被长期忽略且分享不到多少了以自慰的改革果实)一半是火焰(高管们热情高涨,有数十万数百万的年薪加期权身价飞涨且名利双收)的现状下,涉入“改革深水区”的中国金融企业就尤其需要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尤其需要认真研读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报告中所传达出来的:正视和强调“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流讯息和精神。

否则,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的金融企业的文化都缺失了,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肯定将受到严重影响,我们国家的经济金融安全也将岌岌可危!的确,“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重要论述,以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党对文化建设在党

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论断。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这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

可见,切实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重点的文化建设,将大大有益于提振民族士气!同理,切实加强以社会主义金融企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重点的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也必将大大有益于提振金融企业的员工士气!

2.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 篇二

党通过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后,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战略目标,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 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是促进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梁启超在《中国少年说》中曾指出:少年强, 则国强, 点明了少年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所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用科学的理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 高校方面

良好的学习和教育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然而,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主要体现在: (1) 部分高校没有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将其看成软指标、软任务, 影响了建设工作措施的落实和实际效果。 (2) 陈旧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传统教材缺乏创新的内容, 往往表现出老师难教、学生厌学等现象。 (3) 教育方法和手段落后,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传统的教育方式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不能引起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视。

*本文为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 (批准号:201201036)

2. 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对于大学生成长教育的作用无可替代,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家庭这一重要角色的参与。但是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管理过程中, 家庭的影响力开始逐渐降低。主要体现在:第一, 大学期间, 很多学生是在异地求学, 家庭氛围和环境的影响已经不再占据主要地位, 无法发挥家庭在大学生成长期间的重要作用。第二, 大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叛逆阶段, 有着相对成熟的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父母的建议和指导也不再是言听计从。第三, 父母对孩子在思想道德方面缺乏关注, 大多数家长认为, 作为大学生的子女已经是成年人, 对于价值层面的判断逐渐成熟, 因此更多地关注孩子在生活、学习和工作方面的表现。第四, 父母忽略了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把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职责全部交给了学校和社会, 缺乏与孩子的有效沟通, 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 大学生自身方面

社会、家庭、学校是外因, 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只起到辅助作用, 关键还要靠大学生自身的努力。通过调查显示, 大学生自身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 吃苦耐劳的能力减弱, 艰苦奋斗的作风淡化, 当代大学生出生在和平年代, 没有经历过战乱和自然灾害, 缺乏忧患意识和勤俭节约的高尚品德。第二, 个人主义意识膨胀, 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多数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 造成大学生在生活中、行为上以自我为中心, 忽略他人感受。第三, 大学生的辨析能力尚弱, 无法完全掌握对错善恶的界限, 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走上错误的道路。第四, 自我控制能力差, 脱离了老师和家长的约束, 无法做到依靠个人毅力克服困难。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1. 从思想上认识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首先应该从思想上重视该体系建设对于大学生教育和成长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到建设该体系对于国家的繁荣昌盛, 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其次, 将建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去, 发挥大学生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模范力量, 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制的指导作用。

2. 发挥不同角色在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在建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首先, 不同角色在建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应做到责任清晰、分工明确。其次, 通过不同角色在建设过程中的相互联系, 紧密合作, 整体带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开展。

3. 大力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念

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念深入人心是建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工作中的第一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内容丰富, 每一项都包含着深刻的意义。一方面,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较难理解的道理转换为易被大学生接受的形式和语言。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应从理论转化为实践, 成为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自觉追求。

4. 制定具体有效的工作对策

建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前, 应该制定具体有效的工作对策。例如, 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技术手段实现师生互动交流, 还可以使监管部门对建设过程全程进行监督等。总之, 有效的工作对策能够保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序进行。

5. 建立与价值体系相符合的体制、机制

为了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能够长期有效地发挥作用, 与其核心价值体系相符合的机制、体制必不可少, 所以高校应当着重从领导机制、工作机制、评估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建立可靠的基础条件, 健全运营机制, 完善思想道德教育体制, 确保建设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

四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从学生、高校、家庭等方面分析, 找到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有效途径, 进而从思想认识、功能发挥、观念普及、工作手段、体制机制五个方面对建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改进性意见。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增强价值体系教育的实际效果。建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浩大工程, 任重而道远, 由于论文篇幅限制, 论文中涉及的具体问题没能展开深入的讨论。比如, 怎样通过社会、学校、家长的相互合作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如何具体建设落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等。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研究的不断深入,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将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9

[2]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3]宁先圣、石新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社会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4]唐昆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5]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6]宫志峰、李纪岩、李在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3.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收稿日期:2011-03-02

作者简介:王草(1980-),女,河南开封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企业思想管理方面。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高校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应探索新路子,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一、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中国的高等院校是培养高层次科技和人文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强国奋起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更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核心價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因此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高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则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可见,社会主义的大学就要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作为他们价值的首选。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大学生成才的现实需要。每位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成才,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如今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就在于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因此,当代大学生要成才,就必须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相结合,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社会现实相结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头脑,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需要。

二、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是引领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旗帜,是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一)传承和发展作用

高校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将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传授给年轻一代,促进人类思想的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高校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能否自觉承担起人类精神价值传承的使命,是决定一个大学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衡量高等教育得失成败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示范和辐射作用

高校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有利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通过师生员工的道德实践和展示出的精神风貌,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广泛的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尤其是高校为社会输送的各类人才,就像一颗颗传播先进道德思想的种子,植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不断为社会先进思想文化的建设起到推动、示范和导向作用。

(三)深化和认识作用

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才优势,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人文社会研究方面的优势,深入研究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外延、理论结构和实践要求,深入研究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配套的政策体系,借鉴国外在价值体系建设上的有益做法,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从而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前提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三、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途径

途径即措施、方法,这是研究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工作。高校应发挥优势,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探索新途径,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为形成全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社会局面作出贡献。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教育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教育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坚持和抵制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于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和成果评价等各个环节,要充分利用学校讲台、第二课堂、校园等资源,不断丰富手段,创新教育载体,拓展教育渠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增强思想理论教育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其次,树立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让大学生们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高校在教育中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融入到教学、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再次,要坚持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师生员工。高校要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纳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最后,要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高校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要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之成为广大师生员工普遍奉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首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疏导、渗透等作用,通过舆论、文艺等方式,深入持久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善于在双向以至多向的互动中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渗透教育、养成教育、示范教育来推进工作。要利用科技手段,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新途径,善于因势利导,不断丰富工作手段,创新工作载体,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效性、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将大学生已经内化的思想外化为行动,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三下乡”、“支援西部”等活动。其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再次,要开展和谐创建活动,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最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三)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方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艰巨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抓好了这项工作,就抓住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的首要问题。新课程方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重要内容。全面实施新课程方案,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四)重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

充分发挥高校所拥有的人才优势和对各种文化的鉴别能力,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把校园文化中的先进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思想意识、民族精神、科学态度、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等传播、辐射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方面发挥表率作用,为形成全社会思想共识作出贡献。

(五)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要将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突出抓好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大力培养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的精神,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学风,努力形成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要培养教师具有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高远志向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品德。

(六)加强育人环境建设

高校是進行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精神学习的课堂,其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者。高校教师不仅要有高学历,还要有高品德,因此制定完善的教师评估与考核机制至关重要。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根据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更深刻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将其外化于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再次,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管理。迅速占领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化,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建设集趣味性、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高质量校园网站。同时加强网络监控与管理,培养一支素质高、技术水平熟练的网上监管队伍和安全完善的监控系统。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共党史出版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3]徐园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探索,2008,(2).

[4]张国献.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J].学习与实践,2008,(8).

[5]朱志明.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0).

4.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 篇四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盛会,它重点提出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全党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从文化的高度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今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在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等各方面,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团结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是我们中华抿族的“文化精髓”“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想想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之所以能够战胜美帝国主义,主要就是有理想和信念的支持,我认为: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没有理想,就会失去动力,就会碌碌无为,没有信念,就会饱食终日,无所作为。理想坚韧你的意志,信念凝聚你的毅力,有了理想和信念才能使你沿着自己选定的目标前进!

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有信仰、有理想,并为此而努力奋斗的人。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坚定远大的理想,对党的伟大事业抱有必胜的信心并为之努力奋斗。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对文化战略制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推进科学发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的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我们的人民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5.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 篇五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这无论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是对于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迷失方向。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所谓价值体系即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集中体现主体的愿望、要求、理想、需要、利益等。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出于自己的需要,提出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古代,先秦典籍《管子·牧民》就提出过“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后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说融入儒家礼教思想之中,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只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使全国人民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三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我们应从时代的新要求上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1、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相适应,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核心内容作出清晰的界定越来越迫切。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就是要昭示人们,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能动摇的。

2、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会瓦解、社会就会动荡、国家就会分裂。对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思想基础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清晰的界定,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使之容易为全党全社会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在今天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情况下,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明确揭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的共同思想基础。

3、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也不能不顾人们思想道德的客观差异,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那么,用什么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4、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既挑战着国家主权的内涵,又冲击着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很玄妙。其实,它的内容很明确、很具体,就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顾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追求和梦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改革开放29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又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更加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6.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 篇六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业

班级:2010级金融三班 姓名:徐红强

学号:2010021236

3“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这一重要宣示,将把道德模范宣传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2012年10月16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出版《平凡的感动》一书,讲述了张丽莉、吴斌、高铁成、周江疆等70位人物的“最美故事”,他们或在平凡之中默默坚守,或在关键时刻毅然择善,用爱心和壮举提升了道德的高度,树立了德行的楷模,为全社会标明了道德追求的方向和刻度。信息办希望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参与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段时期以来,“最美教师”、“最美战士”、“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司机”等“最美人物”的“最美事迹”在各类媒体上频繁涌现,“最美”已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人民群众对他们的赞美和推崇,反映了人们内心对社会风尚和价值的一种企盼,对社会道德和良知的一种期许。“最美现象”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而且蕴涵了丰厚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内含了共同理想与职业精神的有机统一、为人民服务与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机统一、传承优良传统道德与弘扬现代社会美德的有机统一的伦理要求。“最美现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生动展现。“最美现象”践行了共同理想与职业精神有机统一的伦理要求。共同理想的实现过程,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不同劳动分工、不同社会职业中承担自己社会责任的过程,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就是实现共同理想的途径和平台。“最美人物”立足本职,不断地为实现共同理想添砖加瓦,把实现共同理想的思想,落实在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上;把实现共同理想的实践,落实在做好本职工作中。“最美现象”反映的这种职业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追求是完全一致的。

“最美现象”践行了为人民服务与实现人生价值有机统一的伦理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为人民服务与实现人生价值的高度统一,坚持社会主义,就要维护人民利益;服务社会主义,就要服务人民群众,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提升人格、完善道德,实现人生价值。人们从“最美现象”中深切

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价值就是人民的价值,每一个人无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财富多少,都可以做一个对人民有利、有益、有用的人。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不是隔断历史、隔断传统的,而是在充分汲取民族道德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美德。“最美人物”展现的许多事迹和品德,如仁义友爱、忠诚奉献、推己及人、助人为乐等,既是现代社会美德的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体现,在他们身上,实现了传承优良传统道德与弘扬现代社会美德有机统一的伦理要求。“最美人物”虽然职业迥异、事迹不同,但他们身上处处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的崇高品质,洋溢着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正是有了这样的崇高品质,他们才能在生死关头勇于伸出援手,做出不平凡的善行义举,把希望带给他人、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真情献给他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明辨是非、扬善祛恶、尚美弃丑;在道德修养中追求崇高、坚守信仰、完善人格,以实际行动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最美现象”倡导了仁爱助人的善良人性。仁爱向来被视为是“众善之源,百行之本”,被列为诸德之首。仁爱是人类抗御痛苦、磨难、不幸的德性原则。正是人性中仁爱善良的德性,使我们彼此关切、彼此尊重、彼此理解、彼此信任,并从中体验到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最美人物”用最朴实的方式昭示:只要心存善念,并在关键时刻将善念转化为一种善行,人人都可以成为“最美”。“最美现象”弘扬了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岗位、敬业与责任,是对职业的责任、对人的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有了这种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变为身体中的一种本能,才能使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超越惰性、自私、懦弱,习惯性地做出职业反应。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行为,不同的事迹,但背后却有一种共同的精神在震撼着我们。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展现了敬业责任的职业素养,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责任意识的伟大。“最美现象”彰显了奉献牺牲的英雄气概。奉献牺牲付出的是青春,是汗水,是热情,是一种无私的爱心,甚至是无价的生命。有人奉献、有人牺牲,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会不断增加,人类才会不断前进。奉献者收获的是一种幸福,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他人的尊敬与爱戴,是自己生命的延长,他们奉献了青春和汗水,奉献了热血和生命,他们是托举当代文明的伟大力量。

“最美现象”彰显了道德主体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自我认同。中华民族高度重视道德在社会中的作用。“最美现象”无一不是对包括传统道德在内的中华民族精神当代表现形态的科学概括,说明道德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道德文化内涵丰富,符合民族心理,反映民族特征,体现民族品格,已经成为民族的血液,得到我国人民的认同,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头。

通过对“最美现象”善行义举的盘点,可以发现,“最美现象”的产生,是多方自主合力产生的结果。首先是“最美”行为产生的自主性,普通民众以个人亲身的行为,自主自愿地践行“最美”,他们不是为了被发现、不是为了被传扬、不是为了得回报,这些英雄都是凡人,他们的义举没有什么私心;其次是“最美现象”发掘的自发性,公众以敏锐的触觉发掘“最美”,网友们自发地参与到发现美、传播美、弘扬美的队伍中来;再次是“最美”事迹宣传的自觉性,网友们盛赞英雄,数百家媒体继而跟进,媒体以自身的平台自主自觉宣传和传播“最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热烈互动,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功能,主动传播和弘扬正面的信息;最后是对“最美人物”表彰的自为性,政府和社会自主自为地对“最美人物”进行表彰和奖励,强化了“最美”效应,形成了强烈的社会共鸣。

道德自省要求道德主体有一种主动反思自身道德的优点和弱点,具备发扬优势、克服弱点的能力。毋庸讳言,我们所处的年代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年代,道德失范、好人难做,似乎正在成为社会大众的“集体痛”。但是,一些坚守的平凡人们用自身的行动告诉我们,这个年代依然充满阳光与希望。人们对“最美现象”的激赏,既是一种对真善美的渴求和呼唤,更是一种对当前道德现状的反思和自省。通过这种自省,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虽然现实中有太多的不如意,但这一定不是社会主流,不能因为一两件不好的个案而停止求真、求善、求美的脚步;虽然我们不知道救人之后,会不会被反咬一口,但我们能够做到问心无愧、良心得安,这比简单地寻找不救的借口,更有生命的质量和存在的价值;虽然社会很浮躁,但人们对善良人性的渴求和对道德良知的向住,一直没有被埋没掉。“最美现象”所激发的民间向善潮流,是涤荡当前信仰缺失、道德失范沉疴的良药。多一些向善的信仰,多一些仁爱的义举,就会培植更健康的社会生态,社会才能更美好。

7.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 篇七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了新时期传统武术文化建设的方向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提供了引导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了传统武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也是传统武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为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使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找到了方向和灵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找到了内核和主题;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找到了精髓和主旋律;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找到了基础。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了传统武术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以文化自信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传统武术文化建设弘扬文化自信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开创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新局面。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了传统武术文化建设价值观的内容。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最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拓宽了传统武术文化价值观建设的视野,丰富了传统武术文化价值观建设的内容。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应作为传统武术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培育和弘扬传统文化,首要任务就是要分清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只有这样才能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满足人民对社会文化传统价值的渴求。新时期传统武术文化的环境已经发生了转变,需要传统武术文化建设在现代社会环境下进行机制、方式的调适与创新等方面的多元回归,将传统武术文化思想寓于社会体系中。传统武术文化建设要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的主题,对传统武术文化建设内容、机制和评价体系进行重构,拓宽传统武术文化建设载体,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传统武术工作者的新要求。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传统武术文化, 要求传统武术工作者要有创新精神。首先,要深入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武术文化建设进行有效合理对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传统武术文化建设的立足点。要针对传统武术的实际,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传统武术创新过程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传统武术创新的规律[1]。其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在传统武术文化建设中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在传统武术文化建设过程中,传统武术工作者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和行为准则,建立正确的价值观[2],起到正确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

2传统武术文化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也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构件。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成为构建社会主体意识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传输传统武术文化理念的重要方式。因此,传统武术文化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是能够将传统武术价值进行重新整合,形成被社会认同的价值观。从武术产生之初的防身立命到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斗争,再到近代的保家卫国和今天的强身健体、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价值,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武术历经几千年的风雨能够延续至今, 其主要原因就是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具有其独特的核心价值。这些价值的形成均是由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所造就的。在当前这个特定的社会主流意识环境下,传统武术文化通过对其价值的整合重组,凝练升华,形成社会主体认同的价值观,才能推动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能够规范传统武术文化主体的思想,将传统武术文化的主体思想更加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合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我国传统文化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侵染中出现分化、裂变,传统武术也未能幸免。鉴于此,传统武术文化建设需要引领社会思潮的回归,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传统武术文化主体思想,展现传统武术的魅力。三是能够整合传统武术文化的结构,传统武术文化结构是一个多元化的结构,各部分的功能各异,只有对传统武术文化结构进行重新整合,才能形成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同,建立统一的文化结构,才能使传统武术文化成为一个协调的功能体系。传统武术文化渗透着意识形态的内容,意识形态是灵魂,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是载体,意识形态依托传统武术文化建设向客体传导、输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传统武术文化建设的方向

新的历史时期,传统武术文化的根基与土壤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原有的养分正逐步消失,需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吸收和补充给养,丰富和充实传统武术文化建设的体系和内涵,构建传统武术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只有24个字,却为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是传统武术文化建设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传统武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古至今,传统武术的发展与爱国主义精神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代又一代的武术人始终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习武爱国的行动指南,涌现出岳飞、戚继光、霍元甲、大刀王五等一大批爱国武术家,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捍卫国家主权、争取民族独立、振奋民族精神作出的突出的贡献。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新时期传统武术文化建设必须紧紧抓住的将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线,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传统武术文化建设的始终。

二是传统武术文化建设要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推动国家富强的基本任务。翻看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民族最强盛的朝代,武术在这个朝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个朝代具有强烈的尚武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祖国的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唯独国家学生的体质是逐年下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几经修订,却不见青少年体质逐年下降的现状得到扭转。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国家要复兴、强大,首先需要这个国家的人民具有强壮的身体。 面对当前的现实,传统武术文化建设不但要把发展传统武术作为推动国家文化复兴的重要手段还要站在国家的高度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推动国家富强的基本任务。

三是传统武术文化建设要把提高受益群体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传统武术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完备的思想道德评价体系,不但形成了武术的礼仪和武德这些是传统武术的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各门各派还制定了各自的门规戒律,这些道德规范和门规戒律已经成为促进传统武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武术文化建设要秉承传统武术的优良传统,紧随时代步伐,不断提高提高受益群体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积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砖添瓦。

四是传统武术文化建设要把培养受益群体树立高度的法治意识,规范习武行为作为行为规范;传统武术文化建设要把和谐、诚信和友善作为推动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基石。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和国家“依法治国”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需要人民大众具有高度的文明和法制意识。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武校以及各类武术培训组织的发展,对习武者的习武条件和道德水平的要求有所降低,过度重视“术”的培养,忽视了“德”的教育,以至于出现了一些习武者的失范现象,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因素。因此传统武术文化建设过程中培养受益群体树立高度的法治意识,帮助受益群体形成和谐、诚信、和善的思想品质十分必要。

4结论

新时期传统武术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深入分析传统武术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努力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传统武术文化体系,提高传统武术文化的软实力,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高受益群体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培养受益群体,树立高度的法治意识,规范习武行为作为行为规范,帮助受益群体形成和谐、诚信、和善的思想品质作为今后传统武术文化建设的方向。

摘要:传统武术文化渗透着意识形态的内容,意识形态是灵魂,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是载体,意识形态依托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机制向客体传导、输送。文章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传统武术文化建设的关联的探讨,探索新时期传统武术文化建设方向。

8.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 篇八

关键词:统一战线;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068-0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一个科学的理论创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项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在价值领域和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选择道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兴国之魂,统摄和支配着所有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统一战线决定着统战事业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无可替代。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在统一战线工作中占据着极其特殊重要的地位,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会大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维护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因此,在统一战线中建设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意识形态形成及发展的必经过程,是新世纪新阶段推动统一战线工作不断深入发展、不断巩固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一、统一战线的内涵

“统一战线”一词源于战争时期,指不同集团的人为了相同目的,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结成的共同阵营,即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我们现在常提到的统一战线,是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组织和领导的统一战线,也是本文所论述的统一战线。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通过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在特定的共同目标下结成政治联盟,进而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及各个时期特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由于所处的国内和国际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时期统一战线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巨大的包容性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组成极其广泛,既包括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力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又包括经济社会结构变化中出现的新生力量——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既包括大陆范围内各民族、各党团、各阶层人士,又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虽然统一战线不是国家的权力中心,但却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这种地位使其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和整合资源的过程中不受具体利益的影响,不会出现因某特定利益而使决策有失公允。

(二)主体的多样性

新时期统一战线尤其强调“求同存异”,以便在最大的范围内联合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在我国大陆地区,只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我国宪法和法律,不管是属于哪个民族、即使是信仰不同,都能在我国充分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和不同的意见;而在大陆以外的地区,只要不破坏民族团结,不破坏国家统一,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都要积极团结争取。这样才可以全面真实的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而且把政府关注的问题畅通无阻地表达出来。

(三)价值的多元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而且都在统一战线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反映,统一战线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同时,也应尊重其他党派或团体的政治理想,尊重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的图腾信仰,尊重并保护价值的多样性。

(四)鲜明的政治性

统一战线的政治性表现在它拓宽了政治参与度,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政治参与平台,为统一战线主体表达其政治愿望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方式,保障了各个阶层都能参与进来,利用多种政治资源以便能充分、广泛、全面的收集广大群众的政治意见,并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而使各项政策和和政治行为更具有民主性。

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精神动力

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当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该地区的文化需求,虽然少数民族地区在一系列扶持措施下(如西部大开发战略、援疆项目等),地区经济和综合实力都有明显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由于历史、现实、地理位置等原因,其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旦这种差距长期得不到解决,甚至有扩大的趋势时,会对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民族地区若要实现经济发展,则须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样才能激发民族地区人民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勇气;才能提升民族地区人民的凝聚力,为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是民族地区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

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相互交织,一旦缺少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不论是先进文化还是落后文化,不论是外来文化还是传统文化,相互之间必然会产生摩擦和冲突,使当地的文化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所以,必须要在当地建立一个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核心价值体系可谓应运而生,它恰恰可以被多种文化认同,同时可以引领多种文化不断繁荣发展,由此可见,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进一步强化了各民族间“谁也离不开谁”的文化认同,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特色。少数民族地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必须坚持将其贯穿于民族文化产业化的全过程,必须坚持其引领多元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根本作用,通过“三个坚持”来正确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摩擦与冲突,引导少数民族地区多元化文化及价值观念在尊重多样化的理念下提升其文化认同感。

(三)是维护民族地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理论武器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陲,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维护国家安全、反对民族分裂前沿阵地的地位。但是,随着当前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深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日趋激烈,西方分裂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对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不断地进行渗透,这必然给民族地区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地区安定有序是整个国家稳定、社会和睦的重要保障。为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蓝图,必须重视民族的和睦团结和边陲的安定巩固,其关键就是须不断提升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及自豪感,而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的一致性是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营运而生成为了民族地区化解矛盾、战胜困难、加快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全面发挥统一战线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统一战线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有着特殊的积极作用。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巩固壮大统一战线的根本指导思想,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是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也是当前现实的需要。而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是统一战线的工作目标、政治方向、基本原则,因此,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就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因为只要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可以及时准确的判断统一战线的发展趋势,就可以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找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的核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发挥统一战线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先决条件,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统战成员的头脑,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指导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诚然,作为独立的个体,人类思想不可能达到理想中的一元化,然而思想多样性是一种社会常态,但这种社会常态与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并不相互排斥。马克思主义也提倡应尊重人类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因为只有包容并尊重这种多样化,才能最大限度的去团结不同的群体,更好的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建设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主题,同时也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目标。新中国成立至今,一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民族团结与各党派团结的主要思想,改革开放新时期,作为统一战线发挥积极作用的精神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乃至以后很长一个阶段,都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主要内容。如今社会快速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也迎来了众多的挑战,这也在召唤统一战线发挥其协调能力,发展和维护各民族团结一致,促进各民族间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我们的中国梦!经过历史的考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共同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选择,“为正确处理我国政党关系、民族关系,确保各党派合作共事、各民族和睦团结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三)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是统一战线树立和践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我国少数民族比较多,不同的民族地区一般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宗教问题始终是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可以不断增强民族地区同胞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以增强统一战线的实践性。统一战线从战争时期发展到现在,经过了多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确保统一战线的活力,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就不能僵化固守,必须与时俱进,必须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统一战线。要尽力做到推陈出新,尤其是在解决民族问题和处理各种民族矛盾时不要千篇一律,注意积极探索新的规律,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与解决问题,以促进统一战线的实效性及与时俱进的前沿性,促进统一战线发挥更加强大的积极作用。

(四)传承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道德基准,“八荣八耻”是其主要内容,统一战线在发挥参政议政功能时,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其道德准则,因此,我们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统一战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底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了很多新阶层,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各民族地区思想文化的碰撞与摩擦,尤其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需要统一战线在发挥服务功能的过程中严格遵循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好的服务于各民族人民,提升各民族凝聚力,推动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在求同存异及尊重差异化的原则指引下,加紧与各民族间的密切联系,最大限度的尊重与维护民族地区的不同信仰,照顾不同利益群体,保护其各自的利益,为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维护安定团结贡献力量。

总之,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其特殊性,因此我们应加强对民族地区特殊性的研究,深刻揭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特殊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们要不断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广泛团结各民族地区的社会成员,为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贡献。民族地区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统一战线建设,才能够科学地解决遇到的问题,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巩固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团结力量.人民网,www. People. com.cn,2013-3-17.

〔2〕李斌.论在统一战线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10.

〔3〕林仕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历史与逻辑[D].南京大学,2012.

〔4〕陈晓晖,于威威.统一战线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探析[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5).

〔5〕陆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中国多元文化发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6〕廖萍.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探析[J].学术论坛,2011(04).

上一篇:消防器材维修协议下一篇:有一种爱叫无言(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