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经济

2024-08-26

特色经济(通用8篇)

1.特色经济 篇一

杭州特色经济的形成体现在多方面,例如科技、环境、发展、农业、生产情况、经济情况等。以下是各个方面的介绍:

杭州特色经济的形成杭州简介

面积、人口据“杭州地名网”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8月24日(注:部分面积数据与《简册》有所不同),杭州市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3068平方千米;总人口660.4万人,其中市辖区409.5万人。辖8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共82个街道、88个镇、30个乡(包括1个民族乡),678个社区、65个居民区、3666个行政村;其中市辖区共有67个街道、29个镇,597个社区、4个居民区、807个行政村。2009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26075件,专利授权量15507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0.6%和57.7%。2009年新增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302家,累计达到1236家;累计培育认定研发中心521家,其中省级182家;企业技术中心454家,其中国家级14家,省级132家。年内新增12个中国驰名商标,累计已达78个。

科技

杭州是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电子政务试点城市、数字电视试点城市和国家软件产业化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近年来,杭州致力于打造“滨江天堂硅谷”,以信息和新型医药、环保、新材料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杭州的一大特色和优势。通讯、软件、集成电路、数字电视、动漫、网络游戏等六条“产业链”正在做大做强,有12家企业进入全国“百强软件企业”行列,15家企业进入国家重点软件企业行列,14家IT企业在境内外上市。中国国际动漫节在杭州安家落户,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打造“动漫之都”。杭州还有先进的IP宽带网,2006年底将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通数字电视,率先实现“模转数”。环境

继续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和清静”工程,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整体生态环境继续改善。2006年,全市用于环保的资金投入达65亿元,相当于杭州市生产总值的1.9%。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综合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4.0%和92.0%。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三类以上比例达5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99天,优良比例达81.9%。市区全年扩绿地面积468公顷。至年末,市区人均园林绿地面积达45.16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75平方米,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3%、15.3%。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近代杭州

从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国力不振,民生凋敝,杭州城市年久失修,工商业也困难重重,西湖的不少景点,大多残破不堪,有的已经废圮。1949年5月3日,杭州市才获得新生。

50年代以后,杭州的区域范围经历了不断变化。先是将原有的八区改名为上城区、中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艮山区、拱墅区、笕桥区;其后,艮山区并入下城区,笕桥区并入半山区,中城区大部分并入上城区,小部分并入下城区;1990年初,半山区又与拱墅区合并,成立新的拱 墅区。属县则有萧山、桐庐、余杭、临安、建德、富阳、淳安七个县(市)。经济

地区生产总值

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011.8亿元;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也突破8万元,约合12380美元。全市生产总值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相比上年增长10.1%。

财政收支

2010年,杭州市财政总收入1488.93亿,比上年增长19.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85.15亿元,比上年增长17.0%。

人均收入

2010年城镇人均收入达到45025元,农村为23678元,位居全国前列。农业

杭州境内自然条件优越,西部崇山峻岭起伏,中部丘陵河谷相间,东部水网平原广阔,构成了“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形格局。全市耕地面积 18.6 万公顷,其中水田 16.0万公顷,旱地2.51万公顷。

土壤以红壤和水稻土为主,红壤分布于丘陵山区,水稻土分布在东北平原区。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一260天,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优越的自然环境,使农业发展具有多宜性,杭州盛产各类农产品,是全国著名的农作物高产区,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茶叶之都”、“花果之地”的美称。

当前,杭州农业正按照市委市府“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新一轮发展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从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轨。重点发展茶叶、花卉苗木、水产、节粮型畜禽、蔬菜、竹业六大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水果、干果、蚕桑、中药材、蜂业五大特色产业,着力提升粮油、生猪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兴产业,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化基地初具规模,龙头企业蓬勃发展。

劳动就业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3.52万人;安置失业人员再就业15.5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7%和23.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由上年的3.02%下降为2.99%。

人民生活

据抽样调查,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64元,比上年增长11.5%。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8595元,比上年增长11.2%,恩格尔系数(食品占消费支出比重)由上年的38.3%下降至37.5%。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822元,比上年增长10.6%;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9065元,增长7.3%。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35.9%下降至33.8%。

发展

综合以上几方面分析,可以得出2005年杭州市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主要优势:

1、经济发展效率高,相关指标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2、农业基础设施具明显优势;

3、通讯基础设施优势明显;

4、规模以上工业节能降耗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存在的不足:

1、公路基础设施薄弱,公路网密度还处于落后位置。

2、城市化水平偏低。杭州城市化率距领先水平还有一定距离,尤其是非农人口比例还比较低。

3、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杭州第一产业占GDP比重还比较高,二三产业比重相对发展较好城市还有一定差距。

4、工业生产增速放缓,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较低,落后于其他城市。

杭州市除继续保持现有优势外,未来还应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

1、加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交通西进”、“东网加密”骨架性工程和干

线畅通工程,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市区、郊区、郊县和农村公路网建设。

2、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率。深入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加快都市农业建设,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转移,农民就业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坚持城乡和区域统筹,加快构筑市域网络化大都市步伐,提高对外来适龄劳动力的吸引力。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与城市服务功能,推进服务业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壮大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提高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加快游憩购物天堂的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新型流通组织,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4、促进工业生产发展。进一步加强“工业兴市”发展战略。努力减少和克服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城市荣誉

依靠深厚的文化及历史底蕴,旅游资源;随着浙江经济的不断发展;杭州作为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城市地位也与日攀升。浙江政府提出了要把杭州打造成长三角第二大中心城市的目标口号。

2001年,杭州在公安部评比的“中国最具安全感的城市”中名列第一。

2001年,杭州获得“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的世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最高奖项——“联合国人居奖”。

2002年,杭州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的美誉。2003年,杭州在“世界银行”公布中国的120个城市投资环境中排名第一。2004年,杭州加冕由中央电视台评选的“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2004年,杭州在人民日报社评选的“中国十大协调发展城市”荣登榜首。

2004年至2008年,杭州市连续五次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中荣登榜首。

2006年,杭州被“世界休闲组织”授予“东方休闲之都”称号。

2006年,杭州被“国家旅游局”与“世界旅游组织”联合授予当年“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称号。

2007年,杭州获“国际旅游联合会”颁给的“国际旅游金星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中国城市。

2008年,杭州在《瞭望东方周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比中名列第一。这是自2004起,连续五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2010年,杭州被评选为“中国十大最奢侈城市”。

2010年,杭州获得了首批“中国(大陆)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称号。

2010年,杭州再次荣获“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2011年,杭州再次蝉联“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之首。

杭州还得过以下荣誉称号: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

合作成员:

张露珏 陈欣妍 孙明理

2.特色经济 篇二

一、内蒙古转变资源观念, 发展特色经济的必要性

本文认为, 转变资源观念要从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看待资源, 从生产生活领域不同价值视角确定资源形式, 把资源观念视为一种综合性观念。树立综合资源观念就要以新的资源视角审视内蒙古的资源优势, 以新的资源价值、资源经营理念看待资源, 全面评估内蒙古传统资源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寻找依托资源发展经济的新聚集点、着力点和结合点, 即更加关注发展特色经济, 以新的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方式凸显内蒙古资源优势, 实现新型资源经济发展模式, 切实把内蒙古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首先, 内蒙古丰富而富有特色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软环境资源等, 为其转变资源观念, 发展特色经济奠定了客观基础。

其次, 强调转变资源观念, 发展特色经济是为克服内蒙古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存在的局限性。

再次, 内蒙古传统资源型经济的资源意识存在局限性, 集中表现在狭隘的传统资源意识和资源经营观念。其二, 资源统筹、产业结构和布局问题。内蒙古经济发展主要依托矿产资源开采及资源产品粗加工, 经济发展总体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 集约化程度较低, 经济增长整体科技含量及贡献率不高, 市场持续核心竞争力不足。其三, 市场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内蒙古在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缺乏优势, 资源利用科技含量或附加值较低, 经济运行产业链条形不成良性循环, 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其四, 资源循环利用及资源效益问题。内蒙古经济总体产业规模不够大、技术含量不够高, 产业链比较短, 资源消耗大, 单位资源效益不佳, 长期来看制约着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其五, 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保护问题。内蒙古因地质、地理气候等因素, 大部分地区生态植被状况比较差, 生态环境脆弱。然而, 内蒙古资源型经济不可避免造成相当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可见, 转变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方式是内蒙古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困境, 实现资源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最后, 转变资源观念, 发展特色经济是由内蒙古产业经济发展基础决定的。

1.资源型产业经济内在蕴含着不可持续的因素。内蒙古经济基本上依靠资源型产业驱动, 而资源型产业对经济增长一方面表现出积极影响, 但同时也会对外来资金、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等产业要素产生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 从而削弱提升产业持续竞争力的动力。

2.资源型经济仍是内蒙古经济发展之路。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是资金、技术及人力资源, 这三个因素决定经济的总体有机构成, 决定产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而内蒙古产业经济这三方面都比较弱。因此, 突出地域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 以特色创品牌、以特色求发展则不失为可行之策。

内蒙古经济是整个中国市场经济乃至世界市场经济的一部分。要关注培育内蒙古经济竞争力, 就要客观面对内蒙古资源型经济现代化素质较低的现实。随着资源型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内蒙古经济呈现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功能格局僵化和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下滑趋势。事实说明, 促进内蒙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走出传统资源型经济面临的困境, 内蒙古经济发展就要另辟蹊径, 即以特色求发展是内蒙古资源型经济优化发展的可行之路。

二、内蒙古资源基本状况及内蒙古特色产业优势

(一) 内蒙古矿产资源与矿产特色产业优势

内蒙古自治区丰富的矿产资源, 成为其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基础, 尤其是煤炭化工类、有色金属类、建筑材料类资源和稀土资源等构成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础。从内蒙古近年来经济拉动及贡献比例看, 矿产资源产业在内蒙古产业经济结构及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区域布局政策的调整, 内蒙古将迎来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机遇, 但也面临着资源开发与环境压力的现实问题。因此, 转变内蒙古传统矿产产业经济发展路径, 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资源开发与发展特色产业经济相结合, 走节约、集约化资源产业经营的路子, 是内蒙古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从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情况看, 能源类矿产及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类、稀土及稀有金属类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内蒙古应该依托能源、冶金资源、材料资源和化工资源优势, 重点发展冶金产业、材料产业、化工产业、稀土产业、能源产业等, 积极培育内蒙古特色资源型产业优势。

(二) 内蒙古新能源与特色能源产业优势

随着能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开发新能源工艺技术水平日益成熟, 变革传统能源生产结构已经成为能源发展大趋势。事实上, 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成为能源产业发展方向, 太阳能、风能逐步由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转化, 相关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内蒙古虽然有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石油等传统能源资源, 国家也把内蒙古确定为西部能源基地, 但传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造成环境污染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 着眼于内蒙古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 充分开发利用内蒙古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是调整内蒙古能源经济结构和转变能源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之一。

(三) 内蒙古农业资源与农业特色产业优势

内蒙古虽然耕地面积大, 但总体来看,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 平均土地单产比较低, 农业生产布局不平衡。但内蒙古土地广袤, 各地土壤条件、光照、雨水等农作物生长条件存在很大差异性, 形成了内蒙古鲜明的农业资源地域特色, 并由此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产业经济, 造就了地方经济富有竞争力的潜在区域经济支柱。客观上讲, 内蒙古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并不充分, 核心环节上农业资源的产业化利用极其有限, 农业产业化产业升级、农业产业经济功能布局及资源整合优化配置还需作出更大努力, 即从区域性农业经济到区域性农业产业经济还需要一个过程。总之, 内蒙古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潜力巨大, 未来要以特色生态农业为重点统筹农业产业化发展, 着力做好农业特色产业功能区规划, 以特色农业产业品牌带动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发展。

(四) 内蒙古渔业资源与渔业特色产业优势

地理气候条件、水域、水质及渔业物种是决定渔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内蒙古由于地域广袤, 各地地理气候条件差异较大, 且多数地方属干旱半干旱地区, 自然水域面积与其整个土地面积相比比较小, 渔业可利用面积不足其水域面积的3/4, 而且水域分散、总体水质较差。这就决定了内蒙古渔业发展按照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在规模和产量上都不可能有很大作为。但另一方面, 由于内蒙古地域广阔, 各地地形地貌植被环境及地理气候条件存在巨大差异, 由此也形成各地的水生动植物生长环境不同, 渔业条件差异性较大, 各地渔业的地方区域特色比较明显, 而且内蒙古各类适合渔业水域污染情况较少。因此, 总体来看, 内蒙古具有发展绿色、特色渔业优势。充分利用内蒙古地理气候的差异性, 着力培育特色、绿色渔业品牌, 发展特色生态渔业产业是内蒙古渔业转变发展方式和渔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五) 内蒙古畜牧业资源与畜牧业特色产业优势

从内蒙古草原植被和地域面积条件看, 生态和地理气候环境的多样性、差异性形成内蒙古畜牧业不同地域种群和品质的多样性。从事实来看, 虽然内蒙古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 但区域多样性、差异性是其畜牧业资源优势的核心。所以, 长远来看, 发展区域生态特色畜牧业及相关产业才是内蒙古畜牧业优势的根本所在。从目前来看, 内蒙古牧业经济发展并不充分, 主要表现在畜牧产业特色资源功能区域不明显, 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全区总体畜牧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比较低。因此, 内蒙古畜牧业如何通过特色功能区域建设、特色产业化经营推进区域特色生态畜牧业发展, 以实现整体畜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发挥整体优势, 是内蒙古畜牧业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六) 内蒙古森林资源与森林资源产业优势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重要的森林基地之一, 森林面积居全国之冠, 而且森林树木种类繁多。但内蒙古发展森林产业必须面对森林资源减少、森林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 总结过去森林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教训, 转变森林资源观念, 尊重和顺应森林生态发展规律, 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森林经济相结合方针, 关注和研究森林经济的特点, 变革森林经济发展路径。核心要以生态经济理念为指导经营森林, 培育品牌森林产业产品, 增加森林资源利用附加值, 提升森林生态资源效益, 发展森林生态产业经济。

(七) 内蒙古生态物种资源与发展特色种养加产业优势

内蒙古广袤的地域及各地迥异的气候地理环境, 造就其植被物种及动物物种的多样性, 形成丰富的生态物种资源。内蒙古的生态物种资源在我国的生物资源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也为内蒙古发展地方区域特色产业经济奠定了基础条件。目前, 内蒙古利用特色物种资源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经济范例不在少数。因此, 内蒙古培育特色种养殖业及发展相关产业经济潜力巨大, 充分开发利用内蒙古丰富的物种资源势必成为打造地方特色产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八) 内蒙古旅游文化资源与特色旅游文化产业优势

“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内蒙古地域几乎横跨中国北部东西, 从西到东丰富的自然景观、民族历史文化及名胜古迹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基础。同时,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众多, 各个民族长期的共同生活劳作和交流融合使民族文化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不同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是发展文化产业经济的比较优势所在, 特别是创意文化产业经济的精神宝库, 它成为内蒙古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的丰厚基础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经济的潜在增长点。

(九) 内蒙古区域环境资源与发展特色经济优势

其一, 内蒙古具有对内贸易与对外贸易结合的区位优势和产品物流资源优势。首先, 内蒙古横跨祖国东西, 外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 内跨三北依托京津, 交通运输条件便利, 其内联条件和区位口岸条件优越。其次, 内蒙古不仅是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而且近年来又依托铁路、公路建立起来各种专业物流园区。这就形成其打造国家级边贸区域的独特区位优势和物流优势, 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其二, 区域软环境资源与发展特色经济优势。内蒙古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域, 具有民族自治的政策、法规等政治优势;同时, 内蒙古是国家经济发展重要功能性战略基地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具有享受国家经济和生态双重政策优势。

三、优化资源开发利用, 着力推进内蒙古特色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优化资源开发利用,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 是加快内蒙古构建现代多元产业体系、建设国家战略资源支撑基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发展战略。

如何落实这一战略,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转变传统资源观念, 明确特色经济发展战略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 在经济发展战略上进行调整, 即明确特色经济发展战略, 统筹兼顾, 合理布局:以有利于转变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 有利于促进资源转化、资源综合效益增加和发展力提升为指导思想, 以培育区域经济功能区为基础、特色经济产业园区为平台、特色产业集群为纽带、特色企业为龙头, 规划落实内蒙古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布局。

(二) 努力实现特色经济发展战略整体部署, 切实培育发展区域经济功能区、特色经济产业园区、特色产业集群、特色龙头企业

首先, 突出地区经济功能特色, 以区域经济功能区为基础, 优化内蒙古区域经济格局。区域经济功能区是区域经济协作, 实现地区乃至自治区经济资源优化的组织形式。目前, 内蒙古资源型经济仍呈现区域互补协作发展不足的状况, 整体经济优势得不到发挥。因此, 立足优化资源配置,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整合效益, 从区域经济基础条件谋划区域发展, 着力以突出区域经济特色和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区域经济功能,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同时, 区域经济应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 推动资源富集区和经济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地区率先发展, 形成区域经济功能区间分工合理, 区域协作有力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打造经济功能区域不是各自为战, 而是要整合内蒙古经济资源, 核心是建立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协调机制, 形成区域经济资源合理流动格局。区域协作需要政府及政府之间积极协调, 但绝不能搞“大一统”, 区域协作要更加注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树立互惠互利联合发展的双赢思想, 加快割除区域协作体制障碍。

其次, 发展特色经济园区, 以特色经济园区为平台, 发挥产业规模效应。区域资源特色需要产业化经济园区作为转化平台。特色经济园区是实现产业规模化、产业集约化组织形式, 是区域功能区的重要支撑和打造特色区域经济功能的基础。内蒙古经济基本表现为传统资源型产业经济特征。但资源型产业具有较强的延伸性, 可以延伸为相当长的产业链, 形成产业规模, 成为培育带动经济园区发展的基础。打造产业经济园区要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差异进行。发展特色产业园区要重点处理好几个关系: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 在重大项目上鼓励跨地区合作共建园区, 避免地区产业重构和过度竞争现象;加强自主创新, 形成依靠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加强园区产业集群内部分工协作, 形成集群集聚竞争力, 发挥产业集群内部规模经济效益;强化关联产业横向联结, 培育产业联合社会化服务体系, 有效推动产业集群成长壮大;通过引进国内外资本和技术有效推动产业集群产业升级等等。

再次, 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 打造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可以突破单产业的边界, 形成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竞争力效应。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必须从资源利用持续性、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产业经济要素整合效益及对环境影响等进行多方面考察, 坚持收缩集中、资源优化配置、产业链条完整、产业循环合理, 有利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指导思想进行经济园区产业集群规划设计, 解决企业产业链循环发展及单位资源效益提升问题。内蒙古应抓住上升为国家经济战略区域的机遇, 进一步巩固其在全国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 以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为契机发展现代特色农牧业, 巩固提升能源、钢铁建材传统产业的支柱地位, 大力推进新型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和装备制造业发展, 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围绕促进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构筑大型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最后, 培育特色品牌龙头企业, 发展支柱产业, 示范带动特色经济发展。企业是产业园区的基本要素, 特定产业由同类企业构成, 园区发展能力与产业构成密切相关, 而龙头企业是产业园区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领头羊”。内蒙古工业发展要围绕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冶金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战略目标, 合理统筹调整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 加快产业升级, 优化生产要素空间结构配置。但调整产业结构和统筹产业布局都要以提升经济发展力和竞争力为出发点。因此, 实施品牌战略, 通过培育发展品牌龙头企业, 形成支柱产业, 示范带动产业园区发展是内蒙古经济发展战略应有之义。

(三) 立足特色文明发展, 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

3.特色经济 篇三

关键词:特色经济;回族特色村寨特色经济的保护与建设;问题 ; 对策;

屠宰业是纳家户村的传统产业之一,以此为生的屠宰专业户比比皆是。有的村户是一人经营,有的则是全家都经营,有的是专门卖肉,有的则是多种经营。有些经营户是就近购买牛羊,宰了以后送到永宁县城、银川、吴忠、石嘴山等地销售,还有部分销往外地。银川市肉食市场1∕3的牛羊肉是纳家户提供的。纳家户原来的屠宰场被占用,在村里的其他地方见了一个临时屠宰场,占地五亩左右。在屠宰场,宰羊的人是阿訇,一个羊宰完要付给屠宰场7.5元。牛羊养殖户自己赶或载牛羊到屠宰场,收集牛羊各个部位的散户在屠宰场等待他们需要的。经过长期的合作,散户跟养殖户已经形成合作关系,只要提前预定他们需要的部位,养殖户就会到屠宰场宰牛羊,散户在屠宰场等待货物。散户通常会集中收头、蹄、杂、肉、皮、胎盘、肠子等。屠宰场的检验员是永宁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派来的工作人员。还有商务局、卫生局、屠宰定点办的人会来抽查。在这里,一切的运作都是人工的,相比自动剥肉的全机械化屠宰场有肉鲜,色活,質感好的优势。

屠宰业的附属产品的深加工有肉制品加工业、皮毛加工业和肠衣加工业等产业。1994年村民集资兴建了肠衣加工厂,之后承包给个人,现有两户经营个体加工。这里主要是羊肠衣,主要用来做填充香肠和灌肠的外衣;羊肠衣还可以用来做网球拍线、乐器的弦线和外科缝合的手术线。纳家户皮毛店是以宁夏特产及二毛皮为主的经销厂家。现主要经营二毛皮袄、背心、围巾、被褥、床罩、汽车坐垫、沙发垫等档次不一的百宝裘皮系列。特色经济就体现在以中心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其他产业反过来又推动中心产业的联动发展模式上。

“民族村寨的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的重建,虽然在个体层面上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但这一框架规定了整个生产的现实前提是对某种资源和手艺的独占关系,从而使生产表现为局限性的片面生产,生产的扩展在根本上受到个体所拥有的资源数量和个体自身生产能力的极限约束,使整个经济活动只能以生计为重心而展开,并以主体性生产的短缺和小生产者的分化赋予整个经济体系脆弱性的基本特征。”纳家户在还没有大建之前,屠宰场、食品厂的生意红红火火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这些小企业的原址被占以后,只分到了一块临时的场地、或干脆自谋出路,至于企业将来的路怎么走全靠自己。部分养殖户也因地方问题减少了牲畜的供应量。屠宰场地面积减少,有些屠宰大户索性到其他地方的屠宰场去,资源数量比以前少了,个体自身的生产能力也施展不开,是纳家户特色村寨的特色经济活动只能以维持生计而进行,小生产者没有自发组织化零为整的产业能力,而政府也没有明确的指示和帮扶措施,纳家户特色经济体系更加脆弱。

我们不得不承认纳家户特色村寨的特色经济在传统文化保护与建设工作中取有一些成效,同时也要总结经验和教训。

第一,明确回族特色村寨特色经济的保护与建设的目标定位。目标定的太高不容易达到,定的太低会不见成效,定错位会给特色村寨的经济发展带来隐患,并且经济利益至上的目标定位会在不同程度上忽视经济利益以外的保护和建设目标。回族遍布全国各地,受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不同的回族村寨的情况不尽相同,资源也各有不同。在了解和把握村寨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区位、交通、资源等基础上,确立回族村寨“保护与建设”的目标。有些村寨可以增加对手工艺品加工业的建设,有些可以围绕特色经济产业进行建设。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相结合,找到最佳结合方案,达到全面协调发展的目的。注重各回族民族特色村寨的经济优势和特色,避免特色村寨保护与建设在经济走复制的路。

第二,政府和企业组织发挥政策的指导作用,制定激励政策,抽出一部分专项资金作为奖励,对自主创业的个人和小企业给予资金扶持,扶持标准根据现阶段的财务状况和实际需要制定,检查验收后要及时兑现,不应拖欠。对外来人才给予一定经济上的鼓励,对本村的人才要有挖掘、培养的制度保障人才不会流失。对优秀企业优秀员工要有一定的嘉奖,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笔者在有限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思考,在纳家户回族聚居村落的传统文化范畴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适合回族特色村寨特色经济的保护与建设的对策,试图对“一般”的回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建设的方法进行探讨,对其它回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鉴于笔者的水平有限,对于这一课题的探讨,只能浅尝辄止,对于更深层次的研究远远不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仅以此文作为基点,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进行更深入研究,有更加成熟的考虑和研究。

本论文系“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的成果,项目批准号是ycx11044。

参考文献:

[1]刘予希.浅议少数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开发---以贵州省红枫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12).

[2]龙祖坤.民族地区村寨经济的发展:理论、原则与模式[J].社会科学家,2009,(12).

[3]张琦.贵州屯堡文化村寨的特色及其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07.

(编辑郑云东)

4.发展优势特色经济产业调研思考 篇四

一、实现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市依黄河而生,靠黄河而存,借黄河而发展。

全市人口27万,面积25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0万亩。近年来,**市委、政府以“创建全国百强县(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化进程,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进入小康阶段。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4.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60%,年递增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8亿元,比“十五”末增长65.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45元,比“十五”末增长35.5%。城市化率达到42.6%,比“十五”末增长3.7%;高中入学率达到85%,比十五”末增长28%;农村人口平均教育年限9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1%以上,比十五”末增长2.7%;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国土林木覆盖率达到15%,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3人,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9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8.4平方米,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达90%以上,基本政权建设达标率85%。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位列西部百强县(市)第38位,十五”末前移了33位,跻身“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行列。可以说,**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已迈出了扎实步伐,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是推进经济发展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近年来,坚持把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贯穿经济发展始终。目前,工业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2008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8.8%。现已形成了以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青铝集团已跻身为全国最大的单体电解铝生产企业,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357位。金昱元化工集团公司成为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并跻身全国石油化工百强之列。截止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家,工业总产值达到166.8亿元,实现增加值47.6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4%。农业生产条件优势明显。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了以塞外香公司、圣花米来公司、御马葡萄酒公司、张裕葡萄酒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建成了优质粮食、酿酒葡萄、设施蔬菜、畜禽水产养殖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到2008年,全市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设施农业达到7.5万亩,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8万亩,适水产业面积达5万亩,各类养殖园(场)区61个,生猪饲养量达到68万头,粮食总产量达到27.7亿公斤,实现农业总产值16.1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区养猪第一县。荣获了“中国优质酿酒葡萄生产基地”等称号。

三是由城乡二元结构向一体化推进。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入实施了“两大工程”,城乡环境得到了全面整治,城市规模不断拓展,规划区扩大了13.5平方公里。快速推进了以“中心村、大庄点”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全线贯通滨河大道、立马公路,城市东区“两纵三横”道路,大力实施城区、庄点、干道、河湖生态涵养林建设工程,打造了城与城、城与村、村与村10分钟工作圈。截止2008年底,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8.12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2.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5%。农村砖房率达到72.6%,庄点绿化率达到85%。城市的聚集带动功能逐步凸现,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人才、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逐步向农村辐射,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程度明显提高。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两基迎国检”工作顺利完成,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中等职业走在全区各县(市、区)前列。大力实施“科普之光”下基层、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等科技推广活动,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达45%。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2008年底,全市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人数达59919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20231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80154人,参合率达99%。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向城市5535名和农村4001名低收者分别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933万元、210万元;深入推进全民就业创业活动,新增城镇就业450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劳务输出达到3.3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5亿元。深入开展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创建

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市2个镇进入全国文明先进工作镇、5个机关事业单位进入全国文明先进工作单位、3个镇进入了自治区环境优美镇、22个单位进入了自治区文明单位(文明镇)。深入开展以平安创建活动为主题的“扫黑除恶”、禁毒人民战争等专项行动,保持和巩固了自治区“平安市”荣誉称号。

二、加快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然,在看到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调研过程中,我认为当前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产业布局不够科学,产业优势发挥不明显。从现在的发展来看,**产业布局存在着诸多缺陷,不够科学。尤其是在城市规划上,过去把城市分为三个部分,造成一些工矿、企业远离城区,自成体系,分散投资,基础设施不能共享,而且投入成本增大,城市功能弱化,城市人口分散,不能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使我市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以工促农、以城促工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一、二、三产业的关联度较低,不能协同发展、集约发展,造成了二产带动三产的作用不大,反哺一产能力较弱,第三产业发展缺乏拉动力量,总体需求不旺。

二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统筹发展的难度加大。从工业发展来看,虽然我市工业在全区县(市、区)中基础雄厚,但企业发展不平衡。区属企业占主导,产值占全市工业企业产值的67.1%,市属企业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远低于区属企业,而且,大部分企业属高载能企业,工业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从农业发展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在基地建设、品牌建设和流通市场建设上培育力度不够,创新机制不强,设施农业对市场供求变化反映不灵敏,产储运销产业链衔接程度不够强。虽然“农字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0多家,但上规模、上档次、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企业不多,80%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是粗加工,企业设备落后,产品质量档次低,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企业、农户、基地的链条不紧密,不能很好地发挥龙头作用,直接影响了全市的农业结构调整。比如:我市在葡萄产业发展上,由于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差,十多年来,这个很好的产业没有做大做强,徘徊不前。大米、玉米、林果资源比较丰富,但农业产业化进程相对较慢,主要原因就是深加工能力弱,尚未形成区域品牌。2008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31%。

三是具有成长性的旅游资源开发滞后,真正的发展能力还没有释放出来。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鸟岛、黄河十里长峡、108塔、古渠首、牛山寺庙群、庙山湖、北岔口明长城、鸽子山遗址等旅游景点文化底蕴极为丰富,但缺乏整体统一规划,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尤其是“黄河文化”这个主题不突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滞后,旅游市场开拓不够,致使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打造,旅游资源真正的潜力未能充分释放出来,总体上还停留在较低水平。

四是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近年来,我市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全区的位次相对靠前,但是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尤其是教育和卫生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很不满意。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教育、卫生人员超编现象严重,导致新人补充不进来,再加上近年来,一些骨干教师和专业医疗技术人员流失,致使目前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学科配套的结构矛盾日益突出,医疗专业人员不够,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盼有一定的差距,医疗技术水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要。由于教育和卫生事业的滞后,直接影响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是干部思想解放程度和干部作风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一些领导干部工作精力不在基层一线,多数时间守着机关,忙于事务应酬,深入基层问情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不够,研究解决问题不求甚解,开展工作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事倍而功半。有的乐于作表面文章、政绩工程,把一些精力浪费在了揣摩上级领导、主要领导的意图,应付日常工作,不能放手创新开展工作,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不够。有的开展工作满足于完成任务,满足于现状,质量标准低,缺乏立足长远谋划发展的意识,有的推一推,动一动,不推不动,混天度日,缺乏加快发展攻坚克难的魄力。

三、推动科学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必须以自治区启动沿黄城市带建设为动力,以打造黄河金岸为契机,立足市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找准着力点,明确主攻点,用足用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拉动内需的十条措施》精神,扭住发展不放松,争创百强不动摇,充分调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齐心协力、共谋发展。

(一)坚定不移地把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作为主举措。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推进工业经济规模发展、上档升级、集约经营,快速提升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一是实施项目带动,增强发展后劲。严格落实市、镇、部门主要领导重点项目责任制、项目近期汇报制,强化奖惩措施,狠抓跟踪落实,形成良好发展氛围。二是发展园区经济,推进产业集聚。重点打造铝工业城、新材料基地、嘉宝工业园区。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集聚经济要素的能力,吸引高科技、高产值、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企业向园区聚集,做大做强能源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五大主导产业。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发展。强化监管力度,引导企业改进技术装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粗加工型向深加工型转变、由耗能型向节能减排型转变。四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知名品牌。大力开展“质量兴市、科技创新”、“企业管理年”、“诚信企业”等活动,培育企业的质量意识、诚信意识,创造品牌产品,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坚定不移地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主平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的实际,确立“居民向社区集中、农民向中心村集中、农村群众向城市集中、新上项目向园区集中”的思路,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中心市区—中心集镇—中心村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城乡发展规划,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实现全市所有的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公交车,实现大庄点、中心村街道全部硬化,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沼气池、安全饮水等项目两到三年全部建成,极大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二是统筹城乡建设。加快修订完善城乡发展规划,加快城市东区商贸市场、综合医院、学校、文化体育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扩大城市规模。继续完善罗家河水系、青秀园人工湖等景点建设,突出水系穿城特色,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全力推进“塞上农民新居”和新村庄建设工程。三是统筹产业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经营和特色产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工农双赢、互动发展。特别是重点发展有机水稻、酿酒葡萄、小杂果、畜禽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基地。

(三)坚定不移地把改善民生作为主方向。民生改善的程度是衡量经济科学发展的根本尺度。我们必须坚持富民优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凝聚发展力量,使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成为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工程。一是抓好全民创业促就业,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富裕程度。积极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加大农民培训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力度。二是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切实加强师资力量,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加快发展以文化、卫生等为主的社会事业,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有效解决群众上学难、看病贵、保障低、文化单一的问题。三是坚持向群众“求计问策”。做决策、办事实,处处为群众考虑,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让群众顺心。

(四)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主途径。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统一规划,整合资源,积极挖掘以黄河为轴线,以水、峡、塔、岛、山、寺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着力开发建设黄河大峡谷旅游景区。一是突出黄河文化主题。规划建设**黄河楼、黄河坛、黄河度假村、黄河休闲广场等各具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景点。二是加大对重点景区的投入。积极打造十里长峡、一百零八塔、金沙湾、牛首山寺庙群、黄河生态公园精品旅游线路,不断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以旅游业大发展,带动服务业大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着力发展交通运输、物流配送、金融保险、中介服务、信息服务、星级宾馆等各类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特色餐饮业、娱乐业,使各旅游景点服务单位在卫生环境、饭菜质量、服务水平等方面向星级靠拢,为游客提高良好的消费环境。

(五)坚定不移把项目实施和招商引资作为主攻点。紧紧抓住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历史机遇,准确把握中央投资方向,积极争取国债项目、中央和自治区的重大项目,广纳社会资金,吸纳外部资金,以大项目、大投入促进大发展。进一步强化“抓项目、抓招商”的发展意识和“亲商、安商、富商”的引资意识,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千方百计聚集民间资金,多渠道、宽领域招商引资,以招商引资大突破,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六)坚定不移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主抓手。要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中去,领导班子成员要建立基层联系点,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要求,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要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要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精神,坚持重实效、讲实话、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做虚功,坚决杜绝形式主义,严格禁止做表面文章。要继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坚持深化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切实形成拒腐防变教育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和权力运行监管机制,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现象发生。

通过近期的调研,就如何促进**科学发展,我还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促进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思想解放程度上的差距。推动**经济发展,必须自觉把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机制抛弃,始终保持克难制胜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想别人未想、不敢想的事,干别人想干、不敢干的事,做到突破前人,超越自我,奋起直追,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促进科学发展,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科学发展就是合乎规律的发展。探索破解“三农”难题,是推进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从农业文明上升到现代文明,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促进科学发展,必须充分调动民力。实践证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在民间,越是群众创业活跃的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动力就越强。全国之所以有“温州模式”就是得益于群众的首创精神。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倡导全民创业,放手让群众干,全力支持群众干,不断激发群众求发展、求致富的活力,使全市的发展力量和潜力充分的释放出来。

(四)促进科学发展,必须突出特色。特色就是市场通行证、品牌影响力、区域竞争力。实现**的科学发展,就必须把握市场走向,实施差异化经营,扬长避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使人们一提黄河,就想到黄河**大峡谷;一看到葡萄酒,就想到**是酿酒葡萄的最佳原产地;一见到大米,就想到**是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5.某村发展特色经济调研报告 篇五

**村位于**县**镇西部、**(颍)河畔,西与**镇接壤,北与西三十铺镇仁和村毗邻,全村共有耕地3500亩,农业人口4680人,其中劳动力1200人。近年来,具有“三粉”加工悠久历史传统的`**村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整合一家一户小作坊,改进加工工艺,实行规模经营,争创知名品牌,不仅促进了“三粉”产业做强做大,而且通过“凤还巢”工程推进其他产业发展。目前,全村共有“三粉”加工企业45家,年产值4500万元,利润900万元,带动农民就业800人。20xx年该村人均收入7217元,在全县346个行政村(居)委会中位居第一。

6.新疆兵团发展特色经济的一般原则 篇六

新疆兵团发展特色经济的一般原则

新疆兵团具有优势自然资源、较强科技实力和组织力量,发展特色经济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但对于特色经济的理解不够深入.本文针对特色经济理论和兵团实际,提出兵团发展特色经济需要坚持的几条原则,以对一些地区制定和实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有所借鉴.

作 者:胡宜挺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大学经贸学院,83 刊 名:甘肃农业 英文刊名:GANSU NONGYE 年,卷(期): “”(2) 分类号:F3 关键词:新疆兵团   特色经济   原则  

7.西藏林芝特色经济产业发展探析 篇七

近年来, 林芝地区凭借青藏铁路全线开通的大好时机, 大力挖掘优势资源, 发展该地区的特色产业。通过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因地制宜, 大力发展其特色的生态旅游业、藏药业和农牧业, 促进地区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自然资源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更是人类财富源泉。林芝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有效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 通过申请国家投资、招商引资、民间投资等方式, 大力发展林芝地区的生态旅游业。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 依靠林芝地区“三带七区” (帕龙藏布风光带、雅鲁藏布风光带、尼洋河风光带、巴松错景区、娘蒲景区、措木及日景区、鲁朗景区、易贡国家地质公园、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察隅景区) 的旅游资源, 依法管理、合理开发的建设原则, 大力宣传促销, 加大旅游业的知名度, 拓展客源市场, 提高林芝地区全民经济收入。

其次, 依据该地区众多的特色景区, 实施区域联合共赢战略,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加强各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各地区的“衣、食、住、行、游、娱”等旅游业所必备要素;并健全旅游业的规章制度, 实施人才战略, 以专业的旅游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惊醒专业的管理服务, 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在此基础上, 加大民族特色产业的开发, 发展藏族音乐、组建藏族民族文艺团体、发展藏族民俗产业, 把林芝地区的农牧民和旅游业相结合, 提高人口素质, 促进全民协协调配合发展, 提高该地区全民经济实力。

(二) 藏药业的发展

林芝地区依托生物科技产业园和丰富的藏药材资源优势, 加快藏药业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建设, 积极发展藏药业。现如今, 林芝藏药材种植已达到600多亩, 并且森林中更是密布生长着2400多种野生藏药材, 所以加大藏药材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合理的利用, 扩建藏药材的种植生产基地, 通过公司和农户相结合, 更大程度的利用可用耕地, 以达到企业和农牧民互利共赢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坚持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藏医藏药与企业联手并举、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吸收营销经验, 促进藏药生产加工工厂和本地藏医院的紧密联合, 提高藏医药研制开发、创新生产的整体水平, 从而推动藏医药的发展更加规模化、实用化、现代化, 以此推动整个林芝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 农牧业的发展

现阶段应该积极推动林芝地区农牧业的战略性调整, 加大农牧业的投入, 探索农牧业发展新道路, 加快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发展步伐。在粮食种植能保证生产生活的基础上, 对农牧业生产作出合理规划。农业方面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加大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的种植、野生天麻人工种植、特色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并依照市场需求种植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较好的农林作物。而牧业方面则要以特色的藏猪、藏鸡、奶牛为产业主导, 建立养殖基地、扩大养殖规模。或者壮大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能促使农牧民长期增收的机制,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农牧民经济合作的配置工作, 是散落的个体农户联合起来, 走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销售品牌化、生态文明化的健康发展之路。

据统计, 目前全地区藏香猪存栏16.72万头, 藏鸡存栏13.85万只;蔬菜种植面积达16560亩, 年产量达2万吨;玉米种植达3.65万亩, 年产量达1.42万吨;天麻种植面积达90亩, 年产量3.7余万公斤;经济林木面积达到6.5万亩, 其中米林农场优质水果种植面积已达5640亩, 年产水果1960吨, 产值达167.5万元。尽管该地区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但该地利用特殊的地理环境合理的加强特色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林芝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个地区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和生态环境文明良好的基础上。林芝地区经济发展可持续仍有许多问题: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综合发展条件仍需要改善;公共服务能力较弱, 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 高素质人才的大量匮乏等障碍。这都将影响林芝地区的快速发展, 想要使之快速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解决掉这些问题。

一个地区想要快速可持续发展是离不开自然资源的, 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观, 大力发展生态建设, 加强资源管理, 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增长的体现。而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现阶段的重中之重, 正如想要富, 先修路。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 而不断完善服务机构, 从而提高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而人力资源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所在, 因此培养调整各类人才结构, 加大人才的投入, 建立高素质人才体系也是必不可少因素。所以引进和培养发展高科技所需的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高效率、高环保人才更是一个地区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结束语

林芝地区经济发展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共存的环境, 为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 林芝地区应该实施特色产业优势建设战略、城乡一体化战略、优势项目带动化战略、教育优先发展提高高素质人才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只有这样才能在一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发展环境下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

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正由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型发展,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经济的不断增长, 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将成为我国现阶段一项重要问题。西藏是我国西南边境并是以少数民族为主流聚居区, 发展其地区的经济不仅是提高我国经济总实力的经济问题, 更是关系到我国在世界影响力的政治问题。而林芝作为一个经济水平好于西藏整体水平的辖区, 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该地区特色经济产业的发展, 将会促进整个西藏地区的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关键词:林芝经济,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次仁卓玛.谈西部开发中林芝地区的发展优势[J].2001 (2)

[2]刘思华.经济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8.特色经济鱼类“齐口裂腹鱼” 篇八

1.形态特征 外形、体色与500克以下鳙鱼相似,但头部较鳙鱼小;体被细鳞,沿肛门及臀鳍两侧各有1行大型鳞片——臀鳞,在两行臀鳞之间的腹部中线上形成一条裂缝,此即“裂腹”鱼名之由来。臀鳍分枝鳍条5~6条,远位于背鳍之后;口亚下位,咽齿3行,齿细圆,顶端尖而稍弯曲;须2对;下颌前端有锐利的角质缘,用以刮食岩石上的藻类。

2.食性 齐口裂腹鱼自然条件下的主要食物为底栖着生藻类,亦食底栖动物中的寡毛类、摇蚊幼虫、蜉游目幼虫。其食物组成可随环境中食物的易得性而发生变化,在人工条件下可以摄食水蚯蚓、黄粉虫、蝇蛆及配合饵料,现多用鲤鱼幼鱼料作为其替代料。该鱼的开口饵料为轮虫,后从浮游动物过渡到浮游生物、底栖藻类。

3.生长 齐口裂腹鱼在自然环境中生长较慢,常见个体体重为0.5~1公斤,最大个体8公斤;1龄鱼体重60克左右,3龄鱼体重250克左右,5龄鱼体重800,克左右。1~2龄生长最快,3龄以后逐渐减慢。在人工养殖条件下4月初繁殖的鱼苗养至10月底,当年鱼苗平均可长到18厘米左右,体重30克左右。2龄鱼体重可达400~450克。

4.繁殖 适宜的繁殖水温为9-19°C。在自然环境中,岷江下游3月产卵,中游4~5月、上游6~7月、神农架地区5~6月、雅安2~3月都可发现产卵亲鱼。亲鱼性成熟年龄,雌鱼为4龄、雄鱼为3龄。卵粒呈黄色、微黏性,卵径较大。成熟雌鱼卵巢系数2.1%~3.05%,约300粒/克;成熟雄鱼精巢系数1.0%~2.5%。卵多产于急流浅滩的砂砾、石头上。非繁殖季节雌、雄区别不明显;繁殖季节雄鱼有明显的珠星(个别雌鱼也有),体表面明显粗糙,可挤出白色精液,雌鱼腹部膨大、光滑。

5.适应水温 幼鱼生存的临界水温上限为33.5℃,下限为0.8℃,适宜生长的温度为5~27℃,在此温度范围内水温与其摄食和生长成正相关。齐口裂腹鱼对水温的适应性为2~28℃,养殖的适宜温度为10~25℃,以15~22℃为最好。

6.水流与溶氧 在自然状态下,齐口裂腹鱼多生活在水流湍急的峡谷河流之中,溶氧较高,并喜逆水跳跃。人工养殖可以在池塘、流水池、网箱中进行养殖,但要求水质清新、溶氧丰富且具有一定的微流水。据报道,齐口裂腹鱼幼鱼在水温21~23℃时的窒息点是0,58毫克/升,出现“浮头”缺氧症状的溶氧值是1.28毫克/升,生产中的安全溶氧值是32毫克/升以上。

7.苗种培育 水质不宜过肥,人工养殖中鱼苗能很好地摄食所投喂的蛋黄,长1.5厘米左右的鱼苗能够摄食粉状配合饵料。鱼种培育可在池塘、流水池、网箱中进行,池塘应保持一定的微流水,而网箱应选择水体交换量大的水库或具备一定湖流的湖泊。

8.疾病防治 天然水体中常见鱼怪病,该寄生虫生在鱼体胸鳍后部,雌、雄常共同寄生在同一宿主体内,雌大、雄小,会影响亲鱼的繁殖力。目前对成虫还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养殖上主要采取消灭螺类这个中间宿主,以0.5毫克/升敌百虫杀灭2期螺类幼虫。养殖上最常见的鱼病有水霉病、烂鳃病、鱼鲺病。鱼鲺病可用0.3毫克/升敌百虫全池连续泼洒2天,隔3天.再泼洒2天;烂鳃病可用抗菌药物(百毒杀、溴氯海因)遍时内服抗菌素(强力霉素、新霉素等),皆按说明使用,预防可用三黄粉按2%的比例添加于饵料中投喂;水霉病可用800毫克/公斤的食盐小苏打(1:1)合剂全池泼洒7天,同时内服抗菌药物。

9.养殖方式 目前在池塘、流水池、网箱、人工控制的溪流中皆有养殖;养殖周期为2年。成鱼250克即可上市。

10.商品性能 齐口裂腹鱼为四川名贵鱼类、雅安三绝之一,目前市场售价140~200元/公斤。齐口裂腹鱼肉色雪白、肉质细嫩、肉味鲜美,全国名菜沙锅鱼头就首选该鱼头。据报道,该鱼肌肉中水分占80.90%、蛋白质16.35%、脂肪1.60%、灰分1.15%;17种氨基酸总量为干物质的78.48%,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2.76%,赖氨酸含量极为丰富,干物质高达82.90毫克/克。齐口裂腹鱼高含量的赖氨酸可作为人类赖氨酸的强化食品,从而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鲜味氨基酸(谷氨酸、赖氨酸、天门冬氨酸和丙氨酸)的含量较高,仅低于鳜鱼,明显高于草鱼、链鱼、鳙鱼和青鱼。

上一篇:生化考研重点知识总结下一篇:重特大交通事故应急处理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