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情怀

2024-10-05

另一种情怀(共18篇)

1.另一种情怀 篇一

孤单的城市,飞鸟偶尔掠过树梢,如血的夕阳尽情地渲染着天空。

自己在这个城市生活了也有十四年了,却依旧无法看透这个城市。绚烂的霓虹灯,冷漠的人群,都倒映着这个城市的虚伪。

巨大的落地窗,外表如此纯白、柔美,却又无法窥视到它的背后,那里面究竟是什么样腐朽的生活,又或是怎样完美的天堂?我们都无从得知,站在它的面前,里面映出的是我们还是这个城市?

喧闹的街市,擦肩而过的人群,谁又能清楚地知道哪个人的心中正想的不是坏事?人的灵魂,寄宿在看起来完美的躯壳中,渐渐地,灵魂开始腐烂,扔下躯壳,冒出的会是怎样的黑色物质?

我只是讨厌这个城市的冷漠。

一幢幢看起来崭新的房子,其实内在的,早已被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空间,我们在这看似温暖的房子中生活,就像两条平行线,只是伸长着,不曾有交集。

我在这个小区中也居住了四年了,却从不知道我的邻居是谁。偶尔回家,会看见一个和我一样大的男孩,经过他身旁,从来不曾打过一声招呼,虽然彼此的心中都很明白。

这个城市的冷漠,更多地是反映在学校中,同学见面了也不经常打招呼,有时,自己想开心地打声招呼时,对方早已走远了。

城市冷漠,人也寂寞。孤单像疯狂蔓延的杂草,把心死死地捆住。需要温暖的同时,又在拒绝着温暖,空洞的瞳孔里映出的是心灵的麻木。

低旋在空中的警笛,笼罩着城市的不安与人们的无关痛痒,不需要情感,不需要泪水,需要的仅是一项保命用的技能而已。

可是,有些事,正因为无法释怀,才不能让自己活得轻松。如果微笑面对呢?我想了很久,很久。

是啊,怕受伤才无法前进,不敞开心扉,又怎能让人对你报以真心呢!

我终于明白了。

次日,走廊上,我对同学亲切地问候了一声——早上好!

2.另一种情怀 篇二

布鲁克斯在《叶芝的根深花茂之树》一文中提出:“细读法的着眼点在于为读者发掘不易觉察的细微意义以加深理解;现代诗比较难懂, 词语之间省略的环节较多, 细读法的着眼点在于帮助读者在意象之间搭桥。”[1]细读法常用的手法包括布鲁克斯认为的“悖论”, 意思是指文字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形式, 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出现, 且在一个真理上统一。[2]而“反讽”则是没有说出来的实际意义与字面意义两个层面相互对立。[3]由燕卜逊创造的“含混” (ambiguity) , 是说一首诗或是一节诗都有可能引起几种不同的理解, 而且它们都有各自的道理。[4]而由塔特创作的“张力 (tension) ”这个概念是把“内涵 (intension) ”和“外延 (extension) ”两个词的前缀削去得到的。以下运用这几种方法分析解读北岛的《另一种传说》, 看看它的背后到底有些什么。

另一种传说

死去的英雄被人遗忘

他们寂寞, 他们

在人海里穿行

他们的愤怒只能点燃

一支男人手中的烟

借助梯子

他们再也不能预言什么

风向标各行其是

当他们蜷缩在

各自空心塑像的脚下

才知道绝望的容量

他们时常在夜间出没

突然被孤灯照亮

却难以辨认

如何紧贴在毛玻璃上的

最终, 他们溜进窄门

沾满灰尘

掌管那孤独的钥匙

首先, 在题目上就已经出现了一个让人迷惑的地方, 第一个含混:“另一种传说”, 传说里一定有一个幸福的结尾, 有一个高尚人格的人出现, 而作者在这个地方却用了“另一种”这个修饰词来说明他的传说。因此我们会产生关于传说的不同理解, 或者是一个和我们传统意义上不同的传说, 或者是诗人对于传说的理解和我们的有所不同, 以上两者都可以称之为“另一种传说”。

诗歌的第一行写道“死去的英雄被人遗忘”, 这里出现了第一个反讽和对立:“英雄”和“遗忘”。作为英雄是不可能被遗忘的, 即使他死去了, 也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人类历史上的英雄到现在还鲜活地活在我们的心中和历史的课本里, 从远古的“三皇五帝”到近代的“戊戌六君子”, 再到为中国而抛头颅散热血的仁人志士, 这些已经死去的英雄有谁没有被人们称颂?而诗人却说“被人遗忘”了。在这里就已经开始在消解“英雄”的概念和形象。

而第一部分的其他诗行继续发展这种与“英雄”的对立和反讽, 继续消解着英雄的形象。第二行接着写道:“他们寂寞, 他们/在人海中穿行。”英雄们已经没有了众人的欢呼, 他们和芸芸众生一样是寂寞的, 由此, 他们和我们一样可以穿行在人海中, 没有人会注意到他们的存在, 他们已经引不起半点的喧哗和骚动, 他们已经是大众中的一员。英雄头上的光辉在这里已经完全消失了, 半点痕迹都没有。接下来的一句:“他们的愤怒只能点燃/一支男人手中的烟。”这句话颇用了些讽刺, 反讽意味也更强了。“愤怒”这个词的力量是很大的, 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如果到了愤怒的地步, 他的火气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他的后面去出现了一个很小的词:一支烟。“他们”代表的概念起码是两个以上的人, 而这些人的如此多的愤怒只不过是点燃“烟”, 而且数量更是微乎其微:一支。英雄们的愤怒也不过尔尔罢了, 并且英雄的愤怒只不过是用来点燃一支烟而已, 而不是发起一场战争或是引起一场革命。英雄气概进一步得到了消解, 留下的只有“借助梯子/他们再也不能预言什么”。这句诗中“借助梯子”这个词运用了“隐喻”, 在中国古代的各种传说中都有借助梯子登上九重天的传说存在, 而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聊斋志异》中的那个故事了, “梯子”和“九重天”是相联系的。英雄们借助这个“梯子”登上了九重天, 享受了无穷的权利。但是后一半马上是对立的出现:“他们再也不能预言什么。”在至高的权利顶端的英雄们是可以决定一切事的, 即他们可以预言任何事。但是这里的“英雄”却再也不能预言什么, 而且“再也”二字颇有嚼头, 说明英雄们曾经还是扮演过预言家的角色, 但是现在这个身份被剥夺了, 他们和我们一样脚踩在大地上了。诗歌进行到这里, 英雄们的权威已经被消解得荡然无存了, 得到的只不过是“风向标各行其是”。“风向标”的解释有许多种, 第一是它一般是用来测算风向的一个标杆, 第二种解释是它用来形容某种社会的或是风气的指示, 这里显然是使用的和第二个解释相接近的解释。英雄们的预言并不像过去一样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人们该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 英雄和他们的权威所产生的预言在人们的生活中被遗忘了, 英雄已经没有力量了。

“当他们蜷缩在/各自空心塑像的脚下。”这个诗行也证明了以上的说法不虚。而“空心塑像”这个词我们很明显看出是一个“含混”:英雄们现在过的生活在一定意义上是连一般老百姓都不如的, 他们在心理上所经历的过程使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这一点反映在诗行中就是他们蜷缩在各自空心的塑像脚下, 他们只用靠呆在自己曾经被高高塑起、接受万人膜拜的塑像脚下才能获得一丝丝的心安和幸福感, 即使这个塑像已经是空心的了, 或者这个塑像从头至尾就都是空心的, 这里表现了诗人对于英雄这个概念所建立起来的塑像的绝对消解。这个塑像的空心说明“英雄”从来就只是人们臆造的幻想, 英雄的内在是空虚的, 他们实际上可能连我们的一半都赶不上, 他们头上的光环是人们赋予的, 这里看得出诗人对于英雄的绝对不相信和否定。就像他在他那首著名的诗中所高喊的“我不相信”。这里二者在情感上是有相通之处的, 都表明了诗人的一种态度:消解权威, 相信自己。转过头我们继续研读诗行:“才能知道绝望的容量。”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 英雄们只用在自己的塑像脚下才能获得一丝丝的幸福感, 也同时反衬出他们平日里的绝望, 才再一次深刻地了解和确定了绝望的程度是多深, 失去了崇拜者的英雄们是多么空虚和失落。诗人一步又一步地向我们呈现他相信自己的想法, “英雄”这个名词的虚伪感, 也一步步地不断消解着我们心中的英雄形象。英雄在诗人的诗歌中已经沦落到“他们时常在夜间出没”, 英雄们的活动时间已经从白天进一步退化, “夜间”这个词又是一个“含混”:夜间既可以理解为夜晚, 那这句诗行的意思就是英雄现在只能像夜行动物一样生存, 他们只有在黑夜中才能获得安全感。这个词也可以理解为暗处, 一切暗的地方, 当然也包括了英雄们的内心世界, 他们只有时常活动在他们那阴暗和孤独的内心世界中才能获得认同感, 他们可以一直活在对自己“辉煌”过去的回忆中。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解释, 诗歌中所表现的英雄的失落感是不可否认的, “突然被孤灯照亮”这句诗让我的脑子里出现了一幅滑稽的画面:一个坏人在进行非法行为或是某些人在做出非道德的行为时突然被人抓了个正着。当那束白色的光柱射他们时他们那满脸的尴尬神色, 这个场面和英雄的这一称谓是极度不相称的, 英雄应该生活在闪光灯下, 接受万人朝拜, 而不是“被孤灯照亮”, 并且还是突然的。在这里诗人似乎在大喊一句:“英雄, 英雄上什么地方去了?”英雄消失了, 彻底消失了, 留下的只是“却难以辨认/如何紧贴在毛玻璃上的/脸”。这张脸可能是英雄的, 也可能是我们这些凡人大众的脸, 因为他贴在毛玻璃上, 所以我们无从看清, 因为有了“毛玻璃”这个媒介物, 英雄的脸和大众的脸都是一样的, 英雄和大众凡人是一样的, 二者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两样的,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悖论的出现:“孤灯照亮”和“无法辨认”。既然是被孤灯照亮了怎么又会无法辨认呢?这个悖论就将英雄的真实性进一步地消解了。留下的是英雄是虚无缥缈的印象。通过“毛玻璃”这个生活中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物品。诗人北岛将英雄的概念彻底消解了, 连同英雄的权威和他们的形象。

在诗歌的第一部分中诗人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他对于“英雄”的消解。他告诉我们“英雄”这个词是被人杜撰的, 世上本就没有英雄, 抑或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英雄。英雄只存在人们编造的传说中。诗歌到这里已经可以结束。但是诗人北岛觉得对于英雄的消解还不够, 他在诗歌的第二部分对“英雄”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消解。

诗歌的第二部分的第一句:“最终, 他们溜进窄门。”这里运用了一个富有张力的词:“溜”, 和英雄的形象再次形成了一个对立和反讽。英雄们是大跨步地行走的, 但是诗人用的是“溜”这个一般形容偷偷摸摸行为的词。用来表现英雄和凡人的一致性, 再次证明了诗人的想法:世上本就没有英雄。而最后一句:“沾满灰尘/掌管那孤独的钥匙。”因为要溜进一道“窄门”, 所以“英雄”们的身上不免要沾上灰尘, 这样的英雄和我们这些凡人有什么两样?诗人完全颠覆了传统中英雄形象, 英雄要么衣着光鲜地站在人群中接受大家的膜拜, 满身血痕地驰骋在沙场上, 他们的身上可以有血可以有伤, 就是不应该有灰尘。而这里的英雄们身上不仅有灰尘, 而且是“沾满灰尘”。到最后, 英雄们所能掌管的不是众人的命运, 不是国家的前途命运, 他们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握。他们能掌管的仅仅是一片“通向孤独的钥匙”, 只有他们自己的孤独是可以想见的, 英雄们最后的命运就是和孤独作伴。他们的结局比一般民众的结局悲惨得多。诗歌走到这一步, 诗人对于“英雄”的消解可谓是淋漓尽致了, 他的“我不相信, 世上本没有英雄, 抑或每个人都是英雄”观念在诗歌简直不言自明。

这样细读过这首诗歌的全部内容, 我们对于他的标题“另一种传说”就明了了, “另一种传说”本身就是对传说的消解和对立。他消解了传说中关于“英雄”的所有细节, 诗歌这个“另一种传说”中出现的“英雄”形象是不同的:他们仅仅是孤独、寂寞、丧失权威, 混于大众之中的符号。这样诗歌的题目和内容被完满地结合在一起, 成为了一个整体, 揭示了诗人为我们不断传达的那个主题的意义:世上本没有英雄, 抑或我们每个人都是英雄。

参考文献

[1]布鲁克斯.叶芝的根深花茂之树[M].新批评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2][3]布鲁克斯.反讽—一种结构原则[M].新批——评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3.另一种自由 篇三

自由其实有双重含义:其一是积极的,即有所为的自由;其二是消极的,即无所为的自由。积极的自由是内心的外化,是人的实现和人的扩展,而消极的自由则是内心的封闭,是对个性的保持和对人格的维护。积极自由不但是众所周知的,而且被载入了成文法,而消极自由之存在和不容置疑还远未如此彰明。

不发言,不表态,不参预,不介入,既不拥护也不反对,凡此种种皆属消极自由。它是个人对集体行为或怀疑,或反对,或缺乏兴趣时为置身事外所拥有的自由。孤独、沉默、无所为,这一切都是一种拒绝,但这种拒绝同时却是一种保持,一种对最起码、最基本的东西——即自我——的保持。因此,“消极”一词在此决无贬义,而仅仅是指这样一种状态。相反,积极自由在很多情况下其表现虽是外向的——个人通过它仿佛表达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或是完成了什么,但实际上却很可能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甚至可能是一种丧失(如被迫表达与公众一致的意见)。不仅如此,消极自由永远是真实的(虽然常常是不情愿的),它不可能是一种伪装,要模仿或盲从也很困难。而积极自由则不然,比如奴役就完全可以表现为一种普遍的“自愿行为”。最后,消极自由还确保了个人虽不能为善,但至少不会作恶(或助恶),而积极自由却是一把双刃剑,历史中称得上“暴行”的,多数是群体行为,即某种“积极自由”的产物。

没有消极自由,也就没有真正的积极自由。只有当你拥有不做某事的自由时,才会拥有做其它事的自由。只有当你有权利拒绝某事的时候,你对这同一件事的接受才会是真正自由的。换句话说,只有当你能说“否”的时候,你所说的“是”才是真实的。当人失去积极自由时,他所感到的是一种不能有所为的压抑;而当人失去了消极自由时,他便完全成为了非人。一个社会倘若失去了消极自由,所谓的“积极自由”便常常沦为强权下具有裹挟性的群众暴政。我们常常听到知识界中劫后余生者作自我忏悔式的反思,这种无罪者的忏悔便来自于当初丧失了“不说话”的自由。

从哲学和宗教的意义上说,消极自由比之积极自由更接近本我、真我。个人只有在静默和独处中才容易发现和感受一些具有终极价值的事物。面向自我也就是面向宇宙和上帝,此时的喜悦或悲愁都源于内心,因而至深至真。所以,消极的自由,退回内心的自由,保持自我的自由,是人性最后的庇护所和家园,我们的灵魂因为有了它而有了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之所以能够被称为“人”,就是因为,说到底,在最后我们还拥有这种自由——这种虽不能改变什么,但却保证了自我不致被变成某种目的之工具的自由。

追根溯源,近代民主主义者所犯的一大错误便是首先假定人人都有参预的愿望和自由,而只有多数人的参预才是公道而正义的,因此革命便是解决一个“谁作主”的问题:是多数人的民主,还是少数人的专制?而一旦认为多数“作了主”,理所当然的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参预,否则就沦为“少数”,就只能被“专政”。在这里,根本的错误在于没有同时假定人人都有拒绝参预或不受干涉的愿望和自由。或者说,首先应该假定的是:参预还是旁观必须完全取决于个人。为个人“作主”的仅仅是个人自己。所以具有决定意义的是:首先是自由,然后才是民主。真正进步的社会改造并不是(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一个带有浓厚的道义和感情色彩的“谁作主”的问题,而不过是依据时势冷静地对群己权界作一次又一次明确的划分而已。倘若社会变动的结果是导致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界限的进一步混乱和无序,甚至以为取消这种界限便是“革命”,其结果不但可悲,而且可怖。

4.另一种母爱 篇四

一天晚前,老师布置全班同学打印作文,第二天交。晚上,妈妈放下自己的工作,帮我打了一张。第二天早晨,由于轮到我打扫,我将打印纸随手放在了桌上。打扫完后,刚刚还躺在我课桌上的打印纸不翼而飞了。没了打印纸,我怎么向老师交代?我忐忑不安,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

我怀着一肚子气走进书房做作业,一会儿,妈妈把我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女儿,总有一天,你要离开妈妈独立生活,今天妈妈没有帮你,是要你记住教训,学会自理、自立。”

上床后,妈妈的话一次次在我耳边响起,我猛然醒悟,妈妈是用另一种方式在爱我呀!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

5.另一种新生范文 篇五

何为新生,是李白《天上谣》中的“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的“新生”?还是白居易《听筝夜有感》中的“江州去日听筝夜,白发新生不愿闻”中的“新生”?No,No,No.如果你们只是像这样理解就错了,你们自己没看到标题吗,是另一种新生,另一种新生好不好?我们这里所谓的新生,是指雨滴公益社的暑期安徽“新支教”活动,目的在于帮助那些准大学生度过高考的难关,将来为社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这难道不是某种意义上的新生吗?纳尼?我没听错吧,支教竟然还有“新支教”的称呼。对的,这个安徽支教队的支教已经不是用常理可以想象的了,它的支教对象是高中生。对,高中生,你没听错。

在去年的支教活动中,我们先是分班,之后分配班主任,在之后的家访过程中其乐融融。我们和他们开展了小型运动会,太好玩啦。去年我们的主要进行为期一个礼拜的贫困学生家庭走访调研。通过与当地学校的交流,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家境情况等,从而确立资助情况。由于他们是高中生,我们比他们大不了几岁,不能够对他们传授知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提供给他们过来的经验,让他们少一点忧虑,多一份从容。

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这个活动的具体情况吧。【地点及学校简介】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镇褚兰中学,位于安徽最北部,因次方言、饮食都与北方接近。

禇兰中学为乡镇高中,因此教育质量并不高,每年考进大学(三本及以上)的学生仅有几十名左右,能考上一本重点大学的仅有三四名。

但禇兰当地重视教育的民风较重,家长一般都十分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甚至会有学生连续三次以上复读。所以当地人十分欢迎大学生。禇兰中学除英语之外,还开设了俄语班。

今年我们会继续将此项调研活动延续并深度拓展,我们将带领那些高中生一起实践,目的是将我们的公益理念灌输给这群高中生。实现反哺。希望能把这样的公益理念一值传承下去。

6.另一种快乐作文 篇六

前几天,我在苏州昆山比赛,虽然没有晋级,虽然有一只仿生兽报废,但我们谁也没有怪谁,都在瞬间长大了。

实际上比赛进行得也不如我们想像的顺利,每个差错都来得很突然,令我们猝不及防。为什么?让我们回顾几个场景吧。

场景一:“快点儿,小不点你看看!人家做好了!”王朝已经做好其余工作正叫陈润声(即小不点)快点装齿轮箱。这不叫不要紧,一叫,齿轮压错了,陈润声连忙一边道歉一边重做齿轮箱,时间一秒一秒流逝着……

场景二:我正在打胶,突然刚粘的一滴胶落在手腕上,滚烫的,顿时,一条红蚯蚓般的血痕鼓出来,我的左手就不能动了,虽然仅是暂时的,但着实把队长吓了一跳。

场景三:我的万兽之王走不直,王朝的蜗蚁雄兵触动器会撞墙,正当我们把希望庞大托在跳跳鼠身上时,“嚓~嘣!”下方一声巨想,跳跳鼠不动了。我们几个看了,觉得像齿轮咬死了,正准备修,“住手!时间到!”一听到这个,我们就绝望了,待会儿少拿200多分的。

7.《药》的另一种教法 篇七

《药》是中学语文教材里的常选篇目, 常用的教法是先梳理情节, 再分析人物, 最后归纳主题, 这也是一般小说常用的教学方法。主题通常理解为“明线突出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暗线突出地描写了革命者的悲哀” (1) 。笔者曾多次执教本文, 感觉理解单一, 教法呆板, 学生觉得鲁迅作品难解, 学习兴趣不大, 所获甚少。

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先生说:“文学作品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经典名篇, 比如鲁迅的作品。鲁迅的作品一定要当鲁迅的作品来教” (2) 。

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认为:“引起鲁迅创作冲动的, 是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场景与细节, 以及他对于这些具体的场景、细节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存在、人性的存在、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度追问与抽象思考……在他的创作中, 每一个具象的形象 (人物、场景、细节等等) 都隐含着他对人的生命存在, 特别是现代中国人的生存困境的独特发现与理性认识。这样, 鲁迅的小说细节就具有了某种隐喻性, 涂上了鲜明的象征色彩。” (3)

因此我们在分析鲁迅小说时就不能按照一般的由情节而人物再主题的思路, 而应直接从细节入手, 通过对细节的沉潜咀嚼去探究鲁迅小说背后的“深度追问与抽象思考”, 这大概就是“鲁迅的作品一定要当鲁迅的作品来教”吧。

如何从细节入手进行品读分析呢?小说的人物分析和情节分析又如何进行呢?

首先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阅读交流。读前要让学生明确细节的基本内涵和外延。细节不仅包括我们常见的动作, 还有人物的对话。然后再细读全篇。先朗读, 尽量读出小说中人物的语气情感。一位同学读, 其他同学可做点评。有些重要的细节就让学生反复读。如康大叔的说话, 就找了好几个男同学读, 女同学点评。这样一些人物的分析通过读就基本解决了。再如夏瑜“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也让学生反复读了几遍, 体会这句话的背景意义和夏瑜的身份。再默读, 要求学生对照吴中杰先生的点评找出自己印象较深的细节, 写一段鉴赏文字。然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须提醒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不要只囿于他人的点评, 把印象深刻的细节和疑惑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

交流时有些学生的感受就比较独特。比如有的同学觉得中国人竟然半夜起来看杀人, 真是无聊透顶;有的同学说牢卒阿义无耻, 搜刮犯人的油水, 一点都不“义”, 作者名之“义”意在讽刺。华老栓夫妻愚味无知, 把辛苦挣来的钱换人血馒头来给儿子治病, 一点怜悯之心都没有。这些问题不仅是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还涉及到对作者思想的认识。也有一些同学提出了质疑, 如:鲁迅写了华大妈上坟的情节, 为什么还要再写夏四奶奶上坟, 这不都一样吗?鲁迅结尾为什么详细地写乌鸦呢, 就因为它是不详之鸟吗?学生的真实感受出来了, 有了自己的体会。

第二步笔者将学生的笔记收上来, 从中选择出几个典型问题重点分析, 选择问题的依据是:

第一, 已达成共识的就不再关注。

第二, 大多数学生所关注的或学生基本不关注但在作品中依然是很重要的细节。“重要”不仅指直接关系着作品思想深度的理解, 而且还涉及到学生读书的方法和品质, 这可能比前一种还要重要, 这是读法的问题, 具体说就是怎样阅读鲁迅的问题。

第三, 选择的问题具有典型的鲁迅特征, 有较强的隐喻性和象征性, 能让学生思维空间得到充分的拓展, 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最好能结合以前所学读出吴先生社会学分析之外的理解来。

第四, 每部分最好有一个能体现其主要题旨的问题, 这样可由点及面, 由细节分析带动情节分析, 可节省教时, 起到一石数鸟的作用。

第二课时根据选定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小说第一部分我选择了围观夏瑜被杀的细节, 学生讨论形成下面几个焦点:

1.老百姓的愚昧和麻木, 对革命者的不理解。这点吴中杰先生已指出, 学生不是自己读出来的。

2.鲁迅的态度是讽刺的, 心理是厌恶的。这是从“仿佛许多鸭, 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这句中的比喻悟出的。

在指导学生分析细节时, 我提醒学生可比较一下鲁迅其他作品的相似细节。

立即有学生指出这个细节和《藤野先生》中“看电影”的细节有相同之处, 更有学生看出《孔乙己》中也有类似围观细节, 接下来的讨论就热烈了。有的说都表现了中国人的愚昧麻木;有的说表现了中国人没有爱心;也有的说表现了中国人无聊自私的心态;还有的认为鲁迅特别关注“围观”, 但这不能代表所有的中国人, 鲁迅心里是否过于悲观了……这说明学生真正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有了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这是教师应该出场的时候了。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表扬了一些善于提问的同学。在读法上, 对学生能将鲁迅的部分作品联系起来给予了热情的鼓励。接着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钱理群先生的两段话来将讨论引向深入, 同时也是暗示鲁迅作品的读法。

小说中所有的人只有一个动作:“看”;他们之间只有一个关系:一面看别人, 一面被看, 由此而形成“看与被看”的模式……中国人在生活中不但自己做戏, 演给别人看而且把别人的所作所为都当做戏来看。看与被看就成了中国人的基本生存方式, 也构成了人与人的基本关系。

先驱者与群众的关系, 本来是一个“启蒙者与被启蒙者, 医生与病人, 牺牲者与受益者的关系”, 但在中国的现实中却成了“看与被看”的关系, 这是鲁迅充满苦涩的一大发现。 (4)

我要同学们谈谈对这两段话的理解, 结果同学们又读出了自己的发现。有的说鲁迅写的不仅是中国人, 而且是全人类;有的联系课文第四部分两个母亲相见却不能理解, 夏四奶奶误会儿子的细节, 说鲁迅把人与人的关系看得是很悲观的, 好像完全就是冷漠, 没有理解……

显然, 学生的理解已超出了吴中杰先生的评点, 有点“走进鲁迅”的意思了, 实际上学生已经在品味细节的象征性和隐喻性了, 不管理解是否正确全面, 学生已经以一种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作品之中了。

作者通过康大叔的对话暗示了夏瑜之死是由其长辈亲戚告发的, 这一点学生疏乎了, 提醒学生对话也是重要的细节, 不能轻易放过。

四个部分的细节问题分析过后, 小说的情节也顺势牵出。这样从细节问题入手的教学设计不仅凸显了鲁迅作品的个性特点, 也顾及了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接受能力, 同时也关注了小说的三要素,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注释

1 《高级中学语文参考资料》一年级第二学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36页。

2 王荣生著《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246页。

8.另一种爱情 篇八

终于,四奶奶去世了。人们都说老头总算得到了解放,能够喘口大气了。可是,不久之后,一向在老伴吵骂声中身子骨异常硬朗的四爷爷却忽患重病,也随着老伴去了另一个世界。

我认识的另一对夫妻也很有意思:老头有病,老太太总是耐心细致地照顾着老伴,一切都随老伴的心愿来做事,但老头就是不领这个情,经常与老伴斗个嘴怄个气,而且老头还爱管闲事。他不喜欢孩子,孙儿外孙也就不愿招惹他,他发现孩子们都和老伴亲,就气得不行,后来老太太见老头不高兴孩子老来闹,也就不让儿子女儿常将孩子们带过来。无论家中有什么事,都是老头点头后才让老伴去跑跑腿,且稍不如意就大骂老太太。老太太有时气不过,不免给儿女诉诉苦,开始孩子们都劝老母忍了算了,也犯不着老斗气。后来发现老爷子也太不近人情,就当着母亲的面说了他几句。看来老头也明白自己做得有些过分,便不和孩子们争辩。这时老太太似乎是心疼老伴,就反过来说不用孩子们来管他们的事。儿女们讨了个没趣,从此就不再对他们说三道四了。

这使我想起死去的四爷爷四奶奶,想起许许多多有关的事情。在每一个家庭里,都有他们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天长日久,夫妻之间的生活细节已经形成了定式,不管是心存芥蒂还是举案齐眉,他们都会自己来处理好他们之间的事务。如果有人就此介入,也就打破了他们之间的默契或者说平衡。 ,

9.另一种美作文 篇九

题记

今年暑假,我有幸去长岛旅游。我们去的第一个景点便是九丈崖。

刚刚来到景点门口,还没有发现什么特别之处,只是感觉地面凸出来一截。顺着小路走了几分钟,一个转弯,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一股海的气息便将我围得水泄不通。仔细一看,心中不禁被一股强悍的力量镇住,脚下是九丈之高的崖壁,眼前则是白茫茫的大海。海浪一层一层地涌来。海水掀起浪头,不顾一切狠狠地拍打着岩石,张扬着它的霸道;悬崖则不屑于脚下海水的冲击,依然巍峨屹立,显示出它的稳重。放眼望去,两侧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青山,肩并着肩,没有尽头;眼前是无边无际的大海,望不到边缘。在视线的尽头,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海水仿佛与天空交接在一起,不留一丝空隙,我真正感觉到了那种水天相接的辽远。

动与静的结合,清晰与缥缈的交织,高度与深度的凝结,在不知不觉之间,带给人们一种壮美、大气之感,令人心旷神怡,快哉快哉!

顺着石阶向下走,便来到了九丈崖的脚下。刚一走下石阶,海风便悄悄将我包围,不时地抚摸着我的脸颊,偶尔还调皮地拽动我的头发。海水不停地流动着,海浪不厌其烦地拍打着岸边的石堆。有些石头因为长时间的冲刷,变得十分光滑,而且呈现出了千姿百态的形状。或许几万年前,这些海水就在拍打着这些石头,一直持续到今天,从来没有停止过。海水去来无意,石块宠辱不惊。

这是我第一次接近大海,当我把手伸进海水中时,一股凉意传遍全身,驱走了身上的燥热。望着九丈之高的悬崖,看着汹涌澎湃的海水,一种从未有过的宁静涌上心头。看着打着遮阳伞、带着太阳镜的熙熙攘攘的人群,我突然感觉特别地舒爽。我仿佛来到另一个世界,这里没有城市的喧闹与躁动,没有人与人之间的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的只是心中的宁静,自然的和谐,一种别样的美。

当我带着这份宁静再次登上九丈崖的山顶眺望那壮阔的景象时,我的心底充满了敬畏和陶醉!

10.另一种风景作文 篇十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无比,明明是阳光明媚的气候,走在树林子里的我们,非但没有感受到阳光的灼热,反而只觉一片阴凉,并且从不远处还传来了潺潺的流水声。这儿有树林,有溪流,在这优美的景色之中,更有不少的游人。

就在这优美的自然风景中,我还看到了另一种风景。那是走在观光小道上,有序前进的游客。虽然游客很多,但是大家都保持着安静,安静的欣赏着从树林里传来的鸟鸣,还有从不远处小溪流中传递出来的泉水叮咚。

另一种风景,这是我们身上带着素养的风景。在这一条不宽的小道上,游人们有序的前进,没有追逐打闹,亦没有喧嚣嘈杂。大家都默默的沉浸在这一处自然风景之中,只不过大家不知,我们的秩序也成为了这儿另一种风景。

当我注意到这一种风景的时候,我的心里升出了一种欣慰。在这之前,我见过太多的游客在景区里一些低素质行为。就连新闻里不也常有报导吗,当一处景区闭门之后,由游客带来的景区垃圾不可胜数。当我们在游览风景的时候,也请我们好好的去保护这些自然风景。并且在人多的公共场所中,也请注意个人的一些行为。

11.另一种柔情 篇十一

应该说我们单位的伙食还是很不错的:早上一般是豆浆、油条、茶叶蛋,几样爽口小菜,另有牛奶、稀饭供应。中午如果是米饭,一般会有荤素两个菜;如果是炸酱面,则有肉炸酱、鸡蛋炸酱可供选择;另有饺子、包子、烩面之类调剂,基本上可以做到一周不重样。单位对食堂是有补贴的,饭菜价格很便宜,早上、下午都是五毛钱,中午一块钱,管饱。自己在家做,算上柴米油盐之类,成本就比这还要高了,何况还要贴时间。因此,绝大多数同事都在单位吃饭,特别是中午,满打满算就两个小时时间,在单位吃了饭还可以休息一会儿。像老王这样,每天中午在路上来回需要40分钟,休息时间就没了,图的是啥?莫非他在家还是个模范丈夫,要做饭给太太吃不成?

昨天和老王一起陪客人吃饭。老王借了我的手机到外面打电话,隐约听到“我中午不回去了,你自己做饭吃吧”。等他入席后,我开玩笑说:“怎么,不回去还要向太太请假啊?”老王愣了愣,然后笑道:“这倒不是。我是叮嘱她,要自己做点好的吃。不瞒你说,我们双方家境都不是太好,要经常补贴老人,平时就比较清苦了。我要是不回去吃饭,她就不做饭了,自己吃个馒头就对付一顿。你们不是一直奇怪我为什么不在单位吃饭吗?我回家去吃饭,她就能吃好一点。有些好菜她舍不得下筷子,我还要说自己吃不下了,给她剩着才行。”

那时,我心里忽然有一种很温暖的感觉。原来,爱人之间的关心和体贴是无处不在的,就连回家吃饭,也是柔情一种呢。

(责编/朱茂星)

12.柔弱是另一种刚强 篇十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如果孩子们没有觉察到,你给他们讲的事情是专门为了教育他们,那么,你的谈话就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小学生受年龄所限,往往很难体察到教师严厉说教背后的深意,他们更容易感受到的是教师外在的关怀。我们班里有一个叫赵XX的小男孩,由于父母关系不好,他只能寄居在姥姥家里,得不到应有的母爱、父爱,因此行为习惯极其不好,不守纪律,不愿写作业,也不合群。有几次我也大声呵斥几句,但事与愿违,他仍无动于衷。后来,我改变策略,经常关心他、帮助他,孩子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这件事上,我体会到教育的成功和喜悦,看到了教育的力量,看到了柔软的力量。

老师与学生相处,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作为教育者,我们至少应该有发自内心的悲悯情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靠近孩子,温暖孩子;只有这样,教育才会真正渗透到孩子的血液和生命里。小学阶段的孩子单纯、幼稚,他们的内心充满着对社会的认识和向往,充满着被老师认可的期盼。他们的世界还是一张崭新的白纸,需要我们用心去填充美丽的颜色,用爱去填充世间一切的正能量。这里的填充不是违背规律的“填鸭式”教育,更不是“暴风骤雨、电闪雷鸣”般的“强迫式”教育,而是“蹲下身子、仰望孩子”的教育,是毫不吝啬地播撒爱心和柔情的教育,是要把教育者融化于孩子内心世界的教育。

13.作文另一种爱 篇十三

她——我永远的朋友,一个同年同月同日同时辰生的朋友。我想着,夜晚已来了。点点繁星折射出钻的光芒。突然间想起了一个古老的传说:天上的每一颗星,都代表地上的一个人。它随着这个人的出生诞生在天际,也随着这个人的死过,我们一定挨的很近,以前一直问:“什么时候最璀璨夺目?什么时候会暗淡无光?什么时候……什么时候能有一颗星星陪伴我,什么时候能与同样耀眼的星相遇呢?”现在有答案了,我坚信我会与她一发光,起陨落,因为我们在同年同月同日同时辰诞生在了同一个星座,现在还挨的很近呢!

是的,我相信我们会飞,能飞的很高很远。我和她的友谊,给了我最好的回报。我们正在教自己,如何对这个世界微笑。现在我要对她说:“芬,我会学会如何幸福,我会好好地,好好地与你在一起,依然,始终,永远。

后记:

我只是一个迷路的小孩

在原地打转,我只是

不停的向后看

回头,却

不知道前面才是正确的方向。

殊不知,

我只是等待,

等待一个可以带我找到回家路的那个人,

14.另一种语言作文 篇十四

最让我难忘的是刘翔的目光。记得是今年的广州亚运会,腿伤刚痊愈的刘翔再次走上了110米栏的赛道。他缓缓走到了自己的赛道,开始做准备活动。刚刚好的的腿再加上他此刻看起来不怎么样的精神状态不禁让我暗暗为他捏了一把汗:当年的飞人,现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能否再一次,驰骋赛场?容不得我多想,裁判已开始发号施令,开始比赛了。

“各就各位!”刘翔蹲下了身子,而摄像机转向了他的正面,我看见了刘翔的目光,执着,坚定,诉说着对胜利的渴望。“预备!”刘翔绷紧了身子,如一把拉成满月的弦。“砰!”几乎在枪响的同时,刘翔后腿猛地一蹬,便向前飞速冲去,浑身拉出一种近乎完美的肌肉线条。带着一种无可阻挡的气势,向终点冲去……

纵然刘翔最后只获得了银牌,但他那目光让我依旧难忘。它就好像在告诉我,只要执着,坚定,就没有事物可以阻挠我半分。

而不同于刘翔,最让我感动的目光是洪战辉的。第一次看到洪战辉的目光,是在网上的一次冲浪。无意中,搜索栏里跳出了一组洪战辉的照片。无意中,我点了进去,而照片所展现出来的内容,却深深的震撼了我。一个脏兮兮小孩,抱着一个有自己一半高的热水瓶,还牵着一个很小很小,刚能走路的女孩。我能从他的目光中看到为数不多的纯真,更多的是疲惫以及让我惊讶的顽强。我不禁对他起了兴趣,开始搜索他的故事。结果真的是让我忍不住震惊的:12岁的小男孩,独自照顾尚是婴儿的妹妹以及患有精神病的父亲,他再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他是一个苦难打不到的男子汉。关闭网页,闭上眼睛回想洪战辉的目光,我想,我从他的目光之中,看见了友善、坚强、勇敢。

15.寻求教育的另一种眼光 篇十五

一次, 我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列宾和他的一个朋友在院子里散步。那是一个大雪之后的时日, 周围一片银白。这位朋友瞥见路边雪地上有一小片黄色的污渍, 显然是狗留下的尿迹。他就顺便用靴尖翻起雪把污渍掩盖了。没料到列宾发觉时却生气了。他说, 几天以来, 他总是到这里来欣赏这一片美丽的琥珀色。

读完故事, 我深深地折服于列宾不同常人的领悟思路。一小片黄色的狗尿污渍, 在他眼里是一片“美丽的琥珀色”。而我们面对“问题学生”时, 看到的是:插嘴王、逃课王……除了这些, 还有什么?于是, 我决定寻求教育的另一种眼光。

打开记忆的闸门, 李林的“劣行”浮现于眼前。同时, 我又发现他的人缘很好, 为什么在老师眼里一无是处的他却能得到那么多同学的友情呢?

周一中午我在学校值班, 看学生午休, 我来回转悠着。当我从另一个班出来时, 恰好看到李林和一个同学正向楼梯口跑去, 尽管他回头看到了我, 但还是跑了, 我刚想喊住他, 但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的故事在我脑中一现, 我努力地使自己狂燥的心平静下来, 我想他总有回来的时候。下午我把和他一起跑的学生叫进办公室询问, 原来是他突然肚子疼, 李林陪他一起去校医务室。接着我又把李林叫了来, 只见他一脸漠然, 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他这一幅表情不正说明了我们的无数次训斥和批评已经使他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吗?于是, 我效仿陶行知先生的做法, 让微笑爬上脸庞, 轻声地说:“知道我为什么叫你来吗?”“不知道。”“你有需要向我解释的吗?”“没有。”我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平和, 并真诚地对他说:“李林, 我知道你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学生, 以前的事, 我可能没有全面的了解情况, 对你有些误会, 现在请你原谅, 好吗?”他好像不相信我说的话, 仍以敌意的眼神望着我, “李林, 我想和你做朋友, 我希望能和你有真诚的交流, 现在我不是老师, 你不是学生, 我们是朋友, 把你的心里话说出来, 好吗?”“今天你和某某向外跑的时候确实看到我了, 但你还是跑了, 当时我真的有些生气, 但了解了真实情况后, 我感到惭愧, 我们都应该向你学习, 我们班为有你而骄傲。”听了这话后, 他的表情不再漠然。“老师, 对不起, 我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我打开抽屉, 把几天前没收的电动小鸡还给他:“这个还给你, 你知道该怎么做的, 我相信你。”突然, 他后退一步, 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

第二天, 他在作业中夹了一封信, “老师, 谢谢您, 谢谢您对我的信任, 让我又找回了自我。开始, 我也是老师眼中的乖学生, 可自从有一次我撒谎后, 老师就不再相信我, 尽管我怎么解释也无济于事。后来我就视所有的老师为敌人, 直到昨天, 我才知道, 我误解了那么多的老师。还有那个电动小鸡, 是我妹妹心爱的生日礼物, 她不小心摔坏了, 因为时间紧, 我就带到了学校里修, 刚修起来, 试试行不行的时候, 就被您逮住了, 谢谢您昨天又还给了我, 为此, 我妹妹兴奋得晚上也拿着它睡觉。老师, 我知道错了, 我保证以后不会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并且我会努力学习, 做一名好学生, 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您。”

从那以后, 李林像变了个人似的, 上课认真听讲, 积极回答问题, 作业书写工整;见到老师也有礼貌地问好。为此好多老师问我用什么妙招让他变得这么服服贴贴。其实, 像李林这样的“问题学生”, 有些是我们教师一手造成的, 对此, 我感到惭愧。孩子是独立的活生生的人, 不是被物化的对象, 在他们出错之后, 我们要给予改正的机会, 要和他们平等交流, 倾心交谈, 做他们人生路上的指路人。

(作者单位:章丘枣园中学、章丘二职专, 山东章丘,

16.另一种救赎 篇十六

那天,她和往常一样下班回家。在楼梯口,她看见一个面生的男孩子,清瘦,十七八岁的样子,脸色有些蜡黄。看到她,男孩有些腼腆地转过了身。她叹口气,暗自想,可能是谁家的乡下亲戚。

上了楼,她一边走一边想着资助贫困学生的事情。天色微暗,九层楼的楼梯空空荡荡,她踢踏的脚步声异常清晰地在空中回旋。到了四楼,她突然觉得有点诡异,男孩一直亦步亦趋跟在她身后,可是,怎么他静悄悄的一点声音都没有?分明是刻意地蹑手蹑脚。她试了试,她走得快他也快,她慢他便也慢,始终离她只有一步之遥。

她顿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手袋里有刚发的工资,还有手机和一些重要资料。她的脚步开始慌乱,这时身后的男孩猛地窜上来,掐住了她的脖子。她看到一双还带着稚气却凶光毕现的眼睛,而那双掐在她脖子上的手,带着濡湿和温热,有些软绵绵的。她从恐慌中稍稍镇定下来,看来,这是个比她更紧张的初犯。

趁他的手还没施力,她马上大声呼救,声音惊天动地。他吓得手一抖,放开她就仓皇地往楼下逃。她跟着往下追,一边追一边喊:“抓住他!抓住他!”男孩逃跑得愈发快了,踉踉跄跄,连滚带爬。他边逃边朝她喊:“阿姨,我知道您是个好人,我没抢走您什么也没伤到您,您就行行好放我一次吧!我以后再也不敢了!”

她听到这话,愣了一下。可是在愣怔片刻后,她还是果断地追了下去。男孩被众人抓住,她拿出手机拔了110,警车很快呼啸而来带走了他。

我疑惑了。忍不住问她:“您一直是个得饶人处且饶人的人,可这次为什么不给这个初犯的孩子一次机会呢?他被抓去可能要被判刑的,是不是对他太残酷了?”

她摇摇头,苦笑了。她说:“我要是放他,那才是害了他。他这次平安顺利地回去,就不会吸取教训,就还会有下一次,一旦得手,那他的人生就彻底完了。他什么都没抢走也没伤到我,我这次报警,他会被从轻处罚。他洗心革面出来,还那么年轻,一切美好都来得及啊。”

残酷的惩罚里,藏着隐形的救赎,只希望那个被抓走的男孩會明白,不应自暴自弃。有时候,一种表面的残酷惩罚是上天对我们的另一种救赎,让我们像凤凰般浴火重生。

17.另一种风景作文 篇十七

一首歌,流传已久;

两片瓦,破碎不堪;

三滴雨,湿了麦心。

目光的转途中,往往觉得末路穷途,人生的风景断裂常常就在延伸的刹那。其实,人生的拐角处恰是另一种风景,那是你惊觉柳暗花明的同时。

一首流传已久的歌,弥散,从远处的钟楼传来,宛如沉默如谜的呼吸。

周云蓬安静地说:“我九岁时失明,整个童年充满酒精医用棉的味道。”他沉默地呼吸如同岁月慢慢地老去,人生的风景断裂使他感到了生命的仓促。

岁月的伤痕填满了他的生命,同时也赋予了他勇气。青年的他,不停地奔走于上海、杭州、深圳,甚至只身打马过草原,顽强不屈奔西藏。他带着吉他,沿街弹唱。他生命的张力在指尖游走,奔跃前涌,执着的信念感动了一座摩天大厦。摩天音乐公司同他签约,他弹出了第一张生命的专辑——《沉默如谜的呼吸》。周云蓬,他在山穷水尽中,在穷途末路上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风景。

两片破碎的瓦,依旧高悬屋顶,可痛煞了林秀贞的心。林秀贞一介平民,走在生活的边缘,一贫如洗。

她隐忍,隐忍了三十个季节的轮回,赡养了六位老人;

她朴素,朴素中折射出一种人性的美丽,令他人泪流不止;

她平淡,平淡里孕育了一种生命的激越,为许多人铭记。

或许,她根本没有刻意找寻,可她生活的努力、生存的勇力和生命的魅力给予了她人生的另一种风景。

雨水打湿了金黄的麦子,也湿透了海子的心。海子眷念生活,憧憬阳光和煦、春暖花开。可是,他的情感找不到依托,寂寞的灵魂在麦香流走的季节里流浪。海子热爱诗歌,像一道犀利、执着的光,在诗歌的天堂里游弋。他用麦黄朗照尘世,用信念行走大地,用诗歌稀释情感,用死亡创设了另一类风景

18.另一种美作文 篇十八

我渐渐地走近了它,走近了国家体育场。我望着绿树衬着它华丽的轮廓,望着它静静立在河畔,望着沉寂的河水缓缓地流淌,倒映着它的水影……奥运会之后的那条小道总显得有那么一点幽静,郁郁葱葱的树下,人们坐在椅上,与老友惬意地畅谈,游人们放缓了脚步,停下来拍照留念。我继续向它走去,奥运会后的它,依旧宏伟。高大的它,静静地耸立在湖畔,一道道钢条纵横交叉,里里外外,自由地伸展,毫无规律,也毫不刻意,粗犷,宏伟,现代。它,有序而又无序,无序而又有序,道道支柱变化万千,折射着耀眼的光茫,无疑是一种美,一种建筑之美,自然之美,美得钢硬而又柔软,美得庞大而又不失玲珑,那是一种凌乱的美,一种无法形容的美,不论怎么说,它将有形而又无形的美,深深传入人们心灵的深处,感化人们的心灵……它默默地站立在那里,望着游人来了又去了,走了又来了。或许它并不知道游人们的心中在想什么,它默默地送走或者迎接每一位浏览者,它从不向别人炫耀自己,它只是默默地听着导游叽哩呱啦地读着它的个人简历,它从不大声喧哗,因为大家都知道它的名字,它叫鸟巢(小名),或许,它自己明白,它坚守的是大中华的未来……

我们为何不能站在它的跑道上,或许是因为我们离它太遥远。它默默地站在那里,望着奥林匹克公园的风光,或许它没有忘记三年前的盛会,也没有忘记四年之前的那些建设者……

上一篇:家庭教育行为规范下一篇:国税分局年度工作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