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

2024-10-18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共9篇)

1.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 篇一

我国商业银行服务现状分析及建议

调查目标:为改善银行服务行业 调查时间 : 7月25日-8月25日 调查对象:商业银行

调查方式 :消费者调查问卷

调查背景 :中国入世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各家银行强调提升服务水平的呼声蔚然成风,然而银行服务的提升具有长期性,服务质量具有极高的不稳定性,受客户期望值以及在竞争市场中其他对手的影响较大,波动性也较大,金融市场开放以来,国内银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虽然银行服务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存在广大居民迅速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和有限的银行服务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服务水平仍存在滞后的现象。金融行业的服务质量总体还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服务行业,提升顾客满意度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银行的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顾客的满意度。所以提高服务质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一、调查内容的分布情况

本次民意调查的内容包括客户选择光顾的银行、银行服务质量的评价、客户认为银行服务业务应改进的方面等三大部分。

(一)、客户选择的银行

在本次民意调查中,客户选择光临的银行按照计数累计由大到小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民生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和浦发银行,所占比重分别为24.8%、23.6%、15.9%、13.7%、9.2%、6.8%、4.2%、1.8%。在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有25%的客户会选择就近的银行进行业务办理,也有接近37%的客户会因为银行的服务态度好坏而选择银行,也有接近25%的客户在选择办理业务的银行时把等待时间是否更短放在第一位考虑,还有12%的客户受其他因素影响来选择银行,这当中个人情感因素和习惯占了主导。

(二)、银行服务质量的评价

据统计七成调查者去银行主要办理存取款、转账汇款业务,三成是办理投资业务。而在与银行进行交易时,大部分受访人员还是觉得很安全的,只有1%认为不安全。由此可见,银行的安全性还是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的。银行从根本上吸引跟多的客户就必须从业务安全性上下手。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履行企业公民责任,促进社会繁荣进步,多策并举,常抓不懈,扎实推进各项服务工作,银行业金融机构已逐步形成和树立了客户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和作风,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银行业服务现状分析

当前,社会各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度重视提高服务工作水平,整体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

(一)服务渠道多元化进一步拓宽了服务边界。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集中财力资源,精心布局,推进网点设施建设,服务环境和服务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出现了将网点从交易核算型向销售服务型转型的趋势,硬件建设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进一步增强了服务功能。同时,各家银行较为注重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设备业务的拓展,着力提高人机替代率,将部分业务转移,降低成本。

(二)服务规范和服务技能水平提高向自觉自律转变。商业银行以改变服务态度为出发点,开展了“微笑服务”、“一米线服务”、“站立服务”、“上门服务”等;大部分营业网点设置了大堂经理或者迎宾员,多数营业网点员工服务用语和仪态达到规范要求;严格一线员工的准入标准,加强业务和服务礼仪培训,开展了“神秘人”等定期或不定期的服务规范督导和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将服务效率等指标列入对外文明规范服务的重要内容,集中解决营业网点排队现象,积极回应社会对银行提高服务效率的呼声。采用了六西格玛管理方法、柜员弹性排班制等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方法,充实一线人员力量,引导客户向自助银行分流,客户排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客户等候时间大幅缩减,通过采取弹性柜台制、员工劳动技能竞赛的措施,银行柜面员工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业务操作程序符合规范,单笔业务办理速度符合要求。

(三)创新产品和机制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客户需要。如建设银行为重点客户建立信贷审批“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建立小企业“信贷工厂”模式,设立小企业经营管理中心,推出小企业“速贷通”、“成长之路”等金融产品,丰富了银行服务社会普通老百姓的金融产品体系;大力发展具有融资替代功能的表外业务、投行业务,在多途径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的同时,还为企业节省了大量融资成本。

(四)客户投诉处理机制不断完善。建立健全了客户投诉处理制度和投诉应急预案,分支行职责明确,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客户投诉实行首问责任制,保障客户投诉妥善处理和限时处理,有效处理了客户投诉和纠纷,化解了矛盾,维护了行业的良好形象。如建设银行上线推广了“客户之声”系统,对各类客户开展专项调查,征集改善客户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取得了较好效果。

(五)业务发展的同时注重服务社会。银行业在经营规模和财务效益不断壮大和提升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色,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较好展现了金融行业应有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社会公益精神。如建设银行近年来开展了资助贫困英模母亲、资助贫困高中生、资助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等一系列活动。

二、银行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客观地说,目前银行的服务与十几二十年前的状态相比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银行也越来越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已经通过规范服务行为、优化服务流程、完善服务设施等各种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客户对银行服务的满意度,提升银行业的整体形象。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消费者和银行接触的机会日渐频繁,在银行业务创新的同时,人们对银行的服务要求不断增强。总体来说,银行服务仍有着以下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银行服务供给的质量不高。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不少银行业机构实施了股份制改革,在法人治理、资本管理、内控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这些进步更多地反映在向国际良好银行转变过程中的“形似”方面,真正要达到与国际良好银行的“神似”还有一定距离,国际上大型银行都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客户群,相比之下,国内商业银行对服务的盲目追求,按照“人家有的我要有,人家没有的我也要有”的理念和目标,大而全,全而不精,能熟练运作新业务的不多,结果却样样都不精通,这种盲目性的直接后果就是成本的不断提高和资源的严重浪费,给金融消费者的感觉就是产品供给质量不高。

(二)银行总体服务能力不足。银行业服务水平与社会期望还有差距,服务尚属于浅层次服务。近年来,银行在推行人性化服务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社会公众的期望比,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有些服务仍然是一种浅层次的服务。银行管理层更多的关注了服务的态度和速度,关注了客户投诉率的降低而忽视了客户的需求,客户需要的不仅是微笑和快捷,更加需要的是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而银行内部的管理机制明显满足不了这样的需求。前台、中台和后台各个环节的衔接不够,对客户需求、市场变化的反应滞后,难以适时地推出新金融产品,同时还存在新金融产品推出宣传的力度不够,社会认知程度低等问题,总体表现为服务能力不足。

(三)服务督导的内外部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银行业行际间的服务水平是不平衡的。有的银行常抓不懈,服务质量和水平较高,得到了社会一致肯定。但有的行抓服务工作“一阵风”,有短期行为,有的行浅尝辄止,效果不明显。从外部原因看,监管机构处罚性的管理多,正面引导不足,多是金融消费者投诉后,监管机构责令相关银行处理;从内部原因看,少数银行金融机构对各项业务经营指标的考核和完成十分重视,将其与员工的绩效紧密挂钩,而把文明服务工作仅当成一项面子工程,工作措施不够得力,缺乏相应的考核监督机制,致使在产品营销、客户投诉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不该发生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银行业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三、银行业改进服务的措施和建议

(一)银行业要加强服务和产品的创新研究。一是建立健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整合客户信息,敏锐地体察客户现实和潜在的金融需求,快速界定目标客户,加强与客户交流与沟通,理解并影响客户行为,充分利用掌握的客户资源,拓展优质客户,挖掘潜在客户,留住老客户。二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创新人才,建立专门的实施机构。三是制定专门制度,对率先实施创新的部门给以奖励,并进行合理的成本分摊,鼓励服务创新。

(二)银行业要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统一营业网点的服务设施、统一营业网点标识系统,进一步梳理、优化柜面操作流程,形成系列化、定型化的柜面操作流程和大堂经理、客服人员服务流程,并强化和落实网点负责人对现场管理的主要责任,提高单笔业务处理速度。进一步完善安全保障能力,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加强网点现场安保人员的配备、培训和管理,理顺安保应急处理流程,提高紧急事件的应对和处理能力。

(三)银行业要改进服务管理体系。一是树立标准和理念。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标准,打破传统服务的概念,将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融和全行每一个岗位、每一项业务流程,融入面对客户的营销。二是加强服务管理和督导。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起有效的服务督导制度,强调各级领导的率先垂范,通过分行组织的明查暗访,保证服务规则的执行。三是致力于打造良好的服务文化和服务品牌。通过持续树立典型和不断大力宣扬,以榜样示范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全行重视服务、争优创先的积极性,在行业内形成良好的服务文化氛围和过硬的服务品牌。

(四)银行业要规范服务流程。结合当前实际,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引导。要立足诚信建设,加强对社会公众金融知识,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宣传,讲信用、守承诺,不但要介绍其收益性,更要提示其风险面,避免误导消费者。二是规范合同签订和产品价格收费。订立合同要公平规范,合同文体要有统一标准,合同条款要符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充分考虑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平衡,避免那些加重金融消费者责任、减免经营者义务的不平等格式条款。在服务收费方面,要严格遵守《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对于政府指导价,严格执行国家规定价格,对于市场调节价,要求商品和服务价格清晰明确、定价合理有据,杜绝多收费、乱收费和搭车收费的行为。三是妥善解决好金融争议。设立专门机构或专(兼)职人员负责金融消费投诉,建立完备的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争议。

(五)银行业要积极探索服务考核体系建设。借鉴国际上建立“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指标的成熟做法,将服务质量纳入员工和机构的综合绩效考评,按照科学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设计指标体系,既要对过去的经营情况进行计算和评价,也要体现未来资源配置的导向,将客户满意度指标直接或间接纳入分支机构和业务部门的绩效考评体系,按照渐进原则,逐步加大满意度指标在绩效考评中的占比,西方先进银行确定满意度指标最高占到绩效考评40%的权重。同时,建立专门流程,培养专业人员,全面收集客户满意度指标的数据,确保准确性。

(六)银行业要加强服务队伍建设。要组织员工参加银行从业人员认证资格考试和各类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素质;要加强员工职业操守教育和管理,大力弘扬“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的金融业十字行风,坚决防止和纠正以权、以贷谋私及到客户单位“吃、拿、卡、要、报、借”等不正之风,坚决防止

2.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 篇二

1关于我国广播电视的应急管理现状的分析

1.1应急管理的机制不够完善

现阶段, 我们国家的广播电视应急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 发展很不平衡。由于突发事件可在全国范围内爆发, 仅仅依靠单独的、发展还不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 就要紧紧依靠国家来妥善管理。因此, 广播电视在各地区设立应急机制的建设时, 也要加强建设全国性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应急管理机制。要注意运用科技, 成立网络化的应急管理体系, 使各项信息能够在各地区的应急管理机制间顺利传播, 进而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1.2应急管理的技术不够发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 科学技术也更加先进。但是, 广播电视应急机制在技术管理方面还存在缺陷, 发展水平还不算高。 应急管理以先进的技术为保障, 应在合理范围内, 大力投入资金并积极引进人才, 使应急管理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先进技术的带动下, 设立应急管理监测系统, 并定期进行监测[1]。进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高效预防突发状况, 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使广播电视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播出。

2关于我国广播电视的应急管理建议的分析

2.1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要想发挥团队的最大功能, 做好涉及到的每一项工作, 就要对其组织建设不断强化, 使团队具有较高的执行力、约束力。在广播电视应急管理体系中也一样, 各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要做好相应的本职工作, 在此基础上进行团队协作。对应急管理进行统一指挥会得到意想不到的领导效果, 也有利于整个应急管理体系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 对管理体系中的文件格式或是相关的专业术语进行规范管理, 可以降低在整个工作流程中的错误率, 进而使整体效益最大化[2]。为了在突发情况中不慌乱, 减少最低伤害, 可以定期对应急事件进行演练。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原有预案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做出相应的改进, 促使广播电视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更加科学。

2.2建立高科技应急系统

应急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管理技术的进步。 不断在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管理体系中引进新技术, 并积极使用, 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力的使用情况。由于机器较人力而言更加准确, 因此, 可以减少在管理实施中的失误, 并且使处理问题的效率也得到显著提高。另外, 在积极引进新技术的同时也要不断对管理设备进行升级, 好的设备有利于应急措施的实施。

应急管理系统中的监控管理以及进行信息沟通时也要积极引进新技术, 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报道, 并将相关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负责人, 使风险得到有效规避[3]。在团队建设中引进先进的技术, 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应急管理系统的科学性, 提高应急管理的水平。

2.3应急管理信息化

应急处理是要在危机发生后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最有利于解决危机的方案。因此, 对应急管理进行资料信息化管理十分重要。应急处理是一个处于不断积累的环节, 对每次发生危机时的应急处理进行详细的记录, 包括突发事件的特点、应急处理的方案以及处理的全过程。 并对记录进行分析, 改善其中的不合理之处, 使日后出现类似情况可最大化减少伤害。

在信息时代, 信息交流尤为重要。单个信息并不能充分说明问题, 只有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才能找出规律, 更好的解决困难。另外,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手机, 可以说我们处于一个手机时代, 人们用手机进行信息交流, 但是在很多关键时刻, 手机会受电量不足、信号不强的干扰, 在突发事件的现场中不利于救援。因此, 应该建立更加完善的通讯工程。

3结束语

广播电视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获取信息等提供了渠道。尤其是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 (例如汶川地震) , 可以使人们更好的了解情况并及时获取信息。因此, 广播电视一定要做好自身的应急管理工作, 使广播电视始终做到安全播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应急管理制度要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完善自己, 满足党和国家对其的期望、人民对其的需求。使广播电视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摘要:广播电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广播电视, 人们可以获取信息, 了解外界发生的事情。广播电视也可以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手段, 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 广播电视的播出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着重分析了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急管理现状, 并对此问题的解决提出中肯建议, 期望促使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关键词:广播电视,应急管理现状,安全播出

参考文献

[1]王立群, 娜仁高娃.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与管理[J].科技传播, 2014 (22) :172, 161.

[2]陈燕莉, 高瑶, 郑怡洁.“十二五”期间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体系发展成果分析及管理建议探讨[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5 (10) :116-119.

3.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 篇三

摘要:本文运用1996年-2008年财政教育支出相关数据,从支出总量、结构以及地区分配等方面分析现状,并提出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教育支出;支出结构;地区差异

教育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无不大量投入资金,成为提供教育服务的主力军。在我国,教育支出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在逐年递增,但在教育支出总量、结构以及地区分配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

1.财政教育支出整体投入不足

教育经费短缺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政府投入不足则是我国教育经费短缺的根本原因。根据表1显示,自1996年以来,随着我国GDP的增长,财政支出和财政教育支出也在不断增长。但是从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看,则远低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教育法》规定的“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CDP的比例,到2000年达到4%的目标”。

2.财政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

从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的分配比例来看,财政教育支出分配比例不合理。

如表2所示,财政对各级教育的支持力度虽不一致,但总体上看规模都是不断增长的。从财政教育支出在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结构的分配上看,各级支出人均投入相差过大,对基础教育重视的不够,对其投入相对不足;而对高等教育投人比重过大,使教育投资内部结构不合理。2002年以来,政府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高等教育投入开始呈下降趋势,财政教育支出的级差趋于逐步缩小的趋势。

3.财政教育支出地区差异过大

我国目前各地区的教育支出水平严重不平衡,落后地区的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地区的水平。2008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居前三位的省区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其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分别是662.18亿元、465.33亿元和418.87亿元;位于最后三位的省区分别是海南、西藏、青海,其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分别是48.54亿元、40.37亿元和39.14亿元。从中可以看出,位居第一位的广东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是最后一位青海的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的16倍,地区间的教育支出差距过大。

二、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对策建议

1.从总量上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教育属于公共事业,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政府在有限的财力中应确保教育支出的优先增长,提高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例。确保现有预算口径的教育支出稳定增长,确保《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即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要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要逐步增长)的落实。同时可以通过发行公债等方式扩大筹集教育资金的渠道,从总量上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2.调整教育支出的分配结构

不断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在保证财政性教育投入规模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加大初、中等教育的投资力度。义务教育(一般指小学和中等教育的初中阶段)应成为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重点,将义务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增加对义务教育的公共投人,提高义务教育中公共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实行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这样才能解决我国整体教育素质偏低的状况。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投资也不能减少,在扩大财政性教育投资规模的同时,调整教育支出结构。高等教育还应该大力引进市场机制,实行全社会参与战略,采取自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3.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促进教育水平均衡发展

4.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 篇四

路平,肖肖,张衍海,王玉东,曲志娜,王娟,赵思俊,徐天刚,郑增忍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

摘要:近年来,违法使用“瘦肉精”情况屡禁不止,为确保我国动物产品和公共卫生安全,本文分析了我国“瘦肉精”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我国“瘦肉精”问题的对策,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瘦肉精:监管:对策 1 背景

瘦肉精是一类药物的统称,任何能够抑制动物脂肪生成,促进瘦肉生长的物质都可以称为“瘦肉精”。目前,能够实现此类功能的物质主要是一类叫做β-受体激动剂(也称β-兴奋剂)的药物,其中较常见的有盐酸克仑特罗、沙丁胺醇和莱克多巴胺。近年来,其它瘦肉精也开始被用于促进动物生长,如马布特罗、溟布特罗、塞布特罗、塞曼特罗、马布特罗、特布他林等。

人们认为高脂肪食物是引发心脏病的元凶之一,尤其在发达国家,消费者拒绝消费富含脂肪的肉类。这样一来,动物饲养(经营)者甚至科技人员不得不寻求某些同化物质(AnabOlic substance)来实现动物营养再分配,减少脂肪生成,促进蛋白质合成,以避免肉类脂肪含量过高而带来的经济损失风险。盐酸克伦特罗就是在此背景下,被美国等发达国家最先开发出

来的一种物质。

β-受体激动剂在减少动物肌肉脂肪组织的同时,可增加肌肉蛋白含量,而月-饲喂了此类物质的动物,其肉类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但是,此类物质会在动物组织中残留,尤以肝脏等内脏器官残留较高,人类消费后可出现肌肉振颤、心慌、战栗、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尤其对高血压、心脏病、青光眼、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和前列腺肥大等疾病患者危害更人,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1998年5月,我国香港首次报道,因食用内地饲喂有盐酸克伦特罗的供港猪内脏,造成17人中毒事件;1998年,广东高明市也发生了7例因喝含有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肺汤而造成中毒;1999年浙江嘉兴市发生57人“瘦肉精”中毒事件;2009年广州发生46人因瘦肉精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2011年河南省和江苏省发生济源双汇了“瘦肉补”事件。

近年来,因食用被“瘦肉精”污染的食物导致中毒的事件屡有发生,且后果极其严重,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为了保证畜产品质安全,保护人类健康,许多国家都禁止在食源性动物的生产中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将肉品中的盐酸克伦特罗残留作为必检项目,欧盟也禁止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类药物。我国虽然于2000年提出禁止使用“瘦肉精”类药物,但在畜牧业生产中“瘦肉精”的使用仍屡禁不止。2 监管现状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瘦肉精问题,主要从推进法律法规建设、建立标准体系和加强监管措施入手,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安全。2.1 法律法规

2002年8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品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依法惩治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瘦肉精”等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品的刑事犯罪活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秩序,保护公民身体健康提供了法律依据。

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食品安全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兽药管理条例》、《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兽药质量监督抽样规定》和《兽 1 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2006年9月20日,农业部就加强瘦肉精整治工作发出紧急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饲料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执法。对在饲料和养殖环节使用瘦肉精的违法分子严肃查处,对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部追究其刑事责任。

1997年3月,农业部发文严令禁止β-旨上腺素能激动剂在动物生产中应用。1999年5月29日,国务院颁布《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明文规定“生产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不得添加激素类药品”。2001年6月13日,农业部联合国家经济贸易委员、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文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和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等药品违法行为,决定在全范围内严厉查处此类产品的非法滥用,并在一些盐酸克伦特罗泛滥的重点地区进行专项检查。2000年12月,农业部着手实施“饲料安全工程”,进一步完善了饲料监测体系,逐步改善国家、部和省级饲料质检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饲料监测体系的检测水品。2000年4月,农业部和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出《关于查处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等药品的紧急通知》,特别指出对未取得药品批准文号,非法生产盐酸克伦特罗的企业,以及向无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执业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销售盐酸克伦特罗的生产、经营企业,要依法查处;并要求畜牧兽医及饲料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不得以科研名义变相推广盐酸克伦特罗等禁用药。

目前。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也出台—厂地方规章,为“瘦肉精”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2.2 标准

2001年3月12日,我国发布了《饲料中盐酸克伦特罗的测定》强制性标准,为依法惩处不法分子和违规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撑。2003年8月11日,我国发布了《动物性食品中克伦特罗残留量的测定》的国家标准,并于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规定了动物性食品中盐酸克伦特罗的检测方法,为我国动物性食品中克伦特罗残留监控提供了有力的技

术保障。农业部等有关部委先后组织制修订动物组织、尿液、饲料等中“瘦肉精”检测技术标准15个。自2005年以来,农业部以部公告的形式对快速筛选试剂盒、胶体金试纸条实施审查、备案制度。2.3 监管措施

农业部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对‘瘦肉精”实施监管。一是建立企业生猪质量机制,明确企业是畜产品安全第一责任人。二是全国范围内开展“瘦肉精”检测工作,农业部于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兽药残留监控计划和饲料质量安全检测计划,并于2001年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将“瘦肉精”监测作为动物产品监控的重点。三是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2003年以来,农业部连续9年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活动,通过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瘦肉精”等违禁药物非法使用的现象得到明显遏制。四是加人违法使用“瘦肉精”查处力度。坚决查处非法制售使用“瘦肉精”行为,加强对猪饲料生产经营环节的监管;坚决查处违法犯罪分子,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依纪严格责任追究。3 存在主要问题

3.1 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目前,《农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饲料及添加剂管理条例》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涉及到农业部、卫生部、质检总局、商务部、公安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多个部门。一是我国“瘦肉精”监管涉及到多个部门,责权不清,管理体制混乱:二是层层监管,反而出现了层层漏斗;三是如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严重影响了监管工作的开展。3.2 机构、人员、经费亟待加强

一是国家、省、市、县四级均没有成立专职的“瘦肉精”监管机构。二是没有专职从事“瘦肉精”监管和检测人员,且监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三是实施“瘦肉精”监管过程中,2 缺少执法经费和检测经费,只能开展突击性监督检查,无法保证监管的常态化。3.3 检测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由于人员和经费原因,在屠宰环节实施“瘦肉精”检测主要使用胶体金试纸条和检测试剂盒,试纸条和检测试剂盒质量良莠不齐,容易出现漏检或样品假阴性情况。在欠发达地区,缺少质谱仪不能及时对筛选出来的阳性样品进行确证,导致监管部门无法及时处理“瘦肉精”疑似事件。4 对策

“瘦肉精”监管工作要围绕农业部党组提出的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兽医事业起好步,开好局。狠抓落实,采取各项措施有效落实,进—步加大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力度,扎实做好“瘦肉精”监管各项工作。4.1 现顺管理体制,形成监管合力

“瘦肉精”问题已影响到社会公共安全,其监管难度打、链条长。各级农业部门牵头负责“瘦肉精”工作,同时与商务、公安、食药、质检、财政等部门协调配合,形成临管合力,确保监管工作正常开展。一是加强与食药部门协商,逐步取消“瘦肉精”药物生产销售;二是与公安部门加强案件信息交流,建立“瘦肉精”违法案件公安提前介入机制建设;三是与商务部门协调,做好屠宰场管理工作,确保监管环节的无缝对接。4.2 建立“瘦肉精”监管长效机制

着力从监管机构、人员和经费入手,夯实“瘦肉精”监管工作基础。一是建立我国“瘦肉精”监管体系,成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瘦肉精”监管机构:二是解决专职“瘦肉精”监管和检测人员编制。三是“瘦肉精”执法、检测和运转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增加必要的检测设备。

4.3 进一步加大“瘦肉精”监督执法力度

一是强化生猪养殖重点地区排查工作,扩大瘦肉精监测覆盖面和抽检频率,严格屠宰环节监管,确保出栏生猪质量安全。二是要建立最严格的产地准出和销区准入制度,生猪屠宰前实行瘦肉精检验和检疫同步。三是加强协作,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行为,要坚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四是强化生猪养殖重点地区排查工作,扩大“瘦肉精”监管覆盖面和抽检频率。4.4 加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一是突出监管实效。采取各项措施,不断完善监管机制,有效提高监督管理水平。二是继续推进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三是制定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考核规范。四是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目标管理规范、管理与绩效考核评价机制。4.5 强化“瘦肉精”源头管理,加强宣传引导

监管部门要狠抓源头管理,建立和完善养殖档案,实行养殖投入品登记制度,规范养殖行为。同时,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及“瘦肉精”的危害,并加强对屠宰企业和生猪经纪人的宣传培训。使其充分认识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增强其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又献:

[1]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Z].法释[2002]26号.北京:最高人民检察院,2002-08-16.[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2007]71号.北京:全国人民代表人会常务委员会,2007-08-30.[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 3 主席令 [2006]49号.北京:全国人民代表人会常务委员会,2006-04-29.[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2009]9号.北京:全国人民代表人会常务委员会,2009-02-28.[5]农业部.动物检疫管理办法[Z].农业部令[2010]6号.北京:农业部,2010-01-21. [6]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管理条例[Z].国务院令[2004]404号.北京:国务院,2004-04-09.

[7] 农业部.兽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Z].农业部令[2002]22号.北京:农业部,2010-10-31.

[8] 农业部.兽药质量监督抽样规定[Z].农业部令[2001]6号.北京:农业部,2001-12-10. [9] 农业部.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Z].农业部令[2002]11号.北京:农业部,2002-03-19. [10] 农业部.关于严禁非法使用兽药的通知[Z].农牧发[1997]3号.北京:农业部,1997-05-28.

[11] 农业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关于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和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等药品违法行为的通知[Z].农牧发[2001]14号.北京:农业部,2001-06-13.

[12] 农业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查处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等药品的紧急通知[Z].农牧发[2000]4号.北京:农业部,2000-04.

[13] NY438-2001.饲料中盐酸克伦特罗(β-兴奋剂)的测定[S].北京:农业部,2001.[14] GB/T5009.192-2003.动物性食品中克伦特罗残留量的测定[S].北京: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3

[15]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Z].国务院令[2001]327号.北京:国务院,2001-11-29.

5.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 篇五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近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了食品的安全事件,国内的苏丹红、吊白块、毒米、毒油、孔雀石绿、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事件,使得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十分严峻。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1、原体(微生物)污染问题。食品容易在添加剂、农残和兽残等方面出现问题,食品中这类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率不断下降。相反,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细菌耐药性的生产等,使食品,尤其是动物性食品,被病原体体及其毒素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2、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3、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一是位数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二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

4、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

5、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1、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

2、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我们可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做法,针对我国国情来建立农业管理部门与食品工业管理部门合一,对农业和食品工业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机构。

3、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使我国食品安全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制度规范上,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奖惩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推进体制改革 加强监督队伍建设。为了保证卫生监督的公正,加大食品卫生监督的力度,改革卫生监督体制,集中原来分散的卫生监督职能,组建新的卫生监督所,承担面向社会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任务。

5、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深化。对违反《食品卫生法》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消费者的不法生产经营者坚决查处,有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活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6.我国清洁生产现状及建议 篇六

摘 要:介绍了我国清洁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清洁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加强管理、扩大宣传、完善政策法律体系等。关键词:清洁生产 现状 建议

The Study of Status and Suggestions of Cleaner Production in China Abstract :This issue mainly talks about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Cleaner Production in our country,and suggests some effective advice ,including reinforcing the management,expanding publicity,and perfecting law system.Key words:Cleaner Production(CP)

situation

advice

清洁生产是为增加生态效率并降低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风险,而对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持续实施的一种综合、预防性的战略对策。其核心是在产品的整个生产周期的各个环节都采取“预防”措施,将生产的技术和生产的过程、经营管理等方面与物流、能量、信息各种要素有机结合,并优化运行方式,从而实现对环境最小的影响,最少的使用资源和能源,最佳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最优化的经济增长水平[1]。清洁生产可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减少能源消耗等。因此,实施清洁生产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必要举措。

一、我国清洁生产的发展及现状

1、我国清洁生产的法律进程

1993年10月我国确立了清洁生产在我国工业污染防治中的地位; 1994年3月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6年8月颁布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1997年4月制定并发布了《关于推广清洁生产的若干意见》,要; 1999年5月发布了《关于实施清洁生产示范试点的通知》[2];2002年6月29日,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2月17 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11部委联合文件《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意见》。提出了国家推行清洁生产的整体规划;2004年8月16日,国家发改委、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第一次明确将清洁生产审核分为自愿性审核和强制性审核;2005年12月13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规定》,并公布了《需重点审核的有毒有害物质名录(第一批)》。明确了清洁生产审核审什么、谁来审、审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使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有了实质性的政策法规依据,标志着强制性审核有章可依、有规可循;2008年 7月1日,环保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通知》,同时发布了《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实施指南(试行)》,公布了《需重点审核的有毒有害物质名录(第二批)》。明确了在节能减排新形势下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新要求,提出了开展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验收工作要求;2009年9月14日,工信部发布《工信部关于加强工业和通信业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工业和通信业领域推进清洁生产的工作重点和各项任务;2009 年 10 月 30 日,政部、工信部联合发布《中央财政清洁生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了中央财政清洁生产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提出了应用示范项目和推广示范项目清洁生产专项资金申请报告提纲;2010 年 3 月 14 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印发聚氯乙烯等 17 个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的通知》;2011 年 8 月,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印发铬盐等 5个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的通知》。标志着我国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已全面提速;2010 年4月22日,环保部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的1通知》,并公布了《重点企业清洁生产行业分类管理名录》。结合重金属污染防治、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明确了近期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将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制度与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有机的衔接起来;2012年1月18日,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工业清洁生产推行十二五规划》;2012 年 2 月 29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决定》,自 2012年7月1日起施行[3]。

2、我国清洁生产现状

我国清洁生产起步晚,但发展很快。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10万亿元,占国民经济的40%以上。清洁生产标准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整体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清洁生产科研力度不断加大,重点开发了冶金行业干熄焦、焦炉煤气脱硫脱氮工艺技术、建材行业节能型隧道窑焙烧技术、煤炭行业矿井水净化回用技术及电力行业冷热电三联供技术等清洁生产技术。《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五年多来,国家和地方研究制定配套法规和政策,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在节能减排,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已初见成效。2007年我国铜、铅冶炼先进熔炼工艺产能占总产能的70%,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提高到53%,500千伏直流输电设备实现组织设计、自主成套,国产化率达到7 0%[4]。2010年关停小火电机组10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500万吨、炼钢600万吨、水泥5000万吨、电解铝33万吨、平板玻璃600万重箱、造纸53万吨,5月底前要把任务落实到各地区和企业。

2010年我国矿产资源总的回采率仅为3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对共、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的仅有1 /3,其采、选综合回收率及综合利用率也分别只有30%,而西方矿业发达国家从有色金属的选冶过程中回收利用的有价元素已达70多种,副产品价值占总产品价值的30%以上,其选冶综合回收利用率已达80%以上。

2010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为69%,钢铁高炉渣回收率为85%,选矿尾矿为2%。煤矸石为17%。在日本,粉煤灰已基本上被利用。而我国目前的利用率仅为21%左右。废旧金属资源的二次利用率也很低,在每年新增总量中不到5%,而法国已超过30%,美国为25%~30%[5]。

2011年相比2010年能耗下降了4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要比2010年下降了1.5%。矿产资源总回采率有所提高,固体废物回收率与去年持平,单位GDP能耗下降3.5%,实现的节能量达到1648.39万吨标准煤。

2012年我国将要到达到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5%和5%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节水量下降7%的目标。但总体上我国现如今在冶金、炼化、电力、煤炭、石油石化等高能耗行业中某些企业装置设备本身技术落后,存在严重的能源浪费,迫切需要加强管理、提升系统效率尤其是设备的实际运行效率。

虽然我国的清洁生产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运行机制和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清洁生产一直不能得以广泛深入实施。主要表现在:(1)企业主动实施清洁生产的积极性不高。虽然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会获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是由于清洁生产没有真正与市场挂钩,很多企业缺乏积极性。(2)清洁生产审计的效果不能持久。在我国,清洁生产审计主要采用的是无/ 低费方案,强化用管理和技术措施来推进清洁生产。审计完后,成果难以保持,又恢复到以前的水平[6]。(3)清洁生产标准整合难度大,我们国家有三套清洁生产标准(环保部的清洁生产标准、发改委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工信部的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标准)因此在执行标准时会出现无所适从,混乱的情形。(4)领导认识不足,相关部门执法不严,资金投入不足。

二、对我国清洁生产的建议

清洁生产在我国存在着许多不足,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所以为了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建议:

1、加强关于清洁生产方面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通过这种宣传和教育使社会人员、企业领导等对清洁生产有深刻的认识。

2、完善清洁生产法律法规体系,使企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强制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停改不达标企业。

3、扩大清洁生产范围,不仅要求第二产业实行清洁生产,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也要实行清洁生产。通过技术创新,节约能源、资源,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生产的全过程控制污染,实现环境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4、积极与国外交流学习其先进技术,学习欧美发达国家在实施清洁生产方面的管理经验,要加强国际交流,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的渠道,引进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实施清洁生产的措施和政策,从而促进清洁生产在我国的全面实施。

三、结束语

7.食品安全事件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篇七

一、食品安全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之后, 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影响波及全国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下于10次。网络媒体统计的近年来爆发的相关事件如下:

银鱼事件:2008年10月爆发。问题物质:甲醛。危害:大量食用可导致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长期食用可致癌。

三鹿奶粉事件:2008年9月爆发。问题物质:三聚氰胺。危害:可致肾结石、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 严重者可致死。

多宝鱼事件:2006年11月爆发。问题物质: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危害:致癌。

红心蛋事件:2006年底爆发。问题物质:苏丹红。危害:致癌。

福寿螺事件:2006年8月爆发。问题物质:管圆线虫病。危害:重者可引起较重的神经系统病变。

水产品事件:2005年9月爆发。问题物质:孔雀石绿。危害:可导致人体致癌、致畸、致突变。

啤酒事件:2005年7月爆发。问题物质:甲醛。危害:大量食用可导致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长期食用可致癌。

光明牛奶事件:2005年6月爆发。问题:变质返厂加工再销售。危害:危害健康。

雀巢奶粉事件:2005年5月爆发。问题物质:碘超标。危害:影响甲状腺功能。

肯德基奥尔良烤翅事件:2005年3月爆发。问题物质:苏丹红。危害:致癌。

阜阳奶粉事件:2004年4月爆发。问题:劣质。危害:“大头娃娃”, 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低下, 严重者可致死。

冠生园月饼事件:2004年4月爆发。问题:过期原料返厂加工再售。危害:危害健康。

在这一系列事件中, 以三鹿奶粉事件影响时间最长、范围最广, 并直接导致了奶粉行业的骨干企业“三鹿集团”的破产。而纵向比较这些食品安全事件, 能明显看出事件的性质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

(1) 食品安全事件日益呈现出全行业性。

如果我们将以上事件列表表明 (略) , 从2001年到2005年上半年, 较有影响的食品安全事件可归类于“地区造假”, 如“阜阳奶粉事件”, 或“个别企业操作失当”, 如“冠生园月饼”、“肯德基奥尔良烤翅”、“雀巢奶粉”和“光明牛奶”, 这一阶段的食品安全事件可以定义为“食品安全事故”。但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 行业性食品安全事件开始突现, “啤酒”、“水产品”直至“三鹿奶粉”和“银鱼事件”。2005年后, 基本没有哪家企业能在食品安全事件中独善其身。这暴露出食品安全事件的变化趋势, 反映出食品行业不规范行为的普遍性。

(2) 食品安全监管缺位。

不可否认, 中国政府近几年加大了对非法企业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媒体也不断曝光黑心小作坊、黑心食品加工点。对这一类不安全食品来源的控制相对来说较为严格, 效果也较好, 起到了一定的净化市场的目的。但与此同时, 政府对某些国字号企业采取了过度的保护性政策, 如免检制度的实行。结果导致“监管缺位”, 实际上提供了滋生“三鹿集团”此类危机源的土壤。如果监管不力, “大象也会跌倒”的事件很可能会在食品行业中再次上演。

(3) 地方保护和利益驱动使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不作为。

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总有地方政府的影子。在对“阜阳奶粉事件”进行追踪报道时, 就有多家媒体曝光阜阳市政府的不作为。这次“三鹿事件”又将石家庄市政府推向前台。经济利益 (税收) 和政治利益 (政绩考核) 的双重考虑应是当地政府不作为的主要原因。

“三鹿奶粉”事件还暴露出免检制度所造成的政府信用与企业信用捆绑问题。实行免检, 政府信用就成为企业信用的担保者, 政府彻底陷入与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境地。这表明“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并不彻底, 也意味着相似的行政不作为现象在短期内不可能得以根除。

二、食品安全事件信息传播网络拓扑结构演进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到, 食品安全事件的外部环境有了极大的变化, 导致在食品安全事件演化过程中, 其信息传播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会发生变化, 这种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将改变信息的传播时间及影响范围, 并最终强化或直接促使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其网络拓扑结构经历了一个由无标度网 (状态Ⅰ) 到均匀网 (状态Ⅱ) 的变化过程。

状态Ⅰ的信息传播系统网络为无标度网。无标度网的一个主要特性为:新节点择优连接到具有大量连接的节点 (度1大的节点) 上。这种拓扑结构的优点是:传播环节少, 避免了传播节点对信息的多次加工, 信息失真的概率小, 传播速度快。在政府公信力高的情况下, 政府这一节点的度为最大, 其他个体会择优连接到此节点上。政府管制严格时期, 基本属于这种网络拓扑结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 特别是计划经济时代, 市场严格被政府控制, 是一种典型的无标度网, 政府发布的信息通过各种传统媒体传递至社会大众。政府是这一无标度网中度最大的节点。

但最近几年, 由于诸多突发公共事件中, 地方政府处理失当的行为 (如阜阳事件、三鹿事件、红心蛋事件及层出不穷的瞒报、虚报事件) , 导致政府 (主要是地方政府) 公信力受到削弱, 相当比例的公众对政府发布的信息产生质疑。政府这一节点的度显著减小。同时, 由于现代媒体 (网络) 和无线通讯工具 (手机, 特别是其短信群发功能) 的广泛运用, 社会大众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如近期盛行的“人肉搜索”) , 使得网络媒体 (指Internet) 和普通个体在传播网络中的度不断增加。网络拓扑结构演化为状态Ⅱ。

状态Ⅱ的信息传播系统网络为均匀网。均匀网:节点的度都相等的网, 是一种特殊的随机网 (随机网是节点与边的关系不确定的网络) 。均匀网的特点是:容易传播舆论, 传播时间长, 影响范围广。相关研究表明, 此种网络可使80%的节点获得最初信息, 成为终端节点。但信息在此种网络内传播, 其信息加工环节较多, 失真概率较大。

这种信息网络结构变化不仅仅适用于食品安全事件, 在我国, 基本所有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传播系统都存在这种传播系统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 (但不包括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本文在此不作研究) 。

而这种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对食品安全应急管理极为不利。如近期的“广元柑橘事件”, 并不存在明显的逆向选择现象 (即监管缺位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 仅由于政府处理失当和信息传播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导致最终的事件扩大, 造成数以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这也是研究食品安全信息传播网络结构变化的必要性所在。

三、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的分析, 要减小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概率, 控制其事态扩大, 应着重作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加强监管, 完善监管体系

这是首要任务, 必须健全监管体系, 消灭监管盲点。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实行的是分段监管模式, 不同监管主体的责任分工会有重叠或遗漏, “多头管理, 无人负责”的情况难以避免。应进一步明确这些衔接环节的监管责任的归属主体, 健全监管体系。同时, 应处理好对重点企业的保护和监管两者间的关系。中国应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管。但要防止加强监管演变为过度监管, 不能“矫枉过正”, 以免给企业正常运营造成不良影响。

2. 加强立法, 打击违规企业

通过立法手段加大对不法企业的处罚力度, 增加企业违规成本。食品行业问题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违规成本低, 处罚金额过小, 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

3. 加强司法独立性, 增强执行力

在食品安全事件中, 与企业相比, 消费者永远处于弱势地位, 通常只能通过“消协”维护自身权益, 但“消协”是挂靠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民间组织, 本身对违规企业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个体通过司法维权变得日益普遍。加强司法的执行力, 独立性, 避免“行政非法干预司法”, 能使弱势的消费者掌握与强势企业的对抗武器, 亦能有效阻吓食品企业不规范行为。

4. 改革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

单一的强调经济增长指标, 并不断加大政绩考核中经济指标的权重, 已使社会滋生了太多的地方保护、权力寻租行为。必须进一步健全政府工作考核体系, 弱化经济的量化增长指标考核, 强化经济增长的健康度指标考核。让政府正视地方长期利益与和企业短期利益的关系, 使政府和企业不再形成基于短期的利益联盟, 这样才利于清除地方保护壁垒, 消灭不健康食品。

5. 公开信息, 重树政府公信力

实践证明, 与均匀网相比, 无标度网传播时间短, 信息真实性相对较高, 虽最终获取信息的个体比例较均匀网少, 但能保证将信息传递给社会主要群体。因此, 无标度网是适合危机管理的信息传播网络。

8.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 篇八

【关键词】太阳能产业 政府政策 名牌企业 金融融资

一、引言

近年來,党中央提出的节能减排创建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以及绿色环保的概念,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并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些都给了太阳能产业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怎样抓住这个机会,排除障碍,突破瓶颈,推进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是现阶段的主要目标。

二、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发展现状

1、太阳能发展所需的自然条件优越

我国太阳能储量丰富,其中西藏西部的太阳能辐射总量居世界第一位,全国其他地区的年辐射总量存在差异,但也都超过了3350百万焦/平方米,这些都给太阳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见图1)。

2、现阶段太阳能的主要应用

太阳能应用技术主要分为两类,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和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光伏发电在我国应用较晚,技术落后,“两头在外”的局面短时期难以改变。

至2006年,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还处于较为落后水平,与日本、德国、美国的差距很大,光伏发电装机总量80MW,占世界总量约1%。屋顶并网系统和建筑光伏一体化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而日、德、美等技术领先国家已经先后开展了“百万屋顶”计划等面相大规模推广的尝试。

2004年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年销售量已达到1500万平方米,累计保有量4500万平方米,实现年产值数百亿元,销售收入150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国和最大的太阳能消费市场。

三、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前景与龙头企业动向

1、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分析(见图2)

(1)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前景乐观。我国能源发展规划指出,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2010年实现总装机容量达到400MW,2020年,光伏发电将占总发电量的1.1%,系统总产值将由200亿元上升到3000亿元,2040年,将占26%,2050年以后将成为能源支柱。所以推算,2010年前,国内光伏发电产业的复合增长率将超过40%,2010至2040年,全行业的复合增长率也将达到25%。我国光伏发电产业正在逐渐勾画出一张美好的充满价值的发展蓝图。

(2)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看好我国的光伏发电行业,投资速度加快。2005年12月,德利国际(美国)控股有限公司与深圳市雄日太阳能有限公司携手投资1.5亿元,在深圳建立太阳能研发及生产基地。2006年8月,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公司与美国老牌硅料厂商MEMC签订为期10年的长期供货协议意向书。2006年4月,国内唯一拥有完整的产业链的光伏发电企业保定市天威英利集团耗资30亿元的第三期工程启动。预计到2008年,产能将提高到600MW,年销售收入200亿元、利润35亿元。近几年,天威英利还先后为2006年德国世界杯球场工程、德国霍亨伯格太阳能公园工程提供组件,在欧洲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2、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分析

(1)太阳能热利用产业同样具有前景。预计到2010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将达到3000万平方米,总保有量达到1.5亿平方米,可替代2250万吨标准煤或760亿度电,占社会总能耗的1%,提供80万个就业岗位。到2020年全国太阳能热水器拥有达到2.3亿平方米,则将能替代煤炭3500万吨标准煤。未来几年,全行业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超过30%。从我国国情来看,农村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量的新建农宅和小城镇住宅无疑将大大增加对生活热水的需求量。太阳能热水器潜在市场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环保。按市场发展估计,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每年将减排的碳量为2200万吨左右,这充分显示出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和推广为保护大气环境起到的作用。

(2)广阔的市场前景,引起国内企业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纷纷扩容和加大科研投入。产业龙头企业皇明集团投资数十亿元、年设计产值千亿元的“国际环保节能示范区”和“中国太阳谷”项目目前正在建设中,主要包括各类太阳能建筑、太阳能生产区、太阳能检测中心、中国可再生能源大学、太阳能光电应用、太阳能博物馆等。力诺集团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2007年正式开始组建国内第一个以太阳能研发为内容的国家太阳能住宅产业化基地。其他国内知名大企业也都有大的举动,都希望在产业扩张初期先抢占更大的市场版图,以确保未来的战略主动权不旁落。

四、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建议

1、太阳能产业需要加大研发力度,提高科研水平

目前,我国太阳能技术发展可分为四类,即经济可获利技术、需要激励的商品化技术、待发展技术和远景技术。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属于经济可获利技术,技术已成熟并研制开发出了实用产品,已具有一定的获利能力和巨大的市场,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能力与市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太阳能光伏技术基本成熟,一些太阳能光伏产品已逐步在市场中出现,但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技术,降低上游原材料供应成本以及实施激励政策进行推动,才能与常规能源技术竞争,扩大国内市场,改变“两头在外”的产业特点。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已在某些方面成功商业化,但程度不高,仅仅是初步应用,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为待发展技术,还处于实验阶段,但发展潜力很大,一旦商业化成功,必将成为一项极具革命性的技术。

2、太阳能产业需要政策的具体扶持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能够出台诸如欧美国家鼓励太阳能产业的一系列政策。如果国家政策在这些方面不能尽快明朗,那么国内太阳能发电设备商始终难以摆脱依靠国外市场的尴尬局面。我国在太阳能光伏产品的推广上,没有出台实质性的鼓励政策,这使得作为新能源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在打开国内市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市场时,手段不多。同时,大企业因操作规范照章纳税,反而盈利空间缩小,致使研发投入受限。此外,目前中国在税收上对太阳能产业没有特殊政策,太阳能产业是自发式发展。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没有把太阳能热利用放到应有位置。而与我国的情况不同,欧盟颁布了强制性的指令政策要求205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量达到总发电的50%;美国使用激励政策,用电价加价政策筹集资金支持太阳能的发展和研究;德国采用低息或无息贷款的形式对太阳能企业进行优惠,间接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本则从消费角度入手,对家庭或企业安装太阳能设备进行补贴,有效地给企业以帮助。欧美各国在太阳能产业的重大项目都严格采用公开招标,公平竞争,联合开发的原则,有效有序的促进产业的升级。我国应该继续加大激励政策。一是加强领导,提高太阳能应用地位。二是加大投入,加快太阳能应用步伐。三是制定优惠政策,促进产业发展。四是制定长远规划,综合开发利用,为事业的发展提供前瞻性。

3、太阳能企业可以利用资本市场提高融资规模、增加融资手段

我国资本市场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上升期,其中自然少不了现在被讨论最热的环保和新能源板块的上市公司,几乎每一支相关股票都被赋予了重组或资产注入的题材。以天威保变(600550)为例,2007年天威保变的股价大幅上涨,由2007年1月4日的18.30元/股开盘,一路上行,6月20日,达到高点83元,后因大比例送股,股价67.20降到31.19元/股,之后在短短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填权,10月15日达到67.47元。如此强劲的走势,说明了市场中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持乐观估计,包括QFII在內有12家基金持有这只股票做投资组合。

[注:盈利预测统计日期:2007-09-28 EPS:预测每股收益(元)、PE:预测市盈率(倍)]

表1显示,企业稳步发展,每股收益持续提高,净资产收益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企业总市值大幅上升,这样公司就能充分运用资本市场手段,通过向特定法人或全体市场投资者增发股票达到融资的目的。所以国内的太阳能产业发展需要这种外部的推进力,希望未来产业内能有更多更好的企业上市,使我国的闲散资金大量流入太阳能产业供企业规模发展和技术创新使用。

五、结论

世界能源结构经历了从柴草、煤炭到石油的转变,进入21世纪,新能源技术是世界能源发展的必然方向,是知识经济和综合国力的体现。随着太阳能开发利用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在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和不懈推动下,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热利用的新时代即将到来,“太阳能经济”一词已被广泛接受。为了在未来世界太阳能经济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我国应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相关产业的科学技术,未来40年国家能源规划方案所描绘的太阳能产业的蓝图是美好的,但具体目标能否达到,需要企业、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发展国民经济的长远观点考虑,将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当作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以迎接太阳能经济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中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化高端论坛[R].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 2007中国能源发展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社,2007.

[3] 王革华:农村能源基础知识[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

[4] 于清东:加强太阳能开发利用的建议与对策[J].中国农机化,2007(1).

9.我国投资环境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篇九

投资环境决定了投资是否能创造出更强的企业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增长。世界银行报告将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预期归为三大类相互关联的组成要素:一是宏观经济、国家外贸外资政策以及政局的稳定;二是国家监管框架的效率,如劳动关系、税收的效率与透明度等;三是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的数量、质量,以及在熟练工人流动性不

足与技术集约化条件下的技能和技术禀赋。2003年12月16日,世界银行在其网站公布了2003年中国投资环境调研报告,题为《改善中国投资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中国23个城市排名》。这份报告是在2002年对中国5个城市(北京、成都、广州、上海、天津)进行投资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将调查范围扩大到全国23个城市,对投资环境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该报告认为中国的投资环境在世界银行所调查的25个发展中国家中名列前茅。

一、我国投资环境的国际比较

在过去十几年里,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近期世界银行所作的一些研究也表明,我国在投资环境的许多方面都做得相当出色。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在某些方面仍落后于东亚及东南亚的一些邻国,投资环境有很大改善空间。

第一,在基础设施方面,我国优于印度,但落后于泰国。印度的铺砌道路占56,我国为88,泰国为97;印度每1000人有3部私人电脑,我国每1000人有12部,而泰国为23部;从每1000人拥有的电话数量看,印度为131部,我国为294部,泰国则为371部。

第二,在对174个国家的调查中,我国的政治稳定性高,在政府效率方面表现中等,政府管制造成的成本低于印度和巴基斯坦。

第三,我国对外贸易的开放程度高于印度。

第四,总体来看,我国与其他东亚国家的人力资源和技能水平基本相当。但我国的研究和开发力度要低于一些东亚邻国。如在泰国,销售额的5.6要用于研发,而我国只有2。

第五,国际上许多学者认为我国的地方保护主义十分明显。

第六,我国金融部门的运行效率低,绝大部分贷款都贷给国有企业,并且经常得不到偿还,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少。

二、国内23个城市投资环境的比较

世界银行报告将投资环境的要素指标描述为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进出国内市场的障碍(domesticentryandexitbarriers)、生产技能和技术禀赋(skillsandtechnologyendowment)、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labormarketflexibility)、参与全球化程度(internationalintegration)、私人部门参与程度(privatesectorparticipation)、非正式支出(informalpayment)、税收负担(taxburde)、法院工作效率(countefficiency)、金融环境(finance)等10个方面。以这10项指标衡量并综合静态数据和动态潜力,世界银行得出我国国内23个城市投资环境的排名(详见附表)。我国投资环境的地区差异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东部和沿海地区的发展要快于中西部,并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东部的投资环境优于中西部,吸收外资的规模占绝对优势。2003年1-10月份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382亿美元,占全国的88;中部实际使用外资40亿美元,占全国的9;西部只有13.5亿美元,占全国的3。世行的调查数据显示,由于各地港口便利、劳动力技能等自然禀赋不同,西部的投资环境要比沿海地区落后,尤其表现在金融环境和基础设施水平较差、进出国内市场的障碍多、税收负担较重、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不足等方面。中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但其金融运行效率明显偏低。东部地区私营企业的市场参与程度低于中西部,除温州为A 级外,其余11个城市均为B级或以下,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天津为C级。

(二)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投资环境明显优于其他地区。长江三角洲拥有我国最大的港口群和城市群,其基础设施较完备,进出国内市场的障碍少,生产技能和技术水平较高,企业的非正式支出少。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与全球接轨最快的地区,其经济国际化和外向程度较高,外资进入则刺激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转让,帮助国内市场融入国际市场。环渤海湾地区国有企业比重大,外资进入量较少,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投资环境有一定的差距。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投资环境的地区差异较大。世行的调查涉及长春、大连、哈尔滨和本溪等4个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这4个城市的投资环境差别很大。长春和大连的投资环境评级介于东部沿海城市和中西部之间,而本溪和哈尔滨的评级则为第21和23名。本溪进出国内市场的障碍、生产技能和技术禀赋、税收负担和金融环境的评级均为C。

上一篇:美容师的辞职信内容下一篇:劳动仲裁需要准备的材料及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