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妇女调查分析报告

2024-10-18

农村留守妇女调查分析报告(共8篇)

1.农村留守妇女调查分析报告 篇一

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生活状况,有效帮助她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积极维护社会稳定,近日,区妇联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辖区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工作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基本情况

区划调整后,我区目前共辖3个镇、1个街道和1个经济开发区,共54个村和8个社区。农村留守妇女967人、留守儿童648人。

(一)留守妇女的主要特点

1、从年龄特征看,以中青年妇女为主。留守妇女中,25-45岁的中青年妇女比例较大,共702人,占72.6%;46岁以上205人,占21.2%;60岁以上的有少数,共60人,占6.2%。

2、从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水平为主。留守妇女大多文化偏低,小学文化程度636人,17.4%;初、高中文化程度2896人,占79.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只有122人,约占3.3%。

3、从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看,以低技术含量劳动为主。从事种植业约占48%,就近打工占36%,从事养殖业、加工业、营销业等,只占16%。

4、从留守原因上看,以照顾老人孩子为主。养育孩子、陪孩子读书、在家照顾老人的占绝大多数大约87%;因城里找不到合适工作、生活费用太高的占13%。

(二)留守儿童的主要特点

1、从留守类型看,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为402人,占62%;父母单方在外务工的有110人,占17%;另外还有父母双亡及单亲的儿童共136人,占21%。

2、从年龄层次看,学龄前儿童有162人,占25%;小学生有448人,占69%;初中生有38人,占6%。

3、从监护方式看,主要有两种:一是单亲监护约228人,占35.2%;祖辈监护402人,占62%;其他亲属监护18人,占2.8%。

二、存在问题

1、教育程度低,致富能力较弱

调查中发现,以种植业为主的家庭中,男劳力外出后,很多妇女不懂机械操作技术,使农业生产呈现出简单生产的特征,依靠科技致富的比例偏低。留守妇女中,无一科技致富带头人,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等。

2、劳动强度大,家庭负担较重

据统计,有65%以上留守妇女的丈夫每年回家探亲一次,有30%的每2年回家探亲一次,还有的3年以上才回家探亲1次。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务,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负担较重,身体健康受到较大影响。

3、亲情交流少,婚姻关系不稳

由于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家庭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使留守妇女缺乏安全感,精神压力变大。由于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双方沟通交流较少,多数存在婚姻家庭危机,留守妇女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调查中,86.8%的留守妇女当前最主要的.需求是“夫妻团聚过稳定的家庭生活”。

三、经验做法

近年来,我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优化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和发展空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切实维护了农村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

1、开展教育培训,提高留守妇女整体素质

区妇联及相关部门根据留守妇女的特点,定期安排创业技能培训,加强参政议政、实用技术、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科学素养及家庭教育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帮助她们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修养,培养她们优秀品格和健康心态。连续多年举办女性专场招聘会,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就业岗位和致富门路,并与有关部门推进妇女小额信贷工作,为有一定创业经验、能力的留守妇女提供小额贷款和贷款贴息。

2、健全维权网络,维护留守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一是完善妇女议事会制度。完善区、镇、村妇女议事机构,积极借助“三会村治”、“一委三会”、“党员议事会”等平台开展妇女议事活动,进一步激发妇女参与基层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二是开展维权宣传活动。定期在集市、田头、广场设立宣传站,开展维护妇女权益法律宣传咨询活动,向过往市民发放宣传资料,提供法律、健康咨询。三是健全婚姻家庭调解网络。重点推进镇村两级婚姻家庭调解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层层建立了婚姻家庭矛盾调解机制,避免矛盾激化和升级。

3、立足帮扶解困,延伸对留守妇女儿童的服务

一是广泛弘扬巾帼志愿者精神。组建各类巾帼志愿者队伍65支,参与人数近3000人,围绕“服务妇女儿童、服务社会”的宗旨,相继开展蒲公英行动、关爱贫困妇女、关爱空巢老人、互伴成长、心理成长小组、健康社区行等多项志愿者主题活动,共有30位单亲特困母亲和67位空巢老人获得帮助。二是扎实推进妇女儿童之家打造。通过积极争取,把妇女儿童之家建设纳入区政府对各镇街道、开发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并筹集资金15万元,对通过省级示范点验收的妇女儿童之家,补助4000元;通过市、区示范点验收的妇女儿童之家,补助元。三是开展“蒲公英行动”。出台《海州区开展“社会妈妈”关爱留守儿童“蒲公英行动”实施方案》,全区踊现出“社会妈妈”个人85名,“社会妈妈”集体44个,结对全区136名贫困留守儿童。四是举办留守儿童夏令营。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拓展课堂、军事训练、与社会妈妈手拉手等营园活动,营造关心、关爱、关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建议对策

1、增强留守妇女儿童关爱的针对性。要发挥村妇代会作用,对本村留守妇女和儿童尤其贫困留守妇女儿童逐户进行全面摸查,建立信息库,加强对留守妇女儿童的动态管理。要将惠民好政策宣传出去,提供投资少、见效快的相关致富项目,使务工人员可以在家门口创业就业,从而减少留守妇女儿童的数量,进一步维护社会和家庭的稳定。

2.增强留守妇女儿童活动阵地的实用性。利用广泛覆盖的“妇女儿童之家”、“维权服务站”、家长学校,对留守妇女儿童加强教育引导,面向留守妇女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进行心理情绪疏导、婚姻家庭关系调适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让留守妇女儿童积极参与进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3.增强留守妇女儿童帮扶项目的多样性。要把巾帼志愿者组织发动起来,定期走访慰问留守妇女儿童家庭,进行情感关爱、行动帮扶等;建立农村妇女互助小组,成立互助组,让她们生产上互帮、生活上互助,心理上共慰;组织村妇代会主任、妇代会成员、妇女代表、致富女能手、种养殖大户等对生活贫困和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留守妇女和家庭进行定点、重点帮扶,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农村留守妇女调查分析报告 篇二

大规模的劳动力从乡村到城市的转移已经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实现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孙鹃娟,2010)。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同时,留下了滞留在农村的留守老人,由此引发了大量农村社会问题 (孙慧明,2010)。在社会转型、城镇化、工业化、人口老龄化等多种社会趋势的影响下,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农村传统养老模式渐渐淡化而新养老模式还没有产生的情况下,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日益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令人关注的焦点(陈铁铮,2009)。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一直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也比较宽泛,并已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从子女外出对留守老人生活影响的研究来看,一类认为子女迁移对留守老人生活的影响是积极的。Kreager(2006)通过对印度尼西亚村庄的研究发现,子女外出后会通过汇款等方式为父母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绝大多数留守老人的经济和福利状况也因此得到改善。另一类研究则认为子女迁移对留守老人生活的影响是负面的。成年子女外出务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加重了农村老人的农业劳动负担,降低了农村老人晚年的福利水平(白南生,2007),也造成了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的减少,加重了老年人照料孙子女的负担,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福利 (左冬梅、李 树茁 ,2011)。Mitiades(2002)对29位有子女跨国外迁的印度农村老人的访谈发现,子女迁移会直接影响老人的心理状态。老人能从子女处获得雇工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可内心普遍存在孤独感和压抑感。方菲(2009)利用文献数据资料,剖析了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慰藉问题形成的背景及呈现出的特征,以此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路径:责任伦理的建构和村落社区的建构。

总的来看,现有研究的涉及面较广,研究视角也比较丰富,但是,从研究内容上看,现有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还不够,且大多数以定性方法、比较方法和规范分析为主,仅有少部分学者采用了量化分析,但也仅仅是停留在描述性统计的层面,相关的计量经济实证研究比较少见。因此,本文基于15省市978个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数据,应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探讨留守老人生活状况的影响因素。

二、数据来源及概况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3年一项以农村老人为对象的实地调查。调查对象包括60岁及以上的留守老人(即其子女至少有一个于调查期间外出务工)和非留守老人(即其子女于调查期间均未外出)。本次调查内容涉及被访农村老人的基本特征、社会经济状况、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子女务工状况等多个方面,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421份,剔除内容填写不全、有逻辑错误样本57个,有效样本数为1364个,问卷回收率和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4.73%和90.93%。其中留守老人和非留守老人的样本数分别占71.68%和28.35%,本文所使用的是留守老人的相关数据,共978个样本,占收回问卷的68.82%。样本共覆盖全国15个省市,从高到低排序,分布量高于10%的依次为浙江、湖南,集中度在5%~10%的包括江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四川、广东、江苏、安徽,集中度低于5%的依次为重庆、陕西、吉林、云南。调查样本中男性占54.83%,女性占45.17%。年龄最大的留守老人为94岁,最小的为60岁,平均年龄69.87岁。已婚有配偶的留守老人占71.47%,未婚、离婚或丧偶的占28.53%。文化程度方面,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多数留守老人仅有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5.77%。

三、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的描述性分析

(一)劳动状况

调查显示,留守老人的农业劳动参与率较高,经常或偶尔参与农业劳动的留守老人占样本总数的61.99%。务农之外还在参与其他非农工作的留守老人占30.25%。从个体特征来看,无论是农业还是非农劳动,男性的劳动参与率都要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老人的农业与非农劳动参与率都明显下降。文化程度对留守老人的农业劳动参与率和非农劳动参与率都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是初中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参与率差别不明显。拥有农业技能和没有农业技能的留守老人农业参与率分别为73.42%、58.27%。社会身份有助于留守老人非农劳动机会的获得,具有党员、村干部身份的留守老人的非农劳动参与率为37.93%,比社会身份为群众的老人高出8.5%。

(二)收入状况

从留守老人的收入分布来看,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的收入水平1普遍较低,39.30%的留守老人月收入低于500元,高于1500元的仅占25.44%。虽然多数留守老人从外出子女处获得经济支持,但仍有8.39%的留守老人未得到子女的经济支持。外出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水平总体上并不高,44.30%的留守老人每年从外出子女那得到的经济支持低于2000元。男性留守老人的月收入普遍高于女性。有农业技能或具有党员、村干部身份的留守老人收入水平相对较高。

(三)生活与疾病照料状况

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结构、居住安排和两代人之间空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子女外出会改变这些因素并影响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供给(贺聪志、叶敬忠,2010)。调查表明,留守老人自己及其配偶是最主要的照料提供者,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8.70%、34.06%,其次是未外出子女,占23.53%。其他照料主体如亲属、邻居等社会网络成员为留守老人提供的照料较少。相较于日常生活照料而言,在疾病照料中,留守老人得到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等的照料比例较高。当留守老人生病时,外出子女都会尽量回家照顾父母,53.46%的留守老人在生病期间得到子女的照顾。但是大部分留守老人表示尽量不会去麻烦子女,他们通常抱着“小病熬一熬,大病拖一拖”的心态对待疾病和医疗,多数留守老人家里会备有常用药,不到非不得已不会选择去医院进行治疗。47.15%的留守老人会选择随便买点药吃一下,22.06%的留守老人选择硬扛着,只有30.79%的留守老人会去医院或诊所看病。

(四)精神生活状况

农村劳动力迁移造成老人与子女在地理上的空间距离,这种空间间距影响了老人与子女之间情感交流的频度、深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劳动能力的下降,老人的精神问题越来越凸显(方菲,2009)。调查表明,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较为单调,文化娱乐生活缺失。在做完农活后,主要以串门聊天和看电视为主,比例分别高达65.85%和67.69%。务工子女与老人的关系是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重要内容,打电话和回家探望是子女与留守老人联系的主要方式。就子女外出务工后与留守老人的关系变化来看,有16.35%的留守老人觉得子女外出后和自己的关系变得疏远,觉得没有变化的占55.35%,还有28.30%觉得变得更加亲密。当问及子女外出后是否会感到孤独,回答不会的占30.31%,偶尔会的占51.56%,经常会的占13.44%,总是会的占4.69%。留守老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身份等不同,其个人感受存在一定差异,但子女外出对老人的精神感受确实会有一定的影响,容易引起老人的孤独感。

四、留守老人生活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主要包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结合现有研究及本次调查的数据特征,本文以留守老人的农业与非农劳动参与、收入对数3个因变量衡量留守老人的经济生活;以亲子关系及生活满意度两个因变量衡量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自变量分为子女务工特征变量、个人特征变量以及其他控制变量。表1是模型变量选择与处理说明。

(二)模型结果与分析

本文以校正可决系数R2 和赤池信 息准则(AIC)作为选择变量的权衡标准,采用逐步回归法,根据变量的显著性及R2、AIC的变化情况判断是否引入该变量,最终确定所采用的回归方法。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注:本文所用分析软件是 stata/SE 10.1。*、**、*** 分别表示 10%、5%、1%的显著性水平。 由于篇幅限制,省份虚拟变量的系数未列出。

1.子女务工特征对留守老人生活的影响。

子女在省外务工、务工时间的延长会显著加重留守老人的农业劳动负担,但务工时间对留守老人的非农劳动参与的影响则显著为负,说明农业劳动参与和非农劳动参与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性。模型三表明子女外出务工显著增加了留守老人的收入,但这种收入转移并不足以使老人愿意放弃农业劳动。模型四表明,子女务工月数对与子女关系的影响显著为负,说明子女长期在外务工一定程度上使得亲子关系变得疏远。联系频率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外出子女和老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对于维持亲子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模型五的结果显示,务工月数对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显著为正。可能的解释是,虽然子女长期外出加重了他们农业劳动负担,且一定程度上疏远了他们相互间的关系,但是,子女外出务工也使得留守老人的经济条件得到改善。此外,出于“攀比心理”,当留守老人看到别人家子女常年在外打工,而自己子女却留在农村时,会觉得子女碌碌无为,生活满意度也会随之下降。子女在省内务工、联系频率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子女能离得近一些、多和老人联系沟通不仅是多数留守老人的希望,也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慰藉品,该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表明农民的就近就地市民化更加有利于农村家庭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2.个人特征及控制变量对留守老人生活的影响。

年龄对留守老人的农业和非农劳动参与及收入的影响显著为负,呈现出随着老人年龄增加而退出农业与非农劳动的趋势,收入也因此降低。文化程度的提升显著增加留守老人的非农劳动参与率,拥有农业技能的老人的农业参与率相对更高。退休金和养老保险显著降低留守老人的农业劳动参与率,从调查来看,有退休金和没有退休金的留守老人农业劳动参与率分别为54.84%、64.91%;相对于没有养老保险的留守老人,有养老保险的留守老人的农业劳动参与率要低8.87%。文化程度、农业技能、社会身份对留守老人收入的影响显著为正。健康状况的系数在5%的水平显著为正,而子女汇款的系数并不显著,说明身体的健康比物质上的宽裕更能提高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值得注意的是,隔代监护并未显著降低留守老人的劳动参与,说明隔代监护和劳动参与之间没有替代效应,随着留守儿童的大量出现,老人不会专门照料孙辈,只是身上的劳动负担更重了。但是,隔代监护对亲子关系及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却显著为正,说明隔代监护是留守老人和外出子女保持密切关系的重要桥梁,而在照顾孙辈的过程中,留守老人孤独的生活也得到了相应的慰藉。

五、启示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的持续转移、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农村留守老人群体还会出现新问题,这是无法避免的,这一特殊群体的现实生活状况应得到全社会各个阶层的关注。在这过程中,应将政府、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努力有机结合,采取经济、心理、医疗等各方面的措施积极改善留守老人的生活,这将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重心,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必要之举。

摘要:本文基于2013年15省市978个农村留守老人的实地调查数据,从劳动参与、子女经济支持、亲子关系等方面对其生活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探讨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子女外出务工加重了留守老人的农业劳动负担,且一定程度上使得老人与子女间的关系疏远,但也为改善留守老人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子女的就地就近转移对提高老人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文化程度、农业技能状况和社会身份对留守老人的收入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隔代监护促进了老人与子女间的关系并提高了老人的生活满意度。

3.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存在问题意见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097

调查对象、内容: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况。

调查时间:2012年1月—2015年4月。

调查目的:通过对我校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家访、座谈会、电话交谈、个别谈话。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这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据调查显示,我校2012年春季学期留守兒童有203人,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05人;2013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07人,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22人;2014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25人,秋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30人;2015年春季学期留守儿童有239人。他们失去父母庇护,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现对我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基本概况

我校现有34个教学班,学生总人数为 1678人,其中就有239个学生是留守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他们的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增加。我校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还需要社会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据调查,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15%,有6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分数出现个位数,经常逃学、厌学,上课纪律很差。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转化为积极因素,这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2.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顶撞老人,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吸烟、打架、骂人等成了“问题儿童”的不良行为。

3.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很多。我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在生理、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理失衡。据调查,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每年回来一两次,有的几年回来一次,部分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他们表现出失落自卑、自私冷漠、孤僻任性、暴躁,性格极为内向。

4.对留守儿童监护管理力度不足。由于临时监护人对孩子的防范防护能力比较弱,导致许多不该发生的事发生。

5.监护人自身素质问题,家庭教育缺失。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方法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而监护人在教育态度、方法上还停留在以前的经验。留守儿童会继续保持现有状况,甚至增加,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直接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多影响。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现行的一些具体做法

1.成立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管理机制。工作主要是从思想、行为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结对子,一帮一,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等;发动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定点、定人的帮扶;定期召开座谈会;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等。

2.学校积极开展一系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1)利用校讯通等联系方式,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儿童对亲情的心理饥渴。(2)建立帮扶机制,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对特贫困生、贫困寄宿生补助等办法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救助。(3)开展结对子活动。学校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关心与照顾,做到定点、定人联系。

3.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活动,定期进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进行沟通,根据每一个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

4.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坚持启发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四、下一步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意见建议

1.请上级有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全社会共同关注。

2.学校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

3.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社会各方面应大力宣传普及家教知识。引导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4.学校通过家长会等多种方式,引导家长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让他们真正感到全社会都在关心他们。

5.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关注留守儿童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教育环境,全社会共同关心,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

4.农村留守妇女调查分析报告 篇四

----------------市--------------------县(市、区)---------------------乡(镇)---------------------村

亲爱的姐妹,你好!为了了解我省农村留守妇女整体生存和发展状况,我们特设计了此问卷,诚恳征求你的意见和建议,你的宝贵意见对改进我们的工作非常重要。本次调查以无记名方式进行,仅用于调研,请你如实填写相关信息,依次在你选中的答案上画√,如选“其他”请在横线上用文字填写。衷心感谢你的支持与合作!

以下为单选题

1.你的年龄

(1)18-30岁(2)31-45岁(3)46-60岁(4)61岁及以上

2.你的政治面貌

(1)党员(2)团员(3)群众

3.你的文化程度

(1)小学及以下(2)初中(3)高中及中专(4)大专及以上

4.你需要赡养的老人

(1)没有(2)1位(3)2位(4)3位(5)4位及以上

5.你需要抚养的子女(18周岁以下)

(1)没有(2)1位(3)2位(4)3位及以上

6.你的家庭人均年收入

(1)1500元及以下(2)1501-3000元(3)3001-5000元

(4)5001元及以上

7.你的家庭年总收入

(1)5000元及以下(2)5000元-2万元(3)3万元 及以上

8.你的年收入占家庭年总收入的比例是

(1)30%以下(2)31%-50%(3)51%-70%(4)71%以上

9.你的家庭主要经济来源

(1)丈夫(2)自己(3)老人(4)成年子女(5)其他

10.你主要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

(1)种植业(2)养殖业(3)加工业(4)园艺特产业

(5)绿色食品发展(6)就近打工(7)其他

11.你丈夫外出务工有几年

(1)1年及以内(2)1-2年(3)3-5年(4)5年及以上

12.丈夫回家探亲次数

(1)每年3次及以上(2)每年2次及以下(3)从未回家探亲过

13.丈夫与家里联系次数

(1)经常联系(2)偶尔联系(3)不联系

14.丈夫跟家里联系时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1)老人身体状况(2)孩子学习生活(3)夫妻感情(4)生产生活

15.丈夫外出期间是否将赚的钱给家里

(1)是(2)否

16.你的家庭遇到问题时主要由谁作决定

(1)丈夫当家(2)公婆当家(3)自己当家(4)家庭成员共同决定

17.丈夫外出务工后,你是否能承担家里的生产生活劳动

(1)完全能承担(2)基本能承担(3)力不从心(4)不承担

18.你每天用于家务的时间为

(1)1小时(2)2小时(3)3小时(4)4小时及以上

19.你每天用于子女教育的时间为

(1)1小时(2)2小时(3)3小时(4)4小时以上

20.你每天用于照顾老人的时间为

(1)1小时(2)2小时(3)3小时(4)4小时以上

21.村委会选举干部时,你是否积极参加,并自己做主投票

(1)是(2)否

22.你是否能主动向村委会干部提出对村务管理意见和建议

(1)是(2)否

23.村务管理中有关你的利益的事情,是否会主动参加并提出建议

(1)是(2)否

24.你有烦恼的事向谁倾诉

(1)丈夫(2)朋友(3)娘家人(4)丈夫家人(5)子女

25.你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求助对象是

(1)亲戚(2)朋友(3)村干部(4)妇联组织

(5)其他(请用文字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丈夫外出务工后,你是否有安全感

(1)有(2)没有

27.丈夫外出务工后,你是否担心婚姻感情会发生变化

(1)是(2)否

28.丈夫外出务工后,你的婚姻家庭状况

(1)稳定(2)不稳定(3)离婚

29.你的身体健康状况

(1)健康(2)良好(3)一般(4)患病

30.你休闲时间,做得最多的活动是

(1)打麻将或玩牌(2)串门聊天(3)看书看电视上网

(4)健身活动(5)其他

31.你是否参加妇联组织的活动

(1)经常参加(2)偶尔参加(3)从不参加

32.你是否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1)加入了(2)没加入

33.你信仰以下哪种宗教

(1)佛教(2)基督教(3)伊斯兰教(4)其他(请用文字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5)不信

以下为多选题

34.你具有以下哪些称号(可多选)

(1)农村经纪人(2)农村技术员(3)绿色证书(4)其他(5)没有

35.你的家庭主要支出

(1)家庭成员看病(2)孩子上学(3)家庭日常生活(4)生产经营

(5)其他(请用文字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你的家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1)劳动强度大(2)家中有病人(3)子女教育压力大(4)赡养老人困难(5)发展生产缺资金、缺技术(6)缺乏安全感(7)夫妻感情出现危机(8)家庭生活贫困

37.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你是

(1)向邻居亲友求助(2)向村委会、妇联反映(3)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4)保持沉默,能忍则忍

38.你当前最主要的需求是

(1)能获得技术培训(2)得到心理咨询(3)得到健康服务(4)得到 家庭教育培训(5)孩子得到托管(6)其他(请用文字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你留守的主要原因

(1)照顾孩子和老人(2)在家务农(3)在城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4)城里生活费用高

40.你是否参加过以下检查

5.农村留守妇女调研报告例文 篇五

? ? 农村留守妇女调研报告 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了改善生活,增加收入,这些占劳动力(18 岁—60 岁)总数 8%的已婚剩余劳动力也都纷纷向城市转移。这些转移的已婚劳动力中男性占 98%,从而在农村就出现了一些留守妇女。这些留守妇女大多仍在农村从事农业,照顾老人和孩子。近期,xxx 乡妇联通过召开村妇代会主任和部分留守妇女座谈会,调查问卷,入户走访等方式对本地区留守妇女的婚姻家庭状况进行了调查。

? 一、基本婚姻家庭状况 ?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这些留守妇女家庭只有 50%是稳定的,婚姻是幸福和谐的,而这些家庭的夫妻年龄基本都是 45 岁以上;有 40%的家庭是有矛盾的,夫妻之间是不和谐的;另有 10%的家庭因此已破裂或处于破裂边缘的。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全乡每年 40 个左右的离婚妇女中,留守妇女足足占了一半。

? 二、家庭不稳定不和谐的原因 ?(一)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人们思想观念产生巨大冲击和影响。尤其大城市的环境极具诱惑力。一些外出打工的男性赚到钱后禁不住诱惑,其行为似乎印证了”饥寒起盗心,饱暖思淫欲”这句古话,直接导致家庭破。一些男性尽管还维持着原有家庭,但他已看不上那个只顾在家干农活的”黄脸婆”。这种状况导致婚姻家庭不稳定不和谐的在整个留守妇女中占有 33%。

?(二)农村人受教育程度低,遇事缺乏理性思考,加上自身责任心不强,导致在外打工不是为家里赚得补贴,而是只顾自己享受或盲目搞投资,最终还欠下了外债,从而导致家庭不和谐乃至破裂。

?(三)留守妇女自身思想守旧,生性多疑,对外出打工的丈夫缺乏信任。而外出打工的丈夫经过大城市的熏陶,视野开阔,思想开放,性格开朗大方,这些又是一些留守妇女眼里所不能容忍的。无辜的丈夫又不能包容这一切,从而导致家庭矛盾重重。

? 三、留守妇女对婚姻家庭的心理状态及期盼 ?(一)对于年龄偏大的留守妇女,她们比较关心的是丈夫在外所从事的工种、安全性、收入和生活状况,并不担心会发生影响家庭或破坏婚姻的问题。因为她们对自己多年来的婚姻家庭有信心,尤其她们确信年纪已渐成熟的孩子是维系她们婚姻生活的牢固纽带。她们当中多数所期待的是等孩子念高中或读大学后,自己把家中的土地出租或转让他人,随丈夫一起外出打工,少数年龄偏大的妇女仍愿意留在农村务农。

?(二)对于 45 岁以下的留守妇女尽管她们也关心丈夫在外边的冷暖和安全,但她们更担心年富力强的丈夫禁不住缤纷世界的诱惑。她们有的通过随时打电话方式监督丈夫;有的想尽办法阻止丈夫外出打工;而有的妇女则表现为无可奈何之状,她们认为婚姻都是命中注定的事;另外也有个别留守妇女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丈夫的言行,在努力改变自己,加强自己与丈夫之间的沟通交流。

? 四、改善留守妇女婚姻家庭不稳定不和谐状况的对策措施:

?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谐家庭建设,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采取综合措施维护留守妇女健康和谐的婚姻家庭秩序。

?(一)大力加强家庭荣辱观教育,树立健康的婚姻家庭观念。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展婚姻家庭荣辱观教育,让人人都树立健康的婚姻家庭观念,明白哪些是应该坚持的,哪些是应该摒弃的;清楚那些是健康的、美好的、高尚的;哪些是庸俗的、丑恶的、低级的。同时让全社会的人都对那些追求丑恶生活方式的人投去鄙视的目光,让她们无地自容。

?(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和家庭责任意识。大力弘扬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同时各用工单位要创造条件,多组织外出务工人员开展健康、文明向上的活动,缓解外出务工者心理压力,引领他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三)加强对妇女文化教育,培养留守妇女形成”聪慧时尚、自信坚韧”的时代精神。留守妇女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一般只具初中以下文化,而文化程度越高,处理家庭问题越富有理性。

?(四)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当地就业机会,是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或充分做好”农田”文章,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精品农业,引导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方向发展,通过发展优势产业减缓外出就业压力。

?(五)相关机构要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法律援助和保护。在处理留守妇女离婚案件中,涉及财产分割时要充分保护弱势群体权益,多给予留守妇女在财产方面相应的补偿。

? 农村留守妇女调研报告 2

__县位于__省西部__区,湘西中部偏东,是国家贫困县之一,也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库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县总面积 1297平方公里,共辖 12 个乡镇,总人口 13。82 万人,妇女占 6。9 万人,农村人口 11。8 万人,其中农村妇女 5。34 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 45。2%,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和打工经济蓬勃发展,农村出现“留守妇女”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据统计,目前我县农村“留守妇女”占农村家庭的 70%以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9 月下旬,县妇联对全县农村“留守妇女”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对默戎镇、古阳镇共 5 个村的 45 名“留守妇女”进行抽样调查。

? 一、基本情况 ? 因为丈夫长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外出打工,由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教育孩子、照料老人等责任,成为家庭生产中的绝对主力,据调查,85%的男劳力主要集中在广东、深圳、浙江等沿海地区打工,“留守妇女”平均年龄为 42。7 岁,留守妇女种地获得的经济收入平均占家庭收入的 33。6%,平均有 1。7 个老人需要赡养,每年用于子女的教育和培养费 3000 多元,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受损;夫妻情感缺失,家庭功能失衡;安全感降低,人身及家庭财产受威胁。

?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是劳动强度明显加大,部分农妇力不从心。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务,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默戎镇、古阳镇大多数的留守妇女都需要承担家里的农业生产,45 份调查问卷表明,靠留守妇女种地获得的经济收入平均占家庭经济收入的 42。5%,其中又有半数以上的妇女表示“一个人难以单独承担农活”,而那些身体不好的“留守妇女”,遇到的困难会更大。

? 二是文化程度低,现代农业进程受到影响。调查中,80%的农村留守妇女只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对现在家庭购置的农业机械不能充分利用。男劳力外出后,留守妇女节由于文化水平低,很少懂得机械操作技术,致使家庭农业机械闲置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同时,文化水平的低下也造成她们难以接受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增加了她们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

? 三是精神压力大,身心易受伤害。由于丈夫外出务工,长年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受

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白天要下地干活,晚上独守空房,久而久之造成精神空虚。由于农村留守妇女长期承受精神上的压力,容易产生失眠、焦虑,严重影响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

? 同时,留守妇女丈夫外出打工,长期的两地分居再加上留守妇女没有时间、也舍不得钱去打工地看丈夫,久而久导致情感疏远。丈夫面对城市生活的诱惑、长期性的压抑以及社会监督的弱化,容易使婚外情趁虚而入,第三者插足和婚姻破裂现象逐步增多;调查中,留守妇女中一些人遭遇了婚姻“红灯”,打工婚姻离婚案呈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发生于该群体的离婚案件通常占到离婚案件的 60%到 80%。

留守妇女为家庭做出了许多牺牲,当出现婚变时,由于对丈夫在外收入、生活情况不完全了解,她们往往无法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三是养老、子女养育方面出现新问题。因为丈夫长期外出务工,家庭的养老、子女的养育的重担全部落在留守妇女的身上。由于在生产方面的劳累,加之对丈夫的思念,妇女们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耐心地对待子女和老人们。,在子女的教育方面,全依赖学校和老师,致使家庭教育空白,孩子们也容易产生性格及行为上的不良现象,而在养老方面,情况也不佳,冷漠、老人现象呈现上升趋势。

? 四是安全感降低,家庭财产受威胁。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带来农村治安防范力量的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农村中针对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

? 农村留守妇女调研报告 3 前言:在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的农村现实生产生活中,千千万万的农村留守妇女承受着难以言尽的困苦和责任,主要表现是:一、劳动强度高。男人外出打工,农村只留下“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分别由”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和“九九”重阳节引申而来),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忙活、闲活几乎都压在了“留守妇女”肩上。二、精神负担重。丈夫长年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一整年没有性生活,过日子像“守活寡”;家里冷冷清清,嗅不到一丝男人味,夜晚只有孤独寂寞和虫鸣蛙声相伴;白天不敢和村里的男人多说话,怕遭人闲言碎语;城里是个花花世界,老公在外干活能不能经受诱惑,万一抛妻弃子,自己什么都没有了,提心吊胆也是常态。三、缺乏安全感由于丈夫不在,农村治安状况又不好,“留守妇女”们普遍没有安全感。

? 生理需求 ? 从女人生理方面来看,正常的、有规律生理需求可以调和女性体内的各种生理机能,促进激素的正常分泌。压抑则使女性的身体机能失调,抗病能力下降,影响生理健康。生理上的不适,还影响了女性的心理健康。长期的压抑容易使人产生抑郁、焦虑、恐惧、怀疑等心理病变,使人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事情不负责任,容易冲动。

? 中国农业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目前全国有 8700 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有 4700 万留守妇女。调查中发现,留守妇女隐讳地表达了她们的性压抑问题,“她们长期处于性压抑状态,这也导致了连锁的负面情绪。”69。8%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烦躁,50。6%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焦虑,39。0%的妇女经常感到压抑。

? 丈夫外出打工,与丈夫一同去打工,孩子没人看管,怕荒废了孩子未来和前程,在家管教孩子,伺俸公婆,又不能和丈夫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长期的性压抑,让她们烦躁而焦虑。她们就是这样艰难地选择着这种痛苦的生活,忍受着与分居的’孤寂。繁重的体力劳动似乎还不难承受,让她们更加难以忍受的是长期的性压抑。

? 社会贡献 ? 留守妇女家庭顶梁柱 ? 当前,农村传统的家庭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青壮年男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挑起了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孝敬老人、抚养小孩等家庭重担,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几乎都压在她们肩上。留守妇女已经由传统家庭中的“半边天”,一变成为现在家庭中的“顶梁柱”。

? 留守妇女塑造乡风文明 ? 树立进步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和睦友善的家庭伦理关系和乡村邻里关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大量男劳动力的外流,使留守妇女在角色定位上由原来的“主内”转变为现在的既“主内”又”主外”,成为乡村良好风气的主要塑造者。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她们对内要营造家庭的和谐,对外要处理好与邻里之间的关系。在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上,绝大多数留守妇女对等损家败业的恶习有着本能的抵制,很多地方的留守妇女自发地组织禁赌协会、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破除旧习俗,倡导新风尚,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子女的抚养和教育上,她们付出更多的汗水、奉献出更多的爱心,使那些留守儿童得到家庭的温暖并受到教育。可以说,留守妇女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以及对邻里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处理,直接影响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

? 留守妇女带头经济建设 ? 原来由男劳动力承担的农活,现在基本上要依靠留守妇女去完成。男劳动力有的仅在粮食收种的时候才回来帮忙,有的甚至一年都难得回一次家。从土地的翻耕到播种、施肥、田间管理、收割等各个环节以及饲养牲畜、种植蔬菜等,都靠留守妇女操劳。有的留守妇女有了一定资本后,开始建住房、买店铺、办工厂、做生意。目前,不少留守妇女已成为独立的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 留守妇女村务管理生力军 ? 外出打工的青壮年男劳动力离家远、工作忙,平时很少回村,对村里的事务了解得越来越少,很难直接参与村务管理。村中重大事项的决策和“两委”班子民主选举等事务,一般都由家里的留守妇女代为表决或投票。这样,留守妇女就成了参与农村民主管理事务的实际主体。同时,随着留守妇女逐渐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她们的视野已不再仅仅局 限于管理小家的层面上,而把目光投向了对村务的参与和管理,对落实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目前,农村妇女入党的人数越来越多,在农村“两委”选举中妇女当选为班子成员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农村留守妇女正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 ?

6.农村留守妇女调查分析报告 篇六

中国家庭教育 | 时间: 2012-10-24 | 文章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成为农村的主体人群。“留守”使农村实际生活人口结构性失衡,引发了农村家庭的稳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是一个亟待关注和关爱的社会群体。破解农村留守家庭的“留守”之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近日,凤城市妇联对全市21个乡镇区的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并结合市实际情况,通过采取召开乡镇妇联干部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进村入户与留守妇女儿童面对面谈心等方式,开展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凤城市位于辽宁省东南部,总面积为5513平方公里,全市辖有21个乡镇区,201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人,其中妇女28.4万人,留守妇女16742人,儿童12万人,留守儿童2911人。

根据调查情况,目前市留守妇女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在年龄特征。参与问卷调查的21个乡镇440名妇女中,30岁以下的大多因生育、照顾年幼子女很少外出务工,60岁以上的一般因年龄较大、男性外出较少,留守比例较低。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妇女大多文化偏低,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高中文化程度只占18%。三是在留守原因上,客观因素是需要在家务农、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主观因素是本人不想外出务工或家人不支持。

从此次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来看,目前凤城市共有2911名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东汤、石城等乡镇;留守儿童父母在本省务工的占总数60%,在外省务工的占总数40%。留守儿童中有53%由单亲监护,有35%由祖辈监护,有12%由其它人监护。留守儿童父母三个月回家一次的仅占46%,半年回家一次的占31%,一年一次的占23%,与儿童沟通经常的家长占66%,偶尔的占19%,不沟通的占到15%,在外务工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维系松散。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占15%;良好的占50%;一般的占35%;

二、现状及问题

(一)留守妇女

1、农村留守妇女成为家庭生产生活中的顶梁柱,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留守家庭中男性外出务工后,以前男性承担的一些责任转落到留守妇女的肩上,使得妇女在原有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些责任。她们上有老下有小,在家中需要照顾老人和小孩,还要担负起家中农活,在家庭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家中主要的青壮年劳动力和顶梁柱。被调查的留守妇女除农闲季节外,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留守妇女表示自己身体状况下降,体力大幅度透支。

2、大部分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水平偏低,参政议政热情亟待提高

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妇女当中初中以下文化的约占八成,高中或中专文化的不到两成。其中,初中以

下文化的大部分只上过小学,少部分小学都未毕业。总体来说,大部分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认知水平低,接受新理念、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在处理婆媳关系、邻里关系以及子女教育问题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一些新的农村生产实用技术接受起来也有一定难度。由于文化水平低,思想僵化,参政议政热情亟待提高。她们普遍认为参政议政是男人们的事,有的即使认识到了自己的民主权利,也仅仅停留在参与选举层面上,有的即使因为政策优势当上了候选人,也是抱着选上选不上无所谓的态度。

3、大部分农村留守妇女具有与男子平等的经济地位

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妇女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两部分,一是丈夫外出务工收入,其次是农村妇女在家务农收入。家庭总收入中,虽然丈夫外出务工能增加一部分收入,但农村妇女在家的务农收入也在家庭收入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在经济支配方面,有80%的家庭收入主要由夫妻双方共同支配或留守妇女支配。

4、业余生活单调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留守妇女平时基本没有娱乐活动,社会交际圈狭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劳动之余的文化生活主要是看电视、聊天、串门,而极少读书看报、补习知识。在有烦恼时,跟丈夫、朋友、父母、公婆及其他人倾诉很少。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由于平时忙于农活和家务活等,没有时间参加娱乐活动,加上生活范围较小等因素,造成了农村留守妇女精神压力大,不能从参加文体活动中让自己减压。

(二)留守儿童

1、生活水平较低。据调查,在全市2911名留守儿童中,683名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条件困难,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3%,所在家庭人均收入低于6000元。留守儿童的每周生活费人均30元,除去吃饭花销,留守儿童几乎没有零花钱。

2、家庭教育缺失。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主要都是母亲或祖辈进行隔代抚养,由于受到自身文化水平限制,无法对留守儿童的知识学习进行适当的辅导,无法担负起抚育儿童健康全面成长的重责。

3、亲情关怀缺失。多数留守儿童每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打电话成为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主要方式。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导致留守儿童与其父亲之间的亲子关系淡漠,他们无法得到足够的来自父母的关爱。据学校老师反映,学习不认真的往往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长的监管力度不够,他们的学习就无人过问,很容易成为差等生。

4、安全问题有待解决。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对儿童监管不利,或顾不过来,或无人照管,而儿童又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更容易遭受伤害或侵害。

三、工作开展情况市妇联一直把留守妇女儿童的生存、生活、教育和发展问题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组织的职能作用,以“关爱留守妇女儿童行动”为重点,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服务方式,使留守妇女儿童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关爱留守妇女

1、开展“巾帼信贷帮扶工程”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资金问题一直是影响妇女创业发展的瓶颈。市妇联针对广大农村妇女特别是留守妇女想致富但缺少启动资金的实际情况,联合市农村信用联社深入开展“巾帼信贷帮扶工程”,为留守妇女增收致富提供资金支持。从2007年开始至今,全市共为1万农村妇女发放小额贷款1.2亿元,帮助1000多名留守妇女通过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脱贫致富,使留守妇女树

立了“四自”精神和新的经营理念,开辟了增收致富的门路。2011年,市妇联认真贯彻落实省、丹东市妇联有关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的文件精神,协调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中国人民银行凤城市支行,联合实施妇女创业就业小额贷款工作。两年来共为全市城乡妇女及留守妇女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0多万元。获贷妇女主要从事暖棚蔬菜、蛋肉鸡养殖、花卉等十余种产业,有力助推全市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的增收致富。

2、开展以增收致富为目的的科技培训活动。市妇联在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广大留守妇女所想、所需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以增收致富为目的的科技活动。依托农村妇女培训学校、指导中心、示范基地,采取举办讲座、现场咨询、进棚入户指导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林等新技术、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留守妇女的致富能力。

3、关爱留守妇女身心健康。重点抓好妇女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广泛动员全市妇女和家庭参与妇女健康行动,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今年三八节期间,在全市开展了关爱女性健康活动,为全市近4万农村妇女发放体检优惠卡。

4、加强培训,促进留守妇女就地就业。市妇联努力拓展渠道,加大培训力度,对留守妇女进行技术、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妇女创业就业。充分利用“无围墙工厂”、就业培训中心、翰墨培训学校,入基层、进村镇,结合农时制定培训计划,举办手工编织、电脑技术、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班,帮助广大妇女及农村留守增长生产生活技能,创业就业。

(二)关爱留守儿童

我市各级妇联组织对留守儿童问题都很重视,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各种活

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1、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市妇联利用“六一”国际儿童节、“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

践月”等契机,动员各级妇联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宣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中

国儿童发展纲要》等文件、法规;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等理念,动员社会力

量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宣传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及其监护人的法律职责;

宣传农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先进事迹。通过宣传形成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

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

2、加强管理,健全档案。全市各级妇联组织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组织机构,利用多

方面多渠道的关爱的方式,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维权工作。市妇联还联

合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团市委下发了关于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的通知,以“留守

儿童活动之家”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活动的主要场所,建立一个家长及托管人家教能力

培训的基地,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上得到更多的照顾和关爱,帮助留守儿

童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培养留守儿童的自尊、自立和自强精神,提高素质,健康成长。完善了全市留守儿童档案,利用学校、镇村、家庭留守儿童活动情况反馈表健全留守

儿童的监护联系,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了家庭、学校、社

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3、确立示范,强化督导。为了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市妇联在省妇联、丹东市妇

联的支持下,2007年,分别在白旗镇九年一贯制学校、通远堡镇营房小学建立了省农村“留

守儿童之家”示范点、丹东市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示范点,举行了挂牌仪式,并向“留

守儿童之家”赠送了电脑、电视、DVD、图书等电教设备及文具等。在挂牌当天,网通公司凤城分公司为白旗镇留守儿童开通两部免费“亲情一线通”电话。两处“留守儿童之家”成立之后,镇妇联与学校密切配合,建立学校图书阅览室,定期向留守儿童开放,并因地制宜的开展留守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娱乐活动。

4、创新活动载体,切实实施关爱行动。市妇联将每年8月作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月”,协调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开展巾帼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工作、“代理家长”活动,使留守儿童在巾帼家庭志愿者的关爱下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德智体美劳得到健康发展,一些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和自立能力明显提高。目前,巾帼家庭志愿者已经成为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生活上、心里上信赖的“妈妈”(“爸爸”)。

2009年,市妇联、市关工委联合在全市开展了“共享蓝天、共促成长”情感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组织全市关工委系统五老志愿者与乡镇(区)800名留守儿童一对一结成队子,对留守儿童开展经常性、个性化、实事化的情感关爱,解决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健康等方面的情感问题,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仪式上市妇联向留守儿童赠送亲情电话卡及学习用品,五老家庭教育志愿者与留守儿童交换爱心联系卡,家庭教育志愿者曾庆龙就感恩教育、亲情沟通作报告。

2012年5月份中旬,市妇联在全市启动了“爱心妈妈”牵手百名留守儿童活动,面向全社会征集首批爱心妈妈392人与留守儿童结成实名制帮扶对子。5月30日上午,凤城市“爱心妈妈”牵手百名留守儿童结对仪式在丹东市农村示范留守儿童之家通远堡镇营房小学举行,结对仪式上,来自通远堡镇政府机关的20位“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代表现场结对,交换爱心结对卡,并为留守儿童捐赠了书包和文具等学习用品。

5、开展形式多样关爱活动,救助贫困留守儿童。我们把救助贫困留守儿童与开展的各种关爱行动结合起来,把解决贫困留守儿童入学问题、生活问题作为救助工作的重点。2010年以来,在全市开展的“恒爱行动——为孤残儿童编织爱心毛衣”、“百名女童午餐工程”等活动中,共募集款物价值6万多元,救助贫困儿童500余名,其中留守儿童有150名。各级妇联组织在“六一”儿童节、“两节”等重大节日,深入到贫困留守儿童家中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为他们送上生活和学习用品。

四、几点建议

(一)针对留守妇女

1、发展本地经济,扶持本地创业。一是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让青壮年劳动力能实现在本地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大量外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二是要动员和鼓励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创业,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三是要大力扶持本地小型创业。劳动、妇联等部门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扶持农村留守妇女大胆创业,不断促进家庭收入的增长。

2、加强技能培训,提升整体素质。一是相关部门要制定好农村妇女教育培训计划,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各类知识、技术、技能培训,利用人口学校、妇女之家等阵地,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培养科技带头人。及时建立各乡镇留守妇女劳动力创业就业信息网络,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创业”的新机制。二是各部门要有针对性地组织留守妇女进行技能培训,使她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其在非农生产领域就业的能力,帮助她们向非农生产领域转移。鼓励农村妇女学文化、学科技,为有条件的妇女提供上农函大、农广校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农村图书室、阅报栏的作用,使有限的报刊进入农村妇女的视野。启动培训与提供小额贷款相配套的激励措施,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培训,激励留守妇女自强自立,增强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三是妇联、计生等部门要积极组建留守妇女互助小组,为留守妇女搭建倾诉、交流、互助的平台,使她们共同面对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共同发展建立相互支撑的人际关系网络,从而增强自信心,提高自助能力。

3、丰富文化生活,弘扬文明新风。健康丰富的文化体育生活是减轻留守妇女精神负担的一剂良药。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在村组、社区建立健身场、文化站、阅览室、活动之家等文体场所,组织留守妇女参加腰鼓队、健身表演队等文艺组织,编演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丰富文化生活,为留守妇女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是各级妇女组织要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平安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促进家庭、邻里生活和睦。三是要积极开展“亲情之旅”、“鹊桥会”等亲情互动活动,组织留守妇女与打工丈夫“零距离”相会,对留守妇女进行人文关怀。

4、强化农村治安,营造和谐环境。一是推动村组、社区建立完善的治安制度,推动平安家庭、平安社区(村、组)建设、平安小区建设,创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增强留守妇女的安全感。二是公、检、法、司等部门要对留守妇女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健康辅导、法律讲座、法律援助等服务,切实有效地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形成强大的法律保护屏障,为留守妇女生存发展提供平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三是根据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涉及农民工利益的政策、措施、法律,依法制定农民工农忙假、探亲假、休假等制度,以增加农民工夫妇团聚和交流的时间。

(二)针对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既关系到农村人口素质问题,也关系到农村的下一代的成长问题,而家庭教育工作是解决农村儿童留守问题的重中之重。因此,作为妇联组织,我们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在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上,同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市妇联将结合自身职责,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为留守儿童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1、整合资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相关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同时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形成工作合力,从生活、学习、身心健康成长上关心、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2、与教育部门联合,做好留守儿童工作。一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学校还要开设心理健康课,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

7.农村留守妇女调查分析报告 篇七

关键词:农村,不孕不育妇女,生殖健康

近几年,不孕不育病例逐年上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不孕不育症将成为21世纪的第三大疾病,紧随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1]。不孕不育症是妇女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众多,患有不孕不育的妇女需要承受许多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导致其心理负担过重。同时,不孕不育症不但是影响患者家庭关系和睦的主要因素,还会严重威胁人类生殖健康。因此,关爱不孕不育妇女,关注其目前的治疗现状,改善其就医困难,普及生殖健康知识,引导患者尽早进行正规、系统的全面检查、诊治是极其必要的[2]。本文通过对农村不孕不育妇女诊疗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进一步了解不孕不育症在我国农村育龄妇女中的发生情况,并为政府制定相关 计划及措 施提供有 用参考依 据,现收集2013年6月到2014年2月我院不 孕不育妇 女132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6月到2014年2月我院农村不孕不育妇女132例,所有患者均为具有规律性生活,且出现未避孕而未妊娠生育,即不孕不育的妇女。

1.2调查方法由我院设计并实施,组织专门人员设立调查组,严格遵照研究计划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a.人口学一般特征,例如:妇女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结婚年限、婚姻情况、家庭具体经济情况等;b.生活状况,例如:是否抽烟、喝酒、接触过有毒或有害物质、饮水情况、以往病史、首次性生活年龄、性生活情况、生育史、月经情况及避孕手段等;c.就诊情况,如是否有就诊史、是否及时就诊等;d.知识需求,例如:如何获得有关不孕不育的知识及目前的就业压力和现状等23项调查。待调查结束后,有专人进行问卷的回收、核对、录入,并收取5% 的问卷再次进行调查,进而保证资料的真实可靠性。

1.3专科检查全部妇女安排进行妇科体检及B超检查。

2 结果

2.1人口学一般特征在132例不孕不育妇女中小于31岁患者65例,31~35岁27例,大于35岁的40例,平均结婚年龄23.4岁,其中有7例为再婚,具体情况见表1。

2.2生活状况通过对该132例妇女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可知,64例患处出现月经异常,具体情况见表2。在不孕不育妇女中患有原发性不孕91例,继发性不育41例。在41例继发不育中有59次妊娠病史,其中反复 流产者18例,占继发不 育人数的43.9%,具体情况见表3。

2.3知识需求通过对妇女对不孕不育知识相关情况的调查可以发现,她们迫切希望了解到的知识依次为:不孕不育就诊指南、受孕知识、优生优育知识、健康性行为、合理饮食等。目前,妇女可获得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见表4。

2.4专科检查结果通过专科检查可以发现,大部分患者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妇科疾病,其中,慢性宫颈炎、附件增厚等为最常见疾病,具体情况见表5。

3 讨论

不孕不育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和医学问题,国家通过计划生育相关服务将生殖健康工作定义为“与生育、节育、不育相关的临床技术服务”,并期望通过大力推广升级健康工作来号召更多人关注生殖保健问题,这不但是精准的界定,同时又是符合目前我国民生发展状况的需求[3]。

不孕不育的妇女是社会弱势群体之一,特别是在思想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除了会使妇女承受很大家庭压力外,还要承担封建传统思想的压力,使她们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不敢也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不能尽早得到准确、有效的诊疗,致使不孕不育症得不到良好的治疗[4]。不孕妇女孕前暴露于对怀孕有不良影响的风险因素比例较高[5],此外,不孕不育症疗程内,需要患者多次就诊,但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患者很难得到系统、连续的诊疗,还有一部分患者出现病急乱投医的情况。由于不孕不育治疗周期较长,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理压力会越来越大,使其处于焦虑不安、恐慌抑郁的情绪中,导致生殖功能及内分泌系统紊乱,严重削弱诊疗效果,本次调查显示,有31.2%的妇女认为在未避孕一年后仍未怀孕就有必要前去医院检查,40.1%认为未避孕两年应去医院检查,18%认为不用去医院检查。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妇女在就诊时最关注的是医院的治疗水平、服务情况及患者隐私保护情况,她们也对就诊时间和就诊坏境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对患者的治疗有积极的意义[6,7]。

本次调查发现,泌尿生殖系感染与不孕不育关系密切[8,9],年龄和结婚年数均与不孕不育有关[10],大部分患者未受过正规的不孕不育知识教育,也得不到专业的不孕不育咨询服务,且全部患者出现不孕不育的一年内都未接受过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检查与就医治疗。因此,在我国农村急需加强不孕不育早期诊疗的宣传力度,帮助不孕不育患者减轻压力,并使其得到来自社会及家庭的关爱,为妇女提供良好的咨询服务,提高服务态度,改善就诊坏境,使患者可以在一个放松的环境下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就医率。

8.农村留守妇女调查分析报告 篇八

摘要:留守儿童基本上都是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所以他们的心理比较脆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就有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本文通过问卷的方法对97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和统计学分析,旨在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状况的调查分析,让社会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并为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管理提供相关依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情感状况

1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开始出现。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地区之间的经济条件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农村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工为养家糊口而外出务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因此也产生了一大批的“留守儿童”,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有近2000万人,且呈增长趋势。由于农民工进城不能整体搬移,所以只能将子女委托他人,进而儿童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来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现在农村儿童的普遍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巨大群体,所出现的问题已不容忽视。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被调查时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积在6个月以上的农村儿童。但是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年龄界定观点不一。有人将年龄上限设定为16周岁,认为16周岁以下的儿童才叫留守儿童。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的学者吴霓等人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一文中对此持相同观点,所不同的是,吴霓课题组对留守儿童的年龄做了下线的界定,将年龄限定在6-16岁。而叶敬忠等学者将留守儿童的年龄上限界定在18周岁,他认为,留守儿童是农村地方的未满18岁的孩子。本次调查所研究的对象就是未满18岁的农村留守儿童。

2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状况

随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他们的情感健康状况也备受关注。在本次调查的97名农村留守儿童当中,他们在处理平时与监护人有矛盾的情况时,采取吵架的方式有13人,占总被调查人数的13.9%,采取闷不吭声的方式有44人,占总被调查人数的45.4%。采取向父母诉苦的方式有17人,占总被调查人数的17.5%。采取某种行为发泄的人数有23人,占到总被调查人数的23.7,具体见表1。

在调查的97名留守儿童当中,当被调查到是否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时,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有42人,占到了被调查人数的43.3%,不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有55人,占到被调查人数的56.7%,具体见表2。

在被调查到父母外出打工,想不想和他们住在一起时,想和他们住在一起的人数有60人,占到被调查人数的61.9%,不想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有37人,占到被调查人数的38.1%,具体见表3。

在被调查到父母在外打工,多久回来一次时,一年以上的有34人,占到被调查人数的35.1%,而人数最少的为一个月回来一次,仅有8人,占到被调查的8.2%,具体见表4。

3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状况分析

在此次调查的97份问卷当中,有44名留守儿童在与监护人生活中有矛盾时,往往采取的是闷不吭声的方式,所占的比例也比其他方式的比例高,这种沉默的方式给留守儿童心理上带来的是更大的影响,长时间负面情绪的无法发泄,会让他们的心理承受底线崩溃,对家庭、个人、社会都是巨大的影响。家庭的关爱缺少会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一句话就是:“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没保障,生活没希望。”在调查到留守儿童是否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这个问题时,有55人选择不明白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所占比例为56.7%,这说明,父母在外务工来支撑家庭的同时,跟孩子的交流太少,没有很好地跟孩子进行沟通,长此以往,孩子的内心就会埋怨自己的父母,甚至可能会和父母之间产生隔阂,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在“父母外出务工,是否想和父母住在一起”这个问题上,有60人想和父母住在一起,在父母外出务工多长时间回来一次这个问题上,有34名留守儿童的父母一年以上回家一次,说明留守儿童对家庭有着强烈的渴望,家庭的关爱缺少会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4结论

留守儿童的性格,价值观,行为的缺失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认真和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对于社会以及家庭有着重大的意义。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是社会的重中之重,希望这些问题会得到解决,让社会更加和谐,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幸福,健康

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1]任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10.[2]冯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长期亲情缺失致性格孤僻[N].人民日报,2010(12).

[3]王广海,刘志军,卢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0(11).

作者简介:

上一篇:中药小结下一篇:交警支队德能勤绩廉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