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

2024-07-28

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共9篇)

1.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 篇一

“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方案

“智慧城市”建设是以城市建设运行系统的整合与业务高效协同为目标,充分运用感知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手段,对获取的有一定标准规范的城市发展建设中的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对公众服务、社会管理、产业发展等活动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从而构建起城市发展的智能环境和全新城市形态。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基于我市人口、法人、地理信息、宏观经济四大核心库,建成我市公共信息交换母平台系统,将各部门沉淀的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共享,通过现代化感知及信息通信技术进行传递,达到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信息智能化的感知和处理。

“智慧城市”建设方法:首先建成我市“智慧城市”整体框架架构,从社会管理的每个最小单元(人口、单位、社区、组织等)基础信息及可视化信息着手,建成“智慧城市”基础信息单元,集成全市各类行政、经济、便民、管理等数据和视频信息,建成整个“智慧城市”公共平台。

新博经过学习和研究,研发了一套“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方案,“智慧城市”建设主要由基础数据层、网络层、平台层、公共交换层、应用决策分析层、感知层等六个层面组成。

1、“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数据层建设:主要依托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数据库、GIS空间地理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四大核心数据库,进行集中部署,统一集成到市云计算中心,以便为基础数据共享交换奠定基础。

2、“智慧城市”建设基础网络层建设:主要依托市政府建设的电子政务内网、电子政务外网及各网络运行商承建的互联网,进行网络资源有效的整合,实现网络互通三网集成,形成有线网无线网并行的网络架构,为进一步实现智慧感知提供有力保障。

3、“智慧城市”建设平台层建设:主要依据于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化应用平台为集成单元,整和各部门基础数据信息、业务数据信息、可视化视频信息、基础网络架构,协同各部门业务工作的一体化部门信息化体系。

4、“智慧城市”建设公共交换母平台层建设:主要将政府相关部门的各类基础数据资源、业务信息资源、视频信息资源、监管流程资源进行标准统一的资源整合,建成全市公共信息交换共享母平台,避免基础数据重复采集,减轻基层负担,提高信息利用率、正确率。

5、“智慧城市”建设应用决策分析层建设:基于人口、法人、GIS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四大核心数据库,整合各部门相关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成果。在政府行政服务方面,相关部门为民服务的同时,提供基础数据保障,统一标准建成为民公共服务综合平台,使得政府被动为民服务转变为多途径、多方式、全方位的为民服务体系,让老百姓享受到“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在政府决策方面,提供真实、及时的基础数据单元,通过各类指标体系,进行有效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为政府各类决策提供客观正确的分析模型。在百姓诉求方面,居民可以通过各部门提供的各类服务载体及资源,不限时间空间的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诉求反应,相关部门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居民的需求并做好答复和服务处理,畅通了与民互动的渠道,拉近了政府部门与居民的关系,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6、“智慧城市”建设感知层建设:这个层面是“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展示层

面,体现出“智慧城市”建设意义和目的。通过基础数据层、网络层、平台层、公共交换层、应用分析层的基础工作的整合和集成,领导及政府相关部门、居民老百姓就可以依据有线网络、无线网络,通过电脑、手机、PDA、数字电视、电子显示屏、触摸屏等展示终端进行主动信息的索取和政府服务信息的推送。老百姓关心的如:物价水平情况、交通拥堵情况、食品安全情况、治安管理情况、医疗排队情况、民生保障情况、天气气候情况等等完全实现居民自助服务,真正实现“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

2.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 篇二

1.1总体思路

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有关内容作为依据,并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以“快速实现现代化进程”作为主要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南京科教、产业和人才等创新资源优势,坚持以先进信息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为核心,以各行业信息资源融合利用为突破,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及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依托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促进南京市实现政务工作处于廉洁透明、高效运转的环境状态下,并且市场环境在活跃的氛围中不断得到创新以达到人民生活和谐的发展状态。

1.2总体目标

促进工业化以及信息化的科学融合,保持互联网之间进行有效的融合互动,将物质和能量作为重要的核心,并且把信息与知识作为推动社会同经济结构之间重心转移的中心内容,将信息资源变成具有巨大收益率的重要因素,以及促使智慧产业发展成经济增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动力。电子政府成为公众处理以及服务的重要方式,使得在工作或者生活中广泛的普及网络化。城市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之间获得了协调的发展方向,因而可以产生适应信息化发展的社会经济体系。

2“智慧南京”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建设内容

2.1夯实“智慧南京”健全基础设施设备

以地区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建立起集宽带、融合以及安全的具有信息化形式的基础设施设备。将“第四代无线通信(LTE)”以及“新一代广播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IPV6)”建设作为核心发展的内容,同时研发并不断创新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全面推动并实现三网融合的发展需求,将互联网出口带宽获得广泛的扩容,进而可以巩固南京全国通信枢纽地位。

2.2推进“智慧南京”应用

2.2.1电子政务应用

“十二五”期间,围绕“信息强政”这一主线,主要将科学地提升管理的效率以及以民生为服务目标作为主要依据,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理念引入,例如云计算和云服务等,有效地将各信息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使信息得到共享的目的,并且有效促进业务之间的相互协作,政府的行政工作在现代化和民主化的环境下进行,公开工作,可以增加透明度,提高工作的效率,使其组织结构以及工作流程得到优化。

2.2.2电子商务应用

将电子商务的发展作为重要的内容,积极营造其展开的有利环境,不断地探索新形势的商业发展方式。应用各项体系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将电子商务打造为在经济转型阶段下实施的发展新亮点将“以人为本”作为发展依据,实施抢先运用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实践方法,并通过立异效力有效地将效力渠道拓宽,并不断地健全效力体系,有效地将效力质量进行提升,促使其在均衡、优质和高效率的环境下开展工作

3“智慧南京”建设的推进措施和保障体系的建立

3.1组织领导机制

一些县市区或者各重点企业,尤其作为智慧产业基地以及智慧应用各项目的主要责任单位,通过设立相关的工作小组,将工作进行细化的分工,明确工作职责。进一步加强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推动编制和经费的充分发展和利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有关项目的进行。

3.2政策支持机制

加快市场化征程创建,紧密结合政府引导和市场的征程。如果存在供应资源有限的问题,选择将资源有偿开放并且将投资出身合理拓宽的措施,可以有效地激发各方面的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选择筹集资金建立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工作方式,进一步发展南京信息化投资合作路径的效果。

3.3决策咨询机制

通过不断地与国内外一些发展先进的城市进行沟通和交流合作,获得先进城市在建立智慧城市过程中所总结的实践经验,积累成功的举措。同国家有关部委以及科研院所等单位进行合作,同电信和广电运营商加强联系,将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等作为重点内容,开展“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在博览会中,可以将国内外一些新型的研究成果和产品进行展示,并相互交流成功的案例以及经验。在此过程中大力开发出智慧系统的具有专业性和综合性的运营商,拓宽市场,增加大项目的建立,为“智慧南京”建设服务

4信息化城市战略的实际进展及效果

4.1政务数据中心已基本实现一期建设任务

技术服务、资源服务、管理服务是南京市政务数据中心建设的重要目标,建立起健全和完善的电子政务以及管理模式。同时,通过建立科学的运行管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等,使资源得到共享,并避免发生重复建设的现象,创设出共建共享且互联互通以及综合应用的电子政务环境。当下,通过硬件网络渠道,信息资源管理,全面的规划准则,政务建设的基本任务,通过一个数据中心取得了更多的显著成效。

4.2市民卡加速普及

市民卡项目建设通过整合目前在用的金陵通卡、社会保障卡和银行卡等相关卡证,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管理机制,将政府公共管理、公用事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及小额支付、身份识别、电子凭证、信息查询等功能集中于统一的市民卡系统内。实现了“便民、利民、惠民”的建设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4.3车辆智能卡成为物联网应用示范

车辆智能卡项目在试点项目中期南京智能交通系统创建,是应用到互联网的重要性质项目。其运用RFID射频技术,将电子标签安装于车辆中,主要识别车辆的身份。然后设立动态信息采集点,在主要的道路或者在治安卡口处,在全市道路交通建设发展中建立起完善的动态实时监测体系,再对采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后,提供智能导航等多种形式的交通便民服务。

参考文献

[1]侯宝柱,贺灵敏,王树明.城镇智慧化服务满意度测评模型与实证[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吴运建,丁有良,孙成访.基于复杂产品系统视角的智慧城市项目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4).

[3]翟坤,吉准,陈健.低碳智慧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探索[J].城市,2013(3).

[4]杜鹏,夏斌,杨蕾.国家中心城市智能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6).

3.暴雨拷问下的城市防汛信息化建设 篇三

7.21北京暴雨阴霾日渐远去,然而城市内涝所书写的长长的遇难者名单,已成为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据相关管理部门表示:北京的排水系统,建设于上世纪80年代,参照苏联等干燥国家的建设标准,设计基本上以1~3年一遇为考量,对于目前北京气候而言可谓偏低。

灾后,“城市基础建设要补上防汛这一课”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而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无论新城规划,还是老城改造,作为各项基础设施的神经中枢,信息网络是城市防汛建设的关键所在。

拷问暴雨中漏洞百出的信息系统:各部门灾害预测预报信息和通讯指挥系统各成体系,未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已有建设项目集成与系统化不够,缺乏防灾减灾科技平台的建设;灾害的监测、评估缺乏统一标准,难以相互比较和分析;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突发灾害性事件发生频率愈加频繁,有远见的管理者已清晰意识到:灾害防治理念应向管理、预防等“软性”因素——信息化管理倾斜。

数字化城市应对突发事件

数字城市技术是一种新兴发展起来的技术,它不仅可以实现城市中各类信息资源共享,还支持各种应用模型。怎样利用数字城市系统的信息资源和其先进的支撑技术?建设城市的数字防灾减灾系统,应该也涵盖防汛的内容。

数字城市付诸防汛的应用就是以数字地形图、卫星遥感镜像、数字地形模型、景观模型为空间定位商务基础数据库,结合汛期时我们所关注的地下管线、规划、土地、道路、房地产、人口、商业、水利、电力、电讯、企业信息,建议专项数据库,辅助监控、决策、指挥、发布系统,对城市信息系统进行新建和再造,是实现信息快速收集、传播和交互的IT基础架构。数字化城市则是从更广意义上,为抢险救灾、灾害评估和灾后重建规划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信息综合服务,协调各部门的行动,来做到统一的信息共享和指挥,也为今后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提供了参考模式。

面对防汛之类突发事件没有应急预案是十分可怕的,数字化城市能够实现精确、高效、全时段和全方位的城市管理,是城市管理机制的创新和突破,以其统一高效、数据全面、综合分析、快速响应等特征全面满足救灾现场智能化管理事前规划的需要。

气象预报插上“云”翅膀

天气预报数值化、精细化是气象预报发展的潮流,也是信息技术能力的体现,最为显著的就是云技术的应用。随着数值天气预报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值天气预报越来越需要大量高性能计算资源的支持。云计算在分布式环境下,以资源聚合的方式来增强气象预报的时效性,在汛期显得弥足珍贵。

云计算在气象部门的有效运用,最直接的成果之一应当是大幅降低终端用户的工作代价。气象部门最远端的业务用户已完全没有必要为完成业务工作而在当地配置众多服务器、存储设备,以及为维护这些设备而建立计算机房;在数据处理方面,实现“云计算”可以完成对数据资源的集约化,使得数据资源使用更为简捷,提高服务质量。特别是在汛期这种“特发”状态下,最大限度地发掘并发挥出所有资源的潜在价值,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益和效能,以工作环境的大幅改善及工作代价的大幅降低来促进气象部门技术水平的提高、业务能力的增强、管理质量的提升,才能满足“防汛”核心业务目标的需要。

据称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数值预报团队借助深圳云计算中心强大的计算能力,突破精细化数值预报计算瓶颈,初步实现了数值预报水平分辨率从6公里提高到3公里,预报时间从逐3小时提高到逐小时滚动预报。这种预报精度对于“北京7.21暴雨”还是不够的,但我们相信随着云技术的成熟和深入应用,汛期中的预报精度是有保证的。

物联网令防汛救援有的放矢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促进了信息在汛期中收集、分析、传播、使用的便捷性。物联网利用前端的传感器、设备,能够把内涝灾情信息感知到,同时通过不同层次的系统向数据系统,能够把灾害性信息实时地通过不同的媒介,不同的介质进行传播,像传真,LED大屏,短信,大喇叭等等,能够告诉这个地方可能会发生内涝灾害。

在救灾过程中,利用RFID对进入灾区现场的人员进行有效管理无疑是个很好的方案。 灾民身份的确定,伤势情况的统计,灾民原有健康信息的记录管理,灾民位置移动和跟踪,灾区现场救灾物资发放管理。从城市内涝防治的角度,一个人通过手机、或者植入一个RFID芯片后可将一个人体的健康信息、人的位置信息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传递给城市管理系统,特别是在城市内涝发生时,可以迅速的通过公共管理指挥系统实施智能调度,便于政府实施灾情抢救、个体自救、以及现场控制管理。

从“5·12”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四川等省市利用最新的物联网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移动信息化技术,开发出了“灾汛预警通”系统,对各类地质灾害进行监测预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遗憾的是,已应用于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的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内涝防治领域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

计算机仿真助力城市排涝

针对汛情出现、城市排涝,相关部门需要对系统进行试验,了解其运转状态,测试比较不同方案,找出最优解决方案。然而,瞬息万变的水情容不得人们对排涝系统进行试验。此外,现实世界试验成本过高,或根本无法进行试验,也成为相关部门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从现实世界转向虚拟世界,在无风险条件下对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实验,然后将得出的解决方案映射到现实世界里。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计算机仿真已经从纯数学仿真,实物在回路中的数学与实物混合仿真,发展到现在的人在回路的智能化仿真。从仿真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计算机仿真已从单系统单设备仿真,发展到多系统体系仿真和复杂系统仿真。

排涝系统是一个高度动态,高度变化的复杂系统,水情分布永远在波动,排涝设备运行也不会一成不变,任何一个环节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环节的表现。正如单方面提升排涝设备运行的效率不足以应对,优化单一个环节未必带来整体效率的提高,有时甚至会牺牲其他环节的表现水准。因此,仿真技术将排涝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可试验性、可量化性和快速性,使得仿真技术有着比其他分析工具更强的说服力和直观性。

《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提出,把加强灾害综合管理、提升防灾救灾的信息化水平纳入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战略中,防汛信息技术促进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4.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 篇四

顺德区杏坛梁銶琚中学刘伏奇

杏坛梁球銶中学是伴随着全区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而诞生的城市现代化学校。建校以来,学校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近几年,伴随着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实施,学校以教育信息化为手段,促进了学校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信息网络环境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五个方面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伴随着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我们深深的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始终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来做。学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由学校刘伏奇校长任组长,具体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规划和管理。在具体工作层面,由电教专业人员、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在教师中聘请的兼职电教助理人员组成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小组,开展具体工作。在抓好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年度及学期计划,确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措施。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建立了工作机制,创造了工作条件。

二、信息网络环境建设

我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一直本着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近几年,我们一是注重了校园网络建设,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建设了学校网络中心机房,配备服务器3台套;建成了千兆校园网络系统,全校共有400余个网络接口,校园网宽带接入顺德区教育信息网,将学校的局域网与英特网相联,满足教育信息化工程宽带高速的要求。二是配备学生电脑室2个,计算机性能达到规定的标准,能保证信息技术课学生一人一台微机。三是将学校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 1

备,安装了教学平台,实现了教育信息网络班班通。在此基础上,配备1个机器人实验室,多功能电教室3个。四是给全体教职工每人配备一台电脑,将校园网络终端延伸至每间教室和办公室,学校还给每个级部和科室配备了打印机、刻录机。学校各行政办公室、学科教研组、普通教室及专用教室均设有应用终端,实现了办公和教学资料的网络化传输。目前,学校网络系统己成为学校行政办公、后勤管理和教学工作的重要资源,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实现了电子备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校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校本培训等。

三、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开展“数字校园”应用的核心。到目前为止,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连接顺德教育信息中心的学科资源,供教师查阅资料,交流学习。二是学校通过有效形式组织各教研组利用网络集体备课、主题教研等形式积极开发校本教育教学资源,积累了大量的学科教学素材,形成了丰富的学科教学资源。三是积极倡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特别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积累案例,撰写案例,积累素材,建立教育教学应用素材库。到目前为止,通过自制、积累、网上下载、购买等方式,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案例库,包括:学科教学、学校管理、班级管理与建设,以及德育等内容,为教师进行“案例”学习提供了保障。

四、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学校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十分关注和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问题,把教师培训工作当作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为了落实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把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符合信息化教育需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当成教师校本培训的重中之重。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为副组长、电教科组长、部分中层领导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培训领导小组,确立了“立足校本,结合岗位,整合资源,促进发展”的培训工作原则,确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思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活动为载体,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的,逐步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符合信息化教育需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首先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培训。第二,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培训。一是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区组织的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掌握多媒体技术,提高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能够运用网络为教学服务;二是立足校内,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电教人员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掌握信息化教育的基本技能,要求全体教师人人会操作电脑,个个能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三是电教人员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要求,开发了《电教管理使用手册》、《校园教学平台使用指南》等校本培训教材,供教师学习和运用校园信息网络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培训,现在全校110名教职工全部会操作计算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全部合格,并能够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运用Powerpoint、flash等常用工具制作教学软件。目前,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师一种自觉行为,教师尝到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甜头。教师自主开发的课件和校本教学资源有20人次在省市课件比赛中获奖,我校学生连续多年代表顺德区参加全国的学生电脑制作大赛并有30多人次获得全国一、二等奖和省级奖。

五、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

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渗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强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在这一方面,我们一是利用顺德信息网办公OA系统构建了校园信息化办公系统和管理机制,发挥校园网络优势,提高办公效率。二是依托顺德教育信息网的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了教师网络化备

课平台和授课平台,将教师教学常规资料的传输、储存和交流与检查等环节实现网上运行。三是建立了网络环境下学科集体备课新机制,创新了传统的教学备课机制,很好的适应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环境对教师常规备课的技术要求,有效地减轻了教师负担,提高了备课质量。四是大力开展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2007年省级课题《初中学科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研究》的开展给学校顺利推进这项工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学校以承担课题研究为契机,从抓课题研究队伍建设和构建学校信息化网络入手,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组织学校骨干教师积极参与课题实验工作,组建了一支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学科组长及骨干教师参与的课题研究队伍。在组建课题研究队伍的同时,学校充分发挥校本培训工作的作用,把培养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突破口,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逐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在深入开展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学校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培训指导等方式,来增强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两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共进行了6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培训,培训教师达100%。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的开展,丰富了学校教师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近三年内,全校中考成绩逐年大幅度提高,中考成绩综合评价名列全区前茅。学校被评为顺德区先进学校,广东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总之,在近几年的学校发展过程中,学校通过多方位的措施和保障机制,努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和学校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校计划再配置校园电视台、演播室和电子阅览室等。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主要侧重实现家庭、校园和班级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在网络教学、网络培训等方面的应用。

5.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 篇五

在受到现代商业“包装”后的物流概念背后,纯朴的物流起源于军事领域,《牛津辞典》对于“物流”(logistics)的定义是“在战地管理军事物质的运输、供应和维护的科学”。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冰天雪地里,军事物流帮助俄国人先后击败了拿破仑和希特勒。“沙漠之狐”隆美尔同样败在物流上——在阿拉曼战役中,隆美尔的坦克军团因为严重缺乏燃料,面对蒙哥马利率领的盟军毫无还手之力。

物流信息化是指物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物流信息化是 现代物流的灵魂,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石。那么作为物流起源的军事后勤保障,其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是怎样的呢?

西方发达国家军队已经全面启动“数字化后勤”建设。数字化后勤是以数字信息技术和系统为主要管理手段的可视化后勤,其基本内涵是后勤管理的数字化。即一方面要求管理信息数字化,另一方面要求管理系统和过程数字化。后勤管理数字化的基础是后勤和后勤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和后勤管理数据库建设,关键是要建立开放的、实时的、面向部队的数字化后勤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最近一次的美伊战争使军事物流再次受到关注。美军之所以能够在海外大量驻军,并能在短时间内进行战略部署,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其全球领先的物流技术。

现在,包括麻省理工大学在内的美国重要学府,都对军事物流投入了极大的兴趣和精力进行研究。企业界也非常青睐那些经历战火考验的物流官们。海湾战争中的美军首席物流官,在战后加盟了零售商Sears Roebuck,在民用物流领域继续大显身手。战场不仅是新武器和战术的练兵场,也是新式物流技术和机械的试验场。作为美国国防部负责全球资产跟踪的部门,联合自动识别技术产品管理部门(PdM J-AIT)既负责国防部有关自动识别技术和RFID产品的采购,也管理着美军基于RFID技术的全球物流可视化基础设施(RF-ITV)。

RF-ITV网络在全球43个国家拥有包括集成RFID的卫星跟踪系统在内的8600多个RFID读写站,可以通过对RFID标签的跟踪,实现准实时的数据自动采集、聚合、恢复与服务,从而为美国国防部、北约和美国的其他盟友在远程物流和联合作战方面提供军用物流供应链的可视化服务。

基于RFID应用的J-AIT解决方案横跨美国国防部物流供应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发货时,将货物的选择、包装、装载信息存储在集装箱上的RFID标签中,并自动将数据转发到后台系统中;货物到达后,进行验证并自动更新库存记录;与存储相关的库存和场地管理;转运过程中的货物集中托运;对零件、组件和部件的跟踪;有害材料的跟踪等。作为美国国防部的整体跟踪解决方案,J-AIT还提供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支持,并可与美国国防部物流系统兼容和互操作。

在产品和服务方面,J-AIT解决方案还提供整套的数据采集、传输工具和技术,其中包括主动与被动RFID技术、支持数据阵列的条形码、无线数据采集技术、惟一标识管理、无线安全,并且符合电磁辐射安全条例的要求。

位于美国硅谷的Savi技术公司1994年成为美国国防部在RFID领域的供应商。之后,Savi技术公司又成为RF-ITV网络的主要供应商。2006年,美国最大的军火商之一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将Savi技术公司收归旗下。

Adder军营是美军位于伊拉克中南部的重要营地。在这个驻伊美军的物流中枢里,新式物流技术和机械在战时发挥了巨大作用。当阳光炙烤沙漠的时候,车辆鱼贯而入营地大门。门口树有两根灯柱形的电子询问装置,用来自动记录经过的每台车辆的信息,并将数据发送到位于科威特的美军物流总部。

驻伊美军在战时每天消耗超过20万加仑的水和100万加仑的燃料,而几乎所有这些补给,都要由卡车从几百公里外的科威特运来。美军用高科技武装了整个物流系统,每一台运输车辆都装备了无线电感应器,以帮助其精确定位,从而能够实现即时配送技术和精益供应链策略。

每个从临近科威特城的港口卸下并运至伊拉克的美军集装箱都安装有一个芯片,记录了其所装载的货物种类和数量。这样士兵们就可以用手持扫描设备快速定位他们所需要的物资,寻找某个特定的集装箱只需要不到20分钟。而在1991年海湾战争时,士兵们只能用纸和笔来进行寻找,效率极其低下。

近年来物流技术的进步使美军效率大大提高:美伊战争中,美军使用的部队数量大约是“沙漠风暴”战役的1/3,而他们只使用了相当于“沙漠风暴”时10%的集装箱。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美军后勤信息化建设即所谓的“数字化后勤”对于美军的克敌制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正应了中国那句古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兵书上也常提到克敌制胜须先“断其粮草”,可见后勤保障在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依靠的不只是士兵的勇猛和将帅的韬略,可见还必须有坚强高效的后勤保障体系。

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军队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及教训,我国军队后勤信息化建设将以完善以下5大业务系统为主,外加一些特殊用途的平时和战时系统,后勤信息化投入也将逐步增加。

一是军事物流系统,包括军事物资采购、军事物资储备、军事运输工具、运输力量动员以及战场物资投放等5个方面,涵盖了所有的军事物资的运送过程和运送工具。其中,运输力量动员主要指在军事运输中运用民用运输工具,如民用火车、飞机、近海船舶、远洋船舶等,后勤的相关部门将与铁道部、民航等部门共享这些运输工具的数据信息。与世界很多国家一样,目前大部分的军事物资的运输都是由这些民用运输工具完成的。

二是人员供应保障系统,利用军人保障卡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军人保障卡涵盖了多种军人信息,包括每一个军人的工资福利、医疗信息、被装信息、住房信息和保险信息等多个方面,军人的各种收支也能通过这一张卡来进行,甚至在营区内的消费也可以使用这张卡。目前,军人保障卡已成功进行了部队试点应用,下一步还要拓展军人身份证信息功能。

三是军队财务系统,实现了经费预算决算、资金管理、资金调度等资金运行的全过程。从资金类型上看,事业经费、工资福利经费、工程建设经费等全部资金都在该系统统一管理之下。军队财务系统已向全军全面推广。

四是医疗相关的信息系统,其中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军卫一号”代表着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经过10年来的研制和推广,目前已经在全军的各类医院得到了全面应用,其涉及了医院运作的全过程,提高了部队医院的工作效率;同时,该系统在全国各地的1000多个地方医院也得到了应用。“军卫二号”则是远程医疗系统,目前已分布在全国各地,对于高原、岛屿等边远地区的医疗救治工作带来极大的帮助。“军卫三号”主要是军队卫生机关的指挥管理系统。

五是经济动员系统,主要包括在平时和特殊时候能动员的各种国民经济力量,如物资、医疗、运输、工程等民用力量等等。

从建设目标上看,总后提出了“聚焦后勤”和“精确后勤”的方向:聚焦是指在出现重大事件时,能及时集中后勤保障力量给予支持;精确则指的是要让后勤资源的应用“物尽其用”,精确满足实际应用需求。这也是我军在后勤保障上走向精细化管理的体现。

6.应用测绘地理信息建设智慧城市 篇六

应用测绘地理信息建设智慧城市

郭容寰

在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的进程中,测绘地理信息将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建立起可视化、可量测、可分析决策的智能化时空信息云平台,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地理信息支撑

测绘地理信息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

今天是全国第21个《测绘法》宣传日,宣传日的主题是“依法普查地理国情,测绘服务美丽中国”。

2011年5月23日,李克强同志视察中国测绘创新基地时指出,测绘地理信息是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础,事关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利益。测绘地理信息也是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条件,离开了准确、丰富的地理信息,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

世界中的任何地物都被牢牢地打上了时空的烙印。据不完全统计,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80%以上的信息都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当前,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已全面融合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先进科技。以时间、空间和属性为主要要素的地理空间信息,综合反映了自然、人文、社会等信息的空间地理位置,已成为战略性基础信息资源之一。

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智慧城市建设,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及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可以更准确快捷配置资源、更大程度降低能耗,最终达到提升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和市民幸福感。资源的合理布局、信息的快速获取和应用,都离不开空间地理位置。在《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中,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上海已建立全国领先的地理信息更新机制

近年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依托先进的技术和不懈的努力,已经建立了全国领先的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机制,形成了管理集中、标准一致、更新及时、信息丰富的测绘地理信息资源体系。

上海的空间定位体系日趋完善。以上海国际饭店为基点,通过60多年的建设和改进,在上海63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形成了统一定位基准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系统,CORS系统是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能向专业部门提供即时、动态的高精度导航定位卫星信号,实现厘米级快速导航定位。

上海的地理信息资源日益丰富。多年来,上海致力于多维、多源、多分辨率的空间地理信息资源获取,建成了大地、地形、影像、管线、地图等基础地理数据库,形成了“既有地上又有地下、既有线划又有影像、既有二维又有三维、既有现状又有历史,既有基础又有专属”的地理信息,基本满足了多层次的需求。

上海的测绘科技创新能力领先发展。初步建立了互操作、分布式、共享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体系,初步实现了不同分辨率基础地理信息的无缝衔接和一体化管理。在服务方式上,已经实现了基础地理信息远程实时在线服务,为地理信息的共建共享和权威应用奠定了基础。

上海的测绘地理信息应用广泛。利用丰富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结合历年历史影像资源,对上海的违法违章用地、建筑高度变化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监测。推出的上海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规划国土、公安、水务、文物等30多个部门提供统一、权威的地理信息服务。“天地图·上海”网站,可提供矢量、三维、影像等空间地理信息查询服务,为百姓生活提供了便捷。

推进数字城市智能化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

2012年3月,市政府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签署了《共建上海智慧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合作协议》。在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的进程中,测绘地理信息将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建立起可视化、可量测、可分析决策的智能化时空信息云平台,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地理信息支撑。

一是在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方面有突破。以现有空间地理基础信息资源为基础,开展地下空间、管线、地质、工程信息等普查和数据库建设,逐步建立涵盖地面、地下的空间地理基础信息资源库;要深化拓展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基础地理信息的在线更新、资源共享,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提供统一、权威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要推进建设交通、治安防控、房屋管理、市容绿化、规划国土、水务、消防、环保等专业信息的开发利用和共享交换。

二是在摸清和监测地理市情上有突破。今年3月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明确了普查的具体安排和工作要求。上海将同步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工作,全面摸清地理市情“家底”,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制定发展战略,更好地统筹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提供支撑。

三是在推进长三角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对接上有突破。作为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我们将重点推动长三角区域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平台、智能交通等方面的联合建设,促进区域功能的整体规划、整体发展。围绕长三角地区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共享、长三角地图(旅游)网站、政务版平台、导航电子地图数据库以及地理国情普查技术等项目,建立合作机制,进一步推动信息共建共享应用,为长三角信息化发展作出贡献。

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市场统一监管,促进上海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健康有序蓬勃发展。我们坚信,随着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成熟发展,它必将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7.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 篇七

目前, 大赛正在向全国范围IT企业、科研机构征集优秀移动信息化创新创意项目, 了解详情及报名请登录大赛官方网站:www.wxcszs.com。

大赛组委会

(中山部) 报名咨询电话:13928138222联系人:吴先生

(北京部) 报名咨询电话:13811690989联系人:刘先生

官方网址:www.wxcszs.com

地址:中山市起湾南道139号全球通大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8号科技财富中心B608

8.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 篇八

[关键词]档案数字化 档案馆员 信息化素质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396-01

进入21世纪以来,从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全国各档案部门印发《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后,各地档案部门纷纷制定自己的档案信息化方案,展开了新一轮全国档案信息化工作的热潮,其中数字档案涫建设更是热点中的热点。当前要完成《纲要》确定的目标,需要突破如下“瓶颈”,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首先,领导提高认识,才能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进程。档案信息数字化,是数字档案馆基础。但有些地方领导并没能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以机读目录为例,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共保存2亿多卷(件)档案,估计有2030亿条目录数据(按每卷有10~15份文件计算),但全国档案目录数据能用计算机管理起来的,至多占全国档案目录数据总数1/3不足。这样的水平,距离全部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就更远,对此必须引起各有关领导的重视。

其次,工作缺少相应的部门领导。目前,全国在市(地)、县(市)两级档案局馆的编制序列中,在相关的职责范围内,还没有设置专门负责档案信息化工件的部门与机构。虽然机构改革的要旨是精简人员,但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设立新的专门工作机构也是必要的。甚至可以根据档案信息化的需要对现行档案管理机构进行重组,有必要在现有市(地)、县(市)两级档案局(馆)中,设立专门负责档案信息数字化以及电子文件管理的部门,以便从组织上保证这一任务能够得以落实。否则,好计划也会因没有人去具体实施而落空。

再次,一些行动起来的单位又急需更新换代,改变主机多代同堂的技术装备落后局面。从档案界开始运用计算机至今,我们的硬件技术装备由几台发展到上万台,这是很大的进步,但是与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和档案信息化应用目标的要求相比,还显得严重滞后。仅仅计算机主机CPIJ的“286、386、486、P1、P2、P3、P4”的多代同堂一项,就让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推广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支持的资金不足。档案信息化工作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无论是软硬件设备购置,还是档案信息数字化都要有必要的资金支持。仅以档案信息数据化为例:以每著录一条需人工费0.2元计算,仅全国现有的20~30亿条目录,就需要人工费用4-6亿元之巨。如果再加上硬件损耗、电费、存贮设备材料及相关费用,所需费用将更大。从长远来说,这项开支的费用远比购置硬件设备的支出要大得多。但目前全国中西部地区的大多数市、县两级档案部门的财政状况十分困难,难以保障这项工作的经费需要。

另外,由于前面几个原因,直接导致对员工信息化培训不够。档案信息化是由先进的计算机等信息化装备与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人共同来实现的,二者缺一不可。近年来尽管我们档案工作人员的信息知识与技术水平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但由于信息技术盼陕速发展、财政状况、工作条件与工作实际的限制,与其他行业相比,我们的全员信息技术水平还是偏低,而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必须急起直追。

综上所述,问题根本在于人的因素。当务之急全员信息技术水平偏低是一个关键性的制约环节。这是因为数字化档案馆就其本质而言属文化范畴。数字化档案馆的真正的成功,不是以软件、硬件系统的构建完成为标志,而只能是以每个档案馆工作人员实实在在地应用起来并不断产生着档案信息资源为准绳,最终体现在档案服务机制的创新、档案馆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及档案信息利用效率的提高上。因此,必须实现全员信息技术知识与水平的提升,才能保障数字化档案馆正常有序地运转。这样,培训就成为档案馆管理与工作人员知识与技术水平更新与提高的主要手段。

1.确立信息技术培训在档案专业教育中的地位

信息技术培训是信息社会对档案业务教育的客观要求,在档案专业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字档案馆是建立在信息化技术平台上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数字档案馆技术装备的更新,档案馆管理与工作人员的知识与技术水平都需要不断更新与提高。由于数字化档案馆不是档案馆个别工作环节的信息化,只要有少数几位同志懂得计算机、网络与相关技术就可以,而是整个档案馆全部主要工作环节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应该明确计算机如同笔一样是从事档案工作的基本工具,学会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装备是每个档案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基本工作技能。

2.制定在职档案工作人员计算机教育整体规划

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列入档案工作人员岗位培训的必修课,要求档案工作人员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等信息技术,学会使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信息处理工具处理档案信息,持证上岗。

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列入档案专业技术职称考评的内容,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档案专业技术人员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做出相应的要求,以考促学,提高全体档案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普及的同时举办较高层次的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培养和造就档案专业中、高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

3.着眼于实用,下大气力抓好普及,适应现代发展的要求

对档案馆工作人员进行网络通讯知识的系统培训,包括因特网的基本情况和基本应用,如网络历史、网络文化、网络术语知识、电子邮件收发等;因特网的档案信息资源分布和查找方法,熟悉常用浏览器和站点的使用,对一些常用搜索引擎,不同档案数据库的搜集范围和使用方法等有一个人的“主页”;多媒体档案信息的特点和检索方法。

档案馆工作人员还要具备良好的英文水平。当前因特网上的档案信息主要是因英文能力不高,而导致使用网络十分困难。

档案馆工作人员还应具备整理档案信息的能力。通过网络系统,把分散的档案信息组合整理,提供给用户。

这其中,信息化教育对档案部门的大多数人来说,重点不是高深的计算机、通讯、网络理论教育,而是应用教育,是使用技能教育。这样的信息化教育对学历要求并不高,现在档案部门的受教育程度完全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基于以上认识,档案部门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档案部门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策略应该是“以用为主,学用结合”。即根据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档案部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与进程,以信息技术在档案信息化中的应用为重点,以提高全员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目标,边用边学,以用促学。

9.数字城市信息化建设 篇九

务平台应用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数字中国”、“数字浙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组成部分,为“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统一、权威、标准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服务环境,以实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等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应用。当前,我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市化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和电子政务工作等,都需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为其提供基础支撑。为加快推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促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提升我省城市信息化水平,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地理信息服务和交换共享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和地理信息应用服务水平为宗旨,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切实发挥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到2015年底,全面完成市、县(市、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构建统一、权威、标准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一)加快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建设步伐,建成全省陆海统一、三维、动态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和覆盖全省的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推进城市建成区、规划区以及平原、丘陵地区1∶500、1∶1000、1∶2000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必要覆盖和持续更新,加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地名地址、地下空间设施、遥感影像、城市三维精细模型等数据库建设。开展多种类、多尺度地理信息数据一致性处理与同步更新,不断丰富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

(二)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将城市现有的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需要的专题信息资源按统一标准进行信息数据集成、整合和有效管理,丰富地理信息资源。

(三)以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为基础,按照国家和省级标准,采用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软件,构建纵向贯通省、市、县(市、区),横向联通各有关部门,面向电子政务和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服务的统一、权威、标准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三、加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

(一)加强需求调研与分析,选择城市管理最迫切、群众最关注的领域开展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示范项目建设,着力开发并维护好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基于地理信息的专题管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平台,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能力。

(二)按照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网站(以下简称国家“天地图”网站)建设要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项目建设要同步完成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天地图”网站市、县(市、区)节点建设,实现与国家“天地图”网站主节点的互联互通与服务聚合。

(三)在应用示范的基础上,市、县(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在建设基于地理信息的专题管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平台时,应当统一使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其发布的地理信息数据,避免重复投入和重复建设;已建成的基于地理信息的专题管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平台应通过改造,实现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

(四)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各部门提供地理信

息及技术服务,并为其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平台的管理、应用、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和应用培训。加强沟通协调,充分利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数据成果为“智慧城市”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和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四、加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运行管理和保障机制建设

(一)各级政府要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纳入基础测绘规划、计划,加强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项目建设和平台应用工作机制。

(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完成后,要建立和完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服务、运行管理、数据更新以及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的长效机制。加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运行维护机构和人员力量,结合应用需求及时升级软硬件设施和网络环境,确保稳定、安全、有效运行。根据地理空间信息交换、共享的政策法规及技术标准,遵照“权威数据来自权威部门、权威部门负责更新维护”的原则,测绘与地理信息管理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统筹协调专题地理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分工、持续更新和维护工作。

(三)建立公共财政对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应用服务等方面的投入机制,省财政通过适当增加省级基础测绘经费,支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应用工作。

上一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伤害事故处理调查报告下一篇:721抗洪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