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你(共8篇)
1.众里寻你 篇一
从斑驳的甲骨文中,我看到了你的敦厚与智慧;从“饮酒但饮湿”中,我感悟到你的豁达与豪放;从“富春山居”中,我领略到你的率真与简约。你曾经多么辉煌,曾受多少人青睐,曾有多少人对你苦苦追寻……
如今,你身在何处?是否已改变了模样?或许你已不在,或许你已被遗忘……孤身一人在这繁华的街市寻找你的足迹。各式各样的广告牌和精美绝伦的字体,让我眼花缭乱,抬头一看:依“衣”不舍,那是你吗?你没有回答我,“骑”乐无穷,是你吗?你依然没有回应。
花花世界,你已杳无音讯,我难以置信。曾经深入人心的汉字文化,现在去哪儿了呢?哪个方正而又深有内涵的你去哪儿了?
难道都没有人发现你不在了吗?那些被称为你的代言人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口中说“别墨迹了”是什么呢?到底是“墨迹”,还是“磨叽”呢?老师说,应该是“磨叽”,为什么主持人要那样说呢?这也难怪,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各种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围脖”聊天早已不足为奇,年轻人要么与社会脱节,要么追赶时代的脚步,时刻走在潮流的前沿。
各大车站、商场,到处都有抱着平板电脑与智能机的人,为了省事,打着同音字、错别字聊天的比比皆是。想想在语文课上,老师曾给我们分析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圆”。今天的人们是否还有那份心境对字词进行推敲?就连我自己也渐渐把你淡忘了。
那陈旧的书本被遗忘在墙角,我翻开尘封的篇章,那一篇篇名著上的印刷着你清新的悦目的字体,这应该是你吧,那形成于各个时期,有着不同风格与艺术特征的文笔,总该是你吧。我还曾在一期《百家讲坛》上见过你。《论语心得》红遍大江南北,且不说“论语”给人的深思,也不必说论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但是于丹那精辟的语言,富有哲理的分析就能让我们由衷折服。大家对于丹的喜爱,并不是单纯的影视明星效应,而是发现自己正在缺失着某种东西。
也许咱们终究逾越不了“兰亭序”的飘逸,诗词也永远留在了唐宋,融书法绘画于一体的国画,也鲜有人去探究它的意境。老祖先的精华就这样被我们舍弃了,这到底是谁的悲哀呢?汉子文化,我还能在今天的作品中寻到你么?
2.众里寻你 篇二
百度是李彦宏创业的第一家公司, 像他一如既往的顺风顺水的人生一样, 代表着“中文搜索”的百度的迅速崛起让李彦宏成为中国企业史上的新标杆人物。
在他最新的一次被授予“中国最受尊敬的企业家”的评语中, 专家指出, 百度是世界上少数几家掌握搜索引擎技术的公司之一, 并在中国市场上成功打败国际互联网巨头谷歌, 这激发出普通中国公众在全球最新技术领域的极大自豪。
同时, 就百度公司的业绩而言, 其连续13季度营收同比翻番, 市值比创业初期的120万美金增长了一万倍, 成为首家进入纳斯达克百强成分股的中国公司, 单股股票最高达到3000人民币。
“这一切, 在中国企业史上都将成为神话, 李彦宏也将超越柳传志、张瑞敏等老一辈企业家, 成为中国年轻人新的榜样和创业梦想。”
有人说, 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创业显然并非只是想获取更多的财富, 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很重要。在这一点上, 李彦宏就是最好的注脚--从李彦宏毅然放弃外国公司丰厚待遇和期权, 回国创立了百度至今, “用技术改变生活。”仍是这位海归华人不变的信念。
百度的崛起
按日历的年份, 李彦宏对于百度的总结是:2002技术年, 百度搜索技术真正成熟;2003流量年, 流量比上一年涨了7倍;2004年是品牌年, 百度受到广泛的认可;2005年, 才是收入年--那一年, 百度顺利上市, 并在美国本土创造了中国资本神话。接下来, 李彦宏加快了百度的国际化脚步。
这个非常喜欢纪录片《大国崛起》的百度掌门人, 曾以崛起的大国类比百度, 希望百度成为国际化的领袖企业。“国际化是必然的选择。”李彦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15年之后, 百度的收入应该有50%以上来自中国之外。”
这不是李彦宏第一次这么说。2002年起, 李彦宏每年都会在公司董事会上提出国际化设想, 但屡遭否定。即使到了2006年底, 百度在中国的成功已经难以撼动时, 对其国际化战略的质疑声仍不绝于耳。
两年前, 百度开始了国际化的步伐。去年初, 百度斥重金正式出击日本市场, 并不断加大投入, 李彦宏称, 欧洲市场将成为百度的下一个目标。
除了高调的“走出去”战略, 李彦宏还瞄上了C2C业务, 抢食电子商务这块蛋糕, 随后, 百度还加入了IM军团, 大力推广百度HI软件。如今, 百度又将业务范围扩展至百亿规模的游戏市场。
4 月22日, 百度宣布通过与盛大等知名游戏运营商联合运营的方式, 正式进军网络游戏产业, 推出了百度游戏娱乐平台。
目前, 百度娱乐游戏平台开始运营七款免费的网络游戏, 其中“纵横天下”、“方便面三国”、“天空左岸”等网游已经上线。
在此之前, 百度已经在搜索上推出贴吧、百科、知道、空间等社区产品。业内人士表示, 百度想凭借网络搜索的技术基础和强势的品牌人气, 实现一统互联网用户的发展野心, 胃口显得有些过大。
而在今年的百度财报里, 百度CEO李彦宏也一再强调坚持多元化路线, 刚上任不久的CFO也表示, 进军C2C网络购物和日文搜索市场是2008年百度重点投资的两大领域。
李彦宏在接受采访时则表示, “百度在长达8年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意识到要同时解决上亿网民的需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因此, 我们的竞争对手永远是我们自己, 如何开发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全面提升用户体验才是百度需要做的。”
不为资本打工
从百度创业伊始, 李彦宏就一直坚定自己的方向, 尤其不被资本所左右。
如何让百度始终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前进?李彦宏就一直在解决这个问题。在李彦宏自己写的《硅谷商战》中, 就不乏创业者被资本“绑架”的事例。
在熟知商业游戏规则的李彦宏看来, 对于投资人确实没有比利益更好的东西能说服他们, 当然, 如果价格合适, 百度随时就有可能被股东们出售。所以要想让自己亲手创建的百度继续更好地走下去, 百度的控制权就必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第一次融资时, 徐勇与风投谈好的条件是100万美元, 25%的股份, 后来由于看好百度, 风投将原始融资额从100万美元提高到120万美元。但李彦宏的态度却非常坚定, 风投们的股份比例坚决不变。
同样, 在第二次的融资中, 国际知名投资机构德丰杰联合IDG向成立九个月的百度投资了1000万美元, 其中德丰杰约占了总投资额的75%, 成为百度的单一最大股东, 但其仍然只拥有百度30%的股权。
2005年百度成功上市, 人们一度猜测会遭到股东之一Google的收购, 事实上, Google几乎没有机会, 因为百度在所有收购通道设立了关卡。
第一道关卡是“牛卡计划”, 就是对公司股份的A类股和B类股的划分, 这种股份安排叫做双层股票结构。其操作思路如下:将在公开市场发行的股票称做A类股票, 每股拥有1票表决权, 而所有原始股份为B类股票, 每股拥有10票表决权。
一旦李彦宏及其团队合计持有的B类股所占已发行B类股比例不足5%, 所有B类股将立即转为同等数量的A类股, 并且公司从此不再发行B类股。这意味着即使潜在收购者买进绝大部分原始股, 也无法在董事会拥有足够的表决权。百度是首家采取这种股权配置赴美上市的公司。
其他关卡则是“五人董事会计划”、“摊薄计划”和“改组董事会计划”。
百度为自己设立的重重关卡, 其初衷固然有阻碍Google之流控制公司的算计, 但更主要的是, 确保百度不致屈服于机构投资者、公众股东压力之下, 唯华尔街马首是瞻, 更方便于创始人持续掌控公司命脉, 按照自己的思路经营百度。
“不要轻易将主动权交给投资人, 在创业的过程中没有人会乐善好施。”为了保证对百度的控制力, 李彦宏甚至刻意调低上市的融资额及公开售股比例。目前, 李彦宏夫妇合计拥有21.3%的百度股票, 正是因为他们手中持有的百度股票具有十倍于普通股票的投票权, 他们拥有了对百度绝对的控制权。
管理上的短板
“我他妈的不做了, 大家也都别做了, 把公司关闭了拉倒!”李彦宏终于爆发了, “啪”的一声, 猛然将手机重重地朝桌上摔去。李彦宏发怒的时候, 喜欢摔自己的东西。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大家惊呆了。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尴尬的沉静。
“你的态度而不是你的论据打动了我们。”外方董事说。百度董事会最终同意公司转型。
这是2001年初, 李彦宏说服董事会同意百度从门户网站的搜索引擎向搜索引擎盈利模式转型的一幕, 这也是百度公司发展史上最为经典的一个转折。
但在熟悉李彦宏的人看来, 这正是他不善言辞, 不喜说话的极端表现, 甚至在管理学上被视为不善沟通的典型。一位前百度员工表示, 李彦宏是个悄悄坐在那里, 就能洞察整个世界的人。有一次员工犯错, 李彦宏在办公室里和员工面对面, 一言不发, 足足有5 分钟。员工将李彦宏称为沉默管理, “那种沉默让我很害怕。”
或许, 正是性格上的原因, 与百度早年创业时相比较, 五位高管只剩下李彦宏一位孤家寡人。
“不要对自己开创的公司死守着不放--这是经过很多惨痛教训才明白的道理, 并不是所有打天下的人都适合坐天下。”这句话的出处是《硅谷商战》--李彦宏在创立百度前的著作。如今, 这句话被用来形容李彦宏却恰当不过, 因为他所领导的百度已经被深深打上了他的烙印。
百度是李彦宏的第一份创业, 这之前他在几家公司做技术开发工作。跟百度一起打天下的元老们大多是刚毕业甚至没毕业的学生, 不少人连工作经验都没有。李彦宏就靠着自己的硅谷观察心得管理着自己的公司, 但当百度从创业公司走向成熟公司的时候, 却显得有点不适。
“我觉得我一直不是一个在管理上非常强的人, 公司在不断变大的过程中, 也暴露了一些管理上的缺陷。我过去的解决方法是发现公司薄弱的地方, 就会找到这方面最强的人, 想办法把他吸引到百度。人一旦来了, 我基本上就撒手不管了, 最后看结果。这样有好处, 放权、信任, 做事激情很大。不好的地方, 完全放权对他个人成长速度不够快, 我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告诉他做事的方式应该是怎样的。”这是李彦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于在公司内部管理上的自我总结。
对此, 李彦宏也有着清醒地认识, “我毕竟不是一个受过正规训练的职业经理人, 现在要做职业经理人做的事情。有时候, 遇到自己从来没有见到的事情, 都要靠学习甚至感觉来做事。”
3.众里寻“它”千百度 篇三
一、前列腺,究竟是何物
前列腺炎已被“炒”得沸沸扬扬,但许多人并不知道前列腺是什么器官,更谈不上对其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有所了解。其实,前列腺是人体的防卫器官之一,是泌尿生殖系的“门卫”,有点像呼吸系统的扁桃体。前列腺位于男性泌尿系统与生殖系统的交汇处,既具有泌尿系炎症的易感染性,又具有生殖系炎症的难治愈性。前列腺腔内有15—30条前列腺导管和两条射精管开口于尿道,而且在射精管的开口处有突起的精阜。这样的结构既有利于细菌的隐藏和繁殖,又常使射频、腔内注药及电气化切除等治疗方法失败,从而导致了前列腺炎的难治愈性和易复发性。
二、滥诊治,患者受折磨
山西晋城患者刘某,因尿频、尿不尽、尿道刺痛、小腹及会阴部胀痛、偶有尿后滴白,到多家医院诊治,有的诊断为前列腺炎,有的诊断为淋病,有的诊断为非淋菌性尿道炎。仅检查费就花了1千多元,可没有一家医院做过只需花5元钱的前列腺液镜检。老实巴交的农民竟以为患了“风流病”,简直无地自容。当他倾其所有,让多少不明不白的药物进入体内之后,难受的症状并没有减轻多少。这使他凭添了不少烦恼:妻子怨恨、外人嘲笑、自己心神不宁。患者万般无奈,千里迢迢来到男性治疗中心求治。医生检查后排除了性病(包括艾滋病),确诊为慢性前列腺炎。通过几次心理调整,患者如释重负,欣然返乡。用中西药调治,3个月后症状全无。
由于前列腺炎的类型,病理表现、症状及疗效标准的不统一,目前临床上对前列腺炎的诊断和治疗不够规范。要么医院没有专科,要么医生对该病解释不清,要么采取应付性治疗,治疗效果当然不好。
三、不检点,自己酿苦果
张某是高等学府的教授,退休后受聘于一家公司。颇有风度的他,身边很快就有了“情人”。他年轻时就常感尿道不适,也曾被诊断为前列腺炎,但症状不重,并且在几十年的夫妻生活中也相安无事。自从与“情人”有过两次性接触后,便出现了莫名其妙的不适感:尿道尤其是龟头火辣辣的疼,不敢与内裤接触,就是坐在那里也觉得龟头在与内裤摩擦。自己苦不堪言尚且不说,如何“应付”妻子又成了最头疼的事。患者跑遍了当地所有医院,最后都被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可他深信自己患了性病,仍在那里痛苦不已。
其实,前列腺炎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与生活习惯及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临床调查的发病情况来看,30%以上的成年男性曾经出现过前列腺炎的症状。由于症状程度表现不一,大部分人可在短时期内治愈或自愈,仅少部分人转为慢性,但一般也没有明显症状。已往慢性前列腺炎一直被视为一种“小病”,其就诊率很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目前,由于人们对性病的警惕,前列腺炎就诊率明显升高,而且已经成为一种“疑难病”。许多人为此倾家荡产,许多人为此夫妻离异,许多人因此而觉得生不如死。据临床观察,就诊的前列腺炎患者中,80%以上性伴侣超过两人,有的多达数十人。他们虽然不一定染上性病,但害怕性病的心理加重了他们前列腺炎的症状。
四、康复路,医患携手行
慢性前列腺炎确实是个难治的病。其一,该病既有躯体症状,又有心理方面的症状;其二,该病既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症状,又有慢性充血或其它病理改变引起的症状;其三,该病的治疗仍处在“黑箱”运行之中,即医生与患者之间缺乏勾通、对话,患者对该病的发生、表现、治疗及愈后缺乏必要的了解。
由此看来,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不仅仅要治“病”,更要治“人”;不仅仅要用“药”治,更要用“心”治;不仅仅是医生的“事”。更是患者的“事”。
广西患者黄某,恋爱4年多。一对恋人感情甚笃,并且有了自己的安乐窝。自从被查出患前列腺炎后,他的精神几乎崩溃了。父母催婚,他总是找理由推托;女友催婚,他更不敢说出自己患病,因为他听说前列腺炎会传染给妻子。就这样惶惶不可终日地过了几个月。在决定离家出走时,给有关专家写了一封咨询信。医生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和心理疏导,并邮寄了相关资料。不到1个月,患者便不药而愈,并幸福地进了洞房。而还有几位与之“病情”相同的患者就不那么幸运了,他们该做的检查做了,该用的药用了,仍无法摆脱“疾病”的痛苦。新的医学模式已提出了多年,但许多医生仍跳不出纯生物医学模式的束缚。如果说医学模式的转变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那么,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现状则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中医学对“把脉”的形容是:心中易了,指下难明。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理论上谁都可以谈出一套,可实际治疗仍是“事倍功半”。我们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下列方案:
1解除心理负担,增强医疗“透明度”。让患者参与治疗。我们编写了科普性的小册子,以回答患者的提问。从前列腺的生理到前列腺炎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愈后等。都做了详细解答。这是一种运用科普宣传手段防治慢性病的尝试。
2药物治疗。症状表现明显的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用两种以上抗生素(选用副作用小,价格低的)治疗两周;然后按其他类型前列腺炎对待,运用中医药治疗,并配合中药或热水坐浴。
4.《众里寻你》观后感 篇四
这里面主要讲了一些孝亲少年的感动故事并给他们颁奖。我们看了四个感动的小故事,这里面有孝敬姐姐的,孝敬奶奶的,更让我惊讶的是,还有孝敬一位跟他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二个故事,是一名小女孩叫王安娜。她的爷爷去世了,家里只有小安娜、奶奶和曾祖母。由于曾祖母年过九十,奶奶也得了病,不能走路了,而小安娜成了家里最主要的人了,她每天洗衣服、做饭,奶奶和曾祖母想吃野菜时,她也会去地里割,而你不知道,她才仅仅六岁啊!一个六岁的孩子就比我们这些11岁的少年更懂得孝敬亲人,奶奶不能走路后,她还希望自己可以变成巴啦啦小魔仙,把奶奶的病治好。每当奶奶伤心的时候,她还在奶奶的怀抱中,对奶奶说让她别再哭了。
比起我,我感觉自己他别的惭愧。爸爸开了个搅拌站,爷爷奶奶在那里住着,不能再回家陪我了,可我也每天回家就玩手机,找同学玩,根本不想去奶奶那,更别说给她择菜,给她捶背了。
5.众里寻你 篇五
中央电视台2016“众里寻你——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录制完成,并将于本周六(10月29日)20点至22点在央视一套综合频道和央视十四套少儿频道同步播出。
在今年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中,来自我市梁屯学校八年四班的迟凯琳和其他9位孝心少年荣获年度“最美孝心少年”,并在颁奖典礼上受邀登台,接受全社会的致敬和礼赞。
此次颁奖典礼晚会由白岩松和欧阳夏丹主持。典礼由人物事迹短片引出每位“最美孝心少年”登台领奖,并在与主持人的.现场讲述他们记忆中最难忘的事、表达他们心中的梦想。航天英雄杨利伟、著名表演艺术家吕中等人将作为颁奖嘉宾为孩子们颁奖,给予“最美孝心少年”最朴实和亲切的礼敬。
6.众里寻你XX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 篇六
众里寻你XX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
10月29日晚,CCTV“XX年寻求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的节目,使得现场和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感动、激动、震动,许多人热泪盈眶。
获得表彰的“最美孝心少年”共有12位,来自山东、湖北、福建、广西、内蒙古、四川等地。同时还评选出20位“媒体特别关注孝心少年”,河北省永清县10岁少年刘浩和滦平县15岁女孩吕宏宇榜上有名。刘浩人称“久病床前有孝子”,他的父母离异,母亲瘫痪在床,读小学三年级的刘浩就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吕宏宇从13岁起帮助当环卫工人的爸爸妈妈一起扫大街……
这些“最美孝心少年”,是全国成千成万“孝心少年”的典型代表,他(她)们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以自己超人的毅力战胜平常许多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艰难困苦;他(她)们以自己一点一滴、长年累月的实际行动温暖着患病父母的心灵,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正在向文明和谐不断迈进的社会增添着亮色。
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讲究忠孝治国,所以古语说“百善孝为先”,把孝作为一个好人的第一条件;不孝之人,不可与交,成了我们看人与交友的重要信条;古人求忠臣也必出于孝子之门,也说明从“孝与不孝”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基本德行和人格水准。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把“孝”理解得比较简单,比如常给父母打个电话问候,常回家看看,以及给父母拿点赡养费,买点东西尽尽心,等等。这些当然也属于“孝”的范畴,我们理应做得到。
但光有这些就把“孝”简单化了,而且相对比较不难做得到。真正的“大孝”是像“最美孝心少年”那样,在遇到天灾人祸、艰难困苦、贫病交加等等情况下,坚持对父母的孝顺之心、爱护之心、照顾之心、体贴之心。
有道是“从小看看,到老一半。”“孝心”是一种道德、毅力、有志气有能力战胜千难万险的精神力量。一个人的儿少时节就有了这样的精神力量,那就基本可以看出他(她)成年后的大体人生轨迹,可以预料他(她)能够在整个人生的过程中,去勇敢地面对和战胜各种困难而不会被困难所压倒。
环顾我们的周围,不是有许多的成年人,受不了生活中困难的考验而在精神上吃了败仗吗?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孝心少年”是我师。
当然我们没有理由对少年有太多太高的要求,因为他们毕竟年纪太小,社会阅历太少,不可能承担那么多的责任,社会也不应该让他们承担那么多的责任。他们能够以自己的努力奋斗给父母、家庭带来温暖和阳光,就很不简单,很值得赞扬了。
有人概括过孝心有三种境界,我看比较有道理:一是养父母之身,照顾其衣食住行,属于物质层面;二是怡父母之心,开解其胸中愁烦,使之生活愉快,属于精神层面;三是行父母之志,牢记其教诲,发扬其德业,实现其志愿和期望,不懈努力,完善自身,以求报效社会国家,属于更高的事业层面。
航天英雄杨利伟在为“最美孝心少年”发奖的时候说到:这些少年身上反映出来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有利于我们的社会形成“爱父母,爱家庭,爱国家”的正能量。
把“爱父母,爱家庭,爱国家”这三个方面融会贯通,尽力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孝道精神也就可以得到贯彻了。这不仅仅是儿童少年的事情,更是成年的人们应该做到的事情。众里寻你XX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
“没想到蓝晓萍、蓝芸萍的家庭那么困难,她们还能笑着生活。比起来我们很幸福,更要关心爸爸妈妈,不能让他们生气。”
“我在家里也帮奶奶扫地、烧火。我要天天帮奶奶干活。”
这是11月9日下午,我们学校的师生观看了XX“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后的反思与心声。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XX“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通过短片、小品等方式,展现了来自甘肃的李依桐、李易轩姐弟、来自山东的王荠悦、来自河南的王帅康、来自湖北的刘倩、来自湖南的杨沛锦、来自西藏的次旦拉姆、来自浙江的徐煜岑、来自四川的蒲晓燕、来自陕西的冯莫林、来自广西的蓝晓萍、蓝芸萍姐妹等12位“最美孝心少年”的事迹。节目依靠真实的故事、真挚的情感引起了学生们的共鸣,给学生上了一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这些最美孝心少年,用实际行动引领学生孝敬长辈、自强不息、阳光向上,感染着师生们的内心,为他们带来充满温暖与感动的精神能量,让孝心美德再绽芬芳。
观影完毕,我们校发起了“致敬最美孝心少年,践行核心价值观”倡议,引导学生回家后给父母一声问候,劳动后给父母端一杯茶水,空闲时和长辈一起劳动;学习时专心听讲,作业时认真书写;遇到困难时勇敢面对,积极向上。
各班将建立“孝心少年光荣榜”,通过班队会学生汇报和教师家访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出班级最美孝心少年,在学期末集中表彰。我们都要正当孝心少年!众里寻你XX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
在10月29日晚上,央视播出的“众里寻你—— XX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上,王荠悦说,“爸爸妈妈看不见,我就是爸爸妈妈的眼睛”,这一番话让不少观众落泪。
记者了解到,荠悦爸爸的视力只有,妈妈以前有一只眼睛能看见,但因为急性青光眼耽误了治疗也导致失明。父母虽然看不见,但是性格非常乐观,他们也把小荠悦培养成了乐观阳光的性格。被评为全国最美孝心少年,王荠悦认识了一帮好朋友,而且被他们的故事深深感动,“我印象最深的是蒲晓燕姐姐,她家里确实很贫困,脚上的鞋子都磨烂了,甚至只能光着脚在山上走。我一想,那得多疼啊!”王荠悦看到许多家庭贫困的孝心少年,心里非常难过,就想尽自己所能地帮助他们。
“荠悦太懂事了,在北京录节目的空余,我带她买了些零食,她自己不舍得吃,当看到有些来自山区的小朋友都没见过这些零食,她赶紧拿出来一起分享。回到青岛之后,就跟我说,想为一些贫困的孝心少年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韩妮妮老师说,王荠悦的想法立即得到了学校的支持。
瞬间觉得她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人!我们都要好好地向她学习!要以最美孝心少年为榜样,树立励志成长、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常怀一颗感恩之心,仁爱谦和之心,身体力行将孝道践行到底。
众里寻你XX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
获选XX“最美孝心少年”少年王帅康,周六20时,亮相央视“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他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
今年11岁的王帅康,过早地经历了生活的不幸和磨难。
XX年秋天,王帅康的爸爸因为严重的心脏病不幸离世。在沉重的精神打击下,奶奶患上了严重的心肺综合征,妈妈含泪改嫁他乡,年幼的王帅康便承担起了照顾奶奶的重任。王帅康上小学一年级时,被医生确诊为马凡氏综合征,身高明显超出常人,还有高度近视等症状。但是在模糊的世界和病痛的折磨中,王帅康没有退缩,生活上替爷爷分担,学习上刻苦好学。
所以他会在武陟县教育系统举办的“孝亲敬老”活动中,他获得了“最佳小孝星”奖。同年,王帅康获选焦作市第五届美德少年。这些一点都不奇怪!
7.众里寻你 篇七
———题记
一、写在前面的话
我一直在想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学生学习了那么多文章,他们的语言世界依然那么贫乏?更让我想不通的是,不知从何时起,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课本有了一种自然的心理抵触情绪,当我们为作者的一种经历感动得想要落泪时,当我们为作者的一种见解而拍案叫绝时,为何学生的眼里却依然透着麻木?
语文教学怎么啦?
从事多年的高三教学,我似乎也不知道什么是语文了。走进不少所谓优质课语文课堂,越来越发现我不会教语文了。我总是疑惑,语文课上,怎么老师和学生都不读课文了呢;语文课堂怎么那么缺少读书声呢;甚至课堂上老师讲的和学生谈的都不是所学的文章了呢;甚至一节课下来,老师的所谓单元目标,课堂目标据说是完成了,可为什么对本篇文章几乎缺少接触呢?据说是要拓展课外内容,据说是要发表和文章作者不同的观点,据说是要学会正确评价和批判。可是,连课文都没有读懂,怎么进行批判呢,怎么进行发散思维呢?
“中国语文教育有问题!”
在由《新读写》杂志等发起主办的“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上,与会的200多位语文教育专家、知名作家发出了如上感慨。他们在论坛结束时共同发布的“金山宣言”上这样评价语文教学现状:“语文教育的效率不高,社会对初、高中毕业生语文水平的不尽如人意反应强烈,而且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减。”
就此我想再说说———
就说大家最熟悉的《荷塘月色》吧?我曾经不只一次问过刚听完有关本文优质课示范教学的的学生,其中一次对话如下:
我问:“还记得文章的一些句子吗?”
因为那三段直接描写“荷塘月色”的文字是要背诵的,所以学生回答:“记得几句。”
我又问:“这篇文章写的作者的什么感情呢?”
回答说:“反正是很美的,至于感情嘛,老师说的,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我又问:“为什么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呢?”
学生回答:“情景交融啊,‘荷塘月色’的景物是素淡朦胧的,所以,作者的感情就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我又问:“那作者的第一句写的什么你还知道吗?”
学生想了想,说:“记不得了。”
我告诉他:“第一句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接着问:“既然是作者‘颇不宁静’,那怎么能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呢?文章的最后,还有一句,是‘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既然如此“惦着江南”,又怎么能说作者的感情是淡淡的呢?还有,如果你是一个心情‘颇不宁静’的人,你怎么还会有心欣赏那么美好的景色呢,作者为什么能呢?”
他回答:“反正老师这样说的,再说我们老师是很有名的老师。”
我接着又问:“文章除了描写‘荷塘月色’的句子,前边还有三段,和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什么联系呢?而且写了比较长的三段呢?”
他说:“老师没有说,不知道。”
我又问:“既然你不清楚,是不是作者写的废话呢?”
他语塞。
交代一下,上课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先读了一遍课文,解决了生字词后,就集中讲了中间三段,从修辞手法到写景特点大大地分析了一通,然后就是让学生讨论这三段的写景和修辞手法。当我把问学生的几个问题与他交流时,他说:“哪能顾那么多,这叫大胆取舍,一课一得。”我默然,因为我是个没有他那么大名气的老师,面对“权威”,我只能“默然”。
这位语文老师的示范课朱熹也描述过:曾见有人说《诗》,问他《关雎篇》,于其训诂、名物全未晓,便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时下不少语文老师把结论硬塞给学生不就是如此么。)某因道:“公而今说《诗》,只消这八字,更添‘思无邪’三字,共成十一字,便是一部《毛诗》了,其他三百篇,皆成渣滓矣!”(学“荷塘月色”只知道“情景交融”和“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不正与此相同么。)
很明显,学生没有读懂文章,老师也没有读懂文章。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思有路,遵路斯识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果老师和学生都读不懂作者的思维之路,更不懂得品读文章进入作者的境界,又怎么能亲呢?
可是,语文教学中只有老师和学生达到与文章“亲”,与作者“亲”,才可能陶醉在文章中,也才能不遗漏真正的“语文知识”,才可能更准确地理解和记忆字词句;而且,才能真正与作者精神同往来,才能得到美感享受,得到情感和思想的启迪。我真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所谓的权威,一定要喋喋不休地分开什么“人文”与“工具”,非要说重视人文性是对的,但是不能忽略工具性、知识性。我想,达到与作品“亲”,应该是人文性吧,想想看,人文性都实现了,怎么还能忽视字词句,忽视工具性呢?如果忽视整篇文章的字词句,能够得到深刻的精神启迪吗?哪个真正做到“亲”的人,会只亲一个人的局部,而不亲这个人的整体呢,整体都被占有了,哪里还会舍弃部分呢?这不是最浅显的道理吗?一味强调工具性,就认为是为了学生能得高分,就认为是为学生负责,真是岂有此理啊。对课文支离破碎的讲解,正是所谓语文工具性的流毒。
没有心灵碰撞的语文课堂,还叫语文课吗?
如果老师和学生在研读《荷塘月色》时,不能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和领悟“颇不宁静”的背后隐藏的当时由混乱动荡的社会现实而带来的家庭生活和个人看不到出路的种种愁苦,以及在暂时宁静中欣赏荷塘月色而产生的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对古代江南采莲旧俗中纯朴自然的爱和自由浪漫情怀的深深怀念,又怎么与作者精神同往来呢?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立好人的“精神的底子”呢?
北大教授钱理群认为,中学语文教育,要打好两个底子,即“终身学习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何谓“精神的底子”?我想语文课程标准里的说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就是最好的诠释。夯实“精神的底子”就是为了“立人”,就是为了“在他们长大以后,真正面对社会与人生时,就能以从小奠定的内在生命中强大的光明面,来抗拒外在与内在的黑暗”。这是语文“人文性”的根本所在。其实这话一说大家就明白,但关键是不知怎样防止和救治学生的“精神缺钙”,从而在学生心中树立一座“精神灯塔”。
我于是想到了“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对当今的学生来说缺失得太严重了。首先请看许多学生在文本阅读后的一些“真心话”: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学生看到的不是他拳拳的爱国心,却总觉他投江“不值”;愚公矢志移山,他们却说“蠢”;面对富春江奇丽多姿的山水,他们说“无所谓”;对于于勒的悲苦境遇,他们说“活该”;对于毛泽东同志教导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他们说“行不通。自我批评就是自我揭露,谁干?”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他们说“‘天下乌鸦一般黑’,没有最可爱的人”;学习《求知如采金》,他们更赞同“采金胜于求知”……
透过这些“真心话”,我们的确看到了学生的“真心”,那就是极端可怕的自私,道德良心的泯灭,审美情趣的低级,盲目的愤世嫉俗,拜金思想的泛滥。学生原本纯净的心灵受到了太多世俗的污染,他们的精神层面已出现“空洞”。
近些年来,人文精神已经成为知识界特别是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它的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在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普世价值观的21世纪,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的现代文明进程离不开人文精神,而教育恰恰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语文,这门最基础的学科,当然应该将人文精神作为重要的内容贯穿于其中,语文,应该让人的生命回归。
二、我所认为的“人文精神”
对人文精神,很多人知之甚少,甚至存在重大误解。比如,有的老师以为人文精神就是人的思想情感,语文中的人文精神就是课文里面的主题思想;更有甚者从每一篇文章中直接抽出所谓的伟大思想硬塞给学生,认为这便是人文教育。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材里不是每篇课文都体现了人文思想的,人文思想更不仅仅是什么主题思想。那么到底何为人文精神呢?
何谓“人文”?古人以为“人文”即文明教化,《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西方学者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人的价值是具有首要意义的,因而主张人的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古今中外对“人文”的诠释共同点都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教化与全面发展。人文精神就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北师大刘锡庆教授曾指出:“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之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由此看来,人文精神已成为素质教育的灵魂,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经盛衰变迁,始终绵延不绝,是世界文化史上延续时间最长、最具特色的文化形态之一,其人文内涵十分丰富,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忠诚,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有“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的坚贞爱情,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道,有“礼之用,和为贵”的宽容之心,等等,都已成为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今天,古老的人文精神又注入现代化的新鲜血液,如开拓创新、勇于拼搏、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等,使古老的人文精神更加光大,更加丰厚。这就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三、“人文精神”理念的确立
反思中国的基础教育,在今天之所以遭到人们普遍诟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不能不把人文精神作为重要的思想加以认真对待。
河北“人力资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课题组的老师们曾对部分高中生的阅读与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令人忧虑:90%以上的学生认为读书出于学习需要,并认为他们现在读的书(教科书)是学习用书,没有时间读经典名著,偶尔看看励志书、通俗杂志等;100%的学生尊崇郭敬明、韩寒的作品,对凝聚着太多历史感使命感的经典名著本能地反感。当今高中生阅读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育的功利色彩越来越浓,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弱。一些学生缺少基本的人文素养,常常从阅读作文的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勇于挑战的意识不够强,缺乏积极、乐观、豁达的心态等方面表现出来。
一位从事多年德育工作的教师指出:一个国家没有现代科学就会落后;一个民族没有人文文化,精神就会迷失,民族就会异化;一个社会没有人文精神,就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人没有人文内涵,就是一个残缺的人。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责任不完全在学生,当前的教育方式也有不完善之处。美国二战后一代青年由于缺乏精神支撑而苦闷彷徨,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被称之为“迷惘的一代”。对于当今的中国学生,如果不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不久的将来,他们是否也会成为“迷惘的一代”?目前学生犯罪、自杀、心理疾患等问题的增多,表明这个提问绝不是杞人忧天。学生的人文素养亟待提升。
痛定思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师之己任,在教学中努力实践,让教育走出僵化,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摇篮,个性飞扬的天空。
四、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语文,具有不同于其它物质工具的特殊性。人类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依赖于语文。语文教学就是面对文化载体进行文化内涵的开启与认识,从中体验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文化工具所产生的基础魅力,体悟从文本世界中所散发出来的深厚的文化意味,换言之,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张扬人文精神。
大纲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表示了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关注和个性发展的重视,这当然也是人文精神在语文大纲中的体现。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看待中学语文教育呢?
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落实到中学语文教育中,就是指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补偿的。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中学语文在工具性知识性外亟需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教育,已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归根结底,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为中学生打好一生的精神底子,奠基一生的精神追求,完善人格操行,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语文教学中,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就是一个个精神大师在和我们的学生对话,就是他们精神的引路人;那一篇篇富于青春气息的作文,就是学生睁开的一双双眼睛,就是他们向精神家园迈出的脚步;那课堂上的唇枪舌剑,妙语如珠,是学生心灵中汩汩而出的丁冬泉水。用课文中的美去感染学生,用课本外方方面面的情来浸润心灵;学会用一颗爱心去关心他人,用一份责任来审视自己,用惊喜去感受春天,用沉寂来总结冬季;当知识一点点充实了头脑的时候,精神会因为善于感悟而变得更加丰富和美丽。因此,语文老师应尊重学生的精神自由,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精神的故乡,一个心灵的家园。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中学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青春期本身包含“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事业的向往和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由此贯穿了锐意激情生命活力,坚强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创造精神”(钱理群,《我的教师梦》),即钱理群先生说的“青春精神”———“独立、自由、批判、创造”。而这些,恰恰是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而又是为传统文化所忽视的。因此,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及课外辅助材料,让中学生进行一定的人文精神的教育熏陶是非常必要的。
五、创设富于人文精神的“家园”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培养个性、塑造个性、展现个性的过程。
(一)植根于生活的沃壤。
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刘国正先生也强调:“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这生活,包括学生自己的生活,家庭、学校、社会的生活。语言产生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脱离了生活,就变成毫无生气的空壳。语文教学也要同生活相联系,脱离了生活,就会变得呆板枯燥。”我们要树立学生生活意识,开发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努力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这本无字书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和无比丰厚的资源,我们的语文教学为什么一定要囿于一本教科书呢?生活中处处皆有语文,处处能学语文。如生活交际中学习如何听话和如何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像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在影视中学习人物表演与语言的艺术,了解服饰与历史的关系,了解社会万象,关注生活热点,拓宽知识视野;在电脑网络中接受强大信息浪潮的冲击,感受网络语言的鲜活与另类;注目街头巷尾的广告,记下语言绝妙的,纠正语言有病的;在各类活动中,不放过“表现”语文才能的机会,讨论时直陈己见,演讲时学一次名家,运动会、晚会上做一回主持人;帮人家起个店名,拟几条标语,起草一份活动方案,写个小发明的说明书,等等。可以说,老师和学生只要带着语文意识看生活,语文资源俯拾皆是,语文学习将别有洞天。
(二)张扬学生的独立个性。
在信息快速流动的今天,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学习、获取知识,其广度与深度往往是超出我们想象的。他们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主体意识。如在学习完《边城》之后,我让学生写一篇后续,大多学生在续文中将翠翠塑造成一个独立坚强,敢于追寻爱情、幸福的女性。无疑这体现了现代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而老师该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各种思想行为呢?当学生主体意识已经觉醒,老师在加以肯定的同时,应予以指导、培养,对于一些有失偏颇的看法应予以纠正。事实上由于父母和老师没有把孩子当作有主体意识的“人”来对待,父母长期的包办代替,学校教育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每时每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因而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环境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每一个人与众不同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张开思想的翅膀,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
(三)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告诉我们,人本与文本合一才称之为“人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它们本身就是作者富有激情的思考,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闪耀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光芒:屈原的忠君爱国,庄子的特立独行,李白的蔑视权贵,陶渊明的平和冲淡,鲁迅的深刻犀利,汪曾祺的幽默达观……都可以成为学生人文素养的营养。那么在教学中,教材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将不是生命与符号的相遇,更不是生命与逻辑的相遇,而是通过文字,通过课堂,生命与生命的相遇。教师应以文为本,以人为本,引导学生积极解读文本,质疑文本,在与文本的心灵碰撞中体验人之为人的一切:爱与恨、笑与泪、幸福与苦难、短暂与永恒。如在教读《我与地坛》时,我没有过多讲解,而是和学生一起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学生读出了作者命运的悲苦及他对生命的热爱,读出了母爱的深沉而不外露,母亲的苦难与伟大,读出了作者痛彻心肺的悼念。我又和学生一起分享了各自母亲的心情故事,这种深沉却又往往被忽视的情感打动了许多学生的心,有位学生流着泪说:“……它给我的震撼太大了,我从未想母亲会这么伟大,母爱这样深沉而毫不张扬……过去我厌烦母亲,嫌她约束我,嫌她没水准,嫌她唠叨……我很愧疚,我要向她道歉,为我过去对她的无礼、对她的顶撞及伤害道歉,妈妈原谅我。”当我们被文本感动时,我们就受到了熏染。又如《祝福》中的祥林嫂遭遇凄惨,“她在春天失去丈夫,又在春天失去儿子,她两次出现在鲁镇上都是在初冬时分。在她的人生季节里,似乎只有萧瑟的秋冬,而没有明媚的春天。”———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当读到祥林嫂痛失儿子,痴痴呆呆地重复“我真傻……我单知道……”那一段时,起初不少学生仅停留在嘲笑的层面上,嘲笑她的唠叨,我便启发说:“鲁迅先生在文中安排这一段和初中时我们所学的《孔乙己》一样,是为了提示那些看客们甚或我们自己是如何对待一个不幸的人的。小说中的看客们面对祥林嫂的不幸是嘲讽、挖苦甚至厌恶,这是一种可怕的冷漠,正是这种冷漠,构成了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之一。我们呢?我们应该怎样看呢?我们无法感受到别人精神上的痛苦,但在精神层面上,我们不能对别人的痛苦视若无睹,对每一种痛苦的关注,其实便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关注。”学生深受震撼,用新的一种眼光去看祥林嫂这个人物。课后的交流中,很多学生说这是他们第一次从鲁迅的文章中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感动,他们说,真是很有重新认识大师的必要。
人文信息的交流,师生与课文的情感的交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书声琅琅中释放活力,舒展灵性,发挥想象,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立足文本、关注人本的教学,才不会使我们的语文课迷失方向。
(四)拓展视野,领受久远滋润。
如果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仅仅将视线局限于教室,终究会营养不良,我们要鼓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高中生学习压力大,任务紧,几乎没有阅读的时间,语文老师可以开设第二课堂,利用讲座、阅览、看经典片,课前鉴赏参观本地文化遗迹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素养,提升他们的人文品位。教学《兰亭集序》,讲解课文前,结合文学常识的介绍,我特地给学生放了一段出自“探索与发现”的有关王羲之与《兰亭序》的电视片断。尽管只有短短的20分钟,可学生看得十分认真,充满好奇,对王羲之的生平、创作意图、创作背景,古代一些常识,以及人物情感思想了解了许多。在之后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对王羲之在序中的情感变化及人生感叹有了很好的理解。对于生活经历单一的学生来说,原本难以理解的人生观、生死观,在此却变得明白释然了许多。之后,一位学生的作文《古亭的和谐之韵》更是对文章有了深刻的认识,并融入了她的自我思考与主体意识。这些活动对课堂教学无疑是一种补充,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六、写在后面的话
把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重视对人自身的关怀与完善,是语文教学值得好好研究、探索和实践的一个方向。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而且必须以人文精神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贯穿教学活动,牢固树立鲁迅先生的“立人”哲学,培养有尊严,有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当代新人。学生应该能够用自己的心灵来感知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灵魂去安排自己的人生。总之,我们应当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在语文教学中张扬人文精神,让学生的生命闪耀着属于他们的亮色,“以精神培育精神”,“让高贵和高贵相遇”———让人的生命真正回归。
摘要:近些年来, 人文精神已经成为知识界特别是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 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 它的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在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普世价值观的21世纪,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的现代文明进程离不开人文精神, 而教育恰恰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语文, 这门最基础的学科, 当然应该将人文精神作为重要的内容贯穿于其中, 语文, 应该让人的生命回归。
关键词:语文教育,生命回归,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明广义.我与学生一起进行的精神跋涉[J].高中语文教学, 2008, (12) .
[2]梁威.扬起自信的风帆体验成功的快乐[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7.
[3]陈燕玉.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教育意义[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8) .
[4]桑志军.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J].湖南教育 (教育综合) , 2006, (23) .
[5]卢美芬.高校人文教育载体探索[J].浙江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8, (02) .
8.众里寻他千百度 篇八
那么,到了书店,有没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让你迅速找到那个它呢?
一个靠谱的建议
翻开一本教輔,你可以先抽选一个自己熟悉的知识单元来仔细读读,看看其对重难点的讲解是否清楚、形式是否生动、语言是否明快等,再看看例题是否与重难点对应、有无变式,还可以做一做其中的一两道练习题。如果手上的教辅在这个知识单元里表现不错,那么赶紧进入下一个流程吧。
接下来,再找一个自己学起来比较吃力的知识单元,重复一遍上述的过程。如果此时你对这个知识单元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么,恭喜你,你基本上找到适合你的教辅了。
当然,为了谨慎起见,你可以多看几个知识单元。如果确实感觉不错,那就快去结账吧。
需要注意的细节
一是要看教辅是否与自己的教材配套。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版本,比如人教版、浙教版等。一般情况下,同步类教辅最好选择与自己的教材配套的。高考类教辅虽然不太受到教材版本的影响,但不同的省份也有不同的考纲,同学们还是要尽量选择适用本省高考的教辅。
二是要看教辅的时效性。不同的教辅有不同的侧重点,要注意自己的现时需求,尤其是试卷类教辅,非当年的试卷类教辅参考意义自然不大。有些教辅口碑很好,再版次数较多,在购买这些教辅时一定要注意看出版时间,不是最新版的要慎买。
【众里寻你】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