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周教学计划

2024-06-16

第九周教学计划(精选12篇)

1.第九周教学计划 篇一

第九周常规工作总结

一、本周大事:

1、4月24日,田玉川先生为我校学生开报告会。

2、整理填写中小学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过渡表。

3、填写2012年继续教育培训情况。

4、我系学生参加彬县“舞青春旋律 展古豳风采”庆五·四青年舞蹈大赛,获一等奖。

5、我系积极参与庆五一万人长跑活动,多人获奖。

6、安排五一放假,做好五一期间安全教育。

二、教学方面:

1、填写2012年继续教育培训情况。

2、填写职称过渡相关表册。

3、重视常规教学工作。

4、10护理级学生上岗资格证考试进入冲刺阶段。

5、开展教研活动,积极讨论课程标准制定方案。

6、各班学生用漫画、演讲等形式践行“文明礼仪”

三、安全方面

1、重视五一节前的教学工作和学生安全工作。

2、每天坚持检查学生到校情况,不留安全隐患。

人文科学系

2013年4月28日

2.第九周教学计划 篇二

【复习旧课】

师问: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 (略)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 承上启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视频短片“王家岭矿透水事故救援现场”。 (旁白:2010年3月28日, 我省乡宁县王家岭发生特大透水事故。在井下被困八天八夜后, 第一名矿工被成功营救出井, 人们看到了希望!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琳亲临现场, 指挥救援:“只要有一丝希望, 就要尽百分努力。”党中央给受难矿工带来温暖与问候。全体医护人员不舍昼夜, 忘我抢救, 生命高于一切!紧握双手, 传递力量!全体武警官兵齐心协力、众志成城, 不放弃每一个救援机会。更多的矿工被营救出井, 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思考, 试分析:这段视频说明什么哲学观点?

设计意图:以视频短片“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分析, 运用上节课的“矛盾特殊性”原理加以说明。从而导出其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习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自学提纲的基础上进行板书。

1.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依据:矛盾特殊性原理)

⑴含义;⑵地位;⑶意义。

教师提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解决以上3个问题。

学生活动: (学生上台展示自学提纲)

学生自主学习, 识记知识点。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意义。

设计意图:由于本课的三个知识点在理解上没有大的困难, 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加以掌握。

教师活动: (多媒体展示)

如果问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 很难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应当给出确定的条件。对于卖雨伞的人来说, 就是好事;对于卖纸扇的人来说, 就是坏事。

学生活动: (课堂探究)

(1) 上述材料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 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分析具体问题的?

设计意图:对教材的探究题进行修改, 使其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在讨论中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则运用于生活实际, 指导实践, 突出重点。

教师活动: (归纳)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 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过渡) 矛盾的特殊性告诉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王家岭矿透水事故救援工作之所以取得重大进展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 其中政府领导开展科学有效的救援尤其重要。具体分析救援工作涉及多个矛盾, 如:通风、抽水、后勤、医疗等。它们同等重要吗?不是, 而是有主次之分,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学习的内容。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自学提纲的基础上进行板书。 (略)

2.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依据)

(1)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2) 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学生活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掌握结构、突出重点。掌握概念、分析原理与方法论。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结构。

学生活动: (课堂探究) (多媒体展示)

如果由同学们负责指挥救援工作, 需要安排通风、抽水、后勤、宣传、医疗、善后处理等工作, 请你说明。

(1) 应以哪一项工作为重点? (2) 其他工作能忽视吗? (3) 作为重点的工作是不是始终不变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关心的当前发生的事件出发进行分析,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 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活动: (归纳) (多媒体展示) (1)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教师活动: (过渡) 复杂事物的矛盾有主次之分, 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课堂探究) (多媒体展示)

2010年3月28日, 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事故发生时, 被困职工有153人。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 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115人获救, 37人遇难。你如何评价王家岭矿透水事故救援工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王家岭透水事故救援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 既看到救援成绩的一面, 也看到救援问题的一面, 但总体上说救援工作还是成功的, 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样既激发起学生课堂讨论的兴趣, 又加深了学生对矛盾主、次方面原理的理解。

教师活动: (归纳) (多媒体展示)

(1)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一个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一个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 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 又相互依赖,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教师活动: (多媒体展示)

请同学们结合以上两道探究题, “如何指挥救援工作”及“对救援工作的评价”, 尝试归纳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别。

学生活动: (合作学习)

分组讨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别。

设计意图:运用分析比较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 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区别, 从而突破难点。

教师活动: (归纳) (多媒体展示)

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别。

(1) 标志词不同。“中心”“关键”“重点”“重中之重”“突破口”“根本上”“核心”“首位”“突出地位”等属主要矛盾, “主流”“主体”“大多数”“总体上”“性质”“本质”“方向”“形势”等属矛盾的主要方面。

(2) 复杂事物 (多个矛盾) 有主要矛盾, 一个矛盾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3) 讲发展是主要矛盾, 讲评价或性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

学完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原理, 我们应该把握的方法论是什么?需要把握什么内容?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 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 (归纳) (多媒体)

(1) 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 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 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 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 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 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要抓住主流。

(3) 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必须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综上所学内容, “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和“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师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请同学们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列出。并请一个同学来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地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列出。并指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3.第九周班主任工作计划 篇三

周一

主题班会:学会感恩

1、感恩父母

2、感恩老师

3、感恩同学 周二

学生来学校已有一个多月时间,对各科老师已过了新鲜感,在这种情况下评选出的结果更具说服力,因此本周开展一次我最喜欢的教师评选活动,组织学生在公平,不公开的情况下评选出我最喜欢的老师。周三

落实后进生转化,和各科老师共同努力,实施后进生的转化,并让学生认清自己的薄弱之处,首先自己给自己制定方案,和实施时间,落实检验等等。然后师生共同监督学生的行为,把转化落到实处。周四

针对班级情况,制定更详尽的班级管理制度,就餐和领学生进班是重点,本周主要训练学生的时间意识,早中出宿舍时间的准时性,另外,上周已经尝试学生就餐时谁先吃完谁先走,结果很好,本周打算继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规范其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如学生从哪个楼梯口进教室等等,防止学生乱跑。

三年级

4.五年级数学第九周教学设计 篇四

大 水 井 小 学

刘福圣

第 八 课

时(第27节)

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的依据。教材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加强整数商不变性质的内在联系,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分数各个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为学习本节知识打下了基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理解分数基本性质,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3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重点难点

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准备

每人3 张同样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直接口答下面各题的商,说说是怎样想的?根据什么知识? 120 ÷20 =(12O×3)÷(30 ×3)=(120 ÷10)÷(30 ÷10)=

(二)教学实施 .教学教材第75 页的例1。

让学生拿3 张同样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纸片,分别对折一次、两次、四次,平均分成2 份、4 份、8 份,涂上颜色,分别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提示:你发现了什么?板书: = = 为什么相等?2 .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请代表发言。随着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2=2/4=4/8

(从左往右观察)(从右往左观蔡).提问: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老师分别板书出来。.观察以上例子,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汇报。)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提问:为什么0要除外?(学生讨论)

小结:分子和分母如果都乘上0,则分数成为,而分数的分母不能为O ;又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也不能同时除以O。.提问:你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完成教材第76 页“做一做”的第1 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思考并说明思路。.完成教材第77 页练习十四的第1 题。学生先独立涂色,然后比较大小并说明理由。.完成教材第77 页练习十四的第2 题。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可以把 化成,也可以把 化成,再比较。.完成教材第77 页练习十四的第3 题。

学生两人一组,由一人说一个分数,另一个人说出一个相等的分数。.完成教材第77 页练习十四的第4 题。

引导学生先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判断哪几个分数是相等的,然后在直线上把这个点画出来。

老师启发学生观察,推算出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可以同时除以几,得到一个与原分数相等的分数。.完成教材第77 页练习十四的第5 题。进行口答练习。

(四)思维训练 .一个分数的分母不变,分子乘3,这个分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如果分子不变,分母除以5 呢? .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15 =()6÷()=()÷6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知道了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学反思

五 年 级 数 学 第 九 周 教 学 设 计

大 水 井 小 学

第 九 课

时(第28节)

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运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6 页的例2 和“做一做”的第2 题以及第78 页练习十四的第6 一10 题。

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分数的基本本应用,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运用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中掌握该性质而大小不变的。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题。.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正确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谁能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 学生回忆并口头回答。

(二)教学实施

l .出示列2。把,化成分每是12而分数的大中不变的分数。(1)提问:谁能说一说,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什么。(2)学生审题,分析要点:① 分母是12 ;② 大小不变。

(3)提问:想一想,怎样使分母变为12 ?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应怎样变? 学生思考后再回答,然后请学生试着在课本上填写。

老师以 为例提示:先想分母3 怎样变成12,再想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应该怎样变化。

板书:2/3 = 8/12 4/6 = 8/121/2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知识解决这个题的?应注意什么问题? 小结:注意分子和分母要同时乘或者除以0以外的相同数。.完成教材第76 页“做一做”的第2 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完成教材第78 页练习十四的第6、7、8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完成教材第78 页练习十四的第9 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集体交流方法。

可以都统一化成分子是1 的分数,也可以统一化成分母是16的分数,然后进行比较。.完成教材第78 页练习十四的第10 题。学生审题并思考方法,集体交流。

可以化成分母都是100 的分数,也可以统一化成分母是50 分数,再进行比较。

(四)思维训练

写出比 1/2小而比 1/3大的4 个分数。2 .填空。

(1)1/9=2/()(2)()/5= 8/20(3)3/4 =()/16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巩固了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要会灵活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决问题。课后反思:

五 年 级 数 学 第 九 周 教 学 设 计

大 水 井 小 学

第 十 课

时(第29节)

课题:最大公因数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79——83页。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学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学具准备:若干张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水彩笔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题目,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将长16cm,宽12cm的长方形纸剪成完全相同的正方形(边长是整分米),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大可以选择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题目,你们都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收集相关的数学信息。……

二、合作探讨,理解意义,学习方法。

1、指导操作方法。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要将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而且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生: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等。师: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呢? 生:拿正方形纸片摆一摆。……

师:你的方法很好,我们可以先选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来摆摆看,有没有剩余。请看屏幕。(课件演示过程)

师:长方形的长有没有剩余?长方形的宽有没有剩余?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用边长都是1厘米的正方形摆,有没有剩余?

师:用其他的正方形来摆有没有剩余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用水彩笔在长方形纸上画一画,把出现的几种的情况记录下来,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学生分组进行画,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分组操作,发现规律。①学生操作。

学生在长方形纸上试画边长是2、3、4、5、6……厘米的正方形。②交流汇报。

师:请xx小组汇报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展示学生作品)

(边长2厘米、3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通过操作发现:用边长2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没有剩余。用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有剩余。)

师:通过同学们的操作后发现,用这些正方形摆,有的有剩余,有的没有剩余。

师:结合刚才的操作,我们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厘米?最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

师:为什么只能剪成边长是1、2、4厘米的正方形呢?(只有选择这些正方形才能做到没有剩余。)③观察发现。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我们摆的结果,这些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要想正好摆满,正方形的边长应既是长方形长16的因数,也是长方形宽12的因数。)

(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④得出结论。

师:要使长方形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有怎样的要求?

(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长方形长的因数,又是长方形宽的因数。)

师:也就是长方形长、宽的公因数。

⑤明确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1)、探讨抽象公因数的概念。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里面含有因数和倍数的知识。要想得到题目中要求的正方形,它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下面我们就继续用因数的知识来探索,为什么可以选择边是1cm、2 cm、4 cm的正方形。请同学们说,老师写。

师:16的因数有哪些? 生(略)(板书16的因数)师:12的因数呢? 生(略)(板书12的因数)师: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有哪些? 生(略)

师: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谁能用比较简洁的话说一说,他们是16和12的什么数? 生(略)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公因数? 生(略)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公因数。(板书:公因数)

师:谁能很快地说出16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 生(略)(随生答题板书公因数)

(2)、用集合图表示

师:我们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两个数的公因数。请同学们来看。师指16的集合圈提问:16的因数有…… 12的因数有……

师:我们发现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请同学们注意看。(用集合图的形式写出16和12的因数、公因数。)师:1、2、4叫做16和12的……(3)、认识最大公因数

师:16和12的公因数中,最大的是几? 生(略)师随生的回答板书:4 师: 4就是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板书: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4)

师:我们通过选择合适的正方形来完成剪纸的问题认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我们今天探讨的课题就是最大公因数。(板书:最大公因数)

(丰富对因数的感知,体会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联系和区别。)⑥跟踪练习,深化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意义。

师:如果现在让我们考虑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厘米的正方形”,还要用摆一摆、画一画啦?

师:可以怎么办呢?

(可以先吧长和宽的因数找出来,再找出他们的公因数。)师:如果解决“边长最大是几分米”呢?(可以找出最大公因数来解决。)

师:对!我们就可以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来解决剪正方形的问题了。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理解。

1、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师:下面我们来看练习

你还能找出36和2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生独立做,集体交流。)

师:哪个组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找的?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在比较中,学会择优。)

(2)“练习十五”第1题。

师:同学们刚才完成得不错,如果让你找出两个数的因数,有信心吗? 10和15的公因数 14和49的公因数

师:同学们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下面我们尝试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小红家的贮藏室长18分米、宽16分米,她爸爸打算在贮藏室里铺边长是整分米的正方形地砖,如果不用切割,你建议小红的爸爸买什么型号的地砖。说说你的理由。

3、拓展练习

育英小学五(1)班有24名女生和30名男生参加了争当“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如果对男、女生分别进行分组,每组的人数一样多。每组可以有几人?最多有几人?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汇报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组有几个人合适。

四、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师:说说看,什么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因数。

板书: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6的因数: 1 2 4 8 16 12的因数: 1 2 3 4 6 12

5.初二级第九周工作总结及下周计划 篇五

工作总结

1.评选出前一阶段的文明班,并进行表彰。

2.做好中段考试的动员工作,要求班主任协助科任做好全面的复习,合理安排好每天复习的科目及相关的内容。

3.总结学生近期的表现情况:文明礼貌做的好,卫生的打扫和单车的摆放都能基本做好,但课间纪律还有待加强,课改还要进一步推进。

4.全体老师认真做好教学的“五勤”工作,迎接学校的中段检查。

5.班主任认真强调在校午餐的学生的纪律,值日老师一定要高度负责,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6.各老师认真按学校各部门的要求,做好迎接区教育局对我校的考核工作。

下周工作计划

1.各老师、各班做好考核的相关准备工作。

2.认真组织本学期的中段考试,要求做到“三严”,严格考试、严格监考、严格评卷。

3.按学校政教处的要求,班主任做好观看电影《孝女彩金》的宣传工作,并收好电影票钱。

6.第九周教学计划 篇六

一、微视频研究的产生背景

“微视频”是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技术发展而形成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上海市普陀区部分中小学校对此进行了实践探索。对于微视频应用的技术问题,会议没有作专门的专业分析,更多的是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对微视频的背景、功能、价值,及其与合作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关系展开交流讨论。

1.微视频的起源及发展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王斌华教授在会上介绍了微视频应用的由来,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微视频是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教师的首创。这是一所山区学校,交通不便。当时,他们为了解决许多学生时常缺课的问题,开始把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视频,配上PPT演示文稿和讲解声音,上传到网络,专门提供给缺课的学生补课。这两位化学教师应对特殊状况的有效对策,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位学生都获得了个性化指导,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于是,这两位教师又有意识地开始让所有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在课中开展练习,学会应用。其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三个步骤,即:教师课前制作微视频———学生在家观看微视频———课堂练习,学会应用。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从理论模式的角度开展研究,并借助研究结果开始推广微视频。于是,一种利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的新路径产生了。目前,微视频、慕课、翻转课堂等概念铺天盖地,在国外和中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2.微视频的功能和意义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钟启泉教授指出,“微课”设计一般是按照ADDIE模型———A分析(着重分析学生与教材)、D设计(内容结构、表述方式、视觉设计)、D制作(选择方式、录制、后期加工)、I应用(课前预习、课中辅导、课后总结)、E评价(微视频评价、学习效果评价)等五个要素———来设计的,这是一种以短平快为其特色的微型化在线视频网络课程,一种学生可以利用个人信息终端,将信息化的微内容作为替代教师课堂上的面对面讲授,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的信息技术的进步展示了崭新的学校教育变革的可能性。(1)可以保障每一个儿童的个人思考的空间,有助于实现建构自我世界的学习———实现自我内对话。思维是内化了的对话。信息技术作为培育儿童进行自主性、活动性学习的工具,可以使得每一个儿童从习惯于“同步教学”中的被动学习,转型为“以工具为媒介的学习的主体”。(2)可以发挥联结学习者与信息的功能,而且作为媒介发挥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纽带的功能。这里的媒介是建构学习者互动纽带(学习共同体)的媒体,从而有助于“意义建构者的网络”的形成———学习语脉的扩大(包括学习的地理空间的扩大、人际关系的扩大,社会语脉的扩大)。(3)可以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这种角色不仅仅是学习的援助者,而且是联结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展开多样探究的“触媒者”或是联结课堂内外世界之桥梁的“介入者”的角色。不过,这种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以“微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运用,具有双重性———作为一种学习工具的可能性,和摧毁教育本性的危险性。要使得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还需要讲究起码的前提条件。

普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钱雨晴认为:当前上海教育处于变革之中,教育变革带来了新的挑战。“微视频”的研讨主题富有时代意义,通过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有助于实现优质教育的共享,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她希望区教育局和学校全面总结经验,汲取专业智慧,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普陀教育优质发展、创新发展。

二、微视频研究的课堂实践

在上午的研讨活动中,与会代表观摩了两堂微视频应用的研究课。一堂课是中山北路第一小学周炜老师执教五年级数学课《三角形的面积》;另一堂课是梅陇中学的李静老师执教化学课《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下午的会议对微视频研究的有关课例和实施策略展开了更深入的讨论。

1.实践研究的推进策略

普陀区教育局局长范以纲回顾了三年来的“微视频”探索实践。普陀区结合学校网络环境优化工程开展了数字化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的探索实践,旨在实现课堂教学转型。借鉴“翻转课堂”及“慕课”的形式,将原先教师教授的部分内容,通过微视频转型到课前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些微视频大概在十分钟之内,每个微视频都针对教学中一个相关的核心知识,通过网络发布视频,可暂停、回放,还增加了在线的提问、检测等多种功能,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预学习”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为其后的课堂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开始阶段区里有洛川学校、北海中学、江宁学校、甘泉中学等8所学校的10位老师率先探索,主要是初中的物理、数学、化学三门学科。三年来共召开了9次推进会,而参与学校也增至21所。有必要强调,新技术并不能替代课堂,也不应该替代课堂。课堂中追求的最大价值是两个过程,一个是学生认知发展以及观念建构的过程;另一个是集体思维形成和递进的过程,要聚焦这样的价值才能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概括起来,有几点研究体会:(1)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学习是研究的根本目的。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效益,课堂教学应该把是否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作为衡量教学成效的标准。(2)深入实践、汇聚经验是研究的突破策略。研究基于合作学习的“微视频”研究需要开发大量的教学资源,组建实践团队,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十分重要。(3)专家引领、对话合作是研究的提升途径。目前大多数教师还是通过案例呈现教学行为、课堂形式以及教学经验,只是将身边的事如实反映出来,难以脱离人为的经验的束缚。要提升一线教师的研究水平,还必须要加强理论的介入与分析。

新黄浦实验学校校长王洪伟在汇报研究成果时着重提出了两点认识,一是以微课研发为载体,提高教学设计能力,为学生主动先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欲望;二是以学生思维培养为重点,提高教学指导能力,为开展问题探究提供支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建构。由此学校教师在实践研究中提出了八条教学策略:(1)走进情境,引起认知困顿;(2)消除“迷思”,辨析模糊概念;(3)以旧引新,促进知识迁移;(4)分析综合,抓住解决条件;(5)善用支架,克服陷进障碍;(6)一题多做,形成发散思维;(7)观点碰撞,凝成集体智慧;(8)自编习题,在学习中尝试创新。

2.课例分析及经验总结

中山北路第一小学校长徐梅芳结合教学视频介绍说,针对小学生空间想象力相对薄弱的现状,学校数学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将一至五年级“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核心知识点进行了梳理,按照线、角、面、体将48个知识点横向、纵向串联起来,形成了知识网络图。这样使微视频制作更具有系统性,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微视频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微视频”把握了知识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同时也力求探索最有效的教学策略,如何利用微视频放大35分钟课堂教学的效益。涉及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和生成状态等五大领域的调查显示,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普陀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化学教师顾凤介绍了自己三次尝试微视频应用的教学体会。第一次是上“质量守恒定律”专题复习课,用微视频把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六大类别的分类归纳,学生先在课内完成微视频内六个相应的试题,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观看视频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做了一遍,讨论了一遍,再听了一遍,觉得一定是学会了。后来通过练习发现,部分学生一些试题还是不会做。究其原因,关键是在小组讨论时没有很好地参与,最后视频播放也没看懂。教师把视频当作了会说话的PPT,课堂没有真正翻转,合作学习的效益较低。第二次尝试是上“几类特殊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发现,学生很难看一遍视频就能够理解内容,因而难以有效开展练习和讨论。课后我研究了各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认识到不能站在教师角度来考虑视频的设计,而是要真正“以学定教”。反思后再进行第三次尝试“化学实验设计分析”,我设计了“课前进行预学习,完成反馈练习”的教学环节;教师批改练习进行错误问题的汇总,然后在课内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讨论。评课的老师认为,这堂课的容量和学生的思维量都比较大,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都很到位,体现了课堂“翻转”的意义。

普陀区教育学院物理教研员傅继芳谈到,学生在课前通过听、看微视频,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预学习单上的内容;加之现有的云平台为他们前期的交流提供了空间。其实在课堂上,老师只要花比较少的时间让学生反馈和交流预学习案,并有针对性地稍加点拨,更多的时间可以留给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进一步应用,或者是学生探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困难点、思维的障碍点,这些恰恰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可以有问题就讨论,将思维引向深处。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化学教研员徐睿提出,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关键是如何突破交流的瓶颈问题,交流始终是合作学习的核心词。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学校的课堂上,学生手中都有一个ipad,他们的练习和作品可以即时互通,或传递到教室的大屏幕上。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从单线程变成了多线程,从一对多变成了多对多,从处理滞后变成了及时处理,显然对于合作学习的意义非常重大。然而也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只讲形式不讲效益,明明可以用语言表达的,老师偏让学生打字;明明可以在纸上画曲线的,老师偏要学生通过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耽搁了很多时间。因此在大量数据汇总交流的同时,我们不能让它简单地堆砌,仍然要重视老师应有的职能。

三、微视频研究面临的问题

不少发言者在评价微视频研究的积极意义和初步成果的同时,也对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和面临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特别是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对当前的信息技术和微视频热持有更加严谨审慎的态度。

王斌华教授认为,微视频是一把双刃剑,总的说来:(1)微视频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是相对的,千万不要无限扩大。微视频仅仅改变了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并没有涉及课程改革中更重要的一些内容,如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材、学生的评价标准等问题。(2)翻转课堂翻转的是教与学的顺序,以前是先教后学,现在是先学后教,更重要的是,应该翻转我们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例如,从注重低阶思维的培养转变为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的培养并重;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即双主体)。(3)希望开展一些对比研究和实证研究,实事求是地回答一些问题。

钟启泉教授作了题为《田园将芜胡不归———“微课”的诱惑与课堂研究的主旋律》的主题报告。他指出,“有效教学”研究的使命是寻求“课堂转型”,而“课堂转型”的基本课题则在于实现“合作学习”(或译“协同学习”更好些)。基于“合作学习”的微视频研究,其背后的潜台词是———微视频可作为学生合作学习过程的学习工具,特别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作用显著,为“课堂转型”提供技术支撑。但是,“微视频”的开发终究不可能替代课堂研究的主旋律———“课堂转型”本身。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是认知差异。从全国范围看,切入“课堂转型”的实质性问题———诸如“儿童的认知发展”“课堂的人际互动”“集体思维的组织”“合作学习的实施”“学习共同体的形成”等等的研究,并不多见,大多满足于靓丽的口号或是技术支撑的层面。特别是“微课”“云课堂”“翻转课堂”之类的说辞满天飞舞,似乎基础教育的世界只要有了这种“神器”就可以云开见日,教师队伍的素质缺陷得以弥补,课堂的转型便指日可待了。事实上,“微课”开发问题多多,“课堂转型”危机重重。

当下我国以“微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推广,使得基于“有效教学”研究的“课堂转型”,形成了两条对立的发展路径:一条路径是应试教育得以扩大再生产;另一条路径是从根本上转变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寻求“课堂转型”的可能性。前者是一种大踏步的后退,是歪门邪道,违背了课堂转型的宗旨;后者才是课堂发展的康庄大道。国内“微课”开发者公然宣称,“微课”的本质在于落实“知识点”。这就无异于加剧碎片化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我国当下的“微课”可以说是在不成熟、不恰当的条件下,由不成熟、不恰当的开发者,推出不成熟、不恰当的微课件。不仅劳民伤财,平添负担,而且容易导致学科知识愈益碎片化,学习时间愈益支离破碎,学习者愈益相互孤立,学习愈益倾斜于机械训练———加剧机械性练习的节奏与比重,在评价中的细枝末节的测验愈益泛滥,造成了应试教育扩大再生产的恶果。因此,一味寻求技术主义的“微课”有可能走向良好愿望的反面。这是因为,我国学校教育的支配性结构———应试教育的观念与体制,并没有得到毁灭性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所谓“微课”之类的课堂创新,终究是一个有害无益的“技术学神话”而已。在“微课”的诱惑之下,我国“课堂转型”的研究正处于十字路口上。“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迷途未远,尚可补追。该是义无反顾、回归教师的田园———“课堂”,回归教师“课堂研究”主旋律的时候了。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表示,教育改革是个复杂的过程,它同时也要接受各种各样的质疑与提醒,这需要我们有强大的心力支撑,才能把改革进行下去。我们的一线老师在教改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付出了很多心血,这是要充分肯定的。普陀区对有效教学的探索研究已经坚持了九年之久,这恰恰符合了我们教育长周期的规律。教育的复杂性,往往在于现在看起来不科学,但长远来看是科学的;现在看着科学的东西,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又未必是科学的;对这个孩子是科学的,对另外一个孩子又未必是科学的。所以到底科学不科学,有一个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那就是辩证,要一冷一热,热情参与,冷静思考,这就是教育的真谛。

7.第九周教学计划 篇七

数学科组工作小结(第九周)和工作计划(第十周)

第九周工作小结: 1.小结检查博客内容的情况,包括所有计划、成长规划、读书心得等情况。大部分老师都能按时完成所有内容,并态度比较认真。 2.课堂教学管理问题,近段时间学生出现课堂纪律松散现象,希望各位老师齐抓共管,加强管理,这是体现老师的责任心问题。 3.中测问题。了解到各位老师的教学进度,大部分老师都能跟上进度,个别老师稍微慢,希望能及时调整,跟上进度。 4.外出听课问题。希望老师们能把握每次外出听课的`机会,并及时完成听课反思。 第十周工作计划: 1.完成十月份特色作业的布置。 2.教学常规检查。(备课、作业检查等) 3.黄连片教研活动安排在我校,讨论如何安排和计划。

8.公共安全(第九周) 篇八

第九周(2006、5、8)

一、导入。

(1)放幻灯片(安全标志图)。

提问: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标志?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有了这些标志就能保证公共安全吗?

小结:设置安全标志是为了提醒人们注意公共安全,但并非有了这些标志就一定能保证公共安全。有的人为了一己之利、一时方便,无视各种规定,结果造成灾祸。因此,要想保证公共安全,就必须遵守各项安全规定,保护好安全标志。

(2)思考:液化气、煤气、机动车……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可能会出现某些安全隐患,如果发现这些隐患,我们应该怎样做?

板书:发现隐患及时反映

(3)提问:我们少年儿童能为公共安全做些什么?

自觉遵守各项安全规定;保护安全标志;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

3.小结与过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注意公共安全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需要,与人民的生命财产息息相关。并且懂得了怎样注意公共安全。

二、联系实际,提高认识,指导行为

1.辨析思考。

(1)幻灯1:“评一评”

提问:魏华的想法有什么不对?如果你是魏华会怎么做?

小结:为了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行,保证旅途中人们的安全,火车站的大门口都挂着“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上车”的标志。人人都应遵守这个规定。

(2)放幻灯2:“评一评”

袁明家住的胡同里正在换地下管道,在胡同口放着一个“前方施工,请绕行”的牌子。放学后,袁明觉得好玩,便把牌子翻了过去,别人的劝告,他也不听。

提问:袁明做得对吗?为什么?

小结:袁明的做法不对。人人都应该保护安全标志,做到不挪动、不损坏。

(3)看录像(大意:一个中年人过马路不走过街天桥,跨越公路上的护栏,结果造成交通事故)。

提问:这个人的做法造成了什么危害?

小结:这种做法不仅危及个人安全,也妨碍公共的安全。

2.讨论。

注意公共安全十分重要,我们在注意公共安全方面应该怎样做? 小结:我们应该自觉遵守有关公共安全的各项规定,维护公共安全,保护安全标志,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3.联系实际。

(1)你注意公共安全标志了吗?

(2)你在生活中发现过不安全的隐患吗?发现后你是怎么做的?

四、根据“活动”栏目,布置课后开展“公共安全巡视员”活动

五、总结谈话.提出希望

9.第九周教学计划 篇九

根据国家留学网的统计, 2014年韩国留学生以62, 923人的数量位居第一。近期汉语已经取代日语成为韩国学校中学习人数最多的第二外语。韩国的高中学校、初中学校, 甚至一部分小学都开始开设汉语课程。

但是另外一方面汉语还不是学生的必修课, 也不是高考的必考课程。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就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有所侧重, 对于汉字教学并不十分重视。

二、教学环境与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环境为“非汉语环境”, 学生只能在课堂中学习汉语, 课堂以外的时间很难接触到汉语。相对具体的教学环境是笔者所任教的京畿道义王高等学校 (韩国称高中为高等学校而不是高级中学) 。以下为对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学生情况的介绍。

(一) 具体教学环境

义王高等学校是一所公立的混合高中 (韩国分为男子高中、女子高中、男女生皆有的混合高中) 。学校非常重视汉语的教学, 设有专门的汉语教室, 在教室里有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教室里的书架上有中国文化书籍和中国传统手工艺品, 教室的墙壁上有中国剪纸、生词图片等。在基础教学设施方面, 学生使用的都是单人书桌, 六人一组相对而坐。因此, 根据教学的要求, 学生可以按照位置分组, 参与到老师组织的课堂活动中去。

(二) 具体教学对象

高一的学生是汉语水平为零基础的学生;高二的学生则有了一年的学习基础, 大致水平介于汉语HSK考试的三级与四级之间。

韩国高中学生或是凭借兴趣, 或是服从老师与家长的安排选择汉语作为第二外语课。刚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由于新鲜感的存在, 学生学习的兴致比较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积累, 学生会渐渐地失去新奇感, 学习的持续动力不足。

三、高中汉语综合课《我爱看喜剧片》课文1具体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与任务的设计

《我爱看喜剧片》是《中国语Ⅱ》的第九课, 学生大致掌握了参加运动会、准备考试、旅游、看演唱会、点菜、换钱等交际功能项目有关的词汇与语言点。本课的交际功能是询问某人做过某事, 本课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是让学生能用汉语向别人介绍自己做过的事情。

(二) 教学内容设计及重点难点预测

1.教学内容设计。本课的内容主要为一个人向自己朋友介绍一部中国电影《人在囧途》。生词的讲解与练习采用猜测词义的方式进行, 希望能在学生猜测词义的互动中, 提高对生词的记忆与理解。同时, 某些带有语言点的生词, 根据学生曾经看过的电影进行造句练习, 尽量避免因为单一刻板的讲解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语法讲练的也尽量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交际练习。

2.重点难点预测。本课重点有两个:转折连词“不是……, 而是……”;“动词+过+了”句型, “了”放在句末表示变化, 变化是指这个句子表达的事情给予对方一个新的信息, 得到重视。

3.教学工具。Powerpoint演示文稿:由于汉语教师使用目的语上课, 无法用韩语准确明白地向学生解释, 因此借助教学课件组织课堂, 教授课文内容。

生词卡片:在生词基本简单的解释介绍后, 通过生词卡片进行回忆。

4.授课内容

四、课堂教学的实施与反馈

本次课堂教学按照导入、展开、总结回顾、作业的顺序进行。展开中讲解与训练穿插进行。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 导入

通过导入可以把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与教学内容上来, 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本次课的导入采用的是组织教学与多媒体导入相结合的方式。播放《人在囧途》电影宣传片的一小段视频引出本节课要讲授的内容——电影《人在囧途》。

(二) 生词部分

在课文导入后, 通过电影海报引入生词喜剧片, 进入生词讲解。介绍生词不以单纯讲解为主, 而是给出多种提示, 学生在猜测词义与思考中发现生词的意义, 并且通过分组竞赛, 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同时, 用图片解释生词, 更加形象直观。

此外, 还会利用曾经学过的课文“龟兔赛跑”或者韩国著名动画片进行造句, 带领学生一起练习。

(三) 课文语法练习部分

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是有意义的, 也更加容易记住。因此, 对于课文的语法, 先进行归纳, 总结句型。然后通过设计场景, 给出图片对比等等方法, 设计对话, 使学生们在会话练习中掌握语法。

(四) 文化部分

语言的背后是文化, 因此也要进行文化教育。通过设计“谁是中国通”活动, 既练习了句型与语法, 又通过活动, 增加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五) 总结与作业

在总结时使用复述性总结, 将本节课所学习的词汇、语法和课文知识, 用叙述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梳理, 再次强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在作业环节使用任务式教学法——调查本组同学看过的中国电影, 要求用“动词+过+电影名”的句型告诉大家本组同学看过的电影, 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与总结

具体的讲授过程中, 采用了讲授法、图示法、情景法等等。 生词、语法、课文各环节的练习都按照“机械练习——有意义的练习——交际练习”的步骤层层深入地进行;从生词到课文采取“滚雪球”的办法, 从生词扩展到短语再到句子。同时, 教学的内容注重与学生实际情况的练习, 尽量选用学生身边的例子。课件中的图片也是如此。从而加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发掘教学内容的趣味点, 使教师的教学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 活跃课堂气氛,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从而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 也可以学以致用, 将课堂上所学到的语言知识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在认知策略方面, 试图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 让学生通过比较、分类、归类等等策略加深对多学知识的印象, 从而更好地掌握。

但是, 课堂中汉字教学环节没有进行专门的设计, 造成汉字教学薄弱, 由于教材中缺乏汉字教学的部分, 在本课中未进行汉字教学。 这也是一大不足之处。

摘要:本文根据韩国教学情况, 以韩国实际教学案例《我爱看喜剧片》课文1为蓝本, 对韩国高中汉语综合课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设计与实践, 为韩国汉语综合课教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探索与实践。

10.第九周教育活动 篇十

一、评比目的

文明用餐是学生良好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一个重要体现。为了进一步规范学生的用餐行为,做到文明用餐,有序用餐,安全用餐,从而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

二、评比标准

1、静——就餐前安静排队去食堂,就餐时安静文明就餐,无喧哗现象,就餐后轻声慢步离开食堂,2、敬——不争不抢,到了餐桌旁,先到同学要帮忙盛好饭,然后再动筷;遇到排骨、鸡腿等荤菜由桌长分好,不准擅自去抢。听从桌长的安排,无争执吵闹现象;

3、尽——不挑食,荤菜素菜都要吃,餐盘内无剩饭剩菜;

4、净——就餐结束后,餐具叠放整齐,桌面地面干净。

“文明餐桌评比”主题班会

一、评比目的

文明用餐是学生良好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一个重要体现。为了进一步规范学生的用餐行为,做到文明用餐,有序用餐,安全用餐,从而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

二、评比标准

1、静——就餐前安静排队去食堂,就餐时安静文明就餐,无喧哗现象,就餐后轻声慢步离开食堂,2、敬——不争不抢,到了餐桌旁,先到同学要帮忙盛好饭,然后再动筷;遇到排骨、鸡腿等荤菜由桌长分好,不准擅自去抢。听从桌长的安排,无争执吵闹现象;

3、尽——不挑食,荤菜素菜都要吃,餐盘内无剩饭剩菜;

11.第九周值周小结 篇十一

各位老师、同学:

第九周是一个繁忙而充实的星期,科技节的开幕,运动会的筹备让每一位老师和同学都累并快乐着。下面对本周各项情况作一个回顾。

在本周值周过程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好的方面:

1.各班都能及时进行早读,并且老师们都跟班进行读书活动;在这里,我要表扬三(2)班,据周四的值日老师反应,三(2)班的同学一到学校立刻开始早读,路过教室就能听到书声琅琅。

2.前阶段开始了每个月的礼仪之星的评比,发现我们很多同学都行动起来,加入了礼仪队伍。站在校门口,总能看得很多同学与老师、同学热情地打招呼。

3、周四,六(4)班的周轩宇在校门口拾到5元钱交到值周老师手里,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值得表扬。也请失主到汪老师这里认领。

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问题:

1.教室内的卫生,同学们都能主动拿起扫帚进行清扫;可整洁区的卫生欠好,很多班未能及时清扫,请各班值日生早上到校到整洁区打扫一下。

2.发现有同学在中午、放学后买零食。因此也导致校园内垃圾增多,损坏了校园形象。希望同学不要在校买零食,吃零食。也希望大家看到垃圾及时弯腰捡起。

3、中午用餐排队较为喧哗,上星期老师批评了几位同学,后来他们表示会改正,老师就不点名批评了,希望在校用餐的同学文明排队文明用餐。

12.第九周国旗下讲话 篇十二

德国人凯里驾车驶入十字路口,街上已看不到行人,他抱着侥幸的心理,闯了红灯,不巧,被一个刚出门的老太太看到了.没隔几天,保险公司的电话就到了:“凯里先生,你的保费明天开始增加1.”

“为什么”

“我们刚刚接到交通局的通知,你闯了红灯.我们推断,像你这种人很危险,所以,保费要增加1.”

里想,那我就到另一家保险公司投保.可是,不管他到哪一家保险公司投保,对方都要他比别人多交1的保费.原来电脑已经联网,全德国的保险公司都知道他有一次闯红灯的不良记录.没过多久,凯里的太太对他说:“银行突然通知我们购房的分期付款期限由15年改成10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这天,凯里上私立学校的儿子从学校回来说:“好奇怪啊!老师叫我用现金交学费,说不能分期付款.”

上一篇: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总结下一篇:生命如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