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规划

2024-11-01

生态城规划(精选10篇)

1.生态城规划 篇一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同时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实施生态城市规划是大势所趋也是行之必然。必须要在城市规划中加入生态城市的设计,才能对自然环境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本文通过对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城市规划入手分析研究,根据当前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现状提出相关对策,希望对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推进整个社会前进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探讨;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非常不利的,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前进的步伐。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加入生态城市规划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从城市规划阶段就着手进行环境保护,促进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对于未来城市建设中环境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中缺乏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大肆扩建城市建筑,不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很多困扰。究其原因,这些问题的产生在于人们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这些环境问题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导致城市环境遭到很大的污染,生态环境也遭到很严重的破坏。由于前期城市建设规划中,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导致后期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坏,这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导致了很多问题的产生。

2.生态城规划 篇二

1.1 城市规划学科生态指向不明

现代城市规划中对于生态的规划大多来源于生态学, 和实际工程应用还存在一定则距离。现代空间和土地改造本来就属于人力干预自然生态系统的方式, 现代城市规划师很难将改造自然和保证自然和谐的两种内容统一起来。我国坚持生态城市的开拓、可持续道路的开展, 但是我国幅员辽阔, 城市生态环境变化多样, 单一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引起的建设效果会有很大不同。规划师们提出了各种生态城市意向和控制手段, 但是因为范围广泛, 生态概念模糊, 指向不明。

1.2 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科学性不够

生态城市规划现在多数还是宏观性、笼统性目标, 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措施。生态城市规划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 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科学、精力等, 即使有很多城市在规划过程中, 注重生态环境, 但是没有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来实现“生态型”目标, 导致规划措施和方法都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2 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必要性

2.1 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项时间久远、意义重大的任务, 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是居民生活的主要载体, 不仅要满足人们功能生活需求, 还要满足生理、精神生活需求, 这就要求在规划的过程中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化文明的不断发展而诞生的, 主要表现了人们对生态自然的追求, 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生态城市的主要元素是人、自然、城市, 保证人和人、人与自然、自然与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 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生态良性循环。

2.2 生态城市规划的必要性

我国进入城市化发展的快速阶段, 但是整个城市生态环境正在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消失速度加快、水资源匮乏、水体污染严重、大气污染严重、生态破坏等都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生态城市规划能够减轻环境负担, 还给人们一个生态平衡、环境良好的生存空间。所以生态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

3 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及对策

3.1 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

(1) 可持续性。可持续性主要指在规划过程中要有长远眼光, 把历史、现在、未来三者结合起来。既注重原城市本来的生态系统, 不能因为现在的城市建设而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还要考虑到现在整个城市生态的完整性, 不能一点带面, 过分突出城市个性, 而忽视了整体城市规划需求。

(2) 科学性。生态城市规划不是单纯地进行绿化设计, 认识通过对城市整体现状进行充分调查和研究, 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的具体情况, 科学合理的设计生态城市。科学性还表现在注重建筑美观的同时注重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感受, 满足人们的生理、精神需求。

(3) 生态性。生态城市环境以保护自然环境、平衡生态为主。在规划过程中通过衡量环境的承载能力, 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合理利用生态中的土地、植被、气候条件等, 因地制宜确定城市绿化覆盖率, 水环境、噪声环境的标准等。

(4) 经济性。现代城市的经济增长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 还包括质量的增长。只有城市基础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带动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经济性需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减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改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使用清洁能源和高效率的设备、改善管理维护的方法都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办法。

3.2 生态城市规划的对策

(1)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规划是建立在原有生态系统之上的, 在规划过程中根据城市实际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生态基础进行规划。原始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的演变和更新规律, 能够有很强的清洁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 充分利用原始生态系统的恢复系统和可再生系统不仅能够保证生态性的最大化, 还能节省开发资源, 降低资源使用。比如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为生态城市建设服务, 既能够实现城市的生态功能, 也能够起到环保的作。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还包括尽量保留自然景观要素, 比如山、水等自然景观, 是长期动植物活动的平衡空间, 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湿地系统是自然生态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调节局部小气候, 减缓旱涝灾害, 净化环境, 它对城市整个生态服务功能都有控制作用, 因此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2) 遵循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城市规划中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常常以牺牲环境来保证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追求经济利益的方式使我的生活生产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同时环境的污染也制约了经济的增长。我们需要加强环保意识, 把生态性融入到城市规划发展的内容当中, 遵循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 实现城市的健康成长。

(3) 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就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 是城市建设活动的核心。城市规划要保持城市建设和城市目标发展一致, 根据生态环境特征, 确定城市规划和城市布局, 实现人与生态之间的平衡。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有生态环境布局、生态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分布、自然生态环境优化、环境质量的提高, 始终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内容, 建立起由三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达到协调统一。

(4) 加强生态景观设计。生态景观设计是城市生态规划的缩影, 能够在一定城市上反应城市环境、城市生态、城市风格。生态景观设计需要把握好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之间的关系, 把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现代理念都融为一体, 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应。生态景观设计着重点是江河湖两岸林带、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 还包括生态示范园、生态旅游区的规划设计, 以高科技、循环经济为特色, 建立完善的生态景观基础设施。生态景观还包括对城市的公共广场和公共绿地进行规划和设计, 还需要对城市的边缘地带进行规划。

4 生态城市规划对未来城市规划的意义

近些年来, 国际上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危机等情况, 提出一系列“低碳”、“生态”等概念, 促使了各种新政策和新实践的探索。为了城市建设也会以自然和谐、社会公平、经济高效的复合生态系统为主, 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新形式下, 我国也需要以生态为向导, 拓宽城市规划的视野和范围, 在规划中融入生态概念, 降低能源消耗、维护生态平衡, 保证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5 结束语

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 设计人员一定要立足长远, 在设计中坚持生态原则, 实现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目标, 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城市增长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明.生态城市建设的原理和途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3.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篇三

杭州融韬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12

摘要:环保、低碳、生态观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要对环保意识、生态观念和低碳发展有科学地体现,要将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一个重点的方面加以着重考量,应该在规划设计科学化、绿色容积率规模化、生态规划设计精细化、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化的基础上,将城市发展和生态建设统一起来,形成其有时代特色和中国特征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体系,指导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本文就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由于我国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到各个方面中,因此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趋势。因此,我们要响应中央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含义和特点

1.1生态城市规划的含义

现代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和计划,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环境学、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发展方向,建设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1.2生态城市规划的特点

1.2.1生态城市具有流转作用。城市现代化的塞础设施为人类、物质、资源等的运行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当各类流达到快速流转时,就可以降低生产中的经济损耗,减少对城市生态的污染。

1.2.2生态城市具有整合性。生态城市除了要有适宜生活的良好环境,还要能够在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要注重人类、自然、社会这三方面的协调,不能为了谋求任何一方的发展不顾其他两方面存在。

1.2.3生态城市的环境质量指标具有国际性。全球对于生态城市的环境质量有公认的标准,只有加强管理工作,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类资源,才能使城市的环境质量包括绿化率、污染率、管理水平等达到国家标准。

1.2.4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其和谐性主要体现在人、生态环境、社会这三者的关系中。生态城市主要给人类提供了自身发展所需的环境,而这种充满人类文明的文化气息恰是生态城市的内涵。

二、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准则及要求

现代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为设计理念的思考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以及保持和维护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和谐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其主要目的是利用自然生态过程的循环再利用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做现代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和要求:

2.1合理布局,节约能源,降低能耗,不污染环境,规划和设计的时候,我们将努力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原则,从源头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2.2优点和缺点并存的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

2.3从自然生态的制衡,自我调节的生态的概念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将设计融入到城市当地自然中去,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积极推广先进的生态技术去处理生活排泄物及生活垃圾,推行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实现生态优先的方法

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离不开居民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向公众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使生态观念深入人心。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保护生态环境平衡,使生态优先拥有相应的法律依据,然后再通过城市规划的图纸将这一理念融入到具体的行动当中,通过政策来实现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优先原则。

3.1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环境对于人类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是关乎人类的兴衰。人们长期以来都缺乏环保意识,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对我们的重要意义,牺牲环境来追求经济利益,使得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环境严重受污染并影响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和环保理念,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渠道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3.2生态对于人们来说就在身边,生态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所以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生态优先提供法律支持。建设良好的生态平衡的社会,政府应该成为生态建设的主导力量。政府通过制政策、加强监管、建立环保执法部门以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有效地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

3.3以往的城市规划设计已经不适应现代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当代的城市规划设计应根据城市生态资源环境的特征来确定和规划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和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现在的发展,还要考虑城市长远发展的目标。

四、现代生态城市规模的规划设计

首先要考虑的是人口规模。确定人口规模不仅需要考虑到未来人口增长的规模,还要考虑到满足人们一定生活质量的合理化的人口规模。同时由于人口具有较强的流动性,除了要考虑固定的人口分布规律,还要考虑到城乡之间,城市之间人口变动的规律。这样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可以确定较为合理的人口规模,以免因规划不合理,人口骤增导致生态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失衡。

其次,需要考虑城市规划用地的规模。改变原来的从工程地质的角度去评价用地情况的方法,从生态的角度来评价用地的类型,将不适宜做建设用地的区域、需要对建设用地进行宏观控制的区域和适合做建设用地的区域划出来并制定相应的城市规划控制标准。现代生态城市在规划设计中,还应结合本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人口的规模合理设计城市道路结构和城市产业发展,加强社区的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饮用水源地、保护河流和水库、保护风景旅游区等;还应重点预防,综合治理工业污染、交通污染和生活污染,对污染进行集中控制;加强绿化区、烟尘和噪声控制区的建设等等,确保城市规划设计以生态优先的原則进行实施。城市规划设计中,也要注意考虑到城市之间的区域合作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现代生态城市也应在确保城市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条件下,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生态城市的涵义与特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及指标体系的探析与思考,将生态思想、低碳经济理念充分地融汇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的生态化与低碳化的发展进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杨荣金.现代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2]朱锡平,陈英.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J].财经政法资讯,2007,(02).

[3]叶麟珀.浅议生态城市规划[J].山西建筑,2009,(14).

4.生态城规划 篇四

生态设计在旅游规划中的运用-谈怀柔望京生态旅游区概念规划

生态设计在旅游规划中的发展日新完善,成为现今旅游规划项目的主题,比重越来越大.

作 者:禹忠云 杨立彬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刊 名:山东林业科技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09“”(2)分类号:S788.2关键词:生态旅游 传统旅游 生态设计

5.城市生态规划学 篇五

姓名:蒲金超

学号:2011391111

班级:20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

城市生态规划学

姓名:尹光耀 学号:2011391122

班级:20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

城市生态规划学

姓名:宋彦锦 学号:2011391113

班级:20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

城市生态规划学

姓名:史瑞祥 学号:2011391112

班级:20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

城市生态规划学

姓名:徐银波 学号:2011391118

班级:20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

城市生态规划学

姓名:王立志 学号:2011391116

6.生态城市规划 篇六

摘要: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当今一种颇具影响力的思想,主要包括环境问题策略论,科学技术作用论,市场、政府与公众作用论以及“弱化”和“强化”论等基本内容,它为解决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启发,即要树立现代生态观,积极发展生态科技,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公众的作用,建设生态城市系统。

关键词:生态现代化理论;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反思而产生的。它最初由德国社会学家胡伯提出,并首先在一些西欧国家特别是荷兰、德国和英国产生了较大影响。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生态现代化理论从一开始强调技术创新对生态现代化的作用,到注重政府和市场等其他因素在生态转型中的作用,再到关注全球生态现代化的研究,逐渐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开始由概念走向行动,人们的环境意识正不断得到提高。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现代人对生态需求与消费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下一轮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生态环境的竞争。从一个城市来说,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下一轮 城市竞争的焦点,许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这是明智之举,更是现实选择。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一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有利于高起点涉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二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两大战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当然要贯彻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三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发展往往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编辑本段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状况。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约有20多座城市如广州、上海、宁波、昆明、成都、贵阳、长沙、扬州、威海、深圳、厦门、铜川、十堰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而国外,比如新加坡的“花园城市”,日本北九州,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等都是比较有名的生态城市。通过比较可发现国内外生态城市实

践上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则集中反映了我国生态城市实践与国外相比所存在的差距,对这些差距的认识是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能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指明努力的方向。

结语:总之,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呈燎原之势,许多城市都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并付诸实施,取得一系列喜人的成果,这无疑会进一步促进我国生态城市理论的完善以及实践水平的提高。但是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实践与国外成功经验相比,仍存在着在交通组织形式、公众参与机制以及体现社会公平上的不足之处,如何弥补这些不足之处以提高我国生态城市的质量是今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此外,如何在生态城市实践中更好地体现我国在历史、文化与传统上的优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也是我们需要反复进行思考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2009北京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北京园林学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年出版

2.《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同济大学出版社——沈清基、吴斐琼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08出版)。

7.生态城规划 篇七

英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用水,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规范和保障体系,其主要在供水水质要求、可持续排水系统、先进的水务管理、地下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工作比较突出[1]。

1.1 通过立法保障高水质供水

英国通过立法等一系列措施,部分地区逐渐发展成按小流域与按行政区划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分配,由法律授权的水资源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调配[2]。

英国人素有直接生饮自来水的习惯,为了取得更好的水质,达到国家供水水质规范对龙头水水质的要求,政府大力推进水厂建设计划,有效地加强水处理能力,甚至到水味优化。

英格兰和威尔士的饮用水水质须符合1989年国家供水水质规范,该水质规范把1980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饮用水水质指令EC的要求列入了英国法律。除此之外,还引入了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水质准则中的一些参数作为指导[3]。

1.2 可持续排水系统

“可持续排水”是英国政府竭力推广的一种新型排水理念,旨在从排水系统上降低城市在极端暴雨天气时内涝发生的可能性,同时提高雨水等地表水的利用率,兼顾减少河流污染、维持或恢复自然水流、改善水资源与美化市容市貌等。

根据英国环保局的定义,“可持续排水系统”包括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可持续式管理的一系列技术。例如,在条件允许的建筑屋顶上种花种草用于拦截雨水;庭院里设置雨水收集设施,所收集的雨水用以浇灌花园和冲洗厕所;路面铺设可渗透材料,可部分替代传统下水道、排水沟的功能;路边挖沟渠,填满瓦砾石子,以减小暴雨的水流流速和流量。

1.3 先进的水务管理

1974年4月1日英国正式成立了10个水务管理局,负责在特定的流域内对所有的水务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其中泰晤士水管局首次在一条流域内实行了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保护,这种做法避免了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弊端[4,5]。

1.4 地下水资源保护

英国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地下水管理与保护措施,主要有:划定地下水源保护圈层;减少污染土地对地下水源的影响;向地下水排放废物和地下水抽取均实行许可证制度;推广“良好农业实践准则”,促进农民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或消除对蓄水层和地下水流的扰动与破坏[6]。

英国生态城镇和海绵城市的发展具有较长的发展基础,也是一个渐变提高的过程,在英国生态城镇规划中海绵城市系统才得以更加系统的应用。

2 英国三个典型生态城镇海绵水系统规划重点内容

2.1 科提肖生态城

1)水循环利用。规划区内存储来自雨水和灰水的非饮用水。通过湿地特别是芦苇滩的自然清洁形成中水,通过渗透性表面,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和沼泽地、洼地等自然排水渠道收集雨水。采用适宜的措施进行废水处理,如使用自然渗透科技处理灰水。设计屋顶空间存储雨水,用于非饮用水用途。

2)可持续排水。通过减少硬路面积降低排水量,采用可渗透表面及创新型景观措施,如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尽量减少建筑污水排放,避免污水与地表水的混合,使用可持续排水系统远程控制地表水以避免地表水的外流。

3)保护和改善水资源环境。规划区建设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可持续的城市排水系统和地表水净化系统。为居民提供可供收集、存储及合理利用的雨水及其他灰水,降低建筑物内饮用水需求,并按需要推广屋顶绿化技术。

2.2 中部昆顿生态城

1)水循环利用。收集并循环利用生态城的大部分雨水和中水。通过用水高效机制和可替代水源,例如雨水、暴雨收集系统和中水回收利用系统,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商业楼和住宅楼楼顶收集雨水,用雨水冲厕所、洗衣服、灌溉等。

2)可持续排水。采用可持续的排水系统,强化与综合利用小溪、河道、芦苇滩与湖泊等资源的自然净化能力。改善水质与强化溪流、河道、湖泊等排水、蓄水功能,使其发挥“城市可持续排水策略”的作用。

把可持续的城市排水系统连接成网,更自然地处理与管理地表水,通过建造绿色屋顶、低洼地、可渗透人行道、池塘、湿地和芦苇地,收集从雨水收集系统中溢出的水流,降低地表水对水源质量的影响与造成洪涝的风险。

3)保护和改善水资源环境。节约用水,安装智能水表促进居民节约行为,安装节水装置以最大化地减少饮用水量。应用膜生物反应等方法处理废水,用于副食供给村和绿化用地的灌溉。处理过的水还可以作为调节性水资源,保证干旱时期的河泊等自然排水系统的水源,使生物与环境受益。

2.3 福特机场生态城

1)水循环利用。提高家庭和办公用水效率,加强系统排污能力,回收利用经过处理的水,作为住宅和其它地方的非饮用水,例如冲厕所、洗衣和园林灌溉。冲洗厕所的水经处理后,还可进行间歇性灌溉及潜在含水层的补给。

2)可持续排水。一方面,所有废水收集到南部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另一方面,排水系统与土地排水策略相结合通过原有的运河、主要河流网络加强地表水排水,并通过管理培训,加强防洪措施和区域管理途径,保证排水系统尽可能模拟自然水循环,而实现可持续排水。

3)保护和改善水资源环境。最小化使用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转变人们的消费文化心理。消费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和使用节水产品来减少水的浪费。在可持续供应的前提下,自来水厂、自来水用水装置与管道工、建筑工、消费者、政府等都将影响水的利用效率。

加强污水处理,保证处理后的水质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以利于循环使用。

通过两种途径平衡用水,一是循环水作为补给水源,农业需水量大,主要由附近的私人管道供水,尤其是在夏季,南部沿海地区的旅游和灌溉需水量会增加,对循环水可以作为补给水源;二是推动间接水循环计划,将水处理为标准洁净水,补给地下蓄水层,使含水层达到平衡。

阿伦区议会的战略洪水风险评估(SFRA)认为福特机场生态城的发展使河流潮汐泛滥的风险很低,该项目提供了一个低风险的安全洪水发展区,降低了对防洪系统的依赖性,也给淡水和咸水环境都创造了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机会。

3 英国典型生态城镇海绵水系统规划特点比较分析

3.1 海绵水系统规划共同特点

1)注重水循环利用。三个规划的选址区域的水资源较丰富,水源总体充足。英国的给排水设施技术规划建设方面的基本技术已经成熟,所以生态城规划中更强调水循环利用,主要突出了雨水收集和处理后的中水利用。

对雨水通过渗透性表面、可持续排水系统、沼泽地、洼地、自然排水渠道、商业和家庭建筑物楼顶等途径收集,用来冲厕所、洗衣服、灌溉等。在商业区和工业区内,尽量回收废水。通过膜生物反应处理、芦苇湿地的自然净化,产生中水,用于灌溉副食供给区和绿化用地等。

2)落实节水策略。节约用水,减少水的供给量。多渠道开发利用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减少对传统水资源的需求量。利用非饮用水源满足非饮用水需求,降低建筑物内对饮用水的消耗。消费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和使用节水产品来减少水的浪费。

3)采用可持续排水系统。在三个规划中均强调了可持续排水系统,在排水策略上尽量做到生态与可持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水源质量的影响。通过减少硬路面积降低排水量,采用可渗透表面及创新型景观措施及天然的排水系统,综合利用小溪、河道、芦苇滩、湖等资源自然净化能力,通过建造绿色屋顶、低洼地、可渗透人行道、池塘、湿地和芦苇地等措施把可持续的城市排水系统连接成网。这样能更自然的处理地表水与从雨水收集系统中溢出的水流,并能降低地表水对水源质量的影响与洪涝风险。

4)优化水环境。三个规划中的水系统规划均注重了湿地景观的建立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优化水环境的同时增加了场地对环境的积极影响,动物多样化栖息地包括开阔的水面、沼泽湿地、芦苇丛、毛白杨林地和草地。

3.2 海绵水系统规划各有侧重

1)重视水系统不同方面。各规划所重视的水系统不尽相同,分别以水资源保护、保护和改善水资源环境、水循环为侧重点进行了描述。

2)采取多种污水处理方式。福特机场生态城强调加强与保证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能力与处理量。

科提肖生态城还使用自然渗透技术处理灰水,通过湿地特别是芦苇自然清洁形成中水,以便循环利用。

中部昆顿生态城提出在废水循环方面用膜生物反应处理废水后,质量能达到用于副食生产区和绿化用水。

3)提出特色措施。科提肖生态城水资源利用方面提出按需要推广屋顶绿化技术,促进雨水收集。

中部昆顿生态城在节水方面提出安装精密水表,使居民了解家庭的用水量,采取安装节水装置等办法减少用水量。

福特生态城在洪水风险方面提出了很详细的防洪减灾策略。在可持续排水方面,提供了低洪水风险的安全发展模式。

4 结论

三个生态城镇规划中的海绵水系统规划均把握了如下的规划理念:通过雨水的回收,污水的处理和中水的利用,透水地面、湿地保护与建设,节水等途径实现整个水系统的清洁与循环利用;将对自然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避免对河流和地下水过多的使用;同时减少降水和暴雨的积水突然发生而导致洪灾等危险;从水源、供水、节水、净水、循环利用、排水等环节实现最优化,并保持湿地、河流、湖泊等自然水系的水质、水量和自身安全性,最终实现水系统的生态化状态,实现生态城水系统方面对自然环境的最小干扰和良性循环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德胜.英国的水资源法和生态环境用水保护[J].中国水利,2010,(5):51-54.

[2]施迪光.水资源规划中的地下水国际讨论会[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4,(2):62.

[3]许经纶.英国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及深度处理工艺[J].上海水务,2004,(2):39-41.

[4]许涛.城市水系规划的环境学途径研究及应用[D].天津大学,2010.

[5]唐伦.英国水务管理的做法和经验[J].四川环境,1986,(4):19-25.

[6]谭新华.英国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7):193+252.

8.漫谈生态水利规划 篇八

何冰(以下简称何):我个人觉得这些现象是气候变化引起的,而造成的结果则应该归结到涉水设施不完善和城市化脆弱性上面。北京前一段时间也出现了“陶然逐波,机场观澜”的现象。

从第一个角度来看,简单地说一次降雨在地面上能产生多少雨水量是不准确的,因为不同的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是不一样的。能否形成地表径流,形成多少,一要看它降在什么地面上,二要看降雨强度及其量的多少。一般降雨强度及其量比较小的话就会直接下渗,并不形成地表径流,在流域自然坡面上,有50%左右的降水会渗掉,只有一部分会形成地面径流;城市化后由于地面硬化及城市管网化,减少了下渗量,入渗的比较慢,形成的径流相对就比较大,且汇集速度快。另外,城市化后,河道功能发生了改变,减少了调蓄作用,径流在某些特定的低洼地区大量汇积,从而造成局部区域水量剧烈增加。一般来说,城市一年降雨量约60%左右都能够形成地表径流,一天的降雨量达到约六个东湖的水量是有可能的。因为,在“热岛效应”、季风气候与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下,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东湖作为城中湖的水量本身也不是特别大,而且武汉地区亚粘土较广,渗透系数小,暴雨强度比以前大了很多,水也就容易在地表积蓄,从而,出现武汉一天就下了约六个东湖水量的情况。

目前,由于城市化进程中涉水设施不完善,对于水文特征变化的应对能力不足,造成了类似城市水害的频繁发生。

记:水利史专家周魁一教授给我们讲过这么一个段子,说是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有人建议把梁山泊的水排干变成良田,王安石觉得有道理,但是又顾虑失去蓄水之地,旁边就有个官员说在梁山泊旁边再挖一个湖。这是一个笑话,但是我们现在就在做着类似的事情。现在建的各种水库大坝,无非就是挖一个更深的湖,把一些浅湖的水汇集,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今年长江中下游大旱的时候上游的三峡水库加大了下泄流量,达到121.2亿立方米,但对武汉及周围地区来讲,两周还不如一天的降雨有效果。从水利的角度我们应该如何思考这个问题?

何:从大流域上不好说,毕竟我自己的关注点是在一个城域的范围内。现在一个地方的水资源大概有降雨、过境水、地下水、外调水等,但最主要还是靠当地降雨所产生的地表水。从降雨来说,过去有一个说法叫“一片天对一片地”,一个地区的水资源量大概就那么多。现在的城市化或者说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把太多本该属于水的土地给占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水有那么大的量就需要有那么大的地来盛着。过去有个提法叫“退耕还林”,现在叫“退耕还湖”,还湖干什么?就是调配水资源。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不可能每天都下雨,它就是有时候不下,有时候下暴雨,这就必须有相应的“调节”措施,而自然的调节措施就是河湖。现在我们把太多的河道、湖泊给开发了,自然就没有这个调节功能了。

现在习惯说“九龙治水”,实际上是把水利的某个单一功能给放大了,做成了主要目标。我认为水利是一个“道”(编者注:是指哲学意义上的“道”的概念),是一个综合的,不是说某一个最好,而是综合最好。我们现在总结的水利有六个主要功能,即:水安全,主要是指防洪排涝,解决水多的问题;水资源,解决水少的问题;水环境,解决水质的问题;在前三者的基础上构建水生态;然后是水景观以及水经济。在过去防洪排涝,城市内的多归市政部门,城市外的归水利部门;水生态的水质部分归环保部门,动植物归林业部门;城市内的水系规划也多属于城建和园林。城建是下不到水里的,他不了解水下的环境,自然做不了水生态;而水利又只管城市外防洪排涝,不管岸上的事,不进城,所以造成了“九龙治水”这样的一个弊端。俗话说“有一利就有一弊”,从哲学角度来说,换个角度未必还是最好的,一个东西越亮,它的背面可能越暗,当我们强调某一方面功能时,是否也去考虑考虑可能受影响的另一方面。所以,我觉得,第一,我们缺少的是在一个区域内涉水事务的综合考虑;第二,缺少的是流域内以城乡行政区划为界定范围的中观层次规划;第三,缺少一套对公共资源的“哈定悲剧” 的应对平衡。(编者注:“哈定悲剧”即公共资源悲剧,最初由哈定提出。说的是当草地向牧民完全开放时,每一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头牛。因为多养一头牛增加的收入大于其供养成本,明显这是有利可图的。虽然对于单个牧民来说,他增加一头牛是有利的。但是如果所有的牧民都看到这一点,都增加一头牛,那么草地将被过度放牧,从而不能满足牛的需要,导致所有牧民的牛都饿死,也叫作公共资源悲剧。)城市化意味着现在的自然资源已经不能承载传统的水土资源利用模式,考虑到类似的生存和发展,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这种思维模式是不是能够持续?我们看到的河湖水体污染,其实都是表象,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以一种什么思维方式来协调水土资源”。比如,北京花了数百亿建设北京奥运水系,按理来说应该已经治理的差不多了,为什么一下雨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里当然有气候变化等不可控制因素,但是不是存在涉水体系和规划理念不尽合理等更深层的问题?

记:撇开其他体系原因不谈,对于奥运水系治水理念中的“雨污分流”,您是怎么看的?

何:我认为雨污分流是必须的。北京是个严重缺水的地方,奥运水系在采用“雨污分流”的同时,借助奥运湖充分利用雨洪实现了水资源的良性循环,解决了自身的水资源需求。雨洪利用是一个集收集、储存、过滤、再利用的循环过程,而雨洪利用的前提就是雨污分流。由于生活污水相对比较均衡,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污水,所以污水处理厂可以做生活污水处理;雨水不是均衡的,要么没有,要么很多,是不可控的,它需要有一个调蓄工程,先调蓄起来再净化处理,循环利用。我们现在城市里面的排水系统只有传统市政的排污系统,缺少雨洪调蓄和雨洪利用的体系,奥运水系中的治水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记:但是现实中我们并没有用奥运水系中的治水理念来治水,我们该如何看待现实中的做法,如何去改变它?

何:人类对自然界的期许到底是什么?把自然界变得完全风调雨顺那是不可能的,自然界有它自身的规律。可我觉得我们已经不像以前那样遵循自然的规律去做事了,我们实际上是在改造后的自然,问题是改造后的自然它是不是可持续?所以,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关键是我们的这套体系在制定的时候它是不是相互适宜的、综合的。我们现在的很多做法不是综合治理,就像我们大家都喜欢水,于是挖了个湖,挖了个湖以后没水,就上别的有水的地方调过来,这是一个很简洁的方案,但却不是最优的、可持续的方案。如果我们没有可调的水怎么办?或者说我这样做对别人是不是有害?漓江就是特别明显的例子,“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了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桂林建了一个“两江四湖”,但是没好水,于是从漓江的上游建了一个渠道把水引过来,大概十几到二十几天换一次水。旅游是有污染的,中国传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我们现在是有了污染就把它排到别人家,“己所不欲”却给了别人。我们现在是“我”想好,“我”这儿没水就把别家的水引过来,引过来后别人那可能会有一些变化,然而有多大变化不知道。水调过来后“我”就把自己这儿该处理的污水通过水循环排到下面,这样实际上是把“我”应该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了下游。真正解决问题,我觉得需要调整的是治水模式。

做城市规划的习惯于“把吃水布置在城市河流的上游,把排水布置在城市的下游”,如果把城市放在流域上一起来看,就会发现这就好像猴爬树一样,向下看都是笑脸,向上看都是猴屁股。怎么讲?你向上看都是人家的排污口,因为你的上游是别人的下游,但同时你又把你的污水排给了别人。我觉得要破解这种问题,流域共建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城市要把自己“家”里的事搞清楚,这就是水权的问题。

记:为什么不能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大流域规划?

何:据我了解有这样的大流域规划。但问题是宏观规划需要中观、微观规划支撑和实现,在城市层面这样的综合涉水规划还比较少,做水资源规划的只考虑把水资源规划做好,做防洪排涝的人只考虑把防洪排涝做好,但是好加好未必就是更好,因为水功能本身可能就有矛盾。现在缺的是在城市层面把涉水功能放在一个平台上,让其各项功能形成综合最好、综合最优。

记:那单从防洪来看,您觉得现在的城市防洪应考虑到哪些问题?

何:城市防洪,我觉得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职责,每一个部门都承担一部分。有人就说北方前两年降雨少,缺水,这两年雨又下的特别多,河湖蓄水量还远远不够,这是为什么?这是我们排的太厉害,排的时候没有综合考虑。我觉得,一方面是“资源利用问题”,当洪水来的时候考虑的多是它是“灾”,没想到它也是“钱”,也是“资源”,所以我们的河道修的很宽,行洪能力很强,当洪水来的时候,我们把可以作为资源的洪水排到了下游,当我们想去利用的时候发现水没了。另一方面是“流域共建问题”,洪水排到下游实际上是一种灾害转移,因为整个流域体系防洪标准是一致的,这个地方由于城市化建设防洪标准提高后,自身防洪安全没问题了,但下游地区可能就有问题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既有流域的问题,也有城市的问题。从流域系统而言,像“三峡”这类工程我觉得多了好,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调蓄库,才可能对水资源进行调配。问题是我们现在调水的工程只讲调水,防洪的工程只讲防洪,水环境的工程只讲水环境,缺少一个大区域范围内进行系统的调配。

我们试图在做一个有思想的城市河湖水系规划。河湖是载体,通过城市的河湖水系来解决几件事:水安全,防洪排涝的问题;水资源,解决区域水资源的调配和高效利用问题;水质的问题,怎么样实现水质好;水生态,怎么构建健康的河湖生态系统、水景观,怎么打造滨水宜居环境;在整个体系的最上层还有一个水经济问题,要建得起养得活,谁来出资,谁来维护,这就涉及到水土资源整合的问题。实际上滨水资源的稀缺性所带来的高价值,水利部门没有享受到,现在滨水土地给你去建设,建设之后土地升值,可以将一部分收益返回给水利部门。所以我们做的就是用土地升值来建设,水资源的循环来养护。现在城市治水既有技术问题,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水是近于“道”的,治不好水是我们治水的观念可能存在问题。哲学是解决90%的问题,技术是解决10%的问题,治水是个哲学问题,我们缺的是治水的智慧,不是技术。

记: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我们现在还面临这样的状况,几乎所有城市的地下水都存在超采现象,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既有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有认识方面的问题。

管理的问题是管理不严,抽取地下水最经济、又没人管,所以大家都抽。

认识的问题是大家没有意识到地下水超采的危害,认为地下水取之不尽,又没有危害。地下水并非取之不尽,抽完了就没有了,所以现在井打的越来越深;同时,地表水与地下水有紧密的联系,随着地表水污染,同时也加剧了地下水的污染。还有,随着地下水的下降,地下漏斗越来越大,地质构造中水的张力没有了,土壤中的空隙越来越小,一方面地表沉降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回灌、补充地下水越来越难。地下水超采造成的环境问题许多是不可修复的。

记:地下水它的压力是地底下形成的,这个压力一破坏我们就恢复不了了,那么,地表水是靠什么力渗到地下去的?在下渗的过程中会不会受到地下水压力的抵抗?

何:简单讲地表水是靠重力下渗的,在下渗过程中会受到地下水的影响。

记: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有什么关系?

何:在一个大的区域内,深层水与浅层水肯定是有紧密的关系。就比如一些古老的河床,它其实可能就有地下河,在某些地方被挡住了,它就会涌上来,涌出地面形成地表河流,而另一些地方出现断层,它就会向更深处流动。比如过去用的DDT农药,几十年已经不用了,但是从抽取的深层地下水中还是能检测到,说明它就是渗下去的。

记:有资料说郑州也缺水,一个紧挨在黄河边上的城市还会缺水吗?

何:郑州是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它是这样算的,看的是人均水资源量。郑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35.6mm,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00m3,只有全国的十分之一。而黄河水是一个公共资源,黄河流域的水权问题基本上已经明确了,已经分配到沿黄各个城市,每个城市有多少水是有指标的,郑州是不能随便抽取的。

记:您提到您未来的研究方向是基于城乡水务一体化思想的生态水系规划与实践。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何:我们试图在城乡或者区域这样一个中观尺度范围内,不仅从水利,更多的是从城市建设、环境、生态的角度来系统考虑涉水问题,把涉水问题作为一个体系来考虑,我们叫“城乡水务一体化”,城乡涉水问题协调好了,相关涉水功能问题也就解决好了。

实际上这里我们说的水务叫“城乡涉水事务”,不同于习惯上的市政给排水。为什么要说城市与乡村呢?实际上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把许多事情转嫁到了乡村,把农村的水资源调到了城市,把城市的污水排到了农村。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是强者,农村是弱者,因此在规划中就应该兼顾两者的权益,我们叫做“城乡统筹和流域共建”。

记:从生态的角度看水及涉水事务,以这个理念来建设一个系统,从科学上看这个体系的可行性有多大?

何:从生态的角度看水及涉水事务,是在涉水问题规划中充分考虑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因素,是更加注重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它既符合哲学的辩证思想,又符合系统论的科学原理,我们认为在城乡这样的中观区域,建设“城乡水务一体化”这样一种符合生态理念的系统是完全有可能的。

记:如果将城市周边的水系建成自然化的小流域内的蒸发和降雨的循环,将城市下水设施建设成类似于法国那样的水平,包括一个整套的雨水收集利用体系,一个郑州市大概需要多少投资?

何:我不好把法国的涉水设施水平与国内比较,因为标准、措施和系统等无法比较,但可以举个例子,比如郑州,郑州生态水系规划建设投资大概一百多个亿。我说的是基于规划的投资,既不是一次性投资,也不是近几年的投资,而是一个远景规划估算总投资。实施过程中,既可以采取水土经济方式市场解决,也可以采用政策补贴方式杠杆撬动,当然也可以利用自然的修复能力——比如树木绿化种植小苗——慢慢形成。

记:那如果将整个黄河流域恢复到理想的生态环境下,您估计一下需要多少的投资?

9.生态城规划 篇九

高强度开发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研究--以上海市宝山区生态环境规划为例

通过对区域生态环境-经济协调性现状的诊断,指出上海宝山区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不合理是造成该区域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规划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出发,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利用环境功能区划引导区内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构建面向高强度开发区域的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最终提出针对产业特点及环境现状的生态环境规划方案.

作 者:邰俊 车越 赵沁娜 TAI Jun CHE Yue ZHAO Qin-na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上海,200062 刊 名:环境科学与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2005 28(2) 分类号:X171.4 关键词:生态环境规划   高强度开发区域   产业   宝山区  

10.生态观光葡萄园区规划 篇十

一、规划原则

1经济性原则

开展旅游观光和进行园林景观的改造是为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在本次规划设计中,不但要考虑在采摘季节提高葡萄的经济附加值,同时注重在非采摘季节通过农家乐等吸引游人,提高园区整体的经济效益。2参与性原则

亲身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前旅游时尚,城市游客只有广泛参与到园区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多层面地体验到农产品采摘及农村生活的情趣,才能使游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氛围。3突出特色及游览内容多样化原则

规划设计与园区现状紧密结合,明确品种特色,在配置上突出丰富性、多样性,使游客在产品、游览内容、参与方式、旅游时间的确定上有多种选择。

二、功能定位

规划葡萄园是以生态农业经济为主、兼有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及启迪教育功能的生态农业观光经济园。通过对葡萄观光园的规划,其主要功能可以确定为以下三大功能: 1社会功能

葡萄种植在具有生产功能的同时,还蕴含着深厚的农耕文化。规划通过对农耕生产体验和认知、高新农业技术的展示,把农耕文化、葡萄科普知识和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有机结合,对儿童起到启迪教育的作用,同时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2经济功能

葡萄园所生产的葡萄不仅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其相应产生的采摘体验、葡萄科普知识教育、观光休闲等提升了园区的经济总值。3休闲娱乐功能

在葡萄园内可以开展农家乐休闲餐饮、特色田园观光采摘等多种方式的休闲娱乐活动。

三、品种选择

葡萄品种类型众多,不同品种其果形、色泽、香气、风味差别较大,作为休闲观光产业发展优先考虑的是产品要优质,品种要多样,要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包括风味类型、色泽果形和成熟早晚的搭配,丰富品种花色,延长采摘供应期。所以对于品种的基本要求为:(1)外观和风味类型丰富

多种色泽,多种果形、穗形,多种风味,有核、无核等各种类型搭配,以满足不同个性化需求。(2)成熟期尽量延长

在成都平原地区,一般鲜食葡萄品种露地栽培自然成熟期从7月中旬到10月上旬,而此期正是果品采摘旺季,只要经营合理,产品声誉好,基本可以保证畅销。中秋节和国庆节是该时期的重点节日,所以在品种配置时要重点考虑这2个节日前后成熟的品种。(3)品种适应性强,栽培容易

为了满足多样化需要,观光采摘园多为多品种混栽园,容易造成病虫害交叉感染和传播;而且为减少操作成本,一般都实行统一的生产规程进行田间管理。所以要求所栽植的品种抗病性较强,结果性能良好。由于品种多,栽植方式多样,要尽量按成熟期和品种起源类型进行分片种植,根据品种特性决定种植方式,所以要求园林设计人员与葡萄专业人员紧密配合,减少不必要的麻烦。(4)有独有的特征特性

果实有特殊的香气,如巨玫瑰等;果形奇特如美人指等;无核品种夏黑等。由于多为即采即食,或小包装随身携带,果实的耐贮运性能不作为主要选择指标。

四、建设成本预算

1建园成本

葡萄苗木:以每亩240株,平均每株2元计算,共24000元。

建园物质成本:包括水泥柱、钢架、铁丝、农膜、灌溉设施等按每亩15000计算,共750000元。建园人工成本:包括整地、搭架、挖排水沟等按每亩2000元计算,共100000元。

2每年物质成本开支 土地租金:

农药:300元/年/亩,共15000元。肥料:3000元/年/亩,共150000元。水电费:5000元/年。农机器具:20000元。3每年人工成本开支

上一篇:群年会邀请函范文下一篇:关于元宵节感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