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科竞赛

2024-10-10

大学生学科竞赛(精选11篇)

1.大学生学科竞赛 篇一

陕西师范大学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

发布人: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8-17阅读次数:1472

学科竞赛是检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学生获得高层次奖励,提高了我校在全省高校的地位,扩大了我校在全国高校的影响。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各类学科竞赛,特对省级或国家级学科竞赛三等奖以上的学生及指导老师提出奖励如下办法:

一、奖励范围

本办法奖励范围主要指政府行为的学科竞赛,在目前指大学生英语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全国大学生其它竞赛参照本办法由竞赛领导小组研究决定。

二、奖励办法

1.个人获得陕西赛区特等奖或国家竞赛一等奖以上者,获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下达专用指标),奖励选修课学分6学分。

2.个人获得陕西赛区一等奖或国家竞赛二等以上者,免试推荐研究生时在同等条件下可向前递升5个名次,奖励选修课学分4学分。

集体获陕西赛区一等奖或国家竞赛二等奖者,主要参与人(第一完成人或作者),免试推荐研究生时在同等条件下可向前递升5个名次,奖励选修课学分4学分,在陕西赛区获特等奖(国家竞赛一等奖)的第二完成人(作者)推荐研究生和学分奖励同上。

3.个人获得陕西赛区二等奖(国家竞赛三等奖)者,免试推荐研究生时,在同等条件下可向前递升3个名次,奖励选修课学分3学分。

集体获陕西赛区二等奖(国家竞赛三等奖)者,主要参与人(第一完成人或作者),免试推荐研究生时,在同等条件下,向前递升3个名次,奖励选修课学分3学分,获陕西赛区一等奖(国家竞赛一等奖)的第二完成人(作者),获陕西赛区特等奖(国家竞赛一等奖)的第三完成人(作者),推荐研究生和学分奖励同上。

4.个人获得陕西赛区三等奖,免试推荐研究生时,在同等条件下可向前递升1个名次,奖励选修课学分2学分。

集体获陕西赛区三等奖,主要参与人(第一完成人或作者),免试推荐研究生时,在同等条件下,向前递升1个名次,奖励选修课学分2学分。获陕西赛区二等奖(国家竞赛三等奖)的第二完成人(作者)获陕西赛区一等奖(国家竞赛二等奖)的第三完成人(作者),推荐研究生和学分奖励同上。

5.以上各项奖励将根据每年经费情况及学生获奖等级,给获奖学生及指导教师200—2000元不等的奖金。

三、对在学科竞赛中获奖且在思想品德和遵守校纪方面表现良好的学生,可适当放宽学士学位授予、免试推荐研究生及学籍管理方面(如留级,成绩等)的条件。

四、如果一个学生(集体)在同次同类竞赛中,获得两次以上奖励,取最高一次奖励。

五、集体奖如果排名不分先后,2人均按第一完成人奖励,3—4人按第二完成人奖励,5人以上按第三完成人奖励。

六、本学科竞赛奖励办法从1999年起执行。

七、本奖励办法解释权在学校竞赛领导小组。

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2.大学生学科竞赛 篇二

为此,各种学科竞赛也应运而生。如数学建模、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英语演讲、化学技能等。

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启动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通过开展实施计划,带动广大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建设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本课题正以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结合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以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简称ACM-ICPC)是由国际计算机界具有悠久历史的权威性组织ACM学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主办,是世界上公认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参与人数最多的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其宗旨是使大学生能通过计算机充分展示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分为省级比赛、分区邀请赛、亚洲区预选赛和全球总决赛等。

主要有以下特点:

1)比赛以团队的形式,每队由三名队员组成,不仅考查个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考查团队合作精神。

2)竞赛是全封闭式的,时间5小时,程序的评判采用计算机自动评判,比赛结果公平公正。

3)竞赛涉及知识面广,几乎涵盖了计算机专业大学阶段的所有专业课程,包括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算法、离散数学、编译原理、网络、人工智能、概率统计、高等数学、数论、图论、组合数学、计算几何学、物理学和逻辑学等。有些内容甚至是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

4)竞赛题目难度大,问题的解答不仅要求能实现,而且对程序运行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严格的限制,几乎要求是解决此问题的最佳算法。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全面的程序设计和算法思维以及创新和研究能力。

5)竞赛题目与实际应用紧密相结合。很多问题来源与生活和现实世界。

6)题目非常灵活,参赛学生可以携带参考书和纸质资料,不需要死记算法,强调的是算法和知识的灵活运用。

最后,题目全采用英文描述,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英语文献阅读能力。

因此,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不仅需要学生博览群书,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超强的信息获取、理解、处理、问题分析和创新能力,才能把相关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这正是培养创新人才所需要的。下面结合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的特点,提出计算机相关专业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2 针对专业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科竞赛项目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载体

目前,学科竞赛种类繁多,层次和与学科结合的紧密程度不一。因此,首先要理顺学科竞赛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学科竞赛要能为培养目标服务,学科竞赛要能促进专业课程的学习,要选择学生能广泛参与的竞赛项目。如计算机相关专业可以选择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必备的能力,是学生进行创新实验项目的基础。而且像微软、IBM、Google、百度、金山等国内外IT巨头非常青睐参加ACM程序设计竞赛的选手,每年都招收参加过此类竞赛的学生。选择这类竞赛不仅可以构建起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模式,而且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3 把竞赛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紧密结合,建立起以竞赛驱动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只强调从理论上对知识的理解,对程序的实现和具体应用重视不够,造成很多学生编程能力差,一些基本的程序都写不出;作业量严重不足,没有一个严格的作业评价标准;实践环节不重视,对学生要求不严;考试主要还是以笔试为主,对实践考试不重视,缺乏科学的实践考核体系,出现很多高分低能的情况。

因此,必须改革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加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们的编程能力。

首先、要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像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算法分析与设计、Java等操作性强的课程应该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改革这些课程的考核体系,以实践考试为主、笔试为辅的考核方法,增加课程设计环节。除教学计划内的时间,规定学生每门课程课余时间必须完成多少设计和编程任务。

其次、建立科学的实践练习和考核体系。搭建在线判题系统,把程序设计相关课程的实践环节和实践考试都放到在线判题系统上进行。组织部分老师把这些课程的习题和标准程序写出来,产生测试数据,建立问题库,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实践练习平台和严格的测试检验平台,平时对学生开放在线判题系统。

第三、将学科竞赛与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紧密结合,使学科竞赛成为日常教学的有益补充,日常教学中渗透学科竞赛相关内容。把一些与竞赛有关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增设与竞赛相关的院选课和校选课,让课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竞赛推动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改革,以教学改革为竞赛提供支持。

第四、建立三级竞赛机制,第一级是基础课程的学习,让老师和学生都广泛参与进来,定期举行课程学习比赛,如进行周赛、月赛等,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兴趣,强化学科竞赛意识,让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都有较强的编程能力。第二级是定期进行全院和全校的程序设计竞赛,选出学生中的百分之三、四十的同学组成程序设计集训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集中、系统地培训,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增加难度和补充基础课程以外的内容,并定期举行校一级的比赛和与兄弟院校之间进行联赛,达到以学科竞赛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和促进其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第三级利用暑假时间进行组队训练、队员分工、强化训练、模拟ACM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利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为参加湖南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和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选赛等高层次比赛选拔队伍的目的,培养出实践动手能力强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4 建立学科竞赛组织机构和加强能指导学科竞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校应设立校、院二级竞赛组织机构,成立相应的竞赛指导委员会,完善学科竞赛制度。学校和学院各个部门要充分协调、各尽其职。鼓励和培养更多的年轻教师参与竞赛的指导,特别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的培养。

5 建立学科竞赛的长效机制

学科竞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学校、学院必须以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为目标,努力营造学科竞赛氛围,探索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为便于宣传和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可以成立院、校学科竞赛协会,如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协会、ACM协会等,通过协会来推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科和竞赛的持续发展。

注意学生梯队的建设,发挥老队员的巨大示范作用,通过老队员让更多地学生能深刻的理解竞赛的意义,实行高年级带动低年级、老队员指导新队员、互帮互学、互相赶超的比赛氛围,使学科竞赛具有延续性。

最终形成校院级竞赛———让所有的学生都受益,省级、国家级的比赛———高水平学生的培养,为学校争荣誉的多级竞赛机制。

6 做好组织宣传工作,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学科竞赛应该为教学服务,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服务,因此,要通过学校、学院网站、宣传海报、展板和竞赛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让更多的学生从比赛受益。

7 健全学科竞赛评价激励机制

学科竞赛评价激励机制包括参赛学生、指导教师和学院。对获奖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或减修部分选修课程,在奖学金评定的时候给予学习单项奖或学习优秀奖,给予现金奖励,获奖达到规定级别的可以保送研究生等;对教师给予工作量的补助和现金奖励,在个人评先和职称评定的时候给予政策倾斜。对于组织竞赛比较好的学院授予学科竞赛先进单位或奖金等奖励。通过学科竞赛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使学科竞赛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实践证明,开展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能弥补计算机相关专业实践教学不足和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8 结束语

总之,树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质量核心的创新教育理念;构建由学科竞赛带动地以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竞赛活动中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创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学科竞赛中学会做人和做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达到以学科竞赛带动学科发展,促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学科竞赛促进教学体系改革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C].北京,2007(1):3-4.

[2]蒋柏焰.浅议高校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的构建[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73-74.

3.大学生学科竞赛 篇三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而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手段。如何以学科竞赛为契机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一、学科竞赛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2007年教育部的“质量工程文件”中充分肯定了学科竞赛对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把学科竞赛纳入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之中。学科竞赛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或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完成竞赛任务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学习及研究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有利于优化师资队伍,也有利于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科竞赛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二、学科竞赛现状及问题

(一)竞赛项目众多难以选择

目前,国家、省、市级及其他非官方机构组织的各类学科竞赛项目繁多,如何选择适合本校实际,符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竞赛,是各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通过建立完善的学科竞赛管理制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选择和参与学科竞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竞赛中得到提升。

(二)竞赛管理过于粗放

学科竞赛的过程管理,尤其是非官方的学科竞赛管理,基本是粗放式的。学生自己组队,自己找教师指导;教师则运用自己的个人能力来协调资源的配给。教师和学生都仅仅凭借自我管理来完成竞赛活动,而学校和学院的过程管理形同虚设。长此以往,过于粗放的竞赛管理必然会影响学科竞赛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三)竞赛成果闲置

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在教师指导下耗时耗力设计的方案或产品,比赛完成后几乎就扔在一边了。如果建立起完善的学科竞赛成果转化机制,就能使学生的竞赛成果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三、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建立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

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并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组织与协调各类学科竞赛工作。往往一项比赛不同系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均可参加,而且往往多学科的学生组成一个队后,设计出的方案创新点更多、比赛成绩更好。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竞赛的组织管理工作,应该建立和完善校、院、竞赛项目负责人三级组织管理机构,保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顺畅。只有学校参与的组织管理机构才能更好地对资源进行组织协调,使不同学科的学生之间产生学科交叉和知识碰撞的火花。

(二)建立完善的学科竞赛管理制度

高效的竞赛管理除了需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还需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因为学科竞赛往往不属于教学计划中的内容,教师在学科竞赛中指导的工作量难以记入工作任务量中。同时现在国家、省、市级及其他非官方机构组织的各类学科竞赛项目繁多,学生难以全部参加。因此,建立完善的高校学科竞赛管理制度,对学科竞赛进行筛选和过程管理,是学科竞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建立师生双方的激励机制

参与学科竞赛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意味着牺牲大量业余时间来钻研学科知识、参加培训学习、设计方案等。如果对学科竞赛敷衍了事,非但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反而会影响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因此,必须建立师生双方的激励机制,以此调动师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

(四)建立学科竞赛成果转化机制

建立完善的学科竞赛成果转化机制是促进学科竞赛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长效机制。例如:学科竞赛中产生的优秀方案可以转化为实践教学案例进入到学校或学院案例库中;学科竞赛中产生的优秀产品,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社会的多渠道的交流,将其转化为具有应用价值的项目。这样就会使学生的竞赛成果得到二次开发利用,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永生等.构建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创新实践的长效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0,(6).

[2]董方旭,况晓慢.高校学科竞赛运行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14期,2010.6.

[3]何永玲,樊东红.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研究[J].钦州学院学报,25(3)2010.6.

本研究课题受到2011年北京工商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jg115204。

(责任编辑 赵永玲)

4.大学生学科竞赛 篇四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进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吉林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保障支持系统顺畅运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旨在营造校园学术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活力、培育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从而造就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竞赛是指实践类竞赛,分为国家级、省(部)级、校级。

国家级竞赛是指国家政府部门或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全国性学术团体、行业学会(协会)组织的学科竞赛;国际性学科竞赛(含分区赛),是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或其他国际学术团体,或某国学术团体面向全球组织且参赛国分布在三大洲及以上的学科竞赛。国际性学科竞赛视同国家级学科竞赛。

省级竞赛是指省政府有关部门或省级学术团体等机构组织的全省或跨省区的学科竞赛,以及全国性学科竞赛在全国各大赛区的选拔比赛。

校级竞赛是指由学校组织、学科面向覆盖两个及两个以上学院的竞赛。

纳入学校竞赛体系的竞赛项目,须经学校职能部门确认。

第二章 组织与管理

第四条 吉林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由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长负责领导,教务处、校团委负责宏观管理工作,并组织参加省级以上竞赛和举办校级竞赛。校团委负责主持“挑战杯系列”竞赛,教务处主持其余学科竞赛。

第五条 职责分工:

(一)教务处、校团委负责各级竞赛的组织、宣传与协调工作,落实经费、实施奖励、总结交流;组织制定校级竞赛章程及实施方案,组织校级竞赛工作;成立竞赛研究团队进行专门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组织落实省级以上竞赛的承办工作。

(二)承办校级竞赛的教学单位,教学副院长、学院分团委书记分工落实竞赛实施工作。提供必要的场地及仪器设备,协助学校组织竞赛专家做好竞赛命题、评审等工作,做好竞赛过程组织及颁奖工作,建设竞赛文档。

(三)参赛学生所在教学单位,宣传竞赛章程及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学生参赛;选派高水平教师进行赛前辅导,提供赛期后勤保障等工作。

第六条 竞赛参赛者原则上应为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学校鼓励跨院、跨专业组成参赛队。学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各学科校级竞赛,校级竞赛优胜者有资格参加省级竞赛,省级竞赛优胜者有资格参加国家级竞赛。如竞赛级别序列不连续,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优秀学生参加上一级竞赛。

第七条 凡是由学校资助经费的竞赛作品,知识产权均归学校所 有。竞赛作品由竞赛承办单位,或学生所在单位负责存档。

第三章 竞赛奖惩

第八条 竞赛所获荣誉归属参赛学生、指导教师、责任学院和学校共有。学校将根据竞赛级别、获奖等级,对参赛学生、指导教师、优秀组织单位予以奖励。一次参赛多次评奖的竞赛项目,或同一竞赛项目(参赛者)在不同级别竞赛中获奖,指导教师及参赛学生均按最高获奖等级进行一次性奖励。

第九条 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竞赛,学校为指导教师(组)核算相应的教学工作量。以团队参赛的赛事,以队为单位核算工作量,省级竞赛每队40个标准学时,国家级竞赛每队80个标准学时;学生单人参加的赛事,省级竞赛每队20个标准学时,国家级竞赛每队40个标准学时。

指导教师(组)指导学生(含团队)获奖,学校颁发获奖证书,并按吉林大学校内津贴奖励办法予以奖励。

参加国家级竞赛,获得竞赛组委会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学校对获奖教师一次性给予奖励津贴。

第十条 学校对获奖参赛队颁发“创新实践成果奖学金”。奖学金由团队负责人(第一作者)分配。奖励标准执行《吉林大学本专科生创新实践成果奖学金实施细则》。

第十一条 参与指导学科竞赛,教师(组)应获得教学业绩(成果)认定,应用于当年考核、职称晋升、教学评优等工作。

竞赛获奖学生及创新成果,应用于评奖评优、推荐免试研究生、课外培养计划学分认定等环节。各教学单位须制定相应的“获奖成果应用实施细则”,并报教务处备案。

第十二条 学校每年评选优秀组织单位,予以表彰并发给相应的奖金。“优秀组织单位”每评选一次,分别评选国、省、校三级竞赛优秀组织单位各一个。

第十三条 学生参加各类竞赛,须遵守相关章程、严守学术诚信。学校将依照吉林大学考风考纪等相关规定,对实施违反学术道德等行为的相关学生给予相应处分;在职教职工及单位责任人,按照吉林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处罚相关规定给予处分;如涉及法律问题,移交相关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章 附则

5.大学生学科竞赛 篇五

赛和科技活动项目

1、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学成果展示活动 主办单位:省教育厅

承办单位:省教育技术装备站

各设区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装备站

参加对象:普通高中学生

初赛时间:5月上旬(考点:各设区市)决赛时间:7月上旬(考点:南昌市)

2、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江西赛区)

主办单位:中国数学学会

承办单位:江西省数学学会科普委员会

各设区市教研室

参加对象:高中二、三年级学生

报名时间:5月

预赛时间:6月29日(考点:各设区市)决赛时间:9月14日(考点:南昌市)

3、第3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江西赛区)主办单位:中国物理学会

承办单位:江西省物理学会

各设区市教研室

参加对象:高中学生(不含历届生)

报名时间:3月-6月

初赛时间:9月6日(考点:各设区市)

理论复赛时间:9月20日(考点:南昌市)

4、第28届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江西赛区)主办单位:中国化学会

承办单位:省化学化工学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 各设区市教研室

参加对象:高中学生(不含历届生)

报名时间:6月底前

竞赛时间:9月中旬(考点:各设区市)

5、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江西赛区)

主办单位: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委员会

承办单位:省中学生生物竞赛委员会

各设区市教研室

参加对象:高中一、二年级学生

预赛时间:4月13日(考点:各设区市)

复赛时间:5月11日(考点:南昌市)

6、第20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江西赛区)

主办单位:中国计算机学会

承办单位:省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

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

各设区市科协普及工作部

参加对象:小学、初中和高中(中专及技校)学生 报名时间:9月

初赛时间:10月下旬(考点:各设区市)

复赛时间:11月下旬(考点:待定)

7、第15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第13届江西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技能提升活动,第12届江西省中小学机器人技能提升活动)

主办单位:中央电教馆

承办单位:省电化教育馆

参加对象:全省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在校学生

第15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评选类项目”活动时间: 4月下旬-7月下旬;“竞赛类项目”活动时间:7月下旬-8月上旬

第13届江西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技能提升活动时间:3月中下旬

第12届江西省中小学机器人技能提升活动时间:5月中旬

8、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第29届江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主办单位: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领导小组

承办单位: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发改委 参加对象: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

初赛时间:3月8日

复赛时间:4月26日

全国决赛(终评)时间:8月

9、第14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

主办单位:教育部、中国科协、香港周凯旋基金会 承办单位:省教育厅、省科协

参加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

申报时间:5月15日至6月15日

全国决赛(终评)时间:11月

10、全省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学生教育成果展示活动 主办单位:省教育厅

参加对象:在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参加活动的中小学生 展示内容:科技模型制作、陶艺制作等

展示时间:待定

展示地点:待定

11、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江西赛区)

主办单位: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

各设区市教研室

参加对象:高二、三年级学生

初赛时间:11月9日(考点:各县、市、区)决赛时间:12月7日(考点:各设区市)

12、第13届江西省高中英语听力提升活动

主办单位:省教育厅

承办单位:省电教馆

参加对象:高中一、二年级学生

6.学科知识竞赛方案 篇六

一、竞赛目的及意义

为了巩固和扩大学生在课内所学的知识,拓宽知识面,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探索精神和创造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特长,特举办此次学科知识竞赛。

二、竞赛时间及科目

1、竞赛时间:第十六周星期三(12月16日)晚6:00—8:00。

2、竞赛科目:六七年级数学、八年级数学和物理,九年级数学、物理和化学。

三、竞赛命题及监考阅卷

1、命题原则及要求

(1)要求试题力求具有趣味性、开放性、灵活性、时代性,题型多样。

(2)竞赛试题采用合卷形式。六七年级数学100分,八年级数学和物理各60分,合计120分;九年级数学、物理和化学各40分,合计120分。

(3)命题及试卷编排:教务处

2、考场:阶梯教室

3、监考安排:监考:郭凤斌

4、阅卷: 数学:高海鹏(负责)、白文、陈志锋、张娟利、陈兵兵、刘耀利和薛海龙。

物理和化学:孙有福(负责)、郇郁、许燕、蒋志伟、苏永宏、张武民。

5、试题编排、打印和成绩汇总:教务处

四、参赛名额分配及报名

1、六、七、八、九年级分四个小组进行,六九年级每班选拔6名同学参赛,七八年级重点班12人,其它各班2人,共计72名同学参赛。

2、报名:班主任同科任教师商议决定后,由班主任报到郭凤斌老师处。

3、报名时间:2015年12月7日——2015年12月11日(星期五)结束。

五、奖励办法

各年级各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

教务处

7.大学生学科竞赛 篇七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 丰富社会实践, 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落实到具体措施上, 举办各类学科竞赛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是有效手段。

1 实践、创新能力内涵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 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虽然国内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各不相同, 但他们对创新能力内涵的阐述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 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 核心是创新思维。第二种观点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识四类。这三种观点较好的阐述了创新能力的内涵。

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它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身心能量系统。这一系统中包含着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 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以实践能力的结构为依据。

大量研究表明, 能力与缄默知识有很大的相关, 而这类知识的掌握常常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较少需要别人的帮助, 只能通过个体的亲身实践才能形成。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践, 而且实践机会越多, 个体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的可能性就越大,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地练习, 才能从不熟练达到熟练, 逐步提高。积极参与、勤学苦练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必经途径。

2 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障碍

2.1 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系是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根本障碍

文献[3]精辟总结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差异:应试教育体现了以应对考试和进行选拔为基础的教育的价值取向。它只重视少数学生, 只教授对应考试的知识, 强调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唯一性, 忽视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从而造成学生片面、畸形的发展。素质教育则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 它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宗旨;承认发展的多样性, 倡导个性发展;认为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 强调发展的主体性;注重潜能开发。在教育内容方面, 应试教育以应试、升学为目标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 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组织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方法方面, 应试教育无视学生主观能动性, 强调知识灌输, 忽视培养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倾向于死记硬背, 学生负担重;素质教育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引导学生形成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在学习中培养能力。在教育评价上, 应试教育仅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指标;素质教育以综合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全面、合理、科学地评价教育质量。

尽管我国已经在素质教育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仍然离真正的素质教育有很大差距。

2.2 思想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力化是首先要克服的障碍

岳晓东认为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首先在于克服思想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力化。

思维标准化泛指思维方向、方法和技能的规范化和模型化。如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 一般人在5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 在7岁时可具有10%的创造力, 而8岁以后其创造力就下降为2%了。这种现象的出现本质上是因为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 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

思维标准化对学生的独立思考有 (1) 功能固着; (2) 权威迷信; (3) 思维惰性三种破坏作用。功能固着指的是学生将某种对象的功能或用途看成是固有不变的, 它是思维缺乏灵活性、独创性的突出表现。突出表现为“一题一解”、“一问一答”的思维惯性, 缺乏“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的思维灵活。权威迷信指的是学生绝对相信所学过的知识, 全无批判意识, 它导致思想的僵化和禁锢, 压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思维惰性使得学生不愿也不善于对学习内容作深入的思考。通常是教师考的就学, 不考的就不学, 这种功利性的教学养就学生的思维惰性、奴化学生的人格。

知识无活力化指学生所学的知识很少或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它本质上是知识吸收的僵化。加强在实践中对知识的运用是是知识活力化的基础。

3 参加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对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或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 以竞赛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完成竞赛任务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并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及研究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系列化活动。我国学科竞赛始于1993年, 为了推动和促进高等学校的教改工作, 原国家教委提议在高等学校组织开展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四大竞赛。1994年试点成功后开始在全国进行推广。近几年全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很多赛事, 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渠道。

以商科类竞赛为例, 大多是要求参赛者根据大赛组委会提供的案例, 自主确定设计的领域和方向, 完成设计内容。因此参赛队伍首先要分析案例, 再确定大赛的设计方向和选题, 最后根据相关的理论知识完成设计内容。比赛能充分调动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阶段思维能力, 而且各参赛队伍最后完成的设计方案还能解决案例中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 给企业提供决策依据。这种比赛需要学生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 综合的、多角度的创新性来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 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全方位的锻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类似。

3.1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运用

很多大赛, 多是综合性的考量参赛人员对于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 尤其对于商科竞赛来讲, 不少是资助大赛的企业的实际问题的提炼与简化, 学生想要吃透竞赛材料, 常常需要到企业去实地调研, 然后搜集行业的相关资料, 去给大赛案例诊断分析问题, 考虑使用哪些知识模块进行解答。这些来自于现实问题的难题, 通常使用一个知识点无法解决, 而需要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认识和内在联系会大大加强, 提高知识的活力。

3.2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想从众多参赛的学生中胜出, 必须得有新意、与众不同。或参赛方案的出发点新颖, 或提供解决方法全面, 或能够想他人之未想, 必须得有某方面远超于其他竞争对手。所以, 参赛的学生一开始就应考虑的是“如何与他人不同”, 参赛的过程中, 同样的一个问题, 还能从参赛的其他选手那看到不同的思考、不同的解释, 这个过程对于打破学生以往的应试教育中的一个问题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固化中会有积极影响。而且, 学生的想法受到的约束也较少, 如能得到指导教师的适当点拨, 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3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能力

参赛的学生需有适当的分工, 需经常进行方案的讨论、修改, 这对于实践能力中的社交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使用计算机等工具的能力都有助益。对于实践能力中的专业实践能力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 (Problem-Based-Learning, PBL) 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 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PBL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 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 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而这些问题并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 需要通过学生的分组合作、共同探究去逐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为主, 教师则退居后台, 仅在关键时刻起到点拨、引导作用。参加学科竞赛、科研活动可以视为是PBL的一种, 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刘磊, 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 2005, (2)

[2]周爱国.关于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 2006, (2)

8.大学生学科竞赛 篇八

关键词 学科竞赛 校企合作 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学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使之凭借基础实力和特色实力,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取胜,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学科竞赛在浙江省广泛开展,如财会信息化、电子商务、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工业设计、生命科学、力学、程序设计、英语演讲、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竞赛项目多、参与面广、在国内都引起了很大反响。

一、学科竞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

学科竞赛的开展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促进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科竞赛的开展,有助于激发高校学生创新和竞争意识,发扬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学科竞赛可以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同时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此外,学科竞赛还可以作为宣传学校形象的一个手段,提升学校知名度与竞争力。

以浙江省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高职高专组)为例,初赛采用封闭式考场,从上午8时至下午15:00时,由3名 同学组成的团队完成中级会计师考试难度的3道会计业务题和2道财务管理题,采用MS OFFICE WORD完成竞赛答卷并统一打印。高职组可以携带初、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教材,《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

高职高专组决赛,由参赛队(3名同学组成)从会计、财务管理二组题目分别抽取1题,加上另外1题必答题,共需要回答3题。赛题以会计、财务基础知识、初赛案例相关问题分析为主。每支参赛队伍答辩的总时间不超过10分钟。每一答辩题目应由1位队员做主要回答,其他队员可作补充,回答时可使用答辩教室内的黑板进行演算。答辩老师也可针对回答情况作进一步提问。

二、当前学科竞赛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学科竞赛与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密切结合,有助于推动课程教学、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等工作,是一种能使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拓宽知识面,并有效提升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之一。

笔者走访了几家兄弟院校了解到,近几年学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项目数逐年增加,参赛人数迅速上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参与面也迅速提高,但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1)校内学科競赛重点不突出,品牌竞赛项目少,不同学科间竞赛发展不均衡;

(2)有些竞赛的含金量有限,学生参与面大受益面小;

(3)主动争取地方资源意识不足;

(4)学科竞赛与日常教学、实践环节、课程建设融合度不够;

(5)部分学科竞赛游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外。

三、实现学科竞赛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措施

(一)重视学科竞赛的育人作用和质量

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科竞赛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科竞赛的开展对人才培养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各级各类竞赛项目的不断开展,学生参加各级竞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参与面迅速提高。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均采取了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参加各级竞赛。

目前学校校内竞赛项目逐年增加,校外竞赛项目种类丰富,民间学会或者各种社会团体组织的竞赛项目泛滥,出现了学科竞赛量的迅速发展,而部分竞赛的权威性及含金量有限,社会承认度有限。在学科竞赛的开展有着良好的校内、校外环境的同时,需要注意学科竞赛的“质”与“量”均衡发展。

(二)凸显学科竞赛的校企合作特色

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平台,还要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学科竞赛组织方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学科竞赛,利用社会力量和资金来支持高校实践创新项目,促进学科竞赛校内外资源的整合,融入地方并逐渐成为自身的特色,实现学科竞赛对接地方、服务地方的积极意义。

以浙江省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为例,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九年,是一项非常受省内高校重视的竞赛。我们有些竞赛获奖毕业的学生说起,在他们求职的时候,省内大部分企业不知道、不了解该竞赛,也不知道该竞赛获奖的意义。那些参加该竞赛训练并获奖的学生不管是在知识层面还是能力层面,都是非常优秀的,应该说是很多企业想招揽的储备人才。但可能因为校企合作层面不够深入、学科竞赛的社会效应不够宽广,导致竞赛获奖对学生的求职应聘帮助不大。笔者大胆设想,像这样的一个竞赛,是否能够借助“非你莫属”这一个求职应聘电视节目的模式来办?由浙江省教育厅牵头邀请省内企业加入,各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可以组成专家团,对学生进行考核,看到中意的学生可以招入麾下。

(三)结合学科竞赛进行教学和科研改革

在教学方面,坚持教学改革,并将学科竞赛的相关内容渗透到教学计划当中去。一方面,根据不同年级可以开设跟学科竞赛相关内容的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与学科竞赛相关内容的教学,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充满活力,扩大学科竞赛知识的受益面,同时也为后续大赛的选拔打下基础。其次,在教改科研方面,可以吸引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也为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提供了保证。

学科竞赛是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也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它为培养优秀的技能人才,全面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综合判断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基金项目:

9.英语学科知识竞赛方案 篇九

为检测各年级英语兴趣小组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根据教导处期初计划,特组织本次竞赛。

一、比赛时间 : 6月 15 日下午 3 : 00-3 : 40(收、发卷以广播为准)

二、参赛对象 :全体学生。

三、评奖方法:

以年级组为单位,设团体与个人两类奖项、团体奖项:一个班级;、个人奖项:年级组设一等奖 2 名、二等奖 4 名、三等奖 6 名。

综合教研组

10.学科竞赛辅导计划 篇十

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开发学生潜能,提高育人质量 ;为了提高竞赛辅导教师的积极性,提高竞赛辅导的质量;为使我校今后在各级物理竞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学校的综合评价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培养出更多优秀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经研究决定特制定本辅导方案,以用制度规范、督促、激励教师认真开展竞赛辅导工作。

一、辅导对象:各年级优秀生

辅导形式:由教导处牵头,教研组长负责以集中辅导、分散带队的形式进行;即每个年级分学科组建辅导班进行集体授课,做到定人带教、落实责任辅导内容:以课程跟踪辅导为主、拓展深化教材内容

辅导时间:每周二和周五17:05—18:05(如有更改,以通知为准)

辅导地点:A栋五楼课室(如有更改,以通知为准)

二、计划制定:

学科竞赛辅导是学校教研的重点工作之一,由教研组长负责根据本组情况确定各年级竞赛辅导负责人及辅导成员,负责人原则上为各备课组长。由负责人制定各年级本学科 “竞赛辅导计划 ”并要求确定一套辅导用书。

三、计划实施:

首先由科组人员负责组建好辅导班级,通过物理基础知识考核筛选辅导班学生,原则上辅导班人数在50名以内,分成竞赛辅导班;然后确定竞赛辅导教师;再根据计划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辅导。

四、辅导员 职责:、严格执行辅导计划,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认真开展辅导活动;、每个辅导员必须认真备好每一节辅导课(要有教案);各辅导教师要做好带教学生的日常辅导,带教教师要每天督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每次练习测试以后要有试卷分析、针对措施、调整方案等书面小结。、物理科组将不定期地对活动开展、辅导教学、定人带教等方面作检查。

五、参加学生要求:

1、学生凭校牌核对座位名单后进入辅导班上课。上课以认真听辅导老师讲课,如有上课未经辅导老师允许讲话等违反课堂纪律等现象。被警告两次以上的同学将被除名。

2、迟到或早退4次以上(两次算一次缺席),或缺席2次以上者,将被除名。

3、每个周重排一次座位表,学生座位表将挂在网上,被除名同学将不再安排座位。相应通知只通知辅导班同学。

4、本学期未将进行一次测试,成绩在班级前80%者进入寒假辅导,寒假回来再进行一次测试,成绩在前80%者进入下一轮辅导。

11.大学生学科竞赛 篇十一

一实践依据

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把学科竞赛活动列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支持项目。学科竞赛作为创新教育的特殊形式和有效载体已逐渐被社会和高校所认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查新、综合应用和团队协作来完成竞赛任务,即增强了学生学习及研究的主动性,也检验了专业教学或实验教学的成果,同时帮助完成教师部分科研工作,有助于师生沟通合作,营造一种探索研究、普遍提高、个性发展的培养氛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教学研究水平。

二实施内容

1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构建学生科研培训体系

根据学科发展状况和校院自身特点,以现有研究所为条件,逐步探索实施了“课堂拓展-学生竞赛-科技创新-教师科研-人才培养”的模式,初步达到了分类实施、因材施教、教学科研相辅相成的效果。

从2000年开始,生命科学学院每年举办“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报预评审和全国挑战杯大赛选拔,参赛学生覆盖面达在校生的50%。2007年学校发起并承办了首届全省大学生生物技能竞赛,并经过两年的试行,在学校和学院的努力下,2009年,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正式纳入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序列,我校作为秘书长单位,成功承办了第一、二、三届生命科学竞赛,这也为师生广泛参与竞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院构建了多层次的课外科研培训体系,依托教师科研工作坊,通过本科生助学、助研和培训活动,保证本科四年创新教育不断线。在一、二年级,经过基本培训及技能考核,才能进入教学或科研实验室,实验室准入率达到80%左右。通过参加实验技能竞赛,参与高年级学生及教师科研项目开展创新教育。在二、三、四年级,学生分组开始以学科竞赛为项目进行科研实验,通过申报并承担省、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孵化项目,参加国家、省、校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浙江省大学生学科竞赛等活动开展创新教育。日常教学与学科竞赛有机结合,把学科竞赛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教师将专业课程的实践部分综合、合并成一门具有连续性、操作性和应用性的实践课程,如分子生物学大实验、生化大实验、普通生物学实践等课程。

2以教师科研工作坊为依托,促进学研结合

与教师自主科研充分结合,以科研工作坊等形式,为大学生的科研实践提供多层次的训练环境的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教与学的课外拓展。

学院下设2个研究所,建立了分子、蛋白、细胞三大基础实验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制药、环境、心血管和肿瘤为主的6个科研工作坊。每个工作坊设负责老师1人(副高及以上职称),指导老师2~3人(中级及以上职称),同时还配有1~2个辅助老师(中级及以下职称),可以接受10~15位本科生,学生覆盖面达50%。

这种由师生共同组成的工作坊,通过学科竞赛这个平台,围绕竞赛知识领域,师生共同提出研究专题,选择研究方法,开展专题研究,获得成果并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

人才培养与教师科研工作相结合,保证了教师的知识更新和科研开展,保证了学生实践平台的先进性,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生物技术创新和升级的需要。

3以竞赛项目为驱动,推动学生对相关课程群的自主学习

每个竞赛项目都是一个小课题。要完成这个项目,必须有相关课程群的知识构成,具备基本的实践技能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要取得好成绩,还要有求知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涉及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各个方面,需要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多课程的学科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灵活应用。全国挑战杯科技计划大赛更是融入了医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多学科交叉。

同时,竞赛的指导过程可以是一个教学改革的过程。以课题为项目进行大实验教学。指导教师以完成一个实验项目为目标,综合各课程群知识驱动项目的完成和教学。例如生物化学大实验,主讲老师依托脂代谢科研工作坊,结合2011年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丹参酮ⅡA抗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蛋白质网络的建立与分析”,设计大实验,让学生从血清中分离提取LDL,并用于科研的降脂中药的检测。这一过程涉及细胞、细胞器分离的概念及方法,如密度梯度离心法等,是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都要掌握的基本实验方法之一。同时学生还需要掌握LDL的功能,实验设计原理及检测方法,这不仅是课堂知识的拓展,也是理论知识转化成科研实践的绝佳示范。

除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外,针对高年级学生,根据竞赛要求开展竞赛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选题,认真撰写申报标书和PPT讲稿,组织课题评议,择优立项进行竞赛准备。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内容活学活用有机联系的方式深入科研实际,提高他们知识运用、团队合作和科研实践的能力,达到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目的,为学生的就业和升学、深造奠定基础。

4综合保障,推动专业教育与学科竞赛一体化发展

确立学科竞赛为培养目标服务的思想,重视发挥学科竞赛为专业服务的导向作用,把学科竞赛纳入实践教学重要环节,作为常规性的实践(实验)教学活动内容。

学校新修订培养方案已明确把学生的科技竞赛活动纳入到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中,“学生必须修满第二课堂学分才能毕业,在《浙江中医药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实施办法(试行)》中,设置了科技创新类学分,规定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取得该类学分。”

引入激励机制,提高师生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的主动性。学院对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及时给予成绩、学分和物质的奖励,并在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评定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指导学生参赛的教师记课时酬金和奖金鼓励,并在年度考核、职称晋升、教学成果奖评选、教学优秀教师评选时予以优先考虑。使广大师生对待学科竞赛的态度发生质的转变,教师由过去的“要我指导学科竞赛”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指导学科竞赛”的主动状态;学生由“要我参加学科竞赛”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参加学科竞赛”的主动状态。

三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2005年以来,本科学生先后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在大学生生命科学学院竞赛中获省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立项41项,校级科研课题立项81项,学生在各级各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3篇。

2促进了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2005年以来,学院共有10个项目获得厅局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人次在省高校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2人获得省校坛新秀奖,2人成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国家级科研课题6项,省部级14项,厅局级49项。公开发表论文282篇,其中SCI、EI收录46篇。

3改善了班级学风,提升了学生的就业升学竞争力

从目前学科竞赛开展情况来看,学校通过认定创新学分、开展非学业因素评价等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吸引了更多的学生。能在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大多数是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在学生中较优秀的群体。通过竞赛,这些学生凝聚成了一支学习能力强、学习潜力大、学习效果明显,代表优良学风的学生骨干队伍。在就业中也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了90%以上,特别是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6.4%。

4惠及面广,师生受益多

2009年我校自主设计创立的生命科学竞赛被正式列为浙江省大学生学科竞赛以来的这三年,每年都有32所本科院校近400名学生,100余名指导老师参加最后的决赛,加上各校的选拔赛,辐射的师生面就更广。根据研讨会反馈,各校统计学生参与面到达生命科学类专业学生数的30~50%。作为竞赛的秘书长单位,学院师生参与率很高。竞赛培养了师生的团队进取创新、互相协作的精神。

5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上一篇:七夕节送给女朋友的浪漫短信祝福语下一篇:将青春献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