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工作总结范文

2024-09-13

医疗工作总结范文(精选8篇)

1.医疗工作总结范文 篇一

2011芒海镇合作医疗工作总结

2011年是芒海镇合作医疗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芒海镇合管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紧围绕上级相关部门的安排和部署开展合作医疗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围绕“以参合群众”为中心,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为促进芒海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

芒海镇合管办在市委、市政府、市卫生局、市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合管员及村小组干部的通力协作下,芒海镇合管办严格执行岗位职责,完满完成本的工作计划与任务。

一、基本情况

芒海镇位于芒市西南部,距市政府芒市84公里,全镇总面积105平方公里,国境线长26.6公里,海拔最高1500米,最低海拔760米,高低相差740米,年平均气温19.5度,年平均降雨量1300—1650毫升,全镇所辖3个村委员会,21个村民小组,1358户、5936人,其中:农业户数 1358 户,5713人,居住着汉族、傣族、景颇族、傈僳族等民族;汉族占42.3%,是典型的边境少数民族乡镇;东与勐戛

相邻,南与缅甸与河相畔,西南与遮放接壤,是芒市是最边远、国境线最长的乡镇之一。

芒海镇合作医疗办现有编制人数3名,实际在编人数2名,其中计算机专业一名、临床专业人员一名。全面负责对芒海镇合作医疗相关工作的开展。

二、筹资工作

芒海镇地理位臵特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群众生活水平普遍不高。2011年芒海镇合作医疗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将芒海镇辖区内的人口全部纳入边境村民,享受到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由民政部门负责对芒海镇边境居民的合作医疗进行全面助缴,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经济负担,合作医疗相关政策进一步深入人心,赢得了百姓对合作医疗的认可及好评。

2011年芒海镇合作医疗筹资工作在镇政府的组织、安排下,于2011年8月2日正式启动合作医疗筹资会,安排各村组干部对辖区内居住、符合条件的居民进行合作医疗参合登记。

芒海镇合管办始终坚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全面总结过去的筹资经验,改变过去手工逐人登统的方式,以表格电子名单的形式下发到村组干部手中进行参合登记,从而简化了筹资流程,最大程度上有效避免因手工登统而造成的漏登、漏报、漏填现象发生,全面确保符合条件的

参合群众利益最大化,享受到应享受合作医疗相关政策。2011,芒海镇应参合户1358户,参合人数为5713人,实际参合户数1449户,参合人数为6234人,参合率100%,完满完成参合指标及任务,参合率过高的原因:2011年人口自然增长98名新生儿,涉外婚姻人数(缅籍)人数为264人,未出生25人,外来人口长期居住及缅籍到中国整户定居49人,其余为机关家属非城镇居民及外嫁但户口未迁出人员。

三、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推动芒海合医工作

芒海镇合作医疗办工作人员以“参合群众利益第一位”以“合作医疗工作”为中心,紧密围绕“把人民服务作为毕生追求,把人民谋利益作为最高目的”的思想理念开展合作医疗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务实工作作风,积极、稳妥、主动的做好本职工作,尽心竭力地办实事,做好事,在工作上赢得了参合群众的认可及好评。

(一)报账工作

全面熟悉相关合作医疗政策,做到作账及时、准确,对合作医疗报账相关项目、诊查、材料进行认真、细致的核实,确保报销项目及费用的准备性,2010年12月21日至2011年11月15日,合作医疗报账11085人,其中卫生院合医门诊人数8988人,总费用295098.40元,合医报销104275.60 元; 村级门诊人数1613人,总费用40601.70元,合医报销16532.50 元;乡镇住院466人,总费用439274.34元,合医报销317248.40元;市级住院10人,总费用21782.79元,合医报销12359.20元;省级住院8人,总费用36980.31元,合医报销11266.00元。

(二)资金安全管理

芒海镇合作医疗资金严格执行相关财金工作制度,合医资金实行封闭式运行,做到账目分开、科目明析,资金实行专户专款管理,专款专用,并实行会计、出纳、管理员分开,各尽职责,相互监督、制约,真正做到管钱的不用钱,用钱的不见钱,确保基金每一分钱用到参合农民身上。

(三)资金审核

进一步加大资金审核力度,有严密的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严防资金被挪用、转移;加强对辖区内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严格要求定点医疗机构充分贯彻、落实合作医疗政策,依相关管理规定对辖区医疗机构进行监管,由其是补偿的真实性与补偿患者身份的真实性,防范套取、虚报、冒领、骗取合医资金、补偿患者身份不符合现象发生。

(四)督导

芒海镇合管办年内共对辖区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医疗督导17次(芒海镇卫生院、赖南村卫生室、吕英村卫生室),督导中各定点医疗机构的表

3、表4合医证号、处方记录能一致,参合患者就医记录采取进村入户、患者随访、随机抽查的形式对医疗机构合医报账进行督查,经过下乡入

户核实,诊疗信息与诊疗用药真实、有效,不存在虚报、套取合作医疗资金的行为。

在督导过程中,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处方进行随机抽查,抽查中的处方部份存在书写不规范、金额数字过潦草、未标注剂量、用法、规格、给药次数的情况。

病历进行随机抽查

病历书写基金符合规范要求,但一些病历的书写时间未按《病历书写规范》规定时间内完成,个别病历存在有检查,无医嘱,有医嘱无护士签名,三测单不健全现象。

药品采购、销售情况

定点医疗机构实行统一网上采购,并由指定配送企业进行药品配送。全镇定点医疗机构药品全面根据基本药物政策,实行“零差率”销售。

医疗行业收费

年内对医疗机构处方、病历收费项目进行督查,督查中未发现未按国家相关政策收费标准进行,同期药品销售价格与药品进价相符。

(五)公示、政策宣传

每月及时对合作医疗报账信息进行公示,做到资金运行动态的公正、公开、透明,让群众知晓资金使用运态,实现让群众来监督、管理。

利用集市、下乡对农民群众进行合作医疗相关政策宣

传,做到宣传及时,保障参合群众了解合作医疗最新政策信息,努力使合医政策知晓率提高,让合作医疗政策惠及到每位参合患者。

四、组织学习、廉洁自律,始终保持思想工作先进性 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事业单位机构改地的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理化修养。能注重加强合作医疗相关政策的学习和研究,探索和思考实际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力求改变传统的思路和方法,增强主动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及时加强时事与政策的学习,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思想上、学习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先进个人事迹不断激励自己,以典型案例不断警示自己。

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全力以赴地做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每一件事情,尽心尽力地办实事、做好事。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自觉用党纪国法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接受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五、取得成绩

1、改善卫生人员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合作医疗管理制度进一步得到了规范与落实,参合人员前往医疗机构就医,有效地调动了医务人员积极性,有力促进了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的健康发展。

2、解决了农民就医难的问题。从实施合作医疗前的情况看,广大农民看不起病,“小病过挨、大病等埋”的情况比较严重。实施合作医疗后,芒海镇农民群众求医保健积极性与意识性逐步提高。

3、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加快了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使定点医疗机构得到全面发展,医务人员培训得到加强,素质得到提高。

4、合医门诊慢性病补偿的实施,提高了门诊慢性病补偿上线有效缓解慢病患者看病就医负担。

七、存在的问题

1、现有医疗服务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加上中标药品的价格普遍较高,一般诊疗费的实施加据肌注患者及诊断购药患者的就医成本,合医门诊每年200元的补偿上线使参合农户年封顶线很容易封顶。

2、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政治意识及职业道德需进一步培养,控制住院指标。

3、村级卫生室村医的出诊费用有待上级出台相关文件进行规范化,实行统一的收费标准。

八、下一步工作计划

1、进一步建立健全合作医疗参合人员信息档案,明确人员身份,构建一套完善的档案库,明确出一般农户、五保户、贫困户、涉外婚姻人员。

2、进一步加大合医政策的宣传及时性,确保政策宣传及时、准确。

3、加强各乡镇工作人员合医工作的沟通,了解其他地区地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结合芒海镇实际,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科学的管理办法。

芒海镇合管办 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2.医疗工作总结范文 篇二

制度体系建设方面:一是要从“人人享有”向“公平享受”转变, 逐步实现城乡各类劳动者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的均衡。在我国城乡大多数劳动者和居民都享有不同程度的医疗保障之后, 不同人群之间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差距大的问题凸现出来。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构成, 有的地方还有一些补充险种和附加保障项目, 部分机关、事业单位仍在实行公费医疗制度。这些针对不同人群的保障制度虽然都是国家举办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但待遇水平差别大, 如2010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筹资水平是人均1331.61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均筹资为126.24元, 前者是后者的10倍以上。社会保险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体现公平性, 即每位公民根据需要都有平等地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当然, 国家提供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不是平均主义, 更不是过去的“大锅饭”和免费医疗, 而是机会的公平和基本权益的公平。目前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的差距, 主要是制度机制不同、单位和个人的缴费不同、财政补助的数量和形式不同、制度实施的早晚不同, 以及管理体制不同等原因造成的。改革的方向是基本制度要体现人人平等, 不同需求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来满足。当前要尽快统一正在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政策和待遇标准, 加快公费医疗制度改革。同时要逐步消除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方面不合理的差距。

二是坚持基本医疗保险保基本的原则, 合理确定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近年来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一些地方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民医保政策内住院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5%以上、70%、75%左右, 有些地市甚至超过85%, 一些地方还建立完善了门诊统筹制度和大病保险。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是好事, 但要量力而行。我们注意到, 一些地方近几年由于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快速提高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造成很大压力, 有些地方已经出现基金收不抵支的情况。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来自用人单位和个人的缴费, 如果不考虑基金的承受能力, 过快地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水平, 一旦出现大范围的基金收不抵支, 而福利的刚性作用又不能降低已有的待遇标准, 最终将使政府财政背上沉重的负担, 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乡三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 最长的不过十几年, 短的才几年, 多数地方还存在着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运行不稳定的问题, 制度还不能说已经很成熟了。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医疗保障制度刚刚建立的实际情况出发, 合理确定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支付比例, 坚持基金的收支平衡。只有守住保基本的底线, 才能实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整合医疗保障资源, 形成定位准确、职责清晰、相互衔接配套的政策制度体系。目前, 各类医疗保障政策制度碎片化的问题突出。首先是在基本医疗保险的三大制度体系内, 不仅存在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之间制度交叉、人员重复参保的问题, 还存在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因财政投入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基金所有权和投保人权益不同的政策问题。其次是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社会医疗互助、公共医疗服务之间存在着界限不清、职责不明、资源浪费的问题。比如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制度, 都是国家举办的保基本的保障制度, 由于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 职责划分不清, 自成体系, 再加上保障对象本身的不稳定性, 使得相互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业务重叠和资源浪费。另外, 带有公共产品性质的社会医疗保险和市场化的商业医疗保险之间也存在着性质不清, 定位不准的问题。因此要加强顶层设计, 统筹规划好各项制度安排, 分配好有限的医疗保障资源, 努力构建一个覆盖所有人群、政策相互衔接、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管理服务方面:一是继续加强扩面, 尽快实现应保尽保。据有关部门统计, 截止去年11月底,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已经超过13.4亿, 这个数据的准确性值得商榷。据2012年国家审计部门的抽样检查, 只有34%的农民参加了五项社会保险, 56.5%的农民参加了部分社会保险, 有9.52%的农民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之间的重复参保人数就有547.6万人。另据有关部门调查, 在建筑行业和一些服务行业中的部分小微企业和非公企业, 因经营规模小、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 相当部分劳动者还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 他们往往也是社会上最弱势的群体,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更大, 也更需要被纳入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这部分人有多少, 没有准确的统计, 据一些地方的测算, 不低于城镇劳动者的10%。在其他行业和企业, 已经参保的也存在因不缴或者少缴社会保险费而断保的问题。很多地方的社保部门也承认, 各地统计的社会保险参保率不准确, 因为政府相关部门对于企业用工情况的底数并不掌握, 劳动合同的签订率本身就不准确, 参保率更不可能准确。因此, 不能放松扩面的力度, 特别是要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人群的参保工作, 尽快实现全覆盖。

二是完善经办管理, 方便异地就医。异地就医难是当前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统筹层次多数还停留在市县一级, 这是造成异地就医难的根本原因。这些年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提高慢除了客观因素制约外, 也受一种观点的影响, 即认为提高统筹层次会造成当地患者大量去外地就医, 因而造成医疗保险基金超支。分析近几年转院就医人数的变化, 地市以及向省会城市及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转院的人数并没有随着医疗保险覆盖人数的增加而出现过快增长, 说明没有想象得那么严重。所以要加快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 争取在“十二五”期末多数地区实现省级统筹。当前要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跨地区的异地就医合作, 尽可能方便患者的异地就医。

3.医疗工作总结范文 篇三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权益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规范管理,加强统筹衔接,不断提高医疗救助管理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减轻困难群众医疗支出负担。

(二)基本原则。

托住底线。按照救助对象医疗费用、家庭困难程度和负担能力等因素,科学合理制定救助方案,确保其获得必需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统筹衔接。推进医疗救助制度城乡统筹发展,加强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等制度的有效衔接,形成制度合力。加强与慈善事业有序衔接,实现政府救助与社会力量参与的高效联动和良性互动。

公开公正。公开救助政策、工作程序、救助对象以及实施情况,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确保过程公开透明、结果公平公正。

高效便捷。优化救助流程,简化结算程序,加快信息化建设,增强救助时效,发挥救急难功能,使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有效救助。

(三)目标任务。

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于2015年底前合并实施,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细化实化政策措施,实现医疗救助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与相关社会救助、医疗保障政策相配套,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权益。

二、完善医疗救助制度

(一)整合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各地要在2015年底前,将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整合为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要按照《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财社〔2013〕217号)的要求,合并原来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分设的“城市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和“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在政策目标、资金筹集、对象范围、救助标准、救助程序等方面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确保城乡困难群众获取医疗救助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待遇公平。

(二)合理界定医疗救助对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和特困供养人员是医疗救助的重点救助对象。要逐步将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等困难群众(以下统称低收入救助对象),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纳入救助范围。适当拓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对象范围,积极探索对发生高额医疗费用、超过家庭承受能力、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家庭中的重病患者(以下称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实施救助。在各类医疗救助对象中,要重点加大对重病、重残儿童的救助力度。

(三)资助参保参合。对重点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费部分进行补贴,特困供养人员给予全额资助,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给予定额资助,保障其获得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具体资助办法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救助资金筹集情况等因素研究制定。

(四)规范门诊救助。门诊救助的重点是因患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或者患重特大疾病需要长期门诊治疗,导致自负费用较高的医疗救助对象。卫生计生部门已经明确诊疗路径、能够通过门诊治疗的病种,可采取单病种付费等方式开展门诊救助。门诊救助的最高救助限额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当地救助对象需求和医疗救助资金筹集等情况研究确定。

(五)完善住院救助。重点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中,对经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负担费用,在年度救助限额内按不低于70%的比例给予救助。住院救助的年度最高救助限额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当地救助对象需求和医疗救助资金筹集等情况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减免救助对象住院押金,及时给予救治;医疗救助经办机构要及时确认救助对象,并可向定点医疗机构提供一定额度的预付资金,方便救助对象看病就医。

三、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

(一)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各地要在评估、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扩大政策覆盖地区,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对重点救助对象和低收入救助对象经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等报销后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直接予以救助;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等其他救助对象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先由其个人支付,对超过家庭负担能力的部分予以救助。合规医疗费用主要参照当地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确定,已经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地区,也可以参照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有关规定确定。

(二)合理确定救助标准。综合考虑患病家庭负担能力、个人自负费用、当地筹资情况等因素,分类分段设置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比例和最高救助限额。原则上重点救助对象的救助比例高于低收入救助对象,低收入救助对象高于其他救助对象;同一类救助对象,个人自负费用数额越大,救助比例越高。对重点救助对象应当全面取消救助门槛;对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可设置起付线,对起付线以上的自负费用给予救助。

(三)明确就医用药范围。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的用药范围、诊疗项目等,原则上参照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相关规定执行。对确需到上级医疗机构或跨县域异地医院就诊的医疗救助对象,应按规定履行转诊或备案手续。对已明确临床诊疗路径的重特大疾病病种,可采取按病种付费等方式给予救助。

(四)加强与相关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保险监管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共同做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保险的有效衔接,确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覆盖所有贫困重特大疾病患者,帮助所有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获得保险补偿和医疗救助。加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与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高效联动,将救助关口前移,主动对符合条件的疾病应急救助对象进行救助。民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以及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承办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机制,共同做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相关基础工作。

nlc202309021004

四、健全工作机制

(一)健全筹资机制。各地要根据救助对象数量、患病率、救助标准、医药费用增长情况,以及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商业保险报销水平等,科学测算医疗救助资金需求,加大财政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捐赠,健全多渠道筹资机制。县级财政要根据测算的资金需求和上级财政补助资金情况,合理安排本级财政医疗救助资金,并纳入年度预算。省级和地市级财政应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经济困难地区的资金补助力度。中央财政在分配医疗救助补助资金时,将进一步加大对地方各级财政筹资情况的考核力度。各地应根据年度筹资情况及时调整救助方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健全“一站式”即时结算机制。做到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保险等信息管理平台互联互享、公开透明,实现“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救助对象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可先由定点医疗机构垫付医疗救助基金支付的部分,救助对象只支付自负部分。结合医保异地就医工作的推进,积极探索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异地就医管理机制。

(三)健全救助服务监管机制。要在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内,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确定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民政部门要与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委托合作协议,明确服务内容、服务质量、费用结算以及双方的责任义务,制定服务规范,并会同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等部门及商业保险机构做好对医疗服务行为质量的监督管理,防控不合理医疗行为和费用。对不按规定用药、诊疗以及提供医疗服务所发生的费用,医疗救助基金不予结算。对违反合作协议,不按规定提供医疗救助服务,造成医疗救助资金流失或浪费的,要终止定点合作协议,取消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并依法追究责任。

(四)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的衔接机制。各地要加强医疗救助与社会力量参与的衔接机制建设,落实国家有关财税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规定,支持、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资金、物资积极参与医疗救助特别是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形成对政府救助的有效补充。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提供救助需求信息,为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救助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形成工作合力。要从困难群众医疗保障需求出发,帮助他们寻求慈善帮扶。要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专业优势,提供医疗费用补助、心理疏导、亲情陪护等形式多样的慈善医疗服务,帮助困难群众减轻医疗经济负担、缓解身心压力。

五、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缓解因病陷入困境群众的“不能承受之重”,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细化政策措施,明确进度安排,落实管理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督促检查,务求取得实效。要切实加强基层经办机构和能力建设,做到事有人管、责有人负,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各级民政部门要主动加强与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保险监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做好医疗救助方案设计、政策调整等工作,更好地发挥医疗救助救急难作用。对于医疗救助政策难以解决的个案问题,要充分利用当地社会救助协调工作机制,专题研究解决措施,避免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的事件发生。

4.医疗工作总结范文 篇四

接受***医大附属***医院医疗支援队工作计划

根据***医大附属***医院与我院对口支援协议精神,为更好地落实好***医院专家来我院支援工作,结合本院实际情况,拟定今年的工作计划。

一、临床医疗支援

1、帮助我院提升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骨外科、妇产科、儿 科、重症医学科等重点学科和影像科、病理科等薄弱学科的诊疗技术水平,力争医疗技术水平在***医院支援期间内上一个台阶。

2、每位队员都能在受援科室实实在在地开展医疗新技术,教授 诊疗新方法,指导建立和发展运行新项目,从中培养我院医疗技术骨干医师,带动我院相应医疗技术提高。

3、在受援科室指导我院医师对住院病人的疾病诊疗(包括检查、诊断、治疗、手术等)、疾病防控和健康宣教。

4、定期深入乡镇或社区的中心区域开展义诊及健康与防病宣传。

二、教学支援

1、每月开展全院性的学术讲座,每周开展全科性的科室小讲课。

2、每月开展科室大查房和教学查房示教,教授我院医师更规范更有效查房和规范书写教学查房记录。

3、每月在科室开展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引导和培养我院医师对疑难危重病例讨论的正确思维与科学分析。

4、每月开展高难度手术病例的手术示教,教授我院手术新技术,提升和优化我院手术流程,培养我院手术新能手。

5、帮助我院建立起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的全套制度和整体实施方案,带领我院医师在临床实践中规范培养助理全科医生。

三、管理支援

1、医疗支援队队长也是我院科技副院长,要积极参加院长办公会议,研究和讨论医院的重大决策事项。

2、帮助我院医务科改进和完善实习生、进修生管理制度、教学模式,指导所在科室的实习生、进修生带教老师科学带教实习生、进修生,以改进实习生、进修生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效果。

3、为医院和科室提出质量与管理的改进建议,培训科室管理人员。

四、保障措施

1、医疗队员分配到对口专业的临床科室,按所在科室人员管理和规定进行排班,并安排他们的具体工作。

2、除法定节假日、公休日和值班休息以外,都得在医院正常上班。特殊情况不能上班时,需要提前办理请假手续并送交医务科备查。

3、医疗队员入住我院医疗队专有宿舍并在医院食堂就餐,有较好的生活条件。

4、***至***有直达动车,方便医疗队员回家探亲及回院报告支援工作。

5.医疗工作总结范文 篇五

第1期

长沙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

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3月26日

本 期 导 航

※工作要点※

◇2012年医改工作要点

※工作动态※

◇县政府召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会议 ◇郭塨调研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典型推介※

◇白沙乡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到位、群众满意

※工作要点※

2012年医改工作要点

☆ 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合理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公开选聘院长,全面推行竞聘上岗,实行全员合同管理,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绩效考核办法。

☆ 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现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全覆盖,稳步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在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 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按照“制止新债、锁定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原则,力争年内基本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债务的清理化解工作。

☆ 完成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今年5月我县将初步完成县卫生信息平台和县级卫生数据中心的建设,年底完成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验收。

☆ 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逐步消除“以药养医”,合理控制医药费用,转变服务理念,优化诊疗流程,推行惠民便民措施。

※工作动态※

县政府召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会议

2月16日,县政府召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庆红,县委副书记李洪波,组织部长、统战部长周志远,常务副县长胡春山,人大副主任曹艳萍,副县长周辉斌,政协副主席喻国华出席会议。

副县长周辉斌全面总结了2011年我县医改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对2012年全县医改工作作了具体部署和要求。政府办主任唐俊兴领学了《关于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意见(长县政办法„2012‟1号)文件。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庆红在会上充分肯定了去年医改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他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推进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

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庆红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正确把握我县医改工作的重点,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培训全科医生;整合各方资源,统筹推进医改。强化组织保障,确保政策落实,加强对医改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的宣传。

郭塨调研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3月22日,长沙市卫生局局长郭塨一行6人来到我县安沙镇、黄花镇调研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

调研会议由副县长周辉斌主持召开,安沙镇政府、黄花镇政府、县卫生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及村支两委、乡村医生代表参加了调研座谈会。会上,调研组听取了县政府、县卫生局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关于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的工作汇报,以及乡镇政府负责人和村支两委、乡村医生代表对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实地察看了安沙镇太兴村、和平村及黄花镇银龙村村卫生室房屋建设、设备配置情况,详细了解目前村卫生室运行情况。调研组充分肯定了我县村卫生室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强调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力推进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2月29日-3月2日,根据县委组织部、县纪委的要求,县卫生局会同县人社局等部门,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四评三公开”(民主测评、集中测评、领导测评、绩效测评,方

案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的方法,对全县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负责干部进行了公开选聘。

通过公开选聘,县卫生局新聘任了3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5名乡镇中心卫生院院长,14名建制乡镇卫生院院长,同时确定了48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副职人员。有2名原乡镇卫生院院长和3名乡镇卫生院副院长因四项综合测评结果靠后被末位淘汰,另有5名副院长因任职年龄和任职资格不符合负责干部岗位任职条件未能续聘。3月12日,全县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负责干部通过公示后由卫生局发文已全部到岗履职。

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今年,我县将建立适用共享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根据省卫生厅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要求,在北山镇中心卫生院开展了农村信息系统的长期上线工作,进行了系统应用性改造,共提出方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工作者的应用要求约80条,并已全部录入到系统中,大大提升了信息系统的功能,为全县农村卫生信息化铺开,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最近在北山镇中心卫生院试点的基础上,又在干杉、白沙、开慧、青山铺、春华五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拓展应用工作及推广培训,深受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欢迎。

※典型推介※

白沙乡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到位、群众满意

在医改工作中,白沙乡卫生院医务人员积极转变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公共卫生服务采取集中与上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0—36个月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人、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进行体检,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活动。对不能前来的村民,采取带仪器、表格上门服务,并将工作地点选在村委会或村卫生室,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

到目前为止,白沙乡卫生院已建立了20428份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9%。通过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白沙乡卫生院业务逐步上升,门诊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30%,住院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38%。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医患关系相处融洽,群众满意度大幅度提升。

送:县委办、县人大办、县政府办、县政协办、县基层医疗卫生

机构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成员。

发: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县直相关单位。长沙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

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3月26日

6.医疗工作总结范文 篇六

【发布文号】漳政综〔2007〕149号 【发布日期】2007-09-04 【生效日期】2007-09-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7年全市医疗、工伤、生育保险扩面工作任务的通知

(漳政综〔2007〕14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

为了做好2007年全市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工作,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7年全省(不含厦门)失业保险基金收入指导计划和全省失业(不含厦门)、医疗、工伤、生育保险扩面工作任务的通知》(闽政文〔2007〕217号)精神,在认真总结和分析各县(市、区)2006年医疗、工伤、生育保险扩面工作开展情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县(市、区)的实际情况,现将2007年医疗、工伤、生育保险扩面任务下达给你们(详见附表),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

1、2007年医疗保险扩面工作任务表2、2007年工伤保险扩面工作任务表3、2007年生育保险扩面工作任务表

二○○七年九月四日

7.社区医疗保健工作的体会 篇七

1 培养专业护理人才

随着我省经济的发展, 人口的增加, 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医疗保健的服务需求自然就会提高, 他们不仅需要有效的诊疗, 而且还要求得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指导和服务。现代医院早就不是用老的服务方式, 坐在医院里等病人了, 而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 走出医院大门, 把重点放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为社区群众提供全面的服务。从前社区工作内容局限, 护理人员短缺, 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1];缺少对妇女、儿童及慢性病的连续追踪护理;缺乏对老年人的健康照顾;缺乏较好的对老、幼、妇、残为重点的社区服务的保健护理模式;社区健康评估、健康干预等工作没有较好参与;社区护理缺少规范化管理[2]。统计显示, 我市的社区护士明确认识到社区护理面临着的困难, 并急切希望掌握社区护理的相关知识[3]。

针对这些突出问题, 我院尤其注意把预防保健医务人员这支队伍培养好、管理好, 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4]。院里特别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社区护理技术指导, 通过对人际沟通交流技巧、社区重点人群常见健康问题与护理对策等内容的指导, 提高社区护士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 我院学习国外先进的社区护理教学理念, 引入了“合作学习”的教学体系[5], 弥补了护理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医院领导还定期带队检查工作情况, 并解决实际的困难和问题, 调动队伍的积极性。队伍中的医务人员轮流进入社区搞预防工作, 并建立相应的健康档案。在这样的努力下, 全社区的各种传染疾病感染率逐年下降, 收到了非常好的成效, 成了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一项举措。

2 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家庭护理对策

社区医疗保健服务是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服务, 而且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该服务能防治各种病患, 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使人身心健康, 这比上医院吃药治疗效果更显著。因此, 保健服务必须从居民聚集的社区抓起, 而且务必要起到保健预防目的。例如, “纽约医疗医院集团” (Health and Hospitals Corporation, HHC) 是纽约市政府负责统筹“医疗补助方案”和“医疗照顾方案”的机构。在社区保健服务方面, HHC发起了“预防哮喘治疗行动”。哮喘病是纽约市儿童门诊的头号常见病, 为掌握社区病患病情, 该行动将每个社区的儿童哮喘病人登记在案, 为他们提供治疗仪器, 帮助病人监督呼吸, 正确使用喷雾器, 并定期家访, 指导病人正确用药。这项行动的参与不仅涉及家庭, 在各社区15所学校里也相应建立了监测网点, 帮助哮喘病人得到及时救治[6]。除此之外, 在加拿大、德国、英国、荷兰、日本、韩国等国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和需求, 建立了以家庭为基础单元, 以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护理体系[7]。在太原市, 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中老年人的重要病症, 我院效仿国外的先进经验, 定期为社区内的中老年人检查身体, 普及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基本常识, 将重要的观察对象记录在案, 不定期回访, 掌握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 指导他们正确用药,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家庭“空巢化”[8]。1982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提出了“空巢家庭”的说法, 指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家庭。随着独生子女进入社会求学或工作, 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根据我国第5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 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占全国家庭总数的20.09%, 其中空巢家庭占老年家庭的22.83%。预计2030年空巢老年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90%, 届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9]。空巢家庭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包括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生活料理问题, 尤其是健康问题[10]。以家庭护理为基本单位的社区医疗保健工作必须重视空巢家庭的服务体系。我们在开展社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 建立社区医疗服务网络的同时, 也尽可能协助社区向老人提供多层次、多体系、多方位、高水平的医疗保健和生活求助等方面的服务, 对身患疾病、缺乏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开展入户服务。社区服务体系的开展有助于减轻家庭在照料老年人方面的负担, 并可改善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对空巢老人实行专案管理, 开展老年人护理、临终关怀及社区健康护理训练, 对影响疾病进程的不良行为进行护理干预。这些举措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3 以慢性病为重点工作对象

各种慢性病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慢性病人病程长, 甚至终身患病, 必须长期坚持规律服药、锻炼功能、定期检查, 其遵医行为尤为重要[11]。某社区对200名居民进行抽样调查, 发现大约80%的老年人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病, 他们中间大部分人不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有89.3%的老人要求开展社区疾病护理, 90.5%的老年人要求开展社区健康教育[12]。因此, 研究中老年人功能健康状况、慢性病患病情况、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和控制情况, 应该是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的重点内容。这对于维护和增进中老年人对日常问题解决能力, 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非常有意义。

在我院长期工作中, 发现绝大多数慢性病病人缺乏相应疾病的防治知识, 没有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忽视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当中存在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多种慢性疾病。因此, 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及早的、持续地开展了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逐渐使他们认识和接受了慢性病预防工作的重要性, 并形成了自觉预防自觉保健的自主行动。有人通过对120例老年慢性病人的护理研究发现[13], 利用合理的干预手段 (包括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家庭护理) 进行干预, 采用科学的评价手段 (包括护理学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社会功能评定表、生活质量评分[14]) 进行统计学分析, 可以证明慢性病人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生活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针对高血压[15]、糖尿病[16]、老年痴呆病[17]的病人来说, 社区综合护理干预更加能显著地提高病人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本着这个原则, 我们走进病人家庭, 访视护理注重合理利用和开发老年慢性病人自身资源, 给他们讲解疾病知识, 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 教会他们一些自护技巧, 巩固和提高了老年慢性病人的自护能力。

4 实现信息化管理

实现健康查体档案信息化管理, 能为健康档案的管理、查询、统计、健康指导、流行病的调查研究等提供更准确、全面、系统完整的数据, 有利于社区及全社会传染病的预防, 有利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卫生部在《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 年》中要求, 我国三级医院在全面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要创造条件, 重点加强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根据其他单位的相关工作经验[18], 我省根据实际情况, 建立了社区健康信息数据库,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病人的基本信息,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工作部门、生活习惯、嗜好、家庭健康状况 (家庭主要成员病史、家族史) 、本人照片、查体日期、联系电话;查体资料, 包括血压、血糖、血胆固醇、三酰甘油、血尿素氮、血肌酐、肝功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X 光检查、B 超检查、心电图等等;汇总分析, 包括每个人历年的数据变化直方图和各异常项目的所有人数汇总分析;还包括每个人的查体情况保健医师提出健康指导意见。这样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可以实现健康查体档案信息化管理, 使每个人都能够直观了解到历年的身体健康变化, 极大方便了管理。在整个信息化管理工作中, 我院还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评价指标体系[19], 帮助管理人员和实践人员不断总结经验, 提高效率。

5 建立恶性传染病的预防隔离机制

恶性传染病如果处理不当, 会对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严重为害。而社区医疗保健系统对于传染疾病本身就有天生的预警和防治作用。在平时的走访活动中, 我们就刻意地加强了一些恶性传染病的宣传和科普活动, 并留心类似疾病症状的产生。再加上计算机的运用, 大部分本来需手工做的统计和分析工作可交给计算机来完成。如果有人患了恶性传染病, 可立即启动预案将其隔离并监测其病势, 提出相应的预警措施和范围, 从而第一时间避免患病人员和周围人之间的直接接触, 减少疾病传染的途径, 降低社区居民被感染和交叉感染的概率。

是否拥有一个健全的社区医疗保健服务机制, 已经成为一个城市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如何进一步持续健康的发展这一服务, 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 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家庭护理的信任问题、意外突发事件的及时救助问题等, 都需要去探讨和建章立制去完善。我们相信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 在社区居民的鼎力配合下, 这一事业必将蓬勃发展。

8.红军长征中的医疗卫生工作 篇八

[关键词]红军;长征;医疗卫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 D231;K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11-0028-03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红军医务人员积极开展各种医疗卫生工作,保证了红军战士的生命与健康,为长征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党历来重视红军中的医疗卫生工作,早在井冈山时期,红军就设有卫生队和担架队。1928年,红四军创建了第一所正规医院——小井红光医院。中央苏区时期,随着红军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医疗动员和救护体系,并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备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1934年10月,随着主力红军队伍的战略大转移,其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一)连续作战、长途行军。长征途中,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不可避免地经历了无数次的残酷战斗。据统计,仅中央红军就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每经历一场战斗,红军都会新增许多伤员。同时,为了避开敌人飞机的空中侦察监视,红军所走的道路大多是小路和山路。因此,红军将士的腿脚经常被茂密的植被刮伤划破,很多人都患有肢体溃疡。为了隐蔽部队行动的目标,红军还经常在夜间行军,由于人困马乏,容易发生跌倒损伤事故。这都致使红军伤病员不断增多。

(二)环境恶劣、给养短缺。红军将士多数为南方人,长征行至高原地区时,常常出现水土不服现象,进而引发各类疾病。由于粮食短缺,红军将士利用了一切物资来充饥果腹。由于缺乏营养、饮食卫生得不到保障,红军将士患上痢疾、胃病的人数增多。夜晚宿营时,红军将士只能走到哪里睡到哪里,茅屋草垛、街头墙角、荒郊野外都是他们宿营的地方;不能洗脸、洗澡,每天和衣而睡、露天而眠,这种艰苦环境非常容易滋生细菌、传染疾病,致使体质下降。

(三)缺医少药、条件艰苦。在长征准备阶段,红军曾给部队预发了3个月的药品,总卫生部还自带了200担药品器材。[1]但到1934年12月中旬,红军在黎平进行整编,为更好适应流动性的战争环境,红军开始把笨拙的医疗设备和日常用品丢弃以方便行军,其中包括仅有的一架X光机。红军的行动更加方便了,但也给医疗救治工作带来了严峻困难。红军医生傅连暲曾非常感慨地说,要是我们有较好的医药供给,我们能够救治伤者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大部分伤病员牺牲,不是因为伤势严重,而是由于缺少滋养的食物和药品。同时,频繁战斗和恶劣环境也造成了一部分医务人员在长征途中伤亡,行军沿途补给医护人员又十分困难,使本来就短缺的医护人员更加稀缺了。

虽然长征途中红军的医疗卫生工作面临重重困境,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医务人员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伤病员”的方针,在及时救治和安置伤病员、就地取材中草药土法治疗、有效开展卫生预防工作和加强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挽救了无数红军将士的生命,维护了大多数红军将士的健康,增强了革命队伍的战斗力量,保证了长征取得最终的胜利。

(一)及时救治和安置伤病员。长征途中,战斗频繁。为了尽力挽救每一个伤病员,红军建立了层层相连的战时救护体系,从连、营、团、师、军直至中央,分别设立战地救护小组、救护所、卫生队、卫生部、野战医院和后方医院,以及中央军委总卫生部。对于伤病员的救治基本上采取自下而上的分级治疗,以保持从前线包扎到后续治疗的连贯性。为了缩短救护伤员的距离,红军还将战场救护工作放在连一级,第一时间内对伤病员进行抢救处理,提高伤病员生还的概率。“连队卫生员装备有一瓶碘酒、少量吗啡和鸦片片剂、一瓶高锰酸钾消毒剂、多卷消毒纱布、一把剪刀、一把镊子、一根探针,可以同时对10个人施行急救。”[2]在战场上抢救下来的伤员,不论轻伤还是重伤,都就地进行救治,并随军行动。在全军转移之时,经过团卫生队的救治后,伤病员分为轻伤、重伤采取不同的安置办法。对于能够独立行走的伤病员安排其随军前行,不能走的伤员则尽一切可能由担架队抬着随队行动,对于短时间内难以治愈的重伤病员则不得不将其安置于当地可靠的百姓家中医治,留有足够的药材和现金,并做好伤病员的思想工作。随军医疗救护组负责军队日常的医疗卫生工作,包括医生、卫生员和看护人员等若干名,他们也采取明确分工、相互协作的工作方式,医生负责查看病情、诊断、开处方,卫生员负责简单的包扎与治疗,看护员则负责照料伤病员,包括消毒换药、烧水打饭、催起床等,各岗位工作人员分工协作、紧密配合,确保伤病员救治工作有序进行。

(二)就地取材中草药土法治疗。长征期间,红军部队失去了根据地的依托,无论是药品还是医疗设备都没有后方补给,红军的药品主要靠缴获或购买来解决。随着红军部队不断前进,特别是进入人烟稀少的地区,补给医疗物资就越发困难,红军医护人员发挥聪明才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就地取材,采用中草药、土方土法为伤病员疗伤治病。例如:用碱放在锅里反复煮的棉布代替纱布;用猪油、牛油或酥油代替凡士林配制软膏;用树木、竹片代替夹板固定伤员骨折;用牛羊的肝脏来治疗雪盲症;吃大蒜治疗或预防痢疾和疟疾等等。长征途中,在恶劣的战争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多重因素作用下,红军将士极易患上伤寒症,有的发热到40℃以上,昏迷不醒,并常伴有肠出血,如得不到及时医治死亡率会很高。在医疗条件极为简陋的情况下,以傅连暲为代表的红军医务人员采取土办法对这些患伤寒肠出血的病人进行治疗,先是冷敷退烧,即将浸了冷水的毛巾裹在病人头上和身上使病人退热;再是喝浓茶,利用茶叶中含有的鞣酸达到止血的目的,每两个小时喂一次。这种土办法对于治疗伤寒肠出血十分奏效,治好了王树声、邵式平、康克清等红军将士。

(三)有效开展卫生预防工作。行军是长征过程中最主要的军事行动,红军针对行军的特殊性对卫生制度做了明确规定,逐渐建立起了一套“行军卫生”的完整保障体系。譬如:在行军前,对红军战士进行宣传教育,指导他们不喝生水、不吃不洁净的食物,穿好鞋或草鞋、打绑腿不要过紧过松、要用热水洗脚,宿营时避开有传染病的村庄和房舍等。尤其是在翻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极易发生冻伤及急性高山缺氧状况的雪山之前,医护人员提出了预防高山病和冻伤的应急措施,要求大家出发前吃热汤饭,准备生姜、辣椒或烧酒御寒,提醒大家在山上行走不可停顿,呼吸困难时可慢走并深呼吸。在过地广人稀、遍地沼泽的草地之时,医护人员则提出了预防野菜、蘑菇中毒和皮肤干裂等措施,并进行严格监督。经过充分的预防宣传和准备工作后,红军在行军过程中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损伤。行军过程中,医护人员一一排查红军战士的健康状况,并为身体状况异常的红军战士进行医治,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营地休息时,卫生员还认真检查伤病员伤口病情,指导伤病员“倒脚”,以避免下肢长期不动导致的静脉曲张、溃疡等并发症。这些关于医疗卫生的预防措施使红军长征过程中没有发生传染病或疫情,保持了红军部队的整体战斗力。

(四)加强培养医疗卫生人才。即便是在长征这样艰难的环境中,红军也十分重视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工作。红军广泛吸纳社会上的医技人员进入医护团队,包括一些中医和土郎中,以此加强红军医护人员队伍建设。同时,红军也十分注重在长征中组织医护学校培养速成的医护人员参与救护。由于战时的特殊性,随军的医护学校大多数时候无法正常上课,但只要稍有条件,医护学校就抓紧一切时间复课。例如:1935年1月,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城后,在遵义进行了短期的休整。休整期间,红军医护学校随即复课,并新招收了近200名学员,针对战场紧急救护、疾病防治和行军过程中的医疗护理等科目进行培训。随后,中央红军在翻越夹金山后伤病员明显增多,红军决定再次休整。趁部队休整之时,红军医护学校再次复课。同时,红军部队中的医生们也充分利用行军中的休息或宿营时的空隙时间训练医护人员,并在实践过程中充当老师,手把手地传道授业解惑,教会学员如何帮病人测体温、把脉搏,如何帮助病人排泄、疏通尿道,如何为病人灌肠,如何为病人清理眼睛,如何护理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病人等等。为了使医疗救护深入到战斗第一线,红军还在每一个连中抽调有文化的士兵参加相关普通疾病防治和战场伤亡救护的培训。在当时一没教材、二没教具的艰苦条件下,教师与学员都非常有积极性。教师们认真备课,创新教学方法,注重临床指导,还经常以考试或测验的方式督促学员提高自身本领。学员们也经常探讨所学内容,互相提问和请教,并充分利用休息时间练习和复习。比如,用缝衣服的针线在被子或衣服上练习缝合技术和打手术结。这些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措施,有效保证了长征中红军医疗卫生工作的正常运转,也为长征胜利后红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长征途中,红军医务工作者在人手少、药品缺、伤病员增多的困难情况下,发扬了“一切为了伤病员”“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革命人道主义医学精神,不仅为中国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丰富了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同时也给今天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保存了中国革命的有生力量。红军医疗卫生工作在长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红军医务人员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尽一切可能做好伤病员的救治与安置工作,就地取材中草药开展土法治疗,有效开展医疗卫生的预防和宣传,并为红军的医疗卫生发展培养医学人才等等,这些做法都直接或间接挽救了大批红军将士的生命,保存和壮大了革命的力量,推动实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

(二)丰富了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回望历史,长征是一次游走在生死边缘的关键抉择。整个长征的历程更是时时兵临绝境,处处绝处逢生,这正取决于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精神和信仰。正如斯诺描写的那样:“在漫长的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徒、奴隶、国民党逃兵、工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3]在这样艰难的过程中,无论在火线战场、行军途中还是休养期间,红军医务人员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伤病员”的服务宗旨,积极发扬舍生忘死的救护精神、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阶级友爱的团结精神,把救治伤病员作为根本任务,把不舍弃一个伤病员作为根本原则,冒着枪林弹雨抢救受伤战士,为伤病员包扎伤口、治疗伤痛、转运输送伤病员、询查换药、洗衣喂饭,给予伤病员无微不至的关心,为使伤病员能够快速康复归队、投身战斗做出了巨大贡献。红军医务人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的这种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信念、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等,无疑是红军伤病员康复的催化剂,是长征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因素。

(三)启示着当代医疗卫生的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时指出:“红军长征胜利,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续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勇前进。”[4]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发掘长征中医疗卫生工作的价值内涵,学习传承其历史经验和高尚品德,让红色医务人员的长征精神引领当代医务工作者的价值追求,对于今天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仍不乏借鉴与启迪。

参考文献

[1]周贤忠.长征倒计时红医都经历了哪些事儿?[N].沈阳日报,2016-06-24.

[2]范国平.艰难卓绝的生命救护——美国学者约翰·瓦特眼中的中央红军长征医疗[J].军事历史研究,2016(3).

[3][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179-181.

[4]铭记红军丰功伟绩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N].人民日报,2016-09-24.

作者叶福林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校副校长,法学博士;高哲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校科员,法学硕士

上一篇:文化传媒公司计划书下一篇:区旅游局清明节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