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体育文论文

2024-07-06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共8篇)

1.新农村体育文论文 篇一

毛概论文(1)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学院:数学科学学院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学生姓名:

完成日期: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

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具有新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抓好关健环节。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意义 目标 三农

[正文]:

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的农业基础还很薄弱,农业的发展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农业的基础设施仍然相当脆弱。同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城乡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而为了我国的和平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成了当前国情下的重要任务。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研究 与分析

韩长赋(2006)认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需要。蔡永飞(2006)从政治的视角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他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提升农民社会地位、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重建执政党和农民的关系。在这个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全社会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将会逐步加以切实解决,党和农民的关系必将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重新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重建国家和农民的关系。韩俊(2007)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党的文件中曾多次使用这个提法。从目前已经制定的政策蓝图来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全面的要求,与十六大提出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强调城乡统筹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以贯之的,是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体现,是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统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张红宇(2007)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新农村建设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新农村建设是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方面;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转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及原则研究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温铁军(2006)认为新农村建设要实现“三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推进新农村建设,就要改变以往简单化地加快城市化的倾向,全社会都来更加关注并致力于农村的综合发展。农村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应逐步建立起比较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渐把在城市中已经相对过剩的社会文化资源引向农村,适当地引入外来志愿者帮他们提供一些卫生知识、文艺知识等,帮助农民把各种社会文化组织发展起来。农村人文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全面恢复,应该重新恢复农村本来就拥有的田园风光,农民应该生活在一种相对比较和缓,比较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之中。

王明方(2006)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规划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必先统筹规划。协调问题:必须“弹好钢琴”,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要处理好“工业强省”与“重

中之重”的关系;要处理好“农民主体”与“政府主导”的关系;要处理好外部支持与自主发展的关系;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机制问题: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要切实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凝聚合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王雅安(2006)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是,把握“四条原则”,努力达到“五新一好”目标。要把握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整体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达到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开展文化、科技、法律知识教育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载体,建设新村貌;以加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为内容,树立新风尚;以增强农民的民主管理意识为核心,健全新机制;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为抓手,创建好班子的目标要求。

3.“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央反复强调要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但现实的情况是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人增长缓慢,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瓶颈。怎样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好城乡利益矛盾,使发展资源、发展政策、发展体制都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是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巫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墩而就,因此需要科学的发展观和系统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转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要遵循规划为先的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五个统筹”的思路,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规划。科学规划,要立足本地实际,着眼长远目标,进行合理布局;要严格规划管理,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不能盲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与党的伟大事业的统一。在当前,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说来,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既使农村经济发展有组织保障,又使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我们要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_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人分配和再分配中。必须使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得到实惠,必须使广大农村的生产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必须使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必须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在关注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基础上,最广泛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愿望和热情,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内生动力和自觉行动。

4.增加农民收入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一

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是增加农民收人的重要保障。我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的发展时期,工农业关系处理好了,两者可以相得益彰,因此,国家必须更加注意支持农业,确保农业稳定发展。要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人,认真实施农业补贴,积极推进农村改革。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促进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5.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一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又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既是增加农民收人的重要渠道,又是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

6.结语

总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时代工程的过程中,在社会学的有关知识思考中,我们要明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同时也要 树立新的发展观,抓好关健环节。这样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前进。

[参考文献]:

[1] 韩长赋.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济问题,2006,(10).[2] 韩俊.农村劳动力短缺和剩余并存[J].职业教育,2007,(15).[3] 张红宇.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与政策建议[J].理论视野,2007,(7).[4] 温铁军.新农村建设:挑战与反思[J].理论探讨,2006,(6).[5] 王明方.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J].求是,2006,(12).[6] 王雅安.围绕“五新一好”目标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前进,2006,(5).

2.新农村体育文论文 篇二

1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农村体育的最重要问题是体育人口,体育经费、体育人才、体育运动设施、体育运动项目、体育服务产业。而新农村建设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前提条件。

1 . 1 新农村建设方便体育运动的开展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人口集中到社区中来,这些人口聚集的地方有利于体育活动的发动和推广,社区中的人也就成了潜在的体育人口,为体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人口条件,在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体育工作有利于开展和传播。另一方面在农村中有很多老艺人,他们是发展农村传统体育的宝贵财富,这些技术和文化是我们先辈人在实践中巨剑积累起来的智慧的结晶,对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体育事业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1 . 2 新农村建设对场地器材和经费保障方面的政策支持

农村体育发展的最大的瓶颈就是经费不足和场地器材相对困乏,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一方面城镇建设体现的是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在小区建设中,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小区必然存在大量的体育健身器材。健身长廊,健身路径,健身广场等体育活动场所在小区中必然能找到他们的身影,这些设施的建立,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为了使这些体育设施发挥他们的作用,得到正常的维护,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肯定会提供一定的财力支持。政府的支持为体育经费来源以及体育经费的融资提供了保障,为体育事业的蓬勃开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1 . 3 新型农村社区化的建设, 滋生了人民对农村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长期以来体育运动知识在农村比较匮乏,体育运动意识比较淡薄,认为干农活就是锻炼身体,做体育运动会被人冷嘲热讽,会被认为“吃饱撑的”根本无用。这种认识观念阻碍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这个群体对体育和健康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农村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劳作强度的下降,出现了很多由于缺乏正常锻炼而产生的富贵病,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体育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而在农村主要的锻炼方式就是跑步,广场舞。活动的方式比较单一,能选择的活动项目也比较少。农村体育是个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好农村体育对扩大体育市场满足体育需求有很重要的作用。

2 农村体育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体育有促进作用,同样农村体育的也对新农村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宣传发动作用、体现社区功能方面、丰富社区生活、增强新农村内涵等。农村体育有利于体现新农村的精神风貌,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2 . 1 农村体育的开展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和发动

新农村建设开建之初,小农思想、和乡土观念严重的影响着社区建设的进程,新的示范小区和新城镇的建成后,在政府的引导下,社区人民在体育广场翩翩起舞,在先进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尽情的释放着他们的快乐,社区的便利,社区的城市化生活,潜移默化的改造着人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偏见,客关上增强了人民对城镇建设得的积极性,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成效的宣传,有助于减少人们对新农村建设的错误认识,通过体育媒介可以起到统一思想、提高觉悟的作用,对发动广大人们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作用。2 . 2传统体育项目对丰富城镇的内涵, 增添生活色彩有重要作用

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独特的人文特点和乡土气息,很多体育传统项目为新农村建设立下过汗马功劳,比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柳林花鼓,在柳林镇申请中心镇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柳林花鼓,降狮舞等一大批民间传统项目,广泛的宣传了柳林的光辉形象,展现柳林镇精神风貌。另一方面这些文化特色大大地增强了新农村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把新农村建设成有文化,有特征,有色彩的城镇做出了很大贡献。

2 . 3 体育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为乡村生活增添活力。尤其是集体的运动项目可以增进人民的感情,加强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可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体育运动和体育赛事可以展现新农村人民的精神风貌,在比赛中宣扬体育精神,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为精神文明进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发展好农村体育事业,利用好体育的社会功能,体育就能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服务。

2 . 4 农村体育经济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体育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国外的体育市场为国民经济贡献值远远高于国内。体育经济的发展对提高国民经济的水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农村体育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有市场必然就有需求,农村体育事业的壮大对体育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不同需求必然涌现出来,相应的体育用品和体育服务定会大幅增加,各种体育运动的技术培训,档次不同的健身指导,人们对运动中寻找快乐促进健康的需求等等。体育丰富了人民的生活,逐渐改变着人民的生活方式,开发农村体育市场,搞活农村体育经济,将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农村体育的发展方向

3 . 1 努力发展农村体育经济产业

体育搭台,经济唱戏。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大潮中,体育经济的在各国经济发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搞好体育经济,发展体育市场,也可以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据资料显示中国有九亿人在农村,但是农村的体育发展却很滞后,农村体育经济同样也存在着很大市场,在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建设的同时,利用农村体育潜藏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体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拓宽就业途径,利用体育的平台,唱好一场经济发展的大戏。

3 . 2 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服务产业

农村体育服务业的现状很薄弱,发展服务业可以解决农村体育服务行业缺失的短板,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体育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村的体育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农村的体育人口数量也在显著地增加。但为农村体育服务的机构可以说少之又少,一方面体育人才大量闲置,很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或者是抛弃专业另奔前程。另一方面,农村需要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来支持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这种状况的发生主要原因还是农村的体育市场还不够强大,当然这种强大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发展体育服务行业也是农村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农村体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3 . 3 打造独具特色的体育休闲事业

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发展农村休闲体育可以以本地的民土风情,独特风格为特点发展休闲体育经济,例如结合传统体育项目,建设独具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把体育元素整合到游戏中,使人们在休闲游戏的同时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例如农村体育发展可根据附近地貌地形特点,开发出登山、滑沙、攀岩、激流冲浪、迷宫激战、蹦极、山野马拉松、漂流、马术运动等体育运动项目,吸引远近居民在贴近大自然的同时,体验挑战自然、战胜自我的快感,又能加快当地体育设施的健全和农民健身意识的增强。这样既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增加农民的收入;又可以刺激农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增加农民参与体育消费的欲望。农村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浓厚,有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都可以为农村休闲体育的发展服务。

4 结语

在实现中国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在,农村体育遇上了很好的发展契机,新型农村建设有利于农村体育的发展,他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农村体育的发展同样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研究好发展好农村体育,让农村体育服务于社会经济,服务于人民生活,让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经济发展同飞,让中国的体育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之梦跨越。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农村的体育事业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农村体育也为新农村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帮助,本文采用调查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归纳法等方法对农村体育与新农村建设的相互促进作用做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下一步农村体育发展的方向。

3.新农村体育文论文 篇三

摘 要:本文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参与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成为“乡村合伙人”为例,研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院服务新农村建设文创产业的意义与参与对新农村建设实施智力输出的实践。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职设计教育;文创产业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大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因此“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也决定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职业院校的重要历史职责。

本文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参与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成为“乡村合伙人”为例,研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院服务新农村建设文创产业的意义与参与对新农村建设实施智力输出的实践。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是和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共同建设的协会。该协会以湖北创新与发展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助推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中国为宗旨。乡村文创产业只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如何以文创产业为抓手,将一、二、三产有效融合,充分整合资源,真正带动农民致富,产业增值,农村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们考虑的问题。回望过去,一些工商资本的直接入侵与主导,导致形成一些乡村发展的穿衣戴帽的追潮之举。[1]一些现代化的建筑放在农村山清水秀的地方显得格格不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职艺术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就具有以下的意义。

1 高职设计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文创产业的意义

第一,高职艺术教育服务新农村文创产业可以弥补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存在服务的片面性和服务的缺失。[2]具体为高职院校服务于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多,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少;服务于先进制造业的多,服务于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少。

第二,目前国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遭遇瓶颈。一是农村环境差,早期对农业建设的漠视导致其环境的脆弱。要么规划无序,要么粗暴开发,不可持续发展。二是由于农村教育及人口的空心化,导致其智力资源严重不足。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病的蔓延导致民众拥有大量对农村环境及物品的需求而真正新农村建设应该惠及所有农民,只有这种针对地方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实现该目标。农村教育水平和生活观念落后不利于农民掌握技能。而地方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为新农村发展输送实用型人才是其重要的职能。高职设计教育更是责无旁贷地可以对新农村进行智力输出,帮新农村“用情怀说话,替农民办事”。探索一条解决当今乡村社会秩序重建与乡村产业发展并进的路子。

第三,高职设计教育服务新农村文创产业可以引发高职学生创业的新天地。学生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可以进行产品包装,品牌建设和推广以及网络营销等项目。

2 高职设计教育服务新农村文创产业的实践

我们本着“四位一体”现代乡村可持续发展理念即群众为本、产业为用、生态为体、文化为魂服务新农村。具体思路和方法是: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合作,与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签订协议,以罗田县张家冲示范基地为支撑搭建二个服务平台:一是文创设计创意服务平台。学院以项目为依托,组建由专业负责人和专业骨干为核心的创意服务组织,成立若干个新农村建设项目团队,通过区域性文创服务,实施文创人员入户工程,开展创意服务。二是人才支撑服务平台。高职艺术教育要向新农村输送合格人才。所谓合格人才,是指“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建设人才。培养这些合格人才,必须创新机制体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切实提高毕业生质量。培养和造就出有创意、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学院在搭建新农村建设人才支撑服务平台过程中,在专业的建设和课程改造中下功夫。尤其是把部分项目课程的方向和触角伸向服务“三农”中去。比如项目课程《景观及乡舍建设》、《品牌策划与推广》、《淘宝网店运营与管理》等。让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走进新农村的建设。

2.1 《商业景观设计项目》实施大纲

《商业景观设计项目》课程是本课程是景观专业大三学生上学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此项目课程根据项目改革,主要上课内容是针对罗田张家冲乡村的改造设计进行。通过此项目要求学生学会了解和分析乡居环景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涉及的条件:区域文化、便利交通设施、构成人口、消费趋势、经营模式等,对乡居环景建设过程中的发展态势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分析。了解乡居建设中的功能形式及分类,掌握乡居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考虑农村环境的功能性和空间的特性;处理好农村、农民、农业产业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完成本项目,应达到如下具体的要求:了解乡居设计的原则和面临的现状、乡居设计过程中对乡土元素的整理和运用。掌握设计分析能力和手绘表达能力、掌握用sketchup效果图制作、文本和展板的排版能力。对设计方案表现,总平面图、断面图分析及效果图能进行扩初细化,对景观设计的尺寸的感知及控制能力逐步加强,CAD的更加熟练掌握与应用等。

2.2 实施过程及最终效果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对湖北省重点建设的美丽乡村——张家冲,其中一个餐饮空间进行改造。在这个案例中,原有的场地建筑风格明显有自己的特色。室外景观规划自然,道路上没有太多设计,需对道路和景观结合自然条件进行功能划分和道路分级处理。建筑舍内比较破旧、物品堆放杂乱。拥有大量的乡土元素确没有通过设计达到应有的效果,需进行整理。

具体来说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风貌,秉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室内尽量少的拆除墙体,空间的分隔以农民家具、白天等软装进行空间区域的限定,以保证室内空间的灵活可变同时也能更好地留存原有结构,体现历史感。通过从周围场地的田间小径元素进行提炼而来的曲线元素结合乡土元素铺装和少硬质景观的做法,不仅能体现其与环境的联系,同时也可以体现包容的文化。

在农村结构简单的建筑和空旷庭院中加入设计,摒弃原来设计中的现代元素和偏离乡土的材质。在乡村,简单才是美学,留白也是一种美的设计,突出的形式感和设计感在这显得格外多余,自然的原生态的才具有亲和力。因此,回归原始,坚持“少即是多”的设计原理,深入乡土设计主题,从朴实出发,回归自然。

2.3 在“乡村合伙人”平台中,高职设计教育对新农村进行智力输出

一些见识过城市繁华,有一些文化知识和经商头脑、组织意识的中青年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真正主人,他们熟悉热爱农村。他们愿意将自己在城市中的原始积累带回家乡。他们的参与一定程度上成了乡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也要看见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缺陷,他们或眼界有限,或资金不足,或缺乏审美或缺乏运营头脑和经验。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就是要对他们进行智力输出。

在乡村文创产业的发展中,要注意发动群众和引入社会力量。一些建立好的民宿、餐饮要成立由村民组成的监管部门,同时高职艺术教育可以提供社会力量对村民做培训。因为村民要参与到民宿或者餐饮的经营和管理中来,必须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具体可以进行如下智力输出:对村民进行烹饪、茶道、服务礼仪、传统仪式、插花、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培训。让村民掌握民宿或餐饮的经营方法,让他们真正拥有一技之长可以真正成为新农村的主人。

在罗田张家冲,农民最擅长的还是农业生产,可是农民在农业销售、最大化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方面力量薄弱。高职艺术教育以《品牌文化建设与推广》《淘宝网店运营与管理》等项目课程为载体,用当地特色农产品比如板栗、红米、竹子、茶叶等为具体案例,教师带领学生做线上和线下运营,以文化创意为突破口进行品牌管理。让农民在有限的耕地条件下获取最大的利益。

总之,高职艺术教育通过选择若干适用性项目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探索和积累新农村建设适用人才培养的经验,同时不断加强对农村建设进行智力输出,加大地方高职艺术院校培养新农村建设文创人才的力度。在以上服务平台的搭建和工作的开展中,高职院校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会越来越有地位、有作为、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曹炎.如何打造以民宿为载体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Z].

4.新农村体育文论文 篇四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在一系列的新《课标》的培训学习和在多层次的学校的调查中发现,在山区农村学校即将实施新课程标准时,存在着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为解决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农村 学校体育 课程标准 问题 对策

在《课标》的前言中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另外,《课标》还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价值、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等方面作为明确的规定。可以说是面向新世纪体育教育的一部纲领性文件。

就在即将进入学校全面实施《课程标准》的时侯发现,要在山区农村学校全面推行新《课标》,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相当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将决定在山区农村学校全面推行新《课标》的成败。

一、推行新《课标》面临的问题

1、学校体育主管行政领导的管理观念决定新《课标》是否得以实施

在学校里,体育虽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但毕竟在领导的眼中还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角色。所以说,课程的主管和政领导的观念和态度决定课程直接执行者的工作目标方向。由于旧的一套教学和教学模式已经实施多年,在主管行政领导的脑海里已根深蒂固,一下子要想从旧的一套管理模式中实施新《课标》的教育理念,谈何容易。在他们的眼中,体育课应该是准军事化的活动,课中站队是正规化和纪律化,练习是严谨化,动作技术是标准化的,在各类的体育竞赛中能获得好名次,能给学校带来荣誉,这就是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能力的最好表现,否则的话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这种只看到个别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不是整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忽略了大部分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康和谐发展,恰恰是今天新《课标》所提倡的东西。

2、新《课标》教学内容的选择空间太大,令《课标》的直接执行者无所适从

新的《课标》,锐意改革,全面地贯彻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目标,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新《课标》主要构建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和评价原则,而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要做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范围或活动建议,却没有按年级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而只是把教学目标写得比较具体。按照《课标》中心研制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季浏教授的说法是不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可以使教学内容的弹性和选择增大,为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留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但是,这个选择余地似乎太大,反而会给工作在一线的体育教师造成无所适从的感觉。旧大纲是参照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它的局限性,但它规定了各年级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起码使教师明白到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什么知识、技能和动作,体育课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按照有关专家的观点,这样规定是过死,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但反观现在新大纲,它既有统编教材,又可以选择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内容安排,使教师无据可依,不知道哪一年级哪一节课该上什么内容。新大纲虽然为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留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但在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还未达到《课程标准》那样的高度,你能让他们都会自己动手编写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吗?所以,在全面实施《课程标准》的时候,有必要让体育教师明确体育课到底应该上什么。

3.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新《课标》的实施质量 新《课标》大大地拓宽了体育课的学习领域,体育新的课程标准与教材需要拥有新的教育理念与一定文化积淀的教师,显然,完全沿袭旧大纲的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它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城市和农村学校的客观差异,城市学校硬件好,师资强,体育教师大多数毕业于体育教育专业,他们一般专项技术水平较高,信息较灵通,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教学方法相对新颖多样,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而农村小学师资力量很弱,一间学校很少有专业的体育教师,一般都是文化课教师兼任体育课,专项技术水平较低。他们既没有体育专业水平,也没有时间去读书学习和业务进修,上课时已经习惯了照搬教科书。教学上,是作为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不是平等关系,他们认为服从管理的是好学生,不听话的是坏学生。上课时,认为教师讲授越充分、越精细越好,认为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听讲,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思维走就越好,这种观念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是格格不入的。他们面对新《新标》,失去了既有教科书,又没有创新能力,老教法不灵了,新的教法又找不到,进入了行动的盲区,只能是“旧瓶装新酒”,使体育新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

4、课程实施资源的严重缺乏令新《课标》难以得到及时推行。

(1)教师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不足

地方课程是在关注教育理念与知识信息更新的同时,注重就地取材与本地教学的实际情况而编写的教材,校本课程是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需要的实际出发,利用学校和社会的资源而编写的教材。体育教师参与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仅是为了开发一系列的课程文本,而是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课程与教学方面的修养。但是,以农村学校现有的体育师资质量,有这个能力吗?如果没有,教学内容又从那里选择呢?新《课程》又怎么开展呢?

(2)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缺乏

体育场地器材是提高教学质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实现新《课标》目标的首要条件保证。现在大部分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但他更喜欢自由活动。究其原因,就是场地器材不完善,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无从谈起,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没有多大的变化,而自由活动的时候,学生可以自己带器材回学校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难怪学生更喜欢自由活动。新《课标》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场地器材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相应的场地器材,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只是一句空话,因为场地器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内容的选择。老师总不会个个都是巧妇,巧妇还有难做无米之炊的难处,那老师又有什么解决办法呢?

5、超负荷的工作任务制约教师对《课标》投入热情 新《课标》虽然允许教师可以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并不是降低了体育课的目标要求,恰恰相反,新《课标》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这意味着从教案的设计、场地器材的配备、教学情景的创设、课堂的组织管理、运动的保护帮助、教学的运用手段等方面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在农村普通小学体育教师每周的课时标准都在20—26个课时,还没有包括平时组织学校的各类比赛、学校运动队的训练等等以及学校领导安排的种种突击任务。人毕竟是精力有限的,试想,在酷热无比的盛夏季节、北风呼呼的寒冷冬天,一天到晚站在室外,一天7节课就上了4节课以上,下课回到办公室里,气都喘不过来,还有精力去设计每一节课、安排每一个细节,准备好每一节的场地器材吗?

6、学校教师工作的综合评价方法制约教师还是在“应试教育”的圈子里转

现行学校领导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时还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不管是白猫、黑猫、抓到老鼠的是好猫”,怎么上课他不理你,他们只是用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得的名次和给学校带来的荣誉来评价老师的教学效果,其他的一概别论。在这种情形之下,老师也无可奈何,只能重操旧业,哪管你学生在什么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和谐发展,总之就是进行竞技运动训练模式的教学,力求在课堂上多进行专项技术教学,多出一个尖子,为下一次比赛增添一份胜算把握,即为学校争得荣誉,也为自己在教学效果评价中增添筹码。

二、解决阻碍推行新《课标》问题的对策

1、新《课标》的推行实施有赖于领导的重视支持

现在的社会是领导重视了什么事情都好办,领导不重视,什么事情都办不成。学校也是一样,教师在接受或参与课程改革前,必须得到学校和行政部门的赞同和支持,否则,尽管教师自主进行有价值的改革,但离开行政领导的支持,将寸步难行。那么,要想得到领导的支持,行政领导对目前的新《课标》首先要有兴趣,行政部门在组织各级新《课标》培训的同时,组织主管体育工作的领导,包括学校体育的主管行政领导来学习新《课标》精神,让领导在新的理念指引下,明确课程改革的意义,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提高了对《课标》的认识、提高了对《课标》的重视程度,与教师达成了共识,对教师的综合评价更加全面和科学,从而促进《课标》的实施。

2、教育部门要制订具体的新课程教学操作方法

省、市教学研究室必须有一个切合实际的、具体的新《课标》操作办法,让体育教师知道每年级、每学年、每学期的教学内容该怎样去选择,课时怎样去安排,另外还应仔细阐述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与成绩考核的具体方法,让教师有据可依、有内容可上。

3、加大政府行为的投入,拓宽体育教师的来源渠道,提高体育教师的学历和举行教师多样的培训工作,提高老师对新《课标》的认识。

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学历水平的教师对教材的适应性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基本上是学历高的教师对新教材比较适应,学历低的教师对新教材的不适应程度的比率比较高。但是,现实中教师提高学历水平的机会相对教少,就只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在职培训学习机会。实践表明,教师培训作为一种外在的指导,真正地起到了促进教师观念和行为的转变,使教师了解并认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目标。同进,也要求体育教师不要将自己禁锢在体育这一门学科壁垒之中,而是更多地加强体育与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其他人文学科的横向联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在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和总结问题,把理论付之实践,让实践检验理论,为新《课标》的顺利施行创造条件。

4、培养一批既有教学实践经验又有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

要把新《新标》精神贯彻到学校体育教学中去,把工作落到实处,这就需要一批既有学术水平,又有教学实践经验的人员去做创新性的工作,这批人员应包括体育教育科研人员、教研人员、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为了加强对新《课标》的研究,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他们进行培训学习,认真地进行理论探索,对课改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清楚了解课改的动向和信息,下到教学的第一线,熟悉体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以及开发学生潜能的具体办法,开发出切合实际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成为真正的学科带头人。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要根据形势和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定期发布科研课题指南,做好课题立项的评审工作和优秀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使教师及时了解教改的新动态,调整科研方向。

5、对体育器材和开发利用

以学校现有的体育经费投入,肯定是无法满足课堂教学对场地器材的需要,教师只能是想方设法、多渠道地筹措器材。通过开发器材的多种使用功能、利用现成材料制作简易器材、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的利用价值,合理布局和使用场地器材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发动学生自备器材来学校上课,增加教学内容的选择性。

6、实事求是,合理评价教师的工作量 学校领导只有从实际出发,站在一同视仁的观点上,正确对待中、英、数课目和体育课,不要老想着中英数是主课,课时应该少一点,体育课是次课,课时应该多安排一点,额外的工作任务让次课教师干就成了。也只有适当地降低体育课时标准要求,让教师从繁重的任务中解放出来,才能有精力积极投身到新课改中去。

5.新农村体育文论文 篇五

四十八小学—周喜涛

学校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基础教育的改革,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必须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长期不动摇。长久以来,农村学校体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社会环境的影响,经济条件的制约,造成学校体育基础条件先天不足,专业教师负担过重,国家教育改革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得不到很好的落实的普遍现象。本校对农村小学体育教育进行长期研究与总结。下面就是我们这些年对农村体育教育的调研所写的一些心得,写出来与大家一起来共同探讨。

一、对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的分析

1、教育观念落后、陈旧。

(1)从现实看来一些学校的领导对开展体育课教学工作认识不足,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漠不关心,只抓升学率,无视学生体育活动和身体健康状况。就连国家规定的大课间和眼保健操大多数学校都没有落实到位。就更别说体育课和特长生的培养了。

(2)体育课质量基本无人关心,校领导只对文化课感兴趣,体育课可有可无。目前,我校体育课由各班班主任自行安排。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较为突出。在学生及家长中这种思想也根深蒂固。

2、师资配备薄弱

在农村学校。一方面,由于师资配备不足,是导致体育课无法正常进行的主要方面。体育教师队伍远远满足不了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特别是村级学校。专职教师可以说寥寥无几,即使配备了兼职教师,也是挂名的。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且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远不能达到相应的国家要求水平。此外,有的近半数体育教师分配下去也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我本人就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可现在当了班主任,教了数学。像我这种情况在我们地区还有很多。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场地器材严重匮乏。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很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体育经费的不足使体育设施得不到补充,破损的器材不能及时维修,给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留下安全隐患;例如我校有乒乓球台无球拍;有篮球场无篮球;无栏架;踢足球无场地也无足球;打羽毛球更是无球也无拍。总之,要什么无什么。跳箱、跳高、体操棒等技巧性的体育项目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就更无从谈起了。上体育课就是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玩一玩,放羊。

4、教学不规范

在农村,音、体、美教师缺少与外界交流和借鉴学习的机会,也很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十分陈旧,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和体育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乏味。

5、备课与上课严重脱节

大多数体育教师备课流于形式,上课是自由式。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教师,开始时上课还是比较认真和负责的。但由于学校领导对体育课上好上坏一个样;上与不上一个样的态度,随之上课开始散漫。教师上课一个口哨、两个球,学生高兴我自由。备课成了一种形式,久而久之成了一种负担。备课本年年是新的,而内容“依旧如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抄备课,备课内容一成不变;一大群体育教师整日在做无用功的局面何时了?

二、作为一名农村教师,针对以上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以体育促德育

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有的人片面地认为体育是只要带着学生在操场上进行身体锻炼,把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了,少生病,就可以说是进行好了体育教育教学,这是一种严重误解。我们要做好体育教育教学,不但是要使学生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思想和意志品质,团结合作,智力和能力,完善人格等。由此看出,教育中德育是根本,智育是中心,体育是载体。我们在抓好这一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前提下,加强课外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他们学好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多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里过程。在体育教育教学中,不管是学习技术动作,还是进行身体素质的训练等都是有目的有意识并要克服一定困难的意志行为。而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娇惯,大部分是留守生,在家得不到正确的指导,意志力差。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品质的教育融入其中,结合课堂常规、教学内容、不同的组织教法及对体育健将、明星成长故事的讲述等向学生进行好德育教育。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把意志品质的培养安排到体育教育教学中,形成体育教育教学与意志培养相辅相成。

2、教育者的建设年轻教师的严重缺乏,一般乡镇村教师的组成部分是老多中少轻系稀,老教师多年来运用同一套教学模式,知识难以更新,这就阻碍了教育前进的步伐,中年教师多是有目标、有追求的。在教学方法上取于创新和研究,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师应该多褒奖鼓励,而年轻老师在教学经验上严重不足,教学上感到力不从心,但有激情、有信心。农村教师队伍缺乏,特别是艺体老师更为严重。农村教师队伍缺乏,特别是艺体老师更为严重。首先要充实教师数量,解决教师缺乏问题。可以安排退役的运动员和在校的大学生来农村支教。大学生实习每年都有,那么根据国家政策,可以发补助来给到农村实习的在校大学生,这样既解决了老师的空缺,又为大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工作经验,也为地方财政解决了财政困难,通过工作交流、讨论,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的让一小部教师到体育院校进行培训。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有提高教育者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第二、拓宽融资渠道,自力更生改善学校拓宽体育的基础设施条件。应从当地的实际出发,贯彻灵活多样的方针,政策,可以集中办学,优化体育设施设备,教师资源的充分利用。乡镇和村小地区应继续鼓励与提倡农村地区学校自制一般教具与器材,如自制毽子(如汽车胎)、跳绳、跳高架,单双杠,沙包等,保证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的基本需要。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有乡土和民族传统项目的特色体育。不能完全照搬城镇学校体育发展的模式,应立足本地,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的条件,开展花钱少、场地器材要求低的乡土体育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真正使农村地区学生“人人享有体育卫生”教育。

第三、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希望政府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心,给予农村学校更多的支持。特别是山区的学校要给予更多的支持。不要只停留在文件和嘴上,要落实在实处。改善村级中小学的体育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因为村级中小学体育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大力度的投入,没有相应的体育教育条件,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只有这样,我们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才不至于让我们的国家栋梁输在体质上。

6.新农村体育文论文 篇六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广大农民勤劳淳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了诸多独具特色的乡村体育活动项目.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生活的贫困,这些蕴含淳朴民风的民间体育活动被淹没于辛苦的劳作与生计的艰辛之下.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有效的改善,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提高生活质量、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增进社会幸福感,已成为广大农民全新的生活目标.因此,针对农村体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积极挖掘与整理农村的民间体育活动项目,用以充实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内容体系,开展因地制宜的体育娱乐活动,不仅有助于新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同时,更能够实现对传统民间体育运动项目的继承与发展,这对于促进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4.2加强城乡间的体育与文化交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育发展模式

目前,城乡间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失衡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城市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资源优势极其明显.因此,鉴于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迫切性,加强与城市间的体育与文化交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育发展模式,就成为彰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首先,通过城乡间体育与文化的交流,能够为农村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全新的理念,使其在发展取向的确定上能够与社会发展的主流形式达成有机的迎合;其次,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育发展模式,来实现城乡间的体育资源共享.针对农村群众体育在基础设施、资金保障、人力资源以及组织体系等做多方面所存在的缺失,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调动城市的社会资源来实现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供给与援助;第三,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育发展模式,采用资源援助与理念导入的方法来实现对较为偏远农村地区的体育传播,充分发挥“植被效应”的导向与辅助功能,实现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贫瘠地区的“开垦”与“植被”,这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3制定政府调控下的资源配备优惠政策,促进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在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整体布局中,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推动与保障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实现均衡平稳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国家政策的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制定出推动农村体育发展的优惠政策,确保相关资源的配备,用以支持与保障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要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资力度,用以改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匮乏的现状;其次,应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先进地区活乡村,给予物质奖励,用以进一步激发其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热潮;第三,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检验制度,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进行指导与督促.

4.4建立农村体育俱乐部,确立常态化的发展规划

7.新农村体育文论文 篇七

一、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场地器材不足、体育经费匮乏

从场地器材的建设看,大量的研究认为,场地器材不足已是农村学校体育存在的不争事实。学者王厚民等的研究表明:“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只有45.71%的学校有200 米及以上的田径场,且几乎全部是泥土场地,有的甚至没有跑道。82.44%的学校有篮球场,且只有一半是水泥场地,但损毁较严重。体育器材严重匮乏,有近78%的学校体育器材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2]

从经费的投入看,大量的调查表明,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极其匮乏。吴剑明等学者的研究显示:“91.2%的中学和52%的小学有数量不等的体育经费,但大多数学校无稳定的经费投入,粤西地区农村小学生人均体育经费不足1.3 元/年,中学不足3.2 元/年。”[3]学者张晓程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被调查的120 所农村学校中,仅68.8%的农村学校每年体育经费的投入能够达到学校总经费投入的1%。”[4]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经费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最大瓶颈。

2.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质量不高

受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场地器材不足、课程资源开发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既无法向城市那样实施多元化的体育课程,又无法将以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为主体的城市学校体育移植过来。于是,农村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模式陷入“单一”和“僵化”的泥沼,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学难以充分调动农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低下。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规定:“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然而调查发现:圄于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匮乏和场地器材不足等诸多因素,我国农村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呈现“无组织、无计划、无指导”的“三无”特征。大多数学校尚不具备开展课余训练的条件和环境,加之学校间运动竞赛活动数量的减少,使得农村学校课余训练的动力机制不足。

3.领导对学校体育的认识不够、学校体育的地位低下

尽管学校体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在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进程中,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仍有很多地方政府和农村学校领导将“学校体育”置于思想的“重视”和实践的“忽视”地位。2013 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与学校体育相关的内容进行统计显示:“只有北京市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提及学校体育的相关内容。在地、市级政府工作报告中,仅有两个地区提及此内容,而在县一级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以江苏省13 个地级市的101 个区县为例,未发现有提及学校体育内容的相关报告。”[5]思想“重视”和实践“忽视”的巨大反差致使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处于被边缘化,学校体育的实际地位不高,也造成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种种举措仅停留在理想或口号层面,而无法付诸于实践层面。

4.体育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下降、教师待遇不高

体育师资是推动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仍存在体育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下降、教师待遇不高等问题。首先,专职体育教师数量不足。通过文献查询和访谈调查,我国农村学校的教师学历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但兼职体育教师的数量很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兼职体育教师甚至超过了专职体育教师的人数,且在多数村一级的小学基本上没有专职体育教师。其次,师资队伍的质量不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已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但由于自身因素和学校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淡漠,致使学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无法跟进,造成教师教学、科研和训练的相对滞后,从而使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质量下降。最后,教师的待遇不高,优质资源流失严重。教育部的《课程方案》规定,小学1~2 年级达标体育课是每周4 学时,3~6 年级和初中阶段的达标体育课是每周3 学时,高中2 学时。以现有比例计算,平均一名农村专职体育教师至少要上近24 个学时的体育课,当然这并不包括早操、课间操、课余竞赛和指导学生的工作量。然而,与繁重的工作量相比,体育教师并不能同其他课程的教师一样同工同酬,更不用说在职称评定、评优等方面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了。外界环境的忽视及自身发展的受限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无奈之下,很多优秀教师改行,致使优质师资流失严重。

二、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对策

1.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改善农村学校体育的基本条件

农村学校体育要谋求发展,应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提升和改善农村学校体育的基本条件。

首先,充分运用国家体育总局实施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改善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条件,应尽量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在农村学校,供学生和村民共享。其次,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规划的有关政策,积极争取扩充校园面积,为农村学校体育建设提供良好条件。再次,充分利用国家民政、水利、电力、广播电视、卫生、文化等部门实施的如“村村通”等相关工程,来改善农村学校的饮水、医务室等学校卫生条件以及学校体育的信息网络、图书资料建设等条件。最后,农村学校和地方政府应加强与国际相关组织的沟通,并利用其平台来提高农村学校体育水平。充分利用一些国际组织在中国农村实施的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中国举办的一系列关于儿童青少年健康、营养等方面的相关项目,来完善学校体育的条件。

2.积极推动“国家标准学校”建设

场地器材设施不足是制约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要想使农村体育更快更好的发展,这个问题亟待解决。从根源看,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短缺是因为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致使大多数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运行。如果农村学校在建校之初都能执行一定的标准,保证学校的基本条件,或许就能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因此,“一个标准的学校应具备何种条件”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例如,日本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就规定:每新建一所学校都需具备一个体育场、一个室内体育馆和一个游泳池。通过这种做法,日本基本解决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匮乏问题。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组织有关人员,积极开展“国家标准学校”的研制工作,尽快出台相关标准和政策,并纳入国家《教育法》,通过法律的形式推动国家教育的均衡发展。此外,农村学校的体育器材设备包括体质健康测试的仪器设备,可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订购、统一分配,以保证学校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3.促进城乡学校体育互动,建立“帮教”机制

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目前,我国农村学校在体育师资、场地器材条件以及体育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而新农村建设中的“城市反哺农村”理念为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在短期内实现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整体发展,城市学校体育和农村学校体育应加强互动,建立“帮教”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和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结成“帮教兄弟学校”,在学校体育资源、师资培训等方面为农村学校提供帮助,并逐步形成“帮教机制”,促进城乡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还可制定有利于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如在师资配备上应先满足师资不足的学校、在体育经费投入和场地器材的建设上向农村学校倾斜等来促进城乡学校体育的均衡发展。

4.加强农村师资培训的力度,积极开发农村学校体育人力资源

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体育教师,建设一支思想素质硬、综合业务能力强、极具敬业精神的师资队伍,是当前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首先,国家应制定和实施面向农村基层教师的专项培训计划,并由县、市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其次,采用多种渠道提高农村体育师资力量。尽管教育部已结合新课标的实施,组织开展了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但仅靠教育部门一条途径,在短期内仍不能解决大量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问题。教育部应积极拓宽体育教师的培训途径,如配合体育部门开展农村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骨干体育教师的培训、配合卫生部门开展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或校医健康教育方面的专项培训等。再次,国家应着力建设全国体育教师网络培训平台,通过网络对农村体育教师进行远程培训。最后,应加强农村兼职体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工作,积极开发利用农村学校的其他体育人力资源。

5.形成农村学校体育和农村社区体育的良性互动机制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地位将会不断提高,农村学校体育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也会不断增强。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除了要“借势”发展外,还要通过主动“发力”来谋求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应打破农村学校体育和农村社区体育的藩篱,充分发挥自己在地理位置、场地器材、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到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来,并逐步形成农村学校体育和农村社区体育相互开放和资源共享机制,从而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和农村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

6.对农村学校体育要进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层推进

由于农村每个学校的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同,各个学校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层推进。首先,在体育场地器材的投入上,应以农村小学和初中作为投入的重点,并由省市级以上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农村高级中学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主要由县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其次,师资力量较强、场地器材条件较好的农村学校,重点应抓好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师资力量较弱、场地器材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重点则放在做好体育教学、开发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体育课程上。再次,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农村学校重点应放在加强学生营养、改善学校卫生条件上。最后,在师资培训方面,农村小学应以兼职体育老师和班主任为培训重点,而初中和高中应以专职体育教师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并由县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调查法等对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提出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对策,旨在为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田雨普,等.农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厚民,韦勇,阮永福.皖西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和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3]吴剑明,揭光泽,石真玉,等.粤西沿海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13(3).

[4]张晓程.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与农村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的矛盾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9).

[5]邱晨辉.学校体育难入地方政府法眼[N].中国青年报,2013-05-16.

8.新农村体育文论文 篇八

【关键词】 新农村;农村体育;作用

发展农村体育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建设性的作用,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元素。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也为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重新审视我国农村体育在建设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如何将农村的体育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和配置,切实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依然是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

1 农村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1 地域发展不平衡

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当地的经济水平,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十分明显,同样的在东、西部农村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状况也存在着不平衡。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因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有很多农村地区的体育基础设施已经超过了部分城市的社区水平,为提高当地群众的个人素质和体能素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 农村体育发展乏力

近几年来,随着广大农村地区的青年劳动力向大中型城市流动,虽然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但是,也给更多的农村地区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越来越多的农村呈现出一种空巢现象,留下的只是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学生,这种现象不仅为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让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严重缺乏后续补给力量。

2 农村体育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1 体育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作为社会发展重要组成元素的体育事业逐渐被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当中,进入21世纪之后又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大力发展新农村事业的同时,政府将全民健身体系的建立作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能够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措施。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因为治疗疾病而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现象,为我国新农村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提高群众的体能素质,大幅度地减少疾病暴发,对农村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2 农村体育是精神文明的价值体现

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和价值取向的转变,传统观念与新思想的碰撞,精神文明和文化素质展现出的独特魅力是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无法替代的。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大众文化,为人类的精神建设构筑了坚实的基础,并且锻炼了人们的意志和提高了人们的体能素质。因此推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可以改变农村群众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也能够使群众时刻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将精神文明时刻展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2.3 体育事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就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的经济水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而且因为经济状况相对较差,农村群众几乎很少在体育方面进行消费,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一直处在初期阶段,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我国农村体育产业和与体育相关的产业仍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农村人口占据我国人口数量的一半以上,这是一个巨大的隐性消费群体。近几年来,虽然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尚未形成较大的体育产业规模,因此依然需要各地政府继续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资力度,切实为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3 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建议

发展农村体育事业首先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发展策略,不同地区要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对经济较好的东部沿海农村,可以发展一些相对高端的体育项目,比如:组建球队、开展体育项目比赛等,对于经济较差的西部农村地区,要大力投资体育基础设施,先让群众改变对体育的看法,重点发展体育项目。

要坚持以农民为本的基本原则,新时期下要让农村群众有新的精神风貌,政府要考虑群众的意愿和需求,尽量让群众按照自己的选择来开展体育事业,这样不仅可以加强政府的亲和力,也为农村体育事业贡献力量。

4 结束语

文中对我国当前的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作了简单的阐述,并深入的分析了农村体育事业对经济建设的作用,希望对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有一些借鉴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爱峰.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02):42-45

上一篇:外语导游招考计划下一篇:舞蹈素质教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