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感想

2024-07-05

改革开放30年感想(精选8篇)

1.改革开放30年感想 篇一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感想

专业班级: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09市场营销本科2班穆策

引言: 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成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中华民族走上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摘要:一九七八至二零零八是中华民族践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也显露出一些不足之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华民族必将迎来一个又一个三十年的辉煌成就。

关键词: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就,经验教训

正文: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召开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打开了封闭几十年的国门,作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的春风就使得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

三十年时光荏苒,三十年沧海桑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之兴衰在这三十年紧紧相连,相互印证,让每一个浸润其中的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三十年高歌猛进,三十年推陈出新,到处充满崛起和复兴的盼望。

三十年,我们的中国实现了历史性的经济战略转折,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也因此发生质的转变。三十年的求索与奋斗,使一个经济上贫穷落后的中国,迅速崛起世界的东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过程中,文明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建成大中型项目互存多个,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建设起来,石油工业发展迅速。新建铁路八千多公里。尖端科技方面,成功试验了第一个原子弹,神舟6号飞上天。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长,跃居世界首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87年,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如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里枢纽工程,大亚核电站和京九铁路。近年的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三十年以前,我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2006年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我国在教育、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大批有志青年到国外学习,他们中有许多人成为国家建设有用之才,通过相互学习,使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国人民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书卷,也留下了无数动人的故事。回眸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中华大地的巨大变化,还有需要我们不断传承的精神、认真借鉴的宝贵经验。今天的中国,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在迎来千载难逢的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可以预料或难以预料的严峻挑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使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让我们加入了WTO,为发展增加内、外推力。中国今日的强国之姿,有赖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华的腾飞,其动力也正是来自改革开放的不断变化。改革开放的脚步,不容停歇。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言:“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人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问题会出现,矛盾会发生,但是只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敢涉深水,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奔向更加光明、更加灿烂的未来。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社会和谐稳定,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航天事业不断创新,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建立了全面物质生产体系,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全面融入世界金融体系,经济增长更加稳健,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尽管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还是暴露出诸如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太大,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道德开始令人堪忧等问题。我们应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纠正问题,继续坚定不移的走改革开放之路。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光辉历程,这三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勇于实践,开拓进取,取得辉煌成就的三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得到了最大实惠的三十年。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大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数中国人,从自己身边的日新月异变化中亲身见证了改革开放的点滴进程,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无限欢喜。

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终于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回眸过去,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国富民强;展望未来,我们坚信祖国会更加强大,人民会更加安康!

2.改革开放30年感想 篇二

一、30年来南京改革开放的历程

和全国一样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目前正处在第三阶段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是:

第一, 改革初期的目标探索阶段:从1978年12月三中全会启始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前。花费了十四年时间。从摸着石头过河到1982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后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 从农村改革 (一包就灵, 到包字进了城) 的成功, 到城市改革取得的进展, 为整个改革开了一个好头, 打破了坚冰坚定了航向。

第二,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改革框架构建阶段。从1992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到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 即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 十四届三中全会就构建框架作出决定。花费了12年时间。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是:“3个制度2个体系”即 (1) 现代企业制度, (2) 合理收入分配制度 (3) 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二个体系:即统一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 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在这12年中新旧体制的交叉、革新、融合、构建的过程, 它呈现出许多异常复杂的状况, 越过了许多障碍, 破除许多框框, 改革在波浪中前进在不断深化中推进, 初步建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

第三, 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新阶段。从2003年算起 (十六届三中全会) 到2008年还要继续下去。已花费近5年时间还需要相当长时间奋斗才行。这个完善体制阶段:

一要贯彻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 以此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要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即城乡发展、区域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三要做到“五个坚持”:即改革方向, 群众首创精神, 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统筹兼顾和以人为本, 从初步阶段到完善阶段, 这是一个新的历史跨越, 也是一项更加艰巨更加宏伟的系统过程, 我们要继续努力。

二、30年改革开放给南京带来的巨变

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它发展了我国我市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国家从1978年以来, 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0%以上, 对国际贸易的贡献率超过12%, 南京, 1978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为34.42亿元, 2007年达到了3275亿元, 完成数是30年前的95倍多。

第二, 它增强了我国我市的综合国力。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位, 由第十位到目前的第四位, 财政收入增长34.2倍, 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85.3倍, 外汇储备是原来的6385倍, 就南京来讲, 到现在为止引进71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贸项目, 它显示了南京的综合实力的增强。股份制企业从1993年9月新百、宁天龙上市以来, 现在全市已有47家上市公司。

第三, 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1978年我国贫困人口为2.5亿人, 现在减少到2仟万人, 比原来减少了30倍, 1978年人均寿命为68岁, 现提高到72.4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上面的简述它表明了, 30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近代100多年来包括南京在内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大变化, 成就是无与伦比, 是举市公认, 毫不夸张的讲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南京改革开放成就给我们的启示

在改革开放中, 从自已亲身经历中, 感触最深的有这三点:

第一, 解放思想是一大法宝, 改革开放是一把金钥匙。改革开放初期, 市委、市政府为打破当时僵化的思想和体制, 就敏锐提出: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指引下, 以放开搞活为目标, 全面推进各项改革, 一口气提出了“六个搞活”, 即“搞活企业, 搞好城区、搞活金融、搞好科技、搞活流通、搞活县郊”, 这六个搞活一下子使计划体制下的一潭死水掀起了波涛, 使南京改革滚滚向前, 后来很快被国家指定为改革的试点城市。

1992年春天,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 “要求改革开放胆子要再大一点, 步子要再快一点”要有敢闯、敢冒的精神, 在这一个新的发展机遇面前, 市委市政府注重抓住解放思想这根主线, 又敏锐发出了“十五项”重大改革措施。加快把企业推向市场, 逐步成为市场的竞争主体, 开出了“五条快艇”, 即推进股份制、股份合作制, 实行投入产出总承包, 摸拟三资企业, 引进乡镇企业机制等。对企业而言, 改革开放的进程, 就是企业逐步走向市场的过程, 让企业成为既充满生机又具有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的过程。可以说, 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 每前进一步都得益于思想解放。

第二, 抓住企业改革进行重点突破, 做好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的这篇大文章。企业改革是改革的中心环节, 是整个改革的瓶颈, 是首当其冲的问题。30年来, 我们花的力量最大, 采用的药方最多, 经历了的时间最长。 (80年初南京有企业3690家, 其中大中型123家, 数量占3.3%, 但创造产值占57%、固定资产73%、利税总额46%) 。

我市企业改革大体上经历了这样三步曲。

第一步:放开搞活阶段 (1978年———1984年) 。也就是扩大企业自主权, 也叫松绑, 也叫放宽政策搞改革。

南京出台了《十项改革意见》。市各工业局、部、委办放权290多项, 推行厂长负责制, 将横向经济, 组织企业集团, 企业兼并引入企业改革。留利水平:改革前5%, 放权后45%, 使南京提前一年实现“65”计划。工业总产值达到112亿, 在这期间, 推进国企联合改组兼并等改革措施。

第二步:实行两权分离阶段 (1985———1992) 。即将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当时摆在国企面前:有二个根本性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产权明晰的问题, 二是内部运行机制 (大锅饭) 与外部环境问题 (企业政府化) 。这些问题不解决, 国企改革难以搞活。绕过这些问题, 只能是走弯路或是隔靴抓痒, 当时一度曾认为搞承包是国企改革的出路, 结果把产权改革回避了10多年。

第三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 (1992—至今) 。1992年在敢闯、敢冒、敢碰的精神鼓舞下, 南京开始在企业推行股份制试点工作。在中央提出:“坚决试、不求多、务求好, 不能乱”的方针指引下, 南京新百、宁天龙、熊猫企业开始构建股份公司。

股份制它显示出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优越性, 2006年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比2002年增长60.78%, 实现利润增长2.23倍, 税收增长1.05倍, 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就南京股份制上市公司现在已有拥有47家。构建股份公司的有172家。各上市公司总资产在大部分超过一倍, 多的3—5倍。栖霞建设、宏图高科、南京医药、红太阳3倍以上。

实践证明了, 国企改革走现代企业制度, 构造股份公司是一条光明大道。

在这过程中, 对小企业实行放开的办法, 走股份合作制, 买、租、包、破之路, 南京一轻、二轻、纺织等系统的企业改革就是这样走出来的。

在严格执行《破产法》的前题下, 市相关部门开展全面调研、制定了《破产程序》以及《职工安置办法》《资产清偿办法》和《实施企业破产的宣传提纲》等, 在南链厂破产领导小组协调会上取得一致意见后, 法院开庭作出判决并按法给予一定补偿, 使职工、债权人、银行、税务、劳动等部门都比较满意, 是一次按法实施破产的成功例子。国家体改委负责人在论述南京链条厂破产时说, 这件事在全国引起了积极反映。

第三, 坚持走渐进式改革开放的道路, 推行各项改革措施的综合配套。30年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 是与我们从市情国情出发, 选择了渐进式路子分不开的, 一是先从体制外的增量改革突破如发展外向型经济, 发展个体, 民营经济等。然后深入进行存量改革;二是在没有现成模式可抄的情况下, 我们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探索中前进的, 坚持先行试点, 后逐步推开, 市领导同志在全市会上多次提出:改革允许看, 允许慢, 允许改革有不成功的, 但决不允许不改革;三是推进各项改革措施时不搞一阵风、一刀切, 不搞一轰而起, 一切从实践出发。

3.改革开放30年感想 篇三

1979年《甜蜜蜜》

从那个时候开始,很多人的家里开始出现邓丽君的大幅海报。人并不怎么漂亮,但温柔婉转,一如她的歌声。很多年之后,陈可辛拍了一部叫做《甜蜜蜜》的电影,当熟悉的音乐再次响起时,有多少人在黑暗中泪流满面……

1980年《光阴的故事》

坊间传说,那一年一所大学的男生们在毕业的前一夜,把一架钢琴推到了女生宿舍楼下,对着楼里自己曾经爱过或者曾经恨过的女生们,唱了罗大佑的这首歌,所有的女生都躲在窗帘后面,想看又有点儿不好意思,于是黯然神伤。

1981年《在希望的田野上》

那一年,彭丽嫒还不满20岁,但却在青歌赛上把这首歌唱祖国繁荣富强的歌唱得端庄大气。很多年之后,她成了民歌的一种高度。

1982年《我的中国心》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央视春晚的一首歌不仅让张明敏一夜之间成为全民偶像,更让众多海外游子为此改变了选择,纷纷回归故里。从这个意义上说,因了这首歌,张明敏可以在歌坛“永垂不朽”了。

1983年《血染的风采》

这是一首纪念自卫反击战的歌。原唱者徐良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战斗英雄。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他所在班全体战士壮烈牺牲,他孤军作战,出生入死,腿部重伤。截肢后遂为永久残疾人。在中央电视台的军民联欢晚会上,他着绿色戎装,挂金质奖章,坐特制轮椅,目光坚毅,看上去神采飞扬。站在他身后的,是双手推着轮椅的温柔美丽的王虹。二人共同高歌一曲《血染的风采》。

1984年《酒干倘卖无》

“酒干倘卖无”的意思是,还有空酒瓶卖吗?那一年,台湾出品了其电影史上的扛鼎之作《搭错车》,罗大佑、李寿全等几位日后主宰华语流行乐坛的“大师级”人物参与创作音乐。作为电影的插曲之一,《酒干倘卖无》被评价为“讲出了想讲的故事,也用音乐创造出了想创造的画面,最后却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找到了那个声音,那个唱出心声、唱出感情、唱出故事的声音”。

1985年《万里长城永不倒》

霍元甲!陈真!随着雄壮激越的旋律,霍元甲和陈真迅速成为一代中国人的偶像。很多人为此去学武,还有人为此产生了当一个演员的梦想。

1986年《一无所有》

中国因为这首歌才开始有“摇滚”。写出了这首歌的崔健,成为那一代的符号,引领着一代年轻人不断追求“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很多年之后,在北京和平里一间廉租房里,一个热血青年跟我说,他想出一本书。

1987年《冬天里的—把火》

当年的“白马王子”是什么样的?看看费翔就知道了。就是因为这首歌,费翔成了“阳光”,成了“天使”,成了无数少女、少妇的“梦中情人”。

1988年《大约在冬季》

有这么一种说法:没有听过齐秦歌的人,是可怜的;而听不懂齐秦歌的人,是可悲的。这首歌的流行几乎就是这种说法的标尺。

1989年《爱的奉献》

这首歌最初是为一个患了白血病的孩子而唱响的。后来,每次有灾难来临的时候,这首歌都会再次响起,包括今年的汶川大地震。不过因这首歌而走红的韦唯后来说,如果可以没有灾难的话,她宁愿这首歌一直都不响起。

1990年《亚洲雄风》

刘欢那会儿还没有“亚洲雄风”般的体魄,但是中国确实因此在亚洲一举雄起,冲向世界了。

1991年《好人一生平安》

一个善良的祝福,却有一个悲伤的旋律,难道是因为这个希望其实本来就很绝望?伴随着电视剧《渴望》的热播,这个稍带哀婉祝福的电视剧主题曲,逆流行趋势而红遍全国的城市和乡村。

1992年《我不想说》

“我不想说,我很纯洁。”那一年,红遍中国的“玉女”杨钰莹在歌里这样唱道。这句话也很快就随着这首歌曲成为年轻女孩们的代言。那个时候杨钰莹肯定不会知道,自己后来竟然有一个“不纯洁”的结局。

1993年《涛声依旧》

悠扬、典雅,一首歌红了毛宁。走红之后的毛宁,是非多,但娱乐圈还是涛声依旧。

1994年《纤夫的爱》

这首歌词简单、旋律重复的小调为什么会红遍大江南北?也许唯一的解释就是,如同人们点评《功夫熊猫》时所说,“只有胖子才能拯救世界”。

1995年《弯弯的月亮》

据说当年这首歌写出来后,刚开始时没有一家音乐公司肯接受,没有一个歌手肯演唱,认为旋律与歌词都太“土”。后来,事业正走下坡路的吕方,在把歌词中的“阿娇摇着船”改成“你我摇着船”的前提下,勉强同意唱这首歌,就此咸鱼翻身。不仅吕方借助它在当时登上一线歌手的位置,这首歌在中国流行歌曲史上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1996年《青藏高原》

老实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首歌被我视为那种典型的矫情之作而不怎么待见它。但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它竟然能流行如此之久,久到几年之后我都上了大学,竟有一个女孩以这首歌在系里“一战成名”。更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女孩后来成了我的孩子她妈。

1997年《心太软》

一首莫名其妙的歌,但据说有三亿中国人都会唱,所以,这首歌莫名其妙地红了一个形容多少有些猥琐的男人。几年之后,这个男人甚至还出演了一回神雕大侠。

1998年《好汉歌》

再见刘欢,“吨位”已经到了足以拯救世界的级别。虽然人的体重跟是不是好汉似乎挂不上什么号,但是想把这首歌唱好,一般体重的人还真唱不出那股子韵味。所以,这些年在舞台上,很少见到有人翻唱《好汉歌》。

1999年《常回家看看》

那一年,甚至是那一年之后的好几年,每次我回老家时,老爸都会唱这首歌给我听。想来,应该有很多很多父母在心里默默地给儿女唱这首歌,一遍又一遍。所以有必要建议大家,去KTV时,把这首歌第一个点了,大家合唱。

2000年《至少还有你》

似乎是最流行的情歌,情侣们无论是热恋之中还是吵架之后,都会哼起。不知道林忆莲唱这首歌的时候,心里有没有想着李宗盛?无论这首歌怎么代表了他们最亲密的岁月,但劳燕分飞的结局还是让人唏嘘感叹。

2001年《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那年一个女性朋友在电话里嘲弄我说,这么红的歌,你竟然都没听说过?然后,她就在电话里唱了给我听。印象中,那应该是我唯一一次听这个朋友唱歌,可见当年这歌流行到了何种程度。

2002年《I believe》

一个苦熬多年的女演员,搭上了“野蛮女友”的顺风车,大红大紫了一把。当然这首歌跟着走红也就再正常不过了。不过让人神伤的是,当年的“野蛮女友”后来居然就一天天的变成了胖子。我想,人世间最悲惨的事情,莫过于美女变胖子这种事了吧。

2003年《东风破》

此前好几年就有人预言说,周杰伦将会成为台湾继罗大佑之后的又一个“现象级”人物。那时候我还不屑一顾呢。但《东风破》这首歌流行之后,世间再无罗大佑,人们似乎就只知道周杰伦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2004年《2002年的第一场雪》

这首歌到底流行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在一部大红大紫的电影《疯狂的石头》里面看到,一个卷鬈毛男人蹲在马桶上如此唱道,“2002年的第一泡屎。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哦,如此恶搞,被他打败了。

2005年《老鼠爱大米》

就是这首歌,滥觞出了多少网络歌曲啊。奇怪的是,迄今为止,我没有听到过一个人说这首歌好听,鬼知道这首歌到底是怎么“红”起来的,流行得让人避之唯恐不及。

2006年《千里之外》

因为这首歌,费玉清从故纸堆里又跑到了舞台上。而他那45度角抬头举目的唱歌姿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众多喜爱K歌的人争相模仿的POSE。

2007年《不怕不怕》

郭美美“昙花一现”。但这首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我那个叫小美的女儿的最爱,一天能让你放上十几遍,听得我那段时间里满脑袋都是“蟑螂蟑螂”。可见,流行歌曲从娃娃抓起,还是会继续流行下去的。

2008年《北京欢迎你》

4.改革开放30年感想 篇四

改革开放前后30年社会的变化及感想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在中国的全面展开。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在改革开放中,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方面得到的高速的发展。政治制度越来越完善,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物质水平不断提高,这都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的成果,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使得它却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阻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为了尽快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促进社会的进步,邓小平与党内的开明派开始逐一解决这些问题,这场改革运动的目的是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改变生产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并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这就是1978年中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也是解放思想,它激发了各行各业的劳动积极性,使得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是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历史性的转折点,为我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基本的动力。

想知道关于改革开放前后所发生的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从改革前后的日常生活水平来进行分析观察了。这个我们

改革开放前后30年社会的变化及感想

子里面,给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小房子里面空气光线都很差,居住条件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的。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城镇城市快速发展,高楼大厦如同雨后春笋,穿插在云山之巅,可以说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生活的空间,也极大提高了人们的居住条件。住房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家庭的必备品,成为人们生活富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行:由慢到快

毋庸置疑,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人们想要出行,不是不行,就是依靠畜力,只有军方或者大富豪才可能会有汽车这样的奢侈品。但是你放眼今天的中国,小汽车已经走进平常百姓家,高速公路,高铁,航空都已经发展趋于完善,人们实现了快速,安全,舒适出行的愿望。

用:由落后到先进

看改革开放前背景的电影的时候,总是看到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这四大件,而现在,这四大件几乎没有了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这些高科技产品。也是这些高科技的东西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电脑手机等依靠信息技术而发展的产品,已经在这个信息时代里面主宰着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时间,深刻影响着社会的进程。

从上边我们所说的改革前后的具体变化,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深远而又进步的影响,它不仅仅

5.改革开放30年感想 篇五

来源: 时间:2008-10-7 9:10:00 作者: “中国广告起步相比国外起码晚70年。但迅猛发展的中国经济从一开始就把中国广告推到风口浪尖,没有也不可能给时间让中国广告平缓稳步发展。”

于是,人们看到中国广告还没断奶就要学步,正在学步就要飞跑。中国广告30年时间所走的路程堪比发达国家100年的历程。时代的脚步如飞,这个寄生依附产业一直被催促裹夹着往前走,走到一个眼花缭乱的新局面。

中国广告大门徐徐打开

裴思态广告公司董事喜勇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当整个中国经济从计划向市场全面转型之际,在一个低起点的基础上,中国广告以一种高速度融入到中国改革开放的洪流之中。

《为广告正名》,新中国广告业恢复的第一声号角

其实,在上个世纪20年代,真正意义上的广告事业,已经在上海繁荣异常,鳞次栉比的户外广告牌和灿若繁星的招贴画成了当年十里洋场的标志,但10年文革,所有的广告都被定性为“资本主义的生意经”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直到 1979年。

1月14日,上海广告公司广告科38岁的丁允朋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为广告正名》的文章,称广告并非“摆噱头、吹牛皮,资本主义生意经”,公开为广告辩护。这被看成是新中国广告业恢复的第一声号角,迅即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

曾在国家工商局广告处工作过的贾玉斌回忆说,长期的计划经济让广告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那时候,工厂产品生产完,直接拉到商店的仓库,要做广告干啥?“但丁允朋的《为广告正名》宣告了中国市场营销时代的到来。”

“身为新中国第一家广告公司的上海广告公司,在文革期间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画红色宣传画;而北京广告公司的前身北京市美术公司,在文革中主要的工作就是负责更换天安门城楼毛泽东画像。经过时任中宣部部长的胡耀邦以及其他领导的百般努力,商业广告终于回来了,”北京广告公司的一位老同志说:“上海广告公司和北京广告公司当年就获得了广告经营权。”

一篇1200多字的小小的文章会产生如此的影响,也出乎丁允朋的意料,谈到写作的背景,他回忆说:“国内电视在转播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时,中间休息时段的电视屏幕总是空白10分钟甚至15分钟,我认为这是巨大的浪费。为什么不用来做产品广告呢?”

第一则电视广告,比美国晚了整整38年

1月28日,在邓小平访美的那天15时05分,上海电视台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并播出了长为1分30 秒的大陆第一条电视广告“参桂补酒”。这一天,距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差不多1个月。

上海市广告公司原总经理王庆元和上海电视台原广告科负责人汪志诚回忆了广告播出的台前幕后:“原来,上海广告公司负责人有个熟人想推销„参桂养容酒‟,而当时上海电视台经费来源完全依靠财政,日子十分艰难,1978年所得的日常经费比一部电影的摄制费还少。穷则思变,就有些人建议播放电视广告:这既能增加收入,把荧屏节目办得更好,符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还改变了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尴尬局面。于是,电视台于1月25日向上级部门申请播出广告,没想到报告第二天就批了下来。但是这条广告的播出也几经波折”,上海电视台广告科一位退休老同志回忆道:“广告在当时堪称精美,可就在广告播出前的半分钟,主管技术的一位负责人却以„要犯大错误‟为由,阻止了技术人员。汪志诚则以领导已批准为据,极力坚持,广告终于按计划播出了。”

这比1941年美国播出的世界第一则电视广告,晚了整整38年。在国外,电视业与商业电视广告几乎是同步发展的。1920年,美国率先研试电视机,1936年英国开始在伦敦建立第一座电视台,1940年,美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次年,美国的电视广告就开始了,而直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才开始试播。

广告恢复之初,最兴奋的莫过于外国广告商

1979年3月15日下午6点,“瑞士雷达表”这条外企商业广告在“出卖主权”的非议声中,通过上海广告公司的代理在上海电视台播出了。“由于时间和操作上的诸多原因,这条广告甚至是用英文解说,配以中文字幕。但它却成为中国最早的外企商业广告之一。”上海某广告公司的一位经理告诉《小康》记者。

瑞士雷达表中国区副总裁郑世爵回忆道:“当时中国还没有完全开放,但我们意识到了中国市场的广阔。我们应用了争做市场第一人的„第一品牌‟理论,在没有竞争者的情况下,可以用较少的资源和时间建立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同一天,《文汇报》也发出了雷达表的广告。在3天内,到上海黄浦区商场询问雷达表的竟超过了700人。

3月20日,《工人日报》刊登了日本东芝的广告,27日刊登了精工表的广告。

7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条广告的启示》:“我们国家这么大,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包括人民生活的需要,五花八门,如果单是依靠行政手段去安排组织,不免挂一漏万;利用市场经济,作一些补充调剂,只会有好处。大有好处的事,何乐而不为呢?”国内广告界和外国广告商均把这理解为《人民日报》的表态,从此,电视广告和纸媒广告遍及全国各大城市,户外广告牌在北京长安街和上海南京路上林立了,中国广告的大门终于被完全打开。

日本《读卖新闻》的记者密切关注着中国变化:“僵化的中国,现在大大解放了”。在模仿中成长

从1982年起,随着黑白电视机的普及,中国影视广告进入到为期10年左右带有明显模仿特质的发展期。广告人迫切要解决的是“怎样做广告”的问题,老办法“拿来主义”,先模仿再说!而且,国际广告理论和广告公司的进入,也使模仿变为可能。

先成立一个“学会”研究研究

“„×××厂长×××经理携全体职工向×××致以亲切的问侯!‟,这是大陆早期广告的普遍模式,很多人把大陆电视广告分为原始期、发展期、初成期等3个阶段,”昌荣传播机构策略研究总监赵一鹤说:“大陆电视广告是在大棒中开始 ,在模仿中发展,在兼融中初成的。”

自1979年首个广告播出,到1982年前后,中国电视广告处于稚嫩的原始期。以“信息告白+产品图像”为广告的主要模式,总体上十分粗糙。

那时的广告不仅受到严格管制,还面临“姓社姓资”的政治困扰。日本精工表当时在北京站立了第一块标牌广告,写着:“欢迎您到北京来”。谁知,一位归国华侨给全国人大写信,很尖锐的问:“我还在中国的土地上吗?他精工表凭什么欢迎我到北京?

“文革没过去几年,大家脑子里还是阶级斗争的那根弦。”贾玉斌回忆道。1980年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广告管理工作会议规定,报纸广告不得超过8分之1版面,电视广告每晚不得超过10分钟。当时的国家经贸委不知道中国广告协会成立后可以干什么,就让先成立一个“学会”先研究研究。1981年2月21日,中国广告学会成立。一年后中国广告协会成立。

“1982年,由日本广告商提供动画片《森林大帝》在央视开播,他们获得了在节目进行30分钟后插播1分钟商业广告的权力,这标志着中国广告业进入新时代,”一位学者告诉《小康》:“高水准的日本产品广告,给中国的业界上了启蒙课。”

本土化与国际化

20世纪调查显示,全球最流行的三个词分别是上帝(God),她(her)和可口可乐(CocaCola)。

起初,可口可乐试图凭借亚特兰大版本,采取无差异市场涵盖策略,以美国思维来引导中国消费者,结果未如人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可口可乐开始实施广告本土化策略,首先抓住中国传统的“年”文化。在1997至2002年,推出了一系列的“年”广告。选择的是对联、木偶、剪纸等典型的中国情境,通过贴春联、放烟花等民俗活动,在把可口可乐这一洋货,融入了中国的传统中。

“一个金发碧眼的可口可乐,经过中国本土化之后,已经变成了黑发黑眼,俨然就是中国的本土产品,这就是可口可乐的聪明所在。”赵一鹤说:“据某权威部门调查数据显示,可口可乐连续7年在市场占有率、最佳品牌认同比例和品牌知名度名列第一,中国90%的消费者认识可口可乐。”

“本土化是必由之路,国际化是必然趋势,更精致、更专业是主要特征”,北京电通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子华认为 ,这是中国广告未来的走向。

离开老板台,吴子华坐到了记者对面,娓娓回忆:1980年,日本乃至世界最著名的广告公司——电通广告公司进入中国,最早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了事务所。电通中国事务所的主要业务是为日本企业在中国做广告,“来华广告”。

20世纪90年代,中国广告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日本企业将中国市场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北京电通于1994年 5月成立。回看电通在中国拓展的进程,几乎与中国现代广告的发展同步。

成立初期,北京电通新客户的争取方向还是日本企业。那时候,松下电器、日清食品、丰田香港、花王、佳能等这些拥有良好业绩的客户为初创时期的北京电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持续不景气,日本企业来华业务逐渐减少;而中国企业则正在迅速崛起。北京电通重要的业务战略转型开始了——1996年,北京电通开始着力寻找具有强劲发展潜力的本土企业。联想、海尔等数十家本土企业成为北京电通的第一批客户。至1998年,中国本土广告客户的业务量比重达到了36%。

2000年,吴子华开始担任北京电通广告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这一年,北京电通公司营业额首次进入中国广告业营业额排行前10名,本土客户营业额也首次超过日资客户营业额。2001年,公司营业额进入中国广告业排行前三名。直至 2007年,北京电通已经连续四年在中国广告业营业收入排名中位居第一位。

“正所谓生而逢时,北京电通广告有限公司赶上了中国广告业的绝佳发展期。”吴子华说,“单就广告行业自身而言 ,我们这30年时间所走的路程堪比发达国家100年的历程。”

吴子华总结道,北京电通的发展一方面离不开日本电通的经营方针与服务理念,另一方面,本土化的发展战略以及管理策略才是其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国广告市场正在成为全球广告业的战略高地。人们普遍相信,拥有了中国广告市场,就拥有了广告业的未来。

安吉斯集团亚太区总裁PatrickStahle说:谁想要了解传媒和广告的未来,一定要到中国来。而安吉斯集团的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李桂芬接受《小康》采访时认为,未来中国广告市场的竞争,将是品牌的竞争。

链接

吴晓波:中国广告“9法”

奖牌法。初期,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披上了“省优、部优、国优”的外衣,后来最时髦的当属“国际金奖”或“最畅销产品”。一开始,媒体热情报道,视之为无上的荣光,后来竟荣誉泛滥,变成了一则笑谈。

明星法。花几万或几十万元请歌星、影星、体育明星操一口带港味的国语信誓旦旦地说:“我只用……”、“我只喝 ……”、“我只穿……”。

非广告法。在当时的广告界有一个秘诀,“把广告拍得越不像广告,效果越是好”。

借牌扬名法。马俊仁的“马家军”很火爆的时候,杭州一家保健品公司当即将“马家军”商标给注册了,然后大打其广告。后来,马俊仁向法院起诉,企业总经理的理由是:我们公司的几位领导不是姓马就是属马,要么长得像匹马,为什么不能叫“马家军”?

假洋鬼子法。温州、晋江等地的很多企业都把自己的品牌改成拗口的“欧美名字”。更有聪明的人,去欧洲找到一些濒临破产的家族小企业,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其品牌,然后回国内大力炫耀其“百年传承,正宗血统”。

天方夜谭法。对产品功能的任意夸大成为所有广告的灵感所在。反正广告本来就是“说不说由我,信不信由你”。

快速示范法。要在30秒的电视时间里打动消费者,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做示范。比如腹泻者在厕所与卧室之间来回跑,一吃某药片立即见效。

夸张法。把手表从飞机上扔下来,用压路机去压席梦思,穿着皮鞋跑马拉松,给木乃伊吃救心丸,拿剃须刀去刮大猩猩的脸。

稀有原料法。市场上充斥着千奇百怪的商品,比如千年老龟做成的胶囊、天山雪莲制成的冲剂、海底神草酿成的美酒,反正听说过没见过的稀罕物,这回全让大家尝到了。

正在改变的格局

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局面:一方面权威机构在兴奋地预测,未来广告市场的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另一方面,业内人忧心忡忡地呼吁,要做好“过冬”的准备。尚来不及思考,中国广告在进入高速成长期的同时也进入了转型期。

并行的时代

鼎成传媒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列车电视已经成功整合,由此,全球最大的列车电视媒体并轨出发。

“不同于办公楼宇的LCD,列车LCD每天接触的都是不同的人群,看列车LCD的受众心情会比较放松,没有想着做其他事,列车LCD有足够的时间把品牌信息传递给受众……”实力媒体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郭志明,丝毫不掩饰对列车L CD前景的看好。

自1997年3月起,他就开始常驻中国,其间为中国 移动、诺基亚、西安杨森、惠普、诺基亚、可口可乐等著名中外企业做过成功的传播策划,对于内地的广告市场已是相当了解。

“互联网发展了品牌营销,这里有2.5亿还有天天在增加的海量用户,还有2500万的白领精英社区;2003 年兴起的商务楼宇液晶电视广告就因为目标群体非常明确、到达率很高,受到了很多广告主的欢迎,成为小众媒体的亮点…… ”所以,实力媒体也通过持续投资以确保客户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都占据优势地位。

郭志明认为,可以借鉴美国市场,上个世纪60、70年代是美国电视媒体的黄金年代,90年代初是中国电视的黄金年代,而现在美国电视媒体已经受到来自小众媒体和互动媒体的强烈冲击。因此,即使考虑到中国市场的快速、压缩型发展,在中国,分众媒体和小众媒体还将并行一段时间。保守估计至少5年以上。

杂志,一个被低估的领域

在广告收入的媒体结构方面,中国显示出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格局。杂志广告市场远远落后于美国的杂志市场。截至2006年底,美国共有19419种杂志,杂志在媒体广告市场中所占份额为18%,广告收入达240亿美元。同年,中国共有9468杂志,广告经营额为24.1亿元,占广告经营单位总额的1.5%,杂志广告出现了负增长,与上一年相比,负增长3.1%。

“杂志在未来的两极分化是必然。有特色的、有观点的、视觉好的,必然前景看好,如走时尚路线的《瑞丽》、《时尚》等杂志;反之,则有可能走向死亡。”一个叫王靖安的人,倒很是看好中国杂志的广阔前景。

他成立了一家叫百泰传媒的公司,从把别人的几本杂志摆放到酒店起步,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就将60万元规模的小公司,发展到十几亿身价的全国性酒店传媒集团。

王靖安将目标读者锁定为精英商旅人群。短短3年,“百泰传媒”已成功地覆盖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为主的中国最具商业影响力的城市,囊括星级酒店及部分优质经济连锁酒店2000多家,每年高端受众人群超过6000万,京、沪、穗、深等一线城市酒店终端覆盖率在70%以上。这意味着“百泰传媒”先占了优质的资源。基于百泰传媒的清晰定位和对广告业的巨大价值,2006年度和2007年度,百泰传媒连续两次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而且继“百泰传媒”在2006年获得“凯雷集团”、“软银赛富”、“德同资本”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的1600万美金之后,再次获得一笔以美国凯来投资集团为首的私募基金3000多万美元的投资。

美国杂志的发展始终让业内人抱有很大的希望。美国拥有世界最发达的杂志工业。《时代》周刊及其年度封面人物、《读者文摘》、《商业周刊》、《财富》及其论坛、《国家地理杂志》、《科学》等,都享有世界性的声誉。然而,目前,在中国,享有世界声誉的杂志远没有出现。这也就意味着机会。

“在中国,当杂志的读者群还未成型时,互联网出现了,人群被分流,就如寻呼机市场一样,刚刚发展起来,手机出现了;而美国,在互联网出现时,杂志早已发育成熟。”王靖安分析,被列为中产读物的杂志在中国,尚来不及等到一个庞大中产阶层的形成,就已经遇上了来势汹汹的互联网的冲击。他认为,这是中国杂志成长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在他看来,在所有媒体中,杂志是定位最清晰、最强的分众媒体。因此,选择杂志做广告,更能保证精确到达、影响力持久和回报率高。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传统纸质阅读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杂志阅读率比200 5年上升10.5个百分点,达到58.4%;期刊业发展前景看好。

资深编辑谢志远说,美国期刊经营总收入的70%来自广告,发行只占30%,欧洲发达国家期刊经营总收入的60 %来自广告,发行占40%。“与国外相比,我们相差甚远。”

互联网,未来的主角?

1998年2月25日,当从美国回来的张朝阳正式创建搜 狐门户网站时候起,标志着广告进入了网络时代。“20 08年,第二季度搜狐营业额突破1亿美金,其中广告业务收入达到4338万美金,同比增长53%。足见互联网广告强劲增长的势头。”

另一家国内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2007年的广告收入为1.689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了41%。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已达106.1亿人民币。2007年互联网广告以48%的增幅,傲视5大传统媒体,占全国广告市场份额的3.5%,逼近户外广告的3.7%。根据有关机构预测,2008奥运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估算总值可达140-150亿元人民币。新浪方面在接受《小康》采访时认为,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和不断走向成熟,以及互联网广告较之电视广告的众多优势,众多企业对互联网广告投放表现出积极态势,互联网广告正逐步成为主流。

“中国网络使用者有2.1亿,人均每个礼拜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是18小时。美国媒体称,中国目前互联网人口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互联网国家。”李桂芬说,这是很好的基础。“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可能由追随者变为超越者。”

品牌整合传播机构董事长吴晓波认为,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中,新媒体必然要从传统媒体中分流一部分广告资源,“但并非说谁就一定消亡,相反,会形成媒体互补型的生态。”他相信,未来中国广告市场仍将维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但在总量发展的前提下,结构的变化将是巨大的。尤其是互联网对其他媒体的影响。

这对新兴的中国广告市场来说是一个机会。

央视广告:市场的力量

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招标是中国经济的睛雨表,是市场变化的风向标。企业表面上购买的是广告时间,实际上他们购买的是明年的经济发展。

这里真正见识市场的力量。

尽管逻辑上这似乎并不适用于一个占有垄断性资源的机构,但还是忍不住这么开头。

每一年的11月18日,在梅地亚中心,央视广告招标会如期举行。全国重要行业的重要企业及他们的掌舵人聚集到一起,为市场而战。

郭振玺说,他是他们的代言人。他喜欢这样高朋满座,济济一堂,共商大计。任何镜头下,他们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笑容满面,激情满怀,仿佛中国经济一直向上。

郭振玺从他们身上学到一样及其重要的东西:面向市场。这是一种时刻被强化的强烈的观念。这种观念被他用来推动着这个国家最强大的垄断性媒体机构的广告经营进行改革。

他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总监,之前是广告部主任,掌管这个机构的广告经营很多年了。

曾经疯狂

很多人大概还有印象,在1993年之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中间没有广告,只有《天气预报》里有一条全年卖60万的5秒广告。

1994年,有多家企业要求定这个广告位。即使5秒广告涨到370万,竞争仍然激烈。1994年1到4月,央视尝试在《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之间增加了30秒的广告。4月1日之后,又增加到60秒。

按照郭振玺的说法,当时央视价格的制定,要是真的按市场行情走,须得一天一个价才能赶上形势变化。

到了1994年8到9月,多家企业通过各种关系要求定制1995年黄金段位的广告,央视黄金段位的广告严重供不应求。

“在当时的情况下,资源有限,绝对供不应求,排队都抢不上。”于是,央视决定通过招标方式决定广告的价格和购买权。

“广告资源的公开竞价,这是在全世界都没有过的。”

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主任夏洪波接受《小康》采访说,招标,不仅解决了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并给了广告公司和企业一个公平、平等的竞争机会,还大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广告意识。

接下来的招标竞争开始白热化。孔府宴酒、孔府家酒,还有秦池酒都来了,那时候央视的黄金招标段几乎是白酒企业的天下。

“央视意识到不能任凭中标额不理性地继续增长下去。于是,从1998年开始着力控制招标的热度,并把暗标改成了明标。”

夏洪波回忆,在这一阶段,中标额逐年增加,中标的企业多集中在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中西部企业很少。

当时的中国经济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产业群没有形成,产业结构单一,客户结构也非常单一。

之后那几年,黄金时段广告招标收入一直徘徊在20个亿左右。

自我革命

转折发生在2001年。

这一年4月,央视广告收入出现连续4个月下滑的紧急状态。此时,郭振玺临危受命,成为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主任。后来的故事如业界所演绎的那样,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歌猛进,他力挽狂澜,创造了央视广告一路狂飚的传奇。2008年,央视广告招标的收入达到80.3亿,全部广告收入大约在130亿左右。

但其实,他最大的功劳不在改写数字的奇迹,而是,从他开始,逐步改变了央视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至少对广告客户不那么高高在上了。

2001年6月19日,郭振玺他们第一次走出北京,首次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面向市场需求,面向客户需要”、“一切广告形式都可以想,任何合作方式都可以谈”等新的广告经营策略。

走出去之后,郭振玺真正让体会到了市场的力量。“任何时候,再强势的媒体和再强势的企业一样,一定不能自我陶醉。一定要面向市场。”他甚至认为,“面向市场”这种观念适用于任何场合,只是面对的市场有不同。

在中国的广告传媒界,没有人像他这样认真地把广告当成了一个产品来经营。

“那时候提出的口号是:要到地方去,和大家交流,打造品牌基地,也扩大我们的客户群。”每一年,他们都跑很多地方,福建、浙江、内蒙古、山东……

于是,从2002年开始,通讯、保险、金融、食品饮料、日化、润滑油等行业的企业纷纷参与到竞标中来了,以福建晋江为例,当地的七匹狼、柒牌、劲霸、才子、利郎、安踏、雅客、九牧王等十数家企业先后登上央视招标段,使晋江成为了全国瞩目的品牌之都。

统一滑润油的成功,被经常引用。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后,有一句广告语火得一塌糊涂:“多一点润滑,少一点摩擦。”那一年,统一润滑油营业额达到12.7个亿,而在2002年,同央视合作之前,营业额不过6.7个亿;2004年达到25个亿,2005 年,超过了40个亿。统一润滑油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润滑油第一品牌。

中国经济真的发展了,我们的很多企业具备了这样的实力,需要进行品牌传播。央视这个平台被证明是有效并且重要的。有一句被引用成经典的话是,招标会是一个品牌的奥运会——那是华尔街日报说的。

它大概是这样一个平台:国家最重要的媒体,与此地位相适应配置了很多垄断性资源,垄断性的资源在经营通常有资源的附加影响力——比如,溢价的传播。“每年大家来竞标的时候,除了以心目中的价位来买这个资源外,还有一个同行内部 PK的问题,它会在消费者中传递一种信息:他才是行业的老大。”

于是,全国各地那些重要行业的重要企业都跑来了,他们都急于向人们传递这种信息。“国内一流的企业进来了,外资品牌也进来了;竞标主体从民企为主转向多种所有制结构;竞争区域从东南沿海走向全国性市场。”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这表明我国经济的活跃度空前提高,全面、健康、谐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正在持续。

他说,中央电视台黄金资源广告招标是中国经济的睛雨表。因为企业表面上购买的是广告时间,实际上他们购买的是明年的经济发展。

之后,这句话被引用为经典。

2008年,中国经济面临着许多困难。一些转变带来的阵痛难以避免。

郭振玺说,不必担心,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依然要寻求品牌打造。“他们会更注重把有限的预算用于优势媒体来进行投放。”

今年央视招标会的口号是:“新高度,新起点”。央视如是,如整个国家亦如是。

6.改革开放30年 篇六

摘要:又是一个洒满金色的秋天,又是一个喜获丰收的季节,我们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30岁韶华!神州大地,国旗飘扬,歌声如潮,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洋溢着胜利的豪情。全国各族人民为祖国日益强盛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对伟大祖国无限光明的前景充满信心与希望。30年前,东方巨龙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征程。回首三十年,点点滴滴的记忆历历在目。

关键词: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我校的变化;展望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共和国作出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到2008年,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30年风雨兼程,30年春华秋实,30年开拓奋进;回眸这30个年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回首往事,我们寻着30年的发展之路,认真总结30年来创造的辉煌成绩和积淀的发展经验;展望未来,我们要在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我们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和惊叹的伟大成就。这是解放思想的30年,是解决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30年,是披荆斩棘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30年,是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30年。这是不平凡的30年,是光辉的30年,是伟大的30年。

我们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普遍改善;综合国力大幅增长;国人精神面貌深刻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增强!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国家领导人在服务大局、维护民利上解放思想、加压奋进、不断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摆脱贫困,民富国强[1]。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人民享有更多福祉,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的潮流,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至2007年的246619亿元;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51304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30年间增长了100多倍,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88%,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3%左右的增长速度[2];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储蓄增长了700多倍。截至2007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了“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波及多省的特大震灾,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腕手将一个个磨难打败!改革开放的 30年我国教育事业稳步发展。1977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因“文化大革命”一度中止的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得以恢复。当年,全国570万名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走进考场,他们的命运由此发生深刻变化[3]。中国人沉积多年的求知热情如火山喷发,中国社会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1.28亿,录取人数约5386万,其中,1999年实施高校扩招政策至2008年的录取人数约4010万,10年间录取人数占改革开放30年来录取总数的75%。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起,经过10多年奋斗,中国终于在2000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2003年,“远程教育”这项重大工程覆盖了中西部36万所农村中小学,丰富了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由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的首枚金牌,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由2004年中国军团在雅典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二位,到今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完成了百年奥运的梦想,金牌数跃居第一,这些是中国从事体育事业的英雄的血汗史,更是改革开放的缩影[4,5]。

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融入世界、影响世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从1978年开始,中国开启了与世界沟通、交往、合作的大门,我们不断学习和吸收世界先进的文明成果,也为世界文明不断作出贡献;在世界影响中国的同时,中国也在影响世界。至今我国的综合国力已大幅提升,世界上90%以上的国家已同我国建交,我国在国际事务和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是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恢复了高考,培养了一大批在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优秀知识分子。是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力更生能力,为神州飞船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看世界,主动吸收世界科学技术最新成果,推动我们的航空航天事业的新发展。是改革开放,进一步树立了中国人民的自信,推动了载人航天工程重大决策的制定[6]。

改革开放,沧桑巨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市场经济是人类的精巧发明,将市场经济写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上,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在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的同时,我们坚持把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起来。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的市场经济的性质。” 30年风云际会,30年风雨兼程。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正在不断完善。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样,也是中国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的根本动力!

伟大祖国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党中央和国家已经明确了改革开放的地位与作用,这些都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7]。改革开放曾经一度春风拂中华,我相信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向纵深和广度发展,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继续开拓创新,中国必将从经济大国转变成为经济强国,最终以崭新风姿屹立于世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再是梦想,中国人民必将迎来明天的美好阳光。2 我校的变化

我们的校园也在这30年中慢慢变化着,像孩子长大,树叶发芽,一切是那么新鲜,那么充满活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进入了大学,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大学授人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我们的人格。在老师的指引下,我们自己探寻人生的道路,悟出其中的真理;在于不同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强了社交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自学这一重要的本领,有了这项本领,我们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才能适应变幻莫测的社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徜徉于中央路,我慢慢品读这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古校,抚着悬铃木,望着梧桐树,嗅着桂花香,感受着古老金陵的深沉和沧桑。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学长学姐津津乐道的《国家机密Ⅱ》取景地——主楼。古式的建筑、斑驳的痕迹宣告着它的历史。一路向北,来到比北门气派很多的南大门,赫然伫立在那的逸夫楼自然成了夺人眼球的主角。现代化的设施,新式的建筑模式,无处不透着时代的朝气。我们青春焕发、热血沸腾。摆脱幼稚走向了成熟,不再藏到父母宽大的羽翼下避风躲雨,而是如那高傲的海燕,渴望暴风雨,敢于战斗。我们虽然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需承受战火硝烟,但是我们可能要阻挡不期而来的洪水,抗击非典,预防禽流感,我们的飞船要上天,我们的足球要获胜,我们要研究转基因,我们要征服沙尘暴,我们要保护环境、维护世界和平„„毋容置疑,我们这些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重担、义不容辞、任重道远。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今天的我们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勤奋学习、奋力拼搏,是我们初中生活不变的主题。“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也许会受挫,也许会失败,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远航的水手告诉我们“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至少我们还有梦。” 3 展望

7.改革开放30年征地工作之反思 篇七

一、征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征地工作事关国家经济建设, 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做好征地工作对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保障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保持社会长治久安具有积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根据中央关于建立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要求, 1998年国家在修订《土地管理法》时, 对土地征用制度做了调整, 主要是上收了征地的审批权、确定了征地批后“两公告一登记”制度、提高了征地补偿标准, 在控制征地、增加工作透明度和保护农民权益等方面都有较大改进。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 通过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 征地工作基本保证了国家各类建设必需用地, 对被征地农民依法进行了补偿, 安置了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但应该看到, 征地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 近年来由征地引发的矛盾在一些地方日益突出, 由此引发的群众上访、信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 征地范围过宽, 为公共利益需要征地的目的性难以体现

《土地管理法》规定, “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 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由于法律、法规都没有对“公共利益”作明确的界定, 因此什么情况下才能征地一直不明确。《土地管理法》又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 需要使用土地的, 必须依法使用国有土地。”“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包括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国家征用的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这就是说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土地, 除使用国有土地外都可以征用农民集体土地, 实际上扩大了征地范围, 没有体现法律规定征地为公共利益需要的特定条件。

(二) 征地补偿普遍较低, 被征地农民反映强烈

总体上看, 各类建设用地征地补偿普遍较低。法律规定, 征地按土地原用途进行补偿, 具体测算按被征土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倍数确定补偿费用。实际工作中, 由于年产值不确定, 倍数标准存在较大幅度, 政府或单位征地往往在法定范围内压低征地补偿费用。此外, 法律对被征用土地的地上附着物包括地上建筑物或构筑物拆迁补偿标准未做明确规定, 又容易使征地补偿费用大打折扣。农民反映“压低征地补偿费, 就好比是政府请客, 农民买单。”低标准补偿使农民没有得到应得的土地收益。相反, 政府在征地中通过收取各种税费获得不少收益。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后, 农民对低价征用、高价出让反映更为强烈, 心理很不平衡。同时, 征地补偿费用管理使用混乱, 有的地方随意截留、挪用、拖欠征地补偿费。

(三) 安置办法单一, 难以解决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长期以来延用的“谁征地、谁安置”的办法随着企业改组改造自主经营, 导致用工制度的变化, 已难以实行, 于是大部分地区选择了货币安置为主的方式, 即一次性发放安置补助费, 让农民自谋职业。就政府而言, 这种方式操作简单;对部分农民来说, 只考虑眼前利益, 也乐于接受, 但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本身就少, 加上截留、挪用等现象, 到农民手中所剩无几。由于自身条件局限, 失地农民自谋职业, 很难找到稳定工作, 更无能力与城市其他人群竞争上岗。

(四) 征地行为不规范, 导致了一些征地问题

主要是征地中违法现象多。有的省级政府非法行使了应有国务院行使的审批权, 越权批准征用土地;有的市、县、乡政府在地类和权属上弄虚作假, 规避了土地征用依法审批;有些行业主管部门 (交通、水利、能源等) 为自身用地需要, 撇开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不申报, 不经依法批准, 直接与农民集体签定协议, 征占土地。此外, 一些项目用地未批先用、边报边用现象较为严重。

二、征地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 现行的征地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

征地制度的形成与社会经济形态紧密相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总体发展战略, 用地需求急剧增加。但是现行征地制度与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一是征地项目的投资主体出现多元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经济成份多样性, 投资主体多元化, 除了国家投资建设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公益性项目用地外, 还有各种投资的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不同所有制企业或个人用地, 这些用地项目也通过低补偿征用农民集体土地, 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明显不合理。二是征地补偿费的测算办法偏离市场经济规律。现行征地制度规定的征地补偿费, 是按照土地原用途的年产值倍数来进行测算。这种测算办法, 没有体现土地的潜在收益和利用价值, 没有考虑土地对农民承担的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 更没有体现土地市场的供需状况, 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三是传统和单一的安置办法难以适应就业市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就业基本是找市场, 传统的安置办法已不可行。同时, 由于农民自身条件的局限, 让被征地农民自谋职业缺乏竞争力, 在失去土地后就很容易陷入失地又失业的困境。

(二) 征地制度与供地制度之间产生了巨大利益空间

20世纪80年代末, 我国开始探索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的制度, 对外商投资项目和部分营利性项目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供地形成了无偿划拨土地和有偿使用土地的双轨制。通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 政府可以收取土地出让金, 获得颇多土地收益。但十多年来, 征地制度并未发生重大变化, 尽管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提高了征地补偿倍数, 但实际补偿费用仍偏低, 与供地时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政府获得的土地收益形成较大的反差。政府可以较低的补偿征用农民的土地, 之后以较高的价格出让给企业或者个人使用。利益空间的产生, 使得急于经济发展, 苦于没有资金的地方政府找到了生财之道, 同时也加剧了征地的矛盾。基层政府为了求得低成本发展, 往往是以各种优惠的条件吸引项目, 招商引资, 征地时, 对农民尽量压低征地补偿费标准, 能少给就少给, 能不给就不给;对征地补偿费的支付, 也是能拖就拖, 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影响了农民的长远生计。

(三) 农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不健全直接影响了征地的实施

一是集体土地所有者代表不明确。《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 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 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 (镇) 农民集体所有的, 由乡 (镇)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由此,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有三个, 即村农民集体、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乡 (镇) 农民集体。但是, 谁是集体土地的真正产权代表, 无论是《土地管理法》还是《土地承包法》均未做出明确的规定, 这就在理论和实践中不可避免地造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者代表不明确, 影响了征地中集体土地所有者依法行使权力。二是土地收益分配不明确。由于集体土地所有者代表不明确, 权能不明确, 造成征地补偿的内容、对象, 以及征地补偿费用分配等制度的建立缺少法律依据。在征地及征地补偿的分配过程中, 征地补偿费在农民集体和个人之间如何分配一直有争议。

(四) 与征地制度有关的其他制度尚不完善

征地制度不完善是导致征地工作存在一些问题的内因, 与征地制度相关的其他制度不完善是诱发征地中诸多矛盾的外因。一是少花钱多办事的项目投资方式不利于保护农民的利益。二是科目繁多的税费不利于调节各方利益关系。土地是一大财源, 使得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都在考虑通过征地和供地获取收益。当前按国家规定, 土地收益大部分留给地方。就使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收费具有很高的积极性。三是以经济指标为主的干部政绩考核不利于调动各级干部维护农民权益和保护耕地的积极性。现在对地方政府领导的政绩考核, 主要是看经济增长速度、城市发展状况、招商引资成果, 而在保护耕地、保护农民权益方面缺乏相应的考核内容和指标。面对需要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和这种干部考核内容, 地方干部往往重经济发展。轻保护耕地;重政府创收, 轻保护农民权益;重自身升迁, 轻农民生计。

三、对规范征地制度的几点思考

针对我国现行征地制度存在的缺陷, 借鉴一些地方探索改革的成功做法和国外先进经验, 在征地制度改革方面我们的建议是:

(一) 规范政府行为, 慎用征地权。

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关键在规范政府征地行为。首先应明确界定征地的目的。按照我国法律和国际惯例, 征地目的应是为了公共利益, 要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外延, 非公共利益目的的征地侵犯了农民土地财产权, 应予以摒弃。其次要严格限制征地权的行使范围。目前城市分批次申报用地, 城市政府既代表土地管理者, 又代表用地者, 弊端很多。随着政企分开, 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政府用地只能是公益性用地, 政府职能主要是统一征地, 向用地者供地。当前, 在遵循既要保障经济建设用地, 又要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的原则下, 应严格控制征地面积, 尽可能少征地, 特别是农用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到一定时候可先将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退出征地范围;待条件进一步成熟后, 再将工业用地及各类开发区、园区等用地退出征地范围, 最后过渡到真正按公共利益范围征地。

(二) 确认农民集体土地的财产权利, 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征地补偿。

征地补偿是征地问题的核心, 也是征地制度改革的难点。征地补偿费要在确认农民集体土地的财产权利的基础上,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确定。征地补偿除了要考虑土地被征用前的价值之外, 还应考虑土地的区位、土地市场供求状况、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政府的宏观政策等因素。测算征地补偿费用重要的是要建立征地区片价和宗地价评估制度。所谓征地区片公, 是指各地区根据当地的区域条件, 在一定的区域内, 以土地条件相近的地块为单位, 在综合考虑土地区位条件、土地质量状况、土地潜在利用价值及土地资源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基础上, 评估确定的该区域征地价格的平均水平, 它应考虑被征用土地的生产资料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所谓征地宗地价是指以征地区片价为指导, 对某一征地项目宗地本身实际情况再评估确定的征地价格。在最终确定征地宗地价时, 还应对被征土地上的青苗及地上附着物的价值进行合理评估, 计算在内。

(三) 着眼于长远生计, 将安置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农村土地承载着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 征地制度改革要探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以解决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 不可避免地会增加社保负担。在提高征地安置补助费标准的情况下, 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本地经济基础发展状况、人均生活水平及资金保障能力, 与当地社保机构协商, 按“低保”起步、“低保”享受原则确定参保基数;还可通过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关系, 积极筹措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安置被征地农民, 要因地制宜, 积极开拓多种安置途径。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或城乡结合部等土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可实行国有土地留地安置, 赋予被征地集体或农民个人优先开发权;在有稳定收益, 并可长期回报的项目征地中, 可探索将土地使用权入股或征地补偿费入股的方式, 既减轻政府在短时期内的资金压力, 又可为失地农民保留和提供长期收益;在有条件安排失地农民就业的工作岗位, 要积极创造并扩大就业门路, 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制度, 提高劳动就业技能;对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者要给予政策扶持, 使他们有长期稳定收入, 解决好后顾之忧。

摘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农村改革, 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由于体制、机制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 征地问题表现突出, 农民权益得不到保护, 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 成为新的困难群体, 诱发农村稳定问题。笔者建议:规范政府行为, 确认农民集体土地的财产权利, 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征地补偿, 着眼于长远生计, 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8.改革开放30年财富纵横谈 篇八

我们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原始起点,以30年来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水平为纵坐标,以国际合作与交往的水平为横坐标。2008年的两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为中国进行了准确的坐标定位,一是神七上天,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这是在中国经济和综合国力全面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的基础上,实现的一个纵向突破,我们以此为纵坐标;另一件是第29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完美的组织能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在承办大型国际活动方面的实力,我们以此为横坐标。

这两件大事的纵横坐标相交,足以体现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体育实力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就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坐标定位。进行这样的坐标定位的意义,不仅在于显示了中国的实力,更在于体现出中国作为大国在国际社会将有能力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因为中国在达成一个个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也为国际社会创造着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

中国目前的坐标定位意味着中国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大国,同时也意味着将履行相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在当前全球遭遇特大金融危机的现实情况下,中国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成为国际社会的众望所归。英国《金融时报》称:“或许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中国愿意为了保护全球经济而动用自己的经济资源,这将奠定中国‘负责任超级大国’的地位”。《澳大利亚人报》称:“金融危机很可能加强‘21世纪属于中国’的看法”。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称:“美国时代结束——现在由中国来定调子……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积累了约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回顾30年走过的历程,我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定,到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而与经济体制改革历程几乎同步的是,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横向交流与发展。从1986年中国向关贸总协定递交《中国对外贸易体制备忘录》,从而拉开了长达15年的入世谈判进程,到2001年中国成功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从1988年中国开始全面走出去战略,到当前已全面加入到全球化进程当中……在这纵向的发展与横向的拓宽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其实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战略定位,从而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之上,完成了从封闭的计划经济向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浪潮全球化的进程。

在这个进程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深圳特区的建设和新技术革命。特区的建设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开放,新技术革命成为国民经济的助推器。这两大坐标系的重合,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调。

特区之火,正在燎原

提起深圳特区的建设,我们不妨回顾一下,30年前,皇岗、罗湖、沙头角这些口岸以至整条深圳河都是需要严防死守的。1978年选派干部去深圳,除了业务条件,还有两个附加条件一定要满足,一是政治上非常可靠,自己本人不会逃港;第二个是生活作风要过硬,“因为青壮年男子都游过去了,这边只剩下一些老弱和妇女儿童”。当时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向中央提出在毗邻香港的深圳搞一个特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是因为当地人逃港防不胜防,不如“给他们划一个地方,像香港那样搞”。 然而,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截止到2005年,一共有25900名香港老人在内地长期居住,其中绝大部分定居在深圳。目前,皇岗、罗湖、福田三个陆路口岸日均通关人数保持在40万到50万人左右,可想而知在深港之间跨境居住、工作的人有多少。通过以上对比,我们不难发现,通过30年的发展,深圳特区已经与比邻的香港实现了完全的交流与融通,从而进一步融入了国际社会。

回顾深圳特区自身发展的30年,也走过了不寻常的道路。1979年关于建立深圳特区的50号文件就把深圳叫做“出口特区”,后来才改叫“经济特区”。1983年,招商局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袁庚在他们自己办的《蛇口通讯》上发表访谈透露,中央一位来视察的领导说:“深圳经济特区是靠国家输血活命的,如一旦把输血针头拔掉,它就不行了。”但从那一年开始,国家果然逐步减少对深圳的输血,然而,停止输血后的深圳,不仅没有死掉,相反,却依靠党的政策增强了自身的造血功能。

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先后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分别为三个特区题词。从那时起,重效率、讲速度的深圳,在举国转向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之际,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1985年底,深圳市委书记梁湘登上《半月谈》封面,成为当年十大新闻人物之首。

1986年转型,让深圳从等待输血的特区,慢慢具备了造血功能。两年后,深圳出口达到20亿美元,而当时全国出口额不过100多亿美元。

特区之火,可以燎原。如今,深圳已经由30年前的那个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的前哨。如今,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有人提出经济特区有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但更多人认为, 特区的历史使命并未结束,特区是一面旗帜,只要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停止,特区的使命就不会停止。

科技之光,引领世界

改革开放的另一位受益者,是在神州大地上进行的一场前无古人的新技术革命。1988年9月,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胡锦涛主席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关于新技术革命,经过30年的发展,今日在中国进行着的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已引领世界。而回顾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新技术革命却起始于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春先等7名科技人员在中关村率先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民营高科技企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就是从这7个人组成的小小服务部起步,到1986年底,中关村各类研发性公司已近100家,逐渐形成了闻名中外、以开发经营电子产品为主的民营科技群体“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当然,也有人送给它“中国硅谷”的美誉。1987年10月3日,新华社报道《首都出现一条高技术产业街——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同期,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

1992年,邓小平“南巡”的谈话: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2007年我国电子商务的交易总额已经超过了2万亿元。2007年,我国农村网民数量达到了5262万户。目前,我国县级以上政府中96%的政府机构都建立了网站。中国境内的网站总数已经达到了192万个,中文网页已经达到了84.4亿页。不言而喻,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所开辟的新技术革命,使得中国完完全全地融入了国际社会。

这场革命,实在是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影响不可分的。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突如其来”地掀起了“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在美国、日本和西欧国家,一时间冲来目不暇接的舆论浪潮,而《经济参考报》有幸在这个风口浪尖上“冲浪”,特别是影响极大的三本畅销书首先在经济参考报上向读者推介:

1983年6月14日,经济参考报刊登了《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一文,较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经济学家奈斯比特的《大趋势》一书的主要观点——“我们仍认为我们生活在工业社会里,但事实上我们已经迈入了一个以创造和分配信息为主的经济社会”。

按照奈斯比特的划分,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而今将逐步进入信息社会。他写道,1950年,美国只有17%的职工从事信息工作,而如今(80年代)已经达到60%;信息产业已经成为美国最重要的产业。

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把人类社会的几次巨大进步,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人类将迅速、无可避免地面对种种新技术、新产业形成的第三次浪潮的冲击。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也从新的角度揭示了发达国家面临的新挑战,结论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信息产业将使人类从工业社会的种种危机中,找到更适合人类发展的道路。

新华社资深记者、也是这一时期关于新技术革命报道的主要撰写者之一张可喜后来回忆道:也就是从1983年开始,日本的“新产业革命”论和美国“第三次技术革命”或“第四次工业革命”论等在我国逐渐引起政治、经济、科技等各界的高度关注。

通过以上特区与新技术革命的纵向与横向的发展与拓宽的实例,充分体现了中国从一个经济封闭、技术落后的国家,依靠改革开放的强大推动,发展成为经济技术大国的历程。

希望之光,世界瞩目

通过改革开放以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通过包括贸易、投资、技术、企业等广义上的贸易走出去,以及国内企业到国外进行投资和工程劳务承包,我们看到,中国经济已完全地与世界经济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世界经济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就范围来讲,“走出去”不光指欧美日发达经济体,还面向亚非拉,“走出去战略”是面向全世界的。所以,我们既和主流经济融合,也和非主流经济融合。我们要走向中国以外的所有地区。

中国实行“走出去战略”瞄准了几大目标,一,市场,我们的市场不光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对于我们更重要;二,资源,为了资源我们更多地走向发展中国家;三,获取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等等,在这个方面,我们主要瞄准的是发达国家。另外,我们到国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建制造业企业、资源开发型企业,是本着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目标去的,是要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包括扩大当地就业、繁荣当地经济、增加产值和税收,同时还要履行一些社会责任,这是符合国际惯例并按照东道国的法律和法规去运转的,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欢迎。

目前,国内的一些领域市场已趋于饱和,一些产业已趋成熟,需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需释放一些产能。同时,中国的企业也具备了基础和竞争力,技术比较成熟,管理模式在世界上还有相对优势,比如世界500强里有22家中国企业,如果再加上港澳台就有30家,国家排名第六位。中国也培育出一批以全球市场作为目标市场的跨国公司,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安排市场网点,包括生产网点、销售网点、管理网点、研发网点等等,另外,还要整合全球的资源为自己服务。在全球最大的225家承包商里,中国有50家,接近四分之一。

上一篇:煤矿开采技术浅论下一篇:四年级第五课古诗两首